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11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1

1.1调查对象

2013年10~11月对本校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口腔医学、麻醉、影像8个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6个专业研究生进行调查。其中在校本科生按生物安全教育程度分为3类:(1)未参加过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1073人(未学组);(2)在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中涉及部分生物安全知识的学生1184人(学部分组);(3)参加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学习的学生118人(已学组)。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参考相关资料,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2)生物安全知识,包括生物安全基础、消毒、个人防护、放射与化学安全4方面知识共25题,其中单选24题,多选1题,共计100分;(3)生物安全知识的需求。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发放填写,现场收回。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进行复查,剔除无效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后进行LSD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50份,回收2541份(99.65%),均为有效问卷,其中在校本科生2375人,在校研究生166人。本科生中,未学组1073人,学部分组1184人,已学组118人;临床医学专业851人(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专业265人,预防医学专业304人,护理专业212人,口腔医学专业246人,其他专业497人(麻醉、影像)。研究生中临床医学专业40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30人,口腔医学专业34人,其他专业62人(麻醉,影像,护理)。

2.2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已学组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最高,学部分组次之,未学组最低。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两两比较,除学部分组和已学组在消毒、放射与化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未学组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未学组中,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总得分及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专业在校研究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研究生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别与其他专业的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专业生物安全知识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安全需求调查比较

不同专业本科生除在“希望获得更多生物安全知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其余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生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结临床)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比较,对各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2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药理学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具有的一项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是指由情感、知识、观念、能力、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的内在品质,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人文化修养、精神道德与价值观念[1]。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2-3]。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百多年前美国的一位医生特鲁多的一句名言,它很好地向我们显示了医生工作的本质,医生需要依靠精湛的医术医治病人,但是医术不是万能的,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这时人文关怀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道德情操。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经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然而在当今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医学生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知识普遍缺乏,人文品质缺失,从而可能会给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在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4]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该意见向我们指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途径有多个方面,包括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在相应的培养阶段对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如历史、法律、伦理、哲学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利用节假日组织医学生开展义诊、慰问、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创建适合医学生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等。而在医学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临床课程中穿插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对医学生进行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生在医学职业教育中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各门医学专业课程,掌握各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在努力提升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利用各种措施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药理学》课程属于医学基础课程,这里以《药理学》课程为例,对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探讨。

3.1追溯发展历史

《药理学》是一门介绍药物的课程,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适当介绍药物发现的历史,特别是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科学家所做的贡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

3.2理论联系临床

《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药物与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联系在一起,向学生介绍药物在临床上可以用于哪些疾病的防治,为什么可以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用药的对象是病人,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病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一定要在顾及病人安全的情况下使用药物。可向学生介绍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如“反应停”事件,增强学生使用药品的安全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3.3加强自主学习

在理论教学中,可就某些专题适当增加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针对相应的专题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分析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不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坚韧不饶的素质和品质。

3.4爱护实验动物

《药理学》实验中需要使用多种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家兔等,这些实验动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教育学生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善待实验动物,不能戏弄和虐待动物,尽量减轻动物的痛苦,对动物给予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3.5严肃学习纪律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严肃课堂o律,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水平。

3.6引入考核机制

《药理学》考核成绩包含有平时成绩,在平时成绩中加入人文素质的考核因素,对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人文素质表现进行评定,促使学生主动地加强自身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4结语

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方法与途径有多个方面,以上所探讨的是目前在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当然这些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也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其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另外授课教师作为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自身也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以自己道德风范去感染学生,同时也需要有意识地精心地组织教学,结合学校的其他教育途径共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唐宏贵,周细琴,黄靖,等.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结构与社会评价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19-122.

[2]赵降英,郑飞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0-51.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3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合物诊断疾病,对患者的病情、预后、临床治疗效果及脏器功能判断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核医学科应用的放射源为非密闭性放射源,如果放射源管理方式不当,则会对医务人员、患者等造成不利影响,故而需要提升核医学科放射防护与管理的重视程度。2016年1-9月收治于本院核医学科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随机纳入管理组与常规组,比较不同防护与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9月收治在核医学科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随机纳入管理组与常规组(n=120)。管理组男女比例7:5,年龄23-65岁,平均(49.05±2.14)岁。常规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23-66岁,平均(49.02±2.08)岁。组间各项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讨论意义。

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放射防护与护理,佩戴防护工具参与工作,穿隔离衣与铅防护衣,为患者实施放射检查前的身体指标记录。管理组实施综合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①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穿戴齐全各类防护工具,携带辐射报警器。工作台面铺设一次性塑料布,每次操作后要用便携式辐射监测仪检测操作台面及周围的核素水平,超标者及时用去污剂擦拭台面至达到安全标准[1]。②及时清理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弃物主要包含放射性固体废物,比如遮盖用的纸、手套等;可以建立全过程的?n案记录[2]。放射性液体废物,比如患者分泌物与排泄物等;可以建立放射性废弃池,核医学科具有专用管道予以处理[3]。③构建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具体包含查对制度、工作场所的防护监测制度,放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制度等[4]。护理人员进入科室前需要穿戴防护装备,且可以通过培训与考试的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制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定期实施核素理论指导、放射性防护知识等培训。耐心讲解放射防护的知识。④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交流,通过治疗前护理与治疗后护理的方式实现全面护理干预。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为其讲解检查的流程、注射放射性标记物及患者用药后的正常反应等,使患者能够对检查的过程有所了解[5]。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等,介绍核医学科的环境,保持良好的病房环境。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要加强清洁管理。指导患者用药后停留在监督区,在药物>5个半衰期后,询问患者的个人反应[6]。实施pe-eCt检查后24-48h内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核素的排泄,减少膀胱及其周围器官(性腺)对核素的吸收剂量。

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由患者自主评价,分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以SpSS20.0软件实施数据计算与统计,实施两组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通过%与n的形式表达数据,予以x-检验,明确单因素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p

结果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率对比:常规组与管理组临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6.67%、9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医护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常规组中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7例,管理组中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放射源管理方式不当可能会致使工作人员或者公众受到核素的照射,对其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对放射源需要实施科学管理,比如可以将放射源集中放置在房间内,外设监控器与防盗网,避免放射源被盗。同时,对高活室采用双人双锁管理模式,定期检测辐射剂量,不得让无关人员人内。需登记好储存的放射性核素与药物,具体包含核素种类、生产日期和使用情况等。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为患者讲解放射治疗的价值、常见的不良反应等,积极与患者交流,构建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通过培训与考试的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制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最大限度降低核医学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中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率。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核医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3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2-0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生物医学、理工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理工学科和生物学与医学分支,但没有一所高校(研究所)能够涉足其全部领域,一般都依托本校(研究所)的优势学科侧重发展。

我国现在急需医学物理师和医学仪器研发人才,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不到1人(发达国家已达到13人),医院中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是8∶1(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某些科室内,该比例已经达到1∶1),综合素质也急需提升。这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医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大有可为。

在医学仪器研发方面,我国目前的自主研发大多局限于技术已经很成熟的中低端设备。国内很多医疗仪器公司和研究单位在近几年大量投资,力求自主开发国产高端设备。这说明国内医学仪器设备研发人才供不应求,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就国内情况而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多数研究限于普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及改革,以及医学院校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等方面,对于核医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没有文献提到。医学院校开设的与物理师相关的专业往往不属于生物医学工程范畴,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相似,可作为借鉴。

一南华大学核医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

南华大学的核技术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于2000年在核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学校核学科优势,坚持核医特色,将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核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许多毕业生在各级医院里从事物理师、放射医疗设备维护等工作。2009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到电气工程学院后,在电子信息领域又有了新的学科优势。

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南华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校专业优势,在坚持核医结合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医学仪器方向,实现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这对于本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才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让学生成为掌握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论、技能和方法,以及核科学技术、生物物理、放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技能,适用面广、素质良好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学生具备生命科学与电子、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核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生物医学工程师和放射物理师的工作。

二核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核医特色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针。结合南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多年的发展经验,以及新形势下的学科优势,借鉴国内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力求解决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优化教学计划与结构,开展新型教学和实践模式。

在教学计划中,兼顾电子信息、核物理及医学生理等方面,开设有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核医学仪器与方法、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放射生物学、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其中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核医学仪器与方法为特色课程。根据现有专业学术背景、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馈以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置,是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核医特色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熟练掌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医学、核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医学仪器的构成原理;掌握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和运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能力。

2.探索专业课分类选修模式

开展指导性分类选修的教学模式,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自身兴趣,高年级专业课将按物理师和医学仪器两个方向进行分类教学,其教学重点各有侧重。物理师方向专业教学将侧重于放射生物学,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核医学仪器与方法等课程;医学仪器方向则侧重于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将专业选修课进行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同时也将不同专长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了均衡,拓宽了专业口径,避免专业面过于单一而影响就业。

3.改革原有的实习方法,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CaD训练、与理论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增加实验课时,课程成绩评估中加大实验成绩比例。根据指导老师的专长精心设计重点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单独列入教学计划。生产实习是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同实习单位一起探索更加有效率的实习方式十分重要。毕业设计选题兼顾指导教师学术专长、学生个人兴趣及其意向的工作领域,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除了传统实践课程外,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再进一步细化实践内容。建议与多个医院和医学仪器公司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物理师方向的实践内容加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医学放射科系完成;医学仪器方向的实践则在电子系或与医学仪器公司合作完成。

4.逐步发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常规教育模式相比较,在其实现的主要目标上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与扩展的外延。将产学研结合运用到人才培养中,以培养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开展以教学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探索研究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与医院、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在坚持核医特色的基础上,做到依托学科优势,以学生为本,体现重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强化专业的特点,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发挥南华大学核技术和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拓展新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在我国缺乏物理师人才的背景下,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俊、马千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课程设置意义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1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5

【关键词】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微生物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5-0057-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29 

临床上将医院感染定义为患者在医院就医诊疗的全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感染发生及其相关症状出现的情况。医院感染均具有潜伏期,故临床将出院后患者因医院因素发生的感染也归属于医院感染的范畴[1]。现代临床治疗不断引进新材料和新方法,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增加院内感染风险。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通常有以下因素:院内存在易感染人群;具备传播途径;院内具有传染源。医院为院内感染发生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这使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院内感染防控任务艰巨。在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工作中,微生物检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微生物检验能帮助临床医师更加准确的对传染源进行鉴别,并阻断院内感染发生环节,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2]。选取笔者在所在医院收集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微生物检验工作在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旨在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按院内感染预防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观察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16~74岁,平均(42.8±6.2)岁;住院时间2~12d,平均(8.3±2.0)d;外科16例,内科24例,骨科22例。对照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平均(43.5±4.8)岁;住院时间2~13d,平均(8.2±2.1)d;外科17例,内科24例,骨科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体征实际情况并结合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定期进行微生物检验,使用iD32试条(生产公司:法国梅里埃)检测细菌;使用atBG-5行药敏试验;K-B进行确诊试验,头孢泊肟/克拉维酸10g/片,头孢泊肟30g/片,头孢他定/克拉维酸10g/片,头孢他定30g/片,将上述四种药敏纸片在mH平板中贴放好,在37℃环境下进行18~24h恒温培养,试验中对患者加以克拉维酸的抑菌环进行检测,若抑菌环直径增大超过5.0mm,视为超广谱的β-内酰胺酶菌,医师结合微生物检验结果给予患者药物治疗[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程度,根据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级,其中轻度感染为Ⅰ级,中度感染为Ⅱ级,重度感染为Ⅲ级[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excel,采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感染率为1.61%;对照组的感染率为9.68%,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5,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程度对比 

观察组仅1例感染为Ⅰ级感染,Ⅱ、Ⅲ级感染率为0;对照组有1例Ⅰ级感染,4例Ⅱ级感染和1例Ⅲ级感染,Ⅱ、Ⅲ级感染率为8.06%;观察组Ⅱ级+Ⅲ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医院内的感染发生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要素,只有同时满足这三要素才会引起感染。所以,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重点是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将易感染人群与已经感染人群隔离,保护易感染人群。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把微生物应用到对感染的预防中,不仅可及时发现感染的情况,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感染进行控制,阻断感染的传播,对易感人群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针对三个关键点进行治疗是医院控制感染的职业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对感染的控制效果佳。目前关于院内感染的研究报告较多,普遍认为上述三要素与微生物学检验密切相关。通过微生物检验能及时发现院内感染,并控制感染,是院内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5]。 

院内多数诊疗工作需由医护人员动手完成,双手滋生的微生物无疑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此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要借助医疗器械,在使用医疗器械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一定创伤,如皮肤损伤、黏膜损伤等,微生物经创伤处进入患者体内可引发感染。院内各科室患者多,病原体种类繁多,患者易被病原体入侵,发生感染[6]。医院环境、患者及医护人员均是感染源,医院感染预防的最基本措施是严格把关病毒、病菌消灭工作。医护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循洗手制度,做好医疗器械、日用品灭菌消毒工作。医护人员应做好双手细菌学检测,定期对办公室、病房进行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传染源,隔断传播途径是医院感染防控有效办法[7]。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院内感染率为1.61%,较对照组9.68%低(p<0.05);且观察组Ⅱ级+Ⅲ级感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6%(p<0.05)。由此可见微生物检验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杜绝Ⅱ、Ⅲ级感染发生。微生物检验目前在临床防控感染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是临床医师对感染类型进行确定,并制定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感染源后即刻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同时完成对菌株的分离鉴定,对耐药细菌进行分型。通过上述方式可对医院感染可能存在的流行性和范围进行预计,有助于治疗过程中医师针对控制感染方案的制定,以患者实际的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对传染源进行控制,然后将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感染的关键,病房和手术室的患者特别需要进行微生物的检验,迅速确定感染是否存在,便于保护患者。阻断感染的传播对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措施[8]。易感染人群对细菌的抵抗力低下,故其容易感染,治疗过程中微生物的检验对感染者耐药性有良好的反馈作用,有利于保证患者正常菌群的功能,同时对环境中的细菌也具有检出效果,对病菌的杀灭具有辅助作用[9]。

笔者总结医院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便于及时发现传染源。该检验能在短时间内对病原菌进行鉴别,帮助医师准确诊断和治疗。当下细菌分型常用方法包括细菌素分析、质粒图分析、分子分型、血清分型、噬菌体分型等,分子分型是最可靠的方法。分子分型能准确判定流行可能性及流行范围,帮助医师明确感染源头,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避免感染发生。(2)降低手术室、病房感染发生率。病房、手术室是院内感染重要场所,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在于发现这些场所有无感染发生,并及时将感染情况汇报院内感染控制中心,协助控制中心将感染源隔离,处理废弃物,消毒器械,阻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一部分人群对某些疾病缺乏抵抗力,容易被疾病感染。冷桂荣等[10]研究发现,易感染人群以条件致病菌及机会致病菌引发的感染居多。微生物检验可测出病原菌的耐药性,能检测呼吸道、肠道正常菌群和环境菌群,使易感人群不接触感染源。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有利于发现和阻断传染源,保护易感染人群,在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孟良.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317. 

[2]付元元.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46-147. 

[3]蒋淑宏.微生物检验用于住院患者感染监控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3-14. 

[4]杨建国.医院感染检测时临床微生物学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4):81-82. 

[5]梁玉金,何凤君.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4-6. 

[6]张宗建,何丽珍.模拟实际工作开展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138-139. 

[7]黄军垣,郑利平.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4):563-564. 

[8]李坤坤.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8):168-169.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6

[关键词]医学史课程、高等医学教育、功能

医学史顾名思义是医学的历史,它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医学工作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也就在于他们应该懂得医学的历史。医学史课程是医学生懂得医学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史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医学史作为一门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史,它有典型的医学特征,但同时也具有一般历史科学的共同特点,因此,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史学的一般功能。唐太宗《旧唐书》里对魏征有这样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正是对历史的现实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满生机的科学,在现代学科丛林中,历史学对现实和人生的意义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①具体说来,历史的现实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鉴往知来”,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揭示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二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三是有利于人生的修养,即通过历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别善恶”,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体现了上述功能。具体概括为: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一、认识医学发展过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

历史就是指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故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医疗行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医学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最初的人类,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与疾病作斗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产生了原始的经验医学。又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大多数生命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普遍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死祸福。与这种认识水平相适应,禁忌、崇拜、巫术就成为当时医疗行为的主要形式。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从时间来看,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人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人们开始把一些医疗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并试图用哲学思想来解释医疗经验,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例如:在欧洲就有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在中国就有“阴阳五行学说”,印度有“地、水、火、风”四元素理论等。这些医学理论虽然不能像今天的医学那样科学地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但这却是在原始经验与神巫医学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西方社会的中世纪,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领域,医学也由僧侣所掌握。他们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祷,呈现出“僧侣医学”的特征,寺院即医院,僧侣即医生。这种笼罩在宗教神学阴影之下的医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出现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开始了寻找病灶的过程,听诊器、内窥镜等多种诊疗设备也随之发明并投入使用。这种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以生物性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此时,西方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后,除生理因素之外,人们开始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l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在其通过的宪章中对健康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医学界限的解释,指出“健康除应在解剖生理上无病态表现以外,还必须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够圆满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尔教授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医学也跨入到现代医学阶段。

通过回顾医学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从医学模式来看,医学模式的转变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本能、经验、巫术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几个阶段。其中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对于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相对于原始的巫术医学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再现。例如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输导”与僧侣医学模式和巫术医学模式中“祷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绝不是简单的复归。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与“心理输导”是在经历了生物医学长足发展之后的理性的心理治疗活动;中世纪僧侣医学模式中的“祈祷”比巫术医学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盖仑等“实证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哲学基础上也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复归,两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发生在人类对世界的本源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之后,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所发生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生物医学模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更加科学。医学模式的转变所体现出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性升华。医学每前进一步,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又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历史,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历史和不断地创造历史。

其次,从病理学的发展过程看,也可发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分析的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在前生物医学时代,病人被视为一个整体,因而“整体观”是前生物医学模式中共有的观念。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这种整体观开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干尼(morgagni)创立的“器官病理学”,就把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推向器官水平。法国医生比沙(Bichat)把莫干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组织的概念,认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器官深入到了组织层次。十九世纪5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从而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了细胞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剑桥结构学派克里克(Crick,H.C)和美国信息学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表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医学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横向交叉或延伸,出现了医理、医文、医工交叉的多个学科群。这也表明医学的发展经历着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

上述规律只是几个典型例子,事实上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出其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规律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透过规律来预测未来。因此,通过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目的在于预测医学发展的趋势。人们根据医学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的目的和任务,将从传统的治病救人,延长病人的生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医学工作范围,将从现在的出生到死亡,扩展到生前到死后;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高科技向医学领域渗透将使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面貌发生改观;21世纪医学将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趋于完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将会成为新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等等。

二、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医学发展。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医学史,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前人在推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验积累是医学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正如鲁迅所言“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就是针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药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南腔北调集·经验》)鲁迅的这句话道出了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又如,在巫医混杂时代,人们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祸福的超自然力量时就经历了从“禁忌”到“崇拜”再到“巫术”的过程,这就是经验作用的结果。早期人类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触这些事物,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即“远而避之”。例如当时人们由于对“死”的恐惧,因此把与死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视为禁忌对象。菲律宾群岛的阿古泰诺族妇女,在丈夫死后七八日之内,就只许晚上出门,并且走一步路必须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这种禁忌的方法往往并不能阻止灾祸的降临,于是人们就会对这些禁忌的对象产生敬畏心理,希望通过祈祷、祭祀或占卜的办法祈祷宽赦,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当这种崇拜的办法也无法阻止灾祸降临时,人们就开始另一种新的尝试,即对鬼神之类进行“驱而除之”,以保护自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巫术”随之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发展到巫术,虽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这应该说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在经验的推动下产生的。

再如,通过对近代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考察,也可发现经验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坚实基石。从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罗马时代,被尊为解剖学之父的盖仑(Galen)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动物的解剖,来认识生命体的结构,积累一定的解剖学经验。但由于他把对动物的形态学认识强加到人体,因而难免有许多错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davinci)在对盖仑的经验进行继承和对其谬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使人体解剖学进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Vesalius)也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解剖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就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从化学治疗学的发展历程看。德国细菌学家爱尔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学疗法”的概念。他在对结核杆菌染色时发现该菌对某一染料有特殊亲合力,由此他推测某些化学物质对病原微生物也有亲合力,决定研制只伤害微生物,不伤害人体的药物。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能消灭螺旋体、治疗梅毒和回归热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从而开辟了化学疗法的道路,为抗生素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继埃尔利希之后,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这一经验的启示下发现了青霉素,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1932年德国人多马克用同样的经验发现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解决了一些常见感染的特效治疗问题。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且促进了医学道德的转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惑或者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或教训。比如,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真正完全解决病症问题;生物医学模式片面的思维习惯,也对医学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也导致医患关系疏远,如医患关系物化的趋势,医患关系被分解的趋势,病人与疾病分离的趋势等。通过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总结和利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的经验教训,从而促使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使其逐渐趋于完善。

上述例子说明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医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这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因为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却不因个人的逝去而中断,而是在“继承”、“创新”、“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创新。

转贴于

三、学习前人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教育应当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医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为医学是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何谓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指医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内在的。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为医学工作者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为“历史学是各门学科之母”③,医学史从多方面记述了人类与医学有关的活动,是最全面的教材。医学史可以为医学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修养提高提供借鉴。

首先,可以使医学生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人道主义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它是一个人面对他人、面对人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对医学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义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如何面对病人,如何面对人类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就强调了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费兰德(Hufeland)在其医德十二箴中也写道:“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目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医学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医学发展史上,许多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时医生、伟大的生物学家安德烈.维萨里(a.Vesalius),在欧洲社会还笼罩在神学权威的氛围中大胆进行科学实验,纠正了盖仑解剖学的许多错误并揭穿了神学关于人体的谬误,完成了《人体的构造》的伟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然而,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又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m.Servetus),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于1553年10月27日被统治阶级活活烧死在日内瓦。此外,还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的献身精神无不启迪着后人。例如巴斯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区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为揭开传染病的奥秘作出了贡献。琴纳首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牛痘苗,然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汁接种到儿子身上。这种献身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在赞颂居里夫人时就说:“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她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医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不一定都是通过理性的推理、论证或研究的结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诊法的发明就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把儿时的经验(常看见父亲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盖从木制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内有多少酒)迁移到医疗行为中的结果。又如,英国医生李斯特从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关于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认为伤口化脓是由于细菌作怪,于是决定采取碳酸消毒,无菌手术获得成功。李斯特就是这样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外科手术的消毒法。再如,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时发现,意外落在培养基上的霉菌斑点能够杀死引起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细菌,从而发现了青霉素,其后又发现了许多的抗生素。使许多另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得以治愈。这些例子表明医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的。通过对医学史上这些事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医学生的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学习医学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感情。只有爱医学,才有可能为医学而献身。即通过学习医学史,了解医学发展的艰辛,看到医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味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从而产生对医学的热爱。通常所说的“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

论述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于唤起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对医学史课程的重视。目前,由于受“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史课程不够重视,仅少数院校开设医学史课程,且多为选修课,因此医学史课程的上述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有悖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把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增加医学史方面的图书资料,提高医学史教师的水平等,从而使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7

与此同时必然会引起法律上身体概念的内涵变化和相关法医学鉴定等问题争议。本文对法律上身体的内涵和人体植入物、

移植物损害后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原则予以讨论。

【关键词】植入物;移植物;损伤程度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220—03

injuryseverityassessmentinlivingbodyduetodamageofimplantandtransplant.changyun-feng,zhouxiao—rong,

dengzhen-hua.etwestchinaschoolofbasicmedicineandforensicsciences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chino,

6jo0j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knowledgeandtechniqueaboutimplantandtransplant,theyareusedmoreandmore

widely.therearemoresuitsrelatedtothedamageofimplantandtransplant.thiswillleadtothechangeinconceptofbodyin

lawanddisputeaboutassessmentofinjuryseverityinthelivingbody、inthisarticlewemainlytalkabouttheconceptofbodyin

lawandprinciplesoftheassessmentofinjuryseverityinthelivingbodyaftertheimplantandtransplantinbodyaredamaged.

【keywords】implant;transplant;assessmentofinjuryseverities

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并通过各类移植或整形手术、康复

治疗来改善体形、容貌或生理功能,因此人体植入物、

移植物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人体植入物、移植物损害

案件报道日趋增多,但人体植入物和移植物损害的法

律属性有时还存在分歧,是侵犯他人健康权的人身损

害还是财产损失,目前学者们认识逐渐明晰当植入

物、移植物已完全融人人体密不可分,并替代相应的

功能或体现相应的形貌时,从身体概念考虑可视为人

体原有器官、组织或其部分,但法律和相应标准尚无

明确规定。为此本文对相关理论问题和鉴定原则进行

探讨。

、移植物、植入物的概念和人体植入、移植的发

展概况

移植(transplantation)是将身体的某部分(如细胞、

组织或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移到同一个体或另

一个体的特定部位,而使其继续生活的方法。被移植

的部分称为移植物(transplant)。在移植医学中,移植

物不包括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和各种金属材

料在体内的应用,如人工皮肤、人工心脏瓣、镶牙、种

植牙、各种人工关节及假肢。在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些

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和各种金属材料属于植

入物的范畴。植入(implantation)是指一些细胞、组织、

器官、某种物质、器件或装置等进入身体的动作或过

程。植入的这些物质叫植入物(implant)。这些人体植

入物、移植物与人体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且不

同程度地替代原有器官的功能。多数与人体融为一

体,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保持和改善人体的外形和容

貌,改善人的生理功能并完成人体一定的功能,有助

于残疾者获得健康或改善行为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生

活,改善畸形带来的不便,甚至能维系人的生命。

随着生物工程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体植入物、移

植物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也越

来越广。在材料科学和修复医学、组织工程方面,已研

制出达到原子大小精度的新材料,在与人体细胞整合

时将不露痕迹,如有功能的微观器件及其他结构通过

原子范围的加工而成,将能与身体融为一体而不被排

斥,这些新材料已完全与人体组织细胞有机融合,成

为身体的一部分,此类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较常见的有:人工软骨、人工皮肤、生物人工器官等:

[作者简介]常云峰(1973一),男,四川大学基础与法医学院20__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医临床学。

tel:+86-13084453499;e-mail:changyungfeng880@163.com。changyunfeng880@sina.com.

[通讯作者]邓振华tel:+86--28-85560528,e—mail:deng_zh85501553@163.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3期)

还有新一代假肢问世,假肢的运动功能与真肢差别愈

来愈小.如肌电假手、电子膝关节、电子耳蜗、思维控

制的人造手(移植神经末梢用来控制假肢)、骨植入式

假肢(用人工骨与残肢的骨骼连接起来,再在人工骨

的另一端安装假肢)。在移植医学方面,近十余年来新

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组织分型能力的提高及外科

手术的改进.器官移植术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

人类已能进行皮肤、粘膜、脂肪、筋膜、骨、巩膜、角膜、

肾、肝、心脏、肺、胰、肾上腺、脾、、胸腺、甲状旁腺

及骨髓等多种器官组织移植。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很

大程度促进了人体植入物、移植物的广泛应用。

二、人体植入引起法律上身体概念内涵进一步拓

人体植入物、移植物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

同时.也必然引起了传统法律上身体概念的变化及相

关的法律问题.如身体权、植入物或移植物损害后有

关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等。首先涉及法律上对身体概

念的认识。法学意义上的身体,专指自然人的身体,是

指自然人的生理组织的整体。即躯体。身体包括两部

分,一是主体部分,二是附属部分。法律意义上的身体

具有完整性和完全性的基本特征.破坏了人体的完全

性和完整性.就侵害了身体权.若同时造成人体组织

结构破坏和(或)相应的功能障碍即侵害了他人健康

权。在研究探讨人体植入物、移植物损害后的人体损

伤鉴定.首先要研究法律上身体内涵的变化,人体植

入物、移植物能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身体的组成部

分,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判断。

1.植入物等是否可以由普通人自由拆卸。若可以

自由拆卸的.实际亦未与人体器官、组织融为一体.此

类情况不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如义眼、普通假肢、可

摘义齿、接触镜等。不能自由拆卸的或某些植入物虽

然亦可自由拆卸但要专业医学人员依照严格的医学

操作规程进行.否则会造成健康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此类情况应视为身体的组成部分。如固定义齿、人工

心脏、人工瓣、人工耳蜗、人工起搏器、人工喉、人工关

节、人工晶状体等。从法律意义上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2.人体植入物、移植物与人体器官、组织的相容

程度。当移植物、组织工程学中生物人工器官、人工组

织植入人体成活。并发挥相应的功能.此时才能形成

人体的一部分,如果移植物或生物人工器官、人工组

织因排斥不能在体内成活或未能正常发挥其相应的

功能,则不能认为是身体的一部分。如肾移植未成活.

只能视为人体的异物。

3.人体植入物、移植物在人体内的功能。移植物、

·22卜

人工器官组织、假肢、假体或装置作为人体残缺部分

的替代物.多数能恢复其部分功能或具有改善形貌作

用等.如人工关节担负关节活动功能;人工晶状体肩

负晶体凸球镜片作用。对非医疗手段或未发挥功能的

植人物,则不属于身体的组成部分.如体内遗留的弹

片、手术器械、纱布等异物不属于人体的一部分。

三、人体植入物、移植物损害后人体损伤程度鉴

定原则

身体是自然人享受法律人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

身体.自然人无任何权利可言。因此身体概念的变化

直接影响法律上身体权的概念、人身损伤程度法医鉴

定相关规定的变化。从法律意义上讲.属于人体部分

的这些植入物、移植物就具有受法律保护的人身体权

的法律属性。因此.不法侵害所致植人物发生结构的

破坏、功能受损,甚至出现危及生命和丧失再次移植

或置换条件,应进行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在植人物、移

植物受到损害的案件中,如果移植物、人工器官或假

肢受到损害。是人体伤害还是财产损害,如何进行损

伤程度鉴定.作者以为应掌握以下原则。

1.人体植入物可由普通人拆卸的

此类人体植入物不属于人身体构成部分。在法医学鉴

定中.这些替代物的损坏应视为财产损坏。如可摘义

齿、义眼、接触镜、假发、假肢的可自行拆卸部分等的

单纯性损害。

2.人体植入物、移植物替代原有器官、组织功能

的程度

对不能恢复或替代原有功能的移植物、人工器官

组织、镶装、配置,虽然属于人体的一部分,不能“自由

拆卸”,如实心假体、无功能的假体、假

体等仅在形貌和心理上起某些作用.并无原来的器官

功能,在损伤程度鉴定时.须说明由此而产生的对人

体损伤后果或结局加重,损伤程度的评定相对减轻.

不能等同于人体原有组织器官的损伤.按它们在人体

中的作用、损害情况以及对人体损伤的后果进行鉴

定。若单纯无功能的植人物、移植物损坏时.其损伤程

度评定为轻微伤:如损坏后须手术复原则鉴定为轻

伤。l2而对于功能接近与原有器官组织的植人物、移

植物损害应等同于原有器官损伤,如固定义齿.它是

植入颌骨的人工种植体支持的义齿,通过骨性结合、

纤维结合等方式与人体牢固地融合为整体,达到很好

的固定效果。使患者的咀嚼率恢复到接近真牙的程

度,此类义齿的损伤应当等同于真牙的损伤。人造血

管的损伤,应与普通血管损伤一样进行评定。

3.移植物、植人物损害后对人体功能的妨碍程度

(1)危及生命须急救治疗者。如人工心脏起搏器、

人工瓣、移植肾、心、肺、肝等,如果遭受到损伤,将迅

速引起生命体征的变化,危及生命安全,须急救,建议

按实际的损伤后果,参照人体损伤鉴定标准相应原则

评定,损伤程度属重伤。例如某人位于下腹髂窝内的

移植肾被他人击伤,导致移植肾破碎脱落坏死,须通

过透析治疗维持生命,应鉴定为重伤。[3

(2)影响器官部分功能者。第一,可合并严重的

损伤或继发感染的,如脑室或脑基底池引流装置受

损,当引起明显颅内压异常或继发颅内感染;人工喉

的损伤或脱位引起严重通气障碍。上述植入物损伤

后,严重影响人体功能,建议评定重伤;若仅须手术修

复,则鉴定为轻伤。第二,对人体功能有一定影响,但

不严重,常须择期手术修复,如隆鼻术植入的鼻垫、乳

房假体、内脏器官的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

管、胆道引流管)、尿道支架管、骨折内固定器械(四

肢、脊柱)等植人物遭受损伤后,常须手术治疗和复

原,则鉴定为轻伤。第三,几乎不影响或仅短期影响人

体功能的,如可摘义齿、义眼、导尿管、假肢的可自行

拆卸部分和假发等的单纯损害,不属于人体损伤程度

鉴定范围。

4.是否可更换、再植入

鉴于植入物的特殊性,当损伤后若可更换重新植

入.损伤程度评定要相对轻,不能重新植入导致该器

官功能丧失者,应参照人体原有器官损伤评定。如人

·:;-x-医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猝死;法医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3期)

工晶体对白内障者复明有决定意义,植人人工晶体的

损伤主要是暴力因素致晶体脱落、移位、变形、破裂

等,对这类损伤,若可重新安装人工晶体则鉴定为轻

伤.若无法安装人工晶体而导致失明则为重伤。还如

在暴力作用下造成的人造关节损伤,单纯性人造关节

损伤,可通过手术重新安装,此种情况可鉴定为轻伤;

在人造关节损伤的同时伴有骨骼、关节面等损伤,因

损伤而无法重新安装,造成关节功能完全丧失,可鉴

定为重伤。假体的损伤,直接暴力可使假体破裂

或溢漏,其后果必须手术取出假体及残留在内的

硅胶,其损伤程度可鉴定为轻伤;如损伤小,损伤后可

以行假体材料补充,隆乳手术可基本恢复外形者,可

鉴定为轻微伤。人工耳蜗在暴力作用下发生损坏,

若是单纯耳蜗损坏可以重新置换者,考虑到手术的复

杂性,认定为轻伤;如严重者不能再安装人工耳蜗而

造成耳聋不能康复者,以重伤认定。

参考文献

[1]劳为德.修复医学与组织工程[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出版。20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人体损伤程度

鉴定标准(课题终极稿)[j].法医学杂志,20__,20(1):59~64,si~

s4

[3]肖明松.人体植入物与损伤程度[a].见:邓振华,陈国弟.法医临床

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__.140

[4]胡华子,陈阳,邓振华.外伤致假体破裂的法医学鉴定(附1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8

   分别记录两组间临床药学评价、临床药学服务实行量化考核情况。其中,临床药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医嘱差错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药学的服务价值,医嘱差错分级标准为潜在致命性、严重、重大、较小、无差错5等级,药师干预价值评价标准评定分为非常有意义、很有意义、有意义、有部分意义、无意义、不恰当6等级。临床药学服务量化考核标准表对临床药学服务情况行量化考核,满分100分。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如结果提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间服务价值的评价标准情况比较两组间服务价值的评价标准情况如表2所示,服务价值有意义率改进组较传统组高16.14%,H=193.65,x2=257.52,p<0.01。

   3.2两组临床药学评价、量化考核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药学评价、量化考核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改进组较传统组量化考核分数高,临床药学评价中较小或无差错改进组较传统组低17.64%,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近年来随着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药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的药物相继被研发并应用到临床上,药物滥用、误用导致的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层出不穷。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Cp)将药师的工作重心由药物转向患者的合理用药。药师除了完成传统的配发工作以外,还需要协助临床医师指导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药品。于是,美国的药师教育也相应地由化学模式转变为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我国在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在逐步地、有计划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临床药学体系。但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在全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大多数仅限于在较低层次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在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及制度;②药学教育模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明确,对药学服务和临床实践不够重视等原因,都直接导致了临床药师先天不足,自身不能适应临床药学服务工作;③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习惯于把药师同调剂、制剂等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我国医疗模式是医生占主导地位,因此,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将受到一定的排斥和抵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这一新观念的接受。

   鉴于上述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国具体临床实践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的质量评价是目前临床药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本院现有临床药学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外医院实施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和经验,结合价值链管理理论和思维,分析我国现代医院在当前临床药学工作发展缓慢原因,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医院药学服务实践的理论指导方法,促进现代医院药学服务有效开展,拓展置身于医院和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的药学部(科)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中,改进组较传统组量化考核分数高,服务价值有意义率改进组较传统组高16.14%,临床药学评价中较小或无差错改进组较传统组低17.64%,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于本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临床药学实践。由主任助理负责管理临床药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与临床药学专家积极参与、共同实施各科的用药监护和镇痛等有关用药工作。临床药学专家与主管医师紧密合作,在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上与医生密切沟通。临床药师下属于临床药学专家,在各个科室按照任务分配参与病床管理,主要任务是检测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情况,尤其是首次医嘱的用药情况,从药物疗效、不良反应、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剂量等方面严格把关,通过定期工作报告等形式将临床用药关键信息(如药物利用评估报告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报告等)向药物信息中心和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为全院用药对策和质量改进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9

【摘要】2010年1月22日,卫生部办公部门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我院则按要求落实基础护理,丰富护理服务内涵,创建优质护理专科。而我科室除了选择合理的护理模式、人力配置、护理流程、服务公示以及提供安静、整洁、安全、有序的住院环境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性化、个性化护理,将护士的告知义务与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合理应用在优质护理服务中。首先对肿瘤科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护士的告知义务进行概述,认为护士履行告知义务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护士的自我保护。同时,护士在履行告知义务中应注意明确告知主体及知情同意权的主体,掌握好告知的时间,制定告知的内容和方式,并取得履行告知义务的证据。

【关键词】肿瘤科;患者;知情同意权;护士;告知义务;优质护理

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和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告知义务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护士的告知义务与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就是患者在医院接受的主要治疗、护理时,必须在全面了解情况,经过自身判断,自愿表示同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充分体现了对患者人格尊严和个性化权利的尊重,也是伦理精神的体现,知情同意的主要作用是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预防其受伤害。例如,护士在为患者注射药物前,除了确认医嘱内容外,还应告知患者该药物的名称、主要作用、注射方法、疼痛程度及注射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基本信息。采血时,应说明检验项目、目的及采血后注意事项等。这些都是患者知情同意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护理工作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专业的功能与角色,协助、保护患者的这种基本权利。

2护士的告知义务与护患关系

2.1履行告知义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中,履行告知义务的过程也是护患双方沟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使患者掌握相关医学知识,了解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又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2正确履行告知义务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履行告知义务时首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告知能力,才能正确履行告知义务。要使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护士自身必须熟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除了专业技术知识外,护士应引用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念,采取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告知,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尽快使双方达成共识。只有正确的履行告知义务,才能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

3护士在履行告知义务中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告知主体即知情同意权的主体。临床上主要有患者或者患者的法定人、监护人以及患者的家属。

3.2把握好告知时间。如有明显不良反应或者容易出现意外的药物,在实用前将注意事项或可能发生的问题,通知知情同意权的主体,这样既可以让患者及时反馈,用药过程中的各种不适,也可以避免事后发生各种纠纷。

3.3取得履行告知的证据。患者本人签字授权委托书,如知情主体拒不履行签字同意时,护士不能实施护理行为时,应报告医生,同时需进行护理记录,并由三名以上护士或其他证人签字予以证明。当然,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有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如危重患者抢救时、患者缺乏判断能力时(如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年幼等)、某些信息可能对患者带来严重伤害时(特别是我科患者)、患者自身拒绝了解相关诊疗信息时,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护士应遵循尊重人格、行善等一般医学伦理原则,向患者家属或人真实告知与护理有关的一切信息,并征得理解和同意。尽心尽力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3.4针对我科的特殊性,制定具体的告知内容、告知方式。在告知过程中,还要根据告知对象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乃至、性格类型等来确定告知的内容。

3.4.1常规包括:各种手术和医疗操作及检查的准备内容;有明显不良反应或有易出现意外的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各种护理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患者的饮食种类和禁忌;整体护理中所要求的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医院管理制度等内容。

3.4.2为科室行放化疗的病人讲解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如饮食护理、静脉炎护理、消化道反应护理、骨髓抑制护理、粘膜皮肤反应护理、泌尿系毒性反应护理、改善睡眠、做好心理护理等,必要时发放相关资料。

3.4.3向全科推广实施深静脉置管。向患者讲解特殊药物的渗出危害、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及相关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

3.4.4同时,护士履行告知义务时要掌握告知的技巧,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语言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是提高告知效果的基础。如果患者的语言是方言,或者文化水平低,理解护理人员的医学术语则较困难。因此,护士应该使用患者易于理解的词语,简洁明了地解释说明,并通过提问,确保患者真正理解。

另外,告知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从患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态度诚实、谦逊,语言温和,不能夸大和缩小事实,更不能隐瞒事实和误导患者,避免使用诸如"没事"、"不可能"等不确切和不负责任的话,对患方提出的疑问或咨询,要耐心进行解释。使之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做好心理准备。

护士还要注意全面、及时、适当的告知,并与医师告知保持一致。护理工作中不但要告知患者一切规章制度和护理方法,而且还要随着疾病的进程、变化及时告知患者。对于我科室患者,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告知,并要掌握好分寸,留有余地,尽可能地给予鼓励与希望。

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从生命伦理学的高度提高对知情同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学习和更新护理知识。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通过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具体的告知与监测患者的反馈信息,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加强护患沟通、医护配合,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避免了护理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从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护理服务的优质、高效,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杜益干.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与护士的义务[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76.

[2]张家玲,陈慧芬,邻桂爱.知情同意时护理是护理人员的伦理职责[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94.

生物医学工程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医院药学;抗生素;使用现状分析

在医院药学的视角下研究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不仅可以规范当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而且还可以引起医院从业人员对医院药学的重视,特别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医院药学及其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抗生素类药物与止痛类药物一样都是医院使用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药物。在医院药学的视角下审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既可以促进医院管理中合理用药目的的实现,又可以以详实的数据为医院药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结论。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药房工作的实践,参考其他人的相关论述,在医院药学的视角下,对当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作出如下的分析和阐释。

1医院药学及思考

众所周知,医院药学是以研究医院药品供应、药学技术、药事管理和临床用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不仅与医院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而且也直接与患者的治疗密切相关。在医院具体的工作中,医院药学不仅负责药物的供应和使用指导,而且还参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药物的有效治疗为工作职责。这门科学的实际工作包括医院药物的管理、使用药品的调剂、调配和相关药品的制剂,以及药物研究、药品的质检、药品详细信息的管理,特别是药品科研与教学、药学人才的培养与药学职业道德的建设等对医院工作的影响更为明显。

医院药学虽然是医科学校里的一门普通学科,但它在医院的工作实践中却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如何把学校的理论应用到医院工作的实践,如何在医院的具体工作中丰富和完善医院药学的理论,都是我们医院药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2医院药学视角下的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现状分析

应用医院药学的理论分析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是我们把学校的医院药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这种研究的结论,又是丰富和发展医院药学理论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本次的研究既是理论联系的过程,又是实践检验、丰富医院药学理论的过程。

2.1药事管理下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医院的药事管理主要是根据上级各主管部门的相关药学管理法规、规定以及本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规范本院所的用药行为。在这种规范工作中,既会涉及到医院药学的各科室,又会涉及到医院用药的各个环节。这样的规范目的是为了使医院的用药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保证医院在药物使用中的合理化。

从这个角度审视当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我们医院和上级主管的行政部门不仅要为当前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制定严格的规范标准,而且还要把这个标准严格应用于用药实践。例如制定《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指导原则》这样的管理制度。在这个制度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这类药品的使用对象,而且还要控制这类药品的使用剂量,以及这类药品的治疗原则。如果能够严格地在实践中执行这样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减少药品的浪费现象,而且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还可以把药物的副作用减至最低程度。

2.2调剂工作视角下的抗生素类药品的使用现状医院的调剂工作颇为重要,它不像有些想像的那样简单至极。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药师既要根据医师的处方或者各科室的药物领取单,及时并准确地调配和发送相关药品,而且还要在调配中细心地审核医师的处方,严格地监督检查药品,特别是还要负责把药物使用标准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讲解清楚,并在此基础上监督临床使用情况。

例如抗生素类药物的头孢菌素类的使用。由于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效果较好,在临床用药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而这种广泛的使用又促使其不断地向前发展,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已发展到了第四代。然而,每一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与上代药物有所不同。因此,在药物的调剂过程中,药师不仅要向有必要明白药物使用情况的取药者和用药者说明这类药物的基本构成,而且还要告诉其这类药物的基本使用常识和注意事项。特别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药师一定要注意医师的处方用量,一定要注意医师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情况。

在调剂工作中,药师还必须根据某一类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标准调剂药品。这里的标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的含义是针对某种病症,使用某种抗生素类药物。这也就是说不是某一类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治疗所有的病菌,也不是费用最高的药物能够治疗所有的病菌。而是某一种类的抗生素类药物只能治疗某一种类的细菌所引起的病症。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第二层含义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一定针对患者的病情,使用恰当的剂量。虽然说某一种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治疗某一类病菌引起的疾病,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按照病情的实际,服用适当的剂量。超量服用,虽然能够治疗疾病,但它也会给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点尤其重要。

3药物检验视角下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

药物检验是医院药学最重要的医疗实践作用之一。在医院具体的工作中,医院药学的从业者根据相关的制度对医院用药进行必要的检验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药物检验一方面可以保证医院用药的药物质量,防止假药、劣质药物进行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医院的用药安全,保证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