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感防控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57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1

关键词精神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我院对精神心理康复中心出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住院病历进行前瞻性、回顾性调查和临床医师报告相结合,对994例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病区分布。疾病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

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卫生部印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结果

共调查精神疾病住院患者994例,发生医院感染237例,其中男116例(48.9%);女121例(51.1%)。其中精神分裂症150例(63.3%),心境障碍56例(23.6%);精神障碍20例(8.4%);其他精神疾病11例(4.6%)。住院患者994例,医院感染率23.8%。

感染部位:237例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共207例(87.3%);上呼吸道感染198例,下呼吸道感染9例。疾病类型与医院感染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心理障碍。

讨论

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因此其病原体自种类比较繁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预防控制措施:①加强管理并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对本科室感染管理的力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制定相关补救措施。②加强学习,提高感染预防的意识:由于精神病房处于封闭式管理,活动厅面积较小,患者密集,通风不良,这与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有关,加之患者住院天数较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提高全院职工的感染意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③加强空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各个病区要经常开窗通风,定期紫外线照射,保持病房活动厅的空气新鲜。精神病患者在各种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不能正确叙述自己身体的不适,而且个人自理能力较差,医务人员要经常督促他们的个人卫生,提高个体防病能力。④加强治疗室的消毒:治疗室每天要通风换气,每天用紫外线灯管照射1~2小时,并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用93%乙醇消毒紫外线灯管,每天操作前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台面、治疗盘等操作物品,地面时时清扫,用含氯消毒液拖把每天拖地,治疗室定期清洗,以确保无尘和无菌生长。⑤注意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据文献报道,精神科医院感染最多的依次为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2,3],本调查结果相近。⑥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4]。普及“六步洗手法”的相关知识,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有效地因素。因此,配备必要的洗手设施,做好规范洗手的方法。⑦加强餐具的消毒管理:要求餐具个人专用,用25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5~10分钟,2次/周,消毒后不可再用抹布擦拭,用自来水冲洗去除残留的消毒剂,防止肠道疾病的传播,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玲珍,夏娟静.老年精神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5):651-652.

2刘军,虞洪.精神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45.

3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天津医药,2004,32(8):528.

4韩黎,张高魁,朱士俊,等.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5-1137.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2

方法:分析2010年4月~7月我市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的效果。

结果:我市手足口病暴发期间,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7例,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后,痊愈102例、好转25例、转往上级医院救治10例,未发生患儿死亡。治疗期间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

结论:手足口病暴发后实施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9-02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病毒和eV71病毒等引起。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少数患儿病情危重,可引起死亡等严重后果,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恐慌和关注。2010年我市也暴发手足口病,我院及时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管理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7月我市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7例,男85例、女5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26±0.75)岁;体重7.5~26kg,平均体重为(12.05±2.68)kg;其中城镇儿童18例,农村儿童119例。

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惊、颤抖、头痛、抽搐、嗜睡等临床表现,患儿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皮肤和黏膜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样损害。对患儿咽拭子和粪便进行检验分析后确诊。

1.2防控方法。手足口病暴发后,我院立即启动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抽调各科骨干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管理小组,并召开全院动员会,及时传达疫情的动态。在管理小组的领导下,全院上下认真执行疫情监控,及时报告。针对部分人员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足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全院职工进行手足口病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强化培训,力争做到人人知晓,尤其对于临床医生、护理人员等进行重点培训[1]。

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在门诊部专门设置发热、出疹患儿就诊台。接诊后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对手、足部位出疹、发热等高度疑似患儿做好保护性隔离,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增加消毒频次。病区地面采用1g/L含氯消毒剂擦洗,2次/d;门把手、水龙头、护栏等采用0.5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室内空气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min/次,1次/d,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病房的清洁用具分开使用,使用后先采用0.5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经清洗、晒干后备用[2]。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诊疗操作过程中佩戴口罩、手套等,接触患儿体液、血液或分泌物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并进行手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进行妥善处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非一次性用品专人专用,体温计使用后以0.5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以上,再以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病区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垃圾处理,放入专用医疗垃圾袋并密封,贴上特殊标签,由专人进行焚烧处理。患儿被服送洗前贴上特殊标签,以0.5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洗涤。患儿餐具清洗后煮沸30min备用[3]。

对患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抱宝宝前洗手,保持口腔卫生。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告知家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知识,使其参与到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中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4]。

1.3判断标准。痊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消退,无其他伴随症状;好转: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干结,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恶化: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短期内转为重症。

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实施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措施后,全部患儿中痊愈102例,占74.45%;好转25例,占18.25%;转往上级医院救治10例,占7.30%。未发生患儿死亡,死亡率为0.00%。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院内感染。

3讨论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易于增殖和传播,对高温、紫外线、氯化物、氧化剂、甲醛、碘伏等均较敏感。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强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传播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范围流行和暴发,给疫情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农村患儿卫生习惯不良;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多次侵袭性诊疗操作等因素决定了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低下,临床防治工作难度较大。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应从就诊前、就诊时、住院后和出院前等阶段进行防控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促进患儿康复。

本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暴发后实施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丽敏.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76

[2]孙德宏,徐书珍,车芬芳,等.手足口病病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73~274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院内感染;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传播常见于夏秋季节。手足口病的常见病原体是柯萨奇a类病毒[1],和肠道病毒。疾病通过飞沫及呼吸道传播,因此容易播散,在医院内也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一次对于医院内感染的防控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次研究即针对手足口病医院内感染的防控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探讨,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于我院儿科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2.2)岁,病程1-5天,平均病程(1.5±1.1)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因素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门诊干预在门诊病房就诊时,将症状较轻的患儿隔离,以免被重症患儿传染,使病情加重。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如产生生命体征变化者,及时送入住院病房,防止传染他人,进行隔离。这是对于医院内感染防控重要的措施,却常常被忽略,应予以重视。

1.2.2住院干预①患儿入院之后,对于患儿陪护人员进行手足口病的相关医学教育,使其了解疾病发病的原理,传播途径,在陪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②医疗器械的消毒:对于检查患儿的医疗器械,须经过严格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使用一次性的压舌板;体温计一人一支,避免交叉使用。对于非一次性的护理用具需定期严格消毒。如床单、橱柜灯,每天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洗。③病房内的消毒:患者所处的治疗环境,病房内的消毒与隔离,对于患者痊愈有重要影响。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诊室、病房等接触表面,避免交叉感染。④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患者处于传染期,分泌物、排泄物中有大量病原体,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于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消毒处理。

1.2.3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操作需遵循严格的操作标准。在护理患者是,如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需要严格的遵守操作标准,避免自己以及对其他患者的交叉感染,需严格的洗手、消毒。

1.3评价指标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痊愈的标准:连续三天体温测量为正常;咽拭子检查柯萨奇a类病毒等病原体为阴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完成。前后差异比较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为(3.4±1.5)d,对照组为(5.9±2.7)d,实验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今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等。若病情发展严重,则可导致中枢系统病变,如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甚至呼吸衰竭等并发症[2]。手足口病常由柯萨奇a病毒等感染引起,常由呼吸道及飞沫传播,容易播散。可见,手足口病易传播,且并发症严重,临床上对其诊治及护理应重视。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为(3.4±1.5)d,对照组为(5.9±2.7)d,实验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门诊应对患者进行分诊,将重症与轻症的患者在候诊时分开,有效的减少了重症患者对于轻症患者的影响,减少的交叉感染[3]。症状轻微的患者,可先不住院,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多可好转,若病情加重,再送至医院。对于重症患者,立即送入病房,并进行隔离,可及时得到诊治并且避免传染他人。入院后对患者陪护人员进行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病症状、传播方式等,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遵循医嘱,如按时服药等,药物治疗是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因此十分重要[4]。对医疗器械及病房进行严格的消毒,可有效的减少交叉感染。对护理人员训练,规范化护理操作,减少因护理操作失误引起的交叉感染等。如护理人员在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要严格洗手消毒等,以免自身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必要时,护理人员需穿隔离服。

综上所述,对手足口病医院内感染采取防控措施,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门诊时分诊、住院后隔离、医学教育、护理人员培训等,可以加速患者痊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春.手足口病留观患儿12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03-404.

[2]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52-53.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4

关键词: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吐哈石油医院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由于抗菌药物在医疗和农牧业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儿科不仅是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而且也是滥用抗菌药物现象严重的科室,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也越来越高[2,3]。因此,针对2年我院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呈上升势头,需及时制定措施进行防控。

1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及特点

1.1分布情况2012年儿科感染多重耐药菌共检出6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例、2例和1例;而2013年儿科感染多重耐药菌共检出15例,以a群链球菌为主,占5例;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例、2例和2例;溶血葡萄糖菌、肠球菌、猪链球菌检出较少,仅各占1例。因此,2013年多重耐药菌检出原菌种类较2012年种类明显增多。进一步分析,a群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青霉素耐药率≥90%,表皮葡萄糖菌产eSBLs,对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磺胺、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耐药率≥90%。目前我院多重耐药菌检出的前四位是:a群链球菌(6株)、表皮葡萄糖菌(3株)、大肠埃希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

1.2感染部位汇总2012年儿科多重耐药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5株,其次为尿路,占2株;而2013年除了以肺部为主,占8株,其次咽部,占4株,其它尿路、器官、切口等部位也出现感染,但比例少,仅各占1例。总之,2013年相比2012年感染部位明显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2多重耐药菌感染儿科防控措施

从本院近2年儿科感染多重耐药发病率逐年加大、菌株构成多样化以及感染部位增多的情况,我院及儿科应积极采取多方面综合性的感染防控策略,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

2.1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菌与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关键。加强科室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提高全科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对感染多重耐药菌病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的重要性,最好在使用抗菌素前进行药敏试验,以免影响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4-6]。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在用药范围相对较小的儿科,选择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时更应注意标本的送检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以避免出现更多的耐药菌株。

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有效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之一。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洗手。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落实规范提出的硬件设施。在儿科病区安装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手细菌培养。

2.3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途径[7]。护理人员对确定或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或定植患儿,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8]。如隔离病房首选单间隔离,无条件者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或定值患儿安排在同一房间,病区按规定进行环境的卫生清洁;医务人员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诊疗物品尽量专人专用,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用后严格清洁、消毒;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或定植患儿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尽力减少患儿在隔离区外的活动,减少无关人员进入隔离区。

2.4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减少侵入性操作感染危险的技术保障。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如气管插管、留置导尿、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5建立医院感染防控网络,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或暴发的制度保障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采取"零宽容"的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及时、准确地填写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登记表,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院内感染管理中心上报,加强院内上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信息畅通,及时从全院角度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

3结论

近2年我院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呈上升势头,需及时制定措施进行防控。参照其它医院成功经验与做法[9,10],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感染儿科防控措施,必将为我院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到技术指导和制度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秀娟,林红燕.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2009,9(8):108.

[2]胡玲.护理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124.

[3]邓双艳,邰素琴.护士在控制多种耐药菌播散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0(10):331.

[4]Lipingw,XiaoqianH,mengL,etal.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BacteriologyCulturingandDrugSensitiveexperimentoferYannig[m]//FrontierandFutur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medicineandeducation.Springernetherlands,2014:1615-1618.

[5]HUanGJ,wenH,SHiJ,etal.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pathogenicbacteriafrompelteobagrusfulvidracoulcerativesyndromeanditsdrugsensitivetest[J].JournalofSouthernagriculture,2012,1:031.

[6]GaoG,GaoG,SHiQ,etal.DrugSensitivetestonmainpathogenicBacteriaofCowRecessivenessmastitispathogens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Zengrujianniusan[J].animalHusbandryandFeedScience,2012,2:007.

[7]manianFa,GriesnauerS,SenkelD.impactofterminalcleaninganddisinfectiononisolationofacinetobacterbaumanniicomplexfrominanimatesurfacesofhospitalroomsby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methods[J].americanjournalofinfectioncontrol,2013,41(4):384-385.

[8]张为华,袁,黄文祥,等.医院iCU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防控策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2):251-253.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5

关键词: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05-01

医院防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的水平、医疗质量以及医院的医疗经济活动等。尤其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医疗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随之而来的是各医院之间围绕医疗质量、收费价格、服务态度、社会声誉展开了激烈竞争,而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轻患者负担,保证医疗安全已迫在眉睫。

医院感染的预防系统包括管理、监测和控制3个系统。其预防管理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如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消毒效果监测、评价,都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所以护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自身特殊性和重要性。

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甚至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规范护理行为,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健全感染管理的护理指挥系统,加强管理职能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护理管理是该系统重要子系统,涵盖了整个病区、门诊,食堂配餐、卫生保洁等,护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水平。为实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大目标,必须建立安全组织,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护理部要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有关人员成立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病房护士长、内外妇儿、门诊各科护士长、监控护士等组成感染管理的护理指挥系统,负责制定防止医院感染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职责与任务,以利实施和执行。

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感染发挥三级组织的管理作用,做到各负其责,护理指挥系统面向全院各个环节,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布置任务,对每个科室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随时发现,及时处理,强化各自的管理职能,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实,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疗护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

2以护理质量管理为核心,采取多样的管理措施

护理及护理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而完善的护理管理是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护理质量的核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在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正确应用隔离技术和护理管理是预防外源性感染的前提,而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护理和管理手段则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高质量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必须采取多样的管理措施。国外较多医院管理机构都认为,没有预防感染的护士,就没有推动和防止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预防感染的措施首先涉及到护理人员。要开展任何实质性护理,都离不开消毒、灭菌和隔离技术,所以在控制医院感染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要加大人员教育和培训,使大家对医院感染问题深入了解和认识,强化预防意识。

举办消毒效果临床监测技术培训班,保证各科室,各病区监控护士都能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在每年对科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培训及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时,都要将医院感染管理作为重点内容;要利用各种形式如录像片、宣传板报、研讨会及每月下发医院感染监测简报,宣传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教育广大医疗护理人员不断吸取其他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教训。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临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及严格的奖惩措施,在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发生感染问题应扣除的分值,并与晋升、晋职、劳务补贴相挂钩。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力度。

3加强监督检查,重视管理效果

护理指挥系统应发挥其组织的作用和计划、处理、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能,定期检查,随时抽查,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评估各科室病区的护理管理现状和质量。根据所获得的医院感染方面的信息,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措施调整。根据消毒效果监测得到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经科学分析,了解有关本院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使医院感染的各项预防措施持续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护理管理富有成效的最好体现是工作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检查的到位。护理感染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体现在许多细节,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视管理效果。如以最简单常做的试体温来说,曾有报道,由于直肠体温表擦拭不净,消毒不彻底,造成新生儿沙门氏菌感染迅速扩散,6周内就有25例新生儿感染,经过实行隔离患儿,彻底消毒体温计和停止直肠测温而改用腋窝测温等综合管理和护理措施,才使感染得以控制。某医院使用的洗手肥皂被沙门氏菌污染致10名新生儿感染死亡。某医院用因消毒隔离不严,发生医务人员和病人相互感染事例。所以护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对一次性物品进行检查,验证使用;对消毒液浓度要正确配制,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以及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防护工作也层层监督检查,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预防控制感染的效果。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6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扑面而来,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面对疫情,无数医护人员站在了第一线,为加强我院疫情防控,杜绝院内感染事件发生,我院感控科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一线分类指导疫情防控措施,筑起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层层防线,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零感染的好成绩,具体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整组织结构、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提升感染控制能力

重新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并担任感染监控科主任,落实院感防控工作主体责任,细化管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实行院、科、院领导包保管理,全院各科室重新梳理各自工作流程、应急预案,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重新修订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等制度,成立了牡市二院骨科分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防控消毒组、培训组、疫情报告组、物资供应组等小组,明确疫情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二、制定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会议要求与相关文件精神,积极行动,制定院我院的新冠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工作制度、预案、流程等20余份,并深入科室督查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认真指导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与防护,使各项措施真正融入日常工作中。

三、慎终如始的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做到考核上岗

为提升全院医务人员疫情防控能力,慎终如始,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积极开展市级、院级、科室三级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培训涵盖了医务人员、机关、后勤、保洁等各科室。形式为感控工作间、面对点对点、视频会议等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应急预案、穿脱防护用品、手卫生规范、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种关于新冠疫情文件的解读等。培训的同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四、深入科室加强督导考核

每天持续深入全院重点科室如预检分诊、缓冲病房、Ct室、手术室、急诊科、医疗废物等科室进行院感和消毒隔离制度督导检查。定期对各病区、保洁员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实时监督检查,确保开窗通风次数和配制的消毒剂浓度达标。

五、实行感控督导员制度

为分发挥临床科室院感质控小组职能,每科室设立了一名感控督导员,及时监控科室各个感控环节,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原则,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病率。

六、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并加以演练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新冠肺炎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水平,制定了《普通病区内突发新冠疑似病例患者应急预案》、《门诊发现阳性病例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演练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医院的整体联动和配合能力,更找出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处置预案,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坚持常规工作不放松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1~12月份共查出院病例例,院内感染例,感染率为%。

2、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按照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规定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并保存记录,全年共监测份,监测不合格时及时报告,落实整改,进行二次监测。经复检全部合格。

八、加强职业暴露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安全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并有相关措施,根据各科室工作特点配备防护用品,如外科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九、加强手卫生管理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及宣传,完善手卫生设施,通过对重点部门手卫生依从性的检查和督导,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和依从性。

十、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理。认真落实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与转运、登记检查,保证了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整体运行规范。

十一、查漏洞,找短板,实行周自查制度

为全面梳理工作中的不足,查找漏洞,深入实行周自查、周报告制度,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设立整改时限,深度挖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排查到每一员工,每一岗位、每一流程,排查分三个层面:

1、科室自查,发现短板,建立台账,每周三进行上报;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7

【关键词】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33—01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2年1月—12月住院患者进行多要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1月—12月出院患者全院综合性监测资料和细菌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医院感染管理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结果

2.1感染率2011年出院患者多药耐药医院感染123例,感染率为0.77%,2012年出院患者多药耐药医院感染77例,感染率为0.41%,开展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后,由于对患者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多药耐药菌的扩散传播。

2.2科室分布构成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以呼吸内科、神经外科、肿瘤内科、老年病科、泌尿外科较多。见表1。

2.3多药耐药菌分布2011年与2012年分别分离出多药耐药菌178株、11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6.6%与28.4%、鲍氏不动杆菌23.8%与23.3%、大肠埃希菌17.9%与15.5%、肺炎克雷伯菌9.2%与11.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7.9%与18.1%、肠球菌4.6%与3.4%。见表2。

3讨论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准确得出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1】。在病房医疗护理行为的过程中,诸多医疗护理工作细节都可能造成多药耐药菌的传播,交叉感染是多药耐药菌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2】。通过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更好地完善了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强化了医务人员的预防控制意识;建立了耐药菌反馈及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反馈并改进;定期总结分析,保证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和消毒、隔离、防护的细节管理。多重耐药感染或定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同类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物品专用;严格控制人员流动,设警示标识;加强病区清洁与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减少侵袭性操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合理用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减少经验性用药;对可用可不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坚决不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3】。

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监测,合理用药,对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多药耐药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4】,落实多药耐药菌管理各项制度,发现感染隐患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徐遂转,魏春玲.医院耐药菌感染监测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5):574-578.

[2]朱爱萍,朱彦,王新民,等.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0):175-176.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8

【关键词】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作者单位:012000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管理科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一项,因此,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成为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其中由于护理人员在临床一线工作,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军[1]。严格的护理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1制定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护理操作流程和控制标准,使医院感染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层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工作,在其直接领导下建立护理部、护士长和各科监控护士的三级管理,充分调动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护理部在整个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使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以具体实施和顺利执行。

2加强护理人员院内感染预防与防护学习教育培训

2.1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护理部配合院感办定期对全体护士举办各种类型的感染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并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考核不及格通过再学习,再考核,使全体护士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人人都有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概念,都能熟练运用医院感染管理技能。护理部定期与院感办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管理新技术、新知识,利用护士长会请院感管理者讲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护理部针对职业暴露的环节进行回顾和分析,认为存在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技术培训不够,缺乏系统的知识这一薄弱环节,对此首先在全院护士长质量分析会上,将护理职业暴露情况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关键,提出并制定改进措施。配合院感办有针对性地培训全院护士长,然后由护士长再培训护士。每年进行全院医院感染考核,结合每月护理质量检查,随机提问护士有关消毒隔离知识,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纳入到新分配、调入、进修、实习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学习培训后进行考核,成绩记录到个人技术档案。由此促进了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自觉性。

2.2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医院感染中30%~50%主要来源于不正确的护理[2],护士在单独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医院感染是否发生,所以,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3]。医院感染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的结果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要重视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在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和紧急抢救时,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使人人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而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落实护理管理措施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3.1严格消毒,正确无菌操作消毒、灭菌是切断院内感染的最重要途径。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医疗用品。对常用的浸泡消毒液、空气、物体表面、菌物品等建立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和监测制度,并进行定期监测,对不合格的要有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整改。在配置药物、各种注射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

3.2严格洗手制度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经,而洗手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简单却最有效的环节[3]。护士每项操作前后或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护理人员应自觉养成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掌握并严格执行洗手方法,认真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3.3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及流程的监测管理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iCU、piCU、内镜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科室做好消毒隔离的监测。重点环节及流程包括认真落实标准操作规程,各项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操作监控,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和管理,呼吸机及各种有创仪器、管道的清洗、消毒、定期更换的检测管理。

3.4加强护理工作的量化考核应该制定合理、科学、统一的考核标准,定期举行护理日常工作的考核和抽查,尽可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重点科室要增加考核频率,将考核常态化,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自觉的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4结论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工作效率息息相关[4]。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各项工作流程,实施动态追踪管理。日常工作中护理部通过主动配合医院感染科,采取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落实措施、规范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及护士行为等措施,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同时医院感染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而护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的临床日常工作,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护理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发挥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监控作用。护理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配合医院感染办,参与医院感染预防监控,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庆,府伟灵.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26-428.

[2]任丽娟,宋媛,泰平.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61-1263.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9

【关键词】医院感染;规范操作;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问题是世界各地各级医院所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全球医院管理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医院感染控制好坏直接影响医院工作质量,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控制密不可分,预防医院感染工作始终贯穿于护士执行无菌技术,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及各项护理措施中。近几年来,通过对医院消毒隔离质量的监测,使我们认识到,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是控制院内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现报道如下。

1树立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意识

临床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医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并能树立起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意识。护士独立完成的夜晚操作是否按照无菌操作程序去做,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2认真落实各项规范化护理措施

2.1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操作是一项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的护理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果违反就会引起院内感染,因此要强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我科制定了基础护理操作流程表,贯彻消毒隔离技术于每项护理操作规程之中,建立质量标准,实施人人过关考核,使各项操作正规化,过程规范化。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操作前严格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抗生素应现用现配,操作中应避免在局部有炎症的部位进行,预防感染发生。

2.2强化病房管理要求病房保持清洁,空气新鲜,卫生员要保持室内湿式清扫,遇有污染,即刻消毒,各室拖布标识清楚,实行一床一套,一桌一巾用后消毒,患者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出院、转院进行终末消毒。严格探视制度,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1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清洁。

2.3规范灭菌消毒灭菌消毒是切断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发生与传播的重要措施。要规范病房地面,空气以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和次数,切实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各室要根据细菌室反馈回来的空气培养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空气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被服消毒,对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应是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后焚烧处理。

2.4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护士的手在进行各种操作和各项护理过程中,直接与患者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器械接触,因此护士的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护士为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后,双手采样的结果显示带菌率为100%[1]。因此应强调勤洗手。

2.5加强职业防护,树立普遍预防理念,防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和在处理患者用后物品器械的过程中,极易受感染,被锐器刺伤发生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防护,注重普遍预防措施的运用。有研究表明,实施普遍预防可防止>30%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明显下降。开展普通预防知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将所有患者都认为是感染性患者,所有血液或体液都认为是感染性物质。把握针刺伤的处理方法和报告制度,坚持做到标准预防,标准洗手,人人把握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正常使用,毁形,消毒,处理方法。普通预防可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6护理人员发现院感病例应及时上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院感病例,采取治疗护理措施,及时填报院感病例报告卡,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院内感染的暴发与流行。

3做好卫生宣教和教育工作

由于病员的抵抗力低下,而有些病员又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极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和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4小结

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使消毒、灭菌、无菌和消毒隔离技术等措施。这些技术措施都是由护理人员具体执行的。护士通过各种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小云.医护人员自身防护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

医院院感防控措施篇10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66-02

手足口病是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感染所引起的常见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其患儿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少数患儿可因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而且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比例大等流行病学特点,因此做好消毒、隔离是预防该病传播以及避免医院感染的关键[1]。为有效预防在儿科病房其他住院病人中出现手足口病医院感染、切实保护患儿生命安全,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严格督促实施,医院感染预防取得良好效果,无1例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85例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14岁,1~3岁655例,占总数66.50%;性别分布:男性647例占65.69%,女性338例占34.31%;散居儿童居多820例,占总数83.25%,幼托儿童151例占15.33%;多数来自农村共675例,占发病总人数68.53%,县城城区共310例,占发病总人数31.47%;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共发病例920例,构成比为93.40%;临床上以皮疹、发热为主要特征,985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临床治疗:严格执行不同时期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要求,合理进行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1.2.2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1.2.2.1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完善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并督促实施;成立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救治专家组;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制定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制定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使我院的手足口病诊疗、医院感染预防和疫情报告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1.2.2.2及时报告手足口病疫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首诊医师负责填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由疫情专职人员于24h内进行网络直报;重症病例请专家组会诊后报告,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间,每天向分管领导报告疫情。

1.2.2.3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分批次为手足口病诊治医护人员开展手足口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专题讲座与培训,印制发放小册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手段,以增强全院上下对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2.2.4制定本院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合理分诊、合理安置病人。在医院大厅入口处设立手足口病分诊处,由专职分诊护士对发热、疱疹的儿童进行预检分诊,对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由导诊护士直接引导到专门诊室就诊,手足口病门诊由儿科医生坐诊,在发热门诊设置一室供手足口病集中输液观察;在儿科病房一侧设置手足口病专区,收治手足口病病人,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1.2.2.5减少不必要的留观或住院,根据患儿病情予以分级管理[2]对轻重而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者,建议居家观察治疗,指导家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及时来院治疗,对病情较重、出现符合住院条件者应立即住院治疗,该措施可有效分流患儿、防止交叉感染、节省医疗资源。

1.2.2.6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2.6.1相同病原体的患儿可安排在同一间病房,重症患儿单独安置,病房外挂有明显标志,避免患儿互相串门。

1.2.2.6.2病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1h,通风换气是降低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手段[3]避免对流风,为患儿保暖。

1.2.2.6.3对于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桌、椅、门、把手、床栏、楼梯扶手等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二次。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1.2.2.6.4病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地面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每天二次。

1.2.2.6.5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含碘消毒剂消毒双手,因75%酒精对柯萨奇病毒和eV71病毒无效,或使用一次性手套。

1.2.2.6.6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用品如体温计、止血带及其他物品等要做得一人一用一消毒。

1.2.2.6.7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患儿时应衣帽整齐,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1.2.2.6.8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按照1:1的比例使用含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1.2.2.6.9对患儿出院时的床单位、病房物品、患儿的各种用具、餐具、玩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2.6.10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及处理的管理工作,手足口病病区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易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2结果

985例手足口病患儿人院后经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出院。由于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完善规章制度、提高防控意识、做好消毒隔离、广泛的健康教育、加强手卫生管理,针对病原体特点改日常的速干手消毒剂为含碘消毒剂等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结果无1例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4]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5],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因此医务人员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强化落实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对患儿及其家属积极进行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详细讲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以及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危害[6],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医院感染和疫情暴发。

参考文献:

[1]郑芳明.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及护理[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9):107-108.

[2]张小庄,张伟,温伟群,等.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救治整体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26-528.

[3]郭丽娟,娄燕,李连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59-360.

[4]徐逸鸣,杨萍.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