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23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1

河北省是一个民俗文化大省,燕赵大地现存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旋律优美,曲调委婉,乡土气息浓郁的“昌黎民歌”;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井陉拉花”;浑圆深沉、刚柔相济、长寿保健的“永年太极拳”;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灿烂的“蔚县剪纸”等等均为特有的河北民俗文化。伴随这些独特民俗文化产生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是具有珍贵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有利于把丢失的珍贵民俗文化资源寻找回来,有利于民俗文化多元化的建设发展,有利于拓展档案资源建设途径,有利于增加馆藏档案资源门类。对于弘扬民俗文化,建设档案强省、文化大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现状

河北民俗文化档案是河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人对于民俗文化档案的内涵还把握不够准确,对于民俗文化档案资源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还处于粗放状态。虽然政府机关对河北民俗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但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仍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

(一)民俗文化档案保护意识不足

民俗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民间师徒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传承方式无论是在速度还是广度上都跟不上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随着岁月的流逝,河北民俗文化的传承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在世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意识不强,参与民俗文化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流传于世的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逐渐频临灭绝,对这些民俗文化档案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二)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资金支持投入短缺

经济社会资源建设是社会活动的根本保障,而社会活动则要受经济资源建设的不断制约。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从资源建设项目的确立到完成都需要大量的财力做保障。然而河北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部分民间艺人由于经济原因把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变卖现象屡屡出现,导致许多应该由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民俗档案资料依然散存民间。需要政府加大对于民俗文化档案资料征集、保护的投资力度。

(三)民俗文化档案管理力度较弱

目前民俗文化档案的管理归属较为模糊,很多部门对民俗文化档案的抢救还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导致许多优秀的河北民俗文化档案遭到破坏甚至出现消亡。民俗文化档案长期缺失稳定长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参与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的底气不足,这对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民俗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

(四)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法制建设有待加强

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在征集移交、抢救保护、整理保管等一系列环节上,法律法规制定的具体细节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法律上的空白,还潜藏着引起法律纠纷的因素。民俗文化档案存在特殊性和多元性,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的法制建设。

二、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途径

河北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工作实施困难,存在问题很多,需要档案部门联合政府其它相关部门,多方面、多途径建立齐全完整、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体系。

(一)加强民俗文化档案宣传力度

加强河北民俗文化档案的宣传力度,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河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实现河北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通过互联网等各大媒体的宣传手段来扩展河北民俗文化资源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增加对河北民俗文化资源建设现状的宣传,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河北民俗文化发展的尴尬处境,激发人们对河北民俗文化的传承动力。

(二)增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高校多专业多层次地培养河北民俗文化档案研究专业人才,不断加强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定期举办河北民俗文化专业培训班和推行传承人方式综合培养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优秀人才,以确保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实施。

(三)加大对民俗文化档案资源投资力度

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短缺问题,相关部门应开发多种渠道,为河北民俗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做好长期经费规划,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对民俗文化档案的普查摸底、征集抢救、发掘利用。对民间艺人提供生产生活补贴,充分改善民间艺人生活条件,从根本上确保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得到有效支持,

(四)完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法制建设

为充分保障民俗文化档案构建的完整性,主要通过国家法律、中央和地方行政法规对民俗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进行法律保护。可在民俗文化法律法规中制定专门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条款,并且对以往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不适宜的内容进行修正及补充。开展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俗文化档案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律法规建设必要性意识,积极促进河北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融合,力求做到依法治理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五)做好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的政策规划

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建设工程,涉及许多政府相关部门。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发挥部门政策优势,整合政策资源。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将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省市级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机构。统一管理、协调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组织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河北民俗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工作。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2

(一)建立民俗文化村

民俗文化村源于主题公园,强调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运转模式,为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全球化翻版。[1]民俗文化村是集中保存、保护、传承、展示、发展或经营特定地域或群体民俗我恩华的村落。民俗文化村可分为两种类型:异地集锦型和实地展示型。前者为博览、旅游等目的,通过浓缩、模仿、移植等方式,异地向人民集中活态展示民俗文化的模型博物馆,如北京的中华民族园、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昆明的云南民族村等;后者是指在原居地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村寨。集中保存、传承、展现和发展其民俗文化的村落,如贵州黔东南的郎德寨、南花,湖南的德夯苗族民俗村等。[2]

以档案学的视角观之,档案不是单一的,民族档案不仅仅指某一份单一的文献、石刻等,而是还包括与此文献、石刻相关的一切事物、活动等民族文化事象,一份具体的民族档案文献和与该份文献相关的所有民族档案事象共同构成了民族档案这一整体,民俗文化村就是将各地区典型的民俗习惯、仪式风俗、节日庆典等集中于一个主题景区内表现出来,其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不仅保存了民族档案的本体,还保留了与之紧密相关的民族档案事象,民俗文化村使保存分散的、不完整的民俗文化实现了体系化、集成化管理,有效地整合了民俗文化或民俗档案。

(二)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

所谓民俗博物馆,就是依托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有形和无形的陈列手段,以达到实现地域民俗风味的效果,从而也兼具对民俗文物的研究保护,最大限度的成为一个民俗文化展示、研究和传播的产所。[3]民俗博物馆不同于历史类、自然类或其它类博物馆,它是以收藏、演讲、展示民俗文物为主要职能,并以此作为对公众进行民俗知识教育的产所。

从档案学的视角来看,民俗博物馆保存了有形的民族档案实物和无形的民俗文物,档案是历史的记忆者,在民俗博物馆中所保存的文物可以看出民族档案的发展历程,并且民族档案实物与民族档案文献相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民族档案,因此,民俗博物馆中的民俗文物是纸质型民族档案文献的重要补充,对于完善民族档案体系和实现民族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三)进行参与式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人的自觉、自愿、积极地参与,然而在我国的保护实践中,由于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的歧义异、对参与的肤浅化理解、政府角色的定位失误等原因,导致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保护性破坏”。[4]因此,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就需要基于对主位观点的尊重和了解,充分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文化承载者的文化自觉,使其真正参与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监测和评估,实现参与式的保护。对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字、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进行参与式保护,通过与民俗文化的原始产生地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或是当地居民交流,能够记录民俗文化的起源、社会发展历程等具体的信息,能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方式。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因思维定势的缘故,人们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所创的作品,而容易忽视民俗文化作者所持有的那套技术或技艺。关注民间工艺的现状,以现代田野作业的理念调查民间工艺,以种种现代手段保存技艺、建立档案,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更应注意对于民间工艺传承人的人文关怀,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入现代社会的前台,更直接地参与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运作的过程之中。[5]因此,在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同时,还应进行参与式保护工作,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原始产生地,加强与民俗文化传承人之间的互动。

从档案学的视角观之,参与式保护从源头保护了民俗文化的原始形成地,保证了民俗文化的纯真性,明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模式和形式等等,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档案学视野下民俗文化传承途径探讨

民俗文化的传承从各个不同学科领域视之,都有不同的有效地途径,从档案学学科视角解读民俗文化的传承,就可以实现民俗文化档案化。民俗文化档案化是指依据档案学原理,通过文字、录音、摄影、录像及数字化等记录手段将民俗文化转化成档案予以保存,并以之为依托加以再现、复原和创造的过程。[6]即把有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等具备一定的档案属性的民俗文化当作档案来对待,运用档案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最终的目的是拯救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以档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以档案管理的操作要求来进行后续的管理,把民俗文化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围之中,以档案管理的系统要求来对它进行保管、保护和提供利用,以达到民俗文化永续相传下去的目的。民俗文化档案化管理使民俗文化在开始形成时就处于受控状态,并及时纠偏、纠错,使民俗文化在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等环节中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实现民俗文化档案化的具体实施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搜集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事象

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事象搜集的类型可以是文字型、石刻碑文型的古籍文献,也可以是宗教典籍文献、民族节日仪式以及举行宗教仪式活动时使用的物品等等。对于民族古籍文献而言,具体来说,国家可以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组,由民族地区的档案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文物管理部门一起,做好民俗文化的普查、登记工作,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的数量、种类、价值、保管状况进行登记;对于民族节日和宗教仪式活动等而言,就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真实地记录整个仪式活动过程。对于价值难以判断的,可以组织专家,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鉴定小组进行鉴定,以便对有价值的民俗文化重点保护。另外,针对以往普查不全的情况,可以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除了派工作人员走访登记外,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网站,鼓励群众自己通过网络来进行登记,进行“鉴宝”。普查的结果,要形成民俗文化管理状况分布图、形态样式表、有价值的民俗文化登记表,使人们对所寻找的民俗文化资源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二)对民俗文化进行界定并归档保存

从档案学的视角解读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必须从档案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广泛搜集而来的不同载体类型的民俗文化进行界定,看其是否具备档案属性,如原始记录性等,具体来说,要看其内容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也就是了解某份文献是否是当时当地直接形成的,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有些文献是事后形成的,但是这些文献与有关社会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是相关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类似这样的文献也应视为档案,就需要进行归档保存。待界定工作完成后,就把古籍文献和录音、录像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地归档,考虑到民俗文化分布分散、残缺不全和有些民俗文化还正在产生等原因,可以采用区别于“官方归档”的“自然归档”方法进行归档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补充,实现民俗文化的体系完整、种类齐全。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3

为进一步加强镇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开展,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xx镇结合自身实际,组织xx个村(居)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中xx镇把文明户评选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三方面保障星级文明户评选的公平性、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化:一是把创建文明村镇的各项任务纳入星级文明户创建内容,对十颗星创建标准进行细化、量化,统一了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申报表格、申报要求等;二是积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评星结果由群众说了算,把民主推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贯穿到“评星”全过程;三是按照镇、村二级分别建立星级文明户档案,将其文明户家庭成员情况、经济状况、家风建设情况等详细登记,并征集参与评选的家庭对文明创建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文明户家庭在生产、生活中的“微需求”,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在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持续推进中,很快xx掀起了一股“追星”热。“星级文明户”点燃了乡风文明的星星之火,燎起了家风好、民风淳、清风正的文明之原。“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群众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打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xx镇从宣传教化、完善机制、村规民约、诚信惩戒、等方面出“新招”,持续发力,打出“组合拳”,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发展新动向。

一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xx镇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各村居积极落实“一约四会”各项工作,推动“一约四会”制度上墙,深入开展“一约四会”宣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xx镇积极促成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帮助各村居建立红白理事会,让有威望的乡贤名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加入;同时,采集广大群众意见,各村商讨确定本村标准,制定具有本村特色,符合本村民情,涵盖群众文明诉求的村规民约;通过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明确农村红白事参照标准,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村规民约,将清风正气融入村规民约,使文明精神在村庄落地生根。建章立制,经常性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文明新风活动,并建立“一约四会”工作台账和会议记录,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促进“一约四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二是加强宣传、倡议以正风俗。xx镇组织志愿者入村进行宣传劝导并发放宣传资料,在各村居宣传栏张贴倡议书,利用村部电子屏滚动播放移风易俗宣传标语,绘制移风易俗文化墙,在村落围墙上绘制移风易俗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勤俭节约、文明新风。号召村民摒弃陋习,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执行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行为,营造风清气正、文明节俭氛围。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4

关键词:民俗类节目策划;媒体环境;民俗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或者是在青岛工作的人,对我们本地民俗文化都是有相当浓厚的感情的,可是真正了解我们青岛乃至胶东民俗文化的能占多少?不说流动人口,就论在这里生活的中青年一辈,对民俗文化有较细致了解的人会很多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有的中国民俗文化,即重视血脉的传承,重视家族的和睦和团结。在过去生产力水平很低下的情况下,这种以家族为单位,靠血缘关系连成一个个集体,抵抗自然灾害并进行生产生活的生存方式,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因此,修建家谱,记载并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传承,成为中国民俗文化当中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而春节除夕的晚上要祭祖,中秋节晚上要拜月,身处天南海北的人们在这一天一定都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团聚,追求的正是中国民俗中大家族的和睦和团圆。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凝聚人心、促进家族和睦方面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也正是因为中国民俗文化更多地强调了家族与集体,对人的个性方面的东西有所忽视,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强调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并追求个性化的趋势。五四时期出现的消灭“儒家文化”的口号,对于当时的社会所提倡的人性的解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对民俗文化的否定,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破四旧”这个观念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使广大民众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亲近程度降低了,中国社会文化方面传统的民俗的内容越来越淡化。

近些年来媒体对民俗文化类的重视和实际运作尽管有些加强,但是效果和力度显然不尽人意。民族文化艺术的宣传挖掘长期陷入窘境,而在这些文化瑰宝渐渐流逝的同时,取而代之的却是电视节目中“综艺热”、“访谈热”、“游戏热”的持续升温,那么,在这种形式下媒体的宣传方向如何让确定,运作模式怎样选择?笔者就创办民俗文化类的《老酒馆》节目谈谈自己一点粗浅认识和心得。

即墨电视台开办的《老酒馆》,作为一档民俗文化类节目,三年来,给观众带来了一道原汁原味胶东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视觉餐饮。它通过谈话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地道青岛人的世界,了解胶东文化和沿海民风民俗。总结三年多的节目创办实践,笔者就民俗类节目策划运作及前景做一些粗浅的总结和分析。

青岛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和“齐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而言,它是历史几千年的厚重积淀,也是我们历代先人生活意义的生活体现。《老酒馆》节目主要介绍胶东的民间民俗艺术和青岛人文历史,同时,挖掘本地的民间艺术为艺术教育服务。这个民俗文化访谈节目之所以办得有新意、有特色,原因就在于它立足于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

即墨电视台《老酒馆》节目组将所有可以列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典籍和青岛、烟台、潍坊地方史志,作为节目的基本历史素材。以即墨的三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众多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为基础,邀请地方学者和民间人士参与到节目中来。将许多将失传的手工技艺的作品、工艺、起源、发展等内容作为节目的基本素材,宣传并推介那些德高望重的手工艺从业者,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传承手工艺品的制作手艺。以此引导地方政府部门树立并推广各种民间工艺品的传统品牌,逐步把颇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推向世界。比如:以江陵端午祭被韩国申请为世界民俗保护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遗憾为题,进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反思教育。将清明节、财神节等中国民间节目的名称、典故、渊源以及发展等内容作为节目的基本素材进行梳理、提炼。除了介绍一些节日的相关内容,将以往忽略的节日礼仪、用语、文书都反映出来,真正使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以“唐皇东征的即墨传说”为蓝本,挖掘流传几千年的胶东民间传说和故事,引起即墨当地文艺界的关注和好评。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5

【2017年乡镇端午节活动方案一】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幸福街道办事处将在全辖区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节日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欢乐温馨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积极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居民、辖区企业,以包粽子、制香囊、民俗讲座、读书会、赛诗会或观看专题片等活动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社区、文化站要组织编排符合节日文化特点的文艺节目在社区、广场演出,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重点责任:文化站、各社区

(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节日期间,组织广大市民群众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缅怀先贤,学习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忠诚祖国的高尚品质,弘扬传统美德,让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诵读中热爱经典、亲近经典、熟知经典,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点责任:各社区

(三)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重点责任:各社区

(四)开展节日志愿服务活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动员本单位的志愿者与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一起过端午。动员社会各界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责任:各社区

(五)开展节日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节日期间,各镇、街道办事处邀请健康教育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活动。节日期间,在全区集中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清洁工程,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创造整洁优美的环境。

重点责任:城管办、物业办、各社区

(六)组织观看《xx中华长歌行端午鄂尔多斯篇》特别节目。节日期间,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在汉语新闻综合频道、经济服务频道和城市生活频道黄金时段滚动播出《xx中华长歌行端午鄂尔多斯篇》特别节目。内容重点突出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展示民俗民间艺术魅力,反映我市组织开展传统民俗、群众性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生动景象。要求各社区组织职工及时收看。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社区要把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拓展领域、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活动的思想文化内涵,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圆满。

(二)广泛动员,积极参与。要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影响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使群众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角。要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采取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增强端午节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宣传介绍端午节相关知识和活动开展情况,积极营造尊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各社区要在节日期间认真组织开展活动,务必于5月29日前将活动的方案、信息、图片、总结上报至邮箱,我们会把优秀信息上报区文明办,区文明办将在市区两级文明网站上对活动信息择优展示,并积极上报自治区及中国文明网。联系人:撖xx、解xx。

【2017年乡镇端午节活动方案二】

为了有效地利用端午节传统节日这个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提前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xx周年的良好氛围,根据区文明办、街道的统一部署,根据社区实际,特制定端午节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民风民俗、体育健身、爱国主义、绿色环保和科普宣传活动,引导民众,尤其是社区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全面动员社区单位员工、居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人民满意城市创建活动中。

二、活动形式

1、粽子传爱心主题活动。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以社区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亲自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和老党员送去节日的祝福与问候,并带去了自己买的粽子、皮蛋和咸蛋,与他们一起提前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2、节日民俗宣传活动。社区将通过市民学校、座谈会、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端午节的来历,通过包粽子等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经典诵读主题活动。以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关工委为中心,组织党员和社区青少年,开展吟诵屈原诗歌、屈原词章的活动,从而弘扬爱国精神,赞颂美丽星城。社区将以吟诵古今经典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社区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努力营造和谐、祥和的节庆气氛。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五华、建设绿色五华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宣传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领导重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我处殡葬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我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三、宣传主题

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传播先进殡葬文化,树立现代殡葬理念;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倡导科学、文明的殡葬行为,营造治理滇池面山乱埋乱葬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绿色殡葬、和谐五华服务。

四、宣传时间

2009年3月20-2009年4月15日。

五、宣传地点

办事处在班庄村老坟地上山路口、黑筇路三碗水湖路口、黑筇路转玉案山公墓路口等处开展宣传;

团山、眠宗、海源三家社区在各社区护林防火宣传点开展宣传;

黑林铺、龙院、眠山三家社区在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设点开展宣传。

六、宣传方式

采取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布标、接受群众咨询、出黑板报等形式。

七、宣传内容

(一)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整治乱埋乱葬的公告》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若干规定》;

(二)进行骨灰进公墓,处理多样化的宣传;

(三)提倡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俗,积极推行火葬;

(四)宣传绿色生态葬法和创建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典型事例;突出重点宣传公益性生态墓园建设,深入推动骨灰处理多样化的经验;

(五)进行禁止毁坏山林、耕地,占用土地私建坟墓的宣传;

(六)进行禁止在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以外建造坟墓及违法修建活人墓的宣传;

(七)宣传殡葬改革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群众办丧负担,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八、工作要求

办事处负责印制宣传材料和宣传布标,并发动参加清明节期间护林防火的办事处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殡葬宣传活动;

团山、昭宗、海源三家社区要将清明期间的殡葬宣传活动与护林防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上坟扫墓必经路口悬挂布标,发放宣传材料;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7

2013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根据中央、省、市、县文明办要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丰富节日期间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结合我镇“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现将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通知如下:

活动要求

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广场、公园等文体活动场所,依托镇、村文化站,组织民俗展示、体育健身、歌舞表演、联欢联谊、灯谜竞猜、书法棋艺、美术摄影等活动。

活动内容

1、过年团拜会。组织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共聚一堂,欢庆新年,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在新一年里努力工作,为建设经济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的新武安而不懈奋斗。

2、传统民俗节目。各村要结合本村传统习俗,开展舞龙、舞狮、戏曲、木偶、书法、剪纸、铜锣等民俗活动,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共庆佳节。

3、送温暖、献爱心。各村(居)、镇直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到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生活困难群众家庭,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拜年走访、座谈联欢等形式,开展慰问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和文艺联欢活动,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熟悉的新春佳节。

4、志愿服务。各村(居)、镇直机关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以镇、社区志愿服务队为载体,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传递亲情友情,传播文明社会风尚。各单位要以结对帮扶的形式,为空巢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服务,让他们心情舒畅、快乐过节。

活动时间

2013年1月10日—2013年2月20日

活动宣传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8

民俗旅游理论与现状研究

1.民俗的定义

众所周知,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民间约定。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陶立[学者认为:民俗是世代沿袭民间风俗,也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美国民俗学家特路德认为:民俗实际是一种公共的产品,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同一类民族在不同的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民俗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可以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例如,土家族也是中国最后定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空间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民间习俗。

2.民俗旅游的概念

学者温锦英认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开发的资源也是以民俗旅游项目为主。另一学者李慕寒认为: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总结以上对民俗旅游的界定,开发好延迟的民俗旅游必须考虑完善以下几个因素:①具备原始的地方特色民俗;②开发盐城本土民俗风情。

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在中国民间经常流传一句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丰富多彩的游艺习俗,喜闻乐见的节庆习俗,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等,其中包括许多令游客感兴趣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分类:

(1)按照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

(2)按照民俗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分为观光型民俗资源,考察型民俗资源,参与型民俗资源,商品型民俗资源,娱乐型民俗资源。

国内外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大多都局限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尤其是对民俗资源集中的少数民族。科特迪瓦的舞蹈节日和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都是著名的例子。薛群慧学者对云南民俗旅游村产业化发展案例研究,专家刘容对于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发展民族民俗游的研究作了深刻的讲述,以上学者都是分析并且评价具体的地区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民族旅游开发的保护措施。本文运用实际案例,从新角度研究民俗旅游的开发,提出民俗旅游开发必须注意几点:(1)深入理论研究;(2)提高开发意识;(3)统筹规划,特色突出;(4)注重品牌营销。

盐城民俗旅游的开发方案

国务院于06年5月公布了一批民俗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主要有着几类: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盐城市的民俗主要分以下几类:一是民间文学(4项),主要有董永传说、沈拱山传说、施耐庵与《水济》传说、枯枝牡丹传说等;二是传统戏剧――淮剧;三是杂技与竞技――建湖杂技;四是传统手工技艺(11项),主要有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阜宁大糕制作技艺、藕粉圆制作技艺等。

1.民间文学

盐城民间文学包含董永传说,施耐庵与《水济》传说、枯枝牡丹传说等四项,其中就董永传说而言,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老子传》,东晋干宝《搜神记》都有相关记载。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爱彩又有教化作用的传说,不管是爱情故事还是教化内容都符合了民众追求的婚烟幸福。原记载为主题突出《行孝》,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而在盐城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文学移植的母本,该传说在长期口口相传的过程,同时因地而异也发生巨大的演变,在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主题并没有大的变化。20世纪以来,董永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民俗文学(戏曲、影剧),并在后来出现淮剧电影《天仙配》。

董永传说虽然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与民众生活相结合。董永传说的文化价值比较高,盐城本土而已请学者来编著传说故事,拿出丰富本土的文学底蕴。也可以在东台市建立相关的档案馆,陈列自古以来与董永传说相关的字画、书籍,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宣扬盐城本土民间文化,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2.戏曲文化

淮剧别名――江淮戏、盐城戏,源于盐城境内古时民间歌舞图腾,源于香火戏,并且也经历了门叹词、盐淮小戏、徽夹可等艺术成长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淮剧在盐城得到大力发展,1953年盐城专区成立了淮剧团后,出现了一批大量的著名演员、琴师。此后,导演制逐渐代替说戏,淮剧成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地方戏。淮剧作为一颗名珠,集“唱、念、做、打、舞”表演技艺于一身,并且也是具有完整的“生、旦、净、末、丑”角色行当完备的艺术体系。

本人认为应加强对淮剧资料发掘,加快淮剧旅游的产品化,可以变相的将淮剧中大量的民间习俗、人物故事进行创意的改编,改编成现代的影剧或者多媒体宣传品。这些可以帮助旅游者充实文化、地理、生活等各方面知识。其次,也可以开发盐城本土风情的服装、旅游小礼品等,如图。

这些旅游品既可以让旅游者考察盐城文化和生活方式,了解盐城历史、风土人情,也可以增加其旅游的兴趣与愉悦感。在盐城市几个著名的景点如:泰山庙、陆公祠、大铜马、永林寺等,多建设淮剧表演的场地,现场表演淮剧,淮剧是盐城人民不可或缺的传统戏曲项目。

3.民间杂技与技艺

盐城市建湖杂技独具特色享誉中外,它与河北吴桥、聊城并称我国杂技艺术的三大发祥地。建湖十八个村庄为十八团,十八团也培育了大批堪与世界同行媲美的杂技人才。他们不仅在省内有名气,并且在华东地区及全国杂技比赛也均获奖励,近年来“十八团”吸取了现代舞蹈、艺术体操等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南派杂技风格,先后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访问演出,并参加国际杂技艺术交流会。

对于盐城旅游而言,将建湖杂技,融入盐城旅游业中,创建湖杂技独特的品牌,通过开发一些杂技文化馆或者露天表演厅,这样可以让杂技文化作为一种盐城地区的特色观赏项目,让来盐城旅游的游客到这些表演馆参观,体会到浓浓的盐城乡土气息,使得杂技艺术成为盐城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游客来游玩的同时也让一些杂技表演人员在游客表演的同时,再给一些游客关于建湖杂技的小礼品,可以为盐城本土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盐城民俗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

盐城作为沿海地区的一个新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取得一定的进步,盐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不容忽视,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形:

1.东部滩涂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生态资源是盐城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有著名的麋鹿保护区,还有射阳丹顶鹤保护区,盐城一直以东方湿地的生态旅游形象招揽游客。

2.历史文化遗迹

盐城的历史文化相对苏州、扬州、南京等地盐城在这方面的苑⒗用相对薄弱,但已取得了初步成绩,如大丰草堰古镇、施耐庵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陆公祠、便仓枯枝牡丹园等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整理,供旅游参观利用,也间接的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水乡民俗风情

盐城西部地区的下游水乡地区,民俗风情淳朴浓郁,作为参与性、观赏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对繁荣盐城旅游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出现舞龙舟的节目,也会在水上进行一系列的游艺活动,围绕上述旅游资源的利用,盐城现有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湿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和城市旅游,上述旅游产品相对简单,且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品位不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盐城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构筑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巩固基础层次的旅游产品,其特征是陈列式的观光旅游,属于最基本的旅游形式。盐城可借助现有旅游资源和客观条件,利用好海盐文化博物馆、淮剧生态园,通过通俗易懂的说明、展示等方式,展现盐城民俗的文化内涵。

(2)研发提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模仿苏州等地挖掘文化资源中的人本因子,通过故事传说的讲解、戏剧表演、民间工艺表演、杂技表演等形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聘请讲解员生动、直观地展示盐城的民俗文化,对来盐的游客进行宣传讲解。

(3)开发体验性创新产品,在该产品在推广的时候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参与性,是形成旅游品牌特色和提高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方面。结合盐城民俗资源特色,积极创造适宜的客观条件,苑⒉斡胧铰糜尾品(如淮剧体验游、杂技体验游等),让游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杂技表演人员、发秀传承者)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定期开展有意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枯枝牡丹节、盐城庙会、地方饮食文化节等,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盐城民俗的原生环境与文化氛围,提高盐城本土文化的影响力。

小结

盐城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大部分民俗适合旅游开发。盐城民俗旅游开发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是开发力度不够,在开发中更要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应该大力发展体验型民俗旅游产品,不仅仅是观光项目,例如开发盐城建湖杂技,可以推行杂技茶社、杂技博物馆、以及杂技文化村。在今后的开发中多检讨存在的问题,为盐城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驾护航。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9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分,而天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百花园中最绚丽的一朵,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面旗帜;天水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天水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众文化、智慧的积淀、是民间人文风俗的结晶,刻录着天水地域的社会变迁,是天水人民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民俗的也是民族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天水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所系。民俗文化是一种约定成俗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庆祝、纪念、或趋避利害等进行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活动现象。

二、天水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情况

(一)绚丽多姿而又厚重的民俗文化。天水是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其灿烂的古代文化;自然界沧海桑田的演变、天水人民的勤劳勇敢缔造了天水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奇特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历久弥新。堪称文化与民俗的“活化石”,民俗文化的“展览室”全市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部级就有7处,省级23处;风景名胜更是数不胜数,旅游景点多达228处。有伏羲、大地湾、秦、石窟以及三国等众多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广泛,诸如民间故事、民歌、花儿、唢呐、古琴曲、道情、秧歌、老调、小曲等等。天水文化乃我华夏文化之缩影,是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紧密契合,是天水人,情感的记忆与喷发,天水民俗文化上紧着情感的发条,烙印着生活、生存、发展、进步的轨道,凝聚着时光的沧桑,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定格与延续,乃民族之魂,国之瑰宝。

(二)亟待开放的民俗精神富矿。首先,民俗文化综合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开发效率不佳,民俗文化品位尚需提升。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场所不多,开发起步晚、规模不大、状态分散、没有在当地特色问题上做好文章。在民俗文化经营上存在盲目性、混沌性。其次,文化旅游管理上不规范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经营机制呆板,缺乏品牌效应。再次,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尚需配套、完善。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工作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质量、服务人才素质、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均需大幅度提高。

三、推动天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内涵的措施所在

(一)挖掘更丰富的民俗文化。天水乃甘肃东的大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特殊的区域地位。天水民俗文化厚重、资源丰富多彩。地域氛围浓厚,如与胡笳密不可分的天水夹板,有元杂剧活本之称的武山秧歌、具有江南遗风的秦安腊花舞和颇具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的山歌、小调、民间、故事、传说等民俗文化。

(二)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内涵。民俗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旅游开发的物质与精神财务的契合,然,其可移性的特点为旅游开发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多以游览方式、民俗设施陈列为主。其美学价值、民俗价值、观赏性无可厚非。然,随着旅客的增加、需求的增多,游客求新、求奇、求乐、求动、求参与的兴趣无法得以满足。所以,要想有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必须增加新的旅游项目,把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巧妙联姻,即可拓宽民俗旅游项目。譬如兴建民俗文化村、风情谷、档案馆、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从而把民间歌舞、绝技民俗文化与蜡染、刺绣、编织等古老手工艺品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利用,也可以丰富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拓展民俗文化的宽度与广度,推动产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

(三)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现在的情况与过去大有区

民俗文化的宣传文案篇10

手工刺绣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技术之一,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色彩姹紫嫣红,图案清新淡雅、绚丽多姿、雅艳相宜、虚实结合,针法匀称活泼,绣工精巧且细腻绝伦,刺绣它反映了生活也装饰了生活。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等多个重要政权或朝代都在此建都,又有革命圣地延安,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陕西具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前景广阔的现代文化,且陕西民俗的文化价值绝不亚于汉、唐文物的价值,因为它超乎了大多数人想象的神韵,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地域的原发性、制作的原始性、风情的奇奥性、历史的古老性和表现的多样性。陕西不仅具有古朴的民俗文化而且还具有特色的艺术工艺,陕西的民俗性刺绣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配色上不拘一格、针法奔放、风格淳朴,以奇异的想象、饱满的构图、流动飞扬的气势讴歌着生命繁衍这一古老的主题,构成了陕西刺绣的基调,以服从各种主题和表达寓意为需求,突出表现了地方的鲜明特色。如虎虎枕头,寓意着孩子虎头虎脑、健康可爱;如石榴百籽图,表现出多子多福家庭团圆的美好愿望,象征着爱情及子孙延续。如今,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是在人们共同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目前,陕西民俗性手工刺绣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较于“四大名绣”来说,民俗性的手工刺绣不著名也没有很好地宣传和销售渠道,因此只能埋没在农村及小型城市,并不能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广泛的流传和应用,因此,对陕西刺绣寻找新出路成为一个问题。

二、陕西刺绣发展存在问题

(一)货源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习惯了忙碌和依赖机器,个人的自由时间没有得到足够大的空间,所以也没有时间去做一些动手能力非常多的事情,如剪纸、皮影、泥塑、刺绣等。

(二)成本问题

在这个到处都在实施系统化和规模化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要做好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这不仅影响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关乎着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付出的价值和自身的利益,如人力资源成本、时间成本、产品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

(三)销售渠道问题

对于纯手工刺绣而言,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长久的销售渠道,因为对于一般的绣者来说,他们有零星的时间制作、却没有一个好的销售渠道,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长久的为这些绣者们提供销售渠道和销售服务,如网站、网店等。

三、解决对策

由于陕西民俗纯手工刺绣的产品种类较多,销售渠道不是很完善且手工刺绣产品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说我们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分析,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的手段进行宣传和销售。

(一)市场分析

1、目标客户分析陕西民俗性手工刺绣的客户比较广泛,没有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区分,可以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唯一不足的是因为没有适宜的宣传和销售渠道,所以我们要拥有了自己的渠道,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增加目标客户群体。2、Swot分析(1)优势与劣势分析(Sw)由于企业是一个整体,所以说它的优势来源于广泛性,而劣势来源于各个环节。对于陕西民俗纯手工刺绣产品来说,它的优势是产品种类繁多、样式新颖、具有地方特色、图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寓意,还可以根据人们的要求、喜好和用途去定制,并且这种民俗性刺绣产品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相对于优势来说,它的劣势是种类太多却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而且宣传力度太小,人们对这种不知名且具有偏远性的手工刺绣产品认识度和关注度不够。(2)机会与威胁分析(ot)手工刺绣产品比较受人们的欢迎,虽然网上的店铺中所包含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也不具有个性,且民俗性手工刺绣的大型门户网站也很少,但若我们能够抓住这些特点创办一个大型的民俗性手工刺绣网站并对产品进行宣传,让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认识和了解陕西民俗纯手工刺绣,我觉得这将是陕西民俗纯手工刺绣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机会。当然机遇和威胁是并存的,有挑战才具有竞争,这种刺绣产品制作比较缓慢且属于预售产品,而且这种具有民俗文化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有可能会产生文化冲突,由于四大名绣的存在,人们更是对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性刺绣产品关注很少。电子商务作为目前贸易行业的一个朝阳产业,企业要想扩展业务,发展电子商务是必不可少的。根据Swot的分析可以说明陕西民俗纯手工刺绣发展电子商务且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利用电商扩大销售渠道,让这种不具有知名度的产品成为一种品牌,通过对民俗文化、手工刺绣技艺以及电子商务三者的融合发展使产品得到更多的关注、加深人们的印象并能让这种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古老的手工技艺更好的流传下去。

(二)网站构建

通过应用aSp技术(前台)、access技术(后台)和pS技术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一个简单便捷的网站,提供给用户良好的体验,是技术服务的宗旨。网站是企业在网上的一种形象,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营销工具,还是一个沟通的桥梁。建立网站可以树立企业在信息科技时代的美好形象、永不停歇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成本、增加了点击率,加强了人们对企业的印象。

(三)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