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37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85-02

随着时展,教育观念革新,借鉴香港、英国及美国的书院制住宿制度,在住宿学院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汕头大学提出“学生社区”新理念,重新认知和定位宿舍区功能,打破传统按院系或年级的住宿模式,践行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混合住宿模式,构建学生宿舍新模式,树立学生社区理念,强化学生社区氛围。

本文将结合汕头大学学生社区文化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大型系列项目活动的梳理来阐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模式及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人群。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特定区域,它不同于高校学生公寓和学生宿舍区,它包含了学生公寓、学生宿舍区及附属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学生食堂、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及公寓、宿舍区的各种商业服务网点[1]。学生社区强调以学生宿舍为核心内容的学生住宿区域的规划、管理以及建设问题。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是指学生在个体宿舍、整个宿舍区域内共同生活、学习、思想交流、行为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社区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及灵魂[2]。学生社区不仅仅是生活起居的场所,还应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平台,更应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增强客观认识能力,完善自我批评、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3]。由此可以见,学生社区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学生发展和素养提升的平台。吴俊泉提出:“学生社区文化具有休闲娱乐作用、陶冶教育作用、凝聚融合作用、激发鼓励作用。”[4]

二、汕头大学建设校园文化平台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汕头大学提出“学生社区”新理念,重新认知和定位宿舍区功能,推出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并以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为校园文化平台,用品牌活动为支撑,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采取工作坊、名家讲堂等载体,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汕头大学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的校园文化平台下,有诸多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索及实践,本文将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进行阐述,并选取部分代表性活动进行梳理。

(一)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模式

在汕头大学,学生社区突破了院系、年级的划分的限制,以宿舍区为单位构建社区理念。为探索学生社区工作模式并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融入其中,汕头大学推出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并以此为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以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为校园文化平台,下面包括学生处统筹系列活动、宿舍区辅导员办公室统筹系列活动、辅导员立项系列活动、学生立项系列活动等五大模块。其中,辅导员立项活动,以工作组的方式进行立项申请,突破了原来院系辅导员的概念,整合校内人才,从社区学生的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项目申请、管理、执行及总结等。学生立项系列活动,旨在建立除传统的学生组织之外的活动平台,以学生自主申报、学校评审立项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机会,让社区内更多学生通过策划和组织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及领袖能力。

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内容涉及健康、规划、学习、时间、人际、情感等方面,为社区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供全面支持,加强学生社区的教育培养功能。此外,还通过项目立项的形式,在社区文化平台下进行人才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新渠道。

(二)学生社区文化代表性活动分析

1.“思辨进行时”系列活动

为汲取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空间,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掘潜在优势,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思辨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思辨进行时”系列活动包含思辨训练坊、思辨讲坛、思辨沙龙、思辨书友会等各项活动。思辨进行时之名家大讲堂・马鼎盛等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也被校内外媒体广为报道,约有三千余人次参与该系列活动,有效的培养大学生思辨意识和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莘莘学子与大师对话,培养有效思维的能力。

2.大一新生修炼全攻略・生活篇

为帮助大一新生应对初入学的各种困扰、茫然等,特推出此项目,旨在帮助新生端正认识,走出误区,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同时学习认知自我情绪以及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促使大一新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扩大人际交往半径,明确自己的方向,为大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项活动采取了讲座、团体辅导、讨论交流和情景模拟表演等方式,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采取了全天培训,且室内室外活动相结合。此项活动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融洽社区氛围。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及能力

以社区文化大型系列项目活动为校园文化平台,构建了人文社区,开展系列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艺术表演与鉴赏能力,培养了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构建了创新社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整合思维能力培养;构建了活力社区,进行了时间管理培训、领袖才能训练,情商提升训练;构建了和谐社区,培养沟通能力,进行情绪管理能力训练,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及能力。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通过学生立项系列活动,由学生自主申请,自由组队的形式参加,打破了专业的限制和院系的鸿沟,构建了除传统学生组织之外的新平台供学生锻炼及提升自己,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并且,社区文化活动(学生处统筹系列活动、宿舍区辅导员办公室系列活动、辅导员立项系列活动等)注重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在活动内容、组织环节等各方面对学生能力培养给予全面支持,做好课堂外能力培养的延伸及深化,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三)实现学科交叉,形成开放性思维

在学生团队组建过程及学生参与活动中,强调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的背景的相互融合;在活动内容中,突出学科的交叉,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学科。混住模式让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同时,眼光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是能够和更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从而能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也有助于学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交叉领域里,比较敏锐地提出那些有可能成为科学发展的生长点的课题,并能比较明确地论证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实际的可行性等等。从而最终实现学科交叉,形成开放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荆晓燕,谢怀敏,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1,(28):52-60.

[2]李瑞.以品牌活动推进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为例[J].新西部,2011,(12):177-178.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载体思政教育进社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还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如何以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思政教育进社区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1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1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概要

学生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折射出校园文化,其发展方向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公寓社区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学生休息、社交、课外学习和活动娱乐的重要场所,据统计,平均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学生社区里度过的,三分之一的学习内容是在公寓进行的,所以学生公寓、社区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社区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者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载体,行为文化是表现,学生社区文化的三个层次共同构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融合、凝聚、约束、育人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和一般本科生相比,在文化课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现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应思考如何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虑怎样建设健康有益的学生社区文化,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培养合格人才保驾护航。

1.2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育人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社区环境、管理制度,课余文化活动等方式,以自己特有的功能使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相互映照、彼此渗透。如无形之手,“润物无声”地引领着学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我国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层次规格的具体要求,从而主导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培养人的具体目的所决定的。所以,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来开展和建设。

(1)在内容上,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按照各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旨要求来开展各类相应的文化活动。

(2)在形式上,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创新、反映时代特点,并且与社区环境相适应。

(3)在要求上,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生为本、和谐社区的基本理念,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

所以说,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下,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学生社区的必要性

2.1推进思政工作进社区,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学生社区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场所。只有加强学生社区内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更为全面地实现。

2.2推进思政工作进社区,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打造坚实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区,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并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2.3推进思政工作进社区,是提升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全面融入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和谐社区”的基本理念,真正实现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与学校日常管理服务的无缝对接。

3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二是大的社会环境和风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普及,我们不得不面对着学生总体素质下降的矛盾,而高职院校学生和一般本科生又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诸多差距,更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另外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当下,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在网络中泛滥,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于人格发展尚不稳定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极易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时间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适应高职学生教育、成长特点的学生社区文化。这些方面正是当前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研究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新课题。

4以高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区的办法

4.1队伍建设

首先要有统一的领导与协调机构。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区又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阵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学生处、团委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也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全校上下全体员工共同的责职。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领导与协调机构必然造成重复劳动、事倍功半的局面。

其次要特别重视发挥以下人员的分工协调作用:

(1)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社区文化推进的主力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靠各类教师以社区文化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寝室,就如同做到了学生“家”里,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社区教师管理的专业水平,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作规范,另外参与社区管理的教师不应仅仅是管理人员,更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学生干部队伍。高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极强,因此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也应当成为其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场所,其中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学生干部是学生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组织一批学习成绩好、思想觉悟高、认真负责、乐于为同学服务和家庭贫困,生活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生自治自律、公寓管理委员会干部,参与社区、公寓管理、监督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强、自律、自信的精神风貌,同时还可起到抛砖引玉的意外效果。

4.2精心组织各类有特色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

在学生社区中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其中是最有效和为学生所喜爱的形式。诸如开展文化节、艺术节、新生节、科技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文体、娱乐方面的,也有学术、创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的。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围绕宏扬主旋律,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同时体现时代性,不能只图一时热闹。如文化、学术活动自身的高层次性、深刻性和开放性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培育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应多邀请优秀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互动论坛等活动,多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化学生社区文化内涵。

4.3以寝室、公寓为单位,结合党团活动,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

学生经常在寝室、公寓谈论时事政治、焦点新闻,教师应利用这一阵地,积极开展各种党团活动。比如有意识地让班团骨干和学生党员担任寝室长、楼层长,让他们以寝室、公寓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政治学习和讨论,这种学习和讨论范围小、效果好,且时间灵活。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也要注意听取同寝室其他成员的意见,把了解培养放到更基层,如寝室、公寓中进行。因此,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针对性较强的措施,用具有独创意识的思路,去充实学生公寓这片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空间,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社区管理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4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进社区的作用

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是学生社区文化与思想政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国家有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这两类教师的作用。如今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里父母亲人的宠爱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呈现出过度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得换位思考等特点。如不少同学常常因一些小事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同学发生争吵,过后又很别扭,影响情绪和学习;也有同学压制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别人,内心却不能平衡,久而久之心理发生扭曲;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人际关系技巧的缺乏,当发生矛盾时他们不懂得通过恰当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有辅导员、心理咨询员介入,对寝室成员进行集体辅导,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学会与人合作将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4.9.

[2]魏东,许云.发挥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0.5.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3

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核心是党对社区的领导体制创新。在这方面,中共山东潍坊市奎文区委首先构建社区“大党委”,在“大党委”制的框架下,着力推进八个方面的工作创新: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奎文区是潍坊市的中心城区,总人口38万。区内原有59个村、43个居委会、544家驻区单位。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区委将其进行科学的“网络化”定位,定格为42个基层社会单元,统一设置为42个城市社区,对原村、居党组织进行改革创新,每个社区组建一个社区“大党委”,作为新型社区的领导核心,实现了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创新。在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社区“大党委”对原村、居委会体制实施稳步改革,统一建立42个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判权。

领导和推进全新的社区服务,不断满足社区所有成员的服务需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其核心是服务。奎文区调动社区内的所有力量和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经过调整与融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社区服务中,确立了“八个不出社区”的服务体系目标,通过不断创新服务载体,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服务和群众诉求服务等,并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领域。这些全新的服务,日益赢得民心。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全面提升社区所有成员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奎文区的社区文化富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按照“健康、和谐、开放、包容”的社区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孝为先、和为贵、诚为本、法为上”的社区主题文化命题,普遍推进社区主题文化建设。二是打造社区居民的和谐邻里文化,通过“邻里节”活动,打造和谐邻里文化。三是依托红色节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托传统节日推进社区文化创新,依托周末休息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四是努力推进社区信息文化建设。

实施社区党建工作“集群化”创新,日益增强党员与社区群众的创造力。全区的42个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如何创新,奎文区委的探索是实施社区党建“项目制”建设,让社区党委都展开项目论证与申报,用党建“项目制”建设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集群化”创新。实施的初步结果是“民生服务”、“和谐创建”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管理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有一个基本标准,追求标准化建设;二是在贯彻标准中,不断实现创新。奎文的做法是,通过党建“项目制”建设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集群化”创新;通过追求与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奎文区委和社区党委主要在社区服务和基本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党的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民主管理四大方面,追求标准化建设,通过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

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实现无震荡的“村变社区”。奎文区先是确立城中村、城郊村嬗变为社区的“四步走”战略;其后是按照“网格化”对城中村、城郊村进行定位;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稳步推进村级服务向社区服务转变,稳步推进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最后是“村改居”,实现无震动的“城中村”消失。奎文区的无震动的“城中村”消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创举。

对“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实施“网链式”管理,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奎文区创新“条块结合、三级管理”方式,构建起“链条为主、网络兜底”的新模式,强化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党的建设,使“两新”组织在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中健康发展。

实施党员与群众属地化管理,开辟党员与群众管理的新篇章。奎文区委和社区党委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和所有成员实施属地化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探索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服务作用;探索驻区单位党员管理属地化,推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行政、经济组织支持社区建设;探索流动党员与进城就业人员的属地化管理,为他(她)们提供统一标准的社区服务。

“大党委”制是对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

奎文区的社区“大党委”制,是对创新党的基层领导体制的有益探索。它有利于解决党对城市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党的领导体制不够顺畅,社区党组织横向协调和纵向领导的“权威性”较小的问题。通过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社区各类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实现了中心城区一元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组织管理方面,通过社区“大党委”制的组织管理模式,将辖区内的社区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全部纳入统一服务管理。同时,奎文区委建立的社区“大党委”制,也是对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它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将对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4

今天召开的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社区建设任务,积极推动城区社区建设上台阶,全面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刚才,*同志宣读了社区建设城市示范点和农村试点标准,刘永同志传达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按照会议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做好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我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政策措施,对社区工作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进一步作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城乡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可以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会,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反应诉求开辟渠道。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向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现代文明向社区辐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城乡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完善城镇功能,更多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及时向农村延伸,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社区建设搞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行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扩大社会就业,化解社会矛盾,逐步实现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困有所帮的目标。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弘扬邻里互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礼貌的生活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完善村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可以健全城乡基层自治机制,增强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社区组织的管理水平,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达到“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的要求。

二、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

近年来,经过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社区组织建设比较健全,社区居民自治不断规范,社区服务逐步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徐楼社区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但是,由于我区城市规模偏小、城市人口少等主客观原因,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薄弱。由于我区社区原有基础设施较少,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而政府财力不足,社区自身建设中也没有能力做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因此,资金投入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二是管理落后。我区社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相对简陋,尤其是多数社区都是近年由村居改造而来,不论是管理手段,还是管理网络、管理理念都还处在初始阶段,难以满足当前居民生活的诸多要求。三是运行体制不明晰。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职责模糊,服务功能错位,存在政社不分的现象,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四是机制不完备。一些驻区单位和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良好机制和氛围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理顺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抓住国家加大对社区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及时足额配套社区资金,并按经济增长水平逐年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加快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等场所的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建设保障机制。要选准时机和条件,加快整合现有社区资源,通过合并、置换等办法,进一步改善部分老社区办公设施和服务设施,努力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

(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各街道办事处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相关事务和工作经费同时下移,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法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管理,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改革居民管理体制,形成以“居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会议商议决策,居委会议事,社工办实施,社区各类中介组织服务,居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新体制。

(三)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是社会性、公益性的,在社区初建阶段,需要民政、教育、卫生、文体、公安等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应深入社区加强指导,以社区为依托,把社区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性、公益组织。要通过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建设和谐社区。一是以活动中心为依托,构建社区文化生活服务体系。建立图书室、老年活动室、老年秧歌队、保健场地等活动站点,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二是以学校为阵地,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各社区应经常性开展形势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普法教育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院落、荣誉市民等评选活动。三是以卫生室为基础,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走出家庭经营模式,增加技术力量,壮大医疗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免费就医等活动。四是以警务室为后盾,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各社区应组织青年志愿者成立治安联防队、夜间巡逻队、建立和落实中心户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五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力,构建家政服务体系。各社区应以个体经营为主,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物品配送、日常维修、中介服务等活动。

(四)完善共驻共建机制。进一步探索共驻共建机制,明确辖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共驻共建,推进资源共享,建立社区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社区文化体育场所、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托幼托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促进社区建设向深度发展。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速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20*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去年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确定2009年在全市建设100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我区有14个被市确定为试点社区,各试点社区一定要抓住机遇,搞好试点工作,待经验成熟后,在全区推广。当前在试点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村民自治,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民主化水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和社区的构成要素,合理设置农村社区,可以“一村一社区”或“多村一社区”。要以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深化党务、村务公开,搭建好村民参政议政平台,保证农民群众的各项民利落实到位,提高农村社区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健全农村群众性治安保卫、民事调解组织,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建立警务室,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依托村级组织,开展群众性法制教育活动,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探索建设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一是进一步搞好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拓展服务项目,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搭建平台。二是进一步搞好社区自助互助服务。特别是解决好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进一步搞好社区市场服务。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险代办等服务网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生产生活服务。

(四)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挖掘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发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科普长廊、图书阅览室、学校等场所的作用,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阵地。要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普及农村法律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五)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民搞好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建设住宅;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型能源,搞好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净化绿化,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家园。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5

一、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硬件档次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加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按照“三室三站三中心一校一廊一场所”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建、扩建、改建6处面积达6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计划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2200万元。通过村庄为社区提供办公服务用房,启用驻区单位闲置资产、合用固定资产,与新建小区开发商同步规划、资产置换等方式继续推广村居一体、单位共建、资源整合等模式,提升完善原有的社区服务中心,确保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力争2-3个街道社区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同时,围绕打造和谐示范社区,加大街道投入,补助社区工作经费,进一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条件。

(二)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结合区划调整和“村改居”工作进展,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全面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加快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社区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组建工作,健全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服务中心—责任网格—楼组(单位)”三级管理体制,形成无缝隙、全覆盖的社区地域架构体系。依托社区网格,优化配置社区治安、城管、卫生、消防等城市公共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治安防控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管理区域网络化、管理责任网格化”,推进社区长效管理。深入开展社区民主自治实践活动,拓展居民自治范围,推进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合理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进“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工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系列服务,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万家”为主题的“双进工程”,进一步完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四)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谐社会基础。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在工作实践中强化指导,在监督验收中务求从严,力争选举出一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心系群众、有经济头脑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居)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化宣传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同时,继续抓好村(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选树一批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进一步繁荣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从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廉政文化教育进社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健身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党校、居民学校、“党员谈心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心室”、“邻居节”、“艺术节”“社区大讲堂”、“社区论坛”等载体,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建立居民心理调适渠道,加强对居民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和社区自助互助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铸和谐的良好氛围。

(六)建设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数字化程度

整合社区信息化资源,着力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以社区管理服务系统、社区建设网站和社区服务热线为主要内容的区、街、社区三级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充分运用社区网站、服务热线、短信平台和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站式”综合服务。继续提升完善街道、街道和社区、社区的数字化建设模式,在街道和、李家、、新华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试点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广到全区,确保数字化社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

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会同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提高社区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区两委成员等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社区干部队伍培训机制,研究制定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方案,力争社区专职社会工作者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20小时,社区两委成员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10小时,逐步推进社区干部队伍专业化、规范化。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继续完善“一村一大学生、一社区一大学生”工程,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人员进社区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待遇自然增长机制,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各街道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本年度工作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做到主要领导有安排,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共同干,切实提高街道领导和谐社区建设的能力,实现“创建有方案、工作有目标、人人有责任、落实有成效”的目标。

(二)细化责任分工,健全参与机制

依据社区发展要求,明确区和谐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任务,进一步细化分工,强化落实,着力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区和谐办牵头,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司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计生、建设、环保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科协、慈善等群众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区服务。

(三)开展示范创建,强化品牌意识

坚持“一居一品”工作原则,按照省“精品社区”标准,不断深化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示范社区指导标准,改进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实现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每个街道确定1-2个社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机制建设、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等三个方面入手,打造社区特色,创建服务品牌,努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省市一流的示范社区典型,推出1-2个全国叫得响的优秀社区。有关区直部门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参与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严格考核评估,加大督查力度

修订完善《区和谐社区创建标准及星级社区考评办法》、《区街道、牵头部门和谐创建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和谐创建考核办法,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实行和谐社区创建工作重点考核、动态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创建工作的督查推进。探索建立“下评上”和第三方评价的评价机制,对部门和街道、社区推进和谐创建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在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推进和谐社区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完善共驻共建,健全参与机制

进一步健全社区共建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动员辖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开展部门和领导干部包社区和对口帮扶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热情参与所在地的社区活动,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驻社区单位根据本单位条件,将单位服务活动设施向所驻社区居民低价或无偿开放,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的机制。纵深推进和谐村庄、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等系列和谐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营造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6

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并存,文化事业发展不足与人们需求潜力巨大并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全区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作为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中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等“六进”活动,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生动体现到艺术创作之中,在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提取素材,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继续办好全区社科理论骨干研修班,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上下工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民风建设,开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争做文明宁夏人”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建立助人为乐奖励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国家和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为抓手,加快宁夏大剧院、宁夏艺术学校、宁夏美术馆建设和红旗文化大厦、银川剧院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改造,切实提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就近便利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扶持乡村和社区文化站室、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大院等城乡文化示范点建设,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国家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乡(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组织实施好“五个一工程”、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宁夏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扩大区内外交流合作,深化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传播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思路布局文化产业,着力加快银川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回族风情、神秘西夏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和黄河金岸文化旅游、贺兰山历史文化、大六盘红色生态三大文化产业带,推动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四市文化产业差异化组团式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合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消费热点,着力构建以文化创意为发端,以文化旅游为引擎,以节庆会展为平台,以特色演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网络数字、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活力迸发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品,努力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权、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文化专业市场改造、全区演出院线建设,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7

(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区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序地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会事务的日益关注,城市居民委员会原有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城市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

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

二、明确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3)责权统

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2)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三、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拓展社区服务。在大中城市,要重点抓好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各地区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社区服务的各项扶持政策,统筹规划,规范行业管理。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社区卫生。要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

(三)繁荣社区文化。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四)美化社区环境。要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社区。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赋予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知情权。要努力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

(五)加强社区治安。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六)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内容。各地区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现有工作基础,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从基础工作做起,标准由低到高,项目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内容,力戒形式主义。

四、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按照《中国共产程》的有关规定,结合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支部成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各项任务;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履行职责;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冠名社区。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成员经民主选举产生,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根本性质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三)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社区工作者。要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居委会干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尤其要从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法定程序,充分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要切实改善社区党的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工作条件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五、制定规划、加强领导,形成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8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的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对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增加社会自治功能;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有利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农村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目标任务,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整合资源要素,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为目标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形成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取向的乡村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始终把服务农村居民、改善民生作为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以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进村民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政府要履行好组织协调、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物质保障等职能,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和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3、群众主体、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努力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农村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驻村单位、民间组织、外来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农村社区人才、资金、物质、技术等资源,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地域条件和乡风民情,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从城市郊区村、集镇村、中心村到一般行政村,从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到城乡差距大的地区,循序渐进,重点突破,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三)总体目标

1、群众自治。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居民自治机制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有效实行,全体居民、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畅通,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2、管理有序。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履行职责,社区建设共建理事会等社区治理组织架构有效运作,政府、社会组织、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实现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互联、互动。

3、设施配套。水、电、路、广电、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综治警务、文化体育、社区教育、科普活动等服务设施齐备,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规模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条件较为便利。

4、服务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居民自我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协调发展,服务机制比较健全、功能不断增强、体系比较完善,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5、生态和谐。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消费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能源利用合理,粪便、垃圾、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饮用水安全,环境整洁,绿化充足,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6、文明祥和。社区学习氛围浓厚,文化生活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幸福,人际关系和谐。

三、注重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规划

(一)合理确定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根据自然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以行政村(包括原农村社区)为单位,编制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原则上,在现行的村民委员会范围内,按"一村一社区"形式组织社区建设;村规模较大但自然村较分散、人口较多的,可以按"一村几社区"形式组织社区建设;规模较小的村、人口居住密度较高或生产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可以按"几村一社区"形式组织社区建设。按照省委要求,在2012年前,全市50%的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各镇乡、街道根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任务分解,规划布局一步到位,分年度组织实施。社区布局规划既要满足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又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有机衔接。

(二)科学编制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以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或治理组织为主体编制具体社区建设规划,统筹规划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纳入各镇乡、街道的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完善工作规划,要与镇规划、村庄规划相衔接,促进村庄内部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镇乡、街道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四、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深化"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加强路、水、电、农田水利、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生态墓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网络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村庄建设与整治力度,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亮化、洁化、美化,引导连锁超市、农资供应、金融、邮政等服务业在农村社区设点,吸引农户住宅向社区中心集聚。

(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整合利用农村闲置的礼堂、校舍、仓库、民房等资源,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逐步形成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在2012年前,全市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8个镇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每个镇乡(街道)至少办好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2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或每个中心村都有一个站的要求,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并实行一体化管理。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和乡风民俗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总的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350平方米。

五、完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一)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探索建立以农村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按照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针对"几村一社区"、"一村几社区"的情况,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社区内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发挥整体功能,不断推进社区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完善农村社区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共建理事会。共建理事会原则上由村两委会成员、团、民、妇、老协、治安调解、卫生计生、民政联络员、大学生村官及驻村单位、离退休回村居住人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代表等组成,实现村民自治与社区治理有机统一。加强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志愿者、帮扶互助、文体教育、环境保护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健全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残疾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红十字会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六、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一)加强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业生产服务,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机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加强卫生计生服务,加快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站(村卫生室)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加强文化体育服务,建设社区读书、阅报、健身、文艺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健全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强化救灾应急机制。加强老年福利服务,统筹城乡老年人优待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农村所有老年居民、标准有别的生活补助制度,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对农村社区的全覆盖。加强社区教育服务,加快建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村民学校),为村民提供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加强法律服务,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进乡村活动,探索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人民调解机构,满足农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加强转移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职业教育、就业咨询、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信息等服务,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加强社会治安服务,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治室、警务室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区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二)健全农村社区社会服务体系。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探索建立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按照方便、实惠、安全、生态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村社区经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消费娱乐等需求。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业。支持基层供销社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提供超市、家政、中介、维修、配送、保洁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志愿互助服务,鼓励和支持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调解委员会、计生协会、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科普协会以及各种专业经济技术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优抚助残、卫生保洁、环境监督、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社区戒毒、文娱活动等志愿服务。

(三)加快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农村社区信息化投入,加快广电、电信和宽带网络"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整合"农民信箱"、农技110、移动农信通等资源,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场供求信息、疫情预报、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推进城市社区服务热线向农村延伸覆盖。

七、繁荣发展农村社区文化

(一)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文化活动室和镇乡(中心村)文化站建设。培育发展农村各种文化组织,大力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广泛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统筹城乡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社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以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公民文明素质培训、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农村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文明程度。

(二)培育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结合农村社区区域文化特色,注重保护农村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农村社区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农村传统节庆、民间艺术、文体竞赛等活动,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加强规划和设计引导,增强农村住宅和公用设施建设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强对农村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八、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和指导协调,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镇乡街道组织、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同部署、一起考核、一体推进,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明确市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将农村社区建设成效列入部门、镇乡、街道实绩分析的内容之一,建立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市和镇乡(街道)财政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结合"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完成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并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市政府一次性对每个农村社区给予3万元的经费补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公益性事业、福利性支出等提供资金支持。积极采用补助、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物资援助、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落实国家有关"三农"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渠道多样化。市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福利公益金、体育公益金,用于农村社区福利设施和文化体育场所建设。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9

江苏“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而“强富美高”战略定位的每一个方面无不蕴含着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具体而言,经济强不仅是经济综合实力强,同时也应该是经济结构整体强,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军民融合,努力做到比例协调、结构优化。百姓富集中体现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好,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确保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环境美强调的是生态环境质量优,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务之急是修补生态环境损坏短板。社会文明程度高则要求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具体而言,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方面重点工作:

一、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质发展,而是要主攻相对薄弱环节,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施,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实现重大突破,沿海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片、增长带,区域联动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区域自然禀赋不同、发展基础各异、区位环境有别,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2014年苏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苏南的43%和51%,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和重大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既是即期大事,也是长期战略,由此带来的实际成效将有利于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和某些地域的后发优势,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为江苏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为此,“十三五”时期,理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跨江融合、陆海统筹,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全省三大区域发展与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紧密结合,更大力度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推进沿沪宁线和沿江地区、沿海地区、沿东陇海线地区特色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高起点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南通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和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先行先导地区,规划建设运河、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区域政策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二、扎实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重在农村,难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同步推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城镇化起步早、成就好、基础实,城镇化进程总体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对照新阶段新要求,城镇化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质量水平还不够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实质性打破,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区、示范区。一是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将目标放在造福百姓、富裕农民上去。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等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三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三、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和社会进步同样也是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理应内在统一、协调平衡。“十二五”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超过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8万元,但相比之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能同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就要求在继续做强经济的同时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做好教育、就业、社保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七个更”的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注重机会公平,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拓展富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让人民群众拥有更满意、更可靠的收入;二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三是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四是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健康江苏”,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五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优抚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拥有可靠的保障。

四、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坚持两个文明并重,就是要坚持双轮驱动、双翼共振,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增强,实现“身”“心”系统平衡发展。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就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新时期提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向前进。随着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建设文化强省摆上突出位置,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先进思想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深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二是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三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开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四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要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化法治江苏建设,筑牢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强防线。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篇10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新社区建设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的重大决策。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

我市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xx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xx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xx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2、城中(城郊)村改建模式。顺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分工分业的趋势,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新社区的建设要求,通过旧村改造或散落小自然村迁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社区化管理。如列入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13个试点,建设规模都在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鄞州区已建成湾底、陈婆渡、东裕等拆迁型社区35个。镇海区的蛟川、骆驼街道也建成了一批农村社区,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配备社区专职干部,村民们在社区治安、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3、集中迁建模式。根据农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布局规划,结合下山移民脱贫、地质灾害、征地搬迁等,撤并自然村,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集聚,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突出社区服务的延伸覆盖,建设农村新社区。鄞州区有18个村通过搬迁建设集中居住区。江北区针对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移民搬迁的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建设了四大农村社区,如慈城的慈湖人家、枫湾家园,庄桥的丽庄西苑,洪塘的姚江花园等农村新社区。

4、改造提升模式。以村庄整理整治改造为依托,通过拆除危旧房,完善村庄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增加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提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了农户居住集聚。**市在农村新社区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六化”(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对村庄进行梳理式改造,通过拆旧宅、建新房、新老调剂等办法,加快了村庄集聚,为加快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了基础。

总体上来说,**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布局散乱。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村庄撤并和规划建设,我市农村村落的集中程度和建设水平均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当部分地区村庄建设还处于无序状态。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性、共享性依然较差。建设要素紧缺,推进难度较大。主要受资金、土地、人才要素制约,影响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理念淡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部份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管理上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三、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农村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争取在县(市)、区域范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开展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事关长远,要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试点,县乡两级政府要科学论证,加强组织指导,努力做到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新社区建设。

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新型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城乡转型的新型聚落模式。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和我市前一阶段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我市农村社区主要模式:一是“城镇型多村一社区”模式。适宜城(镇)郊,建设集中居住区,以一村为主,附带部分跨村安置农户入住,建立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拥有完备的服务设施,能为社区范围内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二是“一村一社区模式”。适合区域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组织运行。三是“农业型多村一社区”。适合农区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以中心村为聚集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撤并自然村,实现农村社区的聚集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农村社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即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的人口规模山区、农区少一些,平原和城郊则可多一些。总之,农村新社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不能搞“一刀切”。

明确农村社区的定位。农村新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而是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农民就近提供全面、方便的服务。主要功能包括:(1)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2)强化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3)发挥社区载体和平台作用,引导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4)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表达群众诉求,协调处理社区内各级组织之间、单位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5)推动社区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把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大村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成片连线整体推进步伐,争取在三年内全市所有村庄普遍得到整治。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循环利用处理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面。广泛开展有广大群众参与的以美化庭院等为载体的新社区创建活动,使传统村落逐步转变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和流通网,加快推进通村及联网公路和站点建设,扩大农村公交客运化覆盖范围。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镇超市和放心店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改善农村供电和照明条件;加快宽带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社区中心村,增强中心村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周边村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形成“村级小城镇”。

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维护管理机制。要明确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及村民在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责任,建立建设维护资金的筹措分摊与管理机制。搞好农村公路养护、道路河道保洁、垃圾污水处理、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社区管理队伍,尤其在集体资金比较紧张的社区,应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建立义务卫生保洁队伍、治安巡逻队和民兵应急服务突击队等,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既节约管护经费,又引导村民树立“社区是我家,管护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县镇两级要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每个社区拥有一定面积的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居民群众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设施。争取几年内在全市农村社区、中心村普遍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农村日用消费店、农资连锁店、农技推广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业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也可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开展低偿的便民利民服务,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要努力改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就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靠“送”,更靠“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政策上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引导村民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改变农村重人情消费、轻文化消费的不良消费习惯。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导,不断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

4、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比重。坚决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摊派,增加农村负担。要统筹整合、科学配置各类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提高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集约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