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教学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09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1

地点:北京体育大学一座写满历史的教学楼前。(武术学院的办公楼正在修建)。

人物:朱瑞琪教授、王涛和小舟。

关于朱瑞琪:朱瑞琪,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武术八段,国际级武术裁判员。自幼学习南拳,上大学后又学了长拳、查拳、形意拳、太极拳等。1979年起,从事散手(散打)的教学、训练及科研工作,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和数名全国冠军。从1985年开始,一直参加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国家体委武术处)组织的武术科学调研、技术研讨、规则修订等重要工作,撰写的教材有《中国武术散手教程》、《中国散手》等十余部。

序曲:朱瑞琪教授风风火火地从远处走来,王涛和小舟急忙迎过去,握手寒暄后,朱瑞琪教授一脸歉意地对小舟说:“真抱歉,刚开学事比较多,让你久等了。”然后三人先后走进办公楼,到办公室坐定。

进入正题:一谈到散打,朱瑞琪教授顿时忘却了工作的疲劳,变得神采奕奕。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继承武术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现代散打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技击、健身、娱乐表演和商业等功能。”

“但由于我国散打运动普及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人把散打误认为是拳击,或干脆认为是‘打架’,因此更需要加强散打的普及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普及工作。”

说到这儿,朱教授叹了口气,“要想中国武术散打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必须走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

“中国武术散打培养人才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武术馆校,二是散打专业队,三是大学。为了使中国武术散打的商业价值更加突出,要用职业化、定向化、企业化的方式构建全新概念的武术培训基地,全方位地开发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及世界武术散打市场,形成一整套武术产业链,全方位拓展武术产业的巨大潜力。进行职业化发展,应参照、借鉴国内外职业竞技体育成功发展的经验、模式,吸取教训,有所创新。”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应是散打‘竞赛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散打要成为一个知名的“商品”,除了有精良的制作外,还要拥有精美的包装,使它更接近观众。包装分为两类,一种是文化包装,一种是艺术包装。文化包装相对于艺术包装,是范围更广的一层概念。艺术包装从属于文化包装的范畴,主要是通过现代舞台形式的灯光、音响、舞美、音乐,充分满足观众视觉、听觉的感官享受,增加画面的美感;而文化包装则是将带有明显标志的文化要素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合,通过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渲染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突出表现一种文化理念,来满足观众视、听感受和激发观众情绪,引起观众共鸣。因此,文化包装是较艺术包装更高一层的包装形式,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

“此外,散打要实现更大商业价值,需要集团化运作,就是要形成‘势’。形成‘势’,市场就做大了。”

跑题: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好像一位不速之客打扰着我们的谈话,朱教授不得不停下谈话去终止铃声。

“我谈到哪里了?”朱教授问他的学生王涛。

“您谈到武术进奥运了。”

再入正题:“中华武术要以‘立异’的策略进奥运,必须突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必须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二是必须体现武术运动的原始含义,充分表现出比赛的对抗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可以在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加强民族性的特点,强化运动员、裁判员服装穿戴的民族化特点,采用富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八角或六角擂台,在比赛场所大量布置象征中国民族文化的龙、凤等吉祥物。散打比赛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使观众对散打这种项目缺乏正确的认识;宣传上的滞后和不力,阻碍了散打运动的发展和推广;散打比赛场馆缺乏,场地的布局不合理,影响了散打运动的推广;规则的不合理、不完善、不统一也是制约散打运动与世界大赛接轨的一个重要原因。裁判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运动员的文化修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只有改进和完善以上几方面,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那一天才不会太遥远。

“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保持传统项目的特色,使武术散打运动尽快科学规范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我认为应做到:―、适时推出适应武术散打发展的新赛制――主客场联赛制,这种赛制如果借用得好,武术散打的发展将柳暗花明。二、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素质的建设。三、建立――个严格的等级制度。韩国的跆拳道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我们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武术散打等级制度。四、设计符合中国民族风情的服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泰拳手在比赛前要做30分钟拜师礼,韩国跆拳道提出‘以礼始、以礼终’,以此来加强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和自我修养,而中国功夫只有――个抱拳礼,非常单调,建议创编一套适合中国民族特色的礼仪。五、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为了促进武术散打技术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要加强科研的力度,从多层次、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以促进散打运动快速发展。六、走体育产业化道路,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加强推广力度,要让社会接纳散打运动,同时吸引―批有经济头脑的优秀人才来开发、拓宽散打运动的市场。”

“任重道远啊!目前,散手运动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地区,而且在实力上彼此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分布还很不均匀。国内普及程度也不高,仅限于省(市)散打队、各种武术馆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等,中小学普及率极低。”

“你练散打吗?”

小舟有些惭愧地摇了摇头。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2

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高等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尽快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适应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大环境中,体育高等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武术散打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立足于培养“全面+特长”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武术散打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1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我国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相关的调杳问卷,其结构效度为0.926,其折半信度为0.904。分别向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天津、成都等六所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7份,有效间收率为91.8%。2结果与分析2.1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现状2.1.1培养目标设置目前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从事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专业人才。由于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偏窄,能力不全面,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复合式”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调查显示,分别有26.2%和13.4%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狭窄的知识面和单一的特长已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2.1.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以及就业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显示,分别有33.4%和16.9%的学生对目前体育院校散打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表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见表1)。通过对六所体育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专业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2)专业技术课比重偏大,专业理论课比重偏小,且结构不合理:(3)必修课比重偏大,而选修课比重偏小,缺乏充分选择的自由度:(4)单门课程分量偏高,课程门数偏少;(5)理论课与技术课安排的时间次序不够合理;(6)课程设置变化周期过长,滞后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2.1.3师资状况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结构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在这六所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中,本科占27.3%,而博士仅占17.4%;在职称结构中,助教占8.7%,讲师占45.7%,而教授仅占15.2%。由此反映出目前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师资队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小,整体水平偏低,这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学历、职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必然影响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利质量。2.1.4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对目前散打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分别占27.0%和12.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散打专业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不太相符。具体表现在:(1)轻视武术散打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计划中安排的理论课并不少,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并没有按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师生共同对其不重视致使学生对武术散打理论知识了解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开拓。(2)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教学内容中没有安排能力培养的实践课,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在对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至学生的组织教学训练能力、管理能力、组织散打竞赛及裁判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2.1.5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知识掌握的重要因素。调杏显示,认为目前散打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一般”的占47.4%,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分别占15.5%和6.2%(见表1)。目前,散打专业课程考核内容片面,仅考核技术(空击、打靶或实战)与理论(课本上仅有的理论部分);考核方式单一,只注重指定技术动作的演练,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全面。2.2武术散打人才培养对策2.2.1确立“全面+特长”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社会化趋势明显,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特点。这导致体育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影响到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武术散打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培养目标的确定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尤为重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对专业需求不一样,现阶段我们应更新观念,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武术散打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调查显示,对确立“全面+特长”的散打人才培养目标认为“非常必要”和“必要”态度的分别占51.0%和40.5%(见表3)。武术散打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具体表述为:立足于现代社会对武术散打人才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散打教学、训练、安保、文秘、健身指导员等工作的多功能新型体育人才。2.2.2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体育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散打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加强散打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提高独立学习能力,扩大学习的自由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目前散打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p#分页标题#e#(1)课程结构合理化。精选专业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加大选修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如格斗对抗类项群(拳击、跆拳道、中国式摔跤等)、武术套路、田径、球类、体操等;加强语言文字表达和计算机运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完善能力结构,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充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适当缩小专业技术课的比例,相应地增大专业理论课比例,优化专业课结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水平。(3)合理设置课程分量,减少单门课程分量。在保证课程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课程门数,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课程分量指每门课程所占的时量,它与学分成比例关系。当前课程已向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即使是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分量也不大。(4)加强潜课程建设。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价值观念、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但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散打专业课程设置几乎全部是显课程,而忽视了潜课程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武术理论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传统武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行为道德修养;规范课堂常规,在上课、下课时学生必须向国旗行抱拳礼,师生间互行抱拳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5)缩短课程设置的周期性。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才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所以课程设置必须前瞻市场和科技发展动态,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掌握最前沿的动态和信息,应加大前沿课程的开发。像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变化很快,有的在两年中就要对课程设置作一次调整,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2.2.3加强专业师资力量专业师资整体素质对课程开设,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实现散打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其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完善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自律性,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格修养、职业良知和责任感,敬业爱生。要提高散打专业师资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统筹培养规划,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以满足散打教学、训练、科研的需求。2.2.4改善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场地、器材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如果场地、器材条件不足会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散打技术课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没有散打场地,那么其技术体系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摔法、跌法就无法进行教学;如果没有散打护具、拳靶、脚靶和沙袋,那么对抗性练习、打靶练习、踢沙袋练习等都无法进行,而这些又是散打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各体育院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散打人才,就必须努力改善散打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以保证其教学的正常进行。2.2.5大力加强武德教育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反映了练武之人的伦理观念。调查显示,认为武德教育对散打人才培养“非常必要”和“必要”的分别占50.8%和37.4%,这反映出武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武德教育是中华民族习武的优良传统。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尊师重教、讲理守信、见义勇为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是成为新型体育人才道德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2.2.6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利价值判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应逐渐完善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另一方面,应改革完善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中主要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做到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多样化。除了每学期或每学年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之外,还应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以便获得所需的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教与学,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此外,评价内容除了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及品德修养等方面作出评价,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准确,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2.7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调查显示,22.2%的人认为竞争激励机制对散打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46.6%的人认为是必要的。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散打专业课程及其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散打运动激烈对抗的特点决定了散打专业学生应具有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仅凭空泛的说教或强制手段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应做到:一方面,认真搞好日常教学工作,负责任地对待每个学生,多关心帮助他们,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环节;另一方面,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每学期或学年举行一次散打擂台赛或通级赛,来激励学生在平常教学中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产生不断向上进取的动力,并通过比赛来检验平时的学习效果,积累实战经验;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散打裁判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2.8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教材形态、教学方法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新颖、多样、丰富,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提高武术散打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新时期体育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因此,在散打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p#分页标题#e#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散打;问题

前言

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

(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

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

(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

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

二、结束语

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

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4

摘要:武术散打作为一种体育课程资源走进了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课堂,并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呈现出在全国各高等院校逐年普及的态势。高校大学生喜爱散打运动及散打项目的对抗性、体育性以及民族性的特点,决定了该项目在高校开设是可行的,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普通高校,散打,必要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武术散打作为一种体育课程资源走进了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课堂,并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呈现出在全国各高等院校逐年普及的态势。而学校从来就是武术括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高等院校。高校大学生喜爱散打运动及散打项目的对抗性、体育性以及民族性的特点,决定了该项目在高校开设是可行的,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高校开展散打选项课不但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且对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智能也有一定的帮助。

1.散打运动是学生喜爱和有着浓厚兴趣的项目

由于散打运动是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项目,很愿意投入到该项目的练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所以,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必然会有较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学习和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高校大学生对散打运动兴趣浓厚,足可以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

2.散打运动的技术特点有利于其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

散打是身体直接对抗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拳、腿、摔等方法相互之间进行搏击,斗智斗勇,是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心理品质和智能等全方位的综合较量。散打运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使学生的体质提高寓于其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之中。散打与传统武术相比,其主要的基本技术动作较少,相对易于掌握。学程短、见效快,没有传统套路复杂的演练程式。高校现有的每学期l8周的体育课教学,基本可以完成对教打基本技术的了解和粗略的掌握,高校学生如能完成l学年36学时的教打学习和训练,便可具备一定程度的技击能力。在短短的l学年中基本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符合21世纪高校学生追求快节奏的心理要求。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3.散打运动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总观散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很容易发现它不仅从技术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实用技法,还吸收了中外众多搏击技术,如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截拳道等技法之所长。从理念上摆脱了传统武术各门派自我封闭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武术的果敢、顽强、尚武崇德的精神。散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先进的武术搏击技术和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走进高校的体育课堂,必将对高校学生的体质发展、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国家对散打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开设的动力所在

近年来,散打的商业化运作如火如茶,“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国功夫vs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一、。武林风”等商业赛事的举办,加之众多媒体的大力宣传,已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散打运动的热潮。特别是2003年的。世界散打王争霸赛”可谓举世瞩目。此次比赛由著名的美国电子商务公司、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国武公司强强联手共同主办,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商业性。涌现出如柳海龙、宝力高、那顺格日勒等大批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他们同刘翔、杨晨、姚明、郭晶晶、张怡宁、马林、张志明等一样。成为广大青年学生耳熟能详的偶像。这些品牌赛事和散打名人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感染和吸引着高校学生,使共构建起对了解散打、学习散打的心理趋势。

5.提高高校教师散打运动的教学与裁判水平

散打运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仅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技术和理论结构,而且由于其竞技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这支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各高校的体育教师。这为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教师资源。同时由于近年来各体育学院、师范院校体育系陆续开设了武术散打专业,这将使武术散打的教师资源得到不断的补充现在高校的体育设施基本趋于完善,为开展散打项目提供了平台,使其便于发展便于完善。

6.结论

散打运动是我国的国粹,有利于健体防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丰富生活、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无论是散打本身的运动属性、教育功能、技术特点、教师资源、场地环境,还是学生的心理指向,以及武术散打在进入高校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均有利于其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和谐稳步发展,武术散打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将在普通高校得到不断普及和持续的发展。

普通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如何更合理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微观上要把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宏观上要把它放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任重而道远。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地参考一些国外的体育教育的经验,相信我们一定在高校把散打运动开展好。(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散手》编写组。中国散手[m]。人民体育出版社,l990,9―10.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5

关键词:武术发展;科学发展观;策略;需要

1.前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强调发展,没有发展社会将停滞不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任何事物只要受到人的青睐既满足人的某种需求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也是如此。武术是在人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满足自身防卫,健身养生以及战争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博大精神的武术文化,在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武术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满足现代人的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以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健全新的武术机制,不断推动武术向前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3.科学发展观下武术发展的发展策略

3.1要坚持以人为本来发展武术

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它的各个功能迎合了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它是增强体质的良好手段,是塑造民族灵魂之窗。武术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参与者得到身体的锻炼;一方面培养人的谦虚、礼让、中庸、含蓄的道德观念,从而使身体、精神、灵魂得到全面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武术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当代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武术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谋而合。“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的教育反映着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以及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人际关系的和谐颇有启迪,他注重内外双修。学习武术既讲究克己正身,宽厚待人,又讲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练习武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2要全面发展武术

套路演练、散打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散打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运动形式的同时,加强散打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武术更好的普及,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武术的功效惠及于民,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健康、更多的实惠。

3.3要用协调发展的观念发展武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大众武术的传播和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通过武术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还扩大了交际圈,更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其次要提高武术的观赏价值,武术的发展要按照人们的所需方向发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在次武术要注重武德教育的灌输,在习武的同时还可以塑造人的心灵,对共建和谐社会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3.4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发展武术

武术的各种功能价值为武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良机,其一,武术的健身价值有利于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武术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他的健身价值。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其二,武术的观赏价值有益于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技击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技击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当代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对武术观赏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武术的发展要按照人们的所需方向发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正是人们对武术这种精神产品追求的表现,表明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武术。其三,武术的教育价值更有益于凝聚民族精神,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因此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协同好更个同能让其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才能长足的发展。

4.结论

武术的发展要与科学发展观相接轨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其一,要全面发展,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让武术走进学校、机关、军营和普通群众中;其二,要可持续性、协调性发展,加强对武术规则、器材、队伍的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完善武术竞赛体系,对武术礼仪、武术服装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其三,要以人为本的发展武术,抓好武术管理人员和武术教练员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播和武术产业的发展,注重武德教育在武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弘扬中华传统武术,做到国内普及、国外推广。总之武术要走一条新型的、良性的与大众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长足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才能经久不衰为世人传承。(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佟岩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J]哈尔滨武术体育学院报,2005,23[1];16-19.

[2]刘劲松当前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报,2005,[5];96-99.

[3]刘峰“以人为本”的中华武术[J]中华武术,2005,2;28.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6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散打教学教学现状建议

引言

自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围绕《纲要》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将众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引入了大学课堂。散打运动以其独具民族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及特有的强身健身价值,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内容之一。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高职院校散打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对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与同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院已选学散打的学生。

2.研究方法

调查访谈:从本院实施体育教学改革至今,通过对本院已选学散打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调查内容涉及散打课教学情况、学生参与情况、教学效果、场地设施等。

二、结果与分析

散打运动有利于健体防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丰富生活、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散打是继乒乓球、篮球、体育舞蹈之后很受学生喜爱的热门项目之一,并且女生占相当的比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武术教学中引进散打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武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开展散打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希望,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三、教材情况分析

1.教材的针对性差

查阅大部分的散打教材,都是各学校武术教师根据多种竞技散打教材内容拼凑而编写成的,目前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散打教材。高职院校散打教材应突出其教授对象为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体现《纲要》的要求,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2.教材缺少先进的理论

散打教材理论太陈旧。由于普遍使用的是自编教材,少部分的教材没有理论部分,即使有理论部分,内容也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与现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相适应。要想彻底改变学校散打教学现状,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真研究学校散打教育,明确学校教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提倡“尚武崇德,健身养身”的民族体育精神。

3.教材的内容不足

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设置合适,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现行教材中具有实效的实战和防身技巧内容过少,总体反映出散打教材内容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学生的需要。

四、教学模式

对散打教学模式满意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散打应增加课外训练和课外辅导。这表明,学生们认为当前散打课的模式太单一,希望能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在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散打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而必须增加课后辅导和练习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调整散打教学结构,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深化、提高,也就是如何建立“课内外―体化教学模式”,是我们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五、学生情况

1.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偏差

对于选学散打课程的动机,有10%左右的学生是为了学习格斗技能选修,30%左右的学生出于增强体质的目的选修,还有60%左右的学生是对散打的好奇和为得到学分而选散打,可以看出他们学习散打的动机主要是对散打的好奇和为得到学分。有80%以上的学生不会把散打作为锻炼项目,以增强防身制敌能力为主要目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散打的认识太片面,受到武打影片、武侠小说的熏染影响严重。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增强格斗能力不应是我们学习散打的最主要目的,学习散打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培养优良品德的需要。

2.学生基础弱

从学生武术基础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差,说明中学阶段由于缺乏武术师资及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武术课开展的状况很不理想,对高校进行武术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武术基础差,严重影响到散打教学的效果。

3.教学效果

在选项课结束后坚持散打练习的学生只有5%左右,有95%左右的学生说选课结束后,没再接触过散打。这说明虽然散打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散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通过散打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对散打的兴趣。

六、其它影响教学情况分析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很难保障教学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都欢迎散打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但高职院校散打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在微观上要把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在宏观上要把它放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任重而道远。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地参考一些国外的体育教育经验,相信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中国武术散打练习[m].北京体育文史,1998.2-6.

[2]谭佳元.中国体育教育散打专业培训(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

[3]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视[m].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3.5.

[4]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7

关键词:武术教学文化教育缺失重塑

一.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武术教育最初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强国和强兵,但是随着外国兵器大量的传入,许多人开始不断放弃了对于武术的学习和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虽然在后来武术又被重新提倡,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武术只是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项内容,并且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通过体育兵操方式进行训练,这影响到武术教学与军事化兵操有着紧密联系。也是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武术教育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运用统一的教学考试和标准的成绩评定教学效果,这导致武术教学呈现流水线形式,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散打和套路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这让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体会到武术的真正内涵,甚至变成了不受学生们欢迎花拳绣腿式武术演习,再比如散打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西方拳击教学模式,也不能很好体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进而导致中华武术文化性缺失,在长时间的不断变化中,武术教育原本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功能逐渐遭到弱化。

2.武术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中国武术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华武术不仅是体育项目,而且也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德结晶。也就是说,中华武术教育一方面要具有体育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武术的核心价值,注重对人们的品德文化教育和对人的内外品质的培养。但是经过武术教育近百年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教学教学理念也有所变化,甚至变成了西方文化特征的教学理念,进而直接致使我国武术教育与练习演变为注重动作高度和力量、速度等的运动,而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和意境却直接被忽视,进而不能对学习者进行内外兼修武术学习,甚至导致武术精气神逐渐被西方文化娱乐和健身价值观念所代替,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武术教学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中被异化,最终导致学生只是在武术套路和动作学习中只学到了武术的“形”,却没有体会到武术的“神”。

二.重塑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建议措施

1.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中国武术中拳种复杂多样,这是区别于西方武术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同时不同拳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故而其训练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以此为例,要合理选择武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不断创新武术教学的模式,从武术拳种的基本功到基本动作直到武术套路,要转变以往竞技武术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地域来选择不同拳种进行教学,才能更好促进武术教学承担起所具有的传承文化教育功能。

2.营造武术教育氛围。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武术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武术是兵学、哲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武术教学氛围的营造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重要基础,加强对武术精深的教育宣传,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武术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能够更好体会到武术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3.传承武术文化教学理念。武术教学理念要注意发扬传统文化教学的理念,要注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武术礼仪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于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正确的武术文化教育理念是注重对学生个面性、和谐性、通识性和学术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实现自我的提高,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实现武术传承的文化价值观。

4.借鉴体悟的教学方法。武术讲究“天人合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感悟自身感悟自然来体会到这种精神和思想,进而实现内外兼修的效果。但是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学生的内心大多浮躁求快,很多学生缺乏足够耐心来学习和感悟武术精神,故而就需要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采取体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武术内涵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重塑体育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武术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以部分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武术散打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武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军事斗争,其核心内容是技击;散打是武术的对抗形式,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和中华武术的精华。现代散打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作为一个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已趋于成熟,并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武术散打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现状

自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查阅有关资料及从互联网上搜索,从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到一般地方院校,全国共百余所普通高校开设有散打课。2005年5月8日,重庆首届高校散打争霸赛开幕,共有21所高校参加。2005年1o月28日,浙江举行“下沙高校武术散打互动晚会”,下沙地区14所高校参加了比赛。2006年成都举行了“首届成都高校武术散打比赛”,有8所高校参加。2006年5月2813,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广东高校散打交流比赛”,有六所高校参加。2006年10月1日,四川“全省高校武术散打邀请赛”在绵阳举行,有20多所高校参加比赛。高校校内比赛更是层出不穷,燕山大学已举行了2届散打比赛,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散打王”比赛,2005年开封大学举行了“首届散打比赛”等。阜阳师范学院等许多高校制定了“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大纲”,使散打教学进入正常轨道。

1.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有利条件

(1)大学生喜爱散打。随着武术散打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喜爱散打运动。据统计,已开设散打课的普通高校中喜爱散打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已占公共选修课的前几位。下表是我院200级学员公共体育选修课人数调查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散打的人数几乎占三分之一,居所有选修课的首位我院2008年选修散打的有150人,限报人数为50人,实际选修人数超出了限选人数的85%,而其它选修课的人数除网球外都没超出限报人数。这充分说明了武术散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这是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散打的重要基础。

(2)高校有较好的专业教师。每个高校都有专业武术教师,目前尽管部分高校有些武术教师是从其它专项改教散打课的,但相比而言高校开展散打课还是有比较好的师资条件。有了专业武术教师指导,能使学生得到正规、科学的训练,少走弯路。

(3)大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大、业余时间较多,每周都可抽出足够时间进行散打训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了身体,同时能更好地促进专业课学习。

(4)高校可提供较好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大部分高校虽然不一定有专用武术散打馆(室),但大多有体育场馆。同时学校能提供散打专用护具,有较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

2.存在问题

(1)学校领导对散打进入高校认识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有2000所,目前已经开展散打教学的学校约占6%。开办形式且大多为业余散打协会或散打队,进入公共体育课的很少。究其原因,校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认识不足,渝州大学阳亚雄对散打开展较好的重庆20所高校进行调查,有15所校级领导不支持散打的开展,其中有的领导持反对态度。而领导的态度肯定是个关键问题。

(2)散打专业教师不足。散打开展好的高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拥有懂专业、热情能干,且有开拓精神的散打教师。他们不怕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散打的推广和普及中去。而现实是大多高校专职散打教师比较缺乏,给散打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3)相关理论研究滞后。打开中国知网CnKi--Kn4.0全文数据库,用关键词“散打”检索,1994年~2006年共有论文1219篇,二次检索“高校”,共有论文23篇;再看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2006年散打相关论文有852篇,其中有关高校散打的有16篇,这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散打的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还是相当滞后。

(4)缺乏交流和比赛。比赛是训练结果的检验,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通过比赛可以给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各高校之间的比赛,以武会友、促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促进高校散打的发展提高。然而,至今全国尚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散打比赛。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从1996年第五届开始武术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但到2007年第八届仍见不到散打的踪影。

二、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武术散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事散打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培养勇敢、坚毅、顽强、拼搏和勇猛向上的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武德,养成尊师爱友、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守信立义、见义勇为的精神;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树立自信、自强、追求强者的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将来可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并可以适度宣泄由于紧张的工作、学习而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的生力军,通过散打训练和比赛,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团结互助、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的各行各业的栋梁。试看将来政界、经济界、军警界和科技界的精英,一定很多会是获得武术段位的散打高手。1.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振兴国家的力量源泉。先进文化是顺应时展、代表人民利益、富国强民的精神支柱。中华武术蕴含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武术文化思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国魂。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英雄举不胜举,他们都具有高尚的爱国精神和匡扶正义,扶贫济困,除暴安良的英雄主义精神。

武术散打进入高校体育课,使大学生在学习散打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华武术其“天人合一”观点就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自古武术各门派都非常注重武德培养,强调“道与艺”统一,提倡“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文贵文风,武重武德。重“仁爱”,讲究以理服人,决不以武艺高而逞强,讲究心身合一,内外兼修,不张狂,注重内心的自修和自审。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中华武术有着鲜明的体现,在其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礼”文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立、坐、言。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武德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把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德约束习武者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通过武德教育使人们能自觉遵纪守法,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尊老爱幼,从而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赛人们能够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同时武术散打的强身健体和技击功能,.叉可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防身自卫,保护人民利益,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起到很大作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3.传承中华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德。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一高度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武术散打进入高校体育课,使大学生在练习散打的同时,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传统美德,学习历史上习武的英雄豪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学习爱国志士,英雄人物以热爱祖国为荣;武德约束习武者行为规范,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以遵纪守法为荣;树立良好的武风,以诚实守信为荣;武德要求我们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以服务人民为荣;习武者应养成克己礼让、宽厚待人、恭敬谦虚,以团结互助为荣;习武者应不怕困难,以艰苦奋斗为荣;勤学苦练,以辛勤劳动为荣;破除迷信,勇于创新,以崇尚科学为荣。通过学习散打,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早在1998年美国体育产业产值就超过石油化工及汽车业,2003年体育产业创造2130亿美元总收入,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

据统计,2005年跆拳道直接或间接地为韩国带来了60亿美元的收入。美国职业拳击每年创造的利润近百亿美元。而更具魅力的散打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散打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5.贯彻高校体育新《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贯彻中央精神,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等重要的指导思想。

2007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问题;2007年4月27el,“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深入人心;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一步强调,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这一切为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散打进人高校体育课,充分反映了新大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的基本要求。大多习武者,终生习武,就是因为养成体育锻练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目的。在一系列的训练比赛中,习武者经常面对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就能提高身心素质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更好的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通过散打训练,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推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智慧”去争取胜利;同时尊重对手,向对手学习,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和创新能力,竞争是前进的动力,合作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因此,高校开展散打活动,可使大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6.“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

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其中40%左右的退役运动员难以适当安置。运动员就业安排是难点问题,他们文化知识贫乏,没有其它就业资本。据新华社调查显示:有的世界冠军不会汉语拼音,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基本被荒废,很多青少年运动员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而文化素养的缺乏将阻碍他们在竞技领域成为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目前作为三级训练网“网底”的少年体校,正在逐渐走向萎缩,家长们由于担心孩子的出路问题而阻止他们在体育领域发展,又造成了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

欧美采用大中小学一条龙运动员培养模式,参加奥运会大学生占50%以上,nBa球员是在大学里选拔,他们不存在退役安置问题,众多我们熟悉的nBa明星都是货真价实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应是我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高校开展散打可以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锻炼意志,培养竞争意识,又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大学生喜爱散打,高校有条件开设散打课,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2)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实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等重要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3)在高校开展散打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深入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武术散打要真正得到普及和发展并走向世界,必须从大中小学普及开始,“体教结合”走“大中小学一条龙模式”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运动员,为培养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

2.建议

(1)高校领导应提高对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尽早实现散打进高校这一愿望。

(2)建议散打进入全国大运会,定期举行校级、省市级和全国高校武术散打比赛,推动高校间的交流,推动散打的开展。

(3)走“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制定对在散打训练和各类比赛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和奖励方法。高校招生时对高中生武术散打苗子应给与政策倾斜,以有力推动散打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普及。

(4)成立全国性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研究会,为武术散打教师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水平。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9

我国的武术散打运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为中华武术的神韵再现和走向世界做出了无可置疑的贡献。风雨坎坷,褒贬共存。面对现今存在的突破瓶颈,作者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及技术理论多个角度,较全面地对武术散打竞技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期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家之言,拳拳之心于字里行间。本刊专发此文,诚盼共鸣。

当前,国内外普遍欢迎武术以“过招”来展示自己的时代新颜。同时考察武术的诸多内容,散摊打较之套路相对容易做到训练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比较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和评判量化的要求。同时,人们有理由要求以散打作为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体坛的先导,把散打实践包括对散打的系列理论研究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具有现代眼光和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以科学发展观来观照和指导,精心塑造出那种既能够焕发浓郁民族风格、彰显武术独特魅力,又足以被国际体坛接纳、受到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无疑是当代武术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时期以来作为竞技的武术散打进展的状况。

1982年首届全国部分省市武术散打表演赛敲响开场锣鼓,至1985年,可以看作是散打试验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中,散打的水平明显较低,出现了两种令人不甚满意的态势。一是某些多年从事传统武术练习的选手,面对身着护具猛冲猛打的对手无技可施。不要说难以打出武术的特点,而且每居下风,最终不得不放弃蕴蓄民族风格的打法,也去迎合一味猛冲猛打的那一套。二是某些很少甚至压根没有学习过武术的运动员,他们由于身体素质好,具有拳击或摔跤的手段,借助敢冲敢打,凭着“拳击加摔”,硬是登上了领奖台。此情此景,昭示武术散打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创新散打技法方面下功夫,必须得在竞赛规则的提倡和制约上做文章。自1986年到1988年为散打试验的技术进步和规则改革阶段。这一时期,散打的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呈现出两种值得肯定的进步。一是对抗双方运用武术的技法有所增多,有的动作已经富有武术风韵。据统计和录相资料表明,赛场上传统技击的腿法、跌摔、拳法乃至组合动作得到普遍运用。不仅前一阶段风靡赛场的“拳击加腿”打法失去了垄断地位,而且武术的技法特点渐渐显露光彩,引起了观众的浓烈兴趣。二是竞赛规则逐渐放开,越来越有利于发挥武术技法的特点。比如早先规则规定禁击头部,第一步放开为可以用拳轻击,第二步再放开到可以用拳重击,最终完全放开可以用腿攻击头部。显然,规则的这种改动并不单单意味着对进攻者有利,更有价值的是它迫使运动员注意对自己头部的防护。而注重防守恰恰是武术散打区别于其它搏击项目的显著标志之一。攻的凌厉,防的严密,攻的传神,防的巧妙,这样,精彩的画面才能跃然擂台。从1989年至今,是散打试验趋向成熟和定型的阶段。这段时间,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散打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进入了全运会,举办了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散打世界杯、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康龙武术大会”等重大赛事。同时,组织散打频频与欧、亚、美一些国家的自由搏击、拳击、空手道、泰拳等过招较技,促进了散打的国际化。从技术层面讲,“拳打脚踢融合快摔”的基本格局大致形成,技术的规范化也显露雏形。拳法,主要集中在冲(直)、贯(摆)、鞭、横、劈、抡、等;腿法则相对表现为踹、踢、弹、剪、蹬、摆、扫、勾挂等;而摔法大多为夹头过背、抱腰勾挂、抱腰别腿、抱单腿摔等。另外,在完善规则(科学化)、采取电子计分(现代化)、颁布“武英”“段位”称号诸方面也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从武术进奥的高度来看问题,仍然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立独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尚未能鲜明、生动地树立在世人面前。这是因为,随着散打的动作向规范化靠拢,运动员的技术水准越来越相仿接近,单纯得分观念压倒一切,导致了技术范畴的过于单一和狭窄,成为散打技术中武术含量不够丰富的障碍。同时,尽管规则上鼓励运动员施展具有浓郁武术色彩的攻防动作(如1990年规则规定前扫腿、后扫腿、转身后摆腿运用成功均得3分),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未解决好技术要素,运动员应用起来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响应者寥寥。而那些饱含传统技击风格、在实战运用中又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招数,在赛场上更是凤毛麟角了。具有特色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也就难以光彩照人了。

武术散打作为竞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践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一个时期以来总揽推动武术散打运动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在“积极、稳妥”原则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具体举措也基本符合国情和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那些举措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武术技击面貌为经,以当代国际搏击的基本风姿为纬,通过对这种经纬交织组成的参照系的不懈追求,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了散打竞技的座标,比较科学地为今天的武术散打竞技画了像,定了位。散打竞技只能是源于传统技击而又不同于传统技击,既显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归属于现代体育的竞技项目。

第二,它以同样不容置疑的事实昭示,现在擂台上奔突的散打竞技形象离历史性的要求,与人们期待的散打竞技形象尚有相当的差距,竞技水平也与实际上应该达到并且可能达到的高度存在明显的距离。散打要真正成熟,不仅在实践上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呼唤在理论方面对散打竞技的民族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系列课题作出应答。人们有理由说,武术的最终进奥,在这个平台上向整个世界展现魅力,盖在于能不能够塑造出充盈民族风格、豁透技术优势、符合量化要求的武术散打竞技的崭新形象。

(二)

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武术散打从内容到形式都脱胎于传统技击术,它的身上理应渗透出传统技击的基本要素。散打的任何改造发展,都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那种认为散打既然是一种竞技形式,那么应当与传统技击干系不大,而传统技击也难以运用到散打技击之中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割断历史的,在实践上则必然导致散打竞技无法展现民族风格和武术特点。我们说,勾勒散打竞技的技术范畴,离不开一根对角线。一角连着传统技击中昔日用于实战格斗的招数、技法、练功法(剔除掉现代竞技明令禁止的内容);另一角是传统技击中原本就属于古代竞技的搏击技能、攻防手段、制胜元素。不要以为传统技击术的优势除了“一招制敌”外,就再没有了其它的内容。实际上,传统技击术中摒弃了“一招制敌”,现代竞技也不准使用,去掉了华而不实的玩意(竞技对抗中难以实用),仍存在着既符合现代竞技要求,又足以临场实用的内容。据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蓖漆画显示:竞技场上有三人在线,一人进攻,一人左架右打,双方一来一退。另有一人与那两个力士之间错位而立,且具有手势动作,估计应该为裁判。另外,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有一块刻有徒手对打场景的汉画像石。图中表现的是:三位勇士正在进行搏击格斗。位居中间的一人似弓步出拳迎战左右敌手,为一对二的散打局势。左边一人作跳跃奋勇向前状,他一手握拳,一手亮掌跨步进击;而右边一人则也呈似弓步防守自卫的姿势,双手拳掌并用。整个画面简洁精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散打动作刚健有力,实战感觉生动逼真。这些史料表明,自古以来中华武术就蕴涵着丰赡的散打竞技手段。将这些手段开掘出来,展现在擂台赛场上,既能喷薄出实战武力,又能显示出武术特点、活脱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必然受到本民族的观念、思维、意向、情趣、习俗、风尚、心理结构、生活行为方式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武术散打(尽管归属于竞技的范畴)既然脱胎于中华文化现象之一的传统武术技击,它就不能不彪炳出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有一种观点认为,武术散打作为现代竞技,更多地须体现出竞技的共性。其实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因为虽然是同为竞技格斗项目,其技击规律大体相同,然而这并不妨碍各个民族的竞技格斗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和风格。举例言之,拳击中的直拳和武术中的冲拳无论就形式还是劲道分析,相差均不大。可是考察其整体发力以及相配合的身法、步法和战术却大相径庭。显然,那种皆属进攻技能的共同性,并不能冲淡更不可能淹没民族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就说中华武术的民族风格吧,从形式上讲,竞技双方无论是拳打、腿踢还是快速跌摔,都豁透出武术的特点。拳打不能等同于拳击,腿踢应当有别于跆拳道,跌摔与国际式摔跤也是大相径庭。而比赛的礼节、出场仪式(包括音乐效果)、裁判员的服饰、手势、口令(譬如运动员用明显的武术技法击中对方,裁判可类似柔道喊“一本”那样,喊出某种武术裁判专门用语)、运动员护具到整个赛台风格、赛场氛围、评判规则,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绚丽色彩。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不可能混同的。以内涵而言,传统技击的理论核心和技法属性源于中国恢宏丰厚、玄妙艰深的古典哲学。它的特点在于,其不限于只接受某一种哲学、理念的影响,而是接受多家理论学说的熏陶与感染。无论在人体潜能的开掘还是在攻防技巧上的升腾,均至少折射出儒、释、道三大家复杂哲理的光束。如太极拳推崇处处含球、以圆力见长,形意拳讲究对称合力、踏中取胜,八卦掌注重走圆顺势、阴阳相对,少林拳要求四平八稳、虚实互用,就饱含“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的儒家学说;对功法和技艺追求终生修炼,演练时注重意与气的感受与存蓄,使用时主张模拟自然现象和借鉴禽虫猛兽的捕食搏击技能,以及采集天然之外气充实丹田内气的气功修炼法,则无疑同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宗旨如出一辙;结合自身体力条件,矢志不渝苦练功夫,信奉存正去邪的规则,和佛门的禁欲修行、驱降杂念、苦志成佛的思想相映相合。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技击临战应用突出一个“艺”字,讲究发挥人的内外整体功能,强调以势夺人。交手时既可以以巧胜力,又可以以力打弱;既以柔克刚,又以刚克柔;既以圆打直,又以直打圆;既以长制短,又以近制远;既可先发制人,又可后发制人;既以虚击实,又以实击虚;既以拳制腿,又以腿制拳……这些被概括称之为武魂神韵的传统技击术内涵实在丰富,决非其他民族的竞技格斗所能同化所能替代。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篇10

对伍绍祖同志说的“西洋体育,更多地是建筑在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恐怕没人公开反对。因为这是事实。也只有中国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西洋人认为这是当然的,没什么可以争论的。然而,他说武术的对象“是研究有机的活人”,却被某些武术专家教授们忽略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是从生命出发的,有生命才有人的活动。一切对人体的认识,都是对活人观察的结论。中国的人体经络、穴位、气血运行的认识,充分表明了这点。如果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死人,你是找不到经络、穴位和气血运行的。这些东西仅存在于活人,只能在活人身上观察到。

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对活人的认识上建立起来的。武术既然是活人行为,那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所以提出“精气神”的锻炼,重“术”而不重“力”,称武“术”,称“技击”。练习方法是练“功”;练习“招法”和“套路”。中国的传统武术,没有一家不是这样练的,内外家都如此。尽管从事现代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们,对传统武术的这种练法多有微辞。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历史,正是中国发明发展了这样的武技,它使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独特的技击术,保护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安全、繁衍,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这是经过历史考验的。

反观之,西方认识人体是从解剖死人尸体开始的,把死人的骨骼取出来,看人体结构是什么样的;把大脑取出来,看大脑组织什么样;把肌肉解剖开,看肌腱什么样,肌纤维什么样,细胞什么样,神经什么样,等等。然后,再看它们的活体(在人的整体已经死亡,局部还存活的情况下)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西洋体育理论,就是建立在人体(死人)解剖学的基础上的。他们得出结论:人体的力是肌纤维伸缩的结果;人体力量的大小是由肌纤维和肌腱发达的程度决定的。这些认识结合西方传统的“强者哲学”思想,表现在体育上,必然是重视力量训练,认为体育运动的三大要素,“力量、速度、技巧”力量是最根本的。我们不反对西洋体育的研究成果,也并非不能为我所用。我们所反对的是,盲目崇拜西洋体育理论,而对中国传统武术不做认真地研究,轻率加以否定的言行。我们想,这也不是周文极力宣扬的科学态度吧!

二、“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是中国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传大贡献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源于《周易》,它指导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军事、工程、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一切方面的发展。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周文称之为“旧式理论”,是“巨大的历史惰性”。这不像一个炎黄子孙所说的话,这是中国体育教育的悲哀!我们搁下这些不谈,来论述一下传统武术的理论。

周文称中国传统哲学为“旧”,为“历史惰性”,显然是对比西洋体育科学理论而言。世界进入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落后了,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是正确的、必要的,现在我们仍在学习。但是,决不能反过来说我们自己一无是处。如果是这样,我们问,今天还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干什么?周文站在西洋体育理论的立场上,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体认识在理论研究上的先进和不可代替性。今天西方在理论枯竭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花大力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理论的一切成果。例如三千年前中国的《易》学就演出八卦,它只有二个符号,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位制,而二进位制正是今日电脑的理论基础。太极学说,也源于《易》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分为二”的理论。宋代张载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焉。”今天的原子核裂变,正是太极原理的延续。这些令西方科学家惊讶不已的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作为中国人却视为“历史的惰性”,太可悲了!

我们说先进性,就是走在西方的前面。中国的太极学说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方面构成的,并且告诉我们,两者是不对称和不平衡的,不对称表现为相互制约,不平衡表现为相互变化。表现在技击方面,创造出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的内家拳法。

西方体育至今还不认识这种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他们的口号是“最高、最快、最强”,向人体能力的极限挑战。为了达到目的,超体能训练,服用兴奋剂,向人类健康挑战。在技击上,他们的理论是,技击是一种人体对抗,对抗就是力量的对抗,力量大胜力量小,天经地义,无可怀疑,不相信“弱能胜强”。他们不理解,在一定条件下小力可以胜过大力,弱能胜强。中国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就是阴阳两体的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学说,中国人运用这个学说创造出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充分研究“两体”的不对称性(如刚柔、虚实、动静),于是出现了“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法。

今天,不对称理论已被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军事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上。面对超级军事大国,对付它,不能跟着它的屁股重复走它们的老路,必须从它的不对称面,找出克制它的办法,发展不对称武器。可见,中国的传统武术理论是非常优秀和先进的理论,绝不是周文说的“巨大的历史惰性”的“旧式理论”。我们不明白,周文为什么一定要到西方去找什么“理性”来改造中国传统武术!

说不可代替性,就是西洋体育科学理论代替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我们知道,中国的学术界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承认中国的传统哲学原理是科学,或者说不科学。周文可以说是一个代表。我们把问题引向深入,看看西洋体育理论不能代替中国传统理论的事实:

中国从研究活人出发,发现了人体有经络和穴位。西方解剖死人,能把经络和穴位用刀解剖出来看看吗?

中国人练功讲究“气沉丹田”。丹田确实有,在传统武术的习练中有特殊的作用。然而,仅存于活人中,在死人身上解剖不出来。

传统武术都讲“气”,气遍体流行,可催力,可保护机体。气也仅存于活人,人死即散。

以上举的例子都证明,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原理,西洋体育不能代替。

三、“感悟”是传统武术的高深理论

周文批评传统武术“重实践感悟”是“重术轻学”,没有打开“科学理性大门”,说这是“把式”的“认识水平”。又说,“甚至在学术场合也不忘嗫嚅‘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周文扬言要“净化”传统武术。

笔者说,周文差矣!笔者参加过许多次传统武术的学术讨论会,参加者文化层次很高,有许多业余武术家是高等学府的专家教授,会议的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水平很高,武技的水平也很高;有一些老武术家,也自学传统文化,表现出很高尚的文化修养。反之,笔者见到的,高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恰是周文所推崇的现代武术专业队的“技击家”们!小学文化的“太极王子”、“武术奇葩”、“太极皇后”已是现代竞技武术一大顽疾!我们不客气地告诉周文: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不能透彻理解和掌握传统武术的,因为传统武术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感和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感”是相互间的概念;“悟”是自身的概念。感和悟,在中国传统人体研究中,又都是活人的概念。传统武术非常重视感和悟。首先,感和应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二个人对抗中的表现。中国的许多传统技击的理论典籍,对感应都有经典的阐述。例如《说苑・指武》有“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剑”之句;《俞公剑・总歌诀》有“刚在他力先,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之“知拍”。次之,悟是自我锻炼。传统武术都讲“悟”,就是单练,自己苦练,悟出道理。例如太极拳讲求整体劲,老师指出腰为枢纽,要上通下达,不能把人从腰截为两段,上下不达。怎么练呢?要求把腰松开。怎么松开腰?麻烦了!有人很快就把腰松开了;有人练十年八载,腰也没松开。这就是“悟”。

和感悟相对立的是“测量”。测量,中国古代就有之,不过西洋的科学仪器先进,测量更精确。《易・系辞上》有“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样,易学把事物概括为“乾、坤、变、通、象、器、法、神”。其中,“器”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中国在器方面,有许多世界级的重大发明。测量方面,曾经发明指南针,是很先进的。近代,中国落后了,西方后来者居上。但是,西方走到另一个死胡同,把测量绝对化,用仪器测量不出的东西,他们一概不承认其存在。具体到技击术上,他们只承认“力”,因为,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出来。中国传统武术的“意”,或者说“意念”,他们就很难接受了。所以,我们说用西洋体育科学理论,无论如何也发明不了中国的传统武术。因之,西洋体育理论也是不能指导中国传统武术的。周文在这点上不必不服气,尽管你们用西洋体育理论改造中华武术的标本已经“克隆”出来了,那就是今天的现代竞技武术和武术散打比赛。但国人却不认可!

西洋的测量,被用在竞技武术上的表现,就是“数量化”或简称“量化”。对武术套路比赛评分,套路量化是不可少的,即把武术套路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对每一个动作规定分数标准。为此,对动作必须定出动作规范,以便比较,给分。“规范化”和“量化”的结果,必然使武术套路“体操化”。中国传统武术是技击术,它不以动作的美观和难度为标准,唯一的标准是技击效果,而美观和难度却是体操评分的标准,于是竞技武术提出了“高、难、新、美”的体操口号,使中国武术彻底地脱离了传统。对此,谁都可以看出,今天的竞技武术已经彻底地背叛了中国传统武术。周文对此却喊出:“证明以套路运动和散手运动为模式的中国武术现有发展走向是正确无误的。”这是在研究传统武术还是向传统武术示威呢!

周文手中的另一个王牌是武术散打,周文称为“散手运动”。如果说今天“竞技套路”还穿着中国传统练功服装,手里还拿着中国古代刀、枪、棍、剑;那么,今天“散手运动”连这点外表也抛弃了。剩下的仅是三大件:拳击、跆拳道、摔跤。国人讥讽为“拳击加腿加摔跤”!现在的问题是,近年来,武术散打在国外以“中国武术”或“中国功夫”自诩,频频亮相。反之,他们在国内,当人们质疑他们为什么不采用中国传统拳法时,他们轻蔑地回答:“中国传统拳法不管用!”多么干脆地把他们与中国传统拳法划清界线。笔者郑重地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拳法不可侮!中国传统拳法恰是“武术散打”的克星!我们中国传统拳法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戳脚翻子,在对付散打方面做出有成果的实践,树立了中国传统拳法战胜“武术散打”的信心。我们将在后面提供这个战例。

武术散打的拳法和步法直接采用了西洋拳击,整体上是西方的倒三角形结构,上实下虚。对此,后面我们还要剖析。

四、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洋技击术的对比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洋技击术的根本差异,我们列表对比如下:

从上表的对比看,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系统是十分完备的,它是完全不同于西洋体育理论的富有东方特色的完美理论系统,它的先进性和不可代替性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表上看,可以明显地剥开现代竞技武术和散打比赛的包装,很容易判定它们不属于中国武术,而属于西洋体育的范畴。

笔者是现代科技教育工作者,当然体会到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这也包含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落后,在这方面应该向西方学习。然而,在学习问题上,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要认清什么问题我们落后,哪些问题我们并不落后。我们特别要指出的,在有关人体科学方面,特别是在人文方面,中国的传统理论研究并不落后于西方,与西方的研究是互补性的。然而,中国确有不少的人,错误地把中国在现代科技方面的落后,夸大为在一切方面的落后,都要代之以西学,甚至把外国没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要用西学加以检验其是否正确。这正是周文的基本观点。这种思想既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偏见,而偏见往往比愚昧更可怕!

西方的现代化是从发明蒸汽机开始的。人类第一次制造出了不依赖人或兽力和自然之力的动力机,这是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的分水岭,把人和机器分开成独立的两个体系。机器帮助人做了许多人力做不到的事情。但是,负面的结果,人越来越依赖机器。在对人体的认识上,现代化应该是从发明显微镜开始的。显微镜使人看到了活体细胞,甚至看到了基因,解读了基因密码。我们承认,这都是非常先进和现代化的成就。但是,人们却忽略了人的生命组成不仅仅是这些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更多的是看不到和不可知的,仅存于活人身体上的。还是中国人从感知得到的结论是对的。有人问死于孔子,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活人被打,感到“疼”,死人则不知疼;活人,当有人击来,知道躲避和反击,死人则不能;活人能思考,死人则不能。如此等等,都是“生命”。对于生命现象,现代科学一直也研究不出个所以然,把死人解剖到再细微,把显微镜放大倍数再增加一万倍,也看不到生命是什么。死人或活人身上取下的活体都不是生命,它们都不能存活多久。这充分表明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反动性。

从西方文化思维看,人和机器没有什么不同,机器可以制造,一切都可以制造,人也不例外,可以复制,“克隆”人。少数科学家克隆成功了牛、羊,克隆人也列入计划之中。这对人类是个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