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28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1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4

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富饶的的物产资源、优秀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多了一丝灵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则显得非常冰冷与高傲,充满了贵族气息。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1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1.1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的概念,而说到乡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田野,数不尽的油菜花,这种纯粹、质朴的情感正是乡村景观所要表达的。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能够消除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奢靡气息,同时增添了一些可爱、俏皮的元素,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当人们看到带着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首先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毕竟看多了城市的莺莺燕燕,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又不能将二者进行融合,那样只会影响城市与乡村双方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进行表达,也算是满足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心愿[1]。

1.2乡村景观使风景园林规划更加的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风景园林已经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所同化了,已经失去了风景园林景观原本的艺术气息,而乡村景观就像是与城市景观站在了一个对立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参考乡村景观的设计形式,在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乡村元素,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实现使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加合理的目标[2]。

1.3乡村景观的使用能够充分表达农业的特征

乡村景观是从农业景观中衍生而来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情况,因此,乡村景观也是传统的农业耕作现象的另一种表达。农业耕作是我国乡村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色彩与特征,将乡村景观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不仅是为了改善其设计风格,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了解到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对历史文化的r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3]。

1.4乡村景观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阻碍着人类融入自然当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景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合理利用来塑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城市布局与乡村布局的整体规划与调整。另外,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促进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外,还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自然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乡村景观在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2结论

乡村景观中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建设飞快的时代,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相比更具优势,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可以说是风景园林设计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设计师要不断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发掘能够代表乡村景观的元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呼苗.分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北京农业,2015(23):75-76.

[2]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3]李威.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137.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2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3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4

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这3者的共同点:

(1)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就是以人为本,对宜人的聚居环境共同进行创造;

(2)“宜人”其实就是指除物质环境的舒适外,健全的生态,回归自然也包括其中;

(3)对于土地要共同致力地进行利用,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

(4)共同在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建立;

(5)共同在工程学的基础上进行寄托。这三者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综合创新,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有所购成。从学术与理论发展来讲,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都在拓展:——建筑方面走向“广义建筑学”;——规划方面更走向多学科的融合,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内容;——园林学也不例外,下文将详述。三个学科在“展拓”的过程中,都有互相融合与变革的一面。

方法论的变革是三者的学术发展的基础,通常来讲,从线性思维向复杂性科学转变,甚至是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它的问题是一般的、共同的,但是还要具体研究每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

2关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

站在事业的角度上,风景园林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重要最好的时期。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重要”,一个是“好”。因为新的模式,新的高潮是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的,全国解放以来,风景园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也经历过,有很大的成就,来之不易。建设部主管全国的风景园林区,主管全国城市的园林绿色,指导全国风景园林工作,指导城市园林工作,指导城市区绿色工作,在指导全国风景园林工作和城市园林工作当中,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风景园林工作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国有风景园林区178个,占国土面积的1%,全国31处世界遗产中,有16处是部级风景区。在国务院的指导和关心下,风景园林区得到了很大的保护和增加。这几年旅游发展非常快,今年10个人里面有1个人出游,旅游业成为我们国家大的一个产业,增加了就业,发展了农民经济,改善了农民生活,这里主要是风景园林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风景园林区也非常重要相关的文化科学教育活动,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工作,开展科学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一个很好课堂和场所,所以通过我们风景园林的保护和规划,促进了我们文化的传播,保护了我们自然遗产,特别是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素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我简要地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同时在城市园林化的工作当中,党中央国务院给了高度重视,2005年全国首次召开的全国风景园林工作

3拓展园林文化,振兴园林事业

(1)发挥“园林文化研究所”作用,加强对“文化造园建景”的研究。去年,局已经研究并批准设立“园林文化研究所”,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对于系统研究园林文化,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所成立后,应尽快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清思路,多出成果。中国园林文化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深深影响着整个东方园林,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艺术表现形式。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人文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究其根本莫不如此。传统园林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园林文化,使其与社会人文更和谐、更健康地融为一体。

(2)挖掘“园林文化艺术”丰富内涵,加大对扬州园林的宣传力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电影《庐山恋》将风光秀丽的庐山展现在世人面前,带动了庐山经久不衰的旅游热潮;本世纪初,一台民族特色鲜明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又把美丽的桂林旅游带得红红火火,成为旅游与园林文化结合的典范,目前已演出了数千场。再观近年来优秀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将当地文化和当地旅游炒得一浪高过一浪。

(3)审批“园林小品规划图”,加高城市建设中园林文化的层次和品味。园林文化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园林小品,作为文化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而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千城一面,甚至千镇一面,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在何处,病因就在于一是缺乏规划,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把关;二是缺乏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的世界性眼光和智慧,而是人云亦云,而不知为何而云。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就是要运用审批手段,强化规划意识,对城市建设中的园林小品、绿化小品包括住宅绿地建设、景观生态设计等,都要象正规建筑一样,进行严格的规划审批,不能随心所欲,使之透视着一种深刻的园林文化内涵和精神。这些做法其实在一些具有先进文化理念的地方早已出现,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和部级园林城市的扬州,更应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部级园林城市的层次和品味。

4城乡统一规划树立人居环境科学观念

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过去工作的缺陷是我们孤立地进行城市规划与农村居民点规划,整体研究很少,更基于二元经济结构所困扰,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所形成问题一时难以解决。2004年,联合国“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城市—农村发展的动力”,最近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在一封致各界的信件中强调用整体方式来处理城市和农村问题,“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我们目前面对的切实关注的问题是由于城市未能同时带动农业,地区生产力的相应提高,亦未能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任何改进。”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特别要围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城市化政策设计,切实提高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刺激和带动作用。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与让农民“进得来”相比,让农民“留得住”更为重要。要防止单纯通过行政建制的升格来提高城市化数量水平的做法,杜绝土地滥占、官僚膨胀、乡镇债务危机、农民负担也随之“升级”等做法。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所以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农村园林风貌的根本体现。

1.2新农村绿地

新农村绿地建设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主要的任务。当前,关于城市绿地建设方面的资料很多,比较完善。但是,在新农村绿地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资料却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新农村的建设问题才刚刚起步,在政策、经济等方面都还比较滞后;新农村绿地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绿地建设,必须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绿地建设的方法来指导。所以,目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按照新农村自身的特点制定一套实施措施来进行园林绿地景观规划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地规划与建设

新农村绿地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2.1新农村绿地规划的特点

2.1.1整体综合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形象体现,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合载体。

2.1.2注重景观用地的利用景观用地不仅应考虑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应强调其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2.1.3注重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实现特定地点的最佳使用价值或者为特定利用方式选择最优地点。

2.1.4景观多样性原则规划必须注重人们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以及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着眼于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和不断地丰富生物环境。

2.1.5自然景观的优先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类,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

2.2规划原则

2.2.1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绿化指标体系由于现在农村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相应的绿地指标也应有所不同,所以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对绿地建设进行动态控制,以便指导资金投入,便于绿化建设的控制和操作。

2.2.2适当处理好乡村景观与城市化园林景观的相互协调关系广阔的田野、蜿蜒的河流、河边的林带形成了田园乡村景观,而小城镇往往处于乡村田园环境之中,所以要使两者协调一致,融为一体。

2.2.3全面绿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城市、农村“两张皮”的错误认识,做好城市园林发展与乡村园林的协调发展,把农村作为区域发展的延伸,建立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框架上进行策划和打造。

2.2.4要重视新农村本身的特色、文化内涵不同地区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淀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绿地往往是地方性民族文化的载体。

2.3新农村绿地建设模式

由于农村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在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建设时,应制定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着力体现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并要正确处理保护文脉与村镇建设的关系,实现传承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因此,要在坚持标准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力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3.1山水田园风光型在一些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设时要注重彰显特色,保护好山体、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园林绿地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可依地势环境布局,力争与山水田园、人文景观协调,打造一批颇具景观特色的田园风光型绿地。

2.3.2城郊园林社区型对于地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具有区位独特、基础较好、环境较优的优势的农村,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要紧紧围绕“社区为城市服务,城市促社区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在规划时既要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统一,更要利用好城市的辐射拉动功能,注重生态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作为城区的延伸区、补充区和服务区,与城市融为一体,打造既有园林风情,又颇具城市特色的园林社区型新绿地。

2.3.3农村“城镇”型对于一些农村,应充分发挥区位较好、经济较强的优势,有的农村园区经济发达,可按照乡村城镇化的道路,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来进行。根据“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小康设施建设。

2.4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地建设的实施

2.4.1坚持观念先导,重视新农村绿化建设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家园。

2.4.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必须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科学的绿地规划方案。

2.4.3坚持依托区域经济,统筹解决新农村绿化建设的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抓住各自有利的地理条件优势,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资源,聚集资金,用城乡统筹的办法来进行新农村的绿化建设。

2.4.4以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政府是推动绿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是绿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特别市社会各界给予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支持,搞好绿地规划设计,更是新农村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所在。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6

关键词:节约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如今生活品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兴建与发展。本文选择城市公园为载体,对于节约型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展开探讨,以期推动节约型园林在规划设计环节的研究和实践。

1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1]。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公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为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术要求,并能通过这一载体,发挥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行业示范和公众教育功能,为提高行业及全社会的生态节约意识带来裨益。

2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因地制宜,功能协调的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园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2.5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并采纳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

山东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青山公园基地位于荣成市工商东街与青山路交汇处北部,占地约100公顷,现状为山地、农田、苗圃、果园和少量民居等,为市级综合性公园。基地东邻烈士陵园,南面、西面是居民区,北部连接新城区。

3.2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3.2.1自然资源

(1)现状山体与梯田地形

青山公园依山而建,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独特的台地地形成场地特色,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山体地表起伏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矿坑遗址、陡坡断崖,丰富多变的地形条件为营造景观多样的山地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现有交通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园内的道路建设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条3米~5米宽的不规则环路,可允许单辆小型工程车通行,但路况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车。全园目前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与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区相连。另一个直通陵园,与青山路相连,路况较好,可通车。

(3)现有建筑

青山公园南部环路内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荣成园林管理处旧址和花圃,另一部分为当地民居,皆以石头房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内。

(4)植被状况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黑松、刺槐为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水杉、法桐、苹果、侧柏等植物。基地南部山凹中,植被较为丰富。基地北部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速生杨,除此之外,麻栎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资源匮乏。山南坡没有大面积水体分布,只在中部山坳处和西南部紧临青山小区边缘处有两条汇水沟。雨季时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平时无水。北坡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水库,由山体汇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区并不常见。土层较薄,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且土壤贫瘠。

3.2.2人文资源

(1)将军文化

荣成为我国著名的“将军”县,新

②两带:

生态观光带——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进行生态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积北方花境植物,营造流动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观。

康体休闲带——位于基地南部,南邻青山路,通过植物造景,设置康体步道及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休闲观赏界面,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场所。

③五区:结合现状交通分析和规划功能需求,设置入口广场区,生态观赏区,密林休闲区,果林风光区和园务管理区。

3.3.3环境地形利用——尊重自然,最小干扰

以保护和恢复基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和景观营造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力求创造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环境。

(1)地形

规划力求保留并突显山地特色,尊重并灵活运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现状存在的道路,并顺应等高线,进行交通规划,将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复杂且现状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顺应地形,设立架空栈道,一方面避免了对地形的大面积整改和对树木的过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栈道,在林间和开阔地中不断交叉穿行,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步行和观景体验。

③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特色,在公园制高点设置瞭望塔可供登高望远;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进行景观处理,展现独特的乡土田园风光;利用局部断崖进行艺术改造形成景观亮点。

(2)水体

①基地南侧季节性水系的处理

基地南侧水源匮乏,只在雨季时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决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匮乏,水流流速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设计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显的汇水通道,同时设计自然蜿蜒的岸线,并且与自然石块相结合,一方面丰富水体形态,另一方面为水体的流动增加阻碍,从而减缓流速,增加地表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丰富水底的地表变化,从而形成河流底部横断面形状的变化,使河水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了水体自净功能;再次,沿水岸种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丰富水岸空间。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优美的谷底景观,与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创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侧水塘的处理

基地北侧有常年存在的较大水面,水量受季节影响发生变化。该水库东侧还存在四个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规划将五个水塘连通,顺应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观,丰富水景层次,促进水体循环和净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灾。中心水体设计柔和自然的岸线,与各种水边和水上活动相结合,创造亲水的、同时安全性高的、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创造和维护水边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3.3.4强化人文资源特色——尊重文脉,注重乡土

根据规划主题,设计以将军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寻求文脉的传承。公园规划力图将乡土精神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公园。

例如,将军文化体验区主要景点包括“忆苦思田”、“烂漫童年”、“峥嵘岁月”、“荣归故里”等。“忆苦思田”景点设计,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对地块重新划分,种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保留乡土田园气息,并于其中设置景观凉棚、特色廊架以及农耕情景雕塑,建设成为当地中小学农耕实践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的时候能够忆苦思甜,感同身受荣成将军的吃苦精神,为传承将军文化提供场所;“峥嵘岁月”的景点设计,将当地民居改建为剪纸艺术馆,在剪纸的内容上表现荣成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荣成的民俗风情;“荣归故里”景点设置亲切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以景墙壁刻的形式讲述荣成将士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展示卸甲归田的老将军们的晚年生活,并为老年人设计丰富的活动项目,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举办老年书画评比展览、盆景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参与性。

再如,在入口广场内,设计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浓浓的乡土韵味。除此以外,公园内部的餐饮服务点,也可将荣成当地美食以及饮食风俗作为亮点服务进行推广,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

3.3.5建筑及小品景点设计——利用现状,功能置换

公园规划的核心景观区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将军文化体验区,地形相对平坦,是原有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园林局办公用房和苗圃等。规划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为主,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成当地民居院落风格,在一个个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讲述有关将军的成长故事,使市民在鲜活的家乡生活氛围中感受将军文化,提升场地的精神内涵,成为全园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经的开矿历史,基地东部现存大小不等的矿坑和断崖,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保留其中几个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矿坑,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和利用方式。较大的矿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处理之后,设计游人可进入的方式,形成别有风味的地下游憩活动空间。较小的矿坑则架设栈道,通过高低不同的栈道进入矿坑内部,让游人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

3.3.6设施材料选择——绿色环保,减少消耗

公园设计中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技艺,创造易于维护且耐久性高的景观。设计中将荣成乡土建筑形式与乡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头)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的营建上。例如,休憩凉亭以海草做顶,将乡土石材运用到茶室、滨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乡土风味且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乡土的石材还用来构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将军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为高硬度耐风化,因此能长久的维持其机能性。而海草本身虽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顶易于更换,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维护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观。

基地北部通过对台地地形进行整理,种植地被与低矮灌木强化地形肌理。利用风能设计一组风车阵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利用风车发电的原理进行能源的利用试验,建立小型的生态示范园地,兼顾景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3.7植物景观设计——适地适树,乡土为主

乡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植物群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地方特色明显,而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绿地的生命延续周期长,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节约和降低了绿化成本。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质瘠薄,地形复杂。因此公园首先选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据基地自然条件选择其他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丰富植物种类,包括女贞、赤松、竹子、杜鹃、野蔷薇等。植物种类确定之后,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将生态恢复作用放到首位,力求营造和谐宜人的绿色环境。

②种植能带来丰富季相变化的落叶树、色叶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园运用大面积的花境植物作为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在选择花境植物的时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参考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选用蓝羊茅、细叶芒、蒲苇、血草等观赏草。除了观赏草的种植之外,在公园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时期的开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创造四季变化的风景。

③挖掘果树花木的景观潜力,开展参与性活动

设计结合基地南侧现有的苹果林、刺槐和水杉,设计果林风光区。按照原有农田肌理进行场地划分和交通组织,增加当地果树品种(如桃树),扩大种植面积,并设廊架,大面积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时结合地形设置休闲娱乐场所,使得生产、观光、观果、品果等活动有机结合。

④大量种植北方花境植物,强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变化复杂,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凹陷山谷,梯田状地形层层跌落,给人苍茫、壮阔的视觉感受。设计保留并整理现状地形肌理,形成流畅的自然曲线形等高线,种植大面积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形成层层跌落的、流动多彩的花海景观,展示一幅原生态景观与人类精巧技艺相结合的美丽画面。

4结语

青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力求通过对现状自然、人文资源的归纳和整合,本着生态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在当前节约型园林的行业实践中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7

关键词:乡土树种;生态园林;绿化规划;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乡土树种一般自然分布在城乡结合部、近郊田埂、城市公园的山坡、山顶及风景名胜区域,是绿化、美化城市不可缺少的树种。生态公园,指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结合了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人造景观)各自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是公园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1.乡土树种适生生态性强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植物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质、水质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分之一。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而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口,乡土树种还能维持城市绿化长久稳定。免遭自然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严重损害,另外,由于城市生态立地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强、适应性强,便于管理。

2.乡土树种生态效益高

乡土树种多为高大乔木,据有关测算资料介绍,每公顷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产生氧气12吨,蓄水1500m3,降低噪音26—34分贝,削弱风速40%一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

3.性能价格比高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栽培得以肯定的,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单,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只要通过科学的配植和植保防护,完全可营造繁花似锦的美化效果,实在是极其优良的园林树木。乡土树种育苗技术成熟,苗木价格和管理成本都较低。大量应用则可以降低在成本和管理方面的费用。并且,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所以说乡土植物适应性好、抗性强、成本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作为生态公园要充分保留的自然山坡、林地、水系、自然痕迹等绿化设施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在充分保留风景原貌及植物物种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公园的绿化规划。

(1)自然植物群落的保护。保护原有景观不被破坏就是保护植物多样性,山林水体有落羽杉、池杉叶芽嫩绿,远有千年桐,先花后叶,满树雪白;山苍子点点淡黄的小花簇生枝条,充满早春气息,因此远山苍苍,暮霭茫茫。秋天近有落羽杉、池杉叶片变红,远有山乌桕、漆树为红叶背景林,季相变化明显,天际线优美,实为公园一大特色景观。该山林经过林相改造,多年来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不宜过度开发,应保留其现有的景观。自然林地的生态效益要远远高出人工造林。

(2)乡土树种的保护。对公园原有的大规格树木如:山乌桕、漆树、野牡丹、山苍子、春花等乡土树种,进行建档立卡,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严禁移植,落实专人进行严格保护。

(3)原有地貌的保护。保持公园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减少客土的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要的种植土,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田,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园内山地的绿化巧妙地利用了山体、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仅对个别树种进行客土回填,尽量做到了土方就地平衡。

城市植物造景应该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遵循植物固有的内在规律和城市独特的生境条件,依据地域文化习俗和市民的行为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对环境抗污染的生态调节功能。一方面要合理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规划布局,通过绿地的点、线、面进行合理的配置,以乔木为主体,以植物群落为基础,构建乔、灌、草、藤等复合生物群落,形成一定规模的植物群落,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运用乡土植物,增加乔灌草复层群落绿地,并注重空间绿化,提高绿量;另一方面要师法自然,用中国古典园林造林艺术技法,吸收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意境和含蓄美感的表现手法,在追求自然美的前提下,融合艺术美,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尽量体现园林的艺术性,优化树种配置,产生丰富的色相、季相变化,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达到生态和美学的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8

关键词: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朝阳市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始终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工作目标,坚持以“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现代意识,提高园林档次和绿地文化品位”为主导思想。但从目前的绿化建设速度和总量无法适应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就这些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一、朝阳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城郊防护绿地少,缺少具有一定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多年来朝阳市一直存在着重视市区的园林绿化,忽视市郊防护绿地建设。做为城市如果没有防护林的保护,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朝阳市在这方面投入的严重不足,城郊防护林发展缓慢,林网布局不均,林相破缺残损,树种简单,城市防护系统存在很大的脆弱性。

2、城市绿化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园林绿化力度加大,园林精品意识增强,城市绿化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实际上城市绿化投入远远满足不了这些需要,尤其是养护资金难以保障,重建轻管现象严重。有很多单位、居住区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去建设绿地,却很少养护,疏于管理。结果导致绿地使用寿命短,绿化景观效果差,绿化档次不高,严重影响了特色园林景观的形成。

3、中心城区绿化总量不足,绿化形式单一.近年来,朝阳市加快了公共绿地的建设速度,中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20多hm2,使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绿地增幅远落后于城市人口增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仍然较低。在绿化形式上片面追求只能从高空才能看得见单一品种的大面积、大色块的植物组合,缺乏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乔、灌、花、地被植物相结合为主体的绿化形式,墙体绿化、立体绿化等风格多样的绿化形式更是寥寥可数。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滞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进展缓慢,绿线管理制度尚未实施。没有绿地系统规划来指导城市的绿化建设,各系统、各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绿地建设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也就保证不了绿化用地的合理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做到有依据、有目标、有步骤地完成绿化任务。

二、朝阳市园林绿化的对策

要以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城市为绿化发展总目标,全面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体系,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景观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1、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尊重地方文化。每个城市都有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因此城市绿化具有综合性、历时性和地方性,要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充分融合。朝阳市地处丘陵山区,气候干旱、风沙严重、土壤贫瘠,因此要分析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确定绿化方案,切忌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盲目攀比。要在具体工作中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色,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环境特点,设置一些高品位、能反映城市风貌、树立城市形象的园林精品。做到乔灌花草合理配植,把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结合起来,切实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

2、尽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是建设的关键,加强城市绿化规划,合理布局绿地,增加城市绿化总量,大力推进城郊绿化,建立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一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使整个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环相结合,近中、远期相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分步实施。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制度,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这是绿化建设和执法管理的重要依据。

3、城市绿化应建立政府监督、考核机制。虽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把城市绿化工作放在城市基础建设重中之重的地位,但是城市绿化往往与商业、房地产业、道路硬覆盖等行业发生冲突,使绿地面积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已经规划的绿地经常受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侵占。居住区、单位庭院等绿地数量严重不足,尤其老城区,绿地更少。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绿化工作对各级领导的约束力不够,绿化工作没有像其他工作那样责任重、压力大,采取一票否决制。所以应该把城市绿化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监督和考核。

4、城市绿化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

境越来越关注,拥有多少绿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重要标志。“城市必须与自然共存”,“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提高城市绿化档次,优化城市绿地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对城市中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与提高,使城市人工环境合理再生,永续利用。使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达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5、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塑造中心城市新形象,要以绿化和环境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绿化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思路,建立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以城市绿化为核心、以乡镇生态绿化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把城市核心区绿化、建制镇的绿化和乡村绿化,放在相对位置,将城郊过渡地域及周边建制镇的绿化,一同纳入整个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中,相应地作出绿化用地安排,并且保护好自然山体,实施林相改造,封山育林。坚持以城带镇,乡镇联姻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总体推进,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使城乡绿化融为一体,促进城市的健康、永续发展。

6、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加强生产绿地建设。几十年来朝阳市的生产绿地都没有变化,一直保持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准,因此苗圃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没有像样的苗木基地,苗木稀缺,不但无法进行植物品种研究、培育等,而且苗木自给率低下,到外地购苗不仅浪费资金,而且不利于本地乡土化植物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所以应制定苗圃生产计划,按建成区面积的2%配足苗圃,并且必须随城市规划区的扩大而扩大苗圃面积。对于目

前朝阳市已有的一些个体苗圃,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苗源。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美化城市,为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体现城市的文化,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赵华伟,陈希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园林绿化发展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4,(4).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9

一、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县位于省南部沿海,属市南部县份,它东北与浦县交界,东南与东山县相连,西南与诏安县毗邻,西北与平和县接壤,地理座标:东经117°7′00″--117°23′00″,北纬23°45′00″--24°14′00″。县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根据1960--1999年的气候资料统计,年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0.2℃,最热月份为每年7---9月,年均日照2125.11小时,少照年均日照时数为1777小时,多照年均日照时数2574小时,年活动积温为7548.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14.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2493.2毫米,最少降水量1348.4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9月份,一日最大降水量达260.3毫米,全年降水≥0.1毫米的天数为138.5天,年均雷暴雨日数50.5天(最多75天,最少30天),多年平均暴雨日数7.4天,(最多13天,在1961年;最少2天,在1964年),年均蒸发量1718.4毫米,相对湿度79%。影响本县的台风每年平均4次左右,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发生时经常带有暴雨和大雨。

1.2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辖区有六镇(即火田、陵、东厦、莆美、陈岱和列屿),三乡(即马铺、下河与和平)、一个经济开发区及国有园岭林场、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全县共有172个村、居委会,26个作业区。据二oo二年人口统计,全县总人口41.3135万人(男21.5014万人,女19.8121万人),10.009万户,其中农户8.1591万户,农业人口31.5537万人(非农业人口9.7598万人),占总人口76.38%,实有农业劳动力15.4167万人,占农业人口48.86%。完全可以满足造林季节所需的劳动人数.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8.0173万亩,其中水田12.9619万亩,旱地4.9548万亩。

1.3绿化现状

县属沿海少林的县份。全县总面积154.674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15.8690万亩,非林地38.805万亩,森林覆盖率60.1%,绿化程度75.4%。全县森林资源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2.3770万立方米,其中林分各林种各优势树种总蓄积量为41.7342万立方米。疏林蓄积量为0.1251万立方米,散生木为0.281万立方米,四旁树为0.2367万立方米。绿色通道建设,全县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和江河堤坝沿线绿化722.8公里,占可绿化里程894.6公里的80.8%。城乡绿化,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36.03%、绿化覆盖率达38.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平方米。创建省级花园式单位5个,省级园林式村庄2个,绿色校园10所。建成绿色开发区1个。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73个,年我县荣获“省级绿化模范县”称号;古树名木保护,全县一级古树(500年以上)27株,二级古树(300-499年)113株,三级古树(100-299年)495株;古树群35个。

二、建设背景及其必要性

2.1建设背景

搞好城乡绿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年以来,中共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把“种植名贵树木,建设绿色家园”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年认真贯彻落实大造林绿化方针,超额完成了12.5万亩造林绿化任务,为我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必要性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搞好城乡绿化,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绿化事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使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要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碳增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抓好城乡绿化,增加森林植被,对于减缓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县地处沿海,生态系统脆弱,搞好城乡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县国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是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搞好城乡绿化,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也是展示我县良好形象和文明发展程度,吸引人才聚集和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

三、规划总体方案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紧紧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县城”及创建国家森林县城的目标要求,以“扩大城乡绿量,增加森林总量”为出发点,推行“以绿隔地”新理念,按照“山上抓提升,山下抓拓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县委、县政府开展的“村容整洁”活动和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大力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园林辐射乡村,城乡绿化同步发展,绿化水平显著提高,拓展农田、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初步形成城乡森林绿地有机结合、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的全县生态景观系统。

3.2规划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要求,分期实施,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的绿化目标。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宜居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海西交通网建设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四绿”工程建设,重点突出绿色通道、绿色县城建设。

生态优先,注重实效。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人居环境为内容,大力推广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促进植绿富民。

造改并举,建管并重。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造低质低效林分,坚持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综合效能;加强城乡绿化,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设成效,巩固绿化成果。

政策引导,全民参与。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四绿工程建设。

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编制相应绿化规划,并组织实施,合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

3.3规划依据

《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中国人民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建设的通知》。

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造林绿化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十二五”四绿工程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3.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5年,年至2015年。

3.5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经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建设目标。即:1、完成10万亩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工程(包括种植名贵、景观树;科学经营,培育中大径材;建立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复合经营模式);2、完成79个绿色村庄建设工程;3、完成30个乡村公园建设工程;4、完成15个绿色校园建设工程;5、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100%绿化工程;6、完成沿江、沿路一重山100%绿化工程(含“青山挂白”治理)。“森林县城”建设目标,按照县城规划区4公顷、乡镇规划区1公顷的片林造林指标要求,采取规模化、公园化的造林绿化模式,集中连片种植面积1亩以上的乔木片林。森林公园:县城新建一个森林公园面积20公顷以上、有条件的乡镇新建森林公园一个,面积8公顷以上。

绿色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县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45公顷,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2公顷。县城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8%以上,绿化覆盖率41%以上,人均公园面积11平方米以上。突出抓好县城、重点开发区、军营、校园的绿化示范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县城。

绿色村镇建设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荒耕坡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提倡并鼓励种植风水林,孝顺树,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

绿色通道建设目标:新建、改建、扩建高速公路两旁绿化带30米,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绿化带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绿化带3-5米,可绿化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到2015年,全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绿化率保持100%,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85%以上。

绿色屏障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沿路(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沿江、沿海(临海、临江一重山)、环城(城市周边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积极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将“三沿一环”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到2015年,全县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重点流域一重山和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达到95%以上,沿江一重山和峰头水库、瓦窑水库、杜塘水库一重山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工程建设方案

4.1绿色城市

4.1.1建设对象与范围

县城建成区内的各类公园、中心区绿地、街道、小区绿地、单位绿地、生产区绿地、开发区、校园、军营、河岸、拆迁新区、规划新区全部绿化以及建设城市片林等。

4.1.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各类公园:建设县城西侧的将军山森林公园及县城近郊的莆美水上公园、东厦海上公园、中柱乡村公园3座。公园绿地率达70%以上,其中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

②公共绿地:每年新建300㎡以上中心绿地2处以上。新增绿地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

③城市主次干道、河岸两侧各种植2排以上大树,行道树间距、高度整齐,乔灌花草合理配置。船场和大埔高速公路出入口做好桥底绿化和垂直绿化。

④立体绿化:每年新增立体绿化20处以上。

⑤开发区绿化:全面完成陵工业开发区绿色开发区建设。以片林为主(乔木占70%以上,面积一亩以上)的森林组团,开发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⑥校园绿化:完成绿色学校15所。校园道路、操场周边种植乔木为主,校园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⑦军营绿化:完成礁美海军绿色军营建设。营区四周种植成片防护林,营区绿化以乔木片林为主,营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⑧城市片林:县城建成区每年新增4公顷以上,环城林带(片林)每年完成34公顷以上。

4.2绿色村镇

4.2.1建设对象与范围

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的“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非规划林地。路旁:主要是指乡村级公路两侧边缘,农田区域的道路、生产用道、机耕道;水旁:主要是指水塘、灌溉渠、排水沟的边缘。

4.2.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公园:规划建设的绿色乡镇建成区新建一座面积达1公顷以上的公园,其中创建森林乡镇,要新建一座面积达3公顷以上的公园。公园绿地率达70%以上,其中片林面积占70%以上。

②绿地:规划建设的绿色乡镇建成区每年新建300㎡以上中心绿地2处,建成区沿路每500米有一处200㎡以上公共绿地,其中创建森林乡镇建成区范围内原则上要沿路每500米有一处300㎡以上公共绿地;

规划建设的绿色村庄每年新建200㎡以上中心绿地1处。新增绿地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全县共创建绿色乡镇7个。

③片林:规划建设的绿色乡镇建成区每年新增1000㎡以上片林,其中创建森林乡镇建成区每年新增1500㎡以上片林。单片片林面积不少于500㎡。同时建成一定规模的环镇林带或片林。

④“四旁”:全县共创建绿色村庄79个。规划建设的绿色村庄,村旁、宅旁种植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比例占40%以上,户均种植5株以上;路旁、水旁宜绿化地段各种植2排以上优良乡土树种。

4.3绿色通道

4.3.1建设对象与范围

①新建和已通车的高速公路隔离栅内,国省道、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内。

②新建铁路、国省道用地红线范围内两侧10-20米,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内两侧3-5米的范围。

4.3.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通道绿化:高速公路隔离栅内两侧,铁路、国省道、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两侧要因地制宜,在规划范围内的宜绿化地段建设以片林为主,乔灌结合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

②通道绿化标准及树种配置:高速公路隔离栅内两侧,靠路两侧各种植10排以上的景观乔木树种;国省道用地红线范围与主城区的通道两侧各种4-7排乔木树种,靠路两侧各种植2排景观乔木树种;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种植2-3排阔叶乔木。

4.4绿色屏障

4.4.1建设对象与范围

沿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红线外两侧,在1公里范围内的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沿江:重点流域江干流及一级支流两岸,河岸或干堤外,在1公里范围内的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沿海:沙岸从宜植树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不少于200米,泥岸从红树林或宜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林带宽度不少于100米,岩岸指临海第一重山脊的临海坡面。

环城:县城建成区边缘,在1公里范围内的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重要水源地水库:峰头水库、瓦窑水库、杜塘库区范围内,尤其第一重山脊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

4.4.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三沿一环”:沿线规划范围内的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林中林缘空地(1亩以上)等无林地、疏林地、稀疏林分(郁闭度小于0.5)、稀疏经济林(保存株数少于合理株数的50%)、稀疏竹林(保存株数少于合理株数的50%)和25º以上荒耕坡地、无林地造林密度应达到造林树种的合理密度;疏林地、稀疏林分、稀疏经济林、稀疏竹林应进行补植套种,达到合理密度。

②废弃矿山“青山挂白”治理和植被恢复区域:沿路(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交通主干线)、沿江、环城一重山范围废弃矿山“青山挂白”,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③水土流失治理区:重要水源地水库库区内,尤其是第一重山脊的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应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造林密度应达到造林树种合理密度。

4.5建设进度

按规划要求,年完成30%、2012年至2015年完成70%。

五、造林绿化主要技术措施

5.1山上造林绿化

5.1.1培育多功能森林技术。①速丰林与乡土树种(含生态林)形成“嵌合式”分布模式,工业原料林降低集中连片的生态风险。②提倡免炼山造林,实现造林工程二氧化碳零排放,培育土壤肥力。③提倡多树种复层混交、提高光能利用率。④使用良种壮苗、混系或无性系轻型基质苗上山造林,为高产优质打下基础。⑤因地制宜、推广配方施肥,适时适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对土壤的破坏。⑥使用草甘膦除草、促进林下植被正向演替,加快培育林下植被多样性。⑦推行速丰林择伐、不炼山萌芽更新,减少采伐和炼山对林地的破坏,培育土壤肥力。

5.1.2山上补植,按照林分现状和经营方向补植,以相思、红锥、米老排等乡土阔叶树种为主,采用i级苗造林。

5.1.3矿区植被恢复,对废弃矿区采用客土回填和生态植被恢复。回填客土厚度一般为20-30cm,并施基肥。采取种子直播和人工植苗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森林植被。在弃渣坡面铺生态植被毯,生态植被毯含有草种、保水剂、营养土等材料,恢复植被。

5.1.4沿海种植相思、木麻黄为主,湿地种植红树林为主。

5.2山下造林绿化

5.2.1城市绿化。实行立体化、园林化绿化,以发展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为主。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应与城镇建筑、构筑物及其环境相协调,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立体配置。乔木选用阔叶常绿、生长期较长的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栽植密度按城镇绿化相关标准设计,常绿苗木带土栽植。片林树种采用胸径3—8cm以上大苗,行道树胸径采用10cm以上大苗。

5.2.2乡镇绿化。选择生态防护功能强、美化效果好和经济效益佳的速生树种,以相思、香樟、芒果、桃花心木、降香黄檀、印度紫檀、金丝楠木等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

5.2.3通道绿化。绿化树种主选香樟、天竺桂、重阳木、芒果、鸡冠刺桐、美人树、黄花槐、水翁、高山榕、垂叶榕、盆架子等,栽植密度不低于造林技术规程密度下限,可以适当密植。一般种植2排以上,路边空地可多排种植,间距4m以内,苗木胸径3-8cm以上。

六、种苗规划

6.1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6.1.1国有苗圃。可以依托林下、亭下、岩溪、天宝、南靖、中西国有林场苗圃,马口林业组培中心,市农科所和邻县县林业局苗圃。

6.1.2社会苗圃。东南花都周边、浦赤土苗木集散地、本县个私苗圃等。

6.2绿化树种分年度需苗量

6.2.1年:上山容器苗1000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8cm以上苗木20万株。

6.2.22012年:上山容器苗100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8cm以上苗木15万株。

6.2.32013年:上山容器苗100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8cm以上苗木10万株。

6.2.42014年:上山容器苗100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8cm以上苗木10万株。

6.2.52015年:上山容器苗100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8cm以上苗木10万株。

七、投资估算

7.1估算依据。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专项绿化经费;部门、企事业单位投资绿化经费;社会、个人投资;农村投工投劳等。

7.2投资估算。年投入1000万元,省、市专项80万元;县财政专项200万元,县各部门投资100万元;乡镇财政专项100万元;社会、个人投资200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算320万元。

八、效益分析

8.1生态效益。按年净增有林地面积1.5万亩计,至2015年底,全县净增有林地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4.8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37.5万m3以上,增加森林碳汇68.6万吨(人工造林每生长lm3木材,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8.2社会效益。树木的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Co2),释放氧气(o2),全球总碳量约2.48万亿吨,其中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中。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既能达到保障农业增产、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又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等作用。

8.3经济效益。预计20年后,已种植的珍贵树木和优良乡土树,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为木材战略资源储备创造条件。

8.4综合评价。植树造林绿化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宜居生态县的具体步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通过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使城市逐步生态化,乡村不断园林化,城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文明不断进步。

九、建设保障措施

9.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各乡镇、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把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本部门重要工作。成立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里已成立了由县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人武部、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农办、绿化委、经贸局、外经贸局、监察局、财政局、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交通局、公路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团县委、妇联、高速公路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县绿化办。各成员单位要注重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做好规划、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本辖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与实施。

9.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绿化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建设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文化意识,形成植绿、护绿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各种工宣传工具,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和创建“森林县城”建设宣传造势。各乡镇、开发区要分别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鼓励各有关单位、群众认养古树、认种名贵树木,引导农民根据本村特色投资投劳参与造林绿化。

9.3合理规划,确保质量。各乡镇、开发区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见缝插绿,挤地植树”和“生态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原则,结合县委、县政府开展的“村容整洁”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规划。大力提倡以种植阔叶乔木(中大苗.胸径3cm以上)为主的意识。强化示范推广作用,打造一批半小时活动圈的绿化精品组团。要做好分类指导和植后管护,确保种一株,活一株,植一片,绿一片。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篇10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园林;

1现代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1.2现代园林的产生

自然观促进了现代园林理念的发展。然而中国的近代园林的发展,却是在外来文化借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在洋思想、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殖民形式园林的创作。1908年“法国公园”即复兴公园建立。1919年“极斯尔公园”即中山公园建立。这一时期公园多采取法国规则式和英国风景式两种。它们都只不过是为殖民者开放的公园。1906年在无锡、金匮两县乡绅俞伸等筹建的“锡金公花园”算我国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公园,该园特点是采用多建筑、无草地、有假山、自然式水池等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自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对国人开放的近代公共园林。1979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造园运动再度兴起。

1.3现代园林的发展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功能主义这种以功能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得城市的发展呈现匀质性,不能提供其原本天生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后工业时代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的状态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社会发展的动力由生产转为消费;50年代人文主义应运而生替代功能主义成为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主流;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出现了推崇和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潮。受格罗皮乌斯、布劳耶和唐纳德等人的现代设计思想的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也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变革。

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学者从环境保护出发,开始提出了在城市建立林带网的布局模式,在城市郊区营造森林公园、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休养疗养城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森林生态系,将森林引入城市,形成环状放射的林带网。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开创了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时代。近30年来以来,遵从自然的设计模式在生态学和人类活动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园林规划设计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学以及各种先进的枝术如GiS遥感技术等,而成为环境主义运动中的中坚。二十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得到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观成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2我国现代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优先、节约型园林和低维护管理等词是现代园林的热议问题。尽管很多想法都是很好的,但真正在我们的大地上统统都体现出来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的努力。需要全国各部门、各单位、各工作人员全面的提升与交流。下面总结一下目前我国现代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

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问题在园林界已经基本达到统一认识,因为它是最终评价园林建设质量的标准之一。理论上说,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植物最容易被忽视。到今天方案一提出都说以植物造景为主,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态性、可持续利用等。

2.2规划设计环节偏重于描述性文字而缺少相关的科学技术措施设计

由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规划设计环节偏重于描述性文字而缺少相关的科学技术措施设计。植物品种选择搭配不甚合理――树种选择单一,景观色彩单一;绿化理念缺乏整合;植物功能单一;空间利用单一等等。

2.3景观风、崇洋风、奢侈风随处可见

景观风就是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不考虑植物是否真正适合栽种地的条件。90年代初草坪热风靡全国,景观大道、雕塑热、喷泉热仍旧不减;崇洋热指一味崇拜国外文化艺术,忽略了本土文化、本土树种、传统的园林艺术,建设了一些不伦不类的“洋化工程”。如居住区的风格――欧洲风情、俄罗斯风情、土耳其风情等等比比皆是;奢侈风则对资金浪费很大,追求材料的高档次,资金的高投入,大量堆砌小品和雕塑,大量运用名贵的外来物种,大量移植大树、古树、古桩。

2.4目前植物设计存在一些误区

2.4.1割裂与漠视:割裂植物景观设计与园林设计的关系,认为园林种植只是一个园艺或林业建设的过程,“园林设计”对其不屑一顾。

2.4.2简单与僵化:即使对植物景观关注一下,也是把植物景观等同于其他要素,看成一般意义上的景观,人们习惯于把植物当做一种与砖块、石头一样的材料。

2.4.3封闭与自限:画地为牢,把植物景观设计只作为怀旧的艺术或逃避现实的手段,把模仿传统的园林或桃花源式的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仅有目标,而不关心种植设计应有的“文化前进与革新的媒体”之职责.植物拥有生态责任、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

2.4.4力有不逮:面对生活中活生生的植物材料,面对复杂的植物和场地的关系,面对植物在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中千变万化的多重选择,面对建筑在沙滩之上的设计理论体系,艺术家感到力不从心,战战兢兢,甚至选择了敷衍、退缩和逃避的策略。

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应对全球变化的措施;改善人居环境――降温、降噪、杀菌、除尘;减缓热岛效应;营造生态空间,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等。面对这样的国家政策机遇,面对这样的全球环境背景和园林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挑战,我们提倡建设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措施。

3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园林规划

3.1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建设

3.1.1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建设的理论基础

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为基础;强化节约意识是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关键;生态学理论是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有力保障。另外有关学者在分析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即生态原理、形态原理、文态原理、心态原理。

3.1.2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建设的宏观策略

3.1.2.1尊重自然是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前提――保护好现有的乡土野生绿化资源;尊重场地的自然过程;让自然参与设计,我国在这些方面起步较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之下国外的较成功,生态工程如生态廊道的建设非常值得提倡。

3.1.2.2地方性是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基础

选择乡土物种,乡土材料;构建地方群落;形成地方风格。由于乡土植物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管理简便、易于获得、特色鲜明、效益明显,所以是作为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最佳选择。

3.1.2.34R原则是执行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的有效途径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再生

3.2节约型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和方法

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原则。

3.2.1应用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方法

改变以硬质景观为主和不重视绿结构的造园方法,以合理的植物造景为主,同时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和配植方式,提高生态效益。

3.2.2植物造景选用节水植物,改变植物的浇水方式

合理选用节水植物和种植方式。复合结构即可增加绿量,又可避免生态位的竞争,节省空间和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且耐粗放管理。

3.2.3选用乡土植物。

乡土树种是最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合理应用乡土树种即可节省开支,又可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例如蕨类植物如贯众、井栏边草、石韦、阔鳞鳞毛蕨、斜方复叶耳蕨等在华东地区分布广泛,抗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繁殖速度快等等特点选用乡土植物。植物造景是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的根本途径之一,只有搞好植物造景,才能建设生态化的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