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39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1

   一问物体有多少

   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学习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在孩子数数时,要让他指着要数的物体一个一个地按顺序点数。另外,还要让孩子理解基数的概念,即:顺序数下来的最后一个数字即是物体的数量。这个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数家中的人口,数水果,数玩具,数书等等。

   二问哪个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欢把物体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的,因为这就像一个游戏。提问从简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先可以比较两支笔、两个苹果、两本书,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比较门和笤帚哪个高,冰箱和凳子哪个高,这样的比较中有一件东西可以移动;然后再比较桌子和沙发,两个窗户等都不能移动的物体,要求孩子借助工具(常规的测量工具:尺子,或非常规的测量工具:绳子、铅笔、凳子等)进行测量比较。

   三问物体异与同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2

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利用玩具,卡片等激发孩子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创设情景,及时教导孩子,激发和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走楼梯或者看日历的时候,可以抓住机会,及时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再次,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想要数清或计算某个玩具或事物时,要及时耐心地教导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扑克牌做游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积木手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不要急躁,或者因为孩子一时没有接受就打骂或嘲笑孩子,打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3

其实数学本身是一个知识集合,很多领域的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上课时,缺乏有效的互动,老师往往只是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而非通过互动去引导孩子发现这些知识,因此,整个课堂就变成了数学知识的堆积。老师在讲题时,孩子们听得头头是道,但当自己做题时,这些知识却难以具体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无法融合,更无法和题目建立起相关的联系。结果,因所学知识得不到应用而不能进一步强化,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也会渐渐淡忘。

因此,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进行适量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而且能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美;积极地去发现数学美;主动地去追求数学美。

关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我有以下五点看法:

一、观察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中玩、玩中学是培养孩子学习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数字2时,孩子总是认为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物体才是2,而对形态、颜色稍有差异的两个物体,就不能确定它们的数量。这说明,在建立数字概念时,数字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数字,才是符合数学规律的。

二、专注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保证

专注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对孩子来说,要培养这样的能力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根据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一定要在兴趣教学中,突出“玩”,在玩中记,只有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数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又特别最喜爱玩游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学习,既能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记的快乐中主动构建数学意识,又能维持他们的注意力,继而提高专注力。

三、记忆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关键

记忆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的记忆为主。但在家长的启导下,随着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展,语言能力的增强,孩子的意识记忆也会逐渐发展。教孩子数学,培养孩子记忆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四、思维力、想象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核心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在兴趣中,画中学是培养孩子数学想象力的最佳方式。世界万物都是按数和形组成的,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而言,从教数数和加减法入门的数学知识只能是无意义的吟唱和记忆性运算,他们难以理解数字和符号等概念的意义。

五、结合生活实际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根本

我想说,除了老师在学校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之外,更多的时候是要靠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玩一些促进空间图形思维的玩具,比如魔方、积木等;可以陪孩子做手工,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他学会长度测量、称重、面积估算;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游戏,比如跳棋,象棋,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可以带孩子购物时让他来算账,让孩子认识各种物品,知道一斤鸡蛋有几个,一个西瓜多重,一打作业本有几本,并有意识地让孩子算算,1斤大米多少钱、10块钱可以买几斤黄瓜,总共的物品多少钱,给100元,应找回多钱等等这样的问题,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4

【关键词】培养做数学题习惯

一个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的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如不适应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发生很大波动等。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一)课中善听,仔细看,动脑想,善表达,培养孩子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1.善听。

要求孩子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可以组织以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孩子直接写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孩子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样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2.仔细看。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孩子观察权。凡是孩子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孩子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孩子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动脑想。

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锻炼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师要及时评价,对积极思考的孩子给予表扬。

4.善表达。

数学课堂上训练表达,可采用以下做法。

(1)训练孩子大声发言。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问题,让其他同学都能听清楚。(2)让孩子习惯于表达“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鼓励孩子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的思路,可以个人独自表达、同桌之间表达、小组互相表达,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3)训练孩子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孩子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考查孩子理解的程度。孩子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4)给后进生发言权。要使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后进生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后进生有了自信心,表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多阅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求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孩子养成课后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孩子多思考,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孩子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

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要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审题,掌握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整洁,解题步骤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进行巩固训练。家庭作业要认真设计,题量要少,|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做题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培养孩子认真检查,及时改错,自我评价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多元智能;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前那种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已经被现在的少生优生思想所替代。现实生活中三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为了孩子可以说怎么都行。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越来越迫切,有趣的是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的期望值越高。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期望值也随之在逐渐的调整,逐步趋近现实生活与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这说明家长是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逐渐了解与评价孩子。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掌握一些了解、评价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孩子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这对于我们幼儿快乐茁壮的成长将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一、幼儿语言智能的培养

语言智能是指幼儿的语言表达、语言欣赏和语言思维的能力,也是幼儿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者是文字语言的能力。这项智能涉及到孩子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敏感程度,以及使用语言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语言智能:首先,在幼教活动中多给孩子读书,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字词的意思,帮助幼儿学习聆听和辨认声音等;其次就是让幼儿多做一些带有角色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幼儿有了“正规”讲话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幼儿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是有效地运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让幼儿数数的方法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智能。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要采用一些有趣的方式数数,这样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还可以让幼儿把一些玩具或者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比如大的放在一块,小的放在一块,比较谁高谁低谁长谁短等等。这样幼儿在脑海里就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对于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幼儿音乐智能的培养

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旋律、音色、音调和节奏的能力。怎样培养幼儿的音乐智能呢?首先必须鼓励孩子需多唱歌,唱歌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陶冶孩子的情操,更有利于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其次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旋律和音准,我们可以让孩子从单纯的节奏练习向旋律和音准方面过度,并让他们配合乐曲接触乐谱,这对培养孩子音乐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者就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这就要从一些乐器方面入手,比如对小提琴、古筝、二胡和电子琴的演奏等。

四、幼儿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察觉他人的意向、情绪、感觉以及动机的能力。幼儿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方法首先就是要创设情境问题。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教师要时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等等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人们的行为;其次可利用文学作品让幼儿学会观察推测,分享书中所讲的道理和处世方法,体会成人的内心世界,让师生之间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交流。

五、幼儿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们善于适当地控制身体运动,善于运用身体动作表达思想和情感以及运用双手灵活地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职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比如协调、平衡、力量、速度以及弹性等。幼师应该根据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锻炼他们,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智能,其中游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动作经验,帮助孩子协调一致地发展手、脚以及各个关节。

六、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这一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已经有了创造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

一引导幼儿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爱迪生都是从异想天开到发明大王。

让孩子敢想,首先要让孩子说‘不’。如:“有轮子的都是汽车,”孩子肯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挖土机,压路机也有轮子,但不是汽车。其次,要培养幼儿的求异性思维,如“0”孩子可以想象成音符,太阳。。。。。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小乌龟不高兴,怎样让它高兴呢?孩子会想出很多种办法。

二引导幼儿敢问

经常有孩子这样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这可怎么办?”“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可以开展“小问号”活动,给孩子发问,向事物提问,向现象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只是“怎么办呀?”“是什么呀?”“干什么呀?”而要能问一些深层次,有探讨意义的问题。善问的孩子知识面广,从小养成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忽视对幼儿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其次才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学习。现在有的幼儿园,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就对幼儿进行知识性的教学。有的幼儿认识了许多字,计算能力也超出了其年龄应有的水平,钢琴也弹得很不错,美术作品也获得了大奖。但是,经过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却不会使用筷子、不会穿衣服;有的幼儿幼儿园还没有毕业,就带上了近视镜;许多孩子吃饭挑食偏食。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上还做得不够。

三引导幼儿敢做

任何设计方案,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提供手脑并用的学习材料,要少提限制性的要求,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幼儿的动手结果要给予表扬,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每一个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下次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心。

四引导幼儿敢说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7

【关键词】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体现,通过数学模型,人们可以以数学的方式认识事物,也可以以数学的方式对客观现象进行描述。例如,舍去一切具体情景,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是:路程=速度×时间(s=vt),只不过在解决具体问题解决时,需要的是对这个模型进行一次构建还是多次构建的问题。所以,数学模型是数学思维过程的体现,是用语言符号外化了的数学思维过程。显然,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与构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观念及意识。有人形象的将数学比喻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小学教师如何带领孩子走进生活学习数学,让孩子做好思维的“体操”从而进行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孩子们的思维比较原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在数学教育方面,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对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践。数学模型的理念就是在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意义重大,在模型中,学生可以在实际情景体会数学知识,从而能够创造机会进行数学再创造和再探索,通过对建立数学模型的认识,学生可以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与社会和自然的紧密联系。所以说,通过数学模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现实问题情景中学会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农村教学中,学校的和家庭的条件有限,孩子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比较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兴意识。”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性。

二、通过数学建模理念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础技能、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以及对数字的感觉。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说明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实现由“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的重大转变。显然,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多方面得以培养,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还能得到一些经验方面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开始阶段,是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开端。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使孩子们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激发小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今天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许多同学在中考或高考中因数学或英语的成绩较低而与理想的中学或大学失之交臂。甚至有的同学对数学是去了兴趣,一看见数学就反感。这其中就有原来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对数学课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长此下来,数学成了同学们心中的一块心病。因此,一个数学教师能不能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是体现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

综上所述,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对小学数学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模型的建立、解答及其应用,将会成为未来数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25-02

学前班的幼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有了提高,思维已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了,但还呈现出刻板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在这一时期,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些推算方法(特别是逆推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想象的丰富性、分析的条理性和概括的全面性,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在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曾对该课题做过一些研究与记录,现举一些案例,对幼儿推算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案例一:不经意间的惊喜

学前班的一个早上,孩子们像以往一样齐刷刷地坐在位置上准备吃早餐。我像平时一样检查了一下人数,不经意地问道:“我们班共有41个孩子,今天翔翔和乐乐没来,那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个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维,这道题应该列式为41-2=39,这是一道退位减法题,属于小学的学习内容。我并不指望有谁能说出正确答案,谁知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声音传来:“来了39个人。”我惊叹之下连忙追问为什么,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因为翔翔没来就有40个,乐乐也没来就有39个。”

原来如此!惊叹之余细想其中奥妙,究其原因,孩子之所以能在今天这个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跳过一般人的常规思维,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算出最后结果,解决了这个在大人看来学前班孩子无法解决的难题,当老师的我功不可没。因为在开展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各个活动时,我常常喜欢用“推算”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板着手指来检查人数,集体检查如此,分组检查也不例外。有时候是一个一个地算,有时候是两个两个地算,甚至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算;有时候顺着推,有时候逆着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这种“推算”的本领,再加上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学习过多1少1的关系,唱数过100以内的数(包括顺数、倒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和十个十个数),逆向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推算出一些较大的数量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感慨于孩子的超常想象与敏捷思维的同时,也感谢孩子带给我的惊喜和反思空间。细细品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个案例不就体现了“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吗?它说明了会推算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捷,反应特别快;学前班是对幼儿进行“倒推算”能力培养的最佳年龄;对幼儿进行推算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幼儿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

案例二:“倒计时推算”之轶事

“认识日历”是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大主题“新的一年”中的一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12个月中分大月、小月和平月,大月有31天,小月30天,平月(二月)只有28天,知道怎么分大月和小月,二月又为什么只有28天(不讲闰年和闰月),还要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如今年是哪一年?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昨天又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一星期有多少天?看着这一大堆数字,很多教师都会感慨“太乱了”,怎样预防幼儿记忆混乱的情况出现,让他们尽快熟悉和记住这些“数据”呢?我在传统的“说一说”“认一认”“找一找”的方法中,融入了“倒计时推算法”。以推算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始时间:节日到来约一周之前

(二)教具准备:大挂历一幅

(三)问题设置:1.6月1日是什么节?2.今天是几月几日?(或今天是星期几?)3.再过几天就是“六一”?

类似的问题坚持了一周后,孩子们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对计算日期的“倒计时推算法”也日趋熟悉。甚至在“六一”过后的几天里,有些孩子还余兴未尽地津津乐道“今天是星期几?”“‘六一’已经过去多少天了?”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后遗症”:翻看挂在教室进门处挂历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孩子还在上面画圈圈、做标记,挂历损坏很快,我们不得不定期进行更换;孩子们“惦记”的日子越来越多,整天为了“还差多少天就到教师节”“还差多少天就到中秋节”“还差多少天就到元旦”等问题争论不休;更有甚者还有家长来“告状”说他的孩子把家里的日历都画花了,整天追问什么时候是他的生日,离他的生日还有几天,等等。我想,聪明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喜欢孩子的这些“后遗症”,有些家长甚至还会“乘胜追击”,和孩子一起“惦记”更多有意义的日子,追问更多人的生日(如爸爸妈妈的生日、爷爷奶奶的生日)。另外,在此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用“倒计时推算法”,也可以用“顺计时推算法”。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教育要审时度势,对幼儿推算能力的培养,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如果寻找到一个幼儿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就能使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案例三:“今天谁上课”的启发

《纲要》中关于科学的内容和要求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以下这个案例就是该观点的突出体现。

我所在幼儿园每个班的两位教师是分上下午交替带主班的。我们班的孩子对“今天轮到谁上课(也就是谁带主班)”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刚上学前班那会儿,每天早上只要我的身影一出现在教室,就会有孩子问:“梁老师,今天是你上课吗?”如果我回答“是”,他们就会说“那下午就轮到刘老师了”;如果我回答“不是”,他们就会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下午就该你了!”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及时制作了这样一个表格: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9

一、从生活实践中激发感性经验

思维是高级认识活动,任何抽象的思维都是在已有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性经验积累,是无法进行正常思维活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加强对概念、法则、定律等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相当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比较抽象,小学生缺乏充分的生活知识和感知经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感性生活经验,帮助小学生从感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让每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都融入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实践中。这样,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孩子们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轻松地接受数学知识,并且有效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使数学课堂也能趣味横生,那些平时感到学习吃力的孩子们也能较好地接受知识,对数学概念理解得很透彻。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实践中激发感性经验,力求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感知认识是培养良好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和主要信息来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循序渐进,从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性教学材料,引导孩子们完成从感知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加强数学基础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小学数学教材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紧密地联系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联系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做好引导,上这一节课的内容,要把与之关联度最大的曾经学过的知识,迅速联系起来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挖掘数学基础知识的关联因素,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学数学概念与旧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判断结论,这是靠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思维方法的有效教学途径。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又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数学教学的严密性和关联度,充分说明学过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依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推理过程,新的教学内容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积累,单独拿出抽象的数学概念讲解,学生难以接受,不是孩子们的智力问题,而是无法依靠已有知识的关联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教学要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推导出新知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好的思维习惯直接影响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面对教学难题,灵活变通地想象,使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能深入地钻研与思考数学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教学具体问题时,在弄清题目结构特征的前提下,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

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小学数学教学要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引进竞争机制,加强思维的敏捷性。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简化思考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重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发,同一数学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在比较中最终采用算得又快又准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多思善想,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从中体验经过艰苦思考,问题得到解决的乐趣。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能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例题中前面的大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盲目随从,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喜欢质疑,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结束语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篇10

一、在游戏中感知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新和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时,可创设这样的游戏:运用儿歌记忆左右,首先由我带领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我收回双手来。接着我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身上的左和右。最后我说口令,让孩子们做动作。举右手,举左手,拍拍左肩,拍拍右肩,跺跺右脚,跺跺左脚……结果,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二、在操作中探究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在讲解算理时,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到底该怎样算,而是当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结果时,我要求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结果,有的孩子发现十几减9,从几里面减9,小棒不够,于是想到了从一捆里面减9,这样一来,孩子们轻轻松松理解了破10减的算理。还有的孩子发现从几里面减9,没有减够,于是还要从一捆里面再减几个,这样孩子们又理解了连减的算理。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理,而且从操作活动中感悟了数学。这样从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孩子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实现了《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帮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在体验中应用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头脑创建的数学活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活动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来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后,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次模拟购物的活动:“小小的超市摆放了有价格的各种文具,请同学们按自己的需要购买商品,当然也有售货员。”由于该活动再现了学生生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购买的同学说出应付的钱数,并从样币中拿出合适的钱数。如果有差价,售货员就找零,其余同学进行评价。还有的同学虽然购买同样的物品,却给出了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的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亲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