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统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02

旅游经济统计篇1

首先,旅游经济统计的历史数据不完整,缺少连续性,统计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其次,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统计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旅游活动对其相关经济领域的影响,这是由于现有的统计体系在统计和核算范围方面不能全面覆盖旅游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与国际旅游经济统计对接时也缺少权威性。以统计项目为例,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有大量项目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在统计旅游从业人员中《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只统计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3项,并没有把在景点景区中就业的人数统计在内;另外在计算住宿业中就业的人数时,只统计星级饭店所就业的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住宿业中招待所、小型旅馆、商务宾馆、各种度假村、经济型饭店等的相关就业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其他”项的使用不够科学。《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的就业这一项的统计中,显示的“其他”项占旅游业的就业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一,但没有具体说明“其他”项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旅游经济统计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由于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没有例入国民账户体系,所以国民账户与其统计体系并不匹配,因此旅游经济统计得到的的相关统计数据就会缺乏权威性,也就不能够更好地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比较。各省区的旅游经济统计也与国家的旅游经济统计不相统一,所以双方所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因而也影响了各方面对其所提供数据的信任度。

3.缺乏对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的计算

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由于旅游经济统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充分而无法制定有效的商业计划和公共政策,同时也无法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可靠信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旅游业的投入进行投入产出的相关统计。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需求方是比较单一的游客,供给方则涉及了众多国民经济的产业。而我国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是从旅游者即从旅游需求方来进行的旅游调查与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93)中,对产业的统计和核算是建立在产出的基础上的,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单列产业。这样就导致旅游经济活动隐藏在现在已有的不同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中的因素,或在旅行、住宿、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关于旅游经济活动的流量不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显现出来,导致我国旅游产业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中得不到真实反映。

4.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旅游经济统计中统计指标不够科学,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货币指标太多。我国现行的旅游经济统计多数是非经济的指标。如旅游人数统计指标,旅游产业规模统计指标类别中所要求的统计数字在整个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二是旅游消费类的统计指标不全面。我国的现行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包含详细的旅游消费统计数据,如境外的旅游消费、国民旅游消费及出入境的旅游消费等各种不同类别。其中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还缺少关于出境的旅游消费的统计这种非常重要的环节。仅有个别的尝试性的分析中国公民赴国外旅游的消费特征与消费评价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赴国外旅游支出的统计体系。根据wto统计,中国在全球出境旅游消费中已排名在前十位,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中已经取消了“审核制度”、“配额制度”等相关出境规定,同时也放宽了我国公民携带外汇出境的限额,这些现象都需要我国尽早建立出境的旅游支出统计体系。第三是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有些旅游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旅客周转量、城市交通客运量等指标,由于很多的交通运输企业是个体经营或者是承包经营,目前接受调查的单位不掌握它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导致该指标在旅游经济统计时出现较大的困难。

5.旅游经济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

旅游经济统计篇2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建立问题创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准确测量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1、旅游卫星账户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世界有关经济学家和统计学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简称“框架”),使旅游业成为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量和计量的产业。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Satelliteaccount)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统计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核算总账户下所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编制这一账户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费而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产出,从相关行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核算,从而达到在国际统一的统计框架下对旅游经济进行全面测量和分析比较的目的。旅游卫星账户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为各旅游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统一标准的计量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旅游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区域间的可比性,还能够准确全面地测度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国际间的可比和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情况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办,在温哥华举行了“旅游卫星账户(tSa)——为良好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的国际会议。温哥华会议确认了tSa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用以测量一个经济体系之内旅游对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系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承认以往开发和实施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样化的方法;承认各国可以根据各国自己的情况,在tSa标准之内对分类进行调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新西兰、瑞士、美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实践。他们以“框架”为基础,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界限与分析中,许多国家从中受益。

二、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

1、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有利条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账户表式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大致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国际tSa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国际成功的tSa理论与实践,显示了旅游统计与旅游核算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最高水平。tSa为进行旅游经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国际化标准为基点的旅游统计与核算体系,不仅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规划和管理旅游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跻身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多次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会议之后,国家旅游局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研究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中国部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三是我国旅游统计国际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体系的框架和参照点。tSa提供了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的规范:在tSa框架下选取指标、定义概念和构建指标体系,统计过程应覆盖更宽的信息范围,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数据。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颁布了《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形式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我国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偿试

我国之所以先后在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等地区,开始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试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tSa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关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和数据落后等问题,极度影响我国tSa的建立和账户数据的准确性。二是tSa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经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义和结论形式与旅游传统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误用和无用,或者无法理解和无法使用。四是我国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上面虽然有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tSa的建立也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2002年9月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试点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较系统的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成工作组,正式启动部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部级旅游卫星账户”项目工作组召开的汇报鉴定会,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为基本原则,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初步编制完成“中国部级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表。

三、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缺点及创新

旅游经济统计篇3

关键词:旅游业;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一、引言

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市内的泰山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1年被列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6年又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上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是泰安支柱产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就业等功能,推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现在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效应愈加明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统计体系、统计方法和统计资料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

本文基于旅游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泰安为例,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两个主要方面对泰安市旅游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科学界定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二、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并能促进环境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

1、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产业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优化。据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7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0个。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依赖于这些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为保障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向一些行业部门增加投入,必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据2009年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在旅游消费构成中入境旅游者长途交通的花费占总花费的17.35%,购物消费占总花费的19.45%,住宿费用占总花费的21.25%,餐饮费用占总花费的18.33%,即旅游活动中的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76.38%,而用于游览、娱乐、邮电通讯及其他消费项目的费用分别占总消费量的10.73%、5.27%、0.82%和11.35%。从以上统计分析可见旅游业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支撑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增加经济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近十二年以来泰安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据统计: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

一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而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泰安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泰安GDp的直接贡献(见表1),也是旅游业对财政收入方面的显性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影响泰安GDp,影响财政收入。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知: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对泰安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就达到了9.07%。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对增加泰安经济总量的重要,旅游业已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旅游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劳动者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方面所做的贡献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旅游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二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岗位就会增加3个-5个。2007年泰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000万人次,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内为25∶1-40∶1),假定全部按40∶1计算,则2007泰安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5万个,间接就业按1∶3计算为75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促进效应。随着泰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如旅游运输业、旅行社、旅游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行业迅速增加,大量吸纳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化解了就业矛盾,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三、结论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对泰安城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2007年泰安旅游总收入达到109.4亿元,对泰安市GDp的直接贡献率达9.07%;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泰安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并将为泰安城市经济和谐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李江帆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2001(3).

3、刘海鸿.旅游业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经济,2003(10).

4、郭舒等.关于旅游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5(1).

旅游经济统计篇4

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有利于提升旅游业测算准确性、科学衡量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高旅游业管理决策水平。因此,做好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与编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卫星账户的定义及其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宏观统计计量方法,是在一个世界统一的框架下对旅游业进行的测量与统计。旅游卫星账户中,详细收录了旅游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就业、消费、收支等方面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能够实现产业间、地区间的分析和比较,准确核算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更科学准确地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为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

三、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构成与基本表示

根据《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的定义,旅游卫星账户以经济体内的旅游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所有旅游相关细节的描述与数据分析。基于此,旅游卫星账户主要包括tSa概念、tSa总量、tSa分类、tSa表示、tSa延伸内容五项内容。

在所有的构成要素中,tSa表示是旅游卫星账户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旅游卫星账户基于供求平衡理论,以需求法和供给法定义旅游业相关的商品与服务,结合投入产出法,输出相应的基本表示。

四、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与编制

(一)确定账户的核算范围

在进行特征产品目录编制时,在遵守《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地区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例如,图1所示为某省确立的卫星账户编制涉及的基本概念,该省在确立特征产品目录时,结合省实际发展情况,录入了汽车租赁、第二住宅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并未出台对于旅游产品的具体分类标准,地区间对旅游产品的分类还存在差异。例如,很多地区在进行区域性旅游卫星账户创建时,并未将旅游需求类资本性支出列入核算范围,如旅游交通运输支出(机场、高铁、公路、长途汽车等),而这些支出对旅游业发展是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

(二)采集旅游卫星账户数据

确立了基本的产业目录与概念体系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旅游账户基本表格,这就需要大量采集旅游卫星账户数据。卫星账户的数据尽量使用现有的政府各类旅游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以某省省外旅游者消费表为例,该消费主要包括入省旅游者的消费与省内外居民在省内的旅游消费两部分,通过对现有的省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旅游政务网数据等数据整理,并结合抽样调查后得出的数据。

旅游账户数据需要充足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细分数据,因此数据采集是目前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重要环节。旅游消费具有数量大、变动快、历史数据少的特点,对旅游数据的采集往往面临重重困难。

(三)进行经济性分析与测算

采集到编制旅游卫星账户需要的数据后,需要对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与处理,根据最终编制好的旅游卫星账号六张表进行经济性分析与测算,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列昂锡夫逆矩阵等计算方法,得出相应的旅游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系数、感应系数等相关统计指标。

根据经济性分析与测算的结果,借助科学的分析测算方法,根据最后测出的旅游附加值、影响系数、感应系数等,能够较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区域旅游产业的消费情况、产业发展、均衡情况等。核算区域旅游业的产业规模,结合最终分析测算出的指标,得出区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相应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建议。

(四)编制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科学分工与合作,获取充足的数据样本量,进行详细的误差分析,还需要开展大量的跨部门协作工作。在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方面,江苏省是我国实现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先行者,其表格编制与国际标准《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最为贴近。为了采集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江苏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鼓励各旅游产业相关主体加入到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中,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信息采集、资料分析、专家讨论、数据整理工作,历时3年多,才完成了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工作。

五、结语

旅游经济统计篇5

1.方法笔者首先运用arcGiS软件分析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特征,然后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揭示各省域间旅游经济的空间关系。空间探索性分析(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eS-Da)是一种分析空间相连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样本数据驱动的分析,在没有先验的理论假设下,通过作图、制表、方程拟合、计算特征量等手段来了解被观察单元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相互影响方面的特征;它的优点在于可将具有相同或相异属性值的地区以图像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把空间关系分为空间全局自相关和空间局部相关两个部分,来揭示空间效应中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常用测度空间关系的指数有Geary’指数和morans’i指数,笔者采用morans’i指数,取值在[-1,1]之间,若morans’i指数为负,说明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呈离散状,若为正则呈集聚状,若为0,则不存在空间相关关系。

2.数据笔者采用旅游总收入作为度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文中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四川省旅游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各省市统计年鉴(2000~2012年)、《四川省旅游统计便览》、《浙江旅游统计便览》、《湖北省统计便览》。入境旅游收入根据当期年末美元与人民币兑换汇率进行了换算。

3.旅游业空间特征分析(1)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发展水平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聚集与分散、多中心,局部“中心-”特点突出笔者运用arcGiS软件绘制出2000~2012年间各省旅游总收入均值的5级分布图(如图1所示),显见,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符合“腾冲-黑河”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为高发展区,以西为低发展区,大致呈由东及西阶梯状分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区市由南到北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第二级由东到西为辽宁、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第三级由东到西为河北、山西、安徽、陕西、云南;第四级由东到西为黑龙江、吉林、江西、重庆、贵州、广西;发展水平最低的由南到北为海南、、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就全国而言,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既有集聚、规则的分布,也有随机分布。集聚分布表现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聚集在东部沿海,最低的省份则集聚在西北部;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份在空间上相邻,如第四级发展水平的黑龙江与吉林相邻、重庆与贵州、广西相邻;规则分布表现为东、中、西部虽呈梯度递减、但东部、西部区内仍然存在旅游经济发展高低相间分布;随机分布则表现在“腾冲-黑河”以东地区,多种分布方式共同存在。由此可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多分布在东部,但西部的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多分布在西部,东部的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描述性分析可知,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多样性,空间特征显著,聚集与分散同时存在。无论是高发展水平区,还是中、低发展水平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省区皆存在空间相邻的现状;局部既有发展的“中心”也有发展的“凹点”。(2)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群呈增强-降低趋势空间全局自相关揭示的是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根据2000~2012年旅游总收入、以边和点相邻作为空间链接关系(将广西、广东作为海南邻居),运用GeoDa软件计算出其全局morans’i指数(见表1)。2000~2012年间,指数值皆为正值,即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在此期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省份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状态;其空间相关水平呈现先急剧增强后又有所下降但呈现出较为平缓的趋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聚集程度在2005年达到最高(0.3123),最低的是2000年(0.2091)。可见,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空间全局自相关,即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性。(3)相邻省份的空间关系显著与不显著的数量各占1/2笔者根据旅游总收入绘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分析(如图2所示)。局部空间分析旨在了解某一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关系,揭示的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分布模式分为4类: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高-高、低-低相关模式指的是某一省份的邻省具有同样的特征,为正相关,表示空间集聚;高-低、低-高相关模式指的是某一省份的邻省与其特征相反,为负相关,表示空间离群。图2显示,旅游经济空间关系的空间聚集与“中心-”特征同存;同时,我国部分省区市与其相邻省份空间关联性不显著,部分省份的局部空间关系明显。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相关的省份有上海、江苏,低-低相关的省区从东到西有甘肃、新疆;这说明高发展水平省集聚在东部,低水平发展省集聚在西北;高-低相关的省区仅有四川;低-高相关的省区有安徽、福建,“中心-”特点突出,四川省是西部旅游经济的发达地区,安徽、福建是东部地区的欠发达地区;也就是说,四川是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极点,安徽、福建是东部的塌陷点。

二、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计量分析

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表明,相邻省份的旅游经济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这从描述性角度说明,2000~2011年旅游经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的大小则要通过定量分析而得。

1.计量模型构建本文旨在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旅游经济发展是否可以持续的问题,且从旅游经济系统本身入手。旅游经济系统包含了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两个方面,具体而言,需求主要指的是可支配收入以及闲暇时间,而2000年以来,闲暇时间并未大量增加。因此,此处的旅游需求主要是指可支配收入;供给主要指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相关研究结果认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区位、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可对旅游业发展产生影响。产业发展环境反映了政府主导模式的具体内涵,其间主要是制度环境。因此,笔者构建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与产业发展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Y是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D是各省的旅游消费需求,S是各省的旅游供给,p是各省的旅游发展环境,ρ表示空间溢出效应,ω表示空间相关关系,Xi,t为一组控制变量,μi为空间随机项。

2.变量说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表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原因在于入境旅游收入受区位和开放程度的影响(广东、上海、北京作为我国重要入境口岸,入境旅游收入远高于内陆地区),为了剔除由于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的结构差异所导致的不一致,笔者未将各省的旅游总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由两个方面构成,(1)旅游交通:交通被誉为旅游业三大支柱,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旅游消费者(即旅游者)的空间转移,便捷的交通为旅游者空间转移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本地交通密度即铁路、公路的营业里程除以国土面积表示。(2)税收:用税收占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代表政府对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变量。税收比例越低说明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反之则反。旅游需求:旅游者出游主要受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约束,因休假制度的限制,大部分旅游者的闲暇时间是确定的,受可自由支配收入的约束更强。由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数据获取存在困难,本文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旅游消费的指标。旅游供给:由旅游景区点表示,旅游景区点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是吸引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因素。我国存在多种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分别由国务院不同部门进行评价。为了保持评价体系的一致性和避免重复,笔者选择4a级景区和5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变量,未将遗产类景区纳入分析,原因在于遗产类景区包含在5a级景区内。由于a级景区体系始于2001年,2000年旅游资源的数据则由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优秀旅游城市加总而得。旅游接待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它依托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而存在,因此,未采用旅游接待设施作为旅游供给的变量。控制变量:对外开放水平,由外资酒店固定资产投入与酒店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表示,表示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的管制状态;由于对外开放水平部分省份部分年度的值为0,参照刘卫东等的做法,将其赋予一个很小的值10-8;各省区人口总数,用于人口规模对旅游出游率的影响。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笔者利用各个省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收入进行了折算。

3.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面板模型的回归估计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方面。由于本文是对我国大陆所有省份旅游经济中的本地消费倾向进行分析,所考察的截面单位是总体的所有单位;同时,旅游经济的两大特点即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和旅游消费者的空间移动,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定效应对于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地区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更加合适。对模型进行空间效应检验可知,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依赖性是通过空间误差冲击所致(见表2),应选择模型(2),并对模型(2)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表3中列出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无空间效应项时的估计结果,笔者主要以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将后两者的估计结果作为模型和变量参数是否稳健的参考。从3个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模型与变量参数在统计上具有稳健意义,但变量参数的大小存在差异。(1)旅游需求旅游需求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为1.36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国内旅游需求在2000年以来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而言,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旅游需求的大小相关;按照国际经验,在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开始增长,尤其是国内旅游;为2000美元时,国内旅游进一步发展,出境旅游增长;5000美元时则出现城市的度假旅游。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佐证了这一发展途径。如2006年人均GDp2070美元,同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13.94亿人次,达到国民平均每人出游一次的规模,标志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期;2011年人均GDp5450美元,这意味着旅游需求进一步增加。(2)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旅游交通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弹性系数为0.45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旅游经济的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和旅游消费者的空间移动两大特点决定了交通在产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交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承载了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往还的运输任务,是客流流向的主导力量之一,这样的矛盾现象集中体现在黄金周出游现象中。虽然有研究表明,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所采用的计量模型有差别所致。产业发展环境的另一变量税负的估计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旅游经济发展并未受到政府的制度环境的影响。(3)旅游供给表示旅游供给的变量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估计系数不显著。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的基础之一,主要指的是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的基本内涵是“愉悦”和“异地”(与居住地相异),只要能够对游客构成吸引力的客观事物皆可称之为“旅游资源”,从旅游的基本意义来讲,旅游资源具有广义性,这也许是以星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评定的旅游资源级别、数量来分析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的原因。(4)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旅游经济从描述性分析中可知旅游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计量结果说明,空间依赖性达到0.44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正向而有益的,即相邻空间的省份(本文指的是边界相邻的省份)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理解为空间示范作用,即一省的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相邻省份旅游经济的发展,其促进程度为47.4%,这也就解释了旅游经济相似水平发展的省份为什么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旅游经济统计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会议。

在*月*日全省旅游纪检行风会议上,宣读了本次统计调查工作实施意见,在齐齐哈尔、鸡西、大兴安岭进行了工作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基础表式,印发了《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调查阶段工作方案》。*月*日,孙尧副省长对省旅游局《关于集中开展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的实施意见》作出重要批示:“考虑较为细致,望认真做好。另外,要制定计划,责任到人,开展招商工作,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使各项指标实现较好、较快增长。”

刚才,试点地市总结了做法,介绍了经验。虽然这次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涉及广、难度大,但是大家都很努力,启动迅速,措施得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成形的经验,取得了明显进展,为顺利开展全省涉旅统计调查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孙省长批示精神,做好全省涉旅统计调查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认清形势,切实提高做好涉旅统计调查工作的认识

(一)旅游统计工作是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做任何工作,思想认识都是先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永远做不好。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我觉得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

从统计工作本身看,它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无论什么制度,要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都离不开统计工作。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级政府,都要有人做统计工作,都要有部门管统计工作,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经济社会管理看,高质量的统计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经济政策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地方党委、政府政策性意见,是否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要靠正确的统计成果支撑和反映。因此,党和国家会根据阶段性的正确统计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对宏观政策进行调整。包括我们在内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不同时期对政策性意见也要进行调整。

在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统计工作的同时,社会各界也日益关注统计工作。随着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为了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捕捉商机和规避风险,更加关注权威统计信息。广大社会公众出于对国家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关心,迫切关注统计信息。官方统计数据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所以,统计成果折射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统计工作直接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要素的组织运用。

省委十届五中全会和全省边境贸易旅游工作座谈会,对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些目标和任务,要求我们增强统计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充分、及时、准确地加以反映,更好地发挥各级旅游部门职能作用,为各级党委、政策决策当好参谋、服好务。

(二)涉旅行业统计调查是反映旅游产业运行的客观依据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特点。几乎国民经济所有行业都与旅游业有关,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众多行业,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旅游业对铁路、民航和住宿业的拉动作用超过80%,对餐饮业、公路客运业、汽车租赁业和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也都接近或超过50%。旅游业不仅可以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贸、传媒、银行、保险、邮政、通讯等十几个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全省边贸旅游工作座谈会上,吉炳轩书记形象地把旅游业比喻为城市建设的“金名片”,城乡居民的“摇钱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是对发展旅游业对于经济社会巨大推动作用的生动比喻和科学概括。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并提出旅行和访问的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国内游客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它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包括外出探亲、疗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商务、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活动),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超过12个月的我国大陆居民。国内游客包括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两部分。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即来本地旅游的国内旅客。

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国内游客在国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等全部花费。

从20*年开始,我省国内旅游统计是按《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地方接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采取“住宿+景点”方法,委托专门调查队伍组织实施抽样调查,采取以在旅游住宿设施调查过夜旅游者情况为主、在景点调查一日游游客和亲友家过夜的旅游者情况为补充的方式进行调查及统计推算,由省调查队按季度出数据,最终反映地方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及消费情况。目前我省的统计一是本地居民未进入景点没有统计;二是外地亲友探亲游未进入景点没有统计;三是公路客运没有全部纳入统计;四是海运没有全部纳入统计;五是自驾车没有全部纳入统计;六是就医疗养没有全部纳入统计;七是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新业态旅馆没有全部纳入统计。今年的国内旅游委托抽样调查已将省内居民休闲旅游(出行6小时以上,不足24小时,且距离超过10公里,未进入景点)、外地亲友探亲游(侧重调查未进入景区游览部分)、省内居民出省游等部分纳入调查内容,加入总体测算中。

这次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就是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进入建设支柱产业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开展的一次重要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为省和地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其现实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全省层面看,涉旅行业统计调查是一项重要的旅游省情省力调查,对于全面认识旅游省情、准确把握旅游省力、科学作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市、县(市、区)层面看,首先,涉旅行业统计调查是一项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的全省性工作,是动员全省旅游行业力量,协调全省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开展的一项工作。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确保通过统计调查客观、完整、全面、真实地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第二,涉旅行业统计调查不同于针对旅游者的抽样调查,它是从供给角度进行“大旅游、全口径”的产业调查,能反映各地旅游综合实力发展状况,对各地均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第三,涉旅行业统计调查是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正的依据。本次统计调查之后,各地各项重要指标也将会有新的变化,一些重要的旅游经济指标都要以本次调查的结果为依据进行修订。

从部门层面看,统计调查和部门工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涉旅行业统计调查以常规统计工作为基础,但它在调查方法、调查手段上又不同于常规的统计工作,是需要动员社会力量,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另一方面,各级旅游部门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政策计划,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撑。这次统计调查覆盖全省旅游产业,能够为深入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各旅游要素的构成,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座的领导以及所有参加调查工作的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次涉旅统计调查,做到三个不得:一是马虎不得。这是一项非常过细而又扎实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漂浮和马虎,如果马虎漂浮,这件事就做不准,反映的数据就不真实,不客观,不科学,不全面。二是应付不得。这件事情不是应付可以做得到的,应付到最后只能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对不住自己。三是拖延不得。这件事情是一件全省性的事情,一定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按规定时限把我们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不能拖,不能推,更不能畏葸不前。

我们的目的不是通过一次调查出几组漂亮数字,而是通过深入调查明晰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贡献及运行状态,研究旅游工作延伸的方向和手段。要通过这次统计调查改进和完善统计的制度和方法,研究探索建立常规统计制度方法与统计调查相结合的机制问题,切实维护统计工作的统一性和统计数据的客观性、权威性。

二、把握关键,明确加强涉旅统计调查工作的着力方向

涉旅统计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应充分认识统计调查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把握特点,抓住重点,破解难点,树立打硬仗、克难关的决心,才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涉旅统计调查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统计调查是对旅游产业的大动员,涉及旅游要素的基本构成方面。调查对象涉及众多行业、单位和个人,统计调查对象数量巨大,分布相当分散,变动十分频繁,组织统计调查的难度非常之大。加之起步晚、时间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统计调查的技术要求高。这是一次综合性极强的重大旅情调查。这次统计调查结果既是制订旅游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又是调整、修正历史统计数据的参照。因此,调查的质量要求很高,要通过地毯式调查,真正摸清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协调难。本次调查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和权限,牵涉多行业、多类别、多层级,大大增加了工作的跨度。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调查对象配合支持程度与调查要求之间的矛盾,将是我们始终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同时,调查工作必然牵涉到相关部门,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对保证调查工作取得最后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是统计调查任务与统计人员数量、素质不相适应。我们进行的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照,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遵循,统计任务成倍翻番放大,很多工作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面对的却是统计人员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统计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都将直接影响统计调查工作的质量。

针对上述调查工作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善于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针对性,加大主动性。

从时间顺序上看,虽然各地的阶段性工作进度不尽相同,但是大致都会经历这样几个必然阶段:

一是摸大底,要大数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按照《关于集中开展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本着“应统尽统”的原则,摸清交通、住宿和餐饮、游览、购物、娱乐、邮电和通讯、其他等方面总体情况的工作过程;就是按照在试点基础上形成的《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调查阶段工作方案》要求,完成8大项、21张基本表式填报的工作过程。各地可以在满足省级报表需要的同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统计管理需要的报表体系框架。

二是小抽样,定系数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把旅游贡献从相关产业剥离出来的过程。打一个比方来说,假定一位齐齐哈尔居民到哈尔滨探亲访友,时间超过6小时、行程超过10公里,那么,他(她)就符合旅游者的定义。假定这个旅游者与哈尔滨的亲友到餐馆吃饭,如果是哈尔滨的亲友埋单,那么这一餐就是市民日常消费;如果是这位旅游者付账,那么这一餐就属于旅游消费。从餐饮角度来说,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厘清在总的社会餐饮消费中,哪些属于旅游消费,然后把旅游餐饮消费总额与社会总的餐饮消费额相除,得到旅游餐饮消费系数。当然,我们面对的调查对象多如牛毛、一盘散沙,不可能逐一甄别,而且在前期试点过程中发现,许多数据都是统计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的盲点。所以,在没有现成统计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可行的办法是,对每一个大的类别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足够的样本数量,得出相应类别的系数。假定,经过抽样调查,在餐饮消费中,有10%是旅游消费;在购物中有5%是旅游消费。那么,这里的0.1和0.05就是旅游餐饮和旅游购物的系数。依此类推。

三是数据整理,结果认定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把前期工作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会同本地统计部门认定盖章,将统计调查结果上报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过程。这些数据就是反映地方旅游产业运行的基础数据。省旅游局将会同省统计部门,在此基础上,对各地统计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综合测算,最后得出全省的相关数据。

我们不但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的总体设计,还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环环相扣地抓好工作推进。

三、强化措施,认真做好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要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统计调查责任体系。从地方上讲,我希望各地旅游部门积极谋求本地政府领导挂帅,以便统协调度各方,展开和推动工作。从行业上讲,各地市旅游局行政一把手就是第一责任人,要把握大局,掌握大数,负起大责;主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要及时发现问题,既要发现统计调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要发现在基层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做好参谋,尽力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每个班子成员要积极为提高统计调查质量作出贡献。作为统计人员,更要义不容辞地做好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映情况。

统计工作是一件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仅仅一个部门一部分人明确了职责还不够,每个岗位都要转变观念,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实行严格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要将每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层层把关,分级负责,哪一级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级的责任。

要加强对基层调查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及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特别要下大气力抓好源头质量关,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调查人员获得的调查资料,任何人都不得自行修改,更不得编造虚假数据,强令或授意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一旦发现要予以严肃查处。

二是做好准备。准备工作是否能做好,涉及到统计调查的工作能不能够如期有效地推进,能不能够高效地进行运转,所以在准备工作上,我们要做到三个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第一是机构到位。今天的会议之后,按照试点地市的规格,尽快把各地的领导机构层层建立起来,并将机构名单报到全省涉旅统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机构到位。有机构就有人来协调,有机构就有人来统领,有机构就有人来负责。

第二是人员到位。统计调查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查队伍,要按照统计调查的要求,抓紧把我们的调查人员落实到位,而且要抓紧按要求进行培训,要让他们迅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三是经费到位。这次统计调查横跨两个年度,按照统计一般规律,当年12月份的数据要到次年1月份才能出齐。请各地市在会议结束后,抓紧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安排落实好调查的经费。省旅游局将在明年旅游发展金中给予相应补贴。

三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督导机制。为指导地市落实好调查任务,省旅游局在临近年终岁末、各项工作十分繁忙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抽调人手,成立了13个包片推进组,每个推进组由一名机关人员带队,配合一名大专院校学生。推进组根据各地调查进展情况和转段工作需要,深入地市,深入一线,上下衔接、督导工作、反馈情况。

第二,建立巡视机制。全省涉旅统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安排,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帮调解决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建立反馈机制。一是人员反馈机制,通过工作往来,及时沟通信息和情况。二是建立信息简报载体,通过通讯手段,及时反映和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简报平台的电子邮箱地址为hptafgch@。

第四,建立答疑机制。为及时传递工作信息,研讨解答疑点难点问题,建立本次统计调查网上QQ群,号码为74073691。

四是讲求方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方法就是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解决具体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具体方法。结合统计调查工作实际,要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一要抓示范,这是典型的传统有效的方法。把点上的事情做好了,解剖了麻雀,就会知道问题的关节在哪里,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个地方,哪里是突破口。齐齐哈尔、鸡西、大兴安岭等三个试点地市是这次统计调查全过程的试点,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再接再厉,抢前抓早,继续为全省统计调查工作开辟道路,破解难题,提供经验。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向全省试点单位学习,抓好自身试点,全力推进工作。

二要抓摸查,把摸查工作抓仔细,特别是对那些在其他部门分管领域内规模以下、限额以下、资质等级以外的经营单位,还有一些个体工商经营户的摸查要抓到位。

三要抓联动,搞协调。利用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来抓统计,比如,先对税务、工商有的登记单位进行普查,然后有效地进行切入,至少保证税务、工商有登记的不能漏掉,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单位摸查。开展统计调查工作,需要部门联动,不能就统计来抓统计,就调查抓调查。充分相信和依靠其他部门的力量做好统计调查,这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能大大降低我们的调查难度,大大提高数字的准确度。

五是严格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也是这次统计调查的生命。只有把质量摆在第一位,把质量当作重中之重,这次调查工作才能成功。这次统计调查的数据是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所以一定要真实客观地反映我们的各项旅游经济数据。

要真实客观地反映旅游经济数据,各级旅游部门要切实做到三个“不”:一是不漏报,不能漏项、漏数据。二是不乱报,不能因为调查对象不配合、推进工作难度大而自行随便填写数据。三是不虚报,不能为了支撑本地经济的门面而进行虚报。做到“三不”不仅仅是我们领导最应重视的,我们的统计调查人员也一定要把握清楚。

要建立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制度。各级统计调查机构要对各类统计调查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统计调查数据是否符合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是否与重大比例关系相衔接,是否正确反映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要以基层统计调查数据的客观真实,确保全省统计调查数据客观真实。

旅游经济统计篇7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国民经济测算账户编制

一、引言

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有利于提升旅游业测算准确性、科学衡量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高旅游业管理决策水平。因此,做好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与编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卫星账户的定义及其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宏观统计计量方法,是在一个世界统一的框架下对旅游业进行的测量与统计。旅游卫星账户中,详细收录了旅游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就业、消费、收支等方面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能够实现产业间、地区间的分析和比较,准确核算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更科学准确地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为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

三、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构成与基本表示

根据《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的定义,旅游卫星账户以经济体内的旅游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所有旅游相关细节的描述与数据分析。基于此,旅游卫星账户主要包括tSa概念、tSa总量、tSa分类、tSa表示、tSa延伸内容五项内容。

在所有的构成要素中,tSa表示是旅游卫星账户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旅游卫星账户基于供求平衡理论,以需求法和供给法定义旅游业相关的商品与服务,结合投入产出法,输出相应的基本表示。

四、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与编制

(一)确定账户的核算范围

在进行特征产品目录编制时,在遵守《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地区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例如,图1所示为某省确立的卫星账户编制涉及的基本概念,该省在确立特征产品目录时,结合省实际发展情况,录入了汽车租赁、第二住宅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并未出台对于旅游产品的具体分类标准,地区间对旅游产品的分类还存在差异。例如,很多地区在进行区域性旅游卫星账户创建时,并未将旅游需求类资本性支出列入核算范围,如旅游交通运输支出(机场、高铁、公路、长途汽车等),而这些支出对旅游业发展是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

(二)采集旅游卫星账户数据

确立了基本的产业目录与概念体系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旅游账户基本表格,这就需要大量采集旅游卫星账户数据。卫星账户的数据尽量使用现有的政府各类旅游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以某省省外旅游者消费表为例,该消费主要包括入省旅游者的消费与省内外居民在省内的旅游消费两部分,通过对现有的省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旅游政务网数据等数据整理,并结合抽样调查后得出的数据。

旅游账户数据需要充足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细分数据,因此数据采集是目前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重要环节。旅游消费具有数量大、变动快、历史数据少的特点,对旅游数据的采集往往面临重重困难。

(三)进行经济性分析与测算

采集到编制旅游卫星账户需要的数据后,需要对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与处理,根据最终编制好的旅游卫星账号六张表进行经济性分析与测算,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列昂锡夫逆矩阵等计算方法,得出相应的旅游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系数、感应系数等相关统计指标。

根据经济性分析与测算的结果,借助科学的分析测算方法,根据最后测出的旅游附加值、影响系数、感应系数等,能够较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区域旅游产业的消费情况、产业发展、均衡情况等。核算区域旅游业的产业规模,结合最终分析测算出的指标,得出区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相应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建议。

(四)编制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科学分工与合作,获取充足的数据样本量,进行详细的误差分析,还需要开展大量的跨部门协作工作。在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方面,江苏省是我国实现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先行者,其表格编制与国际标准《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最为贴近。为了采集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江苏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鼓励各旅游产业相关主体加入到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中,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信息采集、资料分析、专家讨论、数据整理工作,历时3年多,才完成了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工作。

五、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细节还有待完善,还存在旅游产业核算主客体概念不清晰、旅游业相关各产业统计口径不一致、重复统计与数据缺失等情况,给后期的经济性分析与测算带来误差。数据样本的采集依然是目前旅游卫星账户创建的瓶颈问题,未来我国还将不断致力于旅游卫星账户数据的采集、经济性分析与测算,以及最终的测算数据分析与决策建议,以期建立更加准确、客观、全面的旅游卫星账户。

(作者单位为老顶山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统计篇8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旅游;区域差异;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o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78-03

FactoranalysisoftheRegionalDifferenceoftourism

――aCaseStudyon17CitiesinShandongprovince

HonGmei-xiang

(Departmentofeconomics,HezeUniversity,Heze274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stourismbecomemoreandmorepopularinrecentyears,thepromotioneffectoftourismindustrytoeconomicdevelopmentwasmoreandmoreobvious.massivehuman,financialandmaterialresourceshadbeeninvestigatedintotourismineveryprovincesandcities.ingeneral,thedomestictourismhadmadeasignificantprogress,butforspecificareas,thedevelopmentleveloftourismwasimbalance.thedifferencesoftourismdevelopmentamongcountiesinShandongwereanalyzedbasedontheindexesestablishedformeasuring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of17countiesinShandongwiththeaidofSpSSandfactoranalysis.Finally,recommendationsforcoordinateddevelopmentineachcountywereputforward.

Keywords: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tourism;regionaldifference;Shandongprovince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在步步攀升,国内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山东省[1]。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基于此,以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国内旅游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发展差异的根源,以期能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因子组成一个原始数据矩阵,所选指标有: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1)、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x2)、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3)、各市旅游饭店个数(x4)、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5)、各市旅行社数量(x6)、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7)、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x8)、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x9)、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10)、各市旅游总收入(x11)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1)和山东旅游政务网[2]。

1.2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计算和评价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3]和多元统计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以及由于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指标变量间的信息重叠;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4]。

2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2.1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对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见表1。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选取原则,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6.743%的水平,所以选取前3个成分为主成分,并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各市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各市旅行社数量、各市旅游饭店个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按照其性质,可以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可以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情况,相对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越小,这与现实情况是比较吻合的。

由表3可知,山东省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即总得分大于0)的地市分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泰安、济宁、潍坊、日照等8个市,其余9个地市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但如果就各具体指标因子来分析,则每个城市又各具特色,现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位于前三位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和位于第八位的日照市,同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其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青岛市,由前述分析可知,在接待外国旅游人数、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饭店个数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优异,这说明该市旅游配套设施健全,国际知名度较高,无论对国内旅游资源市场还是国际旅游资源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紧随其后的烟台和威海两个城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国的咽喉位置,东北亚的中心,经济发展实力较强,旅游业的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度较高,总体表现仅次于青岛市。日照市虽然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加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三个城市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日照市拥有山东半岛城市与淮海经济区的双重身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以上4个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除了与当地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就贡献率来看,经济实力较强的青岛市和烟台市的指标较低;而威海市和日照市的该项指标较高,这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其次,济南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其发展态势虽然并非最佳,但却各有其独特优势。济南市虽然自然环境并不如青岛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外向性也略逊于青岛市,而且虽称“泉城”,但真正代表其精髓的却并非水,也不是山,而是延续在古老济南中的市井文化;因此,济南市旅游业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均不占上乘;但是,作为省会,济南市是一个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实力具有其他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作为中心城市,济南市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城市,如泰安、济宁、聊城、德州、淄博等地市。由前述分析可知,泰安和济宁两个城市,排名分别位列第5和第6,经济实力方面,两个城市都居于全省中游,城市化和旅游业也具有中等水平,泰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靠近济南市,此外,泰山等著名景点也给泰安市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济宁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而且更具传统特色;两个城市在旅游业对城市的贡献率方面都排名靠前,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潍坊市的表现中规中矩,无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国际知名度方面,还是在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方面,均处于中上游,所以综合排名也居于省内中上等水平。聊城市、德州市和淄博市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a级旅游景点众多,对旅客的吸引度很强,毗邻济南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表现属中下等,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健全,知名度仍待提高。若能发挥济南市这一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必将大大带动周围五地市的迅速发展。

第三,东营市和潍坊市,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2009年有关数据来看,东营市旅游业的规模较小,旅游实力相对较弱,但其旅游资源颇具优势,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另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为东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潍坊市在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饭店个数、旅行社数量等方面均要高于东营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

第四,在经济发展较为不发达的地市中,临沂市旅游业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依托革命老区的背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临沂市的旅游优势逐渐呈现,尤其是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沂蒙山区旅游的形象和品牌也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就分析结果来看,临沂市旅游业的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知名度尚需提高。枣庄、滨州、菏泽、莱芜等城市,在综合排名中均处于较低水平;旅游资源较不丰富,经济发展欠发达,因此各方面表现均欠佳。尤其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业综合排名较莱芜市靠前,但如果综合考虑,土地面积较小的莱芜市,无论在旅游资源、硬件设施,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均略胜一筹。菏泽市旅游业的不足,也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带旅游,以旅游促经济。

2.2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了主成分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再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具体内容见表3。

3山东省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3.1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

以济南市为中心,联合其周边城市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各城市旅游规划开发要相互借鉴和沟通,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各地市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旅游企业合作、兼并、联合,培养一批大旅游企业;整合各地市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大旅游的加快发展。

济南市发展旅游业有很多契机。虽然济南市传统旅游资源并不是特别优越,比起西安市、桂林市等城市,资源优势相对弱一些。但是济南市所处的山东省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很重要,整个城市的综合优势、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实力很强,这是济南市发展大旅游的重要优势,要把这个优势充分放大和强化,把济南市打造成为山东省旅游的门户和集散地。通过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一系列国际品牌休闲项目的整体引进和新的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把济南市城市旅游载体、整体服务功能和国际旅游名城接轨,从而形成门户型、枢纽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合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济南市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首要定位应当是区域性旅游枢纽中心城市。这个中心是从区域功能也就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来谈的。济南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山东省西部的“山水圣人”旅游线发展过程中,济南市实际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旅游城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报的山东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曲阜市、泰山、青岛市、大连市。广东省的山东七日游几乎没有济南市,最多在济南市下飞机,直接奔泰安市、曲阜市。济南市不但没成为中心,而且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大和发展,首先要放在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来定位,要让济南市广泛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促成山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5]。

3.2依托蓝色经济区,提升山东半岛旅游业竞争力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中,包括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沿海7市,37个区、县(市)。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6,7]。

3.3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

将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等,共19个县(市、区)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依托区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发展三大重点:首先,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利用本区黄河三角洲独特区位特征和黄河口的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第二,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围绕建设京津济城市“后花园”,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形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第三,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发挥本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8,9]。

3.4依托鲁南经济带,发展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很有意义[10],山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是以临沂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涵盖区域包括临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其中临沂市是国家18个革命老区之一,其下辖的沂水、临沭、苍山、莒南4个县是山东省仅有的一类革命老区。三个区域:一是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这一地区具有边区革命特色。二是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这一地区是山东人民敌后游击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典范,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是沂蒙山革命旅游区的重要补充。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4个市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这一区域是山东省敌后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这条主线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11]。

3.5发展民俗旅游,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仅有经济性,更有文化性。齐鲁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也是山东旅游的立身之本。在如今大多数旅游景点逐渐企业化、经济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良好手段。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圣人之乡,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科学家,包括孔子、墨子、孟子、管子、孙子、扁鹊、鲁班、诸葛亮、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龄等。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中的泰山和曲阜“三孔”,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山东民俗旅游提供了开发平台。当然,山东民俗旅游的内涵非常广,不仅包括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还包括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更包括了以民间传统、、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在开发民俗旅游、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的实践中,尤其要加强和重视精神层面。

3.6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鲁西南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也有较大欠缺。以菏泽市为例,虽然其旅游开发启动较早,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开发理念较为落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落后,旅游地形象不突出,未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政府主导的痕迹较浓等因素均制约了菏泽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此类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政府主导部门加强自身的改革力度,转变开发理念,建立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逐渐削弱政府的主导痕迹。其次应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菏泽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牡丹,又能够进行花木交易;此外,还应将戏曲、武术、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如果能够再与黄河、水浒文化联合,将从根本上改变菏泽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小爱.山东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28-10929.

[2]武传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市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3-84.

[3]张吉献,杨铭.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5152.

[4]刘玉琴.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4):467-471.

[5]李楠.山东省旅游发展的城市差异分析[J].现代经济,2009(20):53.

[6]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矿业,2010(6):26-29.

[7]孙希华,宋立杰,李平.山东省东部沿海城市体验式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海洋科学,2007(6):10-14.

[8]秦瑞鸿.山东半岛旅游圈双核模式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6):87-90.

[9]付景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经济――鲁西京九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8):254-255.

旅游经济统计篇9

【关键词】河南;旅游业;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方政府对旅游的认识和定位,大体经历了从隶属于外交政治事务的政治事业,到独立于外事业务的政治与经济性并重的新兴经济产业,再到各地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最后到现在各地的新支柱产业、三产的龙头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这样一个产业地位日益突出、功能日益重要的发展过程。“十一五”规划中,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河南重点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2008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更是把这种重视进一步提升到“旅游立省”的高度。但是,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本文采用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研究河南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找出影响河南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以期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已开始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挺进。河南实现旅游强省、旅游立省的跨越发展,既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便捷的交通设施以及不断壮大的旅游产业集群赋予了河南旅游业很大的优势。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旅游资源类型多、数量多、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在河南广阔的土地上,点缀着嵩山、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鸡公山、尧山(石人山)、太行山大峡谷、牛尾山(伏牛山之尾)等名山大川,绽放着洛阳牡丹和开封等奇花异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此外,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市场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河南旅游产业不断壮大,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格局。

当然,河南旅游业尚存在的劣势也不容忽视。观念的落后导致很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因当地政府财力有限而未得到重视,旅游资源开发也很有限,河南旅游企业整体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融资能力较差。就旅行社而言,小、弱、散是其显著特征。

2006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明确提出“加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等集中连片旅游区的规划,推进跨省区旅游合作”。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2008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更是把这种重视进一步提升到“旅游立省”的高度。近些年来,寻根旅游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确立发展方向。旅游所呈现的区域性特征是明显的,江南秀色、沿海风光、西部荒原、冰城奇观,周边旅游省份对游客的分享,也要求河南以更高的姿态、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招徕游客。

二、河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分析

旅游业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实现所需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作为经济活动,就是研究用较少的资源占用与劳动耗费来获取较多的产出,但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还需考虑其间接经济效益,即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对河南旅游业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认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找出影响旅游产业经济效应应发挥的因素,为河南的旅游开发工作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旅游业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业收入效应分析

旅游业对河南省经济的直接作用(见表3-1)。1997年,旅游收入占河南省GDp的比重为5.64%,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9.45%;2008年,旅游业的总收入占到了GDp的8.65%,是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20%;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总的来说,从1997-2008年12年间,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在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稳步增加。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河南经济社会增长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注:1997-2004年旅游外汇收入按1:8.2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

(二)旅游业就业效应分析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的形式体现的,为旅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手工劳动所占比例较大。在安排和解决就业问题上,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2000年河南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员约为21817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数据的统计口径是相当小的,它只是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没有包括旅游区附近摊点的从业者,所以,建立在此数据基础之上的分析,也只反映出旅游业就业效应的一部分。到2006年末,这一指标总数已经达到了73528人,其中,星级饭店50693人,旅行社12117人,其他旅游企业10728人,比2000年增长237.02%。河南省2006年年末从业人员合计为571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318万人。从数据上看,河南省旅游业对全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是很小的,只有0.13%,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农村大量隐性失业人员也被统计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之内,所以这一数据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而从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贡献率来看,这一数字是0.56%。当然,这只是就业的一部分。

根据旅游组织资料介绍,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可以增加5个就业机会。因此,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河南省2006年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员约为7.4万人,那么间接就业人数将是37万人,所以,河南省旅游业总的从业人员为40多万人。因此分别占到了当年河南省全社会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的0.77%和3.35%。

(三)旅游业创汇效应分析

依据旅游收入来源不同,可以将旅游收入划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或旅游外汇总收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入境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全部花费。通常,国际旅游收入都以美元表示。国际旅游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收汇能力和对该国国际旅游收支贡献的大小。

如表3-2所示,河南省旅游创汇从1991年以来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23.2%),使得河南省旅游创汇在2008年达到了3.7443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够大,但对一个内陆省份来说,旅游业能有这样的创汇额实属不易。

由于受时空距离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外贸出口额方面,虽然在总量上增长较快,但与全国相比,河南省的增长速度还没有跟上全国出口增长的节奏。

三、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分析河南省1997-2008年旅游收入的数据发现,国内旅游收入在河南省旅游总收入所占的比重一直在95%以上,而且这些年来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9.5%)明显超过了国际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3.3%)。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有必要对影响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

(一)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1.影响因素的选择

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内旅游收入人数、居民人均花费及包括交通条件、服务设施、接待机构设施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等。经分析,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旅游人数(X2/万人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4/元),并以公路里程(X5/公里)和铁路里程(X6/公里)作为相关基础设施的代表。为此设定了以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Y=+X+X+X+X+X++

其中,Y为第t年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为估计模型参数,收集到了1999~2008年关于河南省旅游业的统计数据,如图4-1所示。

2.模型的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

t=-461.0832+0.072X2+0.5067X3-0.0060X4+0.0608X5+

0.00000103X6

3.模型的检验

由于R2较大且接近于1,而且F=1256.999>F0.05(5,4)=6.26,所以国内旅游收入与上述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但一方面样本容量为10,引入了5个解释变量,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能并不可靠,过高的拟合优度可能提供的是虚假信息,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t0.025(10-6)=2.776,不仅X3、X4、X5、X6前面的系数估计值未能通过t检验,而且X4、X5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解释变量之间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此外,Dw=2.2054,根据Dw检验,因模型包含变量较少,无法确定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现象。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每个要素都与国内旅游收入Y具有较高的相关系

数,而且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二)消除多重共线性

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逐步回归法、岭回归法、增大样本容量法,本文经过选择,将采用逐步回归法来修正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将变量逐个地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解释变量后,都要进行F检验,并对已经选入的解释变量逐个进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解释变量由于后面解释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显著时,表明可能出现引起严重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应经多方面对比,保留最优的变量,而将其他引起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剔除。逐步回归法的好处是将统计上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剔除,最后保留在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不明显,而且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好的解释贡献。

其具体步骤如下:先用被解释变量Y对每一个所考虑的解释变量X2、X3、…、X7做简单回归,然后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回归方程为基础,再逐个引入其余的解释变量。经过对各个引入新变量模型多方面的综合比较,保留2改进最大,且不影响原有变量显著性。经逐步回归,使得最后留在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既是重要的,又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最后修正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t=-149.0336+0.0726X2+0.0213X3

(27.5295)(0.0046)(0.0086)

t=(-5.4136)(15.6383)(2.4821)

=0.9986562=0.998272F=2600.823Dw=1.7696

(三)结论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国内旅游人数X2增加1百万人和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X3增长1元时,国内旅游收入Y将分别增长726万元和213万元。因此,为了加快河南省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应积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旅游消费需求。

四、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综上分析,“旅游立省”战略符合河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内外部环境的实际,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实现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针对目前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以上分析,对现阶段河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财”,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无巨细全由政府进行管理。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应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把握好干预范围和干预程度。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应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

(二)打造人文旅游精品,突出河南旅游特色

旅游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如果面面俱到、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就不会引起游客的兴趣,影响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比如以少林武术文化为特色的少林寺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温县陈家沟、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龙门石窟和洛阳白马寺、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安阳殷墟、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古都开封、寻根问祖为特色的新郑黄帝故里等。这些旅游景区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河南应紧紧抓住这些中原文化特色,加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介,力争创出河南知名品牌,从而推动河南省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

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客源国的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宣传推广,扩大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知度,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首先,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旅游宣传推介长效机制,把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活动当作一种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其次,河南旅游相关部门应建立一个旅游营销推介的专门组织,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旅游产业营销网络。再次,河南省旅游宣传应突出中原自然和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主题,使“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化之根”、“中华之源,锦绣河南”等河南旅游主题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DB/oL].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DB/oL].

[4]宋子千,廉月娟.旅游业及其产业地位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7(6).

[5]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关联与波及分析[J].河南科学,2009(11).

[6]袁绍斌.河南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3(6).

[7]周志宏,贺德红.基于回归模型的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2009(17).

[8]黄金红.对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2008(14).

[9]卜付军,赵红玲.信阳南湾风景区旅游经济效益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0]刘定平,赵乐东.统计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11]胡国强,于向英.投入产出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2]刘丽梅,李岩松,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0).

旅游经济统计篇10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