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19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1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的意义

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的产业,是科技服务业的主体,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对于产业互动和融合发展起着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具有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近年来我市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带动不足、辐射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主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体部署和发展重点,坚持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稳步推进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全面提升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二)目标任务

1.加强科技研发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产业化前期中试扩大。大力研发、引进和推广绿色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扩大工业设计外包业务,形成工业设计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企业专业设计部门在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设计能力、完成本企业设计研发任务的同时,面向国内外承揽工业设计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在条件成熟后与企业分离,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市场主体,直接对外承接设计工程。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和推广应用协同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动态设计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绿色产品设计技术等先进设计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3.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建立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实现从决策、管理、控制、工艺设计到加工、生产、装备水平的全面升级。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发应用工业生产控制嵌入式软件、生产执行控制系统(meS)、eRp系统及供应链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机械装备制造的嫁接和融合。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应用和品牌扩张,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物联网、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企业,形成一批软件企业集团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4.积极发展技术咨询业,构建技术咨询服务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良性发展的民营技术咨询机构,促进咨询成果商品化、咨询服务市场化、咨询企业产业化发展。整合人才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立一批技术咨询服务战略联盟。鼓励技术咨询机构和战略联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战略研究、可行性分析和决策论证。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技术发展预测、技术评估、企业诊断等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战略方案和产品技术路线图,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种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5.开发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形成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鼓励物流企业开发应用信息化业务支撑系统、基于SaaS模式的现代物流软件等先进适用物流技术,构建高效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支持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不断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场地、人才等优势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在我市具备注册条件、申请设立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工商部门应准予注册登记,及时核发执照。除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前置审批外,不得设置前置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的外,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具备经营条件的科技开发、咨询、中介服务和专为物流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登记注册时不受资金数额限制。

(二)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机构和组织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技术开发合同,只就合同所载的报酬金额计税,研究开发经费不作为计税依据;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对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认真落实价费政策。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水价、气价与工业同价;用电实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引导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实行差别化收费,体现优质优价。

(四)提供用地支持。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关规定,加强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年度土地供应适度增加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用地,对国家鼓励类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利用报废矿区土地发展接替产业的,优先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项目;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依法拆迁时,应依法予以合理补偿,或在城市规划用地上相应安排用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迁出或关闭的工业企业,退出土地符合城市规划的,优先用于生产性科技服务业。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鼓励类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建设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在国债贴息资金项目中积极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物流等项目,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中安排适当比例,对现代物流项目进行倾斜,重点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现代物流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集团。

(六)促进二三产业分离。鼓励生产性科技服务机构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专业设计公司等。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的扶持政策,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

四、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主要措施

(一)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总体要求,围绕功能区建设总体部署,编制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省会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总部,带动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生产性科技服务外包企业,建设一批工业设计和研发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软件产业基地、技术咨询集团,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共同出资、公司制、合伙制等方式创办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推动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财政根据财力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对生产性科技服务业的投入,科技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按照银行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方式,每年重点支持5-10个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品牌培育、示范推广等重点项目,并引导、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多渠道投向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加快建立完善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引进我市急需的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人员编制、工资收入、社会保险等按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执行。逐步提高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落实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生产性科技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为加快我市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2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双创新动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19;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10-0127-05

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高附加值的重要产业,它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是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1]。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对我国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提出具体要求和部署[2]。2014年9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启了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引擎,而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支持“双创”的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动力。对于当前的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从以往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将是解决产能过剩等产业结构问题、细化服务业分工、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要举措[3]。

面对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等需求也在不断汇聚和碰撞,科技服务业的科技引领作用凸显[3]。甘肃省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闭塞,“老、少、边、穷”区域较多,GDp、人均GDp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甘肃省要想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项目工程①、“1236”扶贫攻坚行动②和精准扶贫,推动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换代升级,就必须发展科技服务业[4]。在“十二五”发展期内,甘肃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甘肃经济增长主引擎。2015年9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了《甘肃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就本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作出了重要部署。

当前,如何在科技资源支撑下,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助推甘肃省经济新动能,是甘肃省经济解决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5]。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行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行业的战略与行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会o(opportunities)、威胁t(threats)等。运用Swot分析法阐明甘肃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提出发展、解决的办法,有利于以双创新动能助推经济发展,为甘肃省科技服务业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一、甘肃省科技服务业Swot法分析

(一)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优势

一方面,甘肃省拥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航天航空集团空间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700多家,拥有以兰州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5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人,科技企业孵化器16个[6]。由表1可以看出,甘肃省创新基地较多,科技服务业平台优势明显。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指数为47.06,位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19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较强。

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重点行业的发展,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美国硅谷,依托信息业;印度,依托软件业;德国,选择高端制造业[7]。而在甘肃省,已有部级兰州新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林业、现代物流仓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为主导。兰白(兰州-白银)经济圈,主要产业有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新能源装备、生物制品、重离子辐射应用等极具产业竞争力;生物产业汇聚了2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培育了30多个市场潜力大的高技术产品,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信息产业、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数字出版等产业在西部具有竞争优势。还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覆盖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及庆阳市,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果业、畜牧业及航天育种等产业发展迅猛,科技服务业局域特色明显[9]。虽然甘肃省在经济、人才、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但其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段,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

(二)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劣势

甘肃省处于中国的西北部内陆,科技信息获取途径有限,2014年以前科技服务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人均GDp在全国排位靠后,科技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2015年,甘肃省科技服务业才在政府引导下兴起,与国外及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起步较晚。2008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614.6亿元,上海为322.61亿元,分别占GDp比重为5.8%、2.36%,而甘肃省科技服务业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按年均GDp8%的增速算,到那时所占比重才为8.5%左右。二是科技服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2014年,甘肃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为41135人,占甘肃省总人口(2591.00万)的1.59%。三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偏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服务业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配置不合理[7]。四是公共信息资源少,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科技服务机构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成本高、效率低、途径少。虽然甘肃省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510航空航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但科技资源的分享、利用等衔接不到位。五是缺少品牌优势。还有,相关科技服务的法规政策体系、酬金分配政策等不健全。

(三)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会

首先,甘肃省拥有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及政策的倾斜。国家中长期西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甘肃省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地方政策的出台,为甘肃省科技服务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其次,甘肃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甘肃省虽然在2015年8月21日才开始启动10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工作,但随后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3%。同时,甘肃省政府结合实际,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将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的目标[2]。再次,甘肃省有足够实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开展“富民”行动优势明显。甘肃省的有机合成、真空技术、固体、生物制品、重离子治癌、有色金属材料、冰川冻土、荒漠化防治、制种等领域在全国拥有领先水平,可以利用一系列创新平台、基地及全国领先领域的科技成果,并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措施,发展科技服务业。

(四)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威胁

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前景乐观,但威胁及挑战依然存在。从表2、表3可以看出,科技服务业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方面,甘肃省都远远低于陕西省,陕西自然条件优于甘肃省,虽然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地区,但发展机遇、发展步伐、发展背景及发展规模都好于甘肃省;还有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虽然其科技市场成交额及全社会固定投资都没甘肃省高,但人均水平都高于甘肃省。

二、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建议

甘肃省地域辽阔、特色明显,应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这需要发挥西部特色优势,做好并对接好相关城市规划,以科技服务业作为城市及产业园区规划的主要推动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第一,以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中石油庆阳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公司、玉门油田公司等能源公司为依托,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兰石集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促进风、光、电等新能源就地消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第二,推动科技普及服务,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成立甘肃大数据公司,组建大数据研究院。第三,进一步拓宽科技资源利用渠道,降低科技资源获取成本,使其能为大众有效供给,提供科技信息交流、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服务。第四,推进质量强省与标准化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智能化改造,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优势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服务。第五,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成果共享平台为契机,推动北大“中国芯”,发展智库建设。第六,发展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生物制药,发展河西走廊农业基地航天制种、葡萄酿酒等。

[参考文献]

[1]王海龙,丁遥沈喜玲.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

[2]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Z].中国甘肃网,2015-10-12.

[3]张正清,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0,(7).

[4]刘伟平.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n].甘肃日报,2016-01-23.

[5]徐黎丽,王悦.“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黄金段”作用的发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2).

[6]赵炳权,常小莉.兰州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Swot分析[J].甘肃科技,2014,30,(8).

[7]刁伍钧,扈文秀,张根能.科技服务业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3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问题对策

一、引言

我国气象部门对社会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业务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科技产业,服务内容涵盖专业气象服务、“12121”气象信息电话、手机气象短信、电视天气预报、防雷技术服务与工程及与有关传媒合作传播气象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全方位辐射气象信息,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需要提供气象保障。气象科技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气象部门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二、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发展了主导性项目,逐渐形成了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多种服务并存的新格局。目前的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以气象信息为主服务项目得到较快发展。利用气象科技服务这一孵化器,逐步把专业气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12121气象信息电话、气象短信、防雷检测与工程等项目,培育成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柱项目,取得了市场优势和发展的主动权,为气象科技服务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气象科技服务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气象基础业务,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气象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目前气象科技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定位存在误区。

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程度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认识仍然仅仅停留在弥补事业经费不足上,缺乏长期发展的意识和思维。

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规范。

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运行机制缺乏新的突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够,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政企界面不清,政事职责不分,事企工作交叉,执法、管理和服务的主体不清楚、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3.气象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对于气象基本业务体系,气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展仍然缓慢,认识仍需统一,不少规律仍在摸索,不适应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需要,不适应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4.人才匮乏问题制约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多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水平高、力强、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匮乏,人才匮乏问题已成为制约气象科技服务新一轮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5.气象科技服务总体科技含量低

科研开发机构不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开发的针对性不强等,气象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偏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理念,加快发展

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提出公共气象新理念,并将科技服务纳入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基本业务的范畴,为科技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新形势下要改变以往“纯创收”的观念,把科技服务当作气象基本业务的一部分,象抓基础业务一样抓好科技服务。将科技服务发展理念由原来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转变到“依法、规范提高科技服务内涵、科技含量和队伍素质,从而建立和谐目标体系,用‘好’统领‘快’”上来。

2.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要继续加大宣传和行政执法力度,让社会公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查处社会上擅自转播转发气象信息、违法开展庆典和防雷工作的行为。在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行政管理职责的同时,也为科技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强化内部规范化管理

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科技服务工作科学、规范和高效。尤其是要加强科技服务收入、支出、成本核算、国有资产、合同(协议)和印章等的规范化运作和管理。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服务队伍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气象科技服务也不例外。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一是将气象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全局实施人才战略的范畴;二是在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选拔和培养好懂气象、会经营、善管理、廉洁奉公的气象科技服务带头人,懂市场、会开拓的经营人才,以及懂气象、知市场、会研发的专门技术人才;三是要研究制定符合气象科技服务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完善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四是要重视和关心编外聘用人员。科技服务岗位上聘用人员较多,应逐步消除身份障碍,缩小待遇差距,解决好这部分人员的“五金”及职称评聘等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4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区,充分利用整合我区科教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科技服务业特色和服务品牌,推进科技服务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全面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科技服务机构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产品品牌;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科技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科技服务业的格局,建立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科技服务业成为我区人才的最集中产业高地,科技服务业对区财政贡献率显著提高,形成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市场服务相互结合、科技服务业与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以科贸街四大品牌专业卖场和7个专业科技卖场为基础,配套发展高、中、低端写字楼,建设创业孵化器万平方米,进驻企业家,年总营业额超过150亿元,实现税收万元。提升卖场及专业卖场计算机服务业的附加值,形成科技卖场、商务办公、综合科技服务等配套服务。

2、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以软件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业,鼓励支持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人才培训外包基地,支持征信系统、认证中心建设,吸引知名信用服务企业到南开区经营发展。重点支持有特色的信息安全、企业管理、生物识别、电子商务、数字认证等软件产品开发,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推动软件企业的重组联合,鼓励软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

3、培育研究与发展科技产业。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建成2~3个设施一流、国内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2~3个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化、共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重点扶植5~6个区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提升骨干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

4、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中介市场和科技会展服务。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培育,优化科技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环境,成立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开区科技传播中心等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综合性科技信息库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提高我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资助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服务,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积极为科技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支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对整个行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会展服务业,以天津科技广场、天津科技城重大项目为重点,提升我区科技会展功能。

5、促进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支持鼓励各科研院所开展专业科技服务,建设我区科技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扩大专业科技服务领域和范围,使我区成为天津市重要的专业科技服务中心。

二、主要政策和措施

1、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立足我区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制定科技服务业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将科技服务业列入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和落实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专项发展规划,重新规划和整合科技园区。

2、打造科技中介服务商务区。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

3、增加科技服务业建设投入。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津党发[XX]26号文件),增加对科技服务业建设的投入,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南开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传播中心、现代服务业基础支撑平台、光电子专业孵化器、车轮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4、制定相关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从事相关专业研究,为科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区从事科技服务业。二是协调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律保护和行为监督,使科技服务的智力劳动在市场经营中得到社会承认,获得劳动报酬。三是对建设专业科技孵化器、专业科技园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三、加强领导,深化改革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成立南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全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出促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解决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科技服务业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区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部门要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推动全区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

2、鼓励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改革和创新科技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在加强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的同时,完善科技中介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科技社会团体业务职能,发挥科技社会团体服务功能。提高科技社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5

关键词: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对策

一、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邯郸市服务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大,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服务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从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增长速度快,但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邯郸市服务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比2005年417亿增加了近一倍,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从所占比重看,2006年—2010年,邯郸市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5.3%、34.4%、31.0%、33.9%、32.7%,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

第二,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但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服务业对邯郸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2%,成为推动邯郸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2010年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69.85%,而信息咨询、金融、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0.15%。

第三,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10年邯郸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4亿元,增长30.4%,增长速度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个百分点,高于工业投资14.8个百分点。但从项目层次来看,仍以仓储、运输等低水平服务为主,占60%以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金融、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现代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少之又少。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策引导不够,管理协调难度大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涉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在行业管理上往往各自为政,在具体工作中推诿扯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行业中介组织还很不健全,有些行业协会还未完全脱离政府部门,不能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另外,目前邯郸市服务业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整个服务业的市场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对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良好的发展环境,势必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平的市场准入、有效的支撑体系都是其快速发展的必需条件。国内外实践表明,信息、技术、投融资、交易等中介服务在降低企业成本、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尚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也不够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邯郸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端专业人才匮乏

大多数现代服务业,如商务服务、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等属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智力密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配备高端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业对从业人员创新能力、自身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邯郸市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创新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供给不足。尽管政府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但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尚不能满足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相邻经济区域的经济覆盖影响,辐射力受到限制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面对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受到了相邻经济区域经济覆盖的影响,邯郸市的服务业半径及对周围城市的辐射能力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邯郸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既要面对周围较发达城市的竞争,也要面对京津唐等城市的竞争,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邯郸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保障民生繁荣,发展生活业

1.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服务业。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体制创新,寻求科技在生活型服务领域的全面突破。摸索教育发展新途径,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教育实体机构,促进教育事业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建立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活动,鼓励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文化产业向市场化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城乡卫生一体化模式;加强医药市场管理,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不断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调整本市商贸服务业结构,合理规划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主城区重点改造完善商业核心区,发展一批特色商业街。各县区打造若干区域商业中心,完善县域商品流通网络。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商贸集团入驻邯郸,同时推进本市重点商贸集团如美食林、阳光等进一步作大作强。优化提升邯郸城镇商贸流通业服务功能,扩大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3.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契机,以居民住宅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步伐,逐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建设,促进住宅消费合理增长。确保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可调控”。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围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业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整合现有相关资源,加强仓储配送、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运用信息化、标准化提升邯郸物流业。立足邯郸市区位特色、产业特点,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面向区域企业需要,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加快邯钢、新兴铸管等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2.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

立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引进域外机构,加快协调渤海银行、澳洲联邦银行等域外股份制银行入驻邯郸。加强各县区金融网点建设,鼓励股份制银行网点下设,推进邯郸银行实现本地区网点全覆盖。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和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商务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专业过硬、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务服务机构。促进税务、会计、资产评估、技术交易、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满足商务服务业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提升商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同时,积极发展邯郸会展业,高效利用已有会展资源,充分发挥会展的商务、信息交流、文化等功能,打造邯郸会展品牌。

4.不断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业

营造环境,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便于信息沟通。建设完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引导科技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快技术市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立足特色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

1.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围绕建设冀中南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继续推进广府古城、赵文化景区、漳河度假区、武安七步沟、涉县板块、魏县梨乡、大名宋府名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结合传统景区特色,整合本地资源,打造赵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休闲度假新品,推进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综合型发展,全面建设提升邯郸市旅游产业水平。

2.拓展旅游产业链

积极发展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相关服务,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鼓励景区中旅游饭店等中高档餐饮发展,重点培育低档消费的乡村菜馆,深度挖掘发扬地方特色餐饮,并以家庭式服务为特色。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家旅馆、青年旅馆、野营宿地等接待设施,形成消费结构合理、经营方式各有特色、整体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网络。加快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购物环境,在重要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重要的接待场所,建成反映各自特色并相互协调的旅游购物商店或街区。

(四)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1.完善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

要完善现代服务业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加强对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制定和完善推进邯郸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行业协会管理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统筹协调国土、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间的工作,使各部门共同协作,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2.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参与,重点建设一批推动邯郸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规划,依托邯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加大信息型、应用型、设计型、技术型等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确保其有效运行。

3.保障资金供给

开展多渠道融资,促进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供给的多元化。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对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的支持,同时也要招商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

4.进行人才储备

营造良好环境,重点培养引进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为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苑维松,张炜熙.现代服务业对城市承载力贡献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

4.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6

一、锐意进取,2011年科技工作亮点纷呈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力创特色,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呈现出科技创新主题逐步升温,科技项目组织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素质显著提高,科技服务氛围不断强化四大特点。主要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创新工程进展顺利。围绕《市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加强了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领导和调度。二是加大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了科技创新的规划。编制完成了我市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创新型企业建设规划。四是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五是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有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创新型企业,有两个技术创新团队被批准为省科技创新团队。八是编制了《市“十二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2、以铜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去年我市组织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目前通过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家,至此,全市共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数量居全省设区市第三位。二是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有新进展。在积极支持江铜集团加快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同时,全力支持中科院红壤生态实施站申报国家红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是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按照省制造业信息化“十一五”验收要求,组织5个省级示范企业、16个推广应用企业、1个培训基地开展验收工作,顺利通过了验收。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扎实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初步搭建起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框架结构,建立了由13个专业站和26个区域服务站构成的农事通服务网络。完成了农事通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建立了以“12396”热线为主要服务为手段,集互联网站、手机短信、自动语音、自动传真服务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技术平台。去年10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副省长谢茹来我市考察农村科技工作,对“农事通”服务平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科技示范工作。切实加大了对农村科技示范乡镇、村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塔桥园艺场“早熟梨科技示范基地”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油茶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加强与中国林科院亚林研究所合作,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基地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油茶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葡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月湖区科技富民强区项目,通过大力实施新品种选育和绿色葡萄种植技术推广,基地在大灾之年夺得了丰收。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科技专家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完善特派员管理、稳定特派员队伍的基础上,做好科技特派员培训工作,组织特派员专程到山东考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四是扎实推进农村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充分整合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在全市建立了市级星火培训基地1处,县级星火学校4所,同时启动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信息化基地等培训机制,并在部分乡镇建立了星火培训课堂,初步建立了农村科技培训网络。

4、科技管理工作取得新佳绩。一是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我市围绕优势产业主动设计、精心包装,全年共申报省以上科技项目51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其中部级科技项目16项,预计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达17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0%,申报数、立项数、争取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二是认真组织科技计划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全年组织科技成果鉴定25项,其中省级成果鉴定12项,省级新产品鉴定4项,有25项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三是推进对外科技合作工作。对企业已开展的科技合作及其科技合作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为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合作项目及下一步开展市校合作、企校合作以及国际、省际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抓好科技招商工作,完成了市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和项目参加第五届会和第十二届深圳高交会,重点展示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四是继续深化知识产权工作。全市年专利申请220件,专利授权210件,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专利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对市内大型超市开展了专利行政执法检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分别在贵溪、余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专利知识培训班,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举办了相关宣传活动。五是全面完成有关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了抗洪抢险和科技救灾工作,受到了省科技厅领导的高度赞扬;精心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干部遵纪守法集中教育活动以及“各级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科技系统全体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突出科技部门特色,“数字”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认真履职履责,联建共创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挂点工作均创佳绩。

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新的成绩,有了新的突破,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的高标准和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能力显得不足;二是科技开放放得不够;三是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开拓创新,切实做好2012年科技工作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全市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四大一新”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在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上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在发展思路上要有新突破;二是在发展措施上要有新办法;三是在发展服务上要有新姿态;四是在发展环境上要有新特色。不断开拓科技工作新局面,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建设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优化整合我市科技资源,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申报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

二是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已建和在建的部级、省级研发平台的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其持续创新能力,同时加大争取力度,新组建1家省级工程中心、2家市级工程中心。

三是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做强做大我市优势产业,按照前瞻性、创新性、市场性、开放性的原则,突出企业主体,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突出优势产业,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力争在省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等的申报和实施上有新突破,从而加快以铜加工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更新、结构调整步伐。

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科技入园,为我市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政策、项目、技术和融资等服务。

(二)、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惠民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中部山区新农村信息化”的实施,全面落实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的各项建设工作,力争“农事通”乡镇区域站覆盖率达到100%,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农事通”的服务平台作用。

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提高科技示范的规模效应。

三是加快以民生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推广低碳发展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工作。

四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促进知识产权进园区、进企业,促进全市知识产权创造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促进专利的商用化,提升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年达到专利申请量250件、专利授权量180件的目标。

(三)、积极拓展对外科技合作,借助外力推动科技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进市校合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引领、推动发展”方针,通过市级对外科技合作平台的构建,积极引导和支持企校合作,推动产学研机制不断强化。

二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科技合作,引导人才、项目、资金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三是努力拓宽科技招商路子,积极打造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力争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四是加强以人才为重点的对外科技合作。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重视发挥籍在外科技专家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努力培育有优势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力争获省科学技术奖2项以上。

(四)、切实抓好科技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发展提升年”和“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加强党组中心组和机关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形成科技部门服务高效、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和挂点督导乡镇工作,圆满完成相关工作目标任务。

二是加强科技部门数字化建设工作。顺利实现与市“数字大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满足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政务公开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加快推进市科技局数字小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7

市政府召开这次科技暨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市“十一五”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任务。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了年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同志分别通报了全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十一五”工作情况,并就做好“十二五”及今年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大家结合实际作出具体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做好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以来,全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个总目标总战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积极支持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各级各有关部门,向科技和知识产权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两个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实施的重要一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开拓进取,把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要充分认识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肩负的历史责任。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两大战略在叠加融合,赋予了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新的更重大的历史责任。各级各部门必须把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作为推进实施两大战略、实现率先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各级科技和知识产权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超前思维,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开发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要紧紧围绕实施两大国家战略开展工作。两大国家战略都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加快构建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序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要按照两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目标定位,围绕推进高效生态和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凝聚汇集多方面创新要素,集中攻克一批制约区域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努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经济区建设。

(三)要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工作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主线。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知识技术转化能力和规模产业化能力。

(四)要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全省“两会”期间,省长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翻番,实现率先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提出了“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牢牢把握,并自觉贯彻到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实践中。把握这一工作基调,首先要有机遇意识,要善于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其次要有责任意识,经济率先发展,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责无旁贷,我们必须要勇挑重担。第三要有危机意识,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超前思维,抢先一步,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关于提升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支撑服务能力

关于今年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和同志已经作了具体部署。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增强支撑服务发展的能力,提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经济区的重要保证。各级要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有效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不断提升科技工作水平。

一是以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着力在“软服务”和内涵提升上下功夫,组建申报一批部级科研机构。要尽快启动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建设,为园区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提供载体;尽快启用大学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抓好科研工作分站的规划设计。要利用好大学园公司这个投资运营主体,积极探索在我市各主体产业区布局设立分园、与各创业服务中心进行资源整合的机制和路子。

二是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先后被列入发展规划,这是不可多得的重大机遇。要加快推进管理机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设计、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力求在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加快推进研究院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着力推进合作基地建设,构筑国家院所与研究院联合创新机制。要积极参与“黄河口学者”岗位工程和国家“”、省“”的实施,争取设立“泰山学者黄河三角洲特聘专家”,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抓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平台的管理、运行,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使用效益。

三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平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围绕促进高端产业区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打造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强省级工程中心建设,力争国家工程中心实现突破。要围绕石油装备、盐及盐化工两个部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石油装备产业由陆地兼顾海洋、由采油兼顾采气、由产品制造兼顾工程服务发展,打造国内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石油装备研发生产基地。要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p#分页标题#e#

四是加快建设农村科技致富平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和农业科技。建设完善以创新支撑、信息传播、农资配送、资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百姓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探索“百姓科技”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和服务效率。大力推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不断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推进医疗卫生和医药领域科技攻关,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大力加强公共安全领域技术推广,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二)着力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必须把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是提高知识产权激励创造能力。突出抓好县区、园区、企业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全市知识产权拥有量。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从加强管理、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强化保护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以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园区建设,逐步深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知识产权功能框架,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培育孵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提高知识产权有效运用能力。重点建设四个公共服务平台。第一个是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石化、石油装备、纺织、轮胎、汽车、电子信息六大产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为技术开发、市场开拓、专利战略研究等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第二个是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黄河三角洲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中心”,为知识产权供需各方提供技术展示、交易和转化等服务。第三个是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以政府创业基金为基础、战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为主体的融资服务体系。第四个是中介服务平台。扶持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其依法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科技成果评价、技术鉴定及法律服务等业务。

三是提高知识产权依法保护能力。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制建设,建立执法和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具有信息服务、案件督办、信息预警等功能的工作平台。完善黄河三角洲高效态经济区知识产权执法联盟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地区间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执法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强司法救济与行政救济对接,帮助企业妥善解决好经济活动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要扎实开展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四是提高知识产权科学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好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的作用,整合协调各方面资源,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整体水平。要注重做好新形势下的涉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知识产权人才,研究制定处理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纠纷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开展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通过自主培训、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开展面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中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等各个层面的业务培训。

(三)积极推动科技与知识产权工作融合发展。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关联性大、互动性强。今天我们把两个会议合并起来召开,就是因为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各级科技和知识产权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努力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努力形成相互联动、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工作中,要抓好四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加快融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内容。科技部门要将专利获得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必要条件,将专利标准作为高新技术研究中心评审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部门要抓好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专利申报工作,抓好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促进企业形成核心知识产权。二是在重点工作开展上加快融合。科技和知识产权部门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拥有、运用作为重要战略,与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技平台建设等融为一体。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要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全过程,在科技成果评审中要将是否拥有专利作为重要评价条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评审,也要将专利标准作为重要指标。三是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上加快融合。科技和知识产权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转让和运用,力争推进一项工作,转化一个成果,形成一批专利,打造核心竞争力。四是在促进相互发展上实现融合。科技创新工作要以是否拥有知识产权作为重要衡量标准,知识产权工作要努力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关于加强领导

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抓好任务落实,为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规划、出台重大政策、推进重大改革等方面加大对科技、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要加强调度,搞好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部门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发展的合力。要加强对优秀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宣传,办好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科技下乡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技和知识产权部门要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两大战略的要求,认真研究全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科学制定全市科技工作“十二五”规划和知识产权五年计划,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力度,用好上级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各级重大科技计划和专利项目转化。要积极推进科技、知识产权与金融等相关部门的结合,创新融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为各个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p#分页标题#e#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常规,善于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形成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理念,在全市率先建设学习型队伍。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工作实效和落实,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

(五)加强油地校合作。油田和石油大学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强大科技支撑。要共同研究,尽快制订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探索形成共同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良好机制。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为油田、石油大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8

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演讲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自2006年东丽区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区目标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初步效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东丽市可继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下,东丽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发展空间、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面对新的形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责任更加重大,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必需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依照“立足滨海新区,建设特色新市镇,把东丽区建设成为高度开放、人才聚集、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最宜人居的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津滨新城区”战略定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升发展水平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形成高新技术的原创地、集聚地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衔接地、扩散地,2.发展目标:2010年。拥有全市一流的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综合科技实力坚持全市前列,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市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效果辐射中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科技创新成为带动生产力跨越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建成水平高、消耗低、环境优、体制新的创新型先导城区。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区域科技进步水平

依托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3.建设国家可继续发展实验区。转变发展观念。探索和实践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共同进步,消除可继续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全面增强区域总体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乡村化进程、集成式科技创新等方面,实施一批兼具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先项目和示范工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带动和引导实验区建设的有效开展。

完善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4.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实施国家、市科技进步考核。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东丽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探索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科技进步新路子,增强科技发展实力,不时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5.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开发和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向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特征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科技开发投入,稳定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科技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农村科技创新机制的培育、示范和推广,调动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和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科技发展的合力。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6.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效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部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定补助。对企业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扶持。

鼓励企业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7.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等政策。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新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

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区重大经济项目立项知识产权状况调查机制和区级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申报机制。培育专利试点示范企业,8.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专利申请,扩大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对专利拥有量多、实施率高且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资助。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或参与编制国家技术规范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技创新,9.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我区“6+1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加快航空航天产业配套区、东丽软件园、滨海重机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发挥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孵化、辐射功能。

鼓励知识产权入股,10.改造激进优势产业。推进激进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改造。加强技术规范推广,增强激进产业的竞争能力。优化技改专项资金投向,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推广,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激进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增强服务业领域企业的发展活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咨询、科技项目咨询、科技效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分析研究、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及资本运作服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11.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整合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管理和市场资源。以促进效果转化为核心。使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完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各类公共技术平台,扩大自身服务功能,12.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疏通技术转移通道,13.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公司制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供技术公共服务。支持区外企业来我区参与技术交易,健全企业、中介机构有序推动的技术交易运行机制。

提高企业衔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激进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1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以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核心的研发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支持建设以提供检测条件为主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供科研文献、情报、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搭建立足东丽、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

(五)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区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加强对我区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15.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各类项目实施进展的需要,提高相应的资金扶持力度。

用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款担保平台,16.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设立科技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依托市科技贷款平台担保专项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较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好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专项基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效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以及处于孵化期、生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型投入机制。

培育和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17.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实施《东丽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资本市场。区支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加快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守业投资企业。

(六)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大支持力度。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机构引才聚才作用,18.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对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重大人才培养计划的拔尖人才。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健全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坚持在守业活动中留住人才,以创新奖励的形式激励人才,优质服务中吸引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高水平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19.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科研实力、有产业带动力的优秀创新团队,加强优秀企业家的培训。加大对领导干部科技管理知识的培训力度,不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技工作、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15-03

0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杠杆,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1]。在全球产业结构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服务业创造的是“绿色GDp”,现代经济强市都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主导产业来培育[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国际化、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十一五以来,镇江市服务业总体发展较快,对全市经济社会支撑作用日趋增强。但与周边先进城市相比较,镇江市服务业整体结构提升与转型还不快,不完全适应提升城市功能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1镇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发展现状

①规模明显扩大。镇江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1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76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提前一年实现翻番。服务业占GDp比重由35.3提高至39%,服务业占比位居江苏省省第五位[3]。②结构不断优化。镇江市生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94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265亿元,其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0%提高至34.5%。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和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逐步成为镇江市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③贡献显著提高。服务业对镇江市经济的贡献率由2005年40%提高至2010年的45%。服务业税收收入由24.7亿元增加至82亿元,其占全部税收比重由29.4%提高至39.8%。④投资快速增长。镇江市服务业全社会投资由2005年的139亿元增加至2010年480亿元,年均增长28%,实施了沪宁城际、大港三期、八佰伴、镇江科创园、金山湖风景区、西津渡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服务业重点项目。

1.2存在问题尽管镇江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上看服务业仍然相对薄弱,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十一五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不快,尽管预计2011年服务业占比基本达到江苏省平均水平,但仍低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②产业层次有待提高。支撑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是商贸流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三大传统服务业,约占服务业的53%左右,现代物流、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③集聚效应尚待增强。服务业企业小而散,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服务品牌企业。服务业集聚区数量偏少,已有集聚区集聚吸纳能力偏弱。④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镇江市作为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作为刚开通的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所拥有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交通资源、教育等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蕴藏的经济潜力未充分发挥。

2镇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2.1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服务业高度重视,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调整税费、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动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长三角地区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作为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之一的镇江,必须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区域竞争力[4]。

2.2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发展的机遇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即《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其中,《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出要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占比要确保达到43%,力争45%;到2015年达到48%。做为苏南经济板块,镇江市有必要加快服务业发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3扩大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镇江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高,加快推进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实施新农村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镇江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科技、文化、教育、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的梯度转移,为更好地吸引高端人才、吸引利用资金、增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3镇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和策略

3.1镇江现代服务业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镇江市要根据国际服务领域合作深化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同时结合自身良好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增强重点行业支撑作用,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努力构建与一、二产业相支撑,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市民需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相互连接的镇江现代服务业新体系[5]。

围绕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高的总体要求,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争取至2015年,镇江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8%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到40%左右;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0%左右。

3.2镇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

3.2.1增强重点行业支撑作用

①现代物流业。全面形成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运输体系综合的现代物流业框架体系,依托交通节点和开发园区,建设一批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实现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体化运作,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平台和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大力培育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钢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粮油等专业物流,在镇江全市形成合理的物流布局模式,使镇江成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之一。②现代商贸业。发展品牌直销、城市综合体、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型业态,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竞争有序、便利实惠的商贸服务体系,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运营商和知名品牌,高水准地打造一批中心商贸区、商业特色区,建设应用信息化技术、有产业支撑的专业大市场,提升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拓宽消费领域,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力培育商贸骨干企业和商贸重点品牌,增强商贸流通业综合竞争力,把镇江建设成区域性商贸中心。③现代旅游业。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建设、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完善北部滨水区、南山城市山林等重点景区建设,打造以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码头商埠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吴楚民俗文化、江鲜饮食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示范区,提升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形成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建设成为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围绕旅游品牌、城市形象、产业规模和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等,全面构筑镇江旅游发展新平台。④现代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加快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吸引更多银行、保险、证券、典当、担保、风险投资、期货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及非金融机构落户镇江,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企业境内外上市;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推动一批绩优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至2015年,基本建成高效开放、服务优质、运作协调的地方金融体系,具备较强的金融辐射、金融后台服务能力,努力使镇江成为江苏省资金集散中心、结算中心之一。

3.2.2实现新兴行业加速发展

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创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镇江软件园(大学科技园)、仙宝软件谷等载体建设,加快本地软件企业培育和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引进;依托重点制造业企业,大力发展以船舶制造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以电信运营维护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等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以车船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设计、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为主的知识流程外包,推进“智慧镇江”建设。②科技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以科技服务载体建设和服务功能建设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鼓励兴办、培育和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创业孵化机构建设,逐步形成科技服务发展集聚功能区。规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中。③文化创意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育和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做大文化中介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西津渡文化产业园、江苏科技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文化产业市场,促进镇江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推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利用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

3.2.3提升弱质行业发展水平

①商务服务业。深入推进各类中介机构的市场化,加快培育本地商务服务业企业,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经纪、咨询、评估、广告、设计等专业机构,重点发展对产业支撑力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法律服务业、会计及税务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广告业、会展业和总部经济等六大商务服务领域,推动有实力、有品牌的商务服务机构向综合化、规模化和外向型方向发展,引导一般商务服务企业向“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又体现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商务服务体系。②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和家庭教育等,提高居民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加快整合各类居民服务资源,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利用语音呼叫、网络、短信等多种手段,提高供需信息对接速度和匹配质量,建设全方位、全天候、快捷化服务的居民服务网络中心。引导居民服务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和连锁化经营,培育示范企业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提高居民服务水平。

4镇江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镇江市现代服务业要实现以上的发展战略,必须集中布局,集聚发展,要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新兴服务业为发展载体,以服务业集聚区为发展重点,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集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撑,为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提供配套,提高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1依托城市、重点制造产业区、主要交通枢纽,形成生产型服务业增长带

①发挥集聚优势,充分利用城区商业布局、人气集聚、消费环境等资源,加快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镇江市中心城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提升业态层次,建设集商务、购物、餐饮、金融、休闲娱乐、总部经济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业态,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吸引中央及地方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和跨国公司设立办事机构、服务中心,并规划发展现代商务服务街区,使中心城区形成商贸商务集聚区。在镇江南徐新城建设商贸商务集聚区副中心,充分依托新行政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南山景区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行政服务区、总部会展中心、南山旅游生态城,使之形成镇江新亮点,规划建设新的商贸商务集聚区。②发挥港口优势,综合利用干道公路、铁路、过江通道等交通资源,做大做强物流集聚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企业供应链管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加工、展示、交易、配送、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信息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道口、铁路场站、港口、内河、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和发展综合物流集聚区,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大港综合物流园区、惠龙钢材物流中心和宝华危化品物流中心等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开拓和盈利能力。③发挥科教优势,深化利用特色教育、支撑产业等优质资源,做优科技创业和软件产业集聚区。科技创业园重点发展特现镇江市产业特色的光伏产业、电力电器、服务外包、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特种船舶的研发、设计、培训、加工、展示交易,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集聚效应的科技服务平台和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创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培育一批有品牌、上规模的软件产品和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企业,鼓励、引导软件企业向软件园集聚,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来镇设立分公司,促进镇江软件园迅速壮大规模,积极吸引和培育软件开发人才,创建全国知名的部级软件基地。

4.2依托生态资源、产业特色资源,形成消费型服务业增长带

①发挥生态优势,挖掘利用城市山林、水体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快建设文化旅游集聚区。北湖风景区、世业洲旅游度假区旅和南山风景区建成多功能的旅游度假基地;西津渡文化创意旅游区建成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与一体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气息的特色都市文化旅游区;丹阳商务旅游区建成体现地方工商业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综合旅游区;茅山旅游度假区建成5a级生态人文度假胜地;加快扬中江鲜美食特色景区的开发建设,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区。②发挥区位及产业优势,利用交通区位、重点产业等特色资源,提升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鼓励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区,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集散地。依托铁公水的综合物流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依托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交易市场,继续做大做强丹阳眼镜城、丹阳汽配城、新区五大市场群、镇江农批市场等专业市场。

5镇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贯彻实施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攻坚、强化引导、营造氛围、开拓创新,突破体制和人才瓶颈制约,形成合力,为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5.1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势产业和新兴领域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讲求实效,引导服务业资源有效配置。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督促相关部门主动执行政策,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政策、利用政策。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整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实施细则,结合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制定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努力形成政策上的洼地效应。

5.2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培育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建立并完善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简化服务业企业审批手续,切实做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准入方面一视同仁。加快服务业多领域改革步伐,进一步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兴办服务行业,建立完善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需要的制度和机制。

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扩大开放领域,大力推进商贸、旅游、科技信息、物流、金融、商务、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服务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的创新,全面提升镇江市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镇江市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

5.3塑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智力水平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促进集团化发展,重点支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对我市优秀服务品牌和重点服务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6]。一是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本土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智力资源,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平台,有针对性地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大力发展一批人才服务专业机构。二是积极推广新技术,对不同行业制定技术标准;三是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提高服务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明.实施创新战略推进镇江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J].江苏冶金,2008(2):35-39.

[2]王仰东,范毅.低碳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1,29(5):65-68.

[3]镇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韩长菊.加快构建营口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J].中国商贸,2011(2):7-9.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篇10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98-04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thescience&technologyfirmshasimportantsignificancetoeconomicdevelopment.Solvingtheissuesexistinginthedevelopmentofscience&technologyfirmsandcreatingafavorableenvironmentisanimportantbreakthroughinaccelerating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thispaperdiscussedandanalyzedthetechnologyinnovationmode,aswellasproposedthetechnologyinnovationideasforscience&technologyfirms,basedon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tatus,difficultiesandmainissuesofscience&technologyfirmsinYunnanprovince.

Keywords:Science&technologyfirms;technicalinnovationmodel;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

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4]。

以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1科技服务业现状-以云南省为例

1.1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云南省有科技服务业1600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532.1万人,累计实现增加值3679.78亿元,占全省GDp的42.1%,上缴税金445.4亿元,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1.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3.1人才队伍壮大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技术服务人才,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9.6万人,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人数1.87万人,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技术服务人员数、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图2所示)

1.3.2投入持续增加

经费投入是科技服务活动的核心,企业是科技服务活动的主体。科技服务业投入的各项强度指标是衡量企业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表1)

1.3.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从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成果产出统计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累计申请专利268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84件;获授权专利1770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500;拥有软件著作权1070件,制定企业标准4960个,注册商标2300个,获得新药证书87个。

2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分析,挖掘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科技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模型,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如图4所示)

2.1内部因素

2.1.1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影响和决定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性因素之一,Kaoru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5]。由于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服务业的动力核心,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2.1.2人才团队

人才团队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在人才团队方面主要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相对薄弱,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困难,企业后备力量与开发潜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人才引进来了,但留不住,在“成材”后流失严重。另外,部分科技服务人员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在职称评定工作方面滞后,使技术服务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影响了人才的激励。

2.1.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优质服务、高效管理等是主要的规模经济。Breandan和timothy(2007)认为:为探寻规模经济,大的科技型服务企业会提供复杂的定制服务,小的科技服务企业会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现状的分析,规模经济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显得重要。

2.1.4资金投入

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是科技服务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技术服务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导致科技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部分资金靠企业自筹,导致企业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处于技术研究开发、还没有新产品上市的公司来说,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

2.2外部因素

2.2.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需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服务的需求会相应提高。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2.2.2政府行为

(1)政策制定。

政策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科技服务业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因数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财政政策上,有关科技服务业相关服务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使科技服务业难以利用这些金融政策。

(2)融资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资服务,支持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但同科技服务业急剧扩大的需求相比,融资体系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由于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很大,投资者望而却步;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予科技服务业贷款支持;科技服务业产权关系复杂,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投资缺乏动力。

(3)平台建设。

科技服务业创业初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7]。科技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此外,加之对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创新,导致科技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困难重重。

整体来看,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强烈,但创新能力却很薄弱,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仅仅依靠自身难以完成创新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3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集聚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6]。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始于Schumpeter[7]将创新视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企业生产运营之中,Chesbrough[8]、David[9]先后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

3.1创新模型的建立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创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发明原理、进化趋势和科学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科技创新思维的系统途径[10-12]。运用物场分析方法,首先确定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中的具物质、作用对象物质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场,然后针对问题搭建物场模型,通过物质、场的引入、改变和彼此搭配来寻求模型相对应的解,最后与实际结合,找出解决方案,具体如图5所示。

科技服务业的管理、技术和团队在技术创新模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其创新模式的作用或影响是相互的。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外部的资源,包括资金、政策和发展环境。因此,创新模型中的作用对象物质,即创新模式的实现,需及时有效的资金、政策、技术和人才等。

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等,通过彼此搭配来优化企业对创新模式的作用,解决现有创新问题。协同创新可认为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来主导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突破陈旧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环境和市场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其在孕育技术进步与发展希望的同时,也包含着失败风险;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而对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进行调整。

3.2创新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型,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具体模式,如图6所示。

(1)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其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3个方面。

管理制度创新,能强化企业管理、服务和团队决策力与向心力,保障技术服务创新中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和正确性,提升技术服务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组织机构创新可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行动,调动部门项目组成员积极性,是技术服务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服务方式创新是企业对技术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服务方式的创新或改造不只是意味着改变企业技术与标准,提供创新技术服务,还需转变包括组织生产资源、调配客户服务等在内的整个服务体系,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服务创新效率。

(2)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面对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通过科技金融工具或手段,采用政府支持、以技引资等方式解决创新初期的资金缺口,充分考虑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面对技术缺口时,应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跟进了解国内外领域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合作开发方式消化、吸收和再开发新技术,从而及时弥补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缺位。

创新人才缺口是科技服务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瓶颈之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填补该缺口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缺口的填补方式主要有: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是在企业中选择有潜力的人员,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使之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专业人才;外部引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引进所需的全部人才,在短时间内产生人力资源优势。

4结语

科技服务业随社会对科技创新依赖度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科技服务业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场所和落脚点,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极大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现阶段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科技日报,2014-10-28.

[2]李建标,汪敏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51-56.

[3]段利民.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2014)年会论文集.2014:438―447.

[4]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45.

[5]michaelSchuman.escapingthemiddleincometrap[J].time,aug13andSept1,2010.

[6]张清正.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8):45.

[7]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CHeSBRoUGHH.openinnovation.thenewimperativeforcreatingandprofitingfromtechnology[m].Boston:Har-y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

[9]ViKaSaaGGaRwaL,DaViDHHSU.ResearchartielemodesofcooperativeR&Dcommercializationbystartup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9,30(8):835-864.

[10]霍国庆,刘丽红,杜智涛,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