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篇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38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1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都应该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础,学生一旦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

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物理学中的实例、实验、仪器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有关物理学科的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要从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的形式、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2.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来。首先,教师在教材处理、备课、组织教学、板书设计上,要使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到教师讲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由此对物理产生兴趣。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使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同时注意好语言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见度,适当增加各种趣味实验,经常引入物理学中的奇闻轶事,让学生始终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求知欲。

二、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知识的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是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怎样做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呢?

1.教法要灵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发现法等。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安排巧妙,知识应用灵活,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物理知识。

2.重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和“渔”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具体、刻板的知识,一个是适应范围广、举一反三的方法。换言之,“渔”即学法。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拟定本学科的学法指导系统目标,如发展智力(观察、动手实验、记忆、分析、推理等)的方法,完成学业(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等,然后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学法,成为自学物理知识的依据,使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

3.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操作竞赛、科技小制作小论文比武、专题讲座、知识抢答赛等,让学生涉足一些新领域,以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进行“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既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实验技术,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技巧和观察能力以及探索规律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多角度引导,鼓励探索求异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各专业人才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内涵

    数学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去探索、突破、创新,在综合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问题时,提出全新的见解和思路,发现他人未能发现的东西,解决他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主体对知识经验和思维材料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抽象概括以至达到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理论、假设、方案或是结论都包含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

    二、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数学创造性思维素质

    1、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数学创造性意识。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始终要具备“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数学课堂培养而来”的课堂教学意识,数学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转变以前的教育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

    2、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该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打下业务基础。(1)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从内容到方法都称得上是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还要要求教师着眼课内,利用课本上那些讨论得比较完整的内容作好示范,不是把它们当成现成的知识向学生讲解,而是应围绕一个个探究主题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脉络,按照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维模式重新整合授课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化、科学化处理。(2)数学教师研究自身课内知识外,还应该多多了解数学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并适当引用数学科外其他交叉学科知识,把课内外教学的艺术性、情感性、教育性、科学性融于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知识探索之中,为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激发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动机。(1)在数学创造进入课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外部动机主要表现在“再创造”环节上。在数学教学中,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引入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过早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激发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内部动机主要是在实施数学创造的环节上。在经过一定的“再创造”训练后,教师应从数学应用入手,选择适当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数学理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加以解决,促使其产生征服该问题的内在欲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

    2、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重要结论都是运用归纳思维得到的,如高等数学中的莱布尼茨公式,线性代数中许多与自然数n有关的结论与命题等及其他很多内容都是运用类比思维方法而发展出来的,最典型的是通过类比一元函数微积分而发展了多元函数微积分。

    3、培养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就可以搜集与阅读有关的材料、信息,并不断思考,为产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我们现在以直觉思维的训练为例,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数学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数学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1)鼓励学生面对新问题,应用合理的想象,同时采用类比、对称等形象化解决问题。(2)举例:类比法是指由两个对象内在关系某方面的相似推出他们在结论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思维方法,它是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创新思维形式。高等数学中,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如下性质:(最大值与最小值定理):在闭区间上连续的函数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用类比法,我们可以得到多元函数在闭区域上类似的性质:在有界闭区域上的连续函数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4、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拼弃以前的“满堂灌”和“直接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采用创新,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讲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欲望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1)进行新的内容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预习,对新的内容的背景、方法和涉及到的预备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对内容的理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给出新的定义、结论之前应对其背景进行介绍,体会数学家们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举出实例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及其结论,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有机地联结,领悟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实际应用和前景预测方面进行分析。

    5、数学具体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1)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数学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例如:数学公式推理。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例如:数学解题中采用图形、图像法。

    (3)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例如:数学某些题目可以“一题多解”。

    (4)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例如:数学解题中常采用假设法等。

    (5)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6)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7)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例如:从某一组数据中找出数据规律,从而推断出另外一种规律。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和启发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高度重视高等代数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进行数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金凤.高等代数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等数学研究.2007/02;

    [2]韦国燕.关于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灵魂,创新素质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那么,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如何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中播撒创新种子,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职责,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激发兴趣,点燃创造思维火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要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肯于付出时间和精力。生物学科具有着大自然的特征,并且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通过“听话激趣”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境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愿望,并点燃思维中独特新异的一串火花。趣味最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根据中学生直接学习动机(稀奇的、可演示的、可看可触的)占有主要地位这一特点,对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动植物的标本模型等都要充分利用起来,搞好各种可观察的动、植的演示及解剖青蛙、麻雀等实验,通过看、摸、触、做,使之产生兴趣,启动激活思维,并把他带入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分体验生活,观察万物。

二、巧设疑问,激发创造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思维定向探索活动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思维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创设问题的途径。如讲“茎的结构”一节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蒿子茎不能再生而柳条却可继续生长?”在讲“果实与种子形成”一节时,引出了“开花结果”,花与果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学生听后情绪高涨,并能认真看书、探索研究,获取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操作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尤为强烈。”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依据疑问或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这就给学生思维插上翅膀,可以自由地去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为创造思维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畅谈“幻想”引发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能力,在思维过程中,没有想象力的参与思维就会发生困难,而想象力提供了丰富又善于“幻想”又是紧密联系一起的,幻想引导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作了新的努力和探索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如在讲“人口与环境”一节时,提出了“假设世界上的人口生育不加以控制,情况会怎样?”学生的“幻想”五花八门,有的说“人口越多,开发资源就越多,剩余量就越来越少。”有的说“人口越多,野生动物活动场所越来越少,相应数量也就越来越少。”还有的说“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到时人们将象购买商品一样的购买新鲜空气”……每一个幻想,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们的心理,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精心呵护下,才能生根发芽,长大成材。

三、“揭示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培养逻辑能力,这是启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独立见解说出来,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对同桌互说,小组讲座时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标新立异的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铺路搭桥开“绿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们广开方路,集思广义、达成共识。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要即时信定,学生的见解得到教师赞许或认可时,个体的成功经历能使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长信心,提高动机水平。有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基础,为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把发言权完全交给学生,都要对他们的这种敢于发言的精神给予肯定,对于他们的一切“创造”欲望给予保护和鼓励,使学生的参与达到百分百,真正把学生推到探究的第一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发散,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四、“反馈练习”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4

在机器人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同时要避免思维标准化,允许学生大胆的猜想,促进学生勇于实践,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在不断的分析和改进程序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一、培训学生创新基础之“观察和分析”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那么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培养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其次,要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重复观察、顺序观察、对比观察等。

例如:在跨栏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中,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跨栏机器人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该机器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情况,需要程序做哪些处理?学生首先做整体观察,了解机器人运行的大概过程,做好记录的准备。然后老师再次演示,学生做重复观察,此次观察学生要使用记录表,按顺序将机器人遇到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1.机器人出发,跨过起点线,直行。

2.机器人顺利前行。

3.机器人线路向左偏移,自动向右调整。

4.机器人线路向右偏移,自动向右调整。

5.机器人过跨栏线,直行。

6.机器人跨过终点线,直行。

为了观察出机器人在前行的各个阶段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可以再次重复观察,重点让学生使用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机器人各阶段的运行状态,记录各阶段的主要区别。

有了这些记录信息,接下来就是分析。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许多有创新性的点子都是在分析的过程迸发出来的。

例如:在观察跨栏机器人后,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对记录表来分析,找出我们的程序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有的学生按观察表把问题直接分为了6个方面:过起点线、直行、左偏、右偏、过跨栏线、过终点线,此时老师启发学生:“大家再仔细分析一下,在六种情况中机器人具体需要做哪些判断,我们可不可以把其中一些相似的问题归纳到一起”。部分学生通过分析便会发现其实过起点线、跨栏线和终点线对于机器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判断左右光电传感器是否同时压黑线。于是最终总结出四种情况需要解决,并一一给出初步解决方案。

这样学生通过对机器人运动情况的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并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以使解决方案进一步得到优化。长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多元的、自主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进一步的创新应用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之“异想与实践”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善于假设,敢于怀疑,乐于幻想,在发散的思维中找到创新点。

另一方面,如果一味的求异,如果不加实践,就会变成异想天开,毫无意义。只有将想法落实到实践上,才能证实想法的正确性,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中,既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更要鼓励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方法。

例如:在前面的跨栏机器人设计过程中,学生已经成功的设计出程序,并驱动机器人完成任务。但是有的同学观察很仔细,他们提出质疑:通过按下按钮来控制机器人出发,受人为因素影响很重,比较耽误时间,可不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给机器人发出前进的指令呢?当学生萌发出这种有价值的想法时,老师不要因为教学进度而阻止学生的深入思考,老师应该马上赞扬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同时鼓励其他学生一起思考该问题。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声控法,学生开始修改程序段,在原有的程序段之前加入一段声音控制代码。

再次进行机器人运行实验,这次机器人响应非常灵敏。事实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萌生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去尝试,即使是一种不可行的方案也不要完全否定学生,只有给他们宽广的空间,学生才有可能去“异想天开”,只有不断的实践,许多有创意的方案才能被印证。长期坚持“允许异想,鼓励实践”,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越挫越勇”

创新能力不是某一次的突发奇想与实践成功,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应该始终保持其思维的活跃性,在思路遇难受阻时,不会退缩放弃,而是再修改再实践。

在机器人程序设计的测试阶段,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测试成功,获得成就感乐意进行下一步的挑战,而部分学生测试失败,挫败感增强,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的关注与鼓励,是维持学生创新力的重要的条件。只有让学生保持“越挫越勇”的学习劲头,才能持续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5

思维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过程。求学之初,学生往往无疑(实则是“疑”没有被觉察),一旦积极思考,便觉有疑,深钻下去,处处是疑,通过思维,逐步解疑,到最后,一了百了,豁然开朗,彻底解题。

古语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也正是知难而进,有疑至无疑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给予新的思维目标的刺激,才能使学生克服思维惰性,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置疑,积极置疑。如果在训练初期,学生无法置疑,那么,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解决疑难的心理,引导学生完成“无疑――有疑――节节是疑――步步解疑――豁然开朗”这一思维过程。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应从“诱、设、问、比、散”五方面着手:

1.诱,即诱发动机。思维规则告诉我们,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思维动机只有借助“外因”才能促进“内因”的变化、提高。

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这正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中新课时的导语设计,能否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并打开思维的门扉,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当然,诱发动机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积极思考。

2.设,即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讨,开拓智慧,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指导点拨,旁敲侧击,让学生思考,进入情境。问题设计和解答虽不十分困难,但却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中出现求知、思维的热情。

3.问,即设疑问难。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前人、与众人有所不同的思维”。构成“不同”的因子就是怀疑,对现成结论的怀疑。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设疑问难”,首先要注意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否则,问题解决不了,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特别要启发他们无疑中生疑,发展思维。“疑者,觉悟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必然会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比,即比较对照。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想日趋成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鉴别力强,在教学中注意让他们多比较对照,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项有效措施。比较的方面很多,大到立意,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

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就是引导思维者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现象里去寻找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则是引导思维者关注现象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

相对而言,求异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着强烈的创造精神的思维。因为它要求思维者不仅满足于想“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的”,而且要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那样的”,“如果我那样来解决,会出现什么结果”等等。由此可见,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

5.散,即发散收敛。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指导学生多角度提炼观点十分重要。所谓多角度,也就是从所提供的话题材料的各方面去思考,去分析。这种多角度,从思维方面来考虑,也就是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中要不离开题旨,发散量越大越好。但是由于思维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所以经过扩散而思考出来的观点不一定全部正确和深刻。因此,扩散之后实行思维的收敛瞠是极其必要的。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1-02

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性”不只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我在讲三角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三角形,我在课前让他们准备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看谁准备的最多。在上课时,我让他们拿出来自己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在动手前就已经对三角形进行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分类、比较,但他们由于知识和潜在能力的影响,还不能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有疑惑。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三角形,你们发现这些三角形是否一样?他们是否有区别?你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了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点,相信你们通过合作一定会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边,角等方面去讨论、发现,和老师一起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积极思考,自然对所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践操作、检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想。猜也是有根据的,数学直觉是建立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也不会有灵机一动,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已熟悉了镜子里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例、图片等,让学生明白左右交换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猜测,凭直觉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特点。镜子与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绘画,对折等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真正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分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打破框框,走出书本,进行多项思维,并进行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合理中求灵活,求简捷,不断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在巩固、识记乘法口诀时,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如:首先让学生回顾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那么2只,3只,4只,5只青蛙呢?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举手回答。从而达到了复习巩固乘法口诀的目的。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今天,一堂化学课成功与否,就看化学教师是否启发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位化学教师成功与否,就看他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会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一般要求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化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之路。从发散思维中求创新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材料,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探索,从中孕育出富于独特性的设想与办法,从而使自己解题的思路更宽更广,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周到。发散思维的灵活训练就是在教学中善于否定自我。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转向能力”

在发散思维时,迅速转移思维方向,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策略,各种假想,各种方案,从中挑选最现实的。培养学生的“转向”能力时,又需要集中思维的补助,相辅相成,定会有成效的。例如:

例1、右图是某物质X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1℃时X的饱和溶液w克,当溶液的温度升到t2℃时,要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需要加入X的质量为:

为了不让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不能直接把结果告知学生,这种灌的办法时间快,但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此题可让学生先思考,然后从反馈信息中总结经验。讲解时告诉学生此题有三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更简单呢?通过此题的思考,告知学生,转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我们海阔天空。我们要做到做题少而精,善于打破常规,在思维的某一方向受阻时,尝试“转向”,力求寻找新思路,这又有何不可呢?

化学课中这样的事例很多,特别是有机化学。在有机化学的许多问题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常常需要“转向”。平时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层次,不要满足于对题目的会解,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追求速解和巧解。不能为做题而做题,应该成为解题的有心人,在训练中培养自己思维的“转向”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同志说得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的教师颇有启发性。我们要想在化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扩散能力的培养,力求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例如,我们在复习初中四个反应类型时,可用设问式、启发式。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是哪四个?各有何特点?各有何区别?使用它们进行判断化学反应类型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教学时要尽力避免平铺直叙,要有独创,要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对否,首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其次对好而精的有创意的回答加以表扬,对错的加以纠正,一定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动脑,象上述事例一样教学,多启发他们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避免平铺无味的教学。

三、培养学生的择扰能力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有多种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教为主,学为主,例题为主,实验为主,培养能力为主,灌知识为主等等,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从众多的教案中,迅速找到最佳的教授方式来进行讲授,做到事半功倍。而学生从众多学习方法,解题方法中选择最佳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全面否定,从众之人,跟着感觉走,结果一事无成。师生的有机配合,充分以训练学生的择优能力为目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8

一、整体把握学生特点,备课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

教师的备课思路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熟悉上,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再创造。教师要力求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兴趣,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学生参与教学的途径,在课堂上必须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讨论与交流的学习环境。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避免形成思维定势

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这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多种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不受已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或范围的约束,并从这种扩散或辐射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既要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也要掌握简便的解决方案。

三、在教学中创设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讲授之前,教师合理地设置疑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还可以适当延迟判断,因为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寻求新颖独特的答案,需要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过早的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2011年广东中考题)某品牌瓶装饮料每箱价格26元,某商店对该瓶装饮料进行“买一送三”的促销活动,若整箱购买,则买一箱送三瓶,这相当于每瓶比原价便宜了0.6元。问该品牌饮料一箱有多少瓶?

设疑:①促销活动“买一送三”具体是什么意思?②具体是什么优惠呢?③哪些量变了,哪些量没有变呢?教师一旦运用好了巧设疑问的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四、拓展知识面,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或得出自己未知的规律,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三个阶段递进实现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想象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五、鼓励不同意见,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态度和缜密的思维,但在考试或做练习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并不按正常的数学分析方法来解答数学习题,最后也能得出正确答案的现象,此时就要求教师非常细心地去看待学生另类的解题思路,不能轻易对他们给予否定。例如:在进行教学活动《测量旗杆的高度》时,我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课堂,师生们一起到操场去放飞思想,完成这个教学活动,我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是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看哪组最先得出结果?哪组的方法最好操作?哪组的方法最多?其次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选好组长,组长安排组员的分工。下面就是实验举例的成果:

方法一:用标杆

将标竿立于旗杆边上,利用旗杆的影长和标杆的影长、高度,根据相似三角形,求出旗杆的高。

方法二:用镜子

将镜子放在人与旗杆之间,使人能够从镜子里看到旗杆顶端,测量这时候人到镜子的距离,旗杆底部到镜子的距离还有人的身高,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求出旗杆的高。

方法三:用水

若是下雨,可以将上述的镜子换为水,一样可以得出测量结果。

方法四:目测

先目测一根木棒的长度,再测量,看看误差大概是多少,再目测旗杆长度,使人眼到旗杆的距离和人眼到刚刚测出木棒的距离相等,根据上一次的误差测量,求出旗杆的高。

方法五:用照相机

因为照相机的原理就是把物体按照一定比例缩小,所以可以先拍下一位同学的照片,根据他的身高求出相似比,再测量照片上的旗杆高度,根据相似比求出答案。注意,这里牵扯到视角问题,照相机不同视角下的相似比是不同的,所以被测量的这个同学要和旗杆底部重合。

方法六:锐角三角函数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9

一、热爱、鼓励创造力强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去引发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什么类型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呢?大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他们都具有调皮,时常不守常规,纪律性不够强,说话幽默等特点。在“应试教育”的过去,循规守旧,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解,才是好学生,因此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所宽容。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看到:调皮往往隐藏着创造的火花。我们应该热爱这部分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解题时不应该只满足于现状,满足于书本上的例题式样。应突破已有的解题习惯,寻求新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中的分配律时,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小学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师随着出示例题,要求同学们先说出解题思路,大部分同学是先化为假分数再乘,但少部分同学想到可把上式转化为计算结果一样,这时教师应该肯定后两种做法具有创新性,及时表扬,而这种解法最简便。这样作为数学教师抓住机遇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别外教师可在学生解题灵活、简捷给予鼓励,在作业考试中加上创新鼓励,给予创新分,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可以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二、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获得成功,让学生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成功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成功意向和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密切的关系,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来源于数学学习的成功感上,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次成功,都能给他以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探索奥秘的欲望。我曾在学生中对几何的学习进行调查,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感到困难,但每当自己通过认真思考能证明出一道道几何题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高兴,又使得他去思考另外的几何证明题,作为数学教师应抓住机会给他们以指导,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明确。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说“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内涵,在你完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必须猜想证明的主导思想”。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联想和大胆地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抓好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扩学生思维

所谓开扩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的约束,使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散发开去。要开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使学生能一题多解或换个问法,要克服呆板、机械地套公式。其次应从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开扩。在数学教学中对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教学,应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解题才能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先复习小学的反比例,这样把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这类知识更深一步的认识。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要引导学生“多想一步”,

四、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式的新颖性,独创性和想象性。数学课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照例题模样作题。相应地教师在及时进行“创新训练”提高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教材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师生共振”。2、课堂上对一些题进行争论,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3、对学生的创新点给予及时表扬鼓励。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得到培养。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五、鼓励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曾经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学习手段较为单一,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崭新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感觉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教材为学生搭建宽松、广阔的创新舞台

“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蕴含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精神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以“岳麓版新编《文化发展历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在每节课的后面都设立了“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板块。其中栏目内容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这就使得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原有的单一文字和图表传授,变成有一大块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意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题目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创新意识被不断激发,创新思维被无限开发,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二、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如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让学生在班上挑选一位学生当“记者”,“记者”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在“秦始皇”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问。诸如:“尊敬的陛下,面对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差异,您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尊敬的陛下,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您将怎样让天下人民心向着您?”等等这些问题可由“秦始皇”作答,也可由“皇上”指派“大臣”出谋划策。“大臣”因为要效忠“皇上”而不得不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的是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可以选用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比如:我们在学习“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课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为什么还是天皇专制,没有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呢?”“在明治维新之中,领导者是脱胎于封建领导下层的中下级武士,为什么还说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呢?”等等。这些提问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此时,教师把握时机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在小组合作之中找到答案,在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养成了质疑设问的学习习惯,每次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就会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

四、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