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20

绿色制造体系篇1

内容摘要: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国所造成的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必须要着手解决制造业对环境造成的问题。本文以分析现行有关环保的税种和开征独立环境税为改革思路,提出了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税收体系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绿色税收体系

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观”理论的具体化产物,1987年,“可持续发展观”这一概念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首次提出,如今已经普遍被各个国家认可和重视。“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升级。随着绿色税收理论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中国制造业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随着不断的改革和进一步开放,中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辩证关系,在追求经济转型的目标指引下,中国的制造业必将发生变革,然而回归当下,面对着来自人口、资源、技术上的种种压力,我国的传统工业将在长时期处于重要地位,是中国经济的支撑和引擎,客观国情要求制造业要发展,可“两型”社会建设已不容许放任制造业生产。与农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工业制造业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最突出,影响深度和广度最大,故在制造业中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有其必然性。笔者查阅了2002-2009年的统计年鉴,发现类似资源税、消费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几种主要与环境有关的税种的征收,数额从绝对值来看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从相对值来看,其合计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可见近年来,我国绿色税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与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相称,因此加快绿色税收构建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通过总结分析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不难发现,已实施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对治理污染的作用已经大大弱化、环境税制又不能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建立绿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的环保型税收体系势在必行。绿色税收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制造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即遵循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两条主线。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逐步摒弃我国现存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

绿色税收体系在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分阶段体现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收,但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相对于真正的绿色税收还有很大的距离。笔者认为理想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应该从绿化现行税制和开征新的独立环境税两方面着手,从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和维持生态平衡角度来进行环境税的制度设计。以外部性理论为依据,使制造业产品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让外部性内部化。资源税类、能源税类、污染税类和激励性税类具体在以下不同环节中体现。

首先在“资源开采环节”,资源使用成本、资源的稀缺成本以及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这三者都需要相应环境税的调节。我国宪法规定,所有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因此,资源开采者或使用者必须向国家缴纳资源使用费;现实中许多资源是可耗竭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者再生所需的时间或资金代价巨大),为此,开发者应该对资源随着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的后果给予一定的补偿,这就形成了资源的稀缺成本。针对资源开采给社会带来的使用成本和稀缺成本,以及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占用、破坏或污染,即产生所谓环境补偿成本,政府应开征污染税类来把外部成本内部化。资源税类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对待能源开采环节排放的污染物要征收污染类税。另外,资源开采企业主动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或保护环境的,政府应给予优惠或减免税收的政策,即采用激励性税类来鼓励企业的环保行为。

随后是在“产品生产环节”中,产品生产成本中会计上核算的材料、人工等直接和间接成本不属于绿色税收调节范围。而对于上一阶段原材料(特别是能源类燃料)的采购和使用就包括在该环节的绿色税收调节中。因为煤炭、石油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不可再生性能源资源,政府应该开征能源税类,对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的使用征税,以此刺激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或生产方式来节约能源。产品生产流程中所排放的固液气残料,对存在污染的生产要征收污染税类,对待一般性残料(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且有下游利用价值的)可暂且不征收相关税费。当然,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也会带来社会收益,于是也应设立与前一环节相似的激励性税类来鼓励企业的环保行为。

接下来是“产品消费环节”,消费产品带来的需内部化的成本主要有能源使用成本和排污的环境成本。但排污的环境成本和因此设立的污染税类与前两环节有所不同,前两环节的污染税类的征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即所谓直接污染税;而此环节的污染税则针对会产生污染物的污染产品,因此是一种间接污染税。那么利用间接税调节市场需求,以达到对污染产品市场份额的控制,从需求源头入手,将污染产品消费价格包含的“绿色税额”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制约需求,控制制造业的过度生产。

在“资源再生环节”和“废弃物处置环节”,也应该分别设立污染税类和激励性税类。激励性政策在这两个环节的体现更为明显,绿色税收可以配合相关产业优惠政策,笔者认为这两个环节需要高级技术设备与大力财源支持,故短期经济效益不太乐观,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但长期社会经济效益不容置疑。

制造业绿色税收体系的设计方案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环境税制包含资源税类、能源税类、污染税类和激励性税类四大类。下文将逐步介绍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设计方案(仍然按照第二部分中提到的产品生命周期划分,在每一环节介绍一种最突出的关键税收方案)。

在资源开采环节,很显然资源税类的开征目的是保护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开发,所以资源税类在资源开采环节征收。为了提高资源税的环境保护作用,可以对其进行如下改革:扩大现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目前我国的资源税仅对矿产品和盐征税。此外,应逐步将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滩涂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改革计税依据。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征收改革为以企业的生产数量征税,引导企业科学生产,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单位税额。单位税额应反映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失等因素,相关部门应审慎计算资源价值和稀缺程度,不能盲目定价。为了更好地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资源税采用幅度税额,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设置不同的税率。在计税依据上区分两种情况:纳税人对开采或生产的应税产品用于销售的,以销售量为计税依据;如果纳税人开采或生产的应税产品属于自用的,则以自用量为计税依据。

在产品生产环节,应该设立能源税类、直接污染税类等。能源税类的开征目的主要在于激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生产设备、技术或方式的措施来减少煤炭和燃油这两大最重要而又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由于消费税“引导消费结构进而引导产业结构”的定位与能源税类的相同,笔者认为能源税类(如燃料税)可以融入消费税中。我国现行的消费税已有的“成品油”税目中已包含汽油和柴油子目,但是没有煤炭,所以,消费税在这部分的主要改革内容是把煤炭纳入征税范围,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必须能够起到对纳税人的刺激作用。虽然在产品生产环节会产生直接污染,也要相应开征直接污染税类,而考虑到制造业的流程特征,可以将部分污染类税的纳税义务递延至废弃物处置环节。

在产品消费环节,应开征的税种为间接污染税类。间接污染税是以有潜在污染的产品的消费数量为计税依据,将税收负担加入到消费品的价格,引导消费者选择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替代产品,其征收原则使使用者付费,效果显著。笔者认为消费税的征收力度可在现有水平上加强,以切实起到警示和刺激的作用。

在废弃物处置环节,应征收的税种主要是直接污染税类。从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来看,主要有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虽然这些污染排放物目前基本都被纳入了排污收费制度的收费范围,但排污收费制度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需要,所以笔者认为把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收费制度改为税,设立新的独立税种“环境税”,其下设分别针对几种污染物的税目。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先把工业废水纳入污染排放的环境税,暂时对生活废水和农业废水免税。具体划分可以按如下方面:含磷洗涤剂、电池类、臭氧耗损物质(全氯氟烃(俗称氟利昂)、含溴氟烷(俗称哈龙)、四氯化碳、甲级氯仿、三氯乙烷、溴甲烷以及部分取代的氯氟烃),塑料包装制品,化肥农药、家用办公电器等。

资源再生环节重点要依托激励性税类,激励性税类可以通过具体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减免配合行业优惠措施执行。环保行为主要表现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引进、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采用,以及资源再生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方面。可以按照再生资源的重置成本扣除再生过程的成本余额,相应抵免应纳税所得额,若不足扣减的,也应该按照再生原料(污染物)数量的减少适当给予制造业企业补贴。激励性税类适用范围广,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应落实在制造业的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去推进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

针对制造业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实施战略

制造业的绿色税收税负负担主体的范围相比所得税和流转税要小很多,但收益层面确实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自然人都能够享受到环境改善,资源充足,使用效率高的成果。考虑到资源税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从经济角度出发衡量税负与整个社会的税收变化,通常,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征绿色资源税和环境税的同时,会降低或减免相关企业的部分所得税、企业职工的个人所得税以及环保产业的投资税,如欧洲八国实施的环境税改革就有降低劳动力税负的倾向,尤其是降低雇主或雇员支付的社会保障税缴费,或个人所得税等非工资性劳动力成本。这样做不但提高了资源环境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为绿色产业发展筹集到了更多专项资金,而且对单个企业或个人而言,在税收负担没有明显加重的情况下,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从长远看,更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制造业绿色税收的使用上应建立专款专用制度,2008年国家环保局时任局长周生贤在全国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2007年全国环保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比2006年增长88%,受党政纪处分的人数增长216%,重点岗位发案集中,大多发生在环评、固废、财务、监测、排污收费、人事等岗位。排污费是否能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会严重影响企业和普通市民对政府的信任,也会影响排污费的正常收缴。同样,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为了确保绿色税收能够顺利实施,更应坚持“专款专用”原则,在获得民众信任的同时,使筹集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用。例如,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对能源生产者(如采矿企业)和能源消费者引入碳税,并将其收入专用于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因此,我国在开征系列绿色税种时,应贯彻税收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以及连续稳定原则,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两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长玉,丁晓钦(译).庇古•福利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丁芸.我国环境税制改革设想.税务研究,2010

3.高萍等.我国环境税税制模式及其立法要素设计.税务研究,2010

4.洪源等.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财税政策体系研究”.税务与经济,2010

5.安体富,龚辉文.可持续发展与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1999

绿色制造体系篇2

1、绿色特性

(1)产品的绿色性

绿色集成制造的目的首先是生产绿色的产品,这是绿色集成制造的关键环节。只有生产的产品是绿色的才能保证产品的包装、运输、营销、实用、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绿色性和顺利进行。

(2)技术的绿色性

技术的绿色性,一方面能够保证生产产品的绿色性,另一方面使生产的过程绿色性,从而保证生产人员的健康水平,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技术的绿色性是说,采用的技术是成熟的、绿色的,在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损员工健康的物质。

(3)过程的绿色性

绿色集成制造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使用、绿色回收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其绿色性。尽量最大化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的污染。

2、集成特性

(1)绿色集成制造的领域集成

绿色集成制造涉及制造领域、环境领域、资源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绿色集成制造就是这几个领域的交叉和集成。

(2)绿色集成制造的技术集成

绿色制造是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使用、绿色回收等多种技术的使用集成,归纳起来主要应考虑“六绿”问题。

(3)绿色集成制造的效益集成

绿色集成制造成功实施,不仅是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的行为,更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集成,将是一个“三赢”的过程,因此绿色集成制造是可持续战略实现的有效途径。

(4)绿色集成制造的信息集成

绿色集成制造系统除了涉及普通制造系统的所有信息及其集成考虑外,还特别强调与资源消耗信息和环境影响信息有关的信息应集成地处理和考虑,并且将制造系统的信息流、物料流和能源流有机地结合,系统加以集成和优化处理。

(5)绿色集成制造的过程集成

绿色制造所揭示的概念表明,绿色制造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考虑资源,能源的利用和环境影响问题,是基于绿色考虑的全生命周期集成。

(6)绿色集成制造的社会化集成

绿色集成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社会化的集成。企业、产品、用户三者之间的新型集成关系:企业要真正的实施绿色集成制造,必须考虑产品寿命终结后的回收和处理,这样才能形成新型的企业、产品和用户的新型集成关系。

(7)绿色集成制造的功能目标集成

绿色制造的功能目标是多方面的。此功能目标集成模型简称tQCSeR模型,其中t表示时间,Q表示质量,C表示成本,S表示服务,e表示环境影响,R表示资源消耗。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制造目标当中不包含目标e和R,而是将其相关功能分布于t,Q,C,S四个目标之中。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制造业己成为环境问题的主要源头,另一方面,iS014000的实行使得各国制造业必须重视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目标和资源目标已发展成为与t,Q,C,S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功能目标之一。另外,tQCSeR模型还表明,t,Q,C,S,e,R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绿色集成制造功能目标的有机体系。

3、制造特性

绿色集成制造的主要手段是制造,目的是在尽量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制造活动,创造出产品供人们消费使用,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制造是十分显然的主要特性。

二、高耗能污染企业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管理

根据绿色集成制造的特点、可持续发展对制造业的要求,可以把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体系机构概括为两个目标、两个过程、四项内容。

1、绿色集成制造的两个目标

绿色集成制造的两个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始终按照绿色集成制造的三项内容要求,对绿色集成制造的两个过程进行全过程最优控制,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制造系统的效用,利用不同技术途径,最终实现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制造目标要求。

2、绿色集成制造的两个过程

绿色集成制造的两个全过程控制,一是指具体的制造过程即物料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具体绿色集成制造的过程。另一个是指在构思、设计、制造、装配、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及产品报废后回收的整个产品周期中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及减少环境污染的广义绿色集成制造过程。

3、绿色集成制造的四项内容

绿色集成制造的内容包括四部分,即采用绿色资源(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历经绿色的生产过程(绿色工艺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包装、绿色生产设备、绿色营销等),通过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和目标集成生产出绿色产品。这四项内容是用制造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原材料的生产到产品报废回收处理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系统地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

三、结语

绿色制造体系篇3

[论文摘要]在节约环保的发展趋势下,推行绿色制造技术给机械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分析绿色制造技术的特点入手,阐述了企业在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时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企业推广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途径。

一、绿色制造技术的特点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融产品的质量、功能、寿命和环境于一体的系统设计方法。在设计之初就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如: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绿色设计方法具有绿色性、集成性和并行性:它首先是在绿色(节能、环保)设计的原则指导下,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周期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品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用户要求等。在设计过程中使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运输设计、使用维护设计、拆卸回收设计、报废处置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协调,各阶段和整体设计方案、分析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在其设计研发过程中及时改进,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化。

2.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指在选材时尽量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易回收的材料。为此,一是要多开发绿色材料,并建立绿色材料库;二是设计选材时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

3.绿色工艺。绿色工艺是指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尽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工艺与洁清生产密不可分。绿色工艺主要还应从技术入手,尽量研究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如现在的精确成形、干式切削、准干式切削、生产废物再利用、快速原型制造等都是绿色工艺的新技术。

4.绿色处理。绿色处理是指上一个生命周期报废的产品通过有效的回收又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中。为了便于产品的绿色处理,一是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产品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如采用面向拆卸的设计方法、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二是发展绿色再制造技术,如再制造加工、过时产品的性能升级等。

二、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原则

实施绿色制造技术过程中,企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依据iSo14001的要求事项,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确保体系有效实施;(2)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中自主地制定环境目标,进行环境保护;(3)控制或减少设备开发和制造阶段使用和排放对环境负效应大的物质,推进污染预防。在设备开发、制造和废弃过程中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降低损耗。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管理,减少污水、烟气、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三、我国机械工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途径

1.建立并遵守环境保护体系,重视绿色意识教育。我国机械工业应加快建立iSo14001环保体系,并且致力于同iSo9001质量体系一体化,便于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兼顾评价环境影响。通过建立环保体系,使企业员工能够针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伴随的环境问题进行正确识别,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有效处理,使环境控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制度化、惯性化。通过建立“善待环境”的工厂,谋求与地球环境、需求者、地域社会的共生,从而实现工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等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确理解,充分认识到绿色生产的社会责任。

2.注重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技术的核心,设计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从源头控制环境要素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机械工业在绿色设计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绿色设计的原则是选择绿色材料和绿色零部件进行设计,选择绿色工艺和设备进行加工,用节能、节水、省料等最优化设计规定产品的实现方式,对材料进行标识,优化可装配和可拆卸性设计;(2)确定绿色的设计评价指标是节能、节水认证和再商品化率;(3)产品绿色排序是一种表示产品绿色程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第三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由顾客对同行业同类产品的能耗、美感、安全、健康、警示、适用的性能、可接受的性价比、企业再商品化率、自我申明等内容进行定量评分。第三方将抽查结果结合公共环境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将排序结论向社会公告。其权威性虽往往受到质疑,但可作为顾客选购产品时的参考,因此也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满意度的一种体现,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改进的信息来源。

3.创新技术工艺,发挥环保效益。绿色制造技术应从理念落实到具体生产技术工艺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环保效益。比如在磨削加工时,采用油基磨削液会产生油气、烟雾,使生产环境恶劣,而且磨削液的后期处理成本太高,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干磨削或准干式切削方式来加工。这样不仅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有利于降低对环境污染,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四、结束语

在大力倡导环保主题的今天,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绿色制造技术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为目标的现代制造模式。我国从事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飞曹华军张华等: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5,1

绿色制造体系篇4

关键词机械工业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壁垒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在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着产品质量和成本等方面的竞争外,如何突破绿色壁垒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的机械加工过程中,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以及报废处理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许多企业仍然走的是粗放型老路子(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只注重产品的质量、成本、效益,而忽略了加工、使用、产品报废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即环境成本)。

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关于环境管理的140000系列标准后,推动了绿色制造研究的发展。绿色制造研究的强大浪潮,正在全球兴起,那么我们国内企业的设计、制造也应该紧跟步伐,合理利用资源、能源,进行清洁化生产,减轻环境的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强环境保护、拯救地球、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如今,“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清洁化生产”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绿色设计与制造是“清洁化生产”出“绿色产品”的设计手段。

1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来自制造业,它们每年约产生出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在过去,更多的把保护环境的重点放在了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而忽略了污染物的全过程控制和预防上。要想彻底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具体到制造业,就是要求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能源,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产品设计的思想也日益受到重视。

绿色设计与机械制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其深刻的内涵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综合现有文献的观点和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将绿色制造定义为: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2绿色设计与制造的结构体系

在实施绿色制造过程中,绿色设计是关键,它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的80%~90%消耗。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到最小。绿色设计又称为面向环境的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DFe)。绿色产品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绿色材料及其选择。绿色材料是指在满足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的材料。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绿色材料选择的三个原则:a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尽量选用回收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B尽量选用低能耗、少污染的材料;C尽量选择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特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

3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将来绿色设计和制造的特点将趋向于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未来可能的研究方法有:(1)模块化设计;(2)神经网络和模糊数学的应用;(3)公理化设计;(4)虚拟拆卸。

人们提出了绿色设计发展体系,其中关键是绿色产品设计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报废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个环节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并且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集成环境下建立绿色产品的评价体系。同时,要研究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先进制造模式,大力开发低污染、低能耗、无公害的生产工艺与最终产品。研究开发适合绿色设计和制造需要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例如,材料数据库、制造数据库、LCa数据库及各种知识库,开发绿色产品设计和实施绿色制造的支撑软件。

wto规则中的“绿色壁垒”虽有一些大国为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借口的因素,但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国的机械行业要在世界贸易中站住脚,“绿色”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能否在绿色设计与制造方面有所作为,不再是一个间接的或长远的效益问题,而是一个直接的效益问题。

4结语

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绿色”教育,完善政府部门对企业绿色制造的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和行政规定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建立较为系统的绿色制造理论和方法体系,促进和指导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菊,杜江,李成刚.绿色设计方法――设计领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环境科学,1999(1).

[2]张丰.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4).

绿色制造体系篇5

关键词:绿色物流;环境;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1401

1概述

绿色物流指为减少对环境造成危害,充分利用物流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兼顾环境、资源与经济平衡发展。为实现企业绿色物流良好发展,一套系统匹配的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指企业实施物流工作流程进行控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支持绿色物流实现的各种成分的有机结合。建设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关键突破口,是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2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

2.1绿色物流文化制度体系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制定绿色物流制度,加强文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制定出适合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物流规章制定,培养和谐的绿色物流文化。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是实施绿色物流有效保证。在实施全过程中,发挥全体智慧,制定绿色物流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自有绿色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绿色物流长期造血。

(2)组织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高级、重点、普及”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各企业在培训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对企所属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参加绿色物流HSe培训。对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注重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从而使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2.2绿色物流管理控制方法

(1)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

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绿色物流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浪费因素、污染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使系统绿色物流最优化方案。比如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的设计是否使收益与危险达到最合理的平衡;在设备、设施或系统进行试验或使用之前,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价;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制度、标准、规范的规定,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风险评价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潜在和显在的危险得以控制。采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保证生产物流的安全,使物流能够高效连续地运行,同时使生产物流的成本最低化,并营造一个安全环保的环境,其本质上是在实现生产物流的绿色化。

(2)全过程的控制。

全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开展物流活动时不局限在控制具体环节,而是从源头到结尾实现全过程控制。绿色物流管理并不在乎单个企业的“绿色化管理”,更主要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企业必须确定绿色发展战略,并在企业内部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从整体上优化才能保证绿色物流的连贯性实施。

(3)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法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重要环节、关键环节采取重点控制,以实现各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体系。通过对绿色物流关键点重点控制,实现对绿色物流全局控制。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易错位置是考虑关键点的主要对象。控制点涉及物资采购、储存、保管、运输、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从全局着眼确立控制关键点,采取必要制度措施,才能有效实施重点监控。企业充分分析实施关键点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保证实施质量,企业应组织定期检查,报送自查报表,及时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协调管理、动态监控,强化各部门在内控制度管理中的责任,动态调整控制管理策略,充分保证关键点控制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4)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按顺序开展管理工作,并且不断循环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pDCa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以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其系统目标。通过持续改进的过程使绿色物流管理更高效、更优化。

(5)应急补救控制。

应急预案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事故应急补救控制,要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有效措施。事故可能造成的对周边地区人员及财产的危害,制定应急补救控制,应本着自救与社会援救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应对突发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储备、依托的单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及事故应急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发生突发事故时的报告制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事故抢险救援的组织、环境污染的紧急处理、危险区的划定及隔离警戒措施、人群的撤离疏散以及环境应急监测的组织、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启用和环境的恢

--------------------------------------------------------------------------------

复等预警机制。应急救援预案应分级控制、重点控制、明确责任、各施其职。平时要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到各级指挥者、生产现场的操作者、应急救援人员人人能够熟练掌握,一旦发生险情或事故,能够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2.3绿色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

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偶然性、自发性等错误出现。绿色化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要求。物流功能贯穿多个行业、部门,环节之间,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很难保证其各个部分有效衔接,这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甚至带来环境破坏,增加货物中途损失概率,迫使物流费用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对此,从标准化入手,政府部门创造条件,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制定汽车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艺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等一套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将有效保证与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企业方面则可积极建立自己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对物流服务产品在策划、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废弃品的回收、再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跟踪反馈评价,在实施下一个绿色物流循环pDCa开始时,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以保证活动质量。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内控主管部门坚持对本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自查,管理部门对各部门检查情况进行督查,通过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不符合事项,使各单位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发展问题。此外,企业应根据自身活动,制定一套绿色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对各个指标的运营状况监控分析,以找到改进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2.5绿色物流管理激励体系建设

为促进绿色物流活动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政府应大力支持,搭建政企合作绿色物流激励体系。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从财政、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对物流系统资源能源消耗、污染超标实施严格惩罚措施,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流活动予以充分鼓励,借助政策补贴,比如对积极采用先进环保设备、清洁能源以及积极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实施“绿色补贴”政策,引导绿色物流企业参与政府物流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政府支持和鼓励是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动力之一。绿色物流的成功实施也必将造福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是保证绿色物流实施的动力源泉。对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觉激励的绿色物流激励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语

绿色物流管理体系从制度文化、教育培训、预防、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反馈评价等多方面角度进行深入而系统全面建设,确保防止非绿色物流活动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与节约的有效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3.

[2]赵媛,徐风光.绿色物流的经济性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2004,(12):3032.

[3]杨履榕.绿色物流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4).

绿色制造体系篇6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绿色制造技术;现代企业制造模式;

可持续发展在现代企业制造模式中,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绿色制造技术。研究这种绿色制造技术是为了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小环境对机械加工的影响。对于当前的机械加工工艺规划而言,主要是为了将制造产品与产品设计相结合。而工艺规划的重点是在工艺制造、加工和设计中使用工艺章程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才容易生产出比较满意的机械产品。

1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的绿色制造体系分析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主要是将绿色制造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就当前的环境状况而言,在绿色制造过程中,最应该考虑的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优化面向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的绿色制造技术,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绿化资源,坚持绿色生产的理念。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绿色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而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的绿色制造体系也是为了将制造体系打造得更加综合化,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严重消耗、环境严重被破坏等问题。

2机械加工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2.1严重浪费资源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浪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消耗原材料。在实际的机械加工过程中,会造成原材料的损耗。例如,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多金属材料被浪费,这直接增加了原材料的损耗量。②消耗加工中的辅助材料。这些辅助材料有一部分是在实际生产中被消耗的,有一些部分是在加工过程中用来保护机械加工操作者的。比如,对于一些机械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工具等,它们被切割之后就会发生损耗。

2.2严重消耗机械设备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严重消耗主要体现在机床消耗上。例如,在机械加工时,很多机床设备都会出现严重的摩擦现象,这些摩擦都是由于机械产品摩擦机床表面产生的。与此同时,有一些机床产生的设备消耗等状况也是通过消耗能源体现出来的,而且还会相应地消耗更多辅助工序的能量。由此可见,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只要没有及时处理各个工序,就会严重影响机械设备的消耗。主要的机械技工工序有焊接、酸洗和抛光加工机械产品的毛坯等。

2.3严重影响环境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2点:①废弃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废液、废物和废气,它们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会严重威胁环境。例如,在机械加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废气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附近的土壤,而有些重金属带有腐蚀性,融入土壤之后就会破坏土壤的酸碱性,甚至会对地下水和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影响。②机械加工噪声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噪声。嘈杂的噪声不仅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些机械加工的噪声一般产生于机床设备或者是电机以及零部件运动等。由此可知,机械加工会严重影响和破坏环境,甚至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3优化措施

3.1改善绿色制造技术中的参数

在绿色制造工艺规划中,最主要的技术就是工艺参数。只有改善绿色制造技术中的参数,实现能源消耗和物料消耗的最小化,才能够制造出合格的机械设备。同时,在改善绿色制造技术中的参数时,先要控制好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客观地考虑机械加工因素,之后再通过详细的参数比较选择出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加工工艺参数,从而有效提升加工零件的质量。

3.2改善绿色制造工艺中的路线

在工艺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工艺路线,这是确保加工工艺的主要步骤。选择好的工艺路线能够有效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相关成本,所以,在审计整个工艺路线时,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将考虑好的因素融合到完善的工艺路线中,建立起更加绿色化的制造工艺路线模型。

3.3改善绿色制造工艺中的节能型机床设备

在机床设计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制造,要大幅度地改善绿色制造工艺中的节能型机床设备,有效提升整个机床的设备性能,不断创新机床设计技术。在设计机床的研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绿色声场理念。与此同时,在当前机床设备的基础上,可以改善机床设备的相关设计理念,优化结构配置,实现加工机床设备设计效益的最大化,有效降低机械加工中的能源损耗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机械加工的相关技术时,最重要的就是绿色制造工艺规划。它可以不断完善技术系统,在了解加工供应的详细需求后再将各个方面的问题细化、分类,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面向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研究的结构体系。在考虑绿色制造加工工艺问题时,要综合考虑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制造问题和设计问题。同时,还可以在质量、时间、成本、资源利用方面构建比较系统的机械加工制造评价体系,全面、详细地评价机械加工制造的相关内容。

作者:郁黄玲单位: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智勇,曹华军,刘飞.面向绿色制造的滚切加工工艺规划中的决策问题研究[J].机械,2014,129(22):2064-2065.

[2]谭显春.面向绿色制造的工艺规划中工艺要素及工艺过程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3]周祥超,张华,江志刚,等.基于绿色制造的冲压加工工艺决策技术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3(06):254-256.

绿色制造体系篇7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epeningofreformandopening-up,themarketeconomyhasmadegreatdevelopment.asthefoundationofthenationalmanufacturingindustry,machineryindustryisdevelopingrapidly.allkindsofnewandefficientmanufacturingprocessesandequipmenthavebeguntograduallyoccupythemarket.therapiddevelopmentofmanufacturingindustrybringsgreatopportunitiestothesociety,butitalsobringsgreatchallengestothenaturalenvironment.Resourceconsumption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problem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inthefaceofthissituation,wemustfindwaystoreducepollutionandsaveenergy.therefore,thedevelopmenttrendofthemachineryindustryinthefuturemustbethegreenmanufacturingtechnology.thepioneer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sthemanufacturingindustry,andthedominantpositioninthemanufacturingindustryismachinerymanufacturing,whichismoreimportantintheprocessofgreenmanufacturing.BasedonthenecessityandurgencyofimplementinggreenmanufacturingtechnologyinChina'smachineryindustry,thispaperdescribestheimplementationofgreenmanufacturingtechnologyandtheimplementationofgreenmanufacturingtechnologyinChina'smachineryindustry,andputsforwardtheproblemsshouldbepaidattentionto.

关键词:绿色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Keywords:greenmanufacturing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technologyinnovation

0引言

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包括能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产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过程。制造业一方面是制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也产生大量废弃物(物料废弃物、能源废弃物、产品使用终结后的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如何使制造业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今的环境问题研究的―个重要方面。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和人口,尤其是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更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实践表明:环境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资源问题,它不仅关系着人类世界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采用过程末端治理是传统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但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成本较高、部门分割、增量发展、经济效益恶化、科技惰性等,无法真正地解决环境问题。要想真正地实现环境保护和治理,必须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在微观上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在中观上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在宏观上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人们一直都在不断的探寻更好的解决制造业环境污染的方法,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绿色浪潮。在这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从更加冷静和理性的角度思考自身的设计,不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更加注重理论上的突破,很多设计师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力图通过设计活动,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这标志着工业设计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绿色制造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了当今制造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1传统制造模式弊端分析

传统的工业制造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和非循环的经济过程,该模式几乎不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只将眼光放在生产产品上。现阶段,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业都采用的是这种制造模式,它是一个开环的生产系统,其整个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

传统生产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资源从自然界中获取,然后将资源进行处理变成各类工程材料,处理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性物质,且污染性物质会被投放到环境中。不仅如此,环境污染问题还体现在毛坯成型过程中。而且产品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调度大量的人力物力难免会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浪费现象更是很难避免。尤其是部件和设备等损坏后,通常都成为了废弃物,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生产过程中很多材料都是有毒或者无法回收的,直接将其放入环境中后患无穷。

2绿色制造模式的优势分析

与传统制造模式相比,绿色制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系统性。绿色制造系统具备传统制造系统的所有功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绿色制造模式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如图2。

②突出预防性。与传统制造模式相比,绿色制造模式更加注重环境污染的预防性,该模式采用的是综合预防污染的战略,在绿色制造模式下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化。

③保持适合性。绿色制造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减少的消耗,绿色制造必须结合产品的各项实际参数,既要不破坏自然环境,也应满足企业的生产产品的规范标准,且应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的使用。

④符合经济性。实践证明,采用绿色制造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对于企业来说,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⑤注意有效性和动态性。传统的制造模式采用的是产品末端治理,收效甚微,而绿色制造模式采用的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连续控制,即全过程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将做到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制造还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更新其目标和内容,不断完善绿色制造模式,使之更加符合时展的特点。

3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的的发展模式

3.1绿色材料选择模式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人们在产品设计材料选择方面的焦点一直是材料的性能和作用,很少有人会将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在产品设计内,不仅给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还给社会带来了如何回收及循环利用材料的课题,导致了越来越多废品的出现。因此,对于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来说,怎样选择材料和选择何种材料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必须加以重视。在绿色设计中,至少应考虑到图3所示几个问题。

3.2绿色设计模式过去,产品设计多在意的是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其出发点是“为制造而设计”、“为产品的功能而设计”,很少有人在产品设计中加入自然环境这个因素,因此也很少有人考虑产品的设计、生产及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而绿色设计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该模式着眼点是把“为生产而设计”和“为环境而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注重产品的可行性,也重视产品的回收性。对于绿色生产过程来说,绿色设计不可或缺,只有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资源等因素考虑在内,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产品的简化。在设计阶段多采用多功能部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部件,如此不仅可减少资源消耗,还能够最大的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工艺方法。工艺方法多种多样,在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和资源消耗小的,禁止使用会产生危害环境的工艺方法;产品的可拆卸性。在设计产品时应将产品的可拆卸性考虑在内,尽量选择易于连接与分离的方式,如此才有利于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回收零件的安全分离;回收再利用。在传统的制造模式下很多产品一旦报废就成为了废品,很难被重复利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成本,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而回收再利用设计则能够有效改善上述情况,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将产品报废后如何进行回收再利用的问题考虑在内,寻求最佳设计方案,如此可有效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真正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

3.3绿色制造工艺模式当前很多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仍采用以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不仅对资源的消耗极大,而且难以保证其产品质量,导致产品的废品率不断提高,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一直无法得到治理。随着国家对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日益重视,绿色制造工艺模式势在必行,该模式的出现解决了我国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给市场输送了各式各样的绿色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制造工艺模式具体如图4所示。

3.4绿色管理模式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制造业亦是如此。近年来,很多相关企业都纷纷开始采用绿色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政府也相继颁布了多条质量标准和法规条文,以强硬的态度对待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对环保业提出了以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新要求。有关规范标准中指出,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应着眼于提高绿色管理水平。此外,各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方案,并建立建立一种贯彻绿色理念的有效管理模式,通过认真落实各项环境政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环境污染的减少。

4绿色制造思想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4.3汽车绿色包装做到汽车产品的绿色包装要做到如下几点:汽车绿色包装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①尽量简化汽车产品包装;②最好选用无毒、无害,便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③改进传统汽车产品结构,减轻重量。此外,汽车企业在进行绿色设计时还应该将产品运输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考虑在内,尽量减小产品体积和减轻产品重量,努力实现产品的绿色运输。

4.4汽车制造企业绿色制造框架模型绿色制造的框架模型如图5所示,它是一个五层递进结构,包括绿色制造环境层、绿色制造系统支撑层、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层、过程目标层和最终目标层。

5绿色制造框架模型应用案例

在绿色研发设计方面,长安汽车公司建立了部件、系统和整车的Ca-pDS流程。在清洁生产方面,长安汽车公司建立了CpS的清洁生产系统,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了绿色化改造,具体改造项目如表1所示。

6结束语

绿色制造,是在保证功能和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真正和谐和统一。因此应加强对绿色设计制造知识的宣传。绿色设计制造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高质量生存环境,享受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技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2]魏莹.汽车与绿色制造[J].现代零部件,2009(05).

绿色制造体系篇8

Ganeshan和Hard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一个由获取原材料,并将其转化为成品和半成品,再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设施和分销渠道组成的网络。尽管供应链的复杂性随行业、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但供应链在服务和制造企业均普遍存在。”?5?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模型?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地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yenterprisemanagement?Sem?成为可能。该模型将供应链分解为五个流程:计划、物料获取、制造、交付和反向物流,其中每一个流程又可以分解为下一层的计划、物料获取、制造、交付和反向物流这相同的五个流程,共有三个层次。?3?

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五个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发运?Deliver?和反向物流?Return?。它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并确定了企业竞争性能目标的基础。?3?

SCoR模型的第二层是配置层,由26种核心流程类型组成。SCoR模型的第三层是流程分解层,它给出第二层每个流程分类中流程元素的细节,为企业提供成功计划和设定其改进供应链的目标所需的信息。

2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1?2?

总体来讲,绿色供应链可以看作是将绿色制造的理念贯穿到传统供应链的整个流程中,因此可以将绿色制造的思想融入到传统供应链的SCoR模型里,将其改造为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如图2。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在原有SCoR模型的基础上嵌套了绿色制造的思想。它要求供应链设计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它包括了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用户需求,资源的优化利用,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回收等情况。从总体上把整个供应链分为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环节、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绿色供应链的支付环节和绿色供应链的回收环节,在每个环节内部都遵循绿色制造的要求,进而把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绿色系统进行管理。

3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程序分析

3.1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环节?2、6?

绿色采购是通过源头控制,在整条供应链中贯彻了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的意识。另外,绿色采购能够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同时又可以从整体上降低成本,所以绿色采购的方针和实践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绿色采购环节的设计:

3.1.1绿色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在此阶段需要考虑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污染性、生产制造过程是否是清洁的,运输过程是否能够节省能源等因素。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企业对供应商的产品提出要求,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减少废物产生。最大程度地关心产品的使用效率以及环境效益,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对环境带来的损害?以实现需求方、顾客和整个环境的“三赢”。

3.1.2实行协同采购。协同采购是指企业和供应商在共享库存、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基础上,企业根据供应链的供应情况实时在线地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执行交付的过程。供应商根据企业实时的库存、计划等信息实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可以在不牺牲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降低库存。

3.1.3Jit的订单驱动采购。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制造订单的需求是在用户的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这种Jit(适时生产)的订单驱动方式使得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降低了库存成本。

3.2绿色供应链制造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不仅包括制造加工过程,而且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材料选择,产品加工,物流设计和包装设计以及产品拆卸等过程的大制造的概念。

3.2.1绿色设计?7?。绿色设计?greendesign?包含产品从概念设计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处置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消除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并将3R?reduce,reuse,recycle?直接引入产品开发阶段;绿色设计提倡无废物设计。立足于绿色供应链的绿色设计应在企业自身实行绿色设计的基础上,和供应商和分销商等伙伴企业进行沟通?自产品概念形成阶段和设计之初就从整体角度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化问题(包括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运送;制造商的原材料选择、产品生产;分销商的销售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问题的综合考虑)?以达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共赢。

3.2.2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材料?greenmaterial?是一种相对概念,尚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绿色材料主要包括材料本身的先进性?优质的、生产能耗低的材料?、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低噪声、无污染?、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节省的、可回收的?以及符合现代工程学的要求等。绿色产品材料选择要求把环保因素及材料的工程性质?可制造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共同作为选材的目标,使产品既具有优良的预定功能,又有利于环保生态环境。

3.2.3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适时地提出更新的目标,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1?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2?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3?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4?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5?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3.3绿色供应链的支付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支付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交付的过程,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从核心企业(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二是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

3.3.1从核心企业(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从核心企业(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由物质、商品空间移动的输送、时间移动的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以及信息等六大元素构成。根据上述非绿色因素分析,下面提出减少非绿色因素的策略。

?1?运输策略。利用绿色汽车;通过输送方式的转换消减总行车量;使用绿色通道,减少车辆的排污量。

?2?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消除交错运输。

?3?简化供应和配送体系,通过车辆的有效利用降低车辆运行次数,提高配送效率。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仓储系统。

?5?关注物流中间商的合理选择。中间商的绿色能力、声誉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成功实施很重要,所以企业应严格选择自己的绿色供应链环节,以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

3.3.2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中要融入绿色营销的理念。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系指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统一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策划和实施过程。

(1)绿色营销渠道?9?。完整的绿色营销要在传统渠道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绿色渠道。绿色渠道模式可分为:

·直接渠道。直销方式使消费者与生产商直接接触,最大限度地确保绿色产品的品质。

·间接渠道。间接渠道指产品经由中间商销售给消费者。绿色中间商主要包括绿色商店,绿色专柜。

·后向渠道。企业应用逆向渠道折价回收本企业以前的旧产品和回收包装之后,进一步进行改造工作,增加附加价值和综合用途,挖掘产品的潜在性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2)绿色营销的实施?8?。在绿色供应链中实施绿色营销,总体要求是在营销全过程和各层面中重视环境保护,贯彻绿色意识。具体来说要作好以下工作: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准确搜集绿色信息。要在分析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和状况的基础上,搜集绿色市场和绿色技术等信息,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和进行绿色产品的市场定位。

·研发和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和关键。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绿色理念系统地融入到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

·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由于绿色产品比同类普通产品投入大,研发困难,对生产和销售过程要求严格,在“环境消费付费”和“排污者付费”原则受到政府和公众广泛承认的前提下,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比同类普通产品价格要高一些。而且,绿色产品价格属于高档品,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较普通同类产品小,较高的价位可获得高利润。

3.4绿色供应链的回收环节

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回收物流包括退货回收物流和逆向回收物流两部分。本文主要研究逆向回收物流。该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

?1?回收。回收是将最终顾客或下游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持有的废弃物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返回销售方。这里的销售方可能是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如来自顾客的废弃物可能返回到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也可能是下游的分销商、配送商、零售商。

?2?检验与处理决策。该环节是对回收品的功能进行测试分析,并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及产品和各个零部件的性能确定可行的处理方案。包括直接再销售、再加工后销售、分拆后零部件再利用和产品或零部件报废处理等。然后对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3?分拆。按产品结构的特点将产品分拆成零部件。

?4?再加工。对产品回收分拆后的零部件进行加工,恢复其价值。

?5?报废处理。对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严重危害环境的回收品或零部件,采用机械处理等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方式进行处理。

绿色制造体系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节能;形势;任务

前言

建筑是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为大量的建筑群,但建筑更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城市空间与组成环境,因此,建筑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建筑形态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势必会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现实情况随着工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峻,因此,绿色建筑成为了世界建筑业的自然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内部生活环境,还能为人们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外部环境,具有可持续性,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环境这三者的和谐统一[1]。而就目前的国情来看,绿色建筑业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则主要阐述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下,绿色建筑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活动才能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因此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很多建筑商甚至以“低碳”“绿色”等作为炒作热点,实际建筑却完全不能算得上是绿色建筑,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放到改变现代建设模式,改善民生经济的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因此缺乏主动性。还有一些建筑师、设计师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不够熟悉,设计出的建筑严格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绿色建筑。此外,建筑开发商也不清楚投资绿色建筑的市场回报预期,影响到建筑项目的决策,而消费者则对绿色建筑的效果体会不深刻,影响市场需求[2]。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绿色建筑业发展的因素。

1.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不但覆盖面不足,而且评价体系中部分指标的设置不够合理。首先,绿色建筑中涉及的环节和学科非常多,各专业学科都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体系,相互之间难以有机协同;其次,我国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大多为效果评价标准,而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与其技术标准并不完全相符;最后,相关工程标准中缺乏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标准,因此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的建筑工作。

1.3绿色建筑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不足,尤其在建筑法、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中没有设置明确的绿色建筑定位。且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建设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政府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仍不够,尤其是绿色建筑质量监管问题尚未解决。同时缺乏一些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现行的与建筑节能节水、环保等相关的财税激励政策,并没有针对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标准进行定义,缺少绿色建筑的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给予房产开发商相应的开发绿色建筑在土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相关优惠政策,以拉动市场需求力[3]。此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设计收费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激发建筑设计者的积极性。

1.4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市场支撑力度不够

现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的研究仍不够,绿色建筑的重点和难点技术尚未突破,也没有形成符合地理特色,以及相关建筑功能的技术体系。而且缺少绿色建筑的咨询、规划、设计、评估等相关人才和机构。此外,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发展缓慢,难以跟上建筑业的发展速度,材料市场中各类建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绿色建筑业的发展。

2加快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2.1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提高城市新区建设以及旧区更新中绿色建筑的比例,将生态环保、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内容融入相关的城市总规划中,并制定相关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还可以将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作为土地使用权竞拍的前提条件。另外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比如:对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给予相应的不同奖励;要求各大城市的新建保障房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2.2加强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随着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的加大,建筑能耗所占社会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也再持续增加,因此应该在各城镇中加强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改变目前公共建筑能耗大的现状。采取有效的节能改造措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充分考虑低成本以及居民适用性,并借鉴和总结国内外节能改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采暖通风、供配电、节能照明以及监控系统等节能改造,一方面推广人们对绿色节能建筑优势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的能耗,而改造费用完全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节能成本而完全回收,可见节能改造的前景广阔[5]。只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成效,全国建筑能耗才能大幅度降下来,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加快改造供暖计量的速度

在我国,民生方面是用能大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建筑的能耗增长远远高于生产能耗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北方供暖系统,每年消耗的能源成本非常高昂,若不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势必会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推行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的改造工作,在保证室内散热器整体数量和室温质量的前提下,改造民生建筑中的采暖形式,以有效降低城市总耗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并在供热计量节能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材料、产品,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4开展绿色建筑实验点

开展绿色建筑重点实验点要注意:第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总规划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以管理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体系;第二,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污水废品处理系统,以确保供给水系统、道路系统、绿化设施等都能实现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第三,建立先进的三网合一通讯网络,这在大城市较难以实现,但在人口较少的乡村城镇却可以尝试开展试点;第四,在试点内建立起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供应系统,将能源体系向清洁环保的方向进行改造;第五,在试验点内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比如建设连锁超市等;第六,根据实验点的实际风俗习惯等制定出相应的绿色建筑模式,以增强当地公共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及服务功能,提高人口的集聚程度,推动经济发展。

2.5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行

首先,要成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专项,以支持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突破;其次,要成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基金,支持研究发展;再次,中央要从财政、政策等方面支持绿色建筑的示范性建设,增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最后,要重视高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快绿色建筑节能、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6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既要树立理想的绿色建筑观念,又要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建筑特点设立切合实际的分阶段目标,并向理想的绿色建筑方向迈进。其次,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加快制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绿色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的细化评价标准。并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补充完善,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制定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再次,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建立绿色建筑的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的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最后,建设起严格的绿色建筑监管体制。在现有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绿色建筑审查制度,加强各个施工环节的管理。

总之,我国绿色建筑业正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克服传统传统工程建筑模式,再辅以有力的激励政策,来创造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玲,魏向辉,李明.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综合均衡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19):185-187.

[2]刘文源.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4(11):247-249.[3]廖欢.绿色建筑主体博弈、市场约束及治理路径[J].绿色科技,2014(5):328-329.

绿色制造体系篇10

关键词:漯河市;城市园林;规划;探讨

1漯河市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发展现状

1.1科学谋划,突出特色

“十二五”期间,漯河市已经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实施。通过近几年的宣传和引导,使漯河市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理念得到了加强:花、灌、乔木数量多起来,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毁绿事件减少,老城区绿地逐年增多,居住区绿地以及庭院绿地增多,滨河绿地与自然条件结合更加紧密。

1.2实施“五大工程”

在漯河市建成区现有绿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等绿地进行提升改造。一是道路绿化美化综合改造及入市口绿化提升工程;二是重点景观线路补植补造工程;三是沙澧河滨水景观带工程;四是街头游园建设工程;五是围城防护林工程。以五大工程大环境绿化的基础上,对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墙面、桥体等进行多种形式的绿化。多种遮荫效果好的高大乔木,少种养护成本较高的草,多培育自然生态群落、减少人工修剪痕迹,引种驯化新品种、减少植物单一性,多用彩色植物、减少单调的原则,合理配置乔、灌、藤、花、草等植物材料,营造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

1.3高点定位,优化布局

中心城区绿化以“完善绿地功能、提升绿化品质”为首要任务,以街头游园建设为重点,打造精品绿地。西城新区绿化防沙、澧两河为依托,结合月湾湖公园、环城水系、特色商业水街,重点突出水的特色,打造滨水与绿色融合的自然生态园林景观。沙河北部绿化以建设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生态绿道为主,打造集休闲、游乐、观赏、健身于一体的生态园林。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绿化以道路和厂区为载体,绿化规划设计是以环境净化、美化,减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杀菌、除味并且阻隔和吸收工业噪音,塑造舒适化、人性化、生活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打造生态园林景观。

2漯河市绿化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绿化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

在漯河城市总体规划中,只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框架性的要求,涉及到城市园林绿化的具体内容较少,在具体操作中,绿化规划的一些编制办法、指标控制、管理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不能很好地衔接,致使城市总体规划不能具体落实到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操作层面上。

2.2规划制度不完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不完善、不到位,城市绿线未划定,绿色图章制度未能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占绿现象。

2.3重规划、轻建设

邀请名校名家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高水平规划设计,但是存在低水平建设的现象,例如,缺少有效监管,3~5年就修改,缺少长远规划;有些地方位置不当,不能很好解决人口居住密集地区的绿地需要;稳定性不足,刚建设好的城市绿地,可能又遭到拆除,重新建设或改作它用。城中村等老城区改造规划绿地落实困难,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有侵占绿地和损毁绿化植物及设施的现象。

2.4绿地结构不合理

城市综合性、专业性公园均较少,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改造绿地较多,新建绿地较少,城市绿地面积总量没有明显增加;规划的城市绿地落实起来非常困难,造成规划绿地名存实亡;绿地结构层次不明显、内容不丰富,植物景观略显单调,在色彩、季相上变化不大。

3漯河市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对策

3.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市里成立由相关部门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不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全面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目标落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问题。市直相关部门及各镇街要按照各自承担的任务,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绿化工作。

3.2实行“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

“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建议政府下文,并协调土地、规划、房管、建委等单位联合办公,才能保证“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得到实施,确保《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能够有效实施,城市绿线才能得到保护。

3.3加强监督,严格奖惩

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的监督,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能在保证绿化工程质量的前期下,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领导,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要写出书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