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55

特殊教育课篇1

随着全社会对残障学生的关注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课余体育训练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康复、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1].因此,对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1参训残障学生情况在所调查的17所安徽省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248名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其中男生为202人,女生为46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主要是语音类、视力类、智力类的残障学生,分别为171人、35人、42人.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男生远远于女生,同时参训的语音类残疾学生要明显多于视力和智障两类残疾学生.通过调查显示,残障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最大的收获是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占38.3%),其次是增强体质(占29.8%),再次是增进与教师、同学、比赛对手的交往(占20.2%),而运动技术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参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占11.7%).此外调查还发现,残障学生参训的动机依次是:对体育运动具有浓厚兴趣(占46.8%)、为了集体荣誉(占23.8%)、挑战自我(占16.9%)及健身康复(占12.5%).

1.2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情况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总量较少,各校对体育场地的拥有率较低,且体育场地面积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场地面积最小的学校仅有200,最大的学校有4000.在17所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4所学校有田径场,15所学校有篮球场,3所学校有排球场,4所学校有足球场,10所学校有室内乒乓球房,4所学校有体育康复训练室.场地设施不仅数量不足,且“常人化”的特点较为突出,与普通学校的场地设施几乎没有差别,不符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要求“适宜视力残疾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作硬地外,宜铺设草坪[2]”,但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调查显示,有70.6%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训练的需要,且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陈旧和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教练员制作简易训练器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2所学校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制的简易器材进行训练.调查得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普遍较少,经费投入最高的学校为2400元,投入最低的学校仅有300元,平均体育经费为1500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占88.2%).在训练经费使用范围方面,用于场地建设和添置训练器材所占的比例很小,训练经费通常只能保证购买参赛的服装(鞋)、发放训练津贴和奖金等.

1.3参训项目及训练情况调查显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举重5大项.而我国残疾人体育已开展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盲人柔道、轮椅篮球、坐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椅网球、盲人门球、射箭、硬地滚球、盲人足球、轮椅击剑等15大项[3].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相对较少.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坚持每周、每月开设2-3次训练课的学校分别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5.8%和11.8%,82.4%的学校在赛前2-3个月才开始安排训练课,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课的安排具有明显的“突击性”色彩.在调查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训练都有训练计划,但通过查阅教练员制定的体育训练计划,可以看到训练计划在训练目标的定位上普遍过高且无“指标体系”,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过于重视“体力”而忽视“心智”,在训练的组织和控制上所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等.

2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制约因素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总体来说宣传不够、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大,对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场地、设备、器材进行研发不够,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缺少宣传残疾人体育运动知识的书籍和刊物,媒体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很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社会氛围[4].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不仅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需要广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对视力残疾运动员而言,如果没有引导员帮助,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将无法进行.

2.2残障学生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一方面,残障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我保健、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残障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意志薄弱、缺乏主动、兴趣单一等特点,因此,残障学生有着比正常学生更强的自尊心,担心因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和议论,孤僻封闭的性格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5].在这一点上,女生和视力残疾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参训学生男女性别和残疾类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2.3残障学生运动能力较为薄弱残障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局限,给日常生活、学习乃至运动都带来诸多不便,且残障学生间的残疾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运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受训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如:视力残疾学生由于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同时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差,通常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补偿,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语音残疾学生则主要依靠视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知外界事物,因而限制了感知觉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且由于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虽然很多,但能够表达的却很少;智力障碍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学生[6].

2.4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肩负着培养参训残障学生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也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主要处决于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两类学生的选材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2)训练目标存在“起点高”、训练实施存在“步子大”的现象;(3)训练内容体系主要体现为“体力型”特征,即重视体能、技术、战术等内容的训练,忽视智力、心理、作风等方面的训练;(4)在训练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指导训练的各项原则,如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安全练习等原则;(5)运动负荷难以驾驭,对体育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主要依靠教练员个人经验和直观感觉;(6)训练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如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注意收集全国(省)残运会、特奥会的运动成绩,比赛规则的变更,竞赛器材的改进,以及其它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状况等方面的信息.#p#分页标题#e#

3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对策

3.1营造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环境(1)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残障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权益,疏通体育人才的输送环节,切实解决参训学生的奖励、升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7];(2)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知识、残障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3)残联、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关爱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工作,培养以扶残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4)在社会及各级学校中加强为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快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志愿者、引导员队伍的组建.

3.2提高参训残障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只有对残疾人体育功能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才能真正唤醒广大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可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残疾人体育功能主要有:(1)价值补偿功能,即个别肢体或器官系统功能丧失,通过运动可使其他部位或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一定补偿,如视力残疾者通过盲人门球运动可提高其听力功能;(2)康复健身功能,由于残疾青少年身体发展的可塑性较大,残疾部位不一定完全定型,根据“用进废退”理论,通过锻炼和训练可以改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健康状况,甚至还能使残疾部位的功能达到恢复,如2008北京残奥会我国脑瘫短跑运动员杨晨和爱尔兰脑瘫足球运动员马龙分别被取消所创纪录和参赛资格,其原因是残疾人医学委员会通过科学鉴定,认定他们身体状况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这说明他们经过多年体育训练,身体残疾已经得到康复;(3)教育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阻力和困难,磨练残疾人刻苦、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残疾人奋发向上、拼博进取、为集体荣誉而战的道德风尚;(4)娱乐功能,残疾人体育往往融娱乐性、游戏性和竞赛性为一体,通过参加或欣赏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可以起到调节心理、愉悦身心的作用[8].

特殊教育课篇2

 

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的数学实践课好玩又好学。

 

聋哑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特殊,由于生理缺陷,他们得不到声音的刺激,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感官就是双眼。

 

由于他们缺少语言,思维方式的表达主要是直观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创造和利用直观的因素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力求使课堂实践活动生动有趣,学生在实践课中既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收获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视觉感官

 

聋哑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欠缺,但是他们的视觉感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视觉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合理有效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长生活经验。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将人民币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熟悉课堂所讲的知识,然后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图片,呈现的是一位学生去买苹果的场景,每个苹果2元钱,一位学生买了4个,然后给了一张10元的,店家又找回了2元钱。

 

学生在看到这几张图片后,都陷入了沉思,我知道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但是由于聋哑学生生活经验极度匮乏,对于这样的交际还不适应,生活中缺少这样的实践与沟通。

 

于是我鼓励学生:“你们都很棒,要相信自己,我们在课堂上只是演示练习,有哪里不懂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加油,老师相信你们!”在我的不断鼓舞下,学生终于有了一点点信心,于是我便将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用人民币买卖东西,刚开始学生还有些不知所措,但是随着课堂气氛的逐渐热烈,他们对这样的实践活动乐此不疲,每个学生都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与人交际的勇气与能力,巩固了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数学实践课的趣味。

 

二、设置趣味游戏,充分调动聋哑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一门学科。在对聋哑学生的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重复灌输的方法,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课堂实践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效果。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学生的身体能获得充分的锻炼,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因此,将游戏融入课堂实践中,将游戏与数学有机结合,创设欢愉的学习气氛,让聋哑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数字,卡片上的数从1-10。在实践课开始时学生听到做游戏都很兴奋,然后我为每位学生发了一张卡片,为他们介绍游戏的规则:每位学生要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相加之和等于10即游戏成功,若是找朋友找错了则要淘汰,淘汰的人数超过6人则可以再次进行游戏,最后淘汰次数最少的学生为游戏的优胜者。在游戏中,每位学生都很积极,他们在一次次的犯错与改正中对运算的掌握越来越熟练,虽然有些学生在游戏一开始时有点无所适从,跟不上节奏,但是随着游戏的进行,我看到了学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

 

教师为学生设计趣味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信心。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聋哑学生的数学实践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在数学实践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又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善于观察是聋哑学生的一大优势,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基础。在学过“轴对称图形”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堂“看一看,找一找”实践课。我提前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放置了一些实物卡片,一些轴对称图形卡片有五角星、蝴蝶、雪花、脸谱、三角形、太阳等,一些非轴对称图形有苹果、树、月亮、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与思考,在教室中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卡片,并将这些进行整理,找到卡片最多并且正确的小组获胜。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为了自己和小组的荣誉,每位学生都全新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使得这节实践课很有意义。

 

让数学实践课生活化,让聋哑学生的生活常识与经验与数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他们看到课堂上的事物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就会对数学实践产生亲切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针对聋哑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将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并将其进行运用,有助于培养聋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特殊教育课篇3

特殊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给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现阶段,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专业指向性不足

在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中,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的考查为主,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方面考查较少[3],因此,在授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偏向于按照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来组织。这种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学科内在的逻辑序列。但对于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与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特殊专业学生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以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二)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动性发挥不足

由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去学习该课程[4],因此,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强、表现力强、实践能力强、想象力较丰富、思维活跃的特殊专业学生而言,让其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分析是一件难事。为此,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了由教师讲授为主的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评价以学生知识记忆为主,其他能力的考查较少

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性知识的记忆,评价方式局限于卷面考试,形成了“一考定终生、以知识掌握结果评价学生能力”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无法满足当今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契合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评价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二、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策略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应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一)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相促进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教育学学科知识薄弱、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严格按教育学学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惯例,实施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5],实施方法如下。首先,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相应的主题,以明确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重点。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与主题如下。①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概念、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研究方法等;②历史发展,包括学科发展、思想发展、改革趋势等;③专题探讨,包括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职业素养等。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贴近特殊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育概念”主题中,设置相应专业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实践相联系。最后,在相关主题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在专题探讨中,鼓励学生搜集与相关专业相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学习。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内容从知识转向能力的现状,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模拟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51个教学课时中,可适当安排2~4个课时进行教学实践演练———模拟教学。模拟教学采取自愿报名,以选用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片断教学(10分钟)的方式进行。其过程为教师指定教学内容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收集资源并撰写教案、教师对学生教案进行指导、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同步指导与评课,同时增设学生评委,培养学生的评课能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上课能力与水平,也使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实现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2.讨论式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根据相应的专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直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相关案例,问题最好能紧贴当今时事热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即兴讨论为辅,使团队合作与个人发挥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流程与步骤如下。第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确定好讲授的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其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分析。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第二,课堂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阶段。首先,教师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教师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所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其次,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再次,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进行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第三,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对案例的质量及案例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的案例资料,进而整合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3.情境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表现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的情境教学法为抓手,以小组为依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如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课后布置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撰写心得体会,此举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公共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其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改变传统的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掌握与记忆能力评价、轻知识应用能力评价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建立多种评价形式(笔试、技能操作、口试、材料撰写)、多种评价内容(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多种评价方法(百分制、五分制)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应分为两部分,第一,形成性评价(占60%),包括技能操作(占20%)、课堂表现(占40%)、案例教学(占30%)和材料撰写(占10%);第二,总结性评价(占40%)。

特殊教育课篇4

但是,结合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特性,可以总结出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为:(1)特殊学校的校长和特殊学校的教师是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根据特殊学校的教育理念、特殊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多种活动。(3)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企业参与,这是由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企业的参与可以保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适合,使得学校培养出的特殊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2014年始国务院多部门联合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强调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我校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力度,集中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1.校课程开发总体安排

不同地区的特殊学校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上各有差异,特殊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只涉及部分课程,也可能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一个先后、主次等顺序上的安排。同样,对具体课程开发安排上,也可以在开发的深度上有所侧重,达到的程度可能不同,目前我校也只是着重针对部分课程进行校本开发,以保证能够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保证课程开发质量。

目前,我校学科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设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含工作实习)两大项,采用积木结构模式组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各大项的教学时间分别约占22%和73%,另外还安排一定的活动课程,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文化基础课程开设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必修专业基础课包括社会适应、家政;选修专业课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安排,于每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开出专业菜单供学生选择。

在特教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职业教育没有教本,完全依据地方实际,依据学校资源来灵活安排,这也是我校此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课程之一。

2.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分析

尽管特殊职业教育相比一般职业教育难度较大,但是经过实际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发现,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解决,并能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2.1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课程的设置。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设置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职业教育头绪很复杂,但终究有实践的步骤,注意的要点,吸取多校的经验教训,为此,我们对于每种职业教育的内容都制订成册,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操作,完善教本课程,做到有的放矢。教材分为文化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两大类。我校在职教教材编写中,根据市场需求和智障学生的能力,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把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前提,注意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

目前我校已经完成了洗衣专业、面点专业、厨艺专业、办公文员专业、客房服务专业的教学大纲的编写,其中面点专业课程已经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下个学年将投入教学。

2.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是特殊职业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最大的相通点也是最大的区别。

相通在于:和普通职业教育一样,特殊职业教育也要争取通过教学,使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学有所成,有条件的和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争取就业。区别在于,接受特殊职业教育孩子们因各种原因不可能像普通的职业教育受教者一样,面对整个社会,他们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往往是特定的企业单位,因此企业的参与对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企业为我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以保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适合;同时企业的参与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物质保障,另外我们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方案,使得学校培养出的特殊学生能够确切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因需教学,学生学有所用实现就业,企业“按需分配”吸收人才,实现特殊职业教育和有企业用人的双赢。

2.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职校教师在专业上的进步。我国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行校本课程开发更是整体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难度比较大,所以进行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循序渐进,让特校教师有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调整和准备过程。

为此,我校主动对特殊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我们和深圳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深圳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结艺课、营养配餐、电子技能、残疾人厨艺班等培训,培养了一批职业技术能力强、探寻与创新职业信息快的现代特殊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职业教师,职业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使之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同时激发特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笔者作为厨艺班的老师,通过深圳市劳动部门培训和考核,取得厨师资格证书,一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能力资格证双证上岗,其二应用在目前校本开发的过程中,不但为更好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纸上谈兵,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制定相关教学步骤、课程,使得校本可能切合实际,具有实际教学可操作性。

3.小结

特殊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因而我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争取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推广,一方面可以总结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为同行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以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推广,可以为特殊教育树立前进的旗帜,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1.

特殊教育课篇5

课程理论家泰勒所选定的课程来源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设置也可依此为参照,但也须结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先天条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与实践方面有异于普通的学生,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需要照顾到其特异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顾到特殊教育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依据其特点选择特殊教育课程目标。

(一)基于对学生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门设置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而课程选择又要基于对学生的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我们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可能发展区,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课程设置也可从此理论中得到启示,考虑学生可能发展区。课程设置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记忆思维、理解力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既不过分超前,又不至于滞后学生发展。因而我们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身体因素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凭借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有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特殊教育课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生命教育;渗透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在生理、心理有不同程度缺陷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学,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个性上的不同,而家长对待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众多家长因孩子的残疾没有正面、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使其还在情绪心理上都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学校教育也没有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缺乏。

一、寻找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并尊重生命,才能让学生不断热爱生命。这种生命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思想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鼓励和赞美。因为这种鼓励和赏识给学生带来的是快乐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而且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鼓励,所以要善于积极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优点,并去鼓励和赞美。

二、拓展教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需要通过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不断感受和领悟完成的。所以,语文课上老师应组织活泼、有趣的活动,来创设情景教学,带领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并从这种体验中培养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建立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文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特点来安排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和丰富学生在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人格感悟和品质的养成。

三、引导学生正视障碍,并注重对个性差异的关注

特殊教育课篇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已经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笔者在此谈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技术种类多,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输知识和信息,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便不高,对语文学习更是容易丧失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搭配背景音乐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运用视频等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对上课内容进行展示,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和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便多了很多渠道来掌握知识,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通过适合自己的渠道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

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视频、声音、图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感情更加丰富,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来进行教学,画面形象,声音动听,会加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坚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众不同,有些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听力受阻,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风尚,抛弃学生感受,一味实施灌输学习。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处,要杜绝个人的喜好,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喜好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中心和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喜欢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文章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生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正视多媒体地位。近些年来,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地位,导致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产生问题。多媒体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教学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多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据。如在为学生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来探索文章的主旨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播放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作者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与文章内容符合的情境。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遵循应用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要遵循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以及适宜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时间规定。有些教师重多媒体轻教材,整堂课都在用多媒体,将语文教材彻底抛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教材作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运用多媒体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感觉厌倦,进而反感多媒体教学,更反感初中语文。而适宜是针对多媒体运用度来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在课前储备资源。任何一节课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还与教师备课情况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卡片、实物、挂图等,这些资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课堂教学创新。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不断兴起,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解Q了教具单调、局限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教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对别人的教材分析、课堂资源、拓展知识等内容进行借鉴,不仅可以打开初中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可以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往往会到互联网上寻找将要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扩展,并且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吸取其他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特殊教育课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5-158

引言

不同于一般小学的语文教学,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只有应用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才能够提升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阻碍

(一)特殊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殊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首先,在与人沟通交流方面,有的特殊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学生则拒绝沟通。其次,在学习任务完成方面,有的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积极性,而有的学生则非常消极,不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正是因为特殊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使得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表现出顾得了这一方面,就无法顾及另一方面的忙乱情况,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对来说不合理,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偏差

在语文课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课本上,但是特殊学生的教材与普校的教材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教材的制定不符合特殊教育的要求,和这些特殊的学生经历出入很大,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在课本上一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来说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利于特殊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个性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巧思妙想,积极引游戏于课堂教学之中

将游戏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对于普通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也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鉴于儿童特殊的生长发育期,将游戏环节融入课堂,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游戏环节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游戏同样也是他们心之所向的,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对游戏的向往,将游戏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识字时,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教给学生,让他们背诵,也可以编写成歌词,以唱歌的方式让学生们记住生字生词;在朗读课文时,挑一些简单的片段,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学生们竞争的心理,安排古诗背诵比赛或者读书识字比赛。通过竞争小游戏,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欲,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对特殊学生进行授课时,如果讲到与生活相贴近的事物时,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知社会的美好与美妙,并让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其语文表达能力。让学生爱上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课文,让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即使自己是特殊儿童,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童年,依然会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三)运用新的教学器材,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变得多样化

在现在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为教学形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与网络相结合进行教学,运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次,利用这种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来说,更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有趣的学习环境,让这些学生能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巧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为了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情境教学应用到语文课堂当中,能够有效弥补智障学生的思维缺陷,结合特定的情境不断强化教学过程,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且能够加强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断优化创新式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结合相应的情境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在培智语文课堂上,考虑到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低,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教师可以结合实物来开展教学,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到学生的眼前,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实物,以有效克服其教学的难点,提升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特殊教育课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质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现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一些高校教育专业要充分体现出外适性特点,基于社会需求与导向为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立足点。当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中,一些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这就很难适应特殊教育专业有关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当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对课程组织目的进行清晰的明确,也没有清晰地指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课程设置涉及的内容包括医学、康复学、心理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等等[1]。但是@种课程设置过于广泛,没有对某一特殊类型来组合课程,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从事某种特殊类型教育或者训练事业的人才。而且学科课程没有被列入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则难以培养某一学科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若缺乏足够明确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会很容易由于专业口径太宽、任务过于全面而迷失方向。

1.2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实用性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特殊教育课程中,其教学实践成果不明显。比如专业外语有54个课时与3个学分,人体解剖生理学也同样有相同的课时与学分,但是很多学生却认为这些课程并不重要。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从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过于注重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中的完整性。对于一些课程与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就会使其教学实践成果不甚理想。

1.3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课程比重过小

特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其他知识技能相比,其重要性更高。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核心素质时,不能忽略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特别是对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情景的不断训练中得以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校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并不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实践与其所学理论相脱节,很难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能力。而且特校的实践课程实习模式也有缺陷,实践课程实习与理论学习之间的间隔太长而使得学生无法在理论学习时效性期间进行实践,难以有效提高实践技能。

2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完善建议

2.1实现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调整

如今国家正在加大特殊义务教育的推广力度,特殊教育师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要求特殊教育高校能够培养出具备学科教学能力、拥有特殊儿童心理及训练等知识技能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特殊教育应该缩小其专业口径,根据切实需求而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社会特殊事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可以在明确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形成指向性明确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

2.2改良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效果

高校可以将一些重复度比较高的课程进行合并,并且开设特殊教育综合课程,让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灵活的转化与运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避免冗余的内容降低课程的实用成效。例如,高校可以设置特殊儿童病理和康复的综合化课程,其内容可以合并特殊儿童病理学、康复学以及人体解剖生理学。另外,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即家庭教育学与特殊儿童教育实践的结合),在缩减课时的同时,也能提升课程实效性。

2.3建立科学和完善的特殊课程实践体系

特殊教育高校应该在实践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3]。高校可以采用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模式来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的同步,所以要让实践实习的集中模式向着全程模式转变,保证理论学习的时效性,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相关实践过程中。另外,高校要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在多样化的实践教育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行动以及游戏的灵巧性等进行考验,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提高有效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要在实践课程中推广实验课与讨论课,也要在课外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科研活动,明确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需要形成的素质与技能,合理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构建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特殊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3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时期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必须对其予以有效的解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队伍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因此,特殊教育高等学校应该迎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来保证特殊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人才,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鲁晓泉.高校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08-112.

特殊教育课篇10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人,特教学校的某些管理环节越来越显示出与新课改的不适应性。如果学校管理不革新,那么新课程改革就缺少一种支持因素和环境因素,滞后的、陈旧的学校管理甚至会成为课程改革的压抑因素和反对因素。因此,学校要实施新课程改革,首先就必须改革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才会得以实施。

 

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可能有感官障碍、身体障碍,也可能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障碍类别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会不同;同一种类别的学生,因障碍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样。由于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应营造适合特殊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应重视营造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1.以教师为本

 

如何激发教师的潜能,使教师真正在自己的岗位上爱业、敬业、乐业、创业呢?学校的管理者在健全教师的各项规范制度外,更应该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观念,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这样才能使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2.以学生为本

 

在学生的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特殊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特殊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鼓励教育改革实验,立足于特殊人群的社会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的管理:(1)定期对特教儿童就读班的教师进行特教专业培训,了解有关特教知识。(2)了解特教儿童就读班教师与资源室教师沟通、联系情况,定期检查特教儿童学习联系单填写与落实情况。(3)定期组织开展特教儿童就读班教师献课活动。(4)举办特教生作业展及作品展。(5)深入课堂,调查、了解特教儿童随班就读情况,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3.以个性凸显特色

 

个性意味着“个别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校工作也同样如此。另外,“个性”意味着“完整性”,把人的智力、身体、情感、价值分割开来“培养”的任何行为,都是会伤害到个性的,要以个性凸显特色。(1)根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个性。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把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作为办学的特色。特殊儿童虽然在身体方面有了障碍,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仍有各种潜力。如聋哑学生听觉有障碍,但视力优于常人,对事物的形状和色彩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美术和书法的潜能。(2)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推出个性化的教学能手。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传统观念过分地强调应当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制订详细周密的培训、业务交流等教科研计划,制定统一格式的教案、作业、考试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规范、严谨。现代教育理论则与此有显著的不同。教师是一个个鲜活的主体,同样一节课,相同的教学方法、辅助用具、教育对象(学生),由两位个性不同的教师去上,可能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的个性差异造成的结果。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是现代化办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关系到特殊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等重大问题。只有坚持改革和创新,我们的特殊教育才有出路,才能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