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十篇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十篇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43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1

作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研究机构,赛迪顾问结合自身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积累和研究,精心组织编写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图白皮书。白皮书在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发展关键要素,分析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中,赛迪顾问在总结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分布特点、发展成功模式,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这里,我们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中的部分内容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产业整体将呈现“有聚有分,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

综合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自身行业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各区域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未来5到1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将呈现“有聚有分,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即产业的区域分布将更加集聚,企业区域投资则趋于分散;设计业将向东部汇聚,制造业将向西部转移。

具体而言,随着中心区域与中心城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效应的日益凸显,未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分布将进一步向这些地区集聚。相对应,随着国内各集成电路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它们走出各自区域,进行全国乃至全球布局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各企业的区域投资相应将趋于分散。同时,集成电路设计业将向东部的智力密集区域汇聚,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则将向西部的低成本地区转移。

集成电路设计业将继续向产学结合紧密的区域汇聚

集成电路设计业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其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技术等智力资源的牵引,同样也需要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等制造业基础的支撑。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加速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未来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将进一步向产学结合紧密的区域汇聚。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将更加突出。

芯片制造业将向资本充裕的地区延展

芯片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对低廉的成本。目前美国芯片制造生产线的建设正在向硅谷以外的地区拓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未来国内芯片制造业也将向资本充裕的地区延展。而大连、无锡、苏州等具备高投入条件与低成本优势的沿海二线城市,将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建设的重点地区。

封装测试业将加速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封装测试业将更加注重低成本。目前国内主要封装测试企业已开始迁出上海等中心城市。未来国内封装测试业将加速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武汉、合肥等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将是未来承接封装测试行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已形成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分布格局

从2010年中国各省集成电路产值分布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2010年三大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了全国整体产业规模的近95%。

集成电路设计业分布:目前国内iC设计业主要集中在京津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2010年国内top40iC设计企业均分布在这三大区域。其中,京津环渤海地区拥有17家,长三角地区拥有18家,珠三角地区拥有5家。

芯片制造业分布:截至2010年底,国内4英寸以上芯片生产线总计为55条,其中12英寸生产线5条,8英寸生产线15条。目前国内芯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该地区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数量为13条,占了国内整体数量的65%。

封装测试业分布:目前国内封装测试业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省内。2010年国内封装测试业前20大企业中,江苏省的企业就达到了11家。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格局策略

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区域发展

在国家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建议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从多个方面对全国主要区域、省区市、重点园区进行分析评价,了解把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引导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布局。

同时,统筹区域的发展。加强区域、省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宏观的衔接,由国家或省主管部门牵头,科学编制集成电路产业规划,设立准入标准,协调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推进优势资源集聚,探索不同产业发展模式

推进优势资源集聚。加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向集成电路园区集中,推进科研院所、风险投资与金融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中介公司等优势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

在明确各地区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探索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各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提升园区软硬环境,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提升园区软硬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研究开发、中试中测、应用转化等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联盟,从专业服务和集群发展角度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和技术输出重点机构,组织企业提供配套和转化服务,形成一批专业化、高成长企业。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2

总体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6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20%;职工人数超10000人。

竞争优势明显。杭州市积聚了多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化公司,有全国首家在国内主板上市的民营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且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有2008年由海归团队(包括一名国家入选者和一名省入选者)在高新区创办、于2013年底在台湾成功上市的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有数度入列中国大陆最具成长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目前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杭州国芯科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在高新区设立分部和产业化基地――杭州中科微公司;三星半导体、威盛电子等多家业界知名或上市企业也在高新区设立分公司,这些企业目前都成为了杭州市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和产业的主力,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杭州高新区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5050计划”,一直把集成电路o计作为是其中的重点支持领域,引进了不少高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这些团队将成为今后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新的生力军。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pDp显示控制和驱动芯片、高清晰度实时监控SoC芯片、国产化汽车电子芯片关键技术等;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的高性能嵌入式CpU新型架构芯片等;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电视SoC芯片等;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支持卫星导航和手持移动电视的多模多频射频套片等项目都获得了国家重大“核、高、基”项目的扶持。

在数字集成电路方面,企业设计规模最高已超过1000万门级,主流设计工艺为130――55纳米,若干企业已进入40纳米工艺水平;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面向由应用驱动的特殊工艺设计水平十分突出;在射频集成电路方面,已经具有成熟的GHz级设计水平。另外,在嵌入式处理器、数字音视频、视频监控、电源管理、LeD驱动等领域形成了技术和产品特色和优势,集成电路设计整体技术和产品水平也处于国内一流地位。

主要问题

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加上没有抓住和利用“十五”和“十一五”集成电路产业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直接导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强度不断下降,产业发展后继乏力,市场竞争优势不断下降,与上海、北京、成都、深圳等发达地市的差距逐渐拉大,正被广州、沈阳、西安等集成电路产业后发地市逐步超越。造成本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乏力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杭州市虽民营经济发达,具有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人们创业热情持续高涨,民间资本雄厚。但全社会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认识不足,尤其是不少条件优越的地方政府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引导与扶持不力。主要表现在国家有关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产业的战略意图在本市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国家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产业政策(国务院分别公布国发【2000】18号和国发【2011】4号两个重要文件)在本市未能很好地贯彻和细化落地;政府营造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环境氛围不浓,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政府掌握的大量社会资源不能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特别是集成电路领域倾斜。

全国十年“黄金期”,杭州却是“失落”十年。“十五”、“十一五”是我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黄金十年,在长三角高歌猛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10年征程中,江苏、上海、北京收获颇丰,外资蜂拥进入苏、沪、京等地高强度持续投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国内发展高端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头羊,世界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而杭州市虽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良好条件和先发优势,但过去10年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成为了比较失落的“十年”,甚至基本未成功引进一家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自此与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市拉开了差距。据对深圳、武汉、重庆、成都等地的调研,这些城市对集成电路产业非常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带动了产业的发展,2015年集成电路产业主营收入均超过了杭州,深圳385亿元,武汉150亿元,重庆200亿元,成都400亿元。以后趋势将越拉越大,因为他们都在上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而且不是一条、两条,武汉将达三条、四条。

产业高端人才紧缺。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制造业是当代典型的资金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专业人才紧缺将会给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杭州市在培养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市相比本就不足,许多人才需要从西安、成都、武汉等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引进。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氛围不浓,产业发展平台不大,引进后经数年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又遭遇上海、深圳等地的争夺,专业人才流失较大。目前,全市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现场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比较紧缺,金融与国际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更是一人难求。

产业层次有待提高。杭州市发展集成电路历史不长,资本和技术积累不足,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加之在集成电路领域国际资本前期引进力度不大,行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工艺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使得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总体上和上海、江苏、北京等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环境制约产业发展。杭州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每月出货上亿颗芯片,产能释放主要依靠上海、江苏、台湾等地,成本高不说,10倍于芯片的收入全部贡献给了上海、江苏等地,杭州本地企业自己建设集成电路生产线,受土地、能耗、环评等因素制约。

对策建议

加快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杭州软件产业园已有几十个,唯独没有集成电路产业园,为了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环境,尽快建立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园。

加强强强联合,补缺“缺芯”、“缺魂”短板。积极参与杭州市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加快推进阿里巴巴与富士康的战略合作,将云oS、飞天操作系统芯片化。

芯片设计业领先发展。围绕特色优势领域,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芯片,以设计业的快速增长带动制造业的发展。支持发展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士兰微),大力开发微控制器(mCU)、半导体高速存储芯片(中电海康)、三维数据型闪存(3DnanD)等产品。北斗导航重点开发国际领先的北斗/GpS多模亚米级定位芯片,研发北斗与应用处理器或传感器结合的集成芯片,并加快芯片推广应用(中科微)。光通信重点开发超高速、高集成度光通信芯片、有源光|关键芯片和无线收发芯片(天野通信)。图形图像处理器与引擎、数字音视频等芯片(国芯科技)。传感器重点开发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磁电子及其信息感知器件等芯片。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芯片(浙江铖昌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重点开发安全存储、加密解密、安全iC卡等信息安全专用芯片(海兴电力、迪普科技)。汽车电子重点开发汽车音视频/信息终端芯片、近场通信(nFC)芯片(中科领航)等。

芯片制造业跨越发展。积极推动8英寸生产线建设,引进12英寸生产线,兼顾6英寸等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动芯片制造业做大做强。推进士兰集成和矽力杰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建设。推进立昂电子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芯片和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建设。加快推进富士康、大和热磁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建设。加快中天微CpU.ip核芯片和中科微北斗导航芯片的产业化。

封装测试与材料业配套发展。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封装测试与材料企业,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以士兰微、中天微、中科微、海康等芯片为龙头,吸引和集聚一批封装测试与材料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巩固发展高速光器件、LeD芯片封装产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显示芯片测试、检测、封装等生产线建设。加快发展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加强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形成各部门协同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成立由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智力保障和咨询建议。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3

以何种姿态和方法参与本轮全球性的行业大整合,关系着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集成电路(iC)产业的未来,乃至制造强国的崛起。

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应对先进产业并购“后遗症”,使之真正达到“并购、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和再发展,成为一大历久弥新的挑战。

3月13日,英特尔(intel)宣布斥资153亿美元收购以色列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mobileye。BBC称之为“一场豪赌”。此前,2015年,英特尔也曾以167亿美元收购altera,整合CpU技术与FpGa技术,布局物联网

正是从2015年开始,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大并购时期,产业整合力度空前。根据美林统计,这一年全球半导体领域并购额超过128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6.8%,2016年则达到1560亿美元。

本轮产业整合的突出特点现象是百亿美元并购不断:两年中共有8起,

如此,在集成电路行业,资源越来越向领先企业集中、其垄断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到2016年,全行业前20名企业销售收入约280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近百亿美元。这代表着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在本轮大并购中,中国企业也有收获,如北京清芯华创收购豪威科技、建广资本先后收购nXp的RFpower部门和标准产品部门、武岳峰资本收购美国芯成半导体、北京屹唐盛龙收购mattson、紫光科技入股西部数据等。

最新消息则是2月14日,中国非易失闪存技术(noRFlash)存储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以65亿元人民币得以全资控股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iSSi。

然而,“走出去”的中国集成电路资本,实际收获寥寥:目前仅有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新加披封测厂星科金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收购意大利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厂LFoundry70%股份等5个案例最终完成。

挑战主要是:可选择和能收购的企业资源有限,同时还需要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干预。即便完成并购也面临能否将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并在其技术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发新技术的问题。

国家集成电路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相比于前三个难题,后续资金尤其是支持再创新的研发投入不足将严重制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这样,买回来的先进技术也可能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在国内实行去杠杆、对外直接投资收紧的情况下,刚刚起步、远谈不上强大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新的政策支持设计。

中国资本能买谁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海外并购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扩大对外合作、落实国务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全产业链。

中国集成电路企业“走出去”并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合适的收购项目有限。这主要受包括买、卖双方条件和意愿的影响。

诸如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英特尔、全球存储器最大供应商三星电子(Samsung)和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国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是不可能出售也不可能被中国大陆资本购买。

半导体行业咨询机构中国台湾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拓璞产业研究经理林建宏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集成电路行业,位于市场第一名的企业肯定赚钱,第二名赚小钱,第三名可能赚也可能亏,“赚钱的公司是不可能出售的”。因此,并购对象只能从亏损企业中选择。

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国外集成电路企业在并购中不断壮大。比如2015年5月美国安华高科技有限公司(avago)370亿美元收购新加坡博通公司(Broadcom),并购后的安华高科技成为拥有强大有线与无线通信产品组合的“巨无霸”公司。

安华高科技由此已变为不适宜收购对象:其股价从2015年5月的100多美元涨至2017年2月的210美元左右,总市值亦达800多亿美元。

此外,涉及重要i域的关键技术容易受到卖方国家的干预。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欣洋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中国集成电路资本或企业曾想并购涉及红外和夜视等关键领域的公司,如仙童半导体,最后都未能成功,“中国能买回来的都是相对于中低端的消费类技术。”

王欣洋介绍,从战略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缺乏的产品首先是各种传感器,比如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在内的各类专用集成电路产品;二是处理器(CpU);三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即高端电子系统的心脏。“这是国家的软肋,尤其是高端芯片100%依赖进口,但这类产品的企业几乎收购不到。”

总体而言,从事设计和封装环节的国外公司相对好收购,制造厂的收购相对较难。

全球第三大集成电路封装厂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因为并购小的制造厂并不能缩短中国企业与国际同行的技术差距,但真正先进的技术要并购又有难度。”

而从买方――中国集成电路资本来说,如“核高基”重大专项总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所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缺的就是对外并购的经验,因为之前没有资本、也没有技术积累,“没有条件走出去并购”。

此外,企业文化和收购成本问题也是影响中国集成电路资本海外并购项目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并购案多存在文化相同或相近的先天优势,比如被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收购的美国豪威科技有限公司(omniVision)创始人就是华人。

“从美国购买技术将越来越困难”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走出去”并购面临的第二大难题即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的干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自2014年掀起的海外并购潮,似乎仅仅“火”了一年多时间,即因美国政府实施的干预政策而“退热”。

隶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智库统计显示,2015年一年中国资本收购和入股境外(包括中国台湾省)集成电路企业达11家,金额达126.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5亿元(按照2015年12月汇率折算)。

但进入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资本海外并购即陷入了频频被否的尴尬境地。1月22日,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宣布,由于无法解决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有关国家安全的顾虑”,停止向由金沙江合创业投资企业主导的投资基金“GoScaleCapital”出售旗下Lumileds(芯片和车灯公司)80.1%股份。

而美国仙童半导体有限公司(Fairchild)、德国芯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aixtron)等与中国企业达成的类似协议均因同样原因未能完成。

进入2017年,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企业“走出去”并购更不利的事情发生了。

由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和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联合提交了一份《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领导地位》,该报告针对美国半导体创新、竞争和整合面临重大挑战的现状提出了三条应对之策,其中之一就是“对新兴经济体芯片业产业政策进行反击”,新兴经济体就是指中国。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孙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中美两国在高技术领域合作广阔,潜力巨大,中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放宽包括半导体在内的高技术出口管制,在民用集成电路技术、产品和装备领域取消对中方的出口条件限制,进一步消除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合作壁垒。

刁石京表示,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必须是各个国家间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最终共同成长。

资本如何消化技术

即使收购成功,能否实现“消化”也考验着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蔡一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如果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是对公司既有市场进行有益补充和扩展的收购,“那就不可能发生消化不良现象。”

如果是纯粹的资本运作,在自身技术实力不强或没有一定市场地位的情况下,通过并购全新技术进入某一领域、并希望维持既有市场将很困难。

蔡一茂表示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取得成绩的并不能保证后续也一定取得同样业绩。如果不能留住被并购公司的人才,也将很难保证技术得以延续。

在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资本“走出去”并购或入股的11个案例中(包括台湾),有5个由资本完成。

一个案例是豪威科技(omniVision)。美国豪威是一家影像传感器企业,根据不同的排名方式在全球影像传感器领域的位置是第二或第三,即索尼之后最重要的影像传感器企业。

美国豪威原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016年初由中信资本、北京清芯华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金石投资有限公司组成的财团通过收购、私有化举措,使其成为北京豪威的下属公司。根据最终协议,交易价格为每股29.75美元,总计约19亿美元。

然而在成为“中国公司”之后,由于美方技术人员缺乏对资本的认同、流失严重,其他大公司也有意从豪威科技吸纳技术骨干。豪威科技因此一直未能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要能消化吸收被并购企业的技术还依赖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公司自身所拥有人才水平的影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10月,由美国iBm联合5家中方公司在苏州成立的“中国power技术产业生态联盟”。业内普遍认为iBm没有对中国企业开放先进的技术。

但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其主要原因还是中方尚无相关技术知识积累,消化不了iBm的先进技术。

可以佐证的是,据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总需求在30万人以上,而当前所有高校微电子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不足7500人。

孙伟介绍,高端人才十分缺乏,已经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严峻的是,集成电路产业领先的国家还对人才流入中国加以限制。2016年12月,全球前三大存储器供应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SKhynix)和镁光科技,相继寄出存证信函给准备跳槽到合肥长鑫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及为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的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核心成员,全力防堵DRam技术流入中国大陆。

此外,中国本土公司去并购一家跨国公司的前提是它已是一家跨国公司,但中国还缺乏本土成长起来的跨国集成电路企业。叶甜春表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化难题。

如何跨越资金门槛

资金问题则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走出去”并购需要面对的第四个难题。特别在当前“三去一补一降”的背景下,如何融资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挑战。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银行、证券机构都在进行收紧。无论收购本身还是后续消化,都需要面临越来越严格的资金管控。

而中国集成电路企业起步较晚,不仅之前发展大多依靠融资、贷款,到目前也缺乏足够积累,必须以高杠杆的形式撬动资金。

由于缺乏差异化处理,一些集成电路企业的的对外投资和继续消化,其融资举措与影视、娱乐等行业的高溢价行为,都被谨慎的看待。

另一方面,进一步防范潜在风险,中国政府正在逐渐收紧直接对外投资。这主要是应对之前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诸多盲目性和不成熟。特别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人民币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步伐应相协调,警惕伪装成对外投资的资本外流。

原本打算收购全球高级半导体产品设计、制造和行销领先者美国爱特梅尔公司(atmeLCoRpoRation)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考虑了包括财务压力在内的多方面投资风险后最后撤回了并购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团队在其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报告》中解释,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依靠外部融资,尤其是国内银行的支持,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即使对于央企,也不得不考虑这一问题。

事实上,集成电路产业就是一个需要连续巨额投资的“无底洞”。

2016年,英特尔的研发支出达127亿美元,约为当年营业收入的23%,恰好也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研发投入的23%。英特尔自2012年开始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美元,每年的研发投入金额仍在不断增加。

全球it调研与咨询服务公司Gartenr高级总监盛陵海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集成电路公司要与产业发展赛跑,即投资有产出能够维持对下一轮技术研发的投资,但如果一次性投资后没有产出则需要追加额外资金才能追赶不断发展的技术。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4

一、国际电镀线路板行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从1838年英国镀银专利提出至今,电镀已有160多年的发展历史,电镀技术为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统计和预测,全球电镀线路板行业的产值于2006~2010年期间将由约420亿美元增至约537亿美元,平均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3%。从区域发展趋势看,1998年电镀线路板产业主要以美国、日本及欧洲为主,产值约占全球的73.4%;2000年后,这一格局出现重大转变,电镀线路板产业中心进一步向亚洲转移,中国大陆由于下游产业的逐步转移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电镀线路板厂商的投资。

纵观世界上所有的先行工业化地区,产业配套都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再到不完善的过程。各国电镀线路板行业在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后,都逐步将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保留了部分高端电镀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从事与主导产业(汽车、电子、航天、军事等)相配套的、附加值高的电镀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将电镀线路板行业逐步向专业化、一体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方向推进。

二、国内电镀线路板行业发展及区域分布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与此同时,电镀线路板行业因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功能性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配套行业。电镀技术不仅仅在传统工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高新技术产业,如现代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产品制造方面,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0000多个电镀厂点,其年产值超过100亿美元;从事电镀行业的职工总人数约5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为6%~7%,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线约5000条,年产量约3.5~4.0亿平方米。据国际知名市场调研机构n.t.information调查,2008年我国pCB行业以1217亿元的产值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pCB行业总产值的34.9%。2008年底,全球2430家pCB企业中有930家中国企业,占全球pCB企业总数的38%,居世界第一;世界知名的pCB生产企业中大部分已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并正在积极扩展。

从地域分布看,国内电镀企业主要集中在各大中工业城市及其周围农村地区。经济越发达、制造业越兴旺的地区,电镀企业越多。全国40%以上的电镀企业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两个地区的产值约占全国的60%[1]。其中,珠三角地区由于起步早,在企业数量、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由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CpCa)评选的2008年中国印制电路行业百强中,其中56家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总销售收入488.14亿元,占全国pCB百强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4%。珠三角地区的全国pCB百强企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即深圳、广州、东莞和惠州,占珠三角地区pCB企业总数的75%。

三、深圳电镀线路板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深圳轻工电子行业的发展,电镀线路板等配套行业需求旺盛,在市场推动下逐步形成一定行业规模,但由于我市一直未规划电镀线路板基地,电镀线路板企业未能入园,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局面。据调查,深圳电镀线路板企业共有1000余家,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电、机电、机械及钟表制造业,五金等金属制品、玩具及工艺饰品制造业,机修、汽修服务业和玻璃、建材及家具制造业等几个行业中[2]。

1)电镀企业现状。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3]统计,截止2007年底,深圳市共有专业电镀企业(指专门对外接受委托加工的电镀企业)及配套电镀企业(指由于生产工艺需要须在厂内配套电镀生产线的企业)企业500余家,工业总产值约150亿元;其中,专业电镀企业372家,工业总产值合计63.1亿元。这500多家电镀企业中有300多家(其中210家为专业电镀企业)分布在宝安、龙岗两区,少数分布在南山、福田等区。

2)线路板企业现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制电路板(pCB)行业随着我市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壮大。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pCB行业发展最早、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据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调查,2008年底深圳pCB企业总数达583家,相关配套的设备材料企业约250家,全市pCB行业总产值350亿元,占全国的28.7%[4]。其中,宝安区是我市pCB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全市583家pCB企业中有396家位于宝安区,主要集中在沙井、福永、松岗和西乡等几个街道。

四、深圳市发展电镀线路板行业的现实意义

4.1落实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必须发展电镀线路板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电子信息产业亦需要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与之相适应

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目前深圳已经形成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it产业生产基地之一。据统计,2008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10.95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7839.15亿元,约占比90%[5]。由2008年深圳电子信息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及比重(图1)可看出,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外设、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等产品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在《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09年修订)》中,明确鼓励发展各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特别是芯片制造,卫星导航系统、卫星遥感系统设备制造,tFt-LCD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驱动模块制造、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制造,模拟、数模集成电路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用光传输与光电集成器件、大中型电子计算机及高性能微机等,这些项目均需要高端的电子电镀与之配套。所以,深圳要落实产业政策,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高端电镀线路板行业。

4.2电镀线路板行业是产业配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镀线路板行业有利于推进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深圳工业中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的支柱产业,其竞争优势除了来源于多年培育形成的规模效应、市场份额和技术力量外,更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产品配套能力。pCB行业是当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中应用度最广、技术创新最快的行业之一,从计算机及外设、手机等高端产品,到电视机及各种数码产品,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或产品均需要其配套,以联能科技、至卓高飞等大型pCB企业为代表,其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成本控制等直接关系到所配套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从图2不难发现:2005~2008年,作为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电子元件制造业门类之一,深圳电镀线路板制造业与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95,说明两者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其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

4.3高端电镀线路板行业是深圳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环节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国际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

目前,高端电镀技术主要掌握在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以及长三角的上海、苏州等地。电镀线路板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与集聚,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和广州为代表)和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和苏州为代表)已发展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最为成熟的两个地区,也是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深圳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是珠三角地区高端电镀线路板生产制造规模最大、技术研发最为活跃、人才和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能力方面是周边其他城市(如东莞、清远、惠州等)短期内不可比拟的,是深圳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果深圳不保留和优化电镀线路板行业的发展,随着特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以及近几年劳动力和经营成本的上升、土地资源紧缺,将导致电镀线路板企业为谋求发展而外迁的局面:一种情况是外迁到长三角区域,这将大大提升该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间接削弱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配套优势,使深圳在承接新一轮的以数控机床、大型成套设备、交通运输制造及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转移方面相对长三角地区处于劣势。电镀线路板行业一旦退出深圳,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减深圳产业配套能力,除影响产业转移的承接竞争力外,极大可能导致深圳原有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亦将随之流走!

五、深圳电镀线路板行业发展建议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电镀线路板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电镀线路板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深圳市主导产业对电镀线路板产品的需求特征,深圳市电镀线路板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应突出以下特色:

5.1打造部级电镀线路板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深圳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提出,至2015年,深圳要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和4个工业园区(月亮湾循环经济产业园片区、福田保税区、观澜高新区和电镀线路板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这四大园区将是未来五年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头戏。其中,电镀线路板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来建,通过不同的方法处理电镀的废弃液,集中处理有害液体,并提取有用资源回收利用。

5.2设置企业准入门槛

为配合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遵照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粤环[2007]8号)及其补充规定(粤环[2007]83号),制定深圳市电镀线路板产业集聚基地进入标准,优选与深圳未来主导产业(计算机制造、通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汽车装备制造等)相配套的、产品附加值和自动化程度高的高端电镀线路板生产企业,限制附加值低、污染重的传统电镀线路板生产企业,强化与深圳市主导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产业配套能力。

5.3建立电镀线路板研发平台和创新中心

2009年初,国家发改委决定在未来三年将把约100个国家工程创新与研发中心集中到珠三角,在2020年前将珠三角地区发展为中国重要的创新中心。深圳应结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科技部批准的七个部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的建设,建立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相耦合的电镀线路板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深圳市电镀线路板行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中心,为深圳市支柱产业配套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5.4设立电镀线路板行业清洁生产中心

设立电镀线路板行业清洁生产中心,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电镀线路板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鼓励采用低浓度电镀等先进工艺取代污染严重的高浓度电镀传统工艺;鼓励发展无氰电镀工艺,限制淘汰含氰电镀工艺;提倡逆流漂洗、槽边回收、中水回用等节水型生产工艺,取代单级漂洗或直接冲洗等落后工艺;促进推广节能型高频整流电源的应用,逐步取代高能耗的整流电源等。

六、结论

国外先进工业化地区电镀线路板行业的发展都是逐步将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保留部分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从事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附加值高的电镀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深圳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电子信息产业是其支柱产业;深圳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将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电镀线路板产业,逐步向高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推进。因此,建立一套与主导行业相配套的、高规格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电镀线路板行业,不但有利于留住和吸引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而且有利于推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攀升。

在深圳发展高端电镀线路板行业,可巩固珠江东岸高端电镀线路板行业龙头地位,是深圳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环节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建设电镀线路板企业集聚区,全面调整电镀线路板行业布局,引导电镀线路板企业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实施清洁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有利于电镀线路板行业上规模、上档次,实现规模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谢家业,我国电镀行业与清洁生产审核,来源:gdcp./detail.asp?id=979

[2]杨伟利,南粤电镀行业的环境优化之路,《环境》,2007年05期,44-47

[3]深圳市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库,2008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谢海情(1982-),男,湖南耒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3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29-02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1,2]一直以来,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iC产业放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位。[3]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仅靠国内少数高校的研究生已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快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开始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4]集成电路设计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都由原来纯粹的研究生教学逐渐转为由本科教学开始。

本文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不合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主要开设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晶体管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不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是集成电路方面的基础课,为后续更好地学习集成电路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如果这些基础课程没学好,学生在学习后续相关专业知识时就会比较困难,进而直接导致学业的荒废。但有些高等院校将这些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设置较少的课程教学课时量,甚至少数院校不开设这些课程。

(2)课程开设顺序上存在很多问题。在部分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固体物理”课程和“晶体管原理”课程同一个学期开设,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晶体管原理”课程时没有“固体物理”课程的基础,从而很难快速地进入状态,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

(3)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本科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

2.实践教学量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

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推广eDa工具的使用,许多eDa公司实施了专门的大学计划。我校购买了CaDenCe软件以及高性能服务器,搭建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eDa平台,并与aLteRa公司共建了eDa/SopC联合实验室。但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却喜忧参半,难以实现软件使用量的最大化。一方面,购买的软件等资源主要供学生实验课上使用,其余时间学生很少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在上实验课时一般都采用填鸭式灌输方式,而不是学生自己摸索,从而难以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很容易忘记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点,在后续的工作或学习中要用到相关软件工具时需重新学习。动手能力差成为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本科生择业时的一大障碍。[6]

3.门类分科不合理,属性不一致

无论是从专业内容还是专业性质上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都应该属于工科性质。然而,我校将该专业划归理科专业。这将导致虽然学习的课程与内容和其他高校工科性质的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基本一致,毕业时学生却是获得理学学士,造成很多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问题。许多单位招聘时首先看的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使得很多学生错失了就业的好机会。最终直接导致下一学年选择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只能靠调剂维持正常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甚少,对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优势了解不够,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市场需求和该专业的良好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从而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改革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压缩公共基础课,取消与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关系不大的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开课顺序、课时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对于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本科生而言,其学习的内容是集成电路相关的最基础理论知识、电路结构及特点。其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基础的电路结构以及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等,而不是电路各性能参数的具体推导。因此,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

2.完善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而言,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目前,集成电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量过少。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总课时量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38学时,实验教学仅10个学时。38学时的理论课包含了单级运算放大器、差分运算放大器、无源/有源电流镜、基准电压源电路、开关电路等多种电路结构。仅1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还包括2~4学时的eDa工具学习,留给学生独自进行电路设计的就只有6~8个学时。学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极大地削弱了学习兴趣。因此,增加本科教学的实验教学课时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

(3)应该将以CaDenCe软件为主体建立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eDa平台,以及与aLteRa公司共建的eDa/SopC联合实验室作为开放式电子设计训练和综合创新性实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实现软件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3.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据相关部门统计,极少数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一方面本科生基本知识储备不够,更主要的原因是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

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育尚处于孕育发展阶段,虽适应iC产业发展的需求,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媛,余宁梅,高勇.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2]刘胜辉,崔林海,黄海.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2).

[3]孙玲.关于培养集成电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集成电路,2007,(4).

[4]方卓红,曲英杰.关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27).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iC产业集群升级地方政府作用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089-04

一、上海iC集群总体概况

上海iC集群,是以iC制造为重点,包括iC设计、封装、测试、原材料、光掩膜,以及模具、设备生产和维护、人才培训等相关配套服务的较为完整的iC地方产业网络。上海iC集群的空间范围,是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延伸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核心区),和漕河泾、松江、青浦为扩展区的iC产业集聚区。其中芯片制造业代表企业有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芯片设计企业代表有展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amD;封装测试企业代表有安靠和日月光等;设备材料业企业代表有中微半导体设备(深厚)有限公司和盛美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iC集群,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销售收入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据1/3以上的份额(表1)。从产业链各环节看,芯片制造业、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都占有114以上的比重。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直是上海营造产业环境,提高产业高端技术的研发实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的重要抓手。国家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部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第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目前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上海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平台。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拥有开放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和中试平台。主要业务包括为行业提供技术来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工艺研发和验证服务,面向设计企业开发特色工艺模块和人才实训等。上海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平台则以政府补贴、有偿共享的方式,为集成电路开发和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测试技术服务。

二、上海iC集群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弱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突出表现为产业规模小,单体规模小,盈利能力弱。在产业构成上,2009年上海iC设计业销售收入为36.5亿元、制造业为146.7亿元、封测业为183.7亿元,仅为台湾新竹iC的1/25、1/11和1/4。同国际先进集成电路企业比较,上海集成电路企业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距。中芯国际为上海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与全球第一的代工厂的台积电相比,销售收入仅为台积电的15%,盈利能力更是相差甚远。中芯国际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销售收入分列全球第三、四位,但前者毛利率仅为后者的1/3。展讯作为上海最大的设计公司,在销售收入、研发投入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与国际著名设计公司都存在较大差距。

2.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

上海iC地方产业网络,是以代工制造环节嵌入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当中,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设计公司弱小,制造封装测试环节规模最大,近年iC产业3/4以上销售收入来源于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低价值链环节。由于iC产业是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全球iC产业价值链由研发设计力量强大、制程技术先进,并掌握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的美、欧、日的iDm(整合元器件制造)公司控制。他们通过制定规制、标准和监督规则、标准的实施,来整合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最终获取了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

3.周边地区形成了对上海iC集群的强劲竞争和挑战

除集成电路设计业落后、中高级技术人员不足的制约因素外,商务成本提高也使得上海iC集群面临挑战。虽然集成电路业特别强调企业网络的完善性,但是商务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产业链上某些环节的分布。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价格飞涨,上海的劳动力成本与周边的苏州、无锡相比也逐渐丧失优势。集成电路企业选址时不得不权衡上海的集聚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较高的要素成本与预期利润。一些集成电路制造厂投资项目最终主要因为上海的商务成本过高而选择了上海周边地区,2008及2009年江苏省的销售收入已超过上海市,成为国内集成电路第一大省。近两三年随着武汉新芯12英寸生产线、成都成芯和重庆渝德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投产以及西安应用材料公司技术中心的建设,中西部地区iC产业发展的势头不可小觑。

4.国际硅周期和金融危机对上海iC集群的冲击

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上海iC集群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国际集成电路行业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从销售收入来看,2001年到2004年翻了一番,2003至2006年年均增长率达到50%。到2007年步入硅周期,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不景气,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仅实现销售收入389.5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明显放缓。受到国际半导体市场的影响,2008—2009年上海iC产业呈现负增长,2009年销售收入降为402亿元,增长率为一12%,比同期全国iC产业销售收入跌幅还多1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海iC产业遭遇了较全国更大的冲击。

三、推进上海iC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1.科学制定上海iC集群规划,实施价值模块协同网战略

一是要找准上海iC集群在全球和全国价值链中的位置。随着国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本市加紧实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项目,抓住整机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联动环节,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产业化应用的大产业链,确立产业升级路线图,确立上海iC在全国iC设计业及其产业化的领先地位,并推动上海iC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攀升。

二是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及定位。科学分析浦东、松江、紫竹园区的产业链优势环节,每个园区确立1~2个优势环节,其余非优势环节给予鼓励政策转移到相应园区,避免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张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微电子装备;外高桥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金桥建设部级通信产业基地,重点集聚和发展移动通讯设备和光机电一体化;康桥发展以华硕公司为标杆企业的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类终端产品。

三是实施价值模块协同网络(VmCn)战略。模块协同网络是通过加强集群内相关企业间的水平联系,通过协作、创新、竞争全面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将模块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集成、灵敏的全球化模块化产业集群。上海iC集群可以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将集群内的大量同类型本地企业,协同组织,建立复杂的水平联系网络,协同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区域本地行为主体,组成灵活敏捷、协同互补的动态经济体系,有效实现价值创造过程的网络化整合,并通过企业和不同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的不同行为主体的知识交流与碰撞,激发集群创新发生。在有效利用全球网络的同时,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增加网络的密度,拓宽相互学习的界面。

2.加快iC产业整合转型,提升创新能力

对上海iC产业来说,加快整合转型,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做大做强,同样是iC集群升级的紧迫需要。应抓住国家鼓励产业整合重组的机遇,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通过政策、资金和市场引导等途径,对产品技术水平高和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加快整合iC芯片制造、设计企业,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尽快形成几个上规模的企业,为培育世界级集成电路企业作准备。以iC产业航母,撬动龙头企业的跨国混合网络,加速集群国际知识的获取、吸收、创造性运用,从而为本地iC集群的跨越式升级创造条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速度。要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国家重大专项重点提升集成电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的机遇,引导本地企业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快速占领新兴市场,增加企业竞争力。

3.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

一是落实2008年财税1号文有关优惠政策,国家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涵盖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认定为“生产型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使其在国内完成设计后顺利投入生产出口到国内外市场,并将集成电路产业优惠政策覆盖半导体产业链诸环节。二是对公司的跨国研发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取消“出口”和“进口”的双向税赋成本,规定企业在国外的研发专利可以作为国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依据,可以享受相关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三是鼓励地方企业利用中国本土大学、科研院所等与国外相应机构的“非赢利合作”关系,建立国外有关法律、科技制度的“专家咨询库”,通过“迂回”战略间接嵌入到西方知识网络,从而脱离于跨国公司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iC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专业化、高端人才对于iC集群的升级至关重要。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制定高工资、低(零)个人所得税、股权奖励等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吸引海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管理专家前来工作。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待遇。加强产业间的网络联动来进一步强化企业网络优势。同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基层作业员、技工、工程师提供较好的专业素质培训。这样的措施对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上海iC人才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积极人才政策,将人才待遇与户籍制度、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工作、子女教育与就业统筹考虑,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4.充分发挥协会、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职能

建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抓大放小”,将具体事务性职能交由协会办理。在建立产业同盟方面,建议进一步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和推动lC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授权协会实施或参与产业联盟的培育、建设和运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协会的推进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发挥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可以参考香港政府和香港工程师协会的做法,以政府(工程类)公务员的要求对协会的会员标准进行认定。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政府和市、区两级行业协会结合起来,具体放手让协会去做。提供孵化楼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服务;打造风险投资机构积聚地,重点培养有自主创新的重点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促成iC产业的产业联盟。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7

“攻坚”之战打得十分艰苦

《中国改革》:长时间以来,无论是谈及民营企业生存发展问题,还是谈及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问题,人们总会把关注点聚焦于垄断行业改革这一话题上来,似乎垄断行业改革成为深化改革的“瓶颈”与“掣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常修泽:改革30年来,垄断性行业改革走过了这样的轨迹: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之前,垄断性行业改革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九五”计划之后改革在多行业开始启动,在政企分开和产业重组(主要是分拆)方面有所动作;2002年中共十六大作出“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部署以来,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艰难推进(有的有所前进,有的有所停滞,有的还有所倒退);2007年中共十七大之后,面临着“深化”的战略任务。

审视近十几年来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主要是在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着手政企分开。如撤销国家电力部,成立电监会,组建相关发电集团公司和电网公司;撤销邮电部和此后“政企合一”的国家邮政局,实行新的国家邮政管理机构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分离等。二是推进业务“分拆”。如电力部门通过“纵向拆分”和“横向拆分”,组建5家发电集团和2家电网公司;电信业经过多次重组,也初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等。三是引入行业外资本。总体来说,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得十分艰苦,在一些方面改革处于“胶着”状态。

《中国改革》:怎样理解这种“胶着”状态?

常修泽:总体上说,垄断性行业改革还没有完全“破题”。一是政企尚未分开,缺乏商业化运营环境。在中国,政企不分问题是一种“痼疾”,尤其在号称自然垄断行业更是如此。有的迄今还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如铁路部门。在国外,这些产业部门要么作为政府公司由政府按照公法体系来直接管理,要么政府依法对取得这些产业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进行管制。但是在中国,这些产业部门(如今日之铁道部)的法律地位,究竟是何?政也?企也?亦政也,亦企也。

“破垄”如此之难?根源在于垄断性行业里政府和企业瓜葛非常紧密,可谓“盘根错节”。长期以来,中国垄断行业的主要业务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部门垄断经营,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执行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政府计划安排,企业无经营自,也不承担风险,这是中国垄断行业低效率的主要原因。

在商业运营环境方面,存在价格扭曲的问题。一部分存在价格人为压低的成分,导致利润率偏低,例如供水行业2006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61%,约为全国各行业平均数(6.74%)的一半。长期以来,在政府垄断经营的体制下,此类行业的部分服务被当作“社会性物品”而不是“经济性物品”来对待;另一部分则存在价格偏高的成分,原因是成本中存在大量的不合理因素。一些不该进入的费用进入了成本,包括行业的高工资。按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计算,2006年全国各行业平均值为20856元,电信行业为38157元,比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高出83%。当然,该行业的高工资与人力资本的价值有关,即使如此,也存在成本偏高的成分。正因为成本偏高,导致价格扭曲,公众反映电信收费过高。

二是进入壁垒依然过高,难以形成有效竞争。主要表现为:进不来;不对等;同质性。

所谓“进不来”,就是市场准入环境不宽松,进入壁垒障碍严重,导致在多数部门竞争主体数量有限,产业集中度偏高;所谓“不对等”,就是已有企业与新进入企业处于不对等竞争的状态。支配市场的原垄断企业较之新进入企业具有压倒性的先入优势,同时它还凭借自己的优势采取一些阻碍竞争的策略,使得有效竞争难以实现;所谓“同质性”,就是竞争主体资本属性的同质性较高。也就是说,引入竞争的方式基本上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拆分重组,这种拆拆分分,只是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所管理企业的数量发生变化,或者说,只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并没有产生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主体,最终只能是预算软约束下国有企业之间的“兄弟之争”。其结果,既无规模效益之利,又有效率低下之弊。

《中国改革》:也就是说,在单一国有或国有投资占主体的结构中引入竞争,所有竞争者的利益主体只是一个,即国有资产所有者,这样,任何一个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都将是国有资产的损失。因此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它表面上可能希望引入一些竞争做点缀。

常修泽:是的。第三个问题:国有资本“一家独大”比较严重。

这里,我做了一个表明当前中国垄断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表格(见表一),这组数据是2005年国务院提出“非公经济发展36条”之后的2006年的数据,可见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之艰难。

从表一可以看出,即便在主体企业已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电信业,仍然存在严重的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现象。国资部门通过全资拥有集团公司间接控制了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股权,此外,其他国有股东还持有一定股份,而可流通的公众股东的份额在总资产中实在有限。

《中国改革》:您所提供的这一表格醒目和直观,非常有说服力。

常修泽:四是科学监管尚未到位。首先表现为独立监管机构存在严重缺陷。当前垄断陛行业监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企、政资、政监“全合一”型,典型的是铁路部门(铁道部)以及炳草行业(国家炯草专卖局);二是政监合一型,政府行业管理机构代行监管职能,如电信(工业与信息化部)、民航(交通部民航局)、邮政(国家邮政局)、市政公用设施部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以及各地的建设部门);三是政监相对分开型,如电力行业(电监会)。目前仅有电力行业成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但在两个关键领域即电价和电厂的建设及扩容的职能配置上,也与国家宏观部门存在着交叉、重迭。

除了缺乏独立监管机构外,政府监管职能或缺位或越位。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透明度低,一些监管职能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授权。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垄断性行业改革的

四大理论支点

《中国改革》:从改革的全局看,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任务十分急迫和至关重要。

常修泽: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的审视,垄断行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短板”。市场化改革欲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战车”需由竞争性行业向垄断性行业纵深推进;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入世对部分行业

(如电信、民航、铁路等)开放是有承诺的,参与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将“倒逼”垄断性行业改革;从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审视,分配公正、社会和谐对垄断性行业改革形成强大压力;从反垄断的法制化角度审视,《反垄断法》也逼着要把垄断行业改革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中国改革》: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应认真探讨下一步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理论支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常修泽:这是非常关键的,深化垄断性行业的改革,需要有“深化改革”的理论支撑。在研究中,我提出“四双破垄理论”,即:技术、市场“双驱变异”论;网络内外“双重竞争”论;纯粹公共产品与非纯粹公共产品并存及“双向转化”论;政府利他性与利己性“双重利益博弈”论。

《中国改革》:“四双破垄理论”听来让人耳目一新,您可为我们做一阐述。

常修泽:所谓技术、市场“双驱变异”论,是包括生产力方面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生产关系方面市场关系的变化,而“驱动”自然垄断行业的内部发生“结构性变异”,由此衍生出“制度性变革”。

技术革命是“破垄”的第一门“大炮”。马克思曾讲过一句名言:“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我认为,最重要的在于,它促使生产力要素发生新的结构性变化。在这方面电信行业表现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光纤通讯技术、微波通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其它高技术异军突起,对自然垄断特性进行了并正在进行着相当程度的演化、演变和演进,从而便于新厂商进入。

《中国改革》: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相关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使其向非自然垄断环节逐渐演变。

常修泽:是的。市场规模、市场容量是打破垄断的又一门“重炮”。过去为什么有些行业成为“自然垄断性”?原因之一,与市场容量的狭小性或有限性密切相关。现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市场规模扩大化,这就产生一种可能:在市场总需求面前,任何一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都不足以“一手遮天”(行政性垄断除外),从而产生竞争,自然垄断性逐渐丧失。此外,当市场容量扩大时,“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在位厂商对新进入者的排斥性相应弱化,进入也会相对容易地发生。过去我们不太重视市场容量对“破垄”的作用。

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加工工业大国,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消费大国。以移动电话为例,仅仅几年时间,就发展到5.49亿户,在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面前,任何一个厂商都难以独家垄断。这种市场规模扩大化趋势必然使自然垄断性发生“变异”。

《中国改革》:怎样理解您所提出的网络内外“双重竞争”论呢?

常修泽: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与“计划经济鸟笼论”不同的“市场经济鸟笼论”。传统的“计划经济鸟笼经济”,是指“鸟笼内”实行计划经济,“鸟笼外”搞一点市场调节;而“市场经济鸟笼论”强调,“鸟笼外”不仅是“搞一点市场调节”,而是实行“直接的竞争”,关键是“鸟笼内”这一部分,也要寻求打破计划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间接竞争”。

《中国改革》:在理解纯粹公共产品与非纯粹公共产品并存“双向转化论”时,应把握哪些要点?

常修泽:一是把握并存和变异。现代公共经济学把严格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称为“纯粹公共产品”。按此标准,在现存垄断性行业中,“纯粹公共产品”与“非纯粹性或准公共性”刚柔相济、共生共存是普遍现象。更重要的,它们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异”。如,随着产品或服务设计方面的技术改进,特别是“明晰性量化”技术(如热力表及高速公路电子卡等等)的出现(高度关注这些表和卡的变革),可以向使用者收取受益费用,使得一定程度上产生排他性。再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扩张,原来意义上的纯粹公共品或服务开始变得“拥挤”,而使额外使用者的边际供给成本不再为零(请注意,边际供给成本由零变正值),这时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就有了必要。

二是把握转化是双向的。在有的国家、有的阶段,会出现市场性或准公共性向纯粹公共性转化的趋势;在有的国家、有的阶段,则反之。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两种转化的趋势都存在。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内,出现的是市场性或准公共性向纯粹公共性转化的趋势(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但这不属于垄断行业,与垄断行业有关的是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地铁降价等);而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之外,出现的则是另一转化的趋势。鉴于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存在比较严重的以“公共性”为名而行“大锅饭”之实的问题,因此,在部分领域由纯粹公共性向市场性转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后者尤其值得关注。伴随后者这种转化,价格形成和收费制度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使得垄断性行业中蕴涵着潜在的改革能量,为民间资本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品或服务开辟了空间。

《中国改革》:由于垄断力量的长期积累,已经筑起了较高的垄断壁垒,而这种垄断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干预所形成的,其中交织着复杂的利益体系。您的政府利他性与利己性“双重利益博弈”论,是否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常修泽:我并不完全赞成将政府视为一个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主体、以至认为其也有着独立于公共利益之外的私人目标的观点。在各国的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均发生过政府主动或被动“寻租”,以至被利益集团俘虏、收买的情况。由此观之,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博弈的进程符合人类文明的成果,博弈的结果接近于而不是背离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

《中国改革》:多数人认为,在当前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中,利益集团已成为最大的掣肘因素。您的理论是怎样解释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常修泽:由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要改变旧体制固有的以及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阻力。特别地,由于对垄断性行业长期实施政策保护,而且政府部门也习惯于作为“运动员”而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这就有可能引发带有利益集团色彩的“政企同盟”,一方为管制机构,另一方为垄断巨头。这是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具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可以对政策决策过程施加影响力,因此有可能妨碍正在推进的垄断性行业改革,使制度安排被僵滞在低效率均衡状态。

在这种格局下,如何从制度上摆脱、超越利益集团的利益羁绊,以

形成对利益集团的有效制约,成为影响垄断性行业改革实际进程的重大因素。对于改革决策者而言,必须树立“公共利益至上论”,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念,防止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左右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改革实施的进程。特别是应注重对改革的统筹协调,通过设置高层次、跨部门、利益相对超脱的改革协调机构来设计改革方案,破除特殊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干扰和掣肘,防止改革走形变样,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

资料链接

各主要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展线路图

一、“自然垄断性”行业改革:

(1)电信业改革

1998年,在信息产业部成立的基础上,探索实行电信政企分开。1999年将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按业务重组为固定网络、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和卫星通信4家公司。2001年11月,对固定电信企业实行南北分拆(分拆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之后,建立中国卫通,重组中国网通(将原吉通、原小网通并入其中),引入中国铁通(由原来的铁路专网改造而来)。至此,在中国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形成6家电信公司,即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卫通。2008年5月,电信业进行了新一轮重组: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H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同时改革重组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发放三张3G牌照。这意味着此前的“六路诸侯”将被整合,电信业“三足鼎立”之势初步形成。这一重组刚刚开始,效果有待观察。

(2)电力业改革

1997年电力着手政企分开改革,撤销电力部(其管理职能归国家经贸委),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在地方层面也开办了一些不属国家电力公司、省级电力公司的“独立电厂”,原来按行政区划分割电力市场的体制有所改变。2002年2月,通过“纵向拆分”(电厂资产和电网资产分开)和“横向拆分”(发电资产和电网资产的各自重组),组建5家发电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国电、中国电力投资)、2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4家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至此,电力业的分拆格局初步形成。同时,还成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电力监管委员会,履行电力监管职责。拆分虽取得上述进展,但“竞价上网”的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电力业的竞争局面未能形成。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正在酝酿中。

(3)民航业改革

2002年以来,民航业进行重组,组成6大集团公司,即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资产由国资委管理。同时,除首都机场、区内的民用机场外,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90个)全部下放所在省(区、市),实行属地化管理。此外,2005年以来,“放宽市场准入”,数家民营航空公司开始运营,但迄今民营公司的运营份额微乎其微。

(4)邮政业改革

1998年撤销邮电部,组建国家邮政局(负责邮政行业管理和邮政运营,政企合一)。2005年,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组建新的国家邮政局,承担监管职能,同时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此外,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促进邮政主业向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尤其在速递等业务领域,近年来民间资本和外资有不少进入。到2007年底,中国邮政集团以外的其他经营者所完成的快递数量已达整个市场的80%左右。

(5)铁路运输业改革

铁路改革先后酝酿了纵、横分拆方案。纵向分拆方案是“网运分离”,主要思路是参照“英国模式”,将路网与运输经营分离,分别组建公司,在运输公司之间引入竞争。横向分拆方案是“网运合一、区域竞争”,主要思路是参照美国和加拿大模式,组建多个铁路运输集团公司及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开展区域之间竞争。但上述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实施。在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虽然“轮子”下面的路轨建设已有极少量民营资本进入,“轮子”上面的运输部分也有“大秦铁路”等改制上市,但总体上,铁路改革是本组垄断性行业改革中较为滞后的领域。

二、专卖专营性的烟草行业改革

2003年以来,烟草行业着手进行“专卖制度下建立市场经济框架”的探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实施工商分离,改变“工商合一”的市场割据,分离后的工业企业由新成立的中烟公司统一管理,各地销售公司与本地烟厂脱钩;推进工业整合,卷炬工业企业由重组前的123家减少到目前的31家,最终打算形成10家左右大型卷烟工业企业;减少销售层级,改变省、市、县三级销售格局,探索订单生产,先是“按订单组织供货”,之后向“按订单生产”延伸,尽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市政公用事业行业改革

重点放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方面。上世纪末,有些地方的公用事业部门开始引入外资、民资。2002年以来在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开始实施特许经营,非公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开始进入。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8

郭良文世新大学公共传播学系

摘要

由于国际资讯资本主义扩张的趋力,使以美国为首的三大强权的资本家与国家相结合,藉跨国性组织的结盟与合作,推动资讯科技协定(ita)与全球资讯通信基础建设(Gii)。在这一波的全球资本主义重组中,台湾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在新形成的全球经济结构之下,由国家扮演主导角色,组织民间资本力量与整合政府资源,藉新成立的跨部会推动小组建构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nii),并配合著资本家的市场经济逻辑,由政府进行经济自由化与私有化、管制的解除化、以及建立配合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标准与相关法规,为连结全球市场进行努力,使台湾网际网路与产业得以蓬勃与快速的发展。

一、前言

网际网路(internet)的诞生与广泛的应用,虽然不到20年,但已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自1990年代开始,全球电脑网路市场就呈现了极为快速的成长趋势。譬如,相较于1995年而言,1996年全球网路硬体产业的市场量经历了高成长率,其增长情形分别为网路卡23.1%、集线器28.1%、交换器202%、路由器49%、数据机29%以及整体服务数位网路57%(资策会,1997a:27)。而台湾自1995年始,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资讯产品生产国以及第四大半导体制造国,对网路产业的发展也不余遗力的在推广当中。台湾外销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例,已由1989年的33.92%逐渐提高至1992年38.02%与1995年的45.50%(国科会,1997:30)。这显示了资讯相关产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

台湾网际网路使用人口成长的很快,至1997年三月止,商业用户超过35万户,加上学术用户,网路使用总人口数已超过70万人,预计1997年底前会超过100万人,国内企业连网家数已达2,300家,已建web站家数亦超过800家,且持续高度成长中(资策会,1997e:9)。网际网路的电讯传播基础建设之存在,使许多工业组织得以用作全球化内部沟通网络,降低对电话与传真的依赖。当跨国公司逐渐倾向于使用网际网路为基础的传播工具时,对于商业电讯传播器具的使用与花费则减少了。同时,处理更多元化利益的能力以及管理散布在全球的生产过程的能力则增加了(Breslow,1997:251-252)。因此,网际网路在跨国商业应用上的发展一日千里,1996年全球网际网路使用人口超过5,000万,在Fortune所列的500大企业中,也有超过八成的企业建置了网站(资策会,1997e:9)。

依曼纽·喀司戴尔斯(manuelCastells)的说法,由于网际网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它所型塑的「全球化经济(globaleconomy)亦是一个历史上的新实体,这个实体有别于社会经济史家布劳岱(FernandBraudel)与世界体系理论大师华勒斯坦过去所提出的「世界经济(worldeconomy)的概念,因为在全球化经济中,其经济运行单位,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备在全地球规模上共时性(inrealtime)运作的能力(Castells,1996:92-93)。为了了解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与发展,若仅将焦点放在国内的因素来讨论的话,将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偏误,以致无法观察到真实现象发展之全貌。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经济中,参与共同建构社会经济实体的行动者是多方面的,主要工业国的国家机器与国际资本家、跨国性组织、以及国内政府与民间资本,都与一个非强权国的网路建设与发展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全球化的观点来分析国内与国外互动的因素是必要的作法。为了解台湾的网路起源与发展,本文首先针对网际网路产生的西方历史起源与发展因素来加以探讨,并且深入解析国际资本强权与跨国性组织对全球网路基础建设的推广过程,进而分析在此全球化结构下,台湾网路基础建设、电子商务的推展状况以及台湾网路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形。透过对国内外相关议题的分析,一方面建立对台湾网路兴起与发展的基本了解,另一方面则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网际网路全球化的意涵。

二、网际网路产生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一)工业资本主义扩张与冷战后全球资本之重组

当工业革命在欧洲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之后,工业主义的兴起逐渐使产品进入了标准化的量产阶段,在产业界高度的竞争之下,各类商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市场经济的形成,经交换机制而使生产与消费扩大,进而促使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消费社会的来临。而资本主义的本质,一方面是奠基在其对国际资源与机会的剥削,另一方面则是依赖在法律认可的垄断之上的(Braudel,1977:111)。因此,自由市场中集中化的发展与跨国间贸易的合法性推动,便在国际资本累积的运作逻辑之下,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舞台。随著各西欧国家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充,西方新兴的民族国家,便挟持著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积极向海外寻求工业产品的外销市场,同时奠基在对弱势国家的资源剥削之上,建立了一个以西方强权为首的世界经济体系,使资本主义朝国际化方向迈进。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并经过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分裂成两大相互较劲的对立阵营━即国际资本主义集团与国际共产主义集团,彼此分别致力于科技发展与国防武力之竞赛,通讯卫星、武器装备与核能发展,都是在此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中研发出来的。

为了预防当核子战争爆发时,苏联与其他共产阵营国家,可能对美国的传播通讯设施产生严重的破坏或因而导致美国遭到敌方之控制,因此研发了网际网路这项新的战争通讯设施。网际网路最早起源于美国1960年代神秘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画室(DaRpa),参与此计画科技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使军方通讯系统即使在严重空袭下仍能畅通(施依萍,1996:83),以防止共产主义藉核子战争入侵美国资本主义之生存发展空间。就某种程度而言,网际网路乃的游击战争武力分散策略之电子翻版,当在广大的地域中与敌人遭遇时,这种分散策略能克服敌人的机动性以及其对地域的了解。因此,一个无法由单一中心主控的网络建构于是被创造出来,并且是由成千上万个自主的电脑网路透过无数管道连结在一起,因而得以超越了电子通讯的障碍(Castells,1996:6)。由此计画室所开发出来的aRpanet,便成为众多独立电脑全球性平面连结的开端。

依喀司戴尔斯的说法,网路科技的应用与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一种「不预期的社会结果(unintendedsocialconsequences)。从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为分析单位的观点来看,喀司戴尔斯的论点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网际网路的商业化与成为新的全球通讯工具,如前所述,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节中(specificconjunctures)所产生的不预期结果。然而,若要发掘网路发展的深一层历史意义,则需要从更长的时段去加以思考,如运用布劳岱史观中的「长时段(longduration)内涵,才能掌握其真正的脉动(高承恕,1997:4-5)。从一个长时段的角度而言,网际网路的全球化发展,并非不可预期的,它其实是资本主义扩充张力的一种新的展现,为了有效解除1980年代末期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产生的经济危机,并寻求资本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对于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融合,以来对第三世界的加强整合,成为资本发展新出路。有效的全球化商务连结与推动,便成为创新生产工具的依据,这可以从过去传真机的创新、卫星通讯的发明与商业应用,以及当今网际网路的发展得到验证。因此网路的兴起绝非是历史的偶然,它是深深值基在工业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充的历史动力上的。

(二)网际网路的全球化用户与商业发展概况

自从网际网路成为全球商业化的用途之后,它的发展即一日千里,全球使用的情形呈几何级数的成长。如表一所示,全球网路的连网数从1993年的8,300万,1995年的44,500万,增加到1997年的134,400万,在这五年间成长超过了15倍。而全球网路连线的主机数,也从1993年的131万个增加到1997年的1,614万个,成长了11倍多,预估在2000年时,将增加到12,000万个。就全球网站用户数而言,预计将由1995年的1,200万户增至2000年的18,600万户。

就全球商业用途方面的发展情况来看,全球企业连网数由1995年的60万户、1997年的220万户增至2000年的700万户。全球商用网站数,也将由1995年的二万三千个、1997年的88万个增至2000年的367万个。以网站所产生的营收方面来看,其成长率也是相当惊人的,从1995年的40百万美元、1996年的280百万美元、1997年的1,330百万美元,预计增至2000年时的21,700百万美元,这些趋势充分显示出网际网路的商业应用,正极为快速的在成长当中,且因网路发展而型塑的全球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市场之扩充,使企业营收与日俱增,成为资本家的新兴获利来源。

(三)网际网路的电子商务发展

藉网际网路的新传播科技为首要工具,电子商务是资本累积的新形式,对全球化资本的扩充而言,扮演尤其重要的角色,线上消费、线上广告(onlineadvertising)营收与各种线上服务(onlineservice)的利润,构成电子商务的几个主要获利面向。依iDC与Yankee所作的估计(资策会,1997e:67),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就消费者市场方面而言,由1995年的2.5亿美元、1996年的7.3亿美元,而预计将进一步成长到1998年的49.3亿美元与2000年时的100亿美元。而依Forrester在1996年初对美国企业所作的调查显示(资策会,1997e:83,145),企业希望透过网路接受客户订单的比例,由1995年的13%增加至1997年的48%,显示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契机。另一方面,线上广告自1995年开始萌芽后成长速度惊人,依aDSpend的估计,1996年第一季线上广告收入已达2,600万美元,比1995年第四季之1,240万美元,成长率超过100%。另外,1995年全世界线上服务市场总金额为176.70亿美元,比1994年的152亿美元成长了16.2%。以线上服务市场各项细目而言,1994-1995年间线上服务市场金额均提高了许多,其成长率分别为即时金融市场资讯16.8%、信用查询6.5%、财经消息/研究报告12.4%、客户市场行销资讯15.2%、专业资料库12.0%、法条或税等政府资讯7.6%、针对特定客户群的服务44.6%、商业/专业总计13.6%以及最终用户/消费大众总计为67.5%等,线上服务范围与项目之广泛,如此可见一斑。

(四)网际网路的全球集中化发展情形

然而,几乎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观察,网际网路的全球化集中情形非常的明显。以前述的电子商务利润而言,在1995年时,美国线上服务业者的国内外营收占去全球营收的64.2%,欧洲线上服务业者则占去29.5%。其他地区的业者则拥有剩下的6.3%,由此可看出线上服务的主要市场目前还是集中在美国与欧洲(资策会,1997c:109-110)。同时,全球线上广告的收入也多集中在前20大线上广告站上,排名前十名的企业营收更占广告总营业额的65%强,显示线上广告市场的高度集中性(资策会,1997e:145)。

除了网路服务业与商业的部份以外,与网路相关的资讯设备硬体与应用软体等方面,也都在全球主要的工业国家当中,呈现出高度的成长与集中性,为这些国家带来新的商机与发展。1996年的世界主要资讯国硬体工业产值,都反应出成长的状态。

其次,就网际网路伺服器全球各区域成长的情形来看,虽全球各地区均有成长(如全球七大区域合计从1994年的246万台、1995年的486万台,增加到1996年的804万台),但主要的网路伺服器仍集中在北美及西欧二大地区。如表二所示,1996年的全球伺服器座落在北美地区的有511万个,占所有的63.57%、西欧地区有206万个,占25.61%、亚太地区有69万个,占8.6%、以及其他四个地区总共拥有18万个,只占2.25%,显示网路发展高度集中在少数地理区域当中。

网际网路虽是全球化的商品,但受惠者却是少数的工业资本国家,从1980年展出来的「整合服务数位网路(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s,简称iSDn)新传播科技的发展,即是一个由少数国家与供应商获利的显明例证。而网际网路浏览器软体的使用集中情形更是明显(见表三),由美国网景(navigator)与微软(internetexplorer)二大

公司所制造的浏览器,虽彼此所占市场互有消长,但他们共同所控制的市场,从1996年二月的77%、1996年八月的91%,一路成长到1997年一月的98%,几乎囊扩了所有全球浏览器市场,其他较小公司却由原先的23%的市场占有率,在短短一年内降低即到只剩下2%,显示网路浏览器软体市场兼并之快速,已不是过去经验中所能想像的。依懋拉那(mowlana,1996:57)的观点而言,「新的科技形式所产生的新秩序,提供了少数掌控者在发展上的一个全新意义与概念。

三、国家、国际资本与跨国性组织对全球网路基础建设的推展

(一)全球化经济中的主要推动角色

在这个新的全球化经济当中,企业的竞争力高度依赖著国家与「跨国性组织(supranationalorganizations)如何有效地引导其领域内成长策略的政治能力。政府的行动并不只限于对跨国贸易的管理,它同时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发展与人力资源的训练、与资讯经济运作的基础,底层建设即是国家可推动的重要发展项目。同时,来自政府部门的市场(如国防与传播通讯)以及政府补助与柔性贷款(用作研究与发展、训练与外销),对国内公司在全球竞争的定位上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Castells,1996:105)。因此,各国莫不积极的由民间资本家提议,由政府制定政策与法令,推动资讯全球化的发展。在网路先锋国方面,在资本家利益的敦促之下,美国的政府与民间企业高度的配合,首先推动所谓「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以私营部门为主导,减少法令限制,降低政府干预。并且,加上由政府与民间所组成的双重力量,主导对某些具高度重要性的跨国性组织之目标设定与发展方向,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充得以加速进行,而有利于工业强权掌握新的全球经济、有效累积全球资本。因此,美国与其他工业国的资本利益、国家的政策发展以及跨国性组织之结盟与合作,便成为网际网路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要推动角色。

(二)从nii到Gii:美国资本利益与政府对全球网际网路的推动

由于受到美国国内企业利益的影响,美国的传播政策在1990年代进一步的松绑,国会、白宫与联邦传播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简称FCC)先后发表对发展资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的支持声明。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9月15日针对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ii)所提出的「行动纲领中,阐明政府巩固资讯工业结构的政策。进而在1994年3月间,美国副总统高尔(alGore)在联合国电讯传播会议中,首先提出国家资讯基础建设的全球版本━即「全球资讯基础建设(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Gii)(彭慧鸾,1997:46;Bettig,1997:145),强调全地球资讯网络的建立,将使全球资讯市场成为可能,而得以使消费者在网络上买卖产品,使电子商务更趋发达。1995年2月,七国高峰会(theGroupofSeven,简称G-7,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与义大利)亦在布鲁赛尔的会议中,采用美国的说法,至此,Gii的理念正式被工业资本强权运用来推广其资讯全球化的方针(Bettig,1997:145)。

1.民间推动资讯产业自由化

在美国,除了国防部对网际网路进行研发外,私营部门也一直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网际网路的发展,iBm与mCi/!/对网络建设的参与即为一例。而当网际网路逐渐成熟后,美国与欧洲国家的一些私营部门均期待政府部门应少插手网路的底层建设,如在1993年间,美国三家主要的电信公司at&t,mCi与Sprint以及区域性公司BellSouth等,强调政府不应以财政资助网路的底层建设;同时,欧洲亦出现「欧洲的资讯社会之创造,应由私营部门与市场力量决定的要求(mansell,1996a:114-115)。而在1997年7月1日,美国多家资讯领导厂商包括微软、intel、Compaq、novell、DeC等多家总统联合向美国政府进言,极力促使政府开放电子商务,期待未来电子商务可提供一个免税环境,并针对隐私权的保护等方向提出多项建议(资策会,1997e:161)。

2.美国传播法案的商业化发展

美国参议院与众议院在1995年所通过的传播法案(theCommunicationsactof1995),保证以互动式电脑为基准的的资讯高速公路,将以商业利润的极大化为其基本准绳。此法案由企业界有效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企业界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并且,美国1996年通过的电讯传播法案(thetelecommunicationsact),亦在悬殊的投票表决下完成立法(众议院414票赞成,16票反对;参议院92票赞成,5票反对),规定政府将整合电脑、电讯传播与媒体工业的障碍降至最低(Bettig,1997:143)。而在美国1996年的传播道德法案(theCommunicationsDecencyactof1996)内容中,网路管制者得以透过对网路的「洗净(cleaningitup)作用,以提供对多数人所谓「安全(safe)的上网,合乎商业利益的潜在阅听对象因而得以被突显出来。管制者与商业利益,于是共同将网际网路带入商业的主流之中,使企业家拥有更多的商业契机(Breslow,1997:237)。这些攸关网路发展的法案,均强调对市场竞争的承诺,并应允大幅降低管制作为,依麦克肯士尼(mcChesney,1996:99,104-105)的分析指出,这种做法必将导致产业进一步集中化的趋势,且当网际网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被商业化后,超大媒体企业正积极地企图掌握网际网路的发展。

3.美国政府推动资讯基础建设

美国政府对与资讯革命相关的传播科技的研发,也提供极大援助。尤其是网路方面,军方单位所补助的占很大比例。曾经在某一段时间中,即使最后从中获利的是私人公司,美国电子工业的研究与发展的经费中有85%是由联邦政府所补助的(mcChesney,1996:104-105)。为宣示政府对网路底层建设的企图心,美国总统柯林顿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公布全球电子商务白皮书(theFrameworkforGlobalelectronicCommerce),针对税务、电子付款、契约关系、智财权、隐私权、网路安全、通信建设、资料内容、技术标准九项议题提出「不干涉的政策宣示,强调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将依据下列五项指导性原则进行:(1)政府仅扮演发起者的角色,后续扩展将是在产业自律的前提下,成立私人团体(privateSector)推动执行;(2)产业交易模式将因应技术瓶颈突破而快速更新,而政府将尽量减少对电子商务的限制;(3)政府将努力促成可预测、简单化、具有一致性的法律环境;(4)政府应承认网际网路的独特性,当其与既有法令(如电信法、广电法)不符时宜适当修法;以及(5)应以全球观点建构网际网路电子商务(资策会,1997e:167-168)。至此,美国政府正式具体的确立了网际网路电子商务的全球化发展方针。

(二)跨国性组织对Gii的推动

1.经济自由化与管制的解除化

电子商务网络的运作在愈开放与自由化的环境下,对贸易往来与资本的国际化愈有利,因此,影响网路底层建设与服务的管制办法,以及跨国界贸易的财务管制措施等,都对国际资本的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力(mansell,1996a:125)。跨国性组织为了推动Gii与电子商务的全球化发展,纷纷召开会议,透过结盟与公约订定的方式,研讨如何使各国遂行开放与自由化的贸易政策。降低贸易壁垒、减低资讯产品关税、解除对外资的各种限制等等议题,便成为跨国性组织的首要任务。

在自由经济的目标下,没有障碍的国际贸易成为各国努力的目标。在欧洲方面,欧联(eU)于1991年通过马斯垂克条约,加速经贸整合,欧联成员亦将于二十一世纪逐渐扩及东欧国家;在美洲方面,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于公元1994年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南美的南锥五国(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智利),于公元1995年通过南锥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协定(meRCoSUR);在亚洲,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于公元1994年通过茂物宣言,宣示于公元2010年及公元2020年时,已开发国家及开发中国家分别完成贸易及投资全面自由化,东南亚国协(aSean),亦希望在下个世纪达成全区之自由化;在全球方面,继世界关贸总协(Gatt)多次协商后,世界贸易组织(即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于公元1995年成立,预计未来十年,乌拉圭回合最终协议将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范围将由制造业扩大到农业、服务业及投资活动,关税税率也将大幅降低(国科会,1997:1)。

2.国际资本与跨国性组织对科技资讯协定之推动

1995年初,七国高峰会(G-7)在比利时召开有关「资讯社会化会议前夕,资讯科技先进国(包括美国、欧盟与日本)的民间资讯产业工会,在同一地点集会达成共识,并且宣示:「为了尽早促成Gii,畅通市场通路,包括电信科技产品、零件如半导体等有关资讯市场流通的关税都应尽快取消。1996年四月,美、日、欧、加四国产业协会再度在日内瓦集会,列举如电脑、半导体、积体电路与电信设备等产品应在2000年时达到零关税的目标。其后在美国的强力运作之下,科技资讯贸易自由化的议题在1996年11月召开的apeC非正式领袖会议中,获得多数与会代表的支持,以公元2000年为目标达到资讯产品零关税的「科技资讯协定(informationtechnologyagreement,简称ita),支持将此议题纳入wto首次的部长及会议当中,由于全球十大资讯产品出口国中,apeC会员国即占了八位,因此,apeC的共识是获得wto关键多数签署同意的重要基础(彭慧鸾,1997:34,38)。

在ita议题形成的背景之中,主要科技大国的产业公会的跨国合作之整合力量,是ita议题设定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而美国与日本的政府与民间为幕后的主要动力来源。其中,又以美国扮演最积极的协调角色,成功推动欧盟加入的主要策动力量即是美国。日本则在先前的apeC电信小组会议中,和韩国共同提出「亚太资讯基础建设(asiapacific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apii)的构想,整合亚太地区的资讯建设,为Gii进行先期作业,并且在1996年电信会议中,讨论如何建立亚太技术中心与协调中心(彭慧鸾,1997:39-40,47)。跨国性的科技资讯协定,即在工业强权的带领之下,透过国际资本介入主要的跨国性组织之运作,而使全球经济更朝向自由化的方向迈进。

3.国际化政权之兴起与跨国性组织权力集中化

依罗宾·曼索(Robinmansell)的分析,一个新的「国际化政权(internationalregime)正在形成当中。这个国际化政权意图使各国公私部门的相关单位,共同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传播网络的底层建设。一方面,促进网络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合作,以发展网络之建筑蓝图与运行办法;另一方面,强化在各国领域内公司的竞争力,这点则表现在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全球资讯创造者能充分的回收其利润的确认等方面。「世界贸易组织,一个九年代的新组织,即是在结合对全球资讯与传播网络的国际性监督与管理之目的下所成立的。此外,国际通讯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简称itU)、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简称wipo)与国际关贸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简称Gatt)等跨国性组织,也积极地介入各地区有关合作与竞争力方面的议题(mansell,1996b:188-189)。

而在此过程当中,跨国传播企业是全球化的最大获利者之一,为有利于全球化资本(globalcapital)的发展,他们领导著支持naFta与Gatt的决策方向与引导其他有利于全球化资本累积的制度性安排(mcChesney,1996:113)。而就技术生产、资讯底层结构、资金、市场与工业生产等资源而言,其拥有权仍集中在少数参与跨国性组织的国家手中。譬如,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的成员加上四个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而言,预计在2000年时,其总人口虽只占全世界15.7%,然而却将生产全球69.5%的工业产品(1988年时此数字为72.8%)。而七国高峰会(G-7)的资源集中情形更明显,1990年时有90.5%的高科技产品是由这些国家制造的,且握有80.4%的全球电脑权力(Castells,1996:108)。而在1998年11月在加拿大举办的apeC会议中,亦将电子商务的推动列为三大共识之一。同时,中国大陆也同意有条件的逐步降低贸易壁垒,为Gii商品化的发展往前更推进了一步(联合晚报,1997年11月26日)。

(三)科技资讯协定中的标准设定与智慧财产权保护

1.强权领导的国际标准设定

当电讯传播与传播科技在1980年代戏剧性的成长后,跨越国界的国际组织随之兴起之后。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卫星传输是主要的跨国新兴媒介,跨边界资讯流通(transborderdataflow,简称tDF)、卫星摇控机制与直播卫星能力等面向,使有关资讯的隐私权、智慧财产权与国家管辖权的议题逐渐浮出台面(mowlana,1996:40)。学者Genschel与werle(Hawkins,1996:177)即论述说,电讯传播工业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努力,反映出已开发工业国家或组织,在多数地区的国家垄断结构让步给自由化市场的情形之下,企图以共同标准(standards)的设立,来重新再确立与这些地区以往既存的控制层级关系。

经济的诱因也在推动著国际标准之施行,因为传播体系间相连结以及交互合作的需要,使国际标准成为进入全球市场与进行对这些市场控制的工具。而这些国际标准的订定,与技术、企业体、政治与消费者的观点有密切关系,由于认知与利益上的差异,订定过程往往导致一些争领导权组织间的冲突,然而,如汉林克所言(Hamelink:1994,262-263),在国际传播政治舞台上,只有主要政治权力的掌握者,才是真正拥有定义权者。

2.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与国际资本扩充的保障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软体产业方面,因为软体是资讯与传播科技世界中,另一项对技术与社会经济面产生影响的重要项目。资讯的生产与消费,在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与软体的制造与包装设计下,与传播经济同样的被商品化了(Silverstone&mansell,1996:217-221)。尤其是美国强权,在软体的生产与发展方面,已形成一种独有的「软体文化,并产生了其对全球媒体供应的霸权(Carmel,1997)。美国在1988年时所通过的「综合贸易法案(omnibustradeact)中明列「特别三一条款,对智慧财产权保护不力的国家进行报复,为美国厂商提供了最佳的政策利器(彭慧鸾,1997:47)。

就交换价值而言,拥有资讯、互动式多媒体方面最高价值的智慧财产权者,逐渐的集中在大型的传播与娱乐业的公司手上。也因为如此,跨国公司之间的结盟与国际资金的融合,对要求国家保护智慧财产权方面产生更大的压力。依贝逖克(Bettig,1997:140,150-151)的观点指出,由世界贸易组织所管制的跨国智慧财产权体系,已成为资本藉由全球化过程,剥削人类艺术及智慧创造力的法律底层建筑。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国际资本扩充的保障、以及传播商品化现象之间,是密切关连而不可分的。

四、台湾网路基础建设与电子商务的推展

在美国与各跨国性组织推动Gii的同时,由国科会编纂的第一部中华民国「科技白皮书也在1997年公布。依本书开宗明义的说法(p.i),是要「为我国跨世纪之科技发展作前瞻性规划,期能提升科技水准、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建立自主国防能力,换言之,就是要以科技发展带动国家现代化,提升国家在国际上之竞争力。这部白皮书的提出,其实也就是要在全球化经济中,呼应Gii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国家资讯通讯基础建设的蓝图,以在重组后的国际资本主义发展中,建立国内产业与国家竞争力,配合由强权领导的新兴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科技岛的政府政策与nii推动小组之设立

为促进国内网际网路上电子商务之发展,并健全线上交易的环境,由经济部商业司召集的电子商业协盟于1996年11月27日举行筹备大会,共有70多家业者、资讯厂商、iSp、金融单位、物流等相关单位参与,针对协盟成立宗旨、运作办法等进行讨论,1997年2月正式成立电子商业协盟,目前已有近300家厂商参与(资策会,1997e:173)。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由政府单位推动的国内基础建设项目,包括建设nii高速频宽实验网路,新竹区于84年6月完成,台北区于84年9月完成(资策会,1997b:51)。而政府所支持的电子领域计画,87年度的经费为新台币25亿元,包括国科会的「微电子工程研究计画、「毫微米元件研究、「晶片设计实作计画以及经济部的「电子科技发展专案计画等(国科会,1997:59),为建立台湾成为一个「科技岛而努力。

政府为具体推动国家资讯通讯基础建设,拟定了一个跨领域、跨部会的「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计画,并在此计画下,于1994年八月成立「行政院nii推动小组,依nii的中程工作计画显示(自动化科技,1996年九月号:17),在迈入21世纪前,我国将投资62亿元在网路建设上,而投资67亿元在技术研发的部份。由专业领域而言,本计画涉及了电脑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由业务内容而言,本计画涉及了网路建设、应用推展等许多层面。因此,本计画的推动小组,由相关部会副首长组成,并由主管科技的政务委员召集。这个计画下设六个分组(国科会,1997:69-70):

网路建设组,由交通部召集,负责国家资讯基本建设所需网路建设事宜。

人才培育组,由教育部召集,负责应用国家资讯基本建设计画于教育工作,并培育家资讯基本建设计画所需的人才。

资源规划组,由经建会召集,负责检讨推动国家资讯基本建设计画的法规环境面问题。

应用技术与推广组,由经济部召集,负责规划示范应用项目,开发应用技术。

便民服务组,由研考会召集,负责规划推动「网路化/电子化政府业务。

综合业务组,作为整体推动的幕僚。

nii推动小组的目标则有五项(资策会,1995:3),其中包括建设我国成为最先进的资讯化国家之一,亚太营运中心的落实,开发新技术支援新一代的资讯通信产业发展,藉网路应用系统提升生活福祉,以及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使资讯相关知识得以流通等。而此小组的具体成效则包括网路的建设、相关法规的修定以及nii相关标准的制定。其中在资讯强国与跨国性组织的压力下,为配合国际标准的制定,经济部中央标准局提出「nii相关资讯通信国家标准研拟与制定情形,预计在1998年六月底,完成资讯通信国家标准550种,以迎头赶上国际间组织的标准,并符合wto的规定,以避免造成贸易的障碍(自动化科技,1996年四月号:22)。

在法规的订定方面,著作权保护与电信自由化法规的订定是其中最为跨国性组织所重视的,因此著作权法与电信三法(包括电信法修正案、电信总局组织条例修正案与中华电信股份公司条例等)均在nii推动小组的努力下通过,其他朝自由化发展的法令,如「有线电视法的修正建议,可望使有线电视业者得以进军网际网路,降低资讯产品关税,也由政府其他相关单位草拟当中。

nii小组为了推动各项计画,与国内、外资本家进行合作,推广台湾网际网路的发展。一方面,积极与国外资讯大厂建立合作模式,专案推动小组召集人夏汉民在1995年间即指示资策会执行长果芸,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高级主管签定软体支援合约,以推动nii软体相关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科技,1995年三月号:51)。此外,nii推动小组并下设「民间谘询委员会,成员则由代表国内资本的产业界领袖与公协会之代表组成,下设产业发展小组、法规条例小组、应用推广小组、人文建设小组与网路建设小组等。其五大具体目标分别为(1)促进资讯通信产业之发展与升级,并特别著重外销市场;(2)新的资讯通信加值服务事业之主导发展;(3)主要新兴服务事业(如VoD、家中购物)的先导业务的推动;(4)积极推动数据通信的扩大应用,如民间应用网际网路进行商业业务;以及(5)促使民间积极参与nii建设计画,建立共识(资讯与电脑,1995年八月号:47)。民间谘询委员会首度会议于1994年八月召开,历任召集人均为台湾资讯业界的大厂商负责人,包括宏柱资讯董事长施振荣、神达电脑董事长苗丰强,以及联合光纤总经理金世添。这个代表民间资本的委员会,与政府共同携手推动台湾的网际网路发展,使台湾纳入全球化经济体系当中。

(二)台湾政府制定的网路发展与应用目标

为有效推动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网际网路的发展与应用,便成为政府最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除了nii应用技术及推广小组召集单位经济部提出「电子商业规划构想,力图促成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创造巨大商机以外(自动化科技,1994年九月号:35),政府所设定的重要网路发展目标与方向,实包括以下三大方面(国科会,1997:44-45):

推广网际网路普及应用,在公元2000年前,达到三百万用户。

推动台湾学术网路(tanet)到中小学,整合教育资讯资源,在全省各县市建立教育网路中心,连线各高中、高职及国中、小学,提供服务。

推广网际网路商业及电子给付,开创新的商业通道,建立蓬勃健全的电子商业发展环境,吸引厂商及消费者上网交易。

2.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网际网路的枢纽。积极推动电信自由化,加速网路建设,与亚太各国及世界各洲直接连线;以优势的技术、高品质的服务及开放性的市场环境来吸引国际网路业者(iSp)及大型网路用户。

3.积极发展网际网路多媒体相关研发及产业

推动「电信国家型科技计画,结合产、官、学、研共同研究,发展宽频网际网路及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

透过「科技专案计画、「新产品开发奖励措施、「产学合作计画及上述「电信国家型科技计画等多重管道,研究发展3C(电脑、通讯及民生电子)及多媒体相关之关键性技术,奠定网际网路多媒体相关产业之基石。

以上所述的网路发展与应用目标,一方面以网路使用的普及化为标的,一方面也企图建设台湾成为区域性的资讯流通中心,同时,也计画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以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台湾网路相关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一)网路总产值与网路产业集中化

台湾虽然在网际网路上的发展远比欧、美、日等国家起步的晚,然而,网路在台湾短短几年的发展,却呈现相当蓬勃的一面,无论是网路产业的总产值或外销值,都呈现稳健成长的趋势(见表四)。以网路产业的总产值而言,1993年为台币69.2亿,1994年为90.6亿,而1995年则增至115.2亿,三年内增长率为66.59%。从网路制造厂商方面来看,三年内厂商的增加的数目为12家(从50家增至62家),然而网路产业却呈现出集中在少数几家的趋势,以台湾前三大网路制造厂商(即友讯、智邦与台达三家公司)的产值而言,1993年时占总产值的47%,而到1994与1995年时,逐步升高至52%与55%。而就前十大网路制造厂商来看,其所占产值也由1993年的75%提高到1995年的81%。其次,就区域网路的生产而言,1995年时台湾前四大厂商占了总生产量的64%,这个数字在1996年时升高到75%(资策会,1997a:81),因此网路生产的集中化趋势是很明显的。

台湾网路产业依附著全球快速成长的市场为其销售目标,因此在1993-1995年间的网路产业总产值当中,平均高达89.50%左右的产值是外销到海外市场的。依网路产品主要的销售区域来分析,美国、欧洲与日本分别是排名第一至第三的主要海外市场,1993年合占网路总出口值的73.7%,到1996年时略降低至67%(见表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外销至美国市场的情形,在1993-1996年中虽略有起伏,但基本上维持类似的比例,而外销欧洲的比例却由1993年的32%逐渐降为1996年的20%。相对的,外销日本的比例却逐年增加,由占4.3%提高到11%,而外销到中国大陆、东南亚与东欧的市场也增加当中。这充分显示了台湾网路产业的外销出口导向,是以美国市场与逐渐兴起的亚太地区为其腹地。

另外,就主要网路硬体产品而言,台湾的全球占有率是相当高的,某些产品并呈现占有率成长的趋势。譬如,网路卡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8%至39%;集线器的产量在1995年时占全球产量的22%,但后来增至1997年的39%;数据机占全球产量的39%(1995)与44%(1997);而iSDn转接器与数据机则由1996年的3.6%占有率,成长至1997年的15.5%。这说明了台湾网路产业在全球网路制造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并显现台湾网路产业与全球化经济的依存关系。

(二)与网路相关的软体、硬体以及服务业发展

1.网路相关硬体的成长

台湾无论在网路软体、硬体以及商业服务业方面,过去这几年都经历了显著的成长,电脑网路产业的产销值也逐年持续上升当中。以区域网路产品而言,1995年产值为454.4百万美元,而1996提高为553百万美元(成长率为21.7%);数据机部份,1995及1996年产值分为518与870百万美元,成长率为68%,而数据机产量方面则成长了33.7%(资策会,1997b:32)。如表七所示,乙太网路卡、集线器、区域其他产品、桥接器/路由器、以及网际其他产品等网路产业主要硬体项目产值,1993-1994与1994-1995年间成长率分别为30.9%与27.2%。

同时,我国网路关键性零组件市场,在全球之地位亦与日俱增。在1995-1996年间,与网路卡(由57.8增至62.4百万美元)、集线器(由22.4增至37百万美元)、交换器(由0.33增至7.5百万美元)与数据机(由339增至518百万美元)有关的零组件市场日益蓬勃,总额由1995年的420百万美元增加至1996年的625百万美元,成长率为48.81%(资策会,1997a:80)。由此可知,台湾网路相关硬体产业,包括区域网路产品、网际网路产品、以及关键性零组件产品,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使网路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的成长依资策会资讯市场情报中心的分析(资策会,1997e:181),1996年台湾与网际网路相关的业者,总共约有350至400家。其中,网路资讯提供者(internetServiceprovider)有30-40家,系统建置、首页设计、资讯服务业者约150-200家,网路咖啡、红茶店有60家,资讯内容提供有50家,网路电子商店30家,而网路行销、广告企划公司约20家。同时,在1995年10月到1996年一月这四个月期间,国内的加值网路服务公司增至20个,成长了54%,网路顾问服务公司增至38家,成长81%,而网路教育训练公司,则增至15家,成长了50%(资策会,1996:45)。因此,这些以电子商务市场为主的商业与服务业,也正在台湾经济活动中不断的发展。

六、资本主义重组与全球化经济下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

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是在资本主义重组后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资本主义扩充全球市场的欲求,提供了电脑与电讯产品的创新动能,因此使传播与资讯相关工业,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且在世界经济中也成长的最快,取代了以往钢铁、铁路与汽车所扮演的角色(mcChesney,1996:111)。在全球资本经济中,透过在跨国公司间产权的交互拥有、合作事业之发端、合并与结盟等方式来扩大市场经营范围,一种具弹性(flexible)的资本累积体系已俨然形成。正如大卫·哈维(DavidHarvey)所言(Bettig,1997:141),资本主义逐渐由散落的、地理上流动的特质所构成。并且,变得以更有弹性的方式来回应劳力市场、劳动过程与消费市场。

曼纽·喀司戴尔斯也指出(Castells,1996),资讯科技革命的出现,经复杂的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而使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变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部门与全球经济以及世界地缘政治(worldgeopolitics)形成互动,使资本主义经历一种全球化的重组,以资本主义化的(capitalist)与资讯化的(informational)面向扩充发展,并落实了一种新的生产、传播沟通、管理与生活方式。整体而言,这种形式以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statism)为生产模式,辅以工业主义与资讯主义为其发展模式,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资讯资本主义(informationalcapitalism),藉分散形式的新兴网络,使全球化资本愈来愈集中化。同时,这样的发展也使国际分工模式重新改组,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形成新的核心,与美国、西欧共同成为各自独立而相互连结的三大强权(triadpower)。

从推动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ii)到全球资讯基础建设(Gii)的发展,这三大强权的国家与资本家,藉跨国性组织的结盟与合作,扮演了主控性的角色,建立了这些国家在全球竞争上的绝对优势,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较小型的市场。台湾以及许多非强权工业国家也在这一波的全球资本主义的重组中,由国家结合公、私营部门资源,提供对资讯与网路产业的广泛支持,并由政府进行经济自由化与私有化、管制的解除化、以及建立配合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标准与相关法规,并为连结全球市场进行努力。如布雷司洛(Breslow,1997:237)所指出,在此过程中,网际网路和过去电视所被建构出来的性质一样,在商业与政治利益力量的介入下,网路已同时被塑造成一种「商品化的传播机制(commodifiedcommunicationapparatus)以及是市场化的产物。莫斯寇(mosco,1996)在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当中,除了提及传播商品化的分析外,他还说明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空间化(spatialization),亦可以用来解释网路的发展。空间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克服时空障碍的过程,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空间化,则主要是指传播工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性扩展。网际网路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并且全球与台湾网路市场与产业的集中化趋势,正可以呼应莫斯寇所提出的空间化概念。

台湾网际网路的兴起,就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而言,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构性扩张驱力引导之下,受到(1)以美国、欧洲与日本为主的网路强权国家之全球化网路政策发展;(2)跨国性组织对推广网际网路所制定的全球法案;(3)美国主要网路相关产业的全球化策略与资本复制需要;以及(4)美国与跨国性组织推动资讯通信协定中标准之设定与智慧财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台湾的政府与产业界,透过对跨部会的nii推动小组的成立,推动电信自由化、法规的修正、国际标准的订定以及其他有关网路之建设,以积极配合工业强权与跨国性组织之政策,加入资本主义重组后的新兴全球经济体系。换言之,由于国际资讯资本主义扩张的趋力,三大强权国由民间资本家与国家结合,藉跨国性组织来推动资讯科技协定(ita)与全球资讯通信基础建设(Gii),而台湾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在重组后的全球资本主义结构之下,由国家扮演主导角色组织民间资本力量与整合政府资源,藉nii推动小组之设立建构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nii),并配合著资本家的市场经济逻辑,使台湾网际网路与产业得以蓬勃与快速的发展。

参考书目

施依萍

1996台湾网路的发展历程与环境的互动。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1)65:87。

高承恕

1997布劳岱与台湾中小企业。辑录于东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编之地方社会。台北:

联经出版社。

陈冠甫

台湾高科技工业的依赖发展与空间结构━新竹科学园区的个案。台湾社会研

究季刊3(1):113-149。

叶启政

1996对资讯科技社会来临的一些思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1)29:39。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宣读于「tanet’97第三届台湾区网际网路研讨会,台北:教育部及台湾大学主办,1997年10月21日至23日。

彭慧鸾

亚太地区的科技竞争与合作:「科技资讯协定的政治经济意涵。问题与研究

36(2):33-47。

杨忠川

1997网际网路与全球资讯高速公路对电讯传播管制政策的冲击。新闻学研究55:16-39。

张绍勋

1996资讯科技引进的适切性及对开发中国家冲击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议论文集(1)1:16。

瞿海源

1997资讯网路与台湾社会━网路使用的社会意义,国科会「nii对社会的冲击研究计画报告,www.stic.goc.tw/stic/1/home_test/scitech/chapter-7.htm。

工研院电通所

1996’96电脑网路产业的现在与未来,新竹:工业技术研究院。

台湾网路资讯中心

1997台湾网路资讯中心通讯97-1,台北:台湾网路资讯中心。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中华民国科技白皮书--科技化国家宏图,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资策会(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5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100问,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6中华民国internet应用现况与展望,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7a我国电脑网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7b亚太资讯产业与市场发展趋势,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7cinternet风潮下的产业发展机会分析,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7d亚太竞争国家资讯电子产业政策与技术竞争力比较,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1997e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与我国业者机会分析,台北: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Berslow,Harris.

CivilSociety,politicaleconomy,andtheinternet.inStevenG.Jones(eds.),VirtualCulture:identityandCommunicationinCyberspace.London:Sage.

Bettig,RonaldV.

1997theenclosureofCyberspace.Critical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14:138-157.

Braudel,Fernand.

1977afterthoughtsonmaterial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Baltimore:JohnHopkins

Universitypress.

Carmel,erran.

1997americanHegemonyinpackagedSoftwaretradeandthe“CultureofSoftware.”theinformationSociety13(1):125-142.

Castells,manuel.

1996theRiseofthenetworkSociety:economy,SocietyandCulture.massachusetts:BlackwellpublishersLtd.

Hawkins,Richard.

1996Standardsfor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negotiatinginstitutionalBiasesinnetworkDesign.inRobinmansellandRogerSilverstone(eds.)CommunicationbyDesign:thepolitics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pp.157-186),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Hamelink,CeesJ.

1994thepoliticsofworldCommunication:aHumanRightsperspective.London:Sage.

mandon,Shirin.

1997information-BasedGlobaleconomy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theCaseofBangalore.theinformationSociety13(3):227-243.

mansell,Robin.

1996aDesigningelectronicCommerce.inRobinmansellandRogerSilverstone(eds.)CommunicationbyDesign:thepolitics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pp.103-128),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6bnetworkGovernance:DesigningnewRegimes.inRobinmansellandRogerSilverstone(eds.)CommunicationbyDesign:thepolitics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pp.187-212),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mcChesney,Robertw.

theinternetandU.S.Communicationpolicy-makinginHistoricalandCriticalperspective.JournalofCommunication46(1),winter,pp.98-124.

mosco,Vincent.

1996thepoliticaleconomyofCommunication,London:Sagepublications.

mowlana,Hamid.

1996GlobalCommunicationintransition:theendofDiversity?London:Sage.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9

在回顾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情况时,丁文武指出,从成立至2015年12月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决策投资28个项目,承诺投资约426亿元,实际出资约262亿元。在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的承诺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45%、38%、11%、3%和3%。

在芯片制造领域,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关注先进工艺。大力支持中芯国际,促进了其12英寸生产工艺的建设,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对中芯国际的支持。二是围绕特色工艺,先后支持了杭州士兰微建设8英寸的生产线。三是在有机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支持了厦门三安光电的建设。

在设计领域,重点扶持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增强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支持北斗导航芯片、国产打印机芯片等细分行业优势企业。同时也投资了部分公开上市的设计企业(pro-ipo),以平衡基金整体收益。

在封测领域,覆盖了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三大骨干企业,支持其开展跨国并购,提高先进封装测试水平和产能,引导三家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此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还支持了装备领域、材料领域,支持集成电路生态建设领域等。

在谈到未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工作重点时,丁文武指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将继续贯彻《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对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投资布局从“面覆盖”向“点突破”转变,投资工作重心从“注重投资前”向“投前投后并重”转变。

首先是要扎实推进存储器等一些重大项目。中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芯片里1/4是存储器。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如果完全依靠海外供应,对产业发展和信息安全,都是很大的制约和挑战,所以把存储器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推动。

其次,着力支持中芯国际等大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丁文武说,2015年我们已经对中芯国际进行了支持,也在考虑其他大型龙头制造企业。

集成电路对国家的重要性篇10

 

一、微电子技术概念

 

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上的技术。其主要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的技术。该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如在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手机、电子计算机、医疗器械、移动电视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还有军事方面的武器如卫星通信、原子弹等一系列的武器装备中。

 

二、微电子的发展以及所遇到的困难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微电子的发展史,它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7年巴丁和布拉顿发明了点接触式的晶体管;第二个阶段:1958年ti公司制造出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进入moS时代。

 

那么,为什么微电子能得以发展并且发展的如此迅速呢?正是由于moS管的高集成性和低功耗、放大倍数高等优点,所以到70年代就进入了moS的时代并一直发展到现在。尽管moS管有哪些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moS管已完全取代了晶体管的地位;在一些对速度和驱动能力要求非常高的系统中还是要用到晶体管。

 

微电子发展的如此迅速那就是否就意味着其发展的道路是一帆风顺呢?显然是否定的。在微电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困难,如工艺方面、材料方面、封装测试方面和设计等方面都遇到了重重地障碍。其中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扩散、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以及抛光等技术。微电子在材料方面的困难主要是随着微电子器件尺寸的减小,一些材料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微电子发展的需求,人们已经不在局限于Si、Ge、Gaas、等一些材料,而是也开始研究高K栅介质、低K互连介质、碳化硅(SiC)、新型化合物等半导体材料。

 

在工艺方面的困难主要是随着微电子器件尺寸的减小,其最小的特征尺寸已经进入到纳米数量级;这使得器件之间产生相互影响,进而影响电路的性能,严重的阻碍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进行新器件、新工艺的研究。

 

同时在光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以光子为基础的光刻技术种类很多,但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主要是紫外(UV)光刻技术、深紫外(DUV)光刻技术、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和X射线(X-ray)光刻技术,但是由于特征尺寸越来越小这使得光刻技术面临一定的困难,①这就使得工艺线必须使用波长更短的光源。

 

从早期的水银灯到现在使用的远紫外线,甚至使用研究中的粒子束。②导致光刻以及掩膜成本急剧上升。③光刻时小尺寸图形所产生的干涉和衍射效应使得光刻图案失真越来越严重。在测试方面由于现在的电路集成度愈来越高,这使得集成电路的封装与测试也越来越困难,而且在封装测试后芯片成品率也不高,这也是制约微电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微电子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意义

 

微电子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微电子对人们生活水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生活水平方面随着微电子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如家用电器的功能的增加和性能增强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而且随着微电子的发展许多电器价格都非常便宜。

 

在军事方面的意义:不仅提高作战军事装备和作战平台的性能(如雷达和导航系统等),而且导致新式武器和装备的产生,同时,微电子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这将会从近距离战争发展到未来的远距离的电子信息战。只有把微电子发展起来,一个国家才可以真正的强大起来。

 

如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权一直都得不到保护正是由于我国海上防卫能力还不够强大,归根到底是由于设备技术的落后,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微电子我国才能够在未来真正成为科技强国。

 

四、微电子发展的趋势

 

微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而且微电子集成电路的发展一直都遵循“摩尔定律”。所谓的“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当价格不变时;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21世界的微电子发展趋势主要有:第一、各国的微电子都在向减小器件尺寸方面和集成度不断提高方面发展,即微电子特征尺寸将由微米—亚微米—深亚微米—纳米甚至更小。

 

尤其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向0.1微米以下的工艺发展,这更加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二、发展片上系统(SoC)。其主要是将传感器、执行单元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从而完成信息的采样、处理等功能。第三、微电子技术与其它学科结合的产物。如memS技术,它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力学、光学等领域结合的产物;还有用于医疗的生物芯片,其主要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五、微电子发展的策略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微电子的发展情况可知,我国微电子行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由这一国情也就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年微电子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微电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国家重视对微电子的发展,对微电子人才的培养。关于微电子的发展我提几条意见:

 

①根据国内微电子专业发展情况,大量培养微电子专业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应该注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②应该根据微电子专业的市场需求培养多层次、专业化人才,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加强各个高校在微电子学方面研究成果的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③时刻了解国外微电子发展动态,专业课程可以直接采用或参考国际最新的优秀教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创造机会,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研发项目,了解实际应用需求,并据此来完善各高校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