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48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1

一.改变社区管理意识

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管理应摒弃传统的“居委会大妈”式的管理,应为社区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计划,提出合理创新的思路,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社区居委会应认真筹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再盲目的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对与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相关的因素应考虑更加齐全,准备更加完善,如合适的场所、硬件设备和人员等。社区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应努力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更多的条件,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能再让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政府、社区和居民都应真正理解社区文化的含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了解开展社区文化的作用,认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营造和谐、友爱、安宁、高尚的社区文化而努力。

二.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在社区管理中,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并由专人负责,也可以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社区文化工作的职责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使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理可依,避免在社区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同时还应大力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让居民在社区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他们参与社区文化管理,由他们制定社区文化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引导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向这满足居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展进行的,面向全体社区中的居民的一种活动。所以,要想发展好社区文化工作,就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本社区内的环境、风俗习惯、地方特色、所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从社区居民出发,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层、居民从事的行业分类、居民的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比如某个社区的老年人比较多,社区工作者就可以根据社区这一现实情况多开展一些与老年人有关的社区活动,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喜好,开办一些社区的艺术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活动还要采取居民乐于接受的、适合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形式来开展,若是社区文化活动所倡导的价值观背离了社区居民的主流价值观,那么这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就会难以持续开展下去。

四.整合社区资源,合理利用

社区文化建设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一定要学会“借力”,所谓“借力”就是指社区工作者应学会合理利用社区中的资源,借整个社区之力来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那么在发展社区文化之前,社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对自己社区的资源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居民、学校、图书馆、电影院、某单位的大型会议室、照相馆等,这些都是社区中可用的资源,社区可以出面去联系这些社区资源,将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与这些社区资源联系起来,为社区居民谋福利,比如辖区内的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图书馆、看电影可以打折,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借用某单位的大会议室等。社区中可用的资源有很多,就看是否能够被好好的利用起来,社区资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不可小覷。

五.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适当使用激励手段有利于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步伐。对社区工作者而言,他能够如期按照社区文化建设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由社区出面对其进行物质或者经济的奖励,表示对他的工作成果的认可,以此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对社区居民而言,如果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表彰,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使居民的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六.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感受者。社区文化的建设,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努力和贡献,所以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加深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使居民重视对社区文化的营造,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邻里友爱的社区氛围。只有让居民切身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推进社区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帮助社区居民形成与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七.开发资金支持系统

社区文化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作为保障,缺少资金支持的社区,难以开展具有持续性和富有成效的社区文化活动。我国社区目前大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想要健全社区文化的建设,就一定要解决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开发社区的资金支持系统一定要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社区居委会首先应找好自己的定位,社区居委会才是社区管理的主导部门,不能总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少量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者应利用社区固有资源,开发新资源。社区首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源,从社区内部寻求资金支持,利用社区内居民和企业的优势,为社区引入资金。比如社区可以和其辖区内的驻地单位进行合作,寻求长期的资金支持合作,作为交换,社区可以为其提供一些便利,比如免费使用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为该企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社区也可以成立一个文化专项基金,将本社区的文化特色宣传出去,寻求更多的外部社会力量帮助。社区活动资金的开发不仅要开源,也要节流,社区工作者应按月、季度、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资金使用计划,将社区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金的审批程序,制定专人负责,把握社区资金的流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

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自己组织培训,也可以联系相关政府部门请求提供支持,请来专业的老师,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现状,分阶段的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深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开展文化活动的兴趣,以此来确保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质量,以便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需求的形式也慢慢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场所,社区的稳定繁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文化的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社区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长久发展都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2

【关键词】社区服务;软实力;企业文化;执行力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崛起,必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所谓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为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相对一个企业来说,“硬实力”一般指企业的设备、厂房、资本、人员、产量、利润等容易量化的东西,企业“软实力”是以组织模式、行为规范、诚信指数、品牌意识、服务理念、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为基本要素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两者都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硬实力是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作为企业灵魂的软实力,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价值观,是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培育和积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是企业一以贯之地养成,一脉相承地坚持,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企业这个生命体中的细胞和行为之中,化作企业的原动力、规划力、感召力、执行力、共识力和管控力。

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的品牌,名人效应以及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根据社区服务的特点,结合我单位实际,笔者认为,社区服务业的软实力建设主要应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和提高执行力方面来做工作。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工作自豪感

社区成立之初,不仅服务的小区环境脏乱差、硬件设施没落实,而且软件建设是零,什么都没有,员工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纯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社区的管理者为了扭转员工的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1.培育和提炼具有物业特色的服务理念。(1)用“宁愿一人脏累苦,换来万家净美安”的物业员工精神铸魂炼魄。坚持把物业员工精神贯穿到全员教育中,做到时时灌输,处处提醒。首先是把物业员工精神、爱岗敬业、惜岗尽责教育做全员教育的第一课和必讲课;其次是定期组织大家参观荣誉栏,讲解每一块奖牌、荣誉证书获得的经过,激励大家牢记自己是光荣的物业员工,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2)把“让居民满意,为社区争光”,作为全员服务的宗旨。为增强员工的争创意识,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中,都把服务质量作为单位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其中,使全员增强了每一项工作都是市场观念,形成了具有岗位特色的服务力。(3)把“我在岗、我守责、我上岗、我保质”的服务意识根植于每一名员工心中,树立了立足本岗、为促进社区发展、为居民群众服务做贡献,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物业服务观念。

2.样板选树、典型引领,形成浓郁的比学赶超氛围。(1)样板选树,争创标杆。通过“全员创优岗”、“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选树服务样板岗位,以样板岗位促标杆基层队创建,努力实现队队争创标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局面。样板选树工作分三步开展,一是基层队发现和选树样板区块,定位闪光点。社区各基层单位根据自己的服务特点,培育和选树样板岗位,提炼经验做法;二是各管理站组织学习样板岗位,推广闪光点。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学习交流,现场学习样板的工作质量和对方的管理经验;三是在社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查缺补漏,扩大闪光点形成闪光面。通过学习样板,要求各单位查找本岗位与样板岗位的差距,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下一步整改措施,不断强化员工责任心,真正向样板去学习,使闪光点辐射为闪光面。(2)典型引领,比学赶超。典型是旗帜,也是品牌。先进典型,既是加强改进党支部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可充分展现先进人物精神的群体化和人格化。社区服务业应把挖掘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作为培育服务创新团队的重中之中,为充分发挥各类典型在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根据各项工作的需要,全面选树“四种典型”,即选树一批技术能手型典型、选树一批创新型典型、选树一批服务明星型典型、选树一批管理型典型。就目前来看,社区在服务明星典型的发现和宣传上取得的成效最大,如年年劳模的评选,特别是去年劳务工转正,有三名劳动模范受益,对其他员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而是一种身份的转换,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一辈子的;其次通过每年的技能大赛,使得一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掀起社区学技术,精业务的高潮;在创新型典型、管理型典型选树方面还有待加强。

深入挖掘样板岗位、典型人物的先进经验和事迹,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不断展示出物业人优秀的职业素养、精湛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3.营造和谐“家文化”,凝心聚力增土气。文化发展是一个企业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为此,应结合单位员工实际状况,以落实“五五”模式为抓手,以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文化氛围为出发点,开展和谐“家文化”活动,凝聚士气,增加战斗力。(1)开展“周末文化沙龙”等特色载体活动。(2)开通“温馨群”网络,架起与员工的连心桥。通过“温馨群”群主来收集员工提出的工作、生活上的难题和困扰,社区相关部门能解决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给予建议和正确引导。(3)组建“文体协会”,凝聚土气。在员工中组建一批文体协会,积极开展有影响、受欢迎的健身锻炼、友谊比赛、团体娱乐和户外活动,不断拉近党群干群思想距离,把员工的人和心吸引到团队中来,形成和谐共建的亲密氛围。

二、内外兼修,提升企业服务形象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先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其次是优质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

1.实施“四项”培养计划,提高员工整体素质。(1)实施梯级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油田建立人才成长成才通道的有力时机,结合实际,彻底打破员工身份限制、性别限制、岗位限制,大力实施人才梯级培养计划,即把普通员工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和岗位能手,把党员能手培养成劳动模范和管理人才,形成人才梯级成长格局。(2)实施借脑培养计划。根据业务和培养需要,适时邀请外部专家和专业人员,针对物业服务、绿化养护、设备维护、党建工作、和谐创建及其他专业的实际问题和具体疑难,展开专题培训辅导,努力拓展岗位员工的视野,消除专业盲区,打通工作障碍,实现快速成长。(3)实施技能培养计划。结合岗位需要,积极为员工提升技术等级创造有利条件,持续广泛开展诸如生活行政服务员、经管员、驾驶员等人员等级鉴定前培训,努力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水平。(4)实施多能培养计划。积极鼓励员工一专多能、一人多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为好学上进的员工创造便利,如调整班时、实施轮休、岗位支援等,及时消除员工参加岗位取证、第二文凭等学习的顾虑,营造全员齐学习、素质共提高的良好氛围。

2.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企业信誉度。采取“三回访”的工作方式,推动服务工作持续进行改进。即队部定期对居民小区的服务进行质量回访,服务人员每月对本人的工作质量进行回访,队干部不定期到被服务单位进行回访,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及漏洞,并对不足和漏洞及时分析原因进行解决。在“三回访”的同时,开展自查自改工作,自我加压,自我改进,不断提升服务信誉度。

三、引进竞争意识,增强企业执行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说到底上面各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及任务的完成,最终要靠基层去完成,基层执行力的强弱是决定各项工作的质量的关键。

衡量一个企业执行力的准则有四条:一是及时性,很多决策是有时效性的,在一定时期有着特定的意义,不及时执行,就会贻误时机;二是准确性,一项科学决策必须准确无误的落到实处,不能篡改和歪曲决策原意而实施;三是变通性,遵照执行不是简单的照搬文件,而是执行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四是创新性,在贯彻执行上级决策时,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执行。

提高企业执行力一是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执行的周密性和富有成效;二是依靠员工特别是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

1.建章立制,严考核,保证执行力。首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各项工作提供行动指南。结合社区的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通过各种制度、办法的制定,规范了物业管理行为,做到了责任清,目标明,确保物业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各岗位的工作标准,将一岗一标准落到实处。通过修订完善“一岗一标准”考核细则,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量化分解到每一个岗位,规范了员工岗位操作程序,做到了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标准,岗位有规范,奖惩有规定;最后是严格落实检查考核制度。根据制定的各项管理考核办法坚持不定期检查、月度检查和每季度一次的综合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基层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建章立制,严考核,真正做到了“四个一切”(一切工作有标准,一切工作具备条件,一切工作按标准操作,一切工作按标准检查考核),保证了执行力的发挥。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3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对于“社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马畏安先生编写的《社会学概念》中有过详尽的表述,而我国内地的社区建设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国家民政部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始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和创造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大众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文化关注民生、文化惠及民生”这一国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大社区居民十分期盼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篇的“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第四十四章明确规划:“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宽投资渠道。”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系列的决定和规划,足以说明当今中国的城市亟需关注和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一、关于社区与社区文化

“社区”,本来是社会学的概念。而社区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学家认为社区含有道德上的整合与互属,感情上的联系和投入,以及亲友关系、和睦友好等意思。所以,可以这样说,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社区这一特有的社会组织,社区建设不仅仅是独立的单项活动,而且承载着多种功能和期盼的复杂的行动体系,于是便有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说。

关于社区文化,不少的社会文化专家、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该社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生活习俗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实践中亲身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精神状态、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形态而构成。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生活空间内,以提高社区成员文化修养,增进社区成员交往,增进社区成员健康,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关注社区民生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活动。

社区文化实质是社区内不同单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文化学习、科普活动、习俗传承、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帮,歌舞艺术展示,健身健康锻炼和视觉审美等文化活动事项。就目前而言,社区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以来可谓是蓬勃发展,社区文化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拓宽了新的领域、新的视野。同时也不断积累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成就,大大地激发了社区文化新的活力和新的热情。此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社区文化建设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指出了新的前景。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创新的思路、探索的勇气和扎实的工作,去迎接社区文化新的挑战,以社区文化建设与繁荣的新成果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够,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说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如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没有高质量、多层次、多门类的精神文化享受和参与,不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影响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就是要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4

一、以人为本,立足社区,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环境氛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把握社区群众的思想观念,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和提高群众素质上,把最大限度满足社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第一,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区先后共投入70个亿,大力改善社区环境,共新建、拓宽改造道路78条,出新小区共430多万平方米,整体亮化楼宇139幢,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创新社区服务机制,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包括社区助老储备制度等在内的30多项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构建起了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第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社区群众的学习力、创造力。以创建学习型城区(领导班子、机关、单位、社区、家庭)为契机,在全区建立起一个包括零岁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等在内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和立体式的教育体系。第三,营造良好的文明环境,提升社区群众的素质。通过社区议事园、“五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社区故事会”、社区“擂台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纵”“横”兼顾。即在“纵向”上发挥好中央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中央、省市的指示精神及时贯彻落实到社区基层的同时,又在“横向”上努力,为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和中心意识,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和实效性。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税源经济相结合。

“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我们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使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第一要务”,积极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不断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年,我区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0.48亿元,较强的经济实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努力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税源经济的强力支撑作用,通过培育和提高广大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城区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在湖南路文明示范街的创建过程中,坚持“创建促文明,文明促繁荣,繁荣出效益”的理念,将一条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路创建成“在全国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湖南路街道*年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占区级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税源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与推进社区建设相结合。

“文明社区是社区建设的崇高目标”。目前,社区建设的侧重点已由原来的“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优美、生活优质、生态优良的文明生活环境”发展到“满足人自身的全面、持续发展”上来;由原来的“人对社区外在环境和物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发展到“实现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上来。为此,我们一是大力加强社区设施建设。着重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人的自身发展的追求”作为深化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加强硬件建设。先后建成91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艺术中心、5000平方米的社区体育中心,并在每个街道建成1000~2000平方米、每个社区居委会建成100~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文体活动中心。二是大力推进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开展依法治区工作,不断深化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实施社区、城管、环卫等体制创新工程;加强社区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年,区政府投资500万元,公开招聘500多名下岗职工担任社区保安,既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就业,又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我们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筹备成立“*区业余艺术学校”,并在各社区成立“雪绒花”少儿艺术团等百余支业余艺术团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展文化*风采,创小康示范城区”为主题,开展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进山西路广场的“欢乐广场周周演”活动,形成周末和节假日“白天看演出,晚上看电影”的景观。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我们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上,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解决思想问题,虚功实做,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开展“一条街”(湖南路放心购物街)、“一盏灯”(楼道亮化灯)、“一根线”(社区服务热线)、“一支队伍”(党、团志愿者队伍)等为民服务活动;在社区、邻里、家庭分别开展以“送新风”、“送友情”、“送温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次,积极开展“一助一”扶贫帮困活动。全区291名处以上干部与特困群众进行“一助一”结对帮扶,在全区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主体、以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以医、住、学、讼为补充的帮扶格局,*年仅区财政用于帮困扶贫的资金就达到730多万元。

三、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

(一)创新思路,增强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命力。

一是服务中心。在每年一度的全区工作务虚会上,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及时提出当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2000年,我们提出了“负重攀登,敢为人先”的八字*精神;*年,提出了“构筑*文化体系,打造首善之区形象”的思路;*年,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首善’形象”的建议;*年,把“精心打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二是明确目标。紧紧围绕全区“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文明社区是社区建设的崇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富民强区永恒主题”的理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全新的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是沉到社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适时提出了“九个到社区”的思路。即组织机构拓展到社区、设施载体建立到社区、思想教育延伸到社区、理论研究扎根到社区、中心工作深入到社区、舆论氛围营造到社区、文明活动创建到社区、服务宗旨落实到社区、信息动态掌握到社区,增强了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命力。

(二)创新机制,增强精神文明创建的整合力。

一是完善领导和工作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成立了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调委员会,以及文明社区创建联席会、社区工会、社区妇委会、社区团建联席会等一系列社区组织,还成立了“*社区党建研究中心”、“*城市社区研究中心”。健全了区、街道、社区及居民骨干的四个梯次的工作队伍,形成了条块结合、协调运行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网络。

二是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由社区各单位参加的区、街两级社区信息员工作网络,收集、分析社情民意,反馈社区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该网络被定为50个直报点之一。

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我们做到了上级部门、社区单位、居民群众考核与街道的自我考核相结合,把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情况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的考核体系之中,奖惩兑现。*年起,在全区21个执法部门开展了优化投资软环境竞赛活动,第一名奖励一百万元,末位部门的主要领导实行诫免谈话。

(三)创新载体,增强精神文明创建的鲜活力。

一是建立社区议事会机制。我们在全区开展社区议事园活动,社区每个成员都可通过议事园这一渠道,随时向社委会乃至上级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百姓事百姓议,自己解决自己事。建立社区议事会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建设“四位一体”(居民代表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社委会为执行机构,党支部为保证监督机构,议事会为居民参与议事的反馈机构)的“*模式”。议事园活动开展以来,各社区共收到并妥善处理了居民意见、建议和反映问题1.8万多条。议事园成了沟通政府与群众的“连心园”、群众自我教育的“教育园”,促进了居民自治,推进了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二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我们把每年3月定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广泛开展《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观察员等“五员进社区”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组织成立道德宣讲团。今年1月,我们分别与*大学、*师范大学合作,组织“博士生十六大宣讲团走进湖南路文明街”活动、“大学生十六大宣讲团走进社区”活动。今年3月,湖南路文明街成为*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有6名南大博士生被聘为文明街的诚信教育研究员。

三是开展“社区故事会”、社区“擂台赛”活动。在各社区征集、宣讲新人新事新风尚,广泛宣传任劳任怨的社委会主任、热爱社区的好居民、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社区人和热爱第二故乡的外来务工人员。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弘扬正气,营造文明的社区氛围。积极开展创文明社区“擂台赛”活动,围绕创建的软硬件内容“打擂台”,全面展示文明社区创建的成果。*年,我们又把“擂台赛“内容拓展到社委会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的“应知应会”上来,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两点思考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5

严把“四道关口”

“社区让我这样的下岗职工增长了见识,重拾了自信,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55岁的周泽瑶,是居住在麻江县群英社区的一名下岗职工。与群英社区其他130多名下岗职工一样,老周常年疲于生计,缺乏邻里沟通和创业就业意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2013年,群英社区新建的活动场所投入使用,社区党支部与麻江县就业局携手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打造下岗职工创业就业平台和社区文娱舞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扶持和社区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包括老周在内的113人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有17人开始了自主创业。

依托新建的活动场所,麻江县通过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致力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服务水平”的服务型精品社区。

按照《黔东南自治州2012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麻江县投入建设资金300余万元,由县委组织部牵头,采取“一周一调度的方式”,统一设计规划、完善功能设置、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把控“四道关口”,最大限度地保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阵地作用。

一是严把“面积关”,建设规格高标准。按照“每个行政村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社区(居委)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建设要求,社区活动场所建筑面积均远远超过最低标准。

二是严把“规划关”,功能设施齐完善。坚持把完善村(社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作为出发点,统一规划设计,切实做好“一厅、两栏、五站、八室”阵地设置,保证每个农村社区阵地完善、功能齐全,全面满足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需求。

三是严把“质量关”,工程建设不走样。制定出台《麻江县2013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麻江县村(居)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周由县委组织部长牵头对活动场所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及时对建设中的用材、质量、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督促。

四是严把“责任关”,确保工期不滞后。制定出台了《麻江县村(居)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制度》、《麻江县村(居)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倒排工期制度》,对各部门、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完成时限,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目标。

在此背景下,麻江县群英社区、城江社区、凤凰社区、新兴社区等先后改建了活动场所,社区服务平台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不仅解决了以往办公环境较差、服务功能不齐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同时,为群众建造了优质的文娱活动、健身锻炼的休闲场所,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为打造服务型精品社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打造“四化社区”

打造“四化社区”是麻江县建设服务型精品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

一是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以社区为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特点,划分网格,建立社区支委成员兼任网格党组织书记、网格党组织成员兼任楼栋党小组长、楼栋党小组长兼任楼组长的社区党建网格管理体制。

二是推进社区自治民主化。建立完善居民议事会议制度,按照群众公开提事、联席会议议事、民主表决定事、定点集中办事、严格制度监事的五步工作法开展议事工作,各社区每月召开1次居民议事会,商议有关工作,公示办事结果,让社区群众充分行使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推进工作运行制度化。重点抓好社区支部议事、党建联席会议、“”、创先争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承诺、设岗定责、党费收缴等十项制度的落实,认真做好社区先进分子发展党员工作,各社区党支部每年发展党员1名以上。

四是推进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资料归档,统一“二表、六簿、五档”党建档案类型制式。即在职党员认领公益岗位登记表、社区党员认领设岗定责登记表,“”记录簿、社区党员登记薄、流动党员登记薄、困难党员帮扶登记薄、社区党委印章使用登记薄、党员服务队伍登记薄,工作档案、党员发展档案、党费开支档案、党员活动档案、上级党组织下发文件档案。

得益于“四化社区”建设,麻江县各社区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通过完善社区阵地服务功能,公开工作程序和办事流程,强化社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综合素质提升,解决了“门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社区组织办事效率,促进了社区效能建设,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树立了高效服务型社区新形象。

创建“四个家园”

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理念,麻江县大力创建服务型精品社区,开展“四个家园”创建活动。

凭借社区党支部与县就业局共同开展的“共驻共建”活动,群英社区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下岗职工的安心家园”。

与此同时,城江社区结合社区与杏山中心小学毗邻的实际,以团县委“共创共建”为契机,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创建“儿童之家”,采取学期轮换制,每期收纳10名留守儿童,通过开展文化辅导、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等活动,把“儿童之家”打造成孩子们“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确保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健康有保、安全有护”,将社区建设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如今,走进城江社区“儿童之家”,映入眼帘的是洁白的长桌和整齐的椅子,2000多册科普读物、作文集等图书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图书柜上,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学功课、玩游戏、做手工。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儿童之家”成了他们“天天都想来”的温馨家园。

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的凤凰社区则力争成为“流动人口的舒心家园”。社区以“亲情服务流动人口”为主题,积极探索建立“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以网管人、优质服务、区域协作、两地互通、信息支持”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将新招聘的县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安排到社区参加为期1年的“驻区”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有力推进了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自搬入新址以来,社区已接待各类群众700余人次,办理各种事项371件。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6

*社区依据和谐社区建设“六好”标准,以选准配强社区组织班子成员、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构建共驻共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突破口,着眼“四抓”“四确保”,努力探索推进“三有一化”建设工作的路子和办法,高标准打造精品社区党建品牌,各项工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坚持配强队伍抓“龙头”,高标准选准“当家人”,确保社区有人管事和有能人管事

社区党w所辖党总支*个,党支部*个,目前管理党员*名。为使社区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社区党w坚持以加强班子建设、提升干部素质和充实骨干力量为抓手,按照“有政治头脑、有服务意识、有办事能力、有创造精神”的“四有”标准,采取选聘、选派、交流、挂职等办法,选准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党员自荐报名、竞选者公开演讲竞争、党员大会直接选举等方式,选举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工作站班子成员,不断打造业务精、服务好、水平高的社区组织班子和干部队伍。

同时,坚持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工作站干事、社区居委会议事的社区“一委一站”工作运行模式,确保有人管事和有能人管事。目前,社区*名党组织和工作站班子成员全部经过选举产生,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班子成员有*人,占班子成员总数的*?*%,岁数最小的*岁,半数以上班子成员都有*年以上从事社区工作的经历。

二、夯实基础抓阵地,高标准规划建设活动场所,确保社区有场所而且有好的场所议事

社区成立前,一直租用面积仅有*平方米的小区居民住宅房办公,党组织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组织党员学习等,只能借用辖区公共单位的会议室,加上毗邻火车北站棚户区,生活环境恶劣,办公条件艰苦。为解决社区办公条件和居民区“脏、乱、差”问题,区委不断加大以“城*”和棚户区为主体的社区改造力度,统筹规划社区组织办公场所建设。按

照规划超前、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逐年解决、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城*”和棚户区改造,*年*月筹措资金近*万元,规划筹建社区活动场所。*年*月,正式启动社区活动场所和周边附属设施项目建设。*年初,建筑面积*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场所、占地*平方米的社区小游园、*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在过去棚户区位置上建成并投入使用。

社区活动场所规划建设为独立式二层四合院建筑,按照“四室两站一厅”标准建设。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会议室、远程教育学习站、党员服务站、“一站式”服务大厅等。考虑到社区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党员活动、提供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的功用,还规划了一定面积的绿化休闲广场、宣传栏、健身路径等。活动场所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话、传真、扫描仪和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等硬件设施,有牌子、有制度、有档案。目前,周边绿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绿地内广场式景观亭、工艺石桌、庭院照明灯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但实现了社区组织有场所议事,而且有好的场所议事。

三、完善功能抓服务,高标准发挥活动场所作用,确保社区各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社区党w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配套,不断拓展活动场所功用,“管用”结合发挥社区活动场所作用。

一是打造党员“活动站”。

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和党建联谊会等活动,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培训。设置“党员先锋岗”,强化党员表率作用发挥。完善社区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将组织党员开展的“一帮一”活动丰富成为“一帮多”、“多帮一”,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

二是打造便民利民“服务站”。

围绕“为困难群众献爱心、为青少年成长作贡献、为下岗职工解难事、为和谐社区优环境、为辖区退休老人送温暖”等方面内容,采取开放、透明的隔断式办公模式,在活动场所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站”,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同时,辐射延伸便民服务功能,成立以党员为“带头人”的文体、治安、家政等*支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社区居民服务。针对社区失业职工较多的特点,建立下岗职工失业档案,定期举办裁剪、烹饪、计算机等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建立“爱心捐助家园”,向困难群众、低保户和外来务工困难人员临时救助大米、油、衣被等生活必需品。依托“爱心通”专用电话,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的紧急求助、生活护理等服务。

三是打造社区“议事站”。

设置党务、居务公开和便民服务告示,坚持党务、居务公开和评议社区党员干部。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议事规则。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监督工作,促使社区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四是打造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站”。组建社区艺术团,成立秧歌队、腰鼓队、交际舞队、老年门球队等*支业余文体队伍,活跃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围棋班、英语班、舞蹈班、书法班等各类学习培训班,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歌舞晚会、读书比赛、游园联欢、家庭演唱会等,陶冶社区居民情操,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

四、整合资源抓品质,高标准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确保社区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建立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工作规范化。

建立社区、辖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建共建协调机制,积极吸收其党组织人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加快推进社区现有规章制度的“废、改、立”,不断完善民情收集、受理、承办、回复等制度;建立“互助家园便民服务卡”;完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活动考勤、居民诉求服务受理、社区服务岗位责任、党员报到登记等制度;将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进行登记,与他们签订《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承诺书》,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他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工作之余兑现承诺,为社区党建工作出谋划策,帮助居民排忧解难。同时,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活动记录制度,作为考评社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基础材料;建立通报反馈和考评奖惩制度,在党组织和党员中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三是整合社区资源,推行“协议式”共驻共建。

社区党组织先后与辖区*等行政企事业单位签定共建协议,通过轮流承办制、共建承诺制等做法,协调动员辖区公共单位将其所属硬件资源向社区党组织开放,帮助社区投入资金改造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临时提供大型活动场地等,较好地形成了条块结合、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确保了社区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7

[关键词]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民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9-0013-02

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以来,城市社区建设和居委会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看,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行居委会与新型社区建设不相适应的窘迫现象

现行居委会与新型社区建设不相适应的窘迫现象主要表现在居委会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上。

1.居委会管理职能虚位。主要是指本该由居委会承担的一些管理工作没有到位,存在居委会的上级部门――街道“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以致街道不愿意、居委会不乐意,居民不满意。按照《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居委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指导下拥有一定的自和自决权,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它既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也不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不能由政府任命,而应由居民选举产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虽然是由居民选举产生的,但其选举产生的过程往往带有街道指定的色彩,致使居委会的一些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表面上看是居民选的,实际上是上级定的;居委会成员自己是这么想的,社区居民也是这么看的,这就使得这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多少有些“变味”,呈现“官办”色彩。

2.居委会组织协调职能缺位、主要指居委会没有力量对本社区各类组织子以协调,以调动其社区建设的参与力,致使社区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居委会是包括辖区内所有住户、居民和法人的基层自治组织,在社区范围内,无论住户和居民,还是各类法人组织,居委会都有权组织他们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各项活动,都有资格借助他们的力量用于社区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居委会具有较强的“官办”色彩,加之各种利益矛盾比较突出,使得居委会没有力量组织协调所在辖区的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各项活动,致使社区建设因缺乏社区各界的广泛参与而不能够形成合力。

3.居委会综合服务职能空位。主要指居委会在为居民群众提供生活、教育、娱乐、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上,有很多地方没有到位,居民群众该享受到的服务没有车受到,从实际工作看,虽然居委会“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已有了很大转变,但同社区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居委会在对居民群众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方面,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居民群众就业难,再就业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也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实现社区无待业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虽然居委会经常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但真正完全符合居民群众需求和意愿的活动不多;在居民群众的养老、看病等服务上,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做得更是不够到位,对此,居民群众既有希望,又有怨言。

4。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之间关系错位。主要指居委会与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矛盾-较成熟的社区,一般都有隶属开发商的物业公司和住户自己成立的维权式的业主委员会;很多社区事务,都是由其二者协商敲定.似乎把“官办”的居委会给边缘化在一边,只是在前二者之间矛盾激化时才想到居委会,而后者又无力化解业已激化的矛盾。

二、体制性对策

消除上述窘迫现象,关键是要加快居委会体制改革和工作创新,切实把居委会建设成新型社区所要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适应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的需要。

要建立现代新型社区自治制度:具体思路是:

1.切实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确立为最高社区自治组织,将居委会确立为向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行政主导性自治组织。

原则上,要打破“一百户”到“七百户”的限制,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居民小区划为一个社区。因为,所谓社区,就是一个以利益为纽带、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体;只有居住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内的居民,才具有这样的利益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一个街道为一个社区,或以几个居委会为一个社区,都难以实现现代意义的社区自治。

居民会议的组成可以视社区大小,分别采取“全员形式”――由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居民组成;或采取“代表形式”――由每户代表组成。采取“全员形式”的,就叫居民会议,采取“代表形式”的,就叫居民代表会议。“代表形式”一般不要采取居民小组代表形式,因为小组代表不具有晋遍性。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居委会,并选举产生一个小规模的便于召集并定期召开会议的常设组织――议事监督委员会,代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行使社区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的职能。这一点非常必要,因为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机构代行监督,居民会议乃至居民代表会议往往形同虚设,最高权力往往难以体现。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和主持,或由议事监督委员会动议居委会召集和主持,甚至可以由议事监督委员会直接召集和主持。五分之一以上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成员提议,居委会或议事监督委员会必须召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委会必须提请议事监督委员讨论决定,后者认为若有必要,必须提请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产生议事监督委员会和居委会的首届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街道召集和主持。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议事监督委员会成员,议事监督委员会有权监督居委会,有权撤换和补选居委会成员。

2.切实将居委会确立为社区自治的行政主导性组织,统辖社区各项事务。

目前的社区自治,似乎是以全体“业主”选出的“业主委员会”为社区行政主导机构,以开发公司选派的物业公司为社区日常服务机构,以居委会为政府行政机构,而事实上,后者往往是被架空或被边缘化的。这是由现行居委会职能缺位、虚位,空位和错位所导致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社区建设之体制要求和价值理念所不相称的。事实上,“业主委员会”本身就是对“居民委员会”的体制性排斥,就是对政府行政干预的排斥。其自治意识是可取的,其排斥意识则需要引导性纠正。关键是要切实将居

委会变成让全体社区居民认同、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接受政府引导的社区自治组织。在此基础上,整合社区组织,确立居委会在社区事务中的行政主导地位。基本框架是:在对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负责的前提下,将现行的“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一道,改造成新型的居民委员会,并由其统领各类社区组织和各项社区事务,包括现行的物业公司-没有设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直接代之以居委会,不要再搞什么“业主委员会”之类的自治组织。物业公司必须划入居委会体制之下,向居委会负责,居委会必须全面担负起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物业管理、社区发展等基本职能。

3.居委会基本经费必须由国家单列财政予以保障。

以往的居委会,之所以事实上成为上级政府的附属物,关键一点,就是居委会基本开支由“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划拨”。“拿人家钱财,为人家办事”,很难使居委会成为居民自治组织。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居委会基本经费必须按照“公共税收社区返还”的方式由国家单列财政予以保障,而不是由上级政府的行政财政予以开支。国家有必要单独拿出这笔钱支持居委会,因为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社会管理,而社区则是最基础的社会单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何谈社会管理,何谈社会稳定-实际上,国家向居委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相当于向社区的自治组织购买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保证基层社会稳定。

至于社区建设的其他费用,要分门别类予以解决。原则是:居民掏出一点,物业公司挤出一点,住驻企业拿出一点,市场化服务积攒一点,上级政府资助一点。至于出资比例和资金管理,有待相关法律规章和“社规民约”予以规定。

4.居委会成员须实行合同聘用制。

根据社区成熟度还不是很高的现实,居委会主要成员的组成由街道组织推荐还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推荐必须是纯推荐性的,不能带有任何组织委派的色彩;必须得到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选举认定;不能排斥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而白行聘用。

三、树立服务理念,实现居委会角色转变

居委会成员虽然不是国家公务人员,但随着社区自治程度的提高,其“权利”和“权力”势必不断提高,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规民约”行使社区管理权力,并着力树立以德治社、依法治社之现代社区管理服务理念。

要善于以德治理,人文化服务。居委会要坚持亲民精神,切实处理好居民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及时关注居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围绕就业、养老、看病,文化等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开展工作,搞好服务,并真正做到有所作为,让居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享受实实在在的服务内容,着力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8

【关键词】欠发达;四有一创;良性互动;能力策略;权利意识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创新

2010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河北承德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基层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四有一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有人干事。各地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居民自治选一批、公开招录大学生增一批、下派干部补一批、公益岗位聘一批,着力解决有人干事问题。引导和保障并举、培训和考核并重、服务和激励并行,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青年进入了社区工作队伍。

(二)有场所议事。按照民政部、中央组织部等10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设施建设和管理规章的意见》要求,采取新开发小区建设一批、机关搬迁后划转一批、政府投入新建或租赁一批、原有社区改造一批的办法,千方百计增加社区用房面积,特别是在新建小区中,明确要求开发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标准无偿提供社区用房,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解决社区用房的同时,不断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所有城市社区配齐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必备的办公设施。社区硬件建设的不断改善,为推动社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钱办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意见精神,市区两级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的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将社区办公经费、党建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制定县区直部门和驻市单位联系帮扶社区办法,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

(四)有章理事。通过建立党支部、居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单项工作委员会使社区成为组织健全、协调联动的有机整体;对党建、综治、社会保障等十几类几十项工作制定了相应制度,规范流程,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推行重要事项社区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居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的议事方式,做到议事事项公开、议事结果公开、工作成效公评。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在“四有”的基础上,坚持以打造文明、平安、和谐社区为宗旨,全面创先争优、争旗夺星、服务群众。

二、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惑

欠发达地区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模式。但目前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并有其复杂的原因。

(一)政出多门,权责不一,难以发挥整体合力。探索形成的“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机制,虽被吸收写进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但由于部门之间协调不畅、权责不统一,而社区本身作为自治主体尚未发育成熟,导致能办事的不去办,该办事的不好办,自己的事没法办,难以发挥整体合力。

(二)社区工作内容职责不清,行政化倾向突出。在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社区管理的内容缺乏比较规范的划定,党建、计生、劳保、综治、卫生、残联、工会、妇联等十多项内容,最后都需要社区协办,而在交办过程中责权利、人财物又相脱节,导致社区组织超负荷运转。城市社区的基层组织履行了更多的政府职能,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反而弱化。

(三)社区制度和设施建设不完善,社区管理难度较大。社区制度和设施建设与居民需求矛盾尖锐,伴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劳动者身份转化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城市社区解决。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协调难度大,一些小区业主委员会难以成立,甚至有些小区没有物业企业进驻,社区工作人员需要直接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

(四)社区服务不到位,服务内容单调,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缺少集职业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

(五)居民的社区建设参与程度低,其素质和社区意识亟待提高。

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主体缺乏认同感,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社区精神。

三、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之间的协调

新形势下二者的关系应建立在对价值理念、公共利益认同一致的基础上,一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在处理与社区两委关系时,要从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向合作互助的关系转变,站在指导、服务的角度,对社区进行协助与监督,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的目标。二要转变政府对社区的行政管理方式,真正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提倡社区自主管理,尊重居民组织的自治权力、保障居民的合法利益和民利。

(二)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之路

要把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实行公开评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积极探索并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朝公益性方向发展。加强培训,规范管理,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能力。营造适合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优良环境,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通过制度化科学管理提高组织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社区建设精细化、法治化途径。借鉴全国各地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将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分类建档、科学管理的原则,整合区、街道、社区面向群众、驻社单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立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探索以基层党建网格化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社区立法,推动社区法治化建设。

(四)推进社区服务工作向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道路发展。按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类型科学划分社区服务,完善常规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化服务体系、建立志愿化服务体系、探索市场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五)培养社区居民公民意识,倡导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的社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冀办发[2011]20号河北省委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意见》.

[2]龚维斌.社区社团与社会管理创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6月.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9

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评议齐心协力共建温馨家园一、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夯实评议活动工作基础。二、实施“一三五”工程,道德评议树新风。莲峰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是蕉城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社区。由于社区建立时间短,一段时间来,社区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给居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社区针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扎实开展公民道德评议活动,努力实施“一三五”工程,即“抓好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开展五项评议”。2、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抓好社区居民道德教育、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一是抓好社区居民的道德教育。评议会组织师专学生分成五个队,深入社区各家各户,发放以“社情民意调查”和“环保伴童行”为专题的宣传单,使社区居民知道开展公民道德评议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和教育居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他们对公民道德评议工作的认同感,共同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及道德评议工作献计献策。二是积极探索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新方式,建立社区家教辅导中心,聘请学校教师、心理医生、青年志愿者和离退休干部任辅导员,举办家教讲座,与未成年人结对交友,开展良好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辅导,同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通过集中宣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构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三是开展“社区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环境治理活动,在评议会的努力倡导下,组织城南中学、师专学生到社区开展清理城市牛皮癣、卫生保洁等服务,驻区单位的团组织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三、巩固公民道德评议结果,齐心协力共建温馨家园。半年来,莲峰社区在开展公民道德评议活动中,取得巨大成效,他们将治理脏、乱、差引向创“三优”,用优美环境解决脏的问题,用优良秩序解决乱的问题,用创优质服务解决差的问题,使精神文明建设由“治”到“建”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

3、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社区风尚焕然一新。在道德评议过程中,经过道德评议员现场评议与道德宣传,不仅使社区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也提升了居民的公德意识,树立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涌现出许多新人新事新风尚。如:在评议乱占道经营现象时,经营户彭金凤看到评议员耐心地宣传和客观的进行现场评议时,十分感动,主动充当讲解员和劝说员,劝说占道经营的经营户不再占道经营,还居民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蕉城公安分局、交警支队高速公路大队、宁德烟草公司、立业房地产公司关心社区建设,捐助经费或捐送电脑、打印机、油印机等办公设备,城南供电所为社区路灯建设出谋献策,居民刘昌干无偿提供临时摊点经营用地,部分立业小区和后岗小区居民无偿提供沙石支持社区建设临时摊点。评议会将这些新人新事新风尚在道德评议栏的“光荣榜”上予以公布和表扬。总之,在开展公民道德评议活动中,莲峰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搞好两个结合,一是与创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城市相结合,推进整体工作上水平;二是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系统、文明行业、文明村居活动相结合,切实推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上新台阶。城南镇莲峰社区二00四年十月十五日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同志“*”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理顺社区关系为突破口,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推进社区信息化为动力,以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期间,围绕我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工作思路,建立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社区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以镇区党委为领导核心,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格局,建设配套合理、档次较高的社区基础设施和灵活沟通、快速反应的社区信息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网络完善、资源共享互惠、文体活动活跃、教育多样广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现代文明社区。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社区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社区居民最广泛的参与为根本,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优良品德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社区的全面进步。

(二)民主管理,依法自治。

社区建设工作要坚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步推行。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

(三)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充分调动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居民群众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从各镇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坚持社区建设基本原则,也敢于改革创新,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五)责权统一,落实有序。

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社区与各级政府的职责。要按照“权随责走,责随事转”的基本原则,有关部门要从本部门职能要求和工作特点出发,实行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工作重心下移,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热情为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使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各镇区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解决社区成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社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环境等。在构建社区框架阶段,各镇区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现状和今后发展规划决定社区的设置,确定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在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中,要依据各个社区的社情民意,本着“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逐个社区进行指导,力求符合实际,建有实效,逐步实现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四、工作内容

(一)完善新型社区的管理体制,调整居委会设置,划分、建立新社区。

调整、划分社区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居委会设置进行调整,重新规划、合并;二是对未设置居委会的新城区进行规划,设立新型社区,做到城市发展到哪里,城市社区就建到哪里,使城区地域与社区建设同步;三是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住宅小区,设立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一般以1000—*户为宜,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居委会,冠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至9人组成。社区调整、划分、设立由各镇区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划分社区居委会要把握四个原则:

1、地域性原则。要按照自然道路、河流、街、巷道形成的地块来规划社区,保持地域完整性,做到地缘关系明确,地域范围清晰、不交错。

2、功能性原则。即调整、划分社区要改变过去资源分割、重复建设的不足,顾及资源分布,整合资源,增强社区服务居民、管理社区、公告社会事务、办理社区公益事业等功能。

3、自治性原则。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办理自己的事情。因此,调整划分社区要方便社区居民自治。

4、利益共同性原则。共同利益是培养居民社区意识的重要前提。要把共同享有共同经济、福利、环境、安全等方面利益的居民、单位划入一个社区,以此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按照上述原则划分为地缘型(即以街区巷道、道路河流自然地域划分而成的社区)、单元型(即以商业住宅小区、封闭居民小区划分而成的社区)、单位型(即以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属聚居区、以大型工矿企业为依托的城市居民区)和综合型(即以集居住、旅游、商务、文化、体育等不同功能特点划分而成的社区)四种类型社区。

(二)逐步进行“城中村”的改制。

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实践市委提出的把*建设成为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有条件的镇区要积极推进“城中村”改制工作,凡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居民人口占本村一半以上,或者人均耕地面积低于本市人均三分之一的,都必须进行改制,把农村转变为城市,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使村庄变成城市社区。在“城中村”改制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以原村委会管辖范围设立一个社区居委会的原则,确实要分设的,要征得多数村民同意,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坚持集体财产所有权不变和集体财产处理权归村民的原则。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后,集体财产权属关系不变,原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仍属改变了身份的居民所有。对原集体经济的处理,原则上由原村民自己定,处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拍卖,拍卖的资金在解决原村民养老保险和社区内公共设施后,再量化到人;也可以由原村民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

第三、坚持与原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的原则。村民委员会变居委会、村民变为居民后,各镇区及各部门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在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医疗保健、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文化教育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实现与原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第四、实行直接选举等制度不变原则。“村改居”以后,社区居委会仍然要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规定,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五、保持“村改居”后的稳定原则。各镇区、各单位要积极研究解决改造“城中村”时碰到的如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宅基地、税收、计划生育等政策问题配套政策,使“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

(三)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

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第三条的规定,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有以下六项任务: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5、协助镇区或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6、向镇区或其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和职能以服务为主,不能随意扩大,更不能赋予行政以至执法上的权限。

(四)落实工作经费。

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和社区建设经费问题。根据《实施办法》规定,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的编制由当地政府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第五条及《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工作实施方案》规定范围内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其待遇由当地政府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经费标准核补;兼职人员的报酬采用误工补贴的办法给予补贴。社区居委会成员及社区聘请的专职工作者的经费和社区的办公经费,应纳入镇区的财政预算,以切实保证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得到落实。社区各项建设经费(社区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建设活动的经费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

(五)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建设。

在完成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重新划分社区居委会后,各镇区要积极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建设。

1、社区组织建设。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群众团体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等。

2、逐步推进社区服务。包括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会特殊、困难群体和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失业人员的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及外来暂住人员的生活居住、劳动就业、医疗教育、娱乐休闲服务等等。

3、搞好社区卫生和环境建设。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计划生育等工作;社区环境建设包括市容卫生、环境保护以及社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效能化等方面。

4、抓好社区治安管理。包括社区的治安保卫、综合治理、民事调解、安置帮教和创建“安全小区”等活动。

5、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包括社区文化设施、体育场地建设和社区群众性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

五、时间安排

我市社区建设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期间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农村村委会改为居委会试点工作。*年10月31日前完成。

今年8月15日前,作为全市试点的莞城、石龙、东城等镇区,要制定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村委会改为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方案,并依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9月底前全面完成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10月31日前完成总结验收工作。检查验收先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好补缺工作。市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同时,按照民政部下发的《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和省的部署开展创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活动和实施“老人星光计划”活动。

其他有条件的镇区要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逐步铺开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各自实际的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新路子。10月31日前出台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实施方案,并报市府审批。

第二阶段(*-*年),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建设。

(一)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1、建立社区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程》的规定,从有利于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有利于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出发,以新划定的社区为单位,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区可单独建立党支部。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立一个社区党支部,命名为“××社区党支部”。党支部设支委3—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2人。社区党组织由社区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社区党组织负责本社区的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社区广大党员和群众,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社区党组织要切实领导并指导好团组织和社区妇女组织的建设工作。

2、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会议以及社区居民小组。政府各部门不得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基层组织。社区居民会议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全体年满18周岁以上的居民参加的居民会议;二是由户代表参加的居民会议;三是由居民代表和驻区单位代表参加的居民会议。在居民会议难以召集的情况下,居民会议授权居民代表会议行使职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是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内单位代表参加的会议。居民代表的数量按30—50户选1名核定。社区成员单位的代表名额由社区与社区成员单位商定。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社区居委会成员的人数按照《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实行职数(人数)与户数挂钩:①1000户以下的可以设5人;②1001—*户的可以设7人;③*户以上的可以设9人。社区居委会成员根据需要安排为专职或者兼职。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工作任务和经费情况聘请专职社区工作者。要引导选民把思想作风好、办事公道、廉洁正派、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年富力强的人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

社区居委会成员的选举办法参照《广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办理。

3、设立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的划分由社区居委会根据社区的规模、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意见提出分设计划,报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批准。

4、加强社区群众团体建设。以新规划的社区为单位,有3名以上团员的可建立团支部,有30名以上团员的可建团总支部。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立一个社区团组织,团组织设委员3-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2人。社区团组织由社区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2年。社区可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队),定期开展青年志愿活动。社区妇联组织依有关规定设立,按妇联组织职责开展工作。

(二)逐步理顺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

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划清政府和社区的职责,做到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对于社区内的市政、市容、环境、绿化、市场、物价、城建、治安、计生、卫生、科普、民政等繁杂的行政管理任务,要进行疏理,凡是《地方组织法》规定的政府职能,应由政府独立完成,不得推给社区;政府直接完成有困难的,可通过采取公开投标的办法,由企事业单位、社区中介组织、社区或个体工商业者竞标来完成;属于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事项,政府不能直接完成而又不能公开招标、只能委托社区完成的,政府和社区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协商一致,签订合同。

(三)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议事决策制度。

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各镇区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依照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的具体职责,以及会议规则、会议程序、议事办法,明确社区居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凡社区的大事尤其是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社区居委会专、兼职工作人员的确定,社区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社区公益事业的建设及经费筹集方案,社区集体经济项目及公益事业立项和承包方案,居委会3年任期目标和年度计划,居民公约和居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和修订,居委会政务公开的具体办法和要求等,都要提交社区居民会议讨论,按民主的原则做出决定,真正做到民主决策。

(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1、各镇区要筹建社区服务热线电话或电脑网络服务咨询平台;要建设一个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具有指导、示范、辐射、培训等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福利性、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包括老年福利服务项目或老人活动中心);一个不少于30个床位的敬老院(老人公寓);一条社区服务项目齐全的自然街道。

2、各社区居委会要有一个固定的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有一个具有社区特色、能代表当地服务水平的服务项目;有一批小型分散、方便实用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如小广场、小乐园、小绿地等休闲活动场所。应配套建设高档次的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等公共卫生设施。

六、切实加强领导

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把城市居委会改为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由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镇区负责组织实施,市、镇区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和日常工作,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一)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各镇区要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主抓,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负责本地区社区建设的工作规划,协调和解决好有关难点问题。

(二)加大社区建设宣传力度。

把社区建设的宣传发动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参与社区建设成为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自觉行动。

(三)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各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支持,共同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改革思路,将适合由社区承担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下放给社区,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工作经费,赋予社区综合管理职责,增强社区功能。社区建设经费要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各级民政要发挥参谋助手、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各地要把宣传教育贯穿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居民群众珍惜自己的民利,增强社区意识;要结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对原居委会的集体经济进行清产核资,由社区居委会接管,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由几个居委会合并的社区,如属全体居民所有的集体经济,仍由原居委会的居民所有,社区居委会不能平调;原居委会的债权债务,要依法妥善处理;要妥善安置原居委会工作人员,尽量续聘为社区工作人员。

七、注意问题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也大,各镇区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多作调查研究,掌握调整划分居委会、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要把宣传教育贯穿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依法选举。要教育居民群众珍惜自己的民利,不断增强社区意识,引导居民群众把那些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居民服务、有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选进社区居委会班子。

(三)要结合社区划分工作,对居委会的集体经济进行清产核资,由社区居委会接管,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由几个居委会合并的社区,对原居委会的债务,属正常、合法的,由新设立的社区居委会承担;如有争议,由镇区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