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00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1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

1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理念

理念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的理念,才能够将其落到实处,培训理念是规划与实施培训的着手点,其对培训方向产生着重要作用。如果缺少合理且准确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就无法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抛弃陈旧理念,树立新型理念。首先,应该树立准确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理念,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方式方法要合理,否则便无法培养出具备高素养的干部队伍。其次,树立与时俱进理念,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是系统、长时间且全面的工作,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再次,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让干部教育培训从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转变成重视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的互动式教学。最后,选择与干部特征相符的教育培训创新方式方法,这样可以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

2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实践

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培训方法和新型培训方法的有效结合,其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第二,研讨式教学;第三,互动式教学;第四,情景教学;第五,体验式教学;第六,影子式培训,第七,“远程+面授”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2.1实践教学

通过走出课堂,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知行结合,提升干部的实践能力,推动干部的协调全面发展。

2.2研讨式教学

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过程中,将传统培训方法与创新培训方法有效结合,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把探讨与探究当作是主线穿插在教学中,经过双方的探讨,调动出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拓宽学员的学习途径,培养学员的探究精神。比如,教师使用实际案例引导学员展开研讨,经过差异想法的碰撞,教师针对性点评,实现干部的理论基础升华。

2.3互动式教学

树立学员主体认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互动教学,让学员根据实际情况,将问题融入到课堂当中。开展互动教学时,转变学员单向接收知识的方式,让学员自己进行讲解与评价,在不断互动过程中解决自身的疑问,与此同时,实现经验共享,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总结,把其升至理论层次,并用在未来的实践当中。

2.4情景教学

依据学员特点与培训目的,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员在实际情景当中扮演角色。例如,创设一个记者报道与新闻发言的情景,让信访人员接待相应的群体,并且对出现的群体事件展开应急处理。情景教学方法是针对所有学员展开的,此教学方法对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十分明显。

2.5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具备一定的互动性特点,其营造出来的情景非常真实,让学员拥有亲身经历的感受,进而建立相应的知识建构,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其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究,使用体验式培训手段,以团队练习为主,根据教师的点评情况,实现知行合一,有效提升学员的团体认知以及管理能力。

2.6影子式培训

让学员在具体的工作情景当中随着经验丰富的干部共同学习与进步,充分调动出老干部的帮教作用,与此同时,也能够将不一样的培训手段结合起来,保持其特点,这样才可以找寻出适合干部使用的综合培训手段。

2.7“远程+面授”培训

在干部培训过程中如果只是使用单一的面授方式或是远程培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干部能力的提升,并且无法调动出干部提高自身素养的主动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时间效益,提升干部的综合素养,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

3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三结合”

3.1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

组织调训主要指的是管理部门按计划选择干部到培训机构当中展开拓展学习,是我党长期使用的培训手段,对靶向培养干部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依然坚持使用此办法。然而,干部是一个个体,他们的实际情况存有差异性,并且每个单位与组织也不一样,如果仅仅使用组织调训手段无法与提升干部整体素养的要求相满足。所以,在使用此办法时,也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条件,鼓励干部依照自己的具体需求自主选学。也就是说,将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其与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要求相满足。自主选学主要指的是干部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与到培训活动当中的形式。管理部门定期公布和干部教育培训有关的项目,干部在相应管理部门的引导之下,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项目。自主选学是具备个性与开放性特点的培训手段,其和一般培训规律相符,在实施此培训方法时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好调研工作。仔细做调研是实施干部自主选学的前提条件,其重点是选择与干部特征相符的培训项目。第二,选择优质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制定教育培训机构评估标准,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为理想的培训机构。第三,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加强监督与控制,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干部的学习情况,了解掌握培训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保障教育培训计划的正常展开。第四,对培训成效展开评价,管理部门使用多样性办法,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展开评价,并且增强动态管理。

3.2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相结合

脱产学习能够培养干部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然而,由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只是依赖脱产学习并不充足,要想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与整体素养,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干部在职学习来实现,因此,需要将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在职自学指的是干部在单位工作的时候,使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加强教育,提升自身的能力。其可以让干部更新自身的理论基础,培养干部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与整体素养。在职自学需要重视下面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另外要整体考虑,把干部在职自学纳入到培训的整体计划当中。第二,增强监督与检查。使用检查笔记或者是举办读书会等方式,创设一个好学上进的氛围,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行,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第三,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干部自学提供必要基础和条件,比如经费和时间上的保证。

3.3境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相结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干部到境外参加培训逐渐成为可能,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因此,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将境内和境外两种培训有效结合,让干部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做好境外培训需要把握四方面内容,第一,安排合理有效的境外培训项目,提高干部学习的主动性;第二,选取相应的培训对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可靠性以及针对性;第三,选择适合的培训机构,推动境外培训的多样性;第四,加强培训过程的整体管理,保证其规范性与标准性。

4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

要想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提高结合起来,实现授课方式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以后,根据干部的实际特征,使用实践教学手段,不断调动出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可以使用启发、情景以及案例等教学手段,让干部可以在实际情景当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提升干部的课堂参与程度十分重要,这可以拉近干部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双方事先有效沟通与交流,提高教育培训的影响力。此外,也应让干部充分参与到拓展训练当中,让干部获得最为理想的培训成效。(2)以教师为中心到为以学员为中心,让教师“围着学员转”。将培训对象的主体位置凸显出来,分析干部存在的个体差异特点,探究干部学习需要的不同。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3)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在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空间制约,将互联网学习逐步变成新型的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将音频、图像与文字等进行有效结合,有效增强干部的记忆,获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因此,管理部门与培训机构增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各个培训机构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也应利用新媒体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手段,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成效。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将幼儿的健康教育列为五大领域之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学会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时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引导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创新,帮助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专业能力建构,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在教学中,灵活安排演示、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渴望表达、追求健康运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融入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儿童健康活动之中。例如,在行为习惯的教学实践中,一些w生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内容把握不好,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懒惰等特点,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各方面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儿童健康素养。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创新合作课程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集体学习和课外个人预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先学后教。每一章节由学生先行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学习要实现的目标,知识结构,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辅导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学习,要掌握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联系实际。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组活动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组研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合二为一,课堂教学在保证课堂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现场观摩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试教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适时适度的生成必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到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们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倡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成果,广泛开展各类儿童健康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编创小型的儿童健康童话歌剧、儿童健康童话故事、幼儿舞蹈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儿童健康教育生动活泼的原始面貌,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结语

全面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肖羡君.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背景英语教育模式创新

一、多媒体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教育模式创新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日趋完善。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外国的文化、经济等领域都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是更为迫切。特别是对了解外国文化,能够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和优势,与他国人民交流毫无障碍的全方位英语人才。而在多媒体教学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给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带来良好的契机。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词和语法的背诵。可以从了解周围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强化文化的引进和接纳,在英语口语、书写等各个方面实现与外国的平等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如今,中国的教育制度上至高校教学,下至幼儿园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也就是所谓的教师在上面依据着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进行课程的讲授。而学生则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动手记录讲课内容,并在课后加以巩固和复习。可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十分被动的。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学生难以享受到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一味的通过语法和做题方式的记录,是很难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以及好奇心的。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方式改进和创新之后,学生们将以自己为主人翁的姿态,多方面的从互联网和多媒体吸收英语知识,了解各地的习俗和常识。如此的学习也变的更加有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本能,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基于多媒体教学下的英语教育模式创新方法分析

1.创新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英语交流的氛围。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关于良好学习气氛的营造。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前期的评价和观察。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主体,让学生们深入主体,发挥自己想象。在课堂上就养成良好的沟通交流的习惯,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利用微信群、微博展示等新媒体,对于学生在情景中提出的看法,进行交流和反馈。使得学生在课后,也可以享受到与课堂同等的学习机会。最后在对之前设定的主体有一个系统化的回顾,帮助学生的复习和巩固。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上文笔者提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那么如何更好地强化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大型资源包,帮助学生们找到自主学习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的学习不再集中于枯燥和呆板的课本知识,而是能将鲜活的社会实践展示在自己的生活中。当然,教师对于自主学习素材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可以适当参考学生们的兴趣点和意见,并且与当前经济社会的态势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培养其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其在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上有质的飞跃。

3.课堂观察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是有一个基于多媒体教学下的英语教育模式创新的方法。所谓的课堂教学观察不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而是有逻辑性的整体观察过程。为了保证教学观察过程符合逻辑,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性,制定良好的课堂观察程序是重要环节。首先在课堂观察前期,需要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有一个互动,让授课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出自己课堂观察的来意是关于多媒体教学质量的跟进,而不是仓促应战,让别人措手不及。其次在课堂观察中期,尽量不干扰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按照平常的节奏走。特别要注意,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观察。最后再课堂观察后期,通过课堂观察进行后期的课堂评价之时,要和授课者取得联系,相互探讨,促进共同提高。总之通过对于课堂观察,最大程度上了解到课堂的进行过程,以此进行课堂评价,获得课堂改善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契机。

三、结束语

英语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同样的,多媒体教学以及模式创新在英语教学实践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社会实践和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气氛的营造、课程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拥有英语应用能力的学生。总而言之,我们的英语教育要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红叶.教育原则和信息技术:谁是主宰者?――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法探讨[J].外语界,2004,04:31-36+66.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理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以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的音乐选修课,在全国各普通高校中已得到普遍开设。实践证明,这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也显露出许多现实问题。如何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改进音乐教育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笔者根据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结合成功的教学案例,在音乐教育改革上作一些探索尝试。

一、学生的现状

各种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都存在音乐基础知识底子薄、音乐欣赏起点低、接受能力差等先天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基础差:绝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时不懂乐理和五线谱;会识简谱的也极少,接受过的音乐教育相当有限。多数只会唱流行歌曲,在他们心目中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同义词,对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兴趣不大。对音乐语言表现的功能(如音准、节奏、音色、力度、曲式和声等)更是一窍不通。

2、音乐素养缺乏: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在音乐素养方面多数缺乏起码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极差。普遍对艺术性强、内涵丰富的高雅音乐不愿问津,即使一部分学生对音乐非常热爱,但多是流行音乐的狂热追求者。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对严肃音乐缺乏热情。

我们也应看到另一面,有90%左右的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课外活动、音乐讲座等多种途径学习音乐,希望通过音乐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其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高考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这种矛盾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普遍偏低的音乐素质,如何搞好音乐教育,吸引并正确地引导学生,是每个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更新教育理念

音乐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要有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

1.科学认识音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音乐教育既是促进人智力因素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完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音乐艺术是人的感觉、感性的外化形式,而人的一切感觉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就是揭示了感性形态对人本体,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意义。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理性塑造和控制,对意志的理性引导和调整,对感知、想象等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升华。因此音乐教育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在促使人的健康心理要素成熟和弥补人的素质缺陷方面,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来,通过音乐教育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等实证技术手段研究发现,音乐艺术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认知发展、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改善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提升人的创造力品质。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具体地深化了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2.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那种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的认识,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其是以审美为核心、以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提高人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通过人的情感领域,使人的个性意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意识保持和谐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自身完美品格塑造;因此,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3.摈弃单科的、狭隘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以开放的、整合化的思维模式、多角度的思维视角审视音乐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音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进行全方位、有针对性的设计。音乐从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突破专业的、个人的局限,改变音乐专业知识技能高于一切的观点,而应注重让学生们透过音乐,感悟音乐灵活多变的科学思维方式。感受音乐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的深度关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乐于向同行及其他学科吸收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措施方法及效果

笔者所在的院校是属医学类院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音乐欣赏课,刚开始,我担心医学类的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人少,选课的人也会少。殊不知,竟有2000多名来自医学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超过了选修限定人数,而且年年如此。学生的选修积极性说明了学生的教育需求,反映了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也激起了我对课程不断探索改进的热情,如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又科学有序地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我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大学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以音乐知识与欣赏为载体,通过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的传播和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良好气质、人格和修养,逐步形成人的内在的优良品格,让音乐教育充分体现其审美、启智等素养教育的独特优势。

围绕教学目标,在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尝试中,着重思考和研究如何避免音乐课程的专业知识深度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困扰,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方式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从传统的偏重于音乐的主题及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及和声等方面的教学,向偏重于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避免灌输较多的纯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而导致音乐欣赏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从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渠道帮助同学们克服普遍存在的音乐基础底子薄、起点低、接受慢等客观不足,让同学们扬长避短地走近了音乐、把握了音乐。对阶段性目标的设置、音乐作品的选择、知识点与面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起点与知识深度、欣赏性与知识性、娱乐性与伦理性相结合的关系。例如,交响乐赏析一般是对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同学讲,否则课上到一半就会有学生由于基础差听不懂而逃课,笔者尝试着把音乐欣赏课分为几种类型来介绍,有专门介绍交响乐赏析,有以音乐历史时期为线索,有以音乐体裁为线索进行介绍,通过实践教学发现以音乐体裁为线索学生最容易接受,于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修改教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将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改进到现在常常是在掌声中结束,甚至有的学生同一节课内容还听第二遍,出现教室坐不下而站在过道上听的情况。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创造轻松、自在、休闲和宽松学习氛围,强化同学们的娱乐与审美意识,变‘被迫’上课为‘主动’上课。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学生们普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压抑和倦感。在要求欣赏音乐时一定要保持课堂绝对安静的前提下,通过让同学们以冥想、深呼吸、伸懒腰、舒展躯体等方式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获得彻底放松,将同学们“接受老师的训导”传统意识予以彻底淡化,让同学们自己有主动想走进教室、享受“宽松”氛围的愿望。这样可以充分享受音乐的,静心体味音乐带来的放松、宁静与惬美。在“休闲”享受中获取知识的人性化教学手段,十分贴近同学、方法新颖、效果很好,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以学生听、学生练、学生自己体会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变“学会”为“会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体验。大学的公共音乐课,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关键是要让他们“会学”音乐,会欣赏作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引导他们动手尝试音乐创作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进入音乐审美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体验。例如在分析同学们十分喜欢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的创作特点时,词曲优美,琅琅上口,节奏型XXXXXX|X.X.|XXXXXX|X.Xo|非常简单,贯穿全曲,学生自愿尝试模仿,激起了创作激情,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创作手法,自己创作校园歌曲,很多学生为第一次尝试作曲而振奋,有的觉得只创作旋律不过瘾,还填了歌词。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设计和组织有刺激性和求新性的创作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构想和追求,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想象与联想、发明与创造的极大发挥。一切都应在生动的课堂活动中进行,让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创造体验中自然达成,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

3.教学内容的突破

突破传统的按照教材固定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泛调查和征得各方建议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修定当年的大纲和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既是一个完整系统,又可分可合,根据需要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科学地筛选教学内容,重组教材的结构体系。如以音乐体裁为线索以讲座形式对作品分类介绍,将教学内容分为器乐小品、声乐曲、进行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各个专题讲座,适当穿插新颖、交叉、宽泛的知识内容,多推荐各时期、各流派、各类型中丰富多彩的视听相结合的经典佳作,这样既保留了课程的整体性,又侧重于欣赏性,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激发同学们的欣赏兴趣,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把学习的目光从课本上引向当前社会相关的热点,如当今的影视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外国音乐等。例如在介绍民歌《信天游》时,按传统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欣赏《走西口》、《赶牲灵》等经典作品,传统氛围太浓,新颖成分不够,于是,笔者将时下热门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的相关片段剪辑下来,师生共同欣赏分析作品,既可很好体会信天游的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的特点,又形象展现了陕北的隔山可对歌,见面要半天的特殊地理环境,在剧情的特定环境和演员的精彩演绎下,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把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拓宽了艺术视野,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教学中的理性信息转化为感性信息,可以创造教学环境,提升身临其境的时空感,让学生反复体味艺术情景,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从而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我校专门规划一间教室作为音乐课教室,购置了专业的设备,通过投影机、多媒体播放器与专业音响的使用,使音乐欣赏课中的景象、器乐实体与音乐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受更加形象、准确,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学生可感受到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精彩的音乐听觉效果和大屏幕的视觉效果同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音乐编辑软件、刻录机、电脑资源库等,教师可以随时调用、改编所需要的作品和乐曲,及时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素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制作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器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最终提高音乐欣赏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方式下音乐欣赏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里,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较完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努力探索,深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尽快提高应用水平,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一步释放出来。

5.加强课外实践

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努力拓宽实践途径,加强实践中的应用。可通过加强学生文艺社团建设,如成立大学生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乐团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参加团队,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生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项目的社会服务实践和比赛,如文艺演出、校外各种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通过受教育者的表演,展示自我形象,锻炼自我能力。如我校的合唱团,不仅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还成功地举办了专场合唱音乐会,在校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是很多学生向往和羡慕的地方,这样既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又促使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音乐艺术教育加强课外社会实践,效果十分明显,它不仅使音乐教学交流的信息量更大,更具有针对性(贴近同学、贴近时代),且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表现欲、批判欲和创新欲极有益于激发人的求知欲、兴趣欲和探索精神,台下认同的目光和真诚的掌声往往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它会使愚笨变聪颖、懒惰变勤奋、落后变先进、平庸变伟大。将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表演,让他们有实践和认知自我的机会,让同学们有更为广阔的艺术活动空间,综合素质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思路方法创新

体育教学属于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此,需要不断改革高中体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新课改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参加锻炼活动,但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仅仅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教学活动,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导致体育学科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体育一直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任何体育教学活动都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学重要性未能得到凸显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文化课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体育课程未得到重视,教师的教w方法与教学思想非常落后。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时间,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直接逃课,导致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教师、家长、学生都关注的是升学,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直都采用传统的训练项目与考核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学项目属于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三)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严格来说,高中体育教学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第二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差异。

(四)体育训练项目安排不合理

体育训练项目属于体育教学的重点,也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体育项目进行科学的布局与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改革,体育训练项目已经形成规模,但是从总体来看,依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各个地区的体育教学从项目设置和项目布局情况来看,并未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的项目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这无疑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成效。

(五)课程分配不科学

在课时的分配上,高中体育课程的频率为每周一次。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而且文化课教师也会经常占用体育课课时。从上到下,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课程分配不科学,学生长时间坐着学习,缺乏锻炼,抗压能力不足,容易出现各类身心问题。

三、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对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创新教学思路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创新教学思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相关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为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从深层次角度而言,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教师,需要主动将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突出体育的健康性、趣味性与竞技性,让学生保持源源不断的参与兴趣;要更加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强化学生的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在运动时的人身安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体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基本出发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重视德育教学

在高中各学科中,体育学科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体育课程兼具竞技性、开放性与趣味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学更能够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消除防备心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开展德育教育,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某项运动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体育明星的事迹,将其运动战术与精神结合起来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三)开发学生的智力

创新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将学生的身体锻炼与思维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只向学生传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并不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创新的体育教学要求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又要让学生掌握这样做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智力开发打下基础。比如,在讲解跳高、跳远及跑步的动作要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人体的组织形式和结构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科学性、合理性。总之,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锻炼,实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枯燥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对动作要领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的现象,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优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小组,使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批判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对课堂内容扩展进行相互沟通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在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思维,改良传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之.刍议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以北京市10所高中为例[J].亚太教育,2016(01):48.

[2]张海超.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其解决措施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8):196-197.

[3]张根兰.现代化教育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188-189.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院校;教与学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新创业下工科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变革诉求。着眼于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社会产业链条不断变化,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4]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领航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此来将工科院校打造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2)凸显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特色化教学,避免办学趋同性,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院校品牌。(3)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工科院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工科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分析

3.1工科院校教学理念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工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基础,CDio主要表现为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即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产品构思、设计及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能力。[5]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其课程有着显著的技术特色,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CDio理念,重新构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及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3.2工科院校教学特征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的教学特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课程知识面广泛,且知识更新快速,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融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还有着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创新创业教育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涉及到理论课程,还涉及到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及实践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4.1教学内容上文中提到,工科院校学生有着基础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各个专业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和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同时应当融入领域中的新技术,并将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创新知识搭载到教学内容中。[7]此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庞杂,不仅涉及到理论分析与计算、工程建模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由于相关知识更新快速,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许多专业教学模式中都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在基础层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及参观实习等方面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阶段主要以专项训练、科研项目、专题讲座及案例训练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4.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际学情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选择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核心专业课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灵活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同时将创业训练、创新竞赛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偏重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课来说,应当适当增加项目实训、参观实践、实验教学等学时的比重,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为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4.3考核方式对工科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发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的局限性,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技能考试、小组团队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内容要增加实践性、拓展性及涉及到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团队配合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5实例分析

自2013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赫然在列。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方案。5.1教学内容改革“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从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探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仿真实验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改革前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模块化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将整个课程教学细分为四个模块。(1)理论讲授模块(56学时,占总学时70%):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述复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取方法、梅森增益公式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奠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③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从整体上介绍线性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指标,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掌握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分析方法;④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⑤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掌握频域特性的绘制方法,利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讨,探讨BoDe图和nYQUiSt图在实际系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关于频域法分析的新想法。⑥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探讨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改善的作用。理论讲授内容学时虽然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精炼,重点突出,为后续实践教学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融入了学生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2)案例分析与综合训练项目模块(12学时,占总学时15%):选取一级和二级倒立摆、智能寻迹小车等先进性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具有应用;综合训练项目主要以“自选被控对象数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撰写研究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工程背景下提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是提升系统控制质量的关键。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此外,综合项目训练可以与工科院校相关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3)实验模块(8学时,占总学时约10%):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二阶系统过渡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等,实验的选取要有着典型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设计实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工艺创新等。(4)实习与实践模块(4学时,占总学时约5%):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到实际企业观察控制系统的具体构成和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5.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对传统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线性系统频域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等是课程中的重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内化吸收,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来发散学生思维;在讲解频域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工程实例对频域法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频域分析方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对频域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5.3考核内容及方式改革考核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设计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设计考核方案如下:①平时成绩(10%):主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②项目设计(20%):主要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创业素质等进行考核;③实践动手能力(20%):主要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进行考核;④考试成绩(50%):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应用试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6结论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工科院校教学有着知识更新快速、基础理论繁杂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案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对接,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任志玲李巍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2]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51-53.

[4]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3-45+90+128.

[5]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7

论文摘要:笔者从阐释“创新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及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两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一、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内涵

所谓的创新,指的是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重新挖掘某件事物从未被关注过的重要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事物的本质。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创新表现为教育模式的改革,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在原有体育教学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思维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才能够以正确有效的行为,达到创新的目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要求具备的基本特征是新颖、原创和突破。譬如体育教学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教学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突破性的重组创造,“举一反三”出新的概念或者成果。以散打武术教学为例,拳法、腿法、摔法等的套路组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实战的灵活应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拳法、腿法、摔法等技击手段的同时,还需要为学生灌输实战的理念,以实战的态度对待所学到的技击方法,并在实战中灵活应用,才能够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育教学中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制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一个是创新思维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水平。

(一)体育教学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体育教学在保持原有有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对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但目前体育教学体系存在的“墨守成规”问题,制约着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首先,教学理念滞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意识,因此没有正确理解教育改革的内涵。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未能突出专业特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重点关注了专业特色、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器材设备等,而对于专业设置的具体特征,并没有深入研究。再次,教学方法单一,普遍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三种方法,但这种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忽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体质差异性、接受能力、自觉性等都没有关注,同时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都是通过体育课的成绩定论,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而且有失公允,很多有潜质的学生,其潜能难以被挖掘出来,能力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体系亟需输入创新思维,以满足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

(二)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要求改变以上“墨守成规”的人云亦云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应用创新思维,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实操的机会。譬如篮球赛场上学生的互动交流,体育教师在安排的篮球比赛中,指出学生在动作、合作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队员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模式规定具体的防守、进攻、传球和突破,而需要在赛场上一点一滴地指导,提高学生临场应变的思维能力。另外,创新思维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其中包括教育的观念、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换句话说,创新思维具有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性,这一点与教育改革的需求如出一辙,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精神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思维能够为创新方式提供选择的方式,让体育教学逐渐摆脱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创新思维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鉴于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创新思维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实践问题和基本要求,提高创新思维应用的针对性。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理念没有要求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水平,譬如掌握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以及篮球运作、进攻、防守等基本动作,但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动作,并打赢篮球比赛,教师并没有意识去重点关注。因此,在应用创新思维的时候,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转变,让教师从以往知识灌输者的身份,转变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交流者等,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自我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完成自我提升的过程,体现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自我价值,从而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二)教学氛围的营造

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思维应用的软条件。学生只有在自由和舒适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够有效调动创新意识,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首先,安全心理环境的创造。让学生从心理的层次上,感觉到接受教育的自由,以及没有太大的压力,教师应该以表扬、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上的困惑,以及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其次,愉悦教学环境的创造,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育的活动,以平衡和合作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为实践教学提出改善建议,这样才能够缓和教学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新思维作用的机会。再次,阶梯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从心理层面上拓展获得知识的信心,以层层递进的提出问题方式,层层解读问题解决思路,这样一来,教学氛围就不会过于死气沉沉,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在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应该将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之一,不断地激励学生参与其中,就好比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可见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交流知识情感的重要性,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的权利。

(三)教学手段的更新

体育教育体系的创新思维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硬条件”,那就是教学的手段,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手段实际上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思维固定,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势必单一,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一方面是对比分析现有的教学手段,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创新原有的教学手段,融入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譬如某武术项目的授课,以往教师都是以亲身示范的方法,对细节动作进行讲解,但在学生实际练习的时候,教师仅仅对某些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而对于动作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应用方法,却鲜有谈及,以致学生所学的武术动作缺乏实战性。另一方面是根据教学的实践需求,创造出新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具体教学工作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譬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体质状况,以及教学条件等,灵活采用教学手段,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人才思维能力的创新。另外,教学的信息交流也很重要,教师可以藉此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从他人吸取有用的教学方法,以作为教学手段更新的科学依据。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了验证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一方面是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鉴于体育教学体系内容的复杂性,但所有体育项目都具有实操性的要求,因此可以设定具体项目的活动,既不设置活动的成绩,也不明确活动的目标,而是由学生自由组合和自由发挥,检验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创造性能力,从侧面上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是理顺评价的步骤和流程,以防止评价工作脱离教学的主题,要求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制定评价的具体内容。总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属于动态管理的过程,而且没有固定的评价模式,每个教师都可以将自己认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作为评价体系的内容,这也是教学评价针对性的集中体现。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9

关键词:教育方法创新

创新一词在英文中表达的意思是:创造更好或更有效的产品、过程、服务、技术或者思想能够有用的达到市场、政府和社会。创新不同于提高,创新指做事的观念是不同的,是去改变,而不是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

2012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高等学校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建立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而文章中指的是前者。

中国现有的教育方法达30种之多,常见的传统教育方法多采用:讲授教学法、讲授-演示法和案例教学法。

一、讲授教学法又叫传授教学法,又有人把它叫做“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它是指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方式,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二、讲授-演示法

所谓“讲授―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方式。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案例教学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案例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吗?

创新有三种类型:1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2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3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何种教学方法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的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体现为:以学定教,教服务学,学教相长――即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我”,教学设计者开发出适合于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的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

可见上述两种教法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强调个性教育,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而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发展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锐意创新的习惯。要给学生以自由的时空,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应做到赏识学生,引导学生变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的地位,达到理论与实践,个性与共性共存的新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设计中加入学生参与部分的设计,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和对于理论知识探究的乐趣。

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期,教师应运用渐进式创新,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学习、导入新的教学方法以利于高等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篇10

关键词:创造教育教育方法评价体系教学结构模式

绪论

21世纪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过程,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来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能力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及新的方法的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需要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是学生直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性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下面我主要从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和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拟写、过多背诵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思想,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性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患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思想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及暗示教学法等。

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将幻灯、计算机多媒体引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中纯知识记忆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要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评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考评。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评价过程,教师要及时收集信息、反馈信息,恰当地把握评价时机。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而这里指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教师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黎世法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谈议讲练”教学模式及目标教学暨尝试教学模式等,创新出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四)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