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十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十篇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46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1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表象;词语;句子;作文;口语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谈到初中作文时有这样的指导意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就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改革来看,各省市开放性的试题大量出现,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些题很多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考想象力是一个热点。考查的形式虽不是作文题,但最终也要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句子、段落或篇,都可以说是想象力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丰富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做好准备

想象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编初中教材第二册六个单元的内容丰富多彩:人生、社会、自然、文化、探险、动物……课本的编排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

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电教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不像课堂上一样要受许多束缚,在兴趣小组学生全身心都处于极度松弛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果我们指导得法,学生在兴趣小组的收获将会大大超过在课堂上的收获,并最终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宋代心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也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词语和句子的积累,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素材

要发明、创新,首先在我们头脑中就必须有大量的素材,没有一定数量的素材为基础,想象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成语的积累

(1)成语含义训练

教师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写出一些成语的含义。如:百发百中、三心二意、气冲斗牛、锲而不舍、锋芒毕露等等。

(2)成语积累训练

如:“马”字开头的成语归类: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也可以举办成语接龙比赛,如:“马到成功―功成名就―就事论事―事在人为……”

2.句子的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如:2001年云南省文科状元孟涓涓从小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她读过许多中外名著,能够背诵很多名篇名句,长期的积累不仅使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她的想象力,

她的高考作文能获得满分,难道不是得益于文学素养“厚积薄

发”吗?

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也常设计这方面的训练。这方面训练可注意两种形式――仿句和造句。如:

(1)依照《春》最后三个比喻句子,写一个写春的句子。

(2)仿照《皇帝的新装》“既不……也不……也不……除非

是……”写一个句子。

(3)如果生命是流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烈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4)完成对偶句创作:品千古美文,。

(5)流行榜――歌曲自由大串联。流行歌曲是学生最熟悉的艺术作品,绝大部分学生都熟悉不少歌词,歌词中也不乏名篇佳句,让学生来串,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

(6)随意词语大串联。先从写两三个词或短语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使学生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通过写作文,加强想象力的训练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同样,在语言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来加强想象力的训练,想象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想象训练可分三步:

1.续写作文

续写是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重新创作,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在续写中得以充分表现。如,让学生续写《孔乙己》:有的写孔乙己被人救后大彻大悟,参加了革命党;有的写孔乙己遭遇老同学范进,再受羞辱;有的写孔乙己因时光突变,来到今天的繁华都市,竟去给“入目三分”网吧纠正招牌的错别字等等。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2.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既可考查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可考查学生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一些风景画、连环画主要是画面内容的描绘,而一些漫画则主要是看学生从中受到何种启发。看图作文更能看出学生个性思维,同样的题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

3.幻想作文

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敢于让学生去对陌生的未知世界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去幻想。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某一点触发其想象的闸门,从而展开想象去写。也可设计一些这方面的命题作文,如:《二十年后的相聚》《假如我是总统》《黑板和粉笔的对话》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我们可以拟一些驰骋想象的作文题让学生训练。如:《我的理想》《梦游海底》《我长大以后》等,激发学生想象,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培养训练想象力的作文的形式要不拘一格,但始终离不开一个原则: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欲望。

四、开展口语活动,激发想象力

学生的思维活跃,对许多事物都大胆想象,老师可开展口语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初中第一册教科书中的第四单元,有一个探索月球奥秘的口语训练活动。我先布置学生查找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包括有关的传说、神话、诗句等,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关于月亮的文化。几个同学介绍之后,就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发表演讲。同学们大有兴趣,展开大胆的想象,说出了许多有趣、新鲜的话题。

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如果你是月球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你将计划怎样开发月球?经过几分钟的议论之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如开展科学研究、移民、旅行、生产等各种活动。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形象。他愚蠢透顶、爱慕虚荣,在两个骗子的行骗之下,众目睽睽地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而童话在揭穿皇帝的丑态后就结束了。那么,皇帝受骗出丑后回到皇宫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想象:皇帝被贬为平民百姓,皇帝以前的衣服送给一些贫民、农民;有的学生想象:皇帝回去之后,痛改前非,开了许多会议总结受骗的教训,从此管好朝政,成为好皇帝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社会的长足发展。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未来世界的开拓和创造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粗略地指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但要真正落实下去也并非易事,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2

一、提供观察材料,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

观察图画和实物作文符合小学生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优势的特点,有助于培养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倘若每一次训练都是刻板地再现材料,创造想象则难以增长。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插图,或在图中增设空白,或对实物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解决悬念。

二、提供故事,拓宽想象的创造天地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创造性是社会具有生命力的标志。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甚至可以是古怪离奇的幻想,都未尝不可。如学完《鹬蚌相争》一课,让学生续写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他们在渔夫的鱼篓里会说什么,它们的命运如何?给他们拓宽想象的空间,学生写的故事免不了幼稚,免不了缺乏逻辑,更难以摆脱模仿的痕迹,但学生鲜活的思想融进了很多童心、童趣、童真。

三、利用图形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片面性、模仿性的特点。为其提供的观察材料越具体、越翔实,他们的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越明显,有时甚至强化了他们的这些特点。换个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些抽象的图形,他们的创造想象反而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图形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由抽象的图形到生动的画面,是创造想象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由此及彼的联想,深化认识

联想是想象的前奏,是向想象的过渡。有人把联想作为想象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一种事物进而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联想,不但使作文的材料丰富而充实,而且还使作文的内容正确而深刻。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3

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希望对以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将科学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价值。或者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想象力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比他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想象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创造出璀璨的文学。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解――分析”的模式,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本末倒置,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再加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限制,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学生的国内外名著阅读量少,缺乏文学素养。

三是忽视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考试中习惯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得广大小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下面一个很形象的案例,可以反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了。”这位语文老师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目的的无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纵横驰骋,不断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是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是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此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5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因而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进再作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用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二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原用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标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再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二、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工业组成总值发。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一是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6

关键字:物理教学;创新;能力;途径

一、更新观念,创设情景

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的练习常常是针对理想化模型而设计的,学生学习物理就是一些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学生始终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所以会出现让学生测一个灯泡的体积,学生会无所适从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面对的世界,走进学生认为高深莫测的高新技术。美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利用卫星拍摄的军事情况;柯受良飞跃黄河;我国在上海建造磁悬浮列车;汽车追尾事件等等。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深厚的求知兴趣。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由物理现象组成的世界的时候,他才会对学习物理知识和利用物理进行创造产生极大的欲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以趣引学,以思创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内部动力,推进学习活动。同时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反思,反思是创新的前奏,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带有定势,会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些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这种定势思维是有效的。但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子问题,事先根本无法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即使设计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许还会出现许多干扰因子,迷惑我们的判断力,使人迷失方向走人歧途,此时批判性思维——反思显得极为重要。

三、主动参与,以做带学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上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觉实验主动参与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学生有了兴趣,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产生了跃跃欲试的要求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前为鼓励创新,教师应强调大胆尝试不要马虎,认真去做,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投机取巧,此外,为培养合作精神,教师还应强调团结协作,相互帮助,除自己掌握操作规程外,还应组织二三个人共同去做完成实验。例如在进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去进行组装实验,待实验掌握熟练以后再由个别同学为大家演示,既烘托了课堂气氛又使知识得到巩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边设疑导思,边指导操作,对准确无误的实验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在团结、紧张、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实践着,每一次实验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以后教学提供有力条件。

四、创设成功,以情激学

成功的喜悦与教师的赞扬是巩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欲望的催化剂,因此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论完成优劣均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的结果,也要以正确态度给予指正,对成功的结果或有创新的见解还要请该同学在全班讲解,让大家共同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学生抓住‘同’方向引发联想,在光具座由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实验中,研究当光屏上始终呈实像时,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变化问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凸透镜(凸透镜位置不动)物距变大,要获得清晰的像,那么光屏应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变小,这里强调的是物、像移动的‘同’方向,即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反之,物体向右移动时,像也向右移动,即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最后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今后继续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一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初步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由以上分析看出,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物理创新思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关键

想象是在人脑中创造新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科学创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学科各章节的不同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和情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同时进一步充分挖掘思考成果,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重点

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过分强调程序化,且实验的想象和结果大多已被描写出来,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在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多开发探索性的“实验超市”,将实验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选仪器,自行设计,自行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超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强化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以逻辑严密著称,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掌握逻辑推理方法,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学作为语言和推理论证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思维训练的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品质有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为基础,针对语文阅读这一方面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的小学教育环境,归纳出一些对现有的学生阅读能力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的培养途径,旨在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培养工作。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出能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及人才,增强阅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听、说、读、写等教育过程中必经的能力培训,都是基于稳定的阅读能力下才能够继续培养完善的。因此,阅读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段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利于习惯的养成,所以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的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延伸。为此,小学的阅读能力教学是语文科目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才能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培养和完善其阅读能力。

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制造教学氛围,刺激学生主动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程度,教师应该以这些学生不同的特点为出发点,结合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设置真实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逐步引导其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对课文内容进行实体情景的模拟在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把内容完整的讲述出来,更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产品等有趣味性的工具来向学生展示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并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令其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另外,根据小学耀重黑孟髻纂鸽紫喜黑霎裂建势翼窝鬓裂以此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课堂也更具趣味性。

(二)深入阅读,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方式方法。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由于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原因,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有限,复杂的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传授,将课文中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词句进行转化,变成他们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深人阅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生字词的教学。在课文中遇到生字词,教师应向学生深人解释该字词的含义,以及写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运用此字词的目的,同时和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解。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建立沟通和思维对接,对问题的探索和质疑精神对于学生培养阅读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质疑是学习过程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进一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大的影响,有了求知的动力,学生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通过让学生对比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出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培养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以课外学习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加深理解,透过书本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情况,推荐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能够有所涉猎,培养知识的全面性。同时鼓励学生的阅读行为,帮助其促成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通过沟通引发思考,把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模型;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5-03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目标比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为重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说,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基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抽象简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灵活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的简化能力、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更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得到,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为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亲历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然后知不足。真正体会到数学无所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途径

1.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有数学建模的思想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实例,贯穿于相关的教学中。例如,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借贷公司针对银行贷款购房的广告,说他们可以让贷款人在和银行贷款利率相同的前提下帮你提前还清借款,但是:要求借款人每半个月还款一次,由于每半个月就要开一张收据等文书工作多了,要求顾客预付三个月的还款金额。把这一材料引入到极限部分的教学中,利用极限得到连续复利,从而解决这种方案对谁有利的问题。

2.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还应与采用的数学教材结合起来。教师应研究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内容,挖掘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数学应用问题,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确定引入的实际问题,以及怎样引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极限与连续时可引入在路灯下行走人的影长变化模型;又如在讲了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后,可引入建筑材料最省或利润最大等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思维还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工具,而且专业知识特别是工程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很多实际问题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问题与专业课程相呼应,使学生在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中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定积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定积分的微元法结合建筑力学的知识来解决建筑行列中的重心及压力等问题。

二、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创新是发现、发明、创造等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来进行的,而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要求:第一,积累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知识结构;第二,要敢于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第三,大胆猜想,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数学建模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炼,用数学语言作出描述,用数学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回到实际中去。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猜想和转换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新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9

关键词:美育;素质;途径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手段,它能起到伦理所不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唤醒人沉睡的潜能。从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来看,中小学音乐教育只有与美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来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只能作为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一种手段,只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达到美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美育因素,启发审美情趣,以情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欣赏中的“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健康的感官享受,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共同鉴赏音乐形象之美。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励审美表现

课外艺术活动的生动开展,激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开智中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兴趣组等,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国庆”联欢演出,每期都要开展合唱比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文艺比赛,成绩显著。

四、实行乐器进课堂,促进创新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启迪

器乐进课堂打破了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展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条件差些的可选用口琴、竖笛、口风琴等。也可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的乡土乐器“竹叶”带进课堂,还可利用器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演奏水平。

我从学生的表现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美育进行考查,将实验班及普通班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识谱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要比普通班学生强。

正像一位哲人所说:“艺术教育是使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催化的作用,音乐教育都能以其独有的功能而大显身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真正达到了以美感人、以美启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猜想;思维

所谓数学猜想,就是人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采用的一种策略。它是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数学知识,以已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预测性的推断。它虽然是猜想,但也是在已有事实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合理的推断。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意义

没有小草的边齿割破手指,铁片有齿割破木头的类比猜想,就没有鲁班发明锯;没有开水沸腾,顶起壶盖,水蒸气可以作为动力的观察猜想,就没有瓦特发明蒸汽机;没有猜想,就没有微积分等,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一方面,“没有猜测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便不可能有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猜想结论,再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论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后,猜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给学生留下猜想的机会,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途径

数学的思维形式和活动都是具有开放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猜想都有很好的指向,所以,学生进行盲目的猜想,也不奇怪。

1.转变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猜想氛围

良好的猜想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的前提。营造宽松、和谐的猜想氛围,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主宰者”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只有听听的份儿。师生这种教育与被教育,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更不用说是猜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不惧答错,在课堂上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大胆猜测,畅所欲言。(2)要尊重学生的猜想。每一个猜想都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多种猜想,教师不能只重视对的,而忽略其他的猜想。只要听到学生正确的猜想,就立即制止其他同学,继而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这样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猜想,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完整地展示自己。这样,不仅学生乐于猜想,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猜想,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教学学生正确的猜想方法

数学猜想并非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下的合理推测。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猜想方法。在高中阶段,常用的猜想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猜想。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基础。正如数学家欧拉曾说的:“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数学性质,几乎都是由观察发现的。”因此,学生每拿到一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题目的结构、条件、解题过程、结论等,从而猜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类比猜想。类比猜想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比较两个对象或问题之间的特征、属性或关系等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猜想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得出新的数学命题或新方法。

(3)归纳猜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是抽象的,难以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向后退一步,寻找与这个问题相似的特例,再通过观察,归纳这些特殊问题的统一性质,最后根据归纳的结果去猜想原问题的规律和性质,从而得到解答的方法,这就是归纳猜想法。

(4)探索猜想。探索是学习新知,实现再创造的必经之路。探索猜想就是指运用尝试探索法,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研究对象或其局部做出逼近结论的方向性或局部性的猜想。

此外,还有实验猜想法、演绎猜想法等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探索发现的知识理解更深,掌握更牢,运用更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概括力和想象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