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21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1

[摘要]2001年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1998年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对新旧制度的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为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会计准则提供帮助。新旧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资产的期末计价、长期股权的帐务处理、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关键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期末计价财务处理入帐价值摊销期限长期待摊费用借款费用资本化外币业务、

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发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与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在对会计处理的规定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加注意了金融企业的风险问题,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虽然财政部规定新制度仅仅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也就是目前尚无保险公司必需执行该制度,但财政部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新制度。许多股份制保险公司酝酿上市已久,保监会明确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上市融资,保险公司上市应该说并不是遥远的事情,执行新制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准备上市的保险公司需要按照新制度编制与报送相关的财务资料。因而,对新旧保险会计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把握保险会计制度的发展趋向,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和各方需要的会计准则提供一些帮助。为此,将新制度与旧制度做了一些主要内容比较。新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旧制度存在不同:

(一)资产的期末计价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金融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

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内容,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2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缺陷;改进

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已历经整整20年,其会计要素和成本费用计算方法已严重滞后于医院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改进医院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取消那些为对应而设置的科目,对新增经济事项、核算业务等可借鉴企业的核算方法,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制度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一、存在问题及影响

(一)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的核算办法存在较大不足

第一,虚增固定资产资产总量。理论上说,购置固定资产,是医院的流动资产转化为非流动性资产,不引起实物资产的增减变化;固定基金的调整也只是净资产内部基金的一种调整。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固定基金并不是由其他的基金转化而来,而是净资产的一种虚增。这样就将原本不涉及医院净资产内部转移,只涉及医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内部转移的经济运动形式人为地在医院净资产内部进行了再次转移,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净值不明,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出的净资产不能充分反映所有者权益,医院当期乃至全年的收支结余失实。第二,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虚增了净资产。按照规定,医院通过对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使固定资产的资本金额作为净资产的一种形式逐渐沉淀于医院之中,同时又将固定基金的金额保持不变,这样就使得同一笔固定资产对应的资本额同时在净资产项目中作了两次重复反映,并且计提修购基金时,只要不处置资产,即使所提修购基金的金额超过了固定资产原值,也会继续计提。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的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医院“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人为地改变医院的成本,随意调节“收支结余”。第三,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在于对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分配和对其已损耗价值的补偿,现在在没有明确划分比例的前提下,规定修购基金也可用于固定资产的大型修缮,无形之中会侵蚀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基金。第四,不利于管理者了解资产实际损失情况。在医院发生捐赠、报废、转让、损毁等固定资产减少的情况时,全部通过“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来进行核算。由于专用基金科目是按基金类别设置明细账,根本不能反映哪项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保险赔偿等所产生的损益情况,当发生报废、毁损、盘亏等情况时,医院将无法知晓该资产的实际损失情况,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价值不做调整,而当该资产由于各种原因而退出医院时却按固定资产原值作一次性减少处理,会使医院资产减少过快。第五,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因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不利于考核单位负责人的业绩,也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同时,支出的虚增,使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资产减值

首先是固定资产减值,随着医疗设备的日新月异,许多医疗设备在逐年使用中早已贬值,有的已报废或接近报废,但只要未申报核销,资产总是在不断增加,造成庞大的账面固定资产数额与实际资产不符。其次是药品招标及国家降低药品价格政策的实行,使竞争加剧,未来市场的价格波动,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其它材料等库存物资存放在医院的减值风险加大。医院作为特殊行业,在物资管理方面不能完全实行“零库存”,相反,为了急救、维持医疗、教学和科研等特殊业务的需要,必须常年储备一定数量的周转物资,包括一些不常使用的、但存在有效期的物资。当这些变现能力差的存货账面价值低于市价时,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又不允许调整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成本价值,而非可变现净值,由此会带来存货的减值风险。

(三)坏账准备的提取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但医院在病人入院时实行预收医疗款制度,所以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并非实际欠费,而“应收医疗款”账户中包含了相当大的“病人欠费”数。虽然医院可以按会计制度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的坏账准备远低于可能发生的坏账,且坏账准备按国家统一的比例提取,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在账上不能冲销,妨碍了资金的周转,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严重不足,使医院的流动性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加之在年末计提坏账准备,会造成当月的管理费用支出增大,不能反映当月的费用支出。

(四)医院成本核算对象单一,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是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间接费用,按医疗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这种分摊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因为医院除了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外,还担当着教学、科研的任务,目前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将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不利于准确核算医院的医疗成本。同时管理费用作为医院的一项期间费用,内容、含义相当广泛,除了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的间接费用。如果简单按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势必造成医疗收支亏损,而药品收支结余数较大的现象,影响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管理费用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当医院为谋求发展,而进行融资产生的利息费用被分摊计入医疗、药品支出中时,医院筹资费用将无法正常反映。

(五)医院财务报告不能完整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计提“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反映在医院财务报表的净资产中,它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即折余价值。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无从体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新旧程度,形成医院固定资产账面原值越来越大,固定资产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出现账面上却无法反映的现象。

(六)医院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抗风险方面欠缺

在当前的医疗纠纷的处理中,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缺乏抗风险的内容,只有在经济赔偿发生时列入“其他支出”科目,未涉及抗风险的财务保障问题,未考虑医疗事故可能导致经济赔偿的财务风险,必然导致财务支出和净收入违背“会计稳健性原则”的会计反映。由于缺乏财务风险保险,一旦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导致巨大的经济赔偿必然会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医院财务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不利于反映当期成本支出。

二、建议

(一)科目调整

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净资产科目核算。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按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借记“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公用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核算各种清理费用。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理预计各种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尤其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由“财务费用”科目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增设“医疗风险基金”科目,根据历史数据确定比例按月计提,并专款专用。

(二)坏账准备的提取

医院的坏账损失主要发生在出院病人欠费这一环节,与“应收医疗款”相关,提取坏账准备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含在内。但却应将除病人欠费以外形成的应收款项都计入坏账准备的计提基数中。即应以“应收医疗款”加“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减“预收医疗款”加“其它应收款”作为坏账准备提取基数。对于一些无法收回而又数额较大的坏账,在不影响当期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直接从支出中予以冲销。

(三)存货跌价准备

针对存货减值风险,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借记“管理费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其它材料”,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四)改变现在财务报表结构,修订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总表列报内容

无论从会计报表中资产的真实性还是资产管理的角度,笔者建议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下方增设“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列示,两者相减,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增加医院涉及到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组的财务列报实用数据,如在累计折旧下方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以便真实反映医院当前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和市价情况,这样在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如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规模、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其次,增加“管理费用明细表”并在收入支出总表内增设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项目,月末将其直接转入“收支结余”,不再分摊。最后增设现金流量表,更好地披露医院运营资金流向和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增加对或有事项的披露,如对借款费用、减值准备、账务调整、特殊事宜等进行完全披露,更好地提示医院可能面临的损失,提醒管理者尽早寻找对策,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真实反映医院的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以及当前医院资产的变现能力。

(五)按医疗风险保障的原理,增补建立医疗风险基金的科目

确定计提医疗风险基金的计提依据及计提比率,根据实际情况在弹性度内自行选择,但应遵守一贯性原则,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得任意变动;规定“医疗风险基金”专款专用;允许医院使用“医疗风险基金”向保险公司购置相应的险种。

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中说: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任何一项制度在其最初实施时,都有其先进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就会显示出不足。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也是如此。当然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目的是和同仁们一起探讨,还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3

   首先您必须了解:目前市场上的保险理财主要是投资连结险,集中在变额寿险、万能寿险和变额万能寿险三个保险品种上。这三种产品一般将投保者所缴纳的保费分到两个账户中:保单责任准备金账户和投资账户,前者主要负责实现保单的保障功能,后者用来投资,实现保单收益。

   银行理财和保险理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银行理财产品不带有保障功能,而保险理财则有死亡保险的保障功能。

   变额寿险的缴费是固定的,在该保单的死亡给付中,一部分是保单约定的、由准备金账户承担的固定最低死亡给付额,一部分是其投资账户的投资收益额。视每一年资金收益的情况,保单现金价值会相应地变化,因此死亡保险金给付额,即保障程度是不断调整变化的。

   万能寿险的缴费比较灵活,您在缴纳首期保费后可选择在任何时候缴纳任何数量的保费,只要保单的现金价值足以支付保单的相关费用,有时甚至可以不缴纳保费。此外,您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定死亡保障金额,即自行分配保费在准备金账户和投资账户中的比例。因此,死亡保险给付通常分为两种方式:a、死亡保险金固定不变,等于保单保险金额;B、死亡保险金可以因缴费情况不断变化,等于保单的保险金额+保单现金价值。

   变额万能寿险的死亡保险金给付情况与万能寿险大体相同。但需要注意,万能寿险投资账户的投资组合由保险公司决定,它要对保户承诺一个最低收益;而变额万能寿险的投资组合由投保人自己决定,他必须承担所有的投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他又没能及时为准备金账户缴费,保单的现金价值就会减少为零,保单将会失效,保障功能彻底丧失。

   资金收益情况不同。银行理财产品采取的主要是单利,即一定期限、一定数额的存款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收益空间。不论是固定收益还是采取浮动利息,在理财期限内,银行理财产品都采取单利。

   保险理财产品则不同,大都采取复利计算。即在保险期内,投资账户中的现金价值以年为单位,进行利滚利。

   在保险理财产品中,变额寿险可以不分红,也可以分红(目前国内大多属分红型的),若分红,会承诺一个收益低限,分红资金或用来增加保单的现金价值,或直接用来减额缴清保费;万能寿险也会承诺一个资金收益低限,通常为年收益4%或5%;而变额万能寿险则不会承诺,资金盈亏完全由投保人承担。您在选择变额万能寿险时要注意,某些人所出示的“资金收益表”只是保险公司以前的盈利情况,并不代表今后的“一定的”收益。

   支取的灵活程度不同。银行理财产品都有固定的期限,如果储户因急用需要灵活支取,会有利息损失。

   保险理财的资金支取情况分几种:

   一是可以灵活支取,如在合同有效期内,投保人可以要求部分领取投资账户的现金价值,但合同项下的保险金额也同时按照比例相应地减少,会影响保障程度。如果全部支取,要扣除准备金账户的费用损耗(因为你已经享受了一段时间的死亡保障),因此只返还保单现金价值,会造成较大损失。现实中,很多保险公司的万能寿险产品为了满足保户的理财需求,在账户管理上讲求“保障少、投资多”的策略,如你缴纳10万元的保费,其中只拿出2000元用作责任准备金即可,其余9.8万用来理财,并且可以灵活支取。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4

利率期货是三大金融期货之一,可用来规避利率风险、还能反映未来市场利率水平、促进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等;寿险公司防范利率风险的手段很多,诸如改变产品结构、分散投资等,但运用利率期货来防范利率风险则是寿险公司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

一、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分析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广义的利率风险包括在期限范围内任意点上任何类型的利率风险暴露,一般,利率上升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除关注其资产业务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外,出于稳健经营需要,还需关心其负债业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以避免出现偿付危机,其中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与运用都对利率高度敏感,利率风险是其面对的首要风险。

衡量金融产品价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的指标是“耐性”(duration),一般而言耐性的值等于利率在初始的要求报酬率附近变动百分之一时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影响耐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金融资产的到期日越长、债券利率越低、要求报酬率越低,耐性越大,即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对利率变动的价格敏感性越大。

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在其两大业务过程中产生,一是承保业务即负债业务;二是投资业务即资产业务。从负债业务来看,大部分保单基于若干年后支付给受益人某种固定的利率,与财险保单相比具有偿付期较长(可达几十年)、偿付金额较确定、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的特点,因而其耐性较大,可以说寿险产品对利率是高度敏感的。当利率上升时由于寿险公司大部分金融产品都具有固定利率,其他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等将对寿险产品产生替代作用,资金来源受挫的同时保单贷款和解约风险也会增加,造成负债业务的风险。尤其在我国,寿险业务准备金构成中有80-85%是返还类的储蓄型业务,银行利率是制定预定利率的主要参照,寿险保单与银行存款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寿险业务影响很大。

伴随1996年的八次降息,保费收入紧随降息政策而大幅攀升,保险公司相应调整预定利率后增幅又随之降低,替代效应显著,而且储蓄型险种既保障被保险人的死亡保险金,又保障被保险人期满生存保险金,对资金运用收益的依赖性较大,埋下了利差损的隐患。

从资产业务来看,寿险公司的资本金在扣除了上缴的保证金后,与从保费收入中按期和按一定比例提留的责任准备金共同构成可运用资金。这些资金的运用对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资金的运用不当也易引起保险公司的偿付危机。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投资渠道仍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其中除了证券投资基金其他皆为利率产品,而且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负债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寿险公司资产运用的长期性,这使得资产业务同负债业务一样具有较高的耐性,对利率变化是高度敏感的。事实上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到资产价值,进而影响到投资收益率,我国保险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仅为1.19%,远没达到2.1%的国际水平。

资产负债同样较高的耐性使寿险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利率风险。1996年5月以来中央银行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1.98%,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也由9%降至2.5%,但预定利率下调前签发的保单仍需按原利率计算,1997年以前销售的寿险产品利差损高达5.75%-6.75%.固定利率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在利率频频降低时缺乏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当资金运用的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时,由年初责任准备金加上该年度的储蓄保险金合计生息后大于年末所需责任准备金形成了利差损。利差损其实是由寿险公司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共同造成的,是寿险公司面临的利率风险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资产组合多样化是一种解决办法,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系统性的利率风险,从国外发展已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来看寿险公司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利率敏感性产品,如英国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占28.7%,政府债券占21.9%,房地产占19.7%,公司债券占9.1%,利率风险仍不能回避。

二、利率期货作用机制

利率期货是就其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的资产所订立的标准期货合约,是专门针对利率风险而设计的,具有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杠杆效应强、信用风险小等特点。其基础资产是各种固定收入工具,如债券、存款凭证等,由于国债具有许多优点,国债期货在利率期货中占了很大比重。一般利率变动会导致固定收入工具价格反方向变动,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利率变动对利率期货买卖双方的影响可见下表。

就像商品期货是应商人们规避面品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样,利率期货是金融市场主体规避利率波动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虽然也可用来投机套利,但其发展的初衷仍是套期保值,也是寿险公司希望应用利率期货达到的目标。

运用利率期货一般有四种保值策略:(1)卖出套期保值,为避免利率上升使现货头寸价格下跌可以持有利率期货空头寸。(2)买入套期保值,为避免利率下降使计划将来购买的现货的价格下跌可以持有利率期货多头寸。(3)交叉套期保值,利率期货不仅可对标的物相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进行保值,也可为标的物不同的其他利率敏感性资产保值,如可利用国债期货为公司债券保值,当然持有头寸需根据不同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调整。(4)动态套期保值,根据资产组合的价格变动,不断调整套期保值比率。要想得到完全的套期保值效果,应使期货价值的变化与现货价值的变化完全抵消,当期货与现货的价格敏感性越接近时,套期保值效果越好,套期保值率就是用来衡量为了抵消二者的价格敏感性差异所需的期货合约数。

对寿险公司而言,当利率下降时,国债、存款凭证价格会上升,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而在开发出相应于利率变化后的新寿险品种时,存在一段时滞,由于替代效应这段时间内的保费收入会大大增加,但这部分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只能获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出现利率倒挂,但应用了利率期货,利差损将得到改善。利率期货可有效协助寿险公司锁定其资产收益率,防止利率倒挂,从资产运用这一利差损的直接诱因下手化解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利率波动风险越大,利率期货的作用越凸显。如为防止利率下降带来的国债收益率下降的损失,在销售具有固定利率的保单时相应购买利率期货多头寸,一旦利率真的下降,国债的价值会提高,利率期货的买方将从国债的价格上升中获益,弥补了利差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当然在利率上升时也会降低利差益,这样寿险公司将获得一个可预期的比较稳定收益率,实现稳健经营。

持有多少期货头寸要取决于对利率变动的预期和对风险与收益的偏好。对于寿险公司来说,稳健经营才是生存法则,应采取较为保守谨慎的保值策略。另外还需考虑:(1)转换因子。投资者所持有的现货债券的票面利率、期限等与标准期货合约通常不同,需要利用转换因子进行折算。(2)套期保值比率。利用利率期货不一定能将利率风险完全转移,仍要承担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变动不一致的风险即基差风险,实则用基差风险代替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这一较大风险。基差是指在某一时间期货合约的价格与它所标的的金融资产现值之间的差价。当采用流动性较大的期货合约时,基差风险也相应较大,不过运用套期保值比率可尽量降低基差风险。

三、利率期货对寿险公司防范利率风险的作用

利率期货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利率期货较寿险公司利率风险防范的其他手段有如下显著优点:1.杠杆功能,保证金制度使得运用利率期货只需少量资金便可达到套期保值目的,节省了寿险公司有限的资金。保证金是投资者在从事利率期货交易的时候按规定标准交纳的资金用于结算和履约担保,例如保证金比率是20%,则投资者可获得5倍于保证金的期货头寸,使利率期货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而利用现货交易要想达到同样的风险防范目的,资金投入势必倍增,资金利用率不高。2.针对性强,可有效控制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度即耐性的大小,并根据市场变动情况进行调整。3.标准化合约使利率期货具有高流动性特点,寿险公司能够在利率波动时以低廉的交易成本迅捷的调整其资产组合,改变资金分配状况。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寿险公司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当需要调整资产组合的资金分配时,如要增加在债券市场的投资时,购买利率期货而不是购买现货债券会更加有效。4.利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廉、信用风险小等特点也成为其魅力所在。

四、我国寿险公司应用利率期货的前景分析

创新是应各种需求而生,避险需求才是推动世界各地期货发展的原动力。正如莫顿。米勒所说“只要有自由市场,就会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需要期货市场。”我国曾在1993年推出过国债期货,但由于现货规模不够、交易所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率机制僵硬等原因于1995年关闭。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够完善,衍生品交易风险巨大,但缺乏风险疏散渠道的金融市场所压抑的风险似乎已超过了衍生品本身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抑制与金融过度同样不适合经济发展。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稳步推进,规避利率风险的巨大需求必将使利率期货应运而生。事实上,客观条件的成熟也确保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国债现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1994年的1137亿元,1995年1510亿元逐年增加,1999年达4015亿元,2000年达4657亿元,2001年接近5000亿。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不断完善,2001年加大了长期国债的发行额度;2000年9月21日又成功实现了外币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也已放开,3年后市场利率将完全放开。

寿险公司在这一趋势中的状态是利率市场化必然使利率波动更加频繁,更难以预期,其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无疑会扩大,强大的避险需求使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主体必将成为利率期货的坚定拥护者。从前述利率期货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利率期货操作上的技术难度,如要随环境变动不断调整套期保值率;要结合寿险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特点有的放矢等等。寿险公司理应顺应利率市场化这一趋势,掌握运用利率期货防范利率风险的技术,提高其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伯兹,弗郎哥。莫迪里阿尼,迈克尔。G.费里。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2]刘菲。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导刊,2001-11-30.

[3]李辉,张晋生,霍瑞戎。利率期货交易[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0)。

[4]党剑,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分析[n].期货日报,2001-10-12.

[5]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

[6]骆波。我国利率市场化探讨闭。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5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金融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

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内容,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旧制度规定,公司的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规范。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不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情况说明书的金融企业除外)。”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6

【关键词】美国CoSo报告;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效益型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重要的经济资源,在资产总额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是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高校所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每年新增固定资产的数量,也分别是评价学校综合财务实力强弱和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内部控制较弱,亟需解决。笔者以CoSo报告为理论基础,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出发,探究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路径依赖。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链条断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和科研而展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房产等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管实物和价值核算,二者处于同级单位,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另外,二者并不直接掌握资产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在资产出现毁损报废甚至变卖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时滞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会形成真空状态。

(二)固定资产重复购建且浪费严重,资源缺乏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育经费虽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增加,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目前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会长期存在。在经济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校需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目前,高校扩招引致不断进行校园扩建,仅考虑扩大规模,不注重规模经济。同时,由于盲目追求“小而全”以及固定资产总量和生均占有量等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要求,各个院(系)部竞相申请购买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统筹规划,部分设备无序增加,形成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造成高校资产严重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很低的态势。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1.现行会计制度导致固定资产虚增。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含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含800元)以上,且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资产。单价虽不满上述起点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视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这一规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制定的,在我国现在经济环境下,仍沿用该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界定,必将导致将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2.思想认识误区导致固定资产虚增。由于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列为固定资产,就可在最大程度上免除责任,出现了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相混淆,将部分该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物品列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的现象。资产管理部门将部分低值易耗品按照固定资产建卡管理,财务部门据卡记录入账。

3.管理链条断裂导致固定资产虚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固然要求实行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者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财务部门按照固定资产的价值统一进行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的管理虽归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其具体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因此就形成了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实物流动和管理与占有使用相互脱节的状态。当固定资产报废、损毁甚至变卖处置时,三个管理部门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管理链条断裂,财务部门不能掌握固定资产减少的资料据以核减固定资产,最后只能使固定资产只增不减,导致固定资产虚高。另外,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建、扩建固定资产只增加了发生的支出,却没有减少变价收入和减少部分,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4.管理缺位形成固定资产虚低。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但有的房屋、建筑物完工后既没有办理竣工决算,也不进行验收就开始使用,没有及时增加固定资产。而以自筹资金购置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形成大量账外资产,没有计入学校固定资产。另外,由于业务素质问题,导致安装固定资产的安装费、购买固定资产的运杂费、购置车辆时支付的车辆购置附加费等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四)缺乏有效管理,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固定资产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管理环节较多,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着某些缺陷或严重缺陷,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产生固定资产流失现象。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另外,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学校和校办产业、后勤部门之间没有明确与规范的收益分配制度,加之政策法规不配套,校办产业、后勤部门虽然无偿占有和使用学校的固定资产,却只享受经济利益,不需交纳资产使用费,更不需承担经营失误的责任,一切亏损转嫁给学校,从而造成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CoSo报告

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

-wayCommission)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被公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体现了当今内部控制研究的较高水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成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这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内部控制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引擎,起着塑造组织控制文化、影响人员控制意识、奠定组织风格和组织结构等关键作用。它包括人员操守、道德价值、能力素质,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等。

(二)风险评估

它是指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风险评估机制实质上是评估实现目标体系的各种不利因素的机制。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层确保管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目标是,经过风险评估后确定的用以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须采取的各项行动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主要的控制活动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业务授权、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

(四)信息和沟通

能否及时识别、捕捉、处理丰富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各部门、各层次、内部外部间顺畅地传递,能否很好地沟通、理解和利用信息,决定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组织及其员工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

(五)监督

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加以恰当的监督,必须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包括持续性监督、独立性评估或二者结合的方式。持续性监督建立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循环当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独立性评估通常由内部审计等部门执行。监督应保持独立性,监督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直接向最高层报告。 CoSo报告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标准适用于任何公司或其他性质的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盈利与否、公私性质,都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高校逐渐成为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完全可以借鉴、采用企业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笔者以CoSo报告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加强其管理的有效性。

三、基于CoSo报告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理念

(一)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领导、职能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应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氛围。高校应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应设立专人专职或兼职具体负责,每位教职员工为自己所使用的学校财产承担责任;形成一个领导重视、制度保障、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为加强内部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为实现超常规或跳跃式发展,许多高校大量采购仪器设备,加快房屋建筑物等校园规划建设。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在其他筹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都选择大规模向银行贷款,这使高校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既有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银行贷款压力,也有收支不同期资金流转不畅时难保日常运转的压力。高校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注重规模经济效应,控制发展规模;全面评估面临的风险,编制中长期预算,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固定资产增加与高校发展相协调,控制高校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另外,应对固定资产毁损、流失或变相流失等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采取有效的控制活动

固定资产从申请、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置、清查等各个环节都应当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加强控制。1.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职权相互分离独立又相互配合;2.对采购申请应进行合理论证,统筹计划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增加高校财务负担;3.采购、验收等活动应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以公开竞标方式采购大批物资;4.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加强实物控制,做到账实相符;5.维修、报废、处置等活动需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增减手续;6.进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并与部门采购、奖惩相挂钩;7.培养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确每人的工作职责,不得越权行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一个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传统模式既包括部门之间口头或书面的即时沟通,又包括由管理委员会定期召集各部门的专题会议,讨论、协调、解决一定期间存在的问题,相关信息能够通过会议的渠道得到沟通。网络模式是指各部门应将固定资产有关信息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或形式在校园网上并及时更新,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沟通,便捷且公开,有利于监督部门和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

(五)加强高校的内部监督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7

利率期货是三大金融期货之一,可用来规避利率风险、还能反映未来市场利率水平、促进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等;寿险公司防范利率风险的手段很多,诸如改变产品结构、分散投资等,但运用利率期货来防范利率风险则是寿险公司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

一、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分析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广义的利率风险包括在期限范围内任意点上任何类型的利率风险暴露,一般,利率上升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除关注其资产业务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外,出于稳健经营需要,还需关心其负债业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以避免出现偿付危机,其中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与运用都对利率高度敏感,利率风险是其面对的首要风险。

衡量金融产品价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的指标是“耐性”(duration),一般而言耐性的值等于利率在初始的要求报酬率附近变动百分之一时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影响耐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金融资产的到期日越长、债券利率越低、要求报酬率越低,耐性越大,即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对利率变动的价格敏感性越大。

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在其两大业务过程中产生,一是承保业务即负债业务;二是投资业务即资产业务。从负债业务来看,大部分保单基于若干年后支付给受益人某种固定的利率,与财险保单相比具有偿付期较长(可达几十年)、偿付金额较确定、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的特点,因而其耐性较大,可以说寿险产品对利率是高度敏感的。当利率上升时由于寿险公司大部分金融产品都具有固定利率,其他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等将对寿险产品产生替代作用,资金来源受挫的同时保单贷款和解约风险也会增加,造成负债业务的风险。尤其在我国,寿险业务准备金构成中有80-85%是返还类的储蓄型业务,银行利率是制定预定利率的主要参照,寿险保单与银行存款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寿险业务影响很大。

伴随1996年的八次降息,保费收入紧随降息政策而大幅攀升,保险公司相应调整预定利率后增幅又随之降低,替代效应显著,而且储蓄型险种既保障被保险人的死亡保险金,又保障被保险人期满生存保险金,对资金运用收益的依赖性较大,埋下了利差损的隐患。

从资产业务来看,寿险公司的资本金在扣除了上缴的保证金后,与从保费收入中按期和按一定比例提留的责任准备金共同构成可运用资金。这些资金的运用对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资金的运用不当也易引起保险公司的偿付危机。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投资渠道仍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其中除了证券投资基金其他皆为利率产品,而且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负债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寿险公司资产运用的长期性,这使得资产业务同负债业务一样具有较高的耐性,对利率变化是高度敏感的。事实上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到资产价值,进而影响到投资收益率,我国保险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仅为1.19%,远没达到2.1%的国际水平。

资产负债同样较高的耐性使寿险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利率风险。1996年5月以来中央银行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1.98%,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也由9%降至2.5%,但预定利率下调前签发的保单仍需按原利率计算,1997年以前销售的寿险产品利差损高达5.75%-6.75%.固定利率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在利率频频降低时缺乏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当资金运用的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时,由年初责任准备金加上该年度的储蓄保险金合计生息后大于年末所需责任准备金形成了利差损。利差损其实是由寿险公司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共同造成的,是寿险公司面临的利率风险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资产组合多样化是一种解决办法,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系统性的利率风险,从国外发展已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来看寿险公司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利率敏感性产品,如英国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占28.7%,政府债券占21.9%,房地产占19.7%,公司债券占9.1%,利率风险仍不能回避。

二、利率期货作用机制

利率期货是就其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的资产所订立的标准期货合约,是专门针对利率风险而设计的,具有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杠杆效应强、信用风险小等特点。其基础资产是各种固定收入工具,如债券、存款凭证等,由于国债具有许多优点,国债期货在利率期货中占了很大比重。一般利率变动会导致固定收入工具价格反方向变动,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利率变动对利率期货买卖双方的影响可见下表。

就像商品期货是应商人们规避面品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样,利率期货是金融市场主体规避利率波动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虽然也可用来投机套利,但其发展的初衷仍是套期保值,也是寿险公司希望应用利率期货达到的目标。

运用利率期货一般有四种保值策略:(1)卖出套期保值,为避免利率上升使现货头寸价格下跌可以持有利率期货空头寸。(2)买入套期保值,为避免利率下降使计划将来购买的现货的价格下跌可以持有利率期货多头寸。(3)交叉套期保值,利率期货不仅可对标的物相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进行保值,也可为标的物不同的其他利率敏感性资产保值,如可利用国债期货为公司债券保值,当然持有头寸需根据不同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调整。(4)动态套期保值,根据资产组合的价格变动,不断调整套期保值比率。要想得到完全的套期保值效果,应使期货价值的变化与现货价值的变化完全抵消,当期货与现货的价格敏感性越接近时,套期保值效果越好,套期保值率就是用来衡量为了抵消二者的价格敏感性差异所需的期货合约数。

对寿险公司而言,当利率下降时,国债、存款凭证价格会上升,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而在开发出相应于利率变化后的新寿险品种时,存在一段时滞,由于替代效应这段时间内的保费收入会大大增加,但这部分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只能获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出现利率倒挂,但应用了利率期货,利差损将得到改善。利率期货可有效协助寿险公司锁定其资产收益率,防止利率倒挂,从资产运用这一利差损的直接诱因下手化解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利率波动风险越大,利率期货的作用越凸显。如为防止利率下降带来的国债收益率下降的损失,在销售具有固定利率的保单时相应购买利率期货多头寸,一旦利率真的下降,国债的价值会提高,利率期货的买方将从国债的价格上升中获益,弥补了利差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当然在利率上升时也会降低利差益,这样寿险公司将获得一个可预期的比较稳定收益率,实现稳健经营。

三、利率期货对寿险公司防范利率风险的作用

利率期货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利率期货较寿险公司利率风险防范的其他手段有如下显著优点:1.杠杆功能,保证金制度使得运用利率期货只需少量资金便可达到套期保值目的,节省了寿险公司有限的资金。保证金是投资者在从事利率期货交易的时候按规定标准交纳的资金用于结算和履约担保,例如保证金比率是20%,则投资者可获得5倍于保证金的期货头寸,使利率期货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而利用现货交易要想达到同样的风险防范目的,资金投入势必倍增,资金利用率不高。2.针对性强,可有效控制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度即耐性的大小,并根据市场变动情况进行调整。3.标准化合约使利率期货具有高流动性特点,寿险公司能够在利率波动时以低廉的交易成本迅捷的调整其资产组合,改变资金分配状况。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寿险公司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当需要调整资产组合的资金分配时,如要增加在债券市场的投资时,购买利率期货而不是购买现货债券会更加有效。4.利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廉、信用风险小等特点也成为其魅力所在。

四、我国寿险公司应用利率期货的前景分析

创新是应各种需求而生,避险需求才是推动世界各地期货发展的原动力。正如莫顿。米勒所说“只要有自由市场,就会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需要期货市场。”我国曾在1993年推出过国债期货,但由于现货规模不够、交易所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率机制僵硬等原因于1995年关闭。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够完善,衍生品交易风险巨大,但缺乏风险疏散渠道的金融市场所压抑的风险似乎已超过了衍生品本身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抑制与金融过度同样不适合经济发展。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稳步推进,规避利率风险的巨大需求必将使利率期货应运而生。事实上,客观条件的成熟也确保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国债现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1994年的1137亿元,1995年1510亿元逐年增加,1999年达4015亿元,2000年达4657亿元,2001年接近5000亿。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不断完善,2001年加大了长期国债的发行额度;2000年9月21日又成功实现了外币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也已放开,3年后市场利率将完全放开。

寿险公司在这一趋势中的状态是利率市场化必然使利率波动更加频繁,更难以预期,其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无疑会扩大,强大的避险需求使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主体必将成为利率期货的坚定拥护者。从前述利率期货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利率期货操作上的技术难度,如要随环境变动不断调整套期保值率;要结合寿险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特点有的放矢等等。寿险公司理应顺应利率市场化这一趋势,掌握运用利率期货防范利率风险的技术,提高其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伯兹,弗郎哥。莫迪里阿尼,迈克尔。G.费里。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2]刘菲。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导刊,2001-11-30.

[3]李辉,张晋生,霍瑞戎。利率期货交易[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0)。

[4]党剑,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分析[n].期货日报,2001-10-12.

[5]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

[6]骆波。我国利率市场化探讨闭。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创新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上尚缺乏深入研究,只是被动地执行财政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规定,缺乏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规避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管理不善带来固定资产损失的风险,值得地方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

一、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反馈机制

长期以来,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未树立起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控措施。大部分地方高校未能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增加、减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或是审计手段落后、监控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风险反馈机制,无法及时规避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潜在的风险。

(二)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

大多数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由后勤管理处、财务处、实验中心、图书馆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由于缺乏协调与沟通,使得职能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此外,很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资产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高校固定资产购置未能与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相契合,没有制定与资产购置相关的申请、审批、采购、验收、入账、领用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程序。在预算申报时,对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可行性论证,申购计划审批不严,未能结合本院系的教学和学科特点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设备采购方面,表现为各院系不是为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实验开发的系统性而采购,导致大量设备闲置。同时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闲置的设备无法得以有效利用,造成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

2.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落后,导致使用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对资产的权益管理。未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及担保手续或者对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长期不收取使用费,资产被无偿使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资产转移、出售、转让及报废制度不健全。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或机构调整未办理资产转移手续,导致固定资产账上登记的人与实际使用人不符,甚至有的教职工在离职后仍继续占用固定资产,造成资产流失。在资产报废方面,许多地方高校缺乏正规合理的手续,导致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三是未严格执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对账制度。

3.会计核算不准确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引发财务风险。地方高校在扩展办学过程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除了少部分财政拨款外,大部分资金缺口是通过银行贷款加以解决的。实务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未进行成本核算,账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不能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此外,因丢失、损坏或技术淘汰需报废的固定资产,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造成责任难以划分,或者因为申报手续繁琐,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未能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学校财务部门无法及时核销,日积月累,造成账实不符,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反映出来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超过学校实际贷款偿还能力,引发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创新

(一)强化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地方高校应当加强对校级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广大教职工资产管理意识,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管理观念。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保险制度,明确学校固定资产投保范围,避免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审计部门,地方高校也应当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严格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增加、减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审计要对资产申购、采购、验收、使用、报废及资产清查等环节进行审计,以保证实物的安全完整、价值真实有效以及账务处理的合理性,核心是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审查固定资产使用是否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

为了使地方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将资产管理职能并入财务管理部门,成立财务与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及采购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应设置专门的岗位,明确岗位分工,严禁一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必须选派技术过硬、坚持原则、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来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尽量保持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更换;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集中学习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规范固定资产申购、采购与管理流程。地方高校应当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明确固定资产申购、审批、采购、验收、登记及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和流程,如图1所示。

2.实行固定资产二级管理体制。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为一级管理部门,各院系、实验中心和各部门为二级管理部门。这就要求学校资产管理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各院系(部门)应指定一名资产管理员,明确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资产负全责,部门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资产承担管理责任,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资产使用人身上,确保资产出现丢失、损毁等情况时能够权责清晰,责任到人。

3.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制度。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资产管理部门应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方面定期进行事后绩效考评。对考评成绩良好的,今后的资产配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对考评成绩较差、资产使用率不高、浪费严重的,则给予相应的处罚,并缩减其以后年度资产购置经费预算。同时,应将各院系(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纳入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工作出色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和精神奖励,对而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并要求其赔偿相应损失。

4.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租、出借、担保、转移、出售、转让及报废制度。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和利用固定资产担保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地方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应及时做好使用者的登记和变更手续。当使用者发生部门调动、离职、退休等情况时,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转移变更或收回手续,以免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和报废应该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批准后才能给予处置,并应遵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后视不同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处置,最后将报批后的相关资料送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对其中价值较高的大精仪器设备的处置,学校还必须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及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属实的,方可进行出售、转让和报废。出售、转让资产价值必须经专业机构评估,相应的处置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和对账制度。地方高校应执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和对账制度,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清查过程中还要同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出现盘盈、盘亏的要书面说明原因,并按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以保证账实相符;资产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定期对账,以保证账账相符。

6.改革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第一,“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购入固定资产时不再计入“固定基金”,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的净值为“固定资产”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贷方余额。如果该制度得以实施将避免虚增固定资产,确保账实相符,减少财务风险。第二,引入作业成本法,改进学校预算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可考虑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以作业作为成本分配对象,以各项作业的作业量及单独确定的分配率为依据,分配归集共同成本,准确计算各院系(部门)使用固定资产真实成本。在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金额扣减各院系(部门)的预算项目经费,使得固定资产得以有偿使用。通过作业成本法能够让各院系(部门)主动将闲置的资源让出,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7.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把一些具有共性以及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放在共享平台,供给需要的院系(部门)使用,由提供资源的院系(部门)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这样可以节约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固定资产,降低资源的“空闲”率,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现代商业,2009,(32):100.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9

张先生36岁,从事车辆维修个体经营,固定投资150万元左右,有20万元库存配件可用于变现。目前有50万元现金,年收入30万元。有两处房产,城市房子价值100万元,农村有房价值60万元左右,没有银行负债。

张先生妻子没有固定工作。有个孩子在读初二,有两个老人需要赡养。家庭年支出共15万元。最近考虑买块1-2亩的土地建厂房,想通过理财来实现。

张先生从未接触过股票、基金之类的理财产品,属于风险厌恶型。

如何盘活资金,达到资产增值?如何构建家庭完善的未来保障体系?这是张先生现在考虑得最多的事情。

资产分析

1、家庭资产状况分析

从张先生家庭资产负债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家庭资产结构单一,资产总值为380万元,固定不动产占比为82%,18%为流动性强的资产,暂时没有负债。张先生一家的资产流动比率较高,家庭未来出现财务透支的风险较小。流动比率=流动性资产,每年支出=700000/150000=4.67。

2、家庭收支状况分析

张先生属于个体经营,目前年收入30万元。有1个小孩上中学,2个老人需要赡养,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家庭年支出为15万元,支出收入比为50%。家庭每年可用于财富积累的结余为15万元,收入与支出比较为适中。

3、家庭保障状况分析

张先生从事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他的经营利润。因此,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万一出现经营风险,则家庭的收入有中断的危险。二人没有购买任何保险,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

4、家庭投资状况分析

张先生经营稳定性不太高;家庭资产结构单一,未购买股票、基金之类理财产品,起不到分散风险、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现有资产的利用率不高,金融资产中的存款和固定资产中的农村房产有待盘活;家庭的风险管理尚不完善,尤其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保障不够充分。

理财目标

1、考虑买块1-2亩的土地建厂房,想通过理财来实现。

2、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抵御通货膨胀。

3、加强家庭的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家庭风险保障体系。

理财建议

1、购买土地建厂房,可以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按本行业简易厂房的造价估算,建厂房前期要投入40万元左右,后期的资金可通过边经营边追加投入,因此后期的资金需求无太大压力。前期的资金可利用库存配件变现筹集20万元,从家庭现有现金中支取10万元,剩下10万元可以利用银行贷款。

建议张先生以现有150万元的固定投资资产作为抵押,贷出10万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光大银行的“阳光个贷”、浦发银行“轻松贷”、兴业银行“乐业贷”、宁波银行“白领通”、交通银行“展业通”等均是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张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

张先生农村房产价值60万元,按照目前银行有关规定暂不能抵押贷款,但可适当改造出租,预计每月可获得租金收入1500元。

通过以上安排,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调配,在不抵押城市房产的基础上,实现买地建厂房的目标,同时适当增加负债,有效增强资本的张力。

2、盘活现有资产,合理投资,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收益。

张先生从未接触过股票、基金之类的理财产品,流动性资产均集中在现金部分,资产难以实现有效保值增值。建议张先生做好合理的分散投资,适度增加投资范围。

从每年30万元的收入中留足家庭3-6个月支出,作为紧急备用金,剩下的可以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该部分资金存放形式可以为:通知存款、货币基金或日日金等。既有一定的灵活性,又享受较高的收益。自动通知存款,分为1天通知和7天通知两种,目前大部分银行均有此项业务,存够一定天数就自动结息,复利计息循环收益。

指数型基金。目前中国股市处于较低点位,但近期大盘有积极向上的冲力,投资指数型基金正是时候。建议重点关注沪深300指数型基金。

大盘蓝筹股票。近期大盘回暖迹象明显,根据张先生的职业及工作性质,建议长期投资绩优大盘蓝筹股票,例如石化、金融、地产等板块。可静待大盘回调时择机入市。

银行理财。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近期创业板块ipo的可能启动,新股市场可能会再次迎来一轮高潮,因此新股类理财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信贷类产品大多属于银行转让优质信贷资产,风险和收益相对比较平衡,也是不错的选择。

3、构建完善的家庭风险保障体系。

张先生夫妇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建议首先考虑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年保险费支出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为宜。

投资型保险。利用家庭现有现金,购买一份20万元的投资型保险。该险种属于稳健型产品,一般都有保底收益,同时兼顾部分疾病、身故保障,而且到期还能领取账户价值的满期保险金,可作为养老金的补充使用。

重大疾病保险(健康险)。建议张先生与妻子各买一份期缴型重大疾病保险,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张先生买一份6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年缴保费2.4万元,20年缴清,保额为60万元;张太太买一份3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年缴保费1.2万元,20年缴清,保额为30万元。重大疾病保险在保险期间若没有发生意外,则到期退还保额,该笔资金足可以作为张先生夫妻二人的养老金使用。

固定资产的保险价值篇10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4日

资本结构优化总是与特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西方财务理论界研究的财务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选择哪一种最大化目标作为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多年来一直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及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也就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从理论上讲,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及企业价值之间实现最优平衡的资本结构。在理论上,把这个最优资本结构作为企业目标资本结构,但在实践中很难找到这个最优点。

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企业债务价值之和,即:V=S+B。

假定企业持续经营,未来各期息税前利润为eBit(t),所得税率为t,期望报酬率(考虑风险时资本成本)为K,负债为D(t),平均利息率为r,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为[(eBit(t)-r・D(t)](1-t)+r・D(t),其中:[(eBit(t)-r・D(t)](1-t)代表股票的净收益;D(t)表示负债的净收益。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的现值为:■,则企业总价值为V=■■。

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其一,企业价值受企业利润eBit(t)、期望报酬率K、所得税率t、债务总额D(t)、时间t、利率r等因素综合影响。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即eBit(t)、K、t、t、r与D(t)无关,则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高。实际上企业负债多少对其他因素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企业负债越多,破产风险越大,财务亏空成本越高,期望报酬率K和利息率r都会相应增加,因此就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即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样使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其二,假设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中eBit、t与债务数量D无关,r、k只是债务数量D的函数,记为r(D)、k(D),其中r(D)为单调递增函数,则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V=■

对上式求导,便得到:

■=■

若是企业价值达到极值,必然有:

K(D)[D・rt(D)+r(D)]t-K′(D)[eBit(t)(1-t)+r(D)・D・t]=0,或K(D)[D・rt(D)+r(D)]t=K′(D)[eBit(1-t)+r(D)・D・t]

从理论上说,r(D)、k(D)函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确定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实际可操作性。

其三,以上只是证明当所有的关系为确定关系时,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过程。实际上,期望报酬率K与D的关系、利息率r与D的关系以及企业价值与eBit、r(D)、k(D)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比如,r(D)、k(D)取决于对破产风险的估计,这本身就是不确定或随机的,这也给最优资本结构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使理论上资本结构的评价标准受到现实的挑战。

综上分析,使得以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值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也不现实。

西方国家常用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从投资者角度,若负债水平在适度范围内,随着负债率提高,节税利益增加,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如果超过这一范围,负债率提高,会使破产风险显著增加,财务亏空成本显著增加,从而削弱或抵消甚至超出节税所带来的利益,这时随着负债率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是递减的。因此,只能说负债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应尽可能提高。

对于给定的时期,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应具有动态目标,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去研究。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判断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净值最大化。这里以每股净值最大化为理论基础,构建资本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以im表示权益资本的收益率,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D表示负债总额,rd表示负债利率,t表示所得税率,S表示普通股本净值,p表示优先股资本净值,rp表示优先股固定股息率,V表示资本总额。由于优先股有类似于负债的性质,因此,在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时,将优先股当作负债性质处理,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为:

im=■

假设:资本总额V=S+D+p,负债比d=D/V,优先股比p=p/V,营业利润率i=eBit/V,将以上V、d、p、i代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则有:

im=■

假设营业利润率服从正态分布,其期望值为i,标准差为δ(i),则权益资本收益率im也服从正态分布,这时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im=e■=e[■]

=■=■

因为,?啄2im=D[■]=D[■]=(■)2?啄′2(i)

所以,?啄i■=■(上式计算过程中的e和D分别为期望值和方差的计算符号)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

Rm=Rf+?茁m(■n-Rf)

其中,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n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茁m表示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茁m=?啄(m)/?啄(n)或?茁m=?啄(i■)/?啄(n)

其中,δ(n)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标准偏差。由普通股每股价值的计算公式:V=imb/Rm(其中,b为每股净值),将相应公式代入其中,则有:

V=■

当V达到最大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资本结构为最优。

二、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比例,以满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企业资本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状况,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那么如何评价调整后的资本结构的效果呢?下面将结合资本结构调整对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效果做以下分析:

1、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现代企业利用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所需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负债的杠杆作用,以获取节税利益。因此,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可以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一个标准。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的抵税效应而给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带来的增减值。具体可以通过下式进行分析:

R=[i+■(i-r)](1-t)

其中,R为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i为期望息税前资本收益率;r为负债资本利率;D为负债资本总量;S为权益资本总量;t为所得税率。

上式中,p=D/S・(i-r)(1-t),p=D(i-r)(1-t)/S为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若R>i(1-t),则有p大于零,这时随着负债D的增加,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R随之增加,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杠杆利益增加;反之,若R

2、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取决于负债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其计算公式为:

K=Ke×S/(S+D)+Kd×D/(S+D)

其中:K为综合资本成本;Ke为权益资本成本;Kd为负债资本成本;t为所得税率;D为负债总额;S为权益总额。设负债率d=D/(D+S),则综合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K=Ke×(1-d)+Kd×d

图1说明了负债率与综合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当d较小时,K值较大,随着d值增加,K值会逐渐减小,达到d0点后,K值最小;之后,随着负债率d继续增加,K值将逐渐增加。(图1)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负债率调整的百分比为d,调整前的资本成本为:K0=Ke0(1-d)+Kd0×d,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为:K1=Ke1[(1-d)-d]+Kd1(d+d),则资本结构调整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值为:

K=K1-K0=[(Ke1-Ke0)(1-d)+(Kd1-Kd0)d]+(Kd-Ke1)d=w+m

一般情况下,当调整幅度较小时,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相应变化不大,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认为ke1=ke0、kd1=kd0,调整影响数则为d(kd1-ke1)。当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将会引起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地说,企业负债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即:kd

(1)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增加时,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降低,由于财务风险的加大,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增加,负债资本成本提高;同时,由于股东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要求加大,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提高。此时因为d>0,Kd1>Kd0,Ke1>Ke0,w>0,mm,则K>0,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反之,若相反,则K

(2)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降低时,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提高,由于财务风险的降低,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降低,负债资本成本减少;与此同时,由于股东承担的财务风险减少,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降低。此时,由于d

上述分析说明了资本结构存量调整时对综合资本成本的影响。当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增量调整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就不能按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做出简单的比较分析,应该采用无差别点分析法比较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调整方案,这方面可参照前述的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3、企业价值分析法。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来说,即指每股净收益最大。因此,可以利用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

根据权衡模型,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VL=Vu+tD-Fa

其中:VL为有负债企业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价值;tD为负债节税利益;Fa为财务危机成本及总成本。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这时资本结构变化会使tD和Fa发生变化,而且负债节税利益的变化量为tD,财务危机成本及总成本的变化量为Fa。

资本结构调整前:VL0=VU+tD0-Fa0;资本结构调整后:VL1=VU+(tD0+tD)-(Fa0+Fa);企业价值的变化量为:VL=VL1-VL0=[VU+(tD0+tD)-(Fa0+Fa)]-(VU+tD0-Fa0)=tD-Fa。

由图2分析可知,当企业原始负债率D0/(D0+S0)达到D*/(D*+S*)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若继续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会降低企业价值;当D0/(D0+S0)

三、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企业现实出发,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资本质量所达到的水平,它可通过一整套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

1、资本结构类别比率分析。所谓资本结构的类别比率分析,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分析。主要有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所有者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和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1)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比率有多大。对债权人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示股东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债权的保障越高。反之亦反。但对股东而言,则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的基础,并以较小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负债比率很高,若企业状况良好,当然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可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报酬率,但是当企业状况不佳时,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得不偿失。

(2)股东权益对总资产比率,又称权益比率,或净值比率,是公司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即负债比率+权益比率=1,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仅求其一即可。

(3)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指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这一比率还表明了股东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对债权人而言,此比率越低,则表示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则债权人的权益越安全。在实际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时候,权衡三个比例,得出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否,从而做出定性的判断。

2、资本结构项目类别比率分析。上述三个比率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为基础计算的。有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长期偿债能力是否充分,可能更有意义。

(1)固定资产对总资产比率,也称固定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它一般不直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固定资产比率过高,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并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2)长期负债对总资产比率,也称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这一比率表明了企业长期全部资金来源中,长期负债形式占多少,也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能力。此比率越高,则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越高,企业经营依赖外来资本的程度越深。但若该比率过低,则说明企业可能缺乏举借长期资金的能力,或不擅长利用长期借款的杠杆效应或原有资金的利用程度可能不高。

(3)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固定资产是供企业经营中长期使用的物质基础。为使企业能长期稳定经营,固定资产一般由企业长期资金形成,特别是由股东权益部分形成。对企业而言,短期借款购入固定资产是否有可能全部由股东权益提供,或者股东权益中有多少用于或可能用于固定资产,股东权益扣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后还剩多少可用于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市场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若该比率过高,则企业负债缺乏充分的保障。

3、纯益为利息倍数分析及扩展。纯益为利息倍数,指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获得的利润与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表明了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息费用支付能力间的关系,一般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前述的各种比率有一共同的缺点,就是未能就企业每期支付固定利息费用的能力做出分析,而仅提供一些结构性指标。企业负债比率越高,则支付固定利息及到期偿还本金的负担越重,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为支付利息的正常来源。利息保障倍数是以动态的盈利能力角度判断企业借债是否适当、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首先应确定企业纯益的数额。纯益并不等同于净利润。企业可供用于支付利息的纯益,包括:税前利润、特殊损益项目、优先股股利、利息费用;其次,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还要确定企业的固定利息支出。这一项目通常包括下列内容:长期负债的利息费用、已资本化利息、未资本化长期租赁负债的隐含利息,其他因长期负债或承诺而产生的具有固定性的利息费用,及所有归属当期的负担的已支付或应付未付利息,均应包括在内。企业每期不仅有利息费用,还有许多其他的固定支出。因此,可以将利息保障倍数予以扩展,计算纯益为固定支出的倍数,以衡量企业支付各种固定支出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