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58

乡村教育培训篇1

加强对农村乡镇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江苏省G县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于:当前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经费有限,缺少对培训需求的真实了解,培训力量偏于薄弱,考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质量评估不够系统到位,等等。提升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工作的的实效,应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及时了解培训需求意愿,强化培训方式、师资、渠道等方面供给力量,不断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明确跟踪评估的方式手段。

[关键词]

农村乡镇长;干部教育培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和实践锻炼制度,将干部的教育培训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相联系。《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出,要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通过加强培训,重点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能力。在各级政府干部中,农村乡镇长处在第一线,位于最基层,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各项任务的最终落实者,他们的素质高不高、能力强不强、作风好不好,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实效,更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息息相关。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作为政府机构的最末一级,农村乡镇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新的形势对农村乡镇长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实际上,部分农村乡镇长应对复杂矛盾和局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在领导科学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强化重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联系服务群众、发扬基层民主、带头依法办事等方面的能力水平,相对于面临的形势任务而言,仍然需要不断提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乡镇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水平,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于干部教育培训虽有较多研究[1-8],但均着眼宏观层面,即所研究的干部教育培训,均不分层级、不分具体职位。这些研究虽然大而全,但因囊括的范围广,其所分析研究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对某一具体职位而言在实践层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将农村基层政府的“一把手”———农村乡镇长的教育培训作为研究对象,从曾所在的G县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情况出发,将目标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把农村乡镇长的教育培训视为一项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系统工程,以立体化的视角来探析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既能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思路,也有利于提高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实效。

一、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从乡镇长教育培训现状、教育培训需求两个方面,选取了G县13名现任乡镇长、19名原任乡镇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设计了《乡镇长教育培训现状调查问卷》和《乡镇长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为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研究得出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如下:

(一)教育培训经费有限,专题培训偏少

经过调查统计,在农村乡镇长参加的教育培训中,10.4%为针对新提拔任职人员培训,71.3%为党的政策理论轮训,7.1%为青年干部培训班,7.2%为农村乡镇长专项培训班,5%为其他类培训班。由此可见,当前对农村乡镇长的教育培训主要散见于各类综合培训班中。而综合培训由各个不同类别的干部组成,农村乡镇长在其中的参训名额仅有1~2个,有时甚至没有。调查发现,是否能参加培训,由组织根据参训条件、干部个人表现等确定,大部分农村乡镇长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因此,相对于其他岗位的干部而言,农村乡镇长职位的重要性与其培训的次数显然不是十分相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费缺乏刚性保障,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财政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在整个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比较低。以G县为例,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近3年来平均每年大约8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统一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因此,农村乡镇长作为众多干部职位当中的一类,虽然重要,但上级部门在制定次数有限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时,往往很少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群体纳入范围。

(二)缺少对培训需求的真实了解,实用性有待提高

在农村乡镇长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尽管培训组织方尽量考虑安排各个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对农村乡镇长想要参加哪些方面课程内容的培训,主动征询不多、不深,因而不了解农村乡镇长的培训需求。在组织专题培训时,组织方主动策划培训课程、提出培训课程方面的要求偏少,更多的是根据培训班已开发的课程、既有课程的编排等,来实施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而与工作实际较为密切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实务知识、专业课程,特别是对涉及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矛盾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较少,因此,这些培训对农村乡镇长知识、技能储备的推进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对学员培训需求的满足情况,包括是否得到满足、满足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等,缺少必要的深度调研,因而也很少能挖掘出富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阻碍了培训需求的改进。有时在开展培训之前,虽然就培训课程需求事先专门征求了培训班拟参训学员的意见,但未能转化为具体的计划或方案。

(三)培训力量偏于薄弱,教学方式比较简单

农村乡镇长参加的教育培训,大部分在县级党校或行政学院举行,渠道比较有限。由于党校教师研究的领域侧重党的政策理论的宣讲,而在提高干部的实际能力和业务素质上,力量仍然相对薄弱,因而培训对干部眼界、思维等的开阔有限,影响了培训的实效。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理论不断涌现,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基层的党校教师由于受制于各方面条件,外出学习、调研的机会较少,原有的知识储备难以赶上时代的节奏。且基层党校教师因为数量有限,一名教师往往负责好几个课题的讲授,有的还承担一定的行政、综合工作,分散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精力,难以深入研究、精心备课,这势必对教育培训效果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本土教师由于缺少进修、深造机会,开展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方式比较简单,仍然局限于以往的做法和经验,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课程,既缺少认识,也缺少开发。教学上多以讲授式为主,说教式传授偏多,互动式教学偏少,学员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因此,培训班结束后,农村乡镇长对所学课程内容印象不深、收获不多,存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很受启发,但学习结束后极易忘记”的现象。

(四)考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作用发挥不大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考评激励手段,考评激励方法单一。当前评价方式比较普遍的是考勤管理、写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等形式,并在学习接近结束时评选优秀学员,作为一种象征性的鼓励和表彰,但未能真正与干部年度考核和工资绩效挂钩。同时,虽然有时会在教育培训结束后对学习内容进行考试、测验,但监考难以严格执行,且考试、测验结果没有实质意义,未能真正起到激励、促进学习的实效。另一方面,考评激励手段难以执行到位。由于农村乡镇长平时工作较多,培训中时常会遇到会议、接待、出差等情况,有的出于工作需要,不得已要离开培训教室进行公务处理。在此情况下,培训班管理如过于严格则有可能不够人性化,甚至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学员的参训积极性。

(五)质量评估不够系统到位,实效性不强

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制度建设是保障。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列的干部教育培训评估制度,干部在参加完教育培训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体现出什么样的变化,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估体系。这使得培训效果没有统一的可参照的标准,导致不能准确衡量培训的实效。比如,评估时常只是对学员的满意率、满意度等设置不同的要素,以打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缺乏深度和细度。另一方面,质量评估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对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以什么样的指标、项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进行,相关组织机构、培训机构缺少深度的思考和调研。培训结束之后,农村乡镇长即使收益多、感悟深,但培训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因为缺少对比而难以检测。

二、加强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提供坚强保障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干部教育培训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并且其产生的成果也可以成为一种资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需加大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建立经常性的财政投入制度。从国家层面而言,需改革地方财政体制,使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同时,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工作,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培训制度,如农村乡镇长的学历培训、岗位培训、岗前培训、定期轮训等等。从地方层面而言,在制定财政预算时,要专门将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经费纳入进来,并设立专户。要按照财政收入一定的比例,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工作,并建立有效的地方财政监督制度,对预算内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有效监督。

(二)及时了解培训需求意愿,提高培训针对性

访谈发现,作为主管经济社会发展、重抓民生实事的乡镇政府“一把手”来说,更多希望学习一些能够促进工作开展、拓展眼界思路和提升能力水平的课程。因此,培训之前,需准确了解农村乡镇长的真实意愿和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入目标管理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取得培训实效[9]。因此,根据培训筹备时间的宽松情况,可以通过座谈会、征求意见函、个别访谈等形式,邀请参训的农村乡镇长们共同参与培训目标的制定,并在经过全面分析后,进行综合和统筹,进而确定总体目标。为了实现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需全方位地开发建设培训课程,特别是乡镇发展、“三农”问题、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新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课程,使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可选择的课程更多、质量更高,让干部教育培训进入“个性化定制”时代。

(三)强化培训方式、师资、渠道等方面供给力量,提升培训水平

强化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供给力量,在当前硬件设施已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主要应当从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拓宽教育培训的渠道入手,为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培训方式有很多,如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在线学习等等。关于培训方式方法的确定,应以适用、实用为原则,根据实际培训中内容、对象、环境等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方式。在加强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市、县两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党校距离乡镇最近,对当地乡镇的情况最为熟悉,举办农村乡镇长专题教育培训班的频次也最高,因此,应花大气力、下苦工夫培养和提高市、县层面党校教师的执教水平。积极鼓励和要求党校专职教师苦练内功,打牢理论功底,增强敬业精神;拓展各种渠道,为党校专职教师考察、学习、进修创造机会,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党校专职教师到乡镇开展考察活动,进行专题调研,甚至是到乡镇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体验或挂职锻炼,进一步加强党校教师们对乡镇情况的了解,从实践中探索、提炼出理论,并在培训之中用以指导实践。与此同时,强化党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树立“大师资”理念,充分拓展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返聘、选聘、特聘等多种形式,将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先进典型或党政机关经验丰富的领导同志,纳入到党校的师资队伍中来。在培训渠道上,需着眼于本地、外地两种渠道,既“请进来”,又“走出去”。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对乡镇、农村发展规律深有研究,因此,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可充分借助“外脑”,实行“请进来”战略,根据培训科目需求,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培训班为农村乡镇长授课。为满足农村乡镇长对业务知识、实践能力全方位、高质量的需要,还可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高等院校联合办班,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档次和水平。同时,为满足未来需求,对内在本市、本县可建设培训基地,对外在外市、外县可开发培训基地,与外地共同分享培训资源,对资源优势进行充分挖掘、整合。

(四)不断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形成推动力量

一是建立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目标体系,明确具体方向。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机构应主动担当,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职能,负起召集相关部门共同商讨、确立总体目标的责任来,并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激励机制。不仅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可以考核教师、学员间教与学的情况,教师、学员也应要考核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的管理、服务职能是否履行到位。二是制定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实施方案,明确方法步骤。在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的目标管理上,所有管理活动都应从实现目标的角度出发,以目标体系为准则,协调好组织部门、培训机构以及全体农村乡镇长之间的关系,大胆管理、严格管理,执行到位。要实行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相结合。以定量的方式,对教师的讲课水平、讲课成果进行考查,对农村乡镇长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以定性的方式,分别对培训机构、参训农村乡镇长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农村乡镇长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形成驱动力量。可引入学分制管理制度,把目标任务量化成具体分值,设计制作学习积分卡,由主管部门直接进行专门考核计分,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合理范围、合适时间内进行反馈或通报。努力推动“学用结合”,建立起先培训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对培训不合格的延迟上岗,使教育培训成为上岗的“门槛”。

(五)明确跟踪评估的方式手段,切实保证实效

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评估培训内容的选取是否科学、教学方式是否得当、课堂效果是否良好、教师水平是否出色等,对培训前的评估,重点把握培训需求是否实际,培训对象参训前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如何,培训计划是否严谨细致、可操作性强,等等。对培训过程的评估,重点把握住组织准备情况、课堂互动交流情况、培训方式选择情况、师资力量情况、参训学员表现情况等关键要素。对培训结束后的评估,重点把握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学员表现、目标达成等情况。要对培训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各个击破”。针对学员,要主动征询他们对培训的整体评价和意见建议,为优化培训提供依据。针对培训机构,实行自我评价,在培训结束后,要求总结培训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结合参训农村乡镇长们的意见建议,在自查的基础上,查找不足的方面,为下一步改进工作提供指导。针对主管部门,通过寻求社会评价,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将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通报,主动提供培训工作的透明度,并以问卷、回访等形式,征求培训机构、全体参训学员的意见,以求得到更大的改进。

作者:李辉辉孙静单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连云港赣榆区海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参考文献]

[1]程建明.干部教育培训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1):115-117.

[2]杨建,刘彦武.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2):45-48.

[3]叶绪江,桑学成.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86-92.

[4]梁周敏.论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满足与教学质量提升[J].学习论坛,2011(4):78-80.

[5]陈辉.党校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3):48.

[6]刘庆斌.关于县级党校提高干部培训质量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2013(16):28-31.

[7]肖小华.干部教育培训评估必须做到“五个结合”[J].领导科学,2008(5):38-39.

乡村教育培训篇2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1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2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3

 

在近期的支部会议中,运管支部所有成员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4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5

 

一、学习弘扬“红船精神”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二、学习先进滕头村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学习先进余村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四、结合先进促发展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教育培训篇3

从全省乡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覆盖面。加大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工作,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为抓手,为乡村教育定向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面广、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和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乡村教师。

一是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录取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对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实行本土化招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回乡从教的办法。

二是建立乡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乡村教师的特殊岗位津贴应列入财政预算,津贴的标准要结合各地实际,达到稳定乡村师资队伍和吸引人才到乡村学校工作的目的。对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

三是完善乡村教师带薪进修制度。完善各地乡村教师带薪进修制度,使教师通过带薪进修参与交流、观摩、讲评、研讨等活动,推进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教育家发展。

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收乡村小学教师时适当提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的招录(名额)比例,对成建制的小学逐步配齐专业的学科教师。对于有寄宿生的学校,要配置专职的思想老师和生活老师,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是建立新型的乡村教师激励与管理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予以奖励,解决乡村教师“留得住”的问题。

二、加大乡村教育经费支持力度

一是不断加大乡村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各级政府乡村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乡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乡村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使教育经费得到切实保障。针对乡(镇)一级财政收入困难的实际,要积极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进行乡村教育投资,加大力度吸引社会资金。

二是创造良好的乡村教师生活、工作环境,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实施乡镇工作生活补贴制度,实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覆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强化乡村教师生活保障,改善现行的医疗制度,关注乡村教师身心健康;每年为乡村教师组织一次体检,设立乡村贫困教师帮扶基金,加快乡村学校教师宿舍建设等。

三是实行对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倾斜政策。降低乡村教师职称申报评审条件,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根据从教时间长短,分别由省市县颁发荣誉证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由省政府给予奖励。

三、加强乡村后备教师培养

一是把师德表现作为乡村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的首要依据。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前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加强乡村教师文化建设,建立乡村教师宣誓制度,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梳理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毕业要求等,加快融入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支持高校教师进行乡村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工作研究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高师院校兼职教师。

三是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乡村学校合作培养定向师范生的新机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落实定向师范生普遍到乡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乡村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基地。

四、推进城乡教师轮岗任教

一是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内的教师流动,建立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和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的“双向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要建立城镇学校校长向乡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对下乡支教教师的工作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对支教老师作出的贡献量化为教师评定和职务晋升相挂钩的指标,既能对乡村教师队伍进行一定的改善,同时也能锻炼城镇优秀教师的能力。实施大学毕业生服务乡村教育和大学毕业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支教。

三是对现有的各类支教和交流活动进行有效性评估,增强支教活动效果。建立支教活动的评估体系,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定期沟通信息,掌握支教教师的工作情况,量化一些考核指标,科学评价支教活动。

五、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

一是树立乡村教师终身发展观。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融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二是改革乡村教师培训体制。要大胆改革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实现乡村教师培训的多样化。以指导教师实际教学为重要目标,由训练指导方式向实践活动方式转换,通过参与交流、观摩、讲评、研讨等活动,让教师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把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是创新乡村教师培训内容。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创新培训内容既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标准执行,也要积极开发河南的地方课程和教材。同时,要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健全教师培训的保障体制。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培训的体制保障是乡村教师培训质量保证的先决条件。要按照国家乡村教师培训的有关规定和政策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现状,因地制宜制定规则和制度,使乡村教师培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dYLw.net提供毕业和会计学论文服务] 

乡村教育培训篇4

一、学区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1所中心小学,4所村级学校,2个教学点,现有在校学生1674人,教师编制101人,实有教师85人,其中:在编教师74人,安置的特岗教师11人。这些教师中大学学历21人,占总人数24.7%;大专学历38人,占总人数44.7%;中专学历17人,占总人数20%;高中学历以下的9人,占总人数10.6%。

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教师31人,占总人数的36.5%,30-49岁的教师36人,占总人数的42.4%,30岁以下教师18人,占总人数的21.2%。

二、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后取得的成绩

1.在职称评聘方面,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2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可以不受单位岗位设置限制申报高一级职称,实行评聘结合。同时乡村小学也设置了副高级职称,极大的调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师编制实行城乡统一编制标准,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的压力。

3.乡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3年来,通过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增量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

4.乡村教师不断得到补充。通过特岗计划招聘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近两年来,小学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为山区农村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

三、小学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1.乡村教师存在普遍“下不去”的问题。全乡4个村小和2个教学点教师都非常紧缺,而每年分配下来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村小或教学点工作,即使通过增加期末绩效工资奖励也不愿意下去交流,导致村小和教学点教师超负荷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乡村教师存在普遍“留不住”的问题。乡村教师“留不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特岗计划招录的师范院校毕业生,由于缺少对乡村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认识,有的工作几个月就离开了。有的教师虽留下了,但他们从进校之初就把农村学校当成他们职业生涯的跳板,等到时机成熟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离开农村学校去乡镇或县城学校任教,甚至有的教师“逃离”教师队伍,转任他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年补充,年年缺编。如:我乡2017年虽通过小学全科安置补充了6个老师,但却有3个特岗教师通过事业单位应聘考试考入了南宁市学校,有4个老师调到其他乡镇或县城学校,有3个老师调到初中任教,有3位老师退休,教师补充出现了负增长。教师的这种单向流失与流动,直接损害了乡村学生与学校的利益,甚至有时候使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僵局。

3.乡村教师结构普遍不合理。在村小50岁以上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原民办转正教师,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为了实现义教均衡,学校让教师‘中途改行’或兼课,难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开全课程的要求。

4.乡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老龄化。由于目前村级学校学生数比较少,按照学生数测算编制,教师很难得到补充,有的教师在村小一教就是30年,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现象。而因为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保守,加上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许多农村教师讲的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培养学术兴趣,教育效能特别低下。

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展教师的补充渠道,加大教师的本土化培养。

加大教师的本土化培养,使乡村教师“下得去”。要想让教师扎根农村,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就必须对乡村教师进行本土化培养,录取本地资源,进行定向培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掌握本县的教师征聘、教师调动等权力,按照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乡村教师的补充实行定向录取本地生源、给定培养院校、培养后分配到相应的乡村学校,使乡村教师资源源源不断,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

2.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留不住”的问题,第一步是: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收入,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减轻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以消除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目前,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教师的工资水平处于中下等;与城里的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工资低于他们。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有关政策要求,将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的法律性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除了对乡村教师进行物质上的奖励之外,还应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一些扎根农村教育、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精神上的奖励。针对乡村地区的教师,每年进行评选“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使这些优秀乡村教师的事迹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使他们这种自愿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精神为更多的教师所传承。通过实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个既令人羡慕又受人尊重的职业。

乡村教育培训篇5

根据《方案》,“支持计划”针对的对象为全区乡中心区、村、教学点学校的在职在编在岗教师,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中职教育、高中教育的教师。

多方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偏低,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为此,《方案》提出,统筹平衡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确保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继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及其他地区教学点教师,自治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标准予以奖补,鼓励市、县(市、区)投入资金增加补贴。

近年来,随着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乡村教师招聘不再受户籍限制,越来越多乡村教师属于外地招录,这些教师通常只能住校,如果学校不能为其提供安全实用的住房,必然会使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方案》提出了多项举措:一是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并为乡村教师的家庭安置、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组建家庭创造条件;二是适当降低乡村教师在乡或在县城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危旧住房改造的门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集资建房等多种形式建设中小学教师安居房;三是加大乡镇中小学教师公共租赁住房中央和自治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补助力度,鼓励各地利用学校自有土地、闲置用地在校园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或利用闲置的办公、教育用房改建为公共租赁住房;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通过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或长期租赁的形式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方案》坚决落实国家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30年以上、获得国家颁发荣誉证书的乡村教师,由自治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定奖励;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由自治区颁发荣誉证书并择优奖励;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1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由市、县(市、区)给予奖励。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队伍

在乡村教师编制核定及管理方面,《方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根据相关标准重新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总量超过现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的,核定聘用教师控制数。通过调剂编制、采用核定聘用教师控制数逐年解决编制不足的问题。二是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教师。三是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或教职工在编不在岗、随意抽调、借调教师等行为。

如何扩大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方案》提出,注重乡村教师“本土化”,各地可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形式补充乡村教师,同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等补充乡村教师。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方案》简化了乡村教师招聘程序,对已经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取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

在用人方面,自治区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县(市、区)更多的人事管理权。《方案》提出,积极构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新机制,实行“区考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各县(市、区)建立教师管理中心,统筹管理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通过实施“三区支教”、交流轮岗、支教走教等政策,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建立新增城镇中小学教师要先在乡村任教2年的制度。

此外,《方案》还要求完善乡村教师职称倾斜政策,要求在职(职务)评定、岗位聘用、特级教师评选等方面适当降低条件,做到向乡村教师倾斜。

多层次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是我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点要求。《方案》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要不断强化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广大乡村教师践行师德规范。建立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

相比城区教师,乡村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所享受的培训资源也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存在培训学时较少、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机制不灵活、培训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方案》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培训。

一是制定乡村教师培养目标,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二是构建自治区、市、县、学校四级培训体系,市、县(市、区)建有教师培训中心。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集中支持乡村教师及校长培训。

三是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项目置换、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构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提高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保障乡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五是加强网络培训课程开发,搭建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云平台,引导和组织乡村教师创建和适应“互联网+乡村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

乡村教育培训篇6

要提高乡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保障乡村孩子的受教育权益。乡村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迫在眉睫。而要改变这种“四缺”的状况,首先要做好四件事:

1、要建立乡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保障机制。一是通过政策保障,提高在职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一方面,严把入口关,新办幼儿园必须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和幼儿园园长及各种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无合格学历或岗位资格者不得上岗。另一方面,对现有乡村幼儿园加强检查,对无证上岗人员限期进行学历或资格培训。二是要保证幼儿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严格执行《教师法》和《劳动法》,教师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及寒暑假制度,一方面给幼儿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师有固定的学习、进修时间。

2、要开拓乡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经费来源。一方面,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经费与每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并考虑;另一方面,多渠道开拓经费来源。这几年,我们尝试了依托出版发行企业力量,开展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做法是选择一个优质的幼教产品(主要是优质幼儿园课程及教材等),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企业三方合作,由企业出资,培训机构选派专家设计培训活动,各地教育部门组织配合,深入各地开展幼儿教师培训活动。

乡村教育培训篇7

为贯彻落实泰州市委办公室、泰州市政府办公室、兴化市委办公室、兴化市政府办公室的通知精神,根据《泰州市整合乡(镇)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意见》要求,经乡党委、乡政府研究决定筹建老圩乡社区教育中心。

一、提高认识,明确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整合乡镇教育培训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民素质、致富农民、改善民生、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大局。经过整合,实现计划、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配置,达到教育培训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进而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二、集中优势,建立乡镇社区教育培训机构

充分利用乡成人教育中心校现有编制人员,现有固定场所及教学设施,同时整合基层党校、党员远程教育站、老年活动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乡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的有效资源,建立老圩乡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本部设在乡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对内一套班子,对外多块牌子,专人负责管理,逐步实现“以培养培”。

三、整合资源,实施乡镇各类教育培训

1、培训基地。将已建制的乡成人教育中心校的校舍作为社区教育中心的专用培训基地。建立教学示范基地4个:孙联村(粮棉种植);韩周村(生猪繁殖);钟南村(水产养殖);老圩中心校初中部(生态环境与微机)。建立社区实习基地3个:东升电子元件厂,联合针织厂,经农配件厂。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分校15个:肖家、韩周、钟南等行政村。社区教育中心所属各单位的培训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归整合后社区教育中心所有,建立资产分类台帐,集中保管,统一使用。

2、培训师资。利用原成人教育中心校的专门编制,专职人员作为社区教育中心的专职管理人员。同时,根据培训任务与需求,每年从有关职能部门及本乡的致富能人、土专家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思想品德优良有一技之长的兼职教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培训内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围绕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

四、加强领导,确保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筹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1、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建立老圩乡社区教育中心协调领导小组:张建华同志任组长,韩彩珍同志任副组长,王普国、陈存松、唐友荣、杨巧玲、孙福金等同志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社区教育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年度培训计划,审定培训经费的预算,督查考核培训实施进度和效果。设立社区教育中心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韩彩珍同志任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工作,王元志同志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社区教育中心的日常工作。

乡村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乡村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51-02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教师总量不足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同时,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青少年健康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

一、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界定

教师资源配置,主要是指教师人力资源在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之间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平均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

本文所指的城乡差距,是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前提的地域差异。“城”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具有人口密度高,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主要经济基础,交通便利的特点。“乡”是指相对城市而言,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地域。

教育的相对落后是乡村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在城乡一体化的今天,已经迫在眉睫。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并不是简单追求单纯的完全的公平,而是在承认和接受现今城乡存在各种差异的前提下,致力于城乡教育的双赢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2]。

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

1.城乡教师资源在数量上存在严重差异

当城市教师资源充足甚至出现超编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却面临着缺编的问题,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城乡教师资源在质量上也存在严重差异

近年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资源在质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地区而言落后很多。主要表现在: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相比而言,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甚至出现硕士、博士教学的现象[3]。

3.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严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向不合理,并造成了恶性循环。边远地区和农村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这种不合理的流动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4.农村教师资源本身存在着很多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其次,农村教师课业繁重,并且担负着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包括音乐美术等课程。再次,农村社会的硬件设施不利于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因此,农村教师一有机会就向城市流动,而城市中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也会被安排到附近农村学校。这加剧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2]。

三、国家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组织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师差距,但是由于“许多教育政策的出台,大多没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的支撑,这样难免偏离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4]。

1.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但是教师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与农村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关的培训较少。其次,培训内容大多脱离农村教师的实际。第三,教师自身对培训的重视度也不够。

2.教师交流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区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这一活动对促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教师交流方面的各种条件还不成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认识不到位;交流中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等。由于交流活动对教师个人及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考虑不够,这也使得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再者,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假如对当地农村教育状况不了解,短期内很难有效进行教学,等到农村学生刚刚适应了城市教师的教学,教学活动开始变得顺利的时候,新教师又要走了,这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农村学生适应不同教师的负担。

四、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几点建议

1.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城乡一体化的真正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逐步缩小城乡各种条件的差距,给农村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来吸引优秀教师,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一,要着眼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大多数教师不愿留在农村教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村提供的各种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环境幽静,还可以提供绿色水果蔬菜和家禽,这些都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东西,所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使农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都会慢慢改变城乡教师资源各方面的不均衡。

第二,要着眼于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应着眼于消除现存的户籍制度及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差距的制度。

第三,在政府决策层面上,要彻底改变以往以牺牲农村利益来发展城市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去解决农村的经济,文化条件。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逐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5]。

2.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教师工资制度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市场在调节教师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应该运用行政手段重新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的价格,通过教师待遇来调控教师资源的城乡平衡。长期形成的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根源于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要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统一城乡教师待遇,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甚至,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使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高于城市同级别教师,这是农村学校吸引优秀教师的前提。

3.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优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式和考核机制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教师培训取得成绩的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些教训中总结经验,使得教师培训起到真正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一,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采取农村教师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只有农村教师真正成为教师培训的主体,这样的培训才会变得有益。比如近年来通过网络方式采取的各种视频教学培训,由于大部分农村老教师对电脑等现代设施的不熟悉和不习惯,往往很难达到培训预想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在对农村教师整体走访和了解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学习互相讨论共同进步的方式进行培训。

第二,应该在优化教师培训方式的同时,加强培训活动的考核机制。任何有效的培训方式都需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有效的考核机制会加强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笔者建议,不能只通过交作业和感想的方式进行考核,应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直接组织培训教师在真正的教学课堂去试验方法,并将这种考核直接和教师职称等教师自身利益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4.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应该着力于自身的改革和农村教师的共同努力

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真正的发展还在于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外来的教师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资源缺乏问题。所以,在有效利用这种教师交流资源的同时,农村学校要着力于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只有从自身条件出发,自食其力,农村的教育资源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一,利用政策优势打造自身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保障。在各种基础设备逐渐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引进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二,增强农村学校生成优质教师资源的能力。在获取外界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农村薄弱学校怎样立足自身情况,开发、生成更多优质教师资源才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农村教师应该抓住城乡教师交流和在师范院校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应尽量邀请在岗位的优秀城市教师在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同时,聘请经验丰富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再次,农村学校应努力建设学习型校园,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当务之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长期存在的差距,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在做着努力,事情就会向期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1).

[2]王金铎.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中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张岚.论高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J].交通高教研究,2001,(2).

乡村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生源缺乏保障

从对象的层面来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对广大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产业的劳动者。然而,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持续深入,当前长驻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群体的整体年龄结构较高,中青年劳动力群体基本上都是在异地就业。中青年劳动力在外务工,没有时间返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老年人群体本身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不足,即使存在部分中青年女性劳动力,其本身也不得不面临繁忙的家务[2]。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培训对象的数量缺乏有效的保障,农村地区职业技能教育机构长时间无法获取生源,职业技能教育在农村地区开展面临诸多困境。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资金投入是衡量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对职业技能教育质量的影响巨大。从近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仍旧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资金已经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城市地区的职业技能教育来说,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在办学经费方面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使得办学经费缺乏较为稳定的途径,正是因为资金方面的欠缺,农村的职业技能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因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有的地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机构设置了独立的职业技能学校,有的地区则没有独立的办公和教学场地。与此同时,各种教学基础设施、实训场地方面的严重缺乏,导致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即使广大农民群体本身愿意接受培训,然而因为条件方面的制约,整体情况并不够理想。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农村地区本身的条件制约,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均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因为现实因素的影响,通常更为倾向于到城市中谋求发展。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全民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全国范围内职业技能教育机构与专任教师数量也呈现出不断减少的态势[3]。现阶段,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量基本上源自于中小学,尽管大部分学历较高或者教龄较长,然而其本身在职业技能教育活动方面的组织能力、经验较为欠缺,知识结构更为倾向于普通教育,缺乏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诸多领域的了解相对不足,显然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农民提出的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在当前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群体的情况下,基于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作为政府,必须要意识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性,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需要政策倾斜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还应当将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技术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必然会面临创业技术水平低、创业资金不足以及创业环境不成熟等诸多问题,政府应当在给予税收减免、资金支持以及信贷支持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对创业的支持工作,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配置对应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师、管理规划师,为广大返乡农民工提供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流通技术、生产技术、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培训支持,使得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真正获得真正的利益。在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后,政府还应当加大新兴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即组织专业职业技能教育团队,到农村地区开展讲座,在现场为农民答疑解惑,对生产实践之中的难点机械能分析,并建立重点示范示范区,引导专业大户学习先进技术,从而发挥示范作用[5]。重点加强农村妇女的培养力度,因为农村妇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的综合生产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加强技术培训之前,应该做好农村妇女知识与技术方面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关心、支持她们进行学习,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技术加强培训。例如,利用农村广播以及电视节目中增设与当地农村地区有关的内容,可以建立农村科技栏目,从而提升节目的知识型以及可视性。另外,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网络,积极推行远程教育方式,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确保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普及。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农业以及懂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引导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给予返乡就业大学生创造充足的发展空间,构建与农村地区定向联合培养机制与农村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给予返乡创业大学生更为系统规范的继续教育,真正让返乡就业大学生看到农村发展的前景,真正愿意留在农村地区。

(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

处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也必须要跟随形势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的支持。对政府来说,必须要尝试改变职业技能教育全面的投入结构,适当朝偏远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进行倾斜。将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切实提升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的比重,同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方面的分配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针对新建立的农村成人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此来解决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资金困境。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处理依靠政府投入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可以尝试与地区企业之间构建合作体系,综合考虑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及地区农业特征,开发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而企业主要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为农民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对于基础组织内容,能够在权限范围以内提供厂房、土地等相关生产资料,以此来吸引企业的入驻,使企业愿意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资金,同时又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统筹教育资源完善师资力量

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本来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教育主体,同时又关系到农民、社会对农业的尊重、关注等方面,必须要尽可能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统筹协调,以此来形成更为强大的教育合力。首先,政府与教育部门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宏观掌控,积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多元化措施,全面推进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加大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针对现有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提升师资水平。其次,多方调动教育资源,致力于增加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有效供给,特别是需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合作力度,主动与企业、高等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之间进行的交流合作,引导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诸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地区支教,开展针对性的专家讲座,进一步提升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质量。最后,搭建技能智库专家平台,让从事相关研究并掌握一定技术的教师、研究者等注册,公开相关信息,农民有技术问题时可以选择对应的专家进行在线咨询,或者提前预约进行现场指导。专家学者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推广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应用所学,结合地域优势,培育品牌特色[6]。此外,还可以向农民传播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理念,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