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十篇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十篇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05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1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4.23.0067

1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种类较多,本文主要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水稻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分别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

1.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为害水稻部分也比较多,同时根据为害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又分为很多种。比如为害水稻幼苗,就称其为苗瘟,为害叶片就称为叶瘟等,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苗瘟主要表现:稻瘟病发生在苗期,一般都是在水稻幼苗3叶之前,症状表现是发生幼苗根部往上变成黑色,叶片颜色逐渐变深,慢慢变成红褐色,最后导致整株幼苗死亡。苗期发生稻瘟病如果防治不及时后果非常严重,一旦整株幼苗发生死亡,就会直接造成水稻减产。水稻叶瘟表现:叶瘟肯定是表现在叶片上,叶片发生稻瘟病的时期可以从幼苗开始,一直到水稻抽穗之后都有可能发生,该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少数侵害叶鞘,其症状主要是叶片出现病斑,有的出现梭子型的病斑,有的则出现不规则病斑,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不规则病斑出现,一般应该是发生了急性叶瘟,要及时防治;穗颈瘟表现:穗颈瘟主要发生在穗颈部,发病后水稻穗颈变成黑褐色,严重的导致水稻穗颈干枯腐烂。穗颈病极容易导致水稻减产,并且影响水稻商品性。

防治方法:要选用抗病能力强及生命力强且具备高产能力的良种,选用良种后要进行必要的种子处理,降低种子后期发病的几率。

药剂防治:每亩建议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公斤对水50~60公斤,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公斤对水50~60公斤,或30%稻瘟灵0.15~0.2公斤对水50~60公斤喷洒。

1.2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也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以为害水稻叶片为主。一般患病初期水稻叶片边缘出现斑点,而后逐渐沿着叶脉变得苍白,最后变成灰白色枯死。白叶枯病一旦发生,特别容易影响水稻结穗,从而影响水稻产量及质量。该病主要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多数以叶枯型为主。

防治措施:除了选用抗病品种,还应该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降低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药剂防治:20%“噻森铜”或20%“噻菌铜”悬浮剂,按亩用量对水进行叶面喷雾,亩用药液量不低于45公斤。一般为发病初期施用第一次,7~10天后施用第二次,连续防治2~3次。

1.3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也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有人称该病为花脚秆,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是以南方发病几率最高,这和南方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纹枯病发生初期主要表现是,在接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绿色斑点,斑点较小,慢慢地病斑逐渐变大,最后变成灰白色,但是病斑边缘呈褐色。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要注重水稻的合理排灌,不要长期深灌,同时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尽量做好各项水稻田间管理工作。

药剂防治:每亩用10%井冈・蜡芽菌(真乐)悬浮剂150毫升,或25%井冈・蜡芽菌(真乐)可湿性粉剂80克,或20%井冈霉素粉剂100克;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乳油20毫升,或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2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对水40公斤对准稻基部发病部位喷雾。

2水稻虫害

水稻常见虫害主要介绍一下稻飞虱、稻苞虫、稻纵卷叶螟。

2.1稻飞虱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同时注意因地制宜选种。

药剂防治:前期用药以长效杀虫剂为主。火电(70%吡虫啉)、阿达克5号(20%啶虫脒)前期使用不仅能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还能兼治稻蓟马,防效15~20天。

2.2稻苞虫

稻苞虫又名稻弄蝶、苞叶虫,属鳞翅目,弄蝶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多种禾本科杂草。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吃完。

防治方法:以选用抗虫害能力强和抗逆行强的品种为主。再者建议要及时清理掉越冬稻苞虫寄主,针对杂草可以进行焚烧处理。

药剂防治: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10~20头时喷药,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Bt乳剂150~20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100公斤常规喷雾,或对水5~7.5公斤低量喷雾。

2.3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分布非常广泛,其幼虫主要以侵蚀水稻为主,该虫害还可危及大麦、小麦等作物。水稻受到该虫害侵蚀往往导致开花结实困难,千粒重下降。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2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防控措施;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544-06

目前全世界有122个国家种植水稻(oryzasativa),约5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世界水稻的总播种面积约为1.57亿hm2,亚洲占世界稻谷总面积与总产量的90%[1,2]。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稻谷总产量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0%[3]。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4]。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经济损失达400万~500万t,且主要以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等病害以及稻飞虱(nilaparvata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三化螟(Scirpophagaincertulas)等虫害发生最为普遍[5]。

广东属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广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随着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为稳定发展广东省粮食生产,广东省政府于2009年在《关于印发建设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农[2009]178号)中明确了包括从化市、增城市等在内的40个产粮大县(市),并提出了各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水稻是广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历史悠久。2010年,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7.12%,稻谷产量则占粮食总产量的80.56%。近年来,广东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为害程度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2010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860.68万hm2·次,经防治后实际损失稻谷50.12万t,占当年稻谷总产量的4.73%,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基于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逐年加重的态势,广东省在水稻主产区建立了包括韶关市、惠州市、汕尾市、阳江市、茂名市、清远市、湛江市、揭阳市等在内的20个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为掌握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本研究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开展了1992-2010年间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这对广东省制定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概况

水稻作为广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历年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率均在76%以上。但水稻种植面积却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386.02万hm2下降到2009年的195.27万hm2,30年间下降了190.75万hm2,下降了49.41%(图1)。

从稻谷产量来看,广东省稻谷最高产量出现在1998年,为1688.53万t,最低产量出现在2008年,为1003.30万t。由于受自然灾害、劳动力和物质投入减少等因素影响,广东省稻谷总产量也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9年稻谷总产量为1058.10万t,比1978年的1328.56万t减少了270.46万t,比1990年的1687万t减少了628.90万t,比2000年的1528.53万t减少了470.43万t。但从历年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率来看,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率始终维持在80%以上(图2)。

2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状况

根据水稻病虫害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仅对广东省1992-2010年间的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进行了分析。

2.1发生面积

1992-2010年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总面积为11344.73万hm2·次,且呈现波动式增加趋势。1992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为451.01万hm2·次,2010年则达到860.68万hm2·次,增加了90.83%。而从病害和虫害来看,1992年广东省水稻病害发生面积为196.10万hm2·次,占水稻病虫害面积的43.48%,2010年则为237.45万hm2·次,占27.59%。但广东省水稻虫害的发生面积则从1992年的254.91万hm2·次上升到2010年的623.23万hm2·次,占水稻虫害比率分别为56.52%和72.41%(表1)。由表1可知,广东省历年虫害发生面积明显重于病害,且有虫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增加、病害发生面积所占比率逐年减少的趋势。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以及纹枯病为主。1992年,四者发生面积占广东省水稻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79.08%,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81.95%。此外,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大虫害发生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其他病虫害发生面积则基本保持稳定(图3)。将19年间各病虫害发生面积进行平均,它们占水稻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比率分别是:稻瘟病4.67%、纹枯病22.31%、白叶枯0.67%、三化螟12.90%、稻纵卷叶螟23.16%、稻飞虱20.77%、其他病虫15.52%(图4)。

2.2为害损失

由表1可知,1992-2010年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并经防治后实际粮食损失共计达467.33万t,因病害实际损失191.71万t,虫害实际损失275.62万t,且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92年,广东省因水稻病虫害、水稻病害以及水稻虫害发生造成的实际粮食损失分别为18.19万t、10.46万t、7.73万t,到2010年则分别增加到50.12万t、16.37万t和33.75万t,分别增加了175.54%、56.50%和336.61%。而除个别年份出现特别情况外,广东省历年病虫为害单位发生面积造成的实际损失最大的是白叶枯,其次是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三化螟以及稻纵卷叶螟(表2)。

2.3发生程度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广东省历年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均表现为中等或中等偏重程度。除白叶枯发生程度历年均属中等偏轻及以下外,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属中等偏重程度;稻瘟病、三化螟则属于中等及以下程度(图5)。由此可见,在广东省上述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均应受到高度重视。

2.4地区分布

从2010年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及实际损失在各城市的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在80万hm2·次以上的地区包括揭阳市(83.67万hm2·次)、茂名市(84.51万hm2·次)、湛江市(80.06万hm2·次),发生面积在60万hm2·次与80万hm2·次之间的地区包括梅州市(60.95万hm2·次)、江门市(60.13万hm2·次)、河源市(60.07万hm2·次);发生面积在30万hm2·次与60万hm2·次之间的地区包括韶关市(55.17万hm2·次)、阳江市(47.19万hm2·次)、肇庆市(45.74万hm2·次)、惠州市(44.01万hm2·次)、潮州市(39.14万hm2·次)、云浮市(36.03万hm2·次)、汕尾市(30.76万hm2·次),其余各市均在20万hm2·次以下。而实际损失方面,损失量在3万t以上的地区依次是阳江市(8.09万t)、江门市(7.50万t)、湛江市(5.03万t)、茂名市(4.36万t)、潮州市(3.04万t)(图6)。

3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3.1害虫迁飞性

由图3可知,广东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发生面积在2002年以后均有大幅增长,这与水稻害虫的迁飞性具有一定关系。如2008年4月上旬以来,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大量迁入我国南方地区,导致华南稻区虫量迅速上升,农业部紧急部署防控,尽可能控制水稻危害损失。2009年9月以来,广东省晚稻重大病虫害严重,呈现发生范围广、发生量大、为害程度重的特点。

3.2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都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6-8]。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广东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总体趋于一致,且其气候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温日数增加,高温酷热;低温日数减少,暖冬突出;降水变率加大,旱涝灾害频繁[9]。此外,温度、降水在不同地区变化差异也较大,如粤东北地区,1995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0.0℃,2010年则为21.8℃,升高1.8℃;粤东分别为21.6℃和22.3℃,升高0.7℃;粤中与粤西则分别升高0.2℃和0.3℃。年降水量方面,1995年,粤北、粤东北、粤西北、粤东、粤中以及粤西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506.9、1171.0、1766.4、1512.2、

1752.4和2082.9mm,在2010年则分别为2104.4、1416.1、1419.6、1350.3、2353.6、1952.3mm,年降水量变化最高达600mm以上。全球变暖以及降水格局的年际变化必将导致病虫的越冬基数增大,利于“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并最终导致病虫害的暴发。

3.3施用化学农药

长期使用、不合理用药等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是生物灾害加重为害的重要原因。为控制水稻虫害,农民不合理地增加防治次数和剂量,杀虫剂的长期使用,使部分水稻害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此外,大多农民在病虫害防治上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普遍存在“重虫害轻病害,重后期轻前期,重药剂轻综合防治”的现象。而从季节性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来看,水稻生长前期防治虫害时因不适当地施用某些杀虫剂会同时杀伤蜘蛛、寄生蜂等有益天敌,从而可能增加虫害的发生机率[5]。

4防控措施

4.1加强病虫害的宣传与预测预报

水稻病虫害防控不仅要向农民宣传,也要向各级领导宣传,通过宣传使大家都重视病虫害的防控,以达到全面防治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进行广泛宣传,明确防治对象、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此外,为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害情况,各级植保部门及基层农技站应做好病虫害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出病(虫)情预报,分类指导病虫防治。同时,各城市测报站应充分利用广东省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录入病虫害监测数据,通过病虫发生趋势图及专家推理,实时进行病虫害预警的多通道,让相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农民能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4.2科学合理用药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病虫害严重发生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为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有益生物因子的作用,把农药对环境公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一是选用选择性农药。即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对害虫防效高,但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如杀虫双、杀虫单、巴丹、叶蝉散、速灭威、混灭威、马拉硫磷等具有一定选择性,对螟虫或稻飞虱防效较高,而对天敌(如蜘蛛)影响较小,同时应避免长期单一用药。二是科学用药。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农药作用机理以及尽可能保护天敌等选择合适农药剂型与施用方法。如防治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叶面病虫提倡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茎中下部病虫可用粗雾;为保护叶面天敌,可采用根区施药、秧苗根部蘸药等。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对稻谷品质要求,选择性地开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

4.3扩大统防统治范围,提高专业化水平

广东省于2009年明确了40个产粮大县,2010年确定了阳东县、惠东县、梅县3个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和乐昌市等34个示范区。2010年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为195.27万hm2,而2010年统防统治的目标只有3.33万hm2以上。可见,无论是示范区覆盖地区以及统防统治面积均还存在很大缺口,需要进一步扩大,并积极争取统防统治的政策、项目扶持,认真做好典型引导和措施推动等工作,切实提高统防统治专业化水平。一是严格按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成立要求,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示范户、农资经销户、农技人员、种田大户等成立从事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服务的合作社和专业户,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形式的统防统治队伍;二是要帮助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制订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和防治效果评价标准等[10]。

4.4推广应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技术

ipm技术是指在水稻生产上实现仅靠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防治手段向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态环境调节、抗性种源利用等方向发展的一类综合管理与控制病虫害的技术,以实现水稻生产的持续、高效和环保。但目前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民对ipm技术了解不够,致使ipm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ipm成效展等渠道,向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大力宣传ipm技术的意义和成果,以增强他们对ipm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ip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5大力推广水稻生态种植技术

目前,鸭稻共作、稻鱼(蛙、蟹、虾)共生技术等稻田立体种养技术、稻田间套作技术、在稻田中释放赤眼蜂以及安装频振灯等技术均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并且在很多地区得以推广。稻田立体种养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鸭、鱼等动物的捕食来控制一些媒介昆虫(即消除和切断传播途径),以间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可以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和黑尾叶蝉,从而间接地减少由上述昆虫携带传播的条纹叶枯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黄萎病等水稻病毒病的发生[11]。而稻田中合理利用间套作、轮作等农业技术,改善群体小气候环境,同时,产生物理阻挡作用或“病虫稀释效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从而发挥天敌对作物虫害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大力推广水稻生态种植技术,通过稻田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来防治病虫害。

参考文献:

[1]张德胜,杨浩放,张振臣,等.沿黄稻区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8):93-95.

[2]杨子刚,毛文坤,郭庆海.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市场供求分析[J].调研世界,2011(5):19-21.

[3]陈波,范兵,陈科海,等.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论种质资源在水稻抗性育种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3):234-236.

[4]喻大昭,曹雅忠,杨小军,等.农业结构调整与水稻病虫害的持续治理[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68-72.

[5]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6]刘文栋,葛意活,何燕.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43-246.

[7]白慧.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47-49.

[8]侯婷婷,霍治国,李世奎,等.影响稻飞虱迁飞规律的气象环境成因[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3):142-148.

[9]杜尧东.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节选)[J].广东气象,2007,29(3):1-6.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3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2

前言

云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较早,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低湿阴雨天气,局部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因素影响,加上受周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导致水稻病虫害频发,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其中,双土镇主要的病虫害有:水稻螟虫、稻飞虱、稻苞虫和稻瘟病、纹枯病等,最传统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主要是喷施化学农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快速防治引发的病虫害问题,对提高水稻的产量有帮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无法实现水稻的无公害生产,不能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质量要求。因此,应该通过喷施高效低毒性的农药,结合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

1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1.1农业结构转型引起的水稻病虫害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稻田与非稻田病虫害之间的相互流通,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转型,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各种病虫害的快速发展,影响着水稻的种植产量,不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水稻。因此,传统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无法做到运用无公害的方式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所以,在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该从水稻种植的生态角度出发,对引发的病虫害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病虫害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并举。

1.2水稻类型多样化加重了水稻病虫害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增加了对水稻的需求,实现了水稻种植向着多元化的种植方向发展。为了促进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种植产量的增加,在种植区域内进行了多品种高产优质水稻的种植,使水稻由高产量、单一型的种植方式向着高质量和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对水稻的种植方式发生了改变,不能适应当前水稻种植发展的需要,并且多元化的水稻品种种植方式,降低了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一些新引进的水稻品种,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弱,导致病虫害频发,增加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难度,给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

2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措施

2.1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

要想实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必须要对种植的水稻区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水稻生长的周期内,对各个期间的水稻生长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工作,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水稻的病虫危害,并针对水稻的发病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水稻进行监测时,可以通过宣传、发放资料、网络等形式预测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为水稻病虫害的判断提供理论性依据,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应该对发生病虫害的水稻进行范围内的评估工作,让广大农户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重视,根据受灾的面积来采取适当地解决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由于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促进水稻种植业向着无公害的治疗方式迈进,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2.2运用生物和物理相结合的治疗手段

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运用生物治疗是当前最环保最科学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被广大水稻种植户广泛应用,通过对发病的病虫害进行研究,可以明确造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因此,应该运用农田释放的形式和研究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类药剂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以虫治虫技术,能够代替化学农药试剂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创新,利用声波和红外线等措施来对可能引发的病虫害进行干扰,防止病虫害的蔓延和繁殖。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对病虫害生存的习性的了解,采用红外线激光刺激害虫,使害虫的新陈代谢发生混乱,加剧虫害死亡的速度,提高水稻防病治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针对当前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病虫害问题频发的现状,应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对水稻田地中的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水稻生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突如其来暴发性病虫危害的发生,制订相应的技术措施,应对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农户解决在水稻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切实加强对植保工作公益性、社会性、防灾性、技术性于一体,在科技兴粮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对于发生水稻病虫害的区域,应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解,对水稻的生长周期进行监测,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水稻防治措施进行创新,确保水稻丰收,农民增收,实现水稻优质、高效、高产,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发展云阳县水稻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金兰,王华为,潘迎辉.无公害水稻中农药残留检测及其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21):16-18.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4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300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选择我国某些农作物种植示范园区为研究地点,分别采用针对性的病虫害绿色防护技术来进行农作物种植试验,具体包括稻田养鸭技术、性诱剂防治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生物导弹”以及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等,然后对相应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2方法

1.2.1稻田养鸭技术

顾名思义,稻田养鸭技术就是在种植稻田的区域内放养鸭子,借助鸭子来觅食稻田内的各种昆虫、杂草,同时也可以借助鸭子的走动来减轻水生杂草的生长,刺激水稻根系的生长,尤其适用于螟虫、稻飞虱以及叶蝉等病虫草害为主。该种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内。在本次试验中,在某地的66.7hm2稻田内采用了稻田养鸭技术。从5月份上旬时期开始,在水稻插秧之后的1周时间后,按照10只/667m2的放养密度来放养一些日龄为1~2周的雏鸭。在7月下旬,可以收回鸭子,必要的时候可以添加辅助饲料来加快鸭子的生长,同时需要随着鸭子的生长来逐步减少辅助饲料喂养的次数。待到8月份之后,即可进行田间水稻种植情况检查工作。

1.2.2性诱剂防治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诱杀农作物害虫的雄娥来降低害虫繁殖概率,减少其后代对农作物造成的持续性损害。一方面,针对二化螟的性诱剂防治技术的试验田应用而言,在二化螟处于主害代蛾期间,需要将内置有1个诱芯的诱捕器在每667m2范围内搁置1个,总共搁置20个,病虫害的防控面积可达到1.33hm2。

1.2.3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

在某地的粮油高产示范种植基底中,通过引入40盏太阳能杀虫灯来对试验区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进行研究。

1.2.4“生物导弹”防治技术

为了诱杀农作物试验区中存在的玉米螟虫害,可以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内安装100个“生物导弹”,以更好地监测玉米螟的实际情况;在玉米的抽雄期间,一代玉米螟为发展高峰期,此时通过采用“生物导弹”防治技术来进行防治。与此同时,除了没有采用“生物导弹”防治技术之外,在另一个同样区域同样面积的试验田中进行种植作业。

1.2.5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中的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主要是采用春雷霉、广苏云金杆菌以及井冈霉素等生物农业防治病虫害技术等也可以具有很强的防治效果;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则是通过监测、筛选和推广那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致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和效果。

2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后的防治结果如下:稻田养鸭技术的控草害率可达98.5%,对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的控虫率分别可达22.8%和25.6%;性诱剂防治技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8.3%,而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是非常理想,30个诱捕器中仅有3个扑捉到害虫,并且每个诱捕器中均仅有1头稻纵卷叶螟;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在设置有太阳能杀虫灯的水稻试验田中,其中的40盏太阳能杀虫灯可以实现对高达59种(7个目)农作物害虫的防治,每667m2范围内的产量达到625kg,这相较于未查杀水稻种植总量的581kg比较大,尤其适用于二化螟、水稻飞虱、金龟子类、大/小猿叶虫和哭楼等病虫害的防治,而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诱杀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该种技术的相应病虫害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以值得在当前的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生物导弹”对于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在投放640枚生物导弹之后,实际的控害面积达到了13.3hm2,在玉米抽雄期间,示范区的受害玉米植株率最高可达31.0%,对照试验区的病株率高达75.1%,防控率可达53.4%,尤其是在玉米的成熟期更为明显;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等也具有很强的防治效果。

3讨论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药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来实现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二者的有效平衡,避免因病虫害的防治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有利于显著提升我国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我国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2]。与此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同样具有防控时间长、效果慢等特点,所以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当前我国还缺乏关于绿色防控的标准调查法,尤其是无法进行长期效益的调查和统计,如水稻本身的产量就需要依赖各种科学技术的促进,但是绿色防控试验却具有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但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防治技术,其无法替代化学防治的地位,但是可以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次数。另外,绿色防控技术在现阶段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归属于植保技术,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投入和推广费用,所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科研费用[3]。

总之,绿色防控技术种类比较多,涵盖了稻田养鸭技术、性诱剂防治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生物导弹”以及生物农药技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技术等,并且不同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防控对象、范围等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技术来进行治理,从而全面确保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值得在农业种植中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哓华,刘春.秀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J].植物医生,2014,18(2):38-39.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5

一、漕涧坝农业生产现状

据云龙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漕涧坝的测产数据记载:该坝近五年的水稻平均单产为302kg,最高单产为571.6kg,最低单产为186kg(除灭产部分外),同时,云龙县农技推广中心于2007-2008年连续两年在该坝开设水稻多点高产栽培试论文联盟验,试验结果为:平均单产586.4kg,最高单产为660kg,最低单产为512.8kg。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到位,该坝水稻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通过深入调查、综合分析,导致漕涧坝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是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严重跟不上,特别是近年来,在诸多病、虫害猖?的情况下,该坝水稻病虫害连年发生成灾,每年因病虫为害导致水稻平均减产18%左右,年平均损失稻谷57.42万kg,折合经济损失68.9万元,而且,在特殊气候年份,水稻因病虫害“暴发”而造成大面积灭产,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病虫害成了严重制约漕涧坝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

二、主要病虫害及危害情况

1.主要病害及危害情况

1.1稻瘟病

稻瘟病的病源为真菌半知菌中的梨孢菌。根据发病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

1.2恶苗病

恶苗病俗称公秧,病原为真菌。恶苗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感病的稻谷通常不发芽或出苗后早夭,染病轻的种子出苗后比健苗高而纤弱,全株淡黄绿色、叶狭长,叶片披张度大、根毛少。

1.3稻曲病

稻曲病又称黑穗病,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类绿菌核。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危害个别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稻曲”。稻曲比谷粒大数倍,近球形,表面光滑,黄色并有薄膜包被。随稻曲长大,薄膜破裂,表面因厚垣孢子形成,颜色转为黄绿色或墨绿色,表面龟裂。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因风雨而脱落。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和品种抗性有密切的关系,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湿度高利于病害的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为甚,偏施氮肥过多、过晚有利于发病,栽培迟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率。

1.4其它病害

包括青、立枯病,纹枯病及因缺磷、钾等元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但其发病率不高,没有造成明显的为害。

2.主要虫害及危害情况

2.1飞虱类

稻飞虱俗称名火蠓虫、响虫等,属同翅目,飞虱科。根据稻飞虱外观颜色的差异可分为竭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危害漕涧坝的水稻飞虱主要是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两种。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毫米以下。触角短小、锥形,后足胫节末端有-可活动的大距,善跳。其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下部,吸食稻株汁液为生,并从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为害轻者,稻株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干粒重,为害重时,受害组织坏死,生长受阻,叶黄株矮,甚至苗死秆烂而倒伏。水稻严重受害后,成片枯死,群众称为“黄塘、火烧”等。稻飞虱除直接取食稻株汁液危害水稻,造成减产外,还通过传播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2稻叶蝉类

稻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形状大小与飞虱差不多,但不善跳,后足胫节端部无距,容易识别。根据外观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危害漕涧坝的稻叶蝉主要是白翅叶蝉。其以取食和产卵的方式刺伤茎叶,破坏输导组织,取食寄主汁液,被害叶片初期出现零星白点,虫量大时,小白点缀连成片,导致全株干枯,如火烧状,可使稻不抽穗,或抽穗不灌浆而死。据云龙县植保多年调查分析表明:漕涧坝叶蝉常年发生程度为中等,每年因稻叶蝉为害均造成1%左右的减产,折合经济损失5.5万元左右。除直接取食稻株,造成直接危害外,稻叶蝉也因传播细菌和病毒,引起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3其它虫害

除了稻飞虱和稻叶蝉外,漕涧坝常见的水稻虫害有稻螟虫、粘虫等,但其发生率不高,没有造成显明的危害。

三、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气候条件是引起该坝水稻病、虫害大量发生的主要诱因

漕涧坝气候冷凉,水稻生育期在4~9月份,全生育期气温15~30℃,多雨高湿、气温多变,极有利于各种菌源、虫源的大量繁殖,诱发各种病、虫害的兹生和蔓延。尤其是在水稻孕穗期常遇阴雨连绵的低温高湿天气,极易引起穗颈稻瘟的“暴发”。

2.主观原因

2.1长期选用自留种,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根源

农民长期种植同一品种,且连续选用自留种,致使品种抗性减弱,因选种和留种不严格,选用本身带菌籽种,加之,种子处理不严,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菌源,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菌源大量兹生繁殖,这是病害大量发生的主根源。

2.2不及时清理病株,不重视除草,为病、虫源的繁殖和越冬提供了场所

这是病虫害发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2.3缺乏科学的田间肥、水管理

水稻的整个生育期有明显的需肥、需水规律,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肥、需水情况,适时、适量、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才能使植株生长健壮,达到增强抗性,获得高产的目的。

漕涧坝普遍存在着偏施氮肥和氮肥施用过晚,致使禾苗猛长而削弱了抗性;长期深水灌溉,土壤缺乏空气,氧化作用差,从而降低了根系的活力,并使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收氧分的能力减弱,导致水稻的抗病力降低,容易感病。加之,由于漕涧坝土壤普遍存在着速效磷、钾亏缺,水稻由于磷、钾肥供给不足而长势纤弱,抗性较差,容易感发病虫害,或因缺磷、钾而发生生理性病害。

2.4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差,缺乏水稻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针对漕涧的特殊气候条件来科学种管,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没有深入人心

往往是见病发才开始行动,为时已晚。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还处于靠天吃饭思想。

2.5漕涧镇农科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指导工作不力

据了解,漕涧镇共有8名农科人员,其中只有2人是农业中专学校毕业,2人仅为本县职高学历,3人毕业于非农业中专学校,还有1人仅为初中学历,而且,这些人员长期在不太重视农业的基层工作,自身不主动加强学习和更新知识,思想落后,知识老化,严重跟不上当地农业发展对科技指导工作的需求,可以说科技指导严重跟不上。

2.6缺乏应有的经费投入,病虫害测报,联防工作无力开展

漕涧坝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随当地年气候变化呈规律性的发生,但因缺乏基本的测报设备和经费投入,预测预报工作无法开展,更谈不上联防联治。

四、病、虫害防治对策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县、镇、村各级政府应对漕涧坝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要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有专抓领导,切实加强领导。要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这场水稻"非典"的战争中。同时,要加大投入,设立漕涧坝水稻病、虫害防治专项经费,配备必要的病、虫害监测设备,做好超前的防备工作。

转贴于论文联盟

2.充实、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其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服务意识

要进一步吸纳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员充实到该镇的农科队伍,并加强对现有农科人员的思想教育。采取必要的奖惩机制,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一步深造,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大科技论文联盟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各级政府应投入适当的科技培训经费,并由县、镇农科部门组织当地农民,开展各种科技知识培训班,要结合漕涧的客观气候条件,授予农民各生产环节上的实用科技知识,树立农民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战胜各种病、虫害夺丰收的信心。

4.加强各生育期的管理指导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管水平

4.1选育生育期短的适宜、丰产高抗品种

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水稻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努力为当地农民培育生育期短的适宜、丰产、高抗品种,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同时,对优良品种也要经常异地换种,避免长期选用自留种而导致品种抗性削弱,或品种退化。

4.2严格选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籽粒饱满、无菌种子,并用福尔马林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浸种,做好种子的消毒、灭菌处理,可有效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

4.3巩固旱育稀植成果,培育无病壮秧

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有力促进了漕涧坝水稻产量的提高,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要骨干科技措施。农科部门应认真的巩固这项成果,积极指导群众,进一步规范其操作规程,杜绝"旱育水管"等一切错误的管理方式。并做好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切实培育壮秧,并做到适时栽插。

4.4改进肥、水管理措施,促进禾苗健壮生长,提高抗性

农科人员要引导农民,根据水稻的需水、需肥规律,实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针对漕涧坝的气候,土壤肥力特点,科学的水分管理应当是实行全生育期浅水管理,并于分蘖期进行适当晒田,科学的施肥应当是:减少和提早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根据云龙县农技推广中心在该坝的试验结果,提倡用n∶p∶k=15∶15∶15的三元复合肥,亩施用量40kg,一次性用作基肥,即可为该坝水稻整个生育期的施肥量。这不仅有利于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抗性,而且还可以避免该坝土壤因磷、钾亏缺而引起的缺素性生理病害,同时,还促进水稻早熟、谷粒饱满,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4.5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稻瘟病是漕涧坝极易发生,危害性最强的典型性水稻病害,要牢固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农科人员要认真发动并指导群众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4.5.1苗瘟

苗瘟发生在幼苗2~3叶期,可于揭膜的当天,用硫环唑进行一次预防,如有再发生可用硫环唑,三环唑等再进行一次防治。可有效控制苗瘟的发生。

4.5.2叶瘟

叶瘟发生于本田期,其发病率不高,危害不大,一般于秧苗移栽前5~7d,用硫环唑进行一次预防,便可有效控制。

4.5.3穗颈瘟

穗颈瘟是漕涧坝极易发生,危害最大的毁灭性病害,要引起高度重视,农科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摸索、总结其发病规律,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测预报,拿出有效的防治方案,针对发病规律,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于拨节孕穗期用硫环唑进行1~2次预防,并尽可能有发动群众进行统防。如已发生的最好用富士一号进行防治。

4.6及时中耕薅除

及时中耕薅除,能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田间小环境,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和土壤养分的有效吸收,增强植株抗性。

4.7及时清理病株,坚决消灭周围各种杂草,并用药剂对病株和杂草进行处理,或烧毁,有效杜绝各种病菌和虫源的兹生、蔓延

5.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缓解大、小春两季矛盾,促进水稻的早栽早熟,从而达到避过低温冷害,减少病害的目的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6

1西南稻作区病虫害发生特征

西南稻作区位于东经97°21′~109°35′,北纬21°8′~34°19′。行政区划上包括云南、贵州、四川3个省,涉及398个县、区、市。全区土地总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1.0%。近年来,西南稻作区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一是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迁入虫量大、降虫范围广、田间虫量高;二是一代二化螟在早栽田危害重,枯鞘率高;三是稻瘟病偏重发生,在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发生较重,发病品种较多,穗瘟病在高海拔稻区和晚栽晚熟的稻田蔓延速度较快,尤以优质稻、超级稻发病最重[2]。2007—2010年,西南稻作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2010年发生面积达2808.6万hm2•次[3]。就云南、贵州和四川3省而言,贵州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展较快,2010年较2007年发生面积扩大142.5万hm2•次。

1.1主要病害

西南稻作区水稻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白叶枯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稻曲病(Ustilaginoideaoryzae)、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等[4]。2010年,西南稻作区纹枯病发生640万hm2,比上年增加近8%;稻瘟病发生462.5万hm2,比上年增加约5%。而2010年由于传毒介体多、毒源充足等因素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明显重于2009年,高达41.9万hm2,比上年增加2.9倍[5]。其中,贵州、云南东南部出现重发区,病害显症高峰期的见病田占当地种植总面积的5%~15%,病丛率一般5%~10%,中晚稻区甚至出现多处点片绝收情况[6]。

1.2主要虫害

西南稻作区的主要虫害有稻飞虱(RiceDelpha-cidae)、二化螟(Chilosupperssaliswalker)、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等[7]。最近两年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开始传入,此外,福寿螺(ampullariagigasSpix)的传入又重新成为一个大问题[8]。2010年,西南稻作区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分别发生871万hm2•次和709万hm2•次,分别比上年增加6.2%和2%。西南东部偏重至大发生,西南中北部中等至偏重发生。而二化螟发生47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近2%,西南中北部中等至偏重发生,略轻于上年。

2西南稻作区病虫害生态防控模式

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带来的病虫抗药性上升、病虫暴发几率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农作物病虫害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和模式得到较快发展。当前,西南稻作区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杂糯间作的品种多样性防控模式、稻鸭共作的生物多样性防控模式以及一些生物防控技术。当然,稻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控还需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的综合应运。

2.1杂糯间作的品种多样性防控模式

2.1.1模式设计与技术关键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杂糯间作,即杂交稻和糯稻间作,技术操作方法简单易行,防治稻瘟病效果和增产效果明显。通常水稻秧苗在4~5月从苗床人工移栽到大田,净栽的传统移栽方式为双行宽窄条栽方式,即每两行秧苗为一组,行距为15cm,株距15cm;组与组之间的距离为30cm。移栽时,不同品种可同时移栽,也可在主栽品种移栽后1~3d,补套间栽品种。

2.1.2稻瘟病防控效果

1998—2002年,杂糯间作技术在云南省的40个县进行了大规模推广,推广面积34740hm2。2002年西南农业大学在云南设置的40个调查点实收产量结果表明[9]:净栽稻瘟病发病率为5%~100%,平均为30.21%,病情指数为0.004~0.674,平均为0.1605;混栽稻瘟病发病率为1.02%~31.8%,平均为12.85%,病情指数为0.002~0.424,平均为0.0565;混栽与净栽相比稻瘟病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57.46%和64.79%(图1)。

2.1.3模式特点及推广应用问题

该技术简单易行,不仅可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还可以因此降低农药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增加了劳动量,在劳动力缺乏的西南传统地区,成为限制其推广应用的问题之一。而且不同品种的组合搭配并不是随意的,并且还需要了解品种有关株高、生育期、抗病虫害等方面的背景。一般来说,品种间的抗性遗传背景、株高等差异较大的组合混合间栽,防病效果相对较好。

2.2稻鸭共作的生物多样性防控模式

2.2.1模式设计与技术关键

稻鸭共作是指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组合在一起,稻田为鸭子提供栖息地及草、虫等饵料,鸭子通过踩踏和捕食等活动控制稻田有害生物,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在水稻移栽前10d左右,每公顷准备鸭苗225只,水稻移栽15d后放到稻田让其自然觅食生长,可每天每只鸭用50~100g饲料补饲。提倡放养细绿萍,将频振式灭虫灯诱捕的害虫倒入田间喂养鸭,增加鸭的食物来源。

2.2.2主要虫害防控效果

一般来讲,稻鸭共作对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较好[10],放鸭区纹枯病的病蔸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可减少56.0%、57.74%和26.46,基本可以控制纹枯病的危害(图2a);但对稻瘟病的防控效果不一,同时目前对水稻其他病害如条纹叶枯病、矮缩病等开展研究较少。同时,综合文献发现,稻鸭共作能有效控制稻田稻飞虱和叶蝉的数量[11],防除效果可达64.85%~94.97%,基本可以达到化学杀虫剂的作用(图2b);但对稻纵卷叶螟、螟虫和其他害虫的防治效果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2.2.3模式特点及推广应用问题

稻鸭共作模式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对水稻病虫草害都有防控效果的生态防控模式,能有效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稻米施用安全,但水稻产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稻鸭共作模式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且对农户种稻和养鸭技术都有一定要求。其次,稻鸭共作必须要大面积进行才能降低成本;同时,需要有稳定的稻米和肉鸭销售渠道保障,尤其是9月上旬水稻灌浆,必须全部起鸭,对销售渠道压力较大。

2.3生物防控技术

2.3.1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

从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0.067hm2放1个诱捕器,内置1个诱芯,每代更换1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cm。集中连片使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调查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对第1代、越冬1代和下年第1代二化螟的平均捕杀量可以分别达到10头•d1、26头•d1、15头•d1。不同诱捕器的捕杀效果差异较大,以水盆诱捕效果最好(图3)。

2.3.2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目前,施用生物农药还只是稻田病虫害防控的辅助措施。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等水稻中后期病害,水稻破口前5d和齐穗期各用1次,每次225mL•hm2,比常规用药(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防效平均提高50.70%、稻曲病防效平均提高57.42%,同时促进稻穗灌浆均衡,提高结实率。四川省江油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2008年试验表明该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能促进水稻增产5%~10%。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于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卵孵化盛期进行防治,有良好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苏云金杆菌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护稻田生态平衡。调查表明,3种生物农药(藜芦碱、鱼藤酮和阿维菌素)对水稻卷叶螟的虫口数减退率均在60%以上,其中药后7d的防效最高(图4a);对褐飞虱的虫口减退率为36.2%~78.6%(图4b)。

2.3.3植物性驱虫剂

在稻田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时期,可以喷洒一些纯植物制剂,对水稻害虫进行驱赶或触杀。水稻生产上常用的有辣椒素、苦皮藤素等,是植物的活性成分,对害虫有刺激性并可在口器中产生苦味或灼烧感,起到杀虫和拒食驱虫的作用。另外,农户也可自制生物农药苦楝树叶水、烟叶的茎秆来防治螟虫、稻苞虫和稻飞虱,用鱼藤水兑桐油来防治螟虫和卷叶虫等。

2.3.4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采用配置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使天敌自然形成,实现害虫的全生物防治,如以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防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以螟卵啮小蜂防治水稻土著性害虫三化螟;通过田埂上种豆,双抢期间田埂上放置草把,创造有利于蜘蛛等天敌栖息、繁殖和越冬、越夏场所来进行防治。

3讨论

世界上12%的农药用在水稻生产上,但不幸的是,几十年来水稻病虫草害危害的面积并没有因为化学稻作方式而减少,许多传统的和一些新的病虫害仍在不断爆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化工农业进行反思,并逐渐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7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影响;泰和县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24-79-02

为了探明水稻主要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效益,2013年,泰和县在早稻上进行病虫害防治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作物为水稻,品种为欣荣优5号。试验对象:①第一、二代螟虫;②第二代卷叶螟;③第三代稻飞虱;④稻瘟病;⑤纹枯病。

1.2试验田概况试验安排在江西省泰和县冠朝镇冠朝村十组进行,试验田为沙质壤土,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

1.3试验过程早稻于4月16日抛栽,6月11日破口露穗,7月17日成熟收割。施45℅三元复合肥25kg/667m2、尿素5kg/667m2作基肥。移栽后7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15kg/667m2作追肥。

本试验过程中,全县早稻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其中:纹枯病偏重发生;二代卷叶螟中等发生;稻飞虱偏轻发生;叶稻瘟、穗颈瘟、一、二代螟虫轻发生。试验田纹枯病、二代卷叶螟偏重发生;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一、二代二化螟轻度发生;稻瘟病未发生。

2试验设计与方法

2.1试验设计试验设7个处理:(1)常规防治:①、②、③、④、⑤按测报防治;(2)完全不防治:①、②、③、④、⑤均不防治;(3)不防治稻飞虱:①、②、④、⑤按测报防治;(4)不防治卷叶螟:①、③、④、⑤按测报防治;(5)不防治螟虫:②、③、④、⑤按测报防治;(6)不防治纹枯病:①、②、③、④按测报防治;(7)不防治稻瘟病:①、②、③、⑤按测报防治。不设重复,共7个小区,每小区面积74m2,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间作埂。

2.2药剂种类及用量(1)防治螟虫:40%三唑磷80mL/667m2;(2)防治卷叶螟:40%丙溴磷100mL/667m2;(3)防治稻飞虱:25%噻嗪酮60g/667m2;(4)防治纹枯病:井·蜡芽100mL/667m2;(5)防治稻瘟病:75%三环唑40g/667m2。

2.3试验方法(1)第一次打药:6月5日打药防治纹枯病、卷叶螟、稻飞虱、叶稻瘟。(2)第二次打药:6月12日打药防治第二代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3)第三次打药:6月20日防治第二代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二代二化螟。

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喷雾,第一次用药兑水30kg/667m2,第二、三次用药兑水45kg/667m2。

2.4调查内容和方法在各病虫发生危害定局后调查一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小区调查25~50丛水稻。各种病虫调查内容和方法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17980.53-2000)进行。

2.5产量损失调查各小区5点取样,数出每小区丛数,再进行平均为各小区丛数。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m2,分别收割、脱粒、扬净、晒干、称重,折算667m2产量。同时,各小区分别进行室内考种,统计每丛穗数、每穗粒数,称千粒重等。

3结果与分析

3.1防治效果从试验结果看,经过防治,各主要病虫害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第一代螟虫防治区的枯心率为0.10%~0.15%,未防治的枯心率为1.62%~1.74%;二代螟虫防治区的白穗率为0.11%~0.16%,未防治的白穗率为1.21%~1.46%;二代卷叶螟防治区的剑叶卷叶率在0.38%~0.46%,未防治区的剑叶卷叶率在34.14%~35.04%;防治区的稻飞虱百丛虫量为289~323只,未防治区的稻飞虱百丛虫量为1688~1726只;纹枯病防治区的病株率为20.6%~23.4%,未防治区的病株率为74.3%~75.2%;试验田未发生稻瘟病。

表1早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照(只、%)

[病虫害\&常规

防治\&完全

不防治\&不防

稻飞虱\&不防

卷叶虫\&不防

螟虫\&不防

纹枯病\&不防

稻瘟病\&稻飞虱\&百丛虫量\&312\&1726\&1688\&315\&308\&315\&323\&卷叶螟\&剑叶

卷叶率\&0.42\&34.12\&0.38\&0.46\&0.44\&0.46\&0.41\&二化螟\&枯心率\&0.83\&1.12\&0.95\&0.93\&0.94\&0.93\&1.10\&白穗率\&0.14\&1.46\&0.16\&0.16\&0.11\&0.16\&0.14\&稻瘟病\&病叶率\&0\&0\&0\&0\&0\&0\&0\&白穗率\&0\&0\&0\&0\&0\&0\&0\&纹枯病\&病株率\&22.6\&75.2\&23.4\&74.3\&21.7\&74.3\&20.6\&]

3.2对产量的影响从试验结果看,病虫害的防治与不防治对早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整个生育期完全不打药防治病虫害,各种病虫害危害造成损失105.81kg/667m2,损失率22.25%;不防治稻飞虱处理,损失产量22.05kg/667m2,损失率4.63%;不防治卷叶螟处理,损失产量39.94kg/667m2,损失率8.40%;不防治螟虫处理,损失产量6.48kg/667m2,损失率1.36%;不防治纹枯病处理,损失产量48.03kg/667m2,损失率10.10%;由于试验田未发生稻瘟病,故稻瘟病对试验田造成产量损失忽略不计。

表2病虫危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处理\&丛数(丛/667m2)\&每丛穗数(株)\&每穗粒数(粒)\&千粒重(g)\&实际产量(kg/667m2)\&损失产量(kg/667m2)\&损失率(%)\&常规防治\&21344\&9.4\&99.2\&28.1\&475.38\&0\&0\&完全不防治\&21344\&9.1\&81.4\&27.5\&369.57\&105.81\&22.25\&不防治稻飞虱\&21344\&9.2\&97.0\&28.0\&453.33\&22.05\&4.63\&不防治卷叶螟\&21344\&9.3\&92.5\&27.9\&435.44\&39.94\&8.40\&不防治螟虫\&21344\&9.3\&98.9\&28.1\&468.90\&6.48\&1.36\&不防治纹枯病\&21344\&9.2\&92.1\&27.8\&427.35\&48.03\&10.10\&不防治稻瘟病\&21344\&9.4\&98.3\&28.1\&471.07\&4.31\&0.90\&]

注:实际产量按理论产量的8.5折计算;产量损失=常规防治田理论产量—处理田理论产量;挽回损失=不防治田损失产量—处理田损失产量。

3.3防治效益分析从试验结果看,按常规防治,共打药防治3次,挽回经济损失279.34元/667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用65.5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4.26;不防治稻飞虱处理,挽回损失221.13元/667m2,农药及人工费用58.5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3.78;不防治卷叶螟处理,挽回损失173.90元/667m2,农药及人工费用56.8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3.06;不防治螟虫处理,挽回损失262.23元/667m2,农药及人工费用56.2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4.67;不防治纹枯病处理,挽回损失152.54元/667m2,农药及人工费用56.5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2.70;不防治稻瘟病处理,挽回损失266.82元/667m2,农药及人工费用57.5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4.64。

表3早稻病虫害防治效益

[处理\&挽回产量损失(kg/667m2)\&挽回经济损失(元/667m2)\&防治费用(元/667m2)\&净增收(元/667m2)\&投入产出比\&常规防治\&105.81\&279.34\&65.5\&213.84\&1∶4.26\&不防治稻飞虱\&83.76\&221.13\&58.5\&162.63\&1∶3.78\&不防治卷叶螟\&65.87\&173.90\&56.8\&117.10\&1∶3.06\&不防治螟虫\&99.33\&262.23\&56.2\&206.03\&1∶4.67\&不防治纹枯病\&57.78\&152.54\&56.5\&96.04\&1∶2.70\&不防治稻瘟病\&101.07\&266.82\&57.5\&209.32\&1∶4.64\&]

注:2013年国家早籼稻最低收购保护价为2.64元/kg。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8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安徽旌德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6-0149-01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土壤、水质、大气等经检测均有利于无公害水稻生产。旌德县为单季中稻生产区,常年种植面积为8000hm2。主要水稻病虫害有水稻稻瘟病、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偶发水稻霜霉病、条纹叶枯病。自然天敌资源主要有蛙类、捕食性昆虫(如蜘蛛、隐翅虫等)类、寄生性生物(寄生蜂类、线虫、菌类)等种群150多种。目前,旌德县水稻生产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水平,但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仍存在重化学防治,轻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现象。因此,根据生态环保、控制有效的绿色植保技术要求,提出该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1旌德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稻瘟病

由于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差异,雨量、雨日与水稻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每隔3~4年遇水稻稻瘟病重发,感病品种受害可造成绝收。旌德县苗叶瘟一般始见期在5月下旬,水稻分蘖盛期叶瘟较重,抽穗期一旦遇连阴雨甚至多雾露天气穗颈瘟均较重。据笔者观察,种子带菌是目前该县稻瘟病主要初侵染来源,也是一些新品种在当地当年种植就受害较重的原因[1-2]。

1.2稻纹枯病

该病发生在田块之间差别较大,有明显的逐年累积效应,长期灌水、水稻无效分蘖多、田间通风透光率低发生较重,畈田明显比梯田重。

1.3稻曲病

水稻抽穗期间遇较长连阴雨天气,发病就较重。

1.4水稻霜霉病(黄化矮缩病)

一般播种早、秧田期遇低于12℃气温,覆膜保温效果不好(无纺布覆盖透气性好,但保温效果比塑料薄膜差),秧苗发病率高。如2013年旌德县白地镇大面积使用无纺布覆盖水育秧,造成该病发病率较高。

1.5水稻条纹叶枯病

该病为灰飞虱带毒传播的水稻病毒病。由于旌德县极少种植小麦,灰飞虱越冬基数常年都不高,主要是北方麦区迁入。发病程度与水稻品种关系密切,该县历史上发生最重的品种为D优158。

1.6水稻二化螟

近年来,旌德县二化螟稻桩越冬基数在3.0万~4.5万头/hm2,1代幼虫危害期主要在6月上旬,可造成水稻基本苗受害,严重降低稻株分蘖力。2代、3代二化螟虽然造成少量枯孕穗或白穗,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且对控制水稻无效分蘖具有一定作用。

1.7稻纵卷叶螟

随季风梅雨过程迁入境内,常年主要危害代次是四(2)代、五(3)代。据笔者观察,四(2)生前期,是稻纵卷叶螟天敌绒茧蜂、赤眼蜂发生高峰期。水稻偏施氮肥、靠近蜜源作物的田块发生较重。

1.8稻飞虱

发生危害时序分别是灰飞虱(5月下旬)、白背飞虱(7月下旬)、褐飞虱(8月中旬)。就稻飞虱本身危害的情况来看,近年在旌德县造成损失(冒穿)的仅为褐飞虱,防治适期与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相近。该县稻虱两索线虫(amphimermisp.)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经调查稻飞虱线虫寄生率可达66.7%(2013年8月,旌德乔亭)。农户前期使用敌敌畏等广谱性农药,后期稻飞虱很难控制。

2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等节本环保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化学防治要合理选用农药品种,严格控制防治指标,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化学农药次数、用量以及喷施农药的作业面(如能在秧田期防治的,不在大田防治,能撒施的农药不喷施等)。注意水稻水肥控制,适时烤田和平衡施肥。根据旌德县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第1次用药主要针对1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在6月上中旬。第2次用药主要针对“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防治适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3次用药主要针对水稻穗期病虫害。同时在每次施药时,应当配用井冈霉素以兼治稻纹枯病[3]。

2.1稻瘟病

选用抗病品种(要求抗病等级在0~5)。重点抓好种子消毒处理,即选购已消毒的包衣稻种,未包衣的稻种播种前应先晒种,提高种子活性,用45%施保克(咪鲜胺)4000倍液,浸种12h。水稻生长期间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易感病期如苗期、分蘖盛期和破口露穗期生长过旺。对发病田块,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g/hm2(首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高有效成分含量)450g/hm2,或40%富士一号乳油150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一般施药2~3次,即可控制病害发展。据观察,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消毒处理基本能控制(下转第156页)

(上接第149页)

该病发生流行,秧田期和破口露穗期用药预防效果较好。

2.2水稻纹枯病

农业防治以“宽窄行”栽植方式,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能,防止过量施用氮肥。发病田块具有“累积”效应,应加强防治,5%井冈霉素水剂2250mL/hm2对水900kg/hm2喷雾,水稻生长中后期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用药2~3次。

2.3稻曲病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水稻播种期,以避开旌德县“立秋”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用药适期在水稻水稻破口前5d左右和水稻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6L/hm2对水900kg/hm2喷雾,可结合稻瘟病防治。

2.4水稻霜霉病(黄化矮缩病)

水育秧遇低温阴雨天气发病较重,而且一旦水稻发病后期不能正常抽穗,应做好保温或适当推迟播种。该病对铜制剂敏感,秧田苗床播种前撒施硫酸铜3750g/hm2,可有效控制水稻黄化萎缩病发生[4-5]。

2.5水稻条纹叶枯病

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糯稻种植面积,抓好5月中下旬秧田期防治。用有效成分吡蚜酮9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6水稻二化螟

1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在6月上中旬,早栽水稻可以在配合撒施分蘖肥、除草剂用90%杀虫单原粉750~900g/hm2,注意田间需保持水层3cm左右,使其自然落干。迟栽水稻应在秧田防治,结合稻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吡呀酮、杀虫双混合药剂喷雾。2、3代二化螟只作为兼治对象。采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是近年来推广较好的生物防治措施。

2.7稻纵卷叶螟

7月中旬前,是旌德县有益生物(如绒茧蜂)敏感期、繁殖高峰期,三(1)代稻纵卷叶螟不用农药防治,发挥天敌对其控制作用。7月下旬四(2)代稻纵卷叶螟可能造成危害,防治措施应推广使用仿生物农药、矿物农药及植物农药。水稻卷叶率达0.5%时,选用1.8%阿维菌素悬浮剂1200~1500mL/hm2,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25~300g/hm2,或18%杀虫双水剂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8稻飞虱

主要针对四(2)代稻飞虱进行防治,采用“治前压后”的方法控制后期稻飞虱危害,一般五(3)、六(4)代稻飞虱只在前期防治不好或没有防治的情况下才发生较重。防治指标:四(2)代控制在1000头/百丛以下,五(3)、六(4)控制在1500头/百丛以下。禁用、限用广谱性杀虫剂,如呋喃丹是杀虫杀线虫剂,对稻飞虱两索线虫具有较强杀伤力,拟除虫菊酯、敌敌畏、毒死蜱等对稻田蜘蛛影响较大。化学防治有效成分吡蚜酮90g/hm2或噻嗪酮375g/hm2,对后期田间虫口较大或成虫比例较高的混用烯啶虫胺15.0~22.5g/hm2对水900kg/hm2喷施稻株基部[6]。

3结语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更要考虑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化学农药对环境、产品污染的情况。2002年旌德县参与全国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项目,2013年开始水稻有机产品生产试验,对病虫害防治提出严格的操作规范。试验表明,旌德县在三溪科技示范园区,选用水稻品种良种、采用稻鸭共育模式、施用标准有机肥和优质沼液等措施,基本控制水稻病虫草害,水稻产量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稻米品质符合有机米标准。

4参考文献

[1]向洪爱.浅谈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风,2011(17):134.

[2]夏登华.长丰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57,159.

[3]赵兴喜.秦巴山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0(3):129-131.

[4]周淼.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2):86.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9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效益

中图分类号:X511文献标识码:a

吉水地处江西中部,是全国产粮大县,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水稻复种面积7.3万hm2,单产一般400~600kg,全年总产稳定在5亿kg以上。近年来,水稻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两迁”害虫和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大发生频率较高,纹枯病常年偏重至重发生,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成为常发性病害,严重的年份发病面积达10%,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50%~80%,农民单一使用农药,导致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大,平均每667m2农药支出达到80~100元,不仅增加了生产投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而且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严重地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杀伤了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为此,吉水县于2006~2012年在水稻上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推广面积133.3hm2,示范在乌江镇沙井村进行。

1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按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求,采取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在化学防治中做到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具体措施为:

1.1稻田耕沤灭螟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根据二化螟发育进度,确定耕沤时间,早的年份在3月底4月初,晚的年份在4月上旬。把此项技术措施以病虫情报形式下发到各村民手中,使得稻田耕沤灭螟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一代有效虫源减少33.3%~51.2%,连续多年的耕沤灭螟使得近几年的螟虫基数和螟害率逐年下降。

1.2选用抗性品种

主要是抗稻瘟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品种的选用,选用了野丰占、嘉早312、中早17、中早35等品种,淘汰了常年感病的品种,使得推广示范区稻瘟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下降。

1.3种子消毒处理

做到100%种子消毒,用25%咪鲜胺500倍液浸种,有效杀灭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原菌,减轻了大田水稻病害的发生。

1.4喷施秧田“超级送嫁药”

在秧苗移栽前3~5d,核心示范区全面喷施1次“超级送嫁药”,每667m2秧田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50mL加75%三环唑40g,兑水30kg。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水稻移栽后1个月内螟虫、卷叶虫得到控制,移栽1个月内省去了螟虫、卷叶虫的防治,减轻和推迟了稻瘟病的发生。

1.5性引诱剂诱杀害虫

每667m2安装性引诱剂诱捕器30个,共60000个,诱杀到一定数量的二化螟、卷叶螟成虫,推广示范区蛾量比传统施药区降低20%~30%。

1.6灯光诱杀

推广示范区每3.3hm2安装1盏杀虫灯,安装杀虫灯40盏。

1.7生物农药广泛使用

枯草芽苞杆菌防治稻瘟病累积面积达233.3hm2次;2%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累积面积达280hm2次;12.5%井·腊芽防治水稻纹枯病累积面积达2800hm2次;球孢白僵菌防治二化螟面积333.3hm2次;阿维菌素防治卷叶螟面积达560hm2次。

1.8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推广高效、微毒农药20%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螟虫、卷叶虫面积累积达266.7hm2次;25%吡蚜酮防治稻飞虱面积累积达400hm2次;甲维盐防治卷叶螟面积累计133.3hm2次;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面积累积达533.3hm2次。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每季减少打药次数1~2次。

2效益

通过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控,及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米品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经济效益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明显降低了农药使用次数、防治成本和病虫为害损失,提高了水稻单产。

对农户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推广示范区平均单季水稻病虫害使用药防治次数3~4次,平均3.4次,传统施药区为4.5~5次,平均4.9次,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减少1.5~2次,平均1.5次;节约农药26.36%~45.83%,平均38.09%。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每667m2节约农药费15~25元,平均19.42元。

对水稻病虫为害及损失率的调查结果表明:推广示范区平均单季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为2%~4.9%,普遍为2%~4%,2006~2012年各年平均分别为3.8%、4.8%、4.6%、4.7%、3.6%、3.5%、4.5%。传统施药区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为4.1%~9.4%,普遍为5%~7%,各年平均分别为8.6%、7.2%、6.6%、7.4%、5.2%、4.1%、6.8%。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平均降低4.8、2.4、2.0、3.1、1.6、0.6、2.3个百分点。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每667m2平均每季增加稻谷28.7%~43.8kg,增产率为6.58%~9.50%。

2.2生态效益

减少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农药品种结构得到优化,悬浮剂、水乳剂得到广泛应用,乳油剂型农药使用量下降很快,特别是氯虫苯甲酰胺、苯醚甲·丙环唑、吡蚜酮等超高效农药的广泛使用,直接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特别是有毒溶剂二甲苯对农田的污染;农田害虫天敌数量上升,种类增加,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数量比前几年明显增加。

2.3社会效益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篇10

关键词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成效;安徽蚌埠

近年来,随着蚌埠市水稻种植模式的改变,优质粳、糯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使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首次在蚌埠市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8000hm2,造成早栽粳、糯稻田出现较重的成株死苗现象,造成稻谷实际损失29.8t。2004~2007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以上。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防治时间不当,造成稻谷平均损失1320kg/hm2。

1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

1.1示范区选择和设置

2007年组建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3个,面积200hm2。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扩建至7个,面积3700hm2。示范区选择在以粳、糯稻为主的怀远县找郢、荆芡和兰桥3个乡镇,以杂交稻为主的五河县小圩、浍南、沫河口3个乡镇,以及邻近市区的淮上区梅桥乡梅桥村。示范区交通便捷,沟路渠通畅,排灌条件好。示范区内设置综合防治示范区、非综防区(农民自防区)、不防区(空白对照区)3个小区。梅桥村示范区结合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增设机插秧区和人工移栽区。

1.2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预测预报和宣传,开展统防统治

为确保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蚌埠市成立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由市、县农委分管副主任任组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植保、农技、土肥站负责人参加。技术指导组由农技中心副主任任组长,市县区植保站长为副组长,市县全体植保技术骨干、乡镇农技站长和示范村村长、村书记为成员。市植保站负责示范区的组织实施、病虫情预测预报、技术方案的制定、指导培训和检查督促工作。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会商研究制定防治对策,并组织实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县区植保站做好协调联络、病虫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指导培训。乡镇农技站、村长、村书记配合病虫情调查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认真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召开会商会,结合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资料,通过会商分析,准确把握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最佳时机,及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方案,病虫情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防治技术,使群众充分认识水稻病虫的危害性、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召开防治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和张贴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提高技术入户率。每个示范区都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解决防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确保防治效果[2]。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对路农药,做到统一药剂、统一时间施药,提高防治效果。示范区共组建统防统治队20支,拥有机动喷雾机280台。由种粮大户、乡镇农技站、乡村级基层组织组建统防统治队。采取代防代治、全程技术承包、集体统筹形式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每支机防队都与示范区内农户签订服务约定合同。2007年自筹资金1万元,组织建设示范区。2008年争取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自筹资金4万元,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

1.3主要技术措施

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措施,供种单位与每户农民签订供种育秧承包合同,在水稻秧苗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采取适期播种、塑料软盘育秧、统一施用育苗营养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够苗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性。移栽活棵后,施尿素150kg/hm2,抽穗前15d,根据苗情施尿素30.0~37.5kg/hm2作保花肥,齐穗后施穗粒肥,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2.25~3.00kg/hm2加尿素7.5kg/hm2,对水750~1050kg喷施。7月初以前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群落创造适宜生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梅桥村示范区推广机插秧技术,通过选好秧地、整好秧苗床、均匀施肥、适当减少播种量(机插秧苗的播量一般比手工栽插苗少1/3左右),达到壮苗和减少“败苗”。机插后的秧苗根系盘结好,秧苗壮,植株密度合理,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掌握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明确防治适期,实行达标施药防治。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和灰飞虱。播种前指导农民做好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麦收期间秧田普治灰飞虱,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穗颈瘟、稻曲病等。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3]。水稻秧苗期针对粳、糯稻区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确定以控制灰飞虱为主的“治虫防病”技术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的技术路线。防治麦田灰飞虱是减轻秧田虫源的有效途径,结合小麦穗期的病虫防治,加入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压低虫口基数。对所有秧田实施全程监控,把灰飞虱群体数量降到最低,减少传毒几率。大田期适时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2、第3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选用毒死蜱、混灭威或吡虫啉防治,重病区移栽前3~5d再补治1次。防治稻飞虱药剂使用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对足水量900kg/hm2,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cm深水层5d),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于晴天中午用敌敌畏熏蒸。四(2)代稻纵卷叶螟选用生物农药bt、阿维菌素等药剂(bt农药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用丙溴磷、阿维菌素、毒死蜱等药剂。稻瘟病于破口前3~5d喷药预防,用75%三环唑、40%稻瘟灵等药剂。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7~10d第1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1次,使用井·蜡芽、井·烯唑、戊唑醇等药剂。水稻纹枯病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蜡芽水剂防治[4]。

2防治成效

2.1经济效益

2007年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为8913kg/hm2,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774.9、5913.0kg/hm2。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比2006年增产2010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239.9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37.5次/hm2,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00元/hm2,节约人工费375元/hm2,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1914.9元/hm2。2008年粳、糯稻综防示范区产量为9003kg/hm2,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954.0、3547.5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526.4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45次/hm2,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60元/hm2,节约人工费450元/hm2,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2336.4元/hm2。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2社会效益

通过综防示范区建设,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危害性、综合防治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水平,从而整体提升了全市防治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推广新农药和统防统治的实施,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防治成本,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保障了人身安全,示范区内无中毒事件发生。基本实现了“控害、稳产、安全、增效”的目标,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2.3生态效益

综防示范区开展以科学管理肥水、实施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等农业和生态控害手段,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水稻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增强稻株的抗性。7月初以前尽量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群落的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强了生物控害的能力;同时,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示范区内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的覆盖率达到100%,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稳定。

3参考文献

[1]吴建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止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4):107-108.

[2]祝剑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做法和发展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