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十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十篇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40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1

一、《大纲》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大纲》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出台的。党的十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并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及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等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大纲》深刻阐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确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确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径,健全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保障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大纲》的出台,对于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纲》的主要内容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

《大纲》确定了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遵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纲》还针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纲》确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内容: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核心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大纲》还针对义务教育(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确定了各学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纲》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均要开设法治教育专门课程,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学科协同,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在法治教育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规则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2.社会教育。广泛组织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3.家庭教育。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编写家长法治教育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产生违法行为。发挥学生法治教育对家长的作用,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司法部门、共青团和有关部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帮助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完善法治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健全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基于《大纲》确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素养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司法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区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可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育教学资源保障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专业网站建设,提供形式生动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网络优秀法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纳入各地校外教育机构建设的整体规划。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发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及相关产品。鼓励各地将法治教育教材、读本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课题。引导大众传媒切实承担起法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治宣传活动。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4-02

21世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这就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应对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手段

(一)坚持正面引导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网络道德规范及法律的相关内容。通过正面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观与法制观。目前,在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已经增加了此类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所占篇幅不大、案例不多,而且并非重点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听报告、看相关影视作品等其他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网络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他们引以为戒,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升道德水平,防患于未然。再次,学校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防范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如,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及惩罚措施,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二)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构建网上教学基地

网络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要摒弃网上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应主动建立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作为学校,应加强校园的网站建设,吸引青少年关注自己校园网上的信息。一方面,加强网上图书馆的建设,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方便阅读相关书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或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等实用并受学生欢迎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管,积极与青少年进行网络沟通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监督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充当青少年的信息“把关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通过关注青少年在论坛中的留言、微博或QQ空间中的日志,或直接与他们在线交流,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此过程帮助青少年过滤不良信息,引导青少年选择对他们有益的信息,一旦发现他们在网络上发表了消极的言论或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就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尽早解决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网络方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如利用校园BBS、e-mail或是QQ聊天工具等。走近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与他们平等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量使教育教学方法现代化、网络化,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枯燥的,仅靠教师的一味说教只会使青少年感到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课件;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学网站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教育对象在线实时互动,有问有答,对青少年进行远程教育等等。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网络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社会监督,创造健康上网环境

(一)在网络上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正面宣传

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宣传。作为社会主要媒体的互联网,应承担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发挥其对青少年重要的导向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除了学校的网站之外,还需要在网络上开辟更多专门的网站或专栏,对青少年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类似的“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活泼,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此类网站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政府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增加投入

网络是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起着主流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性网站,应加强建设的力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其发展。对于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倡导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网络环境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上网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使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运营商应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职责,自觉监督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决不能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做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企业和商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尤其是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设计者,应该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找准发展道路,自觉掐断色情和暴力的源头。网吧的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手机上网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又一重要途径,我国的电信企业对此也加强管理,防止手机信息毒害青少年。只有社会各界互相配合,共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出健康的上网环境。

(四)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单纯地依靠人们的良心发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去约束那些见利忘义的违法者。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加快开发相应软件与防火墙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保护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此类违法行为的关注,尽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出措施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二十几部与网络管理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中增加了惩治网络违法的相应条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亟待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三、营造和谐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

(一)营造和睦家庭氛围,主动关心孩子,引导其正确上网

家庭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家长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与孩子平等的意识,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积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关心他们的网络爱好,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习惯与精神需要,这样才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不必视上网为洪水猛兽,而应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教育他们不要沉溺在网络游戏与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做;教育他们不浏览和传播不良信息,不在网上骂人,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教育他们不可以轻易地见陌生的网友等等。当然,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多与他们聊天,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才能更容易走近他们的世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做到以身作责、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目前,许多青少年留恋网吧,不愿意回家也与家庭氛围不和睦有关。要监督青少年的上网行为,首先就要把他们留在家里,绝对不能让青少年迷恋网吧。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对家庭产生眷恋,愿意留在家中,以便于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二)及时与学校沟通,掌握青少年思想动态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3

一、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目的

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减少青少年犯罪率,这恰恰也是当前青少年法律教育实践的目的之一。当然笔者不否认这一目的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但如此理解青少年法律教育却是片面的,实际上也导致了很多法律教育实践偏离了青少年的生活,即没有站在青少年生活的立场上来探讨、思考与进行青少年法律教育。

法律源于生活,而“守法”不能涵盖法治之下的生活的全部。沿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轨迹,法律的萌芽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人与人之间出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相互联合在一起形成了某种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而这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得以产生、存在与发展是基于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共识,当这种共识为彼此所遵循与维持时,就演变为社会成员的一种习惯,习惯逐步演变发展为规则,再由规则演变发展为法律。比如,正是保有家族财产的习俗导致后来发展起来各种各样关于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则。哈耶克曾说,“人的社会生活,甚或社会动物的群体生活,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个体依照某些规则行事。随着智识的增长,这些规则从无意识的习惯渐渐发展成为清楚明确的陈述,同时又渐渐发展成更为抽象的且更具一般性的陈述”,也就是发展成为法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法律源于生活,源于人或人类对有序化生活的本能需求,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存在与发展。法律发展至今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大与深远,法治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故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员,法治也必然是其所依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对法律的遵守决不是其生活的全部,他还需要尽情地去享受与捍卫法律所赋予他的各种权益。

那么,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法律专家。法律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是为法律专家(包括法学家、法官、律师等)所垄断的一个知识领域。无论你拥有法律意识的程度有多高,如果你不是法律专家,在你涉及权利保护或诉讼的时候,你都不得不去聘请一位律师或向其他法律专家咨询,这是法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约翰・麦・赞恩在其所著的《法律的故事》中更直言不讳地说:“法律的历史表明,没有职业律师阶层就不可能存在法治。”法律专家的培养是各类法学院(系、校)的任务,对此应无疑问。但在青少年法律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法律教育的教材或资料过多地使用法学的术语,带有很强的专业性,这是不利于青少年法律教育的有效开展的。

其次,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仅仅是让青少年了解或掌握某些法律知识。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既然我们的法律教育并非意在培养法律专家,故其重心并非是让青少年了解或掌握某些法律知识。对于青少年法律教育者而言,向青少年传递法律理念或法律观念远比具体的法律规则更重要。我们曾为一个美国老太太因下雪天滑倒政府而叹服,其举并不是表明她有多了解美国的法律,而是她意识到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治建设应观念先行、精神意识之培育优先。”此处所指精神意识乃指法律意识,故在法治的时代,青少年法律教育应以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养成法律信仰为目的。法律教育其实是一种法律启蒙,而启蒙总是始于思想的启蒙,就法律教育而言,即法律观念或法律理念的启蒙。古往今来,任何一部法律规定都有其法律理念孕育其中,那是法律的灵魂所在。法律条文可以几经易改,但法律精神却是一种恒在,此乃古人所谓不易之则,即“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型之,万世传之”(《淮南子・主术训》)。

二、青少年法律教育的核心内容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义务教育还是权利教育?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又应以何为主呢?

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时,有人担心学生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过多,不利于“管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古代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就已提出“定分止争’的思想,‘分”有权利之意。法家之一慎到曾做浅显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林中)一只兔子跑,很多人去追。集市上虽有很多兔子,人们却看也不看。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因兔子谁属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可见,权利设立的应有意蕴就在于明确人们行为或自由的边界。在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基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侵犯仍然存在着。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设立权利即规定哪些东西不能被侵夺,来达到对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与人之间互相侵犯的恣意性,进而达到人对秩序井然之生活的一种本能需求。这不恰恰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的初衷吗?

故在青少年法律教育中,义务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但权利的教育也是不能没有的,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应以权利的教育为主。首先,法治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以“人”为向度的,故法治必然是“有我”的法治,法治之下的生活也必然是“有我”的生活,“我”的彰显是以权利的赋予与享有为核心标志的。法治自其被人类选择之后,便开始了对人类生活的介入。可以说法治是对现实的人的生活最为全面的关照,它对现实的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俗务都竭尽关照之能事。法治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的关照,包括人的生活的公共层面与私人层面,涵盖着现实的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及其他更广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与私人

生活。法治状态下的生活,是以人为基点的生活,是以人为基点的权利的生活。

其次,法律若得到普遍服从往往取决于两种力量:一是国家的强制力保证;一是公众对法律的信仰。两种力量同时并存,但也存在着主次,而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的方式正是法治国家所追求的理想方式。法律信仰并非人生而有之,也并非口号式的概念,它以权利意识的养成为根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一定角度上即为权利意识的缺失;在缺少对他人的权利尊重的同时,也就敢于去冒犯与践踏他人的权利,守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法律是为了人而存在,而人不是为了法律而存在,法律的功能之一就是使人能够享有自由,权利能够得到表达与捍卫,进而赢得人之为人的主体地位。在权利本位观之下,义务乃由权利所派生。一个缺少权利意识的人,是一个被奴化的人,他要么成为自身权利的旁观者,要么成为捍卫自身权利的懦夫;而且更具有危险性之可能就是,一个缺少权利意识的人,权利在其眼中无足轻重,缺乏对权利的敬畏之情,守法的意志力也会变得异常脆弱。

因此,在一个倡导权利与正在走向权利的时代,一味地强调青少年的义务而避谈或少谈其权利,绝不是真正与完整的法律教育。法律意识是由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共同组成的,而权利意识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我们的法律教育当然不是为了培养法律尊严的践踏者,而是为了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享受法治之下的生活并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享这种生活。如若有此期待,那么青少年法律教育就责无旁贷地应将权利的神圣之音传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权利边界的慎行者。

三、青少年法律教育的时限

青少年法律教育的时限应多长,怎样分配其教学或教育时间,这切实地关系到青少年法律教育目的的实现。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4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而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自律性和非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达到其目的的,管理则是依据他律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实现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管理,二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tQm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tQm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2、质量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监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质量监控的形势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5

“四五”普法规划中强调指出,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青少年学生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那么如何才能使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呢?许多地方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通过努力,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这里,结合我市在青少年普法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必要性。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导致社会问题。青少年普法教育是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十五大以来,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征。

⒈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府普法机构、学校、社会等都负有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⒉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客体具有特定性,未满周岁的青少年学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⒊青少年普法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内容。⒋青少年普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学校是进行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的青少年普法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普法形式上,缺乏深入性;二是在普法方法上,主要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积极性不高;三是在普法手段上,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的现象;四是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问题,把青少年普法当成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开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根据我市今几年来在青少年普法方面取得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青少年普法长效机制。青少年普法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做到立章建制。首先,健全青少年普法领导机制,做到组织健全,专人负责;其次,建立健全青少年普法目标责任机制,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其次,建立适应青少年普法教育发展需要的投入机制,保障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注重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载体的作用,利用法入校园、创建法制教育先进学校等活动,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举办法律知识专题报告会、法制宣传教育专栏等形式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二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撰写法制小论文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文明氛围,做到在校学生人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三是在政法干警中为青少年学生选聘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帮助学校加强对一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不断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坚持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原则。一是要准确定位,青少年普法普法工作的重心是广泛宣传、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做到宣传有保障、治理有力度。二是必须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青少年普法领导组织要加强协调指导,学校、家庭、社会要互相配合,积极参与。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的平等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性。四是法制教育要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步规划、同步进行,确保对青少年教育的大纲、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切实上好法制教育课,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深化“法律五入”中的法入校园活动。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6

一是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按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天津市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校不断调整完善法制教育教学计划,保证教材、课时、师资落到实处,尤其在教育内容上坚持预防犯罪与明确权利义务维护自身权益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及心理教育相结合,对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成效十分明显。截至目前,汉沽辖区内36所中小学的法制课开课率均达到100%。

二是拓展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在校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编制法律知识手抄报、自办法制教育宣传专栏,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诗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图片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影片、录像,举办“法制故事上舞台”演讲会、“我与法律同行”观摩会等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法制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崇尚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

三是推进依法治教。坚持不断加强各学校制度建设,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都依法规范进行。同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组织他们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教的自觉性,使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学法用法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四是强化法制副校长职能。汉沽自2003年起实施法制副校长制度,由政法机关各部门选派30多名优秀干警担任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他们定期为各学校举办法制讲座或法制报告会,协助所在学校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六五”普法开展以来,按照汉沽《关于加强法制副校长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和完善了法制副校长考核和奖励机制,推进校园法制教育教学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更好地发挥了法制副校长职能作用。

五是开展延伸教育。在青少年学生寒暑假、节假日期间,依托街道社区和镇村,由政法各部门、街镇综治办、司法所会同学校,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实地观看法官审案、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有形活动,教育熏陶青少年遵纪守法快乐成长。

强化重点人群重点教育

对在校生以外的外来务工青年、刑释解教回归社会社区矫正人员及有问题的重点人群等,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确定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法制教育。一是由法院、检察院、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居(村)委会以及学校等单位,对劣迹青少年(包括在校学生)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强化引导规范教育和管理。二是由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对象定期访查,掌握动态,加强重点教育。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务工青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0年,以外来务工青年聚居的胜佳公寓为依托,组织开展了以“法律进公寓、劳动更和谐”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现场服务活动,推动了此类人群的法制教育工作。

推进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在各街镇社区和农村建立完善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利用政法干警、法制副校长举办法制报告会、模拟法庭、法制图片、禁毒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熏陶和教育。2010年7月,汉沽首家进城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在胜佳公寓建立。依托该基地,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对提升外来务工青年的法律素质发挥了促进作用。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7

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以“普及法律常识、促进健康成长、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结合校园实际,在全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学法律、明权益、讲义务、尽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为了明天、法进校园”,“学法快乐行”等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宪法和法律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法治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工作水平。

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从青少年学生特点和需要出发,依托全镇中小学校和各种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活跃教育形式,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在内容上要选择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小学相关学科所涉及的《宪法》、《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防法》、《劳动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和反邪防邪等法律法规。

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预防为主、分层施教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做到“三个有”:一要有统一的法制教育课程;镇法治办将组织人员编写《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下发各中小学,各学校要发挥《读本》的作用,确保人手一册,把法制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落到实处。二要有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以法律进校园”活动为载体,组织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进校园开展法制讲座,给教师上法制课,通过教师学法懂法来引导、带动学生的学法。三要有规范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加强对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各中小学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把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奖惩措施,明确工作要求。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每学期必须要上2-3次专题法制讲座,并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学必须配备法制副校长,中心完小学校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配备率要达到100%,村级小学必须明确一名法制辅导员。要坚持标准,注重质量。把思想政治好,比较熟悉法律法规,工作热心的同志选配从事法制辅导教育工作,对不合格的辅导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学法兴趣领导小组、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途径,丰富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全镇中学广泛开展“三拒三争当”活动,即“拒绝、拒绝、拒绝网吧、争当孝顺诚实的好孩子、争当尊师好学的好学生、争当文明守法的好公民”。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全镇评选一批“三争当”优秀青少年予以表彰。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8

[关键词]法律信仰;青少年;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闫立超,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南新乡453007

[中图分类号]DFo[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07-03

学界关于法律信仰的讨论颇多,大多数都认同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建立真正法治国家的诸多条件中,建立尊法尚法的法律信仰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法律主体的法律信仰培育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探讨和结论中,鲜有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律信仰及其教育问题,更鲜有把养成教育和青少年法律信仰进行整合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一、培养青少年法律信仰的意义

法律信仰是法律主体持一种极度虔诚的态度或信念并以之指导实际行动的一种精神境界。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维护者和建设者,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培育青少年的法律信仰精神,对于中国法制建设,尤为重要。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昭示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和未来。法律信仰对法律主体包括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包括宗教般虔诚的内心信念,还包括对自身行为规范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养成,其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

1,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的理性启蒙

理性表示人的理智对世界的把握。“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代名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性观的本质。培育合格的理性公民是各国教育目标的共性。法律信仰的教育无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责任心和担当能力的合格公民;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民主意识的养成,提高青少年权利义务观念,关注政治;公平民主的法律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观。

2,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权益保护

权益是一个法学概念。权益是国家公民地位的体现,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权益的保护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一方面,青少年对法律的信仰能提高青少年的守法意识,从而保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法律的信仰能使青少年更娴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3,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

行为科学认为行为主体的状态决定了行为选择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其中,行为主体的心理、观念、知识、信仰等理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法律规范不仅是人们行为的理性总结,也是社会秩序的概括。秩序是法的价值之一,秩序的存在是人类活动的必要前提。任何时期或阶级的法律对秩序的维护都包含了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对人类基本文明行为的维护。青少年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遵守文明行为习惯的德性养成。

4,法律信仰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

青少年只有参与到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社会亦需要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后备力量来实现持续的发展与和谐。法律是实现社会平衡的调节器,对法律的信仰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参与。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应该是民主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出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积极投身政治参与实践,这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较高的包括法律信仰在内的法律意识。

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价值分析

青少年法律信仰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而养成教育理论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

1,对养成教育的理论分析

“养成”这一词汇涵盖了“手段―目的”或者“条件―结果”的逻辑关系。在这个逻辑关系中“养”规定着“成”,“成”是“成长”、“长成”、“构建成”,而不是“规定成”、“约束成”或者是“制造成”,前者主张只要教育对象对自我发展需要有所醒悟、领悟、觉悟,就可能自主习养而成,这种“成”的表现形式是自觉与自为的习惯。后者主张可以用纪律、规则强制教育对象而成,其表现是服从甚至是屈从。养成教育的概念在学界争论纷纭,但是这些争论中有一个共识:都包含了受教育者“行为”的转变,都认可养成教育包括受教育者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唐凯麟教授和刘铁芳博士认为: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一是道德理性引导下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没有道德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习惯,就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个体行为不过是没有内在灵魂的“创制”,而不是个体道德精神的实践;没有个体日常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终究是肤浅的。两个过程是相互交织渗透的。整体而言,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依赖于教育的启蒙,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则依赖于个体生活中的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的核心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个体伦理价值选择的自觉意识与自主能力,个体道德理性启蒙教育的核心越来越多地转向价值启蒙,个体在伦理价值的自主判断、选择、内化、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成个人道德生活的自觉主体,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逐步实现个体完整道德德性的养成。因而,加强青少年的价值启蒙和生活养成,是当前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2,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的价值及借鉴

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是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辩证统一的两部分。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同样也可以分成青少年法律信仰的理性启蒙和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两部分:

(1)青少年法律信仰的理性启蒙是教育者利用自身文化和法律经验上的优势,引导和辅助青少年获得对人生与社会基本法律价值判断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使现代法律成为青少年信仰的规则基础。理性启蒙意味着教育者肩负着必要的理性引导的责任,囊括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活动,并包含教育者自身的理性预设和选择。但是,教育者的理性传输是有限的,更多地只是作为启蒙者的身份,有效地启迪、敞开青少年的理性世界,提高他们的理性判断、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面对开放的现代生活能从容自主地建构个人的理性世界,成为现代法治生活的主体。

(2)“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样,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习惯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品性的养成之所。遵守法律

规则生活的养成就是青少年把个人的理性启蒙与现代法治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自身的理性信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基本方式。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是青少年作为生活的主体自觉地实践个人的理性信仰,养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突现个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二、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路径分析

当前进行的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主要是包含法律信仰教育在内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包括法制观点、法律信念和法律信仰的教育,其中以法律信仰教育最为匮乏。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途径也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其实效性不强。笔者尝试引入养成教育,对法律信仰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发。

1,法制教育中宣传法律精神及价值应和宣传法律知识并举

对青少年而言,课堂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主要课程有初中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都仅仅体现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却很难体现对现代法律精神法律价值的弘扬,很少侧重对青少年进行法律信仰的理性启蒙。法律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和心理需求,只有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律的信仰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现代法治的精神,才能从行为上养成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

2,法律援助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理性的启蒙

“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法律工具主义虽然应该批判,但是法律的工具价值却不容忽视。只有当人们信仰的法律能给人们带来公平和正义时,人们才会对他产生宗教般的虔诚。法治建立的过程是逐步树立法律权威、坚定公民法律信仰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其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权利的救济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北京、福州、兰州等地纷纷成立了“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并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中华律师全国协会及其各地的分会也都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这些机构免费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及其监护人提供案件、法律咨询等服务,但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法律只有给予青少年以力量,青少年才会形成法律信仰的坚强基础,社会才会形成稳定和谐的法治秩序,进而才会形成民族法治未来的一片晴空。

3,青少年参与立法的尝试

历来为立法出谋划策的是成年人,未成年人一直是立法过程的缺席者。2004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公布,并向社会包括青少年征求立法意见,这开辟了中国未成年人参与立法的先河。这一过程不但为立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营养,为公平、正义、权威的良法提供了保障,意义更为深远的是这一过程为普通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公民对法律的认知、敬畏和信仰。上海市人大的这种做法确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之后的2006年3月27日,广东团省委、省预防办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未成年人,参与《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的起草小组。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作为被保护的主体青少年本身最有发言权,其体会和感言也最为真切,倾听他们的心声,提高他们的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是我们立法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9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D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29-02

一、加强家庭教育

1.家长要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迅速转变家教观念。既要让孩子智育好、成绩好,还要切实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孩子成为思想高尚的人。

2.要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从小养成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因此家长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感染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爱好,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3.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不仅应做好“父母”本身应做的教育工作,而且平时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形成最大的合力,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学校教育

1.农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创新。过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区分年龄层次、不考虑青少年认知能力,笼而统之地进行教育的现象,致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构建适应时展需要和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入手,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青少年,既要灌输说理,更要让他们参加实践;既要有专项的教育活动,更要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德养性。离开思想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将变成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离开游泳实践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所以要大力加强青少年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课余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农村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重视班集体建设,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社会教育。

1.优化环境,缩小差距。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消除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模式,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加大对落后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优化农村社会环境,是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

2.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共同行动起来。不但要加强对农村网吧的监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健全网上思想教育阵地。要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这项工作主动承担起来。要建立重点对象假期跟踪制度,多与家长联系。对学校周围的网吧,组织专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和相关网络杂志,积极主动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做好“疏”和“导”的工作。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篇10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谐校园

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但同时也是抵御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群体。这样一个人数众多而又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发育不成熟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因此,与成人相比,他们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特殊的教育、保护和引导,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透析。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全球嘱目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犯罪中就有45名是14-25岁的未成年人,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不仅逐年上升,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这不仅严重危害到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分析可知,该类案件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从犯罪类型看,主要以侵财型犯罪和人身伤害型犯罪为主,特别是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这三种犯罪为主。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逐步增多,团伙型犯罪现象突出。

3、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暴力成分明显,犯罪手段也逐渐复杂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日益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

5、从犯罪身份看,文化程度均不高,辍学少年人数居多,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均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文盲。

6、从地域范围来看,青少年犯罪以本地人犯罪为主,外来人口较少。

由上可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朝着高发化、团伙化、恶性化、高科技化、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剖析。

致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十分复杂,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笔者结合主客观两个方面来探究其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道德意志薄弱。

青少年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从不懂事到懂事的关键阶段。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均处于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易冲动,好感情用事,道德意志薄弱,拒腐能力不强,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走向反面,直至沦入犯罪深渊。

2、容易受争强好胜和情绪偏激的个性影响,逆反心理较强。

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往往好胜心强,易冲动,好感情用事,但自控能力却较弱;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乐于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估,对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的需求增加,但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错误是非观的影响,易偏激,逆反心理增强。上述心理和个性的存在往往容易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3、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三观”严重扭曲变形。

如上所述,此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均不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三观”,甚至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部分青少年与家庭优越的同龄人盲目攀比,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不公和抱怨心理,这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4、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抗挫折能力反而不强。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处在一个趋于成熟但又不够完善、稳定的阶段。盲目攀比、高消费、贪图享受的虚荣心过强,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反而采取错误甚至极端的方法处理。家长说不得、老师说不得、同学更是不能有一点歧视,否则,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容易选择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家庭教育不当,甚至教育缺失,不良家庭和畸形家庭的不利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大量的案件事实表明,家庭环境恶劣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具体表现为:

第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和纵容子女。一味地娇惯,使孩子产生了“唯己”思想,变得自私自利,动辄不满意便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第二、家庭构成残缺不全。父母离异或者过早去世,致使子女教育缺失,易受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

第三、家庭不和睦,不和谐。受家庭氛围和不良习惯的影响及家长疏于教育等因素,导致子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四、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态度苛刻,求全责备,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

第五、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对子女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只顾埋头创业、赚钱,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关心,放任自流更有甚者迫于生活压力,让孩子过早地辍学在家。

2、学校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教育方式失当。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也未单独设置法律课程,致使一些学生道德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同时,学校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在具体教育中不能联系实际,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不正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现象。而学校与学生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正确的心理疏导。另外,学生管理、校园管理不够完善,解决辍学、失学问题力度不够等因素,都极可能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3、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的侵蚀。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也是重要因素。目前,社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和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当前,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同时,目前文化市场中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各级电视传媒大量引入港澳台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而录像厅、游戏厅、迪厅、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大量涌现,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之对策考量。

1、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素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全面客观地对待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分析,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私自利,不唯权唯钱是图,不盲目攀比。同时,青少年也要自觉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

2、重视家教方式,以理性的方式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中,理性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父母应努力营造一个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互尊互爱。和谐的家庭和适当的模范引导,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因此,每个家庭都必须从对子女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高度出发,维护家庭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以家庭为中心,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方案,大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

其次,父母应明白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树立家庭教育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堂课。父母应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以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最后,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树立联合教育意识。父母要注重与子女多沟通,要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做到随时与学校和老师保持交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实际、生活现状和心理想法,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和策略,交流教子经验,提高家长的教子育子能力。

3、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践行“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积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在全社会践行“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和“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片面注重智育到真正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转变。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谓“育人为先”。

其次,学校要重视对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倡导以预防为主的教育理念,依法治校。众多残酷的事实与“血”的教训充分证明,加强学校及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学校应将法律课设为必修课。教材内容应涵盖基本的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与青少年相关的其他基础性法律知识。同时,中学应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并聘请资深法律专家为法制副校长。通过学习法律,让广大青少年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到依法律己。

最后,学校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对不良心理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不轻视、不歧视犯错误的学生,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通过建立信任感达到教育目的。

4、发挥社会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中坚力量。

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来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第二、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第三、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围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第四、要加大打击黄、赌、毒等社会毒恶现象,对危害社会的小群体和小团伙要严防狠打,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方净土。

5、进一步完善涉及青少年违法犯罪治理的司法制度,加强司法预防和司法矫治。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应特殊对待,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犯罪的司法预防与矫治,司法机关也应积极探索以下工作:

第一、探索建立独立的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判庭即“少年庭”,并将其职能延伸到对已判青少年犯的跟踪帮教工作中,这必将有助于青少年犯的改造工作。

第二、探索改革现行的青少年犯庭审方式,尝试建立独立的青少年审判程序。具体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立青少年犯刑事审判教育庭。对那些实事清楚、证据确凿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庭审重点不是对犯罪事实进行调查,而是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教育帮教。另一种是设立独立的青少年审判庭,在审理程序上可以弱化某个不必要的阶段,而重点进入教育阶段。在教育阶段,可以让犯罪人陈述犯罪后的悔罪心态、对犯罪原因的自我认识,法官和检察官可以进一步对其犯罪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其认识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以及如何面对将来的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