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01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1

关键词:道德人格;人格结构;词汇评定;量表编制

引言

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开始于西方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行为,研究者整合道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学领域(Lapsley,1996;Blasi,2004;walker,2004)

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或倾向。考利最早采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道德人格的四因子结构[1]。walker等人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特质或倾向。他们的研究发现道德典范的人格特征可聚为六类:原则性的—理性主义的、可靠的—忠诚的、正直、关爱—值得信任的、公正的和自信的[2]。

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陈劲获取了现代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的四个正性取向因素和四个负性取向因素[3]。沐守宽发现中国人的美德结构包含诚善仁厚、勤谨务实、机智干练、自立自强、沉稳理性五个大因素[4]。陈劲,沐守宽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策略,采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道德人格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就研究材料获得途径来说,词典中收录的词汇都是从过去文献中搜集汇总来的,部分比较生僻缺乏时代性。最重要的是,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道德人格也是相应地发展的;另外,相对于当事人人格直接描述的词来说,词典词汇更抽象、书面化,仅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对其比较熟悉和常用,而当事人人格直接描述词则指示着当下道德观的内容,由此得到的道德人格才更有时代性。

鉴于道德典范人格特质的研究符合道德心理学对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的研究方法,先前的研究经验提供了方法的保证。为了充分澄清当代中国的道德人格的结构及其概念,获得对道德人格结构量化测评的本土工具,本研究拟通过目标人物评价的方法搜集初步词汇,进而编制词汇评价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因素分析的方法,试图编制一个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

一、对象与方法

(一)量表编制过程

第一步,采用目标人物评价的方法对当下与道德有关的人格形容词进行搜集,进而采用逐步筛选、浓缩的方法,同义词归类、近义词选取有代表性的、删除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和有歧义的词,提取描述道德典范人格词汇117个[5]。

第二步,此步骤对117个道德典范人格描述词汇进行意义明晰度、评价度以及反义词对称性考验。该步骤采取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课题专家组(由两名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一名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和六名硕士生组成)一致意见选取词汇的基础上,随机选取109名大学本科生被试对上述步骤得到的词汇的语义清晰度、词汇评价度以及反义词对称性做0~100百分制评定。保留语义清晰度平均分80分以上,且词汇评价度平均分60分以下,反义词对称性平均分80分以上的73个(对)词汇构成词汇评价量表的项目。

用73个形容词(后加‘的’)编制自我评定问卷,其中有2个词汇重复,分别是“安静”和“好动”。要求被试对每个反义形容词对和单向形容词作自我评定。词汇评定采用7级评分。

(二)正式施测

选取某大学来自全国各省的本科生150名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和调查实施方法。本研究发放问卷4000份,收回3852份,有效3345份,问卷有效率86.8%。被试覆盖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1534人,女1677人,未注明性别134人。年龄9~75岁,平均年龄30.29岁。来自农村或乡镇1509人,来自县城671人,来自中小城市592人,来自省城308人,来自直辖市或沿海发达城市81人,未注明居住地148人。职业包括工、农、商、学等各个领域,未注明职业93人。学生被试495人,含文、理、工、农、医各专业的本科生及少量研究生。转贴于

(三)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Spssl5.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道德人格词汇表的结构及项目分析

首先对3345个样本的73个道德人格词汇项目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适合性检验,Kmo测度值为0.955,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达到0.000水平,表明所选词汇项目数据适合因素分析。

对73个词汇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最大变异正交旋转,删除共同度、负荷量小于0.3以及在最高因子负荷与次高因子负荷相差低于0.03的形容词项目14个,最后得到七个因素包含59个形容词项目,共解释49.79%的总方差。对剩余的59个形容词项目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之后,各形容词在因素上的因子负荷介于0.43~0.74之间,共同度介于0.30~0.62之间。

因素一(F1)包含的词汇项目为和蔼可亲、豁达、讲义气、乐于奉献、乐于助人、朴实、善解人意、随和、体贴、孝顺、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追求、正直、爱憎分明、不怕困难、自强;因素二(F2)包含的词汇项目为俭朴—奢侈、合作—竞争、无私—自私、温和—暴躁、吃苦耐劳—好逸恶劳、任劳任怨—拈轻怕重、谦虚—骄傲、友好—敌意、礼貌—粗鲁、心胸宽广—心胸狭隘、宽容—刻薄、礼让—恃强;因素三(F3)包含的词汇项目为干练—拖沓、独立—依赖、成熟—幼稚、聪明—愚笨、理性—感性、坚强—脆弱;因素四(F4)包含的词汇项目为自律—放纵、专注—三心二意、认真—马虎、细心—粗心、热爱生活—厌世、有理想—得过且过、有思想—肤浅;因素五(F5)包含的词汇项目为积极—消极、大方—小气、自信—自卑、勇敢—怯懦、古板—活泼、冷漠—热情、外向—内向;因素六(F6)包含的项目为善表演、善掩饰、贪图名利、有心计、圆滑、势利;因素七(F7)包含的项目为爱冒险、叛逆、占有欲强、征服欲强。

根据因子所包含的词汇项目所反映的内容,七个因素分别被命名为F1为同情心,解释总方差的13.78%;F2为亲和性,解释总方差的9.42%;F3为独立性,解释总方差的6.34%;F4为严谨性,解释总方差的5.96%;F5为外向性,解释总方差的5.96%;F6为世故性,解释总方差的5.04%;F7为抱负性,解释总方差的3.29%。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道德人格由七个大因素组成。这样,我们就建立了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项目区分度采用计算词汇项目得分与其所属大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项目区分度为0.47~0.79,显示形容词有很好的区分度。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材编写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34C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用语主要由各类元素符号、各类原子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组成,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化学语言交流的重要信息载体。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用语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思维和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化学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多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情况与化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化学用语在教材中应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思维习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1化学式不应提前出现

人教版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在部分物质的后面出现物质的化学式。也许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让学生接受化学式,积少成多。但是,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尚不知化学具体学的是什么内容,还不懂得什么是元素,不知道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什么,不清楚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所代表的含义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去潜移默化,除了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外别无他法,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会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启蒙课从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恐惧感。化学式完完全全可以根据一定的书写规律和法则踏踏实实教出来的,而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背出来的。我们也曾做过比较,发现先教化学式根本不能带来任何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议化学式到该出现时再出现。

2以化学反应的实质为线贯穿化学用语

人教版在第三、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学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学习化学用语的起步地。这三章内容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部分。很多学生学到这里觉得化学非常难懂,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极易混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依据现有人教版教材自主学习,教材的编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甚至有点乱。例如,人教版以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得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如果在化学式及含义尚未掌握的基础之上学习效果又有几何呢?能真正地从宏观、微观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学生只是对这些概念机械式地记忆。实际教学中让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物质的分类,更帮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这些概念。忽视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会直接降低对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化学思维的能力。

建议以水的电解为例来贯穿整个化学用语教学。水电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这幅水电解微观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别;(3)根据模型书写H2、o2、H2o的化学式;(4)H2o中2的含义;(5)H2、o2、H2o等符号的含义;(6)o2与2o,4H与2H2的区别;(7)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宏观上的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比较简洁,但的确能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理解。

3重视化学式的书写建议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化学式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第五、六、八、十、十一单元的学习。现行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式的编写是在第四单元课题四中出现。人教版按照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简要地描述了单质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其中介绍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时是认为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是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是需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上标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笔者认为如此归纳单质的化学式是极为不妥的,如第九单元涉及到的物质碘的化学式是i2,试问它是属于上面所说三类中的哪一类?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式,人教版只是强调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同时,还应注意三点,如化学式中出现1要省略;氧化物书写时氧元素在右边;其他非氧化物把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等。课本仅举了一个五氧化二磷化学式的书写。这里不禁要问,学生仅根据这些能看得懂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吗?五氧化二磷这类物质的化学式一定需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吗?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又如何去写?这些人教版均没有说清楚,甚至教材连化合价怎么标法都没有说清楚。但是,第五单元一下子出现非常丰富的化学式,诸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锰酸钾、氯化钾、硫酸亚铁、碳酸钙等物质,学生怎么能接受?特别是+2、+3价的铁,课本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之间的区别;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这些物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因为,从课本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化学式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书写是有法可循的。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先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模型去认识化学式及含义。然后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及分子、原子的模型让学生初步认识有关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分不开的,所以,应先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化合价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教会学生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法则整理如下:

资料:名称中没有数字的化合物书写原则:①写:先读后写;②标:标出相应元素的化合价;③约:将各化合价的绝对值约简;④交:将约简值交叉,分别写在元素的下标。即正前负后,约简交叉原则。

4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化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化学相关的观念交流。人教版对化学用语含义的描述具体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显然对于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含义是过于简单和分散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理解上的困难。化学用语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见表2。

5应精挑细选习题,加强练习

加强练习,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可以起到消化、巩固相应知识的作用,但是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用语的练习非常少,只是在化学式内容中有少量练习,且化学式中的练习缺少一定的针对性,甚至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从没学过的氯化物。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无法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建议化学用语的练习应该多样化,包括识、读、写、交流等多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加深理解,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3

关键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4

关键词: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17-02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个性化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教育学、写作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教育学是从教育角度对一位现代国民在写作上的基本要求;写作学是从写作本身来讲作为写作者必须尊重写作的基本规律;心理学从心理角度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哲学则从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的角度,论述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社会学则从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角度来要求教育者尊重个体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学说:

(一)人的本质

“人是有个性的存在。人既是一种类存在,也是一种个体的存在。人不仅以其作为类的共同体和特征而区别于非人的存在,也以其个性而区别于他人”[1]264。

(二)人的价值

“人的需要是人的价值的根据和前提。人的价值也离不开对人的需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不过首先是满足生存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发展的需要”[1]266-267。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个体依照自身愿望和有效条件而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平等交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人的独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使他们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二、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

(一)“素”、“质”的含义及素质的含义、特征、分类

1.“素”的含义:《说文解字》:“白致缯也,从系取其泽也,凡素之属皆从素,桑鼓切。”“素”[2]273的本义是: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

2.“质”的含义:《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斤斤阕,之日切”[2]130“质”的本义是:抵押,如《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

3.素质的含义:

a.在古代汉语中,它一般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者人的天赋。如晋代的张华的《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这里“素质”本来指梓木的品质,但借此比喻一个人的天赋、才质。

B.《心理学大词典》解释为:“素质指有机体先天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3]650

C.教育学中的“素质”:狭义指人的身体器官及其机能上的特点;广义指以先天遗传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身体和精神各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D.在英文中的“disposition”,德文中的”anlage”,法文中的”aptitude”,都是称为素质,是一个极其多义的概念.日本最权威的《新教育学大事典》:“素质一般是作为与环境对立的概念使用,各种倾向的综合体是素质。它分为身体性素质、精神性素质,特别是精神性素质又被分成智力性素质(智能)、感情性素质(气质)、意志性素质和精神活动三大种类,而这些概念属于此系统各种能力、各种倾向、各种素质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特点及主要观点

1.素质教育发端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新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其精神实质。当然,“素质教育”是由“素质”加“教育”构成的一个偏正短语,也是一个集合概念,所以内容广泛,涵盖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自我创造;“包括文化知识、音乐美术、劳动技能、为人处事、忠孝仁爱廉耻的教育;也包括家法家规、族规族法、乡规民约、传统习俗的教育;还包括胎儿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4]197。“每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处处、事事都在接受素质教育;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范围内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工作、生活、做人等”[5]53-58。

3.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是:a.主体性与成功性;B.基础性与发展性;C.全面性与个别性;D.全体性与个体性;e.内化性与外化性;F.理论性与实践性;G.交互性与层次性。[5]53-58。

4.素质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包括两个方面:a做人;B.做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首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当然了解、尊重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为了消灭他们的个别差异,更不是把他们置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模式中加工出一个标准件,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需要,分别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帮助,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统一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教学观:

a.教学评价:由于个人经历、成长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个体知识的形成取决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因此,评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标准,往往是看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教学目标: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教学更应该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

C.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D.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情景性教学。

2.建构主义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给予者”。

3.建构主义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大量的错念、先见、另类框架等,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唯一基础。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传授知识、塑造人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学习观点。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学习是人格的发展,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能够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人的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习者的愿望,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采用有差异的评价方法,不断激励学生,从而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6]48。其实质就是人的需要与教育的辨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与社会教化的矛盾的有机结合,是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学生的自主与需求,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写作学理论基础

1.现作学认为: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抒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2.个性是不可重复的,而每一个人、每一个作家的这种个性的独特性,正是他(她)进行审美体验的个人独特性的基础。所以说文学创作只能在个体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个体体验是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唯一途径。

3.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运动,就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言说生命和完成生命,是对自身充满了痛苦、欢乐等复杂感情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立地写作的权利,要让他们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让他们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拥抱寻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它们诉诸笔端,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97.

[5]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53―58.

[6]邹害燕、柳礼泉、张君.社会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8.

[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9]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5

一、秘书学基本理论

1·秘书的概念与分类

秘书与秘书工作的含义;秘书活动的基本要素;秘书的分类;我国秘书工作的沿革及发展趋势;国外秘书工作。

2·秘书工作的性质、原则、特点与作用

秘书工作的性质;秘书工作的原则;秘书工作的特点;秘书工作的作用。

3·秘书机构

秘书工作机构的性质、类型和形式;秘书工作机构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秘书机构主要任务和设置原则。

4·秘书环境

秘书环境的构成及其对秘书活动的影响;;秘书环境的调整与创造。

5,秘书素养

秘书的政治素养;秘书的思想作风修养;秘书的职业道德素养;秘书的知识与能力素养;秘书的心理素养;秘书人际关系。

二、秘书业务工作

1·信息调研

信息的含义、类型和特征;信息工作的含义;信息在秘书活动中的作用;秘书信息工作的特点、原则和要求;信息的收集、传递及处理的方法;秘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式;秘书调查研究的作用和特点;秘书调研范围。

2·检查督促

检查督办的含义;检查督办的主要任务、特点、方法和要求;检查督办的范围、对象:检查督办的地位和作用。

3·综合协调

综合协调的含义、原则、要求与方式、方法;综合协调的内容、范围、原理及特点。

4·公文处理

公文形成的具体过程及要求;公文处理的基本内容;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公文处理的程序及要求;普发文件、急件、密件的处理;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的万法;当前公文办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办毕公文的处置;文书立卷、归档的方法和范围;印信管理。

5·会务工作

会议的类型;会议的含义和性质;会见、会谈的一般原则;会务工作任务和意义;会议议案包括的内容;会议议程;会议座位安排;会议日程安排。

6·接待

工作的含义和作用;工作制度、原则和万法;工作的意义;值班工作的有关内容;信件处理;接打电话的原则与工作要求;来访接待原则;来访接待意外情况处理。

7·机要保密

保密含义、特点、意义;的纪律与责任。保密的原则、措施、万法;保密的类型、范围与等级;课密

三、公务文书基本知识与写作

1·语文基础知识

文宇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汉语同组按照结构万式的五种基本类型;词语辨析;现代汉语里的句子成分;常见的复句类型;病句判断;歧义辨析;文章阅读埋解;文章的观点;文章的结构;写作的三种文体;记叙文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议论文的三要素;常见的论证万法;论证的方式;议论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说明的方法。

2·文书和公文写作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坚韧人格,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RR46

1、引言

个体在当前社会中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心身健康带来威胁。坚韧人格可以帮助人们缓冲应激对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使高应激情境下的个体保持心身健康(Beaslev,thompson。&David-son,2003),因此,开展对坚韧人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使其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Kobasa(1979)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坚韧人格(hardiness。hard3,personality)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面对高度的生活、工作压力,但由于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困扰的个体。Kobasa等将坚韧人格定义为一组帮助人们管理应激的态度、信念、行为的特质,它包含三个子概念或维度:投入(commit-ment)、控制(control)与挑战(challenge)。Salva-tore和maddi(2002)认为,坚韧人格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子因素,即投入、控制和挑战,并称其为坚韧人格的3C结构。目前西方大部分对坚韧人格进行的研究也都是由Kobasa、maddi等人的三因素结构为理论基础。

尽管多数研究者认为坚韧人格是一种应激阻抗的人格特质,但对其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尚不一致。如,Lee认为坚韧人格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含义(Lee,1983)。Costantini则认为:“认知和行为的灵活性,成功实施计划的动机,对应激的忍耐力等都是坚韧人格的特征”(Costantini,Solano,Dinaooli,1997)。

自从1979年以Kobasa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坚韧人格概念以来,坚韧人格研究工具不断得到发展,国外研究者已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促进了对坚韧人格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最早用于坚韧人格研究的量表UHS(UnabridgedHardinessScale)是一个合成版。由六个与投入、控制和挑战相关的量表组成(Kobasa,1979);随后,maddi等根据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其几经修订,获得的个人观念调查量表iii-R(personalviewssurveyⅢ-R,pVSⅢ-R)(maddi,Richard,2002)。后来又出现了pollock和其同事发展的健康相关坚韧人格量表(Health-RelatedHardinessScale,HRHS)

(pollock,Duffv。1990)等。以上量表尽管所包含的题目不同,但维度相同,即均包含投入、控制、挑战三个维度。至今,坚韧人格量表已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版本(maddi,2004)。然而,西方学者在多个研究中发现,坚韧人格量表在非英语国家的应用中,出现了量表和分量表的信度较低等问题(Chan,2000)。本研究者也曾对pVSⅢ-R进行修订,探讨该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发现,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较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原始问卷大相径庭,在限定三个因素进行分析时,各因素中的项目交互混杂出现,修订结果不理想(卢国华,梁宝勇,2008)。考虑可能由于文化差异,东西方对坚韧的理解存在不一致,致使量表内容不够敏感,不能反映中国人性格中的坚韧品质。

要编制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首先必须依据中国文化对基本概念加以界定。1982年汉语词典对坚韧的解释是:坚固有韧性:韧: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但不易折断:柔软而结实。跟“脆”相对。作者曾经尝试依据中国社会文化特点编制过一个人格坚韧性量表,发现中国文化下人格坚韧性包含四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维度(卢国华,梁宝勇,2008)。本研究根据坚韧人格三因素理论,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对坚韧的理解和作者以前的工作,提出本研究关于坚韧人格的概念:坚韧人格包含担当性、控制性、挑战性和坚持性四个维度,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具有该特质的个体,经常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良好前景,将困难看成是一种挑战,是促使个人成长的机会:保持一种积极投入、乐观进取的认知和情感状态;面对艰苦或不利的情况。表现出较强的预见、控制能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卢国华。2008)。

2、量表编制过程与方法

2.1确定量表维度及其操作定义

依据Kobasa和作者以前的工作,确定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包含担当性、控制性、挑战性和坚持性等四个维度。

担当性(commitment),此前曾经称“投入”或“承诺”,都是Kobasa关于坚韧性三维度之一commitment的中文译名。研究表明,在中国文化条件下,commitment维度下所包含的行为有些已经不同于其他文化,这个维度的项目反映出一个共同的心理品质一担当性。其实,commitment在中文里也有“担当”的含义,所以本文仍然采用commitment来指代担当性。在本研究中,担当性界定为:个体投人或专注于其所参与的活动,敢于接受和承担责任的人格特点。包含的内容:个体能感受到事物带来的目的意义;愿意付出努力:专注于所从事的事情。作为人格特质的一个方面,这不是一种暂时的、具体的状态,而是持久的、广泛深入的情感一认知特质。

控制性(control)。指个体主动把控和影响所经历事件的特点。包含的内容:善于预见和把控事物,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待困难态度乐观积极。

挑战性(challenge)。指个体惯于将变化看成是一种挑战,并从中汲取成长力量的人格特点。包含的内容:个体认为变化是生活的正常状态,把变化看成是成长的促进力量,不断从各种经历中学习。

坚持性(perseverance),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坚定执着,面对困难坚毅不拔的个性特点。包含的内容:明确目标的意义,坚毅,对待挫折有耐心和恒心,韧而不屈。

2.2量表项目的来源与筛选

2.2.1开放式问卷调查

对56名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大学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心目中“什么是坚韧性格”,“具备坚韧性格的人应具备哪些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坚韧品质”,“与坚韧相对立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有哪些”。最后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出频数较高的行为样本,如:“坚毅不拔”、“不气馁”、“能承受住压力”、“很强的自控能力”等,据此编织成部分项目,并将它们归人四个不同维度的项目库内。

2.2.2参考国内外同类量表中的有关条目

主要参照maddi的坚韧人格量表(personalviewssurveyⅢ-R,pVSⅢ-R)

(maddi,Richard,2002),抽取适合中国文化的部分项目。另外,还参考了pauthus编制的“控制圈”(SoheresofControl)量表(于欣。1999)。

2.2.3高校心理工作专家访谈

为确保题目的内容效度,请心理学方面专家参照各个维度的定义对问卷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对有些条目的句法用词作了修改,删除了句意含糊的条目,确保各条目所述内容确属其所属维度范围,并保证语句的简练易懂。

2.2.4形成初始量表

经过以上工作,先后共编写出71个条目,之后对部分条目进行手工粗筛选,最终形成了由66个项目组成的坚韧人格量表初测版。问卷采用4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2.3量表的形成

2.3.1被试

样本1:整群分层抽取山东某高校大学生632名。年级跨度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文理兼顾,其中男生293人,女生339人。其中抽取86名大学生两周后进行了重测。

样本2:随机抽取251名被试,涵盖大学生、营销人员、公务员、农民、个体执业者,其中,男121人,女130人。样本2采用由27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量表进行测试,以考察其测量学特征。

2.3.2施测

以样本1为被试,对量表进行初测和第二次施测,以筛选并完善量表项目。对初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四个维度。对每次施测结果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对样本二施测时加测了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personalityFactorouestionnaire,16pF)、SCL-90(陈昌惠,1999)和压力困扰量表(StressDistressScale)(梁宝勇,蔡颖,周亚娟,2010)。

2.3.3项目筛选和确定

初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及与其他题目相关较高的项目,特征值均大于1的予以保留,最终形成了4个维度27个项目的量表,共解释了总变异的46.45%。根据条目内容分别确定各个维度的名称和项目数,包括:担当性,由6个项目组成;控制性,由8个项目构成;挑战性,由7个项目组成;坚持性,由6个项目组成。

2.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效标效度分析;用Liser18.7对问卷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结果

3.1项目分析

选取样本2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计算各项目与其分量表分的相关。分值在0.553-0.789之间,各项目具有很好的区分度。项目与所在维度平均分相关见表1。

3.2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mbachα)一致性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指数,在2周后收集重测信度,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坚韧人格分量表的α系数均在0.749-0.853之间,而总量表则达到0.927。坚韧人格分量表得分的重测信度介于0.89-0.92之间,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92。这说明坚韧人格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

3.3效度分析

3.3.1内容效度

请五位心理学专家对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量表中项目描述同维度定义的符合性程度,以及该项目语义表达的适合度。结果所有条目的平均CVi值为0.9。

3.3.2结构效度分析

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由表3可见,各项拟合指标达理想标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较好,本研究的坚韧人格四维结构模型获得了支持。表4给出坚韧人格各项目因子载荷。

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相关系数在0.766-0.904,说明各维度对量表总分都有较大贡献:量表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0.436-0.607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低于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说明量表的维度间虽有一定相关,但主要还是相对独立的。

3.3.3效标效度

以压力困扰量表、SCL-90为校标,分别计算它们同坚韧人格量表各维度及总分的相关。结果见表5。

3.3.4会聚效度

计算16pF中有恒性、稳定性和敢为性三个分量表同坚韧人格量表各维度及总分的相关。结果见表6。

4、讨论

本研究是将坚韧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进行研究,问卷的编制以坚韧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人对坚韧的理解,最终确立了中国人坚韧人格的结构。它包含四个维度,即担当性、控制性、挑战性和坚持性。四个维度中。有三个维度与国外坚韧人格三成分理论的含义相近,其中,也有研究者将投入(commitment)译为承诺(邹志敏,王登峰,2007),本研究根据其实际意义及中国的语言文化特点,译为担当性,其它两个分量表命名为控制性和挑战性:另外一个维度主要反映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坚定执着,面对困难时乐观进取、坚毅不拔的特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相符,因此命名为坚持性。正式量表使用了pVSⅢ-R中的3个条目,其它条目多来自开放式问卷和访谈调查。因此,问卷内容对中国人来讲更敏感,更适应中国文化。

研究中校标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思考:压力困扰量表包括抑郁、敌对、躯体化和焦虑四个维度,能够有效测量应激反应的类别和强度,本研究以压力困扰量表为效标,结果表明,坚韧人格量表总分与由压力产生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与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另外,有研究以SCL-90为效标。本研究也同时施测了SCL-90,结果表明,坚韧人格量表总分与心理症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Chan,2000)。可以看出,坚韧人格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Kobasa,pucccetti,1983)。

考虑到16pF中有恒性、稳定性和敢为性分别反映个体情绪稳定性,有恒负责、做事尽职和冒险敢为的特质倾向,而坚韧人格的控制性、担当性和挑战性维度与以上三方面的人格特质有相似之处,由此认为其相关性也应该较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坚韧人格量表所测得的人格坚韧性与16pF中有恒性、稳定性和敢为性人格特质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会聚效度。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支持了量表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27个项目因子载荷都在0.4以上,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6.45%: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均达到理想标准,表明该量表的四维结构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指标,有力支持了量表的结构模型。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7

关键词:古代文学;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8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

(试行)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思想性: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国家意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教育,体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反映基础教育的要求,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思考、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试题设计必须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图文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阅读量、思考量和答题量适中。

4.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反映社会热点,又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5.导向性: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开放性与探究性,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

根据水平考试的要求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和特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会考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测试和基本能力考核为主,重视知识获得的方法、过程,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试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时事知识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的基础知识;能使用学科术语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表述准确。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重大时事,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进行观察和认识、分析和说明、评价和探究,并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4.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中体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及当年度时事。具体内容如下:

必修1:经济生活

1.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2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1.3了解纸币及其发行量;

1.4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信用工具;

1.5了解外汇与汇率;

1.6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2.1理解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2.2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2.3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

3.1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3.2了解消费的主要类型和结构;

3.3了解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

3.4认同正确的消费观;

4.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4.2理解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4.3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4.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5.1了解企业的含义、公司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5.2理解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5.3认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5.4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6.1比较几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及其特点;

6.2尝试制订投资方案;

7.1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7.2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和途径,理解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8.1了解财政的含义,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8.2了解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及其种类;

8.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8.4了解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8.5了解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8.6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含义;

8.7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纳税人意识;

9.1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9.2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9.3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9.4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9.5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手段;

10.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同科学发展观;

10.2理解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1.1了解经济全球化含义、表现及其影响;

11.2了解世贸组织及其基本原则和作用;

11.3分析我国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修2:政治生活

1.1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2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3懂得公民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4学会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1比较不同的选举方式,树立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

2.2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2.3了解基层民主自治的途径和方式;

2.4懂得民主监督的方式,明确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

3.1分析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感受我国政府的作用;

3.2理解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3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与方式进行求助或投诉;

4.1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4.2理解政府如何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4.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4.4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树立;

5.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职权;

5.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5.3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4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6.1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2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6.3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6.4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7.1明确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7.2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7.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优越性;

7.4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8.1了解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8.2懂得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8.3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8.4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8.5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9.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9.2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9.3分析当前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9.4阐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5说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3:文化生活

1.1了解文化的含义;

1.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1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

2.2理解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2.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

3.1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作用、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2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促进文化交流的意义;

4.1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

4.2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4.3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4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1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5.2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5.3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6.1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

7.1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7.2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7.3懂得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8.1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8.2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9.1理解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2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要求;

10.1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基本任务和根本要求;

10.2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3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必修4:生活与哲学

1.1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2懂得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2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3比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3.1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2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4.1懂得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4.2懂得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4.3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5.1理解意识的基本内涵;

5.2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5.3理解意识的作用;

5.4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6.1了解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点;

6.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3懂得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6.4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7.1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7.2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7.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8.1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8.2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8.3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9.1理解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

9.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9.3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分析事物;

10.1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10.2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0.3明确创新的社会作用;

10.4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1.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1.2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1.3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2.1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2.2掌握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12.3明确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时事政治

1.当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纯时事知识考试的知识范围,2018年1月份考试为2017年1月至12月重大时事;2018年6月份考试为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重大时事。

五、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开卷笔试,考生只可携带教材和时事进入考场供答题时参考。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分值比例:

选择题约60%;非选择题约40%。

2.内容比例:

必修1《经济生活》约占25%;

必修2《政治生活》约占25%;

必修3《文化生活》约占15%;

必修4《生活与哲学》约占20%;

时事约占15%。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9

关键词人格结构,词汇学假设,形容词评定,跨文化比较。

分类号B848

1前言

1.1研究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意义

人格结构的形成是个体遗传和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在相似的遗传和环境(包括相似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下,会塑造出人们相似的人格结构以及相似的行为模式。因此,人格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的相似性或差异性造成的。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遗传和文化方面既有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必然存在相似的一面和差异的一面。人格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应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适应各自环境要求的必然结果。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格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①所有文化中人们共有的人格成分,它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遗传的相似性以及适应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压力的结果;②某一文化中人们所独有的人格成分,它是该文化中人们具有独特的遗传因素和适应其独有的生存压力的结果。跨文化心理学家将前者称为人格的etic成分,将后者称为人格的emic成分[2,3]。

在人格领域中,要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简单照搬西方的人格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可能包含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的部分成分(即人格结构的etic成分),也会包含不属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成分(即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的emic成分),而不能包含中国人人格的另一部分成分(即中国人人格结构的emic成分)。然而,西方心理学家往往有意无意地把西方人的研究结果看作是“适合所有文化的”,例如,mcCrae[4]就坚持认为,西方人的人格“大五”模型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人格的“大五”模型,即人格结构是由以下5个维度构成的:①外向性(extroversion);②愉悦性(agreeableness);③公正性(conscientiousness);④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⑤开放性(openness)。因此,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系统研究不仅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以及建立中国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西方的人格结构“大五模型”的建立对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即按照从自然语言入手研究人格结构的思路(即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5~7],从中文人格形容词入手,应能揭示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系统探讨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按照allport和odbert[8]选择英文形容词的办法,从汉语字典中和日常用语中选取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7],并将大陆和台湾的选取结果汇总,经因素分析得到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9~11]。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人格特质形容词的选择上采取了严格的标准。首先,将描写“稳定人格特点”的形容词分离出来,并由被试对它们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以及现代性”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抽取出410个形容词作为“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代表性样本。经过733名大陆被试和相似数量的台湾被试的评定,得出了中国人人格的7个维度以及所包含的15个小因素(大陆和台湾被试的结果只在因素出现的顺序上有差异,因素的内容并无差异)。这一结果与西方的人格“大五”模型无论在因素的数量上还是因素的内涵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初步比较的结果证实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9]。

然而,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立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需要采用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慎重的检验和验证。而且,在初步确定中国人人格结构的过程中,项目数量(410)与被试数量(733)的比例比较低(1:1.8)。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扩大被试量的情况下,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结果进行验证,并探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总体模式。

1.2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含义

在杨国枢与王登峰[9]的研究中,根据733名大陆被试对410个形容词的评定,删除共通性和载荷量低于0.30的项目后,因素分析共抽取出7个大因素;对每个大因素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又得到了15个小因素。

1.2.1因素一共包括101个形容词,3个小因素。按其含义,研究者将因素一命名为“精明干练―愚钝懦弱”。小因素1含37个形容词,描述个体的能力水平、勇气和气魄、自信程度以及个体的决断能力,命名为“精明果敢―退缩平庸”。小因素2含31个形容词,描述个体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水平、与人交往中的机智程度以及个体心高气傲―保守落伍的程度,命名为“机敏得体―羞怯保守”。小因素3含23个形容词,描述个体的风度和才智水平,命名为“优雅多才―肤浅愚钝”注。

1.2.2因素二共包括70个形容词,3个小因素。按其含义,将其命名为“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小因素1含31个形容词,描述个体在做事上是否具有进取心、有恒性及做事风格是否成熟稳重,命名为“坚韧自制―浮躁任性”。小因素2含19个形容词,描述个体是否遵循社会准则和是否具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命名为“严谨自重―放纵狡猾”。小因素3含12个形容词,描述个体行为表现上的灵活性和兴奋性,命名为“沉稳严肃―活跃轻松”。

1.2.3因素三共包括41个形容词,2个小因素。按其含义,将其命名为“淡泊诚信―功利虚荣”。小因素1含14个形容词,描述人们对待名利的态度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命名为“淡泊客观―贪心虚荣”。小因素2含19个形容词,主要描述在人际交往中,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命名为“诚信公正―功利虚假”。

1.2.4因素四共包括40个形容词,2个小因素。按其含义,将其命名为“温顺随和―暴躁倔强”。小因素1含19个形容词,描述在人际交往中,亲切和善、体恤及温顺随和的程度,命名为“温和宽厚―好斗计较”。小因素2含14个形容词,描述在人际交往中,亲切和善、体恤及温顺随和的程度,命名为“含蓄严谨―直率急躁”。

1.2.5因素五共包括44个形容词,3个小因素。按其含义,将其命名为“外向活跃―内向沉静”。小因素1含14个形容词,描述一个人在行为风格上喜动还是喜静,自己想法的表露程度,以及与人交往的适宜程度,命名为“活跃随和―安静拘束”。小因素2含16个形容词,描述生活态度、善交际程度以及心中的思虑程度,命名为“开朗热情―拘谨多虑”。小因素3含11个形容词,描述与一般人的相似性和对一般人的接纳程度,命名为“主动亲和―被动孤僻”。

1.2.6因素六共包括24个形容词,描述一个人在感情上的丰富性,是否顾念他人的感受以及理性决策的坚持性。按其含义,将其命名为“善良友好―薄情冷淡”。

1.2.7因素七共包括16个形容词,描述一个人做事的气势大小,计较个人利益的程度,以及对待异性的专一程度。按其含义,将其命名为“热情豪爽―退缩自私”。

2方法

2.1形容词词表的化简

(1)在杨国枢和王登峰的研究中,大陆被试对410个形容词的评定和因素分析的结果,共得到7个大因素以及相应的15个小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共删除共通性及载荷量比较低的形容词94个,保留316个(其中有20个形容词重复在2个或2个以上的小因素中出现,故总数为336个)。

(2)从316个形容词中寻找同义词词组。由12名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一致性在85%以上的保留下来。共得到43个同义词词组。经这次化简后共得到形容词273个,作为这次研究的材料。

2.2问卷的编制

将273个形容词编制成册,要求被试对每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自己的程度进行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的评定。

2.3被试

共有722名社会人士和789名大学生(共1511名)被试完成了问卷的评定。大学生被试来自文、理、工、农、医各专业,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男女分别为397和392人,年龄在18~31岁之间,平均年龄23.4岁;社会人士的职业包括工、农、商、学各个领域,男女分别为341和381人,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年龄41.2岁。

3结果

3.1人格结构的确认

3.1.1对所有项目的主成分分析经对273个形容词评定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删除载荷量小于0.30的项目(118项)后,剩余的155个项目可以由7个大因素进行解释(总方差的37.10%)。第一到第七个大因素所含的形容词数以及所解释方差的百分比(括号内)分别为34(7.42%)、37(7.29%)、23(6.37%)、24(5.01%)、19(4.45%)、9(3.28%)以及9(3.28%)。因素分析的陡阶检验见图1。

3.1.2对七个大因素的二阶因素分析将在每一个大因素上载荷量大于0.30的项目进行二阶因素分析,删除共通性小于0.30的项目后,每个大因素可以由1~3个小因素进行解释,与杨国枢和王登峰[9]的结果完全一致。对大因素一的34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删除4个项目后,30个项目由3个小因素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39.40%。小因素1由10个项目组成,即“精明果敢―退缩平庸”,简称“精明果敢”。小因素2由9个项目组成,即“机敏得体―羞怯保守”,简称“机敏得体”。小因素3由11个项目组成,即“优雅多才―肤浅愚钝”,简称“优雅多才”。据此可以把大因素一界定为“精明干练―愚钝懦弱”,简称“精明干练”。其他6个大因素的因素分析结果也完全验证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每一个大因素和小因素及其所包含的形容词见表1。

一阶和二阶因素分析的结果确认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7个大因素和15个小因素与杨国枢和王登峰[9]的研究结果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虽然在因素出现的顺序上存在差别(这可能与所用形容词的数目有关),但整体上的7个大因素与15个小因素的结构与内涵是一一对应的。这一结果为系统探讨中国人的独特人格特点,以及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2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的分数分布

根据表1的因素结构,分别计算被试在15个小因素上的得分,并计算七个大因素的得分,1511名被试在各因素上的分数分布见表2。表3和表4分别为大学生样本和社会人士样本的测查结果。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除在F12(机敏得体)、F41(淡泊客观)和F3(外向活跃)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它17个因素上都显著。其中在F11、F33、F42、F51、F64和F4上,男性被试的得分低于女性,在其它因素上则相反。在职业的主效应中,除F42(诚信公正)、F6(善良友好)、F7(热情豪爽)和F5(温顺随和)等4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16个因素上差异都显表3大学生样本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中的分数分布著。其中在F11、F41和F51上,社会人士得分低于大学生,而在其他因素上则相反。另外,在F12(机敏得体)、F31(活跃随和)、F33(主动亲和)和F52(含蓄严谨)等4个因素上,性别与职业的交互作用显著。就“机敏得体”而言,男性的社会人士比男大学生更精明,而在女性中则无此差异;就“活跃随和”而言,男性的社会人士比男大学生更外向,而在女性中则无此差异;就“主动亲和”而言,男性的社会人士比男大学生更有亲和力,而在女性中则无此差异;就“含蓄严谨”而言,女性的社会人士比女大学生更豪放,而在男性中则无此差异。

4讨论

在杨国枢和王登峰[9]系统探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他们所用词表的进一步压缩,并在扩大被试量的情况下,本研究得到了与他们的研究一致的结果。从人格特质的词汇学假设出发,经过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分析,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7个大的维度,并且可以细分为15个小因素构成。这一结果与西方的人格“大五”模型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对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4.1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特点

在本研究中所得到的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杨国枢和王登峰[9]的研究结果在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本研究中,“外向活跃”这一维度由原来的第五个变为第三个,原来的第三和第四两个维度变为第四和第五个。

在两次研究的结果中,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前两个维度,即“精明干练”和“严谨自制”是相同的,反映了中国人在知觉其人格结构时首先注重的是个人的才能和行事的风格。而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人们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既具才干,又能勤勉、严谨做事,才会做出成绩。因素分析中因素的出现顺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才干、勤勉以及成就潜力的重视程度。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第三、四、五三个维度也是比较稳定的,它们构成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反映行为的外显程度(外向活跃)、功利性(淡泊诚信)和人际关系的状况(温顺随和)。其中外向性反映的是行为的总体特点,人际关系特点则是具体到人际交往中的表现,而淡泊诚信则是带有动机特点的维度,反映行为更深层次的内涵。

最后,“善良友好”和“热情豪爽”这两个维度在两次研究中也是完全对应的。其中“善良友好”是对一个人的总体评价,而“热情豪爽”则是对一个人情绪稳定性的反映。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构成和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目前的社会发展有着良好的契合性[1,12]。另外,大学生与社会人士在各个人格维度及其小因素上的得分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的可靠性。例如,人际关系中,在“含蓄严谨”(F52)这一小因素上,男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并无显著差异,这是中国人的普遍特点,不足为奇。但在女性中,由于大学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原因,她们比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会更“含蓄”一些,这也在情理当中。

4.2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

人格特质研究的词汇学假设的前提之一,就是人格结构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文化下所使用的语言中得到的人格结构只适用于使用该语言的人们,而对其他文化下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则不一定适用。按照这一思路,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应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与西方人人格结构的“大五”模型相比,中国人的“外向活跃”和“温顺随和”维度分别与西方人的“外向性”和“愉悦性”维度是直接对应的,尽管在具体的含义上仍存在差异。另外,中国人的“严谨自制”和“热情豪爽”维度与西方人的“公正性”和“情绪稳定性”也存在对应关系,尽管它们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的“精明干练”、“淡泊诚信”和“善良友好”3个维度是中国人独有的,在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并无对应的成分。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的“开放性”维度也是他们独有的,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也无对应成分[1]。

中国人独有的维度中,“精明干练”所反映的是个体的才干,包括精明、机敏和优雅多才等内在品质;“淡泊诚信”所反映的是个体对待名利的态度,包括淡泊、诚信等品质;而“善良友好”则反映中国人对为人、品行的看重。这3个方面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反映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维度。换言之,当中国人知觉自己或他人时,这3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而西方人的“开放性”维度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创造性以及思路开阔的程度”[10],是对待新的事物和经验的稳定的态度,是西方文化重视实证、较少“先入之见”影响的表现,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只出现在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而没有出现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

4.3确立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意义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对比说明,不能脱离文化环境去研究人格;而且在人们的行为表现中,人格特点和文化环境又存在交互作用。本研究中所确认的中国人人格结构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仅仅根据西方人的理论是无法完全把握这些特点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中国人的行为和经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逐步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4):38~46

2Churchat,KatigbakmS.traitpsychologyinthephilippines.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2000,44(1):73~94

3CheungF,LeungK.DevelopmentoftheChinesepersonalityassessmentinventory,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1996,27(2):181~199

4mcCraeRR,Costapt.personalitytraitstructureasahumanuniversal.americanpsychologist,1997,52(5):509~516

5Johnop,GoldbergLR,angletnera.Betterthanthealphabet:taxonomiesofpersonality-descriptivetermsinenglish,Dutch,andGerman.in:BonariusH,VanHeckG,Smidneds.personalitypsychologyineurope:theoreticalandempiricalDevelopments.Lisse,thenitherlans:Swets&Zeitlinger,1984,83~110

6Johno.the"bigfive"factortaxonomy:Dimensionsofpersonalityinthenaturallanguageandinquestionnaires,Handbookofpersonality:theoryandResearch,ed.BypervinL,Guilfordpress,1990

7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心理学报,1995,27(4):420~427

8allportGw,odbertHS.traitnames:apsycho-lexicalStudy.psychologicalmonographs,1936,41

9杨国枢,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论文.北京:1999

10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6):48~54

11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12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载《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0~336

tHeConFiRmationoFCHineSepeRSonaLitYStRUCtUReanDtHeReSULtoFaDJeCtiVeRatinGS

CuiHong,wangDengfeng

(Departmentofpsychology,ResearchCentero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in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

心理素质的含义篇10

意向性:它的基本结构 

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胡塞尔说:“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 

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②意向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ndere,意思是“指向”。胡塞尔把意向性定义为“作为‘对某物的意识’的心理过程的特性”③。或者,“意向的心理过程就是对某物的意识” ④。 

从一般的自然态度来看,在意识中,我们意向着意识之外的实在的对象。但是不难发现,在许多时候我们意向的对象不真的存在,比如说是虚构的或者幻想的,而我们的意识却仍然是可能的,意识的意向性仍然存在。这便意味着意识当它和实在没有关系时仍然是自身完整的、自足的,因此,意识能够拥有纯粹的意向性和纯粹的活动,意识的本质是意识的纯粹的内在固有的性质,这种本质和实在或由关在所决定的经验无关。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了对意识本质结构的初步设想。首先,他认为意识具有“性质”(quality)和“材料”(matter)两个方面:“每个心理行为(act)有两个方面:性质,它把行为刻划为比如说表象或判断;材料,它授予行为对一个对象的确定的指向,比如说,它使这个表象只显示这一个对象而不是别的。”⑤可以看出,胡塞尔把“性质”看做是行为中决定这个行为是什么种类的行为的那种内在规定性,而把“材料”看作是行为中确定哪一个是被意向的对象的那种要素。其次,胡塞尔区分了意识的“实在的(real)和意性的(intentional)内容” ⑥。意识行为的实在内容指的是发生在意识的内在时间中的实际的过程方面,这是一种属于并且只属于“这一个”行为的特殊事实。意识行为的意向性内容则是一种普遍性的“意向性本质” ⑦,或者“经验的观念本质” ⑧。这是许多不同行为都同样可以具有的抽象或观念的方面,即行为的意义。 

这种设想在《观念:纯粹现象学的一般导论》中进一步发展为更为清晰而成熟的思想。胡塞尔采用了新的术语,noesis和noema*,来描述意识的现象学内容,noesis是意识行为的“实在的”方面,是行为的时间性的成份,并且它只包含“那些自身具有意向性特性的心理过程的要素”⑨。而不包含那些自身不具有意向性的要素,如“感觉内容”或“质料”,虽然,感觉质料也是行为的实在的成份。noesis具有两个方面:(1)意识行为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决定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什么种类的行为(知觉的或想象的或判断的等等);(2)“给予含义” (sense-giving)的特性。这个规定性决定了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什么种类的行为(知觉的或想象的或判断的等等);(2)“给予含义”(sense-giving)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一个行为的内容,也就是意向的内容。不难看出,noesis的第一方面属于《逻辑研究》中所说的“性质”方面,第二方面属于“材料”方面,而noesis 相当于所谓的“实在的内容”,因此,它的第一方面是意向行为的实在的性质,而第二方面则是实在的材料。和noesis相反,noema是意识行为中和noesis相关的非实在的意向性内容,或者说,是noesis的抽象性的相关物。和noesis的结构相对应,noema也有两个方面:(1)意向行为规定性的抽象内容。这是行为的方式即noesis的第一方面的相关物;(2)意向行为的“含义”(noematic sense),这是noesis第二方面的相关物。含义是胡塞尔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含义是noema的根本成份”⑩ 。含义是一种普遍性的内容,它不以具体行为类型的变化为转移,假设有一组指向同一个对象的行为,这些行为分别是知觉的、记忆的、判断的等等,这些不同的行为可以拥有同样的雠。我们同样可以看出,noema相当于《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内容”,noema的第一方面便是意向行为的非实在的或意向性的“性质”,第二方面则是非实在的或意向性的“材料”。 

很显然,noesis是意向行为的意向作用本身,也就是发生着的“我思”,是自我的“注意的投射”⑾。由于它是“指向着”的,因此它便“授予”意向行为以含义。而noema是它的相关物,是意向行为的非实在或观念的内容,这种内容不是自身发生着的,而是被包含着的。简单地说来,noesis和noema就是意向行为中的“意识本身和意识的相关物”⑿ 。我们决不能把noesis和noema看做是各自独立的东西,相反,它们是一个行为中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不具有noema的noesis是不可能的,noesis本身必然包含一个noema。胡塞尔指出:“每一个意向性的心理过程显然是noetic,它本身便饮食了含义这种东西(13)。他还说:“决不可能存在着一个noetic要素而没有一个noematic要素专属于它。“(14)(noetic和noematic是noesis和noema的形容词)胡塞尔为什么需要设立一个noema?这至少有两个原因:(1)如果noesis不上有noema,那么noesis的实在性就不是一种现实性,这样的心理行为便没有反思形式,就不可能向意识显现,它对于我们的意识便将只是作为虚无而悄然逝去;(2)noema不仅是noesis的反思形式,而且是它的构造工具,也就是说,它通过noema构造了意向行为的客观性内容,这样一个意向行为便不仅具有它本身的主观性方面而且同时具有属于它的客观性方面,于是,意识的纯粹完满性、自足性便是可能的。因此,胡塞尔常常把雠称作“客观性含义”(objective sense)。 

noema,对象,知觉表象 

noema显然是意向性问题的关键,对它的理解必须摆脱心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 

noema既然是意向行为的客观性内容,那么,它是不是意向行为的对象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而又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认为意向性的本质在于“每一个心理现象都被刻划为中世纪学者称作意向性的非实在的对象(15)。扫布伦塔诺的看法,心理活动的所指和真实对象毫不相干,心理的对象自身被饮食在心理活动之中。这样的话,我们便无法判定我们看见的这一棵树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幻觉的。胡塞尔通过建立noema的理论克服了这样的困难。在胡塞尔看来,每个意向行为都有着指向,但并不意味着必然有一个对象,本质地连系于每个意向行为的东西不是对象而正是noema。胡塞尔指出:“被给予意识的东西本质上是同持的,不管所显现的东西是否存在,也许是幻象,或许是全然地荒谬。我想到朱比特就象想到俾斯麦,想到巴比伦塔就象想到科隆大教堂。”(16)可见,对象和意识本质无关,意识的纯粹本质在于它有着一种“指向”,有一种内容或含义也就是noema。不难看出意向行为中的“‘内容’和‘对象’之间的区别(17),正是通过noema,“意识才连系于作为它的对象的某物”(18)。胡塞尔将其总结为一个命题:“每个noema都有一个‘内容’即它的‘含义’,并且通过它而连系于它的对象。“(19)当然,一个noema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对象,但这是在另一种情况中出现的,只有当我们对一个意内行为彩取现象学态度,进行现象学反思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说,原先行为中的含义可以在对这个行为的反思行为中转化为对象,所以,我们是通过一个反思行为,一种新的noema或新的含义去认知原先行为的noema或含义。胡塞尔称之为“含义的第二级水平:对一个含义的含义”(20)。为什么一个行为不能把它自身的含义当做对象?胡塞尔指出,在这个行为中,自我的注意力正“忙于”关注意向的对象,通过含义去把握那个对象,这时我们便无法意向这个行为的含义自身。胡塞尔说:“如果我们进行一个行为并在这个行为中活动,像事实所发生的那样。我们自然而然地指向这个行为的对象而不指向它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给出一陈述,我们判断的是这个陈述所关涉的事物,而不是这个陈述的意义,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判断本身。后者只在思维的反思行为中才变成对象性的东西。”(21) 

现在我们讨论另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胡塞尔在解释noema时说:“比如说,知觉拥有它的noema,就其最基本水平而言,就是它的知觉的含义,也就是被知觉的东西的本身(the perceived as such)。与此相似,回忆拥它的被记忆的东西的本身(the remembered as such)……判断拥有被判断的东西的本身(the judged as such),喜爱拥有被喜爱的东西的本身(the pleasant as such),等等。”(22)造成误解的地方就在于胡塞尔把noema解释为“被知觉的东西的本身”,这就容易使人把noema理解为通过感官而知觉到的东西,成为类似经验表象的东西。然而根据胡塞尔的真正思想看来,同一棵树,我们可以知觉它,可以回忆它,还可以判断它,因此,这种“()as such”的结构不一定需要一个表象,这个结构中()里面的内容可以随行为种类变化而变化,但这个结构中的意向内容即含义则是同一的,可见,含义是超越具体行为种类的,也就超越了具体行为情况,超越了表象,并且含义作为一种主体间的意义,我们能把它告诉别人,别人也“能把握它即使他不是一个知觉者”(23)。于是,即使在知觉行为中,noema的含义也不是被感知的。胡塞尔明确地指出“一个知觉是个含义‘的’知觉,这和说知觉是对这幢房子的知觉是不同的,这上知觉‘拥有’含义,但这个含义是不被知觉的。……这个知觉依据它的含义而被刻代划为一个内容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其正面是石头的圆柱等等的知觉,假如我闭上眼睛并相应地回忆这幢房子,那么这个回忆便是拥有同样含义的回忆。”(24)由此看来,noema显然是一种纯粹的东西,是意识纯粹本质的关键方面,因此,决不能把它和任何非纯粹的东西,如实在的对象或经验表象混为一谈,因为当时意识采取现象学态度时,全部不纯粹的东西便被“悬搁”了。 

noesis, noema和感觉材料的三重关系 

我们已经注意到,当一个意向行为作为一个知觉行为时,便涉及感觉材料的问题,感材料便成为意训的第三个成份。在胡塞尔看来,noesis和感觉材料都是知觉行为的“实在的”部分,但这二者之间却有着区别。noesis是意向活动的本身,是一个指向的作用,它本身具有意向性,因而它是属于意识的纯粹本质的。感觉材料则是意识的不纯粹部分,它“本身不具有意中性”(25)。也就是说,“它本身不是一个对某物的意识”(26),于是,“它本身不具有含义”(27)。所以,感觉材料和意识本质无关,意识离开感觉材料仍然能够完整地存在。只有在知觉行为中,意识才牵涉到感觉材料。胡塞尔把noesis当做是“无材料的形式”而把感觉材料当做“无形式的材料”(28)。当知觉行为发生时,noesis给予材料以形式,于是“材料便被‘赋予生命’“(animated)(29)。就这样,noesis把感觉材料“带进了意向性经验并使它具有了意向性的特性”(30)。noesis和感觉材料相结合而产生了显现给意识的东西。 

noesis给感觉材料以生命是为了让感觉材料来“描画”(adumbrate)noema中的含义。胡塞尔举例说:“一棵树的颜色……也就是实在的树的颜色……这种颜色不属于知觉的心理过程,不是一个真实内在部分,不过我们也能够在具体的心理过程的材料要素中找到‘某种类似颜色的东西’,称作‘感觉材料的颜色’,而noematic颜色或‘对象性的’颜色便是被感觉材料的颜色所‘描画’的。”(31)而noematic颜色对于许多不同的知觉来说,它可以是“同一的而且就本身而言是不变的颜色”,因此,它可以“被连续的多种多样的感觉的颜色所描画(32)。据此可见,感觉材料,比如作为感觉材料的颜色,是我们经验着(experencing)的即自然发生着的事实,但它不是我们意识着的即自觉持把握着的事实。只要被noesis所激发的、被客观化了的感觉材料才是向我们显现的东西(the appearings),比如说,显现的颜色(the appearing of the color)。另外,和前面二者不同,noematic颜色不是心理过程中实在的部分,既不为我们所经验也不是显现的颜色,而是一个知觉行为中的纯粹的抽象的意向性内容或含义,也即是noesis激发、构造感觉材料的纯粹的依据。这种纯粹的含义不是一种“描画”(adumbrations),而是“被描画的东西”(what is adumbrated)(33)。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胡塞尔把知觉的noema称作“被知觉的东西的本身”,并以此区别于“被知觉的东西”。(the percerived)很显然,“被知觉的东西的本身”的那个本身作为纯粹的含义虽然在知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它本身并不被知觉着,它本身并不以种种具体的知觉的存在为转移,它是自身同一而不变。 

含义的结构:内容和x 

由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noema在意向行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noema中的含义则是noema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部分,因此,含义实际上便是意向性的关键,或者说,含义在根本上决定了意向性的本质特征——“对某物的意识”。那么,含义决定“对某物的意识”是如何可能的?并且,这个“某物”在关于它的一系列意识中如何具有明确性?于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含义的结构的问题。 

对某物的意识或者行为中对一个对象的意向性关系有二个层次:存在着一个对象被意向性关系有二个层次:存在着一个对象被意向着;同时,这个对象是被如此这般地意向着,或者说,被意向成为如此如此的情况。于是,含义便具有两种功能因而具有两个部分:(1)和意向性关系第一层次相适应的是“可确定的x”,(determinable x)简称x,这上部分决定了哪一个对象是被意向着的;(2)和意向性关系的第二层次相适应的是“属性”,即是“谓项”(predicates),这个部分决定了对象被意向成什么样。x本身是一个“空的x”(empty x),它指示着意向行为的那个“某物”或者“对象”本身,这个x被设想为“和全部谓项分离开来的纯粹的x”(34)。而“谓项”则是这个对象在特定行为中所呈现的种种确定性,如粗糙的、坚硬的、彩色的等等性质。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区分,在实际情况中这两个部分是不能独立出现的,因为,“谓项”总是“‘某物’的谓项,这个‘某物’……是中心的统一点(point—of—unity),……是谓项的‘负荷者’(bearer)”(35)。于是,x和“谓项”综合在一起,就像实际上所发生的那样,便是noema中完整的含义,也就是“处于确定性的方式之中的对象”(36)。这便是含义的一般形式。在这个形式中,x是“可能的谓项的确定的主项(subiect)“(37)。而谓项则是它的种种确定性质或属性。比如说,有一个意向行为的含义表达为:一棵树在花园里开着花。那么“一棵树”便是主项,便是被充满的x,而“在花园里开着花”则是谓项。 

胡塞尔对含义结构的分析使他能够克服意识问题中的一些困难。比如说,假如我们认为每个意向行为的对象只不过是随着这个行为所带来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的意识之流便不具有任何统一性,我们便走向极端的相对主义,我们便不能认识任何一个确定的对象,因为每一个对象都转瞬即逝,并且永不再来。又假如我们认为对同一个对象的各种认识都是原则上同一的,那么我们便走向极端的机械主义。而胡塞尔的理论却合适地解决了几个不同的意向行为拥有不同的意义而又拥有同一个对象的问题,他认为,关于同一个对象的意义是统一的却不是同一的,不同行为的不同含义能够指向同一个对象,“对象……一再地‘不同地被给予’,它却可以是‘同样的’”(38)。含义是“可变化的而‘对象’……却恰恰是同一的对象”(39)。比如说,同一棵树,我们可以观看它的正面,还可以去看它的反面,又如“‘等边三角形’如‘等角三角形’的观念在内容上并不相同,然而它们都……指向同一对象(40)。不难发现胡塞尔为什么强调需要一个x来保证意向行为的明确性,这个x作为noema中的“绝对存在”的对应关系。于是,含义的结构可以描述为,以判断为例:存在着对象x,这种x是如此这般。其它行为的含义结构如果能够表述的话,也将呈现为这个形式。 

在这里,我闪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由于胡塞尔认为意向性关系的明确性只为含义所决定,于是,有的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比如说,有人认为“美洲的发现者”是哥伦布,但事实上不是哥伦布而是埃雷克逊(41)。可见,只为含义所决定的意向性关系很能容易产生错误的所指。我认为这种批评意见是对胡塞尔的误解,因为胡塞尔对含义的讨论是在意向的一般本质的这种水平上进行的,他并没有把含义作为命题的逻辑成份来讨论,因此,不涉及“真值”问题,或者说,是超越了真值问题的,也就是说,真值问题只是作为意向关系的特殊具体情况而被超越了,胡塞尔的含义理论只在意向关系的一般本质的水平上有效。-同时可以看出,胡塞尔的含义理论是一个本质论的问题,而不是认识论问题或逻辑问题,胡塞尔的确认为他的理论不是对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的研究,而是对“纯粹逻辑”或“超越的逻辑”的研究。显然,胡塞尔的理论和麦农(a·meinong)、弗莱格(g·frege)的理论是不同的(有些人以为他们是基本类似的)。弗莱格认为一个句子当不具有真值时仍然具有意义,这表面看起来和胡塞尔有一点相似,但弗莱格不是从意向的一般本质上考虑这个问题,而是把那种不具真值的意义当做是句子中逻辑有效的成份,这便成为一个语言的逻辑问题,便必然为后来的决义理论证明为错误的。正如罗素所指出的,在逻辑问题中,逻辑学并不比动物学更多地承认独角兽的存在,因为逻辑学和动物学一样都是研究真实的世界。而胡塞尔的研究对象却是意识全部可能性的纯粹本质,因而这种理论的合理性不以任何具体情况为转移。这也是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一种严格科学的理由。 

含义和意义 

虽然胡塞尔没有对语言的逻辑问题作为细致的研究,但他却很关心语言在意识问题中的重要地位。d·w·smith和r·mclntyre根据胡塞尔的论述,提出两条著名的原则:(1)每个语言的意义却是被表达了的含义;(2)每个含义原则上都可能表达为语言的意义(42)。这两条原则在我看来是基本上可接受的(如果根据胡塞尔明显的论述的话),虽然第二条原则仍有令人疑惑的地方。 

在胡塞尔看来,对一个对象的知觉含义、回忆含义等等可以和对这个对象的思维含义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可以表达为语言的意义。他指出,各种行为的含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意义’来表达,……表达自身有可能适用于各种‘含义’”(43)。他还更明确地说:“noema不是别的,只是适用于全部行为的整个领域的一般观念的意义。“(44)因此,含义和意义实际上是同等的东西,至于为什么分别采用不同的词汇,胡塞尔解释说:“意义(bedentung)……只连系于语言的领域,即表达的领域。……就对于所有意向行为来说,我们仍继续讨论‘含义’(sinn)——一般说来这个词是和‘意义’等价使用的。为了加以区分,我们更愿意把意义这个词在原有要领上使用……把含义这个词更广泛地使用。“(45)胡塞尔显然把语言看作是意义的最根本的形式。在这一点上,胡塞尔和分析哲学家是可以相通的,当然,胡塞尔始终最关心的是纯粹逻辑问题而使他没有转向普通的语言逻辑研究。 

虽然胡塞尔通常认为含义都可以表达为语言的意义,但他却又认为语言并不足以表达出全部的含义。他说道:“当一个新的概念形成了,我们总能发现一个原先没有成为现实的意义变成现实的了,……存在着无数仅仅是可能的意义,它们从未被表达,并且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而永远不可能被表达。“(46)胡塞尔对此没有详加说明,只是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数目一样,总存在着无数的没有枚举到的数目。对此我们有理由怀有疑惑(也许胡塞尔也有着疑惑?),(那些不可能被表达的意义是不是仅仅源于一个数量的原因(就像胡塞尔的比方所指示的)?还是可能源于一个性质的原因?我们甚至可注意到许多我们所能共同获得的意义并非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是通过另外一些非私人的或者说是客观的别的种类的形式(艺术?技术工具?)而获得的。这显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地讨论了胡塞尔关于意识本质的结构分析。当然,胡塞尔对意识本质的研究并不限于结构的分析,他还另外从一种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了意训的本质。从发生学角度看来,对意识本质的结构分析仍然不是最深层的研究,因为这些意识的结构仍然是预先被给予的,而作为这些结构的存在根据或前提的意识本初状态必须是无条件、无前提的,没有任何结构区分的。这便导入了所谓“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文想讨论的内容,故不多言。 

意识本质的结构分析和发生学研究实际上各自涉及意识本质的不同方面或层次。这两种研究似乎暗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两种趋向:发生学研究可能趋向一种本体哲学,而结构分析则可能和分析哲学发生某些联系,这很可能是许多分析哲学家对胡塞尔现象学发生兴趣的原因。我倾向于认为胡塞尔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如果说分析哲学提供了关于世界的逻辑构象,胡塞尔则企图为意识寻找作为纯粹根据的纯粹逻辑。                     

注释: 

①②③④⑨⑩⑾⑿⒀⒁⒄⒅19 22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3 44 45 

husserl: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l. by f·kerst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2. §32, p.61;§146,p.349;§84,p.200;§88, p.213;§85,p.203;§131,p.35;57,p.132;§88 p.213;§93,p.226;§129,p.309-311;§129,p.309-311;§129,p.309-311;§88,p.214;§85,p.203;§36,p.75;§86,p.208;§85,p.204;§97,p.238;§85,p.205;§97,p.237;§97,p.237;§97,p.237-238;§131,p.313-314;§131,p.313-314;§131,p.313-314;§131,p.313-314,§131,p.314;§131,p.314;§124,p.305;§124,p.294。 

5 6 7 8 16 21 23 40 46 husserl: logical lnvestigations. transl. by j·n·findlay. humamities press new york. 1970,ⅴ,§20, p.588;ⅴ,§16,p.576;ⅴ,§16,p.578;ⅴ,§16,p.577;ⅴ,§11,p.559;ⅰ,§34,p.332;ⅰ,§14,p.290;ⅴ,§20,p.588;ⅰ,§35,p.333。 

12 14 husserl: phenomenolog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ciences. transl. by ted e·klein and william e·pohl·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80. §15,p.72;§16, p.76。 

15 brentano: psychologle vom empirisches standpunkt·vol 1·book 2·chap 1。 

20 24 husserl: noema und sinn (manuscript) p·108.转引自d·fфilesdal, ‘husserl’s notion of noema’ in ‘husserl, intentionality, and cogintive science h·l·dreyfus ed,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