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十篇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十篇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34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1

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心理波动是显著的,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亲少年和成人之间,遇事的情绪波动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内心的波动大,对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会极其消沉,一时又会因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有时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钻牛角”,想不通。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省份不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再加之有不少大学生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的照料、爱、生活起居、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当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赖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差异,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那么随着挫折感的增强,不良情绪的上升,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

1.3家庭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健康心理

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学前,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学习,进入大学后,同学的朝夕相处,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些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减轻由于家庭收入低带来的困惑;而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盲目攀比,当对愿望无能为力时,不良心理膨胀,压抑之下产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维观念,是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处理不当,会产生相互间的猜疑、冷漠、敌对,随之而来的是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其内心非常苦恼,精神很不愉快,这种痛苦复杂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1.5恋爱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的心理并不稳定,不完全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不顺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当出现挫折时缺乏处理情感纠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观的漩涡,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是绝望。不能正确对待失恋,心理上的创伤就易导致心理异常。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2.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响大。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非智力功能指人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脑力劳动的强度大,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提高反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缓疲劳,是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2健康的身体是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打好基础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保证,若大学生患有某些生理疾病或生理机能低下,这时他的生活以及学生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和消除某些生理疾病。

2.3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人体受到某种压力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如果这时候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2.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由客观事物与人们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育锻炼蕴藏着许多刺激,例如:竞争、冒险、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都会相应地引起主体情绪的体验,这是体育锻炼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改善常用于检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的改善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效应产生于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的结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由此产生对运动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转变为长期效应,许多学生能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

2.5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运动过程总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相互间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了动作,且不断地成功和超越,获得了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坚强意志。室外环境下的体育运动,要经历风吹日晒,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6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体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①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处于幼稚待发展阶段,可塑造性很强,而体育过程模拟社会的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直接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体育运动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7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机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灾区的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既是比赛失败,在经过总结,找差距,再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2.8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运动则能打破这种隔离和孤独,让不同院系、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活动和比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他们不用言语,有时只需通过一个手势或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等多人数配合运动,运动的精华就在于配合的默契和彼此的信任,在运动中不自觉的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任,并且运动之后依旧保持着这种信任,类似的项目都需要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同时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有更好得校园生活。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引导和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深刻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养成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作用,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峥.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4]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王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2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时间管理;体育锻炼;幸福感;情感平衡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86-05

Functionsofphysicalexercisinginregulatingcollegestudent’stimemanagementtendencyandemotionalhealth

QiUFen1,2,JiLiu1,CUiDe-gang3,YanGJian1

(1.postdoctoralSt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2.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3.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theauthorsmeasured686collegestudentsbymeansoftimemanagementmeasurementformaswellassenseofhappinessandemotionalbalancemeasurementform,examinedthefunctionsofphysicalexercisinginregulatingtimemanagementandemotionalhealthbyapplyingstatisticalmethodsinregulatinglayerregression,andrevealedthefollowingfindings:collegestudent’sviewoftimemonitoringandsenseoftimeefficiencyhadasignificantpositivefunctioninpredictingemotionalhealth;physicalexercisingpositivelyregulatedtheviewoftimemonitoring,hadapositiveeffectonthesenseofhappiness,senseoftimeefficiencyandemotionalbalance,alsoregulatedthefunctionoftheviewoftimemonitoringinemotionalbalance,i.e.asforcollegestudentsinthehighphysicalexercisingscoregroup,thebettertheirviewoftimemonitoringwas,themorepositiveemotionstheyhad;asforcollegestudentsinthelowphysicalexercisingscoregroup,thebettertheirviewoftimemonitoringwas,themorenegativeemotionstheyhad.

Keywords:sportpsychology;timemanagement;physicalexercising;senseofhappiness;emotionalbalance

时间管理是指个人以有效运用和管理时间,避免不当的时间浪费,以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为目标所进行的有计划地安排时间的一种行为[1]。它是个体对时间价值和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质倾向,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3个维度构成。时间管理倾向反映出人们对待时间的观念、态度及时间运用的行为特征。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够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达到运用时间的最高效率,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人生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能否有效地管理时间,就意味着是否能够在未来的事业上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情绪不仅影响生理健康,而且影响心理健康。每个人体内都有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情绪的力量;情绪健康教育就是要唤起这种力量,以使其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良好的情绪可以直接作用于脑垂体,保持内分泌功能的适度平衡,从而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

张志杰,黄希庭等[1]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秦启文等[3]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以往在时间管理与心理健康、情绪健康关系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到体育锻炼能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情绪健康的调节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综合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为6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365名,女生321名,年龄(20.40±1.19)岁。

1.2研究方法

1)心理测量。

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情绪健康及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测量。

时间管理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等[1]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共44个项目,分为3个分量表,即时间价值感分量表(10题)、时间监控观分量表(24题)、时间效能感分量表(10题)。采用5点Likert记分。本次施测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652~0.826,总体系数为0.889。这说明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对30名学生在间隔了15d后进行了第2次测量,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23。

以幸福感和积极、消极情绪来衡量大学生的情绪健康。采用Campbell等[4]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ofwell-Being,iwB),主要测量大学生幸福感程度。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由8个项目组成,权重为1;生活满意度问卷,仅有1个项目,权重为1.1。量表按7点等级计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水平越高。其范围介于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情感平衡量表(affectBalance,aB)由Bardbum(1969)[4]编制,共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被试者“过去几周”感受的是否选择题,包括积极情感(5个项目)和消极情感(5个项目)两部分。对积极情感项目回答“是”则计1分;对消极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计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以积极情感分减消极情感分,再加上一个系数5,因此其得分为1~9分,因此得分越高,积极情绪越多。本次施测中两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47和0.726。对30名学生在间隔了15d后进行了第2次测量,问卷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05和0.798,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体育锻炼状况测量,根据梁德清[5]对体育锻炼的测量方法(见表1)编制大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即通过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来测量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量表由3个条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组成,主要是测查大学生上一周参加的体育锻炼的总量,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由此计算出每名学生的运动量分值。对30名学生在间隔了15d后进行了第2次测量,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30,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和调节层级回归分析。其中,在运用层级回归考察调节作用之前,将3个主要的连续性预测变量转换为标准分数,并相乘形成交互作用项再进入回归分析,以便于正确地解释调节作用并降低预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6]。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矩阵

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相关矩阵显示,时间管理的3个维度与情感平衡的相关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时间监控观与幸福感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体育锻炼与幸福感和情感平衡的相关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

2.2层级回归分析

分别以幸福感和情感平衡为因变量,用分层回归考察时间管理和体育锻炼对幸福感和情感平衡的预测作用。在第1层模型中放入控制变量(性别、专业),第2层模型中放入时间管理以及体育锻炼的主效应,第3层放入时间管理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分层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结果可见,在控制人口学变量以后,时间管理的各层面和体育锻炼进入回归方程,都显著地增加了对情绪健康各层面的解释量。时间监控观、体育锻炼对幸福感和情感平衡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幸福感有接近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59,p=0.028;β=0.075,p=0.052;β=0.216,p=0.016;β=0.174,p=0.044)。时间效率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情感平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40,p=0.045;β=0.075,p=0.032;β=0.103,p=0.038;β=0.074,p=0.043)。

结果显示,在时间管理的各层面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分别进入回归方程以后,以幸福感为因变量时,时间监控观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显著(R2=0.011,p=0.045),说明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时间监控观对于幸福感的作用。以情感平衡为因变量时,时间监控观、时间效率感与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显著(R2=0.016,p=0.046;R2=0.019,p=0.011),说明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时间监控观、时间效率感对于情感平衡的作用。并且,以上交互作用的大小都包括在一般现场研究中所发现的调节效应的范围以内(0.01~0.03)[7],这说明这些交互作用的本质都值得详尽的理论分析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为更清晰地说明调节变量的本质,分别根据时间管理的3个维度和体育锻炼的分数,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组(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和低分组(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分别对两组大学生幸福感和情感平衡回归时间管理,绘制的交互作用图(见图1、图2和图3)。

由图1可见,时间监控观越好,大学生的幸福感越高,这种升高的趋势受到体育锻炼的正向调节,即在低体育锻炼情况下,时间监控观使幸福感有较小程度的升高;而在高体育锻炼的情况下,时间监控观促使幸福感更大程度的升高。

由图2可见,对于体育锻炼高分组的学生,时间监控观越好,则他们的积极、消极情绪得分越高(即积极情绪越多);而对于体育锻炼低分组的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较好的大学生,却越容易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情绪。

由图3可见,时间效率感越好,大学生的情感平衡越好,这种升高的趋势受到体育锻炼的正向调节。相比而言,在高体育锻炼的情况下,时间效率感促使情感平衡有更大程度的升高。

3讨论

3.1时间管理与情绪健康的关系

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差异明显地表现在时间管理倾向上[1]。在一天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在数量上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分别是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运用时间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们对大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主观幸福感受和情感体验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macan等[8]认为较差的时间管理行为,如不适当的分配时间,是造成学生压力和影响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时间管理倾向与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紧密,是个人心理状态的有效预测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个人自信、自我价值感、积极情绪等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一些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消极因素,如主观时间压力、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观通过时间效能感对这些因素起作用[3,9-14]。

层级回归分析发现,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情感平衡,并且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时间监控观对于幸福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率感对于情感平衡的作用。时间价值感的主效应不显著,不能预测幸福感和情感平衡。这说明看重时间的人很可能并不是感到幸福和轻松的人;珍惜时间、看重时间并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也不能增加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时间价值感主要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的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与个人生活的紧张感、紧迫感相联系,个人在时间上的这种紧张感、紧迫感很可能不利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

3.2体育锻炼对时间监控观与情绪健康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监控观对幸福感和情感平衡有正向预测作用。时间监控观指个体运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它体现在一系列外显的活动中,例如,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等监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运用时间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更突出强调自我监控能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进行日常的学习、生活作息,在进入大学之后,这些事情主要由自己进行决定,能否对所有的事情进行合理的安排,就预示着能否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所以,他们的幸福感、情感平衡等情绪健康状况更为良好,而那些时间管理倾向相对较差的人,则情绪健康状况也会相对较弱。

但是,体育锻炼又调节着时间管理与情绪健康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时间监控观对于幸福感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调节着时间监控观对于情感平衡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能够使他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烦恼、有能力感、掌握运动技能及进行社会交往[15],能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锻炼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以及社会支持的改善。因此,对于有着不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来说,时间管理倾向与幸福感、情感平衡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又有所不同。对于体育锻炼高分组的学生来说,时间监控观越好,则他们的幸福感、情感平衡越好,并且时间监控观会促使幸福感有更大程度的升高。而对于体育锻炼低分组的学生,在情感平衡上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运筹时间能力和观念较好的大学生越容易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情绪。这可能是因为,对利用时间的要求高,压力大,却不能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放松。

3.3体育锻炼对时间效率感与情绪健康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效能感对幸福感、情感平衡有正向预测作用。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时间效能感能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情感平衡,这说明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有信心和感到满意的人,更有可能感到幸福和体验到积极情绪。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时间效率感对于情感平衡的正向作用,时间效率感越好,大学生的情感平衡越好,这种升高的趋势受到体育锻炼的正向调节,相比而言,在高体育锻炼的情况下,时间效率感促使情感平衡有更大程度的升高。

4结论

(1)时间监控观、时间效率感对情绪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调节层级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正向调节着时间监控观对于幸福感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调节时间监控观对于情感平衡的作用。

(3)调节层级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正向调节着时间效率感对于情感平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6):516-518.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秦启文,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22(4):55-59.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梁德清.我国大学生应激及体育锻炼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92.

[6]andrewsmC,wittLa,KacmarKm.theinteractiveeffectsoforganizationalpoliticsanexchangeideologyonmanagerratingsofretention[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003,62:357-369.

[7]ByrneZS,KacmarC,StonerJ.therelationshipbetweenperceptionsofpoliticsanddepressedmoodatwork:uniquemoderatorsacrossthreelevels[J].JournalofoccupationalHealthpsychology,2005,10(4):330-343.

[8]macantH,ShahaniC,DnboyeRL.Collegestudents’timemanagement:correlationwithacademicperformanceandstres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ehology,1990,182(4):760-768.

[9]BrittonBK,tessera.eeffets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grade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1,833:405-410.

[10]Ranjitam,michellem.Collegestudents’academicsstressanditsrelationontheiranxiety,timemanagement,andleisuresatisfaction[J].americanJournalofHealthStudies,2000,16:41-45.

[11]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6):649-653.

[12]李虹,王善慧.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48-149.

[13]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8-110.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3

【关键词】学生;体育;健康;认识;关系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教育部署,搞好“体育与健康同步发展”,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出的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推行,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个性发展,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积极提倡体育与健康关系化发展。

一、体育与健康理论研究

1.体育与健康概述

体育和健康在学科上都是一种独立性学科,但是体育与健康不能脱离实际,而真正完全的独立。“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人与社会的适应能力。

2.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现代文明与人类健康,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与人类“文明病”,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病,精神或心理疾病,白领综合症,吸毒等将影响到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体育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人类高度文明的象征,体育突破种族界限,提倡和平,也是体现在弘扬气势与精神鼓舞人类。坚持健康第一原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体育综合功能,树立身体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二、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

1.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

(1)促使人体健康发展。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

(2)可使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展。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国内体育科学研究观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国外科学家还做过一种试验,让健康青年连续躺在床上9天,发现他们的心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工作能力平均下降21%,心脏容积缩小10%。

2.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2)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3.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体育锻炼基础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是从事体育锻炼,往往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使机体得到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2)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所以,“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与健康的结合重要性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秀馥主编,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羽毛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4

摘要:通过对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情绪状态、人格、自我介绍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加,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计自身能力;(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持有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4)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5)意志健全;(6)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7)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8)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2.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大多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两种不同的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2]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5

【关键词】留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意识

人的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互为依存的,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的统一。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可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从身心交互作用论来看,心理和躯体是相互作用的,是同一个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有能力改变身体状态,身体状态的改变也同样可能会导致心理活动的变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如果不能统一就会出现内心的矛盾和困扰,即会出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进而会带给个体诸多的负面影响,有碍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它的意义与功能不仅是健身,对心理健康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且可以达到理想的身心健康效益。高校来华留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是高校培养留学生成才及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优化及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近年来,通过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研究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和对策,旨在对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起到一个了解、诊治和预防的作用,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素质,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通过研究调查天津市高校留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获取留学生身心健康的数据资料,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运动量及心理体验等,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

一、材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问卷545份(回收率545/560,97.3%),其中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528/545,96.9%)。天津中医药大学156人(29.5%)、天津大学103人(19.5%)、天津外国语大学138人(26.1%)、天津工业大学131人(24.8%)。男性49.8%,女性50.2%。

二、方法

1.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调查问卷

参考日本桥本公雄(2008)的研究,采用高健(2010)编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情况,②体育锻炼行为,③体育锻炼的意识。

2.心理健康诊断分型量表(manualformentalHealthpattern,mHp)

原版心理健康诊断分型量表(manualformentalHealthpattern,mHp)由日本九州大学健康心理学教授桥本公雄(1999)编制及进行标准化,中文版mHp由高健进行翻译、修订及标准化,目前已对天津市内3000余名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适用年龄为中学生~成年人。该量表共40个项目,既包括焦虑、抑郁、疲劳感等消极情绪,又包括生活满意度、生活激情等积极情绪。涉及心理性、社会性、躯体性应激状态及生活质量程度。评定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分别是“完全不符”,“基本不符”,“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4分。40个项目共构成5个维度(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应激程度及生活质量),以维度分为评定指标,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及应激程度的得分越低越好,生活质量的得分越高越好。

3.数据统计分析

运用SpSSFoRwinDow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结果

1.被试的基本情况

留学生被试在不同专业、目前是否参加社团上,男女留学生分布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各专业人数比例由多到少分布为:理科、工科、医科、文科,其中男生中工科学生比例最高,为34.6%,女生中医科学生比例最高,为35.8%;大学时期参加社团比例由高到低顺序为:其他社团、无归属、文艺部、体育部。

2.留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及时间

①留学生的体育锻炼频率,一周进行1-2次体育锻炼者居首位,但不到50%。没有进行体育锻炼或一个月仅进行1次锻炼的留学生共占7%。②留学生认为其现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正合适的人最多,超过50%,认为自己现今进行体育锻炼是有一定得强度或强度较大的大学生共占31.8%。③在调查的留学生中有1/3的体育锻炼是20-30分钟,有31.6%的留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为30-60分钟,超过50%的留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

3.留学生的运动指数

运动行为以运动指数为指标,运动指数=运动频率×9+运动强度×5+运动时间×3(Godin,1985)。①不同性别留学生的运动指数比较:不同性别留学生的运动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留学生的运动指数是48.09,女留学生的运动指数是45.74,可见,男生的运动指数高于女生,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②不同专业留学生的运动指数比较:留学生中文科学生的运动指数最高,理科学生的运动指数最低,文科学生和工科学生的运动指数均高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运动指数也高于医科学生,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③不同社团留学生的运动指数比较:对隶属不同社团的留学生运动指数比较发现,属于“其他”类社团的留学生的运动指数高于文艺部学生和无归属留学生的运动指数,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4.留学生的体育锻炼类型

根据桥本公雄(2008)的研究,将体育锻炼进行分为以下6个类型,它们分别为:“竞技型、健康维持型、休闲娱乐型、舒缓压力型、缺乏运动型和不运动型”。有40.3%的留学生属于“健康维持型”排在首位,其它依次是:“休闲娱乐型”占30.7%、“舒缓压力型”占12.1%、“缺乏运动型”占8.9%、“体育竞技型”占5.1%、“不运动型”占3.0%,只有11.9%的留学生是属于缺乏运动型或不运动型。

5.留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较

在不同性别留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较中,男生愉悦感低于女生,成就感男生高于女生,男生的效能感低于女生。对不同专业留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进行比较发现,医科生和理科生在愉悦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医科生的愉悦感要高于理科生。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的留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比较发现,不同锻炼类型在锻炼意识的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具体表现为,在愉悦感上,体育竞技性和健康维持型高于舒缓压力型和缺乏运动型,体育竞技性高于休闲娱乐型和不运动型;在成就感上,体育竞技性和健康维持型高于休闲娱乐型、舒缓压力型和缺乏运动型,体育竞技性高于不运动型;在效能感上,体育竞技性和健康维持型高于其他四类。

6.不同社团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不同社团留学生在躯体性应激、应激程度和生活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躯体性应激上,文艺部留学生高于其他和无归属的学生,在应激程度上文艺部留学生显著高于隶属于其他社团的留学生。

7.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的留学生在心理性应激和生活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心理性应激中的注意力散漫这个维度上,缺乏运动型高于其他五类锻炼类型;在生活质量中的生活满意度上,健康维持型最高,依次为体育竞技型、休闲娱乐型、舒缓压力型、缺乏运动型及不运动型。

8.留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运动指数与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生活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体育锻炼类型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愉悦感、成就感和效能感与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应激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生活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四、结论

在本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为:①目前留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②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越多、强度中等、坚持时间越长,对促进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效果越显著。③进行体育锻炼获得的心理体验(愉悦度、成就感及有益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p<0.001),获得良好心理体验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④体育锻炼有用性、参与可能及重要性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及锻炼行为都有正向影响。

五、建议

加强留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方面教育,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开设针对留学生的体育理论选修课、组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友好院校留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辩论演讲比赛、各种体育项目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成功或乐趣,培养体育锻炼兴趣。留学生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辅导等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鼓励留学生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并使他们明白体育锻炼是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制订现实的、与个人特点相符合的体育锻炼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健,王欣,王泓午等.书法绘画练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291-293.

[2]高健,于春泉,尹立群等.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56-79.

[3]虮竟雄,杂拦雄.精神的健康バタ`ン\断摔巫鞒嗓碎vする研究(1)-mHp尺度の信m性と妥当性D[J].健康科学,1999,21(2):53-62.

[4]司琦.锻炼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赵金龙,何美仪,高健.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315.

[6]章钜林,束纫秋.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7]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8]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出版,1985年版.

作者简介: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马蔷(1982年-),女,汉,黑龙江省巴彦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一)问题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身体锻炼是不全面。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密切的关系。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事实,而对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即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目前还没有像“健身”功效那样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国外,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手段,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无论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较多,而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迎接将来的种种挫折与困难,以更好的适应生活和社会。

(二)研究假设

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有显著差异;

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显著差异;

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归为几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与物理系学生3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调查表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其中男生111名,女生144名),回收率为85%。

(完事)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也称Upi,Upi共有64题,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题记1分,否定选择题记0分。(2)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研究方法

调查三法:对大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试,统一发放问卷,按统一指导施测。

数理统计法: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和利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特点

表1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调查统计

01

表1通过学生自我评定反映被试的心理问题,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身心方面的问题,但真正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却非常少。一般来说,学习负担过重,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习竞争压力大,专业选择不如意,以及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表2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统计表

02

从表2中每周参加一次、两次、三次及四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可以看出,即使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大多数也只有一次。

表3男、女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统计

0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大学生较女性大学生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绝大多数的女性大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根据笔者的平时观察,究其原由除了她们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主观因素造成外,更多的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场地、器材设备严重不足而制约了她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经常参加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t检验

表4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t检验

04

t检验统计量t=-2.44,自由度df=252,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概率sig=0.016<0.05,因此可以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因素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2.5,抽取出七个共同因素,这七个共同因素累积解释整个问卷的40.03%。其中第一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为9.70%。第二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为6.29%,其余四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都在4.27%以上。为这七个因素命名分别为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因素、情绪稳定性因素、人际交往因素、生理因素、他人评价因素、自我觉知因素,这七个因素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讨论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据此,本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发现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体育锻炼的健心效应没有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许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但却没有及时地进行咨询或治疗。通过调查,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习竞争压力较大,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随着成长与成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毕业就业等问题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许多大学生不进行心理咨询或不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是因为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不够全面。与此同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场地、器材设备严重不足、时间不充裕而制约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许多大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正是本研究要提醒大学生要注意之处。

研究中发现男女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差异显著。由于在师范院校中,女生比例大于男生比例,这也是本研究中所选被试存在的问题。因此由此说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充分。但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各自总数的百分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此结论。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而且适当的增加锻炼次数更有益于心理健康。这要求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根据自己的身心状况水平科学地从事锻炼。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提取出七个共同因素,其中第一个共同因素解释的百分比为9.7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因素能够做出更多解释,说明人格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影响。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激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逐步完善人格。与此同时,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觉知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91—02

一、前言

随着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人去不断加重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不断上升的趋势。调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关系与意义。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生活方式哪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和预测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搜索有关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2、逻辑分析法

根据掌握的材料,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处于中等偏差状态。这种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从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二)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需求是指推动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大学生从事各项活动的主观动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同,影响着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能否坚持上。正如高尔基所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的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在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活动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对活动持饱满的情绪,主动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确定的志向。对大学生来说,只有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动机,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三)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到位

体育课的停课,挤兑问题普遍存在,体育课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很多学校的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列入课表,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失调,课外体育活动没法有效开展。教师配备和待遇跟不上。很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都明显低于主要文化课的教师,而他们的任务却比较重,任务和待遇的不对称,导致其态度消极,影响了工作质量。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根本就受到了歧视,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教师的作用更是没什么,老师都有着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可想而知了啊。这样就直接影响着体育生活方式在高校学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四)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五、养成体育锻炼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措施

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如体育课上健康知识的讲授,组织一些健康知识讲座,开办各种健康知识墙报,通过这些方式的运用,使大学生在学到一些健康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学校活动特色,丰富。学校应采取一些辅助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我国目前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可引进到学校,使体育爱好者和体育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辅之于各种奖励措施,鼓励他们科学地指导同学们的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本人的主观原因不管是从社会家庭还是学校让学生充分的重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作用应高度重视体育锻炼。是我们自己主动愉快的去参加体育锻炼而且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

五、语结

体育锻炼是一种增进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尤其强调的是以身体锻炼为目的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坚强不屈的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于改善人际交往,还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压力和发泄的一种健康的方式,能够够好的去协调更好地去适应去学习。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的联系与影响以充分的表达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起来体育生活方式,使当代的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做好当代的接班人和后继者,它关系着我们的未来与民族关系着我们的综合国力关系着我们是矗立还是跌落!帮助高生们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永科.中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8):487—489.

[2]王书梅.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55—556.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身体自尊锻炼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学校体育工作中,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其终极目标都要落实到增强体质上,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之必需,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近期国民体质健康监测表明,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再加之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正常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学生逐年增多,多种重大疾病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才,军无可用之兵”,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重视体质科学研究,有助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体质、身体自尊、体育锻炼的定义及内涵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由于侧重角度不同,对体质的定义也有所区别。医学上认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状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人类学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以及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育学认为,体质是人类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体质是人体各生物因素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体育锻炼是人们主动改造和完善主体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一般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活动。

2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健康及身体自尊的关系

锻炼坚持性作为反应锻炼坚持情况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用来描述人们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的特征,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是衡量体育锻炼能否产生良好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随着近年来锻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锻炼坚持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2.1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及身体自尊相关分析

有研究表明:身高、体重、体型、身体运动能力等有遗传决定的先天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经历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先天条件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体育锻炼参与。CaruSo等的研究证实自尊作为一种心理指标,它是反映经常性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最具潜力的因素。身体自尊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我们的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同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因此,分别对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健康各指标、身体自尊各维度进行简单相关分析,有助于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2体质对锻炼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

体质与锻炼坚持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体质好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得分高,体质差的大学生其锻炼坚持性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就体育锻炼行为来说,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这几个方面。锻炼坚持的认知决策模型提出: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是通过认知过程,将个体的和外界的信息转变为认知到的个体信息和社会环境信息,传递给动机、评价和预测三个心理决策过程进入心理机制的,通过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和锻炼自我效能等心理决策变量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坚持体育锻炼的实际行为。因此,体质健康作为个体因素应该对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认知和锻炼自我效能有影响作用,从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以此为假设,验证学生体质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作为干预学生锻炼行为的途径,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提供参考。

3结语

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对身体自尊有促进作用。第一,在身体形态上,男女生均偏好高挑的身材。但男生更趋于强壮的身躯,认为身材粗壮运动技能更强;女生更喜欢苗条身材,但认为身体强壮的人身体状况会更好。第二,在身体机能方面,心肺功能的强弱影响对自身运动技能的评价。男生肺活量水平与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等变量呈正相关,女生肺活量水平与身体素质和身体价值感等维度呈正相关,两者均具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第三,在身体素质方面,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对身体各方面能力有着较高的评价。其次,体质测试综合得分高的大学生,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得分低的学生。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反映身体自尊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健康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5).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9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17-01

在当今的社会里,体育锻炼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作为一名学生或社会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坚持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尤其是对于精神压力比较大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来说,加强体育锻炼是一种减压的好办法。因此,适当地开展身体锻炼,做到劳逸结合,是现代人的一种保健良药。

一、体育锻炼的活动特点

当前,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践有多方面,既体现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上,也体现在体育锻炼与自我发展的认识上。但无论如何,体育锻炼作为一项普及性的活动形式,对不同人群、不同锻炼目的的人来说,都有着一些相似的特点,其中比较普遍的有盲目性和复杂性。

(一)体育锻炼的盲目性。据了解,当前很多学员对于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了解的甚少,往往是为了一时的放松,或者为了简单的出汗,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是应要注意锻炼的时间、天气、地点、年龄等因素,甚至有些人不顾自己的生理特点,一味地追求出汗,一旦不注意体育锻炼的方法,尤其是是参加一些能量消耗较高的运动,当锻炼方法不当时,身体就容易出问题,效果适得其反。

(二)体育锻炼的复杂性。体育锻炼对于学员来说,出发点是很多的,有时候是为了一种爱好,有时候时是为了发泄情感,有时是为了结识朋友,有时是为了释放紧张的情绪压。因此,可以知道,体育锻炼是有着较大的复杂性,我们在分析学员的体育锻炼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从而有利于我们客观的分析体育锻炼对于学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影响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有意识的加强了对学生身心理健康的活动计划,尤其是通过体育锻炼这个重要的载体,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近几年来,中央又推出了新的体育锻炼教学标准,仍然高度重视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问题不断有新的出现,人的情绪也容易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们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现代病。现代化她不止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她还可能滋生出现代病,这个现代病就是社会分化,社会差别,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也就是心理问题。因此,根据大量研究可以证明,体育锻炼如能有效的开展,一方面能对降低焦虑、维护良好的心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能稳定情绪,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助学员的智力的发展。

而如果体育锻炼不能有合理的、科学的开展,运动方法不得当的话,甚至可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日常中经常听到有些人为了疯狂的发泄,结果不注意规律引发身体的严重损害。

(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除了能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这一点上是比较好理解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学生体育锻炼对个人体质的坚强作用,是很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已经将体育锻炼作为学员终身学习的课程来教学,并想尽办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和性格选择一到两种适合自己的运动,并长期坚持锻炼下去,这对与学生培养自我健康的体魄,提高自我生活的质量,改善自我工作和生活的身心环境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三、提出一些建议

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作用大多是直接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些潜在或者说间接的作用,而这些正是很多体育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两点。

第一,要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在每次的学习和锻炼中能够尽力去克服各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困难,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问题,而是在意识中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努力奋斗的目标,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教育者应该大力的创造一些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通过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产生兴奋的心理动机与行为,从而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能量去应对各种体育锻炼,在集体的活动中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形成接受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建议学校大力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全身心投入的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积极作用,有效的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者和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引导,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研究,这也将是未来学校体育界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并应该发动更多相关研究者开展有益的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以各类体育项目为主要的方式推进体育锻炼教学和改革,全面推进体育锻炼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7)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篇10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