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06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1

关键词:有限 无限 绿色科技 系统观

一、何为有限

我们提倡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理解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对于如何去理解,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是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把握有限与无限的度。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世界就是作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事物都有着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个历史事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根据。但是随着它所依赖的条件的变化,也就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样,随着旧事物的终结,新事物又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此过程在时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每一事物或过程都只能在特定时空界限中存在,不同时空或过程有明确的界限,这表现为一种有界限的、有尽的存在。另一方面,事物既然作为过程而存在,在其内在矛盾的推动下,就必然不断突破自身的界限,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在形态的不断变换中,事物或过程又表现为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无尽的存在。这一“无尽性”,不仅表现为事物的量和质的无限多及物质结构、层次的不可穷尽,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无尽过程上。由此在此基础上可以这样理解,有限是指具体事物和过程是有限的有尽的存在或性质;无限则更侧重于过程总体的无限无尽的存在或性质。另一方面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把握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有限与无限与运动的实体紧密相连,他认为物质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有限与无限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的综合概括,是事物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二者构成矛盾的综合体,因此,在理解这两个问题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而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把两者割裂开来,没有矛盾地思考有限和无限。两者是反映现实事物普遍联系的一对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正如任何对立的两面一样,要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很好把握和理解它的意义。

对有限和无限辩证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分析探讨。首先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就其整体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它却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客体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物质的时空无限性并不是抽象的、同有限相分离的,而总是和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相联结;有限并不存在于无限之外,它是构成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没有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也就不存在。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有限事物的发展变化、它们生生灭灭的无穷链条,本身就是物质无限性的表现形式。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但由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有限事物原有界限的打破、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化,就体现着物质的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趋势。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在有限之中并通过有限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同有限不能脱离无限一样,无限也不能脱离有限。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表现在任何一个物质客体中。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物质客体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每一物质客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之内,这是它的有限性。但是它又有着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能力,有着内部和外部无数联系以及不可穷尽的特性和结构层次,这又是它的无限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一有限的物质客体都是一个无限的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体。

由有限与无限的论述,我们意识到人类的认识发展历程,犹如时间轴上一个运动着的时刻点,这个时刻点从无知的负无穷上缓缓走来,从认识有限的状态始终向着正无穷上持续趋近着,并且呈现加速的状态,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周期不断缩短,对改造社会的认识理念便可见一斑。

二、对倡导绿色科技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进步通常被认为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下,环境问题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运而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人们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违背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盲目运用科技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不能把责任归咎于科技本身,而要看人类如何掌握。为防患于未然,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把科技活动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之下,建构新的科学技术观,新的科学技术观要以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最终目的,这就是现在提倡的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绿色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绿色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以及环境保护理论、技求和管理的研究等等。绿色科技是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要技术保证。

绿色科技是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形态,它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它的发展将使人类步入与自然友好、和谐的技术时代。绿色科技通过作用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要素投入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的持续发展。在生产中,绿色科技有助于推广清洁生产、发展持续农业、实施绿色取向的第三产业,在分配中,绿色科技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分配的代内和代际公平:在流通中,绿色科技可促进流通渠道的畅通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在消费中,绿色科技可推动产品的回收、利用;使消费者树立文明消费观:在要素投入中绿色科技有助于消除自然资源和能源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技术,这才能为资源节约、环境无害型经济的建立提供相适应的技术手段。事物发展存在因果联系,科学技术的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需要合理的理念支撑才能得以完成,而“绿色科技”的提出则不是偶然。

绿色科技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要素投入等各个环节,这个过程是一个高水平的集合体,任何环节都要求的很严密,综合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绿色科技是能给资源的加工和重复利用带来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摒弃传统的经济模式既是一项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东方网2009年9月19日的消息使我们对绿色科技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三、绿色科技发展中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一)绿色科技发展中的有限性

“绿色科技”理念的倡导。一方面说明现有的科学技术指导理念的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的认识的无限,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既然会有新的发展,就依赖于认识所能达到的区域,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导人们对它的研究向着认识到的区域发展,这里的发展成果,或是研究手段、目的、方法、措施等都是有限的。绿色科技的提出不是一瞬间的,是在面对问题需要解决时人的认识达到的一个台阶。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停留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倡导绿色科技是现阶段发展需要。

(二)绿色科技发展中的无限性

这里的无限性是相对于有限性而言,科技如何发展都不会保证对社会各个方面发展达到一个完全认识的状态,未知领域始终存在,可开拓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无论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上讲,合理的社会需求与标准都呈现一种无限性的状态。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变化,人们更加相信它的无限性。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经济空前发展的局面,但是,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因而带来了这种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传统产业思维导致的直接实践行为是,先污染后治理。寻找污染控制的途径仍局限在传统工业性产范围内,未改变工业程序而实施末端治理。虽然这种做法,也能够促进环保技术和环保思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追求发展而忽视治理的短视行为,在破坏环境的同时,又造成大量的宝贵自然资源的衰竭;第二,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又使传统产业不能够持续发展,导致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实施绿色科技的生态文明。以改善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当今世界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这种建立在环境理念基础上的生态经营模式,为中国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仅以倡导绿色科技为例,就可以透视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目标,目标的不同就是说所依赖的环境条件不同。既然如此,也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水平,无限扩展的认识是立足于当时当下的环境因素的,有一定发展条件的约束,那么就现有科技发展认识条件来讲,倡导绿色科技是认识的巨大进步,但也可以给我们以期望:我们还会有未知的、有待于发现的先进理念的出现。这就是说无限的认识空间是我们获得了有限的进步,而正是有限的进步也预示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认识以至无限。

四、建立系统的科技认识观

以倡导绿色科技浅析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论述看,我们应该树立一种系统的科技认识观。

系统科学是各学科发展的必备认识与科研工具,作为一门科学,系统论全面揭示了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系统论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等系统联系出发来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以系统的观念将人类的伟大认识进行汇总和整理对于人的认识的有效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广泛的涉猎,挖掘出认识体系中所引藏得内在的东西。并通过思想交流来促进社会认识的有效融合。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2

科技传播通常是指科学家、科学机构内部的学术传播与探讨交流以及科学家对公众直接或间接进行的科技知识与科学价值观的传播。可见,科技传播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专业内容的学术传播;二是面向公众的知识普及。

1988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大环境下是非常受用的,国家的强弱及其在世界舞台的位置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因此科学技术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社会价值,它已逐渐渗透于社会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到精神,从军事到国际关系等等。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体现,才使得科技本身具有被传播的必要,随之促使科技传播也产生了其独有的社会价值。因此,人类科技文明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传播的推动,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日益深刻和重大。

二、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

1.有利于加强社会科技氛围的培养与社会成员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科技氛围的良好烘托和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社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与认可,同时,社会科技氛围与社会成员科学素养的良好形成更需要通过科技传播过程来得以实现。

现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传播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科技认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的传播及科技知识的普及,从而增进社会成员对于科技的认识、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科技活动积极性。就我国而言,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远不及发达国家,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因此,大力进行科技传播是我国目前重中之重的大任之一,只有进行好科学技术传播活动,才能促使科学知识很好的被普及,随之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辨别能力,进一步强化其科学素养,从而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

2.有利于加快科技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技术本身不仅是一种知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要使其发挥其最大效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就要通过科技传播活动过程,将科技与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相结合,从而实现其最终转化。

首先,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认识及科技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升其生产技术的业务能力,以实现改造自然和造福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相结合,使得科学技术被“物化”,不仅促进了劳动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和变革,而且推动了新的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最后,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既拓宽了劳动对象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又促成了一批批新的富有创造力的劳动对象不断涌现;既提升了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又推动了劳动对象的发展与革新。

3.有利于构筑完整而准确的社会文明体系。第一,科技传播摒弃了人类落后的思想观念。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广泛传播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更不是魔法作怪,而是有其科学原因和根据的。从各个方面为人类指明了方向,消除了迷信与邪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落后观念、态度和行为。

第二,科技传播推动了人类正确文化观念的形成。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新的认知,从根本上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文化观念和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这些被修正过的新的符合伦理道德和实践考量的正确理念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文明体系的进步与变革。

第三,科技传播提高了公众对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关注与认知程度。现今很多由科技所引发的现实话题与热点现象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逐渐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与讨论。通过科技传播过程,多项科技成果都十分公开透明的展现于公众前,经由大众及时间的考量、分析和推敲后,不仅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改善,更加促成了人们对于科技所持的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4.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的全面发展。随着科技传播活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与人们的生活当中,它不仅成为了一种社会“作料”,更成为了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科技传播的社会效应可见一斑。科技传播与科学技术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而,科技传播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科学技术本身的全面进步。

三、科技传播所形成的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传播也不例外。虽然科技传播对社会具有很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小觑的。例如:高科技犯罪的频发、原子核裂变的毁灭性灾害、各种能源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等等,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所应付出的必然代价。可见,科技与科技传播越进步,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因此,我们在推动科技发展、加速科技传播的同时,应该尽我们所能有意识的最大程度降低科技传播的负面效应,并研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来进一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科技传播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坚实纽带,它不仅是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社会各领域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要素。对科技传播不够重视的结果,必然是科技的落后和社会的停滞不前,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更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拓宽传播领域、壮大传播队伍。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与契机的今天,科技传播将会充分的呈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乔瑞金.科学进步论[m].海洋出版社,1992.

[2]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3

【关键词】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合理化;生产力;意识形态

法拉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帜性人物哈贝马斯从本质上把握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脉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影响整个人类的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意识形态。在陆续吸收了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思想后,哈贝马斯对于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进步予以肯定,也发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继而对其展开了批判。由于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历史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了起来。因此用唯物和辩证的观点正确评价哈贝马斯的科技理论,是我们学术界应该认真去做的事情。

一、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渊源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之所以有如此的穿透力,主要源自于它广泛涉猎的研究领域和科学的实证性论证方法。这一学术特色使他的科学技术理论汲取了多个前辈的科技思想的营养,如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对科学和技术有关思想进行的探讨,第一个指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承担意识形态功能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然而最重要的是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建立在对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有关科学技术思想的批判继承上。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主要渊源之一,马克思认为科学和技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即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他认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此外,马克思还认为科学通过各种完善的机器系统,以机器为媒介进入物质生产的活动当中,机器在科学的驱动下有目的有规律的运作,这种科学作为机器本身固有的属性和力量,进而对生产工具发生作用,是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且并不存在于工人的头脑意识中。继承了马克思有关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关系的某些论述,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已经无法去预测一个正确、自主的经济发展体系和社会上层建筑。哈贝马斯提出要重构马克思的科技理论思想,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经济范畴已不在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不仅仅从生产领域更重要的是从国家行为进行剖析科学技术理论。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另外一个主要渊源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的思想。法兰克福学派早起成员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从否定的角度上看待意识形态概念,认为它是虚假的、欺骗性的,所以他们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然和社会对人的控制在霍克海默那里被称为对人的支配,马尔库塞也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失去了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只是单方面的欣然接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成果,从而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不仅是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计划、科学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马尔库塞已经意识到了进步的科学技术慢慢地成为发达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法兰克福早期成员都仅仅将科学技术作为贬低的意识形态加以批判,而忽视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所起的进步意义。哈贝马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的传统,但是他摒弃了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离开了科学和技术本身的革命化来谈论解放,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二、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等于意识形态”

1968年为纪念马尔库塞诞辰70周年的演讲中哈贝马斯率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他指出:“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他把“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的一体化”视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根据。国家调控科学技术由此激化和拓展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途径与能力,使转化的速度、规模与效率大大提高。这种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可逆转的一体化趋势,直观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指导和控制生产的发展趋势和速度的关键,在丰富了物质生产的同时也大大地缩短了生产的时间和周期。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实现了对人的控制,成为社会的统治工具并显示出其异化的本性。

(一)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统治合理化进行辩护

哈贝马斯汲取了韦伯的“合理化”观点,认为合理化的意义首先在于使社会服从于合理决策的范围;其次,科学技术把工具理性、工具行为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尤其是使得社会劳动日趋工业化。他认为科学技术的成果被社会上层的统治者使用,为达成合理的活动结果,而进行组织一些恰当必要的手段和新的选择,因而科学技术不断地补充、更新资本主义的制度,使其更加合理,这种合理的活动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实现控制的过程,控制对象既包括自然也包括人。这两种对象在哈贝马斯看来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对人的统治“合理化”,他认为当今的科学技术使人的不自由变得十分合理,并证明科学技术使人不可能成为自主的行为主体,不可能毫无顾忌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形式,这个不自由表现为服从技术机制的。因为是以服从技术机制的形式出现,所以这种受控、不自由就变的相当合理了。科学技术不仅仅起到了为资本主义的统治进行合理辩护的作用,而且更进一步把科技合理性正逐渐扩大为人们接受的普遍的生活方式。他说:“科学和技术的合理形式,即体现在目的理性活动系统中的合理性,正在扩大成为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世界的‘历史总体性’”。科学理性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工具理性的全面传播,这样导致科学技术自然而然地大规模渗入到生产领域,导致物质财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阶级差异和阶级对抗逐渐消失,在哈贝马斯看来人类社会所表现的这些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带来的“合理化”影响。

(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理论上揭露的公平交换(justexchange)的基本意识形态(rootideology)在实践中瓦解了”哈贝马斯认为,一方面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这一发展趋势,使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取代了以往的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旧的意识形态,这种新的意识形态就是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本身起到了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得社会制度和技术系统两个领域之间不断地摩擦、碰撞,破坏了历史上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科学技术地位地不断提升乃至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因此统治阶级试图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使之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哈贝马斯进一步清楚的认识到,晚期资本主义以科学技术本身的需要为借口,并从技术统治中寻找依据,用变种的技术统治论取代传统意识形态纲要,以此对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同社会相互作用领域的破坏蚀进行辩护,从而消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往往涵盖了超越现实的某种理论理想和价值,为了维护当权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现状而反对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并且具有更强的辩护力度与压抑性,而科学技术这种意识形态更加理性化、透明化,直接把自己的力量诉诸于客观的合理性和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当中,让生活当中的所有人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化的切身利益。这样以来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在人们的大脑里而挥之不去了。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大力的宣扬了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很好的去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使其统治合理化,哈贝马斯清楚地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异化,认为需要对其展开严厉的批判,尤其是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进行口诛笔伐,使其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对于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理论的正确把握

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造福于人类等人类实践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也对人的思维方式和理性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成为了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内在标准。哈贝马斯意识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异化的现象,提出对此现象进行批判并试图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他在意识形态批判中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沦落为工业文明的奴隶的罪责归诸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科学技术以一种“原罪”,这样就走向了社会批判初衷的反面。哈贝马斯也没有看到意识形态批判与继承的辩证关系,对意识形态采取完全批判的态度,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哈贝马斯认为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变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而且影响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但这一局面的形成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造成的,而是由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对人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其真实性来源却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此外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划等号,也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被价值因素所取代。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关系,一方面意识形态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价值导向和舆论宣传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渗透到意识形态当中,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不能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成分否认科学技术中的真理性和客观性。马克思则始终未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而是在生产力的范畴内将它称为“头等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作为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人的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与传统的宗教、哲学等知识形态相比,科学技术内在地连接着劳动者的体能、技能和劳动工具,具有技术实现的可能和需要。一旦它被应用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就会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的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本身可以直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够使整个社会的结构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以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理论的区别为契机,科学技术该何去何从?彰显人文精神、尊崇科学理性和对非理性的技术行为进行约束,这是对科学技术理论发展过程的最好诠释,这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性的复归和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0版.

[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3]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StephenK.white.theRecentworkofJurgenHabermas:ReasonJusticeandmodernity[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p116.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学习缺乏深度,思想解放力度不足。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随着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局领导班子感到对理论学习缺少深入理解和钻研,在工作中比较注重与自身业务有关的内容,存在经验主义的倾向,在运用理论业务知识指导实践和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的观点方法去指导工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思想不够解放,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大胆剖析和整改,对陈旧的科技体制没有大胆提出挑战,在科技工作实践中思想疆化,没有大胆的突破。

(二)工作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位置。局领导班子在围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工作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对照新时期科技和信息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尚有差距,工作成效还不够显著。主要表现在:

1、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力度不够。我县从20*年开始加入创建全国先进县的行列,虽然自20*年至20*年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但直到20*年才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这说明在科技进步创建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加强创建力度。

2、农业科技110的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我县农业科技110工作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整个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按照省厅的工作部署和当前服务“三农”工作的形势要求,在推进农业科技110工作中还存在规模化不大、标准化不高、覆盖面不广、服务设施落后、资金投入比较少、服务手段和综合服务能力低等问题,尚缺乏长效的工作机制。

3、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没有打开新局面。目前,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力量薄弱,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不足,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研与市场结合不紧等原因,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生产技术滞后。

4、党政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县党政无纸化办公系统于2009年1月建成试运行,5月1日正式运行,但由于有些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网络系统设备配置低,电子政务终端使用设备不足,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问责机制等原因,运用的单位不多,造成党政无纸化办公系统到目前都没有真正运用起来,还没有达到县委县政府创建它的目的。

5、科技宣传和普及的氛围不浓。目前,我县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停留于阶段性的科技活动,宣传普及面不广泛,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宣传、科普及创新机制,缺少创新性、规范性、长期性和实效性,全社会的科技普及氛围不浓,全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工作缺少激情,安于满足现状。

局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存在安于满足现状的思想,认为机关工作单调,没有定量和硬性指标,工作做好做坏都一样,只要把日常业务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在工作中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缺少激情。对具体工作中表面现象多,实质内容少,注重近期效应多,忽视长远影响少,同时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缺少争创一流业绩的信心和决心。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缺少高度。

主要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全面,有时停留于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应付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没有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学风不浓,成效不够显著,宗旨观念、理想信念和全局意识牢固树立不够,尤其是理论结合实际、联系实践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造成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缺少高度。

(二)事业心和工作激情有所减弱。

由于机关工作岗位平凡,业务工作单调,普遍认为只有做好日常业务工作就可以了,造成事业心和工作激情减弱,工作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安于满足现状,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不够,有贪图安逸的思想,对进一步推进工作缺乏激情和勇气。

(三)科技创新缺少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支撑。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对深入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缺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自觉坚持实际,深入群众路线,很大程度上造成思路受到局限,使理论认识与实践相脱节,没有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付诸于新的实践,突破陈规观念,影响了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影响一些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致使科技创新工作受到制约。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此为契机大兴学习之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创新学习形式,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注重学习新知识,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再认识理解,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真正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实践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新高度。

一是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领导班子成员既是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决策者,又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参与者,要坚持带头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完善适合自己工作特点的知识体系,不断积累和丰富决策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努力塑造成学习型、知识型的领导,逐步提升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组织能力和决策水平。通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的表率作用,以带动全体党员干部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二是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平时自学、专题讲座等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特别是紧密结合*总书记和总理考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同志在中纪委十七次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海南省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等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丰富学习内容,深刻领会和全面系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素养。

三是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周密计划、妥善安排,把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巩固学习效果,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并把坚持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和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二)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实现思想解放有新的突破。

解放思想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新时期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理清发展思路,认清发展方位,实现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使领导班子成员彻底否定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从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紧密联系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抛弃旧有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维、行为的价值尺度,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和县情,脚踏实地地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科学发展观成为领导班子成员的牢固理念。把精力放在干好工作、推动发展上来。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勇于承担责任,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工作的开展。在要不要科学发展、怎么样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促进全县科技与信息产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作为活动载体,以专题学习、调查研究和查摆问题为主要形式,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全局工作的始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三)坚持求真务实,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循正确政绩观,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努力提高党性修养,自觉维护党组集体的领导权威,发挥领导班子团结战斗能力,认真执行议事规则,以实践能力检验领导能力,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决策、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深入基层进行广泛性、针对性的调研。按照设计好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实情,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到艰苦环境、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勤于在实践中磨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同时,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县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文件和规定,注意领导干部的形象,淡泊名利,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诚恳听取批评,主动接受监督,使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一切从大局出发,从党的事业出发,认真发挥集体领导的决策能力,充分发表意见,全力组织落实加强班子成员之间沟通和谈心工作,交流思想,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支持,配合工作,增强大局观念。注重发扬和坚持好的做法,及时纠正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中汲取教训,防微杜渐,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使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提高,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四)加快发展,用一流的工作业绩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促进发展”为载体,重点把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际行动,扎实有效地抓好科技与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保护、防震减灾安全民居工程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用一流的工作业绩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1、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按照省科技厅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切实加强农业科技110工作,逐步把农业科技110朝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连锁化经营等“五个化”方向发展,做大做精、做强做专。

2、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升级。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现代设施农业、节能减排等新技术,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品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和一批高新技术人才,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3、突出特色,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县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丰富网站内容,努力把*政府门户网站办成展示*形象、推行政务公开、服务广大公众的优秀服务站;积极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争取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应用,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促进局域网建设,带动信息化发展。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5

近代社会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时期,虽然这一说法一直备受争议,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拉开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帷幕,另外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发展,更是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更是为人类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图景,把自然更全面,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近代后期,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的催化下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逐渐建立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爆发了以电气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对于自然的探索进入了系统的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的突破的同时,出现了许多诸如环境科学的新学科,促进了高新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爆发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样人类眼中的自然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得到了新的拓展。

科学技术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在科学技术这一工具的作用下,对于自然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自然观的形成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原始人类时期的人类面对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大自然。面对自然无能无力,更多的是听天由命,所以产生了许多图腾崇拜,巫术等原始的宗教,例如把一些动物,植物看成带来凶吉的神物。当时的社会水平不容许人类对自然界有更多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具形成了有实证色彩的古代自然观。古代自然观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相互联系的世界图景,例如古希腊的范灵论和有机论。及之后形成的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例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德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以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都体现着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的影响。相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范灵论主要体现在对于天的神圣地位的高度推崇上。认为天是最崇高的,讲究顺天命而为。这种与农业文化和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自然观。但是此时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自然对于人类来讲,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由此产生了与农业文明不同的工业发展,并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越来越清晰的真实的自然的面貌,人类的自然观也转变为了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开始,各种机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了解自然的途径。随后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微观层面讲,从混沌状态到发现原子,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无一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层面,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到日心说,到现在广袤的宇宙的探索,人类的每一项探索都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正一步一步更加接近最真实的自然,接近无蔽的真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技术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

自然观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的哲学概括。在这一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开展对于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这一活动自然而然受到了自然观的指导和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揭去大自然的神秘的面纱,让大自然“祛魅”。正是由于作为祛魅,解蔽的方式的科学技术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更加清楚的认识自然,使自然以一种无蔽的状态显现在人类面前。科学技术成为认识无蔽状态真理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作用的发挥必定受到人类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以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为例。中世纪的欧洲被宗教神学笼罩,把自然的神秘力量与信仰联系到了一起,并把上帝等神灵做为创造并控制自然的神物。这种自然观的统治下,人类认为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神,上帝赐予的。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理所当然的归因于神灵。托马斯阿奎那作为宗教神学的捍卫者,把亚里斯多德以及托勒密的地心说思想加以扭曲和利用,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中世纪被称成为“黑暗时期”。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6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建设创新型城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发展和谐的津滨新城区所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势,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积极、稳步地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是要在提升科技进步整体水平上谋求突破。以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进步的新途径。进一步理清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深入研究科技对我区经济、社会、文化促进发展的新机制,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上谋求突破。围绕我区产业发展的特点,以整合优化创新要素为纽带,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建立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完善企业的研发条件与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谋求突破。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使我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持续上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性高的企业,努力造就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要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上谋求突破。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新机制和新体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用好国家、市支持、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区鼓励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鼓励我区的科技企业上市,利用证券市场规范运作和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从而增强科技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坚持以支持创新、服务创业为宗旨,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使其发展壮大。继续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部门的建设,从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出发,为整合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工作,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自主创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天津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经过对区情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提前一年创百亿强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强化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就必须深化落实“人才强区战略”、“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经济率先发展。

当前,我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济结构还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一些依托关键产业发展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等等。这些既是新形势下我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必然问题,也是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战略”,提高科技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作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坚强后盾。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驾驭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真正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下大力气,认真抓实抓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真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二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抓第一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科技发展关键靠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推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效益分配,重奖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

三是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物质力量。要树立投入科技就是投入经济,投入创新就是投入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社会筹资、风险投资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7

(四)认真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

今年初,县政府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①选点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县政府出台了《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2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12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七)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举办科技培训班,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科技分管领导和农技人员;②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③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人员。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8

最近,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使我省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目标。这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自主创新的各项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各个方面,覆盖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对本地区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指导工作的水平,并把增强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各地要积极开展科技强市、强县(区)以及创新型城市等创建活动。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工作。第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财政研发投入,对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攻关重点技术领域、支持基础性研究,全面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地方科技法规的立法调研和立法工作,结合浙江实际,制订和修订有关科技法律法规的实施办法,研究制定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努力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地也要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财政科技经费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科研攻关项目上体现财政支持,在重大专项上体现合力合成,在重点产业企业产品上体现投入的倾斜。积极实施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国家和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优先解决用地指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独立或联合成立研究开发院,支持其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项目。第三,认真落实规划,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自主创新工作,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指引。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里的有关文件,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科技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及时关注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不断完善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加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配合和衔接,搞好科技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既重视抓影响产业和企业当前发展的迫切问题,也重视抓影响长远的基础工作,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第四,动员全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的基础在于全民,支撑在于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在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也应当有所作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科技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法制意识,努力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破坏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要创新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与载体,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知识和科技工作的典型经验,组织实施“百万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工程”,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全民科技意识,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鼓励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把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传达下去,把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和诉求反映上来,竭诚为他们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权益,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自主创新的时代潮流中来。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9

2005年全年,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帮助民营企业申报各类各级科技项目,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全年共为全区民营企业组织申报区级以上科技项目××项,其中部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省级星火和火炬计划×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省科技攻关计划×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原创: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2005年度,全区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中,对民营工业类项目共支出××万元,占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类项目总支出的××%,占全部三项费用总支出的××%。2005年,我们表彰全区第×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其中民营企业科技工作者×名。全年我们共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家。区科协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中,共帮助筹备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协会×家。

在服务民营企业的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点:

1、加强调研,增强互动,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的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好全区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我们及时召开了党组会议,传达会议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析形势,明确思路,把服务于民营经济作为部门的中心工作来抓。

我们首先在全区范围对民营企业的科研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调研,掌握民营企业的科技项目需求,技术难题和在手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宣传落实科技政策,增强民营企业与科技部门的互动,营造企业致力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我们把企业科技状况调查表、服务热线电话卡、相关人员联系方式专程送到企业负责人手中,认真了解企业科研情况,积极帮助企业寻找技术攻关和合作伙伴。同时我们对发放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建立被调查企业档案,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区民营企业科技工作动态数据库。

2、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抓手,利用“科交会”平台,服务民营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科技部门服务民营企业的重点就是要主动为企业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之后,先后分层次,分行业组织召开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座谈会,通过政策解读、类比分析,深化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文件,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路。去年我们先后多次帮助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帮助××××厂到××工学院寻求合作项目,帮助××××公司与××大学联系洽谈合作,帮助×××××与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寻求技术支持。

“科技合作交流会”是市委、市政府为推动院企合作,解决企业科研人才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思路不宽而搭建的一个平台。我们在这项工作中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密切协作,加强集成,为科交会前期的洽谈合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根据部分企业的需求,我们先后安排专人到××工学院、××大学、××工业大学、××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进行走访,与相关的专家教授接触,有选择地洽谈合作项目,帮助东宝电器、××食品、××化工和××机械等多家企业找到技术依托和合作单位。另一方面把专家请进来,加强多元化合作。我们先后邀请清华大学××××研究所的×××博士,浙江大学的周××、王××两位教授,××工学院李××教授,中科院合肥×××研究所的宫××教授等专家来区考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商谈合作,建立合作网络。经过我们的努力,“科交会”南线活动中,我区××家企业负责人,在广州、深圳两地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广泛接触,深入洽谈,共签订各类项目××项。

3、突出重点,大力培植民营科技型企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民营企业中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成长性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一支最活跃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

为大力培植民营科技型企业,我们着重抓好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我们将市局下发的《××市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市星火特色支柱产业基地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科技文件与目标考核办法一同下发,同时,我们还将《××市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市政府办200×年×月下发的《××市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抄送至区人大等部门,通过宣传市规范性文件,促进全区上下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服务于民营科技型企业良好氛围的形成。去年×月份,区人大组织部分代表视察区属重点企业,对全区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型工作取得的成效结给予了充分肯定。

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我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重点内容。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好现有各种资源,尤其是技术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化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原创:可以向上争取各级各类资助。对××××××特色产业基地我们先后请市局同志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并与镇政府商定制订产业基地中长期规划,帮助相关企业整理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资料。对××××××产业化特色基地,我们主要着眼于帮助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5年,我们重点扶持帮助的××××××有限公司开发出×××××型××××(产品),该产品当年通过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获得2005年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2006年重点工作安排

1、进一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在科技项目申报、科研成果鉴定、科技进步奖评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三项费用申请等方面进一步对民营企业给予有力的支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机制;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科技攻关计划等各类支持。

2、认真组织实施市下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考核各项内容,利用市“×××论坛”在××召开的契机,早安排,早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带企业出去,请专家进来,促进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争取谈成更多的合作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

3、引导民营科技型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原创:重点针对我区民营经济的基础和产业特色,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进工艺、装备和材料,加速产品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业;内涵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综述

目前,科技服务业得到学术界、企业界以及科技管理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我国,科技服务业一词较早出现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国科发策字[1992]566号)中,该文件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一些行业范围,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从此,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对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目的论和手段论。

一是目的论,代表学者有程梅青(2003)、石忆邵(2009)等。其中,程梅青等(2003)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石忆邵(2009)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以着眼于深化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联系为目标,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基础,为整个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各种支撑和管理的行业。目的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目的,是从服务对象的维度定义科技服务业,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

二是手段论,代表学者是陈先荣(2005)、王晶(2006)等。其中,陈先荣(2005)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2006)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手段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手段,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这种观点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

界定科技服务业内涵,是研究科技服务业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服务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目的,也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对象,更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手段。仅仅从目的论或者手段论角度来界定科技服务业,都无法把握科技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基于此考虑,下面将从科技服务业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从科技创新链或科技活动链的角度出发,对科技服务业内涵进行界定,以求规范、严谨、全面、清晰、易懂。

二、科技创新链的过程分析

科技创新链是指从产生科技的新创意和新知识,经过研发和技术要素组合,将新创意和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并进行实际应用,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受到人力、资金、设备、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从链条时序看,科技创新链包含科技成果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成果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阶段。从链条功能看,科技创新链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链与科技产业链两个子链条,前者与科技成果产生阶段相对应,后者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相对应。

科技创新链可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而科技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二是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高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互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发挥着对接、催化及加速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综合服务。

三、基于科技创新链视角的科技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根据以上对科技创新链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以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主要支撑手段,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服务宗旨来看,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它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体系高效运作的“剂”,是促进科技和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从服务手段来看,科技服务业与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有着密切联系。科技服务业依托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无论是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形式,都具有此特征。

第三,从服务对象来看,科技服务业服务对象主要是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创新的参与者,集中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或高端环节。除包括上述主要技术创新参与者之外,也包括政府机关。

第四,从服务内容来看,科技服务业涵盖了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提供的是技术研发、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

第五,从服务层次来看,科技服务业是一种高层次、高增值、低消耗的高端新兴产业。科技服务的过程既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传播、应用的过程,又是科学技术和知识增值的过程。

第六,从产业属性来看,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李兴华.对科技服务业及其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0(13).

[2]程梅青,杨冬梅,等.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3]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陈先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CBD建设[J].今日科技,2005(9).

[5]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作者简介:王富贵(1984-),男,山东淄博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