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专业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27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1

作为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物流发展对各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特征高度敏感。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短短数年间,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线下物流为支撑的网络购物、网络营销掀起新时期经济产业发展的新“狂潮”。与此同时,物流产业也在广泛的实践探索和应用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完善优化,逐渐演变为集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现代高效化物流支持的商品零售新格局。新零售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电商产业用户扩张红利逐渐萎缩的“瓶颈问题”及本身的短板问题,也为解决农产品商务营销创新、解决卖菜难、市民买菜难等多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在新零售模式下,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营销都高度依赖现代化、智能化的物流体系,因而进一步探索农业、农产品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具有重大实际价值。《农产品物流》摒弃“基础+重点理论”式的图书编撰方式,紧密结合新时期高校实践教育、素质教育落实、高校转型升级相关号召,转而采用实践项目的形式将农产品物流相关理论概述一一阐述明晰,既提升了理论阐述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还进一步加深读者印象,方便读者深层理解并运用于实际。全书六大单元共由十五个具体实践项目组成,涉及农产品物流概述、农产品物流系统、农超对接的理论与实践、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等多个层面理论;作者采用具体案例导入农产品物流相关项目,通过分析、探讨案例从而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该书理论与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商业营销高度并轨,兼之用语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各地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培训、高等院校农业及物流相关专业教学、农产品物流相企业从业人员及物流发展研究爱好者均可参考借鉴。早期网络零售膨胀式发展,各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也趁此“东风”,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2016年以来,网上零售额的增长率逐渐减缓,网上零售体验不如线下购物体验的缺陷也逐渐显露,传统电商发展的“天花板”似乎已然明朗。

与此同时,融合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悄然而生,再加上人们对智慧产业、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的认识逐步提升,各地纷纷投入到新零售模式营销、创新、融合,以及构建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物流格局的探索热潮中来。那么,从农业经济产业发展、农产品零售营销、农业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其一,科学统筹规划设计,为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需要高度明确,积极构建符合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潮流和多样化需求的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不仅可以为地方农业发展、产业链优化升级、教育等多个领域发展提供更强助力,还可以成为地方“筑巢引凤”、“产业孵化”,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工作,加强对农业相关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的引导和政策扶助,助力农产品特色品牌、核心品牌的建设,并切实推动农产品规范化、现代化、数字化生产加工及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购买、使用体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提升农业智慧物流相关产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为智慧物流产业相关企业建设、探索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其二,积极联合高校、技术研究机构及企业,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开发创新。

在新零售模式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商业营销、运输存储、线下体验、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信息平台、供应链平台等都对互联网、冷链、包装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而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需要在加强智慧物流基础技术保障的同时,积极开辟校企、企业与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多种联合技术创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技术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政府资源优势,加强农业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开发,为农业智慧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功能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其三,紧跟时展,切实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无论是早期电商模式还是新零售模式,市场需求始终是决定农业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切实满足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农业智慧物流产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因而及时为目标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才是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根本之路。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机械化、精准化、信息化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业人文旅游产品的也不断涌现,人们对农产品的购买、使用体验要求也水涨船高。因而农业智慧物流产业需要不断完善、优化自身功能,并不断开发新功能;注重农业智慧物流服务的智能性、人文性、和谐性,以及农产品购买、售后的便捷性、易操作性。此外,随着社会经济产业不断发展,新的生产营销模式、理念、产品会不断出现,必然会对农业智慧物流生态格局产生一定冲击,这就要求农业智慧物流产业相关主体不断创新、探索。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2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3

一、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突出问题:现实渴望与内驱力缺失的矛盾

1.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渴望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大多参加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产生了危机感,对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现实渴望,表现在两个方面。

(1)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愿望迫切

笔者对参加牡丹江师范学院函授师范本科的2007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设计问题:“你迫切需要提高的专业素养是什么”,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68份。认为迫切需要提高“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有50人,占29.76%;需要提高“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有54人,占32,14%;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有30人,占17.86%;需要专业知识更新的有29人,占17.26%;需要提高其他知识的有5人。占3%;暂时无需要的,0人。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农村教师都有提高专业素养的愿望,有6成的教师迫切希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专业成长的关键。

(2)增加实践智慧的渴望强烈

教学活动是一种不断积累实践智慧的活动,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由于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知之甚少且理解不深,所以很难付诸教学实践,赢得实践智慧,因而他们迫切希望从他人的实践智慧中得到启发,由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笔者针对农村教师希望得到的专业支持做了调查,设计问题:“你最希望得到的专业支持是什么”,调查的对象是牡丹江师范学院2006级函授本科学员,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其中有42人,占31.81%,选择“名师经验”;有26人,占19.7%,选择“专家讲座”;有46人,占35.85%,选择“观摩优质课”;有18人,占13.64%,选择“专业知识培训”。由以上数据可知,有七成教师希望从名师经验和观摩优质课中得到切合实际的专业引领,大多数教师对专家讲座并不感兴趣。

2.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表现

农村教师渴望专业发展,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重困境,致使农村教师产生了专业倦怠情绪。内驱力的缺失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持敬畏的态度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教育理念对教师职业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职业诉求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论依据,教师必须系统学习。全面把握,才能适应课程的变革。但是通过调查得知,很多农村教师只是通过不系统的培训得到二些零散的观念,对新课程的理念尚有诸多模糊认识,教学实践中肢解或顾名思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全新的理念持一种敬畏的态度,没有自主钻研的精神,缺少专业适应力,不能及时更换陈旧的教学理念。

(2)教学改革的主体意识缺失

笔者针对农村教师教学中实施的改革措施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08级函授本科的中小学农村教师,设计问题:“你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改革?”发放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回答“讲练结合”的有8人,占6.9%;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有48人,占41.38%;以“小组讨论形式教学”的有54人,占46.6%;“进行探究学习”的有3人,占3.6%。采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近五成,但这两种教学方式是解放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的,并非革新。选择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的教师接近五成,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两种学习方式,但遗憾的是教师们对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缺少切实的研究,只是道听途说,教学中只求形式的变革,并无实效。由此看来,农村教师并未真正变革教学方式,对教学研究缺乏主体意识,错误地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情,畏难情绪较突出,教学中并无真正意义的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农村教师成了无奈的旁观者。

(3)规划专业成长的意识薄弱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呈阶段性的。“一个纯粹从事教学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由新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发展的过程。”一个有着职业热情的教师,需请熟教师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职业诉求,要善于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顺利提升职业品格。笔者对2007级函授学员做了问卷调查,设计问题:“教学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接近一成的教师认为教材变化太大,二成多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较难调动;三成多的教师认为学生配合较差;近四成的教师认为知识量大,课时太少。教师们对教学中的问题分别从教材、学生、课程设置等客观因素找原因,无一从主观因素上分析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缺失,分别是:把握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调动学习主体积极性的能力、以及积极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的缺失。教师认识不到问题的症结,究其原因是教师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专业能力,既无专业成长的明确的目标,也无具体的计划,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缺少规划,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

二、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原因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渴望与内驱力缺失的矛盾是目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尚需认识问题的缘起,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错位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投入与农村教师主体意识缺失的矛盾

农村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主要是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免费培训,行政部门例行公事,年年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但因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状况很少做认真的调查,不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培训多流于形式,导致培训主体丧失了积极性,混考勤、混证书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出现了培训机构的“积极”投入与教师的消极应付的尴尬局面。

(2)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的矛盾

笔者对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08级函授本科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设计调查问卷:“你专业成长中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3份。有51人,占49.05%,认为培训时效性差;近20人,占19.41%,认为是信息不畅;有24人,占23.3%,认为缺少培训机会;有8人,仅占7.8%,认为缺少资金。分析数据得知,不到一成的教师认为资金紧张影响了专业成长,而近五成的人归咎于继续教育实效

差。通过调查得知,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左,培训的形式大多为专家讲座,培训的专家多为县市进修校的教师,这些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实践智慧又不丰富,讲座的内容多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能给教。师以切实的启发,使教师对培训失去了信心。

2.专业成长的多重制约因素使教师产生倦怠情绪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支持城乡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差距明显。优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畅通的信息渠道。给予城市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的支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城市教师的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广大的农村教师,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起初还有革新的热情,当真正投入教学改革中时,终因困惑重重而产生望尘莫及之感,产生了专业倦怠情绪。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持

农村教师缺少专业成长的基本的经济保障。首先,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下,就黑龙江省乡镇教师来说,小学高级教师的收入仅千元多,中学高级教师在两千元上下,差强人意的经济条件使得教师专业成长的经济投入受到限制。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有限,只靠教育行政投入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仅基础设施的费用已捉襟见肘了,科研投入则是难以顾及的。

(2)缺少支持专业发展的人文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倡导革新、开放的、和谐的人文环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却缺少良好的人文环境,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师成功感的缺失。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名额有限,晋级难度大,中小学每年高级职称名额凤毛麟角,且领导干部还要跟教师抢名额,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晋升高级职称的追求,业务提高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以朴素的情感认同教师的工作,对教师缺少明确而具体的职业诉求,使一些教师丧失专业成长的压力,产生专业倦怠情绪。

其次,校本教研的无序性,导致合作发展的人文环境缺失。教师职业的价值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同行的沟通展示出来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合作、竞争、共赢,实现人生的价值,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最直接的途径。但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呈无序状态,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农村学校教研机制的核心是校领导,而非各个学科的负责人,教研很难统筹安排。往往道听途说,或听凭上级部门的指令随意确定主题。很难让教师投入热情。

(3)职后继续教育的有效资源匮乏

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外部资源主要是所属地的县市进修校的教研员,由于教研员的编制有限,所以很难顾及整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研,偶尔深入农村学校也多为搞一些活动,缺少针对性的辅导。加之各地进修校经费也很紧张,教研员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不多,闭门造车,很难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地给予指导。另外,由于农村优秀教师纷纷应聘城市学校,有限的优质资源外流现象严重,使得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困惑重重。

三、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

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化成长的主动性,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问题,应引导教师面对现实,摆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1.行动研究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的举措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所以说,“一个热爱教育的教师总是负载着教学中的遗憾在永不满足的痛苦中改进教学,在混乱和变动的教学中寻找秩序和智慧”。对农村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寻找“秩序和智慧”的有效的举措。首先,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资源匮乏的背景下,行动研究是教师赢得专业支持的便捷路径。因为行动研究是“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因而,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把教育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同时,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把自己的认识转化成实践智慧的举措。教师针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确立课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从而把先进的理论转化为个人的实践智慧,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专业人员。

2.学习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4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16450902D);邯郸市科学技术局项目(1434201078-6)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一、“互联网+”简介

“互联网+”最初是由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向人大提出的一个建议,被采纳后于2015年3月4日正式由提出实施该战略计划。“互联网+”战略的实质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云计算、物流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力图在全新领域开创新的发展实践。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诸如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新农村电子商务系统;传统的交通业与互联网相加促成了专车、滴滴和快的等打车软件的诞生;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京东小金库、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工具;传统的语音通信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微信、易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由此可见,互联网不仅能够应用到第三产业,而且可以广泛应用到第一和第二产业中。21世纪必然是互联网大放异彩的时代。

二、河北省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第一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作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美国迪比克市随之诞生,这是iBm公司与迪比克市合作的结果。我国从2010年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批准近300个地区成为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其中河北省占有13个(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迁安、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滦南县、博野县、唐山、正定、邯郸市丛台区、廊坊市固安县)。上述13个智慧城市试点地区都已经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思路,正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邯郸市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并且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固网光纤化改造,实现光纤到户、到小区、到村,有效满足全市人民的信息化服务需求。秦皇岛市借助旅游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推出了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构建了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能监测系统等,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方便查询旅游景点、周边地区状况,实现网上订票、查询等,成效明显。廊坊市建立了公务云中心,负责全市网络信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廊坊市还构建了地下管线工程与城市多元数据采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于监控地理空间运行状况,方便信息传输与动态管理。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石家庄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建立了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方便居民准确查找公交运行线路与始发时间;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在电力、教育、物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力争在全市所有乡、镇、村实现有限广播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信息消费领域,积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让农产品借助网络走出农村,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的渠道。

(二)河北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智慧物流与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一脉相承的概念,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智慧物流又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物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定位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石家庄、唐山被确定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同时,河北省正在构建京津冀商贸物流大数据平台,推动三地商贸物流业的融合、交互和创新。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在保定、安国建立药品商贸物流仓储园区;在沿海城市秦皇岛、唐山、黄骅拟建立“智能公路港”;在邯郸建立河北省首家物流交易所;为了打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保定市涞水县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战略协议,为农民在网络上销售和购买产品提供了便利。近些年,河北省通过优化整合、合理兼并、重组、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物流企业,培育了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品牌效应优、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集团。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实时监控车辆、客户和商品信息的、方便快捷的智能化配送网络。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a级物流企业已达60家。

三、“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夯实“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发展基础。互联网作为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对推动河北省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要大力推进企业主干网、局域网、广域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wiFi全覆盖,积极推进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与电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快构建形式多样的网络服务方式。积极稳健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基地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产业向基地迁移,实现集群化管理。保障信息和网络安全,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严格检测评估所购软硬件设备。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引进。针对“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方面的知识,需要对各级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专门的培训,可以依托各个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定期举办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建设领域论坛,通晓最新发展动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成功案例和重点项目,提高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与应用水平。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河北省的“百人计划”、“巨人计划”平台,积极引进海内外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各类院校聘请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推进政策创新。石家庄、保定、廊坊三个重点地区全面实施创新改革试验区、张家口市建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探索开展“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创新政策试点,立足本省,积极向外拓展,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破除“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行业准入、数据开放、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障碍,创新和改造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互联网+”的合理生态发展体系。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加大投融资服务力度,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各类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拓展投资渠道,以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投入到“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工程项目中来。鼓励实体和互联网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项目落地。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但需要宏观顶层设计与理论支撑,而且需要微观具体项目落地与实际应用。河北省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就业、智慧教育、智慧环境等一系列相关项目中找到具体的落地点。争取在全省11个设市区依托当地重点医院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开展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等便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和政府养老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导航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河北省与京津优质养老和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互助。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服务,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建设全省社区救助和优抚信息管理平台。在交通领域,推进公交、出租、轨道交通等数据的互联互通。

四、结束语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使得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常态,催生出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互融合发展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迈进。河北省应抓住“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趋势,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深度融合,打造新常态下经济提质、产业创新、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2]文丽青,马丁.我国智慧物流与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2.

[3]杨昊.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华侨大学,2013.

[4]王继祥.物流互联网与智慧物流系统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

[5]张小艺.在物流互联网技术下打造智能物流系统[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

[6]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7]王家耀.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J].测绘科学,2014.5.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5

【关键词】新农村智慧农村

一、概况

箭泾村2003年由清明、胥湖等5个村合并而来,现在本地人口5000多人,而外来人口有1万多人。村的规模在扩大,‘熟人社会’慢慢变成了‘陌生人社会’,如果村级服务方式不转变,还一直在老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徘徊不前,必将慢慢被社会所淘汰。

于是,箭泾村提出了“智慧党建、智慧农村”创新工程,即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村镇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库、GiS、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一站式”网上办公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直观地对所辖区域的家庭与企业进行查找、定位、标注等,可以方便地对辖区内人口、计生、兵役、党建、民政、集体资产等进行信息录入、查询和统计等,可以科学地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

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手段和方式,“智能化管理模式”价值就在于服务于民、用之于民,这契合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形势发展要求,契合了自身加强科学管理的需要,能够有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发展之路

(一)规范村级管理,推进实际运用

配备硬件、明确专人,开展专门培训,推进平台的实际运用。平台通过计算机、GiS(地理信息系统)、通讯与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的镇村两级“一站式”网上办公平台,实现了村级事务管理模块化、信息化,可以直观地对镇村辖区家庭与企业进行查找定位,方便地对辖区工作与集体资产进行查询管理,科学地对镇村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专门建立村干部管理模块登记各级干部的基本信息,成为了镇村管理的“电子管家”,实现了村级事务的规范管理、高效管理、科学管理。

(二)契合群众需要,创新模块设计

以“契合群众实际需求、实实在在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创新设计“数字民生”模块,实时记录群众来访来电情况。将来访情况分初访、重访,单人来访、集体来访,当场办结、提交两委会讨论、无效诉求等,分门别类予以记录。一方面,村民来访接待有据可查,实行首问负责,避免相互推诿,提高了工作效能;另一方面,便于干部了解来访情况的来龙去脉,动态掌握工作情况,更好地为群众解决难题。此外,领导干部还能通过工作人员接访量、群众反映问题柱状图等手段,了解工作情况,搜集群众呼声,为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掌握主动。

(三)联系本村实际,加强市场推广

联系智慧创意公司加大市场化步伐,主动走访村内一些理念较为先进、工作确有需求的企业,推广“智慧农村”系统的同时了解村里群众的个性需求。结合村里实际需求研发相应模块,目前根据自身实际,也量身定做开发了符合本村实际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并突出集体资产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自身特色,得到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评,基层干部形象地评价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笔头不如破电脑”,基层群众则感慨:“村里工作效率真格提高哉”。

三、经验做法

(一)要总结经验、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在全村推广使用“智慧农村”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顺应信息化和智慧管理趋势的“顺势而为”。一方面,党的十首次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数字化城镇系统工程则是我国信息化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同时,中央早就提出“智慧中国”的概念,在“智慧城市”已成为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追求时,推进村镇信息化管理、建设“智慧农村”成为一种必然。其次,它是加强镇村社会管理的“倒逼之举”。随着村镇改革不断深入,村与村的界限被打破,村干部对家庭情况的熟悉程度下降,集体经济的发展使村级资产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路网管线等数据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和问题迫切需要对原来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是要替代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沟通,而旨在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服务民众质量和效率,必然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二)要建立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有力有序推进村镇管理平台在全区的推广运用

一项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推进主体,制定实施方案,有力有序组织推进。鉴于“智慧农村”建设综合性强,牵涉的部门条线较多,且主要是作为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创新载体加以打造。箭泾村努力推动部门间数据的兼容整合,对农办、民政、计生、劳保、远程教育、健康档案等在村(社区)有行业垂直管理系统的部门单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有关数据进行整合导入村镇管理平台,实现“一个口径扎口、一个平台管理”,有效避免数据多头、重复采集,行业间数据“打架”、条块分割等现象。

(三)要坚持以用为主、科学开发模块,不断体现系统平台的“智慧”功能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6

2003年徐慧被任命为辽宁省农广校校长时,全省农广校各项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招生萎缩,培训没有职能;省校债务沉重,职工工资没有出处;人心涣散,管理薄弱。受命于危难之际,周围的人都劝她还是别接这个乱摊子,她含着眼泪说:“我爱农广事业,爱朴实的农广校职工,我见不得农广校的这种状态。”带着全体教职员工的热切盼望,她毅然决然地担起了农广校的重任。

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让这个美丽、聪慧的女人变得更加成熟、睿智。上任伊始,她清楚自己要办两件大事:一是解决债务、经费问题;二是解决农广校职能问题。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是政府行为。在没有任何创收的情况下,要还清债务,还要继续办学,怎么办?她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她跑关系单位请求照顾;她告诉财务开源节流,告诉职工体谅学校难处。为争取经费,她一遍遍陈述农广事业的意义,究竟跑了多少部门,找了多少人,受了多少委屈,流了多少泪,熬了多少夜,已记不清了,只有一句话留在了徐慧的工作日志中:“2004年12月8日,债务平了,经费多了!永志不忘危难之中给农广校以帮助的部门和领导。”经过这些事,积累了丰厚的人脉资源,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从容地开始了农广校办学职能的探讨和研究。

抓招生,稳定办学规模

经过对农广校办学的认真思考,她悟出:农民教育事业虽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还没有把农民教育费用单独列支,这就是农广校招生难的症结所在。她深知:农广校没有适度的中专办学规模,就会失去生存的根基。

下乡调研后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农村,农民的需求早已从“要文凭”转为“学技术”,农广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送文凭”办学必须彻底转为“送科技”下乡,这是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出路。为了让农民能学科技用科技,她提出了“以农为本抓招生,以教学质量求生存”的办学思路。在全体系大胆实行了四项改革:2004年首次实行免收中专学费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2006年首次把中专专业全部放开,各级分校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设置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相关专业,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参加学习;2006年首次在教学中实行以专项实用技术课替代专业课的改革,农民可以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完成专业课程;2012年首次实行送教下乡政策,把全日制中专班办到了村里。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教学时间上,调整为农民上午理论课,下午实习课或三天理论课两天实习课。这些改革使农民生产、教学紧密结合,更加符合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实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参学积极性,扩大了中专招生规模,农广校中专教育终于冲破迷雾,重又扬帆起航。她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和求实务实的办学态度让人刮目。徐慧校长因此成为20多年来改革农广校教学模式的第一人。

农民是弱势群体,如何让更多农民参加学历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更多实惠?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农广校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民教育的春天来了。

但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农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农广校能否被纳入补助范围,成为全国体系关注的焦点。就在其他人还在徘徊、观望的时候,徐慧已学透文件,找准了突破口。通过不断地向社会呼吁,扩大影响,不断地和省教育厅沟通,求得认同,终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2007年9月2日,辽宁省农广校被列入全省44所受补助的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之列。当年全省农广校62所县级分校,280多个教学班所有06级、07级全日制在校生共7503人全部被纳入补助范围,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补助总金额达2125万元。

这一消息让农民倍受鼓舞,纷纷报名参加农广校的学习,成为政策受益者。截至目前,辽宁省农广校有17767人次享受到了国家助学金,补助资金总额为5202.75万元;2009年,辽宁省农广校体系又实行了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到目前有13327人次享受到了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免学费资金总额为2131万元。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民赚足了实惠。她善抓机遇的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让人又一次刮目。徐慧校长因此成为农广校“用教育部门的钱”办农广教育的第一人。

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助学政策的逐项落实,使农广校招生难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从2003年招生1200人到现在每年招生近1.1万人,增长了近10倍。“困难是礁石,海水敢于进击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徐慧校长带领大家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农广校的历史。

抓项目,扩大办学职能

徐慧校长上任后,面对“辽宁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这个有职无能的牌子,陷入了深思。在其他涉农部门都在利用自身职能,实施各种项目的时候,处于弱势群体的农广校,出路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敏锐地发现目前各部门实施的各种项目工程里,都有提高农民素质,培训项目区农民的任务,农广校既然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理应承担起该项任务。在项目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无疑会让农广校的两块牌子焕发青春,她提出了“以项目拉动培训,以培训扩大办学职能”的办学思路。9年间,为了让农广校充分发挥培训职能,徐慧成了研究各种项目工程的专家,她能准确掌握项目信息,从中找出农广校的切入点,落脚点,并敢于攻坚。在把农广校列入文件后,她要求各市县农广校拿着文件迅速出击,到项目实施部门去争取经费,争取培训任务。“有为才有位”,她要求各级农广校认真做好项目培训工作,实现农民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6月,国家六部委共同发文,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经过争取,从2004年到2012年,辽宁农广校体系成功参与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并逐渐在项目里成为主角。到2012年全省农广校体系有6个市级分校、11个县级分校成为阳光工程办公室。全省56个县级分校(不含大连)中有43个成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承担并完成70%的培训任务总量。

经过争取,从2003年到2012年全省农广校参与实施了省农委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设施农业培训工程。直至2012年全体系有26个县级分校承担了435个村的培训任务,承担并完成62%的任务总量;2006年到2007年省农委种植业处实施东部山区特色产业项目,全省农广校有11个县级农广校参与其中;2012年全省农广校成功切入到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实施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中,承担起教育培训科技示范户的任务。

除给市县农广校体系争取培训项目外,徐慧校长还突破了省级农广校无独立项目的历史,2005至2008年省校成功实施了省农委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2年,实施了省农委阳光工程远程培训项目。2004至2011年圆满完成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优质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从2004年培训工作没活干,到每年培训农民数以百万计,从2004年培训职能的微乎其微,到如今培训地位的举足轻重,全体系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了大飞跃、大发展。她把握时局的能力和适时跟进的睿智让人又一次刮目。徐慧校长成为农广校用诸多项目打开全体系培训大门的第一人。

上手段,提升办学能力

随着全省农广校职能的增加和各项工作的突飞猛进,农广校办学手段的不跟进和不协调马上显现出来。徐慧校长清醒地意识到,农广校缺少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就像一个城市没有高速、高铁这些现代化元素一样,缺了腾飞的翅膀。为此,她又开始农广校办学手段的研究。

2004年,经过争取省计委批准了农广校的《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媒体应用手段建设项目》。项目经费100万元。这是辽宁省校建校史上首次获得的重大项目,拉动了全体系的手段建设。学校、体系用上了计算机;2005年,经过努力辽宁省农广校又从中央校项目中成功争取了6台科技直通车,利用直通车下乡搞培训,提升了办学手段。声影并用的讲解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特殊喜爱,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流动课堂和庄稼医院;2006年,农广校开始创建网络,和农民报开始联办专刊,拓展农民教育培训新途径。同年重新在电台、电视台播出农广校节目,结束了农广校10年无声无影的历史。

但这些手段并不能完全覆盖全省乡村,很多偏远山区的农民非常期望现代远程教育的到来。徐慧校长立志要实现农广校教育的全覆盖。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2012年,从省发改委成功争取到了中央农广校卫星主站系统辽宁省直播分中心建设项目,项目首期资金200万元,这个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省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和能力,服务平台将更加完善。农广校在远距离手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徐慧校长统筹兼顾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让人又一次刮目。她成为利用卫星把农广校的声音传播到山寨边陲的第一人。

抓队伍,凝聚办学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短短几年,全体系职工在徐慧校长辛苦创业、自我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由一盘散沙已逐渐汇聚成塔。但她清醒地意识到,1个省级校,16个市级分校,59个县级分校,1830个专兼职教师的大队伍要想齐步走,“不能只用人格的力量影响人,更要用制度去管理人,用心去凝聚人”。

上任之初徐慧建立、完善了学校统一采购领用制度、考勤制度等21项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依。由于制度得到完善,监督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内部的管理走上了正规化轨道。她也用善良、以人为本的关爱,凝聚全体系的力量。她一有机会就和职工谈心,对职工婚丧病老都给予莫大的关注和帮助。徐慧校长把16个市分校、59个县级分校的职工看成自己的职工,不辞劳苦地帮助解决困难。她的热诚让职工和体系感动不已,这汇成了巨大的工作动力。

她同时清醒地看到了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为此她举办了多期校长培训班,多次带领校长外出考察;为了提高职工素质,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各种软件使用与维护培训班……全体系队伍素质的提高,给农广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7

1.1农史馆、博物馆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主要进行农史、农业发展技术史等重要物件收藏、展示,农业科学标本资源的收集、保护、开放利用,并为科普和教育工作服务。如,中国农业展览馆,各大专院校的农史馆、标本馆等。1987年,依托植物保护学院丰富的昆虫标本收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

1.2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与外向型农业发展,各地外向型创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迅速发展。农史珍藏和技术成果展示由室内走向室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重点是发挥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技术展示、示范和辐射作用。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全国分三批先后共建立了6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每个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联动形成,其运行机制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1]。

1.3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型的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成为城镇居民追求的重要目标,为此,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博览园示范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如,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长春农业博览园、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等一批农业科技博览园纷纷上马。农业技术博览园除了具备早期的农史农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等一般功能外,还兼具农业科技旅游、农业生态、居民生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教育、休闲、康体等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各地已经涌现了许多农业科技观光园。游人徜徉在美丽的花果林木丛中,心旷神怡,既增长了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健康。2.4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发展阶段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建宁县人民政府在达成共建智慧农业博览园合作协议。智慧农业博览园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它是通过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建立成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四方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起紧密协作关系。其中,政府提供政策和扶持,科教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和龙头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组成利益共同体,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智慧农业博览园,它有效整合了政府、科研、企业等方面资源,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产品流通、市场、效益的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基本内容

2.1基本构成

我国农业科技博览园一般包括室内展馆、室外展区、示范辐射区和管理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室内展馆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功能、主题、作用等不同,室内展馆的分区方法也各异。一般分区方法有:(1)按展示成果发生时间顺序分,可设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等;(2)按展示成果类别来源分,可设茶博馆、花博馆、林博馆、竹博馆、药博馆等;(3)按展示成果的地区分,可设华东、华北、华南,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国际馆等;(4)按展示成果主题和功能分,可设人文馆、人与自然馆、农史馆、科技馆、生态馆、体验馆、科教馆等;(5)按学科领域分,可设动物、植物、微生物、昆虫、土壤、植保等。室外展区一般由能够凸现博览主题特色的多单元、多种类专题园(区)构成。可按主题种类、成果来源和产业链条等进行分区。如,把室外现代农业园分为现代设施蔬菜栽培示范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示范中心、现代中药材栽培示范园(区)、现代花卉盆景示范园(区)等若干个专题园区;同时,还可设核心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等。示范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博览园进行产业示范、产业延伸和关联产业发展带动的区域,它包括技术示范基地、中试基地、技术辐射推广区及关联产业发展服务区等。管理服务中心是为农业科技博览园提供管理服务和促进平台体系建设的服务保障平台,它包括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孵化中心、科研工作站等管理服务平台。

2.2功能区域

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区域通常包涵农博(农史)馆、科技博览馆、智能温室、科技示范园、科普园、创意农业园、农业文化园、物化QQ农场、生态餐厅等内容。智能温室以智能化设施农业建设为主,展示特种蔬菜栽培、珍奇花卉水果新品种、水培新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先进设施栽培新技术、生态美观的立柱栽培、智能温控栽培等新技术。农博(农史)馆以科普教育为主题开展实物、图文展示,提供科普教育实践,展示农业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农史文化和科技成果等。创意农业体验(园)包括塑造专题文化,创建蔬菜森林、番茄迷宫、梦幻花乡、欢乐农庄,开展植物观赏、动植物认养、奇异果蔬品种认知等。物化QQ农场,目的是建立QQ农场实体生态坊,体验播种、浇水、施肥过程,感受植物成长每个环节。有机农产品(食品)展示馆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时令特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并进行展示。主题生态餐厅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优美环境的生态餐饮服务。

三、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3.1“政府+高校”运作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我国政府依托高校最早创办的一个农林科技博览园。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政府等多方共建,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科普教育、标本展览、园林观赏、旅游休闲于一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时,还组建科技园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3.2“政府+科研机构”运作模式

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和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创办的2家科技型农业科技博览园[3]。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由烟台农科院创办,占地面积120hm2,于2001年动工兴建,2002年开园,投资5 000多万元,建成绿色景点16个,集农业科技游、农业科技推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创办,占地面积33.3hm2,主要依靠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集科研、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突出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拟在5年内建设成为山东省现代化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效益型农业的典型。

3.3“政府+企业”股份制运作模式

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由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有限公司按5a级景区标准创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9hm2,2011年获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称号的25个园区之一,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为主题,运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创造一个供游客参观、休闲、科普、技术推广及经营的现代农业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促进创办的专业性主题农业博览园,它以草莓博览为主题,集园艺景观、博览展示、创意体验、狂欢娱乐等融为一体的主题博览园。

3.4“企业+院校”股份制运作模式

吉林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位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园区建筑面积32.512万m2,由中信华南集团投资17.5亿元建设,工程于2010年完工。园区按功能划分为九区、九馆,是集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农业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也是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在依托吉林农大科研力量的同时,通过生产与展示相结合、培训与贸易相结合、质量认证与物流相结合,并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加盟,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举办现代农业论坛等[4]。

3.5“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股份合作制运作模式

福建建宁智慧农业核心博览园,由福建建宁县政府、福建农业科学院、有关农业生产和产品流通企业共同创建,以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综合体为基本思路,发挥政府、科技机构和企业的带动功能。福建建宁智慧农业博览园一期工程,由微生物人工腐殖质生产开发中心、特色农业浓缩景观示范园、智慧农业智能管理中心等3部分组成。按规划和设计,它具有发展生产、商贸营销、科技示范、综合服务、休闲观光、培训教育等综合功能。智慧农业博览园以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科教机构为依托,以“智能管理、资源循环、休闲观光、产业升级”为核心理念,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建立起持续长效、环境优美的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农产品高效安全智慧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智慧管理展示平台。智慧农业博览园区别其他服务形式的重要特点是,它特别注重技术、成果、产品、信息及管理等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它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重要发展形式。

四、当前农业科技博览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社会资金进入不足。目前,我国各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仍以中央及地方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政府为主的投资发展方式,建设主体还比较单一[5]。如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福建漳州花博园(农博园)等均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为主,资本进入和发展空间都还很大。而漳州茶博院(园)是一家台资投资的经营管理企业,茶博院展馆发生的品牌效益相当于年10亿元的广告费用,其在国内外知名度以及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可想而知。二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差异化较小,产业发展示范带动能力不够。目前,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型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等,其内容、功能、作用等差异化较小,农业科技博览园的教育、示范、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文化等,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不一,项目建设大同小异。三是管理创新不足,经营效益欠佳,可以持续发展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博览园基础设施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如政府兴办许多农业博览园的不少馆所,常因资金不足、维护成本高或管理不善等导致发展困难现象常有发生。

五、推进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政策措施

5.1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科技博览园(或智慧农业博览园)建设,应按照农村科技服务公共物品属性的要求,政府不仅要强化资金、技术等直接投入,同时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和经营。

5.2强化规划,突出文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重视园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不仅要能引领时代科技发展潮流,同时要融入科技文化元素,做出特色,避免雷同及重复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研教育、成果示范、产业展示、游览观光、学习体验、生态休闲的重要场所。

5.3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市场化发展

农博园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实体单元,一方面,要按照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以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市场规律运行;同时,要强化多元主体投入,完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机制创新。

5.4强化服务,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8

北京金福腾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六年的不懈研发与技术改进已成功推出最新一代“photon”智慧施肥灌溉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工业自动控制技术,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灌溉施肥进行精确的控制,根据不同作物的种类,生长阶段、生长环境、气候土壤条件实施智能化精细灌溉施肥,并能在pC和智能手机上远程监控系统的运行。

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同时远程监控多个区域的农田(即智慧灌溉施肥机),工作人员可坐在监控室里实时监控智慧灌溉施肥机的工作情况,对上传上来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对不同区域的作物执行不同的灌溉方案。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查询系统和打印系统,随时记录、查询和打印每台智慧灌溉施肥机所显示的信息。并可以在智能手机上随时随地的查看智慧灌溉施肥机的工作状态。

智慧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水源、中心控制组件、管网系统和灌水器。其中中心控制组件包括水泵、过滤器、灌溉泵、压力和流量监测设备、压力保护装置、施肥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管网系统包括各级主支管道,各种口径的管道控制阀门,排污设备,田间枢纽,毛管等。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现场需要进行扩展,最多可以控制200路电磁阀门,及使用200个灌溉程序对灌溉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可以自由添加各种相关模块,比如气象站管理系统、温室管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

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系统相比于将肥料溶于水,人工淋施、浇施等形式,属于水肥一体化的高级作业模式,是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智能灌溉施肥控制系统,可精确的,集约化的管理对植物的灌溉施肥,可实现节水60%、节肥50%,增产30%的目标。随着灌溉施肥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无法满足灌溉施肥要求,而智能化的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使灌溉施肥作业更加便捷化,系统的应用削减了巨大的人力成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金福腾公司总经理李谟军表示:下一步金福腾将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将在全国各地建立“福腾智慧灌溉施肥展示推广中心”用于推进水肥一体化进程,真正的为广大种植业主谋取更多的利润,真正的做到让利不如给客户赚取更多利润产品的这一理念。预计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将该产品推向全国,达到每年使用达1000套,受益面积3万亩(2000公顷)的目标。2015年前累计投入1亿用于自动施肥灌溉设备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广。“立足农业,服务三农”,金福腾会坚定不移地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水肥一体,两者并举,将通过抓技术、抓质量,抓服务,将智慧施肥灌溉推广到全国各地。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9

“创建智慧城镇是为全国两万多个小城镇找出路!”4月25日,广东顺德乐从镇创建“部级智慧城镇试点示范”项目在京启动,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意,乐从将携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广东物联天下科技集团合力打造华南首个部级智慧城镇试点示范区。从技术角度来说,智慧城镇是通过先进的物联网、遥感、全球定位、云计算、虚拟现实、异源异构数据集成等先进技术构造起的,在信息感知、智能分析、后期运营、信息互联、管理决策等方面更具智慧的城市。

小城镇责任重大

促进我国城镇体系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缓解大城市压力,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我国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中的短腿在小城镇,而小城镇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小城镇吸纳,将来在城镇化结束后农业人口25%~30%要靠小城镇转化,继续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服务。小城镇是国家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础。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大,而小城镇产业基础普遍薄弱,为农业建立的服务体系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基础建设投资,随着大城市凝聚力越来越强,如何避免我国城镇化有可能走向“拉美化”,为我国两万个小城镇找出路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乐从所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是我国很多中小城镇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作为全国制造业和商贸业之都,乐从家具、钢材、塑料三大专业市场享誉国内外,促进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乐从在镇一级率先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破解城市经济社会管理难题,谋划智慧城镇建设的举动早就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希望乐从通过创建智慧城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国内中小城镇的转型升级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将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部分别开展“智慧城市(镇)”试点建设,智慧城镇建设将全面提速。

智慧城镇须“七有”

智慧城镇须具备七个条件:

一套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百姓意愿,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落实在城市规划中。瑞士小城镇很美,当地政府严格审批所有建设项目,房屋建设必须先搭起框架,向社会“公示”,看是否影响景观、影响公共空间,得到大家认可方能动工建设。

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可再生能源应用机制。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源。比如秸秆压缩之后可提供燃料,像这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占比20%,是我们的目标。小城镇周边有大量空余土地和自然资源,应尽可能从中获取可再生能源,而不能像大城市那样依赖商品能源。

建立一套能为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充电体系。如果像发展电动汽车一样发展电动农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直接从再生电网这个“智能电网”上获得能源,那么,我国的能源压力会大大减轻,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起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建立一套与绿色农房建设相关的农用绿色建筑推广模式。我国地区推广太阳房,最强调的是结合当地技术,因地取材,这样的建筑可称为“乡土绿色建筑”,最有发展潜力。

依靠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没有假货的超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可实现产品信息追溯,假货就很难有市场。

建立一套新的“三网合一”的快速信息传递系统。没有体制障碍的广大小城镇更便于应用“三网合一”,享受先快起来的网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城镇开展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应用试验。在这个领域,小城镇同样没有体制障碍,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C模式”有望胜出

智慧城镇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只有低碳、生态可持续才是中国城镇未来的发展道路,只有适合中国特色的“C模式”(China模式)才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实践证明,要在世界胜出,“C模式”必须具备“高”、“实”两大特点。就智慧城镇而言,“高”就是站在城镇品质发展的制高点上,具备前瞻性思路,为城镇建设提供标准、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实”就是建立在问题导向基础上。创建智慧城镇必须有恒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胸怀和眼光,通过若干年扎实细致的工作促进我国城镇管理全面提速。

我相信,我们不仅可以让住在小城镇的3亿人民先享受“智慧城镇”的好处,而且能给国家带来一个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又能走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文由本刊记者宋明霞采访整理)

相关悦读

小镇乐从的“智慧”之路

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篇10

以十三五规划落实为指引,全面部署落实全省信息化工作

召开一次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回顾五年多来《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统筹研究全省信息化发展工作;

做好国家信息化顶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在浙江省的宣贯工作;

做好《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和《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相关工作,推进全省信息化领域中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开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和全省区域两化整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继续做好对全省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估为抓手,形成地区间比学赶超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年度信息化发展和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为主线,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

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建设。抓好26个“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6个试点区、160家两化融合综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进一步按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加紧实施机联网、数字工厂、绿色制造等项目。加强对首批18个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指导,确定两化融合的相关考核内容,推动示范区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相关示范试点工程。制定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验收管理办法,并对首批8个两化融合国家综合示范区和4个专项示范区开展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典型案例总结宣传推广。

积极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引导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开放技术、人才、渠道等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生态,支持内外部创业创新。在全省创建20个制造业互联网“双创”示范平台,其中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至少创建1个“双创”示范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结合特色小镇、高新园区、开发区,建设“双创”空间,力争创建1个部级制造业互联网“双创”示范平台。组织举办中国产业互联网“双创”大赛。

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开展协同制造;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定制转变,发展C2m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模式;推进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装备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重点在服装、家电、家具等消费品行业和汽车、机床、叉车、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行业培育100个个性化定制和一批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示范试点企业。鼓励企业申报国家有关基于互联网的制造新模式示范试点项目。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全省2000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建成1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培育100家数字工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RFiD(射频识别)与图像识别等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工厂内人与机器、机器与物料、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和数据实时采集,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链,促进基于数据的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高效协同,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精细化管控能力和智能化决策能力。

实施中小企业上云计划。聚焦中小企业云应用,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或行业性云平台,培育10万家上云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使用云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网上销售等活动,实现客户、供应商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推进中小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合作,基于电商云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制造、营销、物流和金融服务等高效协同的一体化新生态。组织召开云计算应用和产业推进大会,办好云栖大会,开展企业上云专项培训。

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机制保障”的原则,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机器联网,推进30家机器换人行业试点,举办百场现场交流会,新增培育省级工程服务公司20家以上。落实“机器人+”行动计划,编制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指导意见,完成新增工业机器人1万台目标任务。推进感知互联的智能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网络终端、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智能成套装等高端装备产业。

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动企业信息化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阶段登高,从内部纵向集成向企业之间横向集成和产业价值链端到端集成延伸,提升全产业链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全省2000家重点工业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达到85%,制造执行系统普及率达到50%,机器联网率达到35%,供应链管理普及率达到70%,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普及率达到60%,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额和销售额占总采购额和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55%以上,进入两化融合集成创新阶段的企业达到35%以上。

扎实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重点抓好工信部批复的118家企业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积极争取新增30家企业列入今年的工信部贯标试点。在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的工业大县、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分别确定10家和5家贯标试点企业。贯标通过评定的企业数力争突破60家。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创新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力争在工信部的两化融合发展地图上有新突破。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以应用需求为引向,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提升两化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以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设计、集成和应用能力为重点,支持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开发和应用试点。培育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优秀解决方案的推广普及;培育一批服务于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新创建10家云工程云服务和工业信息工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强两化融合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构建服务于两化融合的产业生态。发展集聚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产业互联网小镇。配合工信部召开全国两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现场会。

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抓好《浙江省“十三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出台支持软件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落实好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业统计制度。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9个示范基地、10个特色基地和15个创业基地建设,提升杭州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水平。加强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建设,开展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重点发展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四基”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全面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供给能力。

培育大数据产业。贯彻落实《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扶持并培育一批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服务的龙头企业、一批创新型大数据应用类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组织开展第二批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企业培育试点工作,建立一批大数据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推动创建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培育数据资源交易市场试点。

加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保障。按照《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指导企业做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明确工业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细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加快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开发并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深化智慧城市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发展

组织开展对20个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的检查验收及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加快智慧政务、智慧高速、智慧交通、智慧车联网、智慧安防、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服务、智慧物流、智慧消防等示范试点项目在全省推广与覆盖。

加快9个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并筹备建o一批示范试点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集聚区与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在温室大棚、畜禽养殖、大田生产、生态环境监控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引导互联网企业建立一批农业销售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

强化城镇光网覆盖,城市全面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争取5G试验网建设。实施农村海岛“扫盲除点”工程,基本具备50m以上接入能力。推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细化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铁塔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新技术产业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杭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三网融合。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推广公众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提速降费。

以营造发展氛围为目标,积极组织各类活动

牵头做好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信息化工作部工作,组织筹备好大会期间的新技术新产品、浙江分论坛和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双创热土项目对接活动等重大活动;

筹办好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充分发挥制造业和互联网双重基础优势,力争把大会打造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新平台。

筹办好中国工业大数据(萧山)峰会等,通过活动平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前沿技术,推出一批典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宣传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和商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