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59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音乐;措施;分析

序言: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规划中的一部分,在教育改革的发展下,创新教育是教育要求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的前提下,才可以使得教学显得更为有特色,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就会加快,我国发展道路上更加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成长机遇,才能够让更多的世界人民认可。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开启创新教学活动,打造创新音乐课堂,培养富有音乐创新思维的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创新水平,是音乐教师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方向。

一、树立音乐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教育素养

首先,小学学校要重视学生音乐的教育,恰当设立固定的音乐教学课程,懂得音乐给学生所带来的好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来活跃校园气氛。培养音乐教师具有专业音乐教学技巧和能力,把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切入教师思想中,让教师树立音乐创新教学的重要理念,应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思考并实施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展开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例如,学校实施一教师一科目的教学体制,让教师充分投入到音乐方面的教学当中,进行音乐教学技巧和音乐知识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素养,展开创新教育思想专座,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学生音乐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和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表现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教育事业所提倡要进行的一种有效性教学,也是社会发展所驱。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课堂出现了新鲜的事物,或者是气氛有所上升,其表现尤为活跃,在传统教育环境影响下,学生在课堂行为表现相当不理想,在教学知识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很好集中,同学们之间逐渐开始形成搞起小动作、开小差等课堂学习的坏习惯来,当创新教育引进,教学课堂气氛显得浓烈,同时学生对知识拓展的或者是可以利用到很多方面的作用产生兴趣,然后学生就会怀着好奇心,认真听取教师的教课,同时会跟上教师思维节奏,在教师的倡导下,学生也懂得如何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利用,还可以进行创新使用。可想而知,创新教育在音乐教学上的重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指的是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环境给学生学习带来的阻碍,考虑到实际情况之后应该规划好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流程,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万万不可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学生当做中心,教育的重点,当作课堂上主角,教师则为音乐课堂上的导演。在教学之后,提倡并鼓励学生要积极在课堂表现自我。

四、创设音乐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的情境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有特殊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制作一些道具,例如,麦克风、吉他等乐器进行跟着教师一起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致。此外,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加设了教学多媒体设备,科技的进步为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利用这点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本搬到多媒体上,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多媒体来演示一次,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感觉,接着就是教师具体的教学,教师教学之后,重复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加深音乐感受,结合多媒体的情景,播放伴奏把学生带到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学生情不自禁的开口唱起来。这就是创新型的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节奏与感觉。

五、构建音乐表演空间,展现学生歌艺

小学生都怀有一颗想要被关注的心,希望得到家长、老师还有同学们的认可与表扬,同时,学校应努力支持音乐这门艺术的发展,为学生们开设音乐表演的舞台,或者是专业点的音乐室,当学生走进这空间就会有着想唱的冲动,学校应当成就学生想唱就唱的想法。例如,学校修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或者音乐室,适当就像音乐歌唱晚会,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前来观看,音乐老师们作为评委,对学生的歌唱表演进行评分,比赛设有一定的奖励,音乐比赛可以有个人才艺表演和小组竞赛,让学生们积极的参加音乐表演比赛。学校增添的这种校园文化,不但表现了学校的文化思想,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增加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用心去学习、练习音乐,更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创新性。

六、总结

在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上,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责任,培养自身的教学责任感和教育素养,是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更是创新教育的条件,实现本土化创新教学,把学生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作者:魏丹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小学

【参考文献】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创新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创新不但要不断的解放思想,还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创新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历史难题。为了使创新教育在我国稳定、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思想指导,正确的认识创新教育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进行认真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哲学思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那一定会成为一个落后的民族。教育的实质和基础就是创新,缺失创新理念的教育一定是落后的教育。创新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怎样理性的思考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先进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大问题。对此,笔者通过分析创新教育的内容以及特点,结合自身经验对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总结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创新教育

1.1创新教育的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国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以教育为基础,以创新为重点,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解放天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激发学生创造、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实践。创新教育的方面有很多,主要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一个人的创新性体现在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最基础、最本质的素质。在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各种素质培养的同时,创新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身价值,深度积极的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1.2创新教育的特点

创新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等方面。首先创新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具有互动性,在课堂上摆脱传统教育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围绕某一问题与教师、同学、教材积极讨论互动,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再次具有创新性,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与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是紧密相关的。

2推动创新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1接受批判精神,培养创新型教师

科学的批判精神是创新教育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但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的继承,还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创新。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的使命,创新教育以创新作为主要方法,要想更好的完成这一使命,首先要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性在教学中课堂上的气氛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要自主学习的想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造多种形式上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的气氛,这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们间的感情,还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为以后的学习合作搭建良好的桥梁。没有创新的教育方式式是学生最为抵触的,渐渐的就会使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进行户外的教学模式,偶尔带学生到室外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同时这也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2.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改革,以创新作为主要方法,该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个性化行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改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矛盾的统一性和特殊性,要正确的处理二者的关系。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主要是对学生的引导。课堂上学到多少知识以及怎样去学习多要依靠学生自身,所以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就有了。由此可见,创新教育,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通过给予学生主体地位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教育就是让学生解放思想超越教师,超越课本,是一种自主自为的活动,以培养创造性人格为根本。笔者通过日常实践经验总结,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想法进行积极的鼓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释放学生天性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个性化教育,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突出其创新意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2.3强调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不但要不断的解放思想,还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那一定会成为一个落后的民族。创新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来对待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教育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创新教育属于传统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素质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在不同的经济社会阶段对知识经济社会的不同的要求。创新教育要在立足实践,实施求是,发展继承传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创新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更替的产物。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接受批判精神,培养创新型教师,强调辩证的思维方法,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理性、哲学的思考并研究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对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作者:姬晓光卓沐锋王祥龙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警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世舰,白云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哲学思考与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188-189.

[2]郭春明,雷震,王秋.创新教育深层必要性的哲学思考———基于转换教育理念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8-9.

[3]王海萍,王晓飞.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研究”的哲学思考——兼论杜威的经验方法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1-2.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创新人才

论文摘要:新的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其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章从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和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对学校体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新的世纪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纪,是多元化思想文化冲突与激荡的世纪。当代知识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创新教育列入本国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因此,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探索的热点。

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摆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试行)的通知》中强调:“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对一所本科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见,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如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1.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采用不同的信号,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应激训练,使之协调、平衡地发展。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查找到自身技术动作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球类运动项目,只有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对方的情况分析指定自己的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一旦这种能力变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体育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体育教师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利用自身的创新教法和创新精神来感召学生,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创新的激情。体育课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强化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场所,包括思想意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如教学内容的创新中,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就必须变革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和单调的弊端,更多地利用具有地域特色,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

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本身,创办教育的目的是为育人服务的。体育教育的特点就是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扩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具有主动学习、参加锻炼的自觉性。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的同时,创造性、个性得到激发,为具备创新潜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体育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未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认真和全面的总结。在面临新环境、新要求、新的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个性特征,体育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面太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与考试评价机制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第二,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灵活。第三,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民主氛围和创新的人文环境,人文教育薄弱,只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氛围不浓。第四,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创新,领导部门不重视及创新环境运行体制不完善。第五,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外部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条件落后,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一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观念和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教育学的知识背景,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意识不强。另外,绝大多数教师是由体育院校培养的,很容易使教师在教育、训练、科研中沿袭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各类院校横向的信息交流和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文化氛围欠缺。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认识肤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落差较大。三是硬件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和实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量和质上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四是创新氛围不浓。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重视、严格要求。五是现行教育体制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观念认识不清,体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学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法,提倡探究式、自主式教学以及问题法、发现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想象力。通过教与学的积极双向活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多向思维,学会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进行分析。

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好奇心、进取心、想象力、挑战性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便利条件。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大胆怀疑,发表各种意见和建议,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坚持培养学生勇与挑战、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能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

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探索,开拓未来;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能仅停留在过去书本的理论界,要有新思想、新思路、新教法,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主体性教育主要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独立、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个性。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个学生,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和评价过程中来,改变以往保守、权威和专制的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5.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评体系。改革以往那种“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呆板,以技术教学为目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评价形式单一,只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

6.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首先,体育课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自我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主动性才能增强,创造性才能发挥。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确保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健全体育创新机制,保证体育创新机制能长期、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2]黄汉生.面向21世纪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j].体育学刊,1997(3).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4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创新思维培养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并逐步普遍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之中。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国家对小学教育也越加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地位越加重要。通过创新思维培养,实现小学教育创新,对正处于启蒙教育中的小学生来说,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全球化环境;小学教育;创新思维;手段及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进步,小学教育越发得到了家庭的关注及重视。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创新能力显然十分重要。小学教育应当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形势,重视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生成发展、创造和竞争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深化小学教育改革,实施发展学生全面素养教育,注重小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一、传统小学教育模式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的开端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前进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视。但从当前小学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及创造性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小学教育创新不可避免。传统教育观念下,学校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培养,忽视了创造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传统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阔。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薄弱。传统教学课堂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缺乏对学生思维扩展的引导,很少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积极性和对未知事物的创造性。小学教育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小学阶段,单靠老师的灌输讲解,无法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创造能力。我们的小学教育需要不断实践,完善当前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素质教育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只有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现状下,我国的小学教育显得越加重要。小学教育通过发挥其启蒙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对学生的观察力训练、空间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提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些创新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有利于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重视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最终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市场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型人才。从当今经济形势来看,社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小学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靠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式上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完善,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优化教学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善于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增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能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思进取,要转变死板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负责。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小学教育不仅对我国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在当今的时展下,只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发展。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使命。加强在小学教育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市场培养符合需求的创新人才,符合小学教育的发展之路。只有坚持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才能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小学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建立良好的素质基础。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劳动者的个人修养,为社会输入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小学教育要符合时展,必须要转变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依靠教育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期间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扩宽学生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

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小学是我国人才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发展进步的机遇。小学教育是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思维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思想、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前途发展。我国要努力探索小学教育发展道路,提高当前小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加快推进我国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

作者:郭悦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静燕.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前沿,2006(06).

[2]赵宝珊.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1.

[3]刘再荣.乌海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鲍哲.浅谈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3(19).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背景;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26-02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创新教育改革经常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社会各界也会这一问题广泛关注,教育专家的研究更是多不胜数。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报告的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创新教育就是属于素质教育,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学校对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讨并积极付诸实践。高中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创新教育进行着重教学创新的学科,需要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和数学教学思想观念。总之,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积极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探讨极为重要。

一、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对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讨,首先需要理解创新教育的涵义。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积极体现创新活动的行为或意识,通过这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德智美体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最普遍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学习,这就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而创新教育与当前经常提到的素质教育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创新教育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可以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性更加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方向和途径。

这就是当前的创新教育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要求下,高中进行的新一轮积极有效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积极就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探讨,体现了这一时代背景,反应出当前教育界对创新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强烈要求。也只有理解了创新教育这一背景,才能更好地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的探讨。

二、当前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依然沿用老方法旧思维。由于创新教育的提出、实施不是很久,其影响范围、发展速度仍然有限,而在一些地区和一些学校,老师仍然用老方法就思维来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依然普遍存在。在以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考“一考定终身”、“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与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不仅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推行,更是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很不利。创新教育或者素质教育正是与这些落后错误的教育思想与做法想法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学校老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或者老师本身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就不足。

2、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学校想借助创新教育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名气,自己本身实行创新教育就不久,为了与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吸引更多的生源,往往以高中创新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来进行宣传,这样急功近利,只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而没有认真地真正落实到高中数学学科的创新改革中去,最终还是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这样做只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

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任何学科的知识传授,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对象,这就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这更是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之一。但是现在还存在一些学校的老师依然只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学生的主动的“学”,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是被动式的学习。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是无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1、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氛围包括当中的学生、老师、教学设备、书本、教学活动等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外在的教学环境。同时又包括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老师的心理状态、情绪感受、教与学的态度等心理反应过程。积极把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的意识,可以从数学教学问题的设置、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学生的课堂讨论着手,还可以通过数学趣味游戏、设置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等,使学生积极参与、享受到教学互动中去。高中数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可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这也正是创新教育的实践成果的表现。

2、要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树立创新的新意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不仅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学生,有时还会阻碍学生的创新的发展。落后的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还保留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思想,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不适宜过多进行创新式教学,或者根本就是觉得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不好也没必要进行创新意识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树立创新的新意识,用新在教学观念指导学生,不仅教师自己要树立创新的新意识,还要帮助指引学生树立科学的新意识,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3、要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意味着许多高科技设备的广泛应用,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多媒体设备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极强的数学问题难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借助先进设施来进行数学探究。高中数学的教学还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真正地做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肖蜜霞.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J].魅力中国,2013(10)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6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创新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活动而产生并逐渐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在我国首先提出创造教育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设立“育才创作奖”,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提出对眼、手、脚、嘴、时、空的六大解放,还进行了大量创造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创造性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使我国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有了较大发展。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党的十五大同志又多次提到创新。国家领导人关于创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一族,借助整个社会经济的良好形式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扶持,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健康、稳定的跨越发展。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很多高职院校还来不及从转型期的阵痛中缓过神来,创品牌、立特色、走集约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又成为了它们必然的选择。创新教育作为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日益获得了重视。

二、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性高职人才。

第二,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高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问题,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天地人、海陆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第三,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高职院校教育的多元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高职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积极主动抓好创新教育,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职人才。

第四,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高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对高职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按照创造心理规律给以积极、适时的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这既是创新教育的任务,也是高职学生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1.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超越、完善、纠正和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坚持进步性原则,不违反法令和伦理道德。坚持这一则,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进步的创新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成才者往往不是在顺利、舒适的环境中产生;而往往经历更多磨难,其创造能力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支撑下会更加发扬光大。

2.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整体效益。根据这一原则,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就要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办学体制、教学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教育评价、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改革、系统创新、系统优化,建立良好的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整体发展。

3.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主动活泼地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相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一起抓,即注意对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高职学生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强,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遮盖,因而得不到老师的赞赏与肯定。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经常关爱那些敢于提问、经常有新观念、有坚持性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4.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要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学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自由的思索、想像、发问、选择和实践。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让学生多参观、游览,接触自然和社会。

5.实践性原则。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既学到真实创新的本领,又服务了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

在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真正把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推向前进,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7

一、目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缺憾

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历来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造学课程或组织有关的课外活动。在这些国家,创新教育之所以能渗透乃至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与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分不开的。

而我国,由于受封建、落后的教育方式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社会文化习俗影响,国民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了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落伍。追根溯源,近代中国教育功能的异化,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偏失,对中国近现代落伍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师因受自身创新教育能力与素养所限,仍难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缺乏,是无法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这确实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缺憾。当然,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受社会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渐进的过程,也不能操之过急。

二、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

深入分析和探讨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构成,对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全面、系统而科学的揭示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实属不易。

教师的创新教育要素主要有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所组成。背景性要素是内隐的,主要指那些与开展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个体的特征或素养,一般不具操作性;而技能性要素则是外显的,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或教学方式、方法。通常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特征。当然背景性要素与技能性要素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形成并表现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1、背景性要素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要素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自主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其中,“创新教育知识”指的是教师应具备的对创新教育的理论及技巧方面的知识及涵养,这是目前不少教师在其知识结构中所缺乏的。“相关重要要素”中,至少有“人文与艺术要素”和“科研与教研要素”这两大部分。就前者来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性特点,无论是教师的创新教育活动还是学生未来的创新过程及行为,都必然会涉及主体的道德文化、价值伦理等诸多人文因素。因此,创新教育中教师没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养积淀,就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文教育关怀。而广义的艺术素养对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创新激情的产生和灵感的闪现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对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教师的科研与教研素养,一方面能体现教师自身创新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师在科研与教研活动中亲身实践,增加对创新的感性认识,积累创新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帮助教师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走“科研兴教”之路,由“拷贝型”教师转为“创造型”教师,使教学和教研相得益彰。

2、技能性要素

技能性要素实际上就是外显的创新教育能力要素,大体可分成“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力”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两大类。

(1)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把握以下几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的花时间、花精力去理解、钻研新的事物。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

目前,对教师该方面能力的研究较为活跃,在此只作简要的概括性说明。关于对教育对象的研究,虽然人们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足的,这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会造成影响。教师应科学、深入的了解教育对象,增强对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充分的发挥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在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目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理念、行为和结果均要接受社会评价。

三、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1、消除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客观障碍

要消除残存在教育领域的阻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发展的陈旧观念障碍,学校管理者的认识障碍以及客观环境的导向障碍等。要从教育管理、校园氛围、人际认同等方面,给教师创新教育活动以实践和尝试的机会与空间,使教师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能力。

2、调动教师增强创新教育能力的内驱力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8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大好机遇。创新教育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任务日益加重。应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构建创新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应对社会变革的重大课题。

所谓新经济,比较权威的解释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出现,标志着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与工业文明迥然不同的以知识的生产、传播为基础的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经济与我们常说的“知识经济”并无本质区别。新经济是一种新事物,但它的出现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预示着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事实上,它正在带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适应这一变化的创新性人才无疑是全社会面临的考验,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应对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与挑战相伴,在不断迎接挑战中改革,在不断应对挑战中发展、成长。在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中,影响较大、广为注目的主要有:改革开放、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正在发展中的新经济。

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使其面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来自不同方面的新矛盾,如何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在政治主导型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高等教育模式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而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在第三次世界科学技术革命阶段,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科学与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科学与技术等科技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技发展需要高级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所以觉悟了的中国政府与人民为迎接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摇了原有高等教育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其建立曾使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就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主要是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成为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类专门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挑战的核心问题。

“新经济”概念的提出为人们思考将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提供了依据。既然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新经济的时代,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新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就是21世纪的挑战。如果说前三种挑战是关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现时社会的问题,改革虽然涉及各个方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某些方面,是中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特殊挑战,那么,新经济对高等教育而言不是局部的挑战,而是时代的挑战、全局性的深刻的挑战、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挑战,它预示着不仅我国而是整个世界高等教育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迎接挑战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中国社会现实变革的重大课题。对高等教育而言,挑战是具有双重性的,就像一把双刃剑,每一次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会使高等教育成功地实现一次变革,获得一次飞跃。

首先,挑战是一次考验。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哪一次挑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都是其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变化。挑战虽然主要来自高等教育的外部,但对高等教育内部来说也是严重的冲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高等教育必然通过其内部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变化是否正确和有效反映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如果反映不当,不仅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会遭受挫折,还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挑战对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考验。

其次,挑战又是机遇。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的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能否满足这一需求的矛盾运动。长期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运行,社会的缓慢发展往往不足以刺激其发展变化。但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使高等教育外部与内部形成较大落差时,高等教育如不进行改革就难以维持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使高等教育获得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挑战确实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

再次,中国高等教育应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将要进行的是一场全面、快速、深刻的改革与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的冲击波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力量,使我国高等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或者说人们对加速和深化改革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那么,世界范围内的具有对人类社会整体转型产生深刻影响的新经济的到来,它所带来的挑战不能不使人们感觉到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迎接新经济的挑战,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创新,构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的中国高等教育。

三、实施创新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应对挑战的战略性决策

新经济的重要特点是不断创新,适应新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对现有的高等教育进行创新,同时。经过创新的高等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创新的特点。新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靠创新,而高等教育是创新的动力源。通过创新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新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应对新经济挑战的对策和目标。改革传统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应对新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追求和指导思想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新经济的灵魂,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新经济呼唤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精神。这就是说,应对新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发挥创新的功能。中国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发挥创新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本身必须充满创新性,二是高等教育必须能够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以创新的精神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造,建设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等等,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因此,高等教育的创新,具体地体现在高等教育观念的创新、过程的创新和知识的创新。

(二)观念创新—高等教育创新的前导

观念创新在高等教育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创新的观念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够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但因为观念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下来的,并且是比较稳固的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观念创新也是最困难、最持久的。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创新:确立高等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特殊产业的观念。高等教育产业是指由高等教育本身或培养专业人才的活动,它是基于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直接的经济或产业性质,或通过高等教育本身能够带来直接的与间接的经济效益而确定的。高等教育的长远经济效益大于近期经济效益,而长远经济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高等教育运行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完全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在高新科技产业和未来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与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有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从宏观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是一种先导性的、基础性的知识产业。

(2)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创新: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观念。大众化是继精英化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观上的一次大变化。多样化是大众化的途径或表现形式,新经济对不同专业与技能、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决定高等教育必须多样化。

(3)高等教育时空观的创新:确立高等教育终身化和信息化的观念。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时空观里,高等教育是一次性的和有一定地理限制的,这种教育看重的是在高等学校度过的学历。随着知识更新率的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观念正逐步落后于时代,更不适应于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终身化、信息化正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适应这一发展潮流,传统的高等教育时空观必须转变,要确立高等教育终身化和信息化的新观念。

(4)高等教育人才观的创新:确立重视个性化与创造性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观。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观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同一模式、专才培养和继承性教育,显然.传统高等教育人才观与新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完全背离的。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指的是在全面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教育要有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是新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提倡创造性的高等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

(三)教育过程创新—高等教育创新的核心

教育过程创新或培养人才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的创新:就是根据发展新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已有的目标。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目标主要为: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道德要求的新型公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总之,适应新经济要求的高等教育目标在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基础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通才;从整个培养目标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2)内容的创新:主要指高等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等教育过程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高等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求要体现综合化的特点,要反映知识或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要反映新经济对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品质的要求,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要求,要增加实践性和活动性的内容。

(3)方式方法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强化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践性,突出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创造性,体现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自主性,重视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合作性,强调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4)手段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是高等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从现代化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和网络时展的要求看,无论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效果.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高等教育手段的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学生学习手段的创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实施远程教育)

(四)知识创新—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9

首先,学习创新教育思想,深化对教育的创新职能的认识。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对传统教育的职能重新进行认识。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的最大功能是韩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及传播知识。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除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外,还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功能。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自身创新职能的认识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学习创新教育思想,以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也就是说创新教育与并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搞一套,而是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再次,学习创新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学习创新教育思想,就要求我们必须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创新教育思想。学习创新教育思想,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树立起一系列的创新教育观念,如个性化、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等,使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在科学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得以健康发展。

2.创新教育与思想的实践意义

首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否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的根本区别之一,所以,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作为重点。传统教育以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而且能够支配未来。对于知识性质的这种理解,决定传统的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教育目的,把教育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以模仿、练习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创新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促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的过程更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也就是要突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篇10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涉及到教学模式、教育观念以及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初中对体育教学不重视,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体育教学工作。还有的学校将体育课视为“替补”课程,时常占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经常用文化课来取代体育课,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投入的人力、财力支持也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这些都会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2.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很多初中不仅存在不重视体育课的现象,就连体育教师的素质也存在问题。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资金引进优秀体育教师,导致体育教师素质不高。还有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观念陈旧,缺少创新意识,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3.忽视学生差异

学生的个性、特长、学习特点各不相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大都以班级为教学单位,而且体育教学往往注重整体性的教学,而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而且很少考虑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只是进行统一的体育教学,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是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体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一定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教学的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学校还要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杜绝文化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保障体育课的正常上课时间,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要采取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体育教师树立创新意识,让体育教师明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创新理论教育。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体育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体育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来。

3.针对学生个性,开展分层教学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切实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等,针对学生的身体差异、性别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对女同学和水平较差的同学的要求可以松一些,而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技术要求可以高一些,针对不同的同学,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