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55

医学专业分析篇1

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必修科目,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而且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还会经常使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授课教师探讨的课题。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案例法;统计学;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指利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相结合对医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推断的一门方法学,这种方法在医学专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数据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并借助计算机和先进的统计软件完成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科学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医学统计学方法。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且在整个医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及毕业后仍要长期的使用,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比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或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反馈的效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任务驱动就是给定一个特定的任务作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在完成每步任务的同时加入进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学到教学内容,有方向、有目标地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学习的热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自己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然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各个任务,随着任务的逐个完成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且充满成就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动力。

二、案例法的概念

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针对每次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导入并分析已经发生了的实践案例,讲解蕴含的统计学知识、方法和原理,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结论阐述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案例法的概念来看,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性,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教学过程要遵循从典型事例中找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找到比较典型的特征,然后发现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客观的物质世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而案例教学法却恰恰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所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1.实验对象及方法。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口腔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40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75人,对照组65人,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情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选出一个发言人代表发言小组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首先要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出发,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五大主要模块。即: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相关回归、科研设计模块。根据以上几大模块,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创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和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剖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案例准备要充分。第二阶段是根据任务和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提供有效信息。第三阶段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结果和成效。这三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这种教学模式才是任务驱动的完整体系。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从客观方面来讲,直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测试成绩;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满意度、认同感以及学习体验。4.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满足独立、正太、方差齐的前提下两组间的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学期末用相同的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如下: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0.24±7.73)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3.86±8.71)分,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4.62,p<0.0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为高。由此可见,实验组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教学法要好一些。而且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常满意28人,满意37人,一般8人,不满意2人,非常不满意0人,即对任务驱动法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占86.67%(65/75),不满意仅占2.67%(2/75),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并认可任务驱动教学法,仅个别学生表示因其不习惯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而倾向于传统教学。

(三)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1.任务驱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在任务中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和吸取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就更好地构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有的学生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更不愿意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在探究知识方面。另外,教师方面若想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就必须在任务设计、任务选择及课堂组织方面多下功夫,否则就是表面形式新颖但却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要想切实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努力尝试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多搜集、整理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使学生融入这种新型的教学中并发现其中乐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进行自主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药学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35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65人的实验组和70人的对照组,并且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差异性不大(p>0.05),可以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个或者多个案例进行引导和探讨,结合教学内容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总结。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验和问卷调查。而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遵规循矩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期末采用与实验组同样的试卷进行测验。

(二)实验结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从学期末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86.42±9.53)分,而对照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78.22±10.65)分,两组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2.14,p<0.05(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可以认为案例法教学更加能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案例法教学”的问卷调查,87.70%(57/65)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且能接受案例教学法,因为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动脑思考还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灵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以及提高措施1.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期末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统计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能够教会学生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和方法;此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案例的搜集工作自身具有局限性,数量不多的案例导致学生没有更加全面的示范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来解决,首先是教师要尽量搜集更多的案例,而且是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是教师要将资料和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读资料和思考问题;最后是通过QQ群、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我们相信只要措施得力,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就会逐步被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教学和案例法教学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虽然这两种方法目前在使用中均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并做出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给统计学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课题名称:本成果系锦州医科大学2010年校级教改课题“案例式教学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ZD0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施红英,黄陈平,杨新军,等.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3):233-234.

[2]伍亚舟,易东,张彦琦,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35-638.

[3]王玖,孙红卫,韩春蕾等.案例+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生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153-154.

[4]马洪林,王良君,詹志鹏.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8):30-31.

医学专业分析篇2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新生。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阅读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经专家指导,在正式使用前进行了预调查并做了修订。调查在新生入学1周内进行,调查内容: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生源地、父母职业;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者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要求答卷客观真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由调查者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1临床资料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4%。其中女生306人(68.15%),年龄(18.52±0.89)岁;男生143人(31.85%),年龄(18.62±0.83)岁;来自城市(县市级以上)95人(21.16%),乡村354人(78.84%);父母职业与医学有关系的48人(10.69%),没有关系的401人(89.31%)。

 

2.2专业认知率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本专业认知程度普遍较低,84.63%新生知道医生的基本素质,67.48%知道医学的目的,40.31%知道基层卫生服务趋势,40.09%知道高职与普通高教区别,37.42%知道医学的学习方法,32.29%知道医学模式与学科分类,全科医学及新医改的含义知晓率仅为2.67%,21.16%。

 

2.3影响专业认知的因素性别与年龄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专业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受父母职业及生源地的影响(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衣村医学教育的主体2。作为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的新生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无论从学习的环境、教学模式,还是学习目的、方法均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导致新生的迷茫与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直到毕业时仍对自己所学专业模糊不清,轻视专业基础课,缺乏人文知识[3_4]。有研究表明,新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5]。新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不仅可直接作用于近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间接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趋向[6]。何坪等[7调查显示刚踏入社区医疗工作岗位的医师对社区全科医师岗本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认知不全,仅有2.67%的学生知道全科医学的含义,2/3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医学模式与学科分类及新医改含义,表明专科新生对现代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大部分医学生认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学历上的不同,对其将来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角色认识片面,部分医学生没有认识到除了“减轻病痛”之外“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也是基层临床医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趋势;1/3学生不知道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除了住院患者之外,还应包括残障者及慢性病人的管理以及对健康人的保健指导。与宋培歌等8调查护理专业新生的结果相比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认知没有性别差别,说明不同的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认知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在提高专业认知方面需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来自城市的学生、父母中至少一方的职业与医学有关系的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可见新生对专业认知程度受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的影响,提示有必要对新生进行全新全面的专业认知教育。有调查显示专业发展前景或就业形势好的人,其自身对专业的认同度也越高,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身的发展前途910,因此,应创造条件从新生开始,带领和鼓励他们下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使医学生尽早感受其未来工作的环境,培养其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提高其专业认知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因此,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社会实践调查和参与卫生公益活动可能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措施。

 

本调查结果间接反映社会宣传对提高全民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加强衣村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政策、卫生保健宣传工作是一项基本的有效措施。2.外科学教学过程。结合外科手术操作实践性强特点,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示教与练习元素,将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操作程序编写成册,按照操作程序进行示教通过示范与讲角解学生能够直接看到规范的操作,并进行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掌握操作技能。

 

3妇产科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小组讨论元素,结合西藏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居全国之首的现状,提出问题:导致西藏孕产妇死亡前五位疾病是什么?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处理?就现状从哪几方面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做出你的贡献。学生们运用讨论前自学及课间见习获得的知识,积极讨论,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知识。此元素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儿科学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中角色扮演元素,结合西藏地区县级急救能力弱,学生们把新生儿急救不规范加速新生儿死亡的过程真实情节表演出来,使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加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道德。

 

四、参与式教学法优点

 

1.学习方式灵活轻松.启发式、双向交流、主动学习,适宜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学习的生理特点。

 

2.学习方法简便,多样化(小讲课、小组讨论、快速反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教实习)以问题为中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符合高年级临床医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3学习内容理论与临床技能相联系.目标明确,强调“学了就用得上”,符合我院的临床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4强调以学生为主,共同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不断提高自己,分享知识与成果。

 

5.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6.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学专业分析篇3

1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分析———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

1.1问卷调查。江苏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名列前茅的医药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是校内的主干专业,也是转专业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医药类高职院校相比,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个性,也有普遍性,有借鉴意义。选取2015级、2016级和2017级转到临床医学专业的83名学生进行转专业动因的问卷调查,随后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2动因分析。影响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他人和自我因素的影响,也有理性和非理性成分。

1.2.1“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家长推荐”和“个人兴趣”成为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动因①因“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8%和89.2%。临床医学专业是医药类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一直得到学校的大力扶持,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也最多。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前景很好,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也很受医学以外的领域欢迎,考虑到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不畅等因素,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待遇一直较好。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除了大中型公立医院外,民办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医学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会使该类毕业生更为抢手,因此吸引很多学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②因“家长推荐”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61.4%。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前途,希望子女将来的职业比较稳定,根据自身、其他人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或传承家族从医传统等方面考虑,很青睐医生的职业,推荐孩子选择临床医学专业。③因“个人兴趣”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42.2%。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考分数较高,部分一心想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分数达不到录取标准,被迫调到了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专业,因此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消极应付,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

1.2.2“学科成绩”、“专业了解”、“人际关系”、“从众心理”及其他因素是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次要动因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个人兴趣不高,会使专业适应性差,学习动力下降,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②有一些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等信息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最终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③一些学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尽快转专业离开,导致不重视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相处得一般甚至关系紧张。④一些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朋友、同学等转到了临床医学专业,认为临床医学专业非常好,也跟着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

2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性对待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对策

2.1优化专业设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但目前面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加强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要靠人才支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上的需求,积极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并根据行业最新的发展进行专业课程的增减,加快课程内容更新,使毕业生更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形势变化,更具有就业竞争力[1,2]。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专”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就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会打消一些同学盲目转专业的念头,也可以提升原专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2.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应该利用学校主页、高招会、电视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让考生详细了解学校概况、行业优势、专业特色、就业情况等[3]。家长和老师也要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全面和正确的引导,不能灌输医药类院校里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最好的观念,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校有必要对入校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和要求、主干课程、发展前景等,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作用和价值有正确认识[4],使学生明白并不是只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才能有好的前途,从而积极对人生进行规划,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从而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2.3加强转专业教育对于想转专业的学生,学校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转专业教育,告诉学生临床医学是一个学制长、成本高、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难度大,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使学生再次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特点,是否真的适合转到临床医学专业。

2.4完善转专业制度各医学高职类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转临床医学专业制度和条件,统筹安排、合理限定其他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数,在尽力保证弱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专业选择权。为了尽可能使更多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达成转专业的愿望,学校可以降低对文化学习成绩的要求,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增加面试环节等,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5],从而给单纯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

医学专业分析篇4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分层次教学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62-01

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医学科研和医疗交流更加广泛,医学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需要更多地将科研和临床的成果发表到国际同行评议的学术杂志和会议。因此,对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医学专业英语是医学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检索和收集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熟练地英语进行教学、医疗、科研等活动[1]。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或五年级,这个阶段有几个特点: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二是,学生英语水平不同,只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是,未来定位不同;有的考研继续深造,有的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等,因此,基于以上特点,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需求层次也是不同的,笔者提出分层次教学法,即基于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来指导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分层次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1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2]。

2Swot分析法(Swotanalysis)

Swot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的,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w是内部因素: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t是外部因素: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3~4]。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教学中所采用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分层次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Swot分析

根据社会对医学生英语能力水平的需求,以及学生英语基础和素质水平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未来人生定位也不同,对于医学英语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探索和研究分层次教学理论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1优势

分层次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最终目的是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提高进步。这种方法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英语基础好,有较高的学习目标、今后想继续升学或进入临床工作的学生,提高要求,加大知识传授含量,补充专业词汇量,培养其用专业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和相关其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医学英语专业素质;对于英语基础差、学习成绩和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和目标不明确的学生,避免过多知识量的传授,积极引导,培养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其对简单和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待学生完全掌握后,再进行复杂知识的传授,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分层次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3.2弱势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学习偏好,进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达到学会、学好的目的,从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然而,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困难,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目标是动态变化的,实际中很难找到科学标准进行分层,而且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洞察学生的变化。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才能够更加充分精心引导课堂教学和交流,使分层教学在真正取得实效,其次,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困难。因此,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还需要一个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3.3机遇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英语作为国际化沟通的重要手段,医学专业英语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重要性,如从事科研工作者,需要较强的医学专业听说读写能力来与国外的科学家沟通和交流,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接诊外国病人也将成为常态,需要掌握英语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对医学院培养英语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提供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医生和科研人才技术扎实,更需要流利英语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管理能力。因此,未来适应医疗和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角色多元化的需要,专业英语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正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将其培养成医疗事业中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4威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针对学生分层,而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等均要分层次进行,并且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更强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确的引导学生,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也是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课题。只有采取积极可行的实施策略,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能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3-16.

[2]旷强军.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及其方法[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3(1):45-46.

医学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实践;评价体系

医学检验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在学校期间,主要依靠学校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文以医学检验主干课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为例,探讨医学检验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与过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笔者学校2011级高职检验学生共15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2人,女生127人。

2.研究内容和方法

(1)考核方法。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为实践技能操作,以某一生化检测项目为目标,测试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为实践技能理论考核为主,检测项目的原理和结果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核学生检测项目原理的掌握和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能力,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评小组由2位专业教师组成,学生随机抽取考核的内容,平均得分为该学生的最后成绩。

(2)考核安排。依据教学大纲,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选择适合手工操作的综合技能考核项目作为考核内容。将质控血清进行不同稀释后进行编号,作为待测标本,并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每个项目的试剂放在试剂托盘中,由学生自由根据考核项目独立选取试剂托盘。学生抽取1份待测标本后进行考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实验设计到最后提交分析报告过程。

(3)效果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考核表,并根据临床要求,调整考核要点。主要内容包括:①技能操作。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考核器材的选取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进行现场打分,满分50分。②检测原理。根据分析报告中是否正确写出抽取项目的检测原理进行打分,满分15分。③检测结果。分析报告上记录的结果与选取的标本的浓度进行比较进行评分,满分15分。④结果判读。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写出相应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满分20分。

二、结果与分析

第一,技能考核时间安排在理论内容讲授完之后,学生对考核内容的原理和结果判读印象深刻,提交的分析报告中,这两部分获得较高的得分。

第二,技能操作部分通常安排在相应的常规实验教学之后,学生对操作较为熟悉,因此在技能操作和检测结果两部分均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第三,技能考核时,排在后面的学生一般在旁边观摩、讨论,为自己技能操作时提供了参考。

三、小结

随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医学检验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更是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为具体案例,对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临床生物化学实践项目考核结果,可清楚地看到笔者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整体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动手能力强,具有独立完成基本检验项目的工作能力。这与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现象相符合,说明建立的考评体系有效地评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跃山,袁丽杰,陈英利等.医学检验本科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

[2]侯振江,李红岩,王凤玲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岗位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

医学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民办医学院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与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化学分析是以准确测定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学会处理复杂平衡的方法,分清主次,合理取舍,简化复杂的平衡关系式以达到解决实际分析问题的目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但是由于化学分析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我校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使得在化学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为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对化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破解“重科研轻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目前,部分教师受职称评定“重科研轻教学”指挥棒的影响,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上,导致教学上精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实验课教学,选择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授课方式多是“照本宣科”,导致培养的学生都是重知识轻能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将以往的“照本宣科”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此,课程组确立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教学理念。运用该理念指导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操作录像、ppt为先导,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实验前讲述实验的原理、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参与其中,抛砖引玉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或遇到问题,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去观摩身边同学的操作或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课时不断减少的新形势。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化学的信息量大,内容多,相对而言,学时又很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课程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等传授给学生,而且学生又能接受,本人对教材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凡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以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安排课时(例如混合碱和混合酸分析由原来0.5学时增加为2学时),删除次要热莸难时(例如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只做简单介绍,大三有相关专业课,由4学时减为2学时),将易学易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例如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以学生撰写报告、分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教学方式,由4学时改为2学时)。针对不同版本分析化学教材的自身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进行整合,总体上来说就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以武汉大学主编的教材为主,以邹明珠等主编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教研组编的教材为辅),打破一本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特点博取众家之长。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对教材内容局部做适当的调整,以使得知识点更加有条理,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为在绪论部分加入反应方程式配平、浓度和百分含量的计算等知识点;酸碱滴定法中加入路易斯酸碱理论、从质子条件式出发结合分布分数和酸碱解离平衡常数“一式推导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法”(简称一式推导法)和混合酸分析实例(硫酸和磷酸混合溶液,硫酸和碳酸混合溶液);络合滴定法强化副反应系数的概念;氧化还原滴定法所有运算公式均从能斯特方程推导得出;分光光度法引入实验案例(室内甲醛含量的检测实例);此外,引入综合设计性练习题,即4种滴定方法交叉试题,让学生体会复杂的问题是由多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可以用基础知识点各个击破,实现从基础人门,在实践中提高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实验教学方面,样品“微量化”“无害化”将成为趋势。绿色化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是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科学,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最小程度地排放污染物。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共识。为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绿色”化学教学的尝试。首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体现“绿色化”。尽可能摈弃污染严重、对环境危害大的实验项目,把这些实验以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尽量选用零污染或排放少的实验项目。其次,在药品试剂使用上,合理设计实验,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药品使用“微量化”,提倡节约意识,倡导环保意识。最后,针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探讨如何有效处理和合理循环利用实验中产生的“三废”。

医学专业分析篇7

分析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讨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6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4]杨小庆,杨明,刘斌.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6-1239.

医学专业分析篇8

1.1造就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要有一支博学多能、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熟练,既能“文”又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通过“走出去”即学院提供各种条件鼓励教师到临床医院进修、培训或访问,让教师走在医学研究的最前沿,学习新知识,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请进来”,即邀请行业专家来到学院对教师开展相关项目的指导,把其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成为实践操作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目前我们微生物免疫组教师队伍95%以上达到了“双师型”的要求。

1.2以“能力为目标”、“就业为导向”整改课程内容本着以临床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岗位能力需求和相应工作任务的要求,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理论以够用为度。我们对《微生物学检验》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并进行了模块化整合,将原有的《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设计为五大模块(即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临床顶岗实践模快)和七大任务(即“培养基制备、制片、染色及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和细菌检验的商品化、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每个任务再分为几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既是一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单任务过程。

1.3理论教学的部分内容移入实践课中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授课时,常常将理论和实践分开讲,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这种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学生感觉较难入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介绍每个细菌的形态特征鉴定时,内容多、学生感觉很枯燥,又容易张冠李戴;老师讲得也“累”,觉得自己的辛苦不被学生所接纳。而专业技能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克服了这种教学的弊端,我们在教学计划里压缩了单纯的理论课,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做革兰染色时,课前让学生预习实验操作步骤,上课时教师只针对操作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即让学生动手,观察完实验结果后,针对结果出现的问题再导入革兰染色原理、临床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1.4教学方法的探讨《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培养人的思想、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程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设计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职业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我们根据所教模块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4.1理论教学方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以问题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分析式、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在介绍“常见微生物鉴定技术”这一章节前,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临床病例作先导自然引入,并提出当次课教学目标及思考题,然后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讲解,学生带着思考题认真听讲,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实例或临床病例分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重要微生物的检验采取案例教学法,如讲授“埃希菌属”这一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先导入一临床案例“5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小店卖的水果沙拉,回家2d后,出现严重腹部疼痛等症状,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再提出问题“①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②此病原菌属于什么菌属?如何与该菌属中其他可引起腹泻的病菌相鉴别?”,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加以讨论。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当前的临床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传染病出现,如近年对人类生命造成巨大威胁的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在教学中我们将相关内容在课堂上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知识原理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及信息量,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觉得贴近实际而兴趣盎然。

1.4.2实践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获取有关微生物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获取。对实践教学我们首先重新组织实验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当年、当时感染性疾病流行情况设计有关试验内容与环节,删除过时、陈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先进、实用、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其二,将课程内部的实验进行整合:将单一独立的小实验整合为系统连贯的大实验。如开设“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系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明确了微生物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其三,将实验内容与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如在实验教学中开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其四,根据专业发展动态更新免疫学实验内容。此外还增加了综合实训课程,在新建设的BSL-2实验中采取“分段实训,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见习、实训、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教学模式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考核结果直接反映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败。我们主要依据“理论+实践”双相考核模式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做法是将实践课考核与理论考试分开进行,总成绩为100%: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技能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2.1实验技能课考核分为笔试、操作和平时实验三部分,各占10%。①笔试内容主要是有关实验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②操作内容为每个学生在实验课中亲手操作过的、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是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③平时实践情况由实践课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实践课态度和纪律等综合计分。

2.2理论考核主要包括考试成绩、作业质量情况、任务项目完成质量等。

2.3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3小结

医学专业分析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5级(大三,543人)和2016级(大四,517人)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n=1060)。采用课题组设计的综合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网进行无记名调查。调查问卷包括27个问题,其中5个为开放式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双语教学目的和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双语教学开展形式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双语教学的教材、内容、中英文所占比例的认识,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几个方面。使用SaS9.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率)表示。

2结果

2.1学生基本特征及英语学习现状

1060名学生包括740名女生(69.8%)、129名(12.2%)卓越医师班学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2015级学生占51.0%,2016级学生占49.0%,487人(45.9%)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62人(15.3%)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2.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和态度

1060名学生中,19.1%的学生喜欢双语教学,而讨厌或非常讨厌双语教学的比例占17.0%。男生和女生对双语教学的喜爱程度相似(17.5%、19.9%),但卓越医师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喜欢程度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29.9%、17.7%)。811名学生(76.5%)认为双语教学对于临床专业课的学习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197名(18.6%)学生认为一般重要,37名(3.5%)学生认为不重要,15名(1.4%)学生认为非常不重要。42.5%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综合英语能力,10.8%的人认为主要目标是掌握核心专业词汇。65.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职业需要,63.4%的人认为有助于了解最新专业资讯,22.2%的人认为对留学有帮助,37.9%的人认为有利于应付考试。

2.3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现状

86.1%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至少2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其余13.9%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使用中文幻灯片、用中文讲授,多数教师仅对关键词语进行英文标注,很少有英文讲解或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评价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考核,手段单一。仅有2.2%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应双语教学,能完成几乎所有的作业和考核,52.3%的学生表示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仅能完成≤30%的作业和考核。针对目前双语教学现状,85.3%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缺乏专业英语基础及双语学习经历,专业英语水平不高所致。32.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思维及方法有待改变,45.6%的学生认为包括教材在内的双语教学资源有待完善,仅有4.3%的学生认为目前双语教学做得很好,没有不足。56.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力不足,其次为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变(21.7%)。

2.4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现状,63.0%的学生建议开设医学英语课,先学习基础英语,再学习专业英语。针对双语教学形式,57.4%的学生推荐采用中英文课件或讲义,以中英文双语讲授,仅有2.4%的学生推荐全英文课件、全英文讲授。71.5%的学生建议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完善教学资源(43.6%);42.6%的学生认为应完善双语教学制度,统一授课要求及评价方式;还有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师资培训,必要时可聘请外教,举办专业文献读书报告会,开设双语选修课,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时数和师生互动机会。

3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部分学生认可,但仍然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对双语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次调查暴露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困境,纵观国内,类似的情况也非常普遍,绝非偶然。深入了解双语教学现状对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本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及学生建议,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以期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3.1提高认识,加强英语学习

双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让学生记忆一些医学专业词汇。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双语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医学词汇,应付考试。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宣传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长期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8]。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本次调查中,54.1%的学生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尽管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十分重要,但仅有19.1%的学生喜欢双语教学。英语基础是能否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决定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短时间内显著提高英语水平绝非易事,只有通过不断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开设大学英语主修课、双语选修课,举办医学前沿读书报告会、英语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3.2加强师资队伍和双语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关键。双语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较强的语言整合能力及沟通能力。好的双语教师应该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能力,又有良好的沟通与教学掌控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双语教学培训,举办双语教学比赛,通过校际及国际交流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同时,专业课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既有利于专业课双语教师成长,又能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和英语技能发展两方面有所收获[7]。此外,通过本次调查也发现有关双语教学的教材、课件、音像等资料较缺乏,学生课后无法利用相关资源自学,尚未形成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或音像作品,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网站,提供双语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医学专业分析篇10

我国对学生的评教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国内外高校已开始逐步将学生评价纳入到日常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的体系中,甚至在部分高校学生评教已经居于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1]。2015年1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要求,各职业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而学生评教也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在国外的高校中,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必须包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成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占据重要地位。

1高职学生评教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开展学生评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将学生评教,纳入整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2]。让学生评教成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加师生的互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那么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更为侧重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情况评价。随着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蓬勃发展,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同,决定了学生评教上也存在差异性。

2学生评教的整体分析

我们在学生评教中,采用问卷与学生座谈会结合的方式。整体过程分为授课过程评价[3]和授课结束终末评价两部分。

2.1学生评教的问卷设计

过程评价问卷设计分为理论课程部分和实训课程部分。理论课程部分,设计了关于教学容量、重难点清晰程度、仪表、教态、教学层次等11个指标的满意程度及对于该名教师理论授课整体情况的满意度。实训课程部分,设计了关于实训示教、操作要点、实训指导、内容充实度等5个指标的满意度及对于实训整体情况满意度和不满意原因分析的评价指标。以“很满意、满意、一般、很不满意”为评价等级。终末评价问卷设计设计了5个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4]及20个二级指标。折算成相应的分数。

2.2学生评教的结果统计分析

应用以上问卷设计,我们统计了2011~2013级所有口腔医学专业在校学生的口腔专业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评教情况。2.2.1过程评教结果。通过问卷统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满意率达90%以上,学生不满意的主要情况集中于部分任课教师授课过程中重点不明晰、实训操作指导不足等问题。2.2.2终末评教结果。学生对于教师评价的成绩反馈,95分以上教师为23.8%,90分以上教师为76.2%。可见,学生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最终基本达到满意程度。2.2.3学生座谈结果。通过学生座谈会或者选聘教学信息员[5],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授课情况反馈[6],作为调查问卷结果的补充,又可以为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提出一些针对不同教师的个性问题,有助于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3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

基于评价指标的体系及评价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7],我们将评价结果进行了分阶段公布,将评教结果下发教学办公室及各教研室[8],对于评价结果由各教研室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原因,组织教研,分析探讨解决方式和途径。

3学生评教的启示

3.1设计合理的学生评价指标,关注教师与学生

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兼顾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学业水平提高的因素,构建适合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学生评教质量的关键之处[9]。将评价指标从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两方面共同考量,重视双方面的作用;重视课程多样化和教学对象多样化的特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设计评教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兼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接受过程,并将两者整合[10]。

3.2国内高校评教过程中共性的问题多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单一模式

[11]蔡敏等人研究了国内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评教,结果显示,采用评价量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的学生约占93.8%[12]。而这类评教量表也存在设计的缺陷:(1)受题目的数量和学生的接受度影响,评价量表的内容不能全部反映教学过程的全部情况;(2)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情况的评定存在随意性;(3)仅依靠分数进行评价,教师无法了解学生评价教学的问题所在;(4)不同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凭借分数进行区分,教师认同度不高。因此,在专业评教中,我们借鉴了以上经验,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教方式来提高学生评教质量。我们采取评教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评教。(1)通过网络平台,以教师授课时间为节点,通知,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包括进行主观问题填写和评教量表的形式,由学生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借助网络平台的推广优势,如参评抽奖;学生课堂主体性教育“我的课堂我做主”;网络后台查询评教情况等形式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提高学生评教参与度和积极性;(2)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座谈形式为有效补充,获得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的第一手资料,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意见,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发挥学生评价对教学的有效作用。

3.3反馈学生评教结果

评价结果的反馈是进行学生评教的必要过程,如果不将评教的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那么评教就失去了意义[13]。针对不同教师、不同课程的情况不同,评教的指标体系也应有所调整,如理论、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方式、侧重点不同[14],也应相应调整评教的具体指标,以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同时,评教的量表设计应便于理解、分析,有利于最终的汇总和反馈。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应逐步加大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15]。我们在使用学生评教结果时,不仅重视各种变量因素对评教结果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获得较为客观的评教结果,从而为教学整改提供依据,更要完善“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的循环工作机制[16],让学生真正从评教的过程中受益,感受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改观,达到学生评教的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霞.浅析学生评教体系中存在的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6):45-46.

[2]赵东,唐旭波.高校学生评教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3):29-30.

[3]焦彩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养成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6(1):85-88.

[4]宋歌,孙玉楠.谈完善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J].教书育人,2012(6):40-41.

[5]李卓.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9.

[6]刘哲.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