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30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1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主要有以下两项。

(一)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历史史实,更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教师或课本给出的历史结论,而在于他们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积累对人类历史进行探究和思考的经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传统的接受式教育是很难实现上述目标的。只有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才能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学生通过主动感受历史的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在探究中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书店、上网、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手段索取、查阅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对占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批判、归纳、整合,从而提高思维素质。通过课题组内同学的合作及课题组外(如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创新。注重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创新意识。

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是“创造”对过去史实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新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开拓,是突破。历史教学中,引进学术讨论的空气,可以冲淡教学中的经院气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善于质疑问难以及科学地进行学术争辩的观念,养成变通、独创的习惯。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不能运用假设,否则会影响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其实,这种观点混淆了客观历史过程和对客观历史过程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客观过程是过去的确凿陈迹,具有不可更改性。而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研究必须借助假设。假设不等于结论,假设要在正确观点指导下,才有说服力。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假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否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为学历史而学历史,就难以发挥出史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讨论、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使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注重目标分类与目标的层次,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的原料。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重视知识本身,而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稳定性,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行动和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保持一颗好奇心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主动学习历史的行动是让学生把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化为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行动。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其重点是要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学习能力。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活动中,除注重记忆、分析、概括等方法外,更要重视对大量历史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阅资料,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并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

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让学生获得对历史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新的认识,使教学的基本模式由知识传授型转变为思维发展型。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研究意识和能力

人们习惯地认为,“研究”是科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因此,研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研究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当然,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有所不同。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主要是发现、思考、研究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兴趣主要指学生有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研究意识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研究”的开始。学生发现问题后,要养成试图通过分析、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的方式探求问题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习惯,养成尊重事实、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研究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方法,除包括传统的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外,还包括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学生要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对于学生获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在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中的错误,无论多么荒唐,教师都不应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打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去认识和解决,帮助学生提高研究的能力。

转贴于(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

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有大量的、充分的研究。研究,是创新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拿出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去“尝试错误”。学习心理学的鼻祖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在尝试中,学生可以提高动手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详细地占有资料,把握事物的联系和中介,探索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在把新的情景引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时,新情景就会与原有知识碰撞,产生差异与冲突,在这种差异与冲突中产生出新思想。学生的一个新设想,观察问题的一个新角度,解决问题的一个新方法,理解问题的一个新层次,都应视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展现,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人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养成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探求、勇于发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养成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人格。

学生在研究中,要养成发散、逆向思维及变通、重新组合的习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灵活性的实质是迁移,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方向发展,从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对尚未涉及过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者对尚未涉及过的材料提出有新意的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目标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素质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阶段目标

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可以把历史课题的选择和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确定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价值、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让学生全员参与历史研究性学习,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研究性学习中没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那些应试成绩平平,但对种种事物兴趣盎然的学生,很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质。

第二,学会选择课题。课题的选择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以借助于“假设”,通过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师提供或自己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由此形成课题。

第三,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课题后,学生需要熟悉“研究”的基本要求并开始“研究”。教师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文献资料、实物、互联网资料等都是重要的资料来源。学生掌握必要的资料后,要初步学会处理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材料适用于研究的对象,懂得适用的材料怎样处理才能有效利用,熟悉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

第四,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综合性问题,因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既能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又能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包括彼此尊重、宽容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别人的方式方法,制订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等。

高二下学期和高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要提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逐步深化综合,并引向社会实际,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撰写论文报告的能力。要能撰写比较规范、完整的研究报告。对报告的质量,主要根据研究过程来评价。

第三,弘扬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应用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精神、品格、能力。个性发展目标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具有健康独立的人格。学生通过探究某些社会和历史问题,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2.具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自我设计能力。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3.具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4.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自主设计的计划终究是头脑里或书面的方案,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学习者是否有毅力。只有遇到困难时不气馁,不轻易改变计划,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才有成功的希望。同时,再好的计划也可能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学会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适当修正、补充、调整完善,形成良性的自我调控机制。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2

【关键词】研究性自主学习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45-02

一、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各种途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性自主学习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中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释疑解惑中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

在现代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终身教育以及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在校生都习惯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模式,只需要熟记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知识,学生自己发挥的余地不大。同时,计算机教育在高职期间开设的基本上都是与学习相关的应用软件,比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图形图像软件,使用HtmL、JavaScript、CSS和可视化设计工具(Dreamweaver)以及主流数据库等,这些是将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对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但这些课程实践性、设计性非常强,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短,特别是高职学生,理论学习更少,毕业后的实践活动只能靠学生自己来学习掌握,同时计算机技术更新周期很短,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让他们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而深入,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网络环境下有效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课程、专业学习网站,网上讨论交流等方法获取学习资源,学生是可以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的。

二、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计算机的思路

研究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研究,学生不断生成自己新的知识,同时这种自主学习还应该是有效的,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充分学习和利用资源。为此教师要改变为教而教的观念,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意识,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提出教学要求,推荐书目,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最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高职计算机教育研究性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学会理解和记忆,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会总结和消化,从新知识的学习中获取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操作,达到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操作,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查阅,由于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量非常大,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要学会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得到帮助,更快获取和掌握新的更多的信息,并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实现经验共享。

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自主学习,还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保障,比如电子杂志、网站设计项目应在学生已学会Flash软件,能够实现二维动画制作的前提下布置。学生在解决新的工作任务时利用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在新知识点的引入上由浅入深,分析相关的原理,学生理解后,将简单的任务综合,完成一个较大的实用的任务,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学会从实践中领悟制作设计的精髓,为完成一件好的作品展示做准备。

课堂教学前教师对自主教学进行设计,根据学生兴趣及特点给学生精心准备设计题目和大量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创建机会,主动预习新的内容,收集查阅相关的材料,建立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实施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课堂组织,学生要参与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完成任务中独立思考,教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纠正错误,同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大约是:三分之一为教师讲授,三分之二为学生实践和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学习实践时间多一些,思维才会变得比以前更活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建性。

教学设计过程以问题式导入、情景式导入、作品展出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案例教学为核心,采用任务驱动式的行为导向教学法,采取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为教学设计流程。

以二维动画形变动画的制作课为例,首先定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同时掌握创建传统补间和形状补间动画这两种动画的区别,了解在同一个图层中可以同时有传统补间动画,也有形变动画,多种动画综合的知识。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观察、讨论问题、总结提高的能力。教学过程可以先介绍位移动画和形变动画的知识,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动画实例,使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再以情景引入方式,教师演示案例动画:一个小星星从盒子旋转飞出形成大的星星,再变形成文字的小片段。演示作品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帮助学生分析将动画分解为两个制作任务,一是小星星旋转飞出礼盒成大星星,二是星星变成文字,并引导学生一起对每个任务的操作流程再做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案例的完成过程有一个全面认识,又便于每一步任务操作的具体实施,从而使学生自己可以完成作品。

学生根据练习任务,自主按照要求制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问和不解,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索操作后,教师演示讲评创建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学生再一步步跟学跟做。

布置学生接下来完成的实训作业。在学生完成案例任务后,教师可要求其自主探究完成“拓展练习”,这是对本案例制作步骤的巩固练习。案例全部完成后,参与教学的多个角色都作为评价主体来开展,评价活动应该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从而了解创建传统补间动画和创建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所应该掌握的内容进行小结。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

在学生完成了作品后,让学生逐个展示自己的作品,比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文档编排,数据统计与报表分析,以及制作产品演示文档,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可以进行局域网的组建和维护,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图形图像软件制作海报、平面广告、宣传册、网站效果图,能够独立使用HtmL、JavaScript、CSS和可视化设计工具(Dreamweaver)以及主流数据库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最终通过对平面广告、网络动画等设计项目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平面与动画设计能力,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一方面学生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当小老师,将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讲解给大家共同探讨。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总结

(一)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是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一是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学会方法;三是学会总结和反思。正确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主动地寻求和创造学习的方法,设计和选择自己的操作,培养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情绪自我管理,同时学会寻求有效的帮助。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供典型的、综合的练习,让学生多向求解,举一反三,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同时多观看不同的作品,并对作品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表现进行探讨。另外,举办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加强工学结合,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现在企业对动画制作的要求、使用的工具和应用领域,让学生更多了解市场。

(二)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如校园网学习资源库、自主学习软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由于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环境上给予学生自主性,比如图书馆、机房的自主使用,满足不同学习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校在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应该给予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培训、教师的交流平台,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推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办法,最终实现对自主学习管理的制度化、常规化。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在自主发现、探索建构新知识中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实施研究性自主学习教学,实现教师从教知识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窦芳霞.构建活动型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2]顾建民.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方式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界,2006(21)

[3]任京民,刘兆宇.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17)

[4]刘承焜.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5]赵钦.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自主学习理念的渗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阅读个案

一、引言

目前,对于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的研究已经不计其数,但是对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这一外语学习思路和模式的运用却并不是很普及,尤其是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教与学中很少有体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通过跟踪国内某理工类大学20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两个学期真实阅读任务中的表现,并对其两个学期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旨在证明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而证明基于项目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积极地倡导,最后基于实验结果针对这一学习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个案设计

本研究负责人为讲授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专业教师,本研究选取某理工类高校20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研究对象是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因此阅读的材料被选定为英美文学名著。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在传统课堂学习之余,学生采取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即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过多的指导和监控;在此阶段中,教师选定学生阅读的内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简爱》,并告知学生阅读的目的,即对这两部作品通读,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评论,最终提交读书报告。

第二阶段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在传统课堂学习之余,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即基于项目的学习环境中进行阅读。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基础培训,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理论,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配合度。然后教师与学生商定阅读的内容:《老人与海》和《傲慢与偏见》,并告知学生阅读的目的,即对这两部作品通读,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评论,最终提交成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次读书报告、中期反馈、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监控,并将学生的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读书报告、课堂展示、录音录像等。

第三个阶段为搜集学生的反馈,采取采访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结合学生两个阶段阅读成果质量的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三、结果分析

1.就学习内容而言,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学习,它的目标更加明确,而且有现实可行的具体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查和教师的宏观监控交叉进行,因此100%的学生都感觉比起自主性学习更有收获,对作品的认知,如情节、主题等都有所提高。如在第一阶段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到作品中的自然环境;而在阅读《老人与海》中,学生加强了对人类本身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提升了自身对人类以及自然界现实和未来的人文关怀,并抒发了对人类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景。

2.就语言习得而言,第一阶段学生的读书报告大多数都像是读后感,对情节的复述和对人物的简单直观评价;在第二阶段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干预加强,多重的任务压力使学生会更多的接触原著中的词汇和语法,同时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因此学生的语言功底得到一定的提升,甚至是在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与此同时,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成果提交,整个过程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口语表达。当然在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两个学期英语水平之间的差异,但如此明显的区别清楚地说明了基于项目的阅读任务带来的积极结果。

3.就学习态度而言,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通过与其它科目任课教师的沟通证明学生在其它课程中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

四、几点建议

1.实验过程中有6名学生表示对项目所选阅读内容不是都感兴趣,甚至其中2名学生(10%)表示对英美文学作品压根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兴趣,阅读目标可以适度灵活,做到既符合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以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学知识,所以必要时也要采取项目驱动的原则,加强教师的操控,比如将这一些阅读成果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从而加强学生的配合程度。

2.在项目的流程监控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在第一阶段,有90%的学生承认没有读完原著,大多读的是简写本;而在第二阶段,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50%的学生承认没有读完原著,而是读了一部分之后就去查找各种资料用以完成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监控,既有针对学生的也有针对教师的,比如说学生可以制定更为详细的项目检查表,学生之间结对子来相互监督,或者教师可以就某个故事情节与学生展开讨论等。

3.在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自我专业素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通过指导和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本专业的知识,实现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两个阶段中实验对象在阅读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但第二阶段的进步更明显。由于实验中的其他变量都已经得到控制,两组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不同的学习环境,因此,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基于项目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能力,其中更具体地说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4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应当仅仅通过测量与评价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学习,而是要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这种测量与评价应当就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那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如何开展,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依据应该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结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不同成分分别设置各自的评价标准。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同等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这些对人的发展有深层影响的指标上有所进步。基于以上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与常规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评价内容的增加会导致评价主体的变化,类似于体验的情感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完成。

二、评价特点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单科课程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一般是任课教师对该科目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的多样性,显然由单一任课老师作为评价主体是不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可以包括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与课题相关的企业、单位、部门,甚至如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或者报奖的话,那么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学生学习的结果。

从这一指导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态度、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知识评价包括:经验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性知识;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对待科学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社会4方面的内容;能力评价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课程的目标是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他的评价手段多为使用试卷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判断该课程的效果。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了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交往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的培养,等等,显然传统的考试并不适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宜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手段:问卷、访谈、小组讨论、口头报告、活动总结、研究成果汇报、鉴定会等。在评价方式上也可以采用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

(四)评价时间的延续性

对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复杂的、系统的考察和评判过程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从而才可能确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研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改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手段。

从时间上看,一次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多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监督学生的进度。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对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课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课题,纠正研究中的错误思路和方法。

从阶段来说,宜采用3阶段的评价:

1.开题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题价值评价、研究方案评价和开题报告评价。

2.中期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在课题进行过半的时候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评价(包括出勤、活动情况和活动记录等)和课题进程评价(包括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等)。

3.结题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成果评价、现场答辩评价、学生的体验情况评价和成果的创新之处或社会效益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有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所共的各种信息,逐步学会对过去的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的计划的修正和补充;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团队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

(二)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知道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对学校而言,正确的评价对该课程的开设、实施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m].教基[2001]6号,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m].教基[2000]3号,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5]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2001,(17):21-23.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5

计算力学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的计算力学,就是以力学的理论为基础,使用现代化的各种数值方式以及计算来解决力学中的问题。计算力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计算力学现今已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等。计算力学中包括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杆件系统的有限元法等。

研究性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意识等为基础,在经过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后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计算力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力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下就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重视延伸学习范围

在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从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中寻找自己较为感兴趣的计算力学的实际问题,然后将这些寻找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中作为书本的延伸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发现的自然问题有想要寻找答案的想法,利用学生渴求答案的心态来激励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那么就会让学生以在解决问题中扩大学习的知识面。

2.重视自主学习的方式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加强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研究性教学中,不主张学生依靠教师进行学习,而是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及过程。目前,在计算力学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学习有些效果,但是一些偏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无法显效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研究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冷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教学的开放性

在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在研究性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原因是,此教学方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具有开放性,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与计算力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都能够进行研究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其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只要是学生发现的计算力学问题或是感兴趣的计算力学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目标。在对学习目标进行研究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制定学习计划。

4.研究性教学的协作性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这就说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同样主张学生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解决计算力学的实际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协作意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课题研讨、经验交流等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说研究性教学具有协作性。

二、计算力学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案

1.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

在计算力学中若要实施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在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时,要准确地看待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作为与计算力学的互补学习方式,计算力学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具体拟定可以作为计算力学教学目标的参照物。制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时,需要依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而制定课程目标。同时,计算力学的课程拟定还可以作为日后教学反思的参考依据。

2.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内容

计算力学研究性课程内容的拟定和选择,主要是为了展示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原则与目标,在计算力学课程的拟定过程中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的。其实,依据计算力学的课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制定的。在计算力学课程内容拟定的过程中应该设定好学生对于哪些问题感兴趣,在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哪些内容进行引导,同时还要涉及到如何由此问题进行知识延伸。在计算力学课程内容拟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然后配合计算机进行计算力学的相关知识讲解。

3.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方式

在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方式时,要融入一些自主学习的内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环境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自然相结合。在拟定计算力学的授课方式时,拟定的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研究的具体学习计划,采用分工式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关于计算力学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关调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学生之间交换意见、交换问题的解决方案。采用研究性的教育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4.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评价

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评价,就是指在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并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等进行对比,为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提供相关信息。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课题选择过程中设定课题能力,学生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收集手段以及收集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考察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能力、在课程反思阶段中考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总结与交流经验阶段中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计算力学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在计算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增加网络设施。在计算力学教学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例如,运用投影仪播放计算力学的求解步骤或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授课,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在计算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传统计算力学的教学中都是以课本为主,而研究性教学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主。在计算力学的考核过程中,不应该只以试卷为主,还应该添加一些学者自主研究的考核,这样也能考察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四、结论

计算力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视延伸学习范围、自主学习的方式、协作性、开放行的特点。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经过实践后发现,在计算力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加网络设施、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6

姓名:汪绍平

邮编:710043

电话:029-92621341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以此为中心自主活动的学习形态。因而,自主选题就成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初始环节。本文着重对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思想作一简略阐述。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揽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这样,势必造成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性缺失”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我们正确认识和进一步解决。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进行主体性教育,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即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但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

另外,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这里就存在一个学习梯度的问题,而同时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简单的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的过程,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落实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换言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文本、作家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者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研究问题,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诸如此类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能有效地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固有顽疾,即单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偏重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由此而派生出大量枯燥的、繁琐的、重复的而效果不佳的机械性训练,而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上课灌知识、下课背知识、考试考知识的局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缺失。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注意语文的学科特点。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和问题。”(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习》2001年7-8期,第31页。)这些提法固然很好,但我们不能脱离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谈语文研究性学习。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时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吕淑湘:《吕淑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3页。)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说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况且语文课时有限,学生的精力、时间也是有限的,语文课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把其他学科内容,自然社会内容都往语文课里塞,势必会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宽泛化,从而淹没了语文学科的本真面目。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本着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依据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精挑细选,在此前提下适当注意题目的延伸性。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能忽视教材的研究价值。

题目的选择,是语文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题目来源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定一个或几个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而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针对学生能选定的题目进行指导探究,也很少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富研究价值的内容。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往往由于研究者(学生)甚至是指导者(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所选定的内容的研究往往浮于浅表化,不能深入探究。而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具备了继续研讨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而且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中也往往得心应手,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单篇课文文本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进行教材中不同课文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还可对课文进行拓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向课外文本研究及课外非文本课文类专题研究拓展。

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题目的指导选择、运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唯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观念,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强烈的人文特质。

七、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当切合实际。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社会教育资源所能提供的条件与可能,比如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源,作为指导力量的资源和作为支持研究过程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的资源等等。各地区、各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是有差别的,因而,指导学生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题目,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状况、教育发展的现实等情况,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确定课题,从而实际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同时,还要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校内、校际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7

姓名:汪绍平

邮编:710043

电话:029-92621341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以此为中心自主活动的学习形态。因而,自主选题就成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初始环节。本文着重对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思想作一简略阐述。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揽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这样,势必造成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性缺失”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我们正确认识和进一步解决。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进行主体性教育,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即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但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

另外,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这里就存在一个学习梯度的问题,而同时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简单的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的过程,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落实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换言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文本、作家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者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研究问题,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诸如此类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能有效地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固有顽疾,即单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偏重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由此而派生出大量枯燥的、繁琐的、重复的而效果不佳的机械性训练,而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上课灌知识、下课背知识、考试考知识的局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缺失。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注意语文的学科特点。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和问题。”(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习》2001年7-8期,第31页。)这些提法固然很好,但我们不能脱离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谈语文研究性学习。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时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吕淑湘:《吕淑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3页。)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说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况且语文课时有限,学生的精力、时间也是有限的,语文课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把其他学科内容,自然社会内容都往语文课里塞,势必会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宽泛化,从而淹没了语文学科的本真面目。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本着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依据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精挑细选,在此前提下适当注意题目的延伸性。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能忽视教材的研究价值。

题目的选择,是语文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题目来源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定一个或几个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而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针对学生能选定的题目进行指导探究,也很少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富研究价值的内容。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往往由于研究者(学生)甚至是指导者(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所选定的内容的研究往往浮于浅表化,不能深入探究。而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具备了继续研讨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而且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中也往往得心应手,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单篇课文文本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进行教材中不同课文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还可对课文进行拓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向课外文本研究及课外非文本课文类专题研究拓展。

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题目的指导选择、运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唯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观念,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强烈的人文特质。

七、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当切合实际。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8

一、制约因素

1.内在因素。一是缺乏研究性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有赖于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和问题意识等,只有当学习者喜欢质疑、乐于探索时,他们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心冲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缺失,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仍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二是缺乏研究性学习知识。一定的英语知识是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前,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张,研究生英语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且生源水平多元化,英语知识的积累缺乏导致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难以进行。三是缺乏研究性学习技能。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智能等的缺失。

2.外在因素。一是学习内容研究性缺失。目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构成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不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也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二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缺失。目前的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讲解为主,而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是讲解。在英语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无论问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解答,经常需要老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是要求教师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三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缺失。一般说来,英语的研究性学习最好采取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且小组规模最好为4-8名学生。但目前情况是,从1999年开始,各大院校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生招生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人数多的甚至上百人,班容量的大幅增长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四是研究性学习考核方式的缺失。目前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英语考试多项选择题型等客观题依然占主导地位,这往往会导致出现在语言学习中偏重应试不求语言运用的消极现象,无暇顾及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研究。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一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要求研究生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应体现研究性这一特点,倡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二是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案,学生自己决定研究方法,收集材料,最后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资料的检索能力,特别是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整理,加工重组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日后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可行性。从课程类型来分,英语研究性学习属于认知型研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描述、理解、记忆、判断与解释,探究其认识规律。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所以具备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信息来源较少,即使能找到一些材料,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信息也不够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通过internet学生可以查阅图像、报刊、杂志等各种资料,网络资源不仅量大,而且时效性强,在网络上可以阅读最新学术文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材料。因此,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必要也完全可行。

三、应用策略

1.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力度,增强教学实用性。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基础课程比重应逐渐减少,并应加大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英语的课程比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及进行研究的能力。

2.开设英语选修课,实行分级教学。鉴于研究生入学时生源水平的多元化等因素,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可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而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针对性强的以技能型和知识型为主的选修课程,选修课要基本上能够满足研究生对某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开设实用性强的阅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等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及研究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如,阅读教学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不同专业的需要,从网上选择或下载符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或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学习或交际,这样学生更能充分体会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为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应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模式为:

第一,自主学习性教学模式。成人学习者自我驱动性强,善于进行针对性强的学习。因此,研究生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自主性学习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本、以课程内容为纲、以研究学习和专题讨论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具体说来,教师可提供文献清单、学术网址和学术杂志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课程要求,就某一研究专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力求掌握相关知识,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提出自身看法并以文献综述或论文形式与同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通过反馈和交流提高认识,从而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案例反思性教学模式。案例反思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在讨论与反思中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注重反思过程,而非答案本身;同时通过反思,诊断他人教学行为和自我主体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引导和自我评价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的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有必要精心选择案例,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在反思自身和他人剖析结论的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讨论性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是具有研究性质的应用型教学,是把课文中要讲授的内容改成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并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其讨论题的类型和组织形式主要为:理解性讨论、知识性讨论、启发性讨论、归纳性讨论、感发性讨论、争议性讨论等。

第四,课题性教学模式。课题性教学是近期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它围绕课文主题,通过设计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并通过参与、交流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知识,把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交际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思、顿悟和自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研究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等组织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最大量的语言输入的目的。在课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加以利用,使英语学习与本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互相促进。这样学生利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也能得到普遍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其实施过程一般为:提出研究主题、资料收集和处理、分析讨论、结论、形成性评价等几个步骤。

5.改进考核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实施。目前,全国高校研究生英语学习的考核方式与本科生英语的考核方式区别不大,以考试的形式为主,多项选择题型等客观题占的比重较大,这体现不了研究生学习自主性较强的特点。为此,研究生阶段应改变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制订以提高学习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如,可增加口语考试、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建立平时学习档案等,努力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地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永权.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141.

研究性学习研究目的篇10

一.对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各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改变,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各学科教学的任务。从学习的意义看,学生的任何学习,包含了“接受学习”,也应该包含“经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成份,在学科学习中,回避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削弱了学习的丰富生命,这也是学生对某些学科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从教学的意义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地寻找和发现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完成的任务,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保障措施类似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建立深圳、浦东等经济特区一样,以特区精神和在特区创造的经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研究性学习”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活动机会。从知识域限角度看,基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往往是综合的问题,在各学科中受到本门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方法的限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从学习机会角度看,由于规定了一定的课时计划,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集中的训练、展示时空。因此,设立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之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口,是由其课程价值决定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能对一些片面的想法加以纠正。如: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只跟部分老师有关;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阳春白雪”,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可以搞,其它学校则可以降低要求;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中的时髦的东西,不会长久实施;等。应增强法规意识,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实效,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而在各学科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出积极的探索。

二.对“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关系的认识

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和在科研部门开展的科学研究属于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

成人和科研单位从事的研究活动,是生存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有创新和突破,取得造福社会或被社会接受的成果。而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信息社会所需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研究过程可以模仿,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活动中发展自身。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三个层次的使用方式:科学研究、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后两层次的活动方式。

承认成人的“研究”与儿童“研究”的本质区别,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常实施。如:在课程目标制定中,应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瞄准创造成果(或解决社会问题);在研究内容上,强调问题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在确定实施对象时,应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使课程成为学有余力学生的弹性课程;在研究方法上,允许学生对他人的研究进行重复和模仿;在课程管理上,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在课程评价中,尤为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等。

三.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的认识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