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05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1

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后,如何抓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后,我市公路管理局成建制下放市人民政府管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涉及了每一位公路人的切身利益,牵动着每一位公路人的心,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面对改革是每一位公路人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全省领导干部会提出“全民创业,富民兴赣”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提出“全民创业,和谐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抓好公路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公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掀起全民创业,和谐创业的高潮,是摆在全局两级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局党委于近期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加强公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全民创业,和谐创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个别访谈与集中座谈相结合,个别访谈的对象包括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和服务对象等100余人,召开座谈会10场(次)。现将!此次调研活动的情况形成本调研报告。一、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好的方面

1、主要表现:

①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我局有1个党委和9个党(总)支部,一贯注重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墙报等形式,宣传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等,增强了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并得到了广泛地支持,全局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方式。我局充分利用萍乡公路网、《萍乡公路信息》等载体,组织开展网上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每周五学习日活动、交叉上党课、以会代训、政工干部集中培训和一对一结对子帮教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了教育对象。

③夯实了良好的教育基础。逐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充实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力量,各单位分别配备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政工干部;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教育设施,如全局添置了近30台电脑并实现了联网,添置或完善了电教设备10套等,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④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我局不断总结了“以人为本,两本一化”的具有公路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局的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教育对象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发挥了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模范作用。

2、原因分析:

①党的基层组织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局7个基层单位分别成立了党(总)支部,局机关和离退休干部分别成立了党支部,支委会成员配备齐全,全局的基层党组织健全,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得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地有声有色。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党(总)支部认真抓了党员和非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督促党员学习、进行党性分析和积极整改,鼓励非党员干部职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并要求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使党员受到了深刻的党性锻炼,使非党员干部职工真正获得教育、灵魂受到触动。比如:上栗分局党支部注重从抓好党建基础工作入手,以抓好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建设为重点,为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②教育制度执行得力。一直以来,我局非常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各党(总)支部较好地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其中包括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并通过监督考核等措施确保制度真正得以执行。比如:湘东分局党支部设立“日监督”牌,公开每天监督员的身份和电话,全天候接受广大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和服务对象,对包括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在内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市局党委按照相关制度之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党(总)支部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兑现风险金直接挂钩。

(二)不足之处

1、主要表现:①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相对滞后。我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化相比还有滞后性。例如,网络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涉取方式,但我局的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作还不够,甚至有部分干部职工还是“网络盲”,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盲点;有些政工干部深入学习理论不够,许多问题自己说不清楚,理论学习和教育缺乏深度和说服力;工作方法老一套,尤其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公路干部职工思想特点的方式方法研究不够,讲究实效不够实,创新方法不够全,针对性不够强。

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投入不够。因受政工干部综合素质的影响,少数政工干部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甚至认为从事政工工作不如行政、专业技术工作吃香,也很难做出成绩。自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的感情不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夸夸其谈,无的放矢。

③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我局主要履行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费收征管职能,专业技术性强,专业技术型人才较多,而政工干部较少,而且政工干部大多是“半路出家”,政工干部队伍特别是青年政工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2、原因分析:①受公路行业特点的影响。公路点多、线长、面广,人员较多且分散,集中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难;公路职工中有60左右的养路工,直接从事公路生产养护工作,养路工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上路作业时间比较长,工作劳动强度大,接受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思想政治学习的精力不够充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所带来的冲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必然得到广大公路干部职工的拥护和支持,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同。但是市场经济造成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的世界,加之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相比具有缓慢性和滞后性,这就对广大政工干部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他们的理性认识和行为选择产生矛盾状态,进而产生思想波动和情绪消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的感情不够多。

二、主要对策

(一)认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虚”。

思想政治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不同于畅通的公路那样具体。因此,不少思想政治受教育对象甚至是政工干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务虚的工作,耗时耗财且难以看到实际效果。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政治是一种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一贯注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伟大理论思想,弘扬各种优良传统,树立民族精神。这看似是一种虚的东西,但恰恰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将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我局党(总)支部和政工干部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务虚性,把握好思想政治的灵魂,认真结合公路工作实际,深刻领会省委“全民创业,富民兴赣”和市委提出的“全民创业,和谐创业,富民兴市”的精神,将广大公路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谋求公路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动上来。

(二)注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实”。

1、确保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实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方法作用于教育对象,促使教育对象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过程,它必须借助于物质手段向教育对象系统、充分、快捷传递具体实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物质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与物质条件的好坏有直接关系。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谈心、家访等,这种教育手段不仅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而且很难大范围地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现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手段。而且以图、文、声、像等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含量,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交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艺术性。我局将逐步加快完善教育设备,转变教育手段,将更加具体、详实的思想政治内容传递给广大干部职工。

2、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因人施教。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我局广大干部职工认知能力的差异性较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益广泛,载体形式不断创新,不仅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对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人认为,现在人的文化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政治教育不存在文化水平的障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局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养路工实际文化程度低于档案记载,有的实际文化程度是小学,对一些基本政治理论难以完全理解和消化,听不懂、记不住、跟不上。结合广大干部职工的实际,考虑其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要因人施教,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不能随意加深教育的内容,超出部分干部职工的理解能力。

(三)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寓”。

1、寓教于情,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化在情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它不仅涉及人的认识活动,而且涉及人的情感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说理与情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未投入感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味同嚼蜡,令人反胃;融入真情实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一捧温泉,沁人心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把说理和情感感染性结合起来,既诉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努力做到情理交融。一方面,摒弃“摆着架子说教,板着面孔训人”的教育方式,建立同志式的平等关系,这样你讲的“大道理”,干部职工才觉得亲切可信。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解和关心群众本身就是一种实际教育。特别是在外地施工的一线工人和养路护路工人,野外作业,又脏、又累、又苦,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个人疾病、婚恋以及家庭困难等,对此,应予以理解、同情和关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讲清道理,说明原因,真正使干部职工感受到组织的祥和、集体的温暖,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2、寓教于行,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化为自身的行动。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教育者的言教水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育者自己的思想水平、言论行动上的模范作用。它是无声的思想工作,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干部职工。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说话才有人听,道理才有人信,模范作用本身就是有力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在经常、反复教育干部职工要“正确对待”的问题上和在道理上容易说、行动上不好做的问题上,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出好样子,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得人心,取得实效。所以,必须坚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把理论上的大道理自己首先付诸于实践,变成现实的无声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干部职工,使他们真正感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2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查研究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部分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男生80名,女生40名),回收116份,回收率为96.67%,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此外,笔者还和每位思政教师进行交流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修正和弥补了单纯依靠一手资料的不足,力求达到全面、准确。在调查过程中,笔者看到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所取得的众多成效,同时也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陈旧,课程建设缺乏准确定位

这是高职教育的通病,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直沿袭着中专或普通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没有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起步较晚,发展的历程不长,缺乏对学校和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机械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模式,不能机械套用其他课程的建设模式。

在和部分思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有46.8%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陈旧;有79.2%的老师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观念、职业信念的教育。在学生问卷“您希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一题中,具有不同于中职和本科院校的特色占52.6%,与技能教育同样重要占21.65%,与技能教育要兼顾占21.4%,可有可无占4.35%,说明大部分学生期望建立由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对教法研究不够,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调查中,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你更喜欢哪种方式时,有46.8%的同学选择看视频节目;选择课堂讨论的占43.6%,选择教师单纯教授的占9.6%。调查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喜欢直观方式的教学,喜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而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的逻辑完整性,造成了把理论束之高阁,让学生对其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学分离的现象。思政课教学在很多学校一直沿袭一种灌输式的旧模式,教师往往处于布道者的优越地位,使得学生要么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要么就根本听不进去。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产生了鲜明反差,这不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但没什么大用。在培训晋升或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存在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多。长期得不到重视,培训考察机会有限,势必影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过多,由于兼职教师大多肩负行政岗位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很难投入足够精力来从事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

二、改进措施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新的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核心。“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道德意识的强弱。”[1]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选择那些社会热点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突出职业道德、法制、创业等教育内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突破口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习或兼职中,您认为企业对员工哪一方面的素质更重视”问题,选专业技能占34%,职业道德占31%,理论知识占13%,学历占6%,个人品行占16%。这说明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按照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感受和认同,引导和发展学生对职业道德中两难问题的辨别及处理能力。

(二)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其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通过长期的与短期的,正规的与业余的,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2]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在教师”。[3]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作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自身行动的信念和指南;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最后,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三)贴近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思想状况、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观念的变化与发展状况。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依赖于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是否科学准确。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解决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等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因为,思政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所教的知识只有是学生所需要的,才能被很好地接受;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所学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行动指南。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3

论文摘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对于探讨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建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校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内在需要。面对思想道德建设涉及面广、育人途径多的特点,我们必须找准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关怀生命,培育真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乃是加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也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们也根本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网络迅速克服了全球信息沟通的障碍,为我们开辟了又一个生活空间——网络社会,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然而,网络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正对青年大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通过谈心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覆盖面极为有限。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其广泛性特点使得上述思想交流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得到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的缺陷。

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和世界中去,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结起来。不同地点的学生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进行思想交流,不同地域的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网址的链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家庭可以更好地关心学生的成长,社会也可以更好地关注大学生的情况,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良性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沿用的是“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等你讲我听的灌输方式。而网络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可选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

网络的信息高集成性和资源共享性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要轻点鼠标,就能使大学生快捷地与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为他们获取、利用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大大丰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

(三)网络信息尤其是BBS逐渐成为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和热点的新载体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的用户参与制,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和观点。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自由的想象空间和信息论坛。网上尤其是BBS上的信息十分丰富,只要稍稍重要的事情,网上就会立刻有反映。据调查,到2007年3月底为止,光百度帖吧上的湖南工程学院吧就有主题数1516个,帖子数11026篇。因此,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快捷地了解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和他们的思想状况以及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上,教育者主体往往处于主导和权威的地位,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往往强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难以发挥和体现,因此,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受众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是以教育客体的身份出现,而在参与网络信息的制作、等网络实践活动时,又可能成为教育主体,因此,实施网络德育教育时,从教育过程来说,教育主体表现出客体化,教育客体表现出主体化。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介体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网络功能的多样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究其接收的范围来说又具有广泛性,在全球的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网的计算机与所有的“网络人”进行交流。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交往层次不断深入,交往内容将日益丰富。人们可以坐在“网”前周游世界;“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可以“实话实说”、“无话不说”。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体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其影响力、渗透力已不可低估;任何一个网友都有可能为这个网络加载、输入信息。因此,实施网络德育,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接受教育不受时间、场所、教师的限制和制约,实现了时时受教育。同时也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快捷性的特点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被传播、浏览、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实施网络德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途径创新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在网络这块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战场上,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迎接挑战,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唯有此,我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改变网络上“西强我弱”的状况。自1999年4月清华大学学生党员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站之后,国内相继有“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世界”、“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等一大批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的网站诞生,逐渐形成一股网上思想教育的声音及阵地,让正面的主渠道的声音抢得先机并形成主导地位。可见,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站能够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从而便于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大学生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是目前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二)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一方面,传播道德知识和现有思想观点;另一方面,把视线重点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来。为了适应大学生喜欢求新立异的特点,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切入点,即把教育内容以最有效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在点击中受熏陶,在思考中受教育。例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或在校园网站、主页以及BBS上、聊天室中和其他栏目里,渗透或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学习生活实践指导专栏或主题讨论社区、虚拟社区等网站和主页,在网上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等栏目,开发“网上爱国主义影视”、“信箱留言”、“咨询热线”、“知识库”、“思想站”、“信息窗”和“连心桥”等专业场所,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阅读和下载有关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材料,了解国内外大事并发表见解,关注身边的事迹和生活中的小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从传播道德知识和现成结论方面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面来,实行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用大学生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辨析、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热点,精心设计主流板块,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增强网上的正面宜传和影响力,方便大学生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的教育资料,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免疫力。其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开展网上辩论、网上调查、网上征文活动,使之更吸引大学生来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他们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还可以采取建设宣传网或校报电子版等形式来及时准确客观地宣传报道国内外要闻和学校发生的大事要事,如重大政策的出台、重大活动的举办、重要事件的发生等。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好的形式,内容也会变味。”内容是实质,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网络建设的形式,努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三)构建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让大学生网友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归属感

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在现实社会如此,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同样如此。归属感的形成必然指向一个集体,网络世界中归属感指向的是一个虚拟的集体。和现实世界一样,这个虚拟集体的文化必然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该主动出击,抓住学生追求归属感的需要,构建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让大学生网友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归属感,并让这种归属感最终化为对网站的忠诚度。因为网络文化离不开其现实根源,一个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教育所能覆盖到的学生集体以恰当形式映射到网络中去,在形式上为广大学生追求网络中的归属感提供依据和核心,同时也有利于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网站要让自己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搜索工具、图像库和文件库的超级链接等。学生认为有价值,自然就会反复访问。网站还要有独特的活动或资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也可以在线直播某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提高大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发蕴含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红色游戏”,迎合大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互动功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如让他们提供好的方案、建议,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的兴趣。大学生参与网站建设,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及时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网上好去处。

参考文献

[1]何登溢.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经济师,2003,(4).

[2]李爱民等.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外部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目前,“9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而改进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教学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并对调查结果深入研究,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及内容

(一)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是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外部环境四个维度,深入了解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际,掌握珍贵的一手资料,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问题、新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从而确定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方式方法。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的范围覆盖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调查方式是抽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实收问卷600份。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依据不同维度分4个部分,共31个问题。

1.教师教学部分

教师教学部分共有11个问题,分别就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影响教学因素、教学中存在问题、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2.学生学习部分

学生学习部分共有12个问题,分别就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习感受、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3.教学管理部分

教学管理部分共有5个问题,分别就课堂管理情况、成绩考核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4.外部环境部分

外部环境部分共有2个问题,就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就外部环境营造征询了学生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研究

(一)教师教学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个人修养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学方式、手段及内容成为亟待改革的难点;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成为学生关注的亮点。

1.教师的个人修养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个人修养已经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因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个人修养”选项有175名学生选择,占该题全部参与学生比重为31%,仅次于“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选项(221名学生选择,比重为39%),而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教师个人修养上的,可以说,教师个人修养已经成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在“教师个人修养”一题的统计结果中,道德风尚、幽默风趣、智慧思想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要素,选择的人数分别是161人、135人、121人,所占比重分别是27%、23%、20%;而学术知识、实践技能却退居次要位置,选择人数分别是75人、101人,所占比重分别是13%、17%。

2.教学方式、手段及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方式、手段及内容成为亟待改革的难点。

教学方式陈旧是老问题了。在“思政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最主要原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项,有178名学生选择,占比重最高的24%。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思政课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效果”一题的统计结果中,“非常满意”“满意”选项分别有125人和221人选择,所占比重分别是23%和41%。

教学内容方面,与实际相关的内容得到学生的青睐。在“思政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最主要原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讲授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照本宣科”共有124人选择,所占比重为16%。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亟待采取的措施”一题的统计结果中,“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大家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选项,共有190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31%。

3.实践教学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成为学生关注的亮点。

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亟待采取的措施”一题的统计结果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选项共有163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22%。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效果”一题的统计结果中,“非常好”“比较好”选择的人数分别是132人、180人,所占比重分别是29%、40%。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形式”一题的统计结果中,“听报告看录像”成为学生的首选,共有265人选择,所占比重为52%。

(二)学生学习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匮乏,成为教学开展的重要牵绊;学习目的有着明显的功利化因素;学习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倾向。

1.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匮乏成为教学开展的重要牵绊。在“思政课学习兴趣”一题的统计结果中,“有点反感”选项,有152人选择,占比重最高的32%。在“思政课学习中碰到的最大问题”一题的统计结果中,“学习动力不足”选项,有176人选择,占比重最高的36%。在“思政课学生逃课主要原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对思政课不感兴趣”选项,有176人选择,占比重最高的36%。

2.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的有着明显的功利化因素。在“学习好思政课的主要原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遵守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和“应付考试拿学分”选项有276人选择,占比重最高的46%。

3.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倾向。在“思政课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感觉和行为”一题的统计结果中,“非常感兴趣,愿意去思考”选项,有153人选择,占比重最高的34%,“没去思考,等其他同学或老师自己回答”选项,有156人选择,占比重最高的35%。

(三)教学管理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管理情况良好但交流不够;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有新要求;考核重点从知识考核迁移到素质考核。

1.课堂管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管理情况良好但交流不够。在“思政课教师课堂考勤情况”一题的统计结果中,“每堂课交代由考勤班长清查人数”选项,有156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27%;“平均抽查5次以上”选项,有131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21%。但在“其他老师到课堂听课的情况”一题的统计结果中,“没有”与“偶尔有老师听课”两个选项,共有431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78%.

2.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有新要求。在“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好的情况”一题的统计结果中,“师生互动型”选项,共有372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65%。在“课堂氛围情况”一题的统计结果中,“轻松型”和“活跃型”两个选项,共有439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78%。

3.考核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考核重点从知识考核迁移到素质考核。在“思政课的考核侧重点”一题的统计结果中,“思想道德素质”选项,共有291名学生选择,远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选项的181人,所占比重为40%。

(四)外部环境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影响最大;学校和院系的重视程度不容低估;增加实习与实践机会成为改善外部环境的新亮点。

1.专业课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学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影响最大。在“影响我院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最大的外部因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专业课教学”选项,有243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43%。

2.学校和院系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和院系的重视程度不容低估。在“影响我院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最大的外部因素”一题的统计结果中,“学校和院系的重视程度”选项,有142名学生选择,所占比重为25%。

3.增加实习与实践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增加实习与实践机会成为改善外部环境的新亮点。在问及“你认为应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我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时,多数同学提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想更多地接触社会,通过实习或者实践,来加强思政课的学习。

三、基于调查的探索与思考

(一)提高个人修养,改革教学模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做有影响力的教师

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热情、有朝气,所以,往往对深奥的理论有距离感。教师应该加强个人修养,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精辟的理论去点拨学生,用鲜活的实例去感染学生,唯有此,才能使思政课教学一改呆板、枯燥、难懂的印象,换句话说,要想让学生接受这门课,必须要让学生接受教师这个人,正所谓“言传身教”,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施加影响的过程,施加影响者必须被学生所接受,教育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的执教风格因人而异,但幽默风趣、智慧思想、具有一定道德水准的教师总会受到广泛的欢迎,而照本宣科、呆板木讷,言行不够严谨的教师往往被诟病。思政课之所以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思政课所传授的知识,更是思政课所带来的对学生一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恒久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雕琢自己的执教风格,使之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影响学生。

总地来说,做有影响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

2.全面改革思政课教学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疑问和期待。

就目前来说,课堂教学、讲授式教学依然是目前主要是授课手段和方式。和“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追求个性、张扬青春的普遍观念相比较,的确显得落伍了。青年学生对单纯的说教一般持排斥态度甚至是逆反态度,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无疑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应该进一步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从学生关注的、身边的热点入手,把实际与理论牢牢结合起来。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冲动的。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教育功能。而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将理论知识具体化、个性化、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就在身边,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是近年来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实践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实践的内涵也愈加丰富,而且实践教学受欢迎的程度也逐渐增加。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资源,在课内外充分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班级讨论、参观、听报告、看录像、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多种模式,来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总地来说,思政课全面改革,就是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化的过程,就是从以往“曲高和寡”到“接地气“的过程。

(二)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就学生学习维度来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1.提高兴趣:功夫或在教学外

提高学生的兴趣,单单靠提高教授知识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课是讲给学生听的,因此,必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教师知道学生的关注点后,就要对症下药。将思政课的知识与学生的关注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讲授、可以评论,夹叙夹议,旁征博引,自然会激发学生对上课的浓厚的兴趣。

当然,如前所述,如果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就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2.端正态度:除去功利修自身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课是为了修学分,不挂科,自身并没有对思政课产生的教育效果有足够的认识,这也是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率高、到课率低的根源。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气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唤醒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鲜活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摈弃以往对思政课敷衍了事的错误想法。否则,学生抱着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学了也不知为何而学的状态,是无法端正学习态度的。

(三)加强教学交流,创新评价体系

就教学管理维度来说,单纯的教学管理问题不大,但教学交流和教学评价却需要进一步加强。

1.教学交流需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内外思政课教学虽有一定的教学交流,但还远远不够,部分教师对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交流,通过交流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要搭建平台,就具有共性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要多创造机会互相听课,通过教学实践的交流来共同成长。

2.评价体系须创新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单纯的理论知识考试既不能准确地反应学习的真实情况,又难以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

因此,要创新评价体系,要将理论知识学习、思想政治素质修养、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让评价贴近学习的真实性,并且释放促进成长的教育功能,知道和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

(四)协调学科关系,做到里应外合

就外部环境维度来说,协调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开发校外实践资源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1.与专业课并行

此次调查中,专业课教学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的重大外部因素。事实上,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高职院校学生属于应用型人才,专业课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学习中心放在专业课上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思政课与专业课并不矛盾,并不存在着博弈,相反,思政课与专业课具有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特点。思政课里面的很多内容可以放到专业课里去实践,而未来职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思政课的知识来解决。因此,要准确定位和协调好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2.里应外合促教学

思政课教学除了学校和院系的重视之外,还需要积极开发校外资源。

学校的教学资源毕竟有限,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扩大思政课教学的外延,让思政课课内学习与课外时间双轨并行,做到“里应外合”,更好地释放思政课的教学功能。

四、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13

1调研概况分析

本次问卷总计发放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93份,被调研者均为2012级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上学期参加过军事理论课程学习,且男女比例为1:1.07,性别基本持平,总体看来,达到本次调研环境要求。

2问卷调查相关内容指标分析――高职学生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现状认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评价

通过本次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2.1学生对于军事、国防知识的关注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高达91.2%的被调查学生参加过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经常关注军事新闻和政治、经常谈论军事和国防话题的人分别只有17.6%、21.8%,78.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军事了解很少或一般了解,且76.7%的人获取知识的渠道为课堂、书本及新媒体。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军事、国防知识关注度不够,军事理论课程的普及度有待加强。

2.2学生普遍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很重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学生中84.5%的人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很重要、对自己发展是有帮助的,其中34.2%的人认为非常重要,40.4%的人认为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3.6%的人认为没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很重要,且对自己有用。

同时从调查结果看,66.3%的被调查者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近28%的人认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9.4%的人认为可以提高自身国防安全意识,34.7%的人认为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只有7.8%的人认为毫无作用。故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较大。

2.3学生对于时事政治有着自觉的政治敏锐度以及较浓厚的兴趣

从影响我国的国防实力、增强国防的方法、中美国防力量对比等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者的选项分布比较平均,说明学生对于政治形势有着自己自觉的、独有的判断力,不随波逐流,不是简单的思维定式;从“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一项的调查情况看,59.1%的学生选择是中日问题,由于近期问题的备受关注,直接说明学生对于时政、军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是很容易产生兴趣的。

2.4学生希望通过创新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2.8%的学生认为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到了体现,这就说明仍有半数学生对我院军事理论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不十分肯定。“如何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一项的调查中,93.8%的人认为可以设置军事类社团并开展多样化的国防教育活动,56%的人认为可以增加军训时间并在其中穿插军事理论课程,42%的人建议学校开设军事类选修课程,这都表明了学生普遍希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不要局限于时空的限制,应当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今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方向

3.1加强军事理论课程设置的普及性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军事理论课程应当贯穿于整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覆盖于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类公共基础课程、院级选修课程、国防教育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大教育的覆盖面和时间跨度,引导学生多关注军事新闻和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化、全面化以及全程化。

3.2突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正如调研中学生普遍共识的,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应当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校方应当给予组织上的保障以及经费上的支持,需委派专人负责,制定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配套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科研平台,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军事理论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3.3结合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时政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国防军事类知识具有十分明显的时政性,所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内容,要结合重大时政要闻,紧扣相关重大节日,将学生关心的军事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子”,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鼓动,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投笔从戎的满腔热情,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4发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性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普遍不太认可课堂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教学形式。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性教学;举办各类国防教育活动,将教学贯穿于活动之中,开展娱乐性教学;紧扣军事热点问题进行启发和讨论,开展启发式和引导性教学,这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涵.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30-32.

[2]沙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6):77-79.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6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取向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已经开始逐步实施。针对新方案的实施,学界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近几年来,学界从开始比较宏观地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转到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具体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研究也不断拓宽,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都是学者们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的重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始终强调鲜明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宣传和维护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抵制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是学者们的研究都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和反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研究者们更加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关论著较多。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载体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近年的研究看,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研究中,除了强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正面灌输的作用以外,学者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研究间接的、隐蔽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和载体,比如校园媒体、校园网络、校内社团、校内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努力挖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正面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

3.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对立。前者以书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只讲抽象的理论,忽视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只注重文本逻辑性,忽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只强调文本意义阐释,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矛盾,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对其产生了质疑与疏离。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把代表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近几年来学者围绕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丰富,但通过何种方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学者结合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更加紧扣时代背景和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和文化环境、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内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者们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既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大力宣传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理论创新成果服务,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学者们还注意运用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能和凝聚人心、引导发展和稳定社会的功能的发挥。

2.研究中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渗透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内容、环境、手段、效果等进行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研究,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学科的交叉研究呈现出研究者思维活跃、视角独特的一面,但有的学者也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已的地”的倾向,这种情形走向极端是不可取的,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缘化”和“空壳化”。

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步兴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进行着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非常相近的思想教育活动,由此学届也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外,借鉴和利用国外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来改革和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研究随着国内外交流活动的日渐深入,一部分学者利用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对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论著和调查报告不断涌现,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中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的公民教育问题上,比较研究的内容多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成效等。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必将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成分。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8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研究生规模日益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科学地掌握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结合研究生实际情况,切实加强研究生思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客观掌握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本文在综合运用归纳法、比较法、文献分析法等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全面性问卷调查和随机性小组访谈。共发放问卷1861份,回收1528份,有效问卷1419份。综合调查结果来看,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人生规划较为现实,社会价值意识教育有待加强。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研究生在人生规划把握上比较现实,比较看重工作满意度和自身社会地位及事业上的突破,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则相对较少。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开设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迫切。据调查显示,研究生对于课程设置观点分歧较大。其中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的人占到40.87%,相对也有31.3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主要是专业课程系统性不强、难易程度把握不够;且选修课程学科交叉性不高,缺乏全面性。他们最希望开设的素质类课程集中在人际关系、婚恋教育方面,两者所占的比例都超过半数,分别达到65.33%、53.49%。除了希望学校开设素质类课程之外,高达半数以上的研究生几乎花费了全部的课余时间用于参加各类课程外考试。

(三)师生交流不容乐观,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成难题。调查得知,虽然有近90%的研究生一个月内会主动或不主动地与到时见面交流,但见面次数较少,以1-3次的人居多,占到了总数的36.43%;还有11.06%的人几乎跟导师没有交流。而在他们的交流中,导师除了对他们的学业方面给予指导外,或多或少会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动态问题,但以偶尔关注为主,占到了40.80%;也有19.03%的人表示几乎不关注,只重视学业方面;有10.08%的人则表示导师从不关注其思想政治当面的动态问题。

(四)基础知识容易混淆,科学理论现实指导意义渐成疑惑。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主要反应了三大方面的问题。可以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从机构设置看,建议学校研究生部内设立专门教育机构,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氛围不浓,研究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内没有专门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室和专门人员,不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忽视研究生思想教育。

(二)从师生交流看,师生缺少科学的互动交流,弱化了导师隐性引导力。研究生教育从其历史形成和发展看,是与导师制同步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生信任自己的导师,对导师大都有一种崇敬、敬佩心情。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从调查中显示,约半数同学与导师每月交流的次数不超过三次,且多数导师只是就课题学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没有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给予经常的帮助。

(三)从教育培养方面,教育与研究生思想实际的结合不够,针对性不强。当前,研究生在物质生活上的窘迫感、社会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负疚感,对未来就业及发展前途的担忧,学业上的压力,面临的人际关系及婚恋问题等等都深深困扰着为数不少的研究生。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研究生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他们最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少,仅有的思想教育,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自然难以取得应有的工作效果。导致研究生出现政治修养欠缺,责任意识薄弱,及诚信缺失等问题。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及措施

当前研究生具有年龄偏大、层次复杂,独立意识强、期望高、就业及生活压力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以及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及措施: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研究生辅导员考核和奖励机制。同时还要对这支的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能力。促使研究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先进理论有清晰的认识。

(二)整合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应全面把握课程设置调整的原则和内容,严格按规定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学分和教材。要加强对课程新方案实施后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同时学校要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导师“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9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第三种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为出发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即由教育者的主体期望同受教育者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50。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层次的划分

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如李玉深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有外部与内部规律之分,外部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所决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内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即灌输、疏导、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黎群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基本规律就是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具体规律有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非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另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规律。陈成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律。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很多,具有全局意义的有三条,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协调和控制多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规律;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规律;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统一的规律。”51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方向目标可控律、主体客体认同律、规范影响选择律、事理统一增效律、需要行为引导律、内化反复渐进律。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特殊规律主要包括四点,第一是动态平衡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与植根本土张力之间以“现代化”为支点保持的一种互动平衡。第二是和而不同规律,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融合的矛盾发展过程。第三是开源引流规律,即一方面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的、能够与现代文明相衔接的东西,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用当今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之优秀成果丰富、扩展、淘洗、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是整合超越规律,即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中互补共生、综合创新、批判构建,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起到规范社会活动、调整人际关系、升华人格境界之功能。

(三)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通篇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有的认为“情感互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双方的信息传递也是双方情感互动的过程。采取适当方法积极引导情感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的学者专门对“适应超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断完善的规律。有的学者则重点谈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运用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正确运用规律。如果遵循了规律,按规律办事,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那么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何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充分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发挥其作用的首要前提,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必要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综述;结构;矛盾;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研究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过程的构成要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

(1)三要素说 三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个要素组成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1]而于光远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2]三要素说的几种观点,其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要素,不同点在于对除此两要素之外的第三个构成要素的认定。这些观点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形成初期的观点,已经涵盖当今流行的四要素说的部分内容。

(2)四要素说或三体一要素说 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3]三体一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独立的实体和媒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4]

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观点,二者在形式上看有区别,但实质上二者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或社会)环境、媒介(或介体)这四者的运动和相互关系构成。只是对这四者的具体内容和地位认识稍有差异。三体一要素说是将四要素以“体”和“要素”来划分,更加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事实上也承认所谓的“三体”也是要素,只不过是本源性要素,而“媒介要素”是非本源性要素。[5]

(3)多要素说(五要素及以上) 主要有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等。五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五大要素。[6]六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活动,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7]八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这八个基本要素。[8]

五要素和六要素说都把教育环境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外,八要素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也纳入其构成要素。多要素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划分较为细致,有些甚至到了繁杂的地步。究其实质,是将四要素说中的教育介体或教育环境做了具体的划分,略显繁杂,缺乏概括和凝练。所以此几种观点未能为多数学者认同,影响不大。

(4)系统说:早期系统说(十大子系统)和分层系统说 早期系统说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划分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内容系统、方法系统、环境系统、思想系统、原则系统、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系统十个子系统。这十个子系统是思想教育母系统的十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分层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价值、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评估、方法等是第一层次的要素。而第一层次的要素内部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含第二层次的要素,第二层次结构之下又有第三层次结构。[10]

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性,也表明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早期系统说较为复杂,分层系统说也只是提出研究的思路,而缺乏实际系统研究,故影响都不大。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构成这个问题上,理论界分歧与共识并存。四要素说(包括三体一要素说)凭借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囊括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一优点,逐渐占据了主流的位置,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11]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地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影响作用,但能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还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12]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表述较为模糊、内涵过于狭窄。四要素说认为教育介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3]然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绝不仅仅只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又如何体现为介体,作为介体其地位和作用差别在哪里,能否合并作为一体,这些都要讨论。“介体”一词是从生物化学上借用来的一个名词,如何表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并科学界定其内涵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基本环节的研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的主要观点:三阶段论和八阶段论 三阶段论包括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发展过程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阶段。[14]八阶段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问题阶段、准备阶段、沟通阶段、启发阶段、转化阶段、提高阶段、解决阶段、评价阶段等构成,这一系列阶段有机地结合,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15]

这两种阶段论,前一种更为学界所认可,但从内化、外化、反馈调节这些具体的词来看,更多的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过程,如内化是受教育者的内化,外化是受教育者外化,虽然其中必然包含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但这应该是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似乎不应以其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来划分。后一种观点过于繁琐,虽提出较早,但影响不大。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环节的主要观点:三环节论、四环节论和五环节论 三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16]也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17]还有的论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信息反馈,评估控制这三个环节。[18]

四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总结检查。[19]

五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搜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五个环节。[20]

这几种划分环节的观点主要从行政管理学理论中移植而来,总的来看,这些意见大同小异,没有原则分歧。区别在于后一种都比其前面的一种在具体环节的划分上更加详细,共同点是都从动态的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问题在于反馈或控制阶段和“三环节”中的第三环节重复,也就是环节和阶段的划分有冲突。

(3)部分学者的观点 部分学者倾向于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而是将这一总过程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子过程,把具体的阶段和环节纳入子过程中。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三个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过程,即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是三个过程的统一。[21]在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又分为五个环节(见上文)。又如,认为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这四个子过程的依次展开,构成了德育过程。[22]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环节的划分问题比较混乱,主要的表现:一是环节与阶段概念区分不清。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时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23]。既然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如何又划分为三个阶段呢。二是阶段和环节的划分不一致问题。由此,争论主要围绕两个焦点:一是这一过程是否需要以环节和阶段的方式来划分。二是这一过程如果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就需要厘清阶段与环节的区别以及二者的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将阶段纳入环节来考察,而不要区分为阶段和环节,这样也可以避免二者在某些方面重复的问题。即,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目标、机制、方案等;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内化、外化等;评估环节,主要包括反馈、控制、调节、准备重新教育等。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

1.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研究

(1)对基本矛盾的研究 主要有这些观点:第一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的集中表现。[24]第二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工作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25]第三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实施的社会对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26]第四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具有的政治思想水平之间的不一致,这一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基本力量。[27]

这四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现状的矛盾;区别在于,这个思想政治要求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还是教育者掌握(或转化、实施)的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即社会的要求与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区别。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的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的不同理解导致的。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这二者加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28]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该是经教育者转化和掌握的社会思想品德要求,而不是社会直接的思想道德要求,即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9]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 第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矛盾的展开体现为: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着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30]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具体的优势需要的差距上。[31]

有很多学者将第一种观点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后的具体矛盾,实际上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并不认为这些是具体矛盾,仅将上述矛盾看作是基本矛盾的体现。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应当是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2]第二种观点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关注了受教育者的需要,这是一个新的视点。

(3)对具体矛盾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33]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指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4]第三种观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划分具体矛盾: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实施阶段的具体矛盾、总结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35]

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把“四要素说”中四要素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六对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第二种观点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操作步骤层面讨论具体矛盾;第三种是从过程的阶段论述不同阶段具体矛盾。

2.系统论的分层研究

之所以将这种观点单独列出,是因为其既不同于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做法,又在系统分层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故而单列。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依据其存在与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子系统(主要是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矛盾。[36]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子系统包含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个要素,接受子系统则主要是指接受主体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具体表述为:1)接受系统的状况对教育系统具有决定作用。2)作为接受主体,一方面,社会化的需求使之要努力去适应、接受教育方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主体性又在不断地对来自教育系统的影响进行选择、过滤。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其他矛盾都会受教育系统与接受系统矛盾运动状况的影响而调整与改变。[37]

系统分层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归结为施教与受教过程中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并作为其它一切矛盾的根源。较之传统的观点在概括性和系统性上,都有很大进步。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表述并不明确,是依次递进的还是相互平等的;其次,对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证不够充分和完整,缺乏细节论证,意思的表达不够明确;第三,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的影响和制约机制也有待作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学者们都认同存在基本矛盾,而且这个基本矛盾与三者有关——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现状(或水平)。虽然有的学者在基本矛盾中未明确提及教育者,但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传达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是具体矛盾内容上的区别;二是具体矛盾与基本矛盾的体现(或展开)有无不同。系统分层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思路,就是我们可以把具体矛盾纳入三个层次的矛盾系统中来研究,这样也许可以避免矛盾丛生的局面。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

1.基本规律独一说

基本规律独一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其下又包括若干个具体规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适应超越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在具体规律上有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38]另一些研究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具体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认知、互动的规律;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相协调的规律。[49]第二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所要解决的具体矛盾来着手,认为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0]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或状况)的规律。[41]有学者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入手,认为其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42]两种说法角度不同,但有类似之处,就是强调重视受教育者的状况,但都忽略了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这个重要的方面。

2.基本规律多元说

基本规律多元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或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规律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五个基本规律。[43]第二种观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表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这三大规律。[44]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主要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45]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要求和需要相统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规律。[46]

3.新规律说

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新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第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第二,社会化规律;第三,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47]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即动态平衡规律、和而不同规律、开源引流规律、整合超越规律等。[48]

4.阶段规律体系说

阶段规律体系说,即认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然就包含内化规律、外化规律和反馈检验规律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又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子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个规律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内化规律,主要有内在需要驱动律、主体素质支配律、教育方法影响律;第二,外化规律,主要有主观精神参与律、外在环境制约律、内化外化反复律;第三,反馈检验规律,主要有交互整合律、协调控制并存律。[49]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分歧很大。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对规律的认识问题。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它,而不能创造和消灭。我们现在已有的各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并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本身,而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属于认识范畴,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差异的产生也就是可能和必然的了。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认识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认识的不一致。人类认识和发现一事物的规律,总是基于对这一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对矛盾的认识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也不一致。

从已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来看,虽然分歧较大,各说其事,但大多数学者在具体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时候都承认一个基本前提,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各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也还都是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适应、超越、协同、协调、双向、互动、统一等等,这些词汇无疑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同解读和表述。也正是因为对这些关系的认识的不同,才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以上的这些观点是否就是或者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还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是研究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在讨论如上文所述的构成要素、发展环节阶段、矛盾、规律等问题上,我们发现多数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别,这是造成观点分歧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阶段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和阶段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异同。这些问题的澄清都有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关系的界定。此外,对这两者的界定也利于厘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范围。

2.要用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发展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都是密切联系的。各部分研究成果要能够前后呼应、互相印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划分为一定的环节或阶段;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素之间的相对(或相反)的、不一致的作用关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应的,成体系的。例如,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证。因为我们要在首先认识事物的矛盾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认识其规律。事物的内部矛盾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认识事物的矛盾,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规律应该反映矛盾,矛盾应该是规律的。如果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脱节或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无疑这个研究是失败的。

3.要从实践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是实践的,是一项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研究应该基于思想政治育的实践,任何脱离这一实践的纯书斋式的学术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能够指导实践,所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参考文献:

[1][27] 陈百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244,252.

[2][8] 叶 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新论[j].前沿,2004(6):156-158.

[3][14][24][30][32][34][38]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101,107-114,107-114,107-114,107-114,114-120.

[4][5][20][21][25]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0:145-150,145,132-134,132,130.

[6] 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15-19.

[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8-106.

[9] 田曼琦,白 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2-67.

[10] 李 芳,张耀灿.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研究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15-18.

[11] 蔡 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与心理规律的探讨[j].理论界,2008(5):261-262.

[1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13][29][33] 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4,95.

[15] 李玉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7(3):9-11.

[16] 李文辉.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j].理论观察,2001(2):22-24.

[17][23][28][4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4-307,294-307,71,316-320.

[18]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0-92.

[19]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9-15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2-106.

[22] 沈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54-63.

[26] 王效仿.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看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999(6):25-27.

[31] 卢景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新论[j].探索,2006(2):112-114.

[35] 曾喜云.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矛盾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7(2):82-83.

[36] 刘 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5-17.

[37] 刘 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新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2):27-19.

[39]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141-143.

[40] 梁 斯.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j].教师与职业,2005(6):38-39.

[41] 陈作珊,许国峰.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2):98-101;王宝中,谭文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初探[j].理论观察,2000(3):29-31.

[42] 胡 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2-56.

[43]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5] 王建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15.

[46] 苏星鸿,文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8-80.

[47]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