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超声影像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52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8-02

Researchonultrasonicteachingreformofmedicalimagingspecialty

YoULanlan1,ZHUXiaohu1,ZHaXiaoxia1,wUShaoping2,YanGFan3

1.DepartmentofUltrasonograph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engdumedicalCollege,Chengdu610500,China;2.Departmentofmedicalimaging,ChengdumedicalCollege,Chengdu610500,China;3.DepartmentofUltrasonography,westChinatheSecondHospital,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Ultrasonicteachinghassomeshortcomingsincurriculumcontents,teachingmaterial,teachingmethods,facultiesteamandpracticalteaching.aimingattheseshortcomings,thethinkingofteachingreformsuchastransformingteachingmode,usingadvancedinformationsystemtoteach,useequipment,pBLmethodandtechnologyinordertoteachandemphasizingpracticewereputforwardinthispaper.

[Keywords]medicalimagingspecialty;Ultrasonicteaching;teachingreform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医学影像专业的超声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页超声诊断学仅有不到100个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④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学生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⑤超声医学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笔者有责任在超声教学中有所思考。笔者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入手,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转变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均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1年进行实习。这种模式由于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时间跨度较大,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效果欠佳。同时,由于最后1年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将面临就业,有很多实习生因为就业准备及参加招聘或公招考试使实习的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把医学影像本科专业“4+1”教学模式改革为“3+1+1”教学模式,即前3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第4年所有学生均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教学,第5年实习。这种模式的亮点在于第4年把学生集中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直接接触临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加深学生对临床超声诊断工作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做好学生在第4年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笔者还专门配置了4台B超仪器,成立了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1名超声专业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

2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教学。近2年来,笔者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了整理保存,现已积累了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近5000例,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第4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该患者的iD号从医院“军惠一号”电子病历系统中,查阅该患者的其他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指导学生“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体会“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现象,既达到了回访的效果,又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院还建立了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教师无需像以前准备大量的图片、患者病历资料等,就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如三维超声技术、超声造影技术、腔内超声技术、超高频超声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导管治疗技术、超声靶向药物治疗技术等[3],这也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充分利用我院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开展的新技术开展教学,如我院引进了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专门安排了一次实时三维/四维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三维/四维超声的技术原理、仪器的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并在临床诊断中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B超仪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学习观摩,学生较为直观地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再如笔者在超声造影技术的讲解中,利用一节课进行超声造影技术的课堂教学,讲解超声造影技术的原理、超级造影剂的使用、造影前需要准备的事项以及需要临床科室做哪些配合等,再利用时间组织学生分批进行现场观摩,让学生更为主管地了解超声造影技术。此外,笔者还积极邀请部分学生参与本科室关于超声造影剂制备的省级科研项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超声造影及造影技术的认识。

4积极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小组为载体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认识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消化系统超声诊断科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以急腹症送入院的一名中年男性,自述4h前吃火锅饮酒后,逐渐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腹胀,进行性加重,疼痛难以忍受,呕吐两次。患者回忆近年来有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但未正规就医。患者身高165cm,体重70kg等,接诊医生申请腹部超声检查。笔者要求学生设想自己是超声医师,首先进行1次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学习的问题,成员分工收集相关问题的资料。第2次讨论时,大家把收集的资料信息向小组反馈,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质疑等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讨论结束后,还要求由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书面材料(通常为文字材料和ppt幻灯),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在急腹症中的运用,胆系急腹症和胰腺炎的病因、病理改变、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超声检查方法和检查内容,典型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的知识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教师也参照学生的问题不断完善pBL教学中的问题,形成良性反馈循环。

5积极开展超声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关临床科室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不足,在超声诊断实习中,应该注意弥补这一缺陷,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我院从2008年开始,在影像专业学生超声实习教学时,设计了“三周满负荷实习教学”新模式[4],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模块,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实施案例式随访教学,强化超声与临床知识整合,提升学生横向思维能力,挖掘纵向知识深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安排3周时间,培养学生“三周满负荷学习”的习惯,即正常上班、见习急诊,下班后的学生在科室自学、复习相结合,3周内持续工作,以达到所学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满负荷。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对右下腹急腹症患者,笔者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阴道出血、停经、疼痛特征等临床表现,结合尿、血化验检查,再根据超声征象,分析诊断是否为宫外孕、阑尾炎、输尿管结石等病变,并结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13-15.

[3]尹立雪.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5):4-8,49.

[4]宋晓琴,吴少平,刘亚斌,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三周满负荷综合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9-101.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2

这些说起来都挺陌生,但要说B超,老百姓便熟知了。B超的全称为B型超声诊断法。事实上,B超仅是超声诊断里的一种显像方式,超声诊断还有a超、m超等分类。正因为如此,超声首先给大家的印象是诊断疾病。然而,随着生物材料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声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技术,给临床疾病诊疗增添了许多新的手段和方法。

黄品同主任介绍道:“超声用于诊断疾病,具有没有放射性、操作便捷、实时等特点,在临床已被广泛使用和认可。医生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胞学穿刺检查、脓液和积水引流等,避免了不必要的开刀。所以,目前的超声科包含了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的临床工作。”在黄品同主任的侃侃而谈中认识到,超声医学在临床中的用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超声医学将会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以黄品同主任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在利用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技术,在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进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有望进行临床转化。这将会对肿瘤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减少甲状腺结节过度治疗

随着体检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大多数普通百姓认识里,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很大关系,因此,发现结节就想开刀。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许多患者都进行了甲状腺切除术。黄品同主任指出:“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提高了,但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并未发生变化。5年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治疗有些过度,近50%的不必要手术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由于术前诊断不明确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如术后潜在的并发症声音嘶哑、疤痕、甲状旁腺损伤等,还会影响甲状腺的功能,患者需终身服药。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基于此,我们在全国推行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建议行甲状腺癌手术。自从开展这个项目后,我院甲状腺癌手术率从6年前的43%上升到93%,也就是说,来我院甲状腺外科治疗的基本上是经过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明确的甲状腺癌患者,大大降低了不需要手术的良性患者的过度治疗,同时从医学经济学角度也大大降低了国家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据了解,黄品同主任这一诊断模式被国内同行大为认可,每年要举办5~6期学习班,并作为“浙二模式”在全国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此外,国外微小状癌(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微小状癌)的检出率较低,多数都是肿块较大触诊时才发现。而国内由于常规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很多甲状腺微小状癌被发现。由于“恐癌心理”,大多数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事实上,甲状腺癌的预后很好,除了个别分化比较差的,一般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都可达二十年左右。因此,甲状腺微小状癌是否需要治疗,国内外尚存在争议。针对于此,目前黄品同主任在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的倡导下牵头做甲状腺微小癌消融治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发现“新生血管”,

打开治疗斑块“新窗口”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黄品同主任带领的团队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超声造影下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查。十余年来,他们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越多,其斑块发展越快,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传统的斑块治疗靠的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血液黏滞度,进行饮食调节等方法。而我们对颈动脉斑块患者及兔子模型的研究均发现运用血管靶向药物(一种抗肿瘤血管新生的药物)也能控制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化,进而抑制斑块的生长。这为传统的斑块治疗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另一个意义在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及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丰富的患者,应尽早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超声靶向空化治疗,

未来治疗新方式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3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4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吉林四平130700

[摘要]超声成像诊断是医学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超声成像仪来实现,它又包括软组织结构成像(即B超仪和m型心动图仪等)和多普勒运动成像(即彩色血流成像仪和多普勒组织成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己成为超声成像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使设备的性能得到提高。

[

关键词]B超仪;成像;相控阵

[中图分类号]tB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8(b)-0030-02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频率在2×104~108范围内,它只能传播于介质之中,而且在空气、水等均匀物质中有很好的指向性,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位置。在超声成像系统中,超声波是由电激励超声换能器的压电材料对周围媒介作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发射波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媒介的不均一性而产生不同的反射波,再由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这些信号能够表现出反射体的反射强度和位置信息。由于超声成像诊断具有无辐射、重复性好、无损伤、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优点,所以在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医学诊断的一种重要的图像诊断法。

1医疗诊断中常见的医用超声诊断仪

1.1a型超声诊断仪

它虽然不能直观的掌握被检测对象的剖面结构信息,但由于其有很高的扫描频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被检测对象的运动情况,由横轴来表示深度,纵轴显示回声信号的幅度。它是超声波首次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的设备。

1.2B型超声诊断仪

它能够显示出人体组织不同方位的二维截面图像,其亮度受回声幅度约束,其垂直方向显示回声的发射位置,以超声的扫描线呈现其水平方向。由于对同一截面需要进行多次扫描,所以需要耗费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为了保证B型超声诊断仪的成像质量,还需要对扫描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我们现在所用的B型超声诊断仪基本上者采用多阵元探头和独立多通道。其中多阵元探头又分为相控阵探头和线阵列探头两类。

1.3m型超声诊断仪

由于其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又被称为超声心动仪,其亮度受回声信号的控制,回声越强亮度越高,反射回声的位置表示出来的位置是垂直的,以时间的变化来表示该位置的水平运动。当对心脏的某个位置进行探测时,探头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心脏的跳动使探头和心脏各层组织之间的距离随之变化,这样得到的灰度级对应回声信号的强度,心脏搏动产生上下摆动的亮点就呈现在显示屏上,上下摆动的亮点会随着扫描线由左向右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移动而横向展开,这样就得到了心脏各层组织结构周期性的活动曲线,即心动图。

1.4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包括有很多种,其中有血流测量仪、听诊型诊断仪、脉象仪等,属于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它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做诊断的一类仪器,通过探头获取检查部位界面的超声频率变化,界面的运动情况变化随之获取到超声频率改变,界面接近探头时得到的回声频率高于反射频率,界面远离探头时得到的回声频率降低,之间形成的差频经多普勒信号检出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输出供医生参考。

2数字技术在超声影像诊断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普遍应用于高性能超声影像诊断设备,从最开始的数字扫描转换器到现在的超声发射、接收、成像,已经实现了超声诊断全过程的数字化,如数字化声束技术、动态电子聚焦、动态孔径技术、数字式延时技术等,同时也对超声影像诊断设备的智能化、高性能和小型化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高性能、智能化的超声影像诊断系统除了可以满足医学临床诊断的多种需求外,还为临床医学研究以及相关基础理论的开展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超声诊断系统还可以实现一键操作,既可调节速度标尺,多普勒基线等众多参数,又可调节tGC、动态范围、接收增益,体现其一键多功能的优点,同时还能够避免检查过程中复杂、繁琐的调节操作。

小型化超声仪器虽结构简单,与笔记本大小差不多,但是无论是出急诊还是出诊以及现场抢救检查,都能够提供一切所需功能,更突出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使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另外,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兴起和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大多数超声影像诊断设备虽然厂家、型号不同但普遍都设有DiCom3.0标准接口,使其不仅包涵了数据字典、介质存储、与医学影像学有直接关联的信息交互、网络通讯和文件格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还能够促进整个医疗环境,使数据信息和其容量交换加快,将超声诊断成像设备或与超声影像工作站和医院影像管理与通讯系统(paCS)一起进行组合,使其能够最终进入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

3医学上数字化超声成像诊断的应用

3.1超声成像诊断的医学发展史

上世纪中期,在医学上离体脏器的厚度就开始应用a型超声仪来检测,同时也进行临床疾病诊断方面的探索,随后,医学研究者开始对正常人的心脏和心脏病患者利用m型超声仪对风湿性进行探测。到70年代初期,通过B型超声显像技术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形态结构变化,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是脏器二维切面超声成像检查技术的起点。在80年代中期,又开创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多普勒超声是不仅能够显示器官和病变器官的形态,同时也能够显示双重信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得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90年代以来,大量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让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有新的发展,达到了更高水平。开创了医学超声三维成像技术。纵观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史,它是由是静态成像向实时动态成像发展的过程,其发展过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到“体”。

3.2几种新成像技术的发展

①宽景超声成像技术。该技术是通过移动探头来获取一系列二维切面图像,再将这些图像反馈给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把这些二维图像转换成一个连续视野的超宽切面图像。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肢体躯干的肌肉、血管和周围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以及妇产科、诊断甲状腺、胸腹部、乳腺、睾丸等一些小器官。一幅宽景超声图像不仅能够显示整个胎儿全貌,而且还能够显示胎盘内的完整结构,对于判断胎位、多胎妊娠、羊水量与分布的评估等相关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定量准确地测量脏器大小和体积较大的病灶或肿物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范围,内部回声、位置、大小及其毗邻,同时还,除了有较好地展示外还存在延伸管道结构的功能,其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空间关系和结构层次。受到组织或器官运动的干扰影像的影响,这种技术也存在缺点,使图像模糊,清晰度不高。宽景超声图像还可以显示常规二维超声无法获得的特别是肢体躯干软组织,它通过利用高频线阵探头迅速的进行大范围的体层扫描,就可以获得一幅从皮肤、皮下组织到周围神经干以及骨膜等相关方面的正常和病变体层解剖宽景图像,使各层结构特征清晰可见。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还能够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常规实时灰阶相结合,不仅能够使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更完善,还能够为超声Ct的研究和应用奠定稳定的基础。

②超声成像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弥补二维平面成像技术的不足,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三维图像信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主要有三维成像来观察和检测非活跃的器官,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心脏形态成像的活动。其中包括一个静态三维成像部门的扫描扫描扫描和旋转两种形式,需要扫描二维探头,图像的某些方面获得他们的反馈到计算机图像,器官的最终输出的转型计算机三维地图,然后重建编辑后,电脑以得到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图像,器官与病变的形态特征突出而且表面轮廓与深浅立体感强,这种成像主要适用于探查对象周围有液体环抱者或器官内有液体存在的情况,如肿瘤、胆道结石与息肉、肝肾囊肿等。医生通过血管三维图像重建能够清楚地了解脏器内的血管走向、血栓形成、有无畸形以及分支状况等情况;对于胰、十二指肠三维图像重建,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对胰头及胆总管病变进行诊断,同时对于胎儿面部畸形、溃疡、脐带绕颈等也有鲜明的特点。三维超声成像还能够给医生提供患者体内的肿瘤病灶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置,使定位信息更准确,有助于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的发展,同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随着采样技术和高速扫查的不断发展,可以将静态三维成像与心电图同步技术的时间参量相融合,使其能够则实时、准确的显示出动态的三维成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速度信息,还能够实现实时三维成像。四维参量即动态三维成像,可以对医生诊断瓣膜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够呈现出心内血流的立体动态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血流方向、分流与返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脏的各种结构的立体形态、活动情况、空间关系和血流动态,动态三维成像技术都可以从不同方位观察,并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图像依据,有效的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③分子影像技术。分子影像学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正式提出和应用,它与传统的成像方法有所区别,它所揭示的不是细胞、分子发生改变后所导致的组织结构的异常信息,而是着重描述了导致人体疾病的细胞、分子的异常。分子成像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而现代的成像技术的帮助下,从分子水平研究和观察疾病的发生,能够描述和确定活体生物发展中病理生理变化和代谢功能改变过程的一种成像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许多疾病在脏器组织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其细胞、分子或其功能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分子成像技术来更早、更及时地发现和确定疾病,同时分子成像技术还能够对疾病的治疗中细胞和分子水平做出直接的评价,使医学界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愈的整个过程建立起全新的科学性认识。除此之外,它还能够用于心血管、肿瘤等的靶向诊断,这需要通过单克隆抗体、多肽分子等靶向微泡对比剂,同时它还能够实现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等的治疗和基因、药物的输送。分子影像学不仅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生物化学、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结合了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等技术,是多种学科结合的成果,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郑德连.医学超声原理与仪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张克云等.医院影像数学化初步应用[J].黑龙江工长医药,2007(5):63.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5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发展福建省

1发展历程

1.1超声技术的应用回顾

1961年,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附一医院)、福州市二医院首先开展a型超声诊断疾病工作,以后向全省逐渐推广应用。1972年,美国Son’aciiang副教授来福州举办“超声显像诊断”学术讲座,与会者很感兴趣。

1973年根据外宾赠送给福建省立医院60年代的一维m型超声心动图结构图纸,省立医院以此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合作研究,1974年研制出简单一维m型心动图模式,以后又与福州大学无线电系合作对仪器模式进行改造,在福建省立医院作临床应用,检查某些心脏疾病,总结检查的病例撰写出论文,于1978年获得科研成果奖。1975年,林礼务医师与厦门医疗仪器厂、中山医学院吴育添教授合作研制m型超声心动图,并于1976年用于肺心病检查。1976年省立医院陈仁彬筹备成立福州地区超声学组,并担任组长,每周定期举行讲座、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1980年,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成立,陈仁彬、曾文质被选为委员。

1979年,福建省龙溪地区医院(现为漳州市医院)引进日本alokaSSD-202超声显像仪,由沈明医师进行临床应用。1980年福建省卫生厅引进3台日本日立eUB-22超声显像仪,由省人民医院(现协和医院)林礼务、福建省立医院陈仁彬及厦门市第一医院用于检查肝、胆、脾、胰、肾以及妇产科等疾病。1981年底,福建省卫生厅委托林礼务举办福建省第一期二维超声学习班,25名学员后来均成为各医院超声骨干。1981年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引进美国黑白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检查心血管疾病。随后黑白超声逐渐在全省推广普及。

福建省立医院于1978年在省内最早开展了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和诊断工作,1982年成立了超声心动图研究室,1983年省内首次引进一台美国SmithKline二维超声心动图仪器,并开展了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检查、诊断和研究工作,1985年引进日本东芝SSH-40a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开展了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与研究。福建协和医院1984年引进美国先进的maRK-600多普勒与二维超声仪,1986年引进东芝toshibaSH65a超声心动图仪。1989年,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引进美国惠普1000型彩超诊断心血管疾病;1990年,福建协和医院在省内首先引进全身彩超acuson-128。随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全省逐渐普及。目前,福建省县以上医疗单位普及了彩超,50%以上乡、镇医院拥有彩超,100%乡镇以上医院拥有黑白B超。

福建省立医院郭薇主任1995年使用tomtaC首先开展心脏超声脱机三维重建工作,2003年引进pHiLipS-7500进行心脏超声实时三维重建工作。2003年,协和医院应用tomtaC进行腹部及浅表器官三维重建工作。2005年福州军区总院朱建平引进pHiLipSV730开展腹部超声三维重建工作。2004年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叶真等开展眼科三维超声工作。至2008年底,我省拥有Ge-ViViD7DimenSion、pHiLipSie-33等实时三维超声系统16台。

1.2福建省超声医学的临床及科研总结

全省有3000多医务工作者从事超声医学工作,其士学位21人,博士生导师5人,分别是陈良龙、林礼务、薛恩生、吕国荣、黄子扬。有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分别是陈良龙、林礼务、薛恩生、吕国荣、黄子扬、叶真、陈江华。福建省已培养博士7人,硕士40余人。

近十多年,我省各医院超声医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疗法,许多项目居于全国前列。

(1)介入性超声:1985年,省肿瘤医院任永富主任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1988年,福建协和医院林礼务、叶真主任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并开展术中超声工作。199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等率先开展超声引导自动组织学活检的技术改进和临床应用,其可调式负压抽吸式自动活检装置获国家专利局审批的实用新型专利,并于1996年度荣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省立医院郭薇主任首先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第一执笔人:陈良龙,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1999年协和医院陈良龙等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封堵临床工作。附属第一医院叶真等开展彩超导向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2)腔内超声与术中超声:福建协和医院薛恩生等自1989年始应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对前列腺解剖(带区分类)及疾病进行研究与诊断。1987年协和医院林礼务等开展术中超声检查,获得良好效果。199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开展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并进行前列腺带区解剖和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自动活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2004年8月厦门第一医院首先引进并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查,现在我省开展该检查的医院有:附属协和医院、厦门第一医院及厦门中山医院,协和医院病例较多,为4~5例/月。1990年协和医院叶真等在省内首先开展经阴道超声检查工作。

(3)化学消融及射频消融:1992年~199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经皮卵巢巧克力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和胰腺假性囊肿置管引流和硬化治疗,以及超声引导选择门脉内无水酒精栓塞治疗肝癌;1995年与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曾超英联合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间质性激光动力学治疗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1996以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瘤内注射醋酸和热生理盐水治疗以及脾化学性消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999年附属第一医院陈玲等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1998年协和医院林礼务教授回国后,将超声介入治疗肝癌作为研究方向,首先提出无水酒精量化治疗肝癌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林礼务等的“肝癌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声学造影:1976年附属第一医院陈济添等双氧水右心造影,1990年福州总院王鸿等开展Co2心肌灌注;1988年省立医院郭薇等开展应用高压氧心肌灌注超声显像诊断心肌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4年省内开展应用第二代造影剂开展肝脏疾病超声造影研究。目前我省开展心肌声学造影有总院、协和医院等,开展肝脏等腹部器官及浅表器官超声造影有协和医院、附一、附二医院及省立医院。

(5)胃肠超声:1985年起,省肿瘤医院任永富等开展了胃肠超声的系列研究及检查工作,该研究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非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化疗前后癌肿部位及转移灶大小等复查对照,提供疗效依据。该成果获1991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省立医院潘秀珍等开展超声胃镜检查工作。

(6)浅表器官超声检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薛恩生等自1990年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阴囊疾病进行研究与诊断,2001年列入卫生部第二批十年百项成果推广项目。于1998年、2001年分别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薛恩生现为中华超声医学会小器官学组副组长。协和医院叶真(现在附一医院)等开展了舌癌的超声系列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立医院翁秀云、林宝仁合作的“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及前路摘除术”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外周血管:省立医院林宁等在省内首先开展血管内皮超声检查研究。

(8)胸腔及肺部超声:武警福建总队医院程进铿,“B型超声诊断中心型肺癌的研究”、“转移性胸膜肿瘤的超声诊断”及“肺癌声像图的诊断与分析”分别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

(9)tCD:我省附属第一医院吴钢为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0)胎儿超声心动图:福州总医院超声产前诊断重点为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方面,于1996年在国内首创唯一的“围产期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中心”。目前围产期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中心已更名为“中国人们全军优生优育研究所胎儿系统畸形诊断中心”。开展工作为:胎儿系统畸形超声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早孕颈项透明层检查(早期染色体异常检查)、胎儿畸形的介入性超声检查(脐血、羊水)、胎儿心律失常的宫内药物干预及治疗评价、胎儿房性早搏的常压氧治疗、胎儿医学门诊及新生儿心脏病随访,近10年来举办国际、国内、军内专题研讨会4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及2005年举办省级和部级胎儿超声心动图筛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宫内缺氧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开展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领先项目有: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穿刺、经腹穿刺取绒毛、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胎儿畸形及宫腔畸形、超声引导下异位妊娠介入治疗。目前我省产前诊断机构为: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及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11)基础研究:福州军区总院,开展耦合剂加热器研究并取得专利;福州军区总院朱建平开展超声生物效应研究。协和医院陈良龙等超声造影剂的研制。协和医院陈良龙、李金国等超声图像计算机处理及冠心病定量诊断系列研究。1987年,协和医院林礼务等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声学衰减仪,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立医院林皓平等与福州大学合作研制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计算机处理系统。2005年,吕国荣开展了宫内胎儿(羊)缺氧的超声诊断基础和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ei指数,在宫内缺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提出了宫内缺氧与日后成人慢性疾病发生相关的理论。多篇在国际权威SCi源刊物。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作者积极从事科研工作,1981年至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8项,有500余篇科研论著在全国及国外刊物发表。出版专著20余部,重要的有:林礼务主编的英文版《practicalClinicalUltrasonicDiagnosis》由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于Singapore,newjersey,London,Hongkong出版,1997;林礼务主编的《腹盆部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谱》,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林礼务编著的《超声介入无水乙醇量化治疗肝癌研究》,2007年由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出版;张善驷编著的《超声心动图学操作技术与诊断》,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陈仁彬主编,林新霖、陈传元副主编的《实用超声诊断学》,1996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等。

1.3福建省超声医学专业组织的发展

1984年衡山超声会议上,陈仁彬、曾文质与全国超声界知名人士响应郭万学倡议,发起成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并当选为委员,陈仁彬连任二、三届理事和常务理事。在全国总会郭万学会长和省科委、省科协支持关怀下,由陈仁彬筹备主持,于1987年2月在福州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超声学术交流会,成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福建分会。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推选陈仁彬为会长,张善驷、颜普明、陈春光、陈令贵为副会长。陈仁彬连任第二、三届理事会会长。

2001年,因年龄原因,陈仁彬教授辞去会长职务,在第四届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理事会,陈良龙为会长,陈仁彬为终生名誉会长。2006年,换届改选成立第五届理事会,陈良龙继任会长,李建卫、叶真、吕国荣、薛金发、王鸿为副会长,李金国、阮琴韵为秘书长。学会现有会员1500多人。

1987年,由林礼务筹备主持成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医学会,林礼务为主任委员,陈仁彬、王敦德为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医学会现任主任委员为薛恩生,郭薇、叶真、吕国荣、朱建平、林晓文为副主任委员,何以敉为秘书长,林礼务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

2004年,福建省卫生厅成立超声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为林礼务教授,林新霖教授任副主任委员,薛恩生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省质控在超声医学规范化、超声人员及超声设备准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开展了“福建省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技能水平考试”,促进了福建省超声医学规范化的进程。

2000年,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成立,并挂靠福建协和医院,林礼务教授任所长,薛恩生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以来开展超声介入等多项研究,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为福建省超声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2今后展望

虽然我省的超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需继续努力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三维、四维成像技术。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三维超声成像普遍应用于临床是必然的趋势。三维和四维成像技术在产科的应用是最为广泛和成熟的领域,通过空间成像显示胎儿,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多平面三维超声和胎儿心脏三维超声的应用,为胎儿内脏器官的全面评价和观察提供了条件。

2.2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被称为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特别是最新型造影剂的问世,极大的推动了肝脏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如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肝癌、血管瘤、肝脓肿等)和肝脏介入性治疗(术前了解肝内病灶的良恶性、病灶数目、大小记忆病灶内血供情况;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术;术后造影有助于对疗效的评价)。

2.3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的临床应用。HiFU技术是继激光刀和Χ刀之后的一种新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的肿瘤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安全、有效而又能保全健康组织。

2.4心脏领域的超声新技术。它们包括:多普勒组织成像、自然和二次谐波、冠脉血流成像、解剖m型超声、心肌声学造影、血管内超声、实时三维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应变和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化分析、心腔内超声等。

2.5超声介入的新技术。各类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方法改良及微波消融的新尝试;各类脓肿尤其是结核性脓肿、重症胰腺炎、胸腔食管瘘等难治性脓肿的穿刺引流;心包填塞尤其是医源性急性心包填塞急救引流;胆管(囊)、肾盂穿刺造瘘引流;肝脏良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性、位置特殊、体积较大血管瘤的微波和射频消融;甲状腺、甲状旁腺良恶性肿瘤微波与射频消融;浅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乳腺良性肿瘤和皮下脂肪瘤的负压吸引旋切;各类穿刺活检尤其是大血管旁的微小淋巴结穿刺活检。

2.6超声光散射乳腺显像技术。该新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诊断乳腺肿瘤的新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

课题组成员:

1、陈良龙,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2、李建卫,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3、叶真,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4、吕国荣,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6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7

摘要: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方便快捷的影像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近年来出现的超微血管成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三维全容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提高了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获得临床的认可,在乳腺疾病诊疗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肿瘤;超微血管成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全容积成像;高频;彩色多普勒

乳腺癌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病死率仅次于肺癌[1],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多,城市地区尤为显著。目前,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癌症死亡原因位居第六,统计数据显示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5~55岁,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2]。本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应用于乳腺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3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乳腺超声检查日益成为临床医生必需的辅助手段之一,在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癌的生长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而肿瘤新生血管及微血管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肿瘤侵袭及转移等恶性生物行为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是用彩色图像实时动态地显示血流方向、探测相对速度的一项技术,它能探测的参数包括血供及分布情况等,CDFi显示的血管是管径>0.2mm、流速相对较高的血流信号[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灵敏度。彩色多普勒可反映乳腺肿块血供特点,但仅能检出一些较大血管,无法显示血流速度较低的微血管。超微血管成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又称魔镜成像,通过彩色多普勒原理,提取微血管与正常低速运动组织的差异,实现低速血流和微小血管的检测,并且可有效减少组织运动杂波的影响,无创显示微细血管[4],Smi可显示最低速度0.8cm/s的血流,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5]。按照adler的血流分级,0、i级为良性,Ⅱ、Ⅲ级为恶性,良性肿瘤大部分为非血管依赖性肿块,少血供或无血供,血流信号也可呈星点状;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细胞能大量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诱导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因此彩色多普勒呈现乳腺癌肿块内的血管走行与形态极不规则、紊乱、各个血管相互融合,广泛形成动静脉短路。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与CDFi相比较,Smi检测肿物的微血管效果更好,Smi与Bi-RaDS联合检测可提高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物的诊断效能[4-6]。

2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技术被称为超声医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反映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新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7]。超声造影克服了传统超声的缺陷,能清晰的显示肿瘤实质内的微血管。近年来使用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其中以声诺维(SonoVue)为典型代表,是真正的血池造影剂,其微气泡有很强的稳定性,更适于反映肿块的血流灌注。乳腺肿瘤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是常规超声检查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尤其对于常规超声诊断较困难的部分,早期及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8]。在乳腺超声造影时,时间-强度曲线提供了丰富的定量信息:曲线上升斜率(wash-inslope,wiS)、始增时间(risingtime,R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峰值强度(peak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根据定量参数能评估肿块血供情况,可评估患者最后诊断结果的参考预测值及监测治疗效果[9]。国内学者有研究认为,曲线上升支和下降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声造影时,肿块内血管床微泡流速和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肿块内造影剂稀释过程的快慢可以通过平均渡越时间的长短反映出来;曲线尖端峰值的最大强度反映出进入肿块血管床的微泡数总量;曲线下面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它综合评价了流速、流量及时间[10]。乳腺癌时间强度-曲线形态表现为上升陡直,下降段陡直或平缓,曲线峰值前移,呈“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的灌注过程。超声造影除应用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还可以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作为血池造影剂,超声微泡可以进入肿瘤周边微血管,从而真实显示恶性肿瘤的边界及浸润范围,获得的实际最大直径较常规超声更加准确,常规超声常低估肿瘤实际大小。partridge等[11]研究显示肿瘤原发灶的体积及化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的独立指标,化疗1周期后肿瘤体积的早期变化与肿瘤复发有明显相关性。新辅助化疗后,超声造影显示化疗后肿瘤ttp延长,pi下降,wiS减小,表明化疗后肿瘤组织内血流灌注量较化疗前明显减少。

3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包括自身的)或外部的动态或者静态/准静态的激励。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规律作用下,组织将产生一个响应,例如位移、应变、速度的分布产生一定改变。超声弹性成像是根据不同组织的弹性系数不同,在外力或者交变振动后其应变也不同,收集被测体的某时间段内的各个片段信号,用自相关法综合分析,估计组织内部不同位置的位移,从而计算出形变程度,再以灰阶或彩色编码叠加而建立的成像新技术。病灶的形变即病灶的软硬度可以通过编码以灰阶或彩灰图像表现,灰阶的五个梯度如界定以黑色为最硬,白色则为最软,从硬到软则分别以黑-黑灰-灰-灰白-白来显示;彩阶的五个梯度,若界定蓝色为最硬,红色为最软,从硬到软则以蓝-黄蓝-黄-红黄-红来显示。根据病灶及周围彩阶分布,有学者提出了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评分4分以上者:组织硬度大可判断为恶性病变;3分以下者:组织硬度相对较小可判断为良性[12]。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出现,能够更加清楚的观察肿块大小及边缘,并通过定量计算获得关于肿物硬度的信息,使得借助于评价乳腺肿块的硬度,以及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成为可能。生物组织的弹性或硬度改变与组织异常的病理状态相关,当组织内有硬块或肿物时,组织的弹性或硬度就会发生明显变化[13]。目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已较成熟地应用于临床,按成像原理分为助力式和声力式两种方法。助力式弹性成像是指依靠组织外力加压使组织发生形变后,获得组织应变图像。它又分为压迫性及非压迫性弹性成像,压迫性弹性成像受人为加压力度因素影响大,并由于体表的压力使整移大于局部位移可以产生容积伪像,已少用于临床。非压迫性弹性成像:利用可检测的患者自身的心跳与呼吸等使靶器官产生的微小位移和形变,并使其它影响因素减低。该技术几乎可应用于全身组织器官的局灶性病变。目前,普通超声仪器配备的弹性成像技术都为非压迫性弹性成像。声力式弹性成像是由探头向指定的感兴趣区域发射一个低压脉冲波,包括纵向形变和横向形变,使其局部产生微小的形变。通过测量横向形变产生的剪切波速度来实现对组织质地量化测定的目的,是一种定性定量检测组织弹性硬度的方法。研究显示,剪切波速度则越快则所测得的VtQ数值越高,代表组织的质地就越硬,临床上可用来指导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而纵向形变的信息实现了组织成像,以灰阶黑白色差成像,来检测该区组织的相对弹性硬度。是一种目视观察组织硬度的定性方法。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外科大夫的触诊,实现“声触诊”判定组织的软硬度。研究显示,剪切波速度则越快则所测得的VtQ数值越高,代表组织的质地就越硬,临床上可用来指导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14]。

4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

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是一项新型的超声检查技术,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常规超声检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声诊断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操作手法,对病变的检出及判别肿块的良、恶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易造成漏诊误诊。而aBVS的应用,使得检查信息更加完整,有利于图像的存储,及不同医师的再次复诊及对比,其特有的冠状切面为临床上诊断乳腺疾病带来了全新的外科手术视角。aBVS是能够同时展示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的三切面图像,尤其是冠状面,以手术视角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及治疗信息。乳腺良性肿瘤如纤维腺瘤、良性叶状肿瘤,大部分表现为边界清晰,三维冠状面显示完整的中-高回声边界,周围腺体回声正常,肿瘤内部可见粗大强回声光斑。而乳腺癌三维表现则为中-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的“汇聚征”,其呈放射状向肿块聚集,此征象可出现在一个、多个层面、甚至全部冠状层面图像上,三维超声可见多个呈簇样分布的钙化点。相关文献报道,在三维图像冠状面上,乳腺恶性病灶呈现出明显的“汇聚征”,其病理学基础为,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增殖的过程,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向对乳腺间质有着明显的诱导效应,导致周边正常的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反应性增生[15-16]。国内大量文献结果提出“汇聚征”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敏感性并不高,但是有较高的特异性[17-19]。Kim等[20]用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对病灶的定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三维超声不但能够提高活检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且三维超声成像不依赖于临床操作者的经验。国内文献报道,aBVS明显提高了乳腺微小癌及形态特征不典型的乳腺癌的检出率。而当肿块较大时,由于aBVS容积探头很难完全垂直于肿瘤表面,很难采集到满意的图像[21]。因此,联合应用二维三维超声检查,对乳腺肿瘤的各个超声征象进行综合分析,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关键。对于导管内占位,三维超声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三维超声其特有的旋转功能,能360°翻转图像,很好的显示肿块及其周围浸润及肿瘤沿导管走行的情况。近年来,在欧美国家,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占新确诊乳腺癌病例的百分率已由5%上升至20%~30%。在国内,导管内癌的检出率也有所增高[22]。作为超声检查的一种新途径,乳腺aBVS系统弥补了以往乳腺手动扫查方式的不足,减少了二维常规超声对临床操作者经验的依赖程度,使得检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其特有的冠状面成像,为乳腺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标准[23]。用移动的光标对肿块进行精确的定位,能够清晰显示乳腺肿瘤的结构包括病灶大小、内部回声及边缘情况,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高了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同时为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信息[2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aBVS系统能够在乳腺诊治和治疗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超声诊断技术在乳腺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为超声工作者提高诊断信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是乳腺疾病的筛查及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4]李响,康姝,王学梅,等.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5):663-667.

[5]詹嘉,陈璐,万敏,等.微血管成像技术探查Bi-RaDS4类乳腺肿块内穿支血管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1):977-980.

[6]马燕,郭嵩,李晶,等.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超声Bi-RaDS分级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物中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10-13.

[7]戴晴,姜玉新.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1-4.

[8]许萍,王怡,汪晓虹,等.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3):238-242.

[10]钱晓芹,杨光,夏泽,等.实时超声造影成像结合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性[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6):327-331.

[12]徐智章,俞清.超声弹性成像原理及初步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1):3-5.

[13]罗葆明,欧冰,冯霞,等.乳腺疾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病理对照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9):662-664.

[14]黄炎,李俊来,王知力.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3):561-564.

[16]杨光华.病理科[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86.

[17]白志勇,张武,苗立英,等.三维超声重建冠状断面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55-357.

[18]顾继英,苏一巾,杜联芳.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肿块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1):67-69.

[19]张渊,江泉,陈剑,等.三维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优势[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4):311-314.

[21]张婷,谭旭艳.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的临床价值评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2):77-79.

[22]朱庆庆,包凌云,朱罗茜,等.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结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研究[J].医学影像杂志,2012,22(8):1336-1340.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8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32

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发展较慢,且早期临床症状不太明显,如果本身有其他疾病,很容易被掩盖,造成误诊和漏诊[1]。早期确诊CKD,将大大延缓尿毒症的发生。但超声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对于肾实质回声的强度以及对于血流判断很容易受到主观以及仪器条件等原因的影响,容易出现变异[2],因此,CKD的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可以通过定量的方式评估肾脏微循环的血流情况。超声造影不仅能够显示大中血管的血流情况,而且能够显示微小血管甚至较大毛细血管的血流情况,因此,超声造影在CKD中的检测结果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更精确。现就超声造影技术在CKD诊断的应用作一综述。

1超声造影的原理

超声造影是一种通过造影剂的微泡情况以及低机械指数的谐波成像。可以利用血液中存在的微小的气泡在声场中形成非线性的效应,使用强烈的背向散射获得对比的增强图像,并且使用二次谐波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取造影剂中的灌注增强信号,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进一步可以对肾脏的功能以及出现病变的性质实行评估[3]。超声造影剂在病人身体内的代谢与微泡的化学成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微泡中的气体通过肺部排出,其中的固体成分能够通过肝脏完全分解,再通过肾脏过滤排出体外,能够保证超声造影剂对人体无害,在人体中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以完全将其排出体外[4]。另外超声造影剂在分解通过肾脏时不会对肾脏产生伤害,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安全性较高[5]。

2肾脏超声造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肾皮质的血流量非常丰富,能够达到整个肾脏的90%。从肾皮质流经的血流灌注能够改变人体的肾脏功能[6]。CKD的发生和发展也与肾皮质流经的血流灌注有重要的关系,其血流灌注可以使用超声造影检验出来。CKD的血流灌注情况与CKD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CKD发生的病理特征为病人的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导致重吸收作用受到限制[7]。肾脏的这些变化会导致肾脏中的血流灌注变少,从而影响肾脏的功能。在CKD的晚期由于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数量下降,导致流经肾小管的血液减少,肾脏缺血,严重影响了病人肾脏的功能,从而出现肾脏功能不全[8]。因此,对于CKD病人,使用超声造影检测评估肾脏中的血流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9]。随着现代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将造影剂通过静脉注射到病人的外周血管内,可以检验肾脏内的微小血管的血流,对肾脏无创的情况下,实现检测肾脏的血流灌注情况[10]。

3超声造影及其定量分析技术的原理

我国批准使用的超声造影剂是一种内部活性成分六氟化硫的物质[11],其表面是一种脂质,具有保持造影剂稳定性的作用,可以保证造影剂在体内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分解,影响检验结果。超声造影剂在体内的直径大约为2.5μm,它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红细胞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够在血液中正常存在,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肾脏中,不受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影响,不会通过肾脏进入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以及尿液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血流示踪剂[12]。目前已证实,在一定浓度的造影剂中,造影剂的微气泡与超声造影的信号有一定的关系,并且造影剂的微气泡与肾脏组织的血流灌注具有重要关系。超声造影的定量分析可以根据感兴趣区[13]内超声造影回声信号的强度与注射造影剂时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以注射造影剂的时间为横轴,超声造影的回声信号强度为纵轴的曲线图。可以使用量化的方式表示肾脏组织与血流中的灌注情况[14]。在与时间相关的参数上,包括达到的时间、平均通过的时间、到达峰值的时间等,与回声强度有关的参数有达到峰值的强度、制作的曲线下的面积及灌注斜率的参数等。在正常肾脏皮质超声造影的曲线中,曲线会快速地上升达到峰值,然后缓慢地下降,直到到达基础水平[15]。根据曲线的不同参数,能够详细反映出病人的肾脏血流变化,从而得到肾脏皮质的血流灌注情况。

4超声造影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CKD病人肾脏的皮质血流灌注情况,监测病人的患病程度,从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16],是超声造影在CKD应用的最重要体现。为了能够随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已经有学者使用超声造影对病人肾脏的皮质血流灌注进行实时检测,并在许多肾脏疾病中使用,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以及移植肾病等。使用超声造影检测肾脏皮质的血流灌注,能够早期发现异常,将肾病检查出来,及早期治疗,从而提高痊愈的机会[17]。马云飞等[18]选取45例患有慢性肾衰竭的病人行超声造影,并行肾脏的血流量定量分析,结果发现,通过超声造影的肾脏血流量定量分析可以评估肾脏皮质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为诊断弥漫性肾脏病提供了一种方法。梁蕾等人[19]根据美国nKFK/DoQi工作组的“慢性肾脏病”标准将50例CKD患者分1~5期,每期10例;另选健康正常对照组10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双肾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获取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灌注参数,包括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Dpi)、曲线上升支斜率(a)、曲线下降支斜率(α),分析各灌注参数在CKD不同分期中的差异,以及各参数与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KD组tiC曲线上升缓慢,随着CKD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曲线上升支斜率亦逐级增大,达峰时间逐级延长,峰值强度逐级降低,曲线形态圆钝;1~5期CK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UC升高,Dpi降低,2~5期CK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tp延长,a增大,aUC、Dpi、a与GFR呈正相关(r=0.782、0.698、0.630,p

5小结

目前,对于使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CKD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标准,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血液中存在的微小气泡在声场中形成非线性的效应,使用强烈的背向散射获得对比的增强图像,并且使用二次的谐波技术[21],能够有效地提取造影剂中的灌注增强的信号,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进一步可以对肾脏的功能以及病变的性质实行评估。其中的造影剂分解后通过肾脏时不会对肾脏产生伤害,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超声造影剂的安全性较高。CKD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出现硬化,肾脏的间质出现纤维化,肾小管出现萎缩,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受到限制,此外,肾脏的血管中出现炎症等[22]。这些肾脏的变化会导致肾脏中的血流灌注变少,从而影响肾脏的功能。超声造影可以无创监测肾脏皮质血流的灌注变化,并且可以进行多次监测,实时监测[23],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超声造影剂在体内的直径大约为2.5μm,它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红细胞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能够在血液中正常存在,并能够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肾脏中,不受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影响,不会通过肾脏进入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以及尿液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血流示踪剂。超声造影的定量分析可以在感兴趣区内,超声造影回声的信号强度与注射造影剂的时间关系,可以建立一个以注射造影剂的时间为横轴,超声造影的回声信号强度为纵轴的曲线图。肾脏病人的tiC曲线会缓慢上升,而且达到峰值后出现一段时间的延长才下降。而正常人出现快速上升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直到到达基础水平。但是,超声造影的结果与实际的慢性肾病的血流量情况的关系比较复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建红,刘智惠,靳霞,等.剪切波定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慢性肾病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5):405407.

[2]曾碧丹,祝志敏,陈菲,等.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技术诊断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3):179181.

[3]陆敏,王迎春.超声造影技术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10):786788.

[4]安娜,郭玲,张晨,等.下肢动脉形态学超声改变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6):672674.

[5]许梅娜,朱建平,蒋龚彦,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血管容积显像及超声造影在慢性移植物肾病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1):1418.

[6]李莉,陈斌娟,林志艳,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联合血清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9):47814782.

[7]程跃,苏瑞,蒋照辉,等.超声造影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3,5(5):287290.

[8]杨文琪.超声造影评估慢性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10):694697.

[9]石秋玲,范海波,焦阳,等.超声检查对老年慢性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3125314.

[10]梁媛,梁蕾,郭君,等.实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各参数对慢性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1):15321535.

[11]过新民,金泓,潘丽雯,等.超声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1):156160,封3.

[12]丁晓静,傅晓红,刘连勇,等.超声造影定量评价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害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8):569571,582.

[13]胡明亮,孙冬尼,沈明静,等.超声造影定量评价糖尿病肾病[J].西部医学,2014,26(10):12921294.

[14]赵丽,李明星,陈园园,等.超声造影评价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0):732735.

[15]付晓丹.超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5):573-577.

[16]柳刚,陈利民,贺军,等.肾穿刺活检术后灰阶超声与超声造影监测的对比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6):522523,后插7.

[17]金玉明,姜新,姜应波,等.超声造影评估结石梗阻性肾病患者围手术期肾脏血流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1):7275.

[18]马云飞,杜联芳.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11):787789.

[19]梁蕾,郭君,梁媛,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血流灌注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9):612615.

[20]李建华,冯蕾,孙琰,等.超声造影评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血流灌注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7):520523.

[21]庞衍平,王培军,王秀艳,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诊断早期慢性肾病的临床价值[J].t学影像学杂志,2016,26(8):14601463.

[22]Jǒrresa,JohnS,Lewingtona,etal.aeuropeanRenalBestpractice(eRBp)positionstatementontheKidneyDiseaseimprovingGlobaloutcomes(KDiGo)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onacuteKidneyinjury:part2:renalreplacementtherapy[J].nephrolDialtransplant,2013,28(12):29402905.

[23]neyraJa,ShahS,mooneyR,etal.Contrastinducedacutekidneyinjuryfollowingcoronaryangiography:acohortstudyofhospitalizedpatientswithorwithoutchronickidneydisease[J].nephrolDialtransplant,2013,28(6):14631471.

(收稿日期:2017-02-18修回日期:2017-03-01)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1068)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9

关键词:超声造影;囊性肾癌;诊断

近些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健康体检的增多,肾囊性病变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是,对于不典型肾囊性肿物良、恶性的鉴别非常困难[1,2],误漏诊较多,已经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超声造影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了对肿瘤新生血管检测的敏感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本文对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在囊性肾癌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囊性肾癌的概述

囊性肾癌是肾癌少见的特殊类型,约占肾癌总数的10%~15%[4],表现为以囊性为主伴或不伴实性成分的肿瘤。由于囊性肾癌较少见,容易漏误诊,熟悉囊性肾癌的病理基础对超声影像的正确诊断有很大帮助[5]。囊性肾癌在组织病理学上形成的原因有4种[6]:①肾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囊性生长,多有分房,常有假包膜;②肾癌生长较快,中央部血供不足,易坏死形成假囊肿,壁厚且极不规则,多为单房;③肾癌起源于囊肿壁;④肾癌引起的肾小动脉或肾小管阻塞导致囊肿的形成。声像图分为3型:多房囊肿型、单房囊肿型和囊实型。

2囊性肾癌及其鉴别诊断的超声造影表现

典型的囊性肾癌声像图表现为肿瘤的囊壁或分隔不规则增厚(>5mm),当出现囊内结节时,彩色多普勒在囊壁或分隔内可探及血流信号[7]。注入造影剂后,囊壁及分隔迅速增强,分隔数目>4条,厚度>1mm,典型的病灶内可见明显增强的实性结节[8]。感染性囊肿囊内透声较差,周边清晰光滑,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灌注缺如[9]。多房性囊肿囊内可有不同的声像图表现,但囊壁、囊内分隔薄而均匀,连续性好,CDFi也很少能探及到囊壁及分隔内的血流信号,注入造影剂后囊壁或分隔处可见少量造影剂灌注,但分隔数目

3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约10%的囊性肾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复杂性肾囊性病变,然而肾脏的良性囊性病变也会因出血、感染及缺血等原因表现出复杂性的改变[8],因此增加了影像学鉴别肾脏囊性病变良恶性的难度。超声是肾脏囊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在肾囊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增厚的囊壁及结节内见出血流信号是囊性肾癌的典型超声表现[9,10]。彩色多普勒超声由于无法显示肾囊性占位内分隔及囊壁细小、低速的血流,因此单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脏囊性占位的良恶性受到了限制,部分患者仍需借助增强Ct或mRi检查[3,12]。

声诺维(SonoVue)作为一种微血管显示剂,克服了传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的局限性,能实时显示出肿瘤组织内滋养血管结构及分布,为评价及了解肿瘤内部血管生成情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手段[13]。超声造影能敏感的显示出肾囊性病灶囊壁及分隔内的血流及内部结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性[3,8,14]。曾红春等[15]研究结果发现运用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肾囊性占位良恶性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漏诊率和误诊率很低,是一种理想的诊断囊性肾癌的检查方法。张云山等[7]研究结果表明肾脏囊性病灶内的实性结节是诊断囊性肾癌的一项特异性指标,通过超声造影后可明显增强实性结节,提高对肾囊性病灶内部复杂结构情况的认识与了解[16]。蒋B等[17]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对诊断囊性肾癌的准确率和敏感度均高于增强Ct,已成为诊断囊性肾癌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国外的相关报道[14,19,20]表明Ct分级是根据增强图像重建,受扫查层厚、Ct机性能等影响,且非实时、连续动态观察,对微小病变探测灵敏性相对超声造影较低。另外由于超声造影对血供显示高度敏感,良性病灶中细分隔处的微小滋养毛细血管有时也可增强,导致出现假阳性。因此,超声造影显示囊内分隔有增强,也并不表明该病灶一定为囊性肾癌,需结合病灶的形态特征、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考虑。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提高了对囊性肾癌诊断的准确率,使囊性肾癌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明显改善预后情况。

超声造影可实时动态观察病灶,并且超声造影剂的应用提高了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突显出病变组织的病变部位,为肾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及预后判断也提供了诊断方法。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广泛应用,超声造影已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及研究热点。超声造影技术也必将为临床治疗带来革命性的进展,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准确性、相对无创性、靶向定位等独特优势,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远远超越了其他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1]StellaSYHplexrenalcyst[m]//.anilta.DiagnosticimagingUltrasound.Canada:amirsys,2007.

[2]Cloixp,martinX,pangandC,etal.Surgicalmanagementofcomplexrenalcysts:aseriesof32cases[J].JUro,1996,156(1):28-30.

[3]许小云,杜联芳,邢晋放,等.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1):664-666.

[4]路明园,温淑英,郑鹏宇,等.囊性肾癌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增刊):143-144.

[5]高建津,刘洁华.囊性肾癌的超声漏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9(3):190-192.

[6]HarunanDS,DavisCJ,Johnst,etal.Cysticrenalcellcarcinoma[J].Urology,1986,28(2):145-153.

[7]张云山,贺山,李馨,等.多房性囊性肾癌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5):925-927.

[8]ascentiG,mazziottiS,ZimbaroG,etplexcysticrenalmasses:charact-erizationwithcontrast-enhancedUS[J].Radiology,2007,243(1):158-165.

[9]薛莉,孙大雪,王爱露.囊性肾癌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12):954-955.

[10]李昌吉,刘绍玲,牛司华,等.囊性肾癌超声分型及其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2):159-160.

[11]蒋B,陈亚青,朱云开,等.超声造影结合Bosniak分级诊断囊性肾癌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3):549-552.

[12]Helenono,CorreasJm,BalleyguierC,etal.Ultrasoundofrenaltumors[J].eurRadiol,2001,11(10):1890-1901.

[13]郭晓枫,姚兰辉.肝脏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对比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202-204.

[14]igneea,StraubB,BrixD,etal.thevalueof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inthecharacterizationofpatientswithrenalmasses[J].ClinHemorheolmicrocirc,2010,46(4):275-290.

[15]曾红春,王玉杰,王颖鑫,等.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肾囊性病灶良恶性的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8):1096-1099.

[16]黄备建,王文平,丁红,等.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15(4):639-644.

[17]蒋B,陈亚青,周永昌.囊性肾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1628-1631.

[18]周锋盛,吴鹏西,周昊.囊性肾癌超声造影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8):671.

医学超声影像学篇10

【关键词】产前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学参数测量

前言:出生带来的生理缺陷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该部分原因给个人家庭以及集体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影响,出生生理缺陷引发的新生儿问题发生概率也在逐年上升。目前来看,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病例总数在逐年上升,同时,因为新生儿出生缺陷而消耗的医疗治疗费用也高达百亿元,本文首先从超生医学的相关图像处理方法入手,之后对该部分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完整总结。

一、超声医学图像处理方法

1.1计算机的视觉

我国的计算机视觉处理手法与医学影像研究处理方法的结合一直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目前已经研究总结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

1.1.1图像滤波

超声的图像滤波应用主要作用在于过滤掉斑点噪声。斑点噪声主要是因为人体内存在很多实际尺寸小于波长的人体组织机构,同时在后向的散射声波影响下而产生,斑点和噪声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在B超成像过程中的实际图像对比以及组织内可以提取的详细信息数据。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斑点噪声的模型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类别:完全性的随机模型、长阶次非随机模型、断阶次非随机模型。目前我国已经采用的多种超声成像滤波算法都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噪声过滤,并没有哪一个固定的滤波算法可以实现应用最优效果发挥,对于固定的图像成像分析可以采用多种定性以及定量形式进行计算,从而对各类型滤波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属于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应用方案[1]。

1.1.2图像分割

医学的图像构成处理方法研究过程中,图像分割一直都是其中一个热门讨论课题。主要的图像分割目标在于按照合理的规则进行图像像素类型划分。早期的该部分技术主要有区域生长以及聚类,主要是借助图像的灰度信息,但是应用此类方法对于灰度值较为相近的两种类型物品难以区分,以边缘检测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结合梯度信息,但是该类型的方法没有较为敏感的噪声反应度,同时对于边缘较为模糊的物体提取存在困难,因为大部分的产科超声医学计算机成像质量较差,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待分割目标也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利用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分割处理效果。形状先验操作形式是在活动的具体轮廓和活动模型的提出而受到重视,以神经网络信息计算方法为分割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一种合理的分割形式来提高分割效果[2]。

1.2机器学习

在我国的产前超声医学处理过程中,机器学习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机器学习促进了我国的产前超声诊断以及智能化发展,对于部分没有充足精确度和分析推导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利用实际案例中的自动学习算法提高准确性。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的超声成像医学设备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从而丰富了总体的超声医学成像数据信息资源,进而也提高了机器学习在产前超声的医学应用可行性[3]。

二、产前的应用

国内学者对于标准切面自动化搜索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获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首先,提出了自动化的标准切面模型成像方法,该种方法需要人工进行参考切面处理,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的统计方法进行其他类型研究,上述工作多数都是以传统图像处理手段为基础,实际的有效性主要是以假设的正确性为基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也难以满足所以复杂的要求。机器学习主要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训练数据信息提取,通过该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加复杂同时可靠性较强的经验,同时还可以实现系统范化性能的良好实现。

结论:以超声图像为基础的医学诊断属于我国当前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方式,基于超声图像手段的医学诊断方式具有受损程度小、及时性强、非侵入等众多优点,从而让其在实际的诊断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主要从产前超声医学为研究背景,对相关的医学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处理手段的原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同时也对其中应用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秀兰,李胜利.胎儿唇腭裂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新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04: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