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十篇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十篇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55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1

【展示】(投影)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景观;青香蕉、熟香蕉的对比图。师:日本福岛核电站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和香蕉的成熟,请对比两者反应过程的快慢。生: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很快,瞬间完成;香蕉的成熟较慢。师:由此可见,化学反应是有快慢之分的。物理上是怎样来描述快慢的呢?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方法1:用单位时间内物体经过的位移来描述;方法2:用经过相同的位移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方法3:相同的时间所经过位移的多少来表述;……师:很好。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2′88的成绩获得冠军,就说明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那么,我们化学上怎样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呢?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方法1:用相同时间内反应掉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方法2:用相同时间内生成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方法3:用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来描述;方法4:用反应掉相同的量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师:很好。由此看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方法有很多,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

二、【板书】

化学反应速率

1含义: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3表达式:v(B)=ΔcΔtΔc———浓度的变化量,Δt———反应所经历的时间,v(B)———B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4.单位:mol•(L•min)-1或mol•(L•s)-1【投影】小试牛刀:在2So2+o幑幐22So3反应中,10秒后,o2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了1mol•L-1,So3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2mol•L-1。问题1:分别用o2和So3的浓度变化来计算该反应速率。问题2:v(So3)与v(o2)意义是否相同?生板演:o2的反应速率v(o2)=Δc/Δt=1mol•L-1/10s=0.1mol•(L•s)-1So3的反应速率v(So3)=Δc/Δt=2mol•L-1/10s=0.2mol•(L•s)-1师:我们求得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有方向吗?生:是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师: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样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生:不一样,我们需要指明物质的种类。师:化学反应速率能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吗?生:不能。固体的浓度不会改变。【投影】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①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均取正值;③同一反应的速率可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需要指明具体物质,如v(B);④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师: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演示实验】比较相同大小去掉氧化膜的镁条、铁丝与同浓度稀盐酸的反应,请观察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盐酸盐酸镁条铁丝师:从现象可以得到镁条上产生的气泡更多,我们如果换成铜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镁比铁更活泼,所以反应更快,而铜不会与盐酸反应。师:由此可见,反应速率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生: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三、【板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投影】①将食品置于低温条件下,常常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为什么?②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普通洗衣粉要强得多。为什么?③向炉膛鼓风,炉子中的火就会越烧越旺。为什么?师:可以看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还与外界条件有关,那么外界条件又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活动与探究】完成下列实验,分析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大试管上已贴好标签①②)。实验1:取①②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末端向②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2:取①②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将①②试管分别同时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3:取①②两支大试管,①试管中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②试管中加入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各同时加入3滴0.2mol•L-1氯化铁溶液,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实验1、2、3中均为试管②产生气泡的速度快。【讨论】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馨提示:气体的浓度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除以容器体积)压强l因素只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结论与板书】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增大压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解决】教材第31页的“问题解决”。【作业】书本第33页第2、4题。拓展选做作业:1.4nH3(g)+5o2(g)=4no(g)+6H2o(g),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2min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2.4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多少?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思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有何联系。2.a+3B幑幐2C+2D,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为:①v(a)=0.015mol/(L•s),②v(B)=0.06mol/(L•s),③v(C)=0.04mol/(L•s),④v(D)=0.36mol/(L•min),比较速率的大小。

四、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是我在2011年余姚市教坛新秀评比中上的课,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课后反思中找到了这节课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1.追求简单化。本课从引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香蕉的成熟引出化学反应的快慢,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练习加深和巩固新知,直到结尾影响因素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追求着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减轻学生的负担。

2.追求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中,通过联系物理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多种表示方法,学生易理解、接受,效果好。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2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反应平衡移动原理,反应物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当有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时,往往使价廉易得的反应物过量,从而可以使价格高或难以得到的反应物更多地转化为产物,以提高其利用率。反应物浓度愈高,反应速率愈快。一般在反应初期,反应物浓度高,反应速率快,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逐渐消耗,反应速率逐渐下降。提高浓度的方法有:对于液相反应,采用能提高反应物溶解度的溶剂,或者在反应中蒸发或冷冻部分溶剂等;对于气相反应,可适当加压或降低惰性物的含量等。对于可逆反应,反应物浓度与其平衡浓度之差是反应的推动力,此推动力愈大则反应速率愈快。所以,在反应过程中不断从反应体系取出生成物,使反应远离平衡,既保持了高速率,又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这对于受平衡限制时反应,是提高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压力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般说来,压力对液相和固相反应的平衡影响较小,所以压力对液相和固相反应的影响不大。气体的体积受压力影响大,故压力对有气相物质参加的反应平衡影响很大。压力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压力改变反应物的浓度而形成的。从反应动力学可知,除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外,各级反应的速率都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加快。因此,对于气相反应而言,也可以通过提高反应压力使气体的浓度增加,达到提高反应速率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加压可减小气体反应体积,且对加快反应速率有一定好处,但效果有限,压力过高,能耗增大,对设备要求高,反而不经济。惰性气体的存在,可降低反应物的分压,对反应速率不利,但分子数的增加有利于反应平衡。以上涉及的反应主要是单相反应。对于多相反应来说,由于反应总是在相和相的界面上进行,因此多相反应的反应速率除了与上述几个因素有关外,还和彼此的相之间的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例如,在生产上常把固态物质破碎成小颗粒或磨成粉末,将液态系统淋洒成线流、滴流或喷成雾状的微小液滴,以增大相间的接触面,提高反应速率。此外,多相反应还受到扩散作用的影响,因为加强扩散可以使反应物不断地进入界面,并使已经产生的生成物不断地离开界面。例如煤燃烧时,鼓风比不鼓风烧得旺,加强搅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这都是由于扩散作用加强的结果。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3

关键词模型建构化学反应速率学生认识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实验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隶属于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科学的核心内容,而化学反应条件又是研究化学反应的核心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是确定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部分。因此,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高中阶段,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内容主要分布在“化学2”模块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出现,其学习目标要求定位必然不同,对学生的认识发展价值也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往往无法对不同阶段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特别是对于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很多老师倍感困惑的是,并不清楚选修模块的教学应该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哪些认识?即把握不好不同阶段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定位。因此,分析不同教学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定位,明确化学反应速率在中学阶段的发展层级,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效果,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1问题的提出

1.1“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的已有研究

研究者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类:其一是开发和设计适合学生操作的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其二是以化学反应速率内容为依托,体现某种教学设计理念的教学设计;其三是期望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大多数研究对化学反应速率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并且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价值挖掘深度不够,有效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丰富。

1.2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本体来看,涉及多个重要因素和变量,这些因素和变量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以及因素和变量之间都存在一系列相互联系。这类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核心概念相关的诸因素变量,并认识这一系列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形成系统认识,并不容易。模型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有助于厘清复杂概念、变量等之间的关系,便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因此,针对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涉及多个因素变量的化学概念,设计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有助于实现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价值,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研究的核心任务为:

(1)建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

(2)深入分析不同阶段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定位,明确其发展层级;

(3)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及实施,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检验教学效果。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及发展层级

2.1“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

建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核心的多因素变量的关系模型,有助于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效果,是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见图1。

图1模型中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机理。通过微观影响机理(碰撞理论和活化能理论)建立了各个宏观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推理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压强的改变也会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但是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理最终也是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模型中没有明确将其标示出。

另外模型中也体现了对化学反应速率各影响因素的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各影响因素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

2.2“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发展层级

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不同学习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在高中必修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要求主要为定性认识,如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知道温度、浓度、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在高中选修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要求较高。首先选修模块要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即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能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能够比较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和不同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次经过选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包括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机理,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形成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从而具备初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力。

基于对课标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目标要求分析,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学生认识发展层级如图2所示。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教学中,主要定位于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第2层级和第3层级的认识。

3“化学反应速率”模型的教学功能价值

基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的分析,我们认为其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明确和完善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

学生经过高中必修阶段的学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主要是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化学反应快慢的表征)和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2个角度,只是初步建立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层认识,此种水平的学习功能较低。

在高中选修模块的学习中,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扩展了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活化能,即帮助学生能够基于活化能、碰撞理论等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推理关系,使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掌握了其微观机理。基于活化能概念,学生就可以掌握要改变速率,可以有2种途径:其一是改变绝对活化分子数,具体可以通过增加总质量或提高温度来实现;其二是改变活化能本身,具体可以通过使用催化剂来实现。能量角度的加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基于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解释力,而且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调控化学反应的思路。

3.2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

在“化学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定性地认识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在表现,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些定性认识的水平较低,但却是发展到定量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石出。

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中,通过构建模型,发展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主要表现在能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能比较2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能设计实验方案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测量,能明确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促进了学生认识方式类别的发展。

3.3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

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提升学生对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水平。学生就可以解释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现象,判断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甚至可以基于对各因素的系统分析,选择合适的因素人手干预和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如对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应该选择改变哪些因素来调控其化学反应速率?优先选择哪个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是提高调控化学反应速率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3.4帮助学生体会模型建构的思想和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分子碰撞理论这一理论假设模型,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公式这些表征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模型。在学习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核心的涉及各个因素变量的认识模型。在接触和学习这些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

早期人们对于化学反应的认识为,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于是就发生了化学反应。但是,历史上科学家注意到改变不同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这一现象激发化学家深入思考,如果所有的碰撞都会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各反应物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就会相同,而且化学反应速率将会快得不可思议。因此化学家又提出了有效碰撞的假设,最后在提出活化能、活化分子和研究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完善的碰撞理论。这一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数学模型,是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公式。因此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对规律研究的认识。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涉及多因素或多变量的概念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4“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的关键问题及教学策略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认识模型和发展层级的分析,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有2个关键点,其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本质机理,其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

4.1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本质认识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本质机理,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宏观发展到微观水平,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规律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引入模型中的能量角度,在微观水平上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推理关系,这对于学生定性建立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尽管学生已经在绪言课中学习过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等概念,但是从学生的前测问卷来看,学生并没有形成主动地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化学反应速率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从定量和半定量的水平上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然后通过驱动性问题“为什么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引导学生建构推理关系的路径,并配合微观动画模拟,深化学生的理解。

4.2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问题

建立3大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立一系列定量关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孤立发展到系统,不仅是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一般规律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初步形成化学反应速率调控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合适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定量测定各单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并比较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某一因素内部各变量对反应速率影响的情况,因此教学中可以选取浓度因素进一步研究,设计指向不同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实验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经历实验测定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关系模型,体会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认识到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提高学生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力和针对性,提升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化水平。

5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5.1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可以分为2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建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模型的各个因素变量,初步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和系统认识;第2课时主要通过扩展模型中的定量关系,如深入定量探究浓度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借助阿伦尼乌斯公式(温度、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发展学生对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关系的系统认识,并通过实际情境应用模型,活化模型,体验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简要思路如表1、表2所示。

5.2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建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教学中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中二年级2个教学班级为被试对象,分别按照以上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方案和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2课时的教学。问卷前测表明2个班级的起点水平是相当的。教学结束后,组织了问卷测查,测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包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各影响因素的数学关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建立了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性情况。

(1)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情况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情况,从基于物质的反应速率定量计算、基于物质的反应速率与方程式系数关系、不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比较、定量测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数学关系(速率方程)等方面进行测查。

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建构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在发展学生的定量认识的几个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其中定量测定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方面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sig=0.000)。另外,基于物质的反应速率定量计算和反应速率与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已经被教师提前至必修模块学习,教学中没有涉及,2个班对这2方面的掌握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尽管实验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水平较高,但是仍只是达到了层级发展的2级水平。即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计算,以及基于具体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基本掌握了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思路方法,能够理解平均反应速率和瞬时反应速率的区别。在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方面,学生能够比较同一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是仅有41.40%的学生能够正确比较不同化学反应之间的反应速率大小。即学生掌握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是基于具体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在基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量表示和计算方面欠佳。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利用浓度、温度、活化能等与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关系——速率方程或阿伦尼乌斯公式明确说明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系。

(2)建立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的情况

关于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各影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微观本质。学生是否具备了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主要是看学生在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以及选择合适的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能否主动地从能量角度解释其内在机理。通过分析问卷测查,发现实验班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班(sig=0.000)。综合对能量角度的考查来看,实验班学生的表现比较稳定,说明实验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能量角度,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已经从宏观水平发展到微观水平。测查结果也表明,学生用能量角度分析纯学科问题的情况比分析实际情境中问题的情况好。

(3)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化水平

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系统认识包括:建立全面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建立浓度、温度和催化剂与反应速率间的推理关系;建立各影响因素间的定性关系;建立浓度、温度、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通过分析测查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认识的系统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sig=0.000)。

实验班学生大都已经建立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因素间的关系,建立起各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的推理关系,能够定性地分析和解释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机理。但是学生对各影响因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数学关系的主动外显表现明显较弱。由于定量关系方面的表现较弱,学生对反应速率的认识处于初步系统化水平,即化学反应速率发展层级的第2层级。

6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过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模型建构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是有效的,实验班学生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2)化学反应速率认识模型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从孤立(必修阶段)发展到系统,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方式类别,同时活化能这一能量角度的加入,也丰富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角度。

(3)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地落实了选修阶段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目标

我们将选修模块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化学反应速率发展层级的第2层级和第3层级。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定量测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用碰撞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解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定性感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定量认识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呈指数级等目标已经较好落实。

(4)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的教学目标还有待于进一步显化

课标明确指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应该注意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然而,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仅处于发展层级的2级水平,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3级水平,即没有达到通过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及催化剂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深入理解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影响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水平。其可能的原因有:第2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到教师的真正意图,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认为教师希望通过数据培养大家定量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意识,对于定量的结果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而且教师在实验结束后的总结部分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另外教师在第2课时的总结提升部分,仅从定性水平进行总结,强调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定量关系,也会影响这一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注意将设计思路和核心教学目标外显化处理。

(5)教学设计中的实验设计及实施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教师在2课时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对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认识有一定效果,如学生对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教学效果分析却表明,这些实验的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其主要证据是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数学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从学生后测中陈述的对实验目的的理解来看,直到完成学习,学生对几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楚。还有,第2课时学生实验占有教学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也是一个待改进因素。

综合对实验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教师设计的实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由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验设计目的的外显化程度不够,或者没有在实验结束后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意图理解还不到位,影响了这些实验的教学效果。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4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5

1.1加氢裂化反应虚拟集总组分划分

首先需要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不同角度,对中温煤焦油的加氢裂化网络进行研究。把网络按照原料油和生成油两个层面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有效的观察到原料的反应过程,得出反应的规律和产物分布规律,从而得出原料和产品之间有效的反应条件表述关系。这将为实际生产过程中尽可能提高原料处理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指导,同时也可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的调整产品分布,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按照煤焦油的属性进行划分,可对各组分的反应规律进行有效跟踪。同时,这种属性划分也能充分利用炼油厂在对传统重质油的分析指标和方法基础上,建立一种相对简洁和有效的准确分析方法。使得从商品油中的各馏分反应划分出生成油类型,让加氢裂化反应后生成有效的各馏分油反应,得出裂解气体的产品分布,并获得规律上的正确表达。这种方式符合现代化炼油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油灵活调整的目的和要求。其次,中温煤焦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分子结构及加氢化学性能相对接近,虽然含量不高,但都是一些相对并难以进行处理的重质组分。在对其进行有效的虚拟集合划分后,可归为一个统一的虚拟组分,再对芳香烃和饱和烃进行有效的统一虚拟集合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的按照动力学的层面对其进行具体的加氢裂化生成油馏分的产品反应,其直接生成油也可以通过固定的馏程划分。200℃到350℃之间馏分可划分为柴油馏分的一个虚拟组分,200℃以下馏分可划分为汽油和石脑油的虚拟组分,生成的气体可划分为一个有效的虚拟组分。把这些组分根据质量由重到轻的排序,可有效的形成一个反应网络和反应速率方程的设计过程。在建立一个有效的煤焦油的集总划分方式后,可以把不同的集总按照重质组分和轻质组分的方式展开相关研究[1]。

1.2加氢裂化集总动力学模型基本假设

煤焦油的复杂组分虽可在加氢反应过程进行转化,但其反应过程相当的复杂,不能进行简易的模型处理,需要进行一些前提条件的假设,进而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首先,需要按照原料油族组成的构成以及加氢生成油的切割方法中的差异性,进行整体的加氢反应集总的划分,形成6类的集总划分,但对反应物以及生成物沸点中一个馏程的反应不进行细致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裂化反应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其各集总的组分内反应也是不可逆的。在假设加氢裂化反应的整体速率会受到相应的反应温度影响,可得出一个有效的公式。同时也要认识到各反应的互补作用原则,对各反应需要符合自由基的作用机理进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描述;也要对在适宜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胶质和沥青质等重组分缩合缩合反应加以考虑。在对整体的加氢裂化反应要按照动力学控制原理进行,并忽略对扩散过程的影响。最后要假设形成的气体不能生成焦炭,催化剂也处于一种正常失活的状态[2]。

1.3加氢裂化总反应网络结构

按一定的假设和集总处理,加氢裂化整体的反应效果,可形成有效的加氢裂化反应网络结构表示。

1.4反应动力学模型

在假设反应过程中没有加氢精制反应的条件下,需要适度控制系统循环气的放空量,保证系统的氢分压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使得加氢过程可以获体积偏小的反应,进而反应的级数n=1。在实验过程中,流体会受到偏离活塞流以及引入指数项b对整体的液体体积空速修正影响,进而得出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集总动力学放映的网格方程公式组。

2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集总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2.1建模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对氢分压和裂化床层温度以及体积空速三者对中温煤焦油的加氢裂化反应产物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其氢油体积比为1850为优,其实验的结果通过表1获得[3]。

2.2结果的数据拟合

通过VisualC++软件对模型拟合进行求解,使得四阶变步长Runge-Kutta法和最优化的求解中进行变尺度法分析。需要根据拟合的最优原则进行温煤焦油加氢裂化反应网络中的各步反应,并进行相关的动力学参数表示,进而得出表示公式,在空速、压力和氢分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采用有效的数据拟合过程,可以得出,在673K时为最优。当在温度为673K、空速一定的条件下,将氢分压在12-14mpa变化时,可得出在不氢分压下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通过在5种不同温度、氢分压和空速条件下的数据拟合,可得出对应的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3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集总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首先通过对反应速率分析,可以从原料族组成得出,煤焦油中生成饱和分的反应速率常数,高于饱和分裂化轻质油气的速率常数的总和。同时,要大于重组分裂的速率常数,并使得可以有效应用在加氢裂化工艺同等调价中,其煤焦油存在的胶质以及沥青体和芳香分等物质的构成,进而通过高幅度的转化获得饱和分等的轻质油品构成,这些反应作用下其气体的反应速率偏低,不容易产生大量的气体成分,并使得加氢生成油的各组结果都获得高度的符合。通过生成油的成分可以得出,生成油中的柴油馏分的生成速率相对高于汽油馏分,并高于汽油和柴油馏生成气体的反应速率。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的各生成物分析,其中汽油和柴油馏的生产会产生烷烃和饱和环烷烃以及不同的化合物。饱和分转换为柴油的反应速率会高于生成同等汽油的反应速率,并且远远大于柴油裂化的小分子链产生的汽油馏分的反应速率。可以在同等的加氢裂化条件作用下,其胶质以及沥青质等重组分裂化。同时,会合成一定的饱和大分子链的柴油馏分,可对生成馏分油相应的数据汇总得出有效的生成饱和分的效果分析。在对柴油的生成速率的研究中,芳香分通过直接的加氢裂化反应,是生成柴油中反应速率最优、高效的一种过程,其整体的结果远远大于胶质以及沥青质的反应裂化过程。胶质沥青质等稠环大分子通过加氢裂化,可获得轻质油品。其次,通过对活化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各组分生成的汽油的反应活化能及集总都会略高,且高于生成柴油的活化能,可通过调整温度等关键参数,提高其馏分的裂化效率,以获得汽油或裂化气等目的产品。

4结语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53-1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一种很费时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见性的问题,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在此,本人以教科书中《化学反应速率》为例,探究如何开展一堂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课。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起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来提升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认识;在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引导,使他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收集事实、处理事实、分析事实、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一)探究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这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一是在实验前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有快、慢之分;二是数学工具——坐标系曲线的绘制。

(二)设置问题情景,引起探究欲望,明确探究目标

利用影像资料或讲述生动的事例,如氢气、汽油蒸气既可安静燃烧又可以爆炸等,说明人类需要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提出问题:1.怎样比较和判断反应的快慢?(钠分别和蒸馏水、乙醇反应,用比较的方法)2.假如只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又该怎么办?(判断一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能用比较的方法,引出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概念)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设计意图:导入营造一种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做了铺垫。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

教师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就必须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将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进行下一步的猜测。让学生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可能情况都写下来,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并能得到同学的认同,使学生乐于对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猜测。

设计意图:为避免探究教学中出现“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的现象,我们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应速率,又是怎样影响的?同时适时处理预设与学生自主生成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探究结果,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四)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实验所用试剂、装置、原理;实验的步骤。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测定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实验设计如下:(1)试剂——过氧化氢浓度2%、4%、6%;(2)催化剂——0.2mol/L的氯化铜溶液、02mol/L的三氯化铁溶液;(3)实验方法——测定生成的氧气的体积在反应开始1min里增加的数值,换算成氧气在反应开始1min里增加的平均速率(单位:mL/min);(4)实验装置——带支管的试管,支管与100mL针筒连接。

实验步骤:(1)测定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在同一催化剂作用下的分解速率;(2)不同催化剂对同一浓度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对比;(3)测定6%过氧化氢在氯化铜溶液催化下在反应开始后的不同时间段里的分解速率。

设计意图: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生活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学生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采取多维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在做深入的知识辨析和归纳总结后,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按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在这一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醒学生如何测定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除了观察现象与纪录数据,绘制6%过氧化氢在CuCl2溶液催化下,在不同时段分解速率的变化曲线,并讨论原因,还要求学生将所想、所疑、所感都记录下来,记录的内容不要求语言非常严谨,教师也把记录的情况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项内容。

设计意图:探究教学不只是关注知识,而且还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探究欲望和主动精神的发展。

(六)实验的论证与交流

学生完成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后,必须学会分析处理数据,寻找规律,进行论证。将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探究,思维的碰撞激发出耀眼的火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解决疑问,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欲望,达到了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

(七)质疑问题,评点整合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7

1教材分析

1.1教材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化学选修④《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是前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延续,也为下一节“化学平衡”内容作铺垫,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探讨,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从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角度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本节内容也与该教材前言中介绍的碰撞理论遥相呼应,碰撞理论可从微观的角度较好地解释这些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常用的比较反应快慢的简便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种主要因素,并能以粒子的观点和有效碰撞理论初步解释。

过程与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掌握从实验数据出发,建立数学图像、数学模型,进而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难点:用有效碰撞、活化能等理论解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3教学设计的反思

3.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笔者通过展示国庆60周年焰火晚会上的一个片段,引出教学任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用如何精确控制焰火的燃烧时间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好奇)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当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因素(如火药的成分、火药的多少、催化剂等等)时,笔者及时给予肯定,并马上提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激发学生的思考,导入下一个环节。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策划好个别研究与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实践出真知。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根据提供的药品,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加以探究),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笔者演示数字化实验(测定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时体系内的瞬时气压),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了解了新的实验手段,体会到分析气压也是一种比较反应快慢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用数据去分析,再用理论去论证,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程序性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括成一般性知识),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回顾数字化实验获取的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分析每一时刻的瞬时速率,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系统全面地分析反应中出现的速率时快时慢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3.2充分利用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具有方便、精确、细微化等优势,可用于传统实验技术方法无法进行的实验或无法处理数据的实验,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资源价值,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使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例如,密闭容器内气压增加快慢的实验,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控制化学演示实验过程,利用数、模转换技术和传感器使数字采集、分析和报告自动化、科学化,提高了演示实验效果和水平,为化学实验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运用数据采集技术不仅是改进教学的手段,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大大扩展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的空间。进而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发化学教学模式变革,为培养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开辟新的途径。

3.3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认可和尊重,也有助于其他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附录: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姓名_______合作伙伴_______日期________

[实验用品]

铁钉、铁粉、铜片、镁条、氧化铜粉末、二氧化锰粉末、0.1、1mol・L-1HCl溶液、1mol・L-1HCl、0.1mol・L-1na2S2o3溶液、0.1mol・L-1H2So4溶液、3%H2o2溶液、蒸馏水、热水等

试管、小烧杯、酒精灯、火柴、小木条、试管夹、量筒、电子天平、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

[信息提示]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探究过程]

你要探究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

你要探究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

[理论解释]

因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1.1对教学模式中“问题解决”的界定

“问题解决”是具有明确的目的,并有认知成分参与的一系列心理操作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在面对问题之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历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是把“知识问题化”,把本源的、固定的、共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变化的、个性的、创新的个性认知体系与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该模式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的构建过程。

1.2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化学反应原理”集中了高中化学最难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很多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有的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开始厌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还按照原来教授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等偏重记忆性内容时的教法去教,学生也还按照学习上述内容的学法去学。而这部分内容需要从本质上进行理解。需要深层次、高水平的思维。所以,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进行创造性地教学,难以扭转“教师教得辛苦、学生跟得费劲”的不良现状。

1.3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笔者所教学生为清华附中相对优秀的实验班,“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与学,可以解放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之间优势互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

2.1 精心设计“问题”。突破概念理论中的教学难点

在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速率”与“平衡”混为一谈。缺乏对“速率”和“平衡”内在联系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时。就开始精心设计“问题”,为后面的“化学平衡”作铺垫。强化“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有意识地举可逆反应作为例子。例如,针对一定条件下在某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合成氨的反应,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

①在容器体积固定前提下,通入n2,正反应速率如何变化?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②将容器体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怎样变化?

③该反应焓变小于0,升高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怎样变化?

看似简单的3个问题,蕴含了较大的思维容量,尤其是对逆反应速率的分析。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正、逆反应速率要么同增、要么同减”。为后面“化学平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后,笔者仍然以上述合成氨的可逆反应为例,通过下列4个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正:逆反应速率随着时间变化关系图(v-t图),让学生在画图的“慢”过程中去体会“反应速率”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人n2,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将容器体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

③该反应焓变小于0,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

④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绘图的过程。是学生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复习的过程,是整理自己思维,使自己对问题理解更加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经历了从“想当然”到“似是而非”再到逐渐清晰的体验后,学生终于认识到: “反应速率”改变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平衡”移动实质上是正、逆反应“速率”改变程度不等导致的,改变后“速率”快的一方主导“平衡”移动的方向。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两者的关系豁然开朗。

2.2 鼓励学生提问。在“问题”解决中深化对概念理论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图1是在实践中日趋完善的“学生提问流程图”。

第一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预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倡学生要尽量提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归纳整理。是课后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

第二步:教师整理问题。整理问题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不够成熟的问题中。洞悉他们的知识漏洞以及能力欠缺之处。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提供依据。表1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课后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不满足教材上现有的结论,不局限于教材给出的解释,而是“刨根问底”,直奔问题的“源头”。虽然表征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提出的问题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这种不迷信权威的学习品质非常可贵,令人欣喜。更重要的,他们的“问题”成了笔者不断提高的源动力。

第三步:课堂展示问题。课堂上教师用ppt展示经过整理的问题。对于来自民间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遇到十分切中要害的问题,学生会争相询问提问的主人,面对同学们难以掩饰的欣赏,提问者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同时,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第四步:共同解决问题。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疑问时,总是倾向于消除这种疑问,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推动力。

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开放环境,让学生有话敢说,实话实说。如果学生的问题难倒了教师,笔者认为这正是教学成功的标志。许多发明创造难道不是突发奇想、钻牛角尖,然后经过去伪存真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吗?

2.3基于“问题”。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试卷讲评的主人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为了使讲评更有针对性,教师一般都会事先统计每道题的得分情况,综合分析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以便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进行点评。这种做法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如果每次测验都这样做,难免力不从心。即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如果不统计就讲评。则只能凭借教师“经验”,针对性就更打折扣。

我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化学期中考试绝大部分都是化学选修4“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解质溶液)内容,考试结果显示: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既有144分的高分,又有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及格(90分)水平。于是,笔者对试卷讲评课进行了改革,将讲评的权力下放给了学生。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四人一组分好合作小组。尽可能保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每个小组选出化学成绩最好、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最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试卷分析。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提出具体要求:针对每道选择题。如果是选正确

选项,要对错误选项逐条找出错误原因;针对每道填空题,分析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预先给出)之间的差距,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于小组成员出错的题目,首先要由本人讲出他(她)的做题思路,组长带领其他成员帮助他(她)指出其存在的思维障碍,然后共同讨论出正确答案。这些工作都完成后,组长带领组员对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拓展,想想能否进行一题多变(发散)?多题一解(归纳)?领了任务的组长热情高涨,很快就把小组成员组织起来,讨论的氛围很快形成。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讲评质量以及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笔者提出下节课要精选一些典型试题,在每个小组内随机点将,在全班范围内二次讲评,选手的最后得分就是小组得分。教师将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点评、迁移。引入了竞争机制后,每个小组都不敢怠慢,对每个问题都讨论得十分充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要求与老师进行讨论。下次课进行二次讲评时,笔者请各组组长担任评委,对每个小组的当众讲评给出分数及理由。结果讲题的学生(笔者有意识地叫了考试没及格的学生)表现都非常出色,组长的评价结果也十分公平。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讲题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问题作了引领、提升,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轻松自然。

讲评课结束后,笔者对这种试卷讲评方法进行了调查采访,请学生从试卷讲评的针对性、知识覆盖面、问题解决程度、得到锻炼程度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新、旧讲评方式的看法。表2列出了学生对传统试卷讲评模式与合作小组讲评模式的比较。

这样的试卷讲评虽然比教师“一言堂”占用课时,但是能讲深讲透。它能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他们交流和体验,使他们纠结心底之困在小组合作中消融,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随后的教师点拨中得到提升。尤其是中考不及格的学生收获最大,他们认为这次试卷讲评的收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尝到了这次学生讲评试卷的甜头,以后笔者多次在习题课上采用学生合作小组方式,小组内部“地毯式”扫描每个“问题”,逐个问题、逐人落实,小组间二次讲评时再次将问题进行提炼、升华,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9

1研究方法

1.1原料油酸值测定酸值(aV)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需要消耗KoH的毫克数[10],测定方法可采用GB/t5530-2005规定的乙醇测定法。准确称取1g试样注入锥形瓶中,加入10mL乙醚-乙醇混合(体积比为1∶1)中,用0.1mol/LKoH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另做一空白试验,除不加样品外,其余操作同上,记录空白试验中KoH的用量,酸值计算公式见式。

1.2制备生物柴油方法取一定比例量的浓硫酸催化剂,溶解于按醇油摩尔比配置的的无水甲醇中,制成浓硫酸-甲醇溶液备用;在装有磁力搅拌器、冷凝管和温度计的三口玻璃烧瓶中,按既定比例加入棕榈酸化油,当加热到反应温度后,迅速加入制备好的浓硫酸-甲醇溶液,搅拌、回流一定时间后,静置分层后,利用式(1)计算样品的酸值,通过反应前后油脂的酸值变化,利用式(2)计算酯化反应的转化率。

1.3优化分析方法本试验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分别选取反应温度、搅拌速率、醇油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与原料油质量比)为考察因素,以酯化反应产物酸值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从而探讨各因素变化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应用正交优化试验方法,以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和搅拌速率为自变量,酯化反应产物酸值为因变量,设计4因素3水平试验考察各因素的交互影响和显著性分析,最终得到制备生物油的最佳工艺。

2结果与讨论

2.1原料油酸值

按照植物油酸值测定标准GB/t5530-2005,测得原料油的酸值为196.9mgKoH/g,原料油属于高酸值油,所进行的反应主要是酯化反应。

2.2单因素试验

2.2.1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在搅拌速率为200r/min,醇油摩尔比为6∶1,浓硫酸催化剂用量为2.0%(wt)的作用下,反应时间3h,以原料油酸值的变化情况为指标,不同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由于酯化反应为正向吸热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平衡向正向移动。当反应温度从45℃增加至60℃时,反应产物酸值由35.4mgKoH/g降至14.4mgKoH/g,酯化反应转化率也由82.0%增大至92.7%。而当继续升高温度至65℃,反应产物酸值反而变大,酯化反应转化率进而变小到91.8%。这是由于当反应温度超过甲醇沸点(标准状况下为64.7℃)时,甲醇开始汽化,从而使得甲醇不断损失,反应体系中甲醇的浓度降低,最终导致酯化效率降低。因此,选择最佳的酯化反应温度为60℃。

2.2.2搅拌速率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60℃,醇油摩尔比为6∶1,浓硫酸催化剂用量为2.0%(wt)的作用下,反应时间3h,以原料油酸值的变化情况为指标,不同搅拌速率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当搅拌速率从50r/min增加至200r/min时,反应产物酸值由104.3mgKoH/g降至12.0mgKoH/g,酯化反应转化率也由47.0%增大至93.9%。这是因为机械搅拌速率能够增大醇油两相的互溶性,从而增大了两相的反应接触面积,提高酯化反应速率。而当继续提高搅拌速率至250r/min时,反应产物酸值基本保持不变,转化率保持在一个定值。说明此时的搅拌速率已经使醇油互溶性达到最大,反应体系充分混合。从节能的角度考虑,选择最佳的搅拌速率为200r/min。

2.2.3醇油比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在搅拌速率为200r/min,反应温度为60℃,浓硫酸催化剂用量为2.0%(wt)的作用下,反应时间3h,以原料油酸值的变化情况为指标,不同醇油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当醇油摩尔比从4∶1增加至6∶1时,反应产物酸值由55.1mgKoH/g降至14.0mgKoH/g,相应酯化反应转化率由72.0%增大至92.9%。这是因为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的用量可以促进反应平衡向正向移动,提高酯化反应速率和转化率。而当继续增大醇油摩尔比至7∶1、8∶1时,反应产物酸值基本保持不变,转化率保持不变,说明此时的醇油摩尔比对正反应的促进并不明显。同时过量的甲醇会对后续分离工艺造成影响,也会增加生产成本,所以选择最佳的醇油摩尔比为6∶1。

2.2.4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在搅拌速率为200r/min,反应温度为60℃,醇油摩尔比为6∶1的作用下,反应时间3h,以原料油酸值的变化情况为指标,不同浓硫酸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当浓硫酸催化剂用量从1.0%增加至2.0%时,反应产物酸值由59.1mgKoH/g降至15.0mgKoH/g,相应酯化反应转化率由70.0%增大至92.4%。而当继续增大催化剂用量至2.5%、3.0%时,反应产物酸值反而变大,酯化反应转化率变小。说明此时的反应物中催化剂浓度趋于饱和,增加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转化率提高没有影响。同时过量的浓硫酸造成副反应的发生,影响正反应的进行。所以选择最佳的催化剂用量为2.0%。

2.3正交优化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中各因素影响结果,采用正交试验,以反应物的酸值作为考察指标,考察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最终确定优化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其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以反应产物的酸值为指标,酸值越小,酯化反应转化率越高。由表2结果可知,对酯化反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搅拌速率,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最不显著,其中影响因子显著性次序依次是:搅拌速率>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最佳的酯化反应工艺条件为a1B2C3D2,即为反应温度55℃,搅拌速率200r/min,醇油摩尔比7∶1,催化剂用量2.0%,此时的酸值最低,酯化反应转化率也最高。按照最优酯化反应条件进行3次重复实验,测得酸值降到12.0mgKoH/g,转化率达93.9%。

3结论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过程研究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6-01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范畴,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表示方法和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其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专题的重点。难点主要是化学反应速度的计算和外界条件对其影响的应用。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近期笔者有幸在课堂活动中欣赏到《化学反应速率》一课的录像。该授课录像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纵观整节课,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化学学习始终没有脱离科学方法这条主线。可以说,该课实现了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执教教师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引出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运用类比法和演示实验法引导学生推导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深入浅出,体现了“为培养学生思维而教”的教学思想。同时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也实现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意义建构。教师注意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深层理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归纳、实验等科学方法,并强调了“变量控制”这一基本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以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及实验探究能力。

1.通过视觉的直观比较自然引出概念

通过播放炸药爆炸的录像和石灰岩形成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化学反应是有快有慢的,既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自然的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视觉敏感性来制造认知冲突,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意识的体验了科学家工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

2.通过类比和实验实现概念的自我建构

通过物体运动速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类比写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V=C/t,接着教师引入了一个教材内容以外的趣味实验(碘时钟实验)进行演示:将Kio3溶液和na2So3溶液反应,让学生一起数数计算生成单质碘使淀粉溶液变色的时间。然后通过提问:如何表示此化学反应的速率,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表达式中是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而不是物质的量,美中不足的是验证实验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科学家探究物质世界的另外两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类比和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现深层理解

探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教师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让化学走近学生,使学生领悟化学的学科价值。教师列举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冰箱储存食品、合成氨反应等进行教学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的外因有哪些,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教材中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探究,在实验前教师对药品用量及实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并强调进行对照实验要有“不变量”,期望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变量控制”这一基本的思想方法。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观察、归纳等各方面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了科学家工作的另外两种基本的科学方法——观察和归纳。

从对《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的分析来看,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自然引出概念;用类比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物理知识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自我建构;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本质观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整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师课堂控制娴熟,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螺旋发展,最终达到准确地认识和运用概念的目的。应该说,整节课效果相当良好。

文末,笔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提出了两点改进建议与广大同行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