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10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人们生活非常密切的专业。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但是,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不断改进,真才能正为社会培养出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一)教学缺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w中,没有分清所学科目的主次,基本上都是均等授课,没有主次,缺乏重点,也不具备特色性的教学,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学习中,只是学到了基本的入门知识,没有机会对某一重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专业性学习和重点研究。这样就使环境设计专业在对人才培养上没有重点,人才设计能力、技术能力都处于均衡的水平,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

(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位。过于着急招生,但却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对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连带的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

(三)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对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对于实际教学来说,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展现出来,致使大多数学生空有设计理论,却不能拿出富于个性,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设计能力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定位,抓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能够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的定位,选择一个适合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的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例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环境设计师,就要有针对性的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的和设计能力的学生,在重视教学基础的同时,重点发展设计方向的学科,制定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真正设计能力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教学、艺术鉴赏、美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使设计的作品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鉴赏,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不断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激发学生创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把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

(三)注重设计实践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例如:学校有针对性的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某个室建筑的内设计等等,给出同样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给予客观的评价,真正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分为中,扩展想象,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作品也更加富于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展开合理的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设计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参考文献:

[1]霍丹,李晓慧,都伟,唐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1:135-137

[2]段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6:245

[3]刘旭.浅议环境设计创新型人才主体特质及培养模式[J].建筑与预算,2015,12:26-28

作者简介: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013-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素质的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素质教育,就高等教育来说,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具体而言,素质教育应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技术业务素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是先导,应放在首位;文化素质是基础;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条件;专业技术业务素质是本领。

2、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环境艺术创造的关键在于构思,构思是其设计创作的灵魂。作为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构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应该把握“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进行构思的方法,使其设计对象的外部环境、现场条件、空间布局与其使用功能、技术、经济、美观要求等能有机结合,并能在繁杂的设计关系中,化不利的制约条件为有利的构思契机,从而激发出设计创作的灵感。同时,能够运用历史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特征,对其设计对象进行“历史文脉”与“文化意境”方面的构思。第三,能从结构带来的空间形象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技术特征等方面来进行设计构思。第四,能利用设计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创造出有时代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形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是其设计的本质与主体。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在几年的设计学习中,一定要掌握从环境空间设计入手的艺术设计手法,由浅入深地了解与把握其设计的规律与手法,使之表达的设计对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作品,而不至于使设计对象的表达语言被异化。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必须明确其所表现的所有内涵都是围绕环境空间艺术设计来展开的。

人类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建筑所限定的空间场所之中,而环境艺术设计师是依靠形象来塑造空间的,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要具备对环境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形象都应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观察能力,以及好的记忆能力。

当今世界,各种信息与资料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来说,要善于准确发现信息、选取信息并为自己所用。而善用与选取信息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大量积累与获得信息及知识的基础之上,因而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要勤于阅读与收集信息资料。

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有能用“图示语言”来娴熟地表达设计构思意图的能力。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污染图与绘图,以及制作设计模型等方面的设计意图表达技能,并且能够较好地掌握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这样才能创造出设计师心灵中美好的艺术形象。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实现这样几个大的转变,由过去比较封闭的办学模式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与市场需求接轨;由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设计教学新形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科技、环境、能源、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与探索。高校设计教育还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以发展交叉学科与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应由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加强和环境艺术设计师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的学习方向转变。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由重知识的传播,逐步转变为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重学生个性与素质的培养;往日那种熏陶式的设计教学形式也应逐渐向理性与熏陶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转变。

2、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领域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自己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以促使学生明确在境艺术设计上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才能够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学到新本领,也才能对社会负责、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3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一)教学缺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w中,没有分清所学科目的主次,基本上都是均等授课,没有主次,缺乏重点,也不具备特色性的教学,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学习中,只是学到了基本的入门知识,没有机会对某一重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专业性学习和重点研究。这样就使环境设计专业在对人才培养上没有重点,人才设计能力、技术能力都处于均衡的水平,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

(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位。过于着急招生,但却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对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连带的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

(三)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对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对于实际教学来说,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展现出来,致使大多数学生空有设计理论,却不能拿出富于个性,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设计能力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定位,抓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能够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的定位,选择一个适合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的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例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环境设计师,就要有针对性的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的和设计能力的学生,在重视教学基础的同时,重点发展设计方向的学科,制定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真正设计能力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教学、艺术鉴赏、美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使设计的作品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鉴赏,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不断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激发学生创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把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

(三)注重设计实践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例如:学校有针对性的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某个室建筑的内设计等等,给出同样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给予客观的评价,真正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分为中,扩展想象,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作品也更加富于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4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学改革;应用型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预见性

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

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筑类院校发展这一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和前途。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高职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

5、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注重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合理性

专业基础课包括造型基础、理论基础、表达基础、技术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等。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中的开发性、改造性、系统性设计和问题等方面的设计。教学结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表达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专兼互补,以兼为主”的师资队伍组建方式,以“热心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为标准,争取兄弟系部老师的支援,还应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建立选拔、招聘兼职教师来学校任课。

三、结语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各类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大胆进行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黄寅.环艺专业课程建设的后现代思路[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6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创新能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2-03

能力即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该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等专业知识方面均有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环节教学,需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设计、生产和组织等技能,使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1]而目前对各高校建环专业而言,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相关建筑行业,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原暖通空调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建筑节能的要求以及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针对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方案及策略。

一、建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高校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自从199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范围从之前的暖通空调设备扩展到建筑设备、燃气工程、建筑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后,一般院校建环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及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变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并没有按照新专业体系重新定位。专业基础课按照新专业体系的要求开设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和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而专业课却沿用老的专业课程体系,继续开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空调用制冷技术和燃气输配等课程,这样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内容有很多重复,教学方式没有及时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影响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2]建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学属于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建环专业培养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建环专业培养方式都达不到设置要求,没有及时更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并突出建筑环境学基础学科的关键地位,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

2.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更不上行业技术发展,教学模式单一。教材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接受大部分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知识构成、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当今世界相关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然而就现状而言,高校采用的教材很多都是多年之前一直沿用的,甚至是上世纪出版的,这些远远不能跟上专业领域新知识迅速发展,与当前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现状存在很大的脱节。在课堂教学环节,专业课一般主要以课堂讲解方式传授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相近、思维模式比较呆板,缺乏对专业前沿和新技术的了解,更不会有很大创新。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内容更新慢。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阶段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是理论过渡到实践的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然而大学建环专业在安排学生课程设计(如空调设计、制冷设计、供热工程课设等)时老师为方便指导,会连续好几届选用类似甚至相同的设计题目,他们自认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换汤不换药”,学生只需要掌握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局限起来,只会按部就班地按着常规思路进行,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在之前师兄师姐设计的基础上直接将参数数据替换一下,自己根本不去思考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或公式,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责任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4.学校缺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号召能力和激励机制。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实现对其创新能力的塑造,学校方面若无法提供良好的发展沃土,若仅设置基本的奖学金制度,达不到对所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甚至让某些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文化课成绩却不是特别好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竞争意识也会因此下降,甚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完全违背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要求。其原因与学校对学生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发掘和鼓励力度欠缺有关。对我们建环专业也如此,高校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新时期建环专业学生培养计划时,往往对学生基础知识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创新能力对其人生发展更为重要。也因此建环专业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够强,这会对以后步入工作岗位独立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有很大挑战性。

二、建环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性方案

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而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尽快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以上导致建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的各方面的因素,各高校应该对症下药,针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笔者经过分析不同原因总结出以下几点建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及时调整建环专业各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建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需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基础并拓宽口径,优化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构建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建筑环境学在学科建设的关键性地位和核心基础的专业特色,从而通过新的学科建设体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重视起来,并紧跟学科前沿及新技术,如:暖通空调热泵技术、高层建筑暖通设计、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理论等新的领域,这样会加强学生对本行业的发展方向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更新教材版本和教学模式,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教材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专业知识的媒介,各学校要充分分析目前专业的发展动态,选择教材要紧跟本领域的发展方向,这可以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专业中较新的东西,不仅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对以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也有促进作用。教学模式要及时更新,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活跃其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淘汰过时的仪器,及时引进新的精度高的实验装置,这会使学生增加对实验结果的信任程度,从而有效验证一些基本规律的正确性。另外,要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拟测试方案和实验报告,自己设计并搭建实验台。这样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对建环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模式加以改进。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主要是改变设计选题,将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和拓宽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而且教师在设计选题时,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项目,以发散学生创造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4.采取鼓励措施或其他方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不同的鼓励奖项并颁发给具有不同素质能力的学生会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鼓励学生向多方向全面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创新的活动,如给定一非常规的建筑,组织学生对此进行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供暖系统、冷热源系统或防排烟系统的创新性设计,最后由相关老师对学生不同设计进行评价并对创新性强的设计同学给以嘉奖,这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环专业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进步需求。高校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上要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课内和课外协调方面采去有效措施,促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才,为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以及推行建筑节能国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宇涛,胥海伦,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80-81.

[2]杨吉民,李清清,张照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8-21.

[3]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4]王林,马爱华,谈莹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9-21.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7

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绿色内涵

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目标的绿色内涵

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的园艺业主要包括高效精品种植业、绿化生态型园艺、旅游休闲型园艺等。产品的绿色化开发,生态化和设施化生产,成为高职园艺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核心。

产品的绿色设计目标: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根据绿色要求选用植物、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优良品种,特别是能选用对本地环境、绿色建设有明显作用的品种;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在已有园艺产品中融入绿色元素拓展新的功能或改进生产技术;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根据城乡绿色发展要求,设计小型园艺园及其产品。

产品的绿色生产目标:能根据园艺产品的要求,解决新品种、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转化,能编制生产方案;能根据本地区水源、土壤、空气、肥料特点,掌握果树、蔬菜、花卉生产过程中的绿色专项操作技术,如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防治等技术;能按技术规范要求,组织生产并对生产效果进行检查和技术总结。

产品的绿色经营目标:能根据绿色法规、绿色标准,确定产品的绿色品质,按照产品的绿色分级制度定位市场目标;能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组织形式和渠道,运用电子商务等技术,进行绿色销售;能以绿色为品牌,实施宣传、促销、体验等品牌销售策略,开展品牌管理。

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目标的绿色内涵

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的高职园艺专业,要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需要有以绿色为基础的理论知识。

专业基础理论:以绿色为导向,整合《土壤学》、《农业气象》等专业知识,形成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专业理论知识;以绿色为导向,形成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基础理论知识;以绿色为导向,形成智能园艺设施、自动化园艺植保机械等专业理论知识;以绿色为导向,形成田间试验基本理论知识。

企业经营理论:以绿色为导向,形成营销渠道、促销等营销专业理论知识;整合农业法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基础等理论知识,形成企业经营基本理论知识。

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目标的绿色内涵

面向长三角都市农业的高职园艺专业,要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需要有以绿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保持对绿色和环境保护的浓厚兴趣;第二要具有追求绿色发展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擅长与人合作;第三要具有现代开放意识,适应信息和对外开放环境。

建构以绿色内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绿色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的开发

园艺技术专业包含了果树、蔬菜、花卉的生产与经营,按照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绿色内涵的要求,以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为导向,建立“市场调查、产品创新、方案设计、组织生产和经营、总结改进”的流程,开发课程和项目、组织内容。

绿色产品设计课程开发。如,室内园艺产品设计课程开发。长三角都市经济发达,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所都需要有现代室内绿化来改善环境、修身怡情。通过对上海浦东现代商务中心、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杭州求真知园林绿化公司和杭州、南京、湖州等地小区居民的调查,通过对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室内绿化经验的借鉴,把课程定位在“室内环境”、“园艺植物”与“培植用具”三者有机融合。针对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室内空间,把平面种植与立体种植结合起来设计;根据环境改善的实际和人的爱好,选择多样化的植物品种;培植用具综合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此,课程围绕“室内环境”、“园艺植物”与“培植用具”组织内容体系。

绿色产品生产课程开发。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课程开发。在长三角地区,无公害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主要通过设施农业组织生产。通过长三角地区的考察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经验,课程建立了“无公害环境建设;温室建设与环境控制;堆肥、肥料、基质;播种、育苗与苗期管理;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内容体系。同时,以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课程为基础,开发经营创业课程。

绿色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与教学

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中,建立学习团队以适应园艺专业不同的学习内容,适应创新创业的细分需求。

一是组织团队开展顶岗实践,对创新创业方案进行调研、调整等,确定团队的细分项目。根据长三角的实际,涉及的领域主要有:种苗生产技术、苗圃建立与经营、种苗生产、苗木管护等;企业单位、住宅小区、城市空间绿化的建设与养护;建筑屋顶与其他空间的绿化。结合苗木生长发育规律开展顶岗实践,实施“林园、课堂、考场”的一体化。

二是根据团队的实践,进行生产技术的专门学习。园艺绿化营造与经营技术、营造林规划设计、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识别、种类鉴定、调查及防治技术等。

三是面向市场,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准运行。创业项目要解决好团队的组建、资金的筹集和物资的安排等问题。项目实行独立核算,可以优惠租用合作单位的物资、场地等。

四是开展项目拓展创新。项目运行中,要边实践、边学习、边改进。更新产品概念、内涵,改进技术,提升产品功能,改进营销方法(或增加新的市场),改进组织流程,降低团队内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减少项目扩张过程中日益增加的市场交易成本等。撰写项目阶段性发展报告。

绿色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与运用

专业理论学习与项目的开发、实践相结合,学习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引进使用能力,学习植物生长与环境知识、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园艺植物田间试验技术。同时,结合实践,在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总结阶段,分别开展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

加强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学习制定生产计划,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和组织管理农工;学习组织落实种植面积和协调收购产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利用网络技术、英语等手段独立获取、处理信息;学习现场分析、解决问题。

建构以绿色内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融入产业发展,建设教学型校外实训基地

与产业和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国家政策、社会投入、行业交流建构了产业的绿色发展。近年来,国家补助、社会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园艺产业的发展,仅江苏省2007年园艺型农业园达到334家;年度举办的长三角园艺论坛成为绿色产业趋势和绿色生产技术交流平台,各种节庆和会展成为产品创新和交流的平台。二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构了企业的绿色发展。苗木、花卉企业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格局,绿色产品的品牌不断增强。通过这种模式,种子培育、地被植物、景观庭院花种和园林苗圃等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进出口业务整合在一起。绿色蔬菜则形成了“政策扶持+基地+农户”的模式,城市周边地区建立紧密型生产基地,县域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化建设。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情境对于应用范围的决定作用,认为应用范围是由与学习情境相关的“使用情境”构成的,学习情境与使用情境的要素相似,学习的迁移就容易发生。结合创业情景的特点,建构主义理论对于高职创业教育至少有以下启示:第一,学生创业素质能力,要在与创业实践相似的情景中培养。传统的学校学习环境以及一般的技能教育环境都难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二,按照逐步培养的观点,高职创业教育要建立从相对简单环境到相对复杂环境的过程,在简单到复杂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合作社、农场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从职业岗位到创新创业的成长路线图,确定关键成长点,把路线图和关键成长点纳入校外实践方案。

面向绿色发展,建设校内生产性、创新性实训基地

一是建设以绿色生产技术训练为基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绿色生产和监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整合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规划组建环境生态监测、生物防控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实验实训中心。按照生产流程建设实训基地,按照教学规律建设现场教室。校内实训中心和基地要按照生产实际的流程和要求进行实训室建设。如,检测中心要按照“检测任务-检测任务单-检测实验-结论报告”进行规划和建设。此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环境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按照教学规律建设现场教室,为“目标引导、讲解示范、实践操作、讨论互动、结果展示”等教学环节创造条件。如,以示范性绿色样本作为学生操作的标准,要有便于师生互动的空间和媒介、绿色实践作品等。

二是建设以长三角园艺绿色发展资源库为基础的实践方案设计学习平台。为了全方位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学,联合长三角园艺行业和著名企业,借鉴国际、台湾地区、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案例,以长三角绿化苗木、绿色蔬菜、花卉的先进产品为参考,以技术、信息、创意为要素支撑,建构方案设计的学习与创造平台,供教学和培训使用。

三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按照校企合作和生产企业的基本规律进行管理。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建立规范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管理严格、科学、合理、规范,按生产流程、工艺流程、技术流程来安排课程实训项目,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建立“协作型”、“合作型”、“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使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面向绿色发展,建立园艺创新创业孵化器

经过方案的策划和生产技术的准备,学校还需要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从创业项目运行、条件创造、业务指导等三个方面进行培育。建立创业项目的绿色评估、规划立项、运行管理、终止转让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园艺创业项目申请流程、大学生创业公司转接流程;建立创业资金资助制度,引导企业家投资优秀创业公司,建立基本设施廉租制度,完善投入、退出机制,扶持创业公司开办和运行。根据创业公司产品(业务)设计、运行方案策划、公司业绩等方面的情况,确定扶持的力度。三是强化教师、企业家对创业公司业务开发和运行的指导。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8

论文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1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多,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职业规划论文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详见表1。

表1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达到85.4%,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深化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内容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让学生选择老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123+125.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科研

中图分类号:tU198

1.重要性

设计改变人的生活,好的设计应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好的设计贵在创新。不管是建筑的普利策奖还是德国的红点奖,一个在权威设计组织获奖的设计作品和设计文章,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否则就没有获奖或发表的价值。但是所有的设计或者是科学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或者是创造,故此我们又必须对前人工作给以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史明鉴,我们在充分了解前人好的设计的价值和本设计的价值,然后再进行创作研究和设计。

做好一个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能满足人们什么样的需求,对人们生活如何的提高。设计贵在创新,设计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偷梁换柱式的简单重复前人或国外的设计不是设计的本质也不是科学研究,一个没有创新的设计不能被人们接受,也就不能发挥其社会意义。好的设计应该是能推动新的思潮,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设计科学上的重要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创新性。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应该有科学严谨诚实的学术作风,应该踏踏实实学习和了解前人对推动设计发展做出的努力结果,我们做设计应该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做过没有做好的或者是不够好的,如今已进入非物质设计阶段,我们了解过去和设计前沿的渠道更加宽泛和多样化,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不知道,甚至是无知,而做一些无用功,重复进行研究和设计,所以对设计史的了解对设计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创新性又首先应该是在设计的思想上,其次才是设计研究方法上。这二者又密不可分,没有设计思想上的创新,就谈不上设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没有设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设计上的创新思想又往往难以实现。故此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协调好设计思想和设计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新的设计一般是没有设计过的,就像乔布斯设计的苹果,他把人们带入一个新的苹果时代,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反之像富士康和小米的设计则有明显的模仿之嫌,而他们的设计也绝对称不上是好的设计,充其量也是山寨,在设计的思想和创新上毫无可提之处

2.可能性

一切皆有可能,但有些暂时还是不可能,现阶段的科学发展受到我们现有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确定好设计的方向后,再了解与先前设计的矛盾与否,在确定了一个设想的重要性之后,还要着重考虑设想是否与现有的知识和自然规律相矛盾。好的设计应该是解决现实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越重要,则这个设计也就越重要,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其设计解决的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只为了一种可能性却否定其它的可能性。设计哲学的本质就像科学一样是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批判性的思考总结前人的资料,更应该摆正批判性接受的态度,就像美国教育精神的核心一样,我们应该不盲目迷信权威,应该勇于质疑权威,探索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比如说在建筑的设计和保护中,其实老一辈的建筑师如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立的建筑设计和保护理论侧重于对皇家建筑、庙宇、园林和寺塔的保护,主要侧重于大的建筑,反而忽略了对民居聚落的研究和保护,或许这跟当时的背景有一些关系,当时的人力和物力还不允许做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也造成了现在建筑保护的不平衡局面,而这就要我们批判性的去分析,如果我们能像这样不迷信权威,多探索其设计和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的本质也在于其自然的真相和探索自然的可能性。此外,在设计研究时我们应该注意多搜集资料,多看书,多了解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眼界,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我们的前人在相关方面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了,科学贵在其延续性,我们只有对前人的工作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可以走的更远,也避免了重复研究以及精力和时间的浪费,才能把设计研究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在设计研究考虑其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设计的结果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犯错误而不去探索设计研究的可能性,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贵在要有探索可能性的精神,不能因为担心其结果而排出了其设计研究的可能性,而这同时就要求我们在做设计研究的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踏实严谨的参阅相关的资料,以敏锐的感知力关注国内国外的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以对设计研究方向的可能性有更深刻具体的把握。

3.现实性

在确定了设计的研究方向后,既选好一个重要的且又有可能性的设计研究方向后,我们更要注重设计研究的现实性,在现有的知识语系下,我们通过具体的方案能否解决设计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研究应该能现实性的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比如说在建筑设计的同时我们要考虑环境的协调性,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过设计能否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一改善和提高,具体如,在建筑周围的景观设计和对整个区域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是否能通过植物种植率的提高和特殊树种的配置来调节控制空气的尘埃颗粒、噪音、视觉美感等来提高改善环境的品质,在我们城市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而此研究方向就具有了其时代意义,但在其解决问题的现实性的方向,我们应该考虑的实际解决的意义,因为区域环境的改善并不一定能把整个环境的质量有所改变,相反区域环境也容易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是否想到和整个城市的环境改善具体提出相对应的方案,而此这就要求我们考虑设计研究的现实性问题,由于大的区域性生活环境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研究的时候考虑其设计研究的延续性,是否能通过合理的诉求方式推广设计的模式,以达到对整个大的设计环境的改变,而此正是我们要考虑的设计的现实性问题。

4.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由来,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为仿效日本,而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国际上一般环境艺术设计狭义指是就其围绕建筑的室内外的设计,一般是指室内外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等。其广义的概念指是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所有的设计领域。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特点是

系统性和综合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内容体系。如何才能在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情况下,去做设计的研究是其思考的重点。

因为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其相对应的好处是我们在选择重要性的设计研究方向上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选择的范围更多一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设计研究,但归根设计研究方向的研究是服务与创新的,二十世纪初,设计先贤们进行了大量的设计研究探索,以包豪斯为例,当时不管是设计的观念还是设计的教育方式,都是很大的创新,是设计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计实践研究,而包豪斯设计的成功,首先在于对前人的总结,德国工业同盟和荷兰风格派以及俄国的构成主义都对其设计概念的形成有了非常大的影响,而这是包豪斯设计善于吸收的结果,同时其在设计的创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方面做了深刻的探索和研究,由于其当时工业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产品质量的下降,满足不了大生产的需要,且也解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此背景下,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和迈耶等对其进行了探索,他们不仅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理念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影响到整个二战以后的世界设计的格局,其整个二战以后到现在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着包豪斯设计体系进行的,在此体系上也发展出很多的设计思想和流派,直至今天的我们所用的物品,例如今天设计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现在的手机生产营销模式等。

包豪斯的设计研究和探索的成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创新的关系更为重要,由于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在方向的选择上我们应该考虑其方向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一个好的设计方向的选择是创新的关键,除此之外,作为设计类的研究,我们应该保持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发散性的活跃的思维,设计的创新需要更高的思维层次的要求。我们在选择设计方向的同时,更应该切身去感受生活,生活是设计创新的源泉,德国红点奖的获得者往往体现与此,例如在其设计药瓶的时候,显然药瓶对每个人都需要,且药瓶设计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设计者对其定位时,由于其生活的经历关注于老年人的药瓶设计,因为老年人一般都需要用药,且有一大部分有老花眼的症状,而老人在用药时,由于药瓶字体小等,容易吃错药或加大剂量,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便,而设计者用放大镜的原理,将药瓶的盖子设计成凸透镜,这就使字体变大,也就是设计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设计细节的观察以及人文关怀赢得征服了德国红点奖的评委。故此在设计的研究方向选择和创新之间协调时,不仅要考虑其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设计创新更要保持广泛的兴趣,切身体现生活,关注设计细节,才能在建筑设计上创新,做出好的设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郭传杰,邹承鲁.《科技创新案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环境设计创业的方向篇10

关键词 企业绿色创新;环保约束;企业绩效: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11-07

对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的与日俱增已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现象。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通过改进环境绩效以遵循环境管制、满足客户对环境的关注、减轻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来提高竞争力。中国长期以来沿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2008年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影响更是清晰的暴露了传统增长方式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弊端,而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再一次显示了未来经济发展走绿色、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面对环境保护的约束,广大工业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选择成为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根据波特提出的理论,政府环境管制通过激发企业创新而带来经济效益,在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市场下,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是否有效?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提高是否有积极作用?绿色创新活动能否成为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桥梁”?本文试图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的视角来分析环保约束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为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双赢提供依据。

1 理论模型构建

1.1 相关文献回顾

对企业因环境保护而带来的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一直是国外很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和绩效之间存在固有的冲突,这类观点或是认为环境保护只能增加成本、占有生产资金,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porter教授和porte与Vanderkinde提出了有创造性的“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porter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创新产生效率收益”,达到“双赢”。波特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例如Gray和sha~g4an对美国的纸浆与造纸、石油提炼和炼钢业的研究发现,反映规制严格程度的企业污染治理成本与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提高环境绩效并未给企业带来足以弥补遵循成本的收益;然而很多经济学家接受并论证了这一观点,如BCBonifant,mBamold和FJLong提出通过创新,减少在环境方面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两方的争论一直没有达成共识,Jaffe,peterson,ponney,和Stavins在回顾超过100篇研究文献后,发现几乎一半的研究发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而另一半发现有消极作用或是没有影响,这似乎使得研究陷入了混淆中。

出现这种研究现状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家把关注的焦点过多的集中在环境保护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上,对于环境保护所可能激发的企业创新的作用缺乏更多深入的探讨。porter提出环境管制通过激发创新而产生经济收益,而在“波特假设”的研究文献中,对企业在环境方面所采取的创新策略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绩效“双赢”的中介这一重要思路的研究论证相对较少,对质疑者提出“即使环境保护能推动新技术的采用,但是新技术是否能弥补以前的投资或是在环保标准上升以后是否还能增加企业收益还未可知”没有给与有效的回答。

Xepadeas和Zeeuw论证了在合理的情境下,环境保护激发的创新也许能减轻甚至完全抵消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Ursulatriebswetter,Johannwackerbauer以德国慕尼黑地区汽车工业为案例验证了环境管制压力下推动的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转行期、制度环境不是很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带来的环保压力对企业绩效的有何影响?环保压力能否激发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绿色创新能否为企业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认识,对于指导全球绿色化经济、科学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企业主动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路径选择以及建立绿色创新战略,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环保压力能否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在本研究中企业所面临的环保压力除了直接的政府环境政策造成的推动力外,还包括来自绿色市场的拉动力,把这两种力作为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二是绿色创新策略能否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倾向于直接验证环保压力对企业竞争绩效的影响,而忽略了绿色创新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本文在波特假说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来检验绿色创新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是否有中介作用,以验证“双赢”的实现路径,确认绿色创新的重要地位。

1.2 理论假设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设计本文的基础理论模型。模型设计涉及两个部分的路径:一是解释企业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是分析企业绿色创新本身受外部环保压力的驱动。

1.2.1 环保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

(1)环境政策推动力与企业绿色创新。波特假设认为,企业主动采取环境防治措施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存在政府政策约束。因为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单个企业没有主动进行污染治理的动力,企业宁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收益与竞争优势。根据这一理论,企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而进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驱动力在于政府的环境经济政策。Brunnermeier和Cohen对美国146个制造业的分析表明,环境专利数量与环境规制强度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许庆瑞通过对江浙50余家企业62项环境技术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法令的强制是企业外部环境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黄德春和刘志彪通过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术系数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部分或全部抵消这些成本,因此环境规制可以同时减少污染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有正向推动作用。

(2)绿色市场拉动力与企业绿色创新。企业对环保压力的响应与市场机制本身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当绿色

渗入竞争格局,消费者、供应商、其它竞争企业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利益相关者对绿色的选择和重视,将推动企业为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需求、得到获得更大利润的机会而主动进行绿色创新,如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因此,市场的力量是企业绿色创新最有力的拉动。Yousefeiadat,aidanKeHy,等论证了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创新与受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压力有关;Ursulatfiebswetter,Johannwackerbauer也分析了绿色创新受消费者压力驱动。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H2.绿色市场的拉动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

1.2.2 企业绿色创新与经济绩效

创新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公认,而在此基础上扩展出的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也应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绿色创新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能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绿色创新鼓励资源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从而带来“资源生产力”的提高;二是绿色创新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通过新的方法节能降耗中获益,改变传统只从回收“三废”排放物中的有用物作为副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单一途径;第三,绿色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技术补偿”效应,有助于降低生产的“x-非效率”的影响或实现生产的“x-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H3.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1.2.3 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中介效应

波特假说与传统理论相比创新就在于他强调政府环境管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问接的,必须通过刺激企业采取环境创新策略才能达到,这种间接影响的观点事实上就是认为绿色创新在环保压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当企业把绿色放进整个改善生产力的流程中,通过创新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带来的资源生产力的改善和提供绿色产品带来的溢价效果,抵消或超越因改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成本,就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Yousefeiadat,aidanKelly,等以约旦化工行业企业为案例,对企业环境创新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企业环境创新战略是一定外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

H4.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在环保压力和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企业通过变环保压力为创新动力,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出本文的基础理论模型。

2 研究方法和数据

2.1 量表设计

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搜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设计了各个变量的测量问卷,需要测量的变量包括: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环境政策、绿色市场、企业绩效。绿色创新按照创新活动涉及的不同方面设计,初始测量条款设计了包括四个方面共13项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环境政策从国家、地区、行业三个层面设计了3个测量指标;绿色市场从国际市场、市场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企业)方面设计了4个测量指标;企业绩效设计了3个财务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设计,对每一个问题根据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

初始量表设计完成后首先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测评调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了10个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回收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第二步进行了小样本预调查,在南京选择了5家企业(本研究预计调查的企业中选择)发放问卷进行与调查,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分析对量表进行进一步修改。经过指标的删除和归并后,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量表。其中技术创新、生产创新、营销创新三个方面设计,共计11个测量指标;环境政策从国家、地区、行业三个层面设计了3个测量指标;绿色市场从国际市场、市场利益相关者(顾客、供应商、竞争企业)方面设计了4个测量指标;企业绩效指标选择了3项财务指标。

2.2 数据收集分析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样本选定在制造业企业。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以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既兼顾了重污染行业的代表性,又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确保问卷的回收和调查内容的准确,问卷发放和回收均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在调查前首先对调查者详细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各个变量测量项目的含义。考虑可操作性,选择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调查问卷发放地,因此研究对象样本就锁定在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鉴于问卷中涉及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较专业的问题,问卷要求由被调查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填写。

问卷发放250份,收回242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230份。苏南地区企业为84家,苏中地区为35家,苏北地区为30家,行业涉及几乎所有的制造业行业,其中化学化工行业样本占38.69%,机械、电气、电子设备行业占20.86%、金属非金属行业占8.26%,其它等制造占32.45%。从调查企业性质看,国营、集体样本占35.65%,民营、私营样本占30.43%,合资、外资33.92%。从企业资本规模看,资本额在1亿以上的企业约占31%,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15.72%,其余企业在1000万~1亿元之间。

2.3 量表信度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问卷使用修正后项总相关系数(c1tC)来净化测量项目,利用Cronbach’s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计算结果显示问卷项目各部分信度皆在0.7以上,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每一部分的C1tC和信度分析均大于0.5,都不需要删除。

经过主成分法提取出6个因子,其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为84.06%,表示6个因子很好的反映了样本的信息。经过方差最大旋转后得出的因子载负荷矩阵显示,因子分析法的分类结果和本研究预先假设的测量量表分类十分吻合,从而验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限于篇幅的原因,具体计算过程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将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分成技术、生产、营销这3个活动的要素来测量,据此将假设修正为:

H1a.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1b.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生产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1c.外部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a.绿色市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b.绿色市场政策对企业绿色生产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2c.绿色市场政策对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有正向驱动作用;H3a.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H3b.企业绿色生产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H3c.企业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

2.4 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使用amo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分

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测量模型的验证,对于观察变量指标与潜变量间的关系,验证所设计的变量是否适合进入结构方程;第二步是结构模型评价,验证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潜变量共有6项,分别是环境政策、绿色市场、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企业绩效,观察变量共有21项(见表1)。

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的适配度检验均参考Bollen的建议:“应该慎重地参考多个不同类型且性质稳定的指数报告多项测量结果,而不能只依赖某一种选择”选择包括x2/df、RmSea、GFi、aGFi、nFi、iFi、CFi在内的各项指标。

3 结构方程分析

按照前文的设计分两步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验证设计的模型并分析潜变量关系,并进行模型的拟合和评价。

3.1 测量模型的验证(验证性因子分析)

所有变量的测量模型如图2所示,观测指标和潜变量之间单箭头上的数字表示因子负荷。通过对整体模型的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区别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x2/df=2.109,RmSea=0.034,GFi=0.911,aGFi=0.906,nFi=0.873,iFi=0.929,CFi=0.903,除nFi指标略低于理想值0.9外,其余指标均优于理想值,测量模型有效。而从测量模式各因子的信度和效度看,所有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大于或接近0.7,R2值均大于0.5,因子信度较高,aVe均大于0.5,可视为有很好的聚合效度。

3.2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2.1 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验证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在环境与绩效关系中起到了中介效应,本研究按baron和Kenny所提出的判定中介作用的四个条件展开分析:第一,中间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即计算外部环保约束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第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即计算环保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第三,因变量对中间变量的回归,即计算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上三步计算结果除第三步中企业绩效对绿色营销创新的回归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路径系数均显著,说明环保约束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模型、环保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成立,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基本成立,判断中介作用的条件1、2和3得到证实。(限于篇幅的原因,具体计算数据不在此详细列出。)

第四,企业绩效同时对环保约束和企业绿色创新回归。在中介模型下,环境政策、绿色市场影响企业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明显下降为不显著,因此,根据判定中介作用的条件:企业绩效同时对环保约束和绿色创新回归,绿色创新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环保约束的回归系数明显下降甚至减少到不显著水平,说明绿色创新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设4得到了验证。

3.2.2 模型拟合与比较

在确认绿色创新起完全中介作用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比较。模型1是本研究设计的基础理论模型,结构路径设计为从环境政策、绿色市场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再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到企业绩效。另外构建2个测试模型,模型2从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分别增加一条直接的路径到企业绩效,模型3中删除了基础理论模型中不显著的路径。模型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三个模型的数据比较结果来看,比较模型3在各项指标方面要略微优于理论模型1和比较模型2;而理论模型1和比较模型3除了在x2/df方面有略微差异外,其他指标方面没有差异,比较模型3剔除了理论模型中1关系不显著的路径,因此略有改善。虽然比较模型3的拟合程度较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理论模型的变量间关系结构。此外,比较模型2中从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在p

3.3 假设检验的验证及结果分析

理论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两条影响路径、一个中介作用假设基本得到验证。验证后理论模型见图4。具体来看,除假设Hla和H3c外,其余均得到验证。

(1)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环境政策总体上看对绿色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环境政策对绿色生产创新的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绿色销售创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从这一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国家对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的绿色或环保标准都有了比较严格的强制规范,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多在这两个方面展开。而目前的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还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并非所有的环境政策都能刺激技术创新,目前我们国家的环境政策还多以行政命令的“外部约束”为主,缺乏更有效的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专利保护制度、经济手段、财政手段等“内部激励”,这都可能影响对创新活动的驱动。

(2)绿色市场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绿色市场是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正向驱动力,其中绿色市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绿色营销创新,再次是绿色生产创新。这说明绿色市场的压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要在现在的绿色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进行创新,创造自己的绿色技术优势,领先一步。而面对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青睐,企业也已基本具备绿色营销的意识,用绿色产品吸引消费者,标新立异。

(3)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驱动力比较。从总体看,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相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刺激较弱,这也说明市场这一手段是刺激企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仍是以行政强制命令为主,缺乏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面对环境政策,仍然是被动应对为主,政府强制的规定则执行,未强制的则避开。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仍要强化环境经济手段的运用,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企业绿色创新活动与企业绩效。整体来看,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对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从创新活动3要素具体分析看,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绿色生产创新,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效果不明显,这似乎与一般认识不同。我们的解释是相对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创新直接从节能、降耗、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上人手提高资源生产力,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益相比,绿色营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有一个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同时也说明目前企业受绿色需求驱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上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同,但是在绿色营销手段的创新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绿色沟通手段或是绿色品牌的树立还有待加强。

4 结论

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实证检验了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这两类环保约束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和企业绿色创新对环保约束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环境政策和绿色市场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力,其中绿色市场的拉动力要强于环境政策的推动力。企业绩效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直接正相关,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最明显。根据这一结论和模型计算结果,可写出本研究的结构方程:

企业绩效=0.34×绿色技术创新+0.33×绿色生产创新+0.07×绿色营销创新+d4(残差)

绿色技术创新=0.13×环境政策+0.43×绿色市场+d1(残差)

绿色生产创新=0.24×环境政策+0.25×绿色市场+d2(残差)

绿色营销创新=0.23×环境政策+0.28×绿色市场+d3(残差)

(2)企业绿色创新在环保约束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企业所受的环保压力必须转化为绿色创新动力、通过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才能达到正向影响经济绩效的目的。因此,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只有重视创新、实施创新,才能变压力为发展动力,达到“双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