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27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1

关键词:程序设计;计算思维;系统能力;教学内容改革

0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3年aCm/ieee公布的教学调整方案中,系统知识和系统能力的培养成为重点[1-2]。系统能力可以作为计算思维能力的一部分,而计算思维能力不仅适合开发、维护等专业人员,还适合各类人群,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3]。作为本科阶段的第一门软件类课程,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非常适合培养系统能力和其他计算思维能力的课程,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为提升学习者的后续能力奠定更好的基础。目前,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学习者容易陷入对语法的强记硬背陷阱,无法真正提升其系统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改革课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划分、优化选择、重难点界定等方面是基础性的环节。本文将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侧重点,探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

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应用系统的巨大化、复杂化,系统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其中顶层设计能力至关重要,自顶向下的细化方法举足轻重,而具体实现可以放在次要位置。为了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系统能力,需要将授课内容从具体语法中解脱出来,以系统观的思想为指导,注重每个教学设计过程,从课程设计到课堂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使内容更有层次感,更能体现系统设计的思想。计算思维强调将计算机科学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相映射,而程序设计的很多具体知识点,如循环、数组、函数等,均能体现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因此,对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可避免学员陷入具体语言的语法陷阱,而忽略理解掌握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想性内容。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虽然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员[2],但对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计算机专业学员。在实际开发应用系统时,开发人员不一定是纯粹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而缺乏计算机系统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维护和使用时,会面临诸如系统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有目的地培养计算机系统能力。

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

2.1课程标准修订

首先,根据本科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不应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语言,而是高度提炼程序设计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在使学员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某种特定语言具体呈现,有时甚至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实现同一知识点,以便使学员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对比不同语言的特点。因此,如果课程标准中还存在依赖具体语言的标准内容,则必须进行修订。其次,课程标准中要指明该课程要进行系统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宏观和微观目标,并在内容要求部分给出具体的能力培养要求。最后,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从宏观上改进课程标准的内容,有效指导任教人员和学习者重视结构、思想和方法,降低陷入语法陷阱的可能。表1给出了两个课程标准知识点内容要求修订前后的对比。表1课程标准部分内容要求修订示例修订前要求修订后要求…掌握if、switch、for、while、dowhile语句的使用方法,理解while和dowhile的区别,掌握break、continue的使用,能够编写三种结构的简单程序……掌握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特点,绘制三种程序结构的流程图,使用一种语言对三种结构进行具体实现……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C语言函数的定义、调用及返回的方法,理解C语言自定义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掌握C语言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复述函数的概念,阐述函数引入的意义和作用,基于一种高级语言实现函数的定义和调用,编写带有参数和返回值的函数并进行调用…

2.2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有利于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宏观把握教学知识点,有利于学员理解课程的总体结构。遵循建构主义的原则,逐步提高学员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系统能力。涉及到具体语法的部分,不应花费过多的课堂时间,可利用mooC平台或微课视频给学员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表2给出了课程模块化划分的结果。

2.3能力培养知识点整理

课程中适合培养系统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知识点较多,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教学人员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表3给出了部分能力培养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3教学案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完成培养学员系统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员特点、教学条件等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能力训练效果。可以以“函数”一节的教学为例,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

3.1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确定

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函数,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其中函数的概念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什么是函数、为什么要引入函数、函数在整个程序中的作用和地位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是该节课的难点。

3.2教学目标和要求设定

通过该节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进一步建立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具有初步利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的能力。具体来说,要求学员能够复述函数的概念,阐述函数引入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基于一种高级语言实现函数的定义和调用,能够编写带有参数和返回值的函数并进行调用。

3.3学员特点分析

学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程序的3种基本结构,能够编写一些较复杂的程序,部分学员已经发现当程序较复杂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重复的代码。虽然他们了解过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概念,但对如何实现模块化程序设计并没有直观的认识,对于“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认识更加模糊。

3.4课堂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要点

课堂开始阶段,为了让学员更容易理解引入函数的目的,采用现实生活或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如飞机制造与组装等,并让学员反思前面编写过的较复杂的程序中出现的代码重复现象,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让学员更加轻松地接受函数这个新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学员展示生产生活中“模块化”组装的例子;可以通过讨论发言,让学员挖掘前面学习过的内容中有哪些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随着讨论的深入,学员就会思考应该如何借助模块化思想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从而过渡到本节的第二个问题——函数的定义和调用。在开始具体讲解函数的定义和调用之前,为了突出“学为主体”的课堂特征,设定一系列的讨论问题,如函数应具有哪些要素等,便于引入函数形参和实参概念,并加深学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进行启发,结合学员小组讨论,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和调用的机理。模块化组装的例子和函数的知识有不同之处,应该花少量时间讲解或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避免造成误解。在讲解完实参、形参的概念之后,利用具体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对函数的定义和调用进行代码实现,并向学员说明其他语言的实现是类似的,可结合微课资源向学员提供其他语言的实现例子。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以往的教学内容多以代码实例引出函数、形参、实参等概念,而这里采用的是类比理解概念、讨论引出概念、代码实现概念的顺序,学员理解层次更深,更适合学员在其他高级语言中实践,更有利于能力培养。本节课程结束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函数的意义,使学员对模块化程序设计的理解进一步升华,系统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4结语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员容易陷入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细节的问题,以提高学员对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解、提升包括系统能力在内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目的,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主要方式,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具体的改革设计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学员的计算思维能力,尤其是系统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学内容改革也带动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韩庆龙李瑛刘瑜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aCm\puterScienceCurricula2013ironmanDraft(Version0.8)[eB/oL].[2013-03-26].ai.stanford.edu/users/sahami/CS2013/.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2

[关键词]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6-0123-03

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是本科生后继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测试技术现状

从课程内容方面看,测试技术将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融为一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多学科渗透,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知识,课程所讲授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2.计算过程复杂,如信号的分析处理与系统的响应特性等内容,理论性强,计算相对复杂,公式推导多,概念难理解;3.实践性强,各种传感器、测试仪器的熟悉、测试方法的掌握、测试系统的组建和使用等仅靠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实验教学作为辅助;4.总学时有限,新内容越来越多,而课程的理论学时仅有40学时,这对于在教学中不断增加与测试技术相关的新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课程的以上特点,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必须确保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教学方面看,现在的测试技术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比较陈旧。教材还沿用5年前自主编制的教材,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密切。比如在讲传感技术这一章节时,只是单一从传感器的原理、测试电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对目前同类传感器的发展状况、工程应用程度等介绍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无法对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和工程应用情况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课时的局限性,授课教师无法将最新的测试系统知识点及时扩充到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及时更新。2.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由于之前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因此常会感到理论知识枯燥难懂,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3.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将所需完成的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都做了详尽的交代,甚至提供了方案、电路原理图、数据表格乃至数据处理程序等,学生只要按固定步骤操作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得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和实验内容,但却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失去了“实验”真正的意义,只剩下机械模仿性的“操作”。

从上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测试技术这门课时往往是按部就班,无法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创新。为了改变测试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现况,本次教学改革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希望借此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团队的业务能力。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信息容量大、技术性强、技术更新快。五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2013年起已经开展关于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课内教学内容和课外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做了大的调整。

二、教学目标的制订

考虑到五邑大学测试技术授课的对象主要是机电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他们学习测试技术主要是用于工程应用。因此,教学目标设立为如下几方面:1.建立动态测试的工程思想;2.掌握常用的工程测试方法和技术;3.掌握工程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所需要被测量的信号往往都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信号,或者说,工程中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往往都是通过分析动态信号获得的。例如,在检测摩托车舒适性的测试过程中,路面给摩托车车身的激励反应为驾驶位置的振动情况,路面越崎岖不平,驾驶位置的颠簸越严重,振动情况越明显,舒适性越差。这一过程,车身的振动情况是随着路面的起伏情况连续发生变化的,因此,测得的振动信号也是连续发生变化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只依靠简单的静态测量是无法获取所需要信息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动态测试强调得不够,而在实际工程中,很多都涉及动态测试。因此,自2013年之后,我们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中贯穿动态测试的概念,进而建立学生的动态工程思想。

在建立学生的动态工程思想的基础之上,我们同时通过工程实例总结出测试的一般过程,通过测试的一般过程将每一个环节、步骤中所涉及的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信号预处理方法、时域频域分析方法、信号处理方法等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对工程测试的基本概念、方法、技术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目前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仪器设备、测试方法等有一个系统掌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对测试结果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工程测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有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部分,仅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介绍。然而,从实际应用出发,目前的测试已经离不开信息处理技术了。因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工程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对常用信息处理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abview等常用虚拟仪器及信息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调整

测试过程一般包含被测信号的拾取、转换、放大、传输、处理、分析等环节,有时为了能够从被测对象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被测对象进行激励,使其特征信息能够表现出来,以便于信号的检测。因此,一个测试系统应该具有如下功能:将被测对象置于预定状态下,并对被测对象所输出的特征信息进行拾取、转换、放大、分析处理、显示记录等。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测试系统一般包含如下几个环节:试验装置、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分析处理装置和显示记录等,具体如图1所示。

由该过程可将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安排,具体如表1所示。

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与之前的教学内容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章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突出了测试过程中各个环节中所应用到的相关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主要是由于章节的安排是按照一般工程测试的流程以及主要环节来编制的,这样就使得原本繁杂、分散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章节之间都有明确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能帮助学生尽快入门,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每一个有关技术的理论讲解,都有对应的实际工程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章内容中,都相应的增加了具体的工程实例,这些例子都是有实际的工程背景,来自教师科研或研究方向。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工程中测试的作用、测试的基本方法、原理以及操作过程,建立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利用工程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例的增加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形象的认知,摆脱枯燥的理论教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再次,增加了信号处理的内容。在以往的测试技术授课过程中,重点在传感器的使用以及后续硬件电路原理的介绍。此次改革,增加了信号处理的内容,除了讲授常见信号处理电路和方法(如电桥、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滤波、信号分析等),还增加了许多工程常用的信号分析和处理的软硬件方法,例如程控增益放大器、多路复用、数字滤波、同源信号时差检测、Hilbert变换与调幅解调、时频域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些软硬件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比较常用,目的是让学生对常用技术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学到的和工作后用到的不一致”的现状。

最后,增加了工程测试的典型应用。这一部分是将机械工程中常用的被测量及其测量方法、信号处理方法等加以总结,巩固之前所有章节所学内容,提供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结论

测试技术课程经过为期两年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加大了对常用传感器的了解,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如何进行预调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对于复杂难懂的信号处理知识已经不在有陌生或排斥的情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利用信号处理知识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各种算法处理,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这两年的测试技术课程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在实验方面的改革仍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刘在伦,王东伟,侯t华,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5(7):108.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3

【关键词】色彩风景写生内容改革主观创新现代绘画

色彩风景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画室,感受和认识户外风景的色彩,对户外景物光色、表现技巧等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户外色彩写生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并尝试运用不同色彩媒介进行训练,解决室内作画难以完成的户外色彩问题,使学生掌握户外光线的特点,区别构图、着色、表现等步骤与室内色彩的异同,为后续课程和色彩创作打下基础。以往的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客观景物的再现技巧以及立体感、空间感等塑造能力,遵循的是一种写实的绘画体系,作为一种基本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应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写实绘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色彩风景写生课程也不能一成不变地遵循陈旧的教学内容。要想跟上当今绘画艺术发展的节拍,色彩风景写生课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一、将现代绘画观念引入教学内容,训练创新思维和能力

要想使色彩风景写生课程内容跟上时代的节拍,就应该融入现代绘画元素。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并不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简单复制与追随,这种现代性有许多中国式的因素在里面,如对民间、传统绘画等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借鉴等。总体来说,现代绘画观念注重画面的构成、色块的平面化、不同材质的对比与肌理效果、意象性的用笔、使物象陌生化、画面的主观处理,反对纯客观自然的再现等,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当下,很多绘画不是再现性的写实绘画。致力于客观再现的写实绘画就像一个点,写实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这个点,同行之间的风格也就越相似。反之,越是不写实的绘画就越远离这个点,呈放射状,风格会有很大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因此,要确立一种风格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结合现代绘画观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现代观念引入色彩风景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写生中形成自己的特点。探索自己绘画风格的过程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锻炼的过程。古代文言文已经很完善了,但很难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写实绘画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也难以全面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陈旧的绘画语言早已缺少了冲击力,不能够打动人们。石涛在画论中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石涛的观点仍具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二、提高色彩感受能力与多种材料、技法试验相结合

在自然界,色彩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把握好色彩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色彩风景写生过程中,如果观察色彩的方法不当或写生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劳与麻木,因此,增加色彩速写训练是提高色彩感受能力和快速把握画面色彩能力的好方法。与画色彩小稿不同,其强调的是迅速把握色彩的感受,由于时间短,不会形成视觉疲劳,便于区别不同时间段的色彩变化,久而久之,必能提高观察色彩的敏锐度。在画色彩速写的同时,还应结合材料运用上的试验训练,不同材料、技法给人以不同感受,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找到适合的材料与技法,有利于风格化的形成,还能锻炼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端。美术史上,画家对材料与技巧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材料上,早期有湿壁画、坦培拉等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凡艾克等人发明了油画,现代又出现了综合材料绘画;在技法上,开始由水彩、坦培拉技法到油画混合技法,直至后来的油画技法等,无一不是画家探索试验的结果,体现了人们永不满足于现状的艺术历程。

三、将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引入教学内容,强调主观性,加强视觉冲击力

现代绘画形式语言有点、线、面、构图、造型、色彩、肌理、材料、结构、空间等诸多元素,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与样式成为画面风格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绘画语言。现代绘画形式语言注重画面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块的平面化、意象化等,其与模仿或真实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有本质的不同。模仿或真实再现自然物体的写实绘画作为一种绘画基础训练手段也不一定完全抛弃,但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可拓宽学生的绘画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尽管现代绘画形式语言有诸多复杂因素,但在色彩风景教学中,可归纳为形与色彩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主观处理画面的效果。在形的方面,主观地进行画面控制,不必太在意画面的真实与否,传达的实际上是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析,更准确地说是对自己艺术的解释,应有独特的视角,而不是照搬自然。景物的多少、前后、大小、位置、形状、方向等都可根据画面构成的需要,运用各种现代绘画的形式语言元素主观地去改变。境由心造,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参考,简单、真实再现景物已不是现代绘画艺术的目的,重要的是能否画出属于个人的风格。在色彩方面,主观控制画面的效果,色彩的选择要看画面的需要而非与现实相似,色调与色彩的组合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这种画面的主观色彩使人更加自由、充满想象的活力与创造性。在进行形与色的组合过程中,一边画一边思考,点、线、面、肌理等各种元素融入其中,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效果。

融入现代绘画因素后的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色彩造型的创新思维及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作业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势必影响到后续课程的进行,如毕业创作等。由于平时课程的客观写实训练到具有很强主观性的毕业创作中缺少过渡阶段,新内容的应用可迅速提高学生主观处理画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多地思考艺术风格等问题,成为由客观写实训练到毕业创作的中间环节。目前,艺术理念更加趋于多元化,原有的较为单一的写实绘画训练内容已明显落后,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新内容的融入与实践对色彩风景课程新型内容体系形成是有利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教学调整,才能符合艺术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4

这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导向,课程,改革,就业,报告,内容,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

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

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

(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

(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

(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

(3)能力要求:

①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

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

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

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

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岩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杰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团委书记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教务处秘书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教研组组长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琪教研组组长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磊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欣指导处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这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导向,课程,改革,就业,报告,内容,研究,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

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2005年1月开题,2006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5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

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

2005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2005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2005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

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

2005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

2006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2006年8月结题.

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2005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2005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2005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2005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2005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面向职业课程[j]外国教育资料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5

动画专业与传统绘画专业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传统的素描训练方式已不适应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改变目前素描教学惯用的传统的客观写实素描教学,建立适合动画专业教学需要的单因素、平行式的素描教学体系,为改善与提升动画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奠定基础。素描目标改革动画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很快,据调查中国动漫市场具有1000亿元的潜在价值空间。国内现已经登记的动漫企业超过了5000家,动漫企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又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动画专业素描课程改革正是着眼于此,为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而积极建设。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一、素描课程改革的意义1.现阶段动画专业的素描课程普遍采用全因素素描训练方式,它在传统绘画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画专业与传统绘画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传统的素描训练方式已不适应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改变目前素描教学惯用的传统的客观写实素描教学,建立适合动画专业教学需要的单因素、平行式的素描教学体系,为改善与提升动画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奠定基础。2.精简传统素描教学从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真人写生的研究型素描教学内容,通过对课时配置及后续课程的改革,将全因素素描的训练方式改为单因素素描训练,并针对动画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单元训练内容,确定符合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用型素描教学内容。3.利用与专业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场所,建立与专业教学适应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形成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的自然过渡与平稳转换,促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教学形式的高度融合与统一。4.将素描基础教学与动画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使素描教学平行地贯穿于整个动画专业教学过程,实现素描教学与动画专业教学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课教学的效能。二、素描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动画专业造型训练的基础课程,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动画行业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的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合的专业实用技能。动画专业的基础素描教学改革,是基于动画专业教学特性的最基本的基础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动画专业已基本构建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改革,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三、素描课程现状分析动画艺术是影视与绘画紧密结合的动态视觉表现形式,动画专业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身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边缘性的学科。动画的美术创作是绘画技法、表现形式和科技手段等因素的整体调度与综合运用。它对视觉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是动态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因此它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与基础素描教学息息相关,素描训练是获得这些能力的根本途径。1.教学目标的差异目前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基础素描教学,基本是在延用经过某些局部改良的传统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众所周知,传统绘画造型艺术基础素描在训练上多以对静态客观形态的写生再现为主要目的,表现的是客观形态的瞬间的静态造型,它是一门以创作相对完整的独幅绘画作品为最终目标的平面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性学科,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表现静态视觉形象的造型能力。相对于动态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静态写生再现的素描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上还是在教学的形式上己无法与动画专业教学相适应。这导致动画专业的基础素描教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使动画专业学生无法在基础教学的训练中明确地、全面地、充分地获取与专业课教学中技能训练相对应的必备的造型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专业教学的顺利展开,影响了专业教学的质量。2.课时分配在课程时间分配上,动画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只有一年级上学期,总共为七周教学时数,这些有限的训练时间,对于要求深刻与精准把握表现对象的解剖结构,同时要明暗地、质量地,有重量、有空间地深入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3.教学方法动画专业在基础课程中,同时需要进行一些夸张、装饰、想象的训练,但全因素素描的教学中明显缺乏相关的训练内容。将全因素素描在一张画面中完成造型、调子、材质、层次等十几个绘画语言的训练方式,拆分为各个单元而系统地训练,在基础训练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力求在每张作品中都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将全因素素描训练,改为单因素素描训练。同时,再在素描教学中加入例如夸张、取舍、装饰、归纳等与新型绘画学科密切相关的专业训练内容,四、素描课程改革内容1.转变观念,开创教学新思路在动画专业基础素描的教学中结合传统绘画素描中的造型规律,明确与动画专业相关的、有利于动画专业教学的造型元素,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与动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基础素描教学。2.教学内容改变原有素描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审美素质与造型能力下的“宽、散、浅”的状况,明确动画基础素描教学内容的专业指向性,细分、强化素描基础课与动画专业课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改变以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真人的为梯度进程的、以单一写生训练为主的基础素描教学。建立以光影描绘、质感刻画、结构分析、形体塑造、空间体现、动态把握、形象表现为主要学习内容;以静物、景物、人物、动物为表现对象;以实物、图片、影像为教学参照;以临摹、写生、默写、改编、移位为训练手段;以架上、案头、数字媒介为综合操作平台的动画专业素描课程教学。实现动画专业的素描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序、有效、有机的结合。3.教学场地利用与专业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场所,改变传统绘画素描的单一以实体(实物、实景)写生为主的架上训练的教学形式。增设、使用案头设施和数字设备,结合、利用图片、视频影像资料多元化的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与专业教学相应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形成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的自然过渡与转换,促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教学形式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调整动画专业素描教学内容改革,使其真正为动画专业教学奠定基础,最终形成与动画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符合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这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基础造型能力和专业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基础教学的保障。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6

关键词:中职;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41-03

对工作过程导向中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在设计上要定方向、重方略,重构中须遵“三性”,即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一、关于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设计

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即在既定课程目标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清楚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重关系;又是非理性产物,即以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教育传统、各种经验和习惯等为课程设计的“参数”。因此,在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中,要防止出现认识误区和处理偏颇的现象。一方面要清晰地界定各课程之间的权重关系,进行系统化设计,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兼顾到非理性要素在课程中的特色化体现,进行多元化设计。

(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方向

在比较国内外成熟的课程以及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目前工作过程导向仍然是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最为有效的引擎之一。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思想就是按照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职业活动情境中实施课程,并高度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是,工作过程导向这一引擎器推进的样式应是多元的。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引擎器,应根据专业、实施条件等因素,有选择地进行特色化推进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的研究。在借鉴、创设和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专业大类不仅都可以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而且通过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代表之一的江苏中职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实践证明,一定的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计的样式完全可以个性化。

1.根据专业分类及其课程目标等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宏观设计。如机械制造、电气电子等专业,重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际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经验性技能的获得,并强调实验与实习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岗位变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因此宜借鉴“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又如管理、经贸、营销、服务等专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所以这类课程应体现灵活、变通的特点,强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所以宜借鉴CBe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再如文秘、涉外、设计等专业,主要从事独立思维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要高一些,所以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知识、技能训练,一方面要有现代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具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选择上,应重视现论与传统知识的互补,关键是结合本专业、本地区当前优势进行合理搭配,所以宜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样式。

2.根据宏观设计,对具体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多元化微观设计。如体育与健康、德育类、就业指导类、综合实践课程等,主要探索以活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类,主要探索以学案导学、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类,主要探索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

(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设计的方略

没有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动态化、职业化、典型化,从而体现工作过程导向下的系统化,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体系化。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和企业特点,动态地从具体的工作过程切入,并从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中归纳抽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准确选择内容、有序安排内容、客观呈现内容,合理组织内容,科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根据课题文献研究发现,国外职业教育中的CBe、meS和“双元制”课程较为成熟,并己取得相当的成就,但这些课程提出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都是根据他们国家的具体国情设计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但必须牢记应探索总结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只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的本土化、区域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原因是:第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应具有多样性、应变性、共适性、个体性和衍生性的特点。第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有一种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能够完全适用所有的专业类别。第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特性,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应基于学生终身学习,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对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使其保持恰当的平衡。第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条件制约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内容、不同课程实施条件等情况下,进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时要着力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整个体系要体现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二是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要在动态中科学设计,进而达到系统性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关于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

中职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等,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结构是指特定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是一定理念指导下,各种要素“结构化”的结果。它是从课程的宏观编排、组织出发,确定课程的范围、地位和顺序而形成的结构框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学校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课程,既有被决定被制约的性质,又存在着自主和能动特点。课程作为一个复杂对象,对其做出不同的理解和把握都可能是合理的,但从课程本体出发的认识是最具根本性和稳定性的。因此,应科学地认识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其被制约的性质,同时又要看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在重构实施过程中具有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把握重构过程中的这种辩证关系,是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健康、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这种辩证重构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强调综合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结构和设计课程形态时,应从“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质要求、服务终身学习需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不能重知识轻技能,也不能偏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应体现“职业”和“教育”的双重特点,以培养现代社会人为课程体系目标,在课程重构中应综合优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并依据“工作过程导向”选择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突出选择性

第一,凸显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增加选修课及其比例,针对学生多元智能设计课程,使学生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强化导向性选择。一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选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来源,但课程资源并不等同于课程,只有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的课程资源才能够成为课程。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生成的课程资源,尤要看到广大教师是最关键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它是确保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二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对课程结构进行序化时的选择性。

(三)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体现均衡性

笔者认为,均衡化配置是指在同一课程整合目标前提下的差异性的均衡化。均衡化不是平均化,而是合理地、科学地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只有通过调研、规划,在实践中合理地确定各课程的权重系数,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不断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不断地优化配置,充分地发挥其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7-71-02

0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网络的设计思想、运作方式、系统结构与应用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复杂、知识点众多密集、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及发展变化迅速等特点,现有的以本科教育为蓝本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缺点。为了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在高职教育领域对此课程应进行更加偏重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课程改革[1]。

1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应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运行原理和具体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机制和所依赖的关键技术,同时能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技术。

在重新定位课程任务与地位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如网络布线、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与实验和实训相结合。

2学情与教法分析

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深为担忧,为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最关心的是自我发展,渴望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对自身能力和知识欠缺了解得非常清楚,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有所改善和提高。本课程面向的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素养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希望能学习更多的实用技术,但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对网络系统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还有欠缺[2]。

在教授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我们采取了“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知识,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另外,对于一些实验难于验证的内容,则自主制作或下载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课堂内容进行演示。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习能力。除课堂教学外,我们鼓励并引导学生观察正在使用中的典型网络,推荐优秀图书和相关网站;在课堂上对观察和使用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借鉴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整体架构与重点和难点。

⑴课程整体结构与主线关系:以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所建立的体系结构作为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始终贯彻和围绕体系结构主线。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系结构思想与内容;以太网原理;广域网原理;应用层服务配置与使用。

确定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特点与培养目标要求,把计算机网络原理、典型网络分析、internet运行机制与服务配置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数据通信知识;ip协议原理;tCp协议原理。

确定难点的依据:数据通信知识与协议原理内容抽象,且难以实验方式验证,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作为难点。

另外,在内容把握上,尽量地参考并贴近Cisco、华为等企业与职业认证,为学生将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双证书”教育奠定基础[3]。

4课程在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教学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更加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不违背大纲和培养计划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进行了以下改进。

⑴确立以体系结构思想作为理论教学的组织方式。为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总体上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改变了原有的以计算机网络组成模块为主线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oSi和tCp/ip模型的优点,提出了便于教学的五层模型,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以此模型架构课程主线,而不再以诸如网络设备、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等模块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改变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章节之间的关系,认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应用技术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势必思路清晰、把握准确,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4]。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是国民意质的竞争。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有高素质的国民。而我国的国民素质并不高。就思想道德水平而言,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市场上的假日伪劣,经营活动中的坑蒙拐骗,各种刑事犯罪,损人利己不道德行为等都是我国国民思想品质素质不高的表现。所以必须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人才。而培养人才,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方面起着奠基基础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想缩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或者超越它们,就必须发展教育与科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口多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中国的人民素质,那么中国就会在世界竞争中占忧势。

1课程改革“应试”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主动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取得竞争的胜利。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各国都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政府都参与并领导学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府不但关注教育课程改革,还在政策上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并组织有关人员编制教育发展战略方案,认真组织人员编写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它们发展教育的目的,既是为了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现指导改革,用先进的课程观指导课程改革。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国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都赋予了教育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

但我国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使教育完成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必须对我国的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包括思想政治课课程。一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成了课程改革的大敌。知识本位主义者认为,学校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就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这样,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必然出现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科都从学科本位出发,片面强调自己施教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为自己本门学科争取过多课时比重,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教育、课程、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妨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二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应试教育”课程的功能是筛选少数的精英,学生为考试而整日学,教师为考试而整日教,使学生学习负扭过重,厌学情绪大,课程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使体现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落实,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适应。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改革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抓起。教育改革必须以“育人为本”,而育人必须“以德育人”为先,以德育人是育人的根本,所以必须对思想政治课课程进行改革,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2课程改革是加入wto后对我国基础教育挑战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第一,面临教育服务观念的挑战。wto成员国把教育列入开放服务的内容,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一种可以交换的服务产品。这就是说,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家长、学生有权选择学校、选择教育形式,学校和数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第二,面临人才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国际标淮人才市场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有高尚品质和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健康的个性;有与人合作、协调、国际交往能力等。第三,面临教学质量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人才需求将上升,人才的国外输出也加剧,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要求将更高。第四,面临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国际交流带动一些国内学生到外国求学,国外教育机构也到中国办学,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效量也要增加,中国教育市场面临着同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来临的同时,也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这个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教育形式,使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人才标准、人才素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要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也才能提升中国教育在教育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9

【关键词】多元化史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人民版;上海版;体系分析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时代精神和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次课改共制定了两部课程标准,分别由教育部和上海市颁布。

1.教育部标准下的教科书内容体系――以人民版教科书为例

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体系也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民版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

(1)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历史发展线索

建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以时间为经――勾勒纵向渊源流变,时序清晰;空间为纬――展现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各层面之间的横向互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线索,代替史学界长期沿袭的苏联模式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演进的分期模式。而是采用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劳动资料、生产力类型,将人类历史演进从宏观上划为采集渔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大时代,体现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总体趋势:纵向由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

(2)中外历史混编模式

人民版采用了中外历史混编的模式,克服了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割裂中外历史的关系。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体现了教科书内容体系上的创新。

人民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各专题进行了整合重组,总体上按人类社会发展线索分时段中外混编。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模式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历史发展时序的阶段性与连贯性。在勾画、揭示各时段演变线索、原因的基础上,就各专题进行中外对比,进而体现其内在的递进、互动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精神。

2.上海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内容体系

随着课程标准目标的改变,上海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也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它的内容体系突破王朝体系的架构方式,以文明史为线索、主题史为框架编制。

(1)文明史为发展线索

上海版教科书采用的文明史观是一个综合的产物。它参照了理性主义史学派、年鉴学派、全球史学派等观点形成了文明史观。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总体论述方面有三点

首先,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

其次,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再次,人类从区域性的历史发展为世界性的历史是各个地区的民族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交往的结果。

上述观点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当中体现为:教科书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文明演变的线索。把人类文明的进程可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文明等等。以“人”、“生产力”、“交往”等影响文明进程的要素为核心架构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各个重要层面。打破已往以政治史作为课程主体内容的结构样式,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展现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精神风貌。

(2)主题史为框架

主题史中主要从人类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社会生活、社会风俗、文化遗产方面构架的主题。这些主题以学生的体验为切入口,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认识历史的多元化,以小见大,体悟到现实中的历史。主题史的编写方式往往还会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割裂主题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科书对于主题的安排也是颇具匠心;如,《历史上》叙述文明社会的标志、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和文明的结构,由此展示文明的共性及不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

综合看来,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科书继承了我国教材编写以历史学科体系作为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教科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缜密行。教材在内容体系的选择发生了转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避免专业化、成人化。

【参考文献】

[1]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第35页

[2]周春生.《上海第二轮中小学课改高一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理念和框架结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第105页

课程改革的内容篇10

关键词:“CaD/Cam”系列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创新设计

ReformandpracticeofteachingcontentandtextbooksystemontheCaD/Camseriesofcurriculum

DuanHongjie,XiaoYanqiu,BaiDaiping

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three-dimensionCaD/Camtechnologiesstimulatesthechangesinthedomainofproductdesignandmanufacturing,anddeterminesthedirectionofmechanicaltalents'trainingandteachingreformation.thisarticlefocusesontheoverallthoughtandpracticeprocessoftheCaD/Camseriesofcurriculumreformasfollows:integratingtextbookcontent;formingnewcoursesystem;updatingteachingmeans;innovatingteachingmethods;highlightingthepracticelink;strengtheningstudents'engineeringconsciousnessandcreativeability.

Keywords:CaD/Camseriesofcurriculum;teachingmethods;practiceteaching;creativedesign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多年来针对机械类专业的CaD/Cam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都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整个改革主要还是围绕二维绘图、二维设计展开的,较少触及目前制造业广泛使用的三维实体设计技术,设计、绘图、修改工作量大,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问题尤其突出,不利于培养造就制造业急需的具有现代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1构建CaD/Cam系列课程新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针对目前CaD/Cam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密切结合当今世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现代三维CaD/Cam技术,对传统的二维绘图、二维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全面重组与整体优化,以先进的三维实体设计系统为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化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将现代三维设计、分析与制造理念和方法全面引入CaD/Cam系列课程教学过程,建立了全新的基于三维CaD/Cam技术的系列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社会与时代要求、科学知识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并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实践、完善,建成了CaD/Cam系列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分析、制造的理念和方法

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客观实际。在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中,应结合先进的制造技术,将三维实体技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重点构建好三维CaD/Cae/Cam技术平台[1,2]。

2.1以三维CaD技术为平台,培养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表达方法

现代CaD/Cae/Cam技术使得数字化三维实体成为产品设计和加工的数据源头和载体,三维实体成为工程技术界的新语言。在三维CaD平台下,设计者从产品的实际需要出发,可以利用所掌握的三维实体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真实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观察产品的结构是否合理、设计上有无缺陷、各零部件的装配关系有无干涉现象等,并且可以通过机构运动仿真对设计结果加以检验。因此,学习和使用三维CaD平台进行设计,可以将设计构思和表达统一起来,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为此,在机械类教学中,我们将三维实体设计作为设计方向,引入主流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Solidworks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为工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Solidworks软件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充分利用其真实三维环境,形象、直观地演示从物体——平面图形——物体的投影转化过程,以及各种实体建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投影的基本知识、三维建模理论知识等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2以三维Cae技术为平台,开设现代分析计算方法学课程

将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知识引入到新的课程体系中,改变传统机械设计依靠经验公式、手工计算的方法。借助Cosmos/works等三维Cae设计软件,直观地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载荷和边界条件确定,强度、刚度分析计算。培养新的设计理念,使学生掌握全新的设计计算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3个转变:

(1)由手工设计计算向应用计算机分析计算转变,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2)由过去的图解法向解析法转变,使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统一起来,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3)由过去重机构分析计算向重机构综合转变,提高学生机构方案构思、设计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机构运动仿真基本知识和三维CaD设计软件的使用结合起来,借助三维Cae设计软件分析计算零件应力、应变、变形大小、约束反力等。使学生掌握有限元分析计算方法,机构运动仿真等新的设计分析方法。

通过现代设计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生动具体地讲解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的工程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以三维Cam技术为平台,培养现代加工制造技能

为了使机械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加工制造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浓缩传统的专业课,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等整合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增加现代三维Cam技术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讲解数控技术概念和数控加工原理,数控编程基础及手工和自动编程方法及数控加工仿真等。

为达到突出“学为所用”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掌握现代加工制造方法和技能,在教学中,引入三维Cam软件So1idCam。So1idCam是Solidworks的嵌入式nC软件,SolidCam软件完全运行在Solidworks内,可以获得所有Solidworks的数据,利用Solidworks设计的三维实体模型自动成为SolidCam的数据源,真正实现了CaD/Cae/Cam集成。此外,SolidCam提供了3种仿真标准,即基本刀具路径仿真、2D仿真以及加工操作的3D仿真。SolidCam仿真功能,能很好地验证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愿望,强化工程意识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当数量的上机实践课时,学习数控加工程序生成、刀具轨迹模拟仿真及数控加工仿真。强化理论,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3积极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培养创新人才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信息量大的特点,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Cai课件,将三维CaD/Cae/Cam技术及其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教学互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三维CaD/Cae/Cam技术教学,构建虚拟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具有交互性的环境下,进行构想,自主发挥,自主设计,充分领略用计算机来辅助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含义。

3.1设计三维CaD网络教学系统

三维CaD网络教学系统设置了网络课程、课后习题、模型与零件库、数字技术及网上答疑几大模块。网络课程模块包括autoCaD软件、Solidworks软件、proe软件等视频教程;模型与零件库模块包括二维零件展示、三维零件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下载专区等;数字技术包括数控加工、数字测量、二次开发、技术交流等。各子系统和模块之间通过导航功能即可实现模块之间自由跳转。

3.2开发三维Cae网络学习系统

三维Cae网络学习系统包括授课系统、教学辅导、考试系统、在线答疑及互动交流等功能,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选择、设置、操作等,让其亲身体验课程交互作用所带来的乐趣和感受,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将现代教学方法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该系统开辟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3研制了数控技术网络课程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很广泛。但是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感受到生产现场加工场景。为此,制作数控技术网络课程,利用Flash,Solidworks,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大量的动画,同时配有影音文件和图片,采用图文、电影、动画等形式,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大量数控设备的图片和数控加工先进制造影片,数控加工仿真加工动画,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和难于表达的先进制造生产现场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和基本理论,并具有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

4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中,强化三维CaD/Cae/Cam软件操作技能的培养,把应用三维CaD/Cae/Cam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作为落脚点,使毕业生与机械制造行业实现“无缝对接”。为此,我们建立了机械产品三维设计创新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3]。

4.1三维设计创新实验室

建立“机械产品三维设计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以现代数字技术为依托,改变传统以图纸为主的交流模式,使产品设计、受力分析、仿真、数控加工全过程的交流无图纸化,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以三维数字技术为主的交流模式,加快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

该实验室的建立,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设计积极性。学生可进行各种部件、整机的模型搭建,学习相应的编程方法,完成模型的设计、制作。训练时采取先向学生展示已搭建好的工业模型及控制方式,让学生亲自拆装现有工业模型,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想,创新搭建自己设计的新机构、新系统。通过对工程问题的观测、分析、更新、设计、实践,让学生体验创新设计的全过程,并完成设计构思、搭建模型、编程与控制加工,实现创新设计的相应环节,通过创新试验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从设计到成品的数字化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工程意识。

4.2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

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熟悉常见数控加工设备,如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的外形布局、运动分配以及操作方法,掌握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基本方法及常用指令的使用,数控加工的实体造型及自动编程、数控加工的计算、CaD/Cae/Cam集成等训练[4]。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实验采取模拟仿真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此,项目开发了数控加工模拟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观看实体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演示,完成数控加工的模拟实验,满足数控实验基本要求;实现了被加工零件CaD\Cam集成,完成了nC程序的自动编制与模拟仿真加工;在该实验平台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完成数控铣削实验和数控车削实验的以下要求:工艺参数拟订与输入;选择加工方式;调整机床参数;观看实体加工过程模拟演示和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它既可用于无数控加工设备的条件下进行数控加工实验,也可以用于实际数控设备上进行实验之前的预习准备,以减少昂贵的数控机时和防止事故发生。

5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5.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维实体模型形象直观,三维实体设计模式与人实际上所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致,符合心理学客体优先效应,因而简便易学,将学生从繁琐的三维到二维、二维到三维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

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适应三维CaD/Cae/Cam技术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三维实体的地位与作用,使学生从三维立体入手,较全面地理解物体的构成原理与表达方法。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实体造型知识在计算机上建立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工程分析、虚拟预装配、运动过程模拟以及原型制造、虚拟制造等,培养了学生现代设计意识。

5.3达到了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

学生以三维实体设计技术为基础,三维实体设计软件为工具,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训练,掌握了新的设计制造方法,正确地表达了设计思想,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

学生利用CaD/Cam技术设计制造的作品荣获“中南地区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力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周培源力学竞赛河南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6结束语

机械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在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观念首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以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为目标,以现代CaD/Cae/Cam技术为平台,针对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努力适应现代设计、现代分析、现代制造技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设与CaD/Cae/Cam相关联的一系列新课程,最终实现在无纸环境中的设计与加工、虚拟样机的制作,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层次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段红杰,于善启.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5):125-127.

[2]陈鹏.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性本科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