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十篇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45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布局优化;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现阶段,伴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工作要求日新月异,因此,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诸多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且,根据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现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空间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为此,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存在的问题

1.1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

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道路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大量的行驶车辆投入到城市交通中,使得原本通畅的城市道路变得拥挤,造成城市居民出行的困难[1]。引起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如,道路等级结构布局出现混乱,道路功能细化不够清楚,公共交通道路体系过于落后等,尤其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可见,该问题的存在是城市规划空间非常突出的问题。

1.2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然后,虽然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很多城市却未能得到规模化发展,还依旧将发展重点放到城市的中心区域,使得城市周边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整个城市的规划出现脱节,尤其是在功能布局上,过多的集中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这些位置本身就是有限的,再加上各个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等都往中心的位置集中,造成城市周边区域居住人群、活动人群寥寥无几,而中心区域却成为一片闹市。

1.3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

任何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土地就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来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然而,有很多城市在扩大空间的过程中出现空间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例如,城市人口密度较小还依旧向四周开发,城市居民平均用地面积超出了国家的相关规定,造成大量土地出现闲置的现象[2]。

2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

2.1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

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空间的重点,一旦交通网络布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造成城市交通出现拥挤的问题,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私家车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对城市空气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首要任务是要做好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首先,要对城市交通道路的线路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城市道路的功能要进行合理的划分,提高城市居民文明行车意识[3]。其次,要对城市交通公交体系进行优化,建立独立的公交道路体系,无论在任何时候私家车都不能占用公交线路,这样可以保证公交线路交通的通畅性,确保人们的出行方便。第三,加强汽车文明出行的宣传力度,鼓励城市居民公交出行,降低城市小汽车的使用量,一方面能够减少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有效的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小轿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从而实现对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优化。

2.2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城市空间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应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自城市化快速发展以来,城市对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对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各有差异,而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城市产业的市场机制,使得结构调整的政策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城市的工业用地方面,因为用途的不合理使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出现多种空间规划问题,从而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势在必行[4]。首先,要打破在城市化发展中,过于集中城市中心位置的问题,将发展计划向城市的结构扩展,一方面减少城市中心过于拥挤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空间结构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其次,要合理安排城市大型办公区域、超市、商场等,不仅要在城市的中心有,还要保证周边的设施都能够完善,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可以疏散市中心的人流。第三,城市规划空间要有着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局限在眼前,否则可能会在短时间的发展中就会发生空间格局的大变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2.3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优化

城市规划空间的布局是需要建立在土地使用的基础上,而土地的使用也是经常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很多盲点,经常出现过度扩张土地,土地污染,违规建筑等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因此,在土地规划用地上要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要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确定好城市发展的边界位置,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提高城市建筑的密度,同时,对城市规划内部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改和置换,将城市土地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5]。其次,对城市发展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在功能上要确定发展方向,同时在城市发展用地建筑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有效的建设规划,还要做到节能、节地、节材,着眼于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对我国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

3总结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间布局优化也将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工作,而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很多城市都过度重视城市,扩大城市的发展区域,提高城市的活动范围,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的分析,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正确认识了问题的所在,同时,作者就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几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空间的合理性,促进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乡镇工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陶然,傅德印,宋涛,蔡建明,倪攀,杨振山.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布局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5).

[3]韩昊英,赖世刚,吴次芳.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2(06).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建筑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审查

早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局限在小尺度范围内,随着城市的演进及国家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国土空间环境、人文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大城市空间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为保持空间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和战略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国土空间资源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战略,开展协调部署和战略式的管理。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1998年国务院改革机构,设置国土规划的专门职能部门,2009年,我国又启动了福建、重庆中部地区以及其他多个省份的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在此之后,2017年,我国正式颁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打开了崭新的局面。总的来说,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有土地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以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对完善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合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对领土领空领海的全面管辖和规划,既是对自然要素的规划,又是对人文要素的规划,作为社会空间发展的物质条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形成的过程是指向未来的,是面对全体国民整体的,因此其规划的执行具有强制性,必须在统一用地分类标准、统一调查、统一评价的基础之上,形成具体的规划纲要。

2建筑方案审查现存问题

2.1违反建筑设计规划的要求

建筑设计方案审查主要是对强制性、条件性及建议性的设计内容开展审查。但是,部分建筑方案不符合强制性规定,例如与地质条件不相符,容积率、绿化设计、日照、采光要求不达标等。建筑设计也需要符合地方性的法规和国家的相关管理框架。建筑院呈现的效果图,往往只注重建筑主要立面的呈现,缺少对建筑次要立面的呈现,如果审查不够全面彻底,就会丢失细节,影响审查的精准程度,形成“阴阳脸”的情况。

2.2建筑设计缺乏内涵

在进行建筑设计图纸设计时,根据建筑项目的内部情况、外部情况,通过审查的方法了解图纸设计的实现度。在未能真正投入之前,设计图纸只能是一种预期,因此需要对建筑设计效果的整体方案内容进行核查。目前,很多地区审查上报的建筑设计方案的过程不够民主,不够科学,涉及的建筑设计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也影响了审查的规划和落实。

2.3建筑设计方案存在漏洞

当前法律框架制度不够完善、实际操作流程存在缺陷,现有的相关规章、框架、制度,对这些漏洞的修补作用还比较有限,因此影响了建筑设计审查工作的推进。部分建筑设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将规划审查员当成设计的“校对员”,缺乏自纠自查的能力,忽视设计当中的一些指标或者瞒报指标,存在侥幸心理,影响了方案的实际效力。部分审查部门人员流动性较高,有经验的审查人员较少,对于一些隐蔽性强的漏洞无法识别,也会影响综合审查的效果。

3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对策

3.1完善审查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处

(1)设计部门应以相关法律为基础进行框架的构建,开展有效的设计审查工作,在现有的工作框架之内,调整工作的流程,完善审查工作,此外,设计单位在内部也要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促进审查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2)不断完善审查机制,使总体规划布局与用地类型、建筑物功能性质、经济发展等相适应,避免审查不够彻底而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损害合法权益者或扰乱市场的运行。例如,某地区在审查的过程中过于疏漏,造成用地性质改变,将原有的工业用地用作公寓住宅性项目,这种违规操作诱发的风险极大。针对此现象应进行清查,严肃处理审查不到位现象,对已经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公示,上传到综合信息平台当中,起到警示效果。(3)审查机制的完善,还要注重国土空间、公共空间的布局和配套措施的落地,例如建筑退缩和间距,应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相关要求;项目基础地区的规划条件和选址意见需要统一呈报,空间和景观设计的规划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整个规划的上传要满通组织的相关要求,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审查和落地配套。

3.2保障审查工作的公平、公正

(1)在建筑方案审查设计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保障当前的审查工作,接受公众的监督,发现建筑审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审查的效率。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要责令设计机构重新设计建筑方案。建筑设计需要做好公共空间的配套落实,在国土管制空间规划的背景之下,符合相关要素的规定,做好竖向设计,征求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2)完善审查条件,满足土地使用条件的要求之后,才能够对审查的内容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如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一系列的量化管理指标,项目的容积率和合同约定的条件也要符合上传的规定内容。我国目前在国土空间信息统一规划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各个地区全面落实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要求细节,但是一些建筑方案提交的步骤没有按照设计方案与管制指标的衔接及统一性要求进行,影响了规划的有效性。未来需建设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综合信息沟通效果,增强审查的一致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建筑设计方案的自动抓取、自动存储、自动分析,建设设计方案数据库,开展对比分析,了解设计方案当中不符合规定的细节。建设信息统一上传归口,方便不同地点的信息员统一录入信息,提升审查信息管理效率。(3)完善标准体系,坚持公平性、公正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在审查的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满足配套实施的条件,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在设计方案审查时,要积极与原设计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推进项目的落地,提高系统覆盖的范围,尽可能完善现有的标准和体系。在国土空间管制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落实新时代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的规划许可制度、保障必备环节能够与现有审查机制有效衔接起来,是各部门需要统一探讨和协调的问题。在强化体系构建的同时,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系统性,提升审查效率,建设良好的内部沟通体系。(4)国土空间管制规划背景之下,建筑方案审查面临的问题增多,要想推进曲线管控体系的建设,就需要深入结合新技术,尤其是物探技术、远程识别技术、数字化技术,要打破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对设计规划审查带来的问题,不断地提升技术,应用综合技术手段,提升建筑方案审查的精准性,降低成本,有效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开展细节导向的审查管理,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

3.3完善建筑审查相关法律基础

修补当前与建筑方案审查相关的漏洞,及时地解决现有工作存在的问题,避免风险的发生,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强化有效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立法建设、司法建设和执法建设。(1)未来在建筑空间许可上,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审查机制,落实工作管理系统。建筑设计方案审查通过以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及规章制度作为有效的运行基础,各部门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相关法律、配套法规政策以及部门规章制度,落实法制监管方案和意见,做好方案审查工作的系统执行。一个地区在落实空间管制规划时,如何实施差异化的土地政策,如何配合精细化的财税制度,如何健全精细化的投资政策以及产业的政策,以改善营商环境,是各地区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在未来的审查管理上,重点协调该问题,强化多样化手段的联合应用,开展精细化审查管理,识别风险,强化协同性建设。(2)在审查上还要跟随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方向,应用新的技术,提升审查的效果。在数字化的管理运行上,保障监督机制的高效运行,受理范围、受理地点和办理依据的灵活调度,共同应用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综合审查的实际管理效果。规划设置条件也是需要各地区在执行国土空间规划标准时做好协同调度的一个主要问题,“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底线管控”,提高三条底线的科学性。落实双评价,真正做好覆盖范围界定划、定时限和边界内容,处理好管控对象,但是各地区条件不同,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因此设置规划条件时不能一刀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空间综合管制规划背景下,建筑规划管理需要不断细化,以建筑相关法律机制为设计基础,保障建筑设计审查公平、公正。同时,完善审查管理机制,逐渐解决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违反规定条件或规定的设计标准存在漏洞的现象出现,提高管制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王兆明,郭云,刘云庆,等.水泥工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选择的策略与方法[J].水泥技术,2021(3):22-26.

[2]胡民,邓文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审查和动态管理要点探讨[J].建筑经济,2020,41(S1):123-125.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3

(一)城乡扩张迅速,用地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200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90%,到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53.70%,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后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用地问题。大量的建设用地占据了耕地,挤压了农民的生存发展空间,造成了用地矛盾;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率极其低下,闲置土地过多;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居住环境差,资源利用率低,影响了城乡发展的进程;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导致各方对土地资源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土地市场的发展。 

(二)区域竞争激烈,城乡发展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各种资源不断向优势地区集中,就造成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就进一步限制了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城乡之间的恶性竞争。此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我国城乡之间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不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土地之间的竞争,必须在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和谐发展。 

(三)缺乏有效调控,空间规划不合理 

从2006至2013年,我国土地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是人口城镇化率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就造成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占地面积极大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导致土地利用率大大降低,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国家对于城市各大功能空间的划分存在着交叉区域,一些功能区的划分还不是十分清晰,加之主管部门权责不一,不能进行有效的配合,这就造成实际工作中各功能区之间用地矛盾,使土地管理的效率下降。 

二、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大力保障 

为了有效解决城乡规划空间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也下大力度制定各种法律和政策保证城乡空间的合理发展,促进城乡用地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个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以此来应对耕地危机;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设标准;2011年《十二五规划》再一次明确了企业用地的责任和考核标准。国家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家有关部门还会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协调城乡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使我国的各类土地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在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也能保证农业用地的发展,保证城乡合理的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建立主体功能区 

为了更好地解决空间发展问题,地方政府就要认真看贯彻落实国家三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部级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单位。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拉开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序幕。今年3月28日,全国又有74个市区成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单位。这些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在国家范围内建立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使城乡规划的空间发展更加科学合理,防止出现滥用土地资源,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同时,还能够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使人口以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相关政策 

现阶段之所以城乡空间发展存在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缺少跨省市、跨地区之间的城乡管理法律,致使各方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滥用土地资源,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解决所有城乡土地之间存在的问题。而且现在各地区也没有统一的城乡用地规范,使得各种用地行为无法可依,不能对用地行为进行制约。为了解决当前这种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制定跨省市、跨地区的土地使用办法,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土地能够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区域间的用地标准,合理控制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利用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来控制城乡间的用地面积,使城乡用地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优化各个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进行规划时要注重保护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降低资源消耗,这样才能使空间得到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合理对城乡用地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城乡发展过程中极易产生的问题。通过对城乡发展空间的不断优化,促进城乡空间的合理利用,提高城乡土地的利用率,使得城乡空间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镇;总体规划;土地生态学

1总体规划中引入土地生态学的意义

目前我国土地二元结构体系和城乡割裂发展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打破以城市发展为主的发展观念和思路,立足区域发展的高度,树立城乡统筹发展观,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既不能因为城市发展而影响农村的合理发展,也不可因为保护农村利益而限制城市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在总体规划中切实体现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社会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扰动,最广泛的就是土地利用。在土地被开发利用之后,对环境和生态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总体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已达到对整个城乡生态系统的控制与优化,而土地生态学正好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同时总体规划也为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土地资源及其所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性,过去主要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产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阶段,除了重视土地资源提供物质产品外,更应重视其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土地资源及其所构成的各类态系统要为总体规划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2相关背景

2.1地理位置

海北镇隶属唐山南部滨海区,位于芦台经济开发区,是唐山西部重镇,是河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也是唐山环京津卫星城之一。毗邻天津滨海新区,新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为海北镇工业区承接产业辐射、参与区域分工带来了难得机遇,发展条件独具优势。

2.2生态规划目标

海北镇是未来人居和产业拓展区,是未来唐山宜居生态城镇的示范区。其生态规划目标为:起步于农业,发达于工业,扬名于生态,建设“人与环境共鸣、产业与生态共存、城市与自然共荣”的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

3海北镇土地生态规划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3.1现状特征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镇域内大多数企业市场经济灵活有余而规矩不足,重复建设较多,生活环境较差,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型增长为主,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偏弱,土地经济产出效率偏低,环境污染加剧,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城镇扩展及改造建设的边际成本过高等。体现在规划上的问题就是现状各异,不确定发展因素较多,难于做出准确判断。

3.2存在的问题

海北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一方面,镇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限制问题,一直谋求镇区范围的扩大,一旦行政区划的壁垒被打破,很有可能促使部分产业向镇区快速转移和扩散进而对镇区的空间格局造成大范围影响。另一方面,从海北镇自身发展历程来看,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深具普遍性,工业化的成果却未反映出来,表现在:虽然镇域非农化水平高达60%,但镇区人口不足全镇人口的20%;镇区建设仅占镇域建设总量的25%;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全镇经济总收入中第二产业占主要部分,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绝大多数的企业高度分散在20个村委会辖区之中。村庄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从而使集中的城市化发展受到影响。

另外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海北镇域人均村民住宅用地户均面积已远远超过了唐山市户均标准,而这些住宅用地中的大多数又处于空置状态,一户拥有多个宅基地现象和空心村现象十分普遍,多数村委的住宅空置率为20%~70%,旧宅的退建还耕操作实施性较差。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村庄土地浪费的现象将会日益突出,出于有钱就盖房的传统思想,现阶段各村庄新、改建住宅的要求仍然十分迫切,如何做到集约使用土地已经成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严峻课题。

4土地生态学应用于镇总体规划

4.1土地的生态补偿

生态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面,渗透到现有的经济社会活动体制和政策中。与治理环境污染相比,目前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的政策缺位,尤其是相关土地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还严重短缺。土地生态补偿与一般生态补偿有所区别,土地的生态补偿是从土地的生态功能角度进行价值核算,评估确定出生态补偿的数额,因此,土地生态补偿的目标较为明确,而一般生态补偿的研究面比较泛。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功能延伸越多,评价的争议就越大,最终作为生态补偿依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就会越差。从生态补偿体系来看,应该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土地生态补偿体系。土地生态补偿是土地生态系统破坏退化以后的一种补偿,补偿金必须用于土地恢复,甚至可以用于生活补偿。

在本次海北镇的总体规划中我们从区域生态平衡观点对全镇进行全面规划,在镇域规划建设中,规划中充分利用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结合自然条件,运用土地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因子,划分生态空间,提出相应的生态空间策略,引导建设合理发展,全镇域根据地块生态特征,划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引导建设区、生态改进区、水域五类区域。

其中在生态控制区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确保生态环境优化。在生态协调区原则上限制城镇建设活动,确需开发建设的应严格限制规模和强度,引入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了生态规划的操作实施性,切实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确保海北镇整体、健康、持续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政府和评审专家的认可。

4.2土地利用规划

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只注重耕地数量或者简单的质量,在本次海北镇的总体规划中强调了生态的概念,使生态功能成为规划中的约束条件。真正从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的角度去评价土地,最大限度的维护生物多样性。不管是生态服务还是生态评价,均融入总体规划来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宏观调控的问题。这有利于保护基本农田,更重要地是解决了生态效益、生态价值问题。

此外考虑到土地的多功能性和有限性,土地需求之间存在的冲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还要兼顾生态,所以在本次总规的生态部分力求做到利益统筹。在充分调研、协调的基础上划定了耕地底线,留出了生态用地,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发展用地的需要。

5结语

总之,在构架新的生态规划时,需要土地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引入。借用后现代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福柯的话,“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在充分肯定土地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借用大师那更为深邃的思维来解析生态规划,难道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城乡生态的焦虑,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警醒吗?

参考文献:

[1]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土地科学》2008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影响分析

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其与内部城乡空间规划体系的健全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体系是一种重要的模式,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稳定有序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系统的健全,从而实现与土地管理环节的有效协调,以此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稳定推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关于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环节的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也在迅速发展。我国在建设现代化乡镇、城市的过程中对土地管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土地管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找出如何统筹推进土地管理和城乡建设的方法,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1]。所以说,这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和城乡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

首先,在当代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内外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该规划系统环节的稳定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城乡规划系统的健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利益,甚至为求利益不折手段,而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比如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地的破坏等。对于土地这一无形资产来说,它的价值基础是比较大的,往往开发商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加上资金的周转期比较长,就使得很多开发商不顾气候和土质等问题,直接进行开荒,不予环境的适应性全面考虑。一边退耕还林,另一边却毁林开垦,导致占补不平衡,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我们的生存要素。

其次,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深化,离不开对其土地管理环节的优化,这是城乡规划建设系统得以稳定发展的需要,由于其土地管理环节的缺乏,就不能确保其城乡规划体系的健全,就容易导致一系列的难题的出现,目前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当中使用到的技术也很多,这也就使的一些开发商为节约开发成本而偷工减料,使用不合理的技术,导致了土地管理质量的降低,影响了城乡规划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第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影响土地管理环节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其在我国土地开发的整理工作中发挥着向导和主渠道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力度有限,难以包揽土地开发这笔庞大的资金,所以需要拓宽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主体。

第四,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的规划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土地利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进行适当地调整,但事实上很多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表面文章,实质上一成不变,与现实脱节[2]。但灵活性不代表可以随意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稳定,而这正也是现实中所缺乏的,规划的不稳定既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同时也无法达到保护耕地及发展经济的目的。

2、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对策

首先,土地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与人员的专业素质。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土地开发专业技术团队是确保土地开发建设工作高效率、高水准完成的必要条件。针对于我国的这种现况,应该通过不断地加强新技术应用培训,来提高专业土地开发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此保障土地开发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与此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专业的考核与认证制度,定期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与认证,从而使专业人员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其次,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对于已有的土地规划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建立生态型的开发管理制度。深刻地分析土地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相应地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充分地认识到土地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预测对城乡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保持好城乡建设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展资金的来源,以确保土地开发的前提条件。根据不同投资者的不同心态、目的,以土地为结合点有效地融合政府、企业、个人这三个投资主体。

第四,对于土地管理工作,要做好土地的利用规划,做好一切编制规划的事前工作,编制规划报告,使其有效地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以保证土地的正常使用,保证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第五,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和完善土地规划功能,使其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速度相协调,以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并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杜绝形象工程。从城市的科学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联系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化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规划[3]。

3、结论

城乡总体规划是较长一段时期内城市、乡镇发展的总蓝图与总部署,其中包括规划中所需要的土地数量、用途及位置分布。这需要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全力配合,给予数量和结构上的保证,并且尽量使有限的土地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避免指标的浪费。当然随着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城乡总体规划的进程,影响到土地的使用效率,影响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配置的优化。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以使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工作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于精杰,刘志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2,19(9);

[2]田纯.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3]贾莉.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国土资源.2012,1(46);

作者简介:

朱雪妍,女,辽东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土地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绪言

土地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以及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规划。土地规划具有指令性和拘束性,属于行政规划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并合理开发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目前而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以及土地需求旺盛的现状使得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科学、民主、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如今土地问题已成为世界令人瞩目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为了研究解决这一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目前,中国正处于“两期”时期,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日益加剧,农村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日益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统筹规划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这又给土地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土地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土地规划缺乏动态性,方案单一且与现实操作有差距。以前土地规划因受到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规划区域范围仅采用静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局部的经济发展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指标,再进行各种数据运算,最终达到综合平衡的状态。而对于区域内的其他方面,如土地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也没有对各专业用地的规模进行阐述,这样导致十分复杂的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从而造成其指标预测精确度下降。加上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有些规划只有一种方案,没有制定相应的第二种方案。如果规划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出调整或者更改,那之前的规划方案就可能作废,或者是很难做出相应的作出变化来及时调整。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客观情况来制定,也没有对未来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规划,而只是在原基础上做表面工作,编造相关数据,使得土地规划成为僵化的形式,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控制作用,规划也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2.土地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及个性。如今一些土地规划只是过分强调评价,特别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却轻视了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空间布局。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也只是根据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展开的,创新能力极其低下。且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一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新颖性,土地规划方案执行性不强,无法体现土地规划的预测性、先进性。土地规划的重复问题严重,利用土地的目标、实施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也缺乏特色,尤其缺乏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规划出现雷同。

3.土地规划程序不严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相关的土地规划的条款很多且隶属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但是规划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属于同一主体,与法治要求的“权力分立”的原则相矛盾,难以满足规划的公正性、科学性等要求,从而把规划变成了谋取利益的一类工具。农村土地规划及其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时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的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的知识,从而导致了规划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三、解决土地规划中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1.改进规划方法,制定规划技术标准相关规范。改变传统的静态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一种全新的动态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是因为土地利用的动态过程,所以土地规划应是能体现这种动态过程的。所以它会涉及到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经济、人文、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必须采用动态的规划方法来制定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用动态方法可以把规划划分成几个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指标要求,这样对于实施者来说就容易把握了,规划也就容易得到落实。所以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员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规范,通过不断实践修正,将标准不断完善。

2.加强规划可操作性及个性,深入规划体制改革。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与编制实施空间规划密切相关,无论从规划的定位还是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等都有比较清晰的界定,规划数量少而精,规划之间不存在交叉重叠和矛盾,因而实施起来比较顺利,操作性提高。有效解决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规划体制,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力和综合管理力,减少规划数量,严格界定各类规划的范围,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3.确立土地规划的监管机制,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以及社会结构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对规划编制也要不断地进行相关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无论规划做的多详细总会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规划应进行有科学依据的调整,不能为了追求稳定而不进行相关的调整。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对规划进行调整才能保证规划的的顺利实施。

土地规划的复杂性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各类关于专业用地及相关法律政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确保规划水平,提高规划的现实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利用科技手段作为分析政策影响、跟踪区域问题、筹划重大决策的重要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城市土地;规划;环境啊

abstract:thereformandopeningup30years,asChina'sacceleratingurbanization,thecitylandplanningtousethespacealsoisafairlyseriouscrowdout,butalsototheurbanenvironmentprotectionbroughtseriouschallenges,causedthewideattentionofallsocialsectors.thispaperaimsattheurbanlanduseplanningandtheurbanspaceontheproblemsexistingin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detail,andthen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andurbanlanduseplanningandtheurbanenvironmentprotectioncoordinationdevelopment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land;planning;environmentah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这就牵涉到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问题,同时,城市建设向郊区蔓延也带来了土地占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本文就来阐述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和在这期间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和对环境建设的影响

1、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城市土地规划空间布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空间的郊区化扩张,增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逐渐占用了郊区的耕地,使得全市耕地面积减少、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增多,加剧了城市的温室效应,增加了一系列城市生活、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本,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提升了城市市区的居住成本,一定程度上使市中心逐步衰落。此外,农用地的减少和郊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多样化和生态环境,给城市环境承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环境建设的影响。一方面,城市郊区和乡村人均土地的消耗不断增加,城市郊区化实质上就是开发城市外部边缘未开发的区域。城市郊区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必然会破坏掉郊区和农村原有的湖泊、河流、森林、农田和湿地,造成国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与此同时,耕地会逐步演变为多功能的办公楼、住宅单元楼和商业中心,不仅恶化了城市环境,也大大地降低了环境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郊区对城市污染的自净能力,不利于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住宅楼房的不断增加、房地产开发规模的扩大,使城市中心积累了大量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为了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许多城市开始向高空方向发展——建设高层建筑,造成了对临近建筑的遮挡,也不利于城市环境建设;过去城市远郊乡村的农民逐步成为新城市居民,大量住上新房的失地农民也会给城市环境容载量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世界各国都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通过政治、外交和法律手段解决各国城市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事实上,随着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变化与扩大,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会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麻烦与负面效应,这是传统的环境价值观使然,下面就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与环境建设的两大关系。

1、传统的征服自然的价值观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传统的征服自然的价值观认为,人可以改造自然的一切事物,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既然为人类提供了免费的空气、水、森林和土地。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人类可以肆无忌惮地开发、利用和占有,不注重任何保护,最终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传统的生态环境观念以人类物质享受为唯一目标,以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表现,虽然使人类获得了暂时的享受,但长此以往,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掠夺式开采资源环境的价值观念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成了一对显著的矛盾。

2、科学的、合理的生态价值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的价值观念要求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若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则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做好补救措施,以便今后继续使用,不能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表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而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人们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在尊重自然环境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限量开采资源,时刻增加忧患意识,将有限的资源用到人类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样人与自然才会协调发展,人类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才不至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1、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这就为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土地资源供给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萎缩,国家把保护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求城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建设的黄金渠道,将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面积扩张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2、发挥国家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中,仅靠市场调节还远远不够,必须将“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紧密结合起来,即加强国家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宏观调控战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投资、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城市土地开发商也要自觉提高环境建设的意识,兼顾效率与公平,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造福于人民群众,而不能单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破坏资源环境,为市场有效运行打造平稳、健康的平台,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

3、城市土地规划部门和建设单位都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统筹全局。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必须约束自身的浪费和污染行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为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考虑。基于此,城市土地规划利用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分考虑到城市郊区农民的共同利益,出台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措施,不能为了盲目扩大城市化面积而在耕地上兴建高层住宅楼,应当整合城市各方群众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既能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又不至于对环境容量、承载力构成过大压力的土地规划决策。

4、处理好资源短缺与环境建设的关系。土地规划利用中,肯定会带来郊区和农村的资源短缺,虽然繁荣了城市的房地产业,但若导致资源短缺,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对城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也是不利的。土地资源的稀缺也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需要走集约化成都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在城市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或者传统的商业中心区,都要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色。

结束语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要正视规划当中的问题,把握好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赵艳,刘永红-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J].价值工程,2012,(03).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8

我国早期的区域规划始于1956—1960年,其后由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停顿了整整20年。改革开放给区域规划工作带来了生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迄今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区域性综合协调的空间规划系列。由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区域规划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区域规划转型也还任重而道远。

1、区城规划的发展态势

自1990年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1.1国土规划的衰变

1981年国家建委成立了国土局。不久因国家建委被撤销,国土局转到国家计委,继续主管国土工作。为了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将开展国土规划列为工作重点,规划内容要求突出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强调“国土规划的任务,就是要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代国土规划工作由不同类型地区的试点迅速向全国各省区推开,同时还在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下,组织专业力量编写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至1990年代初,全国多数省区,编制了省区级的国土规划,有些省区还编制了省内经济区、地区或县城的国土规划,在全国范围首次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性空间规划的高潮。但由于国土规划工作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和省区国土规划均未报请国务院审批,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致使大量国土规划成果只被作为基础资料保存,未能发挥规划的应有作用。

对国土规划的性质及其必要性,至今尚未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共识。有的只把国土看成是资源的总称,甚至等同于土地,而不是看成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地域空间。有的认为发展规划也包含有空间布局的内容,有了全国和地区的发展规划就不需要另搞国土空间规划。因而随着机构的几经变动,原国家计委国土局曾先改为国土地区司,后又改成地区发展司,将重点转向地区发展规划。国土管理的主要职能已转移到1998年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然而国土资源部现只能管土地、矿产、海洋(底部)三大资源,管不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他田土资源,更管不了整个国土空间,所以现今的国土资源部抓全面的国土规划有一定困难,只能侧重于某些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正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有时也被简称为“国土规划”。虽然土地利用规划也具有空间规划的性质,国土开发建设的空间布局最终都要落实到土地,但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以高层次的对各项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开发建设布局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国土区域规划为依据,而当前恰恰是这种区域性的空间综合协调规划成为我国空间规划系列中最薄弱的环节。

1.2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升

城乡建设部门和城市规划界一般都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因而区域规划工作一直得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支持。1980年代他们积极参与全国和省、市、县不同地域层次的国土区域规划工作,承担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任务。1984年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确定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因而在国土区域规划衰变后,不同地域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仍在继续坚持编制和实施。

但也应该指出,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城城镇体系规划,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不能不搞,而又不愿对此认真下功夫,多数只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有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模式,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配合国土区域规划编制时,也只能主要突出城镇体系自身三大结构的内容。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单独进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逐步拓宽,除了城镇体系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协调外,还增加了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容,并力求明确区分出需要对开发建设进行鼓励、引导、控制、限制或禁止的不同地域空间类型,使原功能较单纯的城镇体系规划转向以城镇体系发展为主体,与相关要素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在较大程度上顶替了衰变前的国土区域规划。

规划主管部门深知,像这一类内容广泛、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如同城市总体规划一样,必须由省、市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只在其中起着推动和具体操办的作用。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规划内容和体制创新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然而,也应看到,直至1990年代末,在加速城市化问题尚未提到国家决策议事日程以前,许多省区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的战略目标,城市化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的热点,城镇体系规划在地方政府领导层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明显提升。

1.3城市区域规划的兴起

在当前我国加速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为提高大城市竞争力和拓宽城市发展空间而进行的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或城镇密集区规划正在悄然兴起,其性质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区域规划,亦可概括简称为城市区域规划。

城市区域规划的兴起,是由以下几个背景因素促成的:(1)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总趋势下,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已普遍受到重视,大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活力;(2)国内长期奉行的“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已解套,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向大城市周围集聚,其发展速度超过一般中小城市;(3)随着信息化和快速交通的发展,大城市的某些功能在迅速向周围郊县扩散,城乡之间、城市建成区与非建成区之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出现了城市的区域化倾向;(4)有些大城市原有行政区划的狭小市区范围严重束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迫切要求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调整行政区划,或突破行政区界开展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

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即为与中心市保持便捷通勤联系,或城市功能由中心市向外扩散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其地域范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一般而言,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大于中心市市区而小于现今市带县体制下的整个市域范围。近年来在广州、宁波、杭州等地开展的都市区规划,多侧重于在宏观背景分析基础上的战略规划,从较大的空间范围寻求解决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不易解决的城市合理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区域共享、生态环境与自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可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开拓思路,井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

都市圈的概念至今尚未有国内公认的确切定义和界定标准,其地域范围大于都市区,而其界线却有较大伸缩性和随意性。它可以是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单中心都市圈,其内圈与中心城市的关系最为密切,实质上也就是都市区的范围;其外圈可将一些不邻接中心市,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但受中心市经济辐射影响较大的所有市县均划入都市圈内,相当于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它也可以是由多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的多中心都市圈,其内圈一般多指城镇密集的经济核心区,其中也包括已发育至高级阶段的都市连绵区。江苏省所进行的南京都市田和徐州都市圈规划,属于单中心都市圈规划;广东省早先编制完成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最近由吴良镛院士主持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均属于跨行政区多中心都市圈规划,亦即城镇密集区规划。都市圈规划的主要内容与都市区规划基本相似,只是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行政区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中心都市圈的外圈往往可涵盖跨省市的大经济区,而当前最迫切需要规划协调的是其内圈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密集区规划。2、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温家宝副总理在近年来有关城市规划的讲话中一再提到区域规划问题,他指出:“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省城城镇体系规划对全省(自治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要高度重视跨省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试点……”。他还指出:“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如果说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那么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区域规划工作,也可以说已开始显露出初春的气息。当前我国区域规划工作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将主要涉及到下述诸方面问题。

2.1规划与立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企的逐渐分离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区域规划的指令性意义日趋消失,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赋予区域规划在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定地位。应改变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只作为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地位。在修改《城市规划法》和草拟《城乡规划法》中,希望能明确规定区域(城乡)规划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各级政府对编制和实施城乡发展空间规划的主要职责。将来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另立《区域规划法》或《国土规划法》。

2.2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而各自更多关心的是竞争优势,即如何把自已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大量事实表明,有些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明显的城市和区域,其市场竞争力却不及某些比较优势不突出的城市和区域。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以往在分析资源的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而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所具有的较大流动性往往认识不足。若能广泛吸纳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包括领导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必将有效地提高城市和区域的竞争力。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制定出既高瞻远瞩又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或空间战略规划,将有助于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扬长避短,发挥有特色的经济文化优势,为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组织合理发展空间。通过规划实施营造出较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可增强当地对外来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随之也会带来更多的技术、信息和竞争活力。

2.3集聚与扩散

生产要素的流动,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是由分散的广域空间向相对狭小的地域空间集聚,还是由分布密集的地域空间向周围广域空间扩散?对城市和区域的开发建设布局,空间结构和环境的演变均有重大影响。集聚或扩散的过程相当复杂,往往在集聚过程中有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有集聚,其主要倾向因地因时而异,并随一定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而且由集聚或扩散过程所引起的在空间密度、形态和格局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驱使产业、人口集聚或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度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才能较好地把握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通过规划,因势利导,并针对某些空间无序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才能进行有效的空间调控。传统规划对空间布局过于理想化、静态化、简单化,寓动态多变的客观实际较远,其结局就难免多半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命运。

2.4刚性与弹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空间规划多属指令性,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刚性约束。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需要在区域内划定严格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地域,有选择地引导开发和重点鼓励开发地域等不同类型区。前两种地域类型,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必要的绿化隔离带,应尽力使其具有法定的刚性约束力;后两种允许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域类型,可为其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同时又必须警惕,将留出弹性发展空间误导为盲目田地和恣意拉大城市发展框架。

2.5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综合协调会涉及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利益、地方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会涉及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矛盾。要真正做好综合协调并不容易,以往的不少规划在综合协调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有些规划只是将各有关部门的规划布局方案拼凑汇总在一起,既未协调,亦不整合,是综而不合。有些规划的综合协调主要靠少数规划工作者的智慧,将其头脑中形成的整合方案变成文本和图纸,没有与利益冲突的各方充分协商,更没有取得他们的共识和认可,因而难以通过规划建立起共同遵守、相互监督的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是各自我行我素,起不到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2.6沟通与管治

要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必须重视公众的参与。在规划过程中应广泛吸收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参加,在充分交换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根本利益的区域规划。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规划的实施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需要继续保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使公众与政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城市与区域的管治。通过规划实施可使规划圈定的开发建设区的地价大幅度上扬。土地资产的增值是重要的建设资金来源,对土地使用权的批租出让应加强公众的监督,严防暗箱操作,尽可能使不断增值的土地资产通过公开、公平的市场运作,主要用于按规划实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投资。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9

发展是第一要务。区国土部门一直把依法做好建设用地供应、服务经济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通过及时调整完善农保规划,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大力开展内部挖潜和主动对外调剂用地等有效手段,不断拓展用地空间,尽最大努力满足了全区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急需用地。1-10月,全区共取得建设用地指标13000余亩,较好地保障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用地。

一、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我区的建设用地供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今年的用地指标国家实行规划控制,下达的指标较少;另一方面萧山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期,特别是杭州市实施的“跨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更加旺盛,给建设用地保障带来了许多新困难和新问题,具体反映在:

(一)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业对用地的需求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我区的年用地需求一直在25000亩左右。从对我区2005年用地指标需求情况分析和对2006年社会各业用地需求了解看,2006年我区用地需求仍将高达2万亩以上。但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后,用地指标越控越紧,省市可能下达给我区的用地指标不会太多,因此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目前用地指标主要通过三大途径取得:一是上级下达的年度控制使用额度的折抵指标;二是向省争取重点项目的计划指标;三是通过对宅基地等建设用地整理复耕的复耕周转指标。而从实际情况看,可使用的用地指标与我区实际用地需求缺口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年度总量控制指标“少之又少”。2005年我区向上级申请的指标额度为37500亩,杭州市政府只下达2600亩耕地使用额度。二是重点项目向上争取“难之又难”。2005年我区共向省政府申报重点项目34个,最后列入省重点的只有8个项目,面积1535亩。三是使用建设用地复耕周转指标时“慎之又慎”。2005年我区有15个建设用地复耕项目向省国土厅申请核拨复耕周转指标3417亩。由于建设用地复耕难度非常大,加上周转时间只有三年,如果现在指标用掉了,而在三年内又无法复耕的话,指标就还不了。

因此,我区用地矛盾紧张局面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二)土地后备资源十分短缺。

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规定,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补充相同质量和面积的耕地,因此使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必须补充耕地。

99年以来我区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造田造地,目前的可整理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已严重不足。2005年我区计划造田造地2100亩,而实际可通过验收的只有约1590亩,而从目前调查了解的情况看,2006年可造田造地的面积只有910亩左右。

假设2006年上级下达给我区的计划指标与2005年持平,造田造地又达不到这样的面积,就有可能出现有了用地指标但因不能补充耕地而导致建设项目无法报批的情况。明年假使能争取到一定数量的计划指标,但由于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可能有的项目还是不能报批。

抓好造田造地工作对确保建设用地供应至关重要。

(三)土地利用空间无法拓展。

从客观上讲,我区在编制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对空间布局、建设用地预测不是很科学合理,规模偏小带来的矛盾非常突出。据调查,至2004年底,虽然我区还有约13000亩的建设留用地空间,但由于布局不合理,这些土地根本无法利用。特别是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以及城市功能区块的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已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拓展用地空间,确保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7月,经争取我区被省政府列入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单位后,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等原因,国家和省政府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如何实施一直没有明确的定性,造成我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一直无法按时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制约了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展开

针对这一情况,虽然通过争取省国土厅允许我区对四个街道、江东、临江二个工业区块、钱江世纪城启动区块涉及的乡镇压可以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以解决土地利用空间不足问题。由于在修改规划时不能改变上一轮规划的各项控制指标,因此这样的规划修改只能解决局部的、眼前的问题,不能解决除这几个规划以外的其它乡镇的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后的长远问题。

积极争取,要求上级允许尽快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才能解决我区土地利用空间不足的出路问题。

(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依然不高。

去年以来,虽然我区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从项目用地报批情况看,粗放型用地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各项控制指标执行不严肃,随意性大;二是批而不用现象时有发生,争取用地指标时说项目用地非常急,农转用批准后又不急于供地、开工建设;三是空间组织形式依然落后,标准的多层厂房寥寥无几,依然是“摊大饼”的方式搭建空间结构。

究其原因,主要是项目单位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利用存量土地,增加投资强度提高产出率,而是存在能争取到用地指标最好,目前不用今后也好用的思想。其次是复核验收机制不够完善,对违反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没有制约措施,即使有也不能完全地彻底地执行。从深层次分折,在当地经济找不到新的亮点、暂时无法转型,但又必须要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只能仍然利用新增耕地的投入来拉当地的动经济增长。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加剧了我区用地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对我区的土地资源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五)征地拆迁难度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需征用大量集体土地和拆迁大量的集体土地房屋,从而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中央的大政策环境不允许大规模征迁,特别是国务院28号文件规定征地必须要履行征地听证程序和经被征地农户确认,省政府又规定的征地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告知征地事项,不但程序复杂、而且时间拖长;另一方面被征迁村和村民对征地补偿区片综合价和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安置政策等不满,相互攀比,引发了大量,特别是收储土地,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增加了征地拆迁难度和政府土地收储难度。从今年建设用地项目报批情况看,征地难已影响了建设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

做好征地拆迁工作是确保建设用地供应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对策和建议

(一)全力以赴抓好土地整理和造田造地工作。耕地占补平衡是建设占用耕地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实现本地耕地占补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此,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土地整理和造田造地的对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文件(浙政办发〔2005〕98号),允许在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现有耕地连片面积平原地区100亩以上、山区坡度25度以下50亩以上的,均可以立项建设标准农田的规定,对全区的土地整理资源和造田造地资源作一次全面调查,进一步摸清我区耕地的后备资源。三是通过提高土地整理和造田造地资金补助和奖励标准、提高有偿使用指标费和开垦费收取标准、土地开发整理与指标使用额度相挂钩等政策上的倾斜,调动各镇、街道开展土地整理和造田造地的积极性。四是要用足用好上级的政策措施,积极动员和鼓励建设单位特别列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争取由省政府解决。以确保上级下达给我区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按时完成、筹措更多的用地指标,以及耕地的占补平衡,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持之以恒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区已完成《萧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大纲》,并报送省国土厅审批。下一步要全面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案编制工作。同时要积极做好江东、临江工业区块、钱江世纪城启动区块所涉及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以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省政府暂不审批的情况下,确保上述区块的土地利用空间。

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一全面检查,整改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图、实地的定位一致、面积一致。要认真协调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关系,减少非农建设用地选址的随意性。

(三)积极主动争取用地指标。用地指标紧、报批难是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我区用地需求十分旺盛,用地矛盾十分突出。一是要积极动员项目单位向国家、省申报重点项目,争取戴帽下达用地指标。二是要主动向省国土厅、市国土局汇报、沟通联系,多争取计划指标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标额度。三是要加强内部挖潜,大力开展宅基地整理复耕工作,积极审报建设用地复耕周转指标,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空间。

(四)认真负责抓好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工作已成为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征地制度改革政策。在建立征地区片综合价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及时完善相关政策。要完善建设项目使用国有农用地经济补偿政策。二是要积极探索拆迁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政策,强化征用集体土地许可证管理和拆迁安全管理,认真执行拆迁补偿政策。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程序。要认真落实征地听证程序和征地方案必须征求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意见,增加征地透明度,让广大老百姓充分享有知情权和民。

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发展城乡一体化

abstract:urbanandrur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ourcountryisessentiallyofruralandurbandevelopmentgoals,nature,size,functionandtheplanlayout,andotherbasicproblemsinscientificandreasonableplanning.Urbanandruralplanningconstructionnotonlyfurthershow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inChinadevelopmentforegroundandstyle,butalsoforourcountrytorealize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thepremiseandfoundationofconstruction.thispapermainly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integrationanditsexistingproblems,andtheprospectoffutureplanning,andsotolaythefoundationforurbanandruralplanningoftherole.

Keywords:ruralandurbanplanningofurbanand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在城乡规划建设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各项建设的力度,但大多数政府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以及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建设改善较小、忽视了广大乡村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导致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规划建设、经济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以至于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

(2)城乡规划建设不够科学合理

由于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规划建设功利性较强、不够科学合理,功能不强,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产业和人口等集聚程度比较低,且过于分散。

(3)城乡规划建设整体协调不足

城乡规划建设包括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进步速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和整体步调的极为不协调。

(4)城乡规划建设体制不够健全

由于城乡建设体制的不够完善,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用适当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城乡规划建设,促进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城乡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

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方法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此外,还应向广大城乡居民宣传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制度、宅基地审批、申请条件以及报批等程序,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规划建设意识,并尽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认真总结城乡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对之加以大力推广和交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并支持城乡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依法规划、科学规划、人人参与规划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2)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

要在逐步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的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和先规后建的原则,综合考虑城乡之间、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等各种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协调稳步的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争取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城乡规划中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城乡统筹规划。此外,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保持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积极探索城乡规划建设新机制

探索城乡规划建设新机制,不仅对搞好城乡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促进城乡规划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探索并建立新机制,做到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建设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把所有城乡建设活动纳入城乡规划范畴,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监督,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坚持科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用地规划与开发强度,促进资源的持续可协调发展。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将城乡规划建设执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奖惩,充分激发和调动和加强人们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加大城乡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城乡规划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夯实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要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体系,积极争取和引进有关项目与资金,以弥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中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着力解决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土地置换、资金补偿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稳步有序推进。此外,要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清查执法力度,不断规范城乡规划的建设与管理,形成独特的城乡建设新风貌。

(三)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而在当前时期,每个人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并不陌生,只是认识的深度不一样。总的来说,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城乡规划的作用必不可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但是,长期“重城市、轻农村,重城区、轻郊区,重工业、轻农业,先市民、后农民”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土地,在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农村包围城市”,也就是农村集体土地包围城市国有土地,城市扩展必然要征收农民土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但被征地的农村集体或农民个体只能对征地补偿的数额提出异议,但不能改变土地被国家征用这一行为的发生,因此随着城市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土地被占用的越来越多,这不但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对于农村的发展前景起到了制约,进一步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讲,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不是仅靠城市规划所能解决的。城市和乡村在规划建设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上的根源。城乡之间因缺乏相互间的信任而不合作,因此,如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如下要求:(1)加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即向城乡融合型的经济发展,完善合作型的经济体质;(2)强调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即在一定地域内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保持密集分布的条件下,加强相互间的资源分配和规划布局上的协调,使土地得到合理的使用并保持最大的节约;(3)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即城市与村镇的有机结合,使建设地区和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地区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达成有机结合;(4)力求阶段发展上的整体性,也就是时空系统的整体性,强调分片发展及建立在开敞空间系统基础上的远近结合,而不是一哄而起,时序不清;(5)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又要实现宏观调控,以达到市场经济与城乡发展进程的整体协调。

(四)未来规划

这里的规划当然是指空间规划,从人类对空间认识和改造的过程看,空间规划是从小的建筑聚落空间逐步走向跨国界的洲际空间规划,未来有可能走向整个生物圈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发展到今天,作为包含区域、国土、国家联盟的综合性的规划,已经成为国家、超国家和全球层次上的规划问题。今天,空间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它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长远和广阔的视野看发展;强调综合性的观念,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以人为本。与传统的国土和区域规划不同,空间规划更强调地域或地理的观念,用空间发展远景协调行业规划,承认地域差别和发展的不平衡,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共同发展,求同存异。

空间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合理规划社会利益,着眼未来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保护国家的自然和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保证。很明显,规划过程是高度政治的,在公共辩论和平衡不同利益的基础上,空间规划努力塑造未来的人类环境。空间规划要考虑建立在共同价值、文化和利益上的跨地域的区域概念之上,同时要考虑不同地方、国家行政体制的异同。空间规划要分析和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方面长期的发展趋势。空间规划确保各部门、各行业规划和政策的协调,并将其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与传统规划不同,空间规划不仅是一个共同的目标、纲领,更是一个行动计划,彰显出一种制度能力。

(五)结语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的发育,特别是城市流通职能的进一步突出,城市多功能作用日益加强。这些给城市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现如今,城市规划的内容和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城市规划的依据不能再完全靠国民经济计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静态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动态的市场经济观念;城市规划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物质空间布局,而是要树立全面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综合观念;城市规划的实践,不能光靠集中在市区本身,更要树立从一定地区范围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念。

参考资料:

[1]谭纵波.《城市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

[2]霍兵.《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