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48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1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概念;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70-02

一、比较法视野下的金融消费者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规定各有特色,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采取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在法律层面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作了明确规定。

(一)美国

美国是金融消费者保护起步较早的国家,其《金融服务现代化法》(1999)将金融消费者定义为:个人、家庭成员因家务目的而从金融机构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个体。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2010)将受保护的金融消费者界定为“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自然人或者代表该自然人的经纪人、受托人或人”。

(二)英国

英国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首次采用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将“金融消费者”界定为贸易、商业、职业目的之外接受金融服务的任何自然人。①

(三)日本

2001年4月实施的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将金融消费者规定为:“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为金融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主体。”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的保护对象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法人,只要是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者,都在该法的保护范围之内。日本于2006年通过《金融商品交易法》,该法在明确“金融消费者”定义的基础上,将家庭理财纳入生活消费中,同时,将金融商品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投资类商品,并且明确规定金融从业者要参照投资者的知识、经验、财产状况以及交易目的等因素履行说明义务,以达到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

(四)台湾

2011年6月中国台湾地区通过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将“金融消费者”定义为“接受金融服务业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务者。但不包括专业投资机构和符合一定财力或专业能力之自然人或法人”。该法第3条还规定:“本法所定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电子票证业及其他经主管机关公告之金融服务业。”

总体而言,上述国家和地区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都体现了对弱势一方的保护,强调扩大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范围,加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

二、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合理性

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合理性进行探析,即探讨金融消费者成为独立法律概念的价值所在。各国和地区将金融消费者作为独立的法律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是基于弱者保护理论。在金融发展大背景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逐渐从对有形商品的消费,转向对无形商品的消费,而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销售具有很强的信息化特征,加之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特点,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在掌握信息的地位、能力、条件等方面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在购买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的弱势地位,金融领域的消费者迫切地需要法律制度的保护。在弱者保护理念强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的弱者地位不断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将弱者保护理念扩展至金融消费领域逐渐成为法律的取向所在,金融消费者——这一新的法律名词就此应运而生。另外,金融消费者成为独立法律概念,也是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秩序的需要。

三、中国“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

从中国现行立法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明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当然也无金融消费者的明确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中国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基本法律,但却无法对“金融消费”这一类特殊的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中国关于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一)中国有关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立法实践及理论争议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在中国金融立法中首次使用“金融消费者”一词,银监会已将购买银行产品、接受银行服务的顾客作为“金融消费者”。保监会也将投保者视作“保险消费者”。证监部门并未使用“金融消费者”概念,而是认为证券投资者具有投资性,称为“投资人”较为合适,在实务界,证券行业也并不认可“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作为法学上的概念,学界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较为典型的观点有:认为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可定义为:为个人消费而购买、使用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但是以生产、经营为直接目的而获得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消费的除外(魏琼、赖元超,2011)。另有观点认为金融消费者是指购买或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社会成员(郭丹,2009)。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是指:不具备专业知识,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购买、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一般性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黎金荣,2012)。

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争议,分歧主要有: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的范围是否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是否以专业知识为界限来划定金融消费者的范围,即是否把具备专业知识者排除在金融消费者范围之外。上述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涉及以下难点:一是金融消费属不属于生活消费;二是将金融领域消费者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范围的初衷何在。

笔者认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给予特殊保护,其初衷和主要目的便在于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及地位悬殊的状态,从而保护弱者。而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发展,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出,迫切地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保护。况且,金融消费已成为消费者生活消费行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重要消费活动,理应成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消费行为。

(二)金融消费者的内涵和外延

笔者赞同魏琼等人对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即金融消费者是指为个人消费而购买、使用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但是以生产、经营为直接目的而获得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消费的除外。其特征如下:第一,金融消费者属于消费者的一种,为自然人。第二,金融消费者购买、使用金融商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目的在于“个人消费”,而非以生产、经营为直接目的。

金融消费者不同于金融投资者。投资者是证券法中的重要概念,中国主流学术观点不主张将投资者归于“金融消费者”概念,因为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不是为了生活消费。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金融消费者的立法来看,其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范围一般都较宽,且金融消费者一般都限定于个人或者为了个人目的。从中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消费者,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金融消费者是金融领域的消费者,其消费目的也在于“个人消费”,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参考文献:

[1]黎金荣.后危机时代“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与立法建议[J].西部论坛,2012,(4).

[2]魏琼,赖元超.论中国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其特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7).

[3]钱玉文,刘永宝.消费者概念的法律解析——兼论中国《消法》第2条的修改[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2).

[4]郭丹.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2

对于金融自由化,人们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事实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由于次贷危机恶化,日前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接管“两房”,华尔街继续为自己制造的危机付出惨重的代价。占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半壁江山的“两房”的国有化,释放了华尔街次贷危机最大的风险。虽然次贷危机有望在2008年底或者2009年初得以最充分释放,但是这一过程是很痛苦的。更痛苦的是,全球或许还要准备面对长达几年的经济低迷以及对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某些价值观的痛苦否定。

当国有化成为拯救金融自由化所带来危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对于一贯以最市场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对于无故受伤而成为次贷危机埋单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则非常有必要在次贷危机中悟出一些什么来,否则学费就白交了。这里,我们暂就金融自由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重新思考。

金融自由化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对于金融自由化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是这些争议有一个误区。

支持方在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时候,比较多的说法是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论,强调金融自由化推动资本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带来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强调对资本流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这里的似是而非之处在于,国际贸易理论支持的资本自由流动带来多赢的结论,是基于实业投资资本,也就是“直接投资”资本,不是指任意类型的资本,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应该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笼统地用“资本”流动的概念,或者借用直接投资概念作为抽象的资本全球流动的理论支持,而没有十分清楚地区别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资本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偷换概念之嫌。

而反对派确实看到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负面外部效应,但这些不同观点往往被扭曲成反对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非主流的声音,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和更广泛的讨论。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完全不同

实际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因为金融资本流动不能达到实业资本流动的结果,所以国际贸易理论论证的,资本自由流动有利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结论,对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能完全成立,至少还有待进一步理论和实践的论证。金融自由化意义下的金融资本自由流动,更不能混同于实业资本的自由流动。

在我看来,实业资本(或者说直接投资资本)与金融资本(或者说证券投资资本)在全球流动时在投资目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最后引发的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从直接投资资本的基本属性出发,直接投资资本流入与低工资劳动力结合,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当地经济的成长。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在任何发展阶段,应该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论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跨国公司和港台企业到中国内地来建合资、独资公司,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汽车、家电、复印机、重型机械等一些行业如技术换市场的初衷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这些直接投资资本伴随而来或多或少的技术,对推动中国的经济成长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这其中,在全球产业大规模转移浪潮中,来到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更是推动中国成为服装、鞋帽、玩具等一般消费品的全球生产基地,使中国变成了全球贸易大国。虽然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现在出口企业还面对产业升级换代结构调整的阵痛,但是这些实业直接投资资本的贡献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融资本是追求所谓高风险高收益的,它不是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实业财富的增长来获取资本的社会的平均收益的,这是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的实业资本的最根本区别。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因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找到了高风险才有可能去“赌”高收益。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

警惕金融资本过早流入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能够拥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3

全面收益这一概念是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对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构成要素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益(净资产)之变动。它可以简单解释为一定期间内除业主与分派业主款之外所有的业益变动。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

虽然全面收益与净利润在会计确认上都使用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全面收益比净利润涵盖内容更丰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成果以外,还包括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济交易或物价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从全面收益概念来看,其反映的是一种损益满计观,按照损益满计观,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属于当期业绩组成成分,尽管一部分项目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应该作为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

二、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及收入费用的全新解读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影响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体现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诸如工具和投资性地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利得和损失又进一步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

新会计准则尽管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然而在利润表中并没有单列这两个项目,利得和损失项目包含的内容也只是在各项具体准则中进行规范。其中包括:(1)资产减值损失,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发生的损失;(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3)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企业处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损益;(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罚没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支出,以及政府补助利得、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按照新会计准则,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而这也仅仅是在利润表中体现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会在会计期末结转到所有者权益项目当中,然而并不代表企业全面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报告要求,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属于全面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又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和其他项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体现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关注企业净资产的变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属于没能在企业净利润中反映的价值变动。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新释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信息,可以得到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综合收益信息。然而由于综合收益的信息仅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有用性可能会受到质疑。

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这意味着,我国企业报告综合收益项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投资者不必借助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去分析企业当期的综合收益。另外,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将突出综合收益的理念,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当期和未来业绩时,会更加关注未包含在损益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仅当其被出售时才能将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通过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报告当期直接确认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利润的金额,将提供给投资者这一金融资产价值变动对当期以及未来业绩影响的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当期全部已实现收益的构成成分,进而提高业绩报告的有用性。然而,也应意识到,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全部都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报告这一信息可能会增加企业业绩报告的波动性,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业绩带来干扰。

四、新会计准则的要点

1.规范性。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权威性。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它的权威性。

3.发展性。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性。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4

[关键词]费用概念;比较;规范性;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企业战略定位发生了转变,投资、融资、销售等经济活动逐渐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会计准则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系统的商业语言,亟待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制定与国际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便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的理解、接受我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基本准则规定了每个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会计准则中费用要素及其在具体准则中的应用,通过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规定的费用概念的比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外费用要素概念比较

1、FaSB的费用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费用是指由于在一个会计期间从事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而流出或耗用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

2、iaSC的费用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入和费用等5个,其中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减少,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者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对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

3、我国的费用概念。

(1)《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费用概念。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第九十九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新会计准则中的费用概念。财政部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4、费用概念比较

(1)FaSB和我国均采用狭义的费用概念。FaSB使用的是狭义概念的"费用"要素,费用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FaSB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发生的费用。我国费用要素采用的是狭义概念,在新会计准则中,将费用限定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支出范围内。而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既包括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费用,也包括非正常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2)对于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我国通常记入营业外支出),FaSB、iaSC和我国处理有明显差别。FaSC单独设立了“损失”要素,我国直接纳入单独的“利润”要素,iaSC却将其作为“费用”要素的内容,国际会计准则不设“利润”要素,而我国在《财务会计报表列报》中列明利润要素,并受到国际认可。

(3)我国的费用概念从外延上来说,等于iaSC的费用减去直接记入当期利润的损失。我国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明显区分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符合费用概念的,作为费用;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作为损失,严格定义了费用和损失的概念。通过区分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发生金额大小的比较,更能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4)新准则下的费用概念与《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中规定的费用概念相比,新准则对费用概念进行了创新,比较符合国际惯例。

二、我国费用要素的创新

1、费用要素外延创新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费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计入成本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二是计入损益的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新会计准则中费用概念外延扩大了,一部分是对象化的费用,形成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在销售实现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另一部分是期间化费用,除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三大期间费用外,还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等。

2、突出费用发生的结果

新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该规定强调,费用确认的条件有以下几个:一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很可能”对应的概率区间为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如果经济利益预计流出的概率小于50%,即在“可能”或“极小可能”的情况下,就不能确认费用;二是经济益流出导致了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如果经济利益流出而没有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就不能确认费用;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如果流出额不能可靠计量,就不能确认费用。新准则的费用概念,强调了费用发生的结果,以防止企业随意多计费用,避免企业利润被任意操纵。

三、新准则体系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关于费用的概念需规范

费用概念科学而严密,与损失概念有明显的差别。由于基本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在法律规范上是高于具体准则的,对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因此具体准则涉及的概念、科目名称等应同基本准则相一致。可能是习惯上的用法,造成了新准则体系中具体准则与基本准则关于费用的概念使用不统一,比如:资产减值损失、借款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等。

资产发生减值,导致企业发生损失,只要满足资产减值的认定条件,就可以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确定资产减值损失,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依据费用与损失概念,可以判断“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的费用,既然是费用,为了保持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使用口径的一致性,在确定科目名称时,应记为“资产减值费用”科目比较合适。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对借款费用处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予以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予以费用化。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借款费用”名称使用不恰当,建议将“借款费用”改为“借款支出”。

“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是核算企业应当分期计入利息费用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分期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时,依据具体情况,记入“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由于记入“未确认融资费用”的金额在各期分摊时并不一定全部费用化,因此,“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改为“未确认融资支出”科目比较合理。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具体准则有的概念名称不严密,既然在基本准则中对“费用”与“损失”概念有明显界定,“费用”涵义有明确说明,具体准则就应当与之吻合,使用时才不容易混淆,才能更便于理解。

2、利润表项目需调整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规定的一般企业利润表的格式为多步式,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四个部分。其中,净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

在利润表中,把所得税费用作为利润的一种分配形式存在是不合理的。从理论上来说,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实现盈利,国家借助行政手段从企业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就是企业所有者所享有的,所得税上交给国家,是对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进行的一种分配。但是,从所有者而言,所有者最终关注的是企业经过运营,自己真正所享有的是多少。对于所得税,只要企业有盈利,所得税就可能要发生,根据新准则,所得税费用应列入“费用”要素。

因此,笔者认为在编制利润表时,应把所得税费用当作“费用”反映在利润表的第一部分,作为营业收入的扣减项。把所得税费用放在利润表的第一部分后,即可取消利润总额与净利润项目,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减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即利润。

这样处理,既与基本准则中利润要素的含义相一致,又可以通过利润表,一目了然地看出企业日常活动的费用支出与非日常活动的支出,以及企业日常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更加有利于企业对利润表进行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颁布)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06年10月30日颁布)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5

近期,在股市中,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板块无疑成为了市场上的又一热点,并且成功取代了创业板成为市场中的领涨板块,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集体暴涨,出现了上港集团和外高桥等一些明星股票,据了解,从8月底行情启动至9月中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领头羊”上港集团涨幅超过了160%。那么对于上海自贸区是短期的机会炒作还是真的会有一波行情的到来,有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甚至有些机构投资者已经把上海自贸区跟深圳前海经济特区、wto相提并论,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上海自贸区的行情走势就不单单是概念性的炒作,而对a股的影响也将是比较大的,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的有些个股也不排除概念性的炒作,真正有实实在在影响的个股还是占少数,这就要求对市场上众多跟自贸区相关联的个股进行去伪存真。物流、金融服务、交通运输、自贸区周边地产等板块,直接受益程度可能大一些,非自贸区内上海本地股,直接受益程度可能小一些,投资者在选股时要注意区分。此外,上市公司基本面亦是选股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对于下一步的走势,有分析师称,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目前的走势有望继续延续。

多因素利好自贸区概念股

其实,在a股市场中,每年均会出现一些政策性主题投资机会,无一例外,今年8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也带动了一大批牛股的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政策细节十分有限,但今年4月份总理在视察上海保税区时强调了进一步开放贸易的重要性。政府高层对此的积极介入表明并非国务院一个部门在推进此事。这也在一再表明了上海自贸区的题材驱动力不同以往。

首先,本次“自贸区”的设立,不同于以往的政策停留在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操作层面,而是自上而下的顶层的制度性建设和改革,涉及到了多个关键领域和行业,“改革真正进入深水区”。这标志着新一届政府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来应对中国的各种挑战,成为新一轮全国范围内改革的开山。自贸区的全名叫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语是中国而不是上海,预示着试验不会只停留在上海,未来改革的动作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其次,“与深圳前海经济特区等之前成立的其他特区不同,我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在于:金融创新空间更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相似点在于:减少行政流程;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目前上海自贸区的方案并不具体,预计更多详情将于四季度公布,届时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比较。”有分析师告诉记者。

最后,借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的政策利好,自贸区规划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港口建设直接利好相关业务量将大增。

获实质利益的个股仍可关注

随着沪自贸区概念股的热炒,其个股也水涨船高,市盈率越来越高,随之风险亦越来越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沪自贸区概念股整体调整的同时,其龙头股仍然坚定不移地上涨,且热钱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撤退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自贸区政策已在逐步地完善,且自贸区概念是一个大题材,后市仍有看点,受诸多政策支持的沪自贸区概念股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是由于近期沪自贸区概念涨势凶猛,估值偏高,建议投资者区分看待。有些公司能够从自贸区得到直接和实际的利益,有些公司得到间接和辅的利益,有些可能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完全是炒作概念。

华泰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刘英表示,像外高桥、张江高科等土地资源在自贸区的,短期因直接受益将受到追捧。但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长期影响,短期实际上对大盘股(像浦发银行或者上港集团)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未来还有一个布局、规划、落实、执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经济的复苏程度,如果经济复苏了,这些周期股都会带动,如果经济还是疲弱,进程会打折扣。此外,自贸区概念股行情与大市密切相关,当前a股市场处于震荡筑底阶段,自贸区概念或难现持续性上涨行情。

对于后期投资策略,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能获实质利益的个股。

插排:对于后期投资策略,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能获实质利益的个股。

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一览:

上港集团: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

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日前在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自贸区涉及三港三区28平方公里,与上港集团密切相关,若自贸区获批,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服务产业的发展,将对上港集团的港口主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

浦东建设:自贸区获批将为公司带来较大业务量

自贸区获批以后,将促使自贸区周边道路改建升级,将给浦东建设带来较大的业务增量,因此对公司形成一定的利好。

浦发银行期待在“自贸区”中觅得商机

公司成立至今已满二十载,是一家伴随着上海的蓬勃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近两年来,公司确立了“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战略指导思想,其具体战略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

龙头股份:自贸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公司方面表示,自由贸易区推出肯定是好事,毕竟对企业发展而言多了一项可利用资源。但现阶段对公司影响不大,即便将来自贸区正式形成,影响也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互惠互利。长远来看,待具体政策出台后,如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公司会往这方面努力。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6

张小沅先生是投资界的一个奇迹,明明自己看得通透,却并不为利益所动,从而创造出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将基金从外国引进并推广至香港为主的华人市场;第一个在香港电视界主持现场直播股票投资栏目“开市升定跌”;第一个引入投资与保险相结合的101保险理财产品;第一个在2003年就预警将产生全球金融体系危机;第一个在全球提出“缩胀”的概念。

而在公司成功转型,成为香港第一个提供专业投资分析的顾问之后,张小沅先生服务于投资界的理念无疑将更加明晰。他的前方,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理财≠投资

一直以来,张小沅先生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明晰国际投资市场的前景,进而做出投资的分析。但是问题在于,现在香港或者全世界,都普遍把理财变成跟投资一样。

尽管“理财”和“投资”都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人们对其认识还是千差万别。往往提到理财,人们自然联想到的就是生财,也就是投资赚钱。但实际上,正如张小沅先生所说,这种理财观念是一个被误导的概念。他言:“尤其是这几十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有意或者无意地把这个概念混淆了、模糊了,这对一般的个人投资者,非常的不公平,也是非常有问题的。”

事实上,现在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对理财和投资的概念,就好像被包裹在团团迷雾中的明珠,已经因为发不出光芒而变得模糊,使得人们再也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作为一位在投资界任职超过30年的投资服务专家,多年来的工作,已经使张小沅先生具备了对行业和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人们对于行业概念的误解,引导着他不断地探求,层层剖析。

顺着张小沅先生思维的脉络,不难发现,原来投资和理财,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概念,投资绝对不等于理财。譬如说一个人理财,其实是善用钱财,使得个人及家庭的财务状况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每个人长大都需要的一件事情,甚至连小孩子都要,但却无论如何,不应该与投资划上等号。令张小沅先生疑惑的是,为什么现在一般人都觉得不投资就是不懂理财?

众所周知,理财关注的是人生规划,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而投资关注的则是如何以钱生钱的问题。对此,张小沅先生说:“理财是分配收益支出,每个人都需要,是很正常的。而投资是有风险的,是风险跟利润的并存。”所以,尽管人们经常潜意识地将理财与投资划上等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并不是一回事,不能绝对等同。

当迷雾驱散,张小沅先生对于概念的正名,不禁又回到公司的初衷上来,那就是,通过嗪韫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推动个人投资者的觉悟。

他直率地指出:“现在外国和本地的传媒,一直强调不投资不行,因为投资就是理财,这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是对一般投资者不公平的。而概念混乱之后,这十年、二十年,就一直在影响个人投资者,尤其是跟国家的发展是完全不吻合的。”

正如张小沅先生所言,概念混乱给投资者带来的影响是重大的,很多人都忽略了他自己本身的条件和能力,而涉足投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擅长的专业,并不是万事通,贸然涉足投资,会有很大的风险。而现在市场就是这样,是个很危险的发展,“雷曼”事件引致香港及华人投资者损失以百亿元计的惨痛事实就已经证明。张小沅先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投资看成一场拳赛,如果其中很多普通人都误把自己当成是拳王阿里,但实际上他肯定不会是,走到拳坛上和职业拳师对打,那么,他又怎么去赢得这场拳赛呢?结果当然会输。”

但是,张小沅先生创立的嗪韫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却正是非专业人士投资者的良伴,他先循循善诱地点醒个人投资者,让非专业人士明白到术业有专攻,从而指导他们,令他们逐渐地真正能打出一记重拳,赢得一场又一场重量级的比赛。

给金融海啸正名为金融病毒

在国际投资界转战30余年,张小沅先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话语,而最近最耐人寻味的话,即认为美国制造的“金融病毒”给世界带来了大麻烦!

2008年的第3个季度,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危机爆发,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造成世界市场的巨大波动,香港也深受影响――这是全世界大多数人对这次危机的描述。但唯独张小沅先生却语出惊人,他认为,这次金融海啸,不应该叫金融海啸,而应该叫金融病毒。

“海啸是天灾,病毒却是人为。美国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病毒的始作俑者,是发源跟制造者、传播者。”张小沅先生如是说。事实上,正如张小沅先生所阐述,2008年以来,金融病毒无孔不入地渗透入各个行业,严重打击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可传播性,可制造性,都无不契合着“病毒”的发展条件。

之所以能够提出一个如此新颖和客观的概念,与张小沅先生多年宝贵的实战经验,专业的能力,以及平时的大量分析和总结密不可分。早在2003年,他就已经第一个提出预警将产生全球金融体系危机,而且他预言,一旦产生危机,将会是灾难性的,甚至引起全球性的危机。很不幸的是,张小沅先生的预言在2008年发生了,而且带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后遗症在未来是难以估量的。

他在所著的书中描述:“全球各大金融市场,踏入2008年,都陆续出现比较剧烈的波动。以股市为例,连中国这个经济发展速度仍然算高的市场,它本身暂时仍未直接对外开放的股市,都出现大幅度下跌的现象。”而他对于金融病毒的阐述,都要从这本名为《可恶的缩胀年代》的书中找到关联。

“缩胀”又是张小沅先生第一个在全球提出的概念。在2004年5月,他就在自己的投资顾问公司双月刊上,把在2003年3月他于一个商会晚宴上的私人宴会演讲中首次提出的“缩胀”理论,正式刊登。

“缩胀”在5年后的今天,其实已经是全球经济的现实,即如今所反应出来,席卷全球的金融病毒。为什么张小沅先生鲜明地指出金融病毒为美国造,此举是为之正名,因为缩胀的背景,就与这个超级大国密不可分。

回顾老布什做总统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力鼎盛,苏联尚未解体,通胀年代生产力低下,失业情况恶劣,货币供应量大增,联邦基金利率高达22%,投资者多投资于传统行业,罕有企业爆发丑闻;而小布什做总统的八年,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不安,并发生了震撼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同样是失业情况恶劣,同样是货币供应量大增,联邦基金的利率却只有1.2%,投资者热衷于投资高科技及互联网领域,经济丑闻如安隆事件、麦道夫诈骗让世界为之瞠目结舌。(节选自《可恶的缩胀年代》)

事实上,缩涨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整体工资水平不但未能随着物价上涨而上升,反而出现职位消失,这就是“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不断发行货币,利息又几近于零,造成原料价格和成品价格不断“涨”。如此一来,市场被扭曲,物价和原材料不断上涨,高科技领域的边际利润率提升,大部分传统劳动力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贫富悬殊加大;而不断贬值的美元令众多持有美国债券的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打击,甚至出现国家破产的个案。

而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张小沅先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分析,令大家知道、看清楚身处的实际经济环境,从而避免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使自己生活无忧。

为“非专业个人投资者”服务

张小沅先生于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经济及工商管理,获社会科学学士荣誉学位。自1979年起,他就已经加入投资界任职,一直专注投资服务至今,超过30年。

早在1984年,张小沅先生就已经把“基金”这种国际化而在香港仍未普及的投资工具,透过本身专业敏锐的触角,引进香港,替客户设计度身订造的全球投资组合,在投资策略上更是一直会因市场而作出先导性调整,令客户往往能得到比别人先一步的独家分析。

而在实战经验中,张小沅先生深深地认识到国际金融机构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世界里,专业投资者始终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个人投资者相对吃亏,市场上各种投资产品五花八门,日趋复杂,投资建议泛滥却参差不齐。因此,他立志坚持以个人投资者的真正利益为依归的服务理念,创立一间可靠、独立、专业的全球投资顾问公司。于是,在1987年,嗪韫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过去的时间,嗪璺务的客户大到上市公司、跨国机构,小到个人投资者均有涉及,并广泛在客户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在2007年嗪韫际成立20周年的大喜之年,各方好友及业界同仁纷纷前来庆祝,他们感动于张小沅先生对“个人投资者”利益为服务核心的专注,深信张小沅先生将持续专业平和的态度,为更多人服务。

在2009年4月,张小沅先生抓住经济环境带来的机会,将公司转型,为投资者提供中立的全球投资分析服务,在香港又成为第一个。但是公司的转型,不意味这公司的理念发生改变,恰恰相反,张小沅先生未来的主题将会更加清晰,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上,以中立的态度,为客户提供投资顾问分析。

“对不同的人,我会有不同的判断。按每个人的投资意愿、投资风险、承担的能力、财力等各方面去判断、分析,然后他自己做一个决定。因为投资人本身会知道自己可能是一个专业的医生,非常有能力去治病,但对投资可能一知半解,那就不要烦自己了,把这个责任交给我们专业的投资顾问。”在他眼中,专业分工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每个人在岗位上做到最好,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投身这个行业超过30年,张小沅先生对行业一直表现得非常执着,他对行业看得通透,却不为所动,自己从不买股票,只是为了保持自己中立客观的态度,从而更加尽心尽力地服务于投资者。或许有时候,他会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但能以个人有限的能力去做到最好,他就会很满足。

过去的30年,张小沅先生专心致志地从事投资分析,在获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受邀到各大电视台、电台、报刊和杂志接受专访。他在1997年主持香港有限电视18台财经节目“开市升定跌”,成为第一个在香港电视界主持现场直播股票投资的人。更在2008年1月获中国市场学会颁赠奖项成为“2007中国企业创新优秀人物奖项”得主,并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这一切的成就,也许只源于他那颗“不要计较什么”的心,他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的话,服务本身便已经是有意义的。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张小沅先生会收获更多开心和荣誉,而他一直如一的理念――“世上并无种金树,投资岂有必胜符”也将成为投资界响亮的声音!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7

一、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变化及启示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初建阶段,资本市场仍不完善,监管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资本市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配置,因此,当前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是投资人直接融资,受托人与委托人直接接触的方式。再者,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融资中国有资金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在我国投资人更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更重视受托责任,因而我国不能像联合概念框架那样将决策有用放在首位,若只强调“决策有用性”,我国会计准则将很难起到规范作用。但我们也需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且从长远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将会不断地完善,财务报告目标也应考虑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在制定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时候,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也应具有前瞻性,从而适应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建议采用两种理论并用的做法来确保管理层在履行其职责的同时,仍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变化及启示

联合概念框架将通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局限在“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并特别强调,原iaSB概念框架中的雇员、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事实上已包括于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而其他潜在使用者,如顾客、政府及其机构、社会公众等不属于通用的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列。该联合框架还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有能力从企业内部获取财务信息,因此,企业管理者所需的额外信息也不属于概念框架的适用范围。FaSB第1号概念公告将信息使用者定位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而原iaSB概念框架主要强调投资者的需要,并包括广泛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没有明确区分主要使用者的范围,由此可看出,联合概念框架与之前概念框架相比,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缩小了,其将信息使用者定位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联合概念框架中明确指出政府及其机构不是报告的主要使用者,这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相当发达,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赋予会计准则权威性的官方机构,其代表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提出要求,而且税务等公共机构有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所以美国的会计模式是投资人利益导向,而非政府利益导向,因此美国不把政府及其机构作为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但在我国,政府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因为我国政府一方面作为投资人,对许多企业进行绝对或相对控股,要求企业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税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信息需求。再者,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美国,证监会获得的丑闻信息有很多是由媒体揭露的,例如安然财务丑闻就是被媒体所揭露的。新闻媒体以其独立的监督者身份去曝光企业不光彩的事件,宣扬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公众在市场中起到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所以将其排除在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外的这一做法欠妥。此外,无论是雇员将其生产要素投资于企业从而将其视作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还是雇员的工资对企业来说是项负债而将其看成其他债权人,这些将雇员包括在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的理由都有些牵强,而原iaSB概念框架将雇员归入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做法较为妥当。

作者:孔维明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8

对金融市场的概念,理论界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一种说法是:“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另一种说法:金融市场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互相接触,各种金融工具自由买卖的场所;再有一种说法是:“金融市场就是指直接融资的那部分融资活动”.显然,第一,二种说法强调了市场的“空间位置”的重要,认为金融市场必须是有形的,忽视了无形市场的存在。第三种观点也过于片面,把金融市场仅仅局限在直接融资范围内,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的狭隘理解.我以为:“金融市场是社会资金融通渠道、融通方式和融通手段的集合”。既有直接融资,也有间接融资,既有纵向融通,也有横向融通,既包括银行体系内的,也包括银行与企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个人之间的融通,既有一级市场,也有二级市场.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和手段,有无固定的场所并不是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的系统,就狭义的金融市场来说,是指金融工具自由买卖的场所,就广义的金融市场而言,则既包括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间接金融交易,研究金融市场问题应当从广义金融市场的概念出发,现在把资金市场与金融市场两个概念等同运用的做法是值得讨论的,因为资金市场和金融市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金市场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为开放资金市场的话,那无疑是不自觉地把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限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了,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我觉得还是提开放金融市场为好,本文涉及的金融市场都是指广义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流通的计划性,资金也是计划分配的,勿需金融市场的调节,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以市场为媒介的交换,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结合,作为商品经济油的资金,也必然通过市场的融通米调佑生产和流通,但是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信用经济相适应.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豁要信用的帮助,要求建立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者互相依较,相辅相成.

我国目前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那么,商品经济的特点、矛盾及规律就要起作用,就需要建立金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开放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二、我国金胜市场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今年以来又先后在沈阳、上海、武汉、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场,但是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而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l)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

(2)人们对金融市场知识的贫乏.据了解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不懂得票据贴现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货款申请书到银行要求贴现.

(3)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

(4)市场体系不兄善.由于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步履艰难,信息市场滞后软弱,作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一一金融市场是很难有特殊表现的.

(5)专业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

(6)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据此,我认为,我国近期内还不宜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开放以摸索经验,而更多的地方还需要创造条件。

三、开放金胜市场摇要实现十一个转化

(一)观念的现代化

中国受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上建国后JL十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供给制、大锅饭,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害伯竟争的习惯“重义轻利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业精神,没有价值观念,没有效益观念,把商品经济、货币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传统的观念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因此,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首先要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效益观,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做好思想准备.

(二)资金商品化

我们知道,只有成为商品的东西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买卖,资金也是如此,要开放金融市场,买卖证券,在资金商品化之前是做不到的.在现行体制下,由于封闭式的资金供给制仍未摆脱,资金没有实现商品化,或者退一步说,资金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专业银行的条条,资金的纵向分配和供应,形成独立单干的工作作风,业务经营、资金运用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城内部,还不能把资金当作自己的财富来运用.从企业来讲,不仅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商.昂化意识更低.资金浪费严重,影响了微观经济的搞活.因此,只有实现资金的商品化,使专业银行、企业都能够把自己拥有的资金当作商品、财富来运用,才有利于专业银行之间,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融通资金,资金商品化程度,决定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加速资金的商品化.

(三)专业银行企业化

从理论上讲,专业银行应该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实体之一,没有专业银行的企业化,就没有资金的商品化.因此,要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必需的.只有这样,专业银行才具有独立、自主地运用资金的能力,才能把它拥有的信贷资金作为商品来运用,实行严格地资产负债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平衡.当中央银行切断资金来源时,专业银行为保证盈利,就会在市场上寻找来源,实现资金的融通.可以说,专业银行企业化,是专业银行得以进入金融市场的根本保证.

(四)金融机构多元化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调节者。在国外,凡是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其金融机构都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仍然是少而不发达,而且在现有机构中,除信用合作社是集体性质外,其余均为国家所有,四大专业银行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垂直领导,具有强有力的自我控制系统,名为专业银行,实为中央银行以外的“中央银行”.几家专业银行实行“寡头垄断”、使银行之间的竞争难于实现,也难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缺少投资者,参与者和调节者,显然就没有活力.因此,我国要开放金融市场,就应当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可以考虑成立我国的地方银行,扩大集体金融机构队伍,允许私人办金融机构,从而使国家、集体、私人、中头,地方的各种金融机构浑然一体,共同参与和调节金融市场.

(五)信用工具证券化

信用工具证券化,是商品经挤发展的必然.但我国目前不仅信用工具少,而且没有证券化,银行内部使用的存款单、贷款单、结算凭证以及企业使用的支票,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一些商业票据,都是禁止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不流通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建立,加之在当前信用工具中,国库券由于期限太长,行政派购,失去了信用证券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股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不仅保利,而且还保本保息,违反了股票发行原则.一、金触市场及其客观基础

对金融市场的概念,理论界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一种说法是:“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另一种说法:金融市场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互相接触,各种金融工具自由买卖的场所;再有一种说法是:“金融市场就是指直接融资的那部分融资活动”.显然,第一,二种说法强调了市场的“空间位置”的重要,认为金融市场必须是有形的,忽视了无形市场的存在。第三种观点也过于片面,把金融市场仅仅局限在直接融资范围内,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的狭隘理解.我以为:“金融市场是社会资金融通渠道、融通方式和融通手段的集合”。既有直接融资,也有间接融资,既有纵向融通,也有横向融通,既包括银行体系内的,也包括银行与企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个人之间的融通,既有一级市场,也有二级市场.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和手段,有无固定的场所并不是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的系统,就狭义的金融市场来说,是指金融工具自由买卖的场所,就广义的金融市场而言,则既包括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间接金融交易,研究金融市场问题应当从广义金融市场的概念出发,现在把资金市场与金融市场两个概念等同运用的做法是值得讨论的,因为资金市场和金融市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金市场只是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为开放资金市场的话,那无疑是不自觉地把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限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了,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我觉得还是提开放金融市场为好,本文涉及的金融市场都是指广义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流通的计划性,资金也是计划分配的,勿需金融市场的调节,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以市场为媒介的交换,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结合,作为商品经济油的资金,也必然通过市场的融通米调佑生产和流通,但是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信用经济相适应.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豁要信用的帮助,要求建立金融市场,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者互相依较,相辅相成.

我国目前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那么,商品经济的特点、矛盾及规律就要起作用,就需要建立金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开放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二、我国金胜市场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是很不完备的,除了传统的银行信用间接融资外,今年以来又先后在沈阳、上海、武汉、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金融市场,但是仅仅局限于同业拆借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慢,而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由以下原因所致:

(l)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投资欲望和价值观念.

(2)人们对金融市场知识的贫乏.据了解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不懂得票据贴现是怎么回事,竟拿粉货款申请书到银行要求贴现.

(3)价格体系的不合理,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准确及时的投资信息,资金得不到合理流动。

(4)市场体系不兄善.由于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步履艰难,信息市场滞后软弱,作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一一金融市场是很难有特殊表现的.

(5)专业银行没有企业化,信贷资金尚有供给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信用工具缺乏.现有证券的不流通.

(6)金融立法、章程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据此,我认为,我国近期内还不宜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可以逐步开放以摸索经验,而更多的地方还需要创造条件。

三、开放金胜市场摇要实现十一个转化

(一)观念的现代化

中国受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上建国后JL十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供给制、大锅饭,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害伯竟争的习惯“重义轻利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业精神,没有价值观念,没有效益观念,把商品经济、货币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传统的观念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因此,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首先要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效益观,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做好思想准备.

(二)资金商品化

我们知道,只有成为商品的东西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买卖,资金也是如此,要开放金融市场,买卖证券,在资金商品化之前是做不到的.在现行体制下,由于封闭式的资金供给制仍未摆脱,资金没有实现商品化,或者退一步说,资金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专业银行的条条,资金的纵向分配和供应,形成独立单干的工作作风,业务经营、资金运用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城内部,还不能把资金当作自己的财富来运用.从企业来讲,不仅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商.昂化意识更低.资金浪费严重,影响了微观经济的搞活.因此,只有实现资金的商品化,使专业银行、企业都能够把自己拥有的资金当作商品、财富来运用,才有利于专业银行之间,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融通资金,资金商品化程度,决定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加速资金的商品化.

(三)专业银行企业化

从理论上讲,专业银行应该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实体之一,没有专业银行的企业化,就没有资金的商品化.因此,要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是必需的.只有这样,专业银行才具有独立、自主地运用资金的能力,才能把它拥有的信贷资金作为商品来运用,实行严格地资产负债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平衡.当中央银行切断资金来源时,专业银行为保证盈利,就会在市场上寻找来源,实现资金的融通.可以说,专业银行企业化,是专业银行得以进入金融市场的根本保证.

(四)金融机构多元化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调节者。在国外,凡是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其金融机构都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仍然是少而不发达,而且在现有机构中,除信用合作社是集体性质外,其余均为国家所有,四大专业银行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垂直领导,具有强有力的自我控制系统,名为专业银行,实为中央银行以外的“中央银行”.几家专业银行实行“寡头垄断”、使银行之间的竞争难于实现,也难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缺少投资者,参与者和调节者,显然就没有活力.因此,我国要开放金融市场,就应当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可以考虑成立我国的地方银行,扩大集体金融机构队伍,允许私人办金融机构,从而使国家、集体、私人、中头,地方的各种金融机构浑然一体,共同参与和调节金融市场.

(五)信用工具证券化

信用工具证券化,是商品经挤发展的必然.但我国目前不仅信用工具少,而且没有证券化,银行内部使用的存款单、贷款单、结算凭证以及企业使用的支票,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一些商业票据,都是禁止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不流通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建立,加之在当前信用工具中,国库券由于期限太长,行政派购,失去了信用证券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股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不仅保利,而且还保本保息,违反了股票发行原则.证券化的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最大区别是:证券信用条件下的信用工具是流通的,它是一种买卖关系,而银行信用条件下,信用工具是不流通的,只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信用工具证券化有利于投资者有选择性的进行投资决策,便于投资者掌握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从而在投资中获得利益,而资金的需求者则能通过发行债券、股票来扩充其自有资本.同时,在证券信用条件下,银行信用依然存在并支持证券信用的发展,实现信用工具的证券化以后,就可以通过有价证券的自由买卖来融通资金,从而金融市场也就顺之而开放了.

(六)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信用形式的发达程度与金融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信用形式的多样化,才能带来信用工具的多样化,有了大量的信用工具,才会要求为其流通、买卖提供便利的场所,金融市场才能开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1979年以来,的确出现了‘多种’信用形式,但这些信用形式还是很不活跃的,从商业信用来看,许多信用不是真正地融资而是相互推销积压产品,而且巳有的商业信用多以口头或挂帐形式出现,没有实现商业信用的票据化,从国家信用来看,只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减轻银行负担发行俊券,且规模很小,加上这种信用形式本身还很不完善.诸如:行政派购,期限太长,不能转让流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在人们心中的威信.近几年,民间集资,股份集资,联营,合营等形式的信用相继出现,但只是初具规模.因此,要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除了继续完善上述信用形式外,还应该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如消费信用、股份信用、租赁、信托、保险和国际信用等.

(七)资金价格的合理化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利息表现为资金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要有形成合理资金价格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价格体系的各种关系尚未理顺,价格扭曲,机制失灵,影响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比同业拆借利率还低,使得专业银行之间不愿相互拆借,而是更大地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为此,必须使我国资金价格合理化,形成我国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相结合的利率体系,市场利率可以放开,允许借贷双方自由竞争,随行就市,中央银行只掌握公定利率即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市场利息水平,只有这样,金融市场才会在一个良好的价格环境中开放.

(八)管理手段的法律化

开放金融市场,允许证券买卖,如果管理跟不上,必然带来投机活动.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正规的金融法规,以致于资金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纠纷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应该建立银行法、企业破产法、公司法、股票法、债券法和证券发行、交易管理条例,使金融市场的控制调节与宏观经济的调节相一致.

(九)金融信息传递工具的科学化

金融市场的开放,需要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庞大的信息网络为其服务,以保证有价证券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中,除少数大城市具有比较先进的通讯设备外,其他大部分银行都只能靠邮政来传递信息,难以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为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通讯技术要逐步引入金融领域,计算机、电传、电报等信息处理方法都应当广泛采用,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必然能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灵敬及时地融通资金.

(十)中央银行调控体系的完善化

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的手段之一,但是,金融市场的开放要建立在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发达、控制能力较强的基础之上.我国目前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不久,各种调控手段尚不完备,也不配套,中央银行本身的力且也很脆弱,倘若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央银行是很难驾驭得住的,我的想法是,目前中央银行应着力应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利率这样二个工具,来控制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完善中央银行的调节手段,在增强中央银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放金融市场,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贯彻紧缩和松动银根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

(十一)专业人才的优质化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63-2

中小企业的发展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概念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对中小型企业的概念加以界定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即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定量化的标准指的是企业的营业额规模,员工数量,销售额,实收资本和总资产的数量等对企业进行的分类。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企业融资是指作为资金需求者的企业所开展的资金融通活动。从融资的主体来看,可将企业的融资形式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源和外源融资;第二层次是依据外源融资划分的间接和直接融资;第三层次是对间接和直接融资做的进一步细分。中小企业在我国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自筹资金形式、银行贷款形式、非金融机构融资形式及其他几种融资形式,中小企业的产生到发展过程中,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随着企业生存时间的不断增长,其自有资金的比例开始逐步降低,但是生存期1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该比例仍保持在80%以上。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表现总体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除银行贷款外间接融资渠道尚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间接形式的融资渠道包括:融资租赁,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票据贴现,商业信贷,间接融资渠道,典当融资等等。然而在中国,银行贷款融资的这些间接手段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有:因为我国商业信用市场不发达,票据市场不完善,因而以票据贴现形式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额度非常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水平仍然是非常低的。典当融资所提供的资金期限非常短,且成本较高。另外,受经济体制、企业经营者思想等多种原因的限制,企业的融资租赁水平仍很低;此外,我国现在还缺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二)获得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由于受到直接融资和内源融资条件的约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和间接融资两种渠道。然而,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一般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实施紧缩政策,甚至拒绝贷款。银行为了提高他们的利润率,通常需要垄断数额较大的业务,从而对小额贷款不屑一顾。

(三)内源性融资只提供的资金数量有限

企业的资本来源,内生性融资是为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它成本低,效率高,在中小企业中形成资本优势。然而,在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着消费和积累的矛盾,折旧率很低且缺乏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中国中小企业的股本相对较小,所以内源性融资不能很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时对资金的需求。

(四)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遇到高门槛的政策和歧视政策

在一般情况下,包括私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本规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信息披露要求非常高,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直接融资渠道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这无疑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的一道门槛。虽然目前已经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板,但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能力仍然是有限的,进入壁垒也仍然很高。此外,风险资本在中国市场的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没有使政府部门对此进行重视,目前为止,政府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来加以规范,并给予支持,这也是使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融资渠道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已经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之内,这样便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并形成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融资结构。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是要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和约束解除。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保证社会供给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所占资源比重低,从而弱化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呢?

其原因包含多个方面,其中有中小企业自身缺陷的原因,亦有银行内部信贷政策约束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1.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经营风险大

对深圳等五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4.32年,而44.31%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到3年,25.66%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为3-5年,23.08%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为5-10年,仅6.95%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在10年以上。中小企业的企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低,满足于按市场需求临时性生产,缺乏长期战略观念,持续经营的能力普遍较弱,因而抵御风险能力差。由于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经营风险相对更大,如果缺乏适合、足值的抵押、质押物,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信贷风险比较高,贷款风险不易把握。

2.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普遍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都没有经过审计也不会在媒体上公布其财务状况,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客户关系等状况都是私人的隐蔽信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使得银行面临过高的道德风险,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博弈中,银行会选择规避风险使得小企业融资受到阻碍。现时较“流行”的逃债手段包括:先隐匿、转移巨额财产或者是先压价处理有效资产后再申请破产先剥离有效资产,留下空壳企业申请破产。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和赖账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普遍存在信用意识淡、报表账册不全、财务信息虚假、一厂多套报表等现象。中小企业这些不信用行为使得银行对其失去信任。

直接融资的概念篇10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94-02

民间金融具有存在的长期性与必然性,社会、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使民间金融得以长期存在;我国现行金融架构与社会、实体经济现状的背离,决定了民间金融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民间金融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会分流一部分资金,与官方金融形成竞争;民间金融的利率随市场需求而动,对国家货币政策产生干扰和影响;部分民间金融从事过度金融创新以及不可持续的投机行为还可能造成局部的金融风险与隐患,威胁区域社会稳定。民间金融的两面性,官方金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的对民间金融采取压制的态度,我们既要调整、完善现有金融法律制度,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的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又要正视民间金融,对民间金融进行必要的规范。规范民间金融,有两大基本问题需要率先解决,分别是:民间金融的准确界定与民间金融类型的合理划分,本文将对这两大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间金融的界定

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别人。

(一)民间金融概念考

对于什么是民间金融,学界尚无公认的定义。学者们分别从所有制关系、经营关系、登记关系、监管关系等角度来界定民间金融,形成了不同的学说。

1.所有制关系说。该说认为民间金融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活动。所有制关系说突出了民间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但将其与经济成分相联系,在观念上是过时的,照此学说,英美国家居于主体地位的金融将属于民间金融,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2.经营关系说。该说认为民间金融是在国家正式金融体系之外,在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经营关系说反映了民间金融的经营特性,但没有显示其不规范与不受监管的特征。

3.登记关系说。该说认为民间金融是未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从事资金融通活动的组织。登记关系说揭示了民间金融的非正规性,但有些民间金融仅仅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行为,不以组织体形式出现。因而,该说不能涵盖所有的民间金融形式。

4.监管关系说:该说认为民间金融实际上是指以个体信用为基础的,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以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的动机,以经营行为避开国家监管为特征,活跃于经济生活中的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行为。监管关系说突出了民间金融的非正规性与不受监管性,但是,是否受到认可与监管可以成为划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标准,拿来划分民间金融与非民间金融不能反映民间金融的最为本质的特征,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也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监管,这类组织却未定性为金融机构,也没有纳入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将这些组织及其相应金融活动排除在民间金融之外显然是有问题的。

上述关于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民间金融的特性,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民间金融的界定

从历史上考查,境内外的金融活动多是民间的融资行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得情况发生了改变。由30年代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金融活动的重要性与金融危机巨大的负外部性。大危机之后,主要的金融活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控制与监管。在西方国家,一般将受到国家控制与监管的金融活动称之为正规金融,将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金融活动统称为非正规金融。西方国家并不存在“民间金融”的概念,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只是强调对主要金融活动的控制与监管,并不对金融活动的主体在官方与民间之间加以限制。在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或是进行金融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由于我国受到国家控制与监管的主流金融活动多与政府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人们便将那些存在于民间社会的、形式多样化的、为民间社会或者民营经济提供服务的各种金融组织、金融行为称之为民间金融。可见,民间金融是我国的专用词汇,是与官方金融相对应的概念。

官方金融在制度之下运行,自可与正规金融相联结。然而,民间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却并非等同的概念,那些与官方不存在关联关系的、依法设立的、受到不同程度监管却未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的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活动,如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应归属于正规金融,却是民间金融的不同形式。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并非都是非正规、不受监管的,也不都是非法的。

综上,民间金融是对一定范畴的金融活动的泛称,是制度架构之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以货币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

二、民间金融的类型划分

概念是辨识和区分社会现实中所特有的现象的工具,概念的界定为我们规范民间金融奠定了基础。分类乃法律制度的首要任务,如果不完成分类这一首要任务,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创制出任何会得到公认的审判和诉讼方式。民间金融的范围宽泛,形式多样,规范民间金融应顾及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民间金融活动,这建立在对民间金融合理的分类基础之上。

民间金融历史久远,不同地方,社会环境、民间习俗与文化传统、贫富状况、信用发展程度、经济市场化水平有异,导致民间金融形式多样化、差异化。对于官方金融,我们通常按照融资的特点,划分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这样的划分不能满足规范民间金融的需要,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属于直接金融,合会、私人钱庄属于间接金融,但民间借贷与民间集资相比,合会与私人钱庄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对于社会运行、经济发展的影响上都相差悬殊,在民间金融的类别化上,按其影响力进行划分更具实际意义。

民间金融的影响力取决于民间融资的规模、涉及的地域范围和参加的人数多少等因素,考量这些因素,可以将民间金融区分为非募型民间金融、私募型民间金融和公募型民间金融。

(一)非募型民间金融

非募型民间金融是民间金融的初级形式,其表现形式是民间借贷,有个人借贷、个人与企业间借贷和企业间借贷之分。非募型民间金融遍及城乡,规模有限,参加的人数不多,属于分散型的民间金融。对于非募型民间金融,只要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并且出借资金的来源合法、借入资金的使用不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利率在正常范围,无论是否经营性质,均应尊重契约精神,予以保护。

(二)私募型民间金融

私募型民间金融是以某种临时或永久型金融组织为核心,向特定的融资对象融入资金,再向特定或不特定的融资对象融出资金,或者自行使用资金的民间金融形式。私募型民间金融属于集中型的民间金融,对社会、经济均产生较强的影响力,表现形式多样化,按组织形式可以再分为机构型、基金型和项目型。

1.机构型民间金融,它主要以私人银行、私人钱庄、典当行和存贷信息机构的形式存在,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者作为存款人与贷款人的信息中介;或者经营跨境汇兑与洗钱业务。对于从事洗钱、炒汇等有悖社会公德行为的机构型民间金融组织要坚决打击与取缔,而对于那些服务于民间社会与实体经济的机构型民间金融组织为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实现阳光化与规范化。

2.基金型民间金融,它主要以基金会、互助会、储金会、合会等形式存在,在特定范围的人之间募集和运用资金。与机构型民间金融并非普遍存在不同,基金型民间金融的存在范围广,具有互助性、时间性、人缘性、血缘性、地缘性等传统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基金型民间金融又发展出了营利性、广泛性特征,少数还混杂了投机性。对于基金型的民间金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没有发生社会问题,官方则容忍其存在,一旦发生问题,危及社会稳定,便否定这种民间金融形式。基金型民间金融有着久远的历史,作为中国乡土气息的金融形式,产生、成长于中国的传统社会、熟人社会,在社会基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产生并服务于现代社会、陌生人社会的以银行、资本市场为代表的外来金融形式便不能彻底取代本土的金融形式。为此,需要承认基金型民间金融形式存在的合法性,肯认礼俗社会既有的规则,尊重各地的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

3.项目型民间金融,它是专为某一特定事项而汇集特定群体的资金,如单位内部集资建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等。这种类型的民间金融规模大,具有信托的某些属性,只要汇集的资金用于特定事项,该特定事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提供资金人员限于合理规模的特定群体,就不宜限制或是禁止。

(三)公募型民间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