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19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平台建设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1.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一个民族之所以有自强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就是源于一个明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核心思想力量作为支撑。扭曲的思想无法培养健康的个体,更不要说建设和谐向上的社会。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困扰与潜在危害远远大于身体健康。而每一个青少年,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否培养好这“一发”直接影响到“全身”的顺利建设与和谐发展。

2.影响个体成才培养。百年之前,学者梁启超通过《少年中国说》明确青少年的重要性,世纪之后,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青少年对于一个民族的希望至关重要。高智商低情商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淘汰,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主旋律。心理问题不仅仅会给受困者带来痛苦、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正常的交际、生活、学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其自身乃至周围人群的生命安全。如此一来,谈何发展?何以成才?新时期的健康定义早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全,而是身心的健康。近年来,由于青少年偏激事件频发,并且造成后果惨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但是关注的背后却总是缺少可行的高效解决方案,重视力度远远不够,并没有形成规范系统的干预与统筹科学的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思想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雏形期,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相关辅导,尽早的开展心理问题的发展,心理疾病的治愈工作,能够切实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人生方向,才能使其享受美好健康的生活。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1.过于自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这个问题是最常见最频繁的,总结发现对于这一类人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他人的批评与指责,不能良好的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面对责备常常以偏激的角度,恶劣蛮横的态度去对待,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滋生。问题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少年时期成长的原生家庭教育有关,少年时期父母的过分溺爱,无休止的纵容娇惯,是形成此心理的主要诱因所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从上世纪的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已经转变为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一个人能否融入团队并且适应团队生活至关重要。拥有自我主见固然重要,但是过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正确批评却万万不可。

2.思想偏激。当今社会不乏这样一群人,将每个人都看作自己的敌人,当作自己的利益威胁者,处处提防小心算计。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交能力以及集体牛活的体验。问题分析:个人恐惧论,他人威胁论不停的充斥在脑海之中。长期的思想偏激极易造成行为上的偏激。震惊全国的高校饮水机下毒事件,正是思想严重偏激的产物。这类问题最初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行为思想罢了,可是却没有人及时发现积极疏导,导致问题扩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行为冲动。这一类行为主要表现为青春期思想早熟,个性追求独立。但头脑相对简单,解决问题方式相对单一且不正当。在集体生活中,难以适应。在个体生活中,处事蛮横。常常难以控制愤怒情绪,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对待同学,甚至对无辜群体大打出手。

问题分析:青春期是每个人必经时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常常与思想的成熟难以匹配,因此导致成年人的身体下是少年的思维。凡事不计后果,冲动,偏激。在此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任由其发展,导致部分青少年拉帮结派崇尚暴力,欺辱同学。

4.情感混乱。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父母的交流中出现分歧,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反而出现疏远父母,刻意回避沟通交流,甚至冷战等行为。对待异性,难以控制强烈的占有欲以及爱慕之心,出现影响双方正常生活的骚扰行为。对待陌生人,防范心理过差,轻信他人,盲目交往。严重者可对自身造成不可弥补的身心伤害。问题分析:青少年情感本末倒置,将最亲近的父母看作最危险的敌人,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看作对自己青春自由束缚的绳索。将未知的陌生人看作思想與心灵的沟通者。主要因为青少年情感空虚,渴望得到认可,虚荣心强,希望得到陌生人的理解与赞美。这一时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因此面对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校方引导、真挚的友情陪伴,和谐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的疏导治疗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的目标

通过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并设立常驻心理辅导师,借助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合理可行的疏通手段,为青少年,为社会各界人士,广大民众群体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权威的心理辅导平台。为心灵有所空虚,被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解开心头困惑,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并且设立暖心驿站,定期发表社会正能量文章,上传温馨小视频,制作精美图文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品质,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的面对未来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还会邀请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作为心理疏导人员,给他们相应的心理培训,让同龄的社会群体在这样一个沙龙中畅所欲言,解除心中烦恼,同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小屋,提供沙包、橡皮人等道具,可以让青少年摔打,发泄心情,播放安抚音乐以舒缓情绪。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的目标致力培养身体健康,内心强大的社会储备性人才,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四、心理建康辅导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若干年前,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可如今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成人白考、公务员无一例外,全部是万人过独木桥的严峻形式,困扰着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生活、情感等等问题。现如今我国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多达1600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23%。而我国从事这一行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代人生活节奏匆忙,对待心理疾病有一定的误区,常常忽视或者刻意回避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心理咨询。若是能够早日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防患于未然,我国心理问题患者数目必定会大大减少。因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多媒体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QQ、mSn、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平台等等方式都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及时更加方便的传递各种信息。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登陆平台,便可以处理心中困惑,这是信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快捷生活方式,所以一个广泛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心理建康辅导平台的优点

在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的建设中,建设网络平台是其突出特点之一。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建设相比于传统的教育,能够有效弥补其短板。没有时间与地域的基本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入平台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或者心理辅导师的实时咨询。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广泛性,传播并普及相关心理健康常识,提供基本的高效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常识在社会各界的普及率。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各界建议,日益完善的将平台建设成为观之舒心,用之顺心的心理健康港湾。

1.在不断的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前提下,设立青少年自测题库,成年人白测题库。在白认为有心理健康危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科学试题的检验进一步深入了解。设立专业划分机制,将不同问题的受困群体进行系统划分,依据总体情况广泛疏导: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单独面对面交流。达到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心思想,帮助每一位受困人士解开心头疑惑。同一群体定期由心理导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共同分享解惑妙招,携手奔向美好人生。

2.建立各年龄段专属心理测评机制,通过问卷作答,主观问题看法等方式,检测被测人实时心理健康水平。让受测人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并且通过作答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3.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平台还将建设“心窝窝”小屋,无论你是何种身份,面临何种问题,所有牛活中的压力、困惑都可以在此以匿名形式进行诉说。可以自主选择收听人群,可以是专业心理辅导师,也可以是素未谋面的陌牛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舒缓内心压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我们这里可以进行面对面真实的交流,不同的人之间可以针对一个心理问题组织一次心灵对话沙龙,同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小屋,提供沙包、橡皮人等道具,可以让青少年摔打,发泄心情,播放安抚音乐以舒缓情绪。

六、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从最初的满足温饱,逐渐转变为享受高质量的人生。身心健康是所有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尤其是作为祖国发展的后备力量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就变得尤为迫切且重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設要在当今社会加大其重视程度,在各个年龄段,面对青少年本身所面临的成长问题要切实做到分析整理,寻求高效快捷的解决办法。要深入贯彻落实到牛活实践中去,家庭教育在重视成绩的同时更要注意美丽心灵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苦抓升学率的同时,要格外重视素质教育的德育培养;社会生活中在追求高物质的同时,要留意自身心理的微妙发展变化。只有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正其行,立其身,明其心。希望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的建立,能够帮助更多被心理亚健康所困扰的人,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受助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早日摆脱心里的梦魇,回归轻松幸福的牛活。

参考文献: 

[1]唐青.成教学生心理辅导平台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6(20):146-147.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usl1116”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乐清发展未来。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8月,由市政协副主席陈亦殊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召开多个层面座谈会,实地走访多家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随机选择13家学校发放1738份调查问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收集有效样本1674份),了解相关情况和收集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及社会阅历的增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少。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家校共育、部门协同,推动建立多方面的心理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中小学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组织编写《乐清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确定每年5月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家校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亲子辅导等活动;投入800余万元,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覆盖,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和省心理示范点数量居全省前列;积极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人数达10984人,持证率达98.23%,其中a证40人,B证432人。

(二)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每年开展2次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分类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心理高危学生予以重点关注与跟踪,部分学校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加强“睡眠管理”,投资2000万元全面推进学校健康午休工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组建心理健康应急援助专家团,其中教育系统心理教师22人,卫生系统心理医生5人;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妇联小海星心理咨询中心,推出心理热线和面对面服务,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积极加强青少年关爱援助工作。设立25个乡镇(街道)儿童之家,配置儿童主任,引入社工机构开展运营,构建村级关爱服务网络;将儿童福利院改造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特殊未成年人实施临时监督、心理辅导、法律保护等服务;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由12345统一受理来电;发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关工委五老骨干、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帮扶救助等活动,着力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合力关爱的良好格局。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从青少年心理就诊人次来看,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青少年就诊人次每年增幅明显(见下图),且其占心理科门诊总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分别是9.58%、9.75%、12.13%、14.50%、21.48%,一定程度说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全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筛查结果来看,高危学生人数也在逐渐上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下半年二类学生(严重危机)数量分别是110名、318名、568名;三类学生(重大危机)数量分别是49名、80名、128名。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样化、复杂化、低龄化。主要表现有沉迷网络(游戏、抖音)、厌学、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以及绪失控、强迫行为、攻击行为、自伤轻生等,有抑郁症、焦虑症、妄想症、恐怖症、情感倒错等严重心理问题需就医的学生并不罕见。如市人民医院儿科急诊晚上5-8点,很多中小学生因为胸闷、腹痛、头痛前来就诊,但全身检查结果又是好,医生诊断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射反映;2020年7月到2021年9月累计接诊21例自杀的青少年(割腕及安眠药、抗抑郁等药物滥用中毒),其中严重需住院的12例,年龄集中在12-14周岁。又如2020年下半年筛查出的128名三类心理危机学生中,有过自残行为的22人;有自杀倾向的40人,其中有过自杀行动的7人。此外,近几年几乎每年我市均有发生学生跳楼坠死事件。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素

(一)学业压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希望得到的心理方面帮助中,有49.28%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排在第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求呈上升趋势,高中阶段数据最高。由于应试教育体系没有改变,虽然中小学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效果甚微,还因为考试科目变动,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如某公办初中学生反映,每天早上七点上学,晚上八点半放学,被班主任统一留校到九点半,回家歇口气就继续做作业,有时做到十一点多才能做完,睡眠时间经常不足八小时。某民办初中学生反映,该校实行大小周制度,小周作6休1,大周连续上课多达12天,上课时间长,课程进度快,暑期补课更是惯例,导致长时间不能放松,生活单一无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据某小学学生家长反映,今年“双减”政策后校外学科辅导机构并没有停课,报名的奥数班从以前的周末改到周四晚上,孩子平日学习量反而加重了。同时,父母和教师期望值过高、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也是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问题

据调查,将近40%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源自家庭问题。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如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父母长期在外、家暴等都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市中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将近7000人(民政部门数据是将近3000人)。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平时最关注的是生活保障,对其是否开心很少关心。从某公益组织的调查得知,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4.3%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超过10%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重养轻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难以得到关注与满足,造成怨恨父母、情绪消极、性格闭锁、人际交往不良,一旦学习成绩下滑,又增加了其在学校里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转型以及多元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被有害信息和不良示范影响而做出不当举动,甚至导致人生观、生命观的扭曲。如许多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因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小视频而无法自拔,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据调查,我市超过70%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90%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课余时间更愉快。此外,不同价值体系的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过度竞争、内卷化等社会现象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我市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出现大幅增长。调查显示,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接待青少年数量由疫情前的每天接待2-3名激增到12-15名。

此外,自我认知变化、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关系等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教育开展不平衡

教育服务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据了解,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借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零星学生心理教育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辅导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如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少于2课时,但问卷调查中有22.34%学生选择“没有开设心理课程”,11.89%学生选择“有开设、但实际不开展”,27.66%学生选择“一学期偶尔几次”。心理辅导室应每天开放并安排固定时间,但问卷结果显示,22.58%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2.04%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不多,一周一两次”,3.46%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没有对外开放”。

心理教师专业配置不足。全市中小学校161所,在校学生约18万人,目前仅有54所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共计59名),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个体辅导的工作任务,兼职教师本身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加上缺少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达不到预期目标。问卷结果显示,15.89%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的,28.49%学生“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但是不知道是谁”。调查中,有多位心理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对等、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

(二)家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

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未及时转变。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出现的种种怪异行为,往往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贴标签,比如说“娇气”“矫情”“偏执”“叛逆”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问卷结果显示,19.47%学生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心理有问题,9.38%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无所谓,4.24%学生认为父母根本不关心。有学生反映,跟父母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父母不理解,觉得是自己想逃避学习而撒谎。

青少年和家长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紧张的亲子关系会带来孩子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如和其他地区相比,我市中小学学生住校比例高,尤其是中学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寄宿的占53.7%,高中学生寄宿的占97.25%。这些学生十天半个月可能才会匆匆见一面父母,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孤独寂寞而无人诉说,精神压力无法排解,我们在实地调研某寄宿小学时,发现心理辅导室心愿留言墙上最多的留言是“我想回家”,不禁让人唏嘘。

(三)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有待提升

心理危机识别实时性不高。心理危机会导致个体情绪、认知、行为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危机是可以被识别并预防的。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主要依靠一年2次的心理危机筛查、班主任等老师的日常观察和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但由于个体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间歇性等,加上部分学生有意识的回避心态,当前学生心理危机状态识别存在准确性不高、识别时间长、主动识别难等缺陷,与学生心理问题整体的普遍性和多发性不相适应。

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有心理困惑时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是多数学生的选择。调查中有学校反映,部分家长因对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及时地把有问题或有需要的学生送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少数家长会产生“病耻感”,不愿意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或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家长不配合心理辅导甚至主动终止孩子的心理治疗。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上报的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文本中,同个学校的不同学生的主要心理症状、心理评估结论、干预方案雷同甚至一模一样,没有个体情况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一对一”干预模式流于形式。此外,有23.95%学生选择不求助,这意味着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善于、不乐于主动求助,延误了心理问题的干预及治疗时机。

(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部分卫生机构心理门诊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设有心理科的医院只有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乐清康宁医院3家,医院业务有覆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还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乐清凤凰医院3家,还没有医院设置专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科。调研发现,部分医院心理就诊环境一般,如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设有门诊室3间、心理测试室1间、心理咨询室2间,但却位于不同楼层,且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过道边,与静谧性、私密性、温馨性、宣传性的要求相差较远,造成第一观感不佳,加上服务流程模式与其他病科差不多,对本身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来说,就医体验不如人意。此外,目前心理咨询尚未纳入医保范畴,一定程度会影响青少年接受连续、完整的心理治疗服务。

社会心理咨询力量比较薄弱。我市社会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机构鱼龙混杂。目前有社会心理社团组织2家,心理研究和咨询民非机构7家;有37家登记名称中带“心理”的存续状态的工商个体户和公司,其中有22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从经营范围看,大部分为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服务,但个别还覆盖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电子商品销售。调研组在暗访中发现,本地心理咨询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存在入行门槛低、管理模式落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如大部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在自有住宅或租赁民房里,硬件条件较差,对外营业时间不固定,一般通过电话咨询预约或熟人介绍,也有在网上开展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一次300-500元不等,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五)政府部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调研发现,教育部门对学校年度考绩考核总分120分,其中学生德育工作考核分5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子项目,分值为0.5分,而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测评指标的教学质量考核分有35分,因此,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升学率”为主,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健部门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有关科室仅熟悉有业务来往的个别社团和机构,没有全面掌握行业整体情况和个体运营情况,没有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行业不规范现象监管缺位。

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局限于单独零散开展活动。虽然我市2021年6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整体谋划部署,部门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效果不佳。如教育、卫健、民政、精神文明、妇联等部门均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但分布松散,资源未进行统筹优化。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教育局心理求助热线、市人民医院公益心理热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公益面询、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公益面询等校外社会心理服务途径,有46.95%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又如各部门每年开展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活动不少,但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所覆盖的学生、家长范围仍然不广。问卷结果显示,仍有11.35%学生不了解心理知识。

四、几点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和积极协作,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宣传、监测识别、咨询诊疗、援助关爱的服务体系,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网。

(一)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防为主、防为上”理念,落实好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问题,从人力、财力、物力给予更多支持,合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如研究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考核赋分,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统筹资金优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经费;按照生师比1000:1标准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专业心理教师引进力度,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研究建立工作绩效评估、督导检查和奖惩机制,建设专业能力过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二)确保措施落地让“双减”政策真正发挥效果

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格贯彻相关政策意见要求,不搞形式主义,努力消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等功利现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对教师违规校外补课、兼职行为严肃查纠。持续优化“小升初”公民办同招流程,控制好“初升高”普职入学比例,深化探索高中学生多元成才教育模式,减轻教育体制因素对学习压力的影响。同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监,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及时依法清理整治。

(三)家校协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和心理问题防治并举,做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落实到位,并创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心理健康课程和体验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等活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亲子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四)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

督促引导学校重申家访制度,注重网上家访与入户家访相结合,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及个人状况,逐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积极运用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特征,准确把握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研究学生家庭风险指数的评估预警,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发挥好心理辅导室作用,逐步推进心理宣泄室建设,规范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研究制定和执行落地,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各类极端事件。优化转介机制,综合运用家长约谈、医教结合、社区联动等举措,确保高危学生及时得到转介救治。

(五)逐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供给水平

引导卫生医疗机构更多考虑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和接受度,优化心理门诊就医环境,充实心理诊疗力量,提高青少年心理治疗咨询服务的供给水平。支持卫生机构开设青少年就诊绿色通道,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乐清市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推动区域内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心理科,适时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按规定纳入医保范畴。进一步促进医教结合,组织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开展结对指导,更好满足各类学生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加强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的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有计划开展行业机构准入评估机制研究,规范和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避免有目的不纯、专业不够的机构对青少年造成二次伤害。

(六)合力打造青少年关爱援助共同体

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统筹布局和整体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让青少年的心里洒满阳光。联动开展贫困、留守、单亲、残疾、遭遇欺凌等特殊群体以及新居民子女学生的重点关爱行动,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保护重点群体心理健康的责任体系。通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各方参与等方式,将公益机构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村社予以复制推广,给更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3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4

摘要: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时代赋与教育的责任。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辅导及治疗,学校少先队在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此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问题活动预防与治疗

什么是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指儿童的心理发育偏离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相比,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有一项或几项异常,但还不是精神性疾病。

据调查,我国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而据威海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统计,户籍在我市的6-18岁青少年269,855人,加上未统计在内的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队伍,按照国家统计的发病比例,估计我市约有7~9万名儿童青少年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少年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情感的“自我中心”。加之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常常把孩子“圈”在家中,与其他孩子共处的时间相对较少,生活环境寂寞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等性格特点。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缺少协作等性格特点。当意外发生或环境突变时,由于长期形成的脆弱性格,使他们承受不了而陷入苦恼,如不及早干预和预防,可能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此外,有些影响心理的因素,则是由于生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有些青少年在发育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萌动的性欲所困扰,由于传统文化保守性的影响,有些家长疏于对他们进行引导,内向的孩子又不愿与同学交流,便会苦闷、焦虑,并影响到学业和人际交往的情绪等。另外,父母的死亡、离异、失业,乃至搬家、换学校,都会导致孩子中断友谊、改变生活习惯、学习不适应等,使孩子的情绪发生波动。正确对待及时“松绑”。

二、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时代付与教育的责任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3.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引领少年儿童走出童年误区

1.以真诚的爱打动他们。

那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可能不尽如人意。他们或者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或者胆小怕事,缺乏进取心,或者意志脆弱,经受不了挫折。作为少先队组织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少年儿童的可塑性特征,做到不对他们另眼相看,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在校表现的优劣来论学生。对待“问题学生”,以亲切、温暖的话语代替生硬、刻板的说教,以真诚、无私的关怀代替粗暴、冷漠的训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对于那些特困生家庭的学生,辅导员要从感情上贴近他们,以师爱打动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教育其他学生从学习、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不允许讥笑、挖苦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

少先队组织以其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大多数队员,辅导员也不要忘记那些躲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队员,要尽量鼓舞他们,既给他们参予的勇气和信心,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成功的机会,一次体育竞赛,一次手工小制作,一次主题中队会,一次校外劳动,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的契机。有一位女同学,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怎样使她融入少先队组织温暖的怀抱呢?中队辅导员经过了解,得知她手工做的好,便和队干部商量,以小队为单位,在中队举行一次手工制作比赛,结果这位女同学为她的小队赢得了第一名。她第一次登上讲台为小队领取奖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此后,她在队干部和队员的关心帮助下,逐渐变得开朗、活泼,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3.协调家庭教育

辅导员通过与家长联系,了解队员的家庭情况,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共同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愉快、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在家里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成功欲,但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否则会造成孩子过度焦虑等心理疾患。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5

素质全面发展,健康积极开拓。

马丽1965年生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实验中学教师。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1年获得教育学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4年参与编写了全国幼师教材――《学前心理学》,2005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006年承担了宁夏地方课程《成长教育》的编写工作。

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被评为国家优秀课题。目前,正负责宁夏回族自治区立项课题“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007年又参与部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心理咨询个案材料,并将15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报纸上。在“八五”到“十五”宁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马丽一直承担校长培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蕊1962年生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会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市高考心理讲师团主要成员。

创建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并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中,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在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中成绩突出。

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执教、辅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国旗下的演讲》获省级优秀奖;参加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获得二等奖;《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初一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香1969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心理教研组长,青岛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培训师。2006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积极带动同行和心理兼职教师钻研业务,多次承担学校和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节,市级公开课《帮助学生考出最好的自己》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生涯规划》获市一等奖。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持续开设班主任心理沙龙,在2007年5月的“青岛市心理辅导工作现场会”上,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参与设计、实施省级教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公开13篇,其中《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均获省一等奖,《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在部级核心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作为国内开创性研究成果,被多项相关研究引用。主编教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生命教育》、《牵手心灵》等书的编委。

王俊梅1974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近年来,主编及编著《告诉你想知道的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五十余部,发表文章《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互联网络的探讨》、《和孩子“谈情说爱”》、《构建学习型教师团体的策略》等四十余篇,参与并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上,授《友谊的真谛》、《打开朦胧的心结》、《奇妙的心理暗示》等课,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在咨询方面,曾辅导过的学生达几百人次,尤其在考试焦虑方面成效显著。业余时多次做客大连电台、电视台《教育百分百》、《我爱健康》等节目。

在教学方面,经历了力求总结出统一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认识过程。其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学生活动、愉快热身;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开展讨论、寻找答案;教师总结、深化主题;心育活动,反馈强化。

王海霞197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中心初中组组长,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学生心理》特邀心理辅导教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

王海霞擅长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培训。2004年《支起心中的杠杆》获青岛市优质课第一名,2006年《做情绪的主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四册;副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下册;参编山东省生命教育教材《生命科学》。论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获全国一等奖;《团体辅导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管理情绪享受人生》等八篇获省级一等奖。参与“对初中新课程、新教材试验的探索与实践”市级重大课题研究,负责“初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

坚信“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王海霞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咨询事业,一直不懈努力给学生带来阳光,享受心灵上的共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霞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接纳鼓励、引导启发、体验感悟、尊重个性、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围。

田红芳1976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副校长。

在课题方面,以邯山区总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带领各学校确定子课题,从学生心理品质、学习、生活各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全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课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她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平等和谐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提出了“实行柔性管理,经营健康班级”,倡导将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营造愉悦、平等、宽松、无压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性情自然流露、人格健康发展。

田红芳先后有13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她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多收三五斗”,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她先后获得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邯郸市优秀教研员、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邯山区十佳教师、邯山区百名标兵、邯山区三八红旗手、邯山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邯山区三等功两次。

刘春柳1974年生人,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院优秀函授教师。2007年兼任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及三峡片区负责人。

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主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漫谈新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与技术》等十多个专题讲座,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设计《走进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历经风雨见彩虹》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深入部级贫困山区大巴山腹地的中小学亲自为教学一线教师上观摩课,指导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多次获得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主研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17个子课题。独立撰写的论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品牌,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乡特色》在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主题发言。科研成果《论教师价值观的改变》获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春柳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为女流,当巾帼不让须眉,求索之路,生无所息。

刘葱1974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教师,初三年级组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

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被聘为南昌市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心组成员,江西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经常承担省、市级示范观摩课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工作。在工作中,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年级组长”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排解在学习、与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开设心理信箱“飞扬信箱”,并长期在“课程导报”上刊登,为学生提供了袒露内心、宣泄烦恼的机会。在本校及其他学校举办多种心理讲座,有面向学生的、有面向老师的、有面向家长的。针对学生的有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针对老师的有面对职业倦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家长的有做孩子的朋友、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此外,撰写心理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孙秀莉1976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硕士。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曾经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专门学习团体心理咨询。

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关注心灵施暴》、《首先你是健康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等文章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哈尔滨教育》、《教书育人》、《青年教师》等杂志发表。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语之约》现已公开发行。

在实践中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实践了不少有意义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在学生的团体心理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心育品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独具特色的“心灵小天使”(心理课代表)一直在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成长记录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工作七年来,不断成长和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孙雪玉1963年生人,天津市复兴中学心理教师。

擅长人际沟通与交往、学习潜能的开发、情绪情感的提升、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有大量成功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在心理教学和咨询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2007年担任天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期间独立筹备、策划、组织大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孙雪玉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成果有:2006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对策》和《一个高三厌学问题的咨询辅导》,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强迫心理倾向心理咨询辅导个案》获天津市“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论文、刊物、课件共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九个。

吴琼1969年生人,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探索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心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融入集体建设、课题研究理论提升、渗透各学科教学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框架。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家庭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2004~2007),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参与铁力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吴琼还多次在省市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展示。2007年在教育部规划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获部级心育优质课;《“融”、“容”二字筑心桥》在中国教育学会心育课题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上,被评为渗透课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吴琼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在部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李月芝1964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五中学心理教师。大兴区心育先进工作者,大兴区骨干教师。

大兴五中在心育方面起步较早,为了使学校的心育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李月芝注意在教材教法上选择突破口。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心育教材和教学教法。如针对高三年级的团体辅导讲座,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应对考试压力。此外,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积极采用多种形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回信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同时,设计的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课件讲座、辩论会、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使每位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们加强右脑的锻炼以及左右脑的配合,她精心编了一套“手操”,不但锻炼了大脑,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

李月芝先后有六篇文章在三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研修班”现场作观摩课《探讨学习心理》。2005年为全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作题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报告。2006年在区第五届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优”评选中,获得课件三等奖。

李岚1976年生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骨干教师。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参与了七项重点心理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校园心理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国内最早研究心理剧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此外,多年来对考试心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广大考生及家长开设中高考心理讲座近三十场。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过多次社会公益咨询活动。被聘为苏州市总工会女职工维权指导中心指导员、苏州广电总台生活广播网“阳光地带”特邀嘉宾、《姑苏晚报》“小荷名师团”成员、沧浪区社区心理矫治中心专家志愿者、友新街道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顾问,并长期担任《苏州日报》“辛菲热线”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历年来,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先进个人、苏州中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中学教学能手。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十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获得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心理教育著作共五部。

李远1969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兼职教研员。

2001年9月开始在金尚中学执教心理课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厦门市第一位专职的中学心理教师。

李远编写福建省第一本中学心理校本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学校以此为教材或参考书。2003年首开厦门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观摩课《当花季到来时――性仪式的觉醒》。2002年至2006年期间,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共获得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李远主持参与多项部级、省市级课题,如“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由她主持的部级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自卑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等获各方面的肯定。

李远认为青春期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是中学阶段的专利。为此,她给学生、家长、教师作了多场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讲座,反对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及性教育是教唆论,认为老师或家长应该与孩子大方自然地谈性,提倡青春期性教育要做早、做好,要以健康正确的知识代替不健康的知识。

李海燕1973年生人,现任教于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北京教育学院助教,北京教育学会会员。

心理课《是墙还是桥》荣获2007年北京市心理健康示范课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好教师视频课堂。2007年4月参与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研修项目;担任市级研究课题“亲子沟通”,研究论文荣获三等奖。除教学外,李海燕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庭治疗等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合理设计写作活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一文,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外研社”杯英语教与学展示活动论文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撰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鼓励策略对提高教学成绩的研究》一文,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杯征文一等奖;2006年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经“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委会检索、初审,入选《中国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全文刊入。

李海燕的培训、课例、论文等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燕教师专辑”。

杨红霞1967年生人,广东省汕头市D滨职业技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汕头市阳光心理咨询热线和蓝天义工心理咨询辅导老师。

主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教师关注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撰写十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取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B证”证书,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师。

杨红霞一直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坊”工作,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示范,时时教书育人,累计心理咨询课六百节以上,个别咨询人数近四百名。是汕头市八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心理、礼仪专业培训讲师,培训人员三万余人。杨红霞特别关注农村妇女心理素质,编写《汕头市农村妇女学校实用教材》,免费发放基层并为她们提供心理、礼仪培训。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杨红霞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东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一等奖,汕头市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汕头市优秀青年教师,汕头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陆海涛196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陆海涛每周承担12~15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天下午课后为学生提供咨询。除了教学与咨询任务外,陆海涛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高一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二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山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获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关于阳泉市22所中小学(含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刘成福、赵之云、陆海涛)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陆海涛连续三年参与阳泉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2005年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参与学校的部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能力”的专项研究。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陆海涛所在的阳泉一中成为“阳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许多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得到了全市的公认。2004年陆海涛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学校评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先进个人。

陈彦1980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始终秉承“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的服务宗旨,努力做到“多一份努力,少一份遗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年来,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浅谈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发表;教育案例《老师,您说“谢谢”了吗》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摇篮”――心理辅导案例引发的家教思考》等多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在厦门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辅导之星”。

实践中,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分别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开发学习潜能”、区级课题“湖里区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区级课题“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组织编写了校心理健康教育文集《心海导航》。由于工作能力突出,陈彦还被评为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

陈艳1983年生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2007年3月,《浅谈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辅导方案《生命的美丽乐章――抑郁心理的个案辅导》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一等奖;辅导方案《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优秀辅导方案二等奖。

工作至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要,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奏响和谐的青春旋律”为主要工作理念,接待学生个案辅导上百例,为不少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与烦恼。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陈艳力求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在课堂中增加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心灵氧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陈艳希望,通过努力,尽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萍1975年生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nLp专业执行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妇联、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组织机构特约专家。

陈艳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年。率先在成都市中小学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首建“小组协作教学”模型,开创“‘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陈艳萍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念的传播。过去十年,大约为三万名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过咨询或演讲。

在课题、论文、辅导课研究方面,其主研的部级心理教育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烦恼的故事――寻找内心的不合理信念”获2002年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高一学生谈适应》和《孩子住校以后》发表于《心理与健康》;著有《讨厌的高考――高中学子心路历程与专业心理辅导》一书。

周兆伦1970年生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以“助人自助,自觉觉人”为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为终生追求,在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内容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独树一帜。利用“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形成了“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入室登堂”的工作风格,在省市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为科研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主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十五”课题部级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二十多篇,其中获部级一等奖四篇。《高起点助推新境界》等12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库》等书刊上。创办学校心理协会刊物《心理论坛》、《托起心中的太阳》、《绿色心地》、《心晴》、《心灵之声》(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参与编辑《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讯》。

姚立新1966年生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毕业,2002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参与编写的心理读本主要有:《初中生心理辅导》、《开启心灵之窗――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心理调适》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2004年论文《区域提升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的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专著《教师压力管理》;2005年“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18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逾千人次。姚立新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生需要成长,而成长中有困惑、有矛盾,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这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帮助和成长,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丰满。

赵晓捷1962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牙克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

赵晓捷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1993年发表于《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5年全国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至今,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余篇,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四部,参与部级、省市级课题六项,并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心理教育交流会议并讲话。

赵晓捷于1993年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即,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当地林业管理局和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研究,很快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经过六年之久的科学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编写出了体系完整、内容简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目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正在稳步地进行推广。

唐烨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黑龙江省第八届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哈尔滨市第一位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现在为高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高二举行每月每班一节专题讲座,为高三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教学形式力求多样、生动、亲切又有实效。

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组建学生心理自治委员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团体训练和心理游戏,并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寝室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经过四批培训,如今高一学年的志愿者达到了120余人,学生热情很高,辐射面比较广。

在开展课题方面,唐烨参与负责两个部级课题,一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课题先进个人;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此课题已经结题验收。主编了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一等奖。此外,唐烨还参编六本图书,发表文章近百篇,在省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讲座近二十场,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高永金1981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首师大桂林附中专职心理教师。广西心理学会会员,桂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核心成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特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辅导教师导师,桂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学科组考评专家。

现为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应用研究”核心成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研究”核心成员、校级重点资助课题“民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近三年来,高永金在《中国教育报》等近二十家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独著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走进象牙塔》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中学生心灵自助丛书》(共三册),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高永金曾受邀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荔浦中学、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四中)、桂林市十七中、桂林市十九中和桂林市全州二中等多所学校讲学。多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桂林市优秀心理教师”。多次展示全省、全市的心理公开课、优质课。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

黄海燕1973年生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网特聘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特聘讲师,陕西省心理学会碑林分会副秘书长。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心理网特聘学习指导专家金洪源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治疗与潜能开发。曾先后接受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申荷永教授的心理治疗提高班、胡佩诚教授的“性心理治疗”、丛士的“精神分析”等若干个学习科目。

2006年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先进个人。

2006年个案《我战胜了自己――阅读障碍》获西安市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选一等奖,同时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课件《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二等奖。2007年《特殊心理问题咨询案例――强迫性思维》获西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等奖。

彭玉华1968年生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市级课题“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研究”,从撰写开题报告,到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006年11月在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德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代表怀柔区心育教师发言,介绍了心育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专家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几年来彭玉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近二十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奖,如教学设计《人际关系辅导》获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让我们成为好朋友》获怀柔区中学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示范课《情绪调节》的教案和课照被怀柔区德育网选用。教学设计《战胜考试焦虑》入选《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论文《别开生面的班主任培训》入选《育德心篇》一书,论文《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入选《探索的足迹》一书。编辑《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和《红螺心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活动和阅读的素材。

因在教科研方面的优良表现,2004年彭玉华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6月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7月被评为中学心理高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怀柔区中学骨干教师。

曾莉196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兼高中部负责人,青岛市“名师公益课堂”教师。

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20篇,并有多篇发表。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各一节,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年担任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讲师,应邀在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威海、滨州、烟台等地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六十多场次。多次应邀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做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的专栏节目。

任山东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初中上、下册)的编委,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心路》编委,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牵手心灵》编委。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被评为先进个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项救助心灵的伟大事业中,曾莉老师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与来访者一起,携手共成长。

董艳菊1975年生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上岗培训专家,北京市沙燕心理网热线咨询教师。

董艳菊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开展国际、国家和市级公开课。主要成果有,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智能”研讨会上作公开课“亲子之间”;2006年为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及其他随行教师作“竞争与合作”公开课。为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她的课对区内其他兄弟学校完全开放。

在论文和论著方面,2000年论文《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学术会议部级二等奖;2004年论文《心理教师的舞台》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第六期上。2006年参编《叛逆不是我的错》,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年主编完成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分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副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6年董艳菊被授予丰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并获三万元奖金,当时她就把三万元捐给十二中作为贫困生基金。2007年她还被光荣地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韩鑫桐1977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硕士。现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兼任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理事,市心理学会会员,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曾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从教六年来,先后六次作省级以上观摩课,十余次作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数次赴北京、长春等地参加培训。2006年获吉林市“教学能手”称号,2007年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她热情、执著地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辍地耕耘着。

教学中,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形成了生动活泼、亲切幽默、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咨询中,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倾听、感受、欣赏和思考的对象,有效帮助千余名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心理问题。

工作中,她注重学习、勤于反思,带领全组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均圆满结题。先后参与编写十余部教辅书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省、市获奖,其中两篇发表在《教育科研动态》、《教学案例》上,九篇被收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书。

教育感言: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

李代远1972年生人,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及中国伦理学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4月论文《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朝阳区职成教育论文中获一等奖。在工作的同时,作为多个科研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职业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和研究”、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先进德育工作者。自1997年起,在学生中设立“开心信箱”,回复过上百封书信。2001起成为学校开通的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老师之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06年起,在朝阳区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系统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目前,“健心计划”已进入深入开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王春玉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大庆市“关爱工程”专家组成员。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2001年开始,我校教育心理组的老师在心理学和心理辅导技术的指导下,辅导和帮助绝大多数心理发展正常的学生,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形形的心理不适应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经验。目前已建立起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织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小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在教师、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了解师范生的心理状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所和学生谈心,尽可能倾听学生的诉说。我们在教学楼中厅设立了“心语信箱”,让学生以不计名的方式将自己最近内心的苦恼和困扰写信与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交流,大多数学生逐渐向老师敞开心扉,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几位心理辅导老师以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为学生排忧解难。几年来,学生咨询的问题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面:有人说师范生没有学习压力,学习生活轻松愉快,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在师范一年级某班的调查中发现,成绩处于班级上、中、下游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的,占班级总人数的83.3%,在中下游学生中约有33.3%的人有一定的自卑感。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存在众多的问题,如:“每当临近考试时,我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上课听着听着就不知听到哪里去了,看书也不知看了些什么。”“考试时我老怕出错,于是越想越害怕,对自己也失去信心,甚至连一些会做的题也做得一塌糊涂”。

人际关系问题: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师范学生情感依恋的重心逐步从父母转向了朋友、伙伴,他们渴望友谊,希望在不间断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但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产生隔阂时,不善于正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处理已形成的人际冲突,造成心理苦恼。如:“我和许多同学都处不来,也不会相处,觉得他们都很虚伪”。“有时与同学产生了矛盾,客观上是别人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是主动向别人道歉,还是等待别人向自己道歉?”咨询中,有27.4%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当学生心中难过苦恼时,只有16.7%的学生愿意找老师和家长倾诉。教师对学生的评论、要求常被学生深藏在心里,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春期心理问题:师范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的萌动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方面出现的变化格外关注,对异性的一举一动十分敏感。如:“我从师范一年级开始长青春痘一直到现在,有时还起得很多,这是否正常?”“我喜欢上了某男同学,我们已有了较深的交往,一天不见就非常难过,无法正常上课和学习,请求老师给与帮助”。咨询中青春期心理问题占24.8%。

二、进行心理测试与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为了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采用心理测试量表对我校两个级部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量,其中06级部为心理健康实验级部,07级为对比级部。具体内容包括人际关系测试、情商测验和身心状况测试,这次心理测试的结果和分析如下:

1.人际关系测验。在人际关系测验中,06级有119名学生参与,07级有154名学生参与,总共收回有效试卷273份。06级学生人际关系很好、较好的比率占74.79%,较差、很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72%;07级学生人际关系很好、较好的比率占79.87%,较差、很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06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不如07级学生,这并不是说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如人际交往的疏导、讲座等没见成效,而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师范二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更加成熟,有了更多的具有青春特色的小秘密,自尊心也更加强烈,这使得二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遇到了更多的麻烦。

2.情商测验。从回收的273份有效试卷分析,06级学生情商测验各方面的情况均好于07级学生。测验成绩在16分以上,对自己的能力很是自信,即使处于强烈的情感边缘,也不会被击跨;即使在愤怒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保持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的学生,06级学生比07级高出了0.15%百分点,为19.33%和18.18%。过分注重自己,对别人关心不够的自我中心型,07级学生占2.6%,06级学生没有。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06级学生身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身心状况测试。我们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地区性常模平均分为参考,对06级、07级学生共273人进行了测试,收回有效试卷273份。身心状况测试结果表明,在强迫、抑郁、焦虑、偏执诸方面,06级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明显低于07级学生,这是班主任、科任教师、校领导共同协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但结果同时表明,实验级部06级学生在偏执、焦虑、抑郁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与现在的师范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面临着社会的重大挑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

1.专题讲座。针对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如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自我调控辅导等,使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积极向上,激发其自我潜能;对“早恋”问题不但从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分析其实质,也从性道德上分析其利弊,更从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适度与限度上提供心理指导。

2.个别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我们进行的主要是个别咨询。其特点是:(1)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2)侧重运用行为矫治;(3)强调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几个环节。为了分析准确无误,有时要使用有关心理测量表进行测试。如对学习困难学生、情绪困扰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家庭环境不利学生等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3.编辑《心理健康导报》是我们对师范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手段。自2001年开始,《导报》的编辑就成为教育心理组每一位老师的重要工作,我们每两周出版一期《导报》,每一期针对师范生年龄特点进行相关的指导。多年来,我们通过《导报》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考试焦虑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指导,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节、克服不良情绪及怎样应付失败和挫折等,对师范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们对师范生提出了“人人都是心理医生”的要求,要求全校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为《心理健康导报》撰写稿件,把自己在解决情感、人际交往、挫折、自我认识等方面困扰的有效办法写出来推荐给大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抽象理论更容易转化为实践和认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的活动过程。为此,我极力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在课上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行真诚的沟通。为此,我常常全身心投入,如,当和学生一起活动和讨论时,我会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学生,除了坚持这一原则之外,我还注意倾情投入,努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与大家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说:“心理健康活动课使我学会了面对挫折和发泄内心的苦闷,也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摆正了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也知道了为人处世时应注意的问题。”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00-01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外出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青少年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初中女生正处于脆弱而多变的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道德问题都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她们。只有针对初中女生的青春期特征,给予科学有效的咨询和辅导,才能使她们摆脱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等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常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

对于女性而言,青春期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很快,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特别是女生由于父母外出不在身边,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女生们会感到惊慌而无所适,又不敢咨询老师,慢慢的就就是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2.心理方面

女生们在青春期中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对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

2.1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许多孩子的父母由于长期外出打工,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当孩子有所偏差时,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的训斥甚至打骂,加剧了该年龄段固有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2.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如果教师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使她们的心理遭到严重创伤。

2.3早恋问题。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由于留守的农村青少年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教育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女生就会涉足早恋。

3.道德教育问题

处在当下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特别是女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3.1享乐意识严重。有些女生在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有的甚至为谋取个人的私利走上违法犯罪的路。

3.2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女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

3.3社会不良环境的耳濡目染,玷污了女生的洁白心灵。如一些涉及黄、赌、毒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网站、不法网吧,严重腐蚀年轻一代。

3.4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3.5在对男女生关系的问题上,不能处理得当。

二、解决方法尝试

1.指导女生正确对待生理问题

帮助女生们了解女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先从女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和现象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女孩青春期间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详细地解说了女孩青春期的生殖生理变化,指导她们青春期应该怎样保持个人卫生,注重自我保健,引导她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2.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自觉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2学会正常交往,引导健康情感

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女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早恋问题对部分女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面对女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应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对女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经常对女生们进行德育教育

(1)教育女生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女生,对父母、老师、朋友等周边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做好日常的每一件事。(2)教育女生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女生,培养学习责任心,培养家庭责任心培养社会责任心。(3)做一个讲礼仪的女生,注意女生的仪表、言谈、仪态举止、见面礼仪、特殊公共场所礼仪。(4)做一个知性的女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拥有品位,试着发现生活里的美,跟有思想的优秀人交朋友,远离泡沫偶像剧,学会忍耐与宽容,培养健康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就让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灿烂一些。(5)教育女生们做一个独立的女生,学会愉快的接纳自己,充分利用表现自我的舞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6)教育女生做一个有理想的女生,要有努力学习的意志。(7)做一个文明诚实勤学守纪的中学生,要能正确区分美与丑(8)做个守法的女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

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总之,针对农村女生们青春期的特征,做好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多与老师、家长及同学交流,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青春期,悦纳自我,快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罗香梅,《如何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宜春学院报,2007年,第S1期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8

【关键词】厌学心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1-01

厌学是以学为主的这批学生,在应该学习的年龄中,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动力,或者学习策略不得当,未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作痛苦的事情,最终学习的结果不容乐观的一种现象。概言之,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变迁,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思潮,改变着青少年的观念和信念系统的变化:如学习结果的偏颇认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人们在重新估定一些价值。人们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学习的目的以及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价值,愈加重视学习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利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学习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功利。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而学习的结果才是目的,也只有学习的结果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只有当读书越多,获得的利益越大,很多人才会热爱学习,追求学业,进而越学越爱学。而当学习的知识(往往反映在“文凭”上)不能立刻给人们带来现实利益,甚至有时还要人们为此做出某种牺牲,“读书越多越吃亏”时,也就是手段不能为目的服务时,人们自然是不会喜欢学习的。

第二,家长的要求过严、期望值过高。据调查发现,有90%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还有对学习的爱好。在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孩子里,有很多小学时很优秀,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后就慢慢变得厌恶学习,变得任性、自私。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硕士、博士,但是根本上不考虑别人、抗挫折能力差等性格缺陷最终会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学校教育中的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思想陈旧、教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和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有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学上出现了“四多”的现象,即“讲得多、作业多、考试多、资料多”,机械的记忆和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不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学生甚至变得厌学。

第四,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期所受的负面影响有关。人的心理发展中,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中,压力中,挑战性要求多的关键期,需要家长、老师的呵护和陪伴,需要父母与她们共同面对,为她们挡风遮雨,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一旦有一些来自社会、来自家长、来自老师的负面影响的时候,就会出现痛苦、叛逆,甚至厌学。

我认为,根据教育实践经验,解决厌学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净化。社会各界从领导到普通市民,从学校的领导到普通老师,从社会服务机构到社会媒体,着力关注净化青少年的语言环境、视听环境、心理环境,以正气、进取心、良好的道德风范身体力行的垂范,使学生被正气所熏染,提高自身修养,以提高青少年的积极心态,调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评价体系的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所在,也是课改的难点。进行学生评价改革,对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只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呼唤新理念下的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

第三,全社会关注教师群体的素养的提升。学校内与学生朝夕相处并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师范性、潜移默化性,并且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做人时,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教师自己的正直的做人原则,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有一定的影响魅力。例如,班主任老师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本班学生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如幼师校园中,有很多班的学生的做事风格与班主任特别相象。

第四,学校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学校里,就像关注主三门的教育一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保健机构,应有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这支队伍除了拥有精湛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有医学知识以外,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善于调节、控制的情绪、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优异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他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应有所提高,他们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教育之外,应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幼市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此外,应有适合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特点、适合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教育,适合于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要作好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选择的关键环节。建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校园内心理健康辅导可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辅导、预防性心理健康辅导、补救性心理健康辅导,面向全体幼师学生,解决她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小问题、小障碍,其实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平衡――心理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动态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会遇到一些诸如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中的学习障碍,情绪周期性的变化,心理不成熟与现实的矛盾,与对教师的误解引起的敌对等心理需要及时的疏导。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任务就是这些。有时,针对于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应进行补救性辅导。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9

关键词:“堵”,堤坝,“导”畅通的河道,青春期教育,心理辅导,网络环保意识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受到了各业界人士的青睐。作为求知欲极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的确,“如果今天不学习未来的知识,那么,你只能在未来社会生活在过去。”本来学习网络知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学生用网络来干什么呢?2002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剩下的则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体坛动态、看新闻、发e-mail等。另据本人对我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6%的人上网玩游戏,5.3%的人上网聊天,4.3%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3.8%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其中有8.7%学生承认在上网时不自觉地浏览过不健康的内容。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十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中,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猝死网吧的喻斌,迷恋交友和网恋而被犯罪团伙诱骗杀害的8名女中学生(载于《华西都市报》),其他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因网债逼身,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为此不少学生家长成立了“反网联盟”和“抗网家委会”,一时间,网络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的确,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网络就像我们的纸墨一样,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没有善恶之分。其正邪取决于使用它传播信息的人。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抢先占领这个高地(或者说教育在网络的占有率很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网站、网吧侵蚀或毒害。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这个高地,而是攻占这个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以“导”为主,避害趋利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如网上english/">英语沙龙、数理化辅导等等。

另外,通过一些正面的例子,如重庆市一位中学生潜心学习网页制作,后被一公司聘为总经理的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络知识竞赛,其奖品也十分丰厚,可以鼓励和训练学生参加。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又如建立学校网页,让学生承担部分专栏的网页制作。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二、要以“堵”为辅,“堵”术高明

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缚”的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剥夺孩子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孩子上网,如不给零用钱,不准出家门,甚至有一位家长为了防止儿子逃出去上网,将自家的防护栏改装成笼子,自己有事外出时就将儿子锁在笼子里。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一方面网络的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孩子上网会使孩子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孩子这方面知识十分欠缺,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孩子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同时,这种大家长式的作风很难作到以理服人,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氛围的必然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就会与师长更难沟通,就越是要向着反方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借鉴鲧治水的办法—堵,作为“导”的辅助。“堵”表明了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有利于让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堵”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堵”好比是防洪的堤坝,“导”好比是畅通的河道,“堵”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导”。但是,“堵”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何堵呢?

首先要堵住恶流的源头,通过健全网络法律的建设,来保证网络的正常秩序,目前世界上几乎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网络法规,网络秩序主要是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持。作为孩子的师长,除了呼吁加速网络法制的建设外,要利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孩子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地查找、浏览不健康内容,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也要做到“非礼勿视”。否则严惩。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如国家安全部监制的“学生浏览器”,能有效的将大多数不健康的内容屏蔽于浏览器之外,北京也建立了19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绿色通道”,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净土。另外,可以运用一些防止青少年免受不健康侵害的软件,如:《护花使者》,同时,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inteRnet属性/内容.分级审查中,分级功能可分别从暴力、、性和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四个级别分级限制,还可以在许可站点设置任何时候都可以查看或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以查看的站点。

三、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后,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卫生老师、体育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青春期的教育指导工作。除了利用《健康课》或《生理卫生课》对孩子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外,可以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幻灯和电影等方式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时,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的家长培训班,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这样,孩子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就会获得免疫力,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成长为体魄健全的人。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甚至可以利用QiCQ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从成都电子科大制作网络虚拟主持人“江灵儿”的创意得到启示,虚拟一位能够被孩子们喜爱和信任的“知心小姐姐”,其幕后工作则由广大的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由于QiCQ是一种利用对话框(也可以进行语音聊天)进行非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彼此都是陌生人,交谈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隐私被曝光的顾虑。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敞开心扉,教育者则较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并开出良方。于是,当“知心小姐姐”被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时,几句善意的劝告可能会胜过平时教师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1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对人的心理的各种层面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

   学术界、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的讲话,到1999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国家政府和领导人已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文件《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督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考虑到初中时代是学生整个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更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因此,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摆脱心理困扰的知识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温州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却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对于大多数的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我校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温州的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主要通过如下五个步骤在学校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使广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逐渐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念和技巧。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实施,力求学校教育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出的校园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效能更优化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社会。

   ①改进政治课的授课方式。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参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使之接近或等同于心理辅导活动课。

     ②改进班主任工作方式。合理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一要根据本班实际,二要与本级段心理辅导老师或政治思想课教师协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弥补缺漏。此外,班主任还可利用周记、心理日记、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优化师生关系,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

     ③改进其它学科的教学方式。学科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课堂教学突出生动性、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

     ④改进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方式。学校政教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其中。政教工作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识到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

     ⑤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使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需求。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此家长要了解子女在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积极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促使学生开发自我发展潜能的活动,其中,辅导老师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促进者和陪伴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切入点,促使教师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从而将这些理念渗透于其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中。

   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由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而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班会课上也适当补充一部分所需的内容。考虑到初一思想政治课本中大部分内容是以学生个人成长为主要线索展开的,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就以思想政治课本为主,并参考上海市教科院吴增强主编的《初中心理辅导活动指南》和靳岳滨、江光荣主编的《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活动设计。我们在确定辅导主题时,是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或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共性问题为主,有的放矢,达到辅导目的。

   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每两周开设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故事、角色模拟、情景设置、小品表演、讨论分析、行为训练、心理倾诉等形式。

   在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活动中,学生们获得了充分的心理体验,也获得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特别是在获得成功的体验时,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促进了人格的不断完善。

   (二)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更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仅仅靠课堂知识传授和短暂的行为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校的所有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所以在学校教育里,我们注意发挥尽可能多的教育人力和教育途径的作用,从而全方位地在教育过程中贯穿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处在一个意识分明、氛围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中。

   1、通过课题研究,更好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鼓励教师立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达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们主要进行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班主任工作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些都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指导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通过学科渗透,加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校主要活动集中在教学时间内,因此,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心理感受是学生心理活动和情绪的重要根源。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情绪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状态,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综合两方面的原因,教学过程就成为师生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心理交互作用的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就成为两种教育的共同需要。

   在这种双结合的教育中,我们发挥了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良好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贯彻言教、身教与心教共同作用的原则,形成了课堂愉快、活跃的精神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学生在学习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体现价值,使心智水平不断向上提升,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我们的课题《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兴趣的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更为有效。

   3、加强班主任和学校其他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最佳互补模式。德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是以社会道德规范学生行为的过程,这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带有明显的规范性和养成性。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及其工作者,往往是以社会本位思考和实践的,总是自觉地、努力地把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和观点通过灌输等方式传递给青少年,并希望真正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育是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激活自我完善的欲求,提高学生对社会适应性的由内向外的社会化过程。

   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自我中心”的环境中,加之当今时代特点之一是强调个性,因而,他们的自我概念得到了空前的凸现。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重视自我价值,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往往从个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件,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体本位的色彩。同时,他们又缺乏相应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他们容易对外界教育环境,对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注重社会要求而忽视个体需求的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轻视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观念,使得传统的德育途径缺乏有效性。

   所以,只有德育工作者认真借鉴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心理咨询的交流方式以及内容,注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疏导,贴近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就能提高德育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动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内涵的拓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途径。德育最终落在“行”字上,心育是在“情”字上下功夫,情是内在的感受,行是外在的表现。行以情为基础才能持之以恒,情以行为结果,才能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情与行结合是最佳的结合,德育与心育互补才是最佳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