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十篇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十篇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15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意义;内容;举措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9-01

野生动物保护,是全人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国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从法律高度、角度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面对于全民而言,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则成为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证与智力支撑。

为此,本文专门就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这一重要命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而言,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予以解读。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是贯彻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思想基础与可靠保证。

所谓“野生动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不是由人饲养的所有动物。这些动物是人类生存物质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自然景观等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与环境的综合,称作“生态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因子有光、漫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等。在自然界,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地对人类与生物发生作用,而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起着作用。”

野生动物与家饲动物各占整个动物的半壁江山,二者在维系人类生态环境中,缺一不可。

而所谓“法律”,则指的是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宪法、基本法律、普遍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如婚姻法、律师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法》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属于一般法律范畴。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匹配的,也就是说,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正是为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而服务的,也是其思想基础与意识保证。而这,也正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重点在于明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品种、级别,尤其是对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更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因为它们是重点保护对象。

这些野生动物,遍及走兽、飞禽、鱼类。例如东北虎与华南虎,都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又如藏羚羊,简称“藏羚”,为副作用稀动物,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近年来媒体有很多报道,偷猎藏羚羊的恶性案件频发不断。再如丹顶鹤,俗称“仙鹤”,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们鸣声响亮,飞翔能力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许多成语(例如“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都与鹤有关。还有中华鲟,属于中国特有品种,系副作用贵鱼类,现已濒临灭绝,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的品种很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多了解、多掌握,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靠的保护。

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必要的举措,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加强宣传力度

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二)强化守法范围

对野生动物的依法保护,不仅要从源头的严禁捕猎开始,而且要从非法买卖入手,甚至从非法使用(餐用、服装用等)入手,杜绝野生动物的销售渠道。

(三)强化个体作用

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2

——团委学生会致团员青年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

团员青年朋友们: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湖南禽流感,四川成都5.1级地震等事件接踵而来,将人们欢度春节的心思全部毁灭,我们开始恐慌。2003年非典过去已经17年,非典带来的沉痛打击在17年间人们淡淡忘却,一部分没有生物学知识的“文盲”重新拿起了“强身健体,滋阴壮阳”的口号,对野生动物又打起了主意。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大自然存在一份敬畏之心。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就去肆意杀戮,甚至将野生动物变成舌尖上的美味。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丽的地球是人类和野生动植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着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地球上如果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动物是这个地球生物的一部分,如果动物消失了,我们人类也会灭绝。人与自然共生于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义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作为青少年,更应该提升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来。为此,校团委、学生会向全校团员青年发起如下倡议:

一、树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提升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不滥食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树立以拒食野生动物为荣、滥食野生动物为耻的荣辱观。

三、不滥捕、不猎杀野生动物。不非法经营、加工、制作、销售野生动物及制品。

四、积极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

团员青年朋友们,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向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说“不”,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家园!

共青团天津市民族中学委员会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3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作为国家3a旅游景区,遵义动物园通过引进、交换、救助等渠道,不断增加新的动物品种,园区饲养的动物从2006年开园时的30个品种、数量60多头(只),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品种、200多头(只)。

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黑叶猴、白骆驼、蓝孔雀等10多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品种,非洲狮、黑熊、恒河猴、秃鹫、红腹锦鸡、环颈稚等20多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为品种被圈养、散养在其中。同时,区域内的高山、丘陵、缓坡、洼地、水库等景点,为观赏动物提供了很好的处所。

救助场所:作为黔北地区唯一的动物园,遵义动物园在2006年8月被上级部门批准成立市野生动物救助站,对市民收容和林业公安收缴的野生动物进行无偿救助,仅在2006~2016年,遵义动物园就已救助各类野生动物200余头(只)。该举措不仅有利于对遵义当地物种的保护与研究,还可以激发市民更加珍惜野生动物,以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科普乐园:建园以来,遵义动物园始终将科普教育作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多次开展了认养动物、讲解动物、关心动物、亲近动物等内容明确、形式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遵义动物园还通过制作专栏、展出动物标本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激发了市民珍惜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的热情。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4

今日中国:有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地球42亿年历史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统计显示每天有大约4万种生物离我们而去。有专家认为,目前物种和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在地球过去6500万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您对此有何看法?

赵树丛:根据科学家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在大约3万年前达到最丰富状况。从那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世界原有森林76亿公顷,现已不足34亿公顷,并且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其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8万公顷。全球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也在持续锐减,功能严重退化。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近些年来,全球范围的非法盗猎和走私贩卖野生动物及产品贸易活动日益猖獗,每年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额达上百亿美元,成为排在、军火交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走私活动。

以上种种原因,都严重威胁到全球各地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安全。有数据表明,仅自1600年以来,就有83种哺乳动物及113种鸟灭绝,全世界目前仍近800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备受关注的野生虎已由1900年约10万头急剧下降到目前不足3500头。

自然法则是客观、公平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亿万年进化的结果。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同时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对整个生物多样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作为自然万物的一分子,人类必须遵守自然法则。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同样也是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取之不竭,如果再不约束对自然的无序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人类的子孙后代将只能面对荒芜、孤独的家园,从而最终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局面,人类才真正开始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的努力,本着加强合作、推进共同保护、实现全人类共同受益的精神,先后诞生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从此,保护自然及保护自然资源上升到国际重大合作事务的高度,成为人类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的又一历史性选择,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保护自然及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之一,也随之成为全人类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稳中有升

今日中国: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都十分需要资金,但中国政府依旧每年拨付大量资金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请问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体情况,以及保护现状。

赵树丛:生态无国界,虽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会认真履行相应的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物保护。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工作步伐,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付出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一大批民间团体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社会精英、公众人物发出合理倡议,各类企业捐款捐物,广大志愿者积极行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林区、野生动物分布区的群众扮演着守护者的重要角色。正是这些民间力量的累积,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到的脊椎动物约65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其中,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朱、扬子鳄等47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已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并且一批极度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栖息环境也不断优化。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6只、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268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1700只;东北虎野外种群从2000年12-16头增长到18-22头;扬子鳄从上世纪80年代约300条发展到1万多条;藏羚羊从2000年约六七万头增长到目前近20万头;已在野外灭绝的野马、麋鹿又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

国内重保护国际促合作

今日中国: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有学者称,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展现出的巨大的决心和勇气,使得中国在全球生态保护领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主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

赵树丛:中国目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保护管理方针。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政府,都建立了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大部分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还建立了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同时,建立了由林业、公安、海关、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野生动物综合执法监管队伍。

第三,保护和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中国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2150处,占国土面积的13%,同时建成41处国际重要湿地、483处湿地公园、2850处森林公园,使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投入4000多亿资金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促进了栖息地的恢复、扩大。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严格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比如,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迁徙开辟了33条“通道”,云南思小高速公路西双版纳野象谷段成为全世界“以自然为本”的典范。

第四,实施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建立包括专门基地、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在内的拯救、繁育体系,对2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对朱、野马、麋鹿、扬子鳄等14种人工繁育种群成功放归自然。每年还救护三四十万只野生动物。

第五,中国政府认真履行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义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韩国等签署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国家间协议。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并开展良好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国际项目,支持其他国家保护活动。中国对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事务的立场、主张,正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政府重视切实提高野生动物福利。加强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的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建立专用标识管理制度,强化对资源消耗的总量控制。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和清理整顿,严厉查处和惩治各种恶劣对待野生动物的行为,促使中国的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救护中心、繁育基地的场所条件、技术手段和野生动物生活状态得到极大改善,基本达到相关标准,有的还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野生动物保护任重道远

今日中国: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请您介绍下今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赵树丛: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着重要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还远不能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还有许多野生动物仍处于濒危状况,部分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仍在下降,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野生动物栖息地还面临着蚕食、污染、割裂等威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呈多发态势。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并举,妥善处理好保护、繁育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不断开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是大力抢救并保护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将其野外种群及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落实监管责任,消除保护盲区,严防物种灭绝及其基因资源的流失。加强救护性繁育,推进放归自然,促进其野外种群的逐步扩大。

二是强化对其他物种野外种群的普遍性保护。将野生动物保护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严格限制和规范猎捕活动,坚决打击乱捕滥猎行为,促进资源总体增长和栖息地生境不断改善。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在不损害野生动物种群发展、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从兼顾社会经济科研文化合理需求出发,鼓励和促进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利用,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野生动物福利。

四是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强国家、省、地县各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完善机制,充实队伍,提高能力,实现对野生动物疫情的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人与自然;野生动物;保护

收稿日期:20120401

作者简介:陈开云(1976—),男,广东河源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8002

1引言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全县8成以上为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林业用地28.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4.6%,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珍稀动物和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曾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并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生态县。紫金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坡鹿、野牛、白鹳、蟒蛇等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水鹿、猫头鹰、鹦鹉、白鹇、虎纹蛙、大壁虎、鹃鸠等23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并先后建立了省级白溪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滩、乌禽嶂等)17个。

2存在的问题

2.1乱捕滥猎现象时有发生

紫金县人口众多,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落后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保护意识淡薄,有不法分子使用猎枪、吊杠、野猪剪、鱼网等工具进行狩猎。猎捕对象主要有哺乳类如野猪、山羊、野兔等;爬行类如蛇类、龟鳖、穿山甲等;鸟类主要是鹦鹉科和鹧鸪科。

2.2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水利工程、稀土开采、城镇化建设等及各种地质灾害对栖息地的破坏十分严重,使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适宜栖息地而被迫迁徙甚至死亡。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田间地头常见受伤或死去的野生动物。

2.3存在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产品的社会需求益增,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野生动物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食用野生动物是引发野生动物乱捕滥猎和非法贸易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在立法上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在法律责任未作明确规定,没有明确量刑,缺乏国家强有力的制约。而且食用野生动物极易引发传染疾病,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开展的寄生虫病感染状况调查表明,因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高达17.6%。

2.4监管环节薄弱

非法捕猎监管受经费、人力,地域面积广且村落分散、乡土风情等因素限制,不定时、不定点,执法难度大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同时由于合法与非法交易并存,集市流动性大的特点使监管难度加大。集市上也常见野生动物活体的非法交易,入冬季节在省道的沿路圩镇、村头小店也可以看到晾晒大量鸟类干品出售,消费人群主要是从珠三角返家旅游的人群。

3保护措施

野生动物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不可替代等特点。过度地捕杀野生动物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逐年减少,种群失去增长的动力,并使一些物种接近危急的水平。野生动物的生衍死灭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野生动物的大量毁灭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对人类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为有效地遏制野生动物的非法利用,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3.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医学”中对野生动物保护不利的观念是造成我国野生动物需求大的社会根源,必须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宣传工作,每年抓好“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印发《野生动物保护法》、《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小册子分发到单位、学校、镇、村和相关餐饮行业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广泛宣传,让全社会知晓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大力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推进和谐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从中小学就开始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科普教育讲座,从小就培养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进入秋冬季野生动物案件数量频多,森林公安应从

城乡着手,深入到乡村边远山区、田间地头开展检查监管,与镇、村一级建立联动保护机制,成立以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专项行动,根据城乡集市的特点,重拳出击,对区域内各农贸市场进行突击检查、错时检查、打击非法出售、收购等不法行为,与周边市县联手打击各种非法猎捕、走私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全面禁止餐饮业非法经营食用野生动物,对餐饮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开展不定期检查,实现“不准猎,不准卖”的目标,杜绝野生动物的消费渠道,摒弃滥吃野生动物的陋习。

3.3积极开展人工养殖

全面严格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顺应形势,对社会需求量大的野生动物如野猪、龟鳖、山羊、蛇类等,积极鼓励相关科研部门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并把成果向商业性转化,鼓励指导单位和当地群众开展人工养殖和加工利用,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能为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起到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

3.4切实加强民间枪支弹药的管理

非法流散社会的枪支弹药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直接威胁野生动物安全,全面加强民用枪支的管理,收缴非法猎具,严禁使用军用枪支狩猎,保障珍稀动物安全。3.5提高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近年来紫金县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大力营造混交阔叶林,提高了林分郁闭度、林业生态等级,为野生动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建立完善保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和管护专员,同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小区的调查管理,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如野生动物主要繁育地、停歇地、迁徙路径监测、疫源疫病监测、调查等,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平衡发展。

4结语

野生动物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野生动物资源多样性,持续合理发展和利用,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6

《*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今天,省人大、省政府在这里召开新闻会,目的是大力宣传《条例》的立法精神,让全社会都认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和知道有关法规,使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法人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广大公民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人知法守法,自觉爱护野生动物,同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大家知道,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全,人类自身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长远未来。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保存遗传基因多样性的战略资源,同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从根本上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目前,一些野生动物品种的减少和灭绝,正严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好这些资源是我们的责任。然而,我省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较快,是重要的进出口口岸,不少野生动物从外省和外国流入,成了华南地区野生动物的主要集散地,加上历史上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这些因素给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使我们的任务更加繁重。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年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了《广州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年又制定了《*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各级政府及林业、海洋与渔业、工商、公安、海关等职能部门对这些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工作互相支持配合,积极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对非法捕杀、收购、出售、加工、运输、携带、走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拯救了不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然而,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非法捕杀、收购、倒卖、走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案件时有发生,这类的违法犯罪活动仍十分猖獗,手法也越来越隐蔽,增大了执法部门查处的难度;保护野生动物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滥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气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一些人对吃珍禽猛兽不以为耻,甚至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对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还没有具体的管理规定,主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无计划乱捕滥猎、盲目经营利用的情况仍相当严重;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管理不够规范,对驯养繁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何处置还缺乏具体的管理规定,不利于调动养殖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一些野生动物资源呈下降趋势,濒临灭绝的种类也在增多,由于一些与农林业生产直接相关的野生动物逐年减少,已导致病虫害增加,情况实在令人堪忧。同时,食用野生动物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也损害了*人的文明形象,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与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去年,李长春书记对此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从立法上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根据省委的指示,省人大加快了立法的步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现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本《条例》主要是对省重点保护和三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作出具体规定,解决在处理非法捕杀、捕捞、宰杀、收购、出售、加工、食用、运输、携带、走私以及提供工具和加工、储存、交易场所等违法行为中遇到的各种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确定的“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方针,规定禁止捕杀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限制捕杀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规范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对人工驯养繁殖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也实行规范管理,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修改以后形成的《条例》,对我省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全面开展我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条例》,使《条例》贯彻实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条例》全面贯彻实施。

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条例》实施的执法监督问题。

一是要加强各级人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执法监督。要按照执法责任制的要求,督促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分解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严格依法行政,保护野生动物工作做得好的,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依法坚决打击。各级人大要定期对《条例》和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把支持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监督水平和质量,并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加强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的内部监督。这次在《条例》别规定了防止重罚轻管、以罚代刑的监督条款,对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实行执法过错追究责任制。各职能部门一定要严格遵守《条例》的规定,对执法违法、知法犯法的有关人员,监察机关要依照《条例》和监察管理有关法规坚决予以处理。对于违反《刑法》构成犯罪的,检察院、法院要加强检控和审判,依法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荒野;中西荒野思想;中西荒野实践

研究中西荒野思想比较的前提是确定“wilderness”一词对应于中国的“荒野”概念,或存在其他更合适的译介。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和《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wilderness较为权威的定义均是1、未开发的地区;荒无人烟的地区,荒野;(美)(政府划定的)保留自然环境面貌地区;2、荒芜的地方;杂草丛生的地方。除此之外,中国学者对西方荒野著作中对wilderness的译介都采用了“荒野”一词。侯文蕙先生将罗德里克・纳什著作wildernessandtheamericanmind译为《荒野和美国精神》。曾获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的西格德F・奥尔森(SingurdF.olson)的作品theSingingwilderness由国内学者程虹译为《低吟的荒野》。

1文学视角下的中西荒野思想

现代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荒野概念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作者通过荒野意象表达挣脱枷锁,追求自由的信念。荒野因此成为了“希望之乡”;一方面荒野又是危险的象征,丛林险象迭生,遇到的困难层出不穷。

这种二元性的获得与西方对荒野的认知经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圣经》中近300个关于“荒野”的用例将“荒野”描述为贫瘠和荒凉之处。比如:《旧约》中描述道“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来到‘受诅咒’的荒野,‘那儿长满荆棘,只能吃荒野上的植物’”(赵红梅,2008,p.145)。而后美国文学史上特有的荒野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荒野意象是整个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主要母题之一”(杨金才,p.58)。据此,文学视角下西方近现代的荒野思想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时期,荒野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移民与土著印第安人以及其他部落野人之间的冲突。当时对荒野的认知依旧是令人心生恐惧之地,这种恐惧的因素来源于当地野人带来的蛮夷之气。浪漫主义者赋予荒野以新的意义,以18世纪工业革命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为背景,直接反映了浪漫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和科学主义的厌恶,将荒野作为精神的归宿,对原生荒野的消逝抱有危机感。到了19世纪末,作家们开始了对土地、对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的探讨,突出了荒野与文明、荒野与文化的关系。比如:奥尔多・利奥波德也在《沙乡年鉴》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们对荒野的需求视为一种人权。

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看,乡土文学是对荒野景象呈现最为密集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笔下的荒野图景,自萧红《生死场》第一次有了较为完整而自觉的呈现(叶君,2015)。叶君剖析了中国文学视角下荒野的独特意义:形而上的荒凉、形而下的荒芜。荒芜便是指荒野的现实存在,即“杂草丛生的地方”。而另一方面荒野是诗意剥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图景裸裎。“‘荒野’逼视的是‘生存’,是人的‘生命形态’”(叶君,2007)。

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在开发荒野的过程中并没有停止过回归荒野的精神旅程。谢灵运,王维,苏轼等诗人笔下大量荒野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荒野的溢美之情,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们将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中国荒野诗歌(Chinesewildernesspoems)”,并以《山野家园》(mountainHome)为名翻译出版(陈虹,2011,p.112)。其次,中国诗人将荒野的广阔,山水的意境,田园的风光以及城市的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了一体。体现了诗人们心系黎民百姓的衣食耕种却又朝向荒野、渴望隐逸的回归情结。

2哲学视角下的中西荒野思想

最初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它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极力倡导人类征服和主宰自然。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荒野被视为人类丰富的资源来源,过度开发荒野成为了一种现象。西方既存荒野概念从去人类中心主义化并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和重新定居,对荒野的认识逐渐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和谐的整体主义思想,哲学范畴上的荒野争论主要集中于保存与保持、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整体论与个体论的争论。

从超验主义自然观的拥护者梭罗带给世人对荒野进行思考的巨大空间,到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穆尔(Johnmuir)强调万物具有其自然的权利。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捍卫美国既存的“无人荒野观”。而后利奥波德(aldoLeopold)主张“土地伦理”为核心的生态整体主义。纳什(Rodericknash)细致地梳理了荒野概念在美国的发展脉络,并且掀起了荒野史研究的热潮。

与西方的机械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相比,中国哲学自始至终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冥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生态价值观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力。从殷商开始,人们就开始进行对“自然神”的祭拜仪式。《周易》中无处不体现了“‘天’即是自然”的思想。比如在《周易》中有如下的描写:“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表现了当时哲人对于天和地的无限尊敬和崇拜。道家“无为”以及“顺其自然”的观点是与当今的生态价值观紧密联系的。这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顺应自然的规律,将自然的利益放在首位的雏形。庄子也表达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思想。最早表达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儒家提出的“取物不尽物”。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重要途径,需要在天地人三者中找到一个制衡点从而追求和谐共处的局面。这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基础所在。比尼恩在《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中写道:“(中国人认为)大自然的生命并不是被设想为与人生无关的,而是被看作是创造宇宙的整体,人的精神就流贯其中"(比尼恩,1988,p.13)。

3生态保护视角下的中西荒野实践

1964年罗斯福总统亲自签署的《荒野法案》(thewildernessactof1964)将荒野定义为:“与那些已经由人和人造物占主要地位的区域相比,荒野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种区域,它所拥有的土地和生物群落没有受到人们所强加给他们的影响,在那里人们是访客而不是主宰者”(p.121)。这个定义通常被西方人称作既存的荒野概念。

这一定义无疑是西方从人类中心主义演变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直接产物,将当地的原居民以及多元文化价值都从这一片土地上剔除了出去。印度知名学者作家古哈(RamachandraGuha)指责荒野概念忽视了当地原住民的利益。认为这种所谓的保护是“全新的美式帝国主义产物”,使荒野成为了有钱人旅行的地方,他们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变为了一个富裕的地方。美国学者考尔德科特(Callicott)等(1998,p.2)认为荒野法对这些荒野地区的定义是“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理性中心主义的,不科学的,缺乏哲理的,不明智的,过时的,甚至是种族灭绝的”。同样地,环境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也认为那些被定义为荒野的风景,人类的故事将从这些公园叙事中彻底抹去(williamCronon,1996)。自美国在1872年建立第一个保护自然环境性质的国家公园一黄石公园后,西方许多国家开始纷纷仿效,以实现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物种多样化,这已成为国家文明和进步的标尺之一。

面对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也从未间断。然而比较中西方对荒野保护以及荒野游憩地保护现状来看,两者差异明显。首先在保护区划分上具有明显差异。根据1994年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荒野地保护区被作为一个单列的重要的保护区类别,然而中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薛达元,蒋明康,1994)。显然中国保护区分类中并不包含荒野保护区的分类,也就是说,至今中国对荒野的认识还停留在荒凉“荒地”而不是具有开发和保护价值的“荒野”。其次关于荒野保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享乐需求,开发部门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不少保护区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架设缆车和兴建楼堂馆所,破坏了当地的本土自然风貌。

4休闲和游憩视角下的中西荒野实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休闲和游憩视角下的西方荒野实践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公园的建立以及生态旅游的兴起。自美国于1872年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在约翰・缪尔等人的倡导下,世人真正意识到“荒野”。荒野成为了一个“你可以停留一段时间,从这逃离到那儿的地方”(Shepard,1996,p.193)。根据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美国疆域内共有58个景观单元确立为国家公园,多分布于景观壮丽且地势崎岖的西部地区。美国国家公园总计保护面积达到21万平方公里(Green,2008)。

中国对荒野的休闲价值意识自古有之,许多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描绘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魏晋南北朝时期,游山玩水已经成为人生一大乐事,比如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玩水特制登山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当时江南没有开发,许多荒山峻岭人迹罕至,无路可通。谢灵运让人伐木开路,自始宁直至临海,随者多至数百。

从微观角度来看,中西游客荒野休闲游憩行为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西方人更看重荒野的“未开发的自然”的特性。杰弗里J.布鲁克斯(Brooks,2003)在研究落基山国家公园的游客休闲行为时,提出野生动物是国家公园的一个特色。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在报告中称样本中83%的游客认为国家公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野生动物,其中17%的游客表示在落基山国家公园中喜欢看鸟(USDinationalparkService,1995)。艾森伯格和卢米斯(eisenberger&Loomis,2003)也在研究中发现22%的人认为在国家公园游玩时最满意的经历就是可以观赏各种野生动物。

相比较而言,荒野对中国人来说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荒野的自然风光与人类文明交相辉映,是生活中休闲和娱乐的不二选择。韩(Han,2008)认为亚洲人十分看重该地方是否具有人类文化气息。在他的《中国自然观:中国的历史风景名胜游》中就提到文化在中国旅游当中的重要意义。在武当山游憩调查中显示:77.6%的游客更喜欢原住民居住在山中,他们认为“这样能够让整座山中更加鲜活”,“到处是田园风光”。而且游客对于当地特有文化十分感兴趣,比如食品,手工艺品,山草药以及习俗等(Han,2008)。

其次,现代荒野游憩对西方人而言是一种对个体的修炼。荒野带给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无可估量的。西方人往往选择独自进入荒野来追求内心的修炼。约翰逊、鲍克以及科德尔(Johnson,Bowker&Cordell,2005)的研究显示美国人的野外活动项目包括爬山,欣赏风景,摄影,骑马,观赏野生动物,骑自行车,高级或者原始野营等等。这些活动基本都是可以单独完成,或者是两个人结伴而行。西方人希望通过进入荒野来获得自我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亚洲人旅行不是为了自我内心的平静而是为了陪伴和享受。在刘明丽在《河流游憩机会谱研究》(2008)中对北京妫河游憩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在127人的样本中,和家人或朋友出游的占有被调查者的81.1%,而独自前往的只有16.5%。余嫔和多丽丝(Yu,ping&DorisL.Berryman,1996)在新移民纽约的中国人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更喜欢和家人或中国朋友在一起。韩还提出亚洲人眼中的荒野是“家的延展”,是一个和可以“享乐且鼓舞人心(inspiring)的地方”(Han,2008,p.254)。余嫔等(1996)在对比中美两国的休闲差异时发现,在参与一些需要花费一定体力的荒野游憩时,中国人纯属为了享乐而享乐,而不像美国人是为了体能锻炼。可见亚洲人将荒野看成是一种维护家庭关系,增进家人感情的绝佳目的地。

参考文献

[1]Callicott,J.Baird,andmichaelp.nelson,eds.thegreatnewwildernessdebat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8.

[2]Crononw.thetroublewithwilderness:or,gettingbacktothewrongnature[J].environmentalHistory,1996:7-28.

[3]eisenbergerR,LoomisRJ.Visitorexperienceandmediaeffectiveness:RockymountainandYellowstonenationalparks[m].ColoradoStateUniversity,2003.

[4]Yu,p.&Berryman,D.L.(1996).therelationshipamongself-esteem,acculturation,andrecreationparticipationofrecentlyarrivedChineseimmigrantadolescents.JournalofLeisureResearch,28(4),251-273.

[5]nash,Roderick.wildernessandtheamericanmind[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68:78.

[6]杨金才.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5(2):58-65

[7]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劳伦斯・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m].孙乃修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10]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荒野;荒野哲学;人类中心中;生态中心主义

一、荒野:从生态学到哲学

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史中,“荒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荒野”(thewilderness)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而又变化的过程。

美国早期的拓荒者认为任荒野资源处于自然状态而不加以利用是一种浪费,荒野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有用。整个一代美国拓荒者可以说都是功利主义的信仰者,而这种哲学也加剧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

对荒野观念的转变来自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哲学运动。浪漫模式(romanticmodel)认为荒野象征着清白和纯洁。在此模式中荒野是未开发和的未破坏区域最后的保留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梭罗。1845年,他在瓦尔登湖畔修建了小木屋,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浪漫的时光。在此期间梭罗意识到了荒野的价值,号召人们保护荒野。他认为“荒野是活力,灵感,力量之源。”梭罗思索着荒野与文明的关系,他认为荒野最终是为人服务的,“人类不应该征服荒野,荒野能帮助人类恢复精神。”①通过他的作品,美国人开始接受荒野,这对后世的环境伦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郡年鉴》中,提出了“荒野的价值”观点,在生态的视角之外,赋予了“荒野”更多的内涵与意义,将自然荒野纳入了伦理的视野。利奥波德认为,荒野“是人类从中锤炼出那种被称为文明成品的原材料。”,“荒野从来不是一种具有同样来源和构造的原材料。它是极其多样的,因而,由它而产生的最后成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最后产品的不同被理解为文化。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反应出了产生它们的荒野的相应多样性。”利奥波德指出,人们往往认为“看不到的荒野对他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普遍地认为,一个未曾使用过的偏僻地区对社会是无用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人类创造荒野世界,而是荒野创造了人类。所有现存的荒野地区,无论其大小,都具有其价值。荒野的价值要求我们改变统治大自然的传统观念,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再仅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行事,也不是只注重自然界对于人的工具价值,而是要尊重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严肃地履行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庄严义务。利奥波德的荒野价值理论可谓是其“土地伦理”思想的基础,更是其后荒野哲学的产生以及对环境伦理学发生重大影响的铺垫。

直至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问世,荒野自然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维度给予全新诠释。纵观罗尔斯顿的荒野本体思想,整体主义的逻辑思考模式是其重要核心。荒野不仅仅具有存在性,它同时具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恰恰是其客观的内在的价值。在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最大的创新性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位走向荒野的哲学家。

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追求,“荒野”从最初的生态学名词,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与理解,最终促成了荒野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荒野转向,正是对长期以来传统伦理学以人为立足点,以人的需要与感受为根据的价值论框架的突破。

二、荒野保护之争: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最初人们总是带着攻击性的情感来对待未知的荒野。与其保护荒野,倒不如将其征服。但是当荒野不断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其在人类眼中则具有了不断增加的财产属性。荒野在人类的眼中则是未开发的资源库,是可以被拥有和利用的财产。

该阶段对于荒野的保护便显著地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是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而并不承认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在这种生态哲学观念主导下,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统治者而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万物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平肖的保持运动。平肖用生产的商品来衡量荒野的价值,他的荒野保护政策是以抑制火灾为主,其宗旨为减少任何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价值总量的损失。

笔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出发点在于理性。就荒野保护而言,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更能够激发保护的动力与效率。但是单纯极具动机是否意味着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笔者难以苟同。在利益基础上进行的环境保护,最终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贪欲是人的本性。通过控制人欲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是不现实的。在一切为了索取的目的面前,保护目标也是难以呈现的。

此外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的另一个依托便是科学技术的客观性。然而科技并不是绝对客观的。虚无的理性会导致科学的变质与生命的机械化。“科学技术的特点在于用机器复制并实现人类的特质和技能,以自动性复制有机性,将主动性和意向性的反应变为条件反射,直到使生命机械化。”②科学成为支配和征服的代名词,产生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家式的环保,治标不治本,使荒野保护无法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不可否认,平肖的保持运动,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在实践中,当时美国工业受益于荒野的资源保持而得到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事实是,荒野以可见的速度在不断减少。

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因其功利主义的色彩而不断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当生态学的荒野逐渐转向哲学时,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不断得到发展与重视,无论是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学”,还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都逐渐得到了政府与公众的认可,乃至于影响到荒野保护的政策。

1964年,美国荒野法的颁布正映证如是。荒野法提出了永久性保护荒野的机制。之前美国对荒野的态度以平肖的“明智利用”占据主流,这是把荒野看做是一种资源,功利性进行开发。新法通过对荒野资源进行永久性的保护,认可了荒野本身具有多重价值,这无疑是一种显著的进步。美国人之前往往只关注了荒野的资源价值,荒野法在其荒野的定义中则重视了荒野的价值。

之后美国的荒野保护政策不断体现出生态中心主义的趋势。在最为显著的火灾管理上也不一味地抑制火灾。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包括黄石国家公园在内的许多公园采取了允许某些火灾自然发生的防火政策,前提是生命与财产不会受到威胁。多数设计的火灾会在烧掉一小片区域后自然熄灭,这一“受控自燃”政策被大多数观察家认为是成功的。③

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人为过渡管理荒野,认为人类有意地管理荒野自然,虽意图良好但却会打断自发进化和生态过程。因为这种有意是人为而非自然的。有意是野性的反题,文化是荒野的反题。当文化想要改善自然时,管理目的却破坏了自然野性,荒野管理在逻辑和经验上是自相矛盾的,就像野生动物园一样是一个自相矛盾术语。④

当人类重新审视荒野,而不再仅仅将其看做一个资源库时,当荒野从生态学走向哲学时,人类中心主义对荒野的价值评估已远远不足。将荒野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视角进行切入,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保护其价值。

注解:

①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1.

②莫斯科维奇.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上海:三联书店,2005:11-12.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9

[关键词]自然资源准物权物权立法构建

一、狩猎行为与狩猎权

1.狩猎的法律本质——先占

狩猎行为,意指追逐、杀死、占有野生动物。在纯粹的民法意义上,狩猎行为是典型的先占行为。先占在本质上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调节在需求无限大和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问题的标准之一。具体而言,通过先占确立财产权利的归属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先占原则仅靠时间先后这个单一维度就能确立财产权利,在适用时十分简单。其次,先占首先就确定了财产权的主体范围,从而减少了因竞争或过分开采而导致的高成本运作,有利于效率观念的发挥。在立法例中,如《德国民法典》第958、960条,《日本民法典》第239条等规定,先占主要适用于无主物与抛弃物的取得,同时各国也均将先占的对象扩展到野生动物。但是,在充分认识到先占行为的效率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先占制度反映了人类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观念。对此,西方环保主义者指出,有关先占的法律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因此,当代物权法要想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制过程中体现出和谐的一面,除了注重发挥财产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必须体现出一定的道德价值和生态伦理内涵,表现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2.克服先占的缺陷——资源的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的划分

在依照先占规则确立资源归属时,首先应依照自然资源的自然性质和占有人的使用的性质,对财产进行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所谓存量,是指无论在时间上和对象上都不受到限制的所有权,而流量则是指受到时间和空间维度限制的财产权。对资源进行这种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暗示了所有权的时间维度,获得了对某项资源在“存量”上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可以取得其将来的“流量”的所有权,而如果仅仅取得在“流量”上的所有权,则仅意味着取得了一时的财产权。先占的对象应限于资源的流量上,即一般只承认对于特定量上财产的先占取得。

对公有物进行存量和流量的区分对于提高财产移转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财产,特别是这些无主的财产进行多维度的量的限定,才能够增强财产的移转效率和价值;否则,财产移转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将先占的对象限定为野生动物的流量,意味着在流量上设定排他权,这也默示着法律允许财产在经先占建立了清晰的财产权之后进行转让。将狩猎行为认定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流量”的先占,意味着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先占制度相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先占的对象本应包括所有的无主动产,其中当然也就包括所有种类的野生动物。但是基于特别法的规定,只有依法可以捕猎的野生动物才能成为先占的对象。

第二,取得野生动物的权利只能由权利人享有。因此,狩猎权不能基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让与。

3.狩猎权的法律性质——“权利”还是“权力”?

在对狩猎权具体问题进行界定之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和私法主客体二元划分的基本框架下,野生动物资源的归属问题在本质上可以化约为财产权利问题。

目前,我国学界在对“狩猎权”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狩猎权是对于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狩猎人取得狩猎证后,在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的范围内享有狩猎的权利。还有观点认为,狩猎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其土地上的野生动物的捕获权授予他人而形成的一种私权利。本文建议将“狩猎权”界定为“人们依法定程序取得的猎捕、捕捞野生动物,取得猎获物所有权的权利。”因此,狩猎权在本质上属于行政机关许可从事狩猎活动的资格,因此可以认定为一种行政许可的性质;同时其又具有财产属性,属于资源利用权中的取得权,狩猎权人获得猎物的所有权,同样也是基于先占原则,许可权只是授予狩猎者狩猎的资格或权利。

二、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关于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有着两种立法例:

第一,狩猎权是土地所有权的组成部分。德国、美国等土地私有的国家都采纳此种立法模式。例如,依照德国《联邦狩猎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密不可分,不得当作一项限制物权进行设立,但是同法第11条又规定其可以进行用益设定。美国法中,狩猎权被认为是进入他人土地进行狩猎的权利。法官通常认为,狩猎权是一种受特定狩猎目的限制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所有权,因此,狩猎权的实现依赖于对私人所有土地的进入的权利。

第二,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无关,野生动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如《俄罗斯联邦动物界法》第4条明文规定:“俄罗斯联邦领土范围内的动物界是国家的财产……对动物界占有、使用和处分属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各主体共同管辖。”这就意味着,私人土地所有人不能对动物享有任何权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条也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三、我国的立法现状与将狩猎权确立为私权的意义

我国立法尚未正式确立“狩猎权”这一权利类型,遑论权利的行使和限制了。而特别法的规制更为关注的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几乎完全忽略掉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享有的财产利益。

(一)立法现状

第一,在权利的取得上,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6条,狩猎权只能基于行政许可取得。与其他对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如通行权、地上权等)不同,在我国,狩猎权不能基于时效取得。

第二,在权利的让与上,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5条的规定,狩猎权不能任意转让。王利明先生主持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383条也规定:“狩猎权禁止转让和抵押”。

第三,在权利的行使上,需要遵守法律关于区域、期限、数量和动物种类的限制。

第四,对于猎捕到的动物的任意处分权也受到严格限制。

(二)将狩猎权确立为私权的意义

1.权利

创设意义。我国现行法律未正面对狩猎权作出规定,这就说明狩猎权尚未成为法律承认的一种财产权类型。借目前的物权立法这一时机确立狩猎权,也可兼顾对物权法基本原则(如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客体特定原则等)的体系性解释以及对用益物权体系进行完满的解释。2.生态保持意义。在法律上对狩猎权进行明确规定,并对权利行使的时间、空间、客体范围等进行限制,反过来又可以控制野生动物的数量,使特定自然区域中野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繁衍。

3.经济效率意义。新制度经济学早已证明了对于公共物品进行产权确立的重要意义,依照其基本观点,产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激励,使得外部性更多地内部化,在财产上确立排他权是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

四、立法建议

1.赋予狩猎权一定的流通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对狩猎权进行任何形式的流通,这意味着只能基于行政机关的特许而原始取得,这与狩猎权的私权属性完全冲突。建议未来立法将狩猎权区分为针对特别保护动物的特许狩猎权与针对一般野生动物的一般狩猎权。

2.在承认狩猎权具有可流通性的同时,要对流通的范围进行限制。由于特许狩猎权是针对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进行的猎取行为,这些狩猎证的取得只能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别目的。我国现行法规定了申请特许捕猎证的五类事由,包括进行对野生动物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驯养繁殖的目的、完成科研或国家医药生产任务的目的、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知识或教学、展览的目的等。这些目的多具有公益性质,基于对这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特别保护,不应允许其作为财产权流通。但对于一般狩猎权,由于其中尚包括有财产权利取得的内容,建议未来法律规定这类狩猎权作为财产权利具有一定的可转让性。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篇10

这次会议是在林业工作的地位已经得到全面提升,为实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而实施的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并初战告捷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与此密切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也在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是今年林业保护系统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之所以首先要召开这个会议,是因为协会的工作社会性强、影响面大,至关重要,非抢先抓好不可——需要先部署,先落实。会上,将对20*年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工作进行部署。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周生贤局长在今年党组扩大会议和直属机关“两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充分认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主体和动力,六大工程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放在全国林业的全局中来考虑。在林业工作中认真落实五个“统筹”,正确处理好林业“六大关系”。通过学习、讨论,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当前形势,认清各级协会在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二十年协会工作的简要回顾

中动协和大多数省、区、市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经成立20年了。20年来,在党和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指导下,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林业局的领导下,全国各级协会团结一致,努力开拓,始终坚持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为中心,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面向全社会普及野生动物知识,持续、深入地开展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生态脆弱区、保护区和鸟类栖息地考察;组织环保志愿者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积极主动地为政府主管部门出谋划策;并通过新闻媒体表扬爱护野生动物的好人好事,批判滥食野生动物的社会陋习,努力为保护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发展,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年来,各级协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动协“梁希宣传组织奖”;2002年,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动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年,中动协先后被中国科协和民政部评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学会”、“抗击非典先进全国性社会团体”;20*年底,荣获“第四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学会奖”。

从总体来看,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成为了一个广泛受到人们尊重的民间组织,树起了一块很好的“牌子”。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20年来我们各级协会确实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协会及其广大会员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积极、热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切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三是协会不代表哪一个具体的部门,是一个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她从在社会上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给人们一种亲近感。由此来看,这20年的工作是很值得总结和回顾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建设,协会队伍逐渐壮大。中动协和各省级协会成立之前,中国几乎没有一个民间的自然保护组织,普通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野生动物也几乎处于被人漠视和任人宰割的境地,协会成立后,高举起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旗帜,率先成为野生动物的护卫者。经过20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除台湾省外),已有31个省级协会,591个地、县级协会;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保护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的个人会员达6万多名。随着协会队伍的发展壮大,协会在国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我国民间自然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由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感染和教育了公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众自然保护意识的觉醒。2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保护野生动物已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而且出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在这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中,我们全国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实功不可没!

积极举办协会活动,切实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各级协会一贯坚持的工作宗旨。20年来,中动协和各级协会多次为广大会员举办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组织会员参加近距离野外考察、观鸟活动;邀请专家同会员面对面直接交流;举办绿色“沙龙”以及自由式演讲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为了让广大会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野生动物,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一些协会主动与一些保护区、动物园以及科研单位联系,组织会员考察。更值得肯定的是,中动协近年来一贯重视发挥大学生会员在保护野生动物当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各级协会当中最有朝气的、特别能战斗的力量。中动协经常在高等院校邀请专家给大学生们开办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大家谈”活动,并以“野生动物保护和保护工程介绍”为题召开研讨交流会等,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为保护事业增添了新生力量。

(二)持续深入地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活动。20年来,全国各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始终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以发展带活动”的工作方针,坚持面向全社会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举办各类保护野生动物展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每年春季的“爱鸟周”和秋冬季节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已经是协会的两个标志性活动,20年来从未间断过,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规模、声势一年比一年浩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并且创出了“品牌”。近几年来,中动协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举办了“爱鸟周”联合行动,直接参加人数达上百万人。同时,“爱鸟周”活动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国内新闻媒体上进行了贯穿全程的深入报道,使“爱鸟周”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为了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中动协先后编辑出版了有关中国的鸟、兽、两栖、爬行及珍稀昆虫等五大类野生动物的《图鉴》,出版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图谱》、《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世界各国国鸟》等一大批科普读物,印制各种宣传画册、挂历、集邮册等宣传品数十种、10多万册;每年都要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几次专题节目,在报纸和杂志上开辟专栏近百次。同时,中动协还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中动协在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中,始终把青少年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开展了“野生动物小卫士”评选活动,注意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把普及科学知识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保护野生动物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坚持每年组织趣味性很强的知识竞赛,组织中小学生观鸟、挂鸟巢,或开展鸟类放飞,或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组织开展“冬令营”、“夏令营”活动等,都取得了具有长远影响的积极效果。

20年来,协会在开展科普与教育宣传活动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形式,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这既是我们各级协会的工作之本,又是我们各级协会的生命之源。总之,如果没有了这些富有成效的大众化的活动,协会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以深入、持久、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推动协会的工作,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

(三)多方筹集资金,支持保护事业。中动协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先后与有关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了合作研究项目。为促进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组织中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开展合作研究,既加强了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又为保护大熊猫工程,拯救朱鹮、东北虎等濒危珍稀动物,支援自然保护区建设募集了大量资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在实现了经济上的目标之后,他们或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或出于报效国家,或出于一种自发的现代意识,愿意出钱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中动协善于发现和引导他们,为保护野生动物募集了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四)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培养人才。20年来,中动协同国内外许多自然保护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进行业务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同时,不断拓展着新的合作领域。1984年协会即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非政府组织成员。20年来,同国际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组织进行了友好交往并不断加强工作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动协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19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国际上某些人对我国在野生动物产品使用方面的情况,充分阐述了我国政府在禁止犀牛角、虎骨和熊胆粉的国际贸易以及生产、使用问题上的严正立场,介绍了我国坚决采取的封禁措施,得到了联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成功地维护了我国的形象。

20年来,中动协主办或参与主办国内、国际研讨会达30余次,其中仅大中型国际会议就有10余次。比如,1999年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交流了朱鹮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朱鹮保护的问题,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朱鹮保护的成就;*年,举办了“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大熊猫*国际研讨会”,交流了近年来大熊猫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会专家还共同探讨了保护大熊猫的优先领域;20*年还召开了“蛇类资源保护研讨会”,促进了科技进步,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动协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第一线科技工作者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共组织研究课题100多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针对性和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提高基层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中动协还面向基层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员达*多人次。此外,连续4年与美国史密桑宁研究院合作,已举办了4期“国际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管理培训班”,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

(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多年来的工作中,协会十分重视以自己作为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优势,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舆论,架起政府与社会广大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交流渠道,既增进彼此的理解,相互支持,又竭尽全力当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助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种、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正是此时,我国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惨遭猎杀,致使我国政府承受着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压力。为此,中动协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一方面发动打击盗猎藏羚羊的宣传攻势,在北京召开“保护藏羚羊行动报告会”,讲述保护藏羚羊的生态意义,通报打击盗猎活动的情况,动员社会各界支援保护藏羚羊的正义行动;同时,加紧同有关国际组织联系,呼吁立即制止藏羚羊绒制品的非法贸易活动,并在有关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虽然盗猎事件发生在中国,但根源却是境外的非法加工、贸易,中国是这次藏羚羊事件的受害国。中动协的言论和行动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由疑惑、指责转变为对中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在第二届国际自然保护大会上通过了中动协提出的保护藏羚羊提案。20*年初,由于非典病毒猖獗,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一向盛行于中国社会的滥吃野生动物陋习的空前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中动协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引导舆论,组织专家展开评论,并提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对策和建议,呼吁人们摒弃陋习,提倡饮食文明,通过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予以反映。与此同时,中动协还印制了科普宣传材料,向全社会散发。中动协的行动受到社会公众的赞扬,也得到了政府的好评。

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这是协会的一项带有综合性的高水平的工作。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协会成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准启动工作的切入点,并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大智大勇,随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局面。这是协会搞好工作必须要做到的,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做好这项工作,把政府与广大社会公众需要沟通的桥梁架起来。

对过去20年的工作,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还要看到不足。从全国来看,各地协会发展得很不平衡,协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会员队伍还不够庞大,特别是基层协会面向社会公众的活动还没有开展起来,社会影响还十分有限,与我们肩负的重任相比,力量还显得太单薄,在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触及到那些地方;特别是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成立还不到一年,各项工作也刚刚起步,省级协会几乎处于空白。另外,各地协会普遍缺少经费,制约着协会工作的开展。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伟大事业任重道远,2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成绩只能留给过去,积累的经验却需要全部继承下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任何发现了的缺陷和不足都要认真地加以弥补,要竭尽全力把我们目前和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协会的重要作用

(一)认清当前林业大好形势,认识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林业建设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统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要重点向“三农”和生态建设倾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圆满召开,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全面完成,所有这些都给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林业真正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超过了7亿亩,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6.55%。在全球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从1992年开始出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2002年、20*年造林面积连续两年超过了1亿亩大关,20*年达到了1.6亿亩。面对这种大好形势,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大好形势,发展大好形势,延长林业进入高峰后的发展期,在今后若干年内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20*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抓住一个重点、办好两件大事、强化三项工作、推进四项改革、搞好五大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的各项工作要求,以新的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重点突出林业工作与国家建设、保护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东部中部与西部、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人与事业六个协调发展。具体地讲,一是抓一个重点,即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六大工程覆盖了全国97.2%的县);二是办好两件大事,即依法治林和科教兴林;三是强化三项工作,即“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这是林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四是推进四项改革,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五是搞好五大建设,即机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六是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即林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培育与保护的关系,生态与产业的关系,东部、中部与西部林业发展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人的发展与事业前进的关系。这六个关系,体现了林业的科学发展观。

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之后,国家林业局主要抓了五件大事:一是指导各省区市召开了林业工作会议,目前已有13个省召开了会议,依据省情和本省的林情做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并下发了文件,加大了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二是正在认真谋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林业发展问题;三是积极探索东南沿海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问题;四是主动为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搞好配套服务;五是对退耕还林进行了结构性和适应性调整。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列入六大工程以来。更以超常的速度飞快地向前发展。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年底,林业系统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538处,面积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3%(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64处,面积0.7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自20*年启动实施以来,3年新建自然保护区629处,新增保护面积2.4亿亩。

——截至20*年底,我国有2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20*年办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监管和非监管证书31487份,其中,监管证书7127份,非监管证书24360份;进出口产品总价值46.0278亿元,其中,进口20.7511亿元,出口16.6813亿元,再出口8.5952亿元。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之一。这项工程的实施,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党组书记、局长周生贤同志在党组会上多次强调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赋予了这项工程在林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去年,党组专题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工作,又专题研究了湿地工作。会上,周生贤局长又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作为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亮点来强调。这给了我们极大信心。应当说,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同样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下。当前,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林业各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中的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如果缺少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生态系统就不完整,生态文明就不会鲜活,生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说:在保护事业中,如果缺少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那么整个保护事业也不能算完整,保护工程建设就必然会缺乏活力,尤其会缺乏对全社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协会是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协会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是党和国家为了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建立的,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社团组织,可以起到政府部门难以起到的作用。中动协和许多省级协会20多年的工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为保护野生动物向国内外募集资金,组织青少年开展“爱鸟周”、“夏令营”活动等。还有一些受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再如去年以来的非典、禽流感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协会出面做工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协会不是政府部门,没有行政管理职能,是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这些不同之处就是协会的优势所在。我认为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群众团体,既可以摆脱部门之见,也不代表部门利益,在生态问题日趋国际化、社会化的今天,协会可以具有更大的号召力;二是可以直接面向社会开展工作,协会可以根据需要向社会各界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组织科技交流活动,开展募捐等各种公益活动,并且便于吸收群众广泛参与;三是协会是一个广聚人才的组织,具有功能齐备,工作范围广、形式多样、方便灵活的优势;四是协会具有便于发扬民主,便于进行工作协调的组织形式。协会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既有各个主管部门的,也有各行各业的代表及从事保护、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士参加,对于一些涉及面广的社会敏感问题,便于吸收各方面意见;五是便于开展对外交流。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协会作为群团组织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工作中注意发挥这种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协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助手,是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补充。中动协、中植协和各级协会要把各种社会力量集合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大旗下,组织好会员,发动群众,配合国家野生动植物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工作,地方协会也要配合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中心工作,让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能量和热情释放出来、焕发出来,让政府主管部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和措施及时地为群众所理解,并主动地落实、执行,真正架起政府和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协会与政府部门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实现。所以协会的工作开展起来、活跃起来,不会削弱政府主管部门作用,更不会损害政府部门的威望。相反的是,会有力地支援各级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的工作。政府部门要从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协会的作用,敢于给协会下任务,指导、支持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在人员、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我们各级协会的同志一定要认清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己的工作,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工作,互相支持,共同推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有为才能有位。

(三)协会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增强自身的生命力。活动是协会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开展好活动,才能充分实现协会的宗旨和目标;协会只有开展活动,才会有人参加,协会的工作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协会常年没有活动,或很少有活动,那么,这个协会是没有用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的各级协会也是一样。全国有591个地县级协会,加上省、区、市的,就有600多个了。这些协会有没有常年都不开展活动,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据说,有这样的协会。如果600多个协会都在搞活动,那就不得了了。如果一个协会一年搞上两三项活动,全国的协会加起来就是1000多项,如果这些活动创意新颖,策划得好,加上野生动植物本身就具有的生动鲜活的内容,肯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新闻媒体肯定也愿意报道,这样的影响还会小吗?据我所知,中动协、各省、区、市协会,包括地县级协会都策划和开展过很好的活动,有的已成为品牌,受到公众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就充分表现了协会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看到,办协会不是摆设,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她实实在在为林业生态建设,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发挥作用。

我们的协会同社会上的其他一些协会相比较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公益性;二是鲜活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人人关心,社会关注。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职业上有什么差别,也不论是哪个地方的人,一说起野生动植物的事情,报纸呀、电视呀,人们都爱看,都想知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积极地开展活动,充分展示协会的生命力。同时,搞活动一定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不能一拍脑门就是一个活动,这样盲目搞活动,长期下去,人们就会失去兴趣。所以一定要精心策划,搞一些形式新颖、社会公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做到真正能够吸引人、教育人。因此,要真正做到展现协会的生命力,就必须认真履行协会的职能,我认为协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加强组织建设,为保护事业组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第一,要认真加强协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地、县建立协会,尤其是要大力推进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的建立。目前,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全国各省、区、市都建立了省、区、市协会,但是,却只有591个地县级协会,而且发展也不平衡,有的省、区、市至今一个地、县级协会也没有。要充分重视基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建设,特别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相当繁重的地方,更要尽快把基层协会建立起来,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普宣传教育、科技交流与服务工作落实到基层。

第二,要大力发展协会会员。协会既然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众组织,就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要尽快改变目前的会员队伍与协会的地位极不适应的状况,把发展会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各级协会要确定、落实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协会会员的发展目标,积极发展会员,壮大会员队伍。协会不是学会,不是纯学术组织,既要发展本行业的会员,又要跨行业发展会员;既要注意发展个人会员,又要加大团体会员的发展力度。各地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来抓。一是要把中、小学校作为团体会员吸收到协会的组织中来,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活动。二是要大力发展大学生会员,在高校开展活动,并支持一些会员较多的高校开展社会调查、小型课题研究等工作。三是要注意吸收从事野生动植物科研工作以及新闻单位的人员入会,发挥其在科技开发、科普宣传教育上的作用,使协会真正成为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四是把热心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团体,尤其是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及其衍生物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我们协会的团体会员。

第三,要加强协会办事机构建设。协会秘书处是协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协会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为会员服务的工作。当前协会工作人员与协会所承担的工作很不适应,各地应下决心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以确保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协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重点地区建立协会的专职机构,其它地区也应有2—3名专职(或聘用)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要把具有开拓奉献精神、有较强组织能力、懂业务、善于管理、热心协会工作的同志,吸收到协会秘书处来,使协会各项工作都能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加强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建设。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权利,对理事会负责。协会的重大事项,都应通过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研究做出决定。各级协会要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召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发挥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坚持实行民主办会;要按期进行换届选举,保持理事会的活力。

第五,要做好会员的服务工作并加强档案管理。要使协会具有凝聚力,团结广大会员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协会就要增强为会员服务的意识。因此,协会要经常组织会员参加协会组织的有关活动,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业务培训的机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会员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建立会员小组和会员通讯网络的方式,与会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经过努力,争取把协会办成会员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总之,协会要经常开展活动,请会员参与,同时要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树立为会员服务的意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贡献力量。

2、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林业是一项没有围墙的社会公益事业,其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要搞好这项工程建设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宣传。因此,要树立保护工程也是宣传工程的观念,并把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工作与科学知识普及相结合,与执法、监督相结合,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目的。我们协会在实施这项工程中肩负有特殊重要的使命,一定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常不断地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科普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普法教育宣传,并采取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地宣传保护工程内容,在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中发挥好协会的优势。

去年12月,我曾召集保护司、濒管办、中动协还有局宣传中心,专门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大家认识很统一,认为很有必要认真抓一下保护系统的宣传工作。会上确定了几项工作是涉及全国的,有这么几项:第一,建立一个宣传网络。做好宣传工作,首先要建立一支宣传保护工作的骨干队伍。各省、区、市保护处、站、濒管办办事处、协会、自然保护区都要确定专人抓宣传工作,并指定一名领导同志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你不讲,不能挡住别人讲;你正面宣传了,反面宣传和小道消息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二,制定一个宣传工作计划。制定宣传工作计划一定要注重实效,不要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保护司、保护协会要制定一个全年的宣传工作计划,省、区、市协会也应该有个全面的计划。第三,要搞一部动植物或湿地保护的宣传片,在电视台播放。做好这件事关键是要有资金。保护司、协会要做,省级协会也可以争取做。第四,办好一个刊物,可以把动植物放在一起宣传,正式刊物更好,如果受经费、人员限制,办一个简报也好,有一个反映情况的窗口。比如云南的野生植物保护刊物就很好。第五,办好一个主导网站,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我们要善于不断创造宣传工作的新形式,网络形式新颖、快捷、社会影响面大,因此抓好这项工作很重要。第六,中动协通过中国科协有一个《科技工作者建议》的渠道,可以把问题一直反映到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我看各省、区、市协会也可以通过省、区、市科协向上反映情况。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反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成就、问题和建议。

3、开展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各级协会聚集了一批专家、教授,是我们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工程建设的一支很重要的科技力量,一定要很好地发挥这个优势。各级协会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一是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二是请他们对协会组织的科研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基层和青年科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三是组织他们进行科学考察和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影响,提出科学管理建议,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从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邀请他们帮助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自然保护区和基层保护部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五是利用这一优势组织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咨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野生动植物园、养殖场、加工厂及狩猎场等提供科技服务,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产业的科技水平。

4、多渠道募集资金。建设好保护工程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募集资金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募集资金不仅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增加后劲,而且对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协会要解放思想,通过开展各种有利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活动广泛募集资金,开辟多条募集资金渠道;要制定募集资金办法,认真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那些积极帮助协会募集资金的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今后协会要更广泛地与国际组织及友好人士多交往,多沟通,走出去,请进来,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会议上,要听到协会的声音,扩大我们的影响。组织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拯救濒危物种取得的成就;在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增进互相了解等方面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协会组织开展的大熊猫国际合作,不但使美国、日本、奥地利、泰国国家的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了中国,而且也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协会应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支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扩大物种交流,拓宽交往渠道,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6、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产业活动。野生动植物是一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曾经是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全国超过1000万元产值的养殖加工的企业有111家,他们每年野生动植物产值都在12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9万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野生动植物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向前推进。最近,总理讲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发展,方式是科学地发展。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持续利用前景广阔,但利用开发存在着不科学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高科技知识,加大科技交流,搞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科学利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而且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这项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当前,一些地方的野生动植物产品市场十分活跃;许多野生动物养殖业遍布全国,产品琳琅满目;一些靠改革开放政策发了财的人,不去炒股票、不去搞房地产,却把资金投向野生动物的饲养和加工,有的甚至敢冒风险贷款几亿元,建起了野生动物园、野生植物园;不少旅游单位也在利用野生动植物项目作为招徕顾客的手段。凡此种种,说明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利用大有可为。我们各级协会要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增强活力,壮大自己,推动这项产业的发展。

(四)20*年协会的主要任务。20*年,是林业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以新的发展观全面指导林业建设的关键一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动协要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好以下几项主要任务。

1、完成中动协换届的工作。根据协会《章程》规定,协会要定期换届。中动协要在今年第三季度召开换届会议,这是新形势下协会的一次重要会议,各级协会要积极配合,尤其是要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管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厅(局)级领导推荐成为中动协的理事。没有换届的省级协会,要按协会《章程》做好本省、区、市协会的换届工作。

2、建立健全协会组织,不断壮大会员队伍。中动协会同省、区、市协会要进一步抓好地、县级协会建立及会员发展工作,今年会员数量要从6名万发展到10万名以上。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于去年年底在北京成立,目前只有云南省成立了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今年各省、区、市要加快工作步伐,把省级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建立起来,三分之二的省要在今年完成省级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组建工作,有条件的要建立地、县级协会,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会员,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争取在2005年召开第一次全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

3、“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的科普宣传活动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的突破。一是今年“爱鸟周”活动期间,各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应根据当前防治禽流感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提倡不吃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风尚”活动。各级协会要加强对“一周,一月”活动的领导,提高认识,在广泛性和生动性上下功夫。把协会的这两个标志性活动搞好,进一步扩大协会在社会上的影响。

4、要进一步做好科技交流工作。中动协将在6月份召开全国湿地专家研讨会,研讨湿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和交流湿地保护的工作的经验,要通过这次会议把专家对湿地保护的建议集中起来,总结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建议,通过协会特有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推动湿地保护立法。11月份,中动协将与有关单位在四川成都联合举办大熊猫国际研讨会,研讨大熊猫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推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5、要策划一些大的品牌活动。一是要开展“鸟类之乡”的命名评选活动。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一些县、市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为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动协决定今年以县、市为单位,开展“鸟类之乡”的命名评选活动。通过“鸟类之乡”命名活动,推动地方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发挥现有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向公众开展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动协决定开展在全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评定、授牌工作。

6、抓好宣传培训工作。宣传培训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针对某一时期的重要工作而开展的培训,对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动协计划组织中央媒体记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野生动物基础知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介绍,野生动物法及修改情况介绍,如何报道野生动植物保护当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各省、区、市协会也可开展对记者的培训。中动协还要培训100个高校会员小组,以配合组织建设,特别是配合在高校发展会员的计划。各省、区、市协会要积极配合。

7、表彰全国协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多年来,各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充分发挥自身和广大会员的力量,为保护野生动物作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了充分肯定他们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动协将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8、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中动协、中植协要进一步吸纳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加协会的社会性、广泛性和公众的关注性,使协会真正成为联系政府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的得力助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领导,顺应形势,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

(一)要围绕局里中心工作,具体就是各级协会要围绕保护工程开展工作。国家林业局确定的2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合理扩大保护范围,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是在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重要湿地及生态系统典型地域,抢救性地划建一批保护区,进一步形成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二是抓好大熊猫、朱鹮、虎及苏铁、兰科植物等十五大物种的保护拯救,发挥其旗帜性作用,同时要做好其他极度濒危物种的拯救工作。三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规范管理,进一步促进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发展,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严格控制其他经营利用性猎捕、采集活动,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向繁育利用人工资源的转变。四是加强野外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人工拯救繁育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尽快组织制定《湿地保护条例》,并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要求,做好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六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宣传教育力度。七是继续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八是组织召开保护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保护工程建设,以此带动整个保护工作的发展。上述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今年的中心工作,各级协会全部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依照这个中心来策划活动和安排全年的工作。

(二)各级协会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活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去年刚成立的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不同于其他的社团组织,不能办成贵族式的,只有少数人有资格或乐意参加的协会,而要办成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能够让全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参加的协会。之所以如此,是由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特点决定的。野生动植物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如果没有外界势力的伤害,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们又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是天然的基因库,它们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时在它们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繁育又可以造就人类的衣食之源——因此,说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事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是一项社会工程一点也不为过。从我国的国情看,广大人民群众早已融入我们的保护事业当中了。因此,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启发、教育他们支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这是当前各级协会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这项工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各级协会也要做,而且要力争做好,做出成绩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是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大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保护工作,既要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活动,又要注意开展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能解决人民生产、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活动,以获得他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解决,而协会一时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要创品牌活动,增强协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活动要少而精,要创品牌。活动多了、滥了,人们也就烦了,所以要少而精。各级协会要力争开展声势浩大的、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一定要下功夫、花气力,精心策划,一搞就能搞得很成功。中动协搞的“提倡不吃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风尚”活动,影响就很大,全国许多协会都参与了,效果也很好。因此,协会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创造性。如果你在协会的工作上肯投入,切实看到了野生动植物所蕴涵着鲜活的内容,还看到了这项事业受欢迎的程度,你就一定会激发起创造的热情,肯定会策划出影响力大、实效性好、可延续性强的品牌活动。

(四)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协会工作,在网络人才上狠抓落实。协会一定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我们做好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级领导、方方面面的专家、社会名人、新闻记者、以及协会会员与志愿者当中的热心人士的力量。他们身份特殊,有良好的形象和感召力。实践证明,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利用好他们的影响力,宣传保护事业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广纳贤才,以各种方式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这几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或听到有关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报道;群众性的环保活动搞得越来越频繁,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近几年,还出现了一批自然保护志愿者和自然保护组织,而且活动搞的十分活跃。我们的各级协会一定要注意发挥面向社会、广聚人才的优势,更多地团结各界人士,来参与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活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广泛团结、依靠文化宣传与科技界的同志,力求建立一支密切联系的记者、作家队伍,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协会要同他们常年保持联系,并落实联络人,经常向他们通报情况,经常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在重大信息时,一定要请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同时,要适时组织作家有目标地开展采风活动,不定期地举办笔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创作才能为我们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