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十篇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十篇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46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1

【关键词】情感;青少年情感;身心疾病;调节方法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4-02

【中图分类号】R8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染色剂”和“催化剂”。人类通过主观事实的认识,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井在此激励下,进行有意识变革事物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无不染上情感色彩。青少年的情感随其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同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丰富多彩并充满神秘情调的情感特征。遇到高兴的人或事.他们就会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反之,他们便会形成愤怒、悲痛、恐惧、失落、逆反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理解、尊重与保护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是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客辞的责任。同时帮助和指导培养良好的情感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1情感与情绪障碍引起的身心疾病

1.1心因性躯体疾病。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反映.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当人发生情绪变化时.常常会随着出现系列的机体变化,现代心理医学表明.不良情绪因素是诱发心因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果长期心情不舒畅、悲愤、急躁、恼怒、孤独、焦虑、压抑等,就容易引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月经不调、肠胃不适、癌症等心因性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患者中,由于情绪、情感因素造成的病例占74%。

1.2心因性皮肤病。皮肤和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因此.过度紧张、悲痛、急躁、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导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皮肤抵抗力低下,失去屏障作用,使细菌、病毒、寄生虫乘机而入出现皮炎、湿疹、黄褐斑、雀斑等各种心因性皮肤病。

1.3心理障碍。青少年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一个特殊阶股,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时期,既有儿童时期的特点,又有成人期一些萌芽的东西,容易发生心理矛盾冲突和行为过失,常表现在求知欲与识别力、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受暗示性、情绪与理智、闭锁性与交往欲、理想与现实、个人要求与经济能力等的矛盾中,加之学业过重,学校、家长教育不当、生活单调而形成的心理压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往往又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学习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和不良的行为等,表现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急躁易怒、嫉妒、自卑、逆反。严重者出现抑郁症。抑郁症医学上称情感障碍,第一号心理杀手。资料证明:青少年自杀原因68.3%为情感障碍。主要是从小溺爱,很少受过大的挫折,有突发事件承受不了.悲观失望、自责、自卑而轻生,2004年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对24013名儿童少年进行了调查,行为检出率14.97%。2006上海教科所对800名初中生进行健康调查,结果在重点中学心理问题检出率男14.95%、女9.06%,一般中心男为19.16%,女为11.13%。

2疏导对策

指导青少年学会积极的情绪自我调节和培养美好的健康情感是学校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应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

国内外心理学家常用的调节方法有:

2.1心理补偿与升华:将自己不容易实现的欲望进行改变,指向比较高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人们适应环境中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防卫机制。假如某一方面收到严重挫折,切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激励着许多失败者从苦恼、彷徨中解脱出来,冷静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使之成为取得成功的条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通向理想的目标。

2.2幽默:是一种高尚的心理防卫机制。人处于难堪的境地,以含蓄、双关、恢谐、讽喻等形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问题、摆脱困境.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局面.

2.3情感转移法: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喜怒哀乐人皆有之,遇到挫折、困难不要陷入自我烦恼中,要增加生活中的情趣乃是明智之举。可以从事自己爱好的写字、绘画、打球、看电视等.这样可以把苦恼、烦恼、愤怒、忧虑等情感转移掉,恢复心理上的平静。

2.4情感渲泄法:如有一时想不通的苦衷.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适当渲泄有缓解紧张、解脱精神压力的作用,可在长者面前倾吐心中的不快.把话讲出来。家长也应努力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哭也是一种自我心量调节的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和分流。

2.5自我安慰法:当受到挫折或考场落榜时,不要沉湎于幻想和追悔之中,要学会自我安慰:“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自己问心无愧”。坚信“明天会更好”,但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卫方法,仅能保持暂时的心理平衡,免受伤害。过后应冷静分析原因,重新确立目标,继续努力。

总之,指导青少年正确的提高自我疏导、自我调节和稳定情绪的能力是近年来需加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刻不容缓的主题工作内容。

愿此文能唤起更多的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这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灵聪宋兴川编著《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21页。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2

一、青少年摔跤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在青少年摔跤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有竞赛动机障碍、比赛情绪障碍、心理仰制障碍、注意障碍、恐惧障碍、心理激活障碍和疲劳障碍等。这些心理障碍对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发挥有较大的不良影响。要通过改善运动训练内容和提高心理训练的比例,来消除青少年摔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消除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体力和脑力消耗巨大,必须通过心理学方法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消除提早出现的紧张情绪。如教练员可以通过轻松的交谈和一些娱乐活动缓解运动员紧张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使运动员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能量消耗,排除杂念,充分地恢复体力和脑力。

(2)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通过参加竞赛和模拟比赛获得实战经验,使运动员逐渐适应比赛时的紧张情绪,能够自我调节情绪。比赛或是模拟比赛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提高运动员控制和消除比赛紧张情绪为训练目的,以便在正式比赛中运用。模拟比赛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实景模拟是设置比赛的情景和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包括模拟对手的技术、战术、模拟比赛场地、模拟观众行为或裁判处罚等;语言图像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的情景,想象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运动员对比赛情景形成先期适应。在模拟比赛训练时,严格要求运动员按计划完成,训练后及时进行反馈。这样能提高各运动员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缓解比赛时的紧张情绪,提高在不利环境下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

(3)消除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训练。通过系统脱敏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消除心理障碍进行指导。具体内容是要求运动员想象引起焦虑或恐惧的特定场面,并保持放松状态。其理论依据是当运动员对产生焦虑或恐惧的刺激能处于放松状态时,刺激也就失去其效力。另外,可以通过娱乐调整训练使焦虑分散和转移,松弛紧张的情绪,使人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目的是使技术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在训练中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练习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集中能力。如看钟表的走动,目光始终不离开秒针;晚上听表的走动声,默默记数,反复练习,不断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二是训练比赛中我们不必考虑对手如何,只需将精力集中注意在自己正在进行的运动技术上。同时我们必须立即放弃对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注意,迅速排除干扰,注意力集中在下一轮次或下一个动作的技术思维上;当一个轮次失误时,就应分析判断出症结所在,以预防相同错误的出现。

4、树立信心的心理训练

提高信心的训练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引导运动员回忆表现优秀的时刻,回忆每次以作动作时候身体细致的力量感觉,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以及克服阻力的成功感,激发比赛的欲望,增强竞赛信心。

5、心理疏导训练

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运动员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记忆力。

6、采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增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3

论文摘要:当前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逐步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从教师角度分析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及健康指导方法。

当从小学进人中学后,由于所学的课目增多了,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起小学来又不同了等等,中学生可能一时还不太适应,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适应,甚至为此而产生苦恼、厌烦、抑郁等情绪表现,就说明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就是指在心理上存在着的一种障碍,它扰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这种障碍有轻有重,轻的如心理上的某种困惑等,它不会太大地影响学习、生活,也很容易解决。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正确分析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有利于我们对疏导教育更为科学的认识。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差和情感反常。主要有:(1)激越式。即情绪高涨,易激烈,易冲动,喜怒无常,受到刺激后,情感引发反应失调,常常出现某种异常事件。(2)低弱式。情感脆弱,情绪低沉、焦虑、恐怖、怕这怕那,一遇到外界打击,精神就承受不了,就会出现意外现象。

2意志障碍。意志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主要有:(1)意志缺乏。行动放任自流,办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缺乏主见和长远的眼光,谁说都信,别人给他出坏主意他也干,很容易上当受骗。②意志倒错。意向矛盾,目的与行为相违背,明知不对,硬要坚持,多在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表现相违背,明知不对,硬要坚持,多在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表现出顽强的固执。

3.智力障碍。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智能活动上的不协调和低能。主要有:(1)记忆障碍。记忆亢进、缺损,记忆力衰退,好遗忘,考试焦虑,学习成绩低下,厌倦学习生活,对前途丧失信心,悲观厌世。(2)思维障碍。思维贫乏,判断、概括和推理能力差。虽然学习刻苦,但学习成绩仍很差,这样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自卑感也较强。

4.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内在的不协调,即在一种或几种人物特征的强度上超过了正常范围,出现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主要有:(1)偏执人格:表现为异常固执,自我批评过高,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在学习、生活中我行我素,无所顾忌,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摩擦,人际关系紧张。(2)反社会人格。表现为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相矛盾,总以相反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从社会的消极方面找出自己错误行为的根据。别人什么都不对,只有自己对,什么者晴不惯,经常与学校、老师对着千。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一些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学习上的压力过大,就会经常出现心理失调。例如:有的学生有上进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差,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经常为自己的学习问题而苦恼,有压抑感,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

重点中学的学生(包括一般中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老师、家长提出过高要求,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很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二)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调节能力所限,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

对自己的体态发育泡括生理缺陷)的疑虑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如个子过矮、过高、身体过瘦、过胖以及面貌方面的缺陷等。在与异性同学接触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如在异性同学面前不知所措,想接近又怕接近;对某个异性有朦胧的爱的表露;正常的男女交往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而感到委屈;分不清友情与爱情而纳闷;个别同学因情感发展不能用理智克制而陷人早恋;有的同学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诱发生性失误而在心理上陷人困境,严重影响了学习等等。

(三)对环境泡括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烦恼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特别是走进新校之后,学习、生活进人了新的阶段,环境有了新变动,有的人由于适应不良,产生了心理烦恼。例如:有的初中生进人重点中学之后,由于自己不再被人认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容易产生失落感乃至自卑感。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往往由于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烦恼。有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心理闭锁性增强,与家长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烦恼。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健康指导

(一)加强中学生自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治疗功能,就是尽早发现有偏常心理和偏差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二是预防功能,就是有预见地帮助学生应付可能出现的事。三是发展功能,即发展个人潜能。如果我们努力对中学生心理障碍在以上三方面探索,相信学生心理品质定会有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也会有一个飞跃。在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人手:一是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二是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这种形式十分有利于与青少年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于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三是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当前的中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设也势在必须,无论高中、初中,青少年学生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口中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是一种现代的趋势。

(二)注意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推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意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评价方式,懂得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代社会,它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并能在生活中做到。要正确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相互谅解、忍让克制,决不能任性和感情冲动,让孩子感到温暖。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4

关键词青春期暴食症厌食症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对自身十分敏感,“期望我”与“现实我”的差异引起心理不平衡,从而发展为“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是“对自己躯体有强烈的消极感知”或“对自身躯体形态的歪曲意识”,青少年饮食异常问题是青春期体像障碍带来的结果之一。

调查显示,进入青春期后,部分青少年出现饮食异常问题。台湾学者陈薇拉对台北市高中生的调查显示:高中生节食行为达饮食异常者占12.17%,具有饮食高失控倾向者有2.98%。张育甄的调查显示:高中女生具病态饮食倾向者占17.1%。赖靖薇对台北市初中生的调查显示:初中生饮食异常者占4.3%,男生2.0%,女生6.3%。

饮食异常主要有心因性厌食症和心因性暴食症,饮食异常问题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中十分突出,心理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正确地引导。

1青春期饮食异常的成因

1.1早年经验

不良的早年经验是青少年饮食异常的种子,例如家庭虐待、儿童。这些创伤及不良家庭经验,剥夺了孩子满足需要及完成发展任务的机会,局限了孩子自我力量的发展,使得孩子将来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压力。

1.2青少年个人因素

1.2.1人格特质

综合各学者的看法,笔者总结出厌食症与暴食症者人格特质上的异同点。

共同点:追求完美、焦虑、逃避伤害、情绪不稳定、有强迫行为及思想。

不同点:暴食症者缺乏冲动控制、无法忍受挫折;厌食症者害怕成熟、孤立、依赖、神经质、自我指导力低、无效能感、对人不信任。

1.2.2情绪困难

情绪困难是指情绪功能受到局限,没有能力以适当的字眼描述情绪、无法辨认识别情绪、无法表达情绪以及无法区别情绪与身体感觉。青少年身心不协调造成心理冲突,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早恋失恋问题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强大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冲击下,很容易造成青少年情绪困难。

1.2.3体像障碍

青少年对身体满意程度跟饮食异常倾向有关,不管是暴食症还是厌食症,对身体不满意,都是促发饮食异常的关键因素。环境中纤瘦压力(媒体、广告、同伴),为当事人打造了“理想身材”的标准。但是,环境标准通常不切实际,以至于青少年对身体意向有不切实际的期望。青少年由于“真实身材”和“理想身材”差距过大,而对身体不满意,从而开始节食,而节食往往是饮食异常的开端。

1.2.4自我中心

青春期青少年受到自我中心的影响,期望处在焦点的自己能够符合社会纤瘦标准。

1.3家庭因素

父母过度溺爱或疏离,过度压抑,父母关系不合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饮食异常。青少年往往通过暴食来发泄内心的郁闷,逃避痛苦的问题。

2青少年饮食异常的预防与辅导对策

2.1修正家庭功能不良的负面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亲子教育等相关途径,协助父母了解青春期饮食异常问题与家庭的关系,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孩子建立合适的亲子关系与相处模式,帮助孩子完成其阶段发展任务。

2.2促进青春期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青春期厌食症多半是精神因素所致,是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和不正确的自我认识所造成的。学校可开展美育教育,帮助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观,认识自身的价值,克服对体形和体重认识上的偏见。

2.3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及正确评价自己

让青少年学会多维度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我。不仅接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充满信心。

2.4指导青少年学会正确的压力应对方法及放松训练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强大的抗压能力及教导他们学会在压力面前寻找适合的发泄方式,还要学会正确的放松方法。

2.5引导学生把握异往的尺度

首先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青春期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其次,很大一部分青少年饮食问题和“失恋”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不应只关注青少年早恋问题,一味禁止,而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恋爱观和处理感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婧媛,徐光兴.身体意像的结构与维度研究综述[J].信阳师院学报,2006,26(1).

[2]陈薇拉.高中职女生饮食节制行为及其相关因素[D].高雄:高雄医学大学护理学研究所,2002.

[3]张育甄.高中女生病态饮食相关的心态行为及其营养摄取量和营养状况之调查[D].广州:中山大学营养科学研究所.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中学生;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50-02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为教育热点。其中,“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得到人们的认同。对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各学科隐患的学习心理问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在教学中以渗透心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有机地协调发展。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消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这是一个所有老师都应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个性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我在几年的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对中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的疏导。

1发现闪光点,疏通自卑心理

我们都清楚,一个人受打击太多,总是失败,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进取向上的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往往会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

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

2激发学习兴趣,排除厌学心理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究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用现象变化比较明显的数学探究引入新课。设置悬念,把学生引入探求问题中来。这就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2利用课外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发,难已维持长久。因此一节课不可能全是“高潮”,而应该有节奏。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技新成就、数学家趣事等,既可调节节奏,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打下基础。

3建立相容点,排除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思维形成的过程,刚刚进入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烦恼等等,很容易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从而努力去学习。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而数学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教学双方都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教师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在课堂上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学生。另外,作为一位教师要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材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兴趣,发生共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影响下,数学学习成为他们向往的活动,进入数学的乐学状态。学生在教学程序引导下学习活动便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信任、体谅、积极主动,使学生如沐春风。

4激励勤奋点,排除惰性心理

惰性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旦在某一方面有了惰性心理,通常就象吸毒一样。而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惰性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学习上的惰性有两种:一是懒于学习;二是学习上懒于动脑思考。对于前者往往是没有兴趣和信心引起,而后者是一种学习的习惯或说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惰性心理,都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习成绩下降。我们的学困生中,多数学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6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281-03

【关键词】情绪障碍;症状和体征;策略,实验性;儿童;青少年

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s)指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与儿童发育和境遇有关的一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怖、抑郁和强迫[1]。近几年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2位儿童心理障碍,如仅分离焦虑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就达10%。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估计,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有3000万。一般的情绪问题在儿童身上具有普遍性,这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尤为凸显。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化贯彻、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生存竞争加剧、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使儿童青少年发生以情绪障碍为主的心理行为问题日趋突出[2-3]。然而,多国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情绪问题往往被忽视,许多情绪障碍儿童根本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援助,如在一社区样本内被诊断患有抑郁的青少年中,只有20%接受了治疗;甚至有许多养育者或医师认为儿童情绪障碍只是他们发育过程中遇到的一过性轻度紊乱,随着正常生活过程会自然消失[1]。虽然儿童情绪障碍不一定与成人期神经症存在必然的连续性,但事实是,相当部分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可持续至成年时期,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演化为更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和伤残死亡[1-3]。

1现状

所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经历过害怕、担心和焦虑的情绪,但真正的情绪障碍则是对儿童成长构成危害且持续较长的负面情绪体验,其中焦虑障碍(anxietydisorder)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其次分别为抑郁、强迫和恐怖发作。典型的儿童情绪障碍在DSm-Ⅳ和iCD-10在分类上有所区别,大致可分为焦虑障碍(其中包括iCD-10的分离焦虑、社交焦虑、恐怖性焦虑及同胞竞争焦虑)、躯体化障碍(如癔症)、心境障碍(抑郁障碍)和恐怖症,儿童强迫症更多地被纳入到焦虑障碍,这些分类病症在儿童似乎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往往表现为害怕-焦虑-强迫-恐怖发作-抑郁这样一种连环关系。害怕和焦虑的单独症状可能持续较短,但发展至“障碍”程度则将持续很长时间,如焦虑障碍一般都在数年至数十年以上[1,4]。值得强调,通常发生于儿童的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品行障碍(CD)、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睡眠障碍、抽动症、肥胖、遗尿症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有的往往是其重要的合并症之一,如抽动症往往合并强迫行为,遗尿和睡眠障碍多合并焦虑障碍,pDD容易合并恐怖发作等[4]。

国外报道4~18岁儿童少年重度抑郁障碍患病率在2%~8%之间;Castello等发现,在800名儿科病人中情绪障碍总患病率为8.9%。忻仁娥等对上海3000多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发现,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湖南地区的流行病调查报道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率为1.05%,南京儿童精神科门诊中情绪障碍占2.1%。1999-2000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心理门诊量分析显示,情绪障碍占14.1%;1999-2001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心理咨询门诊量分析显示,儿童情绪障碍占20.5%[2]。近年来,发达国家投入于治疗情绪障碍的费用十分巨大,如美国每年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费用就已超过420亿美元,其中1/3用于国民的精神卫生保健,其他多用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治疗,此外每年还耗资3千多万用于情绪障碍相关的科学实验[5]。

2主要原因

2.1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双生子样本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同病率高,焦虑障碍具有生物易感性,约20%患儿一级亲属中有焦虑障碍,女童的焦虑遗传性大于男童,强迫-冲动行为和退缩-抑制行为的遗传影响要大于特定恐怖或分离焦虑,后者多由养育者诱发,如母亲的神经质、家庭功能无效、贫穷等对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更明显。而抑郁的遗传度可达35%~75%,如果家长患有抑郁症,子代在13岁前罹患抑郁的可能性是正常对照组儿童的14倍,家族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对于消极情感的易感性具有遗传特性,特定环境刺激和压力促发易感发作,研究发现入组患者的5-羟色胺传递基因(5-Htt)异常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且发生自杀与生活事件压力相关[1,4]。

2.2社会心理因素[5-6]在我国,影响儿童情绪问题的主要环境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如父母离异、虐待与忽视、家庭暴力、父母或酒依赖、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父母自身的焦虑情绪、过早被托养或寄宿、目睹或暴力等;(2)社会,如儿童经常处于危险处境、遭遇自然灾害、遭受犯、缺乏健康关怀、文化传媒的负面影响、信任危机、酒与依赖、网络成瘾、目睹犯罪、肥胖或其他健康相关问题等;(3)学校和幼儿园,如父母教师的高期望值、学习压力、睡眠不足、学业失败、教师态度与教学方法、课业繁重、伙伴友谊损害、遭受欺侮、偷窃或其他品行问题、缺乏体育锻炼等;(4)其他,战争和恐怖事件、电视暴力、电子游戏、互联网冲浪等。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数达到5400万,他们当中出现分离焦虑、养育失范、遭受虐待和忽视的比率相当高,一些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青少年也因父母疏于管教和情感沟通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2,5]。

精神动力学认为焦虑和恐惧是早期创伤性体验深植于潜意识中,通过内心防御和冲突矛盾表现出来。依恋理论认为早期的母子分离体验和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儿童缺乏安全感,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与塑造受父母影响很大,尤其是母亲的情绪与教养态度。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和恐惧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而获得,如有些焦虑特质或神经质的母亲,往往将不良的情绪投射给儿童,从而使儿童出现“潜移默化”的焦虑倾向。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焦虑和抑郁与其消极感知、归因风格和负性信念有关。儿童早期社会应对方式单纯而有限,在新情景中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往往身处矛盾而无法解决,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和焦虑,严重的精神打击更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另外,家长刻板而严苛的教养以及强制压力可使儿童产生持续的焦虑、矛盾与恐惧。临床观察表明,焦虑障碍的儿童多来自父母过度关注或过度干涉的家庭。对后者另一解释是父母焦虑情绪对儿童长期投射的结果[4-6]。

3表现特征

3.1焦虑障碍幼儿期多表现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其气质类型多属于“难养育型”。3岁以后易表现害怕、恐惧或预感不祥。如不愿离开父母,纠缠母亲,上幼儿园时显得辗转不宁,惶恐不安、哭泣、喊叫、甚至威胁父母若离开则自杀等。儿童较易出现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时有呕吐、腹泻,或呈营养不良容貌。夜间入睡困难、睡眠不宁、易惊醒、多恶梦或梦魇等。入学后有发作性紧张恐惧,总担心要发生不祥或可怕的事情,经常焦躁不安、唉声叹气、对家庭不满、报怨或发脾气,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或下降明显。患儿因焦虑、烦躁情绪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而遭排斥,因此不愿上学,常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常伴有恐怖症状、强迫症状,有时演化为学校恐怖症。还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头晕、头昏、头痛、出汗、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腹泻、便秘、尿急、尿频、失眠和多梦等[1,5,7]。

3.2心境不良和抑郁情绪低沉,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常诉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某些非品行障碍性离家出走恰恰是儿童抑郁症的重要征兆[1,4-5]。

3.3恐怖症(1)恐惧反应:儿童对某种物体或情景产生异常强烈持久的恐怖,而某些恐惧对象并不具有真实的危险(如看到猫),却表现出不合乎常理的恐惧反应。儿童常见的恐怖对象有:①黑暗、昆虫、动物、火光、强声、雷电;②社交、与亲人分离、上学、孤独;③细菌、患病、出血、死人等。儿童常有预期性焦虑,经常提心吊胆,害怕恐惧的事情发生。有时明知恐惧对象对自己没有危险,但无法自控,内心痛苦。(2)回避行为:有逃离恐怖现场或回避做可能引起恐怖的事情。如对昆虫恐怖的儿童,看到或听到昆虫的声音立即逃离,甚至怕别人提到虫子。(3)急性焦虑反应: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表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心慌、胸闷、血压上升、恶心、四肢震颤或软弱无力,重者可瘫软、晕厥或痉挛,并有饮食和睡眠障碍等。(4)社交恐怖:与他人交往时产生恐怖感,害怕他人的关注和可能引起的尴尬,出现脸红、张口结舌,并设法回避。常表现害怕去社交场合,怕遇见陌生人,回避与家人以外的人接触,不愿上学和参加娱乐活动,不愿接电话,不愿向老师提问,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惊恐发作。多发生于青春期,脑子里总想着该怎么走路、该怎么说话、该穿什么衣服等。学校恐怖症与之多为连续体。(5)学校恐怖:为达到不上学目的,早上起床常诉说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无力等,得到父母同情后,则可实现暂不上学,在家期间无任何异常症状;一旦令其上学则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和遗尿等症状。若被强制送到学校,则表现畏缩、低头、不与人打招呼、不敢直视人;上课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若被提问,则心慌意乱、站立不答,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在校期间儿童恐惧异常严重,可能不停给家人打电话,哀求哭诉,并强烈要求回家,一旦放学如释重负。病程后期儿童还会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家庭暴力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继而情绪逐渐低落消沉、倦睡。后期可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觉、心境不良和抑郁等[4,8]。

3.4强迫症分强迫观念和行为。(1)强迫观念:非理性和不自主重复出现的思想、观念、表象、意念和冲动等。如怀疑污染物、得绝症、自己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遭袭击、有人破门而入、自己遗忘等。强迫性回忆一些经历,如回忆扰,则重新开始进行回忆,否则就焦躁不安。强迫性对立表现为矛盾的思维,如担心父母死去,又因此而自我谴责,怕自己伤人或被他人所伤。强迫性穷思竭虑会反复持续地思考某些近乎荒唐的事件。强迫性意向是儿童产生莫明的冲动或内心驱使,即刻要行动起来,但又不能转变为行动,试图用强迫行为抵消强迫观念。(2)强迫行为:是重复的、有目的的、有意图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以强迫洗手和洗澡多见。可能因对细菌、粪便、唾液、垃圾或可能导致的疾病恐惧和厌恶而反复洗手洗澡,洗完手甚至不敢关水龙头,不用毛巾擦,怕手触物而再被污染,若不小心碰到物体,则必须再洗,有时每天洗手多达几十遍。有的因“洁癖”而影响进食,怕吃带污染的食品。强迫动作还包括触摸、计数、储藏、整理和排序,如不停地整理书包、放置鞋袜、叠衣被、数窗格、数马路电线杆、数地砖、踩地缝走路、强迫开关门、反复检查门窗是否上锁等。有些患儿要求他人,特别是父母重复某些动作或按某种方式回答他的问题等[7]。

3.5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多因突发灾难事件、目睹恐怖场景、遭受虐待、战争、强烈应激等所致,表现强烈的恐惧和无助。(1)闯入(intrusions)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当面临类似情绪或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纪念日时,又产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2)持续警觉: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激惹性增高,过分的心惊肉跳,坐立不安,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等。(3)持续回避: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与人疏远,不亲切,对亲人情感变淡,社会性退缩,兴趣爱好变窄,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计划,对创伤经历中的重要情节遗忘等。(4)其他:攻击行为、过度饮酒或用药以及故意自伤和自杀等。抑郁、负罪感也常见于灾难幸存儿童,年龄稍大幸存儿童可能会痛苦地思索人生目的与意义。年幼儿童常做创伤事件噩梦,白天可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创伤的回忆,如反复画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画题内容,玩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游戏,出现退缩行为和行为,可能表现更频繁的攻击与破坏行为[7-8]。

另外,发育行为儿科学将儿童期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头、摒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计算机依赖等界定为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多由发育落后、分离焦虑、虐待忽视、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等因素导致,核心问题与情绪障碍关联,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2]。

4基本对策

4.1对症综合治疗与干预(1)查明原因,消除诱因。如家庭和环境因素、学校因素、早期母子分离等。(2)心理支持和相应的心理治疗。治疗者要获得儿童的信任与配合,耐心听取儿童主诉和家长的介绍,有目的谈,改变儿童对病症的认识。常用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放松训练、游戏疗法、音乐疗法、角色扮演、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对10岁以上儿童可结合实施认知治疗,包括重现自我、榜样、暴露、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和认知增强训练等。(3)家庭辅导。指导和咨询儿童父母,提高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了解产生疾病的因素,并要求父母配合医疗,消除家庭环境或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缺点或不良情绪特征。(4)药物治疗。有关情绪障碍的药物是精神药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目前许多新型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开始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疗效明确、半衰期长,每日仅服一次,且副作用较低。此外,亦可辅以三环类抗抑郁剂或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1,4-5]。

4.2儿童精神卫生立法和加大政府投入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干预矫治,可引致当事儿童更严重的精神问题,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二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同时,制定了由国家承担责任的精神卫生法,为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提供适合的医疗保健服务。1991年wHo就出台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保护和改善心理卫生服务的诸原则”,呼吁各成员国通过立法和施行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促进这类人群的合法权益。美国国家卫生局2001年就出台了《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标志着美国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部级战略基本成型。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如今应该加快制定和出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相关法案和政策,投入建立更多的儿童精神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wHo已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全球资源状况列入亚特兰大计划,各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制定所需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政策,以保证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提供及时而系统的服务。勿庸置疑,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强和重视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与研究[2,5,9]。

4.3大力开展学校和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从群体心理卫生和预防保健目的而言,应该大力推广和开展学校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着眼于学生群体,主要任务是:(1)维护儿童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3)挖掘和提高个人潜能;(4)早期识别各种一般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5)对问题家庭实施及时的关注、咨询服务和干预;(6)社区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保健机构、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给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信息与帮助;(7)及时转介专业机构。当前服务重点在于改善儿童受教育的环境、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卫生问题和相关因素的筛查。可考虑通过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评估网络[2,9]。

5参考文献

[1]eRiCJ,maSHDa.徐浙宁,等,译.异常儿童心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52-392.

[2]静进.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21-324.

[3]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等.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42-543.

[4]中根晃.现代儿童强迫.东京:岩崎学术出版社,2005:3-23.

[5]maRKLw,DenniSDD,paULHD,etal.Developmental-behavioralpediatrics:evidenceandpractice.philadelphiaUSa:mosby,inc.2008:12-15.

[6]李雪荣.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5):314-315.

[7]张建明.儿童情绪障碍.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1):1000-1002.

[8]静进.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3):172-174.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7

【关键词】心理障碍;学习障碍;学习兴趣;差异性;暗示法;自信心

1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心理疏导

我们在探寻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障碍时,应先明白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在特定情景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1】据《福建日报》2010年12月13日报道(8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2010年对部分省市的大学和中、小学生人格状况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受访初中生中,有84%的人表示会有难过、压抑和焦虑,内地共有3000万青少年受情绪等问题困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受情绪方面的干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一些学习障碍。对于学习障碍,不同的研究领域,其概念有所不同,国际学术界最早的界定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克(S.Kirk)于1963年提出的学习障碍概念。他认为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视、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为了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作简单的问卷调查,设置十个问题如下:

1每当英语考试或被提问时,是否会紧张得出汗?

2心理紧张时做英语作业是否会出错?

3是否被人认为不机灵?

4别人是否认为你有神经质?

5是否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会失败?

6一受到别人批评,是否就会心慌意乱?

7感情是否容易冲动?

8上英语课时是否会经常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9是否在别人请求帮助时就会不耐烦?

10是否经常做噩梦?

计分方法:答“是”的计10分,答“否”的不计分。

判断标准:将全部得分加和后,如果超过30分,说明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2】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学生测评超过30分,只有约20%的学生测评低于30分,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呢?我认为要力争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英语。

对于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但情绪不稳定。因此,作为英语教师,一开始就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什么是学习兴趣呢?学习兴趣就是指“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它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对某门学科、某类书籍、某种课外活动等特别喜放,千方百计地接近它,了解它和掌握它。”【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养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的动力,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正如《心理学》(伍棠棣等编)所指出:“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4】学习能力与学生兴趣,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杠杆;既是教改的重点,也是备课的重点。因此现代教育心理学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办法之一。

对于目前的英语教学,如何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次进行教学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遗传、智力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存在差异性,所谓差异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人们之间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5】(潘菽语)反映在外语教学上,即每个人的表达与创新能力有高有低,理解与记忆能力有强有弱,吸收与反映能力有快有慢。有的同学语言记忆与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同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我们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要求,强制学生取得一样的成绩。对于同年龄段的学生,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尽量给予不同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对学困生来说,难度一大他们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于是我把学生要掌握的新知识及新技能分层次教学,并反复交叉进行。对于中等成绩学生不强求一下子完全掌握,而是采取“温故而知新”的办法,旧的内容要不断地复现。而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要利用不断深入的教学,适当提高所掌握的知识的梯度及难度,尽量满足能力强的学生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学仁爱版英语八年级Unit4.topic.3时,要求学困生只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单音节及多音节形容词比较级及最高级的用法,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口头上及书面上表达及写作能力,如用比较级及最高级来比较城市与农村的环境变化。【6】

2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尽力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因素,润色知识因素,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把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外语材料是否有趣。”【7】在集体备课时,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大知识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仁爱版英语八上Unit4.topic1.plantsandanimalsareimportanttous.时,我尽量上网查找动植物的影像资料,然后加以归类,对不同的动物用形容词big,small,strong,fast等进行比较和造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物链的影像,师生一起用英语谈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课外引导学生收集动植物的标本,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自信心的培养

在农村,由于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参差不齐,师资配备薄弱,大部分同学从七年级开始才真正学英语,这时他们存在着新鲜感,怀着好奇心,学习热情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大,这时好奇心会随之而去,他们开始畏惧、退却。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的发育期,具有双重的心理特征:即自尊心强,自卑感也强。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学好英语,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失败,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产生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因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如何克服这种畏惧心理呢?保加利亚的心理医生兼教育工作者洛扎诺夫(GeorgiLozanov)提倡暗示法(Suggestopaedia),他认为语言学习的速度可以比人们预期的快得多。人们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人为地设置了学习上的障碍: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害怕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限,害怕自己会失败等等。他认为学习者应当对自己认为存在的那些局限性进行“反暗示”(desuggested),这样可帮助学生消除担心自己不会成功的恐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根据暗示法的理论,我尝试上好暗示法课堂,首先我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既有意识的自我和无意识的自我投入,尽量使自己放松。为了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室里我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把课桌椅摆成圆形,配上柔和的灯光。如本人在教学仁爱版八年上Unit4.topic1plantsandanimalsareimportantstous.时,我特意购买些动植物的图片挂在墙上,并利用多媒体放映动植物的影像,另外,教室的墙上挂着展示目标语语法信息(单音节与多音节形容词比较级及最高级)的挂图,方便学生充分利用环境进行学习,这些挂图每隔一两周更换一次。在第一阶段――“接受阶段”我和着轻音乐的节奏、音调朗读课文,我或唱或跳,或用幽默的语言朗读,学生看对话,然后学生放松,老师伴着适当的手势和语调,用正常的语速再朗读对话,要求学生在睡觉前和第二天起床后朗读对话。第二阶段是“活动阶段”,学生先唱英文歌oldmcDonaldHadaFarm,学生边唱歌边扮演各种动物,然后就Unit4topic1Sectiona1a进行双人对话,或作问答练习(师生或生生之间),最后叫一学生复述课文。如果学生放松了,他们就有信心了,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人的自信来自于成功,一生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强。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学生,哪怕是及其微小的进步,教师应予以表扬,如有的同学不愿开口说英语到愿意开口说英语,有的同学书写有进步,有的同学考试成绩有进步,教师千万不要放过任何“闪光点”。学生一旦有进步,我就会对他们说,“Good”,“Great”,“excellent”,“Youareclever”等等。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应肯定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再赞扬他发言中成功的部分,然后心平气和地纠正错误。这样,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下次他再回答问题时,他就有了信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要密切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查找形成学习障碍的原因,及时对症下药,适当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疏导,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把英语这门学科学好。

【参考文献】

[1]刘莺《心理障碍调养与护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周瑛《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4]伍棠棣《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8

关键词: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移情能力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7-172-02

军队院校作为培养未来警官的教育机构,培养的对象将在不同岗位上从事执法工作,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状况尤显重要。学员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继续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论和条令条例的单纯教育,它还应涉及到心理健康的诸多层面,从而完成为部队输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警官的任务。

1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在心理上经受着强烈的、持续性的冲击和震撼,青少年也不例外。困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抑郁、偏执、迷惘等。他们有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扭曲,如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不关心别人;自理能力差,不善于约束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散,缺少责任感;性情孤僻,任性,感情脆弱等等。有的出现人格缺陷,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等;有的则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等。

2当代军校学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无论是本科类还是专科类,军队院校的入校学员都具有当代青年学生的普遍特点,同时,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质,又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本科类学员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勤于思考,但由于入学前缺乏对基层部队的了解,容易对部队产生失望情绪,对部队管理产生排斥心理,当管理者水平欠佳时难以进行良好的交流。还有部分学员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极度失落,在地方大学眩目的生活面前陷入苦闷,难以自拔。总之,在相对单调的军校生活中,本科类学员容易产生自负和自卑两种极端的情绪,给管理带来困难。

专科类学员由于在基层部队历练过,大部分作风过硬,服从意识较强,很快就能适应军校生活,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中很多人过早地熟悉了人情世故,从基层带来的一些恶习和错误认识根深蒂固,难以改造。此外,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缺少谋划,很多人把进入军校深造当成是提干谋生的手段,认为进入军校后就一切大吉,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压力,工作没有热情,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思想十分严重。由此,对专科类学员思想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应在于纠正其错误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心理学知识在学员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在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以消除不良情绪,疏导心理障碍,能够为政治思想教育创造正常的心理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

3.1培养移情能力

在具备思想教育工作必要的素质后,学员队管理者应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移情能力。移情能力也叫“情绪他觉力”,指一个人接受情绪暗示,即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眼色”或“眼力”,或者简单地说成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在与学员的长期接触中,管理干部应该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们的情绪状态,并在其整体或其中的某个个体出现情绪变化时敏锐地感知。我们应该明确:我们面对的这些青年基本已经渡过青春期,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这种需要可以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由挫折感带来的会有攻击等不良反应,以获得心理平衡。比如,有的学员在接受批评后以踢门砸桌子等方式发泄,这就是挫折带来的攻击行为。管理者这时不应单纯地认为这种行为是挑衅或是“不服气”,而应适时地做好疏导工作,消除其不良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学员队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改变学员不良的挫折反应机制。比如,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不同的学员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有利于平衡其他方面的失落感,获得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在受挫折时有更为合理的发泄方式,如运动、唱歌等,从而有效保持心理平衡。

3.2掌握学员的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一个人在他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的敏捷性等心理特征的综合。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人体体液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气质学说,即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从前往后,其性格外向性呈逐渐减弱趋势。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气质并非都单一地属于某种类型,往往是若干类兼得的。

气质具有一定的先天性,除非发生重大变故,在其一生中比较稳定,难以改变。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机制和行为特征。比如,具有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好冲动、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动作迅速而强烈,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在情绪反应上易受感动,情感一旦发生就很强烈,久久不能平静,易同人们发脾气,性情暴躁、易怒,情绪不能自制。而具有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则性情脆弱、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钝、柔弱易倦;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感不易老化,比较平静,不易动情,情感脆弱、易神经过敏,容易变得孤僻等。

学员队管理干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量,甚至仅根据观察,就可以初步掌握每名学员的气质类型,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其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学员,对其批评就可以直接、严厉一些,触发其强烈的情感然后予以疏导,而不用担心不良情绪会在其心中郁结。但对于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学员,则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语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迂回婉转地对其进行教育,以免刺伤其自尊心,产生不良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气质类型具有稳定性,所以,当发现某学员气质发生突变时,很可能发生了重大变故,管理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调查核实,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防止其学习工作受到长期影响,或者发生意外事故。

3.3建立超移情能力

在移情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移情能力,称为超移情,简单地说就是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对其施加影响。超移情能力并不受智商影响,三国时诸葛亮智商极高,但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地位很高的参谋幕僚,因为他没有刘备具备的超移情能力,即一种安抚黎民百姓、聚合群强众豪的情绪感召力。这种基于人格魅力而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就是“超移情”能力。

就学员队管理者如何培养人格魅力和建立超移情能力,笔者有如下体会:

3.3.1严于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个人做一百件正确的事,人们不会对他额外赞赏,但当他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后,人们对他的印象会立刻急转直下,从此难以扭转。学员队管理干部一天二十四小时与学员朝夕相处,更应时刻保持清醒,严于律己,有时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失去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威信,使得管理教育难以施行。

3.3.2尊重学员,以诚相待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那些被我们认为是“落后”的学员,常常比别人更容易自卑或自弃,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学员的严格要求不是通过大嗓门和大巴掌来贯彻的,一个粗心的学员队干部常常无意中挫伤他(或她)的自尊心,从而在双方中间竖起一堵厚厚的墙。要知道,那些所谓的“落后”分子只是比别人进步得慢了一些,他们更需要理解和尊重。

与学员的相处需要真诚,不要把任何虚伪的东西带入管理,哪怕你认定那些手段是有效的计谋,它们只会在某个关键的时刻毁掉你所有的形象。正确的态度是:对他们的关心尽力而为,做不到的不要夸口;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错误,需要承认的不要退缩;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行为,需要表扬的不要吝啬;与他们谈心坦诚直率,不愿意说的可以不说,但不要欺骗。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只有互相尊重,以诚相待,才能真正与学员增进感情,才能对其施加有效的影响,教育才具有很强的易感性和渗透性。

3.3.3掌握语言技巧,提高谈话艺术性

思想教育工作多数以谈话的形式进行,而且多是“忠言逆耳”,如何使谈话顺利进行并卓有成效,不能不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

笔者认为,谈话是一场沟通,管理者通过沟通需要完成向谈话对象推销自己的主张并让其接受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谈话中可以运用到以下技巧:

首先,谈话距离应保持在一米左右,这是人的心理安全距离,太近了会造成对方紧张,太远了不容易产生磁场影响并伴有疏远或威压感;谈话时为学员泡杯茶这样的细节是大多数管理者所共知的,相似的,谈话时可以轻触对象的手臂、肩膀等部位,同样可以帮助其消除拘束,放松情绪,建立认同感;另外,谈话时要注视对方眼睛,真诚的眼神更容易对其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使谈话顺利进行。

其次,谈话中注意措辞,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多从学员能接受的角度考虑语言的运用,多给他们一些认同,少划一些界线,建立良好的心理接触条件。我们主张多用些“我们”,少用些“你们”;多一些陈述语气,少一些反问语气;每一次指出错误之前多一些肯定做为缓冲。这样,既能表述出我们的建议,又拉近了和学员的距离,使他们乐于接受我们的主张。比如,“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理由,但你确实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就比“你肯定在撒谎”容易让人接受得多。

再次,谈话一定要有耐心,谈话前要全面了解情况,谈话中要充分听取学员解释,从中了解其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地进行疏导教育。有些学员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思想问题,而是心理问题,目前,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这种情况呈上升趋势,这就需要管理者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进行艰苦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学员队管理者所能应付的只是普通的心理偏常状况,在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法下,这些心理偏离常态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谈话中向学员传递的管理者个人信息是树立管理者形象的又一个重要途径,高超的谈话技巧和谈话艺术同样可以展示管理者迷人的人格魅力。

“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新时期部队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员队管理者重视学员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预备警官。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9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大学生处境分析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将要面临着就业、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从而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容易引发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20%左右的心理障碍爆发率,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加强对于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处境和权益保护工作研究势在必行。

一、当前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障碍行为表现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不足,造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处境不佳。下面详细分析心理障碍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

(一)环境适应障碍

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享受着良好的物质生活,而进入大学之后要开始独自生活,同时大学是个陌生的环境,面对这新的集体和同学,同时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当面面这着障碍。学生要摆脱之前对于家长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造成生活中存在着忧虑、紧张的心情,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和集体内的成员发生冲突矛盾。部分大学生由于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在当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着不顺时,就会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也会造成对于大学环境的适应障碍。

(二)自我定位的障碍

大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学习之后进入到大学生活中,而大学都是同等水平学生的汇聚,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消失,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在同龄学生中获得明显的优势,就会造成自尊心的挫伤。再者大学生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独特的专长爱好,不能在大学生活中脱颖而出,也会对自我的信心和意志力造成损害,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定位不恰当造成的。部分学生甚至对比自我优秀的同学产生敌视和嫉妒的心理,甚至由于自我定位障碍而刻意去忽视人际关系的培养,长时间的脱离群体生活,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性格的孤僻和极端。

(三)人际关系的障碍

大学生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大学生活来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通过与同学的相处可以培养自我的处事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形成自己固定的交往群体,这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沟通能力较差,性格存在缺陷,就会有利于正常的生活交往中,甚至会和同学产生较为严重的矛盾。对于极少数缺乏社交基本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社交的经验不成熟,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立的境地。

(四)抵抗挫折的障碍

大学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措施,例如学习成绩不佳、家庭原因、恋爱问题、朋友交往问题等,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抵抗措施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从悲观挫折的环境中走出来。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失败或者变故的打击,因此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难免会出现暗焦虑、自卑、失望、烦躁的心态,抵抗挫折能力较差是当前大学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五)就业压力心理障碍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逐渐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就业压力,一些就业前景并不如意的大学生被就业压力所困扰,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遵从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一个不甚理想的专业,部分同学把专业上的差距过度放大,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排斥心理,从而失去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习成绩的落后,甚至会产生退学等不良的心理情绪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剖析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家长对于大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自身性格情感不成熟也会导致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下面详细阐述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存在弊端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还处于情感并不成熟的阶段,对于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不能以正确的形式来对待困难和措施,同时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造成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家长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不可避免的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要在学校中取得良好的表现才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一些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状态紧张的状态,不能够轻松的面对学校中的学习竞争压力,一旦学习成绩不佳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大学生都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在家庭中享受着父母和长辈的宠爱,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性格中出现了任性和偏激,同时其生活和学习独立性较差,尤其是缺乏对于挫折的抵抗能力,一旦面临失败就会怀疑自我,不能正确面对面对困难,而一些学生则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其他同学的竞争,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四)社会竞争激烈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人才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同时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就业体制的改革造成大学生没有“金饭碗”,这些状况都造成大学生社会地位的下降。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造成其就业心态的失衡。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抵抗挫折的能力,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学校在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设立心理疏导和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机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着问题,同时要把预防心理疾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心理疾病防治、心理素质培养等教学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实现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实现全面教育。在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提高自身对于困难挫折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克服困难的潜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掘合理有效的焦躁、郁闷排解方式,使学生能够自我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培养自身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突破心理障碍的困扰。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能够为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同时也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都是在宿舍和班级的小团体内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宿舍和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要在课程中引入人际交往课程,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应当宽容大度,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误解和分歧,要及时进行沟通,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良好的心理健康咨询可以有效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学生思想的逐渐极端化,因此学校要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对于表现出不良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为其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保障其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治疗方式来实现其全面发展。

四、心理障碍大学生权益保护内容

心理障碍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及时的预防和疏导是可以避免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也不能正确的面对问题的出现,甚至在心理障碍的处理上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心理障碍大学生应当享受其合法的权益,具体的权益保护内容为:(1)受教育的权利,部分学校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劝退或者隔离的方式,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2)治疗权益,学校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者刻意规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享有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权益。(3)公平权益,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性格激进、孤僻等,难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非议和议论,甚至会影响了其正常权益的享受,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其公平权益。(4)学生隐私保护,由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疏导要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当为学生保守隐私,让学生在心里安全的环境下倾诉自身困扰和烦躁,从而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篇10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诸多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处理、消极逆反和对未来的悲观失望等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后的工作。高职院校作为教育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意志品质,创造团结、和谐的生活环境,营造勤奋、进取的学习氛围,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习和就业指导。

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构成的一个方面,是学生走向社会后成就事业的基础。目前,通过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障碍,心理素质较差,如果在校期间不加以克服,不仅会给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甚至会给毕业后步入社会留下许多隐患。因此,了解心理障碍的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本文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及教育对策谈些粗浅认识。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之一:自卑失落心理,导致惧怕人际交往,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的,可以观察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人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行为积极向上。高职学生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从父母、家庭成员之间来到了学校的老师、同学之间,陌生的环境,幼稚、依赖、自己轻视自己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惧怕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据有关人员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高职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高等学府,美好的梦想破灭了,和考上本科院校的中学同学聚会时显得信心不足,总感觉低人一等。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对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多愁善感,产生猜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内心感觉寂寞空虚,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严重的会患上社交恐惧症。

心理障碍之二:学习、考试中的偏科、波动、焦虑、厌学心理在中学阶段,文化课基础教育与小学一脉相承,学生对所要认知的原理和内容有一定的适应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接触的是全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中小学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实践锻炼的学生们容易产生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偏科心理;学习情绪和成绩不稳定带来的波动心理;对学习和考试的烦躁、惧怕带来的焦虑心理;视学习为负担的厌学心理。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心理障碍之三:消极逆反心理和对未来的悲观失望心理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相当多的高职学生经常与学校和老师对着干,对学校的常规纪律消极抵制,对先进人物持否定态度,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大喝其彩,推波助澜。这种消极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偏执、冷漠,没有理想,意志衰退,生活萎靡不振。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就业市场己经不是什么新话题,高职毕业生被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历、专业动手能力等就业障碍,就业难使高职学生对未来产生严重的悲观失望心理。

心理障碍之四:性意识觉醒陷入性认识误区的青春期困扰心理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异性疏远期、接近异性期和恋爱期。高职学生在脱离家庭来到学校后,心理上的孤独寂寞以及对父母亲人的思念之情,极易使他们从中学时代的异性疏远期进入接近异性期,进而进入恋爱期。高职学生早恋已经成为校园中有目共睹的现象。他们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为性发育苦恼,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学生的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茫和困惑,陷入性认识误区的青春期困扰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身心健康。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对策之一: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主要取决于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相互亲和的现象。人际吸引力越大,人际关系越亲密。人际吸引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高雅气质、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和待人热情。学校应当教育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用微笑迎接生活,用微笑迎接他人。

对策之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笔者认为教育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至关重要,要鼓励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逐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的学生在学习开始时,计划订得很好,决心也很大。可是一遇到困难,则半途而废。到期末回顾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时,又后悔自己没有意志。作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情感。积极性情感能哆成为意志的动办消极性情感则会成为意志的阻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克服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惧怕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策之三:创造团结、和谐的生活环境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和愉悦,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和谐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有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原因。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教育全班同学和睦相处,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提倡男女同学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往的心理需要;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

对策之四:营造勤奋、进取的学习氛围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也是巨大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竞赛(体育竞赛、外语竞赛、电脑竞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文艺比赛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参加国家有关职业技能“考级”、“考证”;组织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专业技能大赛。为了使上述活动仪持经常化,应当加强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通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勤奋、进取的学习氛围。在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提些建议。学生社团虽然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校也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应当把其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渠道,派专业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