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资金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08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1

[关键词]企业 会计控制 资金安全

国家近几年来颁布了一系列企业行业规范。加强了企业内部会计的管理和控制,对于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防范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标志着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从理论宣传上升到了实践操作阶段。当前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还是一个弱项,如何完善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重要方面,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讨论。

一、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应当明确对资金安全的监督

一个企业的会计管理是在资产运行中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制定出来并加以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完善的会计管理在预防经济犯罪方面和纠错方面效果显著,这样的管理也保证了企业高效率运行的经营活动。

会计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内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会计管理也是企业调动部门积极性。协调企业内部负面因素的重要角色。会计直接控制着企业资金的安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全面控制:企业的流量资金、存量资金、增量资金。而资金的安全性指的是企业资产能够按着原有资金范围进行正常的运转。同时资金的价值在整个过程中不发生减损。在确保企业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企业资金的安全必须得以保证,这在会计管理中属于核心任务。

1、企业负责人直接负责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实施

一个企业的资金防范工作上,风险程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是不是真正的重视自己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对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重视的企业负责人,在进行会计管理的工作中才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亲自调查分析研究。采取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资金的风险,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才能得以保证。

2、企业领导层的权利适当分离

企业中的主要负责人在管理上应当实行分管政策,把做审计的工作人员和分管财务的工作人员分离开来,进行工作分管的领导要分别对主要领导负责。在工作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同体监督这样的现象发生。

3、企业的决策程序应当做到集体研究探讨

企业的集体研究程序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来规避企业的资金风险,在工作中涉及到的资金数目一旦超过一定标准,就应当召集决策者进行集体的研究,这统一的意见才更具有民主性。在大额的支付额度下,凡是不动产、股权转让、涉外、对外投资、承担担保责任、向有关部门借款、内部调剂资金等事项,必须经由决策集体的研究形成统一意见。

二、当前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一些企业单位的基础信息不全,在检索过程中容易出现纰漏和资料过时,或者账本和资金凭证是假冒伪造的。在进行业务资料核算的过程中,就能查出以上的现象。比如编制财务会计的业务资料不实,数据是人为篡改和捏造的,收入和利润伪造;会计本身素质低下,财务处理方面毫无头绪、杂乱无章;企业内部的管理极度混乱,缺乏必需的企业内部制度进行牵制:员工之间相互勾结,结成“小团体”;财务清查工作很少进行,账本和实际资金出入严重不符,资产潜亏严重。

2、会计管理不按章行事的现象严重

企业内部的管理应当整齐划一,而现如今许多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方面残缺不全,在内容表述方面,太过于笼统与片面,不能形成系统,并且科学性不强。另外,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当中,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由于太过强调灵活性而层层弱化,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会计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谈。由于受到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认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标准,“软约束”的企业管理在制度方面没有应得的效果。在企业的领导层中,有些人带头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屑一顾,于是带来了很多由于不按程序办事引发的安全隐患。这在一个企业的资金保护上是很大的反面例子。

3、内部监督独立性差

在我国的《会计法》中,会计的职责是监督本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但是在工作当中,会计人员的监督者地位却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因为会计人员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雇佣,他们的在公司的一切福利待遇和提拔晋升之类优待的指标,都牢牢掌握在领导的手中。因此,会计人员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两难的境地,往往造成一种“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由于监督是被领导者,被监督是领导者,所以就造成了会计监督的弱化。

三、资金安全的问题要靠加强管理建设

1、企业员工的本职工作管理意识要加以提高

在任何企业中,人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企业作为人的集合体,共同走向成功的坚强柱石,人在会计管理中。也占据了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对人的重视,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要求在企业中的会计员工,要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要认真树立一种会计管理的李奶奶,真正认识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并将这种对自己本职工作热爱的理念,灵活运用到本职工作当中去。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2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住房保障作为重要的民生和社会发展目标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用地供应,确保工程质量,建好配套设施,搞好管理服务,向住房困难居民提供实用价廉的住房,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目标。进入“十二五”时期之后,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空前重视,国家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住房保障的政策,并且以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具体任务。如何加快本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本地城镇住房保障的快速发展就成了各地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

黄石市的常住人口不过80多万人,在中国的确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所面临的住房问题却又相当典型和突出。黄石市曾经以工矿业立市、被称作“光辉的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多,居民住房条件很差。由于相当多的企业产业转型慢、升级困难,经营相当困难,下岗职工再就业也不容易,由此造成职工收入水平低,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云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中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月收入700元以下)就有32000户之多,他们通过市场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住有所居的社会发展目标,只有依靠加快发展住房保障。

尽管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黄石市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也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一,如何实现保障性住房存量的持续增长。保障性住房存量的持续增长是实现住房保障的物质基础。虽然黄石市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的建设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由于经济适用住房只售不租,廉租住房又缺乏有效的腾退机制,因此造成政府始终没有可以支配的保障性住房存量。要解决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只有依靠不断新建,但如果不改革住房保障体制,建成一套沉淀一套的格局就无法改变。

第二,如何实现住房保障分配的公平。住房保障分配的公平既是维系住房保障体制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社会支持、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条件。但传统的住房保障体制本身以及政策实施却造成了分配的不公平。一是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式保障方式和廉租住房租赁式保障方式相割裂,使获得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的住房困难户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要远远超过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住房困难户;二是保障性住房的畸形多元化供应格局造成了住房保障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公平,一方面是众多“无地”、“无权”的单位的职工和居民被迫进入社会化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另一方面是许多“有地”、“有权”的单位的职工和居民则可购买定向供应的福利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甚至于价格更低;三是住房保障对象安排不合理,造成缺位和“错层”并存;四是住房保障待遇存在着严重的“悬崖效应”,既造成了社会不公,也造成了保障对象之间的不公平。此外,分配监管失序或者监管困难也造成了住房保障分配的不公平。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对传统的住房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大规模建设和分配保障性住房的结果只会是加剧住房保障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加大社会的诟病,加剧社会的不满。

第三,如何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持续供应。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资金筹集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黄石市则更为困难。因为黄石市是一个面临着产业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慢,不仅财政收入规模小,而且政府负债规模相对已经很大,因此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由此取得社会资金的支持就成了解决黄石市资金来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但要取得社会资金的支持,就必须能确保投资者投入资金的权益。而在传统的城镇住房保障体制下,这根本无法保障。一是保障性住房产权不清晰、不完整,权利确定不科学,权益不对称,责任主体不明确、不合理,不仅使得社会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证,而且政府投资的权益也得不到保证;二是廉租住房等租赁式保障性住房只租不售,根本形成不了投入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三是缺乏有效的保障性住房腾退机制安排,资金一旦投入,就可能成为呆账、坏账。这说明,无论在具体的融资形式和机制上采取何种措施,只要传统的住房保障体制依旧,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投资者的权益就不可能获得保障,就无法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持续供应问题。

第四,如何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充足和供应结构的合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充足、供应结构合理是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和实现保障性住房供应区域结构合理的前提。大部分地区都采用无偿划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方式,一是因为相关政策规定如此,二是为了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但由此带来了如下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缺乏供地动力;二是供地结构不合理,最终加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的“上山下乡”;三是给保障性住房的产权划分和流通带来了困难,也难以吸引社会投资。这表明,如果不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方式,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充足和供应结构的合理是难以保证的。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3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其的物资保障基础。从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存在如何对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最后提出进行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营的方式。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管理分析

(一)社会保障基金涵义以及来源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律、行政或市场运营等手段筹集积累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和物资保障。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如何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中实现保值、增值是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从具体项目来分主要包括:由城乡企业参保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个人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政府财政全部拨款建立起来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依靠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建立起来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等。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按筹集的方式分可分为一下三类:一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由投保人和其单位共同缴费筹资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住房保障等。第二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用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区服务的基金。第三是以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保险形式存在的商业保险基金。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制度,从实施到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流动性比较差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社保基金的增长速度快,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下如何使社保基金有效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社保基金只能投资国债和存入银行,这种投资安全系数高,但从长远来看存在贬值和流动性较差的风险。社保基金贬值的问题来源于通货膨胀。而流动性较差的问题是因为对国债的投资。目前社保基金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基金的余额除预留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其余的按规定只能全部用于购买国家特种定向债券,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投资。从我国现在发行的债券种类来看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比较高,我国的社保基金基本投资在凭证式国债,但凭证式国债一般不能上市流通,流动性较差,所以社保基金在做这种投资后的流动性也比较差。

2.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保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退休福利的问题,特别是社保基金的管理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我国也即将面临一场人口的变化,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较年轻的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上的老龄人占人口总数的11%,但到2040年,联合国估计该比例将上升到28%。我国也将面临老年化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以及因国企改革退休,下岗职工的增多,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的费用以及下岗职工的失业保障基金大大增多,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急剧大幅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却增长缓慢并存在贬值的风险,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二、针对以上管理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社保基金筹集问题,我国大部分学者以及社会上从事社保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大致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改社会保障费为社会保障税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际上社会保障系统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目前在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40个国家中有8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采用社会保障税有强制性特点,通过强制征收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能向社会及时足额的供给社会保障基金;使我国经济体制能更好的同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二)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过渡

现收现付制是根据“量出为入”“以支定收”的原则,依据当年社会保障的支出来筹措社保基金的。采用此种模式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因为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国企改制大量员工下岗等问题的出现,将会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筹资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进行改革,必须改为基金累积制。基金累积制是以“量入为出”为原则,是将将来发生的费用提前提取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即当期员工的保障费用由自己来承担。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但是采取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会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且我国现在是处于由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当代人要付两代人养老保险的双重负担,因此在这种转变模式中关键要解决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的问题。

以上两种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解决了社保基金制度改革中的部分问题。保障费改保障税是国家采取强制手段征收社保基金保障了资金的征收效率,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强化了社会保障中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

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不贬值达到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重要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现在的管理模式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家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等因素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甚至是贬值。因此为了社会保障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方式,在市场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的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是指由有关的经营机构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中,使社会保障基金进入社会再生产领域,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在市场的经营中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在市场中运营,要将基金分类根据不同的基金来进行市场化经营。根据流动性可以将社保基金分为三类: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第三准备金。其中第一准备金是用来支付三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障的基金;第二准备金是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用于支付的社会保障基金;第三准备金是那些用于支付较长时期后给付的社会保障待遇的部分基金。根据分类,第三准备金流动性不大可以进行中长期投资,这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要考虑要安全问题,由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需要投资者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目前允许社保基金投资的国家都采用多种投资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尽量分散投资的风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方式

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运营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社会保障基金的金融市场运营以及非金融市场运营。

1.社保基金的金融市场运营

a.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家债券

这是我国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保值增值方式。在我国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一般都是由商业银行或者国家委托商业银行来办理的。政府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银行的利率,而且风险比银行存款还要低,但是政府债券的偿还期限比较长,且流通性也有一定的限制。

b.购买公司债券和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本时,向股东发行的载明一定股份的书名证明。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公司债券也是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持有者拥有公司债权的一种凭证。债券和股票都是属于有价证券,是现在公司融资的一种手段。社保基金在选择投资于股票还是债券是要根据投资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安全的方式。

c.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采用这种方式来运营社会保障基金,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和金融机构定期存款相当,因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比银行存款利率高,这样可以使基金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在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业务时,双方签订的合同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委托贷款的总额,委托期限,贷款利率,偿还期限,资金用途,风险的承担等问题。其别要注意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以及到期后资金的收回问题。

2.社保基金的非金融市场运营

a.直接投资企业事业

社保基金可以直接用以投资企业,事业单位。采用这种方式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随时了解生产经营的动向,有较大的主动权。并且这种方式的投资可以获得比贷款和存入银行更高的利润。但是,这种投资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社会保障基金机构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安全性相比较前几种投资方式而言比较低,不利于风险的控制。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4

(一)总体概述

1、建设需求情况。本地从2008年开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本地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对象有****户,占当地城镇人口的比重约48%,经过测算,约需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

2、规划及完成情况。本地住房保障的总体规划情况,截至2013年底,规划目标已完成****套,解决了*****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相对“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到达到20%以上的目标,目前本地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已达到了25%,相对总需求,还需建设 ***套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住房,还有**** 保障对象的住房条件需要改善。

(二)投入情况

1、资金需求情况。根据建设需求测算和规划情况,当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010年-2013年总需求为56325万。目前,财政资金补助*****元、企业等民间资金、银行贷款、其他等实际投入*****万,市县财政补助政策目前按土地出让金的5%用于配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资金缺口约*****万元。填写附表1。

2、按规定渠道落实资金情况。目前已从财政预算***万、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提取***万、土地出让收益提取****万等规定渠道落实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

3、成本测算情况。***市***小区保障房项目总套数***户****平方米,总投资1296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6347.2万元,其他资金6618.8万元,单套成本约计10.13万元。(详见附表2)

4、融资贷款情况。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成立***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现正在与省保建投合作并通过保建投与银行协商及办理手续。

(三)计划完成及分配入住情况

1、建设及竣工情况。2010-2013年,本地保障性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套及竣工8961套(详见附表3)。

2、建设方式及建设布局。公租房(含廉租房)、城市棚户区的建设方式有新建、改建、购买及租赁的形式,主要采取新建,集中建设占68%,分散建设占32%。

3、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具体条件(详见附表4)。

①根据**政办函【2009】159号文件、**政函【2012】72号文件规定,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条件:城镇居民常住户口;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3平米(含13平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

②根据《***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办法》**政办发【2010】10号文件规定,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条件:申请人必须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在当地工作或居住;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符合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标准(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元-600元);无房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3平米(含13平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

③根据《***市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政办发【2011】9号文件规定,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条件:申请人具有当地城镇户口,并在当地工作或居住;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家庭资产净值符合市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标准(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无大额资产、无高档小汽车);无自有产权住房或现自有产权住房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4、租赁补贴目前已发放****户。

5、本地住房保障信息化的现状。

①住房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保障房房源信息、房源分配、租赁补贴发放信息,在建及竣工项目信息等,已录入了湖南省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②已享受租赁补贴、廉租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住房配售保障的保障对象在***房地产网站中进行了公示。

(四)运营管理情况

1、保障性房的商业配建情况。我市发改局、房产局、规划局、国土局已联合发文制订了《***市商品住房用地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14]4号,市物价局下发了《关于核定保障性住房配建费征收标准的批复》**价字[2014]10号。商品住房用地项目在市规划局发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国土部门在“招、拍、挂”须知、“招、拍、挂”公告和土地出让协议中,明确了配建的相关事项,该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2、租金情况。廉租房租金的收取,按市物价部门核定的建筑面积1.2元/平方米收取标准收取。公租房租金,暂按*政办发[2012]25号文件执行,按当年同区域同类住房市场租金平均水平的70%收取。租金主要用于其管理人员工资、工作经费及维修费用。

3、后续管理情况。成立了廉租房管理中心、公租房管理中心、**物业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管理保障房项目和小区后续物业管理工作。保障对象集中,素质不一、困难多、矛盾多,租金收缴难、小区管理难。但通过人性化管理,基本做到管理规范有序。

4、产权办理情况。廉租房、公租房产权归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所有,房屋仅租用。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产权属划拨土地,产权证上注明土地性质为划拨,房屋类型为经济适用房(棚改房)。符合产权登记条件的保障房基本已办理房屋所有权证。

二、本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好作法、好经验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中,我市重点抓好了*****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分配运营管理工作:

(一)、近年*******棚户改造

基本情况:***市**街道办事处前身为原******,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项重点工程之一,曾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是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基地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原有矿区资源濒临枯竭,于2003年实施政策性破产关闭。2004年12月28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办事处。有常住人口1.6万人,其中退休职工6000人,有住户5475户,其中无房户621户,占12%。有住宅17.3万多平米,其中棚户区5.54万平米,占36%,其中又有212户2.35万平米建筑在采空区。为切实解决**地区居民住房问题,我们在省市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2010年开始,积极有序推进国有工矿区区棚户改造。至2013年底,共完成1815套并全部分发到住户手中。

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市市委、市政府对桃矿棚户区改造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立项、资金配套、用地、规费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将**棚户改造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调研、座谈,反复征求意见。我市市委书记**调任***后,调研的第一站就选在****,并在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要将**打造成全市小城镇建设的样板”,对**棚户区改造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申报、技术指导方面全力配合。市委副书记、市长***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指导。市房产局在项目申报、技术指导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办事处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将棚户区改造列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成立了由工委书记任总指挥,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项目指挥部。

    2、主动作为,准备充分

    一是突出规划编制。我们按照打造“富裕、秀美、文明、宜居”新**的定位,坚持统筹规划,不单纯就棚改而改造,对重点片区按照“成片、成块、成建制”的要求,聘请了湖南省第一工业设计研究院、***市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了棚户区改造详细规划。二是突出摸底测算。组织国土、规划、财政、建设等部门,对棚改项目的拆迁费用、建设成本进行详细核算,算好改造成本账,为制定统一的开发政策、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奠定基础。三是突出安置政策制定。按照让老百姓尽量少花钱,甚至是不花钱就能住上新房子,让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的原则,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办事处原棚户房大部分为20—30平方米,我们在棚改中明确规定,以50平方米为基准,5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居民不出钱,50—60平方米的居民只出多余面积的50%,6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处多余面积的100%,并且所有的税费都有办事处承担,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四是突出舆论环境的宣传。充分尊重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广泛宣传棚户区改造政策,充分获得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办事处印发致广大居民、党员干部的一封信2万余份,制作悬挂棚改宣传标语120余幅,制作墙体标语200多条,广泛宣传棚改的重大意义和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维护拆迁工作秩序,在全办事处营造了棚改工作的浓厚氛围。

    3、坚持“三严”,确保成效

一是严格按照程序招投标。在工程招投标上我们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招投标上做到“七不”:不打招呼、不管招投标的不插手招投标、指挥部成员亲朋不参与招投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请吃、不参与招标方安排的娱乐活动、不泄露招投标信息、不干扰招投标事宜。通过随机抽选招标公司和监理公司,严格起草、审查招标文件,公开、公正组织开评标,全程跟踪施工组织、实施等步骤,严把准入关。二是严格按照制度管理资金。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为严格管理资金,我们设立专账专户,确保专款专用,根据工程进度拨款,保证工程运转正常,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工程的进度。严明财政纪律。为了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以及发挥资金的正常效率,我们坚持民主管理,集体会审、一支笔签字的原则,对弄虚作假、侵占挪用和违规使用的,要求依法严肃查处。严订章程。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项目会审制度、原始台帐会签制度,对于手续不全的,财务拒绝支付。严格遵循工程结算流程,坚持实事求是合理使用的原则。建立工程竣工结算中的核对与编制好结算资料的四个环节,工程量的审核、定额单价的审核、其他费用的审核,严格按规定流程审核结算。三是严格标准监管质量。我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聘请了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公司实施工程质量的全程监管。同时,我们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也组建了工程技术部,聘请技术顾问和设计人员8名,坚持在现场把关,以适时解决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依法依规按程序聘请组成了项目监理部,配备监理7人,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除了专业的项目监理、质量监督以外,我们还聘请了人大代表、老干部、老工程师,组成12人代表的群众质量监督小组,天天在施工现场跟踪监查质量,形成了质量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监管模式,从而有效地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4、多方筹措,破解资金难题

棚户区改造最大的难点就是改造资金问题,我们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种途径筹措改造资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对内挖潜、对外吸引、对上争取、对下合作”的办法力克棚改资金瓶颈难题,取得了棚改工作最好水平。一是对上争取资金。认真做好各种调研及报表等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和市级财政配套。同时大力加强与省***局的汇报衔接力度,争取省***财政补助,近年来我们共争取省***财政补助800多万元,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建设。二是对外招商引资。我们积极盘活自身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我们良好投资环境,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有效增强了**对外招商吸引力,以土地为资本,吸引“老板”投资,建成后的房屋优先安置**职工。三是大量吸收社会资金。积极向金融机构申请专项改造贷款直接用于棚户区改造,以门面做抵押鼓励个人带资投入棚户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棚户改造步伐。同时向居民积极宣传棚改政策,引导居民科学回迁,吸纳居民手中资金,交纳回迁安置房的结构差价及上靠户型的成本造价。

(二)、我市保障性住房分配运营管理工作

我市保障性住房小区入住对象符合条件、入住管理规范;环境好、氛围好;租金收缴率100%。主要做法:

1、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分配运营阳光化。一是制定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市城镇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细则》、《***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办法》、《***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摸号选房规则》、《***市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办法和联席会议审批制度。二是严格执行“联合审批,三级公示”制度。三是强化年审退出机制。对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3-5月份,组织居委会、办事处、民政等单位联合进行年审,对承租人家庭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实物配租规定条件的,或将所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改变用途或累计6个月以上未交纳廉租住房租金的,取消其廉租住房保障资格,收回廉租住房,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对于空置、转让、出租的保障性住房予以回收,使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得到实惠。

2、强化关口管理,确保入住管理动态化。一是把好准入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理各类保障房的申请、审核、分配工作,全过程一律公开化,重点做好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分配结果的“六公开”,坚决堵塞漏洞,严防不正之风。二是把好配售(租)关。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房申报对象,及时组织保障房配售(租)摸号选房大会。我市先后进行了9次保障房配(租)售摸号选房现场会。三是把好退出关。建立保障对象入住的住前、住中、退后三查机制。即住前审查入住资格,入住过程中检查家庭收入变化情况,退出之后检查腾房补入到位情况。对入住保障户每年进行年审,对不符合入住条件的限期收回,重新分配。四是把好监督关。建立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等多种监督体系,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全程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做到充分尊重社会各阶层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凸现“全程监督,公开透明”。五是规范物业管理关。对已竣工入住的**小区、原**小区,我们投入60多万元成立***物业公司,引进市场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小区物业管理,积极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优质住宅小区。

3、强化服务交流,确保分配管理人性化。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涉及千家万户,连接各方各界,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期望值大,稍有不慎,就易造成误解,引为矛盾。为此,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取得群众的支持,情感上的相通。一是做好政策宣讲,保证政策执行全覆盖。二是制定轮候配租(售)机制。三是及时解决入住后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在已竣工入住的**小区、原***小区等,我们组织人员24小时值守,对每名入住对象反映的问题,不分大小,不论缓急,一律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决不留半点隐患,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群众满意、安居和谐的保障房住宅小区。

三、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顶层设计

1、保障方式的思考。

考虑到住房群体的特殊性及产权权属的复杂性、今后新的住房困难群体的出现,建议:①保障房采取产权归政府所有,只租不卖,加强退出机制的政策设计。同时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来解决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目的。②建立保障房申请的部门联审机制(房产、民政、工商、公安、交警、劳动人事、银行),并建立统一的收入及财产情况信息平台。③建立保障房诚信体制。对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者,应进入诚信档案,实行社会联动制约机制。④退出机制应有严厉的惩戒和强制措施。

2、政策制度的思考。

①每项政策的出台要有很强的操作性,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依据作指导(各部门政策上要一致)。如:经济适用房、棚改房,在银行按揭上,住房保障政策上对保障对象可进行银行按揭贷款,而银行在执行政策上又有很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条件要求(如划拨用地不能作抵押,无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款保障不能贷款等),执行上都很尴尬,而是以办不了而告终。由此造成个别保障对象不能理解,到处上访。

②要能简化程序和流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保障房项目实施时间节点要求很严,面临不确定因素很多,特别是拆迁户要求,拆迁资金兑付要快,而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程序复杂,资本金及抵押物等与商品房开发项目同等条件,导致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针对这一特殊性,在政策上要有可操作性,金融部门在保障房建设方面也要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贷款政策也不切合实际,没有针对保障房,特别是棚改房的特殊情况,应调整贷款政策,如棚改前期拆迁补偿资金,是一笔需兑现的较大资金,资金不补偿到位,老百姓的拆迁矛盾没法解决,拆迁工作就难开展,导致连锁反应,相应工作便停止不能进行。而银行贷款却要按融资要求项目进展到施工许可证办理完成才能安排,明显与实际出入较大。

③社会资金、民间资本,主体人考虑多的是资金投入效率、政府保障措施。可以对租金收入优先偿还其投入的资金,或者是协议约定其投资产权、经营权、经营期限等。保证资金回报率。应有统一的政策和说法,如上面只定原则,而纪检、审计等监管部门又只按条条框框卡,下面很难操作。

④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同时保证物业维修资金。由于保障房维修资金尚无着落,而维修是必然,县级财政又是吃饭财政,希望能得到中央、省级的专项补助资金,另外当地财政也考虑部分资金来弥补该项缺口;物业管理人员工资及经费每年财政应列入预算。

3、租金定价机制的思考。租金的收取标准,分类补贴,充分发挥租金的调节作用。省级应确定各类保障房的定价原则,否则下面很难操作。

(二)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1、资金的筹集。如何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银行协调联动、共同投入的良好格局,解决保障性安居工程“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如何确定地方配套政策,如何科学确定省级配套政策和标准。具体到地方是吃饭财政,公共财政预算投入只是一句空话,应加强:①配建政策要硬;②土地收入、住房公积金提取要真正到位,必须加强省级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监管;③公共财政预算,特别是工作经费、机构编制,省级应有强行规定约束地方政府。

2、资金的分配。如何完善现有的“因素+公式”的资金分配办法,科学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应结合考虑各地财政状况,合理调整系数,防止财政状况好的分配钱多,较差的特别是人口少的分配钱却偏少,形成恶性循环。

3、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主要是财政部门要改革监管方式,在住房保障部门设立专户,将资金及时拨付到专户,重点加强建设过程中的使用情况监管。而资金拨付时的前置限制,说穿了保障房建设本身程序复杂、难度大、各项目实施单位都不是很积极,如果资金使用要求过于苛刻,加上财政不能及时拨付,导致帐上的钱用不下去。

(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可持续管理

1、在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进入退出机制,促进公平分配,让保障房住得进,也退得出方面:保障房只有产权归政府,只租不卖,严格准入条件,严格动态管理,对保障对象的无理诉求要进行严厉打击,并且上下一心,口径一致,才能确保该项工作的可持续管理。

2、保障房空置的主要原因:不是真正无人住,而是交通及生活不便,给入住对象增加额外负担,造成雪上加霜。

3、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入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方面:关键是政策支持,应鼓励“闯”、“试”,别动不动就用条条框框卡、查,否则没人敢“试”,上面怎么鼓励也于事无补。

4、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关键是如何核对对象的收入及财产状况,实行差别化租金,缺少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5、对共有产权试点的考虑和想法。

不宜强行推广。因:①租金难收缴,理论上可按比例收缴,操作起来影响因素很多;②物业管理费难收缴,主要是权利人的义务履行有困难(公有部分产权人);③维修责任难划分,有扯不清的皮。

6、推进棚户区改造的难点。

①融资难。前期征拆资金需求量大,而银行恰好设制许多条件都是项目前期难到位的(如“四证”:土地使用权证、工程用地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银行融资要求先要有省下达的棚改计划,而计划一下达考核时间节点严,实施中不确定因素多,很难按预期时间推进,导致不能完成目标任务,而考核上要问责。想提前先行启动棚改项目,达到一定条件再作项目计划申报,而银行融资又设定了条件,融资不到,拆迁补偿资金不能对付,拆迁工作不能完成,项目实施也就推不动。结果是实施单位很无奈,左右不是。

②棚改项目中产权形式复杂,政策打架,难完整到位。如商业配套的土地取得形式、补交土地出让金程序;商业地块的招、拍、挂,如何与项目同期建设;如何便于开发商统一开发,避免开发商担心,难啃的要我们做,赚钱的是别人干。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5

【关键词】保障房;保险资金;发展难点;解决办法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情况

保障性住房是指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在政府实行分类保障的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房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共租赁房。我国“十二五”纲要规划指出,我国要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将重点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继续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增加限价房供应。2011年保障房开工量1000万套,2012年全国保障房开工规模不低于700万套,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期,20%的住房群体将被保障房覆盖,而在一些大城市,这一覆盖面还将有所扩大。

二、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可行性分析

(一)从两者各自的需求考虑

(1)保险资金需要拓宽投资运用渠道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两个主要来源。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承保利润是其主要来源。但是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开放程度的增加导致费率水平的降低,以及投保人对保险保障作用期望值的提高,承保利润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这就必然要求保险公司依靠资金运用获得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利润的亏损,促进保险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2011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43万亿元,保险资金首次突破6万亿元,前三季度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5.3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拓宽,不仅局限于银行存款和债券,股票等,逐步涉及基础设施的债权类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等。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善,保险业发展时间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还不合理,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结构仍以银行存款和债券为主,这两者能占到总投资的70%,投资结构有待于继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又一大出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机会,分散资金投资风险,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和财务的稳定性。

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低风险和收益稳定的特性,符合当前保险资金资产负债配置的需要。保险基金具有负债性质,虽然现在由保险公司掌控,但是将来要以赔款或给付保险金的形式支付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此必须保障保险投资的安全性。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安居工程,有政府的保障,风险性小,同时收益也稳定,因此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风险相比于其他投资渠道,更安全。

(2)保障性住房需要解决资金短缺瓶颈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采取的是中央下达计划、各级政府负责筹集资金的运作模式。目前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拨款约占总投资的10%;二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约占10%;三是各地政府土地出让金中划拨10%-20%。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资金大约为1.3万亿元,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将承担5000多亿元,剩余的8000多亿元要通过社会资金进行融资。保障房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极大的财政压力,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0年新《保险法》中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中规定可以投资不动产,为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确立了法律依据。

2010年9月颁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范。其中规定: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并且首次明确不动产的投资比例,投资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投资于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这进一步为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扫清了障碍。2011年底我国保险业的资产总额能达到6万亿。因此,理论上将有最高6000亿元可用于不动产投资,将有1800亿可用于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巨大的保险资金可以有力的支持保障房的建设。

(三)现在已经有的相对成功案例

2011年3月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的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次投资计划拟募集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在上海市区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该债券投资计划是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后的第一单不动产债券投资计划,开创了保险资金以债券方式投资不动产的先河。

2011年5月,中国平安与上海城投控股推出7年期“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募资约30亿元,用于支持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具体用以支持城投控股在上海投资建设的松江、青浦等保障房项目。经专业机构预测,此计划将为城投控股保障房建设项目节约财务成本约7000万元,降低了保障房的建设成本。

三、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虽然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可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缓解保障房融资困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可行性,但是由于保险资金的合理利用关系到广大保单持有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一定要谨慎安全充分利用保险资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险资投资保障性住房还存在很多障碍,而不只是理论上一拍即合的搭配,主要归纳如下:

(一)从收益率方面分析

保障房,是保障低中收入者的房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住房,这就决定了房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不可能有太高的收益率。目前保险资金投入保障房建设规模最大的“蓝德计划”,运作过程却并不成功。这项计划是在2011年6月由中国太保、国寿、平安在内的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通过发行债权计划,募集资金后将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方式运作,参与投资的保障房建设的保险资金规模在300亿元左右,用于当地保障房建造前的拆迁、管线铺设和道路建设等,同时以土地出让金作为该项目还款的来源。目前该计划的筹募资金计划遇到了阻碍,到2011年11月中旬,该项目的前两期资金共募集到210亿元,完成了原计划的七成左右,出现阻碍的主要原因是收益率问题,险企担忧风险和收益率不匹配。目前险资投资保障房的收益率,大都在6%左右,而5年期大额协议存款利率为5.6%左右,一些小银行协(下转第77页)(上接第75页)议存款利率已经超过6%。投资保障房的收益率与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相差不多,优势不大。这种情况下,险企为了规避风险,更愿意选择把资金投资于银行。虽然投资保障房可以在较长时期内满足保险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但是从偏低的投资收益率来看,如何合理设置投资方式,提高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收益率是一大难题。

(二)从制度和法律环境上分析

我国保障房性住房制度起步较晚,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总体规划,资金来源,项目收益以及退出路径,收益率还未有明确规划,运作模式尚不清晰,法律环境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资金的积极介入。虽然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都向保险资金伸出了橄榄枝,但是目前成形的项目依然很少。首先,保险公司自身出于安全性,对保障房项目的要求很严格,同时保监会对保障房项目的审批又很严格,在这样的双重筛选下,能够获批的项目自然很少。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中规定,保险资金可采用股权、债权、物权等方式投资相关不动产,但是相关操作细则和流程仍然不完善。

(三)从投资安全性上分析

虽然保障性住房融资政府充当最后债务人,但是保障房投资未来收益会用来保障哪部分贷款尚不明确,同时保障房建设投资的回报期限长,法律制度不完善,其运作模型尚处于摸索阶段,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对其投资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完善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建议

(一)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首先要发挥政策主导作用,对保险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尤其是在收益率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对保险投资优先予以偿还,确保险企投资保障房有稳定的收益,提升险企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保证保险资金的合理运作和政策的成功实施。

(二)保监会及其他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规范保险资金的具体运作。同时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为险资投资保障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保险公司要认真做好保险资金的安全管理,全面客观的对保障房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注重提高资产配置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将期限、收益要求等与负债特征相匹配的资金配置于保障性住房资产,以防范收益性、流动性等方面错配风险的产生。

保险资金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是保险资金多元化配置的一部分,赚取高额利润并不是目的,追求资金的规模效应,寻求稳定和长期的收益来源才是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初衷。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越来越完善的运作和保障机制,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终会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陶键.保险资金如何涉足保障房[n].解放日报,2011-08-05.

[2]王星,席友.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06).

[3]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10).

[4]刘欣琦.浅议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n].中国保险报,2011-03-30.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

“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谐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什么是和谐社会?尽管人们对和谐社会划分的标准不同,但对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认同上基本是一致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公平与正义、协调与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大同小康”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的社会,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成员都不会因为他的地位、职业、出身、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推行的是“一国两策”作法,即“对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农民是另一套政策”。社会保障的“一国两策”实际上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以外,广大农民没能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利,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到目前为止,除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外,绝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的形式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只有少数地方实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保险。到2003年止,我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参加养老保险的不到农村人口的10%。我国于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4年6月,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共筹集资金30.2亿元。至2005年1月底,中国只有8个省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1206个县(市)。在已开展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有473.3万村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这些数据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保障内容单一,与城镇居民保障水平相比有天壤之别。据2004年劳动部和民政部统计年鉴显现“城镇劳动者(包括私企、个体、离退休人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1765元,而农村劳动者仅有14元,城乡比例高达126:1这是城乡差距比例最大的领域。”②

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需要落实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极不公平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格格不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只有公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能到来,否则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一句空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认识和谐社会的一个视角,只有当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会到来。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14条增加一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九五”计划提出,我国“到201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十五”计划明确规定了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则。“十一五”规划郑重提出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勿庸置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公平社会应当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不受民族、性别、职业等等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和限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把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范围外,农民基本生存权利都不能得到社会保障,和谐社会无从谈起,社会再发展,也无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只有在和谐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公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真实体现。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如果没有一个包含广大农民在内的从养老到医疗、失业等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就会缺乏坚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或者说,离开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2.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唯有社会和谐,才有社会稳定;唯有社会稳定,才有社会和谐。一个连稳定都有问题的社会,无法建立和谐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保障民生对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古今中外,人类的一切冲突和战争,大多是由不和谐因素引发的。我国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的敏感阶段,社会保障的“一国两策”如果继续实行下去,势必使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进一步加剧,达到一定的程度将有可能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保障农民最低的生活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村和整个中国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转贴于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绝不能回避。公平与正义、协调与有序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必须做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工作:

1.加强立法工作。社会保障立法先行或依法推行,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很重的“非法制化”色彩,也没有体现出其公平与正义性。作为政府必须通过立法工作和程序,把广大农民纳入由国家所编制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之中,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的轨道,强制农民参加农村社会保障,使农民从自愿投保到强制性缴费的转变。要公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社会保障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以法律形式规定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性质和组织结构;规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行办法;规定政府扶持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方式等等,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法可依。

2.做好宣传和规划工作。农民社会保障意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和组织要强化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农村的宣传教育规划,按照“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优越性宣传;要建立社会保障宣传日,确立宣传主题,扩大宣传效果,让农民了解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要加强政府的督促和检查力度,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范围,努力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须把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配置社会保障资源。一方面,对保障项目、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保障对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

3.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切实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推进由财政支撑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在资金筹集上,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如何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公益金收入和投资收益。要在国家的财政预算中,根据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在财政支出中公平地划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才能确保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足额到位。另一方面可以接受社会对保障事业的捐助、部分罚没收入、土地的转让费、公益金收入和投资收益等,都可以吸收充实到社会保障资金中来。国家还要可以通过开征新税源或完善有关的税收制度,以保障农村社保资金的来源。建议财政部发行社会保障特种高利率国债,提供适合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特种建设项目。

4.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保值和安全。2000年,政府做出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现其保值增值。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理事会较好地实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目标。应强调资金的专用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对违规者应严肃处理,追究其法律责任。此外,必须设立全国统一社会保障账号,国家为每个农民建立完全个人账户制,政府每年为他们支付一笔社会保障金,农民不论前往何地工作和生活,账户随其工作地转换而转移。强制社会各种经济成份的用人单位、企业必须为农民工存入一笔社会保障金,直接注入个人账户。

5.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应尽快建章立制,以规范、具体、配套的政策措施保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有财政、劳动、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负责规划、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和资金征收、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资金保值增值的策划。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资金筹措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社会保障实际工作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监督和检查,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要加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四级平台(市、镇、管理区、村/社区)的网络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协管员队伍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总之,尽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做许多工作、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勿容缺失。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的范畴外时,就武断地宣布和谐社会的到来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01).

②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2).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7

老龄化问题凸现,公民养老保障条件差异悬殊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将近1/8),比提高约0.4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等11个省市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今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年均800万人的规模递增。,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统计表明,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类家庭达到了48.9%。无论城乡,“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与“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全国来看,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覆盖了很小的范围,据统计,70%以上公民未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之下,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全国与地方养老保险金制度设计中,不同类型人员享有的养老资金标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以及非就业人员享受的养老资金标准)之间差距悬殊。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因与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直接挂钩,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却缺乏合理增长机制,导致两者差距日益增大。另外,由于当前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只考虑各种就业人员,导致非就业人员与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也完全处于不平等状态。

整体上看,当前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差异悬殊的普遍现象,折射出我国老年人在养老待遇方面因身份不同而出现的严重不平等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建立系统的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

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有效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现,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在社会系统中,任何主体(无论是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还是人类)客观上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所以,无论是老年人生活还是老龄事业及老龄公共服务,也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实力能够承担普惠化与均等化的基本老年保障(老年生存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其公民进入人生的老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前,还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化、均等化的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的享有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基本老年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并使我国不稳定的出口依赖型(外需拉动型)经济系统,向稳定的内需拉动型经济系统转化。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央应当尽快将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措施,作为刚性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绩效指标之一;应当在普惠化、均等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体制下,通过建设部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使跨地域自由流动的任何公民(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居民身份证或公民卡实现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一卡通”;应当建立可持续(如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重大老龄问题的预测、决策、管理做到“胸中有数”。为此,在设计和实施老龄系统工程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中,各级决策者应当澄清以下几点认识:

(1)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不是指当前就要实现所有养老保障内容的普惠化、均等化,而是指事关老年人起码的生存安全(“低端安全”)的那部分养老保障。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老龄事业与老龄公共服务的多样性。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产品(包括资金与服务等)供给上,有不同的侧重,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2)认识和解决老龄问题,不但要算货币账(易衡量价值、有限价值),更要算货币不可衡量的超货币帐(难以衡量价值、不可衡量价值乃至无限价值)。

(3)在老龄系统工程框架下,养老保障包括资金保障与非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以资金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养老保险金、老年津贴等;非资金保障,是以非资金非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老年公寓等。非资金保障有些是直接提供的,有些是从资金保障转化过来的。

(4)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作为雇主的公民。

(5)基本养老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应当尽快上升为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而不应当仅仅在政策层面。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8

原本,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适用房投资额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但突然,被称为“国十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0年出台之后,保障房开始“走红”。

前所未有的是,在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之中,“保障房”被政府提到比“商品房”更靠前的位置。

在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看来,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保障房被赋予了商品之外的其他属性:“2010年之前,建廉租房花的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到了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确切数字成为了政治任务。”

让保障的归保障、让市场的归市场,“商品房+保障房”的双轨制已经被广泛认定为未来中国住房问题的解决方案。

然而,仅仅提高保障房的地位是远远不够的。保障房推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仍然离不开各利益方的博弈。一线房企几乎全部通过各种途径纷纷介入保障房开发,更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商品房受到限制的当下,保障房将会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大的一块蛋糕。传闻之中,保障房的利润也远远不止是3%-5%这么简单。

难道,保障房真的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救命稻草?

钱从哪里来?

“目前,各方利益还是没有协调好。”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的话意味深长。

实际上,对保障房项目最关心的当然是中央政府。2011年,中央政府提出要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2012年,这个目标变成700万套。为配合落实,从住建部、国土部、再到财政部,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力保保障房的建设。

很自然,在“保障房项目中,中央和地方争论最激烈的一点,就是谁应该投更多的钱。”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副总监何田告诉《英才》记者。因为,根据住建部住房保障司的数字,2011年全国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近1.3万亿元。

这1.3万亿中,除了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财政部、住建部下发的文件写明:地方政府的公共预算、公积金增值部分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10%均将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此外,已经公布的数据还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526亿元,新增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1751亿元,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发放贷款265.88亿元,三者合计为3542.88亿元。也就是说,剩下的一万亿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普遍的观点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不可能给保障房提供太多的帮助,因为2011年信贷投放本身就很少。但何田认为,即便如此,国家对保障房项目仍将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新增开发贷下降了50%。那么这50%都是些什么?另有数据表明,保障房贷款占整个开发贷的50%。这就意味着,现存的开发贷几乎都贷给了保障房。所以,银行是有倾向性的。再看信托。2011年下半年,政府叫停了很多信托,却没有叫停涉及保障房的信托。”

“公租房基金在欧美是比较成熟的方案。现在,通过信托等方式融资,中国企业成本很高;而同时,Cpi2011年上涨5%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让老百姓有8%的回报,大家一定是愿意投的。让老百姓把炒房的钱用到公租房建设的概念很正确,但其中,银行的既得利益太多。这样的基金会妨碍银行赚钱。”朱中一认为,名正言顺的公租房基金其实比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要有效率得多。

无论如何,2012年的保障房资金压力要远远大于2011年,而在资金来源尚未得到明确之前,就将保障房视为房地产行业的救命稻草,似乎为时过早。

房企的算盘

“说万科做保障房利润很高,完全是个误解。”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对《英才》记者表示。但众多事实证明,一线房企纷纷介入保障房,看中的仍是利益。

首先是众多保障房占比过高的地块流拍。这一现象揭示了房企的简单心思――无利可图。于是,为了让房企投身其中,政府想了很多办法。2011年,政府机构相关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在整个中国,任何商品房项目开工均要求“四证齐全”。仅仅是为了四证,至少就需要4个月时间,到银行申请开发贷款的审核至少也要2个月。可如今,在某些省市,为了加快保障房的开工,甚至允许保障房项目先开工建设,再补办相关手续。

“保障房成了房地产企业在商品房销售减速的情况下,保障现金流的项目。也许,它不是盈利项目,但至少是规模项目、现金流项目。”毛大庆指出。

在房地产商眼中,保障房尚有公租房、限价房之分。而实际上,限价房全程由政府主导,在土地出让时就已被政府限定好地价、房价、建设标准和销售对象,开发商只是做“代建”。由于限价房可以直接上市交易,故而受到房企青睐。

“2011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400万套是棚户区改造,400万套是公租房,200万套是可以买卖的限价房,比例很小。未来,整个保障性安居工程中,限价房的比例仍将继续下降,公租房才是政府认定的主流。”在何田看来,限价房最终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届时,房企的心态将再次发生改变。

而公租房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中推动难度最大的。毕竟,公租房建设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后需要长期管理。目前成形的模式是企业建好、政府回购、由政府负责管理。“公租房肯定是最不好做的,要跟政府结账,后面还有一大堆事儿。”首创置业总经理刘晓光告诉《英才》记者。

“大企业应该去做保障房。但是,让企业履行责任、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不对的。解决社会保障的主体还是政府,推动力也是。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设计一个好的制度,让企业有兴趣参与。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的制度设计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毛大庆说。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始终没有做保障房。”刘晓光说:“即便是有利可图的限价房,其销售过程中仍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政府不让卖,要审查资格。等政府审查完了,时间都过去好久了。”

然而,从数据上看,专做保障房的企业利润率相当高。上海城投控股、北京金隅股份、贵州中天城投等企业,2011年的财报都十分亮丽。“保障房不是谁都能做的。很多项目都在区政府手里,竞争要通过固定的渠道和关系。更多企业是为了有活干才接下保障房项目。特别是一般城投企业,又搞开发又搞施工,能够拿到施工利润。”刘晓光点出个中关键。

实际上,即便面对保障房,真正有诱惑力的还是土地。如果说,很多企业最初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政府的宣传需要,那么现在,通过保障房项目,房地产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经营性用地。包括绿城中国、五矿置业等房企都做过类似的项目。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9

现实问题

――开工不易竣工更难

2011年3月,国务院提出2011年我国要新建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包括4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限套型面积、限价位)、160多万套廉租房、22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然而,一季度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为10.8%,随后地方政府在监管层重压之下开工率在三季度实现猛增。2011年7月底,辽宁和陕西两地的保障房开工率就已超过100%,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而到9月底,提前完成任务的省份达到15个。住房城乡建设部10日公布了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了年初计划的目标任务。

然而,几乎就在宣布全年保障房1000万套开工计划已经实现的同时,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承认,1000万套已开工房源中,约1/3开工较早的项目以及体量较小的项目初步完成结构封顶;1/3开工较晚的项目完成地基,开始地上部分的建设;其余的确实存在“挖坑待建”和比较急促开工的情况。而包括钢材等上下游产业的持续下滑让业内对于开工率的真实性一再表示质疑。更有开发商向媒体爆料称,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拿地次日便紧急审批开工许可证的情况。为此,住建部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此类房屋年底前务必完成地基结构的施工。

对于住房城乡建设部10日公布的消息,业界普遍表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按时完成保障房开工并不困难”。但相对于开工数据而言,更让市场关心的是,2010年的590万套保障房开工后是否已经建成?相关部门迄今尚未相关竣工数据。

事实上,相对于商品房,保障房开工的门槛并不高,保障房项目投资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仅为20%。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就可以成为支撑开工的重要保证,而开工之后,要实现按时竣工,保障房的后续资金如何保证到位是关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在新增4万多亿元人民币贷款的情况下,除国家开发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新增保障房贷款仅占新增贷款约1%,商业银行因保障房建设“盈利有限”而态度谨慎。

相比开工率,应更看重竣工率,保障房建设从开工到后期建设各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地方政府为筹集开工所需的资金已经颇费周折,后续所需资金量更大,这对地方政府而言将是更大的压力。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报告》显示,在房企百强名单中,仅有30家在2007年至2010年参与了保障房建设。从长期而言,还应考虑如何把参建企业的资金还给企业,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进来,解决保障房项目长期资金来源问题。

公平分配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保障房建设不易,分配更难,这是个公认的事实。比如在陕西山阳县,曾出现过在900多户经济适用房申请人公示名单中带职务者多达100多人的情况,这些“团购者”中不乏“乡长、镇长、执法队长、所长”等;而在深圳的一次检查中,曾查出有300户涉嫌造假骗购保障房,其中有一些造假家庭的资产甚至超过了百万元人民币。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案。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0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称,在全国16个城市中,2010年开工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出租2.97万套,其中就有4407套廉租住房被违规租售或另做他用,有4247套廉租住房被分给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开着豪华轿车住保障房,或者将分配的保障房转手出租。就连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日前也坦言,由于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出现了骗租、骗购的情况,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申购保障性住房的行列。

由此可见,把保障房分配和管理好,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是群众的热切盼望。相对而言,现在的保障房建设还是较为简单的环节。未来几年,保障房市场除面临资金、土地问题外,其后续管理中还存在分配、退出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就可能满盘皆输。

如何解决公平分配的难题,业界多有讨论。根据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房等不同形态的保障房,设置合适的门槛条件,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此同时,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也是一大难关,不仅仅是公租房需要专门的运营机构,经适房和限价房同样需要。在保障房公平分配方面,应更加严格审核准入对象、严格退出机制,增强符合条件者获得保障房的预期。

国务会议

――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2011年9月19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系列新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政府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保障房建设管理中的难题正逐一破解,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决心坚定不移。

针对公租房的建设标准和租金标准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标准由市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这无疑给地方推进公租房建设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基本标准,同时又给各地制定具体租金标准留有余地,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针对资金筹集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仅决定中央继续增加资金补助,同时给出了新政策,如公租房项目可以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统一管理经营,以实现资金平衡。众所周知,在保障房大规模推进过程中,由于公租房运营周期长、社会资金进入积极性不高,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新政策无疑为公租房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针对保障房质量谁来保障的疑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项目法人对住房质量负永久责任,逐步推行参建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终身负责制。让保障房成为放心房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政府的承诺,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无疑从制度建设上为保障房质量加了一道安全锁。

针对当前出现的借保障房分配变相进行福利分房的现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行为,切实纠正将保障性住房违规出售、转借、出租或转租、闲置、改变用途等行为。这给种种不法行为下了禁令,传递出政府坚决维护住房困难群体合法权益、确保公平分配的决心。

执行效果

――制度建设最为关键

可以说,保障房分配中接连出现违规或者骗购骗租现象,根源在于相关政策存在漏洞。业内人士曾尖锐指出,如果最终这些保障房不是给了专有的保障对象,而是演变成了特定权力阶层的内部分配,这对中国未来影响会很大。如果分配不公,不仅达不到保障民生的目的,还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在加快保障房建设步伐同时,更要重视保障房分配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保障房分配过程发生的种种违规行为,早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指出,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法规,规范投入、建设、分配、监管、退出等制度。此前,国务院副总理也强调,不仅要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建设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而且要通过健全制度把保障房分配好,这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是群众的热切盼望。如果把不好公平公正这杆“秤”,保障房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群众就不会真正满意。

实际上,各项配套制度并非没有。国务院已经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不仅对公租房、经适房等进行了规定,并明确要求,坚持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建立健全分配和运营监管机制,严禁以任何形式向不符合住房困难标准的家庭供应保障性住房。同时,有专家建议,应将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公正性列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应明确公布入住人口中,有多少是公务员、有多少是低收入者等指标。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篇10

我们不妨听听联泰大都会首席执行官贝克俊先生的看法。

《理财周刊》:全球金融风暴下,对于联泰大都会的美国母公司大都会人寿是否有冲击呢?目前的财务情况是否良好呢?

答:金融风暴是全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美国母公司来说,当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以目前的情况看,财务情况依然十分稳健。

大都会人寿(metLife)的三季报显示,其承保业务的收入(包括保费收入、费用收入和其他收入)达到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团体保险业务收入达45亿美元,同比增长30%。同时,目前标准善尔对美国打都会财务实力作出aa评价,穆迪投资则作出aa2的评级。截至第三季度,大都会资本溢出达60亿美元,公司的现金流充裕,持有现金及现金等值亦以第二季度末的140亿美元增加至210亿美元,这些均保障了公司的偿付能力。

《理财周刊》:对国内投保人来说,可能更加关心大都会人寿在华子公司联泰大都会的财务状况,您能否透露一下呢?

答:这确实是客户关心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联泰大都会的投资并未涉及海外市场,当然没有投资任何衍生产品,所以此次金融风暴没有对公司造成困扰。

由于联泰有较好的风险管理系统,未直接参与中国股市的投资,虽然在其他投资上也有亏损,但程度较轻,不会对公司资本运作造成任何影响。所有投保联泰大都会保险产品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

《理财周刊》:当下,全球金融局势动荡不安、前景未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如何利用保险更好地做理财规划呢?

答: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保险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保障,为家庭带来一份安心,在健康、生命、养老、教育等各方面未雨绸缪。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负债表、损益表,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保险需求。在投保保险产品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情况等做出选择。例如,年轻的时候,可以注重生命保障;单身人群不可忽略健康风险;人到中年后,不妨投保养老产品,以防活得太老。联泰的“乐活一生”产品就是一款终身年金保险,可以持续领取年金和分红直至身故。

保费的支出同样是家庭花销的一部分,一般可以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15%。不过,这只是最基本的计算方式,对于高收入人群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还应特别对待,每份家庭保险规划都应度身定做。

如今的金融环境,其实是为保险市场提供契机。当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明白保险的意义。

《理财周刊》:当投资市场一片暗淡时,投资类保险产品自然难逃厄运。特别是投连险账户亏损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您认为原因何在?应该如何避免呢?

答:联泰大都会的投连产品在2007年销量很好,我们很少接到客户有关收益情况的投诉。我想,这与销售产品时,保险人、银行理财员的讲解密不可分。联泰的原则是只让有经验的人销售投连产品,对于刚入行的新人则不允许。因为投连产品的收益是无法保障的,可能造成亏损,这需要明确说明。如果纠纷发生,很可能是客户误解了其存在的风险J生,保险公司有不可推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