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40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1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调查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结果

2.1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基本情况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95.83%。见表1。

2.1.2调查结果

2.1.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就业意向调查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1]。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基本情况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调查结果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建议

3.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2],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和师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

[2]孙英梅,岩磊.医学生就业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双赢道路[J].现代医院管理,2009,3(3):12.

(收稿日期:2015.08.08)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41-001

中西医结合专业成立以来,对于中西医理论如何有效结合并应用于临床中,成为了众多学校和医院临床带教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与带教中,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核心是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学生加以教导,让学生们在临床实习中加深对中西医两套基础理论的理解,每天将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疾病诊疗过程相互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诊疗的认识与掌握,逐步做到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有效提高中西医的互补性,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等。为了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水平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教学讲座

此类教学讲座涵盖各科目的重要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点,比如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规范(或要点)、某些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进展等等。讲座及内容都必须经过详细探讨和安排,符合学生的相关带教要求与学习能力,全部由各个相关高年资主治医师、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外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来进行授课,将复杂难懂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疑难点简约化、易懂化,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穿插融入各位授课老师的个人临床诊疗经验,加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进行讲座的过程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开阔视野,易于学生们掌握相关诊断与治疗要点等等。此类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生动形象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各种基础理论和疾病的诊疗要素,学以致用,以点及面,举一反三,将理论紧密联系于临床之中,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的临床思维,同时对某些疾病的最新医学诊疗动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

二、通过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听取学生的学习观点

以往的临床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通常是以学生做病史汇报,带教老师分析病例的方式来实施。而如今,应该改进过去那种单调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对于各类疾病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汇报病情后加以有效提问与指导,点出其认识误区或者相关疑难点,教导学生们如何通过正确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有机结合,做出西医的正确诊断,即西医辨病。同时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四诊合参等方法对病情加以判断,即中医辨证,然后对两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有效结合与验证,体现出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之处并相互补充,提高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交流可以恰当地运用中医经典,或者利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甚至可以拓展阐述医疗管理与护理学科或者是二级临床学科,从纵横向方面深刻探讨[1]。为此要求学生不但应该对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四大经典等能够熟练背诵,还应该学以致用,逐步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日常临床诊疗之中,使学生在教学查房以及病例分析中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临床辨病辨证的积极性、灵活性和主动性,逐步在临床学习中增强对于疾病的诊断与分析思维、钻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提倡学生积极和病人沟通交流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刚开始上临床的学生心理都比较紧张,对于各类疾病的认识通常停留于书本上,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和病患的沟通容易紧张不知所措,病史采集带有片面性和不可靠性,常遗漏既往病史和病情特点发生发展变化等重要情况的询问。因而带教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刚进入临床上的学生,一开始可能要用老师带、学生学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做好每日查房、检查、病史询问工作,明白临床上的规范[2]。然后学生就要积极主动实践,多让学生和接诊病人接触开始,知道如何与之沟通交流,询问病史,并自主独立地思考,给出诊疗方案,最后和老师交流诊疗方案,并在老师的分析指正下不断获得新的实践体验。通过主动性转化,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观点,不要总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是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中西医结合临床上都与其它医学一样很注重平等对待病患,都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慈悲之心[3]。随着如今医患关系的日渐紧张,医务工作者对“贵贱贫富、远亲善友”一视同仁,可是他们却越来越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其不同文化、性格和背景的不尽相同,学会医患沟通技巧是势在必行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倾听患者,帮助患者,了解患者疾苦和需求,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得医患交往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也是良好的完成医疗救治行为的前提,更是在中西结合临床教学中学生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总之,由于现代医疗模式的与时俱进与深刻变化,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要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突破性发展,那么关键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重要理论的掌握,同时要求有效应用于临床之中,不断完善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疗效,以疗效为最终的检验标准。因而努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反复研究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加强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临床教学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能力强、素养高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钰,吕书勤.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7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3

1.中西医结合医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在科学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是在我国疾病谱发生根本性转变前提下,融汇中医、西医的诊疗理念和技术,发挥“病证结合”诊断优势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在抗击疟疾、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和治疗白血病、肺癌等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特定的优势,展示了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必将成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基于此,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消除他们对专业发展前景的疑虑,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

2.学生入学分数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强

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名称上看,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其融汇中西、集各家所长成自家风骨的专业特点,许多高考考生也正是被此吸引,为此神往,在填报志愿时纷纷选择了该专业。因此,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入学分数较高。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每年学生录取的平均分数都要比临床医学专业高2到3分。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素质较高,该专业学生相当多数有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学生党员的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以这样的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知识结构复合化,满足基层医疗卫生行业需求

大多数院校都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立为:培养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掌握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必须学习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大部分拥有丰富广博的知识结构,顺应了当今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趋势,尤其能够满足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在思政教育的就业指导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增强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二、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1.学科定位不明晰,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还处于中西医理论、技术简单组合的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医学概念和理论体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课程设置没有完全跳出中医课程加西医课程的机械组合阶段,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滞后,造成了专业教学上的被动局面。中西医结合的观念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学生也无法真正融会贯通中、西医的知识技能,短期内较难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精髓理念,以致在专业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统一思想,出现学习惰性。在“科硕门”事件出现后,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普遍表现出怀疑和悲观情绪,认为随着新版《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的执行,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西医课程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还不如学习更加纯正的中医知识。部分学生甚至有转到中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念头。

2.学生构成中贫困生居多,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生源大部分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或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落后地区。学生总数中贫困生人数多、占比大,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2008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全部121名学生中,贫困生有76名,占总数的62.8%。在学校和社会资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对贫困生的贫困等级进行细分,把有限的助贷款项和勤工岗位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如何做到让大多数的学生满意,并在资困同时做好育人工作,这是临床医学专业思政工作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另外,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贫困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贫困生,由于承受较大的经济和学业压力,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缺乏自信、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倾向,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和调适,将严重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责任重大。

3.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淡化倾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亦是如此。他们个人主义思想膨胀,普遍推崇自我实现式的成功,考虑更多的是自我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以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每年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屈指可数。在择业观上,学生首先看重的是收入,其次是社会地位,选择到急需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广大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业的人寥寥无几。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analysis)

1.国家相关政策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方面,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应该培养造就中医药学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方面军和后续队伍,协同奋斗,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贡献。”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2009年3月1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医改“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中西医结合队伍。在加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2004年8月2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05年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做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为高校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基层医疗人才匮乏,需求缺口巨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大幅提升。根据卫生部2011年的统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其中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38.1亿人次,占60.8%。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区和农村等基层医疗人才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以福建省为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7%,高级职称人员仅占6%,而福建医学院校学生中只有6%有意愿到基层工作。从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基层、社区医疗保健和初级保健卫生人员的培养。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医学教育改革要充分考虑面向社区、基层,为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而努力。相比单纯的中医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经过系统的五年学习训练后,不仅掌握了中医传统的诊疗技术,还具备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为基层就诊人员提供便捷、安全、廉价的卫生服务。只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到位,有着巨大医疗人才缺口的广大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有可能成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广阔天地。

四、威胁分析(threatanalysis)

1.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存在倾向性,学生就业、深造环境不理想

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起步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饱受医学界的质疑,认为中医、西医不可能结合的大有人在。这种质疑之声或多或少影响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制定:首先是2002年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将中西医结合医师归属于中医类别。其次是卫生部质量管理年检查,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师在西医医院内从事内、外、妇、儿工作属于执业错位,使一大批已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医师被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最后是2012年3月份的“科硕门”事件,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第9条第1款规定“研究生可以本科学历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报考,科学学位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如果该规定正式施行,不仅将导致2009、2010、2011年跨专业考取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且其本科专业为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一大批学生不能依靠他们辛苦考取的研究生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从而无法取得在目前执业环境下大受医院欢迎的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更将让所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学生原本就困难的就业前景预期雪上加霜,他们如果未考取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研究生,将面临无法报考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后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倾向性,使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就业、考研时遭受歧视,人为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2.医学院校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培养,思政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4

物理诊断学教师应尽量避免传统的直接灌输或者硬性填鸭的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擅长记忆背诵学习方式,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我校物理诊断学教研室引入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引导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们积极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设问-讨论-总结三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通过检索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话题。如症状诊断学教学部分在讲述发热时,可以先询问医学生是否知道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体温计怎么判断自己发热,让医学生先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过程中自己发热或是目睹身边家人发热的过程和感受。当医学生从自身感受开始理解发热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时,教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和解释发热的概念、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经典症状。当医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了解后,再进一步抛出问题,如何确定发热和热型,测定热型的临床意义和常见疾病。让医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讨论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进一步讲解。这样,就能够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克服习惯背诵记忆的惯性学习习惯和方式,深刻理解物理诊断学中症状学的知识点,从而在实践中应用和分析问题,同时也让医学生们体会物理诊断学这门课程中从个体到整体的归纳循证过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体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2引入临床病例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症状学部分时,应尽量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联系起来。上面已经提到,如果学生本人以前患过某种疾病或者学生接触的人群中某人患过某病,这些学生就会很快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对此疾病的认识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症状学部分的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可以包括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病历、检查结果、器械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的讨论和医患沟通。让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情境中体会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临床医师是如何应用物理诊断学的通用理论对复杂多样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也训练了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一些经典的常见临床病例,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疾病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较好地把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真实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如在讲述腹痛这一节时,可以根据教师的临床工作实践在课件中讲解急诊室常见的以腹痛待查就诊最终确诊的几个真实的典型病例:(1)急性胃肠炎。(2)宫外孕。(3)急性心肌梗死。(4)输尿管结石嵌顿。以ppt的形式将真实病历的照片、化验单、B超检查单、心电图等多种原始资料展示出来,以一个个就诊小故事进行讲授。这样,医学生们能够直观而充分的了解同一症状不同疾病的疾病转归、诊断过程和伴随症状的差别,以及诊断策略的区别。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一般较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在症状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和迷茫。但这些临床实例恰恰能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好理解西医和中医在接诊患者时思维的相似点,症状学需要整体观和全局观,这和中医的诊断思路不谋而合。

3中西医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前,根据教学计划,已经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思维方式上均有巨大差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时,会有很多受先入为主课程的影响。我校物理诊断教研室的教师们根据这一课程设置特点,在课堂讲授中将中西医诊断进行对照比较教学。虽然中医诊断学和物理诊断学有很大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相关之处。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问诊其实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病史采集相似,只是内容有不同之处;望诊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视诊相似;闻诊相当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听诊和嗅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其中切脉与西诊中脉搏检查相似,而按诊与西诊中触诊相关。西医诊断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来诊断疾病,中医诊断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行诊断疾病、辨别证候。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物理诊断学教师大部分来源于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临床医师,由于注重自身的中医知识的学习,均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原理,且经常和中医交流教学经验。实践证明,这种针对学生特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更容易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惑。

4床旁诊断沟通技能教学模式的实施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5

1.1研究对象

2013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率为95.00%,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93人,护理专业66人。调查对象均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在首选毕业去向、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问题上均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目前就业形势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样本有关。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大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考研意向大于护理专业学生,这种差异首先可能与其社会需求及目前就业形势有关。目前护理专业已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1],就业形势较好;此外,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也促进了对护理职业需求的增加,因此,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比临床医学专业多;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比护理专业学生大,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毕业后考研深造。对就业地域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倾向于在东、中部城市就业,对到西部和基层地区工作的意愿则不强烈。这可能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大学生陈旧的择业观念有关。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施简陋,用人机制不灵活,发展空间有限等客观问题[2],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因此,在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国家也应积极为医学毕业生创造到西部及基层就业的条件,提高到基层及西部就业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和服务条件,使优秀的医疗人才能够自愿去基层及西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留下来,提高基层、西部医疗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医学生的就业空间。本调查中,对于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比护理专业学生高,而护理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度高于临床医学专业,这可能与职业特点有关,即社会对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侧重点不同。临床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高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文精神和学习能力[3];而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4]。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B8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32-01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根据医院的不同需要往往被分配到不同科室,笔者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根据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1具备治病救人的良好医德

古往今来,凡是大家如孙思邈、李时珍、林巧稚、吴阶平等,他们都具备了超乎寻常的道德观和高超医术,是吾辈的楷模,虽然并非人人都成为大家,但有了这些前辈对我们的感召,我们就有标准可以遵循。首先必须刻苦钻研医术,要透要精,不断地请教前辈,学有所长,只有具备高超的医术,才能胸有成竹地去治病救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德要求医生待患者如亲人,对患者一视同仁,并注重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

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临床技能。掌握理论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某一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殊变化,知道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医生要及时了解医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不断获得最新信息以指导临床工作。但绝不允许纸上谈兵,要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唯物辩证法从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临床技能是指必须要有临床实践,包括和病人交谈,要正确引导病人陈述病史,不能误导,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正确运用物理检查法如望、触、叩、听和相关辅助检查,寻找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准确应用症状学去分析病情,如胸疼的特点及性质是持续性压榨痛还是一过性针刺样痛,腹痛的特点及性质,是突发性绞痛还是持续性胀痛,当医生准确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后,诊断就可逐步明确,再寻找最佳用药方案。要真正成为优秀的内科医生,必须仔细地研究临床症状学及其综合症,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

3运用循证医学法则指导临床诊疗

学会运用循证医学法则,运用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往人们只注意了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疾病的内在性。自循证医学问世以来,已在临床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将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科学的证据结合起来,使病人得到最佳治疗[1]。例如,现在在心内科选择性应用药物倍他乐克治疗心功能不全,就是很好的例证。又如,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予适当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再如,总有人认为出现少量蛋白尿就是肾炎,但临床研究发现细菌感染者并不少见。因此循证诊断要求医生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而不是教条主义,照本宣科。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然面临如何选择最佳诊断项目,淘汰不好的项目这样的问题,旧时方法常常过分强调了某些疾病的严重性,造成了临床诊断上的混乱,如果实施循证诊断,必须改变以往旧的诊断思维和评价方法,然后才能称得上循证诊断。循证治疗是在疾病确立诊断后为病人得到临床最佳治疗方案而获得的治疗手段。以往人们只注重了高血压如何降压,而没重视实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突发事件。临床医生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结合个人经验和请教专家,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4广泛学习、一专多能

临床内科医生多为西医专业,而实践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及心理医学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卫生工作方针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路线,是非常正确的。一名内科医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实知识,使自己能够一专多能。一专多能不能体现在单一的西医领域,正如赵新颜指出的,对其他科室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令患者不满意,出现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2]。一名西医内科医生不懂中医的东西,或不懂一些心理医学的东西,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总是显得束手无策。例如,胸痛是常见的多科综合症,见于肋间神经痛,见于胸部带状疱疹(早期)等,从中医学来看,肋间神经痛是情志所致,西医往往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而事实上用中医治疗气滞血瘀的方法往往能奏奇效。一些带有精神色彩的焦虑病人出现胸闷叹息样呼吸,运用心理咨询也能奏效[3]。传统中医学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只有熟练掌握才能运用,中医学中为情志所伤的“七情”正是今天心理医学的雏形。

一名内科医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使用现代的高新技术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代替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要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练就娴熟的临床诊疗技能,懂得疾病的两重性,即器质性和功能性。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做到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179.

[2]赵新颜.规范大内科训练刻不容缓[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24.

[3]杨秉辉.只能用于补充不能用于替代[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25.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中医学七年制临床技能调查研究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因此,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质量的优劣。为此,我们课题组对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相关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浙江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以杭州市区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为调查范围。

1.2方法:通过综合同类研究文献、学生访谈情况及临床实习手册等信息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独立作答、笔录的方式。内容包括对临床实习时间安排的评价、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对综合测评作用的评价、对临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四个方面。

1.3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8.18%。108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56人,女性52人;实习地点均在杭州市区内,其中省级医院69人,市级医院39人。

2.2对临床实习时间安排的评价:受调查的学生中,65.74%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少,而2.78%的人则认为时间太多。有22.22%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应安排在第四、第七学年,37.96%学生认为应安排在第五、第七学年,他们的理由是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39.82%学生认为应安排在第六、第七学年。见表1。

2.3对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只有17.59%的学生对自己在临床中掌握的技能感到满意,82.4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有欠缺。对欠缺的主要原因,41.58%的学生认为是时间不够,29.2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意识到时却为时已晚,29.21%的学生认为无法学到东西。其中男生大部分认为无法学到东西,占41.31%;女生有48.84%认为时间不够才是主要原因。对于获得临床技能的最佳方式,1.85%的学生认为是多观摩;15.74%的学生认为是多动手操作;82.41%的学生认为观摩+动手操作才是最佳方式。对于临床实习期间科室的病例讨论课,81.48%学生认为有收获,15.74%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2.78%认为没有收获。分析收获欠缺的原因,65.57%学生认为病例讨论课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见表2。

2.4对综合测评作用的评价:有20.37%的学生认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作用就是评判好坏,79.63%的学生认为不是。6.48%学生觉得综合测评能帮助指出不足和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57.41%学生觉得综合测评帮助很少,36.11%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见表3。

2.5对临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11.11%的学生认为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容易理解,记得住;32.41%的学生认为中医临床课程比较抽象,不易记住;56.48%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都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对临床课程的见习时间,5.55%的学生认为见习时间足够了,21.30%的学生认为时间正好,73.15%的学生认为时间太少。对半天在医院见习半天上课的床边教学方式,84.26%的学生很喜欢;11.11%的学生无所谓;4.63%的学生不喜欢。90.74%的学生认为这样

的教学方式会加深理论学习;也有9.26%的学生认为会忽略理论学习。

3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而且更因为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皆是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将中医的理论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因此,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承载着继承、发扬中医临床的重任,他们的临床技能尤其重要。而只有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炼成自身精华。本调查发现目前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主要存在着临床实践时间太少、临床教学质量不高以及考评制度不够合理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增加临床实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本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觉得临床课程的学习“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还认为“比较抽象,不容易记住”,除了学生的主观原因外,关键还是在于实践的匮乏,不能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偶尔半天的见习课,从时间和人数的安排上都无法让学生在见习课上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要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半天在医院见习,半天上课的床边教学模式,认为这样能够加深理论学习。此外,每个学期结束如果都有一段时间的相关临床见习,也将是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如此,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穿插,则可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逐渐实现“一体化”[1]。

3.2增加实习生临床“实战”机会,提高教学质量:绝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对自己临床技能的掌握不满意,且调查显示病例讨论课收获不大,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收获。其原因是这类讨论课在讨论之前就没有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讨论时老师也没有深刻分析,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而已。病例讨论是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对某种病例掌握比较全面的鉴别诊断及诊断步骤,而且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如何简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因此,要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增强带教的质量和责任感[2]。要增加临床实习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实习单位要放手让学生有“实战”的体验,实习生也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3]。

3.3完善综合测评制度:目前学校综合测评的内容是理论课程与科研、文体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理论课成绩占了大部分。综合测评内容比例的设定直接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以理论课程成绩为主导的综合测评势必导致学生忽略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议在实习或见习的那几学年,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加入到综合测评的内容中去。如通过带教老师的总体评分及对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的操作进行打分,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综合测评的总分中去,并且将其写入学生手册。如此,就能让学生从一进入大学校园就明白临床技能对于一个医学生的重要性,使其在学习及实习期间有意识地侧重于自身临床技能的锻炼,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车立娟,徐竹林.临床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在校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2,21(4):17-19.

[2]孙保亮,张辉,李昌英.提高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92-93.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西药药剂;合理使用;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体系的改变,药品已经不再是属于受国家控制的特殊物品了,对西药的相关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药品调配、退库、药品质量管理等,西药药剂的临床应用合理性,对于其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力。所以加强对西药药剂的管理和合理应用对于稳定临床医疗秩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为此,我院特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西药药剂处方2400张,针对现有的应有问题给予相关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所存在的1200张西药药剂处方,对其临床应用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其中调查分析内容包括:联合用药、合理用药、剂量、用药种类,根据其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和管理,总结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依照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方案。另外选取同期实施管理前的1200张西药药剂处方,分析合理应用及管理前后的用药实际使用情况。

1.2方法

1.2.1西药药剂管理

1)药品管理:由于西药涉及种类较多,在管理方面必须更为严格和系统。西药主要分为内服药、外用药和注射剂三种。一般注射药在医院使用较多,需要严格确认和核对注射药的信息,防止出现注射药标签校对错误等问题,应注意避光、阴凉、防火等,还要密切留意注射药的保质期和保存方式,特别要注意麻醉剂以及精神1类2类药品的特殊管理和需冷藏药品等。在临床方面内服药的种类是最多的,所以,对不同品种相同疗效的药剂应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对有效期在3个月内的药品进行严格审查和详细记录,如发现剩余1个月的药剂应及时进行退库。

2)工作制度管理:加强药房服务质量,做到严格审查药品配伍禁忌(性状及用法用量),查合理性(临床诊断),查处方(科别、性别及年龄),查药品(名称、数量、标签、规格)。医院应定期检查处方,有专门的处方质量管理小组,发现不合格处方应及时纠正。药学人员应积极补充国内外药学信息,深入临床.能有效指导治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管理药品明细账,每天下班前核对计算机与处方的统计金额并记录在册,月末盘点上报给药剂科和财务科,避免药品损失。

3)加强药房工作人员的管理

首先,对具有专业职称的药剂师进行培训,使药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等,对药学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其中药剂师必须要对不同药品的特点和使用方式熟练掌握,以能够对其用药安全进行指导.确保用药安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蔼耐心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种种疑问,树立优良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以愉快的心情就医。此外,药剂师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还可学习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便于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助其康复。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选取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其中如果p

2结果

管理后临床用药合理率达到89.33%,远远高于管理前的69.67%,,经对比,考核后用药率明显优于考核前,两者差异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1管理考核前后西药合理用药情况

注:与管理前对比,p

3讨论

在临床西药用药处方中,常见的不合理问题主要包括:开具大处方.处方登记不规范或者出现漏项填写问题、字迹模糊无法认清、未使用专门处方、规格数量和要求不相符、用药种类不合理、处方涂改不及时、用药类型和患者的症状不相符、没有登记医师名字等等。但是随着目前在临床上对电子处方的普遍应用,并且积极实施处方评价制度,这些问题出现率已经明显降低,医师的处方合格率则显著提高[2]。但是在临床中依然会出现用药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适当.经济有效,通过开展药师干预和处方点评的方式,以能够规范医师处方和药师调配医疗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根据上述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不合理用药现象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普遍存在,造成的原因也多种形式,比如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专业技术水平问题、以及医院的用药管理问题等[3]。针对这些现象,医院首先应该根据临床西药用药的相关规定,明确合理应用西药药剂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西药药剂。

首先,开展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在对用药合理性进行考察的过程中综合评价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

其次,应加强药物临床使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察管理;

然后,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重要性的认识,最后还应积极开展药学相关研究,包括药物利用评价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

最后定期对处方审核结果进行公布。对于处方考核合格率高的部门或者个人均进行奖励,对于考核合格率低的部门和个人则需要进行处罚,如果严重,可以直接对其负责人责任进行追究,给予警告.处罚等。

总之,实施有效管理,有大大提高西药药剂在临床的应用合理性和临床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许乃秀.对西药的合理应用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272.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9

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本专业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教,每位教师所授的教学重点及教学内容各有差异,部分教师难以对所教课程与其他相关性课程进行紧密衔接,这使得知识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本课程以前期各门理论课程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候,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联系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目前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在疾病的讲授过程中,适当讲解相关西医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皆知[2]。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在本校,以往的教学课时仅有80学时,教师对所授内容高度概括,学生难以消化理解,且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两部分,多采取4∶1比例,这显然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对课时比例的调整为首要任务。要增加总体课时,将以往的80课时延长至100课时。对于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的比例宜调整为3∶1。二者的安排不必遵循旧有的先理论后临床的教学方法,可在理论课之前进行一次临床见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设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后自学两个环节。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安排,如开设模拟诊所、邀请著名学者进行专业讲学或专题讲座、举办与西医内科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会、开展校外义诊活动等。让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感。

3把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3.1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课程知识面广,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针灸推拿课程,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掌握程度欠佳。因此,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缺乏兴趣与信心。那么,教师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即定义、病因病机、各病证型[3]。以此为主线,点面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笔者主要是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病案讨论法、图表法、提问式、启发式、探究式、导入式、归纳比较等各种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深奥、抽象,中医内科学知识体系庞杂、繁多。以往因本校教学条件有限,单凭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教案来进行教学,这样无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4]。多媒体教学方式则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特点,可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5]。因此,应合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制作集影像、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课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并且通过网络随时给学生展现最新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鼓胀与水肿,则在文字的基础上添加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通过看临床患者图片,听患者腹部叩诊音,真正地达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鉴别地理解两种疾病。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更加专业化、现代化,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3开展病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

我校以往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呆板,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致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鉴于本课程的重心在于辨证论治,学生不仅仅要记忆知识,更要学会面对一种疾病怎么运用辨证论治体系。因此,在每一疾病的讲授前后,选出一些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的病案,让学生讨论。在病案的选择上,可选用古今经典医案,或临床实际病案(临床治疗成功病案、临床误诊误治病案),或根据疾病知识教师自编案例。病案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要反映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且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全面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纵横知识面,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做好十足的准备。病例或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或教师、学生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表演,或让患有本病的学生自行展示。学生需按临床诊疗的思路,通过中西医诊断方法,围绕“病人”的病史资料,做出中西医病名及中医证型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再确定治疗原则,最后列出处方用药。先要求一个学生进行整个过程的分析解答,然后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提出各自的疑问,再师生一起讨论。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思维,紧密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归纳总结。通过这一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4临床见习融入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在临床教育中其指的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6]。中医内科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临床见习是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临床见习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的校情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先选择证候典型的住院患者,简要地介绍患者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主诉等)。依据患者病情与中医内科学临床见纲设置问题,比如消渴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护?其次,到病房查看患者,要求学生运用中医四诊内容,进行病史资料收集,且运用西医诊法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期间教师要随时记录学生错误的询问及查体方法,在后面讨论过程中再指出纠正。然后,组织讨论,轮流发言。学生依次汇报病史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对资料进行分析,作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证型判断,制定出治疗方案,且对患者的预后与转归作出判断。把事先设置的问题与患者的具体病情相结合展开讨论,为自己所作出的结果阐明理由。教师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范围,并适当给予指导,对学生们的发言及时作出归纳总结。最后,要求学生以住院病历的形式撰写一份病历,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病历要认真批阅,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pBL教学促使学生在已有的问题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疾病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综合能力

本专业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卷面考试(占90%)和平时成绩(即课程学习中平时作业、答问、纪律等各方面情况,占10%)两部分为主,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少学生临阵磨枪,考场作弊,不能真实地反应出学习水平。因此,在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添技能考核、病历书写两部分,成绩采取百分制。卷面考试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分数的50%;技能考核部分占总分数的20%,这部分要求学生对患者或模拟患者进行四诊运用及相应的体格检查,然后辨证论治,教师则在旁通过目测酌情给分;病历书写部分占总分数的20%,需要把第二部分的内容书写成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最后结合10%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公平、公正,杜绝了考试抄袭和舞弊的现象,能全面、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10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人才培养

本研究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基金项目,陕高教【2004】29号文件;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基金项目,陕高教【2009】13号文件。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历史悠久,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务院最早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院系。目前我院中医学专业于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7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建立“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内科学是我院重点建设学科,于2004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2009年被批准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在我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师身兼两职,称为临床教师,均在我校两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目前主讲骨干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为了完善青年教师发展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学院和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加强教学管理环节,完善教学制度建设,强化中医教学理念,发挥团队教学优势,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简谈经验供大家参考。

名师名医,荟萃经典

中医学发展几千年,涌现出像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名医。他们医学理论流传至今,有效地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他们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的论述对当今医学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中医教育以“师承教育”为主,是以传承师德、修身立品和济世救人为教育目的。人才的培养强调立志、勤学、求师、实践四个方面,因此在内科疾病注重医学经典理论的讲解与精读相结合,重点讲授规律,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精义和技术的窍门,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我校拥有部级、省级名老中医、名中医20多名,尽管都年逾花甲,但他们是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宝贵的财富。为此我院定期邀请老专家、老教授给青年教师和学生做学术报告,即“名医名师大讲堂”活动(以下简称“大讲堂”),荟萃名医名师精华,强化中医理念,构建学用桥梁,是课堂之外的知识补充和拓展。

“大讲堂”邀请的医家均是在国内、省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教授或者主任医师,其中有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杜雨茂教授等。他们中医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内科疾病诊治各有专攻,做人务实求真,对中医事业笃信不移。通过细致的讲授,着重突出学习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技巧及思维方法,将经典著作与内科实践紧密结合,让青年一代体会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思想,举一反三,移行运用,达到了较好的拓展知识的目的。名师中医涵养深厚,正如学生所描述的“从眼神里透露出对中医事业的衷情和自信”,尤其是大量临床接诊的典型医案,深深感染和激励学生,坚定了青年教师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国粹的理解与信心。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大讲堂”通过名师名医们对内科疾病的讲授,荟萃中医精华,扩展了知识领域;同时可以学习到专家们宝贵的临床经验,从他们的成功之路中,对自身的学术发展方面获得教益。

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疗效才是硬道理”。而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了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下降。“大讲堂”中名师名医有计划地选择典型医案,使中医内科学“枯燥”的理论变得“活化”,细致到辩证、立法及处方的筛选。如我校著名中医专家杜雨茂教授讲解曾诊治一名患者,临床表现特点为多食、多饥、形体消瘦,经过西安多家三甲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诊断不明,疗效不佳辞为不治而求诊于杜老。杜老辩证属中医食亦病,此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气厥论》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有云:“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分析此病为胃热而脾弱,给予清泄胃腑,健脾益气之剂,用《伤寒杂病论》中白虎汤、小承气汤和四君子汤化裁而收治愈之效。通过“大讲堂”这种“一桶水”与“一杯水”关系的活动,分析名医的继承与创新轨迹,深究名医承前启后的学术源流,理解名医治法特点和用药风格本意,我们认为是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不容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科导师,因材施教

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1],可以实现学科继承传统中医的师承教育与时展对中医高水平人才大量需求的有机结合。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但活跃了学术氛围,而且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对人才的培养及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们以学院及附属医院在中医内科学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及科研能力,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优先遴选为本科生导师。导师给予学生实施分阶段督导教学。具体体现在开设中医内科学课程开始,要求学生适时跟随导师临证抄方,辩证思病,病房见习,病案分析,经验总结,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后期(大学第5年)以临床实习为主,在附属医院教学科安排下以导师为直接负责,监督中医临床实践的培训,严格考评,最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并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医学综述及部分科研工作。本科导师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对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疗效认识的困惑与迷茫,甚至走出片面追求“逻辑自治”的理论医学怪圈,树立“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真正出路”的观念,增强了学生对中医的兴趣,锻炼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我院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从2005年开始坚持实施本科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学团队的优势,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因材施教,强调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提高了学生在中医内科疾病持续性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质量的效果。

完善管理,优化队伍

以教研室主任为负责制,教学责任落实到个人,每学期伊始均制订教研室及个人教学计划和目标,学期末均撰写个人总结。为了充分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发挥团队优势,我们还采取以下教学管理措施:

1.一对一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作为中青年教师指导老师,从学科专业具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着重突出中医优势。

2.坚持听课制度:包括中青年教师听高年资教授授课和高年资教师督导中青年教师上课,对于上课中存在问题或不足之处给出改正措施。

3.参加教学竞赛:教研室定期组织观摩教学和示范教学,并且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竞赛,均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4.批改作业制度:坚持批改学生作业,加深学生对每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业方式有多种,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病案分析题和研究进展题,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5.互动教学制度:督促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把握上课语言等,力求每一位老师把课堂气氛搞得生动活跃,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丰富教学手段:除上述名师名医大讲堂活动开展,本科导师制度实施,我们教学团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贯穿现代教学手段。以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为基础,讲授教材的同时,更注重从中医理念、临床思维来扩充信息,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演示疾病的特征、诊治的进展和规律,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临床见习强调中医辨病辩证能力的锻炼,4人分为1个小组,对一个患者主诉、现病史及中医四诊合参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确定中医疾病的诊断和处方中药,撰写出见习报告,充分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扎扎实实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中医内科学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深受学生的喜爱,成绩突出,于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总之,中医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应该仅仅是课堂理论知识简单的讲授,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内科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培养的持续性、教学认识的深入性、中医理念的强化性等教学目标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我校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