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村旅游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16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2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3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1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国内外开发实例

3.1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杨小兰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黎筱筱杨小兰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4

关键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道路;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029-03

ReviewofethnicVillagetourismStudiesatHomeandabroad

LiaoJun-hua1,2

(1.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Guiyang550025,China;

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asanimportantmeanstorealizetheeconomicregulationinethnicregionsethnicvillagetourismwasprosperouslydeveloped;andresearchonethnicvillagetourismathomeandabroadhadbeenattachedwithgreatimportance.Basedoncurrentresearchsituationofethnicvillagetourism,asolidtheoreticalfoundationforfurtherdevelopmentofethnicvillagetourismwasprovided.

Keywords:ethnicvillagetourismathomeandabroad;developmentpath;communityparticipationinethnicvillagetourism

1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内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性理论、旅游影响、旅游市场和社区参与旅游等,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省区,研究运用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和民俗学等。

1.1民族村寨旅游基础性理论研究

在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罗永常[1]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将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金颖若[2]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是民族文化村寨,民族村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钟洁[3]认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和主题公园型两大类。罗永常[4]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状况为划分依据,得出民族村寨旅游有盛名热点型、新兴热点型、重点文物型和待开发型4种类型。虽然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础性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层次还比较低,不够深入和成熟。

1.2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道路研究

在发展道路研究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倡走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为此,学者们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民族生态旅游的价值。杨桂华[5]通过香格里拉霞给村案例,研究了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多维度价值,得出民族生态村对不同的客体具有相异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对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路径进行的研究。黄萍等[6]以四川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例,对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指出四川省资源优势明显,有利于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同时提出了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黄亮等[7]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研究案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1.3民族村寨旅游规划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规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黄惠琨[8]对西双版纳曼景兰新村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曼景兰新村旅游发展目标,对曼景兰新村的形象进行了定位,明确了村落的文化构成,认为策划应从传统与现代的高度面对新世纪,为西双版纳村寨建设和村寨旅游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模式。江晓云[9]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从多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1.4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许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鄢杰[10]提出“两会(村委会和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和“政府+公司+移民工程”等发展村寨旅游的3种经营管理模式。陈国兰[11]通过对泸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馆的个案研究,提出民族村寨家庭旅馆的有效管理模式――“政府+行业协会+接待户”管理模式。吴忠军等[12]通过对广西龙胜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探寻了该景点国内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时间与空间的分布和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行为,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钟洁[3]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和云南民族村为案例,对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体验度做了比较研究。

1.5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社区参与能够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洁等[13]以云南古州野林彝族村寨和大槟榔园花腰傣族村寨为例,研究了影响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黄华[14]通过对当前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困境的分析,指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度机制和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措施。罗永常[15]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该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提出郎德村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建议:①借助外界力量,做好旅游发展规划;②成立相关组织促进旅游发展(如建立郎德村旅游发展基金、成立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等);③在“工分制”的基础上,切实调整收入分配方案,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④引入奖励制度和补偿制度;⑤扩大村寨居民参与面,提高参与层次。

1.6民族村寨旅游影响及感知研究

我国学者从多维度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维度。付保红等[16]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寨旅游开发为例,研究了该村村民由于受旅游开发的影响使社会角色所发生的变化,指出村寨旅游使居民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通过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传统产业中的变化、家庭消费观念的变化、村民人际关系的变化、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家庭劳动分工的变化等来体现。唐雪琼等[17]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从村寨经济状况、村民思想意识、村寨人际关系和村寨妇女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给村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仇学琴[18]以云南玉溪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作用,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村寨的现代化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李志飞[19]以湖北省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相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见。

2国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关民族旅游方面的。而且与此紧密联系的是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研究文献主要是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别是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martin[20]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变乡村传统观念等方面,在结论中指出,由于规模小和季节性的限制,乡村旅游贡献不大,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Christopher[21]认为乡村旅游既能给乡村带来极大的商业机会,同时能够让村民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意义,因此乡村旅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per[22]指出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型的旅游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态旅游。

2.2民族旅游研究

Yiping[23]以wanuskewin遗产公园为案例地,指出体验异域文化并参与其中的亲身经历是民族旅游的内涵所在,民族旅游能给游客提供原真的体验,并分析了旅游发展困境,提出了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特别强调旅游规划与文化保护对发展民族旅游的重要性。Susan[24]以wales为案例对民族旅游在民族迁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可为民族迁移提供动力支撑。Robey[25]以Shetland为案例,指出民族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同一性,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民族现象。

2.3乡村文化旅游研究

Robert等[26]以加拿大东部acadian地区为例,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个基本原则,分析了促进乡村发展的3个基本因素(即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有利于实现乡村社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乡村文化旅游中各方的合作对实现社区目标意义重大),这对于指导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十分有益。moya[27]对乡村文化旅游中村民参与旅游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了乡村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庸俗化。Jenny等[28]以南非为例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研究,指出社区合作与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乡村旅游中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

michael等[29]研究了美国4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状况,得出由于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各异。有学者通过对西班牙两个乡村旅游地的研究,得出乡村旅游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并增加了经济收入[30]。笔者认为妇女的工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Jeannie等[31]研究了旅游低度发展、旅游中度发展和旅游高度发展3类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得出女性旅游感知在不同发展状况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旅游发展水平对其不会造成影响,但是不同性别居民的旅游感知在旅游收益方面体现出了差异。

3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评述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成熟。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关民族旅游方面的。与此联系密切的是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主要是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别是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对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外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由于概念界定的差异及其他一些原因,研究内容有所差别。但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都比较关注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道路和民族村寨旅游对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并倡导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这些观点及论断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2):102-107.

[2]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1):61-65.

[3]钟洁.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对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06.

[4]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118-121.

[5]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4):76-79.

[6]黄萍,王元珑.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8):177-180.

[7]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5):53-56.

[8]黄惠琨.西双版纳曼景兰旅游新村总策划[J].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5):53-62.

[9]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

[10]鄢杰.西部民族地区民居接待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探索,2003(6):120-122.

[11]陈国兰.民族地区家庭旅馆经营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宁蒗县泸沽湖景区落水村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06.

[12]吴忠军,唐晓云.民族旅游地国内游客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39-143.

[13]张洁,杨桂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生态旅游,2005(10):303-306.

[14]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15]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108-110.

[16]付保红,徐旌.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1):43-49.

[17]唐雪琼,车震宇.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4,2(3):79-82.

[18]仇学琴.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作用与和谐乡村文化构建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33-137.

[19]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21-25.

[20]maRtino.RuraltourisminsouthernGermany[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1996,23(1):86-102.

[21]CHRiStopHeRS.thompson.hostproducedruraltourismtowa′stokyoan-tennashop[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2004,3:580-600.

[22]peRan.Stayingonfarmsanideologicalbackground[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2002,1:7-24.

[23]YipinGL.ethnictourismaCanadianexp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1:115-131.

[24]SUSanRp.ethnictourismandnationalisminwal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1:35-52.

[25]RoBeYC.ethnicpoliticsandtourismabritishcasestud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4:818-836.

[26]RoBeRtmD,LeeJ.CulturalruraltourismevidencefromCanad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2:307-322.

[27]moYaK.Ruralculturaleconomytourismandsocialrel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3:762-783.

[28]JennYB,eUGeniaw.tourismroutesasatool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uralareas,vibranthopeorimpossibledream[J].tourismmanagement,2004,25:71-79.

[29]miCHaeLD,RiCHaRDSK.tourismdependenceandresidentattitude[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1998,4:783-802.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三圣乡红砂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86-02

中国乡村旅游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它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为基本资源的旅游活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其独特的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形式,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多重问题,如环保意识薄弱、管理缺乏规范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调查了解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是农家乐旅游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有助于推动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这一在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该村农家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

一、三圣乡红砂村基本状况

红砂村花乡农居地处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有3000多亩的花卉种植基地,民居建筑极富川西特色。目前,红砂村人口2千余人,花卉种植面积2300余亩,全村共有农家乐常年经营户30余户。普遍规模庞大,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档次和品味。

红砂村目前已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休闲、邻里街坊相邀聚会、一家老小踏青远足的理想去处,是都市人近郊观光、农家休闲的首选之地。

二、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分别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和消费者设计了两类问卷。其中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发放问卷35份(该村共有35户农家乐经营户)有效问卷回收32户,针对农家乐消费者发出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82份。

(一)农家乐经营者调查结果

根据对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红砂村农家乐经营者中女性占到了57.2%,男性为42.8%;而经营者的年龄结构来说,最多的为35-55岁,占到了58.29%,第二名则是21-35岁占31.35%,而56岁以上的仅占10.36%。经营者的文化程度与专业水平与经营者的年有关联,年龄偏小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反而年龄较大的经营者教育程度偏低。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经营者占比63.4%,大学及以上水平的占了21.1%,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数为16.5%。经营的时间来看,六年及以上的占到了43.32%,而3-6年的则占到了36.01%,剩余的20.67%经营时间较短在1-3年内。在询问是否由接受专业旅游培训的时候了解到,由于是政府扶植所以最初的农家乐大部分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人数百分比达到了56.12%,有32.33%的经营者由于是从别人手中转手得到的经营权,收到的培训较为粗浅,而剩余的11.55%则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在对经营者年收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到的信息为年收入达到了为7万及以上的有4户,57万内的有21户,其余的则在5万以下。

负面的回馈中,19.21%的经营者认为在增进收益的同时由于同行的竞争使得邻里关系变得有些紧张。而38.91%的经营者认为游客的逐年增加使得村里环境承认压力变大,自然环境有污染严重的趋势。有21%的经营者则认为游客的增多同时还增加了村里的安全隐患。

(二)农家乐消费者调查结果

针对在红砂村农家乐的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主要的游客来源于成都市及周边县,其所占比例达到了82.3%。剩余17.7%的游客中,有9.5%的游客来自四川其他省份,其他的游客则是来自于国内其他省份。游客的职业种类偏向于公务员、企业员工以及离退休人员等生活节奏较为缓慢的人群,其中离退休人员的比例占到了67%。与之相对应的是游客的年龄段,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游客的年龄从19岁至65岁以上跨度较大,但仍然是35-50岁的游客最多,占到了整个比例的63.1%。

而在对来农家乐的目的的调查中,53%的游客表示是休闲娱乐(如麻将、骑游)等,27%游客表示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污染,剩余的20%游客则是专程过来买花,顺便一坐。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红砂村作为自己的游览地时,59.2%的游客指出因为红砂村的花卉特色吸引了他们的前往。这种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的新形势,除了单纯的尝农家菜品农家特色以外还能欣赏或者购买各种花卉,对于城市人来说是一种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23.7%的游客是由于其交通位置的便利性,在短暂的周末远途旅游无法实现,但是红砂村开车或者公交均能方便到达,于是这里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剩余的17.1%的游客则是因为红砂村的环境与其他地区的农家乐相比更为干净舒适。

三、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以及实地的走访,分析了三圣乡红砂村农家旅游的优势与劣势,将他们整理的结果由表1可见。

在对三圣乡红砂村的实地走访之后发现,由于红砂村为环形布局,部分农家乐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和入口的人流量相比,很多农家乐都是门可罗雀。而通过与这些经营者的交流了解到,大部分离主干道远的农家乐由于最开始的经营者无法盈利,只好将其转租给其他人进行经营,而转手之后成功经营下去的也并不多。

红砂村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花卉产业为依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花卉的季节性。与三圣乡幸福梅林的季节性相同,春天与初夏是红砂村乡村旅游的旺季,但到了夏天与秋冬季节,人流量则是大大减少,秋冬尤甚。没有持续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就更加无法说起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游客由于自身素质问题,乱扔垃圾现象较为严重。在红砂村的广场内竖立的一些雕塑手里握着的篮筐也难逃被当做垃圾箱的命运,在调查中采访的环卫工表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一天内甚至会发生两三次,而路边随处可见的水果皮塑料瓶就更不用说有多少了。

同时,虽然政府大力支持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未来长远的科学规划以及发展预估,造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应急方案的缺陷。由于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使得成都市周边游变得十分火热,而由于政府对游客接待量的预计有误且缺乏对拥堵等紧急情况的预案,出现了自驾游找不到合适的停车点,而部分农家乘机乱抬价等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形象竖立的事情。

四、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为了研究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相关措施如下。

(一)设立标示,加强宣传营销。对于离主干道较远的农家乐,可以特别在入口设立显眼标示指引游客的前往。同时依靠现有发达的信息科技,鼓励这些农家建立属于自己的专属网页或者微博、微信公共号等,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实时更新,让客户随时了解变化。对于前来消费的游客了解其选择这里进行消费的原因,并听取其意见与建议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独一无二的吸引力,以兼顾回头客与新顾客。

(二)依托主产业,全方位发展。除了依托现有的花卉产业以外,可以大力发展其他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借鉴温江的绿道,可以设立专门的骑行道以及租车行带动游客的健康出游,这样既能让游客在骑行时感受乡镇良好的空气也有助于将客源引入位置偏远的农家乐。同时,政府也可以主持发展多项特色活动,以带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三圣乡的另一个特色农家旅游区:荷塘月色就曾举办自行车比赛。这样的组合可以使红砂村建设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同时增加趣味性、体验性和高品位性。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6

关键词:河南旅游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38-02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为基础,各地乡镇府根据自身乡村独特的文化、风光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旅游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变,可以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而且不同的乡村其特点也不同,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游客,给地区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乡村的发展。而近年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增长,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地市民在这么大的压力面前,越来越需要不同的方式去放松自己。旅游成为了最好的释放压力的方式。脱离城市环境,去到乡村,使城市居民能更好地放松自己。

二、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通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的发展,吸引离开家乡打工人员回家务工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就是为了改善生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越来越差。农村清新的自然环境就变得尤为可贵。人们慢慢认识到农村的好,加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赚钱的机会。许多外出打工者看到了商机,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力发展家乡旅游产业。

(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农村发展

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游客的各种不同需求。农民为游客提供各种土特产来满足游客对美食的需求;部分农民回村把自己的庭院进行装潢,改建成农家旅社,来满足游客对住的需求;让旅游者体验农村的生活味道,感受和平时完全不同的生活,来满足游客对玩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村气象,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城市文化带入农村,又将农村的风土人情带回城市,促进了城乡的交流,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三)充分利用河南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河南省自然风光秀丽,其地质条件丰富多样,山脉林立,形态险峻多样,是我国地质条件比较丰富的省区之一。且河南省具有浓郁的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相当丰富,许多朝代均建都于河南,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都是河南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从不同城市来的游客对乡村具有特殊的情感,当他们从城市那种压抑的生活一下子跳脱出来,来到轻松自然的乡村时,那种感觉是难以描述的。而且每个乡村旅游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河南省可以根据本省的特色,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例如草莓采摘园等。村民可以集思广益,让建成的特色工业园让城市民众到达后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以前没经历过。没体验过,就会觉得新奇,也会继续体验。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现在的农村旅游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拉动,因此目的旅游村要离中心城市较近。这样许多游客可以选择自驾游,三五成群地带着老人和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来乡村体验一下和城市完全不一拥纳活。其次,农村的旅游产品不能太单一,要有特点,新颖,才能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最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个性化定制。要充分发挥乡村与城市具备的资源不同的优点,争取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二、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一)借助自然地理和资源优势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河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二)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向往

游客对乡村旅游有特殊的感觉,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以种植的植物为特色,如江西婺源以油菜花为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己的资源特色,提出来江西婺源看油菜花海的宣传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宣传效果。游客各方面的感官体验也非常棒,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区的持续发展。目前,城市游、出境游等旅游项目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农村旅游”刚刚开始发展,避免了旅游途中过于拥挤,各地根据本地区农作物和自然风光特色另辟蹊径,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或农业观光旅游,吸引了一大批城市游客。

(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就是:在现状基础上,不断根据当地特色去改善居住环境,改造农村状态。要灵活地将农产品资源与景观资源相结合,不断发掘新产业的能量。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先进的技术给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政策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农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随着假期的不断增多,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放松,去旅游。那么他们的首选就是去农村放松自己。去乡村旅游距离不远,可以带着一家老小一起出动,去感受农村风光。这就给近距离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贵的机遇。并且,政府也大力出台不同的政策,来支持地方农村旅游的发展。

在国家加大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计划是非常完善的,农村原本的古建筑、生态环境都将得到保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各地加强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旅游方案的订制,给不同人群带来不同体验。

三、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色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土地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城市里可以利用的空旷的土地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一般场地上都会有许多障碍物,人们可用来进行体育运动的区域越来越少。在此情况下,体育旅游开始蓬勃发展,体旅结合也有了发展良好的实例。例如有些体育公司或者健身机械器材公司,通过聘用英语水平较高的员工,来加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设施,还可以和国外的企业联手举办国际赛事,从而吸引更多旅游人群。例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参赛选手中,许多都是通过旅行社组团来参加的。登高、徒步等群众性的体育旅游休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在笔者看来,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非常有前景的。虽然目前群众参与程度和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我国各省在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上,都有巨大的潜力。

四、河南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结合模式探究

如何把农村与完全不同的城市资源相结合,如何将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相融合,是笔者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河南省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如何结合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和研究。

经过当地政府的不断努力,河南省的体育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如何将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使二者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肩上所承担的重任,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掌握现阶段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掌握体育旅游资源融合的机理,根据不同省份的特点,发掘河南省的特色,制定符合河南省特色的发展战略。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出更好的体旅结合的开发模式,使其能够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才能保证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河南省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一)水上体育旅游

在开发陆地体育旅游项目的同时,不能忽略水上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从漂流、温泉这两个方面入手。但是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要素去考虑。要有长远的目光,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发展旅游业,对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河南省的特色,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打造更多的特色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配套的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做好地区文化的推广工作,争取最大化实现体育旅游产品与各地文化的结合。这样一来,才能最大限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河南地区的竞争力有效提高。

(二)山体体育旅游

除了上面所谈的水上体育建设,更要做好山体体育旅游资源模式的开发工作,这也是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根据自身特色,做好山体旅游项目的定位工作,做到分类开发,因地制宜;并且要不断依托河南省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以及独特的资源,实现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和互补,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效果。

五、针对弊端该做的改善

(一)经营的理念无序

在农村旅游项目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营的现象,并且各地域缺乏交流,导致资源与资金未形成有力的结合,更严重的是经营者缺乏品牌的意识。结果因开发水平低,加之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旅游项目的品质不够高。

(二)乡土文化逐渐城市化

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e于城市一体化景色的独特的设计。城市游客来到这里,希望感受到的是人情味,是真真切切的做饭、洗衣、农耕的感觉,纵使满身灰尘,也是愿意体验的。因此,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应该考虑如何保留乡村的特色,否则这个乡村就是“假大空”,毫无内涵可言的。当有人来到这里游玩,也只会觉得毫无特色,走了之后心里再也没有任何留恋和记忆。只有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乡村资源和体育资源相结合,提高层次、提供系列化的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育倩.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14-516.

[2]柳百萍.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选择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1).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7

特点:通过土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区域,并融入休闲、娱乐等元素,同时打造田园风光以吸引受众。

作用:满足现代都市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带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城市功能;是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一个很好载体;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的问题。

案例:北京国际蓝调庄园。以种植蓝莓为主线,提出“蓝色浪漫”的休闲文化创意,突破传统手法,根植于农业特色水果种植,成功的将休闲娱乐功能融入农业生产中,并使其与传统农家乐旅游区别开来。

2农业综合体

特点: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功能,以农业为依托,集合工业、旅游、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娱乐、会展、博览等3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为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同时,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综合体。

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传播现代农业理念,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形成产业集聚、功能互补的良好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案例:延庆农场强调以农业为载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衍生产业与休闲度假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北京市大区域农业综合体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3田园城市

特点:可以是一个乡镇、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园区,在规划上却满足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功能,而农业是作为提升城市景观、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版块;国内侧重于对城市周边乡镇的改造,使其保留农业田园元素,在不破坏当地风土环境的前提下打造出具有城市功能的乡村田园。

作用: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手段;它提升了区域的城市功能和地块的品质与价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保留了田园元素,维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案例:北京都市田园带、成都的198、提出打造田园城市和优美小镇的西安等等,通过这种更新拓展,城市将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城市的休闲化开发与升级和人居生活的极大改善。

4沟域经济

特点:利用“一沟一品,一域一景”的特色农业景观,并以此为模式扩展至其他地域经济,利用地理优势开发特色农业项目,依托特色农业项目开发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撬动当地经济发展;一般在沟域内规模化开发鱼塘,或者大面积种植果树等赏花摘果,立足农业、林业或者渔业,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通过旅游带动农业发展和品质提升,打造特色休闲农业。

作用:是北京及河北地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模式;是集生态建设、沟道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创新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此为借鉴,针对特殊地域寻找特色,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功能完善,既可打造出更多经济模式,如水域经济、河域经济等,在更广泛的区域应用。

案例:北京怀柔不夜谷沟域经济提出发展水岸生态文化休闲经济,突出生态休闲与文化聚集的概念,打造北京生态友好性与资源节约型示范区名片。

5大园小镇

特点:“大园”是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成熟的或者正在规划的大型农业园区,而“小镇”则是符合园区特色和整体风格,满足园区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配套功能的新农村建设、旅游地产开发,或用以突出园区特色的重点项目。

作用:避免在景区规划过程中涉及农村拆迁和农民转移问题,有效地控制开发成本的同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渠道;对于合理利用园区资源,统筹规划农业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丰富园区特色与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谷项目中玫瑰风情小镇原是一个黎族同胞聚集村,通过对当地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与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互补的国际玫瑰风情小镇,小镇为玫瑰谷的服务保障,玫瑰谷则可成为小镇的后花园。

6休闲农业聚集区

特点:旨在于大城市近郊打造一个休闲娱乐区,基础上依托农业,而又不局限于农业本身,与其它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相比,它更侧重休闲娱乐功能以及农业体验功能,所提供的服毡局噬嫌肱┮迪喙兀但是大于农业本身的价值。

作用:形成服务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带动区域化发展,完成农业产业化升级和产业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充分满足城市人群亲近乡村、渴望自然的心理。

案例:云南开远凤凰谷以第三服务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经济升级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产业链,特高附加价值,带动区域化发展,并且大幅度的提供劳动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

7国家农业公园

特点: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进行,在农业内涵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

作用:游客可以在游览风景的同时获取农业知识,甚至可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它的设计更具景观性与布局性,将公园建设与该区域农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在展示农业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收益,休闲娱乐大众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8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9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自200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随着我国“三农”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因此,通过农村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也基本是随着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得到重视。笔者综合国内文献及亲身体验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乡村地区,城镇居民作为消费主体,以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游览对象,以观光、休闲、度假、康养、购物、科考、体验等形式作为目的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传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发展路子,已不能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消费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已逐步形成规模,颇受游客青睐。数据显示,一方面,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当年游客总量的1/3;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达20亿人次,占当年游客总量的1/2,说明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受众性提升凸显,较好地聚集了人气。另一方面,2014年及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0%左右,直接反映出乡村旅游营销和消费不足,间接反映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及经济附加值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

由于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大消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同时在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农民增收、扶贫攻坚、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得到了检验。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改进乡村旅游营销的策略,以满足第三次消费升级所带来的需求变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内容。

二、当前乡村旅游营销的现状及不足

(一)营销渠道较少

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本身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动营销意识不足,缺乏旅游营销的相关经验和措施,市场营销在农村地区处于传统简单的交易模式,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尤其是在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我国中西部地区,这种模式显得尤为突出,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消费旅游升级带来的游客多元化需求,与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目前,低层次的“农家乐”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大部分乡村的环境特征相似,加上经营农家乐的运营成本较低,经营者往往偏向于提供简单的旅游产品,如:农家菜、蔬果采摘等,这些旅游产品缺乏必要的创新及品牌营销意识,不同乡村之间的特色被湮没,未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特色吸引游客的眼球,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停留在初级阶段,不仅加剧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而且阻碍了智慧营销在乡村的推广。

(三)统筹规划管理不足

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三农”最了解、联系最密切的是农业部门,而在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及旅游服务的指导方面是旅游部门的职责,乡村旅游的管理主体并不明确。多头管理的格局,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对乡村旅游管理的主导作用,这种缺乏统一部署、科学规划的管理体制,会导致旅游营销的无序,引发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营能力不达标等资源浪费的情况。

融资渠道有限

乡村旅游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内源资金有限,营销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专项基金,难以满足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的转变、旅游产品结构转型等现实问题。融资渠道单一、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松散、缺乏专业针对乡村旅游营销的融资机构等弱点,影响了销路。

三、促进乡村旅游营销的策略

(一)拓宽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方式

1.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乡村旅游营销

2016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6026亿元,同比增长34%,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达298亿元,同比增长48%。互联网营销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与消费者的交互更加便捷、营销载体多样等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利于乡村旅游实现精准营销。可通过社交平台(微博、微信、QQ等)、移动端app(去哪儿、携程、途牛等)、自建乡村旅游景区网站、利用第三方网站、自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ota平台推广、驴友撰写旅游攻略博文等形式,促进乡村旅游营销发展。

2.借助影视作品、电视广告等平台推广乡村旅游

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旅游景点往往会成为大众追捧的旅游目的地,这种隐形的宣传形式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对于乡村旅游营销渠道的拓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营销成功的典型案例有: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摄地普者黑、电影《英雄》的拍摄地蜀南竹海等。此外,主流媒体的广告效应不容忽视,例如从2008年起,江西婺源不断加大央视的广告投放,树立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品牌,2016年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连续十年位列江西省第一。

3.通过旅交会等会展形式宣传乡村旅游

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促进产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广阔平台,能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营销的渠道建设。大型的旅交会云集了旅游中介、旅游企业、线上线下平台等参展商,参与者专业分工、目标明确、主体突出、特色鲜明,是旅游产业营销和研讨互动的重要平台,借助宣传片、宣传手册等载体,花费相对较低的成本就能拓展更多的营销渠道。

(二)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l愁作为乡村旅游生命力的核心,旅游产品的“乡愁化”特色最能检验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要想走出“农家乐”的基本层次,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当地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推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例如,福建龙岩开发具有客家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将永定土楼、冠豸山、梅花山和培田古镇等系列旅游产品连串,打造龙岩全域旅游区,契合了乡村旅游营销的初衷,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旅游+”意味着更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涉及旅游、农业、国土、环保、财税等部门,或多或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政策导向及监管的职责,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要着力推进“1+3+n”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旅游行政部门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处理好政府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释放乡村旅游市场对农业供给的消费需求,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各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评估,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对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和游客接待量做总体规模控制评估,避免因资源浪费及生态破坏引发的游客满意度降低等负面舆情对乡村旅游营销不利的因素出现。

(四)创新融资模式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契合了乡村旅游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型发展道路。旅游景区的开发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商业性表现在景区的盈利,即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降低运营成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公益性表现在乡村旅游是依托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其公共产品的属性又决定了公益性,需要政府进行主导,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景区服务水平等,以保证乡村旅游景区运作的效率。

将ppp引入到乡村旅游融资模式中,保证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同时降低了风险,对于政府、社会资本、经营主体等各方都是有益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政府和社会资本成立特殊项目载体(SpV),如:乡村旅游投资公司,确立双方的参股比例和参股资本形式。二者签订合作协议,村民将自有土地、房屋等标的参股或出租给乡村旅游投资公司,旅游投资公司定期分红给当地政府和村民。政府利用财政拨款和乡村旅游投资公司的分红,主持对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维护,而旅游投资公司主要整合营业收入和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当地村民可通过自主经营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中去,真正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如图1)。

四、结语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始于1850年左右,后来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乡村旅游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城市居民对美好的乡间环境和宁静的田园生活无比向往。中国的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获得了高速增长,研究的学者也不断增加,对乡村旅游的内容给予了准确的界定:首先,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这一内容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质量;其次,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农民应当全方位的参与到各项民俗特色活动中;最后,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从城市居民缓解城市压力、追求田园闲适生活的需求入手来设计相应旅游产品。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政策

(1)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一个好的示范区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良好开展。示范区应当着重从前期规划、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入手,按照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监控、管理。(2)加强管理,监督保障,建立乡村旅游接待的安全、卫生标准条例。国家应尽快明确行业管理的归口部门,避免出现监管者缺位的现象。对于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制度性管理,完善立管理规定、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3)研究、制定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首先,应当出台振兴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方案,并出台相应保障实这些方案落实的政策体系。其次,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与经济功能,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分布的特征和功能地定位,给与农民大力的资金支持。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对监管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可以从规划和管理两个角度入手,制订相应的政策与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