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特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09

医学专业特长篇1

倪青,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5号

邮编:100053

出诊时间:每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个人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科委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目前承担北京市重大项目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国家科委中央级科研院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的研究。

近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著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2003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优秀中西医结合抗SaRS科技工作者”、第二届“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抗SaRS特殊贡献奖。2002年入选北京市“第十批科技新星”。已在国内核心医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与他人合编医学著作28本。

专业特长:擅长采用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甲减、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血脂紊乱及其相关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症。

尤传一,67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221号

邮编:200040

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个人简介: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曾任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上海内分泌、糖尿病学会委员,上海糖尿病康复协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老年内分泌、糖尿病。

包美珍,77岁。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25号

邮编:300074

出诊时间:代谢病医院:每周三、五上午;南开医院:每周六上午。

个人简介:1947年毕业于上海禅文女中。195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原齐鲁医学院6年制);1954~1999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工作;1999~2002年在儿童医院专家门诊工作;2003年至今在天津市代谢病医院每周两次门诊,南开医院每周一次门诊。曾于1983年、1992年两次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内分泌及代谢病。曾50余篇,参加著书20余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至今)。

专业特长:小儿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肥胖病、糖元累积病、pRU。

舒昌达,76岁。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地址:重庆市袁家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邮编:400016

出诊时间:每周一下午,周二、四上午。

医学专业特长篇2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医学专业特长篇3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别推出“专家风采”一栏,逐一介绍本刊专家顾问,旨在为读者和专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衷心感谢专家们为杂志做出的无私奉献!

蔡东联,57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地址:上海市长海路174号

邮编:200433

个人简介:1969年12月入伍到上海警备区任卫生员、助理军医;1979年9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留校在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教研室任助教、讲师;1988年8月到特殊毒理学教研室任讲师;1991年11月后历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副主任、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起任前全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1999年任全军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全军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务理事等;《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营养师杂志》(电子版)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营养师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专业特长:从事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医疗和科研近38年,对临床营养学造诣颇深,在疾病营养代谢和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制剂、营养软件研制及疾病营养代谢研究均有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糖尿病治疗专家系统为上海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包括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所有内容。目前所在科室为国内唯一的临床营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出站博士后1名,毕业博士8名,硕士14名,在读研究生20余名。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基金课题,获国家、军队医疗或科技奖6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全国中医科普专家。主编出版《实用营养学》、《营养师必读》、《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等80多本,300余篇。

袁申元,75岁。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内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崇内大街2号

邮编:100750

个人简介: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4年在北京同仁医院内科实习,毕业后工作至今,在同仁医院从医52年。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老专家糖尿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历任北京同仁医院大内科主任、糖尿病科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曾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消化系病学会主任委员。

1990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被列入美国及英国剑桥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担任《中国微循环学》、《微循环学杂志》副主编及《中国全科医师杂志》等几种杂志的编委。擅长糖尿病、临床微循环障碍疾病的诊治。110篇。与同道合作获奖2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3名。参与著书7部,主编糖尿病科普书3本:《名医名家谈糖尿病》、《专家谈糖尿病饮食技巧》、《2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其中《2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对全国社区糖尿病防治有广泛指导意义。

专业特长:糖尿病及全科医学。

朱大龙,50岁。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一、二上午

地址:南京市中山路321号

邮编:210008

医学专业特长篇4

关键词:高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 模式的主要特色

(一)“三层”内涵

1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和服务宗旨,是特色的关键所在。“三个”面向,既体现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教育上,也体现在实用人才短期培训上。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充分体现了“三个”面向办学思想,是践行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的特色彰显。

2 长育短训结合。长育短训结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样式和办学模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用人才培训选项+长育短训机制=效果最佳”,这是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表达公式,是特色的创新之处。长育系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层面;短训系指基层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是学院发挥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直接实现产学结合、直通职场需求的人才“深加工”的重要形式。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长育短训结合,以长促短,以短优长。

3 高质量地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是依据学院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是特色的核心表现,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则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形成特色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学院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培养德技双馨、理用结合的实用人才,不仅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医务人员,而且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办学宗旨。

(二)“四个”特点

1 独特性。立足于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平台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机制及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学院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从垒省和全国来看,无论是同类院校,还是医学院校,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至今只有该学院特有。

2 先进性。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则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持,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学院在省内外率先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体现出围绕和服务重点的先行性,体现出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广大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性。同时,学院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平台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并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推手,促进垒日制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免费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具有办学特色的先进性。

3 稳定性。正确的办学定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以及规范的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长期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护类专业,促进和保证了乡村医生培训多年不间断,步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呈现出稳定运行、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4 动态性。学院面向农村免费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在动态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医护类主体专业,引领着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继续深人推进。

(三)“五个”作用

1 服务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最直接地体现了学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拓展和实现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办学功能,直接惠及农民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2 双赢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双赢作用主要表现为:事业双赢,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和学院全日制教育事业,人才双赢,促进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高和教师教学思想及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资源双赢,卫生资源共享互利,扩大了学院实习基地,有益农村相关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桥梁作用。通过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搭建学校与农村、培训与就业、需求与服务的直通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了解农村基层卫生状况和实用人才需求,检查和改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4 促进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对学院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医学类专业更为明显。学院把从乡村医生培训中获取的经验和信息,移植到医疗和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按照贴近实际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和农村卫生需求及发展。

5 示范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作为最有成效独具风格的短期培训人才的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民办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四性凸显(实践性、开放性、服务性、职业性)的“学校面向基层、教育立足服务、培养促进培训、长育短训互动、育人注重需求、优化就业素质”的基层实用人才培切i机制。以这种机制运作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仅对学院其它专业教学改革是一种示范,对省内外其它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将起到示范作用。

二 模式的成效彰显

(一)深化了办学理念

通过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和推力的的长育短训,引领垒院教职员工走进一个教育教学思想的新领地。确立了“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家执教”的办学理念l践行了“德慧双修、明道优术”的校训,弘扬了“诚信、奉献、求真、务实”的校风和“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学风。这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诚信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服务一线,三是德技双馨,理用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深化,激发了办学活力,坚定了服务面向定位。

(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潜能,服务基层,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在社会责任的推动下,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及形式。同时,以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推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学院制定下发了《德育大纲》,注重对学生实施“德技双教工程”,坚持专业教育与品行教育相结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多途径获得思想品德的丰收。

(三)推进了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坚持以社会服务为桥梁,以乡村医生培训为推手,多渠道地检验教学内容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契合度,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推进了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以临床医学为例,在限选课中增设了医用生物学、医用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设置了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政策和法规等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了临床中医、医疗康复、临床护理、皮肤性病学、农村(社区)卫生保健等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了地方病防治、健康医学等专业深化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相继开设了摸拟医院、摸拟病房及摸拟护士站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技能培训比例,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拥有总值为4500万元的医学教学仪器设备,解剖标本陈列馆陈列标本7000余件,均为学生动手制作,是山东省最大的人体标本陈列馆,其中足神经血管等7件标本人选中华解剖图谱。学院医护实验实训中心,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建设基地和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四)提升了教师素质

短训优化长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通过乡村医生培训的教学实践、与乡村医生座谈交流以及其它途径等,教师们获取了有益经验及信息,启迪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强化了面向基层做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校院结合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和开展科研,这样不仅加强了教师队伍素质,而且还更好地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引导了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由于就业观念异同和城乡差别等因素,不愿去基层和农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组织在校学生与乡村医生进行座谈交流,以毕业学生和培训结业的乡村医生在基层事业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学生,促进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医护类学生把基层医疗卫生一线岗位作为重要的就业去向。截止2008年7月,学院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医护类毕业学生2835名。2006、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84%、91.04%,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1%。近三年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为96.83%。

(六)扩大了实训基地

学院把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地医院和乡村卫生室都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形成了实习实训网络体系。

三 模式的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在校外拥有多所附属医院和数十个临床实习基地。学院把参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医院和乡村卫生室也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扩大,为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搞好实习,增强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我院与附属医院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科学安排实习任务,并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并选派优秀的代课老师负责实习管理。

(二)聘请兼职教师任教

为了使乡村医生培训更具实效,学院还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聘请了大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为乡村医生授课。例如,学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班上课,深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三)建立临床教研室

为了组织好校外临床教学和实习实训,学院在附属医院都建有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医院科室主任担任,并且教研室做到了“四有”:有教学场所、有教学制度、有教学课件、有教研活动。

(四)开展校院技术合作

每年学院教师都会分批分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医院医生也会不定期到学院参加业务培训,理论深造,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例如,学院组织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关专家参与编写了《中西医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共18册),此教材填补了我国高职高专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材建设的空白。

(五)发挥技术优势帮扶

学院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服务的帮扶活动。例如组织专家教授为医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到附属医院帮助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指导考试工作等,并于2005年学院在开展医疗帮扶活动中向济阳县等卫生和教育单位无偿捐赠了100台显微镜。

四、模式的前景展望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显著的人才培训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地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责任和宗旨,获得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在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校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这一突破口和抓手,得到省部级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今年初卫生部主要领导派调研组到我院对乡村医生培训进行了垒面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长姜大明在一份介绍我院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情况的新闻内参上批示分管省领导组织力量对此项工作进行调研。其它省市领导和主管部门同志也先后到学院指导乡村医生免费培训,都给予了褒奖。这些都将成为推进“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运行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医学专业特长篇5

王建华,43岁。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四上午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63-1号

邮编:250013

个人简介:现任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内分泌学科带头人。曾在天津医大总院内分泌科暨内分泌研究所进修学习,并取得卫生部内分泌高级医师培训班毕业证书。

主要社会兼职:山东省内分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审顾问。主编《谁是糖尿病人的保护神》、《糖尿病用药咨询》两部糖尿病专著,先后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发表医学科普文章200余篇,被国内多家媒体聘为特约专家及专栏撰稿人。近年来,应邀在各地举办糖尿病教育讲座30余场,深受患者好评,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普宣传先进个人。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内分泌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各种顽固性高血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坏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根据糖尿病发病机理,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提出了2型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模式,临床疗效显著,得到医界同仁的高度评价,相关论文在全国糖尿病学术大会上交流。

施秉银,47岁。教授,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健康路1号

邮编:710061

个人简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现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陕西省“三五”人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资助。于1998年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5年获中国医师奖。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及研究工作,尤其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风湿病方面有较深造诣。在糖尿病胰岛素代谢动力及肥胖、甲状腺疾病基础及临床方面研究较深入。擅长糖尿病、肥胖、甲亢、甲状腺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相关科室信息:本科室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内分泌代谢病科室,内分泌学博士点。其中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处全国领先水平。

吴松华,63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专家门诊,每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地址:上海市宜山路600号

邮编:200233

医学专业特长篇6

1.1职业病发病人数将继续上升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规模仍将会继续扩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工业经济仍处于粗放增长状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和人文发展现状、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卫生监督管理仍存在问题、许多领域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原因,专家估计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职业病发病总数还将继续上升,且急性新发职业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职业病多有较长的潜伏期,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短期往往被忽视,以尘肺为例,从接尘到发病可有10年~20年的潜伏期,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这些都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职业病发病总数仍将呈继续上升趋势。

1.2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摸索中前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包括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的出台和不断完善,职业病目录从建国初的7种也增加到目前的115种,但我国的职业病防治之路一直在困境中前行。以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例,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病防护无论在立法、监管、统计、保险、赔偿等多方面目前均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美国、英国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了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成为当时最全面、最严谨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而我国在这方面则落后了40年。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在职业病三级预防中主要从事一级预防工作,而我国面临大量的人群,从事第三级临床预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再如职业病防治机构的设立形式是独立的机构(职业病防治院),还是建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室或建立在综合医院的科室,而目前多种并存,优弊兼存、水平参差不齐。

2职业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面临难题

与我国目前严峻的职业病防治形势相比,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力量薄弱,远不能满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老化严重,直接影响职业卫生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才能为我国职业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多年来职业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一直面临着众多难题和争议。

2.1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争

一般认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研究从事职业的个人和群体与职业有关的健康问题,它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职业医学临床医师工作性质涉及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为典型的临床医疗工作。职业医学的学习为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而其学生毕业后注册为公共卫生医师不从事临床工作,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疗系又不重点讲授和学习职业医学,形成一很突出的脱节,也带来新的问题,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还是临床医学?当前,职业医学临床医师的主要渠道有公共卫生系列的预防医学毕业生和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预防医学专业由于课程临床内容比例低、实习短、临床基本功薄弱,临床能力需要提高,特别是职业病与中毒的应急救援面临很多专业上的不足;而临床医疗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医学临床工作,缺乏职业卫生学、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对职业病专业知识非常生疏。由于这些局限,无论采用现有的何种培养模式,都不能满足职业医学临床医师的专业知识构成需要。也正是职业医学临床医师从源头就面临着这种问题,成为职业病临床医师缺乏的突出原因。职业医学既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学科,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学教育机械地分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专业,人为地制造“治疗”与“预防”的鸿沟,这无疑为职业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人为的难题。

2.2职业医学的学科属性

职业医学的服务对象是职业人群,而职业医学临床医师则面对的是三级预防中的患病职业病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该类人群必将越来越少,西方发达国家已没有职业病临床学科,或将相关病人分在其他内科系统治疗。那么,是否同样会有一天,在中国职业病人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少?在未来的数十年内,我国工业化现阶段常见的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等职业危害,有望在大型企业中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是国家的大幸和巨大进步,而那时是否也面临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的失业?那么职业医学是否是夕阳学科?还有哪位医师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而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医学的服务范畴目前得到了扩展延伸,生产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仍是长期有待解决的问题,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劳动安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亦将不断成为对职业医学新的挑战。职业医学从传统的主要面对工人所患法定职业病和职业性伤害的诊治和劳动能力鉴定,延伸到面向一切职业人群,研究和解决如何早期发现和有效防治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新职业病、亚临床病变和远期健康影响,以及因职业人群的心理、行为、人-机工效关系、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工作相关疾病的广阔领域。特别是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相互渗透与融合,为职业医学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医学无疑又是朝阳学科。同样的问题,职业医学是综合学科还是医学专科之争,职业病临床涉及内、外、眼、耳、皮肤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疾患;但职业医学又具备医学专科独特的规律和要求,决定其职业病诊疗和技术服务特有的知识跨度和专业内涵。

2.3职业医学临床医师价值的定位和实现

职业医学临床医师同其它学科临床医师一样,面对的首要是病人,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致劳动者损伤的早期检测、诊断、救治和康复,以及识别、评价、预测和防控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以职业病诊断为例,由于我国职业病诊断兼具医学诊断和归因判定的特点,职业病是医学和法律双重意义上的一类疾病,职业病诊断、诊断医师资质认证和职业病康复结果判定都受到医学和法律的双重管理,职业病诊断临床医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法律、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另外,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职业病与中毒救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病临床医师还须具有处理职业病化学品中毒的医学救援能力等等,而这些往往是一般临床医师所不具备的。职业病临床医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拥有更广泛的知识结构,但其相应的回报却与付出十分不符。由于目前职业医学临床专科在医疗机构内整体布局、经济收益、机构内外影响、学术位置等方面所占份额较少,职业医学临床医师培训、绩效考核、晋升等,大多参考内科医师,缺乏职业病专科考核体系和标准。而以目前的评价或考核体系,体现的是以“多劳多得”的价值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考虑到职业医学的特点,以该评价体系却无法体现职业病临床医师的价值,一方面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为来自社会底层的低收入阶层,自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和部分政府的职能,另一方面职业疾病的病例人群相对较小、服务产出效益低,其所创造的的经济效益自身生存与发展都很困难,在医疗机构总体效益中占很小一部分,甚至是“负数”,在医疗机构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仅占很小的位置。结果,其相应临床职业医师的经济收入、学术地位等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职业医学临床医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积极性,使得职业医学人才一方面来源不足,另一方面大量流失。

3职业医学临床人才培养思考和建议

3.1制定职业医学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

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我国工业革命还在继续,我国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对大量的三级临床预防的职业病人,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基本控制大量的新发职业病例人群。职业病的防控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水平,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的重视和总体规划,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国家职业病防控和职业医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给予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起适应我国需要的职业医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职业医学人才发展的长期战略和长效机制。

3.2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面对我国职业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诸多缺陷和不足,要加快医疗教育体制改革,从源头上保障职业医学临床医师的培养和发展,包括改革高等医学专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相关专业临床实习设立以及医疗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职业医学专业博士、硕士等,并进一步完善职业医学临床医师继续教育,如职业病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诊断职业医师培训等,通过多途径培养多层次专业人才,并加强本领域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提高机构的整体水平,与我国日益增长的职业病防治任务相适应。

3.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我国职业病防控形势严峻,但另一方面,职业医学的发展又面临重大的机遇,我国拥有大量的职业危害暴露人群、拥有大量的研究现场等科研优势,对众多新材料、新技术的生物全性研究都面临着重大机遇和突破前沿,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促进我国职业医学的发展并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并与国际接轨的我国职业医学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他们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开阔性视野,具有推动职业医学学科发展的创新能力、有大局观和宏观决策能力,核心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宏观决策能力。在我国职业医学领域重大疾病诊治、防控和科技创新中能够担负重任,引领我国职业医学的发展并在世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4爱护、留住人才

医学专业特长篇7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围绕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为切入点,设计“特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理念上与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接轨,具体方案又具中国特色及中南大学特色的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医学人才。

   2.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块设计原则目前全国有十余所高校设立了特种医学专业,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中南大学“特种医学”课程体系设计将综合各高校“特种医学”学科特色,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凸显本专业学科领域前沿性问题的同时,注重掌握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3.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引进人才、组建教师梯队。在师资上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梳理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建立全新的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对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原则,在对国内重点院校特征医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校特种医学专业的培养的方向为细胞移植辅助组织修复研究,肿瘤放射治疗前后分子影像评估,肿瘤放疗抵抗的生物学评估研究,生物医学新材料与放射增敏的研究,就业环境与职业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运动创伤修复研究。

   (3)协调发展,互相渗透,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运动医学与影像医学的交叉,运动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及影像医学的交叉,职业病学与毒理学的交叉,影像医学与细胞生物学的交叉。

医学专业特长篇8

一、基本情况

截止__年10月底,我市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938人,医疗卫生单位在职职工19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33人,占干部职工总数的89.4%。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5人,占0.3%,大学本科411人,占23.7%,大学专科681人,占39.3%,中专及高中636人,占36.7%;高级职称95人,占5.5%,中级职称696人,占40.2%,初级职称942人,占54.3%。工勤人员189人。年龄状况为:35岁及以下508人,36-40岁490人,41-45岁468人,46-54岁366人,55岁以上90人。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机制创新,引、育人才。人才引进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卫生人才工作的重中之中。我们结合各卫生单位实际,广泛吸纳借鉴先进经验,着力创新人才建设的机制,夯实了人才兴医战略的基石。一是创新“五湖四海”引人才机制。牢固树立人才不问出处,不论身份的理念。制定“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出台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对引进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及重点专科人才,提供租赁住房、补助金,并在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招聘录用的硕士研究生,除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外,优先考虑课题申报、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及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协助安排配偶招录聘用,每月发放补助金。今年4月,由党组书记、局长挂帅,由分管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带队,到武汉、宜昌等地招募人才,全系统计划招聘19个工作岗位,报名人数206人,5月,对符合参加笔试面试条件的131名考生进行了公开招聘考试,择优录用48人,其中本科15人,专科33人。近年来,各医疗单位先后引进重点专科人才、急需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100人,招聘录用硕士毕业生3名,大学本科毕业生99名,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统的人才队伍。二是创新“千方百计”育人才机制。出台“人才成长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举措。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定期选派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驻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积极开展“传帮带”和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培训。依托继续医学教育和省市级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近年来,各医疗机构共进修培训一万多人次,多次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举办讲座500多场次。按照《湖北省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的要求,卫生局积极做好项目落实工作,制定了《当阳市卫生局乡村卫生人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案和培训计划。分两次对乡村医生及乡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共培训550人。每年卫生专技人员都参加了继续教育网上公需科目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已有一大批业务技术精、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走到了关键岗位。

(二)科学使用,规范卫生人才的管理。局党组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为医疗发展的第一要务。各医疗机构先后制定了“人才梯队建设制度、人才引进、岗前教育制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人员聘用及评价管理办法、职称管理制度、专业技术岗位(特殊岗位)准入规定”等制度,按照规章制度管理人事工作。建立优秀人才评价体系,出台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等及人才聘用评价,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束缚,“不拘一格”用人才,确立全新的用人导向。卫生系统先后有14人担任学科带头人,3人成为当阳市市管专家。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年初卫生系统人才培养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岗位传帮带等方法,分层次有重点的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市医院与宜昌市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宜昌市一医院每月派专家教授到市人民医院出诊。各医疗单位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把医务人员派到北京、武汉、宜昌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院进修学习,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共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30余人,各乡镇卫生院共选派业务骨干70余人到市直医疗各单位进修学习。这些人才回院后给医院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增长点。

卫生局党组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为专科建设指导思想,走特色专科建设之路。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批独树一帜,各具特色的专科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技(拔尖)人才。市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肝胆外科、神经外科、白内障复明、微创介入治疗、腹腔镜治疗、妇科等专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现已开设临床科室23个,一级专业学科达到19个,二级专业学科达到46个,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2项,宜昌市科技进步奖14项,当阳市科技进步奖50项,有7个专业学科被命名为宜昌市乙类重点专科;市中医院以中风病防治、慢性病治疗为特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治为特色;市妇幼保健院以产科、生殖科为特色。这些特色专科的成立,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四)提高待遇,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感召力,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一切围着环境转,一切盯着环境干:一是政治上给待遇,深入开展“双推”活动:推荐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推荐党员优秀人才担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张贴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让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开会坐前排;每年举办一次优秀人才迎春茶话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在卫生系统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风气,营造出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氛围。二是事业上给平台,各医疗卫生单位十分注重根据人才特长选人用人,竭力为人才队伍营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干事创业平台。不断加强硬件建设,购置医疗设备,为人才队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经济上给待遇。薪酬分配向卫生专技人员、骨干人才倾斜、向有特殊贡献的岗位倾斜。对获得当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宜昌市卫生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月发放200元津贴,市医院对获得医院任命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每月发放500元津贴,对获得既是宜昌市乙类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又是优秀科主任的每月发放津贴1500元,对评为医院“十佳服务标兵”的送出疗养。市中医院对近年来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每月150元的住房补贴。妇保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单位也相继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奖罚分明,实现有效激励,在培养、晋升、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实施主诊负责制等分配激励制度,积极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缺乏。尽管我局在人才的引、管、用、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问题突出,困难重重。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从学历层次上来说,整个卫生系统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5人,高级职称人员也只有95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5%。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

2、外部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距。随着人员培训力度不断的加大,业务骨干纷纷到省、市医院以及发达地区医院进修,他们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理念,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待遇,尤其是与同龄人相比、同学相比,各方面差距很大,这些人便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心理失衡,随后便想方设法离开,去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建议

1、充分认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医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进行一次次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卫生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不能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医改能否取得重大成效,不仅要有相关政策和财政保障,更要有人才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的宣传,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2、改善环境、提升职业素质。

现在的医患关系表面上表现为医、患之间不信任,但实质上有着体制、医疗保障和社会变革等多方面的原因,日益紧张和逐渐增多的医患纠纷及矛盾也在影响着卫生人才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受尊重,不被信任的执业环境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自保,而不是如何治病。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卫生人才强化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广泛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在专业技术队伍中形成优良的学术道德风气和团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有政府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和沟通。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希望构建出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才能让卫生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医术,提升治病救人的能力。

3、完善加强卫生人才队伍中的相关机制和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卫生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继续从市直医院选派优秀人才开展“人才支援农村医疗卫生”项目,通过城乡拉动,促进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二是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三是继续实施高层次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拔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科技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卫生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科研及学术交流的方式,促进其快速成长。四是继续做好村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项目工作,提升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五是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六是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五、__年卫生人才工作思路

1、制定并实施免费镇处卫生院培训全科医生计划。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到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市直医疗单位与镇处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疗集团,实行对口支援,促进医疗集团内部人才上下流动。

3、加强镇处卫生院技术人员在职在岗培训。建立镇处卫生院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__年安排10名镇处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医学专业特长篇9

首先向大学生开设艺术类的课程,进行系统教育。选拔培养师资力量,让一些艺术专业毕业的和具体艺术特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很多艺术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进入学校以后并非担任艺术类的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还有很多拥有相关艺术特长并且取得卓越成绩的老师都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音乐欣赏、美术、书法等课程。

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社团的作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类学生团体成为艺术教育最为重要的依托。艺术类的学生团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艺术团一般都是招收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经过专业的授课和培训,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重要演出和比赛的学生团体,对于大学生艺术团往往各个高校扶持力度比较大,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也会邀请不同艺术专业的老师对同学进行培训,大学生艺术团是培养具有专长加特长的学生摇篮。第二部分是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很多高校都有的书法协会、戏剧社、街舞社等,艺术类学生社团在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们自主开展活动,只要你有相关的爱好都可以成为会员。但是常常缺乏专业的师资,所以社团的成员专业特长不是很突出,但是不可否认从这些社团里也走出了很多优秀的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团体对于医学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开展各种艺术类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类艺术大赛、摄影书法展、各类艺术讲座、演出等,每一次比赛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成长,每隔两年的大学生艺术展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举措就非常深入人心。教育部每年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都是送给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大餐,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效果显著。通过各种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医学生中也不乏各种极具艺术天赋的学生,著名歌手许嵩就是从医学院校走出来的佼佼者,可见一个学校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二、开展艺术教育的保障措施

在医学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很重,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参加各种艺术类的活动和艺术学习。其次艺术教育成本较大,投入不够,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外请专业教师和专家,这样就需要经费的投入。而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艺术教育常被忽视,在科研和教学中显得微不足道。另外师资缺乏,对于有艺术专长的老师发展空间较小,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的老师进入医学院都改行做行政人员,专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很不利。改变不足,要采取措施加强艺术教育的保障。

首先,合理地安排学生课程,让学生有时间去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如可以在新生中推出五年学习一个艺术特长的举措,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书法、摄影,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个抒怀的途径,辅导员要对学生参加活动采取鼓励的态度,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艺术活动和学习的方法,要认识到学习一门艺术特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非凡的作用。

其次,加大对学生艺术教育的投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经费及师资力量。对于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这一点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外请与内聘教师加强艺术教育。虽然外请教师是加大了投入成本,但是给予学生的一定是很好的教育,鼓励本校有艺术专长的教师投入到艺术教育中,有艺术特长的人员都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成长。再次,学校可以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中心将校内有此特长和教育经验的教师聚集于此,专门进行学生的艺术教育,要给这类教师发展空间,送他们培训学习,回校后可以着力学生艺术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

三、小结

医学专业特长篇10

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宜城市”建设目标,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回)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回族医药特色和优势,推进我市中医药、回族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一步加快;回医药文献整理有新进展,临床应用有新突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得到提高。

2、具体目标(依据:《发展规划》)

(1)到2015年,*市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病床数0.49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人员0.5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0%。

(2)*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3)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达到100%,95%的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总量中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10%。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

1.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持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有力时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快各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加强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及人才培养,使其成为本地区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基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并逐步完成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加强乡镇公立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

2.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对口帮扶,实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实现双向转诊。将部分市辖区政府、企业举办的一级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实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具有中医药、回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养生、食疗方法。

3、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针对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全面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1.打造名院。扩大市中医院发展规模,完成市中医院保健康复中心扩建工程。加快市中医院科研平台和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坚持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就医环境舒适化,医疗水平一流化,医疗服务星级化,建成与首府城市地位相匹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中医医院,成为我市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

2.建设名科。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标准,认真组织实施部级重点专科建设和部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申报自治区第二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基本条件,扩大专科规模,促进中医科研、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重点专科(专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协作的作用,使专科(专病)建设成为带动医院业务发展的龙头和中医科研的创新点。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全区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

3.培养名医。继续开展全国第四批和自治区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跟师研修、学习,建立中医药高级人才后备队伍。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配继承人跟师学习。开展名老中医绝招绝技传承工作,为确有专长的名老中医举办绝招绝技传承培训班。

(三)建设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依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临床技术骨干、中医专科(专病)骨干和中医系统管理人员。开展对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学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市针灸学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使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贯彻落实国家《乡村医生(西医)中医药指示与技能培训大纲》,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制定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引进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医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院文化,为病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升中医医院的形象。

(五)加快中医药科研工作步伐

市、县级中医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重点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的研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多学科协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综合医院加强中医科建设,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在市、县中医院设立中医药文化展室和文化长廊,以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借助各种先进科技传播手段,宣传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增加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发挥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的主导作用,联合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巩固、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扩大我市与国内外多方面、多形式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七)支持回族医药卫生工作发展

进一步加强回族医药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完善回医药专科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突出回医药特色,培养回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开展回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争取成立*市回族医药研究所,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立回医科、回医门诊等回族医疗科室,配备回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回族医药特色诊疗开展服务。支持回族医疗机构和中医医院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八)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

县(市)区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应在编制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执法人员,负责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加强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加强中药炮制监督管理和中药饮片抽样检验制度,确保中药回药质量。中医药监督工作应兼顾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确保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准确、规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0年1月-2010年5月)。成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媒体及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贯彻落实(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逐步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2015年7月至12月)。全面总结第二阶段工作经验,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和经验推广,表彰先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市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院及中医药管理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落实,保证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条例》,认真落实自治区、*市委、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扶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取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人保、编办等部门研究出台保护、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