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十篇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十篇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17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雅典民主

第7课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3

首先,在历史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

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也就是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以世界历史而言,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手工工场时代);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④帝国主义时期(电气化时代)。世界现代史分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②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期(一战后);③雅尔塔体系时期(二战后);④多极化格局时期(苏联东欧剧变后)。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历史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达到了历史纵向复习的目的。

第二: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

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也就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和原则,找出各个阶段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历史线索进行横向概括和归纳,重新构筑历史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专题结构。这种专题结构复习方法,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最简单的就是从社会文化形态来划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五大内容都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这四大专题结构。还可按中国史和世界教材编排的差异性,构筑不同的知识结构,如在复习中,把世界史编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国别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国际关系史、世界文化史数个专题;把中国近现代史编为封建专题(满清)浓民专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专题、专题、共产党专题和文化专题等,逐一进行剖析。还可以按照相同的内容具体地设置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加以引导而不能包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采用结构复习法,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教材中的“块”内容变成一个个结构,并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如剥笋般层层剖析。构筑一座“历史知识结构大厦”;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构筑的结构再返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中去,也就是既要做到“化整为零”,也要懂得“化零为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历史结构复习法的目的和要求。

其次,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使用结构法,能够使学生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一,能整体性、系统性地掌握历史教材内容。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时期的历史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结构复习法不仅集中了历史知识的精华,也抓住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第二,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综合和分析历史问题。

知识结构复习法使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结构复习法把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又能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4

一、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许多历史知识看起来杂乱无章,头绪繁多,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头痛。但是,如果把同一历史阶段的知识整合起来,可以发现这些历史知识都能反映它所在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所以,首先记住历史阶段特征,再通过历史阶段特征来记忆众多看起来缺乏联系的历史知识,这就是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例如,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就可以通过这一方法进行记忆。

明清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大明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清朝(军机处);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机房”等),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心学、八股取士、文字狱),总结性的文化成果出现(四大科技巨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需求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方殖民者东来、广州十三行、西学东渐开始等)。

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把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记忆,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不失为记忆单元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二、归类记忆法

历史知识尽管千头万绪,但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许多历史知识具有相同的属性。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类历史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类记忆法通过归类,帮助学生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通过归类,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归类记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专题,适应当前高考专题式考查的需要,对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历史专题复习中,可以大量采用归类记忆法。

三、定点串线记忆法

在学生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历史时间总是记不住: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众多;历史上会议何其多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定点串线记忆法。所谓定点串线记忆法,是首先确定某一特定的历史事物,以此进行延伸,将众多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串线记忆。

例如以1861年为定点,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有辛酉、总理衙门的设立、“借师肋剿”、安庆内军械所成立等,世界史上有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等。

以康有为为定点,与之相关的知识如: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内容、《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外纪闻》、《应诏统筹全局折》、“公车上书”、强学会、保国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戊戌等等。在此基础上,可将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历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大专题:再将中外历史整合,将西方启蒙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运动形成一个更大的专题。

以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为定点,可以串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会议小专题,又细分为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纠正错误的会议、思想建设的会议等更小的专题。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历史教学通史基础教学历史迁移时序性教学

一、夯实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高考形势下,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答题技巧和方法,一切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查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大量时间用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依据考纲,明确目标。《考试说明》强调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基础知识。在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地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多少,但不掌握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尽皆知的至理名言。

1.打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基础。

首先,要立足于通史的整体要求确定复习目标。明确通史之大体,立足于“通”的目标,围绕揭示特征和演变线索两大主题,努力体现每个历史阶段前后迭连间的异同,突出阶段性的标志,把握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

其次,要从构建扎实的通史知识基础角度复习。复习目标确定后,认真梳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深入挖掘每一个阶段历史间的纵横联系,紧紧围绕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整合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浮夸空洞的通史复习,提高高三通史复习实效。

2.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是高三复习的关键。

现行高三岳鹿版教材,必修ⅠⅡⅢ就是从人类文明史观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发展历程》、《文化发展历史》三大部分,有助于把握文明观,正确掌握教材脉络,构建历史整体结构,亦是当今高考的试题特色。此外,在学世界史时还应把握整体史观(全球史)和现代史观。

二、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考查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居于重要地位,涉及国家多、波及范围广,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准确掌握这段内容,最好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概括各自的特点,才能找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通过纵向联系、比较,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向垄断(企业制度)过渡。

横向联系: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对)比分析,吃透教材。如中国明清批判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先哲们的人文精神起源;二十世纪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

三、加强时序性教学

针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强调时序性教学不是指以前的通史模式,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模式。如何进行时序性教学?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在吸收传统历史教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反思,认为时序性教学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渗透教学。

1.微观时序性教学是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的教学。以必修二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图表法展示民族资本主义的每一个阶段,在图表法中分析其成因、现状及对中国民主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按照时序性原则对这一内容加以整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2.宏观时序性教学,基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特点,笔者认为宏观时序性教学应该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者整个模块。立足历史这门课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高三教师可帮助学生树立两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另一条线索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史,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先进化)的过程,形成完整的近代历史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意识不仅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笔者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广大高三历史教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

1.挖掘教材隐性知识,让学生学会迁移。

历史教材一般以专题或章节体为主,教材编写时设计了很多隐性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挖掘隐性知识,解决问题。如必修三专题六的《启蒙运动》,教材没有专门讲启蒙运动的影响,我们在复习时就要通过知识迁移方法把这一隐性知识找出来:先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中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学生理清思路:对港澳、中国、世界等三个方面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对启蒙运动影响进行分析:第一层面是对当时法国的影响,第二层面是对当时欧洲的影响,第三层面是对世界的影响。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加以分析。

上述例子让我们明白知识迁移的作用很大,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对我们提高成绩、掌握应试技巧很有帮助。只有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并注重挖掘隐性知识,才能提高迁移能力。如何整合和挖掘教材知识呢?可按纵向和横向方法整理教材知识,从历史构成要素角度整理知识,按照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阶段整理教材知识,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注重规律性知识的总结,注重共性知识的总结,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总结,注重方法性知识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熟悉知识、迁移知识。在总结教材知识时,譬如,我们熟知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原理感知和体会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加强知识的归类和概括,让学生学会迁移。

凡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都是概括了的,能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对知识经验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因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就越广,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提高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突破口。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从而促进迁移的发生。

比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发展史”四条线索及其内在实质性联系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学生均可将该问题纳入、同化到这个网络中。2010年高考江苏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回答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即是一道典型的知识迁移题,部分考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不够完整和准确,其实如果能够按照上面要求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结构,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变更问题情境,将问题类化,实现知识迁移。

教师应将知识归类任务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类。在课堂中,教师把解题技巧、解题策略、审题和检查方法通过习题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使书本知识得以活学活用,从而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构建的知识结构“类化”这个新问题。

必修Ⅰ第三单元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的复习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对各国政体的建立、特点及对其本国及世界的影响进行归纳“类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对各国的崛起过程进行知识迁移,变更问题情境,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条件和契机,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精选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迁移,最终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许凌云.试论“通史家风”[J].历史研究,1983(4).

[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凌云.读史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31

作者简介:郭建萍(1982―),女,回族,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逻辑思维指在历史学科领域中,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感知历史发展的过程,能动地反映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抽象性。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需要。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重视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下面笔者结合高三复习教学中一些案例和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概念教学,构建激发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历史概念构成历史逻辑思维基本形式之一。正确的概念理解是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历史判断和历史推理的前提。熟练掌握历史概念,能够提高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推动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高三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历史概念的建立;解释性描述欠缺,不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多角度理解、完整叙述;知识的迁移性较差,被动机械地接受历史知识,教条背诵大段的文字结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扎实解读历史概念,增强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师要讲清教材中涉及的每个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分析概括综合,注重解读和阐释,让学生理解得准确、全面、透彻,引导学生透过史实发现本质,总结历史规律,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识。比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涉及众多历史概念名词,如宗法分封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中枢结构、外戚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等。这些概念是考试检测的重点,学生要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才能抓住历史的实质。

二、高效复习,充分发挥课堂在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平台作用

高三教学中主要课型是复习课和讲评课。但高三复习课不是“满堂灌”,不是机械式的练习―评讲―考试。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路人。比如,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在讲授《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这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环节一:把书“读薄”,回顾重要知识点。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完成,小组内互助学习。环节二:把书“读通”,整理专题线索,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专题线索。教师解读近代化史观这一概念,通过展示史料、设计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回答问题。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工业革命影响的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意?x。学生通过学习,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推动西方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社会结构城市化,工业文明率先在西方崛起。环节三:把书读透,横向纵向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联系19世纪近代中国相关史实,辩证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学生作业展示,教师点评存在问题,总结答题技巧,适度提升对本课知识的认识。

三、重视史料导学,强化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维能力

在高三复习课中,教师要以科学史观为指导,重视多种史料的收集,通过设置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借助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解读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比如,在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选取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史料二:“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史料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关于英国对印度的双重使命的一段文字。教师通过史料展示,教学生读史,指导学生从不同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概括、比较分析,通过思考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概括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善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品质

正确的逻辑判断建立在对教材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许多学生在复习中经常跟教师反映的问题是背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背了又很容易忘,会背却不会做,严重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记忆是有方法的,记忆保留得持久关键在于建立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掌握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通过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特定时间下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等,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持久性,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比如,在复习“古代中国经济制度”这一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用以下公式把农业手工业商业知识进行整合:农业=农具+水利(生产力)+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赋税(生产关系);手工业=技术工艺(冶金、纺织、陶瓷)+

经营方式(家庭、官营、私营);商业=商品+商路+商人+市场+城市+

货币(“三商两市一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思维导图的构建需要运用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类与比较等逻辑思维,学生在复习和解题中都可以经常使用,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逐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指导小论文、开放式题型的训练,重视历史逻辑思维方式的训练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7

(一)课改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中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理念指导下,要求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其中信息的形式就是通过文字、图表、数据、图片、符号等表现出来。而材料题就是此种形式的最常见也是份量最大的高考题型。材料题可分为文字型和图片、图表型材料题。

(二)图表题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图片、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为信息载体,展现量化或图像化的历史信息;由图表材料和解析(设问)两部分组成。

按图形的表现形式分:1.图画型。①人物图。②文物图。主要有艺术、遗迹遗址遗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图片或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③漫画。2.图表型。①表格。②统计图。主要有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其中尤以经济史方面较多。3.地图型。

此类题型具有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将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能深入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和创造性认识等多方面能力。

(三)高考命题情况

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也体现出这样图表型试题考查不断增加的趋势。而高中生在阅读、解答这种新型题型时一般面临很多障碍,得分率低。本文正基于此背景对此种题型做一些研究。

二、应试策略

图表题一般由图表和设问两部分组成。解答图表题要先解决图形,因为图形是它的主体结构,而且图表形来源极其丰富。

1.读懂图形,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文科知识,明确图示、数据所揭示的内容,要直接从图中找出有效信息,提炼观点,或用其中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设问为考查对图形信息的去伪存真、去精取粗给了明确的指向。

(1)读图形的标题。一般可以说是它的题眼或中心。

(2)读图形内容。只有理解图形的内容,分析才有根据。

(3)读表注。表注带有提示或补充的性质,对审题很有帮助。

2.区分图形中的内容的孰是孰非,哪些属于客观史实,哪些是著史者的主观认识;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哪些在当时是有道理的,哪些在以后是不妥的或偏颇的,其观点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等。

3.要揭示图形所反映的内容间的关系。每组图形的内容、形式虽有区别,但反映同一类型内容的、各组图形间必定有内在的联系性。因此,要通过数据、图形等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发掘其本质、特征或内涵。应用所学知识,对图形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立体的描述和分析,从史实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合乎实际的科学结论。

三、典型题例分析

(―)图画型:图画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文物的真实再现,应联系与图画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分析,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1.真题解析

例1.(11年四川卷)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反满兴汉

B.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末“新政”骗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理解为“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所谓“民智未开”即应该用专制制度来统治人民。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方法总结:应把从图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联系课本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判断,揭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状况、历史关系,联系具体的历史知识,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

(二)表格类。历史表格是不同历史时期历史数据的准确统计,应总结出表格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主要结论,以此作为判断、说明的依据。

1.真题解析

例2.(11年四川卷)表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曹魏到北宋选拔人才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变化直接归纳: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第二问原因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制度:首先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其次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再次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加以概括。

2.方法总结:善于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简要表达你的结论。

(三)地图类。地图是特定时期历史状况的准确标注,应找准地图中承载的历史信息,回顾课本中的相关历史知识,采用定位与排除等方法,做好地图类历史题。

1.真题解析

例3.(11年四川卷)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看中国大概轮廓图,经分析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8

一、“内容标准”特点研究

关于“内容标准”的特点,总结起来,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时代性。“内容标准”的制定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及时吸取了学术研究成果,整个内容充满了时代气息。例如,朱汉国在《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一文中就指出“内容标准”部分“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1]而何成刚、赵申升的文章《继承・发展・创新・思考・解读》也提出《标准》在“具体的历史知识的选择上,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和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进展”。[2]

2.基础性。《标准》的“内容标准”就过去一部分较为陈旧和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了适度删简,呈现出基础性的特点。如“历史课程内容要符合国情,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的现象”,[3]并且“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3.选择性。“内容标准”有目标明确,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选择性。因为“内容标准”的设置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5]而“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标准对每个学习专题的每个知识点都用清晰的行为动词,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出了具体规定”。[6]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内容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4.完整性。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标中世界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比例的加大,内容更为系统具体,也更加完整全面。何成刚、赵申升指出世界史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加强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7]而选修课的诸多内容,则涉及到学术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王雪峰认为增加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而学习专题的设立,则使知识更具系统性。此外,朱汉国同样强调“新课标的世界史扩充,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性”。[8]

二、“内容标准”的缺点和不足

虽然不少学者都肯定了“内容标准”的变化,指出了“内容标准”的新特点,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内容标准”的问题所在,指出了其缺点和不足。如赵亚夫就在《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9]、《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的反思》[10]、《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11]三篇文章中,对“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使用,世界史比例调整,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政治史和文化史内容的选取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朱汉国、何成刚在《实施现状调研报告》[12]一文中认为内容标准总量较大,内容较难,重复较多。而郑林等人认为内容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选择和设置上、内容的难度和衔接上都有缺陷。[13]姚锦祥则指出了《标准》内容标准需要商榷的四点问题:“一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扩展与政治史内容偏狭;二是地区史不平衡;三是中外史专题价值反差;四是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和重复”。[14]陈其也认为《标准》的内容标准存在地区知识的不平衡。[15]此外,陈春梅的《对的几点建议》、[16]王雪峰的《(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周明学的《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17]等文章还提出了内容标准部分知识点遗漏和选取不当、存在去历史化等问题。总体来看,学界对内容标准的知识结构、知识编排、内容选择和难度、初高中衔接以及行为动词使用提出了异议。

三、对“内容标准”的具体解读

具体到“内容标准”的每个专题、每个模块,也有一部分学者分别从政治史、人物史、改革史等角度对“内容标准”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在对“内容标准”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模块的研究中,分析得最为透彻的当属冯一下等学者的《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三篇文章。有关政治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指出“内容标准”的政治史具有“重视其地位、以政治文明为主线,科学的评价,多角度的研究历史,密切联系现实”[18]的五大特点。同时,也针对政治史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希望政治史的编写“能真正的贯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编排原则,应更科学地选择和安排中国近代政治史内容,可适当增补一些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交叉重复”。[19]经济史方面,冯一下、李洁提出了经济史的五大突破和创新,分别是“创设经济史板块,提出经济史的教学概念,吸收经济史研究成果,经济史内容贴近实际,提出了合理的活动建议”。[20]而在改进建议上,冯一下、李洁建议经济史内容应该从“更清晰地勾勒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恰当地处理经济史与政治史、世界经济史与中国经济史的关系,适当注意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史,经济史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获得应有的地位,经济史模块的能力要求应更有针对性”[21]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有关文化史的研究中,冯一下、李洁肯定了“内容标准”中“文化史比重和地位提高,选取和安排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22]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建议文化史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安排上、表述上、联系生活实际上都有待改进。此外,徐晓红的文章《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还将《标准》中文化史的内容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价值取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23]

2.在选修模块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的领域和方向集中于改革史、人物史、民主史等方面,而关于历史奥秘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却鲜有涉及。如徐赐成在《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两篇文章中对改革史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他认为改革史的内容虽与必修有交叉重复,但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也应该相对独立,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史教育的三点功能和四点价值追求。[24]而在关于人物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在《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中肯定了内容标准对人物史的重视,然后具体分析了“内容标准”中历史人物的教学要点,指出“强调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主要活动是人物史教学的基础”,并结合图表对“内容标准”中的人物的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人物史在人物分布、数量、出现次数、活动建设四个方面的修订建议。[25]在民主史部分,尚海燕在《课改前后高中历史课程民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一文中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了《标准》中民主史的相关内容,对比《大纲》,总结出“课程标准在民主教育目标内容方面更为全面、科学和合理,内容更具有时代感,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本身的科学价值”。[26]

3.还有学者对“内容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进行研究。如,罗敏捷就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一文中就专门对《标准》的活动建议做深入的剖析。文章结合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分析了教学学活动建议内涵、理论基础和课程价值,并为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实施提出建议。[27]

四、《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还是有待加强。例如,从宏观角度研究内容标准的文章中,只有少数学者对内容标准的做了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大多数的文章都只有小部分的篇幅谈到了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与问题。而在内容标准具体的解读方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除了冯一下等学者的四篇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外,其他的文章都没有专门针对内容标准某个模块或专题进行研究,多是结合内容标准,重点谈到了教学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此外,有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三个模块内容标准的研究则基本没有人涉及;而且能够打破模块的限制,从中国史,世界史,或者从古代史,近代史,或从社会史,科技史等领域进行的研究则更没有出现,可见其研究的广度也远远不够。

2.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笔者在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内容标准研究的方式方法大都是纯文字性的分析总结。然而,《标准》内容标准部分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如果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方法,则更能够直观,科学的反映出研究的结果,更好的给自己的论点给予支持。

3.内容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标准》颁布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也都在使用新课标教科书,可以说,内容标准也在经受实践的考验。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标准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修订建议呢?则很少有人提及。

结合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对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不足之处都可以有更深入更系统的挖掘,同时也要拓宽内容标准的研究视角。例如不仅可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物史的角度研究,也可以从社会史、国别史、断代史等方面对内容标准进行分类解读,力求在对内容标准研究的涉及面上得到拓展和延伸。

2.对内容标准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寻找一些新的研究切入点。例如,我们也可以借鉴《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28]一文,对内容标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选修部分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研究。

3.研究的方法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如,在人物史的研究中,冯一下、黄勇就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列表的方式,对人物史中各类人物分布,出现次数等进行了分析,既有理有据,又一目了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应用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4.结合更多的教学实践分析《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知识点。对相关知识点的增删和完善,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8]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4;15.

[2][7]何成刚,赵申升.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27;27.

[3]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3(7):5.

[4]李静萍.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6.

[5]石强.关注课程改革培养历史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2):9.

[6]王雪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9):15.

[9]赵亚夫.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J].历史教学,2008(5):44-47.

[10]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6(8):37.

[11]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J].历史教学,2006(5):45.

[12]朱汉国,何成刚.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4):23-26.

[13]郑林,侯桂红,吴波,刘玉群,张逸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2013(3):3-9.

[14]姚锦祥.历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J].教育学报,2006(8):147.

[1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建议[J].历史教学,2004(12):43.

[16]陈春梅.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对的几点建议[J].广西教育学报,2004(3).

[17]周明学.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11):29.

[18][19]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0-31;32-33.

[20][21]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4-35;35-36.

[22]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7-40.

[23][28]徐晓红.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3(4).

[24]徐赐成.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J].中学历史教学,2011(8-9):19-21.

[25]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2):20-23.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9

【摘要】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过去有所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灿烂文明和悠久文化如何形成与演化的方式之一。历史学习的过程从学生在自身日常的生活中的点滴接触开始,到中学阶段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在高中学段的整体规划中,历史作为选修学科,地位似乎不及语、数、外那么重要,但作为高二必修与高考选修,它是每一位高考学子必不可缺的学习部分。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本文就高中历史学习的分离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分离教学;高中历史

从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学生可能因为在初中历史的学习阶段,因为专业老师的缺乏以及死记硬背等学习方式的错误灌输,从而影响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还产生了畏惧心理。虽然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学习并不相同,但这样却导致了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热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承接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然后再开展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我们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改变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看法,提高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为此,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式,下文就分离教学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内容分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其包罗万象,政治、文化、经济、思想,内容广阔,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其在准备对高中历史的知识加以积累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死记硬背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筋。他们认为历史课本中的事件、年代等只有通过反复的死背硬背才能记住,妄求一这样的方式来应付现在考试,甚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运用为主旨的高考。从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来看,这种看上去最简单、人人都会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最低效也是最错误的,我们的学生往往在付出大量时间后却依旧得不到对应的成果。

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首先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内容分离。所谓的内容分离,就是指将历史课本或者资料中关于历史知识的详细描述或者介绍全部省略,教师主要对各地区与各时期历史中的线索或者发展框架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做到对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大纲要求中的重点内容严格把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章节的限制,根据自我编定的历史结构开展有条理、有框架地讲解。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确保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使得授课内容浑然一体,从而不再枯燥乏味。

当然,这样在课后对老师提出的备课要求也会更高,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根据学情做大胆的讲授顺序调整。这种知识线索以及框架结构教学出发点是为了能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持有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内容以及线索的总结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学习习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内容分离比依托教材进行章节讲授更有效果,最终可以真正改变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陋习。

2.课本分离

高中历史课本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对象。但是对于学生以及教师而言,仅仅只是将重点关注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是不合理的,为此,才有了课本分离,课本分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及教师能够将重点关注在正确的所在,使课本有着更佳的意义。

2.1对于教师的课本分离

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只是针对课本,将书本中所拥有的知识给予学生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成为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其教学的程序便只是解读课本知识,这样虽然能够传授知识、完成所谓的课堂教学流程,但是这其中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同时也没有办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状况的充分了解,这正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败笔所在。教师通过预设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印发教学讲义理清学习脉络、勾勒学习重点,通过系统的训练题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与课本的适当分离可以让教师由原先仅仅对知识传递的关注改变为对于学生的能力运用甚至是成长的关注。可以让师生一起清楚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实际运用的重要价值。

2.2对于学生的课本分离

对于国内的学生,所有学科都是以课本为主。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前复习,都仅仅以课本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的内容。历史学科有着与其它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历史的基本要素是由那些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事件组成,因此历史的内容都是既定而客观的。历史课本的编订必须高度真实准确,因而很难兼顾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因为涵盖广泛、时代跨度大,无法在细节上有更为详细的阐述,所以,历史课本只能作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参考标准,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做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比如,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观看相关影片和视频、可以展开知识辩论、可以撰写史料分析等等。总之让学生依托课本又不依赖课本,以课本的抓手又能跳出课本的限制,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真正的体现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束缚思想捆绑能力。

3.现实分离

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式也不断扩展,如今网络媒体以及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与历史有关的题材或者内容,可这些影视作品在以提高收视率为价值核心的宗旨下,它们为讲求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对历史进行各种不负责任的想象和戏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很难从中辨别真伪,真实的历史遭受严重的歪曲和掩盖,学生对历史知识与历史人物产生误解,影响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虽然影视作品比课堂历史教学更加有趣,但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对其采取尊重的态度,不能将影视作品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看待。为此,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的历史观与现实的虚假文化、娱乐文化分离开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还得从正规途径获取,将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课本知识比较的题材,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展开质疑和讨论,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了解和还原历史的真相。

结束语

历史教学在内容、课本和现实三个方面的分离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授课智慧、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索与运用能力,它对保持历史学科的严谨和客观,对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到人文关怀者的转变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这种分离教学的思想也许还不能在广大同行中普遍运用。但我相信,用心教学,不断钻研,分离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瑜.高中历史分离教学刍议[J].读与写(上,下旬),2014,(20):267-267

高中历史文化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模式构建;复习课堂

在现有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回顾、习题的讲解,在课堂之上主要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都是在倾听,这样的复习课堂的效果比较低。但是随著新课改的介入,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从教师主动解析题目,变成由学生主动解析,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分析能力,还让学生的成绩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样就也达到了复习课堂的教学目的。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目标和任务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应该对其基础知识上进行总结和概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路线的探讨,让学生对以往的学习中发展历史每一个阶段的不同,和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和意义,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在针对历史时序中的有影响的重要阶段,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以此让学生对历史的基础更加的了解,更加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应对考试。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复习课堂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过滤,提高学生对课题中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身的看法,提高对问题探讨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应考的基础能力。

2.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最终都要面对中考,而中考的任何一科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与社会也是一样。所以在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到复习的课程,达到应有的目的。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断的深化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教学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比直接强化的学生的记忆要实用。再者,学生也能够通过复习课堂再次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温习,将原来已经熟知的知识重新进行分析,利用这样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探讨,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达到能够对相应题型的熟悉。而且复习课堂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量。

3.情感与价值方面

初中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能够不断的对相应的知识与历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学习与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的体会历史事件存在的重要意义,让其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样就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够不断的了解人类的发展史,还能够从中吸取到更多的经验,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借鉴处理好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复习的课程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认清现实社会,让历史与社会学科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价值的途径。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教学观念策略

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新的教学观念应用到其中,以此提高历史与社会故此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内容都是针对学生的中考而进行的,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让学生对很多信息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有了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互动频率,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相应的问题。再者,在新教改的改革内容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要的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与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主要的复习路线,并在德育的指引下,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真谛传达给学生。通过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够也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上图)。

2.史学观念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就是针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阐述,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史学观念分为三种: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首先文明史观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从人类出现,文明出现开始,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有了观念,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观念不断的变化,出息了物质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所以在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能够重新的捋顺人们的文明史。第二,全球化史观。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是整个世界在变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不同的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不相干的部分和社会进行了接触和融合,这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全球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说历史存在的重要。第三,现代化史观。如今的社会是由历史不断演变而来,所以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生探讨先下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3.过程实施策略

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复习课堂的时间,制定有效的课堂复习计划,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的掌握相应的知识点。首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注重对知识的总结和规划,将专题的内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如图:公开复习课《20世纪的中国革命》。

在20世纪国内正处于革命阶段,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之一,所在本节公开复习课程中,教师利用了能够展现更多细节的导图,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利用练习的方式将事件过程理解的更加的透彻。再者,学生通过图片中教师列举的思维展示,对其中的时间和图片进行分析和解说,让学生答题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和明了解,更加了解历史的真实境况,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相似的问题,就能够对快速的进行解答。

三、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

1.采用多种手段练习,以练促学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的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练习的力度,并以此督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效率。在初中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能够通过课堂的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典型、有层次、覆盖面比较广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里演练,达到对考试题型的熟悉。教师也需要在针对题型解答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进行解题。再者,在复习的课堂中,学生还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历史的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当学生的知识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进行模式性的测试。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讲古代史的发展里程建立成为简短的导图形式,以此加强学生的导向思维。(如图)

2.指导解题方法归纳题型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相应的经典题型进行解题,并将相似的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减少解题的时间。

在针对历史习题复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瓷习题的题型进行辨析,在审题的过程中做到“三定”:即“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这三种定向能够清楚的确定题型的答案的方位、来源、及思路。第二,在针对题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题型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并寻找其信息的关联点,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够让题目更加的清晰好辩,让学生更加容易抓住中心点。第三,在针对历史材料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答题方法,应该做到“四化”,即:提示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这种“四化”方式的答题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踩中分数要点,提高整体得分情况。

3.建立错题档案总结反思

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给予一定的评估[4]。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习题的记录,并建立错题档案,将正确的解题方式和正确的解题思路阐述清楚,让学生更加清楚题型的问题所在,避免在日后遇到同样题型的时候出现丢分的情况。再者,针对学生模式试卷中的错误频率较高的题型进行整理,在复习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以此增加学生的认同度和熟悉度。在针对题型解答完毕之后,为学生留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消化相应的知识,在消化的过程中牢记知识点的应用方式,在以后考试的时候学生要是能够需要相同的题型,就能够得心应手。

结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将知识储备进入到自己的大脑,但是也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复习,才能够更加的稳固。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学生应该充分的利用复习课堂时间,将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而且教师在复习课堂上也应该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复习的内容m行有规律的总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遇到相同题型的时候不出现丢分的情况。再者,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教师还应该建立错题的档案,将经常出现错误的题型进行总结,在进行细致的解答,让学生能够对题型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练习的过程中,熟悉习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新课程下九年级历史有效复习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页

[2]叶小兵.《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