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十篇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十篇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41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背景;方法;问题;探索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的一项体验式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

国际背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原有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研究性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同时还特别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学时,这为各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实践机会,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把认识过程还给了学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从我校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到了重新定论、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关键时刻。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确提出创建部级示范高中的新目标,并决定在2004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把它作为学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来提升平昌中学的办学理念,丰富我们的办学内涵,为实现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发展作准备。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10人。在分组时征求班主任意见和学生意愿,做到人员配合尽可能公平合理,一个小组能代表一个班级的缩影。由学生自己选举组长、信息采集员、资料整理员、联络统计员等,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以专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到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搜取资料。以探究为重心:以学生探究过程为重心。从研究的专题确定,到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结果的文字表达,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所作的一切指导,要围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我校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辩论,对不同素质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小组奖励:小组奖励。每个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提高分,进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对小组贡献就越大。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对进步大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

课题准备:学习文献宣传发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题,我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的资料与总结)、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讲明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的方法,怎样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主题内容。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课题。题目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立机构,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自己挑选出组长,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研究经费共同分担。为了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述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开题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记录、调查记录、心得体会等的撰写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研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集体专题交谈法、搜集经验法、全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电话访谈法等。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同学们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条件来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的资料搜集,都需要针对各种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旦研究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撰写开题报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但是谁也没有撰写开题报告的经验,于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课题组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确定内容,撰写出课题开题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发给小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分担的工作,认真学习报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

课题实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测试、跟踪指导因材施教。所有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查对象。然后各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先后和路线等,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都参与调查采访。随机抽样调查是调查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两三人为一个小组,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事前向指导老师汇报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笔记,每次填写好活动记录。事后向指导老师汇报,以求得进一步的指导,并召集情况交流会,汇总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对调查中出现的困难,运用集体的智慧,想办法在下一步的调查中给与解决。问卷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的内容。根据调查的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采访调查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大量可信度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组的同学通过结合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分别采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被采访部门的过去和现在。采访后,立即写出采访纪要,以备研究之用。实施阶段由学生实践完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必须实施全程指导。这一阶段的指导呈现出小型、零散和及时性特征,更为具体,需要更强的针对性。例如有些课题组的同学到学校有些部门去调查,他们不予支持。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沟通,阐明来意,消除误解,协调人际关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交际,最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课题总结: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各研究课题的现状,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寻找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该要则要,不该要的则去掉。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答辩。为此,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材料中的结题报告部分内容,掌握结题报告的写法,由一人执笔,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结题报告。准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完成汇报型的结题答辩。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思考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2

关健词: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1、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

教师是教学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育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因此,每一个当代教师,都必须跟上时代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知识就是力量”等我们遵循了几百年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事实上,这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当前“应试教育”、“高分低能”、“智育至上”、“分数第一”等现象的根源)。树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极其丰富的创新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己任。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思想,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科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其基本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因此可以说:质疑是认知的起点,创新的开始。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从“学会”到“会学”不可缺少的链条,是实现学“问”的必由之路。

“问题是知识的载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知解答条件充分的、有确定答案的、别人提出来的、“完善”的问题,缺乏自主探索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一些只知道学“答”不知道学“问”的解题高手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最缺乏的是敏锐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却是实现创新最为重要的第一步。

3、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论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各种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类比、猜想……等思想。

4、抓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闪光点,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

学生的头脑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创造激情,教师在培养开发他们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更要充分利用和积极保护来至于他们自身的创新思路和创造源泉,这不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资源,而且还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的有力途径。

5、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

精心设计的、有组织成功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和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开发利用的研究性教学资源,教师要潜心专研,合理利用,精心设计、有效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6、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课题选择可根据学习内容、教学需要、学生兴趣等各种因素来确定。

在选择课题时,一般要坚持:1.价值性原则——选题要有一定的创造价值和社会价值,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2.问题性原则——问题是科学思维的起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数学建模去解决问题。3.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及相关物质条件。

数学研究性课题的来源:1.生活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及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2.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通过新闻媒体及所接触的周围人群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从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研究性课题。3.课本中的问题——数学教材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讨论,因它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3

【关键词】新课改;网络;探究性学习;终身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次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入手,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基础,而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与之相契合,因此,一种新的教育用具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呼之欲出,网络教学则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地出现在现在的教育舞台上。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学习突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伴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在传统教育中加入网络教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别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这种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如何把这种新环境的优势与传统教育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契机就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历史的发展要求学生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动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的青睐。其中,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几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把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相关因素有机结合的新境界。因此,对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所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方式,就其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探究性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的探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学习的情景,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不难看出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

1、问题性

探究性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征。学生必须携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学习,这个问题就是学生所探讨的对象,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未知的,只有未知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而问题的确定并不是随意的,即不能仅仅为了满足探究性学习的外在形式而随意选择话题或提出问题,因为问题的形式应该取决于问题的内在价值、学生的兴趣和聚焦能力。此外,也不能设置一个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空洞地去探讨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理论问题。因此有效课题的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也就是说,“探究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略高于学生目前发展的程度,但又不能远离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必须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富于挑战性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通过学生的个人努力、发挥潜能和社会活动就能够达成。”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否则,选择了一个教师无法驾驭或者学生无法认识的话题,就直接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它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这种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情感、意志和品格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带动了终身教育这一理念的树立,使学生成为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通过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的束缚:所要探讨的对象由学生自己选择,探讨过程由学生亲身参与(教师只起到了适时指导和积极引导的作用),探讨结果由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目标和评价指标由小组制定。学生充分体现出了他们才是课堂上主体这一角色,着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学习方式中“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的扬弃和超越。

3、开放性

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很多的固定因素,比如:教学场所的固定、教学内容的固定、教育思维的固定、学习资源的固定等等,相对于这些固定因素而言,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则有很大的开放性,这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问题选择、研究与解决方式的开放性上。

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来,自主命题,所以探究性学习的选材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范围的外延越大,可供利用的学习资源就越多,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式就越多样,那么它的开放性就越强。

二、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适应了时代和教育的需求

时代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知识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更新,人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终身学习时代。面对如此迅速的发展,传统的定点、定时授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网络大学正逐渐升温。但是,如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加入网络的因素并使二者相互结合,达到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传统教育模式着重强调对教材即对书本的讲解,而网络课堂上不存在固定内容的教科书,因为通过网络了解到的所有知识都可以作为这堂课上所要研究的对象和素材。从这个角度上讲,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如果从网络教育的特点上来看的话,则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网络教育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性和开放性恰恰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以此为基点,便找到了将网络手段嫁接到学生学习中来的一个切口。

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都要求设置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这两种方式的问题选择都是以实际生活为选择的范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生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习资源的外延就有多大。范围远大,接触到的信息就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那么,固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就不能再满足这种学习方式了。

同时,网络是开放的,学生通过网络手段所能找到的所有材料都可以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都可以从它们入手去选择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所了解的相关知识都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物并将其纳入自己所确定的评价标准中,来衡量自己通过探究的方式所取得的探究结果。

网络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死板固定的弊端,教室不再充当“容器”的作用了,而是扮演着渠道与枢纽的角色,它的作用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以及教师、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教室不再具有封闭性,它打开了教师、学生与社会沟通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放飞世界的心灵。教室不再是固定的、枯燥的、僵化的、冷冰冰的空间,而是具有流动性、新颖性与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可见,把网络充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受益匪浅。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新课改相关要求,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张德伟、何晓芳,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网络世界瞬息万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这一切使得政府,教育专家及社会普遍人士均认识到信息化教育对提高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为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使得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学校的教育模式也由记忆型教育转为信息教育。教育部规定从2001年起《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

毫无疑问,以现代最先进的高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课程,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以"最先进"为特征,成为最能体现素质教育基本思想的一门代表性课程。

教学内容的先进意味着更新速度快。在当前形势下,无论哪位教师都很难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充电"。如果现在的学生继续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话,就意味着绝对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中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看书自学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而学生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先进程度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新,二是教法也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下面,我就谈谈研究性学习这种新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呢?从概念上讲,研究性学习泛指师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师生对所有学科的认识。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学习方法的主要宗旨是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方法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宗旨都是非常吻合的。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抓了:学生看书自学──发现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所学即所用创新精神;这样三个环节。这也可以称得上我的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经验之谈。

转贴于教学中的三个环节,首先:强调学生看书自学。这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基础,这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环节的培养在开始是需要教师下大功夫的。因为看书自学是需要动力的,那么动力从哪里来呢?──兴趣。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我认为是我的体会,这环节的教学是教师最大的难点,或者可以说是成功教学的前题。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发现问题的动力。比如对初中的学生用画笔程序让学生自由创作,用益智游戏作为奖励性的娱乐,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歌曲等。对高中学生可以演示一个用woRD制作的很逼真的报纸版面设计或一个学生熟悉的书的封面设计,或者通过上网浏览开阔学生的视野等等。这些举措都可以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去积极地看书自然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会自动成课程的载体,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欲望,要么看书寻找答案,再难的要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使得课程为顺利的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准备。其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经验解决疑难问题。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由学生所讨论研究的问题多产生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此时"问题"是以课程的载体出现的,学生将自己的这些问题拿出来与同学一起讨论,其讨论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理解的深度及广度而且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懂得做人的道理。除此这外,同学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许多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横向交叉的状态,同学们要解决这些连带的问题也需要多方面的收集资料,这又培养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实这也就是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征或基本思想。

实践应用──综合所学的知识,体验艰辛后的喜乐,增强自信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形成正反馈即良性循环。大家知道,《信息技术》课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使用而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加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学习之后,必须能为我所用,即用它来解决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最关心的。比如,学习文字处理这章时可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的设置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切画等手段制作班报,贺卡等;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可在网上收集学习资料,消息,看电子刊物等。

当然,这一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因此"任务驱动"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有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反馈,在这样一种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培养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的形成对于我们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切都体现了素质教育根本。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对研究性教学法的一点点应用体会。想象这也会成为同学们学好《信息技术》的一个秘诀:采取看书自学(发现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巩固知识)的方法,一定能学好这门课程,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真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仇忠海,霍益萍出版日期:1999年12月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5

一、学校创新教育赋予政治教学的新任务――加强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政治知识,发展政治思维能力,获得政治探究能力,并能应用政治知识、科学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为什么把加强研究性学习视为政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呢?

1.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支配下,师生们围绕高考这根无形指挥棒团团转,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内,难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而研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在学习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如保留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为学生的学习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氛围,等等。同时研究性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如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

2.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求加强研究性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地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水平。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教师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3.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加强研究性学习。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二、加强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研究性学习中重视“研究”的思想。

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为,教师引导学生像“政治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政治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政治思维能力,特别是政治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显然“探索学习政治”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有机结合,要求突出对政治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从而很好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思想。

2.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突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对探究式教学法的评价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评课,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通过班会课或者书面问卷调查或者口述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发现概念原理的目标达成度,以及运用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目标达成度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自我分析。可以通过评课研讨活动或者教学后记等形式进行分析,从内容上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探究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原因分析,等等。

3.“启导探究式”的运用。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充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精神。

首先,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

其次,以辩促思。“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讨论争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胜过老师讲解好几遍。

最后,学生探究。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当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探究新知识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之时,其热情犹如熊熊烈焰。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这种强烈的追求意识,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系统水平迅速提高,变“厌学”为“乐学”。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8-0098-02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二者整合的过程就是很有意义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下面以(a版)必修1第一章阅读材料“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例,做一研究课题“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经历三个有限集合的计数公式的发现历程,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意识。

⑵学会利用internet收集相关数学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学会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协作,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2.引入课题。

用windowsxp操作,powerpoint演示Venn图,推导出教材两个有限集合a、B的计数公式:card(a∪B)=card(a)+card(B)-card(a∩B)。借用信息技术的帮助,Venn图的直观性,使这一公式接受的自然轻松。由此,进一步启发学生:对于三个有限集合a、B、C,你能发现类似的关系吗?

3.教学过程。

⑴提出问题。

此时,用powerpoint给出作好的学生学习中熟悉问题,建议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计算机操作将表格中的有关内容罗列出来,然后对照填充Venn图并计算出最终结果。

问题:某学校高一年级共有480名学生,有100名学生报名参加学校文学社,80名学生报名参加“英语之角”学习小组,50名学生报名参加数学兴趣小组,60名学生既参加文学社又参加“英语之角”学习小组,30名学生既参加文学社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20名学生既参加“英语之角”学习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还有10名学生同时参加这三项课外活动。请问:有多少学生没有参加上述三项活动中的任何一项?

其中集合a表示参加文学社的学生,集合B表示参加“英语之角”学习小组的学生、集合C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

⑵探究结论。

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探究结论进行互相讨论,经过验证和对比两个有限集合a、B的计数公式,最终拓展为三个有限集合a、B、C有统一结论: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

⑶网上检索。

此时,教师指导学生网上检索相关资料,进行主体阅读,开拓视野。有关集合中元素个数的资料网上很多,比如:

①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探究及应用。.

③集合salon集合元素个数的计数公式。.

⑤四个集合的并集中元素的个数。.

⑥集合元素个数的计数公式。http://.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3350.

⑦集合元素的个数。http:///programs/view/tiRiitcjHsw/?fr=rec1.

⑧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中对于有限集合a.B.C之间的关系是什么?http:///z/q72814932.htm.

⑷汇总成果。

每位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网上资料及已探究出的结论汇总在一起,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网页。

4.几点启示。

⑴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找到数学问题在学生中的原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建立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畅通渠道。

⑵中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知识再发现的过程,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⑶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⑷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它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改善思维习惯。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学;创新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不仅仅要提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另外初中生所学知识有限,应根据学生的学龄特征和知识面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过难,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止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三、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3.1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素质教育的落实点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活动课教学中则重点讲授研究性学习课题,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题、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2通过数学开放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开放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近几年中考题中也频频出现了开放题。有了开放的意识,加上方法指导,开放才会成为可能,研究性学习就有了基础。开放问题的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改造例习题为开放性问题,其二是发现和研究新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而数学开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3.3通过社会实践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8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主编,2007,江苏教育出版社。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9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50-01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选择研究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呢?

下面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尝试。

1.课题选择

(1)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为学习对象,以课题的研究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并非让学生去追求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应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质疑、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通过课堂基础知识学习,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当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2.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有害影响?

3.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和失业方面的问题严重吗?

4.除以课本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城市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呢?

5.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呢?

6.解决城市化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7.既然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正在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积极的推进呢?

(2)问题评价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4这四个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5、7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问题6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有层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概括的途径,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分头完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依靠比较、分析和验证等更高级的研究途径和手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究。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经过大脑思维的提炼与转化的结果,因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3)课题确定

探究的课题需要符合可行性、安全性、兴趣性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城市热污染”、“城市绿地”、“住宅小区服务设施”、“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光污染”等几个研究方向,而课本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的内容仅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知识。从兴趣出发的探究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

2.课题设计

学生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进行具体安排,绘制出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实施蓝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法。例如,同学们根据所选择课题的特点设计出实地调查、人物专访(专业人士、当事人)、走访专业部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施的。

3.课题实施

这一阶段,同学们走出校门,围绕所选择的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相关材料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城市热污染调查小组”的同学,为了摸清唐山市热污染的现状,首先走访了唐山市气象台,获得了唐山市2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唐山市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高温天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现象是完全由热污染负责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呢?他们查阅了大量专业材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排放出来的废热也就是热污染才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那么热污染的来源何在呢?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唐山市环保局,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空调散热等几个方面,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唐山钢铁公司、交警指挥中心车辆管理处、唐山市的各大家电商场和居民小区,实施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热污染有何危害呢?同学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查阅资料,走访医院等方式,了解到热污染对水体、气候、人体健康、地球环境等几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热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热污染问题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4.结题答辩

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篇10

当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已成风潮,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师本教育的束缚。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不甚了解,教师也缺乏指引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希望能够在教学上进行改革。事实上,研究性学习和生本教育的目的、课程论和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本教育走进高校教学改革中已是大势所趋。研究生本教育理念,将之应用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不仅可以完善生本教育理念体系,更可以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方法和指引,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对生本教育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系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下创新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1](p73-76)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生本教育思想则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提倡个体本位,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如何好学而开展,强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2](p60-61)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认真领会生本教育的理念,将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要求高度自主学习的群体,希望在大学教育中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受灌输性师本教育的影响,无法进行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无明确的指向,教师也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引。生本教育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论,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良方。生本教育体系是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体系,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探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终端,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是终端设计,考虑到了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构建生本教育体系的共同目的。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本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高等教育由此面临着改革的严峻挑战。当今的高等教育,要求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拥有一定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大学生更希望能够进一步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当其只能学到书本知识的时候,就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不能随社会发展而前进。由于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转变,提倡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逐渐浮出水面。[3](p14-19)传统的教学模式割断了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而研究性学习能以自身的特点弥补这一弊端,因此,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向。为了有效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者纷纷就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习中的本体论问题有“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三种说法。“教师主体说”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主体说”来源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双主体说”则是在“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弊端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中庸学说。在学科学习的背景下,这三种主体说都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关心的都是老师如何好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好学。即使是“学生主体说”,也不过是借学生为中心之名来凸显教师的权威,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导致培养目标的转变,学习观念也开始改变。学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所有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才能内化、转变为学生的个体认识。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慢慢开始被重视。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精

[1] [2] 

神,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自己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享有的权利,而非来自教师的恩赐。只有让大学生自己学,教师进行指点和帮助,大学生才会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既富有创造性、自主性,又不离开教育计划的研究性学习上。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协助和导引学生进行自主生命活动而已。因此,时代在呼唤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当今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三、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长期统治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以往的大学教学普遍遵循着一种师本模式。师本模式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完整无缺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完整地接受教师传输过来的信息。然而,现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时常处于对立关系。师本模式下的大学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式的单向传输形态。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设计的。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4](p4-5)无可讳言,这种教学模式在过去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这样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受到知识教育而没有文化教育,难以解决除书本知识以外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便日渐为大学师生所接受。

生本模式的教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习为基调,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更重视学习的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主张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适应在团体中的角色;以探究为归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联系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都是可以让人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保护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挖掘并扩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利益根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本教育理念意图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交流和分享信息,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指引学生学会和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符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由师本教育模式向生本教育模式转变,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证。

[1]谭建伟,曹华林.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设计与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郭思乐.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改变[J].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