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40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自2002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纲要》的修订版,并于2014年3月进一步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至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从十五年前的初创期、十年前的发展规范期走到了如今的高潮完善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创新性、特色化发展的新机遇。

如何更好地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如何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现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是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与任铡

一、学科规划之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调试的实际需要,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和内涵发展要求,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怀个体过去、当下、未来全程”的人性化体验式心育模式。

具体的工作目标应锁定为,创建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全新工作机制,壮大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全程人性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策略,引领并服务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科规划之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策略

(一)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工作机制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当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的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缺乏“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仅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造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绝不能止步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的角色,更应成为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者、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推进者,进而通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因人力资源匮乏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上新台阶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促发展,更要关注个体解疑难。而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学科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更具备及时解决问题的条件,因此全体教师都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应在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与技能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要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研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最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有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相关规定,制定适切新型工作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实施办法、检查评估办法和绩效奖励方案,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硬件、软件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分专题落实,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为核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引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指向学生身心全程、全面发展。

其次,营造“尊重”文化引领下的“关照心灵”的校园心理文化。创设符合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物化”关照心灵的心理文化,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

再次,充分发挥学科渗透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全员参与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引领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心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适时征集学科(或常规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进而引领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引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体系必然会对课程实施策略提出全新的要求。“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一套有利于学生参与和体悟的实施策略与之配合。全新的体悟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创设基于真实情景的活动体验课堂,通过让学生全情参与到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中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通过体验、感受、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科规划之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保障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完备的组织结构、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需要依靠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只有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提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明晰责任与任务,加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与管理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探索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长期从事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分门别类的社会劳动[1]。职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职业收入可以维系人们的生存,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拥有一份能展现自己才能,成就辉煌的理想职业,因此,每个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每个大学生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又称为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生命历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而青年期和中年期最关键。从事职业的那段时光,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人们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辉煌,这当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中,将大学生“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求心理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大学生能力概述及发展目标、大学期间生涯规划的制定、学会时间管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我对心理教育课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的内容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以下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要从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开始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顺利实现自身预定目标起定向和指导作用;二是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己。这种对自我正确的认知,包括自身条件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通过促使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爱好、学识修养等方面充分认识自己。联系周围的环境,明确哪些资源可以为己所用,哪些资源至关重要,周围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事实上,一个人若是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就越有可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便责无旁贷帮助学生理清自我认识。而最重要的便是要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使其清楚地知道取得成功的最为必要的条件便是从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必须帮助同学们很好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路走来,我学到了什么?我曾经做过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从而最终帮助学生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其实,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掌握好专业知识。从整个人生长河来看,知识创造财富,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己在学习期间,从专业学习中收获了哪些?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哪些能力?这就回答了“我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而“我曾经做过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包括担任过何种学生干部职务、从事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过哪些技能竞赛、获得了哪些奖励和证书等,这些在应聘用人单位时,都会派上用场。因此,心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闪光之处予以重视和肯定。另外,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事件进行回忆,在学校里,自己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成功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往的成功史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发现自己诸如性格坚强、胆量过人、办事果断等优势。学生便可以将这些挖掘出来的宝藏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立足点,支撑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探索。

明确优势后,我们就需要认识不足了。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分析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其明白,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克服才能使自己得到提高。需要认识到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性格弱点,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曲直。”心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与人沟通,以人为镜,看看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是否有差异,并思考差异源自哪里;直视自己的弱点,扬长避短,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其二是经验缺失,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以学为主之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炼经验。

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既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就理应与该课程的其他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有学者说:“气质类别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2]有心理学家发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会使当事人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享受职业与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心理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气质、性格分别与职业选择进行相关分析。心理教师甚至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职业心理测验,让学生通过测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性向。再说能力,对人一生的职业道路的选择、事业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通常指的是智力,特殊能力则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能力,也称特长。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能力分类进行罗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相应的能力水平,并教授学生常见职业需要的相应能力,学生方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当理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生涯规划误区

2000年以前,大学生毕业后一般是国家包分配,而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制度的转变使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受到了冲撞,其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急功近利,不能脚踏实地,个人主义观念很浓厚,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由此,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做好几种不良心态的引导工作。一是焦虑心态。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不见得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一进校门就面临很大压力,可以说刚进大学一年级就想着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贫困生,相对自己的家庭来说,读书成本很高,心理包袱较重,难免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对职业期望过高的大学生对低薪、低自尊、高劳动强度的工作更是容易产生焦虑。这时,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种焦虑心态的成因、肯定这种焦虑存在的理由,并且让学生清楚中等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二是自我认知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两个极端,即自负和自卑。在找工作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够中肯,过高地评价和估计自己,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有别于其他社会青年,应该有较好的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或是性格内向、或是不善言辞、或是相貌平平、或是成绩一般,面对就业市场他们自卑不前、不能悦纳自我,更害怕别人评价自己,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难以振作,甚至自暴自弃。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教师应该做的是如前一建议中所述的帮助学生真正、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盲目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职业生涯决策更多的是依赖他人尤其是父母,把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或父母驾驭。还有的大学生不结合主、客观条件,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赶时髦,跟风找工作,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后悔不已。对于这种情况,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客观介绍我国目前就业的形势,尽量穷尽地介绍各个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走势,理清学生的就业观念,并且明确告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以学生自己为主,不应赶潮流,职业选择是高度个性化的,个人选择的职业应当与自己相匹配。四是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目前整个社会是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随心所欲,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建构中,有了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仅仅从实现自我价值出发。事实上,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表明个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但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体价值,置群体意识而不顾,则必然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对此,心理教师就应该端正学生的择业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应该从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职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人生事业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职业选择是否正确。俗话说:“女怕嫁错郎,人怕入错行。”职业的选择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实现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的结合,即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成功。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己的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怎样?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度怎样?自己的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度怎样?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与职业是否相匹配?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走出误区,更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认定的需求,分析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及所学专业,制订详细可行的个人发展计划,即自己一生各个阶段的目标。无论哪种计划,都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在这个时间段内从事什么职业、完成哪些具体目标?二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想要实现怎样的经济状况?三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想过哪种方式的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8个时间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首先是20年计划,10年计划,5年计划;而后是3年计划,1年计划。其中3年计划是人生大计的重要部分。最后就是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这些短期计划要求就更具体清楚了,周计划是时间计划的关键所在,日计划则要求每晚写出次日的几件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做计划要留有余地,有一定的弹性,尽量地适应可能出现的变化。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行动阶段,是规划中最艰难的一步,也是需要心理教师进行督导的阶段。教师可以以作业形式,每周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报告自己的周计划及完成情况,适时提出建议,加以鼓励。俗话说,变化快于计划,影响自己职业生涯计划的因素有许多,有些变化因素是能够预测的,而有些变化因素却难以预测。因此,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后,就需要通过实践反复问自己:干得如何?应该怎样干?是否要调整?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评估计划,并及时调整和修改人生计划,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这一点需要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提醒学生,并协助学生完成。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大范围扩招,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毕业人数骤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为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中具体实施。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高校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开展不尽如人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不到意想的效果,几乎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课程内容局限,教学形式单一

各高校虽然第一时间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纷纷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开展不免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大一时就下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但是课程迟迟未开,学生误以为这只是一本“闲”书,无关紧要。有的高校在学生大三进入单位实习之前才匆忙开讲,16-24学时的课程,硬是压缩至2-4个学时的讲座式教学,诸如分析当前就业形式、调整就业心态、为提高就业率一律鼓励先就业后择业等,课程内容局限,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讲台上面老师ppt讲解,课桌下面学生应付式听讲,教学形式单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充其量也就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几场讲座而已,完全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初衷和要求。

2)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各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不全、重视不够,导致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等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公共课,但是并没有在大学课程中普及,很多高校仅以几场讲座代替,且没有专业老师,多由各系辅导员或者招生就业部老师兼职上课,更别说校外企业的实践指导老师了。由于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这些老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能够初步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知道要调整就业心态、知道要做规划,但是至于怎么调整心态、怎么规划职业生涯,却像遇到了一个难以打开的瓶颈。老师不懂怎么深入教,学生不懂怎么扩展学。

3)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与国外的有着种种不同。不像欧美国家从小学就开始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近几年才重视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且还是在大学期间才开设的,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存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也注定了学生在大学前只知道学习、考试,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缺乏系统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机会,导致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爱好等。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老师教授的都是现成的各科知识,学生习惯了接受现成的知识灌输而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规划的意识和行动。

如何顺利解决上述问题,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以更加切实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提高自我认识、良好情绪的培养、学习动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互通性和包容性,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等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具体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等措施是根本,而这根本的前提,不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的影响,充分借鉴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经验和资源,切实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1)丰富课程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并有重点、分阶段的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开展实施。内容覆盖全面,从认识自我到认识情绪,再到人际交往等,在内容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再有重点有突出的开展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式有传统课堂教学、讲座、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新颖。传统课堂教学上,也采用了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分享或者活动中相互交流经验、体验切身感受,顺其自然的掌握心理知识。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新颖多变的形式,老师容易教授,学生也容易接受。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形式,吸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的相关部分,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实践,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有效开展和顺利推广问题将得到有利解决。

2)高度重视,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1984年部分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中小学、各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一配备有相关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并且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者思政老师组成教师队伍并接受针对性、专业性、知识性的培训后开展系统的教学工作,并可邀请校外企业知名成功人士担当实践老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和教学,构建校内-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联盟,为学生顺利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基础。

3)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吸收其教学成果,结合其相关内容更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全面认识自我,了解性格缺陷,善于取长补短

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章几乎都离不开“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让学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途径,对自己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信、自立、乐观、向上等健康人格。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会分析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前景,自信心不足导致消极的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个人性格、兴趣、能力倾向的基础上协调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三者间的关系,提高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培养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

很多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的灌输,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别说综合知识和素质的提高,以至于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工作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和发展。兴趣和成功是有一定的正相关联系的,兴趣越浓,工作积极性越高,那么离成功就越近。现在的职场中,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看中的是求职者的积极主动、创新性。缺乏积极主动性,工作开展不顺利,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表现。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先让大学生明白兴趣培养和积极态度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大学期间注意储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培养健康的情绪态度,塑造高情商,成就美好人生

面对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了顺利就业、工作效率,严重的甚至危害身体健康。情商是驾驭情绪、忍受挫折的能力。能有效地控制情绪、提高情商,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或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在追求光明前途,走在曲折道路上时,拥有健康情绪、具备高情商的人更加容易顺利度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吸收心理健康教育关于情绪、情商培养的教育成果,结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认识和健康人格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产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全面的自我认识、形成健康的人格,丰富知识、促进潜能开发,是大学生顺利走向成功的桥梁。工作不仅是和事打交道,更多的是和人在打交道,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教育成果,让大学生善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凤兰.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06).

[2]陈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12,3.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4

[关键词]高职生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03-01

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心理健康为条件和基础,包含对心理健康的筹划,在客观上能促进心理健康。[1]高职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在职业大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会贯通,使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路上顺利走向成功。以下将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会贯通的迫切性。

一、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融通

在大学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帮助大学生更透彻地对自身心理和素养进行了解。在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征后,能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更准确更深刻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一方面,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学生有激励和促进作用,能更好地激发个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使高职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辅助了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推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课程目标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定义、要素、结论和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分析自己性格和心理的能力,从而掌握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技能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会主动抽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意义有帮助的内容并进行强化,有目的性地学习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与发展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课程内容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基础,以心理学为主指导行为实践。生涯规划课程以实践设计为主,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之上。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身的情感、意志、爱好和气质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适合哪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从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地逐步对自身进行剖析和掌握。只有正确地掌握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气质要素,才能正确地规划人生职业生涯,定位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三)课程教师一体化和工作深度化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和融通性[2],由同一位教师兼授两门课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很难达到。在大学里普遍都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其负责的是对应专业的教师,无法实行课程教师一体化,也无法从整体把握学生对两门课的统一结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争取课程教师一体化外,还需教师具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渗透的意识,打破两门课程各自为营的局面,深度开展课程实施工作。

二、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的融通互动

积极的心理指导人的积极行为,高职生的内心是否健康是合理并积极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若有着积极的心理,更能激发内在的正面能量,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进取,最终达到人生职业的辉煌。这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给人所带来的正面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个人带来成功和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思想波动大,性格易烦躁迁怒,若不能合理地排解负面情绪,很容易一蹶不振影响整体人生轨迹的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此时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保障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机构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贴切合理地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通过耐心的沟通、彼此的信任和深入的了解之后,心理健康机构可以更准确地给予对应学生的真切建议,起到了互相配合、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心理健康机构只是一个客体,起辅助作用,真正设计和完成人生职业规划的还是高职生本身。

三、强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实践的融通互动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是主观原因,而未来的职业生涯确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紧密地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一大挑战。在学生时代,职业生涯显得遥不可及,但其就业形势形成的压力却又迫在眉睫。作为学生的培养基地,学校是否具有合理严谨的学生培养模式和衔接就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开设的课程应围绕就业对口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展开,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校方领导应多与社会单位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助协作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同时尽量为学生争取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办学观念尚在转型中、生源素质存在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匮乏等原因,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和自我探索过程。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

江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期间设置了专门机构、匹配了人员、落实了场地,搭建了工作平台。但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仅仅只是个开始,要将这一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队伍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对策。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江西高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六届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普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障碍、情感问题、自卑等几个方面,而高职院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突出的心理问题则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行为冲突、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同一时期,因心理问题在我省高校引发的学生人身安全案件中,普通高校大多为自伤案件(自杀、自残),高职院校多为他伤案件(个人报复,使用锐器打群架等)。通过对我院六届筛选出的8769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约谈后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发现,这和两大类高校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长教育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并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学校管理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探索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领导机构。2002年,我院成立之初,成立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执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到了位,这有助于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观念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同年,我院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隶属江西省教育厅),在管理上理顺了关系,在业务上直接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扶持,为学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单独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场地、人员、资金等落实到位。就我省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多不是独立设置,有的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有的挂靠在学工处,也有的挂靠在医务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功能单一为心理咨询、组织结构为挂靠性质、咨询人员非专业专职等原因,致使场地套用,人员互用,资金挪用。再加上在认识上存在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都能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而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考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咨询场地与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调查研究与课程建设、财政保障等作为评估标准执行,以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

成立院系德育工作小组,建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健全并完善学院、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首先,各系分别设系德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书记任组长。在小组中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事岗位(由有专业背景及心理咨询培训经历的兼职教师担任),业务上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接,管理上与系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并直接对本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其次,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全院所有班级必须选派一个心理保健委员进入班委,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及对外联络。

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与相关制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及任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及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制定近期、远期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到学院总体规划中。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组建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展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开设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建档工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这期间,我们将着重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及发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要确保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按照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人均比不少于1:3000的要求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配置必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且取得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经历中接受一个周期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35岁(含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取得部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35岁以上的必须取得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资格。每个高职院校至少要有一至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其次,通过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假期培训班的形

式,大量培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院系学生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干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素养。再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选课,培养班级心理保健委员,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其化解心理矛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强化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署办公模式,缩短工作流程,促进沟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与困惑?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行性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建议。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情况迅速召集片区会议,就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迅速分解任务,并责令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合署办公的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它避免了管理上的交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合署办公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突破目前管理上“大而散”所造成的疲沓与脱节的瓶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开展“六位一体”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高职院校在经历起步时效仿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之后,一定要研究自身的特点,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制定出符合本院学生实际及学院管理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6

1、镇有健康教育机构和与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经费、工作条件和设备(市二院防保科、镇文化中心和镇广播电视站)。基层单位有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形成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2、全镇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中小学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定期更换,资料齐全。

3、医院健康教育组织健全,有健康教育画廊,定期更换,使用健康教育处方,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资料规范、齐全。

4、社区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反映良好。社区内有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

5、各单位设有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职工健康教育普及率≥95%,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6、定期编印健康教育入户宣传资料,每季至少2期。广播电视台有卫生与健康节目,每周至少一次。

7、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画廊。城区主要道路、广场等设有固定的健康公益广告。

8、建成区无烟草广告。公共场所有醒目、固定、统一、规范的禁烟标识,有足够的排气装置,未发现随地乱丢烟蒂现象。

二、职责分工

1、医院健康教育机构应能独立承担全镇健康教育的业务指导职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指导、人员培训、专业考核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政府应支持和督促医院即使配备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办公用房、办公和宣教设备,并落实好相应的办公和活动经费。其它部门及各基层单位、社区、街道应设置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在镇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2、教育部门应要求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各学校应有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承担教学任务。初中、小学各个年级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课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每周不得少于0.5课时,并认真组织考核,合格率≥90%。高中(职业中学)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各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控制吸烟、保护环境、远离、预防艾滋、意外伤害等多种内容的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和卫生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75%。所有健康教育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积极组织学校参与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活动。从年起,每年要有两所学校通过市级验收,一所学校通过省级验收。

3、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医院门诊和病房有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廊,内容每2月更新一次。候诊场所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医院应为就诊者提供多种健康处方和通俗易懂的卫生科普宣传材料,有禁烟标志和控烟措施。通过培训,医护人员掌握相关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地知识宣传和康复指导。能为就诊病人提供必要的健康服务场所及设施,如培训室、咨询室或心理门诊、闭路电视等。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对其它部门和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4、社区应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及网络,并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有长期规划,年度有计划、措施、总结。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健康教育室(咨询室)和必要的宣传设备、材料。居民健康档案、培训以及开展各项活动的记录、照片、宣传材料等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社区应结合实际,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健身、文化娱乐、科普知识讲座以及举办社区健康促进学校等活动;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卫生宣传栏总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应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每年不少于4次;社区活动室有卫生报刊、资料,种类不少于4种。每年核心信息宣传应达到80%的目标人群,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

5、其他部门、单位应有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负责人员。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考核、有总结。职工健康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各单位应设有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并结合部门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专题讲座、宣传橱窗等形式,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和职业卫生教育,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职工健康教育普及率≥95%,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同时,应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引导所有工作人员养成良好、健康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

6、宣传、文化、卫生、广电部门应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对全镇健康教育工作实行齐抓共管。同时要优先、及时宣传全镇健康教育活动,努力在全镇营造浓烈的健康教育宣传氛围。

7、城管部门负责城镇区(含广场)健康教育工作,要有组织,有网络,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资料完整规范。应在城区主要道路、广场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画廊和公益广告。公共场所设置醒目、固定、统一、规范的禁烟标志。设有吸烟室的公共场所设置控烟标识,并安装排气装置。

应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将市民的健康教育工作与治理环境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市民的良好卫生习惯,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健全网络。

镇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事物。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委会都应成立相应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并明确2-3名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确保组织落实、网络健全、指挥有力、运转正常。

2、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健康教育工作是创建省级卫生镇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全镇所有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都要对照创建标准,制定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逐步推进。镇创建办会同卫生、文化、广电等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对全镇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与指导。

3、严格奖惩,强化考核。

镇创建领导小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制定全镇健康教育工作奖惩措施,定期对各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

四、时间安排

1、建立组织(年月——年月)。各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根据镇创卫工作总体目标和本方案要求,建立相应组织、网络,并于年月日前报镇创建办。

2、人员培训(年月——年月)。由县镇创建办、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对相关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为其培养一批掌握一定健康教育、卫生防病知识的专门人才,以指导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7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8

——望城街道中心中学“健康校园”创建活动总结

一年多来,我校认真贯彻青岛市卫计委、青岛市教育局《关于继续推进和完善创建“健康校园”活动的通知》精神,努力践行“笃学尚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办良心教育,享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健康校园”创建活动,做到了健康教育经常化、健康活动系列化、健康文化特色化。近期,我校被评为青岛市“aaa级健康校园”。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力推进“健康校园”创建工作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其他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因此,我们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良、能力突出”的合格中学生,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推动“健康校园”工作的有序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艺体组、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食堂等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主抓、分管副校长专抓、全体领导干部共抓”的工作机制。由校长牵头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制订、落实了创建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例会,实施“一线工作法”,带领大家干,干给大家看,有效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和培训,让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结合“爱眼日”、“无烟日”、“计划免疫”、“碘缺乏病”、“12、1艾滋病”等宣传日的时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通过张挂横幅,主题班会、黑板报、家长会、专家讲座、观看录象、收听校园广播、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教育图片展、举行健康教育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对广大师生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让健康的理念深入学生心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此外,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对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不少于2次的健康知识培训。同时,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做到人员、场地、经费、设备落实,过程管理落实,考核评价落实。

(三)开齐上好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按照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心理课,通过“五个有”的落实(有课程、有教材、有教案、有教师、有评价),努力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教育效果。所有教师都能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地把健康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室全天开放,随时解答师生的心理疑问。学生健康教育的开课率达100%,学生基本健康知识普及率达100%。

现在,“关爱生命首先是关爱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是健康发展、用心成全首先是成全健康”的健康理念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二、建章立制,优化环境,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一)完善制度。学校把“健康校园”创建工作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完善了卫生管理档案以及“健康校园”创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各种工作预案,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2016年12月,学校被评为“莱西市应急管理示范校”。

(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和健康教育方面,学校确定了“三先”原则:经费先投入、活动先安排、设备先保证。学校的校舍、餐厅、采光、照明、黑板、桌椅、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的配置等均达到标准。为保证师生的饮水质量,学校安装了设备先进的过滤净水装置,定期进行消毒、滤芯更换,学校供水系统每年进行2次检测。学校建设了水冲厕所,凡是有自来水的地方,都放置肥皂、洗手液,方便学生洗手。学校完善了食堂内部改造,配备一流的餐饮设备,设有消毒池、二次更衣室等功能区域,并安排专人管理,食堂设备、餐具定期进行消毒,食堂物资坚持定点采购。食堂从不出售“三无”、变质、变霉、不洁食品,每餐饭菜都按照规定留样备检。2015年,我校食堂被评为“山东省清洁厨房”。

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整个校园整洁美观、特色明显,人文景观布局合理、和谐高雅,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三、开展健康活动,搞好健康服务,提高健康水平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一直以来,我们把“健康校园”创建与“善与阳光”德育品牌创建有机结合,先后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和“好习惯养成系列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健康教育和“健康校园”创建都是重要内容。学校建立了常规管理检查公示制度,由政教处负责每天进行一日常规检查,包括卫生、行为习惯、班容班貌、安全隐患等。学生个人卫生基本做到头发整洁,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同时,学校开展了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检查当日公示结果,成绩纳入班级考核,做为评先评优的条件。根据相关文件,我校制订了控烟实施方案,在教学区域、办公区域设有禁烟标识,杜绝在这些公共场所吸烟,努力建设“无烟校园”。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2016年11月,学校的“善与阳光”德育品牌被评为“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

(二)以人为本,大力开展艺体健身活动。我校严格按国家规定安排艺体课程,认真开展“三课两操两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时间和眼保健操、亮眼操的质量。学校定期组织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拔河等文体活动,以及教职工“每天一节幸福课”活动、“每天两千米畅跑健行”等活动,提高全体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由于校园艺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2015年学校被授予“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今年,我校代表队参加莱西市第二届“市长杯”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荣获初中男子乙组第六名、初中男子甲组第五名、初中女子乙组第五名的好成绩,姜亦斐同学个人获得最佳阵容奖;参加莱西市“中凯地产市长杯”中小学生篮球比赛荣获初中男子组第五名;参加2016年莱西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荣获初中女子组第八名。由于我校代表队在今年“市长杯”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中的突出表现,市教体局确定我校代表队份代表莱西市,参加明年三月份举行的青岛市第二十七届“可口可乐—市长杯”校园足球赛。

(三)开展健康服务,提高健康水平。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基础上,我校积极联系驻地医院、防保所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健康医疗服务,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

1.对师生实施健康检查。学校为每个师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全体师生的常规体检每年一次,学生的视力检查一年四次。体检结束后,卫生保健老师会及时统计师生的健康检查资料,作出科学的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

2.狠抓传染病防治。学校遵循“预防为主,堵源为重”的原则,重点抓了晨午检、隔离消毒、患者隔离治疗等工作,还建立了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至今为止,学校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的事故。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9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者)。全市中小学校要按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校要按师生比1:1000的标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职教师。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1800人,师生比达到1:800;到2012年底,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2100人,师生比达到1:700;到2013年底,全市超千人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达到1:600;到2015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按照师生比1:1000标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500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3000人,师生比达到1:500。

各县(市)、区要按上述比例配备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编制总额内单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

二、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小学每周8-10课时,中学每周6-8课时,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地方课时、班团会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时间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为学校师生提供个体咨询与辅导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主持和开展本校心理咨询室工作,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周在心理咨询室工作不低于5小时。指导和协助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教师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学生的个体咨询与辅导,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全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本校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和师资培训

成立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充分发挥一区带四县“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的互助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市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培训,按照“专、兼、全”的建设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全市“三支队伍”培训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全员培训。定期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学习与督导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班主任每年至少参加10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科任教师每年至少参加5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全体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到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利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支撑,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和奖惩机制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按“教育心理学”学科申报相应层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参加“教育心理学”学科的评优课和评奖、评优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篇10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2.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4.学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有心理辅导室,形成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及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5.各学校要依据本规范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评价、心理辅导室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

(二)队伍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讲座或参与活动等方式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各中小学可选调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值得学生信赖的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3.县教育局将分期分批对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过程要求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各校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要根据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统一安排课时。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8节,初中和小学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为保证活动时间,中小学心理辅导课可通过选修课、班会课或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心理辅导课要建立定期跟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是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统一要求进行。各学校不得私自、违规使用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心理健康教材。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研究规划,建立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大力支持学校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四)教育效果

经过循序渐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高。

(五)宣传工作与经费保障

1.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专题讲座、新生适应性教育等,并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学校广播、专栏刊物、校园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用于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咨询员培养、咨询室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同时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诸如桌椅、电脑、图书资料、心理测试软件等)的投入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安排做到逐年递增。

(六)档案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由政教处(德育处)负责建立。主要包括:一是文件;二是管理制度;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性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材料、心理辅导室材料、利用校外资源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等;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五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六是工作业绩材料。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