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27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1

i.树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体育舞蹈,不管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还是单纯的个人训练,不管是体育舞蹈竞技,还是体育舞蹈演出,均能够有效的作用于树立、锻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ii.塑造学生端正审美观念,体育舞蹈使得学生拥有强健体魄、优雅身姿、完美动作,体育舞蹈使学生在一系列竞技、演出中赢得自信与愉悦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塑造学生端正审美观念。iii.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体育舞蹈练习训练促进学生大脑物质框架、技能状态改善,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全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的锻炼学生记忆力,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2.表象训练的概念与优势

(1)表象训练。通常情况下,运动技术的产生与心理活动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故就心理训练方面展开指导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十分多见的一类教学方式,并能够有效的确保体育舞蹈教学质量。表象训练即是心理训练教学方式中重要的组成成分,表象训练指的是对已形成的表象内容展开研究分析的过程,可见不管是运动感觉,或是肌肉感觉均能够真实的呈现,经对运动技能的调节,以达到有效控制情绪情感的目的。

(2)表象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势。表象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针对所学的体育舞蹈动作展开技术交流、探讨,针对训练环节与脑海中展开重现,从而对自身所学体育舞蹈发挥有效的指向作用。技术动作训练为学生体育舞蹈思维成型的重要前提,可见应用表象训练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构建体育舞蹈动作模型,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巩固技术动作训练。在体育舞蹈阶段性训练期间,表象训练应用自动作名称、顺序着手,充分强调各种舞蹈工作相互的连接、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理解与掌握。

3.表象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表象训练方法设计。体育舞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个人动作最大程度的稳定、规范、优美,一方面要求双方协作匹配、吻合,对双人相互的位置、放心以及心理等均指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合适的时间段应用表象训练将就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发挥事半功倍的成效。鉴于此,在一整套动作的表象训练教学期间,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表象训练方法展开设计:i.初步了解动作设计,教师结合体育舞蹈录像,就其中的技术动作要点对学生展开规范讲解,同时配合好双人方向、位置;ii.改善提升动作设计,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的理解、掌握;iii.协调规范设计,尽量结合想象训练开展表象训练应用,通过闭目联系,调动学生端正舞蹈情绪。

(2)表象训练法的实施。①先练后想。表象训练法实施,采取“先练后想”的方式,即自讲解介绍、动作示范以及动作练习、表象训练的教学顺序,从而促进表象训练实施。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结合体育舞蹈动作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有效的讲解、科学的示范,借助“先练”使学生脑海里形成明确的体育舞蹈动作表象。受体育舞蹈“具象性动作”教学有着形象的教学特点,通过“先练后想”的实施,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自明确形象中形成联想,强化学生对体育舞蹈动作要领的理解、掌握。②先想后练。表象训练法施,采取“先想后练”的方式,即通过讲解介绍、动作示范、表象训练、动作练习的教学顺序,从而促进表象训练实施。实“先想后练”通常应用于“抽象性动作”教学中,受“抽象性动作”教学存在抽象性的教学特点影响,要求教师第一步应当开展动作讲解、动作示范教学工作,以使学生产生相应体育舞蹈动作表象感知,进一步使学生产生抽象性动作记忆表象,最后再开展体育舞蹈动作的实质性教学,此种教学手段能够防止学生体育舞蹈动作表象产生模糊而展开混乱训练,不仅要消耗教师大量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时间,还对教学成效构成不良影响。③边想边练。表象训练法施,采取“边想边练”的方式,即通过讲解介绍、动作示范、表象训练、动作练习的教学顺序,从而促进表象训练实施。“边想边练”是通过表象训练与动作练习进行一次次的交替,从而增强学生体育舞蹈工作记忆表象产生及表象想象的信息处理。通过“边想边练”,一方面缩减学生能够避免的相关错误训练,一方面强化学生思维迈向正轨,有效缩短动作技术理解、掌握时间。

4.结束语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2

1.1、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社会和用人单位,都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模式。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沉闷、枯燥、缺乏新鲜感与生动性,不能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只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多元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篮球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1.2、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我国高校当前的篮球教学中,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的参与感并不强。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枯燥的课堂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篮球教学的知识更为抽象,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领悟,才能真正的体会篮球运动的精髓。因此,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而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只为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

1.3、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但是在我国高校当前的篮球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始终停留在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收的阶段,具有强烈的滞后性。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加入想象训练的意义

2.1、想象教学的含义

想象训练,即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训练要求通过学生的篮球心理意识而控制学生的心理要素,并且为学生篮球综合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篮球的基础知识和动作路径进行传授,并引导学生能够联想动作的路径,并作出相应的反映,以此不断的完善学生的篮球技术,以及加深对动作的记忆。

2.2、想象教学的程序

(1)在前期准备后,教师需跟学生讲解此次篮球想象训练的目的,以及具体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以及想象训练对篮球教学的作用与意义等。只有学生清楚的了解到想象训练的目的,以及具体的方法和要求,才能主动的进行想象训练,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2)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个体素质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想象训练,并领悟到篮球教学中的知识点,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增强学生的篮球技术和对动作的记忆。(3)使学生把想象训练的内容和感悟运用到实际的投篮训练中,体会想象训练与实际训练的差异,清楚的理解到身体各部位的变化。以此更进一步的加深对动作的记忆。

2.3、想象教学的意义

想象的感官经验是一种内在的经验,因此,想象训练不需要外界的刺激亦可单独进行。通过想象训练,能够对篮球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加深对动作的记忆。并且,通过想象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快速思维,使学生的大脑与身体紧密的结合,减少思维与行动的滞后性,以此对学生的篮球技能进行提高。

3、对高校篮球教学想象训练的建议

与实际经验不同,想象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需要学生对篮球知识仔细的思考与探索,才能在想象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要加强学生的想象训练,则需要高校的篮球教学中注重对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与综合视觉的相互结合等。才能保证想象训练的质量,进而提升高校篮球教学的结果和效率。

3.1、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在进行想象训练的过程中,可通过反复的播放教学视频,并由教师耐心的讲解其中的难点、重点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如果长时间的进行想象训练,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感,而产生对教学的排斥情绪。而如果想象训练的时间不够,则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需合理的安排想象训练的时间。根据想象训练的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教师灵活的调整训练的时间,对于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可适当增加训练的时间,而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则只需较短的训练时间。

3.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的篮球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1)注重对学生篮球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不同学生的不同困难点,做针对性的想象训练,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对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并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2)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也可分批次的进行想象训练教学,在保障每个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对学习进度较快学生的学习效率。

3.3、综合视觉意象训练

在前期的想象训练中,通过对视觉意象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使学生适应想象训练的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并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想想训练,以达到提高篮球教学质量的目的。

3.4、更多元的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多元、更新鲜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篮球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进而促进篮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教学模式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维的能力。(2)小组教学:不同的组员之间可以共同的探讨问题和知识点,起到了很大的互补性。并增加学生的个人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更能在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才能更进一步的促使自我发展。(3)增加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专业人士对篮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指出容易发生失误的难点,并将别人的经验运用在自己的训练和学习中。

4、结语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3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具有创造因素。因为: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2.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3.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1.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提问很少,提问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答问重复的多;学生的作文受“小八股”束缚,如开头总述、中间重点写一两件事、最后表达中心思想。当然,开始是可以这样训练的,但到高年级,必须放开。2.教学方法机械死板。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教一句,学三句。同时,目前在教学中,往往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是一种模式,这样就显得机械死板。3.受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太大,如考试都要以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要求做标准,否则即给扣分。因此教师教学不敢有半点灵活。4.更主要的是缺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个人看法,有的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好表现个人。这种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之前,先要明确创造性的含义。一般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进行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所谓新即与以前的不同)。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有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同时还应该明确,学习的创造力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方面。而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为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总之,二者总是统一的。有人总是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割裂开,那是不正确的。下面谈谈以发展创造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

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1.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2.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你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三、前面谈了以发展创造思维为主的创造语言训练为主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是以思维的创造力为基础的,所以创造性语言训练,也是创造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语言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过程中逐渐增加创造性成分。要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创造性,关键取决于教师在设计语言训练上的创造性。

(一)扩展性的语言训练

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教某一课,课文中有哪些生词或句子,就死死地教那些,多一点也不敢扩展。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思维就受到一定限制。而有的教师就不这样,他们给学生的词句那么丰富。

1.扩展词汇,发展语言。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如李吉林老师经常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学会一串词。她教《初冬》一课,结合学生课前观察的初冬景象,懂得冬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冬”。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又如教学《荷花》一课,第四节,老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此即结束了。可是李老师又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这样的词句训练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同时也为理解该段启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使学生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对学生的说话、作文帮助甚大。

2.扩展句子,发展语言。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掌握好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一般可以运用给连词造句,几个连词连用,说说出或写出连贯的句子,思维就展开了。例如《荷花》一课的第二小节,通过读,教师可以提示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看到()荷花,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就是在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更美一些。例如有的学生说: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玩,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以上是李吉林的教学)

(二)重组性的语言训练

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的重组练习,是训练创造思维、训练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1.语文内容的重组训练

对课文的句、段、篇可以重新组织,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可以用“补充故事情节”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性词句、标点符号等,补充故事情节,使情节具体化;还可以根据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述,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想象;也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故事情节。一般采用补写、改写、扩写或创造性复述等方式。

2.语文形式的重组训练

(1)变换句式训练。如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陈述句,由二次否定句改为直述句或改为反问句、责问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等。还有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课文可以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如《小音乐家杨科》,读完第三、四节后,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可进行改变人称的句子训练,让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李吉林老师设计了以下的训练:用第一人称描述儿童的内心感受。教师给了一句话:训练一:“扬科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他心里会怎么想,或者会自言自语地说什么?”(板书:“心想”、“自言自语地说”)训练二:复习朗读前一段写小扬科爱提琴的句子,“只要让他摸一摸……”“扬科多么想仔细地……”“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用第一人称口述,扬科想:“我……”用第二人称呼告的句式,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师启发:小扬科多么想把心理的话告诉小提琴,他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看图),这儿最好用第几人称说?谁能把刚才说的换成“你……”的口气说说。教师提供导语:“小提琴啊,小提琴……”这种变换人称的语言训练,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改变人称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很注意启发、提示导语,教师的设计非常用心,主要把学生的心里话导引出来。

(3)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对于一些文章结构特殊的课文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一是选出书信内容,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重新组织,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加深理解,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变倒叙为直叙,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如总分变分总,因果变果因,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作文能力。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4

(一)教学现状。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普遍处于无序状态,高耗低效现象极其严重,且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无序性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不如人愿,直至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现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分开编写。写作教材将高中的写作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小创作。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第一阶段编排的序列为:感受与思考、想象与联想、再现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第二阶段编排的序列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其他各种文体(散文、诗歌等)。第三阶段编排的序列为: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本色与文采。很显然,教材编排是从写作的三个角度来体现其序列性的。但教材序列的不合理性也是显然的:第一,教材中三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的线性来进行的,而在写作实践中这三个序列不是线性发展的。尤其是第一、第三两个阶段的安排,各用一学期时间且是第一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分别从写作心理与写作过程来要求学生掌握写作规律和表达规律,其不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阶段目标难以达成。第二,写作教材内容与阅读教学内容错位。如第三册阅读教材是诗歌与散文,而写作教材却是两个单元的议论文。读与写相背离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形成的。第三,写作技巧的指导没有得到重视。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写作技巧指导无本可依,进而盲目随意。目前作文教学较多地以高考为指挥棒,师生都急功近利,更使写作指导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建构过程,写作学习偏离了方向,甚至于在压题虚构上耗费精力,这不仅本末倒置,而且也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

二、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构想

(一)目标定位

高中作文教学应遵循定向原则,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部分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理清思路,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根据这两份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求,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

1.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并能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欲望。学会各种搜索写作素材的方法。

2.掌握相应的写作知识,能根据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需要恰当地选用文体,自如地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如地运用写作技巧。

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发现其中的本质。能辩证地思考,力争能创造性思考。

4.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自由地、有个性地表达,并且能进行创造性表达。

(二)教学序列

1.高中作文教学四项目标分解内容及其序列:

(1)积累生活素材:观察与感受生活(观察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思考生活(思考身边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2)写作知识:第一,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他文体(散文、小小说、随笔、寓言故事等)。第二,章法技巧:立意、选材、思路、结构。

(3)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4)表达能力:表现、再现、文采。

2.各学期作文教学内容及序列:

(1)高一上学期:熟练驾驭记叙文文体;积累生活素材,学会观察与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正确地选材与立意;表达上恰当地运用再现与表现。序列安排:五次记叙文训练的内容:①了解观察生活的途径,训练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以写人为主,恰当地运用各种写人的技巧,力求写出人物的个性。②正确处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训练学生思考生活,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以叙事为主,力求叙事完整流畅。③熟练地运用再现与表现,叙述清晰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说明简明扼要,抒情议论能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揭示与升华作品的主题。④再现与表现做到能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⑤写出有个性的记叙文。重点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初步训练创新思维。散文写作训练一次,训练目标为写景抒情,学会借景抒情,托物抒怀。

(2)高一下学期:训练记叙文和说明文。记叙文三次,说明文两次,创新作文一次。记叙文训练目标为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说明文的目标为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创新作文的目标为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序列安排为:①训练记叙文,写出人的个性,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肖像、言行或细节,自如地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手段,写活人物。②训练记叙文,叙述出事件的波澜,学会运用悬念、倒叙、巧合等手段。③训练记叙文,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掌握开头、结尾与过渡的技巧,巧妙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④训练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⑤训练说明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恰当地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描写的表达方式。⑥创新作文训练,力求写出学生的个性。

(3)高二上学期:训练散文

四次,诗歌一次,个性作文一次。学期目标为:掌握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训练想象与联想能力、再现与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序列为:①散文,训练联想能力。运用各种联想方法,拓宽文章的思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②散文,训练想象能力,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丰富表现内容,塑造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③散文,训练形散神聚、开合收放的技巧。④散文,训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化理为事等构思技巧。⑤诗歌写作,训练选择典型意象用简洁且富有韵味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⑥个性作文,训练创新思维。

(4)高二下学期: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尝试小小说写作和寓言故事写作。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了解常见的作文题型及审题方法。写作训练六次。议论文三次,小小说、寓言故事各一次,个性作文一次。序列为:①议论文,训练有理有据地说理。积累相应的事理论据和典型的事实论据。②议论文,训练有条有理地论证,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几种思路。③议论文,训练辩证地分析事物。④小小说,尝试选择恰当的角度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⑤尝试寓言写作,学会寓理于事。⑥话题作文,学会话题作文的审题,尝试以寓言故事言理。

(5)高三上学期:自如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文体,尝试札记、随笔和社会生活评论的写作,掌握文章的修改,写升格作文。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训练八次,序列为:①记叙文,较为自如地运用写人叙事的技巧,力求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②说明文、议论文,训练图画作文的题型。针对一幅漫画或一幅哲理性图画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训练联想或想象能力,条理清楚的说明能力,对生活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说理能力。③散文,处理立意与选材、构思与结构的能力。④针对上次写作的散文进行修改,写作升级作文。训练作文修改能力。⑤札记、随笔写作,训练学生用这种写作方式提炼思想,积累素材。⑥尝试社会生活评论写作。⑦材料作文,区别材料作文与读后感、话题作文的不同,掌握这种题型的审题与写作方法。⑧个性写作。

(6)高三下学期: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应试能力。按照高考大纲中写作能力的要求,前五个学期的目标是基础等级,本学期则力求达到发展等级。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写作训练八次。①话题作文,训练审题、拟题以及文体选择。②话题作文的变化类型,训练此类作文的写法,在文体形式上尝试创新。有文采地表达。③训练图画作文,了解图画作文的不同形式及应试措施。④训练材料作文,训练准确审题,在内容上尝试创新。⑤训练续写与改写,训练想像能力与创造能力。⑥训练话题作文,重点训练辩证思维与有文采地表达。⑦升级作文,训练考场作文修改能力。⑧话题作文,训练结构艺术与语言艺术,讲究巧妙的开头与结尾及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

3.训练形式。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视唱练耳听觉节奏音调旋律速度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音乐教学中出现了只重视专业课,如:声乐、器乐、舞蹈等在社会上比较热门的科目,而忽视在社会上不容易显示出“成绩”的视唱练耳等基础技能课的现象。教师认为视唱练耳不实惠,显得没出息,没有成就感,好多人不愿意教。学生认为学习视唱练耳没劲,枯燥无味,不如其他科目有意思,大多数人不愿意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整体素质下降。音乐院校的学生除了少数天生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声乐、器乐、舞蹈方面成绩较好外,大多数同学成绩平平,毫无建树。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学好基础技能课——视唱练耳。笔者认为,学好视唱练耳是学好一切音乐课的基础,是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能否当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条件,更是促使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

视唱练耳对音乐院校的学生以及所有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一般是由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师,从事这方面基础教育的专门人员来辅导和训练的。

视唱练耳教学包括视唱读谱能力和音乐听觉与分析能力的训练,二者相辅相成,绝不能机械地从字面上将视唱练耳理解为单纯地唱唱谱、听听音。简单地说,视唱练耳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能够准确地阅读乐谱和理解乐谱的内涵,能够运用训练有素的内在听觉在心中展现音乐的形象并根据这个形象去表现音乐;同时,通过视唱练耳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想象力。www.133229.com因此,视唱练耳教师应该精通乐理、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理论知识,拥有音乐实践经验和音乐修养、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和良好的钢琴键盘基础。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视唱练耳教师通常是由获得作曲、钢琴双学位的人士担任的。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国几位留学法国归来的音乐家将视唱练耳传入我国,他们是唐学咏、马思聪、陈洪。据了解,这几位音乐家留学法国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视唱练耳这个词,到法国之后才懂得:要想学好音乐,必须学好视唱练耳。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视唱练耳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的作用:

一、视唱练耳对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知道,不论歌唱或演奏乐器,都离不开人的内心听觉,在演奏(唱)实践中,音乐听觉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音调、节奏、音质、音色、乐句组织、整体结构等。完整的音乐听觉应该体现对这六个方面的整体感受力和想象力。感受力是接受外来音响、色彩、情绪的效果之后为之感动而产生共鸣,并有意识地加以吸收和消化。而想象力则是内心听觉的体现,也就是演奏(唱)之前对各个因素如何表现出来的构想。我们首先要对将要演奏的乐曲进行整体的构思,如风格、情绪、形象等,然后再到个别的表现因素,如音调、力度、色彩、速度等。这其中不但要有细致分析形成理智概念,而且还要有感性概念,即内心听觉里已经感觉和听到应发出的声音,包括色彩、情绪、力度等,再用这样一种内心所构造的声音画面去引导自己的演奏(唱)。由于有了目标增加了演奏者的兴趣,因此它是一种艺术的创造。音乐内心听觉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得到的,如听音、视唱、记谱节奏等,并要求我们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的习惯或能力。多听、带有分析地听,多唱(包括内心的歌唱)、有表现力地唱,将有助于内心听觉的发展。当看到谱子时,要放声唱出来,把各种表情、风格等因素都尽量加以表现,脑海中就闪出应该发出的声音效果,这就是内心听觉发挥的作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视唱练耳。

二、视唱练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永恒课题。视唱练耳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音乐具有非具象性、模糊性,这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任何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素材,如若学生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音乐创新从何谈起!如若学生连音符都不能辨认、不会唱,不理解节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不懂得强弱拍,不懂不同节拍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听不准基本的音高,辨不清声音的协和与不协和等等,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所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中视唱练耳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视唱练耳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的想象能力是由音乐的联想能力与想象力组成,是大脑把以往记忆的音乐形象进行重新加工与组织的能力。没有高度的音乐想象,就谈不上音乐创作。而大脑中以往记忆的音乐形象大多数是视唱练耳的教学不断积累得到的。比如:视唱练耳中我们要练习大量的曲目、旋律片断等,练习听记单音、双音、和弦音,其中也包括二声部、三声部以及多声部的视唱练习,听记不同旋律,进行音高、节奏、节拍、力度、“调感”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为我们培养音乐想象力打下了基础。

四、视唱练耳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听音记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听音记谱是包括音准、节奏、时值、拍号调式、调性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的综合训练,具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锻炼,不断总结,不断记忆,展开想象,才能完成记谱任务,丰富音乐知识,从而培养锻炼记忆能力。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搞好视唱练耳教学呢?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6

摘要针对运动员在多年的训练中,特别是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达到较高水平后常出现的“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训练中顺利度过“高原期”的对策。从而有效促进运动员健康成长和提高专项运动水平。

关键词高原现象体育训练技术动作高原期

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来自于长期刻苦的训练。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技术、技能从而提高运动成绩。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技能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也并不是直线性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继而会出现停滞不前,有时甚至有所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运动员所处的这个阶段被称为“高原期”。

一、从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特点认识“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体育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我国著名学者对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目优秀选手的研究揭示“高原现象”的发生率达69%。且通常在从训后的6-8年时出现,出现“高原现象”的运动员的年龄为20岁。“高原现象”的持续时间为一年半到两年间.为了更好的理解“高原现象”,我们首先认识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几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运动员对某种技术的学习经历一个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的过程;身体从一般素质基础向为技术服务的专项素质过渡的过程;技术动作从基本动作经过基本难度动作向高难动作过渡的训练过程。在这个阶段,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心理、身体素质还是技术动作都只是一个准备、认识和过渡的阶段,对该项技术还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该阶段成绩提高的速度较慢。

(二)迅速提高阶段

由于运动员对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有了初步的提高和掌握,且在训练中勤于动脑,积极训练,成绩会明显提高。在这个阶段运动员情绪非常高涨,信心非常强,自觉性非常高,有强烈的练习欲望,有利于积极掌握运动技能。

(三)高原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很慢,甚至停滞不前或下降。很多运动员由于在高原阶段长期看不到自己的明显进步而信心不足,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有的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不利于整个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克服高原阶段

进入高原阶段的运动员要多给自己打气,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进入青春期的运动员,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遇挫折极易产生动摇。因而此阶段运动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自信心,顶住各种舆论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同时积极配合教练员找出影响自己进步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克服顽症从而走出“低谷”,使训练成绩再次得到提升。

对于我国运动员来说,水平不高的原因除了我们科学化训练水平有限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运动员不能顺利的通过“高原阶段”。随着我国现代科学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帮助运动员顺利度过“高原期”,不致使他们从“高原阶段”跌落下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树立信心,作“坚持一下”的努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给国家节约人才,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认识并重视“高原现象”这一客观存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提高训练的效果,使运动成绩步步提高,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从技术、生理、身体素质、心理等诸多因素分析“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技术方面

运动成绩提高到一定的阶段,要想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就需要改变旧的技术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方法,否则成绩就会停滞不前。由于运动员某些基本技术的掌握不过关,制约和限制了难新动作的掌握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局部动作注意过多,缺乏对动作的整体观念,或是由于改进某一技术环节,使技术的整体性暂时失去平衡;另外,一些运动员习惯于一些旧的动作,而这些旧的技术动作又是过时的、落后的技术,但又形成了动力定型,动作的改进比较困难,这些都是“高原现象”产生的技术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教练员的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他们中的很多是由运动员退役后任教的,他们具有教学训练经验。但是在训练方法上他们往往采用一些传统的模式,因此训练方法较难得到创新,致使训练难以达到教学训练创新的要求,这也是运动训练中产生“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如:跳高项目,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想继续提高成绩难度就会更大。技术上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必须仔细的观察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分析技术上的缺点,认真改进技术动作,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二)生理方面

身体素质是提高成绩,掌握新技术动作的基础。运动成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技术的要求不相适应,成绩指标就一时无法突破,也会产生“高原现象”。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往往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全面,灵敏和协调素质较好,但力量素质却跟不上。另外身体素质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可盲目冒进,急功近利,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也会更加的完善,从而适应发展技术的要求。

(三)身体素质方面

运动员对运动兴趣的减弱,躯体和精神疲劳、伤病等的出现也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因素。运动员经过多年的专项训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病,都会使其对运动训练的兴趣减弱。如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肩关节的劳损;网球运动员的“网球肘”等难治难好。易复发的顽固性的伤病,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更多的是痛苦的体验。由于许多客观现实的原因致使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营养和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重视的程度不够,致使部分运动员因营养不良和训练后的疲劳而体力不支、精神状态欠佳严重地影响着训练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四)心理方面

一些运动员在训练中不能正视困难,盲目夸大前进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一遇挫折就产生畏惧情绪,以至灰心,甚至绝望而阻碍其运动成绩的提高,使一些运动员过早的退役;相反,另一些运动员技术进步快、受表扬的机会多,从而产生盲目乐观,滋长骄傲自满情绪,心理承受能力欠差,一旦遇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外界的舆论,也会导致成绩停滞不前。这两种原因都是运动员由于对遇到的困难不能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使成绩裹足不前。还有运动员怕苦怕累,在长期枯燥的强化训练中,由于整天重复同样的练习,学习和训练的兴趣下降,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另外,由于运动员性格上的差异,有些运动员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同其他队员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尤其是得不到领导和教练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心理上就会对运动的兴趣下降,产生情绪低落等悲观失望的现象。而训练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降低,必将严重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高原现象”的出现往往给我们的训练与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有些运动员会错误的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该项运动的极限,产生悲观失望、消极对待、信心动摇甚至退出该项运动的想法。有些教练员也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埋怨,对待处在“高原期”的运动员,甚至盲目的加大运动的负荷量,不加分析的淘汰处于“高原期”的运动员。这种急躁而不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只能给训练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还有可能会毁掉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三、顺利度过“高原期”的对策

(一)教练员和运动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尤其是现代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在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理论上去分析运动训练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方法指导运动和训练,使训练的全过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二)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战胜自己在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出现高原现象时,运动员要客观的分析这一困难,既不过分夸大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又不盲目乐观、骄傲自满、低估困难。要树立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迎难而上,并最终战胜困难。另外运动员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在艰苦的训练中寻找乐趣。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处理好同其他运动员及教练员的关系,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和谐、团结向上的训练环境中,运动员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作为教练员应当注重做好思想工作,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运动员,帮助运动员消除一切不良的思想和习惯,激发他们训练的激情和自觉性,从而满怀信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

(三)加强基本技术训练,提高技术动作质量

高难性的动作是以基本技术动作为基础的,因此运动员要想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注重基础技术训练,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基础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提高技术质量的目的。纵观近代大型体育赛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高难动作不断涌现,作为我国优势项目的体操和跳水更能突出地显现出这一特征。由于技术动作相当复杂,且是由许多技术环节组成的。要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不仅要求运动员正确的完成每一技术环节,还要使每个技术环节做到合理完善的结合。在训练和比赛中真正做到既有注重各技术环节的改进的意识,又具有注重各个环节间的连接的整体观念。对于一些旧的不合理的习惯动作,教练员要耐心的指导,使其改正,从而建立正确的先进的技术概念,尽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要打破旧的动作的动力定型,可能会出现运动成绩的暂时停滞、甚至下降,但是惟有如此新的先进的技术动作才会出现,运动成绩才会真正得到最终的提高。

(四)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运动训练中要合理的安排负荷的量度和强度。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要积极合理,消除疲劳争取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同时在训练和比赛的整个过程中要合理的安排饮食,注重各种营养的搭配。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不要过早的进行专项训练,只有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适时的进行适当的专项训练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在专项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中相互提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说明“高原现象”的产生是体育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人的“生理极限”,必须正确对待。需说明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训练中都会出现“高原现象”,如果技能的结构较简单,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高,就不会出现“高原现象”。尽管“高原现象”是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对运动员来说只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退缩,多动脑,认真对待,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安全度过“高原阶段”从而登上运动技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7

[内容]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增加阅读量、进行写作训练,来培养、增强、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又指出:阅读的要求之一是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尤其强调: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又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多次凸显初中语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明确想象力的内涵,增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作“想象”。而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作“想象力”。通过“想象”与“想象力”这两个概念的比较,我们应明晰想象力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曾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郑文光先生也说:“任何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从科学幻想起步的。”可见,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进行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众所周知,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当人们看到鸟在天上自由飞翔,就想到要造一个像鸟那样的机器,把人带到天空中去。这里,“在天上飞的鸟”就是表象材料;“像鸟那样的机器”就是经过加工和改造而产生的新形象。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越多、越高,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越正确。反之,缺乏丰富的表象积累,想象力就失去了雄厚的基础,想象就无从谈起。

想象固然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1.通过恰当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在训练中,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方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总之,只要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训练,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学生有了丰富的词汇,就可以用积累在大脑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有计划的安排好作文计划,利用多种作文形式,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想象力的注重,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注重。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够更快速地学习好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9

一、坚持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的物质特征是引起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借助于语言还能巩固和表达思维的结果。”思维离不开语言,而概念就是用词来表意的。以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借助一些词语来完成的。语言发展水平高的聋童学习进步快,思路清,解决问题灵活机动;而语言发展差的聋童因用词不当,语意不清,解决问题过程中障碍大,能力提高慢。

坚持听力语言训练,首先要做到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佩戴助听器,早期训练,尽量不要错过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4岁)。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具体来说是:一是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二是创造应用语言的环境。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是指建立一个设备齐全的语言学习室或语言资源室,其中仪器设备要尽可能先进,各种学习语言的教具也要尽可能多样。创造应用语言的环境是指创造条件开展社会交际活动,要求聋童在学习过程中,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地学习与运用语言。再次是对聋童的语言训练不断改进教法,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书面语水平及内部言语的水平。聋童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掌握概念及概念系统的能力也就增强了,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二、丰富聋童的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是思维的材料,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聋童感性经验一旦丰富起来,就能较顺利地通过表现这座桥梁,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大大促进其想象活动和思维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利在对信息传递与感官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后提出“经验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个体的经验是从直接经验上升到图像经验,最后提高为抽象经验。聋童的感性经验丰富了,抽象经验也就逐步形成。比如最初提到“树”时,聋童只想到家门口池塘边的一棵棵柳树。但他看到的树多了,感性经验丰富了,再提到树时,他就不仅想到家门口的柳树,还会想到公园里、学校里、马路边、树林里的杨树、松树、柏树等许许多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树。对“树”这个概念的认识,就从具体一个事物,推广到一类事物,从单一表象水平上升到一般表象水平,并能用词标志。久而久之,对事物的概括,他们就能从仅仅把握外部特征逐渐过渡到同时掌握内部特征的水平上去了。

三、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我们不能把传授知识代替思维训练,因为相对而言知识短期内就可以学到,而思维能力要求有先天禀赋并要在长期训练中才能获得。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应将思维训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思维流畅性训练

此训练要求聋童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越好。如针对聋童思维直观形象、思路狭窄,难以获得本义上的观念这一特点,我们可进行“用词流畅性训练”。训练时,我们可要求聋童在一定时间内对“人”“树”之类的一般概念组词,组的词越多,成绩越好。他们可以说小人、大人、女人、男人,也可以说老人、中国人、外国人等等。我们也可以进行“联想的流畅性训练”,即要求聋童在限定的时间内对一个指定的词,尽可能多地说出它的意思及同义词、反义词。如“快乐”的同义词可以是“快活”“开心”“高兴”“愉快”,反义词可以是“痛苦”“伤心”“难过”。我们还可以进行“表达流畅性训练”,要求聋童按语法结构与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造出句子来。如按主谓宾结构造句,聋童就可以造出“我们读书”“同学们做操”“大家吃饭”等。

思维流畅性训练,可以开拓聋童的思路,激发联系,促进创造想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

此训练可以摒弃旧的习惯思维的方法,培养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对聋童进行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因为研究表明,听觉残疾的儿童比正常儿童更为缺乏功能变通的能力,他们往往囿于工具或材料固有用途的观念而限制了个人思考。

为培养聋童思维能力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启发聋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泥土、木料、铁块等说出它们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我们也可以进行“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要求聋童对意义距离相隔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实物之间建立联系。比如要求聋童运用一些无逻辑关系的对对词(“大豆―鞋子”,具体词对具体词;“勇敢―土地”,抽象词对具体词;“尊重―泛滥”,抽象词对抽象词等)编出合情合理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进行“问题解决的变通性训练”,要求聋童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都力求运用一个不同寻常的策略。比如做练习题时出现疑难问题怎么办,宿舍里突然停电了怎么办,在操场上发现一个同学从双杠上突然摔下来了怎么办,等等。思维变通性训练,可以提高聋童功能变通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三)思维的独创性训练

此训练要求聋童对问题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体现不同常规的能力。这种训练可以改善聋童单纯模仿,想象缺乏创造性的特点。训练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进行“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聋童对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或将要举行的一个活动想出一个富有新意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进行“后果推测独创性训练”,即教师可事先设想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让聋童推测后果。如教师提供给聋童几个场景:“同学们进行爬山比赛时,突然有人从山上滚下去……”“晚上,大家都睡了,你睡梦中醒来发现小偷正在撬锁偷东西……”然后让聋童设想在以上特定情况下事态会怎样发展,自己准备怎么行动。通过长期训练,聋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模仿性、依赖性会逐渐减少,而自主性及独创性成分一定会逐步增强。

想象力训练的重要性篇10

一、指导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文章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写作材料离不开现实生活。可以说没有对社会的了解,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对事物的认识,是写不出文章,也写不好文章的。因此,了解社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任务。有了认真仔细的观察,还要善于积累。这种积累,体现在在作文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是学会摘抄、札记,有整理、归纳、提炼、筛选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查阅、则取关资料,等等。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做到勤于手抄笔录,并且手脑并用,应该是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有了真切、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认识,不断的积累了各种写作材料,就有了创造“成品”的“大仓库”,而“成品”――文章的创造,绝不是“提到篮里就是菜”,还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因此,要使大脑真正成为能够创造优质成品的“加工厂”,必须学会思考和分析,这是作文训练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思维能力概括表现在对事物的记叙,感情的抒发,人物的描写,事物的说明,道理的阐述、推断等方面,也表现在具体文章的构思、布局的过程当中,连遣词造句的妥帖自然等也无不与思维能力相关。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因此,教会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准确、全面、深刻的分析,对作文训练的成效至关重要。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