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15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1

基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的作用,运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

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amigonna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do”是“goingto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2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教育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23-0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1英美文学教育及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英美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娇小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和作者的交流过程,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经历等要素。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爱不释手,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技能,增加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实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对于实现学习者的学业目标和提高语言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英美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性和跨文化意识。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体系及精神内涵,它不同于中国文化。在学习者研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和背景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宽容性及跨文化意识,因为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吸收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的剖析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跨文化意识,这与英美文学及文化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同时,开阔学习者的胸襟,增加想像力与增强理解能力也是文学艺术要实现的目的之一。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2.1更新教学内容

若使学生在英美文学课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单一地被动接受,参与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出一些创新。教学内容应呈现出系统性、实用性、全面性、灵活性、启发性和可读性等多种特色。当前,英美文学课的教材在体系、内容及观点上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教材的内容应当吸引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思潮,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作家和作品给予重新界定,对于国内外研究的异同要作以交待,使学生们了解英美文学教育及研究的动向的发展趋势。此外,在英美文学选读作品的选取上,教师应当选取各种题材的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内容可以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作家写作风格和时代特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英美文学课程选读的作品,多以大部头作品居多,这使之前对于英美文学接触较少的学生来说必然感觉难度不小,兴趣不大。而学生比较喜欢看流行杂志、报纸。教师也可考虑将英美主流媒体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及介绍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接触到“鲜活”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在介绍某一时期或作家时,先从时代背景人手,再结合作者的个人生平来分析作品及其艺术特征。这种教学方法程序化严重,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够,往往带来的效果也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满本记”,知识得不到灵活地应用,就更别提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领悟及审美意义的追求了。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文学课的手段可以丰富多样。利用幻灯片、投影仪、录像机、教学光盘等都可以增加文学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生动、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录像片段,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物、场景用图片和影像的方式呈现,生动、有趣、直观、高效。

2.3 加强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是英美文学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由于学生之前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不甚了解,如果简单地灌输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理论,就会使学生不得不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术语和概念,得不到真正的理解与欣赏。如可以将英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代特点与写作风格与中国文学加以对比研究,就无疑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学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对于作品内涵的把握。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的标准之一。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提高国际文化交流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便承载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与领悟,对于异域文化精髓的鉴赏与品味都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标。而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对比研究方法的引入成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渗透

加强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注重文化背景的导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统一英语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思考,最后达到广义范围下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更好地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一、让思维中的意识活跃于课堂

思维中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文化意识亦是如此,语言老师只有使这种意识渗透于课堂的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感悟语言,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领悟技能形成的方法,体验情感价值的变化,应该是英语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随着课改的深入,英语教学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就会营造,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会调动,就能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英语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着诸多的局限,使得学生无法应对文化的敏感性,让语言教育者无法洞察其内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对这种文化的适应能力显得较为脆弱。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文化为导向,寓文化思想于语言的教学中,在学习和交际中,以文化丰富语言,创造多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和谐、融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有助于学生寓学于乐,激励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效果也是尤为显著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符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特点的。

二、让跨文化意识在活动中不断拓展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就目前教材而言,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尚有欠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做一名优秀的“接力手”,搞好文化传承工作,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摄入量,丰富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或一味的灌输,使得语言教学失去了趣味性,有悖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众所周知,现代英语教学要想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去研究。因此,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必须在师生互动中渗透文化意识。《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五个方面组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但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后三个方面而过分重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只要求学生做个安静的“听众”。换言之,学生们只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索取者。英语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策略能得以提高,文化意识能得到培养,情感态度能得到发展的最佳学习环境。相反,它演化成了他们学习应试技巧的地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原本应该是趣味横生的英语课也就很自然而然地变得索然无味了,英语学习的快乐学生也就无从体会了,自然就无法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的正常发挥了。能否在课堂中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英语课堂充满燃烧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能否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当然,如果主体,如果都有较深的文化意识背景,那他们在这种交际活动中就更能表现得游刃有余了。

三、让传统意识在文化渗透中逐渐褪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被认为应该是上大学以后的事了。注重笔头表达能力及循规蹈矩单纯依照高考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低下,从而使语言交际的功能流于形式。等他们真的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后,却不能适应深层次的英语学习,在交际过程中因处处碰壁而面临太多的困惑。所以这时的他们不是“聋子”,就是“哑巴”了,以至于不能适应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也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为社会服务。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当前经济与政治国际化趋势对英语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则显得更为迫切。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展开训练,对学生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进行强化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与渠道,如开展一些语言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大大促进语言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语言的学习、意识的学习,从而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情感认知意识在课堂激励中进一步深化

情感认知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应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至少要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即语言在交际使用时要体现得体性。具体地说,一个人要与别人进行成功的交流,除了要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外,还必须懂得在实际的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不断地根据对方的话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五、让个性与潜质在知识拓展中不断发挥

要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质,拓宽文化导入渠道,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从平时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在课堂创设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情境。要做到这点,这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就要切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个性差异,以文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好英语既要兼顾内还要兼顾外,如有选择地看英美原著、英语原声电影电视等。

总之,我们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积极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Skehan,p.1998.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2]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3]英语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05.

[4]教育艺术,2007.2.2007.5.

[5]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韩炳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培养大批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2]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3]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4]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5]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6]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国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work或group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三、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7]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论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2.

[5]万祥麒.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学艺术,2007,(12):75.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5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75-02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历史形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简单的符号,它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所生存的社会影响,这其中包括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所以文化中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同时承载,传播着文化。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意识就是人们自觉认识文化的一种活动,是对一种文化内涵的领悟和熏陶。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文化意识也就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一般指文化差异的比较或指文化差异状况的存在。“跨文化意识”指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外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上。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促使各个民族创造了自身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汉民族为主在亚洲大陆上繁衍生息,人民的生活与农业密不可分。而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把航海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因此,这两个民族通常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含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有些词语是源于历史典故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民族色彩,要掌握这些词语就得明白历史典故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佛教和道教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宗教,它们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词汇都来源于宗教或跟宗教有关的传说。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是词汇来源于《圣经》。因此,不同的宗教带给民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必要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证。

在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的具体内容按照大纲和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安排。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要掌握文化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语言知识的灌输转变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2001年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征:将文化意识正式作为学生学习的必备能力;它详细地阐述了文化的含义,并指出了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承担的任务;针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阶段,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

虽然国家制定了规范的课程标准,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电视、电脑、杂志和教材。这些渠道都是间接的、经过加工的,有些甚至是负面的内容。很少有学生是通过与英美国家的人交流而获得直接感受。这就致使学生获得知识都是被动的,并且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在教学环节中相当普遍。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语法,能否正确运用词汇,很少关注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生硬地割裂开。例如,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以及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都把语言和文化分开。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技能和语言形式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而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在教材中没有一个专门的项目能够承载有效的文化信息。目前在大部分的教材中,文化知识零星分布在各册教材之中,教师很难掌握文化内容的“量”。这使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中文化知识教学时感到困难。

根据对《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产生兴趣,并能根据各自的文化特点产生自己语言的理解。在标准中,有个单独的部分涉及文化教学:它主要涉及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传统风俗,文学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在标准中文化内容的教育做出来总体的描述: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在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文化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得到了极大地增加。例如:在第七册中分几个单元谈到了饮食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西餐制作,也涉及中国饮食――面条。在第七册中也向孩子们介绍了如何交友,以及在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的礼节,如握手,亲吻,鞠躬等姿势。在第八册中谈到了中西方历史文化,如节日,如名人,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这几册书中还穿插了求医问药,购物,衣服穿着等民俗文化。这些一点一滴的文化内容使学生走出了教材,真正融入另一种文化中,这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它很单一,很枯燥。它只是编写人员根据教育大纲制定的二语习得的指导书。课外阅读材料才是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对于课外材料,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单词、句型,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美国西部淘金者,这之中不乏中国人参与其中,可是这些淘金者对美国本土人们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参与进来呢,这都需要学生在了解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后才能体会当时的问题。听说训练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方式,孩子每天都沉浸在无限的学习中,殊不知这种方式根本就是填鸭过程,学生毫无兴趣。央视有个精品栏目《希望英语》,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学习中国的事物,内容轻松愉快。类似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都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英语学习体验。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接受英美文化,这是个涉及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复杂的学习过程。首先,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培养观念。其次,教师要正确地了解文化意识的内涵。文化意识培养又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方面的内容。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灌输,还包括理解能力,自觉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语言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文化知识的积累是积少成多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英美文化,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方式要把文化培养渗透在外语教学上,将学生培养成参与型文化交际的语言学习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西方文化常识社交礼仪,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扫除障碍。在文化意识培养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个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比意识和洞察意识。学生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在此之上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展开各种丰富的活动,例如:推荐书目阅读,观看多媒体资源,比较中美文化差异等。教师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在教学目标,资源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提高和改进。在课堂的教学方式和课外的活动培养中,教师都应该多选择跨文化交际的主题,为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增加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的感受英美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并且多角度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为基础,逐步把学生提升到一定的文化理解上,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平等,不能盲目地接受或排斥西方文化,要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去衡量中西方文化。以对方的价值观评价对方的行为方式,理解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艺术[J].外语学刊,2002(1).

[3]李剑军.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5]蒲小君.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技能[J].外语界,1991(2).

[6]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赵同庆.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王白石.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9]王如娟.农村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光阴在荐,自从小学开始普及英语课程以来,英语教学工作在探索、试验与总结中已经走过了九年的风风雨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令人堪优。许多英语教师秉承中国传道、授业、解惑之文化传统,着重讲解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或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时带来诸多麻烦与交际障碍。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文化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我国著名翻译学家王佐良先生曾讲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拉多也曾说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内涵,而且又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探究,从而真正地理解、使用和掌握英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知识本身

语言可由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构成。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所运用的语言蕴涵的东西必然有其独特性。即在语言的这些层面中,就会有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对于同一事物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将母语文化知识直接迁移到目标语中,势必造成学习和交际困难,将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文化本身就是难以界定的,蕴涵着丰富的宝藏,等待世人挖掘。那么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跳而就,只能细水长流。教师在实施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教师需建立文化和语言平等观

传统的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忽视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从而出现了语言能力强的人,而语用能力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的现象。可见文化知识的传播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教师,则需建立平等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同时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各有千秋。但英语教学者既不能过度崇拜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不能醉心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因为教师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和语言观。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偏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而,只有建立平等的文化观和语言观,才能保证文化意识培养的顺利展开。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文化意识

a、利用体态语培养文化意识

体态语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包括姿势、手势、目光交流、面目表情等。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270,001)种姿势和动作,所以不同文化所蕴涵体态语的意义就不同。例如我们在叫唤某人时常用手心向下,五指向内弯曲,而英语国家则常用手心向上,五指向内弯曲,这一动作在中国人看来则有挑衅的味道。我们教师上课时手撑讲台讲课,给人一种威严、正式的印象,而英语国家则半边身子坐在课桌上讲课,给人以随和、非正式的印象。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逐渐灌输这样的知识,增加学生在文化方面的积累。

B、利用称呼语培养文化意识

英汉称呼语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汉语称呼语丰富而复杂,而英语称呼语简单而粗疏。通过称呼语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中国称呼语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通常讲究“三纲五常”,等级森严,甚至连姑表亲、姨表亲都要分清楚。例如叔、伯、舅、婶、姑、姨等。而在英国文化中Uncle和aunt即可代替。而且上下级之间,同辈之间虽有长幼之分,均可直呼其名。他们的人际交往是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对英国文化称呼语的学习,就不至于因为称呼语选用不当而陷人尴尬局面,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路径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内涵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自古至今,除了权力之外,文化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扮演着一个地位突出、显而易见的角色,而对什么是文化,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尽管这些解读存在着许多细节上的分歧,但总的说来,文化可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所以,通常来讲,我们所讨论的西方“文化”即指广义的文化而非狭义的文化。目前,文化已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活的一切侧面,无不受文化的触动和改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层面,它与文化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同时语言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即语言之中隐含文化,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如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就体现在了解文化必须理解语言,而同时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是外语教学理论,同时辅以各种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由于英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文即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他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所有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或一种互动。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物质生活、社会及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语言环境的不同就导致了语言习惯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体现在交流沟通中,就是人们总喜欢用自己民族的说话方式或思维模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导致对非本族语者的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对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交际者能够在跨文化这一活动当中自觉排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和困扰,并进而有效、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1]。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学国际化的需求,众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它开始产生兴趣,这一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我们大学英语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顶多是表达不准确、不清楚而已,但文化错误则会导致两个人的误会甚至决裂。交际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力增加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使其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第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其实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此外,客观上,本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应试性的要求也让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宗教文化等经典名著,而这些则是语言学习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英语的目的。第二,能够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减少语用失误的比例,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并继而推进文化融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主动学习他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丰富上,从长远观点看,它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了学生对多元文明的理解,从而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但最好的途径则是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氛围当中,因为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而恰巧我们的学生甚至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或生活,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根据现有的学习环境,并通过网络等教育资源手段,同时辅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相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起着一个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方面的教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文化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如果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修养,或有必要参加一些跨文化教育培训[3]。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任务。

(二)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并能够适当地让学生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利用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产生的兴趣,教师要适时地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对比,并进而评价文化以及思考文化差异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比如,中西方颜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节日风俗文化的不同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他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又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本国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了他们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和适应性[4]。再次,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会话和角色扮演操练,即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中西文化,对学生进行实地、实时、生动有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他国文化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模拟交际中加深了对本国以及他国文化的理解,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创造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以及当前网络资源里面丰富的文化场景或事件,以之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以这种直观的观影方式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政治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并陈述自己理性的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判断。再次,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政策去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可申请开设与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程,或者申请与文化相关的拓展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教师可自由且能充分地进行专业的文化教育教学。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西文化差异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精心细致的规划以及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教师要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语言以及语言所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以及语言文化的兴趣。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教师则更容易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最终达到语言的实用性目的。

作者:李赞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

[2]霍翠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内在观念课外活动

语言形式和结构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中学英语教学据此凸显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知识传授。这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中学英语教学一旦以语言形式和结构本身为目的性和主导性,就不可避免地遮蔽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如果说侧重语言和结构的英语教学更能够发挥英语的交流沟通功能的话,那么,忽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则往往直接导致英语教学交际功能受阻,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将文化内蕴丰富的英语教学,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一种交流沟通的教学工具或手段,英语教学就失去“人是目的”的本体意义,从而产生一种“教学是工具”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在教语言的同时,不教它的文化,那么,我们只是在教一些无意义的符号,乃至错误的符号”[1]。因此,对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问题的探讨,就具有了还原英语教学回归本体的理论意义,以及保障语言形式和结构教学效果顺利达到的现实价值。

那么,如何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呢?

第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内在观念上树立起文化意识培养是英语教学本体的思想,通过教学灌输给学生文化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形式和结构的相关知识。

无论对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和路径有多少,在观念上树立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本体的思想,是最基本的任务和方向。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人类的活动之所以和动物的活动有所区别,是因为人类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内在生产观念”。这个内在生产观念本质上就是人类的主观意识,所以,英语教学理念和手段的改变,首先在于教育主体内在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语言都蕴涵着厚重的民族、地区、国家文化背景。“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2]。英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体现着西方国家的文化元素,正如西方国家学习中文一样,想彻底掌握中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就不可能跳过中国民族复杂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表面上看,语言形式和结构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事实上,民族的、区域的文化元素才是语言之根。在这个意义上,英语教学仅仅抓住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本身是不行的,必须在观念上真正树立起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文化意识培养问题。

至于如何在观念上进行文化意识主体性的培养,教师是英语教学实施的主体,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在观念上放弃英语教学工具论的思想,还原英语教学文化本体论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平衡语言形式、语言结构与文化知识传授的比重关系,杜绝语言形式和结构知识传授的“一言堂”、“一边倒”局面。事实上,语言形式和结构知识的讲授与文化意义的培养并不是矛盾的,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在讲授语言形式和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英语语法形式和结构的形成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需要区分比较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从跨文化的视角梳理英语国家语言形式和结构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牢记语言表达和结构的知识。那种单纯试图灌输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方式,由于从一开始就遮蔽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就成为脱离文化语境的孤立知识点,不仅抽象僵化,而且容易扭曲英语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加强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内心观念上对文化意识的重视是最基本的路径。

第二,在英语课外作业上,应积极主动地创设文化语境,让学生回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下完成作业,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训练。

课外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英语教学的最后完成。如何合理科学地布置适量作业,很大程度上是衡量英语教学成功的标志。当前,中学英语课外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就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而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业形式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技巧训练,由此往往导致学生整日忙于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不利于全面开发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潜力,即使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也是以恶性损耗学生大量时间为代价的。对此,教师应该换个思路布置课外作业,积极主动地创设文化语境,让学生回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下完成作业。

创设文化语境,让学生回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下完成作业的形式是多样的。对此的阐释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就题型而言,一个可以广泛运用于中学英语课外作业训练的方式是,在作业题型上,加强对学生英文整体阅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练习,减少单一的、机械性的语法训练,或者把语法训练隐藏在文章整体阅读训练当中。例如,阅读理解是中学生英语课堂作业的重要内容,学生往往为了完成作业,只在文章材料中寻找相应的答案,对于文章的文化内蕴很少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外来语言阅读障碍,以及阅读作业完成时间有限相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这些客观因素,而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师主动放弃了利用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理念,教师们更关注的是学生作业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很少问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发现文章蕴涵了怎么的文化意味。正如中文阅读一样,离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语境去逐句地寻找标准答案,很难真正体味文章的题旨要义和深层结构。英语阅读理解训练与之具有相似性,做好英语阅读理解不仅是能够将英文翻译为中文,还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层,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深层题旨和多元内涵。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应该多布置原版外文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原版的外语作品,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小说,发现、掌握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和结构方面的知识。就课外作业批改而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背后的文化现象加以反思,摒弃只要求学生回答正确答案的粗糙单一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完阅读理解设置的问题之后,追问材料中的语法使用形式和语言结构现象,让学生比较材料中的语言表达和中文的差异,然后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揭示原因,这样学生不仅通过阅读理解的练习掌握了语言技巧知识,还培养了关注文章背后文化的意识,开阔了英语学习的视野。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课外作业训练更容易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是加强中学英语课外作业路径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原因。

第三,在各类英语课外活动中,尽可能遵照、采用和模仿英语国家的文化仪式,凸显活动的西方文化色彩,强化活动的文化背景差异。

英语课外活动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中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样,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剧本表演等,都是中学英语课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的这类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本身与文化意识培养的断裂。因此,这些活动虽然看起来热闹无比,但是许多教师在组织这类活动的时候,并不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由此导致活动丰富的价值和意义被消解。

如何组织这些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形式呢?在我看来,教师需要尽可能遵照、采用和模仿英语国家的文化仪式,凸显活动的西方文化色彩。例如,英语歌曲比赛,组织活动的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单词的发音和歌曲旋律的优美之外,更应该引导参赛学生了解歌曲蕴藏的文化。一方面,每首歌曲都蕴涵着特定的文化意味,或爱国,或感伤,或励志,或休闲,歌曲的情感主题本质上折射了作曲者对现实生活、个人际遇、社会事件等多种复杂社会文化背景的态度。例如,myheartwillgoon是一首中学生比较喜欢的英文歌曲,这首歌曲的背后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惨事件,在这起悲惨事故中,展示出西方人在爱情观念、生活态度、价值理念等方面复杂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观念与中国是有着微妙区别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理解了西方文化,才可能调动自己的情感,将这首歌曲演唱得真挚感人,如果仅仅依据谁歌唱的英语更流利、纯正等语言技巧标准,那么,歌唱者只能成为肤浅的模仿者。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隐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不是单纯模仿歌星演唱歌曲本身,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歌曲演唱不仅要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内蕴,还要尽可能地遵照、模仿西方文化的仪式。例如,西方国家流行音乐远比中国发达和成熟,演唱者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开放和自由,对此,教师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可以通过介绍或让学生自己观察的方式,更加形象逼真地模仿英语国家演唱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习惯和方法,给学生营造一种置身于西方国家语境的感觉,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又可以增强学生演唱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学生英语学习的文化意识。

当然,加强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路径是多元的,本文提出的上述方法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方法的否定,而是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探索,以此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就在于: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理解跨文化因素,提高交际能力;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见缝插针地渗入到各个环节中。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知道英语中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二)对一般的赞扬、请求、感谢、电话等作出适当的反应:(三)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四)了解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禁忌:(五)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及节假日等。

   比如,中国人在初次见面就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英语国家人的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学”Howoldareyou?"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在中国询问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常常会婉转地回答:"Sorry,it’sa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愿意以这些内容为话题的。尤其是妇女,她们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因此对自己的年龄秘而不宣。

   一些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dog"一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dog是与”忠实”的意思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一些表示颜色的单词在中英文中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等。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营造英语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效果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行为规范等。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出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环境。

   (二)挖掘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好的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排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对日常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作用。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从文化的角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适当的外国文化。

  1、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外国文化。如:在教授衣物单词时,可利用课件,形象地总结比较英美加拿大,日本及非洲的衣物(leathercoat,leathershoes,boots,wornbyCana-dianincoldweather,kimonowornbyJapanesewomen,leavesskirtsbyafricans)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日常衣着Cshirt,skirt,dress,sweater等)进行比较。

   2、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渗透外国文化。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方面,是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做了分级要求,并对各级目标以学生,,能做什么”的形式进行了具体描述。教师可以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适当渗透外国文化。

   (三)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1] [2] 

   世界开放,国门大开。国外的商品随处可见,国外的节日同样热门。人们除了欢度自己的本国节假日,对外国的节日,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也热情欢迎。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ChristmasDay那天,教师可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文化意识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大学翻译;跨文化意识;教材

语言体现文化,文化制约语言,任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掌握。翻译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基本环节,自然需要对西方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因此,高校翻译教学中,不仅讲授翻译技巧和理论,还要涉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防止学生英语学习以汉语文化为基础,陷入纯语码转换的误区,造成对英语的无意识误读。如将公共休息室翻译为“restroom”;将白象翻译为“whiteelephant”;将请勿吸烟翻译为“Smokingisnotallowed”等,都是由于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缺失而导致英语翻译的意蕴畸变。虽说近几年,诸多高校加强了对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且未形成系统性的体系,伴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剧以及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长期存在,有必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出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以促进学生整体翻译技能水平的提高,文章基于翻译教学全过程,从教材、教法两方面阐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材

语言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体系是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的,因此,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培养也要基于系统性出发,而要满足系统性目标首先就必须在教材的选定上以是否突出文化视点、是否关注文化习得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翻译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拘泥于翻译教材本身,结合语言知识适当增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另外,社会在进步,语言在发展,文化也在更新,英语翻译教材不可避免会出现滞后性。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比如可以反映时代文化背景的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的热点新闻,以此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英语知识结构体系。特别是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西方文化学习资料,拓展文化导入渠道,丰富文化学习资料,促进翻译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改善教法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文化本身的综合性特征决定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由传统单一的文化知识讲授法向立体化教学方法发展,即课堂内采用文化专题讲授法和文化差异比较法,课堂外采用文化自主学习法,并响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方法,通过这种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强化和深化跨文化意识培养。

1、文化专题讲授法

文化专题讲授法指的是针对学生翻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的文化畸变现象,开展专题性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讲授,该方法具有时间集中、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认知。文化专题讲授是基于英语学习出发的,内容当然也要与英语语言相关联,主要包括文化内涵丰富的谚语、俗语、成语、俚语、惯用语,以及与汉语文化有着不同联想意义的词语。

涵盖谚语、俗语、俚语的英语习语可以说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习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是反映英语翻译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英语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法,英语习语具有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等特点,并表现出浓厚的西方民族色彩,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习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文化专题讲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翻译教学过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nixon’sodysseytoChina”意为尼克松访华,其中的“odyssey”一词为荷马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yssey”自特洛伊城陷落后的一段艰辛历程,源于此故事,“odyssey”具有漫长历程之意。将“odyssey”用于尼克松访华,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段漫长过程,可谓意味深长。如果不了解“odyssey”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历史意义,就难以理解“nixon‘sodysseytoChina”的真正含义。

另外,英语和汉语一样,也有许多动物、植物、颜色之类的比喻性名词,这类词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带有明显的感彩,且与汉语所表达的意义有所区别。例如,英语中,owl(猫头鹰)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含有“精明、智慧”等文化意义,象征着是博学和机智,“aswiseasanowl”这句英语习语就表达了智慧之意,若不了解“owl”的文化意义就很容易曲解原意。但在汉语文化中猫头鹰且不存在英语文化中的这种喻义,多被认为是不祥之物。除动物词汇之外,还有一些带有情感和联想的色彩词。例如,blue在英语中常与“忧伤”联系在一起,英语中的tobeblue就是tobesad,而在汉语中“蓝色”使人想到的是海洋和天空,有宽阔和宁静之意。

除了一些习语和词语外,当然还有许多惯用语也赋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归纳和总结学生常出现的与文化知识有关意义曲解问题,然后通过专题讲授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快速、形象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上文列举的owl和blue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大部分歧义的产生都是由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中英文化的比较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比较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教育,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并将跨文化能力与英语语言运用结合起来,以便学生翻译出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狗”与“dog”,“狗”在汉语文化中多为贬义,然而“dog”在英语文化中多为褒义,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不含卑劣之意,故英语中有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日)这类赞美性的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就会曲解原意。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种汉语和英语文化差异较大的现象,要通过比较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真正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重深层文化差异的比较,因为深层文化所反映的语言现象是非常广泛的,对某一方面深层文化的差异性比较可以有效杜绝翻译过程中诸多的文化曲解现象。以宗教文化为例,宗教文化所反映的语言现象是非常深远的,中西方的宗教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因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出现了“玉帝”,佛教出现了“观音”,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但这些文化意识在欧美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旨意安排的。中西宗教文化所体现出的老天爷与上帝的差异,需在翻译时予以注意,否则就会言语必失。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将其英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看似神形兼备,且使刘姥姥由信老天变为信上帝,从佛教转为基督教,其中的主要缘由就是没有真正的理解中西方深层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对西方文化曲解所产生的翻译错误现象入手,根据问题的影响范围和深度,有针对性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以不知不觉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3、文化自主学习法

文化的广泛性决定翻译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因此,仅靠教师课堂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学生的自主文化知识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学习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需要以学习资料提供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英语文化曲解问题,收集和整理实时性又不失实用性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英语文化学习资源,然后通过QQ、BBS等方式提供给学生,并建立讨论群组与学生及时沟通讨论,深化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识,间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结语

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甚至是在教学考评中也涉及文化知识的考评,以激励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英语文化知识,从而为翻译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海涛.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翻译教学[J].语文学刊,2012,10.

[2]韦孟芬.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