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举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11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1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农业科技促销;实践;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开发扶贫战略,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诸多会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等政策,旨在促进共同繁荣,推动我国的贫困地区发展。精准扶贫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目前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的“角落里”,扶贫脱困的难度比以往都大;二是贫困人口诉求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转变。因此,如何创新农业科技促销,加强贫困地区繁荣程度是当即社会各个阶层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在精准扶贫环境下农业科技促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体制弊端与精英俘获显现

由于农业科技扶贫通常与政府绩效相挂钩,这也导致“运动式”扶贫模式出现,即政府基于自身绩效考虑,通常扶持见效快的技术或以当地龙头企业为基准,使得真正需求扶贫的家庭与个人得不到相应的扶贫政策,农业科技促销工作侧重点严重。同时,在精英俘获现象的影响下,使得扶贫对象出现偏移,普通农户扶贫边缘化严重,而真正受益的是村干部、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等。这种精准扶贫政策没有实现全面性扶贫,而是重点扶持“非贫”用户,使得农业科技促销工作边的过于表面,无法实现共同发展。

(二)开发对象缺乏资源

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当地政府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是阻碍农业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所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想要推行精准扶贫政策是难上加难,贫困家庭本身就缺乏生产资本与社会资本,即开发对象缺乏资源,例如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专业技术等。与此同时,很多贫困家庭与个人自身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使得产业精准扶贫动力不足。农业科技促销主要能够让贫困农民获得更加高效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如果扶贫政策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农业科技促销无法进入到贫困家庭中,势必无法实现精准扶贫,导致很多家庭苦难的农户无法活动农业科技优惠。

二、精准扶贫环境下创新农业科技促销的意义

(一)推动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促销,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进入到贫困农户家庭中,能够不断提高农户产量,从而积少成多,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扶贫政策,不仅是党中央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各项政策部署的重要措施,更是推动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与农业转型的必然需求,因此,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积极作用,创新农业科技促销工作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再者,想要让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必须要首先基层农业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产量实现良性循环。

(二)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贫困地区通常都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特别是水土落实、土壤贫瘠、土地沙化严重,再加上过度砍伐、过度种养等,导致贫困地区生活环境与农业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基于此,加强农业科技促销工作,能够让贫困地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环节我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状态。推动农业科技扶贫,需要贯彻“绿色、创新、协调、共享”的理念,从而不断转变贫困地区的发展模式,这也是推动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推动贫困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强化、推动改革、取长补短、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精准扶贫环境下,创新农业科技促销的实践举措

(一)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实施联合创新开发

为了能够让农业促销工作走入贫困家庭中,需要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创新促销模式,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问题,让促销人员和企业人员能够进入到农家,实现基层农业科技促销推广工作,从而找出精准扶贫下的切入点,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通过科技人员联系农业企业以及国家相关部门,从而构建农业科技促销合作组织人,实现联合农业科技促销模式,对农业科技促销工作提出操作标准与质量标准。实现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提高农业科技覆盖范围,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

(二)种苗产业农业科技促销创新

充分发挥档期龙头企业的优势,实现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相结合,鼓励农业厅、林业厅等单位共同参加农业科技促销工作,并且制定长期的实施计划。通过实现种苗相关产业的创新与优化,并在种植繁育基地进行技术示范工作,让贫困农民看到新技术的作用,从而加强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充分发挥周边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市区农科所和农业所合作,大量引进扶贫地区的农产品。同时需要构建良种引进体系,从而开展对当地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并编制一批农业生物资源相关信息数据库,为后续农业科研发奠定基础,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促销创新。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弊端;举措

近些年来高等院校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扩招,这无疑给高等院校的教育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为减轻教育压力,高等院校需要贴切市场需求,办出具有特色的教育,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普遍推广,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到各行各业,拥有计算机技术对于毕业生来说是必要的,因此计算机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与时俱进,要对计算机教育进行创新。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弊端

受传统教育方式和个体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素质较差、院校师资薄弱、传统教育过于守旧、院校欠缺教育的投入等,这些弊端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受到了制约,以下将对这些弊端进行分析研究。

1.1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较为宽松,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知识文化的根基也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知识面过于狭窄,所能学会的也只是计算机知识的皮毛。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计算机可能会较早一些,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样从整体学生中看可以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参差不齐,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计算机教育的实施。

1.2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问题

高职院校师资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师资相比是薄弱的,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较少,采取的计算机教学举措也比较落后,教学习惯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教学的创新,这些都完全脱离了计算机教学的特点,长期以往,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会停滞不前,跟不上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1.3教学观念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仍以传统教育为主,传统教育提倡的是应试教育,所有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通过,学习知识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高职院校教师为了提升学生考试的通过率,进行考前指导学生选择考点,并对考点进行侧重复习,而计算机知识的非侧重点则一概不论,一方面导致学生忽略了计算机的应用,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受到了局限,得不到延伸。这种教学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动性,直接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创新。

1.4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一般为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计算机知识的讲解一带而过,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理论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的引导,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也较少,为了使学生完成过级考试,挑选重点考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不要求学生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而不够重视这门课程。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的举措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迎合现在的计算机教育,而针对目前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弊端,高职院校更应该着重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创新,以下便对计算机教育创新的举措进行说明。

2.1针对学生的情况实施分层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是以班级作为单位进行开展的,所有学生的教学资源和接受的授课内容都是相同的,而学生整体的个人素质不同,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级别: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在教学的过程中,优等生在掌握好课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课外延伸和对外实践,中等生再学会课内理论后还需要学会进行操作,对于学困生,要求可以稍微偏低一些,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必须要学会,与此同时还应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针对学生计算机掌握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2.2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导向者,也是教学的根本,加强师资建设也就是提高教学的水平,而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高职院校应向计算机教师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才会提升;(2)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同其他院校的联系,让院校计算机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术问题,并届时开展学术研讨会,将计算机的市场需求同计算机的教学融合在一起;(3)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高职院校应适当引进高素质教师,以点带面,使整个计算机教师团队的素质得以提高。

2.3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仍比较传统化,其主要是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与知识往往是需要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的,过于传统化会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一定的弊端,所以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应该着重去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首先,计算机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层次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教师应该将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而并非是教师个人的课堂,活跃的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再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计算机知识重点的基础上向计算机课外知识进行延伸,增加学生知识的覆盖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3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意义

实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无论是对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有所帮助的,所以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实施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实施,有助于社会高科技人才的发展,为国家科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2)实施计算机教育穿心举措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升高,更有助于完善院校的教育体系,从而强大高职院校的内部实力;(3)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培养,能够促进毕业后的就业,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4)计算机教育创新举措的实施,能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够强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得到了更新,教育水平更加得到了提高。

4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并无止境,计算机教育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国家的科学教育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全体参与科学教育的人员努力去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解文龙.浅析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学周刊,2013(21):16.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3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党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

《决定》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政策措施、政治保证等内容。在《决定》第四部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决定》单独利用一个小部分详细论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论断,定位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还分别从创新方向、创新举措和创新体制上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4

进展。

薛延忠、金道铭、李小鹏、胡苏平、高建民、汤涛、陈川平、王建明、杜善学、申联彬、牛仁亮、张建欣、任润厚、郭迎光、曾广超、左世忠、刘建华等省领导,也分别在北京主会场或山西分会场参加了会议。11个市的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收听收看大会。

会议指出,这次大会是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对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特别是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办好“两件大事”、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转型跨越的基础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重大举措的落实,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出了一批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保障。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5

促进党管人才增强新优势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我市出台的《实施意见》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契合重庆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政治性强。《实施意见》就是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就是把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更好发挥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针对性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党管人才认识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够适应、党管人才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利于从体制机制上破解人才工作难题。

时代性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就重庆而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靠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实施意见》顺势而生,回应了时代对党管人才的新要求。

指导性强。《实施意见》紧紧抓住制约人才工作的瓶颈和要害,进一步明确了人才事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为重庆在全国一盘棋中谋划发展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激发了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促进人才强市开辟新境界

《实施意见》直击人才发展的“难点”,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对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列出清单,形成科学而完整的工作体系,必将开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新境界。

人才管理更宽松。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关键要突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实施意见》强化各级党委作为党管人才的责任主体,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到宏观上把控、政策上保障、协调上作为、服务上到位。同时,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和用人主体关系,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松绑,提出了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等措施。

人才激励更有力。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既要用事业感召、以精神激励,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效应,不仅把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长期激励手段作为激发人才活力的优先举措,还提出了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奖励等措施,使人才在创新创业中更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在“名利双收”中激发出更大动力和活力。

人才引进更开放。人才就是生产力,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对内对外开放。《实施意见》明确了更开放更积极的人才政策,将重庆的岗位和机会,一视同仁地开放给全世界的人才,真正做到了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但求所用、唯才是举。

人才培养更灵活。只有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才能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根本转变。《实施意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推进人才培养类型及结构调整,提出了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建立青年英才的培养方式等措施,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需求紧密对接。

人才评价更科学。随着时展、社会进步和事业需求,人才评价的标准、办法,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实施意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解决了评价和实际“两张皮”问题,为人才施展才华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人才流动更顺畅。人才流动是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实施意见》既消除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障碍,又提出了人才优先落户、畅通企事业单位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完善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渠道等措施,破除了体制性壁垒和政策,解决了人才发展不均衡问题。

促进服务人才瞄准新坐标

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市科协作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w,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按照《实施意见》设定的坐标更好地服务科技人才,为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发挥独特作用。

强化科协的政治引领功能。突出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引导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走对路、走好路。加强党情世情国情市情科情教育,引导科技人才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强化科协的服务凝聚功能。提高联系服务人才的能力水平,把科技人才是否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健全组织网络、创新服务模式,聚焦一线科技人才的创新需求和成长需求,大力提高科技社团的凝聚力、影响力;主动融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深化创新驱动助力、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等品牌工程;扎实开展举荐、引进、培育等人才工作,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建设,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科技界的信赖、尊重和支持,努力把全市科技人才凝聚起来,把科技人才的能量发挥出来,为把重庆早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努力奋斗。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6

关键词:实践技能;三本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随着三本院校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人才培养目标都和二本、一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各个三本院校都逐渐深入变革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改其教学方式、方法,转换教学理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同时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及深厚的专业知识。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依托行业背景,打造其专业特色;具有竞争力强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和“学长制”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模式。在2014年成为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本科高校。

在本次转型发展中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次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人才特点的实用性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等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围绕应用型三本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分别阐述理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举措一: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设置

英日应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

本次改革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机整合主干理论课,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如:原来的日语听力和口语课程统一合并为听说课程,避免了单一的口语或听力。同时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听说的实际操作性。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举措二:重视应用、实践性的能力特征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重视应用、实践性的能力。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与市场发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学,让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设置英语口译,阅读技巧与方法,听说技巧与方法,写作基础知识,商务应用翻译,同声听写,西方翻译理论等课程。

举措三: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特征

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如日资企业商务方向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阅读能力,具有和外国同事交流的口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增加了商务礼仪等课程。

文秘岗位要求系统学习基础写作和秘书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体知识,具备良好的外语翻译、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中、英美及日本等国文学、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开阔的视野,具备相当的知识,有阅读古籍的初步能力。因此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日本概况、英美概况等课程。

举措四: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素质拓展体系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指导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建议学生通过专业英语四级、八级,口译需具备Catti二级、naati(四级以上)水平、日语n2级等各类专业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促使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公选课程,包括例如:oFFiCe课程设计,海外短期学习,社团、文体活动,科研成果,自主创业等课程。

举措五: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武汉市。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使得武汉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同时,东方日产、东风本田等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同时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加速入驻武汉开发区。目前,沌口开发区有日资企业30余家,武汉东湖开发区也汇集了40多家从事通信、光电子、汽车电子产业的日资企业。日本的it产业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旅游日语、it日语、汽车日语等专业特长课程,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

举措六:产学相结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部英日双语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根据日语方向企业培养方案制定反馈意见,增设了会展英语,英语外贸函电,汽车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等特色课程,针对日语所最需要的人才,制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次,产学结合,并开设海外短期学习和海外实习,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出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指导。同时引进双师型人才,注重师资培养。(作者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福缘.实践与探索:快速实现由专科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7

【开展2017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1】2017年科技活动周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宜昌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枝江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色和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精心筹备、周密部署,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强化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力求把最新的创新成果、最好的科技服务奉献给广大公众。“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市组织开展了一次“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为主题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和大型科技展示宣传活动;5次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调研;组织了枝江酒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校企联合,签定了7项课题研究协议;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业务骨干培训;组织科技小分队8个深入各镇开展科技赶场198场次,遍及全市每个村。展示各类科技成果86项,发放各种科技资料15万册(份),义务科技咨询1.3万人次,义诊、义检4400人次,发放各类预防药品价值2.4万余元,赠送最新优良品种9个,9000余公斤;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3200余人次;利用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播放科技专题节目8组,动态消息60条,全面实现了“科技活动周”的预定目标。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科技活动高质量开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的开展,将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全面建设创新型枝江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突出“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装型发展”这一主线,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集中宣传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活动期间,我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的中心任务,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立了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王建红同志任组长,市委宣传部、科技局、农业局、卫生局、文体局、广播电视局、畜牧局、科协、农机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并召开专题会议对活动周的实施方案、主题活动举办、各成员单位如何开展活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研究部署,并责成市政府督查室、市科技局对各地、各部门的“科技活动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这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形式灵活多样,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我市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始终贯穿“创新创业科技惠民”这个主题,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各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围绕四条主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展示活动。

5月14日上午9时,枝江大礼堂广场人头攒动,市民云集。枝江市政府在此隆重举行2017年科技活动周启动暨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宜昌市科技局副局长罗明,对外合作科科长郭凌,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兴宏、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建红灯领导出席仪式,枝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各镇(街办)、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办等相关部门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各界市民120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枝江市政府还邀请到了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及三峡大学的领导和专家莅临枝江现场指导,并与市委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启动仪式旨在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到科技活动中来,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让我们高举科学的大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枝江市委、市政府周围,信心百倍,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枝江奋力拼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天在启动仪式现场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潘兴宏宣布活动开幕;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建红致辞;举行了政产学研签约仪式;观看了市歌舞团的精彩文艺演出;市直相关部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接受科技咨询,展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专家等医疗单位专家为市民进行现场义诊。

此外,在科技活动周期间,枝江市各镇(街办)及市直相关部门还分别安排了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培训、专利培训、地震应急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科技活动。

市经信局、劳动局、总工会、科技局、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组织市内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技术练兵等活动,展示和宣传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教育局、文化局、市团委组织全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展示和宣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

市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科技、气象等部门广泛组织科技宣传小分队和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展示和宣传各种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农业局组织高中级农技人员25人,深入各镇进行科技宣传和农技培训,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向困难群众送优质种子9000多公斤、农膜500公斤、化肥120吨。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市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的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高的困难局面,农机办强力开展了新型农机示范推广工作,通过试点试验、专题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进行强力宣传和推广、制定配套措施鼓励机手购买新型农业机械、落到购机补贴、推广机手自主购机和组织机耕专业队进行专业化机耕服务的新型农机推广服务机制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今年就推广微耕机80余台、微型插秧机近15台,深受农民欢迎。

市卫计局突出宣传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公安、住建、城管、科协、环保、文体旅游、广电、妇联、司法等部门积极宣传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

三、问题和不足

今年,我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具体,方式灵活多样,行动快、效果好。但从整体来看,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部门和镇对“科技活动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深,领导不力,行动迟缓,效果差。二是科技活动周正值“三抢”大忙时节,对在基层组织有特色的大型科技活动十分不利。三是缺乏固定和相对固定的科技活动场所,加大了展示宣传科技创新成果的组织难度。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努力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开展2017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2】5月1日至31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设立的科技活动月制度,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海南省科技厅联合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县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主题,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全省开展第十一届科技活动月暨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以下简称“科技活动月”),取得显著成效。经统计,本届科技活动月共有758个单位参与,开展活动800多项,公众参与数量约48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约80万份,赠送卫生用品、药品、科技图书等折合人民币约88万元,提供科技咨询约40万人次,举办科技报告会94场次,组织培训660场次,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4万多人次,提供技术服务近1万次,免费义诊体检约3万人次,出动宣传车300多辆,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0多次,受益人数近90万人。

一、展示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省科技厅在科技活动月开幕式暨科普大集上,精心策划组织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分别从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企业展示等方面,制作800多块展板,集中展现了我省在热带农业、海洋渔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保护、动漫文化等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我省创业英才培养计划人选、获得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人选及科技副乡镇长等创新创业人才,展示了我省优秀科技企业创新风采,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省创新创业情况。开幕式后,还组织到儋州、临高、东方、白沙、万宁、定安等市县进行巡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各市县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本市县创新创业成果向公众进行展示。

通过集中展示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成果、典型事例和人物,增强公众科技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公众理解创新、尊重创新、接受创新。

二、推广实用技术,让科技广泛惠及民生

依托农业科技110系统、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技术培训、成果展示、咨询,发放科普资料等形式,帮扶基层提高生产水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利用其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组织专家300余人次,深入澄迈、琼海、儋州、临高、定安、琼中、万宁、乐东、海口、文昌、东方、昌江、屯昌、保亭等14个市县的30多个乡镇,共举办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班(讲座)和田间指导等活动60余次,举办综合性大型科技下乡活动1次,培训及接受技术咨询1.5万余人次,发放橡胶、甘蔗、木薯、香蕉、芒果、番木瓜、槟榔、胡椒、反季节蔬菜等栽培实用新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资料数2.7万余册,发放各种作物实用技术光盘1200张,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及实用技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热带果树、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设计、农业环境与土壤、粮食作物、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蔬菜等8个专家团队,深入各市县乡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全院累计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现场观摩、送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92项,派出各专家团队专家3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多份,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6000多人次,总收益人数达15000人次以上。省妇联开展“科技活动月——巾帼服务天涯行”活动,帮助妇女群众提高生产问题,先后组织走进海口花园后和龙舌坡社区,万宁、五指山、东方、保亭等市县举办实用技术、种植养殖、卫生、法律、小额信贷等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发放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3.3万多份(册),有1.9万名妇女接受新技术培训,及时准确地把新技术、新知识推广给妇女群众,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三、开展专题科普活动,普及热点科学知识

省直部门发挥部门优势,联合下属单位或市县开展专题科普活动,大力宣传老百姓关心的空气质量、应急避险、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健康、安全生活。省气象局利用电视、微博、微信、声讯等媒体手段多渠道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气象电视栏目以专门版面在主持段中口播形式宣传防雷知识、高温防范、强对流天气防范以及其它各类气象知识。针对高温和强对流天气,组织首席预报员接受南海网记者,解释天气成因、宣传科学防御措施,并在“海南气象服务”新浪、腾讯、人民网官方微博预报预警信息,强对流、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科普信息累计1404条。组织首席预报员郑艳做客直播间,现场为听众讲解海南雷电、大雾、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预报预警等预防措施,向公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防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与省气象服务中心、省防雷中心、省气候中心等在海口、澄迈、三亚等十个市县开展气象科普宣传、防雷科普知识巡回宣传、人工影响天气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服务到地头等活动,极大地增强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知识。省地震局组织市县融合当地特色,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短信平台、专题培训、地震应急演练、现场咨询、展示防震减灾知识展板等形式,开展各类防震减灾宣传活动200多次,展出防震减灾宣传展板、挂图1100多幅,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14万份,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33次,播放防震减灾宣传影片200多场,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15次,举办防震减灾培训班5期,共计有16万人次接受科普教育。

四、开放科技场所,体验科技魅力

组织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讲座进学校、进课堂等活动,让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创造兴趣,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食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普基地、专业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场馆向社会开放,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活动月期间共接待来访参观1598批次,参观人数56404人,其中青少年学生6643人。省科协组织市县科协开展“科技馆科普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亲身体验航模表演、火箭发射表演、模型飞机制作、车模竞赛展示、机器人创意展示等10多项内容,体会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和海口机场局在美兰机场联合举办了“医学媒介实验室科技成果展示活动”,邀请美兰机场口岸相关单位30余人参观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细致的讲解,让参观者了解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与检测技术,宣传了媒介生物传播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五、举办多种形式赛事,增强科技活动月的活力

紧贴需求、创新方式,开展形式新颖、活泼生动的科普赛事,增加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科技活动月在提升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省科技厅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技活动月网上知识竞赛,吸引科学爱好者积极参与,普及基础科普知识,宣传科技活动月,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科学热情。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第27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全省24支代表队参加,评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56项、二等奖126项、三等奖165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0项、二等奖24项,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5项,少儿科学幻想画一等奖30幅、二等奖65幅、三等奖69幅,科协主席奖6项,优秀科技辅导员10名,优秀组织单位13个,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青少年身上蕴藏的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省科技厅举办2017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吸引专业科技馆、科普基地、科研院所、高校等15个单位23名选手参加,从选取了3名选手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了两个三等奖和一个优秀奖,展示了我省科普工作者风采,也进一步提升我省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8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智能科学与技术

1背景

大学生实践能力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它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这3个方面是有机整体,相互促进,互为影响。这一体系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1]。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亦译为《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21世纪教育有4大支柱,即:学知(learningtoknow)、学做(learningto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其中的后三点都同实践能力有关。我国《高等教育法》则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以及高校实践环境投入严重不足、实习机会缺失等现状,当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钩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逐渐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2-7]。

事实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受到党和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教育部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要求,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提升该专业总体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的若干探索。

2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情况简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厦门大学就已开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相继在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过一系列成果。为此,1988年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后于2004年更名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06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正式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7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2007年9月,系里迎来了第一届本科生。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系里现有在校本科生近百人,硕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14人。教职工近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9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在读,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2/3。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搞好教学、对本科生实施“精英”教学的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目前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基金等项目,拥有“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3个平台,此外还有“艺术认知与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多媒体技术”、“人工大脑实验室”、“智能中医信息处理”等多个研究型实验室,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若干举措

本节具体介绍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的若干举措,包括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增设课外实习实训和组织课外科创活动等。

3.1调整课程体系与计划,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我们的第一项举措是通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微调,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包括3个措施。

第一,对于配有实验课时的课程强调实验环节,要求尽量以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替代验证型实验。对于部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还设置独立的配套课程设计课时和学分。

第二,利用夏季学期1开设面向实用技能的课程;对部分课程,如数据库原理、软件开发技术等进行课程内容微调,缩短理论内容的课时比重,重点介绍实践技巧。

第三,调整四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将所开设的课程在不改变学时的前提下压缩到8周完成教学,为毕业设计多腾出半个学期的时间,使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并借此锻炼其综合实践动手能力。

3.2结合校内外资源,增设课外实训实习

课程外的实训和实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应对真实环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课程实验和课题设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我们的第2项举措是结合校内外资源增设了3个实训实习环节。

第一,二年级春季学期的电子工艺生产实习。2007年6月,厦门大学在漳州校区建立了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设备总资产约5000万元。实训基地包括机械、电气、电子等实训项目,设备先进齐全。借助这一良好的条件,我们在二年级春季学期安排了为期两周的电子工艺生产实习。通过该项实习,学生们能完成电子线路设计、电子器件测调及印刷电路板制作与贴片焊接成品等实训项目,切实提高其在电子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

第二,三年级春季学期的课题实践。为了发挥系里科研工作较强的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服务,我们在三年级春季学期设置了课题实践环节,让本科生进研究室参与课题研讨或开发,调动全系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有机会通过参与具体课题的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并逐渐培养课题能力和团队意识。

第三,三年级暑期企业实习。我们与中软国际卓越培训中心(etC)2联合在三年级暑期组织了企业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中软国际etC所提供准员工5R体系(即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环境下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积累工程实践技能和项目开发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积极组织课外科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课外科研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未来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8]。我们的第3项举措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创活动,让学生们在各种竞赛、创新实验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做法:

第一,积极组织。系里、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共同配合抓好各类竞赛报名和创新实验申报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项科创活动中。

第二,加强指导。对于参加竞赛或申报创新实验的学生团队,系里配备有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专门负责指导以及前期的基础知识培训。

第三,经费支持。结合985项目的支持,为各课外科创团队提供活动经费,每年投入大约10万左右的经费,用于支持设备购买、资料查阅、学生活动以及奖励配套等。

这些措施目前已经初具成效:在2009年,我系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实验团队有3支获得了部级创新实验资助;1支获得了校级创新实验资助。

4结语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强调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为关键。作为一个新兴的工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提升该专业总体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的若干探索。我们希望这些初步的工作总结对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兴亚.浅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4.

[2]李季,查啸虎.以非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76.

[3]刘甜甜,赵新勇,张博.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高校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79-180.

[4]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5]周松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104-106.

[6]刁叔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化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49-251.

[7]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04-105.

[8]任雪峰,林敏,吴冬青,等.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甘肃科技,2009(3):176-177.

explorationaboutFosteringthepracticalabilityforStudentsinCognitiveScienceDepartment

CHenYi-dong,LiShao-zi

(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9

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指出,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将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中国南极天文台、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规划》还提出要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开放共享,协同推进预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国际合作。

“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公布

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近日公布。《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试点建设15个至20个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并明确了创新基地建设的功能与定位,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总体部署与重点领域等6方面内容。

《规划》指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是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为宗旨,以促进创新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重大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与扩散为目标,设施先进、人才优秀、运转高效、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创新组织。“十二五”时期,将围绕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在5个层面部署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包括建设基础性、公共性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面向重点工程、农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具体采用3种模式:一是一家为主、多家参与。在计量科学、农业机械等创新资源较为集聚的领域,以最具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核心,通过产权入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相关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组建;二是多家共建。在海洋资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由领域内多家创新能力强的创新主体共同组建;三是联盟组建。在移动通信等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的领域,由领域内创新资源丰富的骨干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牵头组织,联合相关创新主体,以联盟形式组建。

《规划》指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整体具备以下4个功能:一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发现、提出、承担并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任务,保障国家重大需求,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二是集成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进行重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保持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四是吸引、汇聚、培养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化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队伍。

(来源:经济日报)

多举措力保完成2013年城镇保障房任务

财政部消息,2013年除了继续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外,还将通过提供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减免相关税收等多项举措确保今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顺利完成。

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筹措等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筹措与保障工作。

通知提出了六大保障举措,强调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渠道筹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明确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从公共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政府债券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需要政府支持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

通知指出,将采取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继续落实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含土地出让收入)与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切实减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费用。

此外,通知强调,要严格按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进度及时拨付财政资金,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滞留、挤占和挪用;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并选择部分市县开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评价试点。财政部将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适时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扩展到全国。

科技创新的举措篇10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们把农机科技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农机作业标准化工程和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当前业务工作重点,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由丁显涛副主任为组长,推广站、农机校、机务科负责人参与的农机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定期联系包联镇村,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安排一辆专车保证工作需要,选派2名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语言表达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科技培训工作骨干。结合业务工作进展情况,确定以农机作业标准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内容,做到了科技培训工作领导、人员、内容、措施四落实,为搞好科技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采取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机科技培训工作

  根据实际需要,借鉴往年成功做法,围绕搞好这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一是赶科技大集。以市集宣传为依托,由市农机推广站牵头,组织4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机具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向广大农民推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活动中,共展示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2台,田间管理机1台,小麦收获清选机1台,玉米收获青贮机1台,现场发放宣传材料8000多份,解答群众咨询1500人次。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进行集中宣讲。一方面组织6名专业技术骨干,深入所包夏格庄镇和武备镇的农机专业村,面向农机大户,围绕以玉米收获青贮和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兴机富民”两大创新示范工程和以机耕及小麦、玉米机收为重点的农机作业标准化工程的实施,加强相关技术和操作要领的宣讲,促进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结合春

  耕备播,开展农机化服务,指导农机户搞好机具检修调试,帮助他们解决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三是举办技术培训班。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和技术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抓好农机使用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农机人员的科技素质,为下一步实施农机化两大创新示范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已举办农机绿色证书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302名;举办驾驶员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3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