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水污染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23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1

通过对毕节市七星关区草海二道道路工程设计过程的分析,预计本项目在施工和运行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特征,提出各种应对措施,确定本工程采用的各种环境保护方法,提出并探讨了本项目的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得到设计中提出的各种措施能够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能够达到环境保护基本要求的结论。

关键词:

污染特征;措施;环境影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道路建设中应给于足够的重视。道路工程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道路建成后产生的大气污染、噪声、震动等所谓公害问题和道路的存在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影响,以及道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水等污染。

1项目概况

草海二道道路工程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位于川、滇、黔三省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本项目起于毕节市南环西路,途经浙江商城、茶亭安置房、毕节市商品综合批发大市场,是组成七星关区城区建设规划路网的重要通道,项目全长2.588km。

2本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预估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是解决城市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城市的道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大范围的城市路网建设工程,由于其所处地点部分在城市建成区,因此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城市道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3)道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4)道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城区造成污染。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疏解交通拥挤的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工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设计过程中,对本工程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特征的预估见表1。

3保护措施

针对现状及本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的污染特征,工程设计中采取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

3.1施工期的主要环保措施本项目在建设期对沿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设计、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对策和措施,使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商业活动频繁,道路车辆较多,因此噪声背景值比较高。此外,道路施工时,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推土机、压路机及打桩机及人工凿石等也会引起噪声污染,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施工期的主要环保措施是应做好施工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1)防止水污染:①施工前做好施工的临时排水工作,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排水管网,防止积水四溢。②施工单位选择驻地时应考虑到污水处理问题,生活污水要集中排放到城市污水管网中。③现场设置专用油料库,储存、使用、保管专人负责。库房地、墙面做好防渗漏处理,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土壤、水体。④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道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2)震动及噪音控制。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具有两种特性:噪声源一旦停止工作,噪声污染立即消失。人们感受噪声的强弱与噪声源阻力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采取下述措施,解决噪声污染问题:①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使用震动较大的施工机械,以减少对周围建筑及居民的影响。②备用发电机和锯木机应设隔音棚,尽量降低发电机和锯木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③因施工点距居民区不足200m,要对生产工作的机械,限制施工时间,晚上休息时间,即22∶00~8∶00的夜间不安排施工。④对道路附近的居住设施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⑤加强交通管理,在道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3)大气污染防治:①所有施工机械应做好检修工作,废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废气排放检测有关标准。②工地内禁止焚烧垃圾及其它有害物质。③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采取洒水降尘措施。④合理组织施工,扬尘的作业、运输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4)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①施工完毕,将用剩的填料进行回收。②严禁抛弃泡沫材料如饭盒及泡沫板,防止白色污染。③施工现场设置集体食堂,食堂外统一设垃圾桶,剩饭与垃圾集中装袋,并设排污处理系统。④淤泥运至指定地点堆放。(5)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的施工措施主要是:稳定边坡兴建挡墙,防止坍塌阻止水流侵蚀、建立截排系统,削弱漫坡径流。

3.2运行期的主要环保措施运营期间,利用项目附属设施,加强绿化及噪音防护。具体措施包括采用路面结构、绿化隔音墙、防眩高杆灯、雨污水分流等措施。根据运行期污染特征,本工程采取了如下措施:(1)防止水污染。本工程设计雨、污分流系统,路面雨水就近排入路面雨水口;(2)震动及噪音控制。设计路面采用柔性路面,其等级达到有关标准要求,减轻震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要时设置隔声的绿化带、隔音墙减轻噪声污染;(3)防止空气污染。运行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而交通堵塞使污染明显加重。因此采取的有以下措施:①本工程对交叉口进行空间拓宽;②路边植树绿化;③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4)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通过制定有关法规,管理泥头车等其它装有以散落物车辆的行驶,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5)安全事故。道路安全事故应尽量避免。除优化技术设计、明确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道路指示、指令系统,以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6)景观影响。绿化有利于防止污染。绿化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减弱噪声、美化环境、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本设计根据工程具体条件与景观要求,综合本地区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树种,并考虑绿化植物与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网的安全防护要求,根据美学观点,详细进行绿化,这样道路的修建会形成一道优美流畅的风景线,产生新的景观价值将大于引起的损失价值。

4结论

本工程设计在施工期、运行期将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可使气、水、噪等污染降至尽可能低的程度,对大气、水体等的环境影响较小,能够达到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2]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毕节市七星关区西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浙江商城修建性详细规划.

[4]茶亭安置房修建性详细规划.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2

关键词:节水;水保;治污;监管

水是生命之源,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特别是南北水资源不均衡,西部由于缺水,荒漠化程度不断增加,同时水资源又关系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证水资源安全,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物质需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对水源地的保护、上游的水土保持、中下游水体质量的保护。

1.工程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灾害,同时,流失的泥沙携带大量污染物进行河湖水体,污染水质。

针对坡面水土流失,主要是岸边和汇水区植被的保护,采取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种草);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拦沙坝、支沟整治和塘堰整治等措施。

河流上游特别是在人口较稀少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设置必要的网围栏和封禁标牌,对于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开展舍饲养畜,减少对林草植被的破坏,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加强天然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对区内退田还林区、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达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污染排放的目的。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控制河湖集水区内的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同时查以减少集水区内污染物的入河、入湖量,改善水质,而且,良好的植被还可以对污染物起到吸收、分解的作用。

(2)河道清淤工程

沿河两岸是集水区内居民居住、农作物与经济类作物种植比较集中的区域,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致使河道淤积严重。如不清淤,会出现被污染淤泥反向污染河水的问题。通过河道清淤和整治工程,不仅有利于防洪,而且,河道内被污染的淤泥清除后,可减轻河道底泥对水体的污染,同时河道清淤工程还可以改善河道水力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水中稀释扩散,加速降解。

(3)污染源治理工程

水资源保护工作既要治理原有污染源,又要严格管理和控制新的污染源排放。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的排放要严格禁止,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使污染源排放受到严格限制,并增加透明度。

(4)实施水源区综合整治工程

加强水源地和上游水资源保护,严禁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规范保护区内的责任制度管理,保证水源安全。限制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其它无序开发,禁止建办污染重、原材料耗损大的企业,退田还林,防止植被退化和森林破坏。适度发展旅游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人为的负面影响。

2.非工程措施

(1)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2)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3)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4)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3.具体非工程措施如下:

(1)实行水体纳污总量控制

在保证进入河湖水质不变坏的要求下,通过对河湖的水资源特性和水污染特点的分析,据提出的污染物控制排放量,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并按水源区管理办法,加强水污染监测。

(2)节约用水

在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中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排放量;鼓励区内居民节约生活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河湖内禁止开发高耗水的旅游项目,有条件的开发水生态、水景观旅游;提高公民节水意识,科学制定用水定额,树立节水也是治污的理念。

(3)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

采取各种手段,向公众宣传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引民公众参与和监督河湖水资源保护工作。

二、水污染防治

1.污染治理方法

水污的核心,江河水源的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建设、应急能力建设、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具体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污染源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是污染防治的重要方法。

(1)点污染防治工程

点源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江河流域内的点源污染,及时控制现有的污染源,保障水质。

对各流域的点源污染,尤其是重污染源的厂矿企业、违规建筑物和建设项目,制定清拆、整治和总量控制方案,分析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所需投资及环境效益,进行优化。

(2)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的目的为了有效减少和防止流域内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系统、循环、平衡的生态学原则;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

2.建立污染防治预警监控

(1)建立预警监控机制

为了实时监测、控制江河流域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适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管理需求,开展防染防治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对江河流域水质和大气环境进行时空变化动态的坚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信息管理应用水平为主旨,注重采用“先进、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全方位主体化的对江河流域的污染防治的监控。

(2)严格执行污染责任追究制

为了严防水资源的污染,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纠正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确保水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3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要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地下水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渗等污染物阻隔手段,防止污染物下渗含水层。

一、合理规划布局和改进生产工艺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严格控制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上马,按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排入环境之前应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节水,提高污水资源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外排量。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工程措施

要进行地下水长期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查清污染来源与途径,采用帷幕灌浆、截流、抽水等措施,排出被污染的地下水或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防止其继续扩展。具体措施如下:

1.地下水分层开采

开采多层地下水时,各含水层水质差异较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在地下水已受污染地区,禁止己污染含水层和未被污染的含水层的混合开采;进行勘探等活动时,须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串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2.防渗措施

工程防渗是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固废淋滤液渗入地下水而必须采取的防范措施。防渗材料包括黏土、沥青、水泥混凝土、聚乙烯膜等。

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防渗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填埋场等等,具有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防渗材料。例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不仅要求要有黏土、沥青、高效防渗膜、水泥等多层防渗措施,还规定必须设有地下水和淋滤液处理设施。

3.污染物的清除与阻隔措施

对于地表泄漏的污染物,一般采用地面挖去的清除措施。对于己经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可采取抽水方式抽出污染物,然后再处理。也可采取地下帷幕灌浆等物理屏蔽方式阻隔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可以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可采用地下反应墙修复。具体如下:

(1)屏蔽法:建立各种物理屏蔽。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圈闭起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常用的是灰浆帷幕法,即用压力将灰浆灌注,在受污染的水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从而将受污染的水体圈闭起来

(2)抽出处理法:是治理石油类污染的常规方法,抽取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水,带到地面,用地表水处理技术净化处理抽取后的水,再注入地下水中。

(3)地下反应墙:沿垂直地下水流方向人工构筑一座具有还原性的墙,当地下水流通过反应墙时,反应墙中的还原性物质与污染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

三、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

水资源综合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技术进行组合,形成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它既包括技术的措施,也包括管理的措施,应该采用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相结合、工厂内部处理和外部处理相结合、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相结合,以及推行以废治废、工业闭路循环用水和区域循环用水系统,发展无废水生产工艺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依法治理污染源。目前,大量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已对地表水及部分区域地下水造成污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老企业的污染,应限期治理,加大环保投入,建设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要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对毒性大的污染物,必须在厂内处理,对于毒性小的污染物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新建、扩建项目,必须强调做到“三同时”,投产的同时应当有合格的污水处理设施,防止新污染的产生。

(2)改革工艺、节约用水。进行工艺改革,发展无污染、少污染新工艺是解决水污染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及用水水平,减少污水排放量。目前治理水污染与解决水资源短缺相结合应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3)污废水资源化。污废水资源化是使本来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废水重新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4)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农业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理,可以使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具体措施:

1.推广科学施肥。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而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据有关调查研究,一般当农田氮素平衡盈余超过20%、钾素超过50%即会分别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因而防治重点应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从技术上指导农民,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钾的比例,减少流失量。科学施肥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化肥的施肥方法、数量,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地干湿情况、农作物生长期及农作物的特异性等决定,实现高效低耗,物尽其用。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又能改良土壤。

2.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但鉴于目前农药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农药时,喷药前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并注意自身安全,认真检查喷雾器有无损坏;喷药要在清晨或傍晚为宜,避免强风喷洒;喷药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抽烟,不要让儿童或禽畜进入正在喷药的农田中;喷药后,不要在喷雾器内存放农药,喷雾器应及时清洗干净;用完后的农药玻璃瓶应该打碎,金属罐桶应该压扁,掩埋在1m深的土中,严禁用洗后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应该掩埋或(下转第242页)焚烧,防止二次污染。

3.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另外,对规模化养殖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倡“清污分流,粪尿分离”的处理方法。在粪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制定法规,加大宣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对面源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检测、研究机制,为更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结语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4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而且涉及通车以后尾气、噪声、扬尘等的污染和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还会给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带来一定影响。

一、水环境污染及防治

在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都会对周围水体产生影响,包括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受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水污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运营期由于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等。公路生态建设要求对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5.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大气环境污染及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污染。筑路材料在运输、装卸、搅拌过程中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空气环境中;筑路材料在堆放期间由于受风吹会引起扬尘污染;施工场地的沥青烟雾也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污染。汽车尾气是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而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几乎全部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都来源于排气管。因此,针对上述主要空气污染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5.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三、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

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发生在运营期,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污染。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公路两侧要设置排水沟渠,禁止路面积水直接向耕地排放。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四、噪声污染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5m处的噪声可高达90-98分贝。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交通噪声源主要是由于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噪声,以及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使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2.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3.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4.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5.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6.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7.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五、光污染防治

公路的光污染防治包括:一是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二是减少夜间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在公路邻近村庄、居民区时,为保证居民休息不受夜间行驶车辆照明的影响,结合噪声污染防治,设置不透明的隔声屏障。结合抗滑、光反射、行车导向、美学等要求,改变部分路段路面材料的色调及光学性能,缓解太阳光的反射及放射强度,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六、固废污染防治

公路运营期产生的固废污染也不容忽视,必须综合考虑、采取措施。

1.服务区、生活区要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存放设施,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清理,不得随意抛洒。

2.交通事故导致的货物散落要及时清理,避免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危险废物的清理要及时彻底,防止经雨水携带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3.公路弃方要合理处置,禁止占用农田、挤占河道。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5

第一条为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本县城市饮用水提供原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第三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切实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行为,均有控告、检举的权利,并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义务。

对保护饮用水水源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饮用水源的保护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实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保证饮用水安全卫生为重点,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坚持饮用水水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六条县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定范围如下:

(一)水域: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作为本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镇村组)上游3000米至取水口下游130米,长3.13公里水域为一级保护区,执行Ⅱ类水质标准;取水口下游130米至330米(长200米)河段以及取水口上游3000米至取水口上游14.2公里(长11.2公里),全长共11.4公里的水域为二级保护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取水口上游14.2公里(禾滩与李树交界处的二级水域界面)直至取水口上游24.2公里(新寨乡朝阳水库),全长10公里的水域为准保护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二)陆域:陆域沿岸长度与水域长度一致,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取100米的面积范围为一级保护区的陆域;沿岸长度为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沿岸纵深范围为500米面积为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沿岸长度为准保护区水域河长,沿岸纵深范围为500米面积为准保护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县人民政府对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地理界线,设立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盗窃、损毁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和防护设施。

第八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在水域从事畜禽等动物放养及网箱养殖;

(二)禁止从事捕鱼、饮食、旅游、洗涤、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源的活动;

(三)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关闭;

(四)禁止设立规模化畜禽等动物养殖场、屠宰场;

(五)禁止设置排污口;

(六)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禁止设立有毒物品和酸液、碱液、农药、化肥、油类物品仓库;

(七)禁止采砂、采石、围河造田;

(八)禁止毁林开荒、破坏山体、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护岸林等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行为;

(九)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以及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

(十)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

(十一)禁止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十二)禁止在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或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污染物;

(十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十四)禁止使用炸药、有毒物品捕杀水生动物;

(十五)禁止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利用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

(十六)禁止向水体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

(十七)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

(十八)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

(十九)禁止破坏污水处理管网和设施;

(二十)法律、法规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其他禁止办法。

第九条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本办法第八条第(五)至(二十)项的规定;

(二)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三)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四)禁止向饮用水水源水体直接排放污水。

第十条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本办法第八条第(八)至(二十)项的规定;

(二)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十一条应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陆域开展植树造林,增加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出租给他人从事本办法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

从事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体污染,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第十三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已有的污染源,县、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治理。

第十四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排污单位应立即切断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事故单位及个人必须立即报告县环境保护、城管、卫生、水务等部门,并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县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对事故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必要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减少损失。

第十五条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可能排污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责任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六条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发生饮用水源环境污染事故,应及时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十七条县人民政府成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县环境保护局,负责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县环境保护部门是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

(二)负责组织宣传和监督实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和计划;

(三)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进行监控;

(四)负责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发放;

(五)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事故的查处;

(六)负责污染源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县发改、财政、规划、建设、水务、卫生、城管、城市供水、林业、农业、畜牧、国土、公安、交通、安监、工商、工业等部门和乡镇依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财政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资金的组织落实;

(二)发改、规划、工业、建设、工商等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产业结构调整及项目规划布局和防止开发建设或经营项目污染的监督管理;

(三)水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河道采砂、水土保持等工作,在确保饮用水水源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

(四)城市供水部门负责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通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状况和动态监管情况,提出污染控制及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意见和建议;

(五)城建、城管部门及相关乡镇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

(六)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和按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实施监督管理;

(七)林业部门负责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林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划定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并监督实施;

(八)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提出控制农药、化肥、禽畜粪便、

渔业生产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并负责监督实施;

(九)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矿产开发的监督及土地使用管理;

(十)公安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治安管理工作,维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公共安全;

(十一)交通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剧毒、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进行管理;

(十二)安监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生产经营企业的剧毒、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进行安全管理;

(十三)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均应开展饮用水安全及水源保护的宣传,促进全民“保护水源、安全饮水”意识的形成。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盗窃、损毁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和防护设施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并责令恢复原状。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一级保护区水域内从事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在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在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停产整顿。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码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一、二级保护区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采砂、采石、围河造田的,由县人民政府河道主管部门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保护区内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的,或者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其他废弃物,或在溪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保护区内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利用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的,由县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触犯刑律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的,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标准,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炸药、有毒物品捕杀水生动物的,由县渔政主管部门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单位,由县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污单位拒绝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罚。

第三十四条环境保护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防治饮用水水源污染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保水保管理措施

一、现场和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

1.临时工程与设施是永久性工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永久性工程完工后应移去、拆除,其所占用的区域应进行清理、复耕恢复原貌。

鉴于临时工程多数位于路线范围以外,工程完工后易出现匆忙撤场,对所占用区域的清理不够彻底,恢复原貌较难,对周边环境影响和破坏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必须从严控制。

2.当永久性工程完工后,应要求施工班组移去、拆除和处理好全部临时工程与设施,并将临时工程所占用的区域进行清理、复耕和恢复原地貌后,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如临时工程所占用区域的清理或恢复原貌工作不能令监理工程师满意,项目部应当无条件按要求执行。

3.拌和站的环保措施。全面规划好排水方案,做好排水设施;所有废水均通过沉淀池进行沉淀后循环利用;专人经常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防止有漏油、漏水等污染源的产生。并对消音设备进行经常性维修,避免噪声扰民;建设厕所和洗漱池,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排放。设置垃圾池,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搅拌站设封闭的搅拌棚,在搅拌机上设置喷淋装置;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排放的废水先排入沉淀池,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河沟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对于细颗粒散体材料的运输、储存要注意遮盖、密封,防止和减少扬尘;石料加工、混合料拌制加工场地须采取必要的防尘、除尘装置,控制大气粉尘污染。

4.临时钢筋加工场地环保措施。场地采用建筑碎石铺底,顶面10cm厚C15混凝土硬化,始终保持场地的整洁;做好各类材料的标识工作,材料堆放整齐,严禁不同型号的钢材混堆;对钢筋采取上盖下垫,下垫时,保证钢筋原材料离地面25cm以上,防止钢筋锈蚀;对钢筋加工机械注意保养,防止油污渗漏污染地面;钢筋场地周边做好排水沟,有计划地将场地内的废水排入指定的污水池;对于钢筋加工制作过程中的废料集中处理,防止废铁等其他易污染环境的杂物散落在地上;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在施工区禁火焚烧有毒、有恶臭物体;工地上使用的各类柴油、汽油机械执行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使用气体排放超标的机械。

5.水保环境保护措施。(1)桥涵施工水土保持。桥梁施工,特别是钻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泥浆水排放,为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钻孔过程中的泥浆水先集中在沉淀池沉淀,符合要求后排放,严禁乱流乱淌。在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系统,不将有害物质和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保证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2)防止水源枯竭。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水设施,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和“先堵水,后开挖”的原则组织施工。施工、生活用水本着节约的原则,尤其对高山水池的管理,杜绝高山水池漏水,配设自动加水装置,当水量达到设计要求时,自动关机,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6.路基工程环保水保措施。场地清理。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现场的调查工作,在场地布置中依据调查资料结合设计图纸、文件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对于临时便道的修建,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对其进行加宽整平,使其路面宽敞、顺通。修设排水设施,做到路面无积水,道路排水通畅;配备洒水车,经常对便道进行洒水,保持便道整洁,防止扬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便道表层铺设碎石、砂砾或宕碴,防止雨水冲刷基层土体,造成水土流失;经常对便道进行修整,对车轮碾压的凹痕进行经常性的采用碎石填补,保持便道表面的平整。

7.桥涵工程环保水保措施。(1)桩基础施工。桩基钻进过程中需要抽水的,必须在距离桩基础10m左右修建沉淀池,孔内污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才能排放到河中或循环利用,不得直接将污水直接排放河中或农田里;孔内出碴时应注意:对于土碴,尽量选择在红线范围内的沟凹处,并及时整平压实,避免在雨季时雨水冲刷造成河道和农田污染;桩基础灌注前,应将护壁漏水点堵实,保证护壁不漏水。灌注前,孔内污水抽排放时,应将污水排放在沉淀池内,沉淀后,清水排放到河道内等。(2)墩柱、盖梁施工。墩柱施工需要搭设脚手架的,对脚手架的材料进行检查,严重锈蚀及油污的钢管不得使用,扣件不得乱扔乱放,保持施工现场的有序、整洁;模板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点对模板进行除锈,锈碴及时清理深埋。模板采用机油做脱模剂的,在上油前,地面上应铺设塑料布,防止机油洒落地面,污染环境;盖梁施工采取包箍法以减少钢管架搭设时对原地面的破坏,包箍与墩柱间采用土工布做夹层,避免包箍的铁锈对混凝土墩柱的污染;养生采用土工布包裹洒水养生,掌握好洒水量和洒水次数,不得将水直接洒在便道和农田上。(3)预制梁施工。在拌和楼附近修建沉淀池,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把容易产生噪声的工序都安排在白天施工,减少夜间噪声干扰村民的正常休息。

二、组织现场检查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7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垃圾危害地下水污染

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来源及危害

垃圾渗滤液是指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降水的淋滤、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滤出来的有机污水。

渗滤液的来源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产生:①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直接落入填埋场;②地表水进入填埋场;③地下水进入填埋场;④填埋场垃圾废物中含有部分水。

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毒性大的有机废水,由于其浓度高,流动缓慢,渗漏持续时间长,对周围地下水和地表水均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一个不合格的垃圾填埋场就是一个大的再生污染源,其污染延续时间可以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旦地下水源和周围土壤被其污染,与地下水连通后向周围扩散,有的地区每年可达1km的速度向外扩散,10年后将有300km2的区域遭到污染。污染一旦产生,想用人工方法修复,技术上将十分困难,其费用也是极其昂贵。国内外有关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饮用水源的事故屡有发生,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和损失。

2.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及渗漏量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一般需要大量的资料外还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这里主要根据降雨入渗量和填埋场垃圾含水量估算渗滤液的产生量。从土壤的自净、吸附、弥散能力以及有机物自身降解能力等方面,定性和定量的预测填埋场渗滤液可能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

(1)渗滤液的产生量受垃圾含水量、填埋场区降水情况以及填埋作业区大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场区蒸发量、风力的影响和场地地面情况、种植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最简单的估算方法是假设整个填埋场的剖面含水率在所考虑的周期内等于或超过相应田间持水率,用水量平衡法进行计算:

Q=(wp-R-e)aa+QL

式中:Q―渗滤液的年产生量,m3/a;wp―年降水量;R―年地表径流量,R=C×wp;C―地表径流系数;e―年蒸发量;aa―填埋场地表面积;QL―垃圾产水量。

(2)渗滤液渗漏量对于一般的废物堆放场、未设置衬层的填埋场,或者虽然底部为粘土层,渗透系数和厚度满足标准但无渗滤液收排系统的简单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量就是渗滤液通过包气带土层进入地下水的渗漏量。对于设有衬层、排水系统的填埋场,通过填埋场底部下渗的渗滤液渗漏量Q为:Q渗滤液=aKs

式中:Q渗滤液―通过填埋场底部下渗的渗滤液渗漏量,cm3/s;d―称层的厚度,cm;Ks―衬层的渗透系数,cm/s;a―填埋场底部衬层面积,cm2;hmax―填埋场底部最大积水深度,cm。

3.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人类对固体垃圾的处理最初是简单的堆放,认识到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危害后,采取了卫生填埋方法,这是垃圾最终处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卫生填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是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其防渗措施和防渗材料是关键环节。目前填埋场的防渗措施主要有:底层收集和排泄系统、底部衬垫层、封顶覆盖层。最终处置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地、最大限度地使其与自然和人类环境隔离,减少有毒有害物质释放进入地下水的速率和总量,将其在长期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安全处置期在30~40年。为了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应从填埋场选址的天然环境地质条件和工程措施等方面考虑。

(1)工程防渗措施:填埋场衬层系统是防止垃圾填埋处置污染环境的关键工程屏障。根据渗滤液收集系统、防渗系统和保护层、过滤层的不同组合,填埋场的衬层系统有不同的结构,如单层衬层系统、复合衬层系统、双层衬层系统和多层衬层系统等。

底层收集和排泄系统是填埋场的底层设置收集和排出渗滤液的装置。一方面收集系统将收集的渗滤液稀释后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或回灌进填埋场让其进行生物降解自净,另一方面排出系统使渗滤液按照设计路径可控制排出,对防止和减少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起着重要的作用。排出管道一般采用耐腐蚀、抗老化、光滑阻力系数小的材料。底部衬垫层的作用是防止未及时排走的渗滤液的渗漏,这是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关键。顶部覆盖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大气降水或地表径流入渗,同时也可以阻止填埋场中有害气体的释放。要求的安全处置时间越长,所选用的衬层就应该越好。重点是填埋场所选用的衬层(类型、材料、结构)防渗性能及其在垃圾填埋需要的安全处置期内可靠性是否满足;把渗滤液封闭于填埋场中,使其进入渗滤液收集系统;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场中,增加渗滤液的产生量。

渗滤液穿透衬层所需时间一般要求应大于30年。采用下述简单公式计算:t=

式中:d―衬层厚度,m;v―地下水运移速度,m/a。

(2)填埋场场址地质屏障措施:一般来说,在含水层中的强渗透性砂、砾、裂隙岩层等地质介质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但由于@些矿物质的表面吸附能力一再因吸附量的增大而减弱。此外,地下水径流量的变化,对有害物质的阻滞作用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因而含水层介质不能被看做是良好的地质屏障。

地质介质的屏障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①隔断作用。在不透水的深地层岩石层内处置的废物,地质介质的屏障作用可以将所处置废物与环境隔断。②阻滞作用。对于在地质介质中只被吸附的污染物质,虽然其在此地质介质中的迁移速度小于地下水的运移速度,所需的迁移时间比地下水的运移时间长,但此地质介质层的作用仅是使该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时间延长,所处置废物中的污染物质,最终会大量进入到环境中来。③去除作用。对于在地质介质中既被吸附又会发生衰变或降解的污染物质,只要该污染物在此地质介质层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就可以使其穿透此介质后的浓度达到所要求的低浓度。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污染,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废渣,清洗畜禽体和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及恶臭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

畜禽放养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

第六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第七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地处上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第八条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竣工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九条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第十条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一条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辖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现场检查,索取资料,采集样品、监测分析。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

检查机关和人员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三条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畜禽养殖场应当保持环境整洁,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

第十四条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将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第十五条禁止向水体倒畜禽废渣。

第十六条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第十七条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指标,排放污染物或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的畜禽养殖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提出限期治理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畜禽养殖场应向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限期治理计划,并定期报告实施情况。提交的限期治理计划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项目进行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上述综合利用方案的落实情况。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或其他环境倾倒、排放畜禽废渣和污水的。

违反本办法其他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九条本办法中的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参照上述标准作出规定。

地方法规或规章对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规定严于第一款确定的规模标准的,从其规定。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9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函》(环办函〔2013〕5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8〕44号)、《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定义

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阳新县范围内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五)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加强预警、提前响应,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六)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下级预案包括县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包含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当国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时,本预案要服从国家区域性、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或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和决策。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气象局、县供电公司、各镇(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贯彻指挥部的指令和部署,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和上报,督导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组建重污染天气督导检查组,指导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组织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管理有关工作,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指挥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县委宣传部负责预案的宣传工作,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对公众健康防护,建议性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措施的宣传力度;

督导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信息和新闻报道等工作;

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供公众的防范能力。

2.县发改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

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3.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幼儿园及学校落实停止户外活动、停课等应急响应措施,开展学生防护大气重污染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4.县经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负责对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5.县公安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制定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协同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检查等其他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

6.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工作所需县级经费保障;

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大气重污染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7.县环保局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

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会同县气象局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预警建议,并根据指挥部办公室指令预警信息;督促制定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执法检查方案,并督导落实;

加大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力度;

落实大气工业源“一厂一策”,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

8.县住建局负责督导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拆迁工地、预拌混泥土企业、预拌砂浆企业、建筑工地及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9.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加强城区道路清扫、冲洗作业;

加强渣土车运输扬尘污染监管和查处力度;

实施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

10.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督导矿山企业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11.县交通局负责开展城区违规运输车辆查处、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应急保障力度,督导城区进出口道路、公路建设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12.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并组织落实;

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13.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开展大气重污染防病知识宣传,组织、协调医疗机构做好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应重污染天气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14.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商品煤质量监管,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15.县水利和湖泊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车辆的扬尘控制实施方案,并督导落实。

16.县供电公司负责管控企业用电量调度,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7.县气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气象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及时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各镇(区)对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负全责,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体系,制订和完善本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降低人为活动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网络,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会商研判机制,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每日对气象要素与污染成分聚合态势和aqi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调整、解除预警建议,为预警、响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警

1.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统一由低到高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三级,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1)Ⅲ级(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2)Ⅱ级(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3天(72小时)且出现aqi日均值>300的情况。

(3)Ⅰ级(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并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

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未达到黄色预警级别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石预警响应措施。

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应急预案范畴。

2.预警条件

当预测可能出现上述重污染天气条件时,应当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

3.预警

达到县级预警条件或接到市级预警启动通知时,县指挥部办公室拟制《启动阳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建议》报指挥部审批。启动Ⅲ级(黄石预警)由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启动Ⅱ级(橙色预警)、Ⅰ级(红色预警)经指挥部同意后由县长批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县的预警信息,通知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4.预警的调整与解除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提前信息。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严重污染,且预测未来24小时内不会有明显改善时,应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调整、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信息相同。

四、应急响应

(一)预案启动。启动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后,即启动本预案。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和具体应急行动方案,迅速开展应急响应。

(二)分级响应。按照预警时确定的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当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当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当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当市级预警时,应当启动不低于市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已启动红色预警时,仍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三)响应措施。预警信息后,县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企业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取相应级别的响应措施。

1.预警Ⅲ级(黄色)响应

(1)健康防护措施。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停留在室内,暂停户外活动;

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2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1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限行管制。

2.预警Ⅱ级(橙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提醒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2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3.预警i级(红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4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3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五、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重污染天气可能持续的时间、潜在的危害及防范建议、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等。

2.信息公开形式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媒体以信息、科普宣传、情况通报、专家访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3.信息公开组织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宣传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处置。

4.信息报告

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的启动、级别调整和解除情况每日通过网络或传真按时上报。内容包括发生重污染天气城市的预警启动时间、级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预警信息情况等内容。

5.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响应终止由市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指令,县政府根据指令,结合当地重污染天气实际下达本级响应终止指令。

六、总结评估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应急响应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应急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报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当发生大范围区域大气重度或严重污染时,在县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督导下,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主动、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促进本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环境安全。

(二)物资保障。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防护器材等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应急响应时所需物资的调用、采购、储备、管理,遵循“服从调动、服务大局”的原则,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

(三)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和完善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各成员单位应明确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四)监督与考核。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响应不力、履职缺位,失职、渎职等行为依归追责。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环保

公路工程一般来说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其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水源;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噪声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建筑材料存放、运输易造成空气污染等。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有益探讨。

1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公路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主要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1、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公路施工中必然开挖地面,破坏地表和地表植被,使地面,最易引起水土流失。如不及时加以防治,泥土易被冲走,造成沟渠中泥沙沉积,从而水源也受到污染。

2、空气污染。堆放石灰或砂石料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料拌和厂会产生大量灰尘;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若防护不当也易产生灰尘或粉尘。此外,在干燥季节,路基施工过程中泥土、石灰或粉煤灰因干燥会产生扬尘。这些都会造成空气污染。

3、水污染。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水污染,如冲洗建筑材料、清洗施工机械、施工油料和燃料存放不当、有害物质的不当处理等;还有生活用水造成的水污染。

4、噪声污染。主要是施工区域靠近居民区时,施工机械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还有公路工程加工场所产生的噪声等。

2施工中环保管理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保控制应引起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要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与监理工程师配合,根据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指导、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确保施工计划与进度、环保投资使用、环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防止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建立环保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应主动与环保行政职能部门相配合,成立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施工单位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不利于环保的措施和操作程序提出意见,并监督进行整改。

2、进行施工期间的环保监测。施工期间,由环保行政职能部门对施工过程中的毁林占地、水土流失、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景观破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出现超标或不利于环保的严重行为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采取补救措施,严重者应追究法律责任。

3、发挥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作用。监理工程师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很重要,不仅要抓好合同、进度、质量和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还要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环保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程设计中不利于环保的各种工程隐患;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存在的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的施工活动,监理工程师必须依据相关环保法规、政策规定加以严格控制,并责成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3施工中环保工作措施

3.1减少水土流失措施

1、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在选择土石方堆放位置时,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弃土场应进行绿化设计,以便及早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当弃土堆高度较高时还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

3.2防止空气污染措施

1、施工现场垃圾要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严禁随意抛洒而造成扬尘。临时施工道路面层可采用礁渣、细石沥青或混凝土以减少道路扬尘,同时要随时修复因施工而损坏的路面,防止浮尘产生。

2、在施工现场,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因尽量采取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应严密遮盖,卸运时需采取措施以减少扬尘;现场搅拌设备,必须设封闭式围挡及安装喷雾除尘装置。

3、运输车辆不得超量运载,运输工程土方、建筑渣土或其他散装材料不得超过车斗上沿,运输车辆驶出施工现场前应将车斗和车轮冲洗干净,防止带泥土的运输车辆驶出现场并遗撒渣土在路途中。

此外,施工现场要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设专人负责现场洒水降尘和及时清理浮土。

3.3防止水污染措施

1、凡需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现场,必须设置沉淀池。排放的废水排入沉淀池内经两次沉淀后,方可排入沟渠或污水排放管道,也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水河流和污水管道。

2、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时,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3、施工现场临时食堂排放污水时,要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产生的污水经下水管道排放要经过隔油池,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4、施工现场要设置专用的油漆和油料库,油库地面和墙面要做好防渗漏的特殊处理,使用和保管要专人负责,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而水体。

3.4防止噪声污染措施

1、凡在居民区稠密的地方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建立施工不扰民措施,若遇到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时,因按规定办理有关夜间施工许可证明。

2、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产品加工和制作作业应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