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十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十篇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27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1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国农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教育多方面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义务教育应使全国城乡的适龄儿童都受到基本的、为终身发展奠定初步基础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共同基础的教育。这一理念和改革的目标,不仅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也确保了农村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同教育的基本权利,增强了农村儿童在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教师素质较差,课程资源短缺,“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乃至教师的身心发展。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改变了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苦学、教师被动苦教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了入学率和巩固率,降低了辍学率。

(三)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需求以及民族文化等开发学校课程,确保了学校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教材的多样化也逐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未来志向等选择不同的课程,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改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我国新课程改革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而展开的。在新课程实施之初,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为了实施新课程,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家除了对培训者开展免费培训以外,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免费培训,使得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家层面的高水平培训。与此同时,各地(包括西部地区)也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对教师开展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

(五)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农村新课程改革受到关注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课程自。地方课程方案的制定、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材的选用、考试方案的制定等,都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校长、教师等的参与。为此,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政策,吸收了大批的教师、校长和本地专家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决策,这不仅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课程专家,而且也形成了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特别是通过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十分关注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培训、校本教研、专业支持等工作中,都十分关注农村学校。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新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政府对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够,领导不力

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等认识不清,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材的更换。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由于缺乏主要领导的参与,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难以协调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看分数和升学率,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二)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经费、课程资源配置和开发不足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现实来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的投入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没有任何投入,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广。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仍然薄弱

尽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教师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少,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导致新课程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实,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亟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但从调查来看,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设备不足或较差,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部分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使用效果较差。至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学习,在农村学校就更为困难,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实施,影响了初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效果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进行。在很多省份,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还是原来的课程体系,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的课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两种教材,这不仅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加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的协调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课程改革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明确,课程改革绝不单单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材的更换或改革,而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均要进行改革。建议成立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对课程改革进行宏观协调,提高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和领导层次;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强化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课程改革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像重视校舍建设那样重视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要将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作为评价校长、教师的重要指标;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于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经验,予以突破。

(二)将课程改革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课程改革专项基金

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持续性,要将课程改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议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基金,加大中央扶持的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为了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修订课程标准,增强新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

从调查来看,相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要差一些,这既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背景有关,也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关,更为重要的在于我国的国情,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课程标准是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既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当前应根据新课程的试验情况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特别要看是否适合农村学生和农村教师的实际。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地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扩大弹性,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真正达到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

(四)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缺乏适应性主要指的是教材缺乏适应性。另外,现行的很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求较高,比如有些教材的练习要求学生上网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要求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有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对学校的资源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对于西部地区一些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应积极组织力量开发一些适合不同地区包括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这些教材既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不降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又要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好用,比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帮助等,以增强这些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另外,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校长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使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选教材时参与其中。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一方面号召教师要参与课程改革,推行新课程,另一方面又按照过去的、与新课程不一致的方法要求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使得教师的改革热情受到打击,许多教师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当前要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使他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动机及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不仅仅把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考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在试题内容方面应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在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他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村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中小学。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中政治;课程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相对落后的,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前进道路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也只有明确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那么我们才有针对性的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来开展新课程改革,才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部分内容陈旧。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都是“老师讲课本,学生背课本”,师生们都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在“努力奋斗”;以求得更高的升学率,其结果是学生学的与社会的现实相距甚远,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优秀与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低下的矛盾。比如一些学生平时的政治课成绩优秀,而对班级及学校的集体活动不屑一顾,不愿意参加,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不真正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平时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以及课堂教学内容讲解与知识的传授是有极大关系的,相当部分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考得好,别的一概不管了。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也就没有真正发挥其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成长的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传统、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多元化思想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更新换代,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因其学校本身的条件所限,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相对较慢,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政治课教学观念只停留在为考试竞争、分数竞争的模式中,学生也因没有真正的思想政治追求而茫然不知所向,这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3)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短缺,课程资源缺乏,无法真正意义上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是以“小班化”教学(每班50人以内)的,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班级都在六十人以上,如果增设班级和相应的新课程,以当前的师资肯定无法满足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把思想政治课实施好,那就得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空间、时间、设施、设备、材料、场地等课程资源,这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保障,更是少数民族地区能否更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物质基础。

二、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要想将新课程在这些地区全面而有效的实施,那么就得找出问题,落实对策,解决困难,探索出一条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

(1)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和内涵。在传统政治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惠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为了单纯的高考,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发展需要,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传统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这一些问题,首先就要求学科教师要紧跟时展要求,切实转变政治科教学理念。这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正确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一些情况。一些政治教师又片面追求教学设计新颖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变,学习的效果不进,也只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政治教师只是注重给学生教材基本观点的传授,没有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可见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提高政治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中就必须得转变学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丰富政治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政治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和一些表面的形式上。我们在政治教学中应多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与人文的结合。在学习方式与方法上,多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更多样、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注意综合学科间的渗透,转变学科本位观念,发挥政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作。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政治教育教学技巧和水平。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能否担此重任则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水平,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水平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则信赖于教师新课改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要注意在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用,集中培训一批实施新课程骨干力量的同时,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政治学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主动争取本科目组的培训更好的与集中培训协调起来、争取政治教研机构的支持,建立适合本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和适合政治学科特别的新型学科培训网络,形成适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的校本自主培训机制。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处于离大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因此,远程网络白我培训不火为一种快捷、便利、实效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随时参与,灵活性比较强,能更直接地学习到外面先进的教育教学,在网络已比较成熟的今天,政治教师的培训应加强通过远程教育的自我培训模式。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都会促使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教师更应该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工作,深入挖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课改创造条件以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重新审视、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然而新课程改革所存在的不足也必须引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的管理者的深思。我们都必须清醒地知道这需要继续探索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3

记者从在福建省南安市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座谈会上获悉,到今年秋季开学,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进行义务教育新课改,参与学生数达3500万,分别占全国县区数的5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8.6%,新课程已经由实验进入推广阶段。   自2001年9月启动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实践。这次座谈会是在课程改革进入由点到面推进、不断扩大实验范围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会议总结交流与座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两年来,各实验区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对课程改革工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部署。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湛对两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总结时指出,新课改实验工作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二是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指导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四是坚持组织强有力的专业支持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五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六是加强社会宣传和动员,争取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支持与参与,为课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王湛进一步指出,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时候,必须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经验的积累还是初步的。已经开始实验的地区,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区工作还比较薄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验及推广工作中认真进行探索并创造新的经验。因此要进一步使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健康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课改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当前,一些同志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一般的业务工作,认为只要领导抓一抓就可以了,对课程改革的情况了解不够、关心不够、指导不力,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认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的任务很艰巨,当前没有精力顾及课程改革工作。王湛指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今后一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做到“责任到位”、“政策到位”、“经费到位”,切实肩负起对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责任。其次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做到“三个落实”,即规划落实、动员部署落实、督导评估落实。第三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做到“三个充分”,即要充分依靠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专业支持队伍的作用,充分动员社会有关方面,包括家长和社区支持、参与课改。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保障课改顺利进行。   首先要重视培训工作的规划与实施。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订全省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在培训的内容、形式、监督、检查及培训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全面指导和管理,并督促落实;教研部门、师范院校等要分工负责,积极配合。要注意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要通过抓培训基地、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监控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以本地区专家为主的培训队伍,逐步实现培训队伍的本土化。其次要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第三要用制度保障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践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   三是要加强农村课改的组织和指导。在农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要为农村课改提供切实的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经费方面、专业支持方面、资源建设方面给农村课程改革以切实的支持。要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发和建设农村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加强对农村课程开发建设的指导。同时,通过严格审查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学生使用的地方教材要少而精,原则上每位学生每学期选用一本,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四是加强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王湛指出,中考改革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抓紧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明年要进入中考的实验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他们单列计划、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要求,以保障中考改革和整个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学业考试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学业考试的成绩宜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以减少学生、班级、学校之间不必要的竞争。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坚持诚信原则,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推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学校如要组织加试,加试内容应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参照学生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采取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4

关键词: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55-02

一、西部经济文化的区域特征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失衡的现状剖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状况、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在全国各地实施课程改革大环境中,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还远远落后。“普九”工程与绩效工资改革有效地解决西部地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的收入瓶颈,但受地方财政的约束,大部分西部地区学校仍存在教学设施简陋,新课程所必需的教材、教具及教学设施缺乏有待改善的现状和事实;教辅资料相对滞后;老边穷地区班额普遍偏大,大多集中在50-80人,现有的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部分理念的实现。

受经济条件收入的影响,现今西部地区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改与自己关系不大,认为在考试制度未根本改革之前,放手进行课改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和质量,把改革等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改革及一般的教材改革,导致部分教师和相关人员成为课改的旁观者。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及自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大相径庭,存在着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的地域特性。同时,对课程改革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西部地区各地、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对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程度和对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和性质目标的领会程度,将直接导致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实施状况。能否结合自身特点全面推动和实施各地课程实验改革,也是西部各地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和实验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不均衡发展的成因

1.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传统“范式”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博弈。“范式”这一概念是1969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提出的,它是指从事某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守的世界观的行为方式。体育作为教育教育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体育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基本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体育研究和教学,这种范式源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代代相传,为他们提供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思路。而我国遵从的体育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废除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思想上打上了农业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的“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学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鲜明的学科特点,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特有的“教学范式”:形成了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误区。不可否认,在一定特定时期内,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范式”教学对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有显著的历史作用和明显的教育效果,但随着国际社会教育思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范式”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与西部体育教师课程理念的抨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定位于全人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构建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观,新课程兼顾了体育课程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的双重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体现了大势所趋的课程综合化的时代特性,突出了国际上对体育与健康观念认同的一体性,在确立体育活动类课程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拓延了健康的维度和内涵,针对体育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结合学科类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共性和活动类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一门涵盖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学科,达到逐步与国际上体育健康理念接轨的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取代了体育教学大纲根据竞技运动项目划分领域的教学体系,确定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在课程观的转变过程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师面临诸多的课程文化观念的冲击和改变,这需要逐渐的内化和转变。

3.全新的课程实施体系对西部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新建构给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提供了广域的空间,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带来了发展失衡的现状。

4.西部地区教师人力资源储备和培训的滞后。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教师是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课程理解、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等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但在现实的培训活动中,由于西部地区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完全由专家全员全程深入到各校教师中不太现实,因而培训工作最终主要地落在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教研室(员)身上,压力很大,质量保证和分级培训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急需有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多形式的培训模式,确保西部地区师资培训质量,提供高质量的课改师资。此外,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改的成败,应及早对参与课改的教师的动因进行分析,克服城乡教学环境及收入的差距所造成的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的流失,以便对症下药,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的热情如何给予保持和强化,需要在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下力气进行研究。

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性与学习效能的平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原《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没有再作具体规定,而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确定,而国家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要求是明细而具体的,实现目标的内容、途径、手段、方法是开放的。在已经实施的课程教学中。西部地区有的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同时,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设计和训练,有的教师在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上课质量不高,流于表面形式的课改和热闹表现于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散乱状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科渗透和整合,抛弃了各自学科的自身特

色,不能完成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就是全新的技术操作问题,如果不能围绕课程标准及学校、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西部地区实施课程标准的最基础性教学技能问题就不能解决。

三、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均衡发展的对策

1.加强西部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西部地区各地、各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就更加重要,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结合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体育的社会回归特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生活化趋势,倡导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过去一度被忽视的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要素的充分发展。西部地区有良好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因此,结合西部地区各地教育、经济基础及民族特点,研究教材的多元价值的研究,大力加强西部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教材的多元目标也是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注重的趋势。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3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19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着一项重大的改革,那就是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同时,它也是促进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最近几年,我国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对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平衡有了非常有效的缓解,但是,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努力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导致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人和学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大部分人都是秉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有些地区和学校的负责人甚至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怀疑,拒绝实施,以排斥的态度来对待课程改革。当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比较低,有人就认为课程改革应该缓慢地进行,要让城市里学校先进行试验,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等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城市里全面推行后,再逐步扩展到农村。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给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桎梏,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会贻误“战机”,使农村教育长期面临一种效率低下的状况。

(二)没有引入先进的教育评价机制

在甘肃地区,受经济发展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很多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而课程改革不是一日之功,它很难在短期内促进升学率的大幅提高,因此就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怀疑,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在当前学校实行的各种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关注的很少,也没有考虑教师的心理与工作负担,即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果学生的分数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受到指责,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三)没有充足的经费

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这样在推行过程中才能有充分的保障。但是当前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并不是特别多,教学设备陈旧,缺乏充足的校外课程资源,这种情况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此外,很多农村学校和教师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导致他们无法对当前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也不能将这些资源进行转换,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来,使得课程资源遭到了浪费。

(四)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课程改革的实施的基础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学质量是否稳定都会对课程改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最近几年农村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师资队伍仍然较为薄弱,难以满足新课程推行的要求。首先,农村教师的总体数量仍然不太充足,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缺编的现象。其次,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较差,形成了一种教学定势,很难转变过来。再次,农村学校中没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多数是老教师和新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少。

(五)受小班额影响较大

在农村学校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城市上学,或是外出打工将孩子带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所剩无几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教学、参与式教学开展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

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要对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起来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及创新人才,要想使这一目标尽快实现,就要在教育上下大工夫,与时俱进,不断对原有的教育策略进行改革。基础教育的改革是非常复杂的,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在教育中的意义,将课程改革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并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二)加强宣传力度

在对一些顺利推行课程改革地区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只有让社会各界都了解新课程,参与到新课程的推行中来,支持学校的一些教学措施和策略,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支撑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但是在农村中这种社会氛围还没能形成,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家长,都不愿意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于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在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使社会各界都能意识到新课程的重要性与意义所在,营造一种积极的课改氛围。

(三)增加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经费

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要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学校给予经费的支持,特别是对于教师的培训经费以及辅导资料的m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立一个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这样,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就能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学校也应该尽量挤出一定的资金来进行课程改革。总的来说,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去进行经费的筹措,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6

1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1.1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1)中小学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教育。在我国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经过5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2)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

1.2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以及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育还很薄弱;实施素质教育有待突破,教育改革尚需深化,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自身和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收费、中小学择校、学生负担过重、农民工子女上学、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仍需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表现为教育资源不足与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有待更新、考试和评价体制不完善。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21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2)知识经济与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要求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相应改革;(3)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述

2.2.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1)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2.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人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4)倡导建构性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2.3课程改革的特点

(1)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2)课程的继承与创新;(3)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2.3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2.3.1基本特点

(1)提倡课程类型多元化;(2)在重视基础知识课的同时,更注重开发以培养学生能力与智力为目的的课程;(3)倡导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现代化与综合化;(4)未来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5)各国的课程改革正在朝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6)重视教师与社会力量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作用,注重师资队伍。

2.3.2发展趋势

(1)课程目标上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全新的学生主动学习方式;(2)课程设置上注重多样性与弹性,课程内容上关注实用性与国际性,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综合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新信息技术知识的整合以及课程间的均衡性与衔接问题;(3)课程管理上注重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力求国家集权与地方或学校分权的整体协调与优化;(4)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5)课程评价上注重建立有利于教育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的评价模式和包括能力、情感、态度、思维方法与知识等多元化的评价。(下转第17页)(上接第7页)

3我们如何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3.1我国建国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史

(1)“传统”的初建。这是新中国对旧中国形成的课程理论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造,制定实施新课程的阶段。(2)“师俄”取向的正规化建设。这是全面照搬苏联课程模式的阶段,即在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学习的背景下,教育和课程也全面学习苏联,并将苏联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课程形式、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模式全部照搬。(3)被政治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小学课程时间几乎完全受政治革命运动所左右。一方面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另一方面又由于“学苏”在实践中引起了大量严重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从全盘“苏化”转化为依靠本国的力量,相应地在课程改革上也就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而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和课程处于完全无政府状态。这一时期的课程,片面强调突出政治与联系实际,几乎全盘否定了原先的课程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4)迷途之后的重建与深化。这一阶段课程进入全面恢复时期,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走向正常,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2我国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2.1启动背景

(1)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和挑战;(2)全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兴起;(3)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存在问题。

3.2.2主要内容

(1)制定全新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代替以往的教学大纲;(2)改革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与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4)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实施

3.3我们如何应对

3.3.1呼唤理性的课程改革文化与实践

(1)课程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2)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3)在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实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整合。

3.3.2用全新的理念迎接

(1)追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追求学生主动地获得生动活动活泼的发展;(3)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4)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3.3结合实际

(1)顺应发展的潮流,借鉴国际上的优秀成果,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2)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发展;(3)提高教育总水平,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4)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改革。

参考文献

[1]许仲林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彭泽平.嬗变与超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华龄出版社,2006.

[3]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7

一、多部门联动推进区域评价改革

北京市海淀区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30个实验区之一。考察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目的在于学习他们在区域评价改革方面的经验。听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姚守梅副校长以及小学数学教研员傅莉老师的介绍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

(一)目标先行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区域教育管理中,定位了“五大职能”,即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以及教师发展。在“质量评价”中明确职能任务:负责海淀区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业质量评价,基于评价数据的分析与反馈,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同时促进教研内容和方式改进,并为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质量评价”的任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淀区的教育评价改革,其目的是通过评价发现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改进教学,改进管理,改进教研内容与方式。

(二)部门联动

在罗滨校长的介绍中,经常强调一点,那便是教育评价改革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教育团队共同去实践的事情。因此,在海淀区,多个部门参与了教育评价的整体推进。

教研室负责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教科所负责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与学业负担状况的监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负责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监测。通过多部门的联动,利用各个部门的人员与专业优势,制定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素养发展进行全面的监控与了解,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问题改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专业支持

评价改革,实践是根本。但在实践之前,对评价内容与指标的思考,对评价方式的理解,以及评价分析专业人员的介入等,都应该成为评价改革实践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海淀区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中,一是以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校长为首的领导团队,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二是招聘了相关评价专业的人员加入到评价改革实践中来,从专业技术上充实了团队的力量,有效保障了评价实践的前瞻性、专业性与科学性。

1.高位层面,“标准”引领实践,关注评价理念落地

在罗滨校长的介绍中,对于评价“标准”这一块,还作了重点说明。她说:他们的评价标准,主要从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应用实践能力与迁移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来制定,下面还有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特别是在迁移创新能力这点上,罗校长特别作了展开说明,她说:对于“创新”,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人人有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差异的;而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一定的载体,于是这里就会有“近迁移”和“远端迁移”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设计,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应该说,在高位层面上,“专业标准”是评价设计与实践的关键要素。当然,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有特级教师与评价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2.实践层面,“理论”支撑实践,关注数据平台建设

在姚校长和傅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又看到了海淀区教研员们在评价实践中的做法与经验。首先,他们谈了对质量监测的认识与实践体会。他们认为:考试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过程目标”的监测相当重要。在傅老师的介绍中,她呈现了许多测试学生的“过程目标”达成度的试题,也谈到了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其间就有关于项目反应理论、Rasch模型分析、SoLo分类理论等相关成熟的数据分析理论的应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同时,海淀区在架构数据分析平台中,借助“必由学”的专业数据分析平台,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数据分析思路,特别是在高中学段的学生学业评价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后续跟进

以前我们认为,命题是学科教研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考学生一直是需要教研员思考的问题。但当下在这个从国家到省市都在提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时候,教研员在评价改革中的重要任务,需要从仅仅关注命题向着既要重视命题,更要重视在监测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指导这一方向上来。因此,在评价改革实践中,教研员的专业性不能光凭经验的教学指导,而是更多体现在基于数据分析的专业指导中。就如同姚守梅副校长在介绍中强调的那样:我们教研员在组织命题团队时,需要组织一个有能力的命题团队,更需要形成一个有情怀的命题团队。有能力是基础,有情怀才是根本。因为只有具备了对教育有着真切的情怀,才会在命题中关注学生、关注教师,才会在出现问题时,给予学生和一线教师以切实的帮助。

二、评价改革成为了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次北京市海淀区评价改革专题考察学习中,我们还走访了北京市的两所学校,一所是北京市35中学的初中部,还有一所是北京市八一中学。在走访的两所学校中,关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两所学校各有侧重,也体现了各自的特色。

(一)借助数据平台,实现技术为评价服务的功能

在北京市35中学初中部,我们听取了学校评价团队成员孙雪梅、王秀阁、王艳玲、张涛等四位教师作的整体介绍。介绍中,重点落在如何利用“必由学”这个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学生学业的整体状况,找到薄弱点,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孙雪梅老师介绍了学校教师在使用“必由学”这个数据分析平台中,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主动提出要用的转变过程,表达了一线教师对数据分析平台的功能与价值认识的转变过程。王秀阁老师介绍了“必由学”这个数据分析平台的基本操作方法。而王艳玲与张涛老师则是介绍了基于数据分析后的课堂教学改进的两个案例(一个是试卷讲评课案例,一个是习作讲评课案例)。这些介绍很好地展现了数据分析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

(二)基于课程改革,实现评价为课改助力的价值

北京八一中学张立红副校长给我们呈现了更为高位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经验。这所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始创于1947年,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荣臻子弟学校发展而来的现代化历史名校,不仅有着一流的设施设备,而且在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上,有着其特有的做法。

在张校长的《基于核心素养,搭建多元课程体系》为主题的“初中品质课程建设”的介绍中,谈到了八一学校的品质文化理念,也介绍了“以过程性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具体做法。她谈道:探索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学习评价。并展示了借助大数据分析得到的学生能力成果,如“学习元能力”,从元能力的维度总体均分可以看出学生在逻辑推理、概括提炼、心理旋转以及听力记忆等方面的水平状况。“我们通过精准的数据挖掘,更科学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诊断和改进教学策略和课程设计。”而一系列课改的最终目标,便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北京市海淀区的教育评价专题学习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总体上看,评价改革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索。比如评价从理念到实践究竟还有多少距离?评价技术如何切实而有效地运用于一线教学?当然,还有对评价结果的使用,怎样才是恰当的,是体现了评价设计的初衷的等等问题,尤待基层教育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去实践与解决。不过,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中,作为国家首批评价改革实验区的北京市海淀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评价理念与实践理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实践“绿色评价”项目提供了诸多的借鉴和启示。

(一)评价改革,立意要高

国家课程改革进行至今,将重点转向了评价,这是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教育部在2013年6月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既是全面贯彻《纲要》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教育评价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不仅仅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身心健康,忽视学生为取得成绩所付出的代价的考量。这是一项体现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而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立足点,定位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养的提升上,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评价数据分析,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应有的作用。

(二)评价实践,落地要实

理念是行动的方向。当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评价实践同样如此。现在看来,在课程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评价改革的重要性。然而,要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正确理念落实于教育实践中,却是需要有相应的对策和方法的。在海淀区考察中,他们的许多做法为我们今后扎实实施“绿色评价”项目提供了思路。比如系统化的“标准”引领,评价分析理论的应用等等,都是我们今后需要去实践探索的工作。特别是《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丛书的编制,更是将评价实践与教学指导整合起来思考,为一线教师如何实施体现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评价引领教学,期待有所突破

通过对海淀区的考察学习,我们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利用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更为有效地为一线教师服务,为学生的学习与一线教师的教学作针对性指导,其实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过程。无论是笔者所在的南湖区以“三力”为要素的绿色评价区域实践也好,还是海淀区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学业评价上有了很多的尝试,但评价数据切实运用于日常教学,尚未形成常态。这其实需要区域与学校层面的共同努力,将学生的学业质量测评与相关测评数据的分析,借助于技术平台,使之常态化。即唯有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常态化,才能促进数据服务于教学、运用于教学成为常态化。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8

以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38个部级实验区启动一年之后,我们连山区被葫芦岛市确定为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推广工作。在市教育局、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连山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全面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我区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短短几个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艰辛与甘甜。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我们在探索中求取了课改的真谛。回首几个月的历程,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基本情况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我区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实验。其中,初中28所,173个班,9330名学生,540名实验教师;小学33所(含村小151所),204个班;6437名学生,421名实验教师。中小学合计:61所学校,377个班,961名实验教师,15760名学生。二、成长的足迹,记录艰辛与发展1.领导重视,精心筹划。我区这次实验推广工作,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在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培训会上,副区长刘德兴、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文良分别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区课改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区教育局陈局长做了动员讲话,白副局长主持大会。教育局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课改工作却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把握方向,精心策划。教育局白副局长参加市课改工作会议后,及时召开了教育局、进修学校有关领导会议,成立了连山区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强化了组织机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并以连山区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方案》,以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培训计划》。全区各中小学也加强了实验管理和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主管业务领导为主的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对本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导。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实效性。2.在人力、财力上为全区课的改实施提供了保障。在人力上:确定六中、世纪中学和实验小学为课改实验示范校。中小学各学科确定示范课教师18人。每个学校精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课改的实验教师。在财力上:区政府为课改实验专项拨款5万元,保证课改中学习、培训、宣传等必要的费用。各实验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世纪中学班班配置了电脑、实物投影、新教材课件、教具等;实验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除四个微机室外,班班有电视、微机,近日一座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六中用近2000元钱购买了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资料的全套光盘;渤海小学筹措资金建楼增设活动室。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学生自主活动,扩展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师资培训工作全面铺开。我们实验区的培训工作是双向的,首先是接受上级对区级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领导接受省级管理者的培训(2人);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39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中小学教研员及实验校的管理者参加市里的通识培训(150人)。其次是承担对实验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实验教师的培训,在实验教师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我们把培训工作概括为“课改培训四三工程”即:四轮培训,三轮验收。一轮培训: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对基层学校领导及全体实验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七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参加培训人数达1300人,培训采用收看大屏幕投影的形式。收看的具体内容有:郭元祥博士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观念与目标》;叶子博士的《新课程的特点与解析》;傅道春教授的《课程与教师的行为变化》。我们选的内容从宏观理论到具体的课标,再到教师行为是很有层次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轮培训:学科培训即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承担,并邀请了部分市里教研员。采取了听讲座、看示范课、研讨互动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学培训12个学科,累计20天,培训实验教师571人,小学培训5个学科,累计14天,培训实验教师480人。三轮培训:平素经常性培训。进修学校`每月开办一期课改信息专刊。并根据实验的进程下发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材料。如: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实验过程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学会写案例,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的指导材料。四轮培训:是指各校的校本培训,按学期在本校部进行,培训考核的成绩,并纳入了学员十五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记录相应的学分。11月15日,在六中召开了,连山区中学校本培训经验交流会。三轮验收:一是通识培训的验收,通识培训后,对1300人进行了考试验收,在实验小学开设27个考场,为中小学校长专设考场,督促各校一把手重视和参与新课程实验。二是学科培训的验收,有的学科是答卷,有的学科是写体会文章。两次验收的试卷,我们均认真进行了批阅和成绩统计,为合格者颁发了岗前培训合格证。三是校本培训的验收,学期末进行验收。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实验教师认清了课改的背景,明确了课改的意义和目标,使我区各校的领导和实验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走进了新课程。4.以课题牵动实验的升成。从实验伊始,各实验校全面启动了课题研究,即学校有大的课题组,每个大课题争取在理论上有验证,在实验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争取出经验,出成果。课改教师针对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下设自己的子课题,每人都有实施方案,阶段性的论文总结,学校和个人均设有课题档案。我们教研员承包课题点校,抓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现在我区各校承担和进行的各级课改方面的课题80余项,下设子课题180余个,基本达到了“实验学校,校校有课题,实验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研究中各校认真地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实验会议和培训工作,各位教师以一种实验的眼光,在关注课改,投入课改。在工作中他们认真钻研,及时总结,研讨,撰写经验体会文章,许多学校为实验教师设立了“教师手记”或“实验笔记”,方便了实验及时总结工作心得,目前在全区中小学实验教师中已经形成了浓浓的课改研究氛围。5.建档积累,形成经验我区做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推广区,在实验中要进一步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建立档案,积累材料,为我区、我市更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树起坐标和书写启示录。从上至下课改实验的建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课改档案的建设正在朝着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发展。6.加大宣传,营造课改氛围。副区长刘德兴同志,为我区课改实验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宣传新课改,号召全区各界人士,学生家长,都来关心、支持、参与课改实验,营造了我区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教师节前夕连山电视台对我区课改实验进行了报道,区进修学校小教部戴主任又一次向社会宣传了课改的意义,同时还报道了三个实验校的课堂教学片段。曙光小学请小学研训部戴主任到家长学校去宣传课改。另外有的实验校分别召开家长、教师、学生座谈会,用问卷或座谈会的形式调查他们对课改的认可程度。通过宣传,社会、家长对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96%以上的家长认为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表现出对课改工作的支持。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改都非常认可,有实施新教材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于新教材,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普遍认为,新教材知识面宽、内容丰富,各科联系紧密,相互渗透,贴近学生生活,新技术含量较高,表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7、加强改进教研,提高教研质效,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根据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使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稳妥地开展,连山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改研讨会分别于九月下旬相继召开。中学共11个学科,参加研讨的领导教师560余人;小学5个学科,参加会议370余人。会议均采取了上研讨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研讨座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示范学校和示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广大实验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参加了每个学科的会议,参与了评课和研讨,并做了重要的讲话。为了及时了解和指导新课改实施情况,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从期初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视导检查制度,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应股部作为课改实验的“总参谋部”,整合有关股部(室)的力量,按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共同管理,形成合力,将课改实验的“研、训、管、导、评”等工作一体化,使课改实验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九月份开始就深入基层各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检查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了对新课改实施的指导和调控,及时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发现了基层各校在课改工作中涌现出的经验作法。几个月来,调研活动共听评课1500余节,检查各项档案资料200余项,召开实验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会60余次,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为解决新教材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区推行了新的备课方案。教师们能够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收获、解决困惑,对课改工作进行反思和完善。各乡镇的教研员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共性问题,立即组织研讨解决。针对教师执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取得的有益经验,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讨论,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解决了某些困惑,推广了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我区在中小学起始年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同时,对其它年级也明确要求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了全员参与课改实验的整体态势。在上级组织的各种评课与调研活动中,我区课改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8、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宽松环境针对以往评价中存在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弊端,我们着力探讨发展性评价的构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即评价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强调促进发展而不仅仅为了检查,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重手见个体差异与潜能发展的多样性;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促进教与学的发展。依照新课改理念,注重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提高,许多学校进行了评价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如:实验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寺儿卜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卡;杨郊小学设计了学生成长手册等,大部分学校也都把教师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纳入到了教师考核当中。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也出台了课改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并把课改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基层各校教学评估的量化指标当中。同时我区中小学加强了对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验,一些学科进行了阶段性的测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总结提高,更加明晰课改思路1、课改工作深入人心。随着课改工作的推进,在全区教育界引起格外的重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会上讲课改,会下研讨课改。许多家长也对课改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一股良好的氛围在全区上下形成。2.教学观念的更新真正的革命是观念的革命。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区一直把观念更新放在突出地位抓得紧、抓得实,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确实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更新观念从来也没有像课改以来这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教和学的评价,新观念离我们越来越近,新观念就在我们身边,新观念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触手可及。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当中,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观念更新的表现。3.教师水平的提高在多次座谈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像学生,每周都往图书室跑,总感到自己学得内容不够、学得时间不够。”有的老师说:“课改课的综合性太强了,对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不学习真的难以适应将来的教学,而如果我们能真正驾驭好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后我们做教师的信心会更足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正成长起来。4、学生的素质在提高。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孩子们更有热情,更有勇气,更有方法,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观点,在学生们的中闪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的提高。有的老师说:“新课改让孩子更像了孩子,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天性,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发展。”为了保证课改实验有序、高效的开展,我区全面分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将之归纳为十大方面:1、队伍培训;2、教学实施;3、评价改革;4、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5、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区域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7、教育科研;8、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验证检验;9、形成家长、社区支持系统;10、成果经验的总结、展现和推广。这十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我区对课改更加清晰的工作思路,区教体局也正在认真研究、分析,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课改新的发展点。四、问题与反思,正视前进中的困难几个月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进修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4.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部分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几个月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迎接了省市及其他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区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我区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执笔:戴志强)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9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性工作会议,其主要目的是总结上学期课改工作进展情况,部署本学期课改工作的重点。刚才,我们命名了一批课改工作核心校和课改工作典型教师。四所学校进行了经验交流,另有六所学校以书面形式进行了交流。对他们的做法,希望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借鉴。下面,我就我区课改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上学期课改工作回顾

我区从*年秋季开始,在全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和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科全面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实验工作中,我们本着“夯实基础,稳步提高”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课标为本,使我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㈠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各种形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努力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在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此,我们集中全力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

1、我区的课改工作下手比较早,*年4月份,我们就为各学校配备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学年度第一学期,我们派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新课标培训;在去年寒假期间,我们组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的二级培训,各学科教研员给全区教师做了推行新课标的专题讲座。又以中心校为单位,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消化性”的研讨活动。

2、为使我区课改工作不走偏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种方案制定前,在基本确立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教育局一行数人分别到国家和省级实验县鹿泉、青县和丰润进行了参观考察,认真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分析、归纳了他们的好做法,并邀请了北京的孙二女、玉田师范附小的钱守旺老师等来丰南作课,使广大干部教师在更换新教材之前,既提高了课改意识,又感受了新教材的实施程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我区的课改实施方案。

3、*年8月7日,我们召开了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动员会,市教育局副局长周燕来同志、区委副书记王宏顺同志、副区长刘会荣同志参加了动员会,并分别在会上做重要指示。以此为起点,拉开了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利用暑期展开了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急培训。

一是针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应急培训。8月7日-9日,我们邀请了*的*博士、*为全区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并通过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严密的组织,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是全体教师参加的应急培训。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要求非课改年级与课改年级教师在理念上同步推进。8月10日-12日,我们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资源包,由各中心校统一组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教师全员参与的应急培训,通过看录像、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有了充分的认识。

三是实验年级教师的学科培训。首先是全员参与的教材培训,在参加市级学科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又分别邀请了人教社、*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编写者以及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对各实验年级教师进行了分学科的全员培训。其次,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针对性,我们组织了实验年级教师参加的实践性培训。让一小、三中两所市级课改实验校一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提前开学一周,由实验教师亲自作课,各学科实验教师一起观摩、研讨。在研讨会上,各学科教研员又分别进行了新教材的辅导讲座,为实验年级教师讲解新教材体系、编写意图,并就各学科1—3章的教材内容给实验年级教师进行了分析讲解。

四是组织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专题性培训。我们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新课程实施与班主任角色转变高级研讨班”,本次研讨班共有27人参加,丰南就去了25名主抓领导和班主任;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及学习方式转变研讨会”,研讨会共有70余人参加,丰南派出了18人;我们还组织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到大连、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同时,各市级实验校动作较大,实验一小组织全体教师到大连学习考察,银丰中小学组织教师到杭州观摩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并且,回来后都组织了广泛的推介活动。

4、加强实验教师的过程培训。我们认为,应急培训只能解决领导教师理论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加强过程培训,解决教师在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保证各学校推行新课标的质量,我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学期的课改视导工作。各学科教研员在学期内把所有参与课改教师的课普听一遍,并及时进行评课。我们在深入课堂、交流观点、规范方案的基础上,视导工作做到了与学区活动相结合,与典型培养相结合,与教师岗位上的实践培训相结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全面视导、交流研讨,实验年级教师对新课标有了重新的认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生方式有明显转变。

5、建立了校长专业培训的常规制度。要求各校领导干部认真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日志。上学期初,课改办发放了学校领导干部课改日志,学期末共上交317本,评审出131本优秀,110本良好;在《课改通讯》上设立“校长论坛”栏目,为每位校长各自不同的治校之道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领导、教师全面了解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掌握了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进而实现了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人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推动课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㈡坚持以校为本,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有序进行。

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坚持以校为本,扎扎实实地推进课改工作。

1、立足校本教研和交流研讨流动,推动课改工作的落实。在区课改工作实施方案中,我们明确提出了校本教研的具体要求,即各初中实验年级各学科每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小学以中心校为单位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并且要有具体的活动安排表,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责任人。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了全员教师的岗位再培训,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各学校落实课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在主体性教学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和贯彻课改思想的研究热潮。初步形成了三中“三步走”、五中“分组教学”、唐坊“3+1”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面,部分学校也开展了创新性工作:三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出了自身发展特色;南孙庄中学的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棉花的选种、育苗等过程的观察,将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过程扎实有效;银丰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柳树中学的学生自我评价设计的较好,很具有创新性;三小和黑沿子中心校加强课改工作管理,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课改骨干教师核心作用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宣庄中心校和戟门小学领导以务实、服务为本,精心谋划课改工作,改革教研活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了全区学校课改工作的平衡发展。我们组织了多次区级、学区级的课改交流活动,去年11月份组织的“落实‘大语文’教育思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中,与会干部教师冒雪参观了一小、二小、黑沿子等单位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都感到收获颇丰;各中心校、各学校还自发地组织了校际交流,南孙庄中学、大佟庄中学、黑沿子中心校、尖子沽中心校的交流活动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宣庄中学组织了大佟、黑沿子、宣庄三所中学“走进新课程,同唱一首歌”的联谊活动,各校各学科三名教师上同一节课,各具特色。黄各庄中学开展了本学区内的一日交流活动。唐坊中学请三中、银丰中学的老师给本校教师送课。去年,丰润韩城中学为宣庄中学送课四节,今年,韩城中学邀请宣庄中学25名教师去送课。去年11月份,大新庄中心校一行几十名教师组织到二小听课,今年3月初他们又邀请了二小12名教师到学校送课。这些活动对于科学推行新教材,提高教师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反复修订各中心校和学校的课改方案。各校的课改方案在正式启动前,我们已经进行了两次修改,并由教育局相关科室分别把关。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随着课改视导工作的进行,我们分成初中和小学两组,又深入到学校进行调研,在将所有方案重新审核的基础上,以学区为单位,面向各学校的主抓领导搞了20余次讲座,重点是如何修订学校的课改方案,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一种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修改课改实施方案。

3、以学区为单位,加强视导工作,促均衡发展。中小学教研室的全体同志在学期内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课改工作的全面视导和调研,一是每个学区以一所初中和一个中心校为重点,进行重点视导,二是在第一轮视导的基础上,各位教研员进行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第二轮的全面视导。指导各学校在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目前,三中、银丰中学、大佟庄中学、宣庄中学、南孙庄中学、一小、二小、银丰小学、黑东小学、戟门小学等学校实验年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大有改观,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较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黑沿子中心校、大齐中心校、银丰中心校、大佟庄中心校等的校本课程开发已见雏型;胥各庄中心校、大齐中心校、大新庄中心校等的社会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银丰中心校、黑沿子中心校、钱营中心校、尖子沽中心校等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得实实在在;一小把发展性评价融会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很值得效仿。

4、课改办为推动我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编辑了《课改通讯》,现已出版五期。到目前为止,共收到各校投送稿件850余篇,已刊登120余篇。《课改通讯》开设的“会诊课改新课堂”、“课改前沿”、“课改论坛”、“课改感悟”、“教学探索”、“教学设计”、“经验交流”等栏目。《课改通讯》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园地,为各位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课改感受、体会的平台。

㈢坚持以课标为本,提高学科课程实施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包括的面很广,但重点仍然是课堂教学也就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课改实践中,各校能够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坚持以课标为本,深刻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关系,使用新教材完成新课标的任务,“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学科课程的实施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1、自主、探究已成为各科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已不同程度地从思想上、行动上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结论性知识的灌输明显减少,对科学探究的方法给予重视,努力体现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这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尝试、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虽然践行的水平不一,但改革的意识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2、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跃思维,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在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既强化其知识与能力,又关注其情感与态度,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因素也在逐渐加强,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的培养理念已经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3、关注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施教过程中,教师采取的牵引性的课前投入、互动交流、社会实践、资料搜集、问题探讨等一系列形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论证知识,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的魅力在学生感悟学习的态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尊重和欣赏学生的课上表现,注意了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上有了展示自己的一片天地,学生在尝试、探索、研究讨论中感受了问题解决的艰辛与快乐。教师也力争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励性的语言、商量的口吻来调动、牵引、鼓励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回顾一个学期以来的课改实验工作,我们感到我区的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进展顺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课程改革加快发展教育内涵,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方法,开创新局面,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已逐步从畏惧走向适应,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被动走向主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课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个别学校领导不能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我区课改的主导思想,工作线索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较少。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学校领导对课改的一些主要概念尚有认识不清的问题,有的连最起码的校本教研中的“校本”一词理解不透,有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等同看待等等,这说明没有花费时间去学习;二是部分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力度不够。学期初,我们已经明确提出了开展校本教研的时间、内容等,但在检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落实校本教研计划,不坚持经常,走过场,工作不扎实,几乎没有校本教研的工作痕迹;三是课改年级与非课改年级教师课改理念同步推进没有得到普遍的落实。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开始,我们就明确提出实验年级教师与非实验年级教师在理念上同步的问题,但有一部分学校领导放不开手脚,很少有学校像一小、二小、戟门小学那样抓好落实,个别学校非实验年级的教师唯恐搞课改影响学生成绩,实际上看重的仍然是自己的那点儿泡沫性的教学成绩,满足自己的那点儿虚荣心,根本就没有把学生发展当成课改的工作目标。我们要求穿老鞋也要走新路,但却仍是穿老鞋走老路。

2、部分教师缺乏课改的动力,课改热情不足。一是部分学校小学一年级用的都是老教师,不是我们对老教师有成见,而是这部分老教师很难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放不开,缺乏一定的动力和活力。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文化底蕴不厚、专业素质不强,但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各项工作摆布不开,又不能抓住机会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致使在课改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技术病症;三是部分教师虽然在教案后也写了教学反思,但只是一种形式,实际效果不佳,我们很少发现有象西葛中学、尖子沽中学老师那样把教学反思写得非常具体,有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仍显薄弱。一是尽管我们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期就已经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提前预设的课题,可能是因为学校领导根本就没有把课题研究当作重点,或是学校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有的学校虽然有预设课题,但研究成果不明显,痕迹欠缺乏;三是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问题意识较为淡薄,不能或是不善于发现在课改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是发现了问题但不善于总结、归纳问题,把其确立为科研课题去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课改工作的深入。

4、课程设置问题。一是部分学校未按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尽管有师资短缺等实际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领导教师的观念问题;二是部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动作不大,有的学校尽管有校本课程,但不规范,有的甚至没有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三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还没有步入正轨,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开课率不是很高,部分学校研究性学习层次较低,只有少数学校研究性学习有专题、有指导、有展示、有评比、有反馈。

5、评价问题。一是学生发展性评价各校都在搞,但层次不一,效果不一,部分评价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工作不到位,缺乏连续性;二是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学科评价还显薄弱,部分教师只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本学科学习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掌握不清;三是大部分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尚未形成体系,致使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性不高。

我们还刚刚起步,还将面临许多短时期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随着课改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也将会暴露出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发扬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大胆探索;需要我们发扬务实求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更为艰苦细致的工作。

二、下一阶段课改工作要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扎实的工作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

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课标为本,求真务实,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关于下一步的课改工作思路,在我区的课改工作实施方案和去年8月7日的我在全区课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中交待得非常具体、详细,在此,我不再详谈,只宏观的、简单的讲下步工作的要点。

下一阶段工作的总体框架是:抓住一个核心重点——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性地落实三项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探索两项工作——综合学科教学及阶段性评价的方式方法。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㈠以推进新课程形态的落实为突破口,完善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实施品位。

要坚持正确的课程结构理念,即:保证基础、加强人文、突出实践、重视个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千多节课中,有50%为人文学科,25%为理科,25%为选修、校本、实践和体育课。因此,我们在保证课程标准规定的国家教材全面实施的同时,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抓好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评估课改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课程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落实,这是严肃的课程纪律,是教育的道义。要求学校一把手要亲自关注,开展专题研究。学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形成思路,依托本地区资源,确定选题框架。在具体工作中,要落实好课时、师资、教学内容和管理措施。对学生取得的研究性成果,学校和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加强反思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待此项工作,任何人不能有畏难情绪,可以从模仿做起,从某些学科做起,从校内做起,从学科实践性作业做起,从有专长的教师做起,总之,在本学期内,我们一定要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我们有一部分学校已经有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说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但我们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还不够丰富,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努力,力争做到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应当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尽最大努力,真正做出学校自己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针对本单位的实际,致力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其成为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补充。各学校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利用现有的出版物改编、精选,制成活页资料。②充分利用教师中蕴藏的资源,组织教师自行编制校本教材。③制定出激励机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④保证授课质量和授课时间,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㈡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为核心,保证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目标和主体任务。我们应当把创新教学观念贯穿始终,教研室已经印发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学校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就学科教学提以下几点要求:①把学习贯彻课程标准,分析研究教材贯穿教学始终,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②积极进行备课、教案改革,提高教师的课前准备水平。③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④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线,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⑤以精心设计作业、训练为依托,提高时间效益,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⑥加大学校领导的听课密度,做到教研活动专题化,集体备课制度化,研究课题微型化,指导评估具体化等。

落实“大语文”教育思想,中学、小学贯通,实行语文、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素养。小学阶段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去年11月19日一小、二小、黑沿子中心校承办的“落实大语文教育思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上已经做了展示、推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案已传达到各学校,今后的工作就是要加快学校图书阅览室建设步伐,狠抓工作的落实,语文、英语两个学科2课时阅读课要列入课表,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㈢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新的课程标准和与之适应的思想、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在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大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挫伤老师们实施课改的积极性,动摇老师们进行课程改革的信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研,对教师进行参与式培训。

按照教育局提出的校本教研活动的要求,各单位要扎扎实实开展好教研活动,学校要鼓励和引导每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良好的氛围,建立有效的制度。在全员参与的同时,注意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在改革实践中,能够正确地面对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抵制功利性目标的诱惑,自觉地将改革的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结合校本教研的进行,教育局也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创办《课改通讯》,为全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调动干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二是开办“周末论坛”,分为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两种形式,主要是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校领导和课改典型教师就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研讨,同时教育局也将把课改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及时传达到各学校;三是专题研讨,主要就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及学生发展性评价等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

㈣构建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落实课程培养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是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基于此,我们必须扬弃传统评价的方法,构建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各个评价主体均能发挥出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②以班主任为主体,利用多种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③以任课教师为主体,搞好对学生的学科评价。④对学生的评价不要把学生的所有作品、作业之类的全部装进记录袋内,要有所选择,要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⑤学生评价要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不可能用同一标准,因此,要求学校不能只图方便使用以往的“学生发展手册”,一定要制订出具有学校特点的评价方案。教育局将继续选出优秀的评价方案通过各种形式印发到各学校,供各校参考和改进。

㈤实施典型带动工程,促进课改工作的均衡发展。

我们实施了以典型带动为目的的“5820工程”,命名了中心校、初中、小学三个层面的一批课改核心校。核心校的工作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今后,教育局将加强对核心校的督导、检查,增强对典型教师的指导和扶植力度。课改核心校要制定出具体的核心校建设规划,阶段性的工作目标要非常明确。核心校要自我加压,在学区中发挥出典型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全方位提升课改水平,为其他学校提供范例。在此申明一点,一个学期后,不能起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的核心校,要摘牌,取消称号。

在工作中,要强化整体意识,强化中心校责任职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统一培训,研,统一实施课改工作项目,统一质量评价,统一课程设置。各中心校要制订课改工作管理方案,要加强本乡镇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学习和交流。各校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共同提高和均衡发展。

㈥以修订完善中小学评价方案为导向,建立有利于课改推进的激励机制。

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区别篇10

文献证明,大学和中学合作研究并非新生事物,国内外学者专家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在国外,最初是19世纪末的杜威创建的实验学校;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U-S联合”(大学-中学联合)等。为此各国政府不断实施教育改革政策,以谋求有效的学校变革,如美国的“精英学校联盟”、“跃进学校计划”;英国的“通向儿童的优质学校计划”等。在国内,大学和中学合作也史来已久。如香港的“优质学校改进计划”和国内诸多的“实验学校”和“附属学校”等(翁朱华,2003)。自20世纪80年始,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对中学教师提出科研要求,“校本研究”和“研究型教师”等新概念相继出现。基础课程改革改变了学校文化,一种合作文化在改革中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大学研究者与中学教师合作如火如荼的展开。2004年10月底,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台北师范大学以及15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中心的师范大学在杭州召开“行动起来,做课程改革的积极促进者——大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高级研讨会,会议向全国师范大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做课程改革的积极促进者。2005年10月中旬,在北京师范大学又召开了“大学、中学和政府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两次大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学和中学合作的必要性。近年来,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学者们对大学和中学合作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如罗丹(2006)、黄正杰(2005)、王少菲(2005)、邓微先(2001)、李子键(2004)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学科作了调研。但是,遍查网络文献数据库,发现有关民族地区大学和中学合作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关英语教育方面大中合作的个案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海南省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省份,黎族约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3%,主要聚集在琼州学院老校区所在地五指山周围地区。由于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解放前海南不存在民族教育。新中国建国以后,海南地区的民族教育才开始得到发展。1958年成立的广州民族学院,于1961年8月由广州迁至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即今天琼州大学所在地),从此民族教育才有了良好的开端。仅由此历史原因足见该地区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落后之一斑。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以来,海南省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外贸、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素有“浪漫天涯”美誉的三亚市先后举办了多项国际会议、文化体育等活动,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前提下,本课题组拟对黎族地区英语教育领域大学与中学合作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1调研的对象和方法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参加琼南九市县初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班的骨干英语教师和来自两所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育才中学和妙联中学)、三亚市郊区的普通农村中学(荔枝沟中学)、位于三亚市郊区的重点中学(农垦中学)及地处三亚市中心的三亚市实验中学的英语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英语教师中汉族多于黎族。其中两所偏远的普通农村中学主要由黎族学生和黎族教师组成,并且这两所中学的正校长都是黎族人;荔枝沟中学和农垦中学地处三亚市郊,其中农垦中学和三亚是实验中学属于重点中学,起点高,教师水平在全省也属上等,其英语教师和学生以汉族为主。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编制问卷时,研究者在参考相关资料、征求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本次调研时间持续三年,从2008年中学教师培训到2010年秋英语教育专业07级师范方向学生实习。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录音、观察日记等手段,运用先定性后定量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量化方法,参考有关学者的问卷和提纲形式,根课题研究目的的需要,精心设计了系列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首先通过对调查信息的初步归类,结合课题组访谈录音、听课反馈记录、观察日记等,召开课题组讨论会,对调查结果进行“轮廓勾勒”;然后用SpSS18.0和excel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统计、分析。2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2.1研究目标本调研从海南省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农村中学、城郊中学和城市中学为调研对象,以调查问卷、访谈录音等形式进行实证调查,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师资情况、教学方法、科研请况、硬件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个全面的了解。(2)通过调研了解中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困难。(3)通过调研,为进一步建立大中学合作提供更好的思路。2.2研究的具体内容(1)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大中学合作的国内外背景研究。(2)新课改在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3)英语教育专业大中学合作的必要性研究3调研过程2008年12月1日,本人有幸代表外国语学院去琼州学院的成人教育学院参加琼南九市县中学教师培训。并借此机会,本课题组对琼南9市县参加培训的46名骨干英语教师,就海南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黎族和汉族教师各占50%,问卷发放46份如数收回,有效率100%。调查内容包括教师职业压力情况、中学教师科研情况、目前中学的师资情况以及他们的教法与教育理念等。为了显示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及教学现状,2009年4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对地处偏僻农村的育才中学和妙联中学、地处三亚市郊区的荔枝沟中学和农垦中学进行了以及地处三亚市中心的三亚市实验中学进一步的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黎族地区的师资、科研、教法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以便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队伍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就我们琼州学院为国语学院的师范方向的毕业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培养和实习方案,同时为成教学院制定更合理的针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方案提供现实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英语学科所限,大部分中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还没有普及,这里的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好学生问卷)以中学为主。调研结果如下:#p#分页标题#e#3.1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民族地区中学教育教学的品位,作为该地区教师培训基地的琼州学院科研组对该地区中学一线任课英语教师做了“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作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涉及教师培训、课程改革、教师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教师自身压力等方面。该问卷共发出32份问卷,收回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情况分析如下(其中Y代表育才中学英语教师,m代表妙联中学英语教师):3.2要开展更为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调查数据显示(见下表),绝大多数(尤其是农村中学)中学英语教师只有大专文凭,并且其中有想到一部分是通过函授获得;获得本科文凭的教师最好的学校也只占35%。显然英语教师的文凭偏低。现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本身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如今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扩大优质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升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设置了两道有关教师培训情况的题目,以期了解我区教师近年接受培训的情况。1)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所示。2)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与培训情况统计表如表2所示。问卷中,关于教师培训,我们了解了教师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培训,部级的占3%,省市级的占17%,有64%的教师接受的最高培训是区县级,即86%的教师接受了区县以上级别的培训。而一年中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10天以下的占66%,10~15天的占27%,15~30天的占6%、累计培训30天以上的只占1%。从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受培训的每年都是部分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因为资金等问题无法正常参加培训。虽然教师反应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不能实行大部分教师甚至全体教师都能接受培训,培训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太明显。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是学校及各级培训部门应思考和研究的。研究如何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这都将为更好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3.3要利用课改的契机促进教育教学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不断推动学校的发展。在问卷中有36%的老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27%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3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当前改革重点是使学校上水平上台阶出特色;还有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改革重点是改进学校办学条件。关于课程改革,有67%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而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改革。由此可见,很多学校不仅认同了课改,并且将课改做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来推进。但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改革的重点中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上台阶。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课程改革将引起学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育行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学校只有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带动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变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同和内化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同时也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3.4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卷中我们了解到有16%的老师认为教师间的及时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形式。还有42%的老师认为外出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形式,39%的老师认为专家指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利。确实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但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创新式培训更是教师解开迷惑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教研机构各级培训部门都需要正确定位,应教师的需求出发,以创新的培训和教研方式服务新课程,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问卷中对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情况我们做了调查。有57%的老师较少和同事交流研讨,20%有时与同事交流,有23%的老师在工作中是经常与同事交流、讨论。同事之间交流如此至少,这一点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同行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对自身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与帮助,大家经常交流讨论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优秀同伴的激励也会以促进自身不断探索,努力进取。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教师之间各自为阵、互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5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习过程。所谓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并有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于辅助教育,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我们要在纵向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全程中,要注意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授之以渔”;在横向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在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p#分页标题#e#4结束语调查结果显示:面临全国性新课改浪潮的冲击,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亟待发展。无论是教学设施较差的偏远农村还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都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尤其明显的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师的科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中学愿意与大学合作的动因所在。另一方面,肩负着科研重担、富有前沿理论的大学研究者,理应承担起如何加快新课改进程、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科研任务。但是,大学研究者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味重复前人的理论对教育学理论的建构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变革不仅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还应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而中学“一线”教师正是最接近教育实践,最了解教育问题的人。“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启发理论工作中建构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理论,是大学研究者“新”理论生成的源泉,同时,又是大学研究者的实验者和“新”理论修正者。因此,大中学合作是大学研究者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