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体育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17

运动体育服务篇1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运动员;住宿服务;北京奥运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021-05

ResearchontheServicemanagementfortheaccommodationoftheathletesinLargeSportsevents

――takeBeijingolympicVillageasexample

XiaoYi-nan

(tourisminstituteof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thelargesportseventsisfarmorethananactivitytoshowthecompetitionsportlevel.itisacomplicateandcomprehensiveactivitythatrelatedtosociety,politics,economicandculture.theobjectiveandgoalthatthesportseventsprovidesarebecomingmoreandmorevarious,andhaveincreasinginfluenceandimpacttotheeconomic,politics,cultureandtechnology.theaccommodationserviceisthecriticalserviceassociatedwithlargesportsevents.atpresent,thedomesticstudyfortheaccommodationserviceinlargesportseventsorotherlargeeventisrestricttotheserviceprovidedforthetourists,ratherthantheservicefortheathletesandcoachesinsportsevents.throughthepersonalexperienceoftheaccommodationservicemanagementinBeijingolympicVillage,thepaperappliestherelatedtheoryofaccommodationservicemanagementandthepracticalscenariooflargesportseventstoidentifythekeypointsoftheaccommodationservicemanagementfortheathletesinlargesportsevents,carriesoutasetofstrategytocontrolandimprovethequalityoftheaccommodationservicemanagementforathletes.thestudyisaimedtoprovideareferencetolargesportseventsinthefuture.

Keywords:largesportsevents,athletes,accommodationservice,BeijingolympicVillage

投稿日期:2010-05-29

作者简介:肖轶楠,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会展经济。

随着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创市场营销赢利记录以来,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复杂的、综合的特殊活动;体育竞赛所赋予达到的目的和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体育竞赛活动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也越来越大。体育竞赛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61年第一次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到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我国和世界级大赛有了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

国内学者肖林鹏(2005)从项目管理理论角度对体育赛事进行了界定:“一种具有项目管理性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发生冲击影响,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1]依据比赛的规模和水平体育赛事一般划分为大型体育赛事、一般体育赛事和小型体育赛事。王子朴等(2005)将大型体育赛事定义为由一个权威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洲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最高组织机构)主办,某个国家、地区、城市承办的多个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竞赛活动或某一单项体育运动竞赛活动[2]。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如图1所示。

因大型体育赛事运动员参加人数较多、规模较大,为体育赛事的管理和顺畅运营,很多大型体育赛事提供运动员的集中住宿服务,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大运会等,为此赛事组委会也会专门提供相应的奥运村、亚运村、全运村、大运村等,集中提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住宿服务,这也是赛事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因此运动员村的住宿服务是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关联服务,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配合赛事进程,其住宿需求相对于一般宾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这一视角对住宿服务进行研究,能够提高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服务能力和举办水平。

服务管理的核心和本质是“服务质量”管理。众多学者针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maister(1982)认为顾客的判断质量取决于对于顾客感知(perception)的服务与顾客期望(exception)的服务的对比[3]。Garvin(1984)指出满足了顾客偏好和期望的服务就是高质量的服务[4]。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年指出,因为服务的无形性、消费者参与服务过程等服务特性的影响,与有形产品质量相比,对服务质量进行定义的难度是多方面的,服务质量更难让消费者评价[5]。Haywood-Farmer(1988)指出顾客的“感知”和“期望”都是顾客的一种体验状态。Haywood-Farmer(1988)基于顾客感知的视角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指出对服务流程(procedures)、服务人员行为(people’sbehaviorandconviviality)和专业判断(professionaljudgment)三者不同程度的要求决定了服务的类型和服务质量的属性。服务流程主要指服务范围、服务的及时性等。服务人员的行为和交际主要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态度、礼貌、衣着、对客人的关注、对客人需求的预见、投诉处理、问题的解决等。专业判断主要指给客人的建议、指导、服务诊断、诚信、服务创新、服务灵活性、服务知识和技能及对事件的判辨等[6]。单一强调服务流程虽然使服务及时、有效和统一,但会使服务人员迟钝、冷漠和对工作不感兴趣,把顾客仅当成一个符号,机械地用流程服务顾客。单一强调服务行为虽然使服务人员友好、提供个性化服务,但会使服务不一致、混乱等。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服务要将这三类属性进行平衡,选择其中恰当的属性进行组合。

我国学者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00年,目前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于大型体育赛事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城市经济的影响、赛事的承办与管理、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安全和风险管理、志愿者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以及大型体育赛事专业性关联服务的研究,如媒体服务、物流服务和住宿服务等。对于与大型体育赛事或大型活动相关的住宿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视角,而对于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运动员、教练员等的住宿服务少有人研究。

笔者亲身参与了北京奥运村的住宿服务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本文将以北京奥运村的住宿服务管理为例,探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住宿服务管理,为提升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关联服务竞争力和住宿服务管理提供借鉴,同时对于酒店提升针对专业人群的住宿服务水平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1研究方法

1.1实证分析法鉴于笔者亲身参与北京奥运村住宿服务管理与接待,获取了很多第一手的宝贵数据。文中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奥运村每日信息汇总”和部分酒店管理集团在奥运村内对部分运动员和官员发放的“居民满意度调查表”,用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从量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1.2案例分析法文中也分析和总结了一些奥运村住宿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研究将对奥运会的总结和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备有重要参考价值。

1.3专家访谈法针对论文中重要问题的研究,笔者也对一些专家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北京市奥组委会服务部的专家、亲身参与奥运村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和政府官员等。

2北京奥运村住宿服务管理分析

2.1北京奥运村住宿服务与管理评价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北京奥运村的服务也受到了所有代表团的一致称赞。在服务过程中,为不断改善服务,又不致打扰运动员,住宿团队也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局部做了“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卫生清洁程度、服务友善、礼貌礼仪和服务效率;对服务内容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调查对象涉及代表团团长、运动员、大使以及代表团工作人员等。本次调查发出问卷50份,共收回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效调查问卷41份,问卷回收率82%(表1)。

表1样本基本特征(n43)

表2“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奥运村居民对奥运村服务人员友善和礼貌评价一致,非常满意率达到100%。奥运村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岗前涉外礼仪培训效果得到了认可。村民评价产生异议的地方集中在卫生清洁程度和服务的效率上。因为住宿团队的服务员队伍主要是由北京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构成,大学生仅经过了3个月的强化培训上岗,因此在有些清扫细节上缺乏经验。要提升清扫质量,酒店管理人员应在清扫过程中加强指导和检查,保证服务质量。至于服务效率问题,则主要指服务的反应速度。因为整个奥运村运行团队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各个团队虽然分工明确,分属不同的管理归口,但是在保证整个奥运村服务的整体性上,协调存在一定问题。因为住宿团队是和奥运村居民接触最频繁的服务团队,村民有问题直接向住宿团队提出,但很多问题不在住宿团队服务和管理范围内,如很多代表团在入住公寓楼时提出要挪动公寓内家具位置,这不仅涉及到家具的搬移,还涉及到网线、电话线、电线插座等的改线问题,由后勤服务团队负责。住宿团队只能竭尽所能帮助村民联系相关的服务团队,进行协调,或辅助其他团队(如在居民改变房间布置格局后第一时间帮助进行整理和清扫等)满足村民需求。要提高团队的服务效率,各个团队之间要有序配合,或对一些预见的常见问题进行预案,设计快速解决方案和路径,提升村民对奥运村服务效率的整体感官和评价。

2.2赛事期间奥运村会议室需求旺盛赛事期间,各国代表团对当日比赛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国首脑、政要、官员慰问代表团以及代表团举办庆祝会等都需要使用会议室,各代表团对会议室需求旺盛。自2008年7月27日奥运村正式开村到8月24日奥运会结束共即29个观测日内,北京奥运村会议室需求(表3)。北京奥运村只在3个超级居民服务中心配备了10间会议室,最大会议室可容纳50人,会议室规模设置合理,但是会议室数量设置不足。

对于大型体育赛事在需求方面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服务的专业判断和服务流程设计有较高要求,今后大型体育赛事在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预定管理和调配方案。

表3北京奥运村会议室需求[7]

2.3奥运村内村民咨询是服务重点居民进村后对村内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都不熟悉,咨询频率较高。由“奥运村居民每日询问人次统计示意图”(图2),从奥运村开村到闭村,每日咨询人次直线下降,因此在开村初始,一定要加强对咨询人员的安排,在居民服务中心的前台安排熟悉度高、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居民整体的服务效率感知。

2.4奥运村布草更换是管理重点在北京奥运村开村期间观测的29天内(表4),居民服务中心平均每天提供浴巾143条,毛巾86条;更换峰值为浴巾284条,毛巾215条。公寓楼内,平均每天更换浴巾4262条,毛巾4158条,床单1931条,枕套1912个,被罩1937个;更换峰值为浴巾6923条,毛巾7855条,床单3381条,枕套3338个,被套3346个。共更换浴巾126865条,毛巾122108条,床单55660条,枕套55059个,被套54232个。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入住运动员和官员人数的增多,公寓楼内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棉织品丢失现象。棉织品丢失主要是运动员将客房内和桑拿房内棉织品随意拿走,带进训练场馆没有带回所造成。因此,在对棉织品的管理上需要加强,提醒各国代表团和运动员配合,将从公寓楼拿走带入训练场馆的棉织品带回公寓楼;桑拿房内的棉织品不允许带出健身娱乐区域。在棉织品的配备上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表4北京奥运村布草更换数量[7]

2.5奥运村娱乐健身区使用特点居民服务中心需求量最大的是游戏室和网吧(图3),经常出现排队的情况,要注意对运动员进行疏导,以免发生混乱。健身房要尽量设立大的空间,运动员进入健身房频次非常高。在奥运会开幕前,随着各代表团的入村,运动员多会选择到健身房锻炼,在8月7日到健身房锻炼的运动员达到峰值(图4)。随着奥运会开幕比赛日程的开始,健身房使用人次逐步下降。

各种休闲娱乐项目每日上午人员流量不大,高峰期基本出现在晚饭后19时至22时。在娱乐中心的游艺室组织友谊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已经成为奥运赛场外的第二赛场,使运动员们能够充分享受快乐,分享友谊。友谊赛为取得名次的运动员赠送具有中国和奥运特色的明信片、徽章、书法作品等奖品,并设立了友谊赛“金牌榜”,使获奖运动员享受到另外一种获胜的喜悦。俱乐部内应与餐饮部门密切配合,提供丰富的饮品和食品。同时,运动员多喜欢参与,因此在俱乐部演出安排上应尽量多安排如舞蹈、卡拉oK等互动性较强,便于运动员自娱自乐的节目。另外,俱乐部的开放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凌晨2点。

3大型体育赛事运动员村住宿服务管理提升策略

根据Haywood-Farmer(1988)基于顾客感知的视角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主要由服务流程(procedures)、服务人员行为(people’sbehaviorandconviviality)和专业判断(professionaljudgment)三方面决定和构成,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在这三方面的侧重不同。对于大型体育赛事,从北京奥运村住宿服务管理分析来看,运动员在需求方面的特殊性较强,要更好地满足这些特殊要求,需要提高服务的专业判断水平,而服务流程设计要兼顾科学性和灵活性[6]。

3.1标准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一般会在赛事成功申办后即成立,然而场馆运行团队则会在场馆即将竣工时才开始从社会上通过集体招标和个人招聘的方式组建,这主要是为了精简机构、高效办会和缩减费用的需要。运动员村集体招标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大型的酒店集团,由酒店集团负责运动员住宿服务与管理,不仅北京奥运会,之前我国1990年举办的北京亚运会、历届的大运会和全运会也都是运用类似的办法。而一线服务人员的主体则主要由面向社会招募的志愿者组成。这样看来,由竞标成功的酒店集团和志愿者组成的运动员村住宿运行团队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的统一。

另外,和一般酒店的客房、前厅、康体娱乐服务显著不同,大型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和住宿服务功能相关的项目更加复杂多样。比如根据运动员比赛时间安排和作息调整房间清扫时间与频率、医疗室的医疗垃圾需要特别处理、运动员专业运动服装的洗涤等。对于这样复杂多样的服务项目,明确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也显得更加重要。

严密服务流程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服务标准和建立科学的服务质量体系,同时使各项活动处于标准、规范的严密控制之下,才能提升服务效率和绩效,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满意度。如北京奥运村为了落实服务培训结果和贯彻服务标准,团队管理设定了自检、暗访、测评、专项测评和整合测试等多层级的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图5)。

3.2个传递人文关怀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目标不仅是各代表团竞技体育水平的较量,更主要的是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增进和平友谊的平台。尤其是在运动员村内,通过村内的个性化服务不仅能体现东道主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也为各国运动员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互动环境。如北京奥运村的住宿服务一直坚持传递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通过各种个性化服务,如公寓管理者主动拜访各代表团,递送欢迎卡和联系卡;为运动员准备生日卡和祝贺卡;运动员房间内环保儿童画的挂放和赠送;在运动员服务中心为运动员提供冰毛巾;在娱乐中心为运动员组织友谊赛,并设置友谊赛“金牌榜”,为友谊赛取得名次的运动员赠送具有北京奥运特色的明信片、徽章、等奖品,通过种种这些服务的开展,在亲情服务和快乐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传递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3.3大胆创新彰显服务智慧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运行管理一般大赛委员会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但是各届赛事组委会需要根据本届赛事的具体情况,大胆创新,才能体现本届赛事的特色和不断提高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平。例如在北京奥运村的住宿服务管理中,就第一次将金钥匙服务引进奥运村,将金钥匙的“为客人提供满意加惊喜的个性化服务”、“尽管不是无所不能,但是也是竭尽所能”、“友谊、协作、服务”的服务理念引进奥运村服务。北京奥运村住宿运行团队从全国招募了来自15个省市的36位“金钥匙”,他们的加入为整个奥运村的住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样的创新举动也再次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办会水平。

3.4及时补救完善服务绩效大型体育赛事规模的庞大和管理体系的复杂,再充分的准备工作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再高水平的服务也不能保证“零失误率”,因为我们的工作毕竟是通过人对人来完成的,并不是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因此在运动员村的住宿服务管理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及时的服务补救、妥善处理服务失误和建立服务补救数据库。例如在北京奥运村内也是通过及时调整员工班次,临时延长洗衣房和游戏室的服务时间;及时补充雨具方便运动员出行等多项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

4结语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参与到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中来。各种体育赛事和大型的节事活动,主办地的住宿为题都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相关旅游者的住宿容量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活动直接参与者运动员等的住宿接待问题,这类住宿服务管理更加专业,要求更高。在这一方面中国已经通过历届全运会、大运会、北京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等大型综合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各项赛事活动中,奥运会的运动员、裁判员和官员的规模可谓之最,要求也是最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实力和水平。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对运动员的访谈和调研,以及收集历次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从运动员住宿管理视角展开全方位和对比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肖林鹏,等.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4-28.

[3]maister,D.H.Balancingtheprofessionalservicefirm,SloanmanagementReview,1982,24(1):15-29.

[4]Garvin,D.a.whatdoesproductqualityreallymean?,SloanmanagementReview,1984,26(1):25-43.

[5]parasuraman,a.,Zeithaml,V.a.andBerry,L.L.aconceptualmodelofservicequalityanditsimplicationsforfutureresearch,Journalofmarketing,1985,49(3):41-50.

运动体育服务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35-05

abstract:accordingtotheworkplanonestablishingtheSystemofLong-termVoluntaryServicefornationalFitness,itisessentialtoanalyzethetheoryoflegalprotectionofvoluntaryservicefornationalfitnessundertheviewofjurisprudence.establishingthesystemoflong-termvoluntaryservicefornationalfitnessshouldfacethedifferenceofsportslevelinrealityandchoosethemodelofthecombinationofmatchandnon-matchservice,professionalandnon-professionalservice,andorganizedandunorganizedservice.Fromtheperspectiveofnorms,theenactedrulesshouldbecheckedandimprovedtorealizetheco-operationoflaws.

Keywords:nationalFitness;VoluntaryService;Legalprotection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使志愿服务与体育的结合达到空前的高度。在后奥运时期,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将从竞技体育逐步扩展到社会体育,从赛事志愿服务扩大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以2010年8月“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大行动”和2011年2月“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典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制定了《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该规范性文件在第五条第二款中提出了:制定科学的法规规划,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规制度,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各级体育部门年度工作要点。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于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权利义务

从法理学上看,法律作为一种最有效、最权威的社会控制手段,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也就是说,权利和义务是采用法律手段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两个向度。厘定相关主体在应然层面上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性法律文件使之固化,从而上升为国家意志,将对全体社会成员产生普遍的约束力。因此,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在于明确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相对方应当履行的义务。

1.1体育权利的多维享有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随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变迁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权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集中表现为新兴的权利样式为学界所证立,并进而得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认可与保护。体育权利就是一项上世纪中叶以降逐步为学界所认可的新兴权利样式。体育不仅体现为竞技赛事商品化的消费模式,还体现为人类在生产劳动之余的精神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人类关于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体育运动,并分享体育运动带来利益的诉求,最终凝结为“体育权利”这个基本范畴。从实然法的角度看,体育权利实现的法律保障已经具备了国际与国内两个最高位的依据:国际人权公约与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2月28日批准通过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12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构成体育权利在国际强行法上的渊源。《奥林匹克》也承认体育是一项人权。《体育运动国际》作出更加明确的表述:“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在国内法的层面上,《宪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体育权利”的术语,但是在总纲里规定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务院制定的《全民健身条例》第4条则明确规定“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现代的法政哲学在批判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二分法的基础上,发现了“三位一体”的权利公式:XisfreefromYtodoZ,在此,X代表主体,Y代表强制、干预、限制、障碍等阻止因素,Z代表行为。[2]据此,权利永远是包括“主体”、“免于外界侵害”和“积极行为”三个要素的关系。在全民健身的视域下,体育权利的享有和实现应当是多维的。权利主体既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促进并享受体育运动,而免于外界的干扰。例如,学生(X)免于过重的文化课负担(Y)而参加体育锻炼(Z)。权利主体也可以要求国家机关、民间组织以及其他公民来协助其实现体育权利,从而确保权利主体在体育领域得到充分和均衡的发展。例如,业余体育爱好者(X)免于知识的不足(Y)而获得专业运动员的指点(Z)。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获得志愿服务是体育权利的有机组成部分,系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物质帮助权在体育领域的展开,应当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1.2对应义务的多元履行

体育权利的多维享有要求对应义务的多元履行。一方面,“体育运动是人类的创造物,不是本能行为,不经过持之以恒的教学,是无法产生的。”[3]公民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直接受制于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及传播,在学理或立法上的权利宣告尚不足以促成公民体育权利的有效享有。除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配备特定的教职人员外,受众最广的群众体育则需要依托志愿服务体系来培育社会大众的体育能力,普及全民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另一方面,体育资源在职业运动与业余运动之间配置的差异造成运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紧张关系。职业运动员肩负着挑战极限、为国争光的艰巨使命,理应分配到高于大众水平的体育资源。但是,重大赛事的承办和奖牌数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民族体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实质进步。因此,职业运动员在分享总量有限的体育资源以成长为运动精英的同时,势必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教授体育技能、普及体育运动的道义义务。这种反哺大众的道义义务最终融入志愿服务体系,并通过优秀运动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得以落实。

从法理上说,体育权利所对应的义务主体是复合的、多元的,应当包括政府义务和民间义务两方面。(1)政府义务通过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来履行。前者指政府直接实施与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强制性规定,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而采取具体措施,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例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的拨付、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后者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规划对体育权利进行抽象意义上的保护,例如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其它行业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规制度,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民间义务又可细分为公民义务和社会义务。《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宣称:“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公民都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义务主体,应当力所能及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义务劳动所内在蕴含的奉献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与志愿服务存在内在的契合,进而为志愿服务的法治建设提供宪法的依据。[4]社会义务则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域所承担的义务。公民个体组建成特定的社会组织,以组织的名义履行此种义务。截止2009年底,全国90%以上的地级市,80%以上的县以及1968所高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到3047万人。[5]这些协会联合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应急救助、大型活动等领域履行了大量社会义务,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发挥积极作用。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抗灾赈灾、扶危济困的志愿服务满足的是较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群众体育等新兴领域的志愿服务将满足较高层次的社交和尊重需求,最终实现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从他国的经验来看,组织化的志愿服务在群众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1996年有150万大众体育志愿者,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高达300万,瑞典的体育组织吸纳了50多万志愿者。[6]综上所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通过规范性文件来明确多元主体所应当承担的义务,确立政府行为主导、民间协同配合的义务分配格局。

2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立法取向

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不能回避体育权利实现水平存在的三大差距:第一,体育权利实现水平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城市中的体育爱好者具备了准专业水平的体育技能,而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在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上都相当薄弱。第二,体育权利实现水平在区域之间的差距。以2008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文化娱乐开支(不含教育)的统计数据为例,作为典型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分别为1048.78元、1017.03元和766.8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2倍、1.38倍和1.04倍;作为典型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分别为524.95元、498.49元和438.66元,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1.3%、67.7%、59.6%。[7]第三,体育权利实现水平在运动项目上的差距。、慢跑、武术等对场地和器械要求不高的体育运动项目群众基础广泛,已经逐步融入日常生活;而游泳、球类、攀岩等对场地和器械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尚未普及,与群众颇有隔膜。因此,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机制在模式选择上应当尽可能平衡各种资源,巩固优势,反哺劣势,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具体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2.1赛事性志愿服务与非赛事性志愿服务相结合

体育领域志愿服务的最初形态就是赛事性志愿服务。经过20多年的管理运行,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实战演练,赛事性志愿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服务主体素质较高。大型体育赛事日程安排紧凑、比赛场馆集中,要求志愿者具有快速集结、快速分散的能力,高校学生就构成赛事志愿服务的主体。这些志愿者群体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水平等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二,体育精神影响较深。赛事志愿者大多年富力强,充满活力,自身就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和积极参与者。从事专业赛事的志愿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志愿者热爱运动、普及体育、推广健身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有利于在赛后的日常生活中普及体育精神。第三,法律保障措施较全。赛事主办方将志愿服务纳入筹办体系的一环,预设了相对完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例如,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成都市大型赛会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因此,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资源能够为全民健身所使用,集中表现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培养、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播和管理经验的借鉴参考等方面。换句话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直接借鉴、吸收并融合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体系。

在借助赛事性志愿服务的同时,发展非赛事性志愿服务是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赛事志愿者群体,那么,这些地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必须通过社区体育群众组织和村镇文化体育站(室)来组织动员,实施以“三边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基础体育发展策略,即“建群众身边的场地,抓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搞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8]另一方面,赛事志愿者虽然在综合素质上具有优势,但在数量上相当有限。即使全部赛事志愿者都有精力和时间投身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域,也不能满足赛事主办城市所辖居民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大量工作应当集中在对非赛事志愿服务主体的引导、培养和管理方面。

2.2专业性志愿服务与非专业性志愿服务相结合

专业性志愿服务是指由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的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具体包括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系统工作者、体育院校的师生等等。专业性志愿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一,技术水平高。专业性志愿服务的主体是体育运动第一线的参与者,通过常年的训练充分掌握各项运动自身的规律,无论在技巧还是体能上都无可挑剔,由其提供志愿服务能够直接提高群众的体育锻炼水平。第二,风险意识强。专业性志愿服务的主体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项目不可避免的风险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合理把握运动强度、力度和频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全民健身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第三,社会影响广。优秀运动员特别是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运动员是社会公众人物,其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本身就具有动员和号召的意义,例如在湖北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仪式上,由全民健身明星志愿者、羽毛球世界冠军韩爱萍执队旗,向社会发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倡议,在湖北省掀起羽毛球运动的热潮。专业性志愿服务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既增强了群众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又有利于体育从业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在积极倡导专业性志愿服务的同时,需要以非专业性志愿服务为补充。虽然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人员的辅导能够提高群众运动水平,但是,群众自发形成的互帮互助式的志愿服务必不可少。现阶段非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主要包括企业、社区和乡村等基层层面。在社会责任面前,自利的企业也要追求终极意义上的善,成为一个好(good)的社会成员,对整个社会共同体贡献资源,从而增进共同生活的质量。[9]因此,企业应当定期开展不同形式惠及职工及家属的体育运动,如职工运动会、体育旅游、户外拓展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企业管理层和参与的职工都不是专业性志愿服务的提供者,但在非专业的领域从事了活动发起、资金提供、安全保障、技艺传授等志愿服务。自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需要。非专业性的体育爱好者借助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平台,能够提供初级技术指导、体育精神传播、场地设施维护、社区文化营造等志愿服务。在乡村的层面,非专业性志愿服务可以借助于“三下乡”活动的平台推进,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普活动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在推动乡村医疗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村地区的国民身体素质。

2.3组织性志愿服务与非组织性志愿服务相结合

组织性志愿服务是指在国家职能机关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开展有规划、有组织的志愿服务。从宏观结构上看,政治体制改革有目的地大幅减少了国家干预社会的范围,但国家必须越来越多地以“国家-社会”互动结构来取代终身隶属于单位管理的模式。[10]在当下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下,国家在充分给予社会自治空间的同时,承担着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福利分配等服务性职能。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这个基本定位也得到现行法律的确认,《体育法》第4条授权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辖区内的体育工作;《全民健身条例》第4条规定地方政府在保障公民体育权利上的义务,第5条规定体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全民健身工作。目前各地开展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由当地政府牵头、体育局主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总队具体落实的组织性志愿服务。

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的形式开展组织性志愿服务,其功能主要在于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全民健身运动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公民,在组织性志愿服务不能覆盖的时空下,就需要依靠非组织性的志愿服务。国家在推动大传统意义上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时,不能忽视民间小传统意义上的健身活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太极拳、八卦掌、举石锁、刁羊、舞狮、龙舟等等民族传统项目在民间的传承大多依靠非组织性的相互传授。这种爱好者之间无涉利益、不计报酬、共享资源的教授活动,其本质也可以归结为志愿服务。事实上,恰恰是这种组织松散、结构单一、关系简单的志愿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中老年体育爱好者的需求,丰富弱势群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因此,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应当重视并倡导这种非组织性的志愿服务。

3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

本文并不主张专门制定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为名称的法律文本,而是建议以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诸法互补、保障有力的法治环境。在具体规范的建构上,需要着重清理并整合下述内容。

3.1服务资格的确认

志愿服务申请与志愿服务审核被视为志愿服务启动环节。[11]因此,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志愿者)与接受者(服务对象)需要得到明确界定。考虑到这种志愿服务样式的受众具有全民性的特点,那么服务对象显然是包括了一切有现实需要的社会成员,这一点无需赘言。对于志愿者而言,各国都通过政策性文件或法律进行确认。如日本体育白皮书将体育志愿者定义为:为推进社会、社区、个人及团体体育的发展而不以换取报酬为目的的提供自己的劳动、技术和时间的人。体育志愿者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会体育志愿者”,它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地为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之类国际性体育运动会服务的人;另一类是“社区体育志愿者”,它是指利用日常生活时间定期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提供帮助的一类人。日本的体育志愿者由文部省认定的六种成员,既社区体育指导员、商业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计划指导员、少年体育指导员和休闲体育指导员等。[12]在我国,《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规定活动的内容包括优秀运动员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体育系统工作者志愿服务活动、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由此可知,志愿者涵盖但不局限于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系统工作者、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意识到,确认志愿者的服务资格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和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体系,普及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高效顺畅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形成运行通畅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制度。

本文认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必须具备下述条件:(1)自愿从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这个条件的具备意味着主体的资格从普通社会成员转变为志愿者,其承担的义务也相应地从道义义务转变为法律义务。这是因为法律对普通公民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只能是倡导,而不能强制;但法律对参与特定组织机构的志愿者(尤其是注册的志愿者)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约束和管理。(2)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既然法律要对其进行调控,那志愿者必须具有承担相应法律义务的主体资格。(3)符合志愿服务内容所要求的身心及业务素质。这个条件在体育领域尤其重要,虽然没有必要作出一刀切的年龄限制,但对特殊的体育健身领域(如游泳、跳水、滑冰等)的志愿者要有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的颁布权可以下放给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4)接受志愿服务的相关培训。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招募志愿者时,必须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心理状况、技术要领、风险防范等事项的培训。

3.2运作经费的保证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开展日常工作和维系组织运作,都需要经费支持,志愿服务稳定的物质保障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国志愿服务常常以志愿者工作的无偿性和帮为名而忽略甚至回避经费问题。通过道德和舆论的引导确实能够发动志愿服务,但活动的牵头部门不应免除经费保证的义务。

政府机关牵头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应当由国家财政来提供经费支持。《体育法》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个条文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地方政府有专门的体育事业经费,这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找到成文法的依据;第二,地方政府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又意味着这项经费的总量在递增,那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开展并不会影响其他方面体育事业经费的分配。

企业牵头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应当由法人自身来提供经费支持。《公司法》第18条规定:“公司应当为本公司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工会法》第27条规定:“工会会同行政方面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上述两个条文的配套实施,成为企业出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成文法依据。例如,在企业举办职工运动会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等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培训和裁判服务,企业就应当为志愿者提供交通、通讯补贴以及服务期间的工作用餐。

社区等基层组织牵头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解决经费问题,包括体育公益金、政府机关的财政拨款和适当的经营所得。从国际平均水平来看,社团组织经费48.2%来自产品销售和服务费,41.3%来自于政府拨款,欧洲国家非营利部门经费的60%以上都依赖于政府的资助。[13]乡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还是需要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

另外,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缴纳相关的费用。一方面,这些费用能够用于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和修缮;另一方面,通过对志愿者的补贴能够解除潜在志愿服务提供者的经济顾虑,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此外,对志愿服务的接受者而言,一定开支的成本能够敦促其积极从事体育活动,从而保障志愿服务提供者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切实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3.3法律责任的明确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以“权利-义务-责任”的整体机制为运行基础。当义务的承担者迟延或拒不履行义务时,法律责任由此产生。例如,承担经费保证的单位未履行提供经费的义务,上级机关或相关的权利人就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强迫其及时提供经费。本文认为,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中,最需要明确的是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损害赔偿责任。

对于非组织性志愿服务而言,志愿者所从事的是个人行为。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志愿者对服务对象造成的损害,还是服务对象对志愿者造成的损害,皆可按照普通的民事侵权责任处理,由侵害人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被侵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则可以减轻侵害人的责任;如果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对于组织性志愿服务而言,组织者具体实施了招募、注册、培训、考核、表彰等管理工作,从而与志愿者本人形成一种内部的契约关系,该契约不得对抗服务对象。从民法理论上看,志愿者与组织者之间成立委托关系,志愿者以组织者的名义在志愿服务协议设定的权限内,与服务对象发生民事行为,那么,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就应当归属于组织者。如果志愿者存在过错,组织者可以向其追偿。这种设计也在一些地方志愿者立法中得到体现,如《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第29条规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因过错造成服务对象及他人损害的,由志愿者组织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志愿者组织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志愿者行使追偿权。”另一种情况是志愿者遭受了服务对象的侵害,这种赔偿责任应当由服务对象承担,组织者只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为志愿者提供适当补偿;但如果组织者自身存在过错,那么应当对其过错承担赔偿责任。

应当强调的是,体育领域志愿服务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志愿服务活动本身不具有营利性,所涉主体的风险承担能力相当有限。因此,在明确各方主体责任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商业保险来化解风险。例如《海南省志愿服务条例》第20条规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安排志愿者从事有安全风险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为志愿者办理相应的保险。”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显然属于有风险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承担着办理保险的强制性义务。

另外,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在体育运动能力上属于弱势群体,但在法律责任的分配和承担上依然是一个平等的法律人格。换句话说,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造成志愿者或第三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志愿服务接受者不听志愿者的建议和劝告,以危险方式从事体育运动,造成对志愿者的伤害或者器材的损坏,那么,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就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4结语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向体育领域渗透和扩展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符合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手段,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无论对于志愿服务的提供者,还是对于志愿服务的接受者,都是不无裨益的。在《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容考虑进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而推动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

[2]GeraldC.macCallum,Jr.negativeandpositiveFreedom[J].thephilosophicalReview,Vol.76,no.3(Jul.,1967),p.314

[3][希腊]古里奥尼斯.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沈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4]于兆波.志愿服务立法的宪法渊源[J].东岳论丛,2009,(11):170.

[5]路强.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3000万[n].人民政协报,2009-12-7.

[6]周学荣.江波.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5,(4):5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eB/oL].stats.省略/tjsj/ndsj/2009/indexch.htm.2011-1-31.

[8]侯玉兰,唐忠新.社区志愿服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1.

[9]mcadams,tony.Law,BusinessandSociety[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8:105.

[10][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13-316.

[11]肖金明,张强.志愿服务法律制度的基本构造[J].法治论丛,2010(5):18.

运动体育服务篇3

关键词: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发展;特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49—02

一、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现状概述

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的90年代,1990年亚洲运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北京团市委组织20万人形成了义务服务总队,为亚运会提供相应服务,亚运会的到来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非凡,此次赛会的服务组成也成为北京青年参与国际重大活动的初步尝试,这标志着我国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其后,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也不断提升水平,谋求更高的发展,其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服务手段日益现代化,服务的科学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对此的关心也开始从无到有。2008年北京迎来了奥运会的召开,中国赛事志愿服务以此为契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的积极行动,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在宣传与动员方面、志愿者招募及培训方面、志愿者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塑造方面、志愿服务的分配机制方面和组织管理方面都呈现出时代的特点。下面以此作为论述的各个层面逐一介绍目前体育赛事在各个不同角度的展现。

在宣传与动员方面。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主要依靠各级体育部门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其核心力量皆为政府组织,其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及影响力,特别对于招募志愿者、赛会中的实际服务等方面,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样的宣传与动员主体以及由此带来的宣传与动员力度使得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在体育主管部门与团组织的领导下更便捷地在社会中获得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可以保证志愿服务顺利开展而不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从而产生危害,使民众对此充满更多的信赖。同时,这也将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统筹和协调带来有利的保障,对于志愿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也具有很大的益处。

从招募方面来看,在目前我国已开展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中,北京奥运会的赛事志愿者招募工作具有全国领先的水平。招募人数之多,招募范围之广,皆为历史之最。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个案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全国在招募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和涉及的主要环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启动时间为2006年,在其后的2007—2008年间奥运会志愿者的相关工作全面推进,这也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发展阶段,其招募工作的主要体系如下。

在这六大体系中,首都高校奥运志愿者和港澳台及海外志愿者的工作体系主要负责赛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其他体系主要承担城市志愿者以及社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这使得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六加一”总体格局得以逐步推进和完善,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等六个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按计划、稳步地推动相关各项工作的逐步发展。至2008年3月31日志愿者报名结束,报名人数高达1125799人,其中908334人同时报名残奥会志愿者。从招募工作来看,北京奥运会的招募工作及其与国情相适应的模式取得了成功。

在志愿者培训方面,我国国内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培训是以定位培训、集中培训、专业培训为主的基本模式。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内容主要考虑到此届奥运会的特点,根据我国的主要国情,将培训内容最终设置为:通用、专业以及岗位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塑造方面,国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志愿服务展现出来即提供更为合适的人性化服务。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涉及种类广,又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赛事参与人员,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来自四面八方。真正的人性化服务是提供满足各类体育赛事及广大参与者的相应需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服务方法和服务内容,使赛事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个人需求的最高程度满足,以为参与者提供安心、舒适、恰当的服务为己任,让整个社会充满人文气氛,并致力于消除差异和隔阂。

在分配机制上来看,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分配方法一般都以随机分配为主,参考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经历,进入具体工作岗位时,赛事组委会将志愿者以志愿服务小组的模式进行划分,集中制定工作目标和内容。在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方面,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以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制度为主。

二、我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特色分析

(一)人力资源充沛

运动体育服务篇4

关 键 词:体育文化;体育公共服务;身体退化;身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24-05

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靠自己的体力和身体技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那时人类最受重视的是体力与身体表达的技能。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带来的信息化、自动化与机械化却使得人类体力的价值几近于零。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严重失衡,这是我们追求文明时万万没有想到的,它不仅造成生存环境的异化,还导致人类身体的弱化。人类运用发达的智力筑起的物质社会,犹如温室般使人类失去了自然环境的磨练,人类在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身体的运动能力受到限制与弱化,甚至退化。“运动不足”、“肌肉饥饿”等导致的现代文明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为了应对现代文明病带给人类的巨大威胁,各国政府加快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以干预全民健康,努力创造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和体育环境。与此同时,理论界也掀起一股探索体育领域公共服务的热潮,但现有成果大多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将之囊括到服务型政府职能内部予以讨论,而鲜有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体育公共服务的历史使命与基本要求,即对体育公共服务缺少形而上的哲学关怀,这无疑了体育公共服务具有的多重价值和人类学意义,从而无法对其供给内容与服务特性进行有效研究。

1 身体的自然性在文明进程中退化

作为人最本原、最真实的存在——身体,首先是各器官相互协调共同构成的有机生命体。在这一点上,身体的自然性与动物的躯体是无差别的。它们具有相同的本能,即生存与繁衍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生命得以存活、延续。

身体是有生命的,因此时间是有限的;身体是由器官构成的,而器官的机能是有限的。虽然我因这身体成为有限性的在者,但所幸的是身体的器官结构与机能在相应的自然条件下是非专门化和未确定性的。这种非专门化和未确定性没有给身体的活动与能力的发展设置最后限定,身体也因此不是停留在某种既成的因素所限制的范围之内,而是处于发展之中[1]。相比之下,动物的机体器官的结构和机能被自然界定型而具有专门化的效力和范围,这就是动物的本能,动物通过遗传把本能代代相传,动物因此无需意志与创造。同样是运动,对动物而言只是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行为,而对于人,如英国的叔本华研究者詹纳维[2]所言:“我身体的运动则是我意志的表现。”意志成为身体的内在规定性,也正是意志使身体的自然性超越于动物,成为人高于和优于动物的“类本质”和“类特性”[3]之所在。

卢梭[4]指出,人类真正恐惧的东西有3样,那就是幼弱、衰老和疾病。前两种人与动物一样共同面临,都有幼弱与衰老现象,谁也无法抗拒。但是人类的疾病与动物的疾病就不完全相同,“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同时也证明,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能够完全免去这些不幸。”动物每天都在奔波,它们每天都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运动,努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它们没有退化,与日俱增的反而是它们的凶悍与力量。相反,只有人类才有进步中的退化与现代文明病这样的苦恼,在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能运动的人,好在人类选择了另一种补救措施,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阻止退化的力量诞生了。“正是这样,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最大的盛会,那就是无人不知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文明的人类历史中再也没有比这种返朴归真回到动物状态的体育游戏更有魅力”[5]。享受着空调、汽车、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的人类,却时时不满自己的处境。他们徒步来到海边,跑进森林,攀上高峰,他们更喜欢在山林中舒筋活络,像动物一样或跑或跳。告别野蛮的人类,总要在文明的空闲中继续着自己的原始天性,恢复他们逐渐失去的身体能力。

西方文化中的“身体”指个体性肉身,他们热衷身体锻炼,尊崇肉身的自然性,在身体锻炼中注重体力、体能、体质,强调力量和速度,肯定生命的活力、充沛的体能与不避苦的勇敢品质。相比较之下,中国文化对身体的自然性不够重视,关注的是在你、我、他交互关系中的“文化身体”。中国之身体“修”的是“身心”的个体和谐、“上下”的人际关系和谐、与“天地”的自然关系和谐[6]。可见,中国“修身养性”、“肉身成道”,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身体的文化性而扼杀了自然性。

2 体育运动是摆脱异化、回归自然的身体行为

体育运动是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要,运用身体活动来改善与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7]65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作了科学的诠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体育运动作为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人类摆脱异化回归自然身体的行为。体育运动让身体在主动和被动中接受着力量与意志的磨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7]69,使身体在获得功能性的改善过程中增进健康、形成各种身体技能、改善精神世界、培养意志力量,使得人类的身体更加适应生存的需要。体育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研究价值,简单地讲,就是体育是一种防止人种退化和机能衰竭的活动[8]。体育运动依靠身体的自然性获得存在意义,但并不表示体育运动是灵肉对立的物质化躯体改造活动。

2.1 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感觉的全面且充分发展

人类身体的知觉系统,有持续不断接收来自外部世界和自身内部环境的感觉输入的需求,当感觉信息输入持续减少时,系统反应与功能也会随之减弱。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各类感官均有可能获得最充分地刺激和感受。这些刺激和感受正是人类身体的本能需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体育运动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能力、情感、道德、审美,只有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才可能成为全方位展示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种维度的一个平台。为此,体育被赋予所有教育方法中最原始、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方法,是一种最具美学意义的身体教育。

2.2 体育运动摆脱文明对身体意志的腐蚀

体育运动除了促进身体经验的丰富与对各种感觉机能的充分滋养外,还具有培养身体的意志力量。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人重视体育运动更多是为了培养公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亚里士多德[9]曾说:“一个人避开肉体快乐为快乐,这就是节制,而沉湎于享乐的人就是放纵。一个人在危险面前坚定不移,保持快乐至少并不惧怕,这就是勇敢,如若痛苦不堪,就是怯懦。”在先哲亚里士多德看来,勇敢是排序第一的品质,因为勇敢的意义在于能经受痛苦,经受痛苦比回避快乐要困难得多,而体育则是培养勇敢的最好教育。从希腊到罗马,勇敢品质与尚武精神一脉相承,体育运动与勇敢在民族无意识中融为一体,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所缺少的东西。

文明的发展进入了现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人类身体自然性所具有的生理极限与意志极限,而竞技运动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当人们对一个被突破的极限感到喜悦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这个极限在将来不会继续存在,而恰恰相反,这个特例到来之时进行庆祝反而进一步强调了这个极限的存在。这也是人们看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胜的时候,会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原因之一”[10]。

体育运动是人类身体的基本需求,而身体运动的需求,不仅是人正常生存的基本需要,更是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乃至表现形式。促进身体的参与、丰富身体的经验、培养身体的意志,在未来,体育运动将更加体现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关怀。

3 体育公共服务是对全民身体的养护

“体育公共服务”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有其特定的理念与内涵。首先,政府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统治型的,政府愿意且有能力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其次,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利且具有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全体社会公民均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11];第三,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以需求为导向,其供给目标是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需求;第四,体育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为公众提供优质、差异化但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以保证公众的体育权益[12]。随着公共服务理论的完善,我们对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客体、供给目标与价值取向的认识逐渐明晰,但是与其它的公共服务相比,体育公共服务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内容,需要满足公众哪方面的需求,是强健身体,还是娱乐活动,或是休闲放松,还存有一定的误区。

3.1 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是“身体养护”的服务

把公众的身体纳入到公共事务的范畴,要求人们尊重身体、养护身体。这意味着身体意识的一种理性觉醒。在《理想国》中,柏拉图[13]对只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身体、追求锦标主义的身体进行了批判。因为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为了发挥有节制的勇敢,有道德的力量,依靠身体某方面的特长并不现实,必须具备各个方面和谐的卓越性。具备各个方面和谐的卓越性,即万能的身体,不分时代、不分国家、不限定于某个特定行为,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由于国民体育健身观念淡薄,体育运动未能进入到多数人的休闲生活。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居民首选的休闲方式并不是体育运动,而是看电视、电影,阅读书报,玩麻将等;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余暇生活方式也不是体育运动,而是上网聊天及游戏、听音乐学唱歌、看电视。国人自古以来对体育心存偏见,在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文化背景中,仓促移植了西方体育运动的技术形态,却忽视最为尊崇的文化精神,轻视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自然性的救赎与发展,无视体育运动对人的自然生命改造过程中的精神超越作用,从而偏离了体育运动是一种对自然生命尊重与超越的本原认识。

基于对问题的深刻反思,我国政府在实施新一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将“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作为新计划的首要目标提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自觉不可”[7]64。要培养国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政府除了提供健身路径、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形”服务外,还需要更具影响力的“无形”服务加以引导。如何充实与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创建出能够引领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人类对自然身体的救赎与解放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的性质与方向,政府是否在提供公众身体养护所需要,就构成了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目标与服务内容。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所提供一切物化或非物化的服务,均是为满足公众的身体运动需求、强壮公众的身体力量、丰富公众的身体经验和维护公众的身体养护权益。也就是说,第一,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是强身健体的服务,而不是一般的休闲或娱乐的服务,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应以公众的“身体养护”利益为导向,强调公众的“身体养护”权利;第二,资源的分配重心集中在全体公民而非体育爱好者的身体运动需求上,切实保障每一个公民的“身体养护”之需;第三,服务的供给内容不管是物质产品的提供,还是非物质产品的提供,都必须与公众的“身体养护”密切相关。

3.2 使“养护身体”的体育强身观深入人心

“养护身体”具有基本水平与最高水平两层涵义。运动是生命之源,运动是身体的本能需求,身体养护就其基本水平而言,意味着要满足公众基本的身体运动需求。体育运动作为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人类阻止肉身自然性退化的艺术结晶和科学成果,是身体养护的坦途。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公共服务就是要满足公众的基本体育运动需求,做到“低水平、广覆盖”。关于这点,已有学者建议政府今后工作重点应由“评先进”转到“补后进”,由“树榜样”转向“扶弱势”,以协调各区域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对均衡提供[14]。

在满足公众身体基本运动需求、促进公众身体机能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养护身体”就其更高水平而言,还意味着对公众身体的感觉经验的丰富与发展,即对公众身体之美育。体育运动对身体的美育,“不仅关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外在形式或表现之美,而且关注运动状态和身体机能的改善,从而致力于改善人们对运动状态和感受的意识”[15],以增进我们的感觉经验并丰富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可以像分享我们的心灵一样,分享我们的身体和身体愉快”[16]。因此,对公众身体感觉与经验的尊重与发展,意味着体育公共服务应为公众提供全面且充分的体育运动。

养护身体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命健康诉求与和谐发展,还关乎整个国民素质乃至人类这一物种的生存能力。政府与体育部门必须结合不同人群特点,以提供体育设施为基础,以体育组织建设为龙头,以体育规划制定和活动组织为引领,大力促进全民养护身体活动的开展。即政府有责任利用媒体的强大力量,加大对全民健身目标与意义的宣传教育,将“养护人类之自然身体”、“不让身体之本能在文明进程中退化”的体育强身观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渗透到不同人群中,将体育强身意识深植人心。对于青少年学生,政府有责任强制学校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并且教育学生不能单从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而要勇于选择能磨练自己意志的体育项目并督促其长期坚持。对于广大农民,体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开展各类体育运动。体育主管部门有责任组织免费健身指导服务,体育指导员有责任加大传统体育如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的宣传和开发,有责任讲解养护身体的体育思想和锻炼方法,给予健身者较全面的指导;公共体育设施有责任向公众免费开放。每个公民有责任将健身意识渗透到关爱家人、强壮国民素质之中,把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活动中去。

3.3 提供与公众身体养护密切相关的产品

提供体育器材、体育活动场所、体育经费等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基础设施决定体育公共服务的规模、种类及其活动的开展。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与体育部门实施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景观工程等,不断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仍然不高。由于一方面产品提供总体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至闲置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公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如果是基于满足公众的基本身体活动需求,需要的则不是造价昂贵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与设备,而是可以让学生安全且充分跑跳攀爬的校园体育乐园;可以让市民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安全路径与便捷措施;可以让锻炼人群方便健身的体育场地;可以让人们自由嬉戏攀爬体验各种身体感受的拓展空间……而在健身内容的选择上,无须拘泥于西方的体育项目。中国传统体育蕴含着合理的养生理念、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审美化的动作招式,加之对器材场地依赖较少,对体育健身普及程度的提升和全民身心健康的促进是显著的,也是无法取代的。

如果是基于对公众身体的感觉经验的尊重与发展,政府所提供的体育公共设施或开展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公众获得丰富的身体感受,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身体的感觉经验是丰富且不断追求新鲜的感觉,决定了人们对体育设施与活动内容有着多样的要求。tangen[17]的研究指出:不同的体育设施对使用人的体育行为有着重要的暗示效应:一方面已有的社会期望以形状、标记、设备的形式物化在体育设施中,决定了个体在众多的选择中可以选择什么,如体育场馆开放的时间,对体育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当个体观察到体育设施中的社会期望,会在意识层面和身体层面激起反应,形成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觉,以及是否使用这个体育设施的决定,而这种反应是基于多年的一手或二手经验。因此,tangen认为当物化于体育设施内的暗含期望和平常人的体育能力的间隙越大时,意味着只有小部分人才有能力满足这些体育设施的期望,而大多数人只能放弃。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体育公共的设施与健身活动不需太专业化的技能水平,否则会让缺乏这一技能的人们感到无助并放弃;体育公共设施与健身活动应考虑能否让身体感官更多参与,而不是局限在部分运动器官上;体育公共的设施提倡一物多用,这种多用指能够提供多种运动方法,从而有利于产生丰富的身体经验。对此,政府应组织体育科研人员,根据城市居民与不同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开发研制一些功能、造价、应用范围符合实际身体运动需要的大众体育健身器材和科学实用的健身方法。最后,学校体育的学习经历也会影响大众体育的参与程度,体育公共服务如何与学校体育有机联系也是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米夏埃尔·兰德曼. 哲学人类学[m]. 张乐天,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75.

[2] Christopher Janaway. Schopenhauer[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2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68.

[5] 李力研. 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46-51.

[6] 周与沉. 身体:思想与修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45.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早期文稿[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4-79.

[8] 李力研. 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28-35.

[9] 亚里土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7.

[10] 汉斯·乌尔里希·古姆布莱希特. 体育之美:为人类的身体喝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0-141.

[11] 谢正阳,胡乔.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 体育学刊,2011,18(5):16-20.

[12] 刘亮.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溯源与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1,18(3):34-40.

[13] 柏拉图. 法律篇[m]. 张智仁,何勤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5.

[14] 易剑东. 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 体育学刊,2012,19(2):1-10.

[15] 王深. 身体的关切:体育美学的当代使命[J]. 体育学刊,2011,18(2):31-36.

运动体育服务篇5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上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标题下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并对其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两个不同以往的新提法:一是在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二是全面强调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四个治理”,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亦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这标志着中国治理时代的到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到“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主体,鼓励和支持它们积极参与,对激发社会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及领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现实性[2]。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无疑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运行机制可谓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核心议题,它关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整体运行过程、机理等规律性内容。本研究试图归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基本模式,探索其内在基本机理,并结合上海的具体案例给予针对性论证,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提供参考。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1.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内含一定机制。机制一词最初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1985年,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正式将其引入社会学,把社会学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3]。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可见,事物内在机制于确立事物存在及影响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机制动态原理的理论探讨是学界长期青睐的学术议题。考究各种运行机制的内涵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等各项活动相联系的基本准则,是决定行为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依据。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规律运作过程中,影响运作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各要素所发挥功能的过程和原理,即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1.2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类型划分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类型划分,即对其“带规律性的模式”的归纳提炼,其定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社区服务是“在政府指导和扶持下,利用和开发社区内资源,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出服务提供的福利性和经营性特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调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而进行的福利”[5],显现出公共服务的经营性强过福利性。有鉴于此,根据社会三大部门: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社会公共领域)[6]———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可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大致划定为政府主导型、市场活跃型和社会组织参与型三种模式。这完全符合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多元主体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2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分析

2.1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指政府引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进的发展模式。政府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最重要的供给主体,无论是顶层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法规颁发、硬件的场地设施规划与经费投入、软件的活动组织协调与技术指导,还是形成闭环的监管评估等,政府的作用都举足轻重。正如公共选择学派代表布坎南所言:“根据公共物品属性,如果由私人提供公共物品,会因收费而导致福利损失和公共物品闲置,也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7],在传统行政管理学视野里,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的“守夜人”[8]转变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9]。于此可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提供无疑当属主流,而其介入方式一般通过四个方面的经济手段得以实现:①直接供应,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如2015年,常州市级体彩公益金安排预算400万元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购买项目由2014年的18项增加到2015年的31项[10]。②补贴方式,作为供应的补充手段,如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全民健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补贴经费的构成比例初步确定为7∶3,即体育健身场所70%,公益性群众体育活动30%[11]。③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采用竞争方式依法授权境内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风险分担,约定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12]。④市场管制,政府以审批方式批准或禁止经济领域内的某种供给活动。

2.2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型

根据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特总结出其运行模型,一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应方———政府;二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使用方———居民。除此,政府与民众之间还需有一套连接机制,以确保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应。在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中,政府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保证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或是直接生产通过市场方式以出售公共体育服务;再有采用管制方式以合理规范市场提供活动,政府借助多种途径实现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应。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健康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尽可能让每一民众都能获得公共体育福利,从而利于政府对由个体组构起的整个社区乃至社会进行综合治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受惠者是居民,直接享受政府提供的体育福利,同时也可通过出资购买(用者付费)的方式获得由政府提供或者在其监管下生产颇具私利性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型如图1。图1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型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充分体现出公共体育的福利性,政府以财政拨款或直接生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能够充分体现福利社会的优越性;二是有助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由政府向民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可避免公共体育福利分配不均、公共体育资源利用不到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三是保证社区公共体育服的综合治理,政府介入能对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有效且严格的管控,从而确保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质量。当然,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亦存在些许不足:首先,政府的社区工作负担明显加剧,从体育公共财政支出到专业人员配备,都将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过度干预可能会导致公共体育资源的福利损耗,以致未能实现有限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再次,政府提供给社区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可能较为单一,较难满足民众的多样性偏好;最后,由于政府一家独自供给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缺少激励机制及较强的专业性,极易出现持续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

2.3政府主导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案例:上海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探索

2011年4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通过公开招标、契约管理、绩效评估等形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此后,静安区、长宁区和松江区等相继颁发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专门性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2012年8月25日,经市政府批准,市财政局正式印发了《上海市市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市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目录(2013年度)》,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2011年,上海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补助等形式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达到了41.02亿元[13]。2013年,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向区体育总会、老年体育协会、太极拳协会、国际标准舞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比赛、交流、推广培训等,共计30.62万元。杨浦区2013年度首批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中,有杨浦区体育局购买“每天一小时,远离亚健康”项目,预算金额为6.5万元;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购买“长白新村街道百姓健身屋项目委托管理”,预算金额为20万元;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购买“延吉社区文化体育俱乐部委托管理”,预算金额48万元[14]。足见政府主导型的涉入之多、之广。

3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分析

3.1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借助市场的优点如资源配置效率、成本意识及管理分工专业化等,运用虚拟市场,通过竞争公开的契约方式,来满足民众的公共体育需求。此机制中,政府转变其既生产又提供的垄断形象,扮演起催化剂、规划者、监控者和购买者的角色,让具备生产资质和竞争能力的体育俱乐部、私人体育企业等成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者。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取消对无端消耗公共体育资源的不良企业的支持,放松规制以鼓励更多体育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如借助自由市场、政府补助、合同承包等形式,委托市场中运营的私营体育企业或个人来实现供给。

3.2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型

市场活跃型模式是市场作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通过竞争机制为民众提供体育服务的方式。根据市场活跃型模式的特点,其模型大致包括: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购买者、竞争市场和受惠者,其中竞争市场是核心环节。购买者是指政府或个人在市场作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的环境下所处的地位,以出资人和验收人身份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方式,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体育福利。竞争市场是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市场形态。公共体育产品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采取竞标方式向居民供给,以质优价廉满足居民需求。受惠者是指享用公共体育福利的社区居民,也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的主要体现。对于公共性强的社区,较难由私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此时政府承担供给主体的角色,政府通过购买市场上的公共体育服务为纳税人作补充。对于私利强的社区,则可由有需要的个人出资购买,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公共体育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其模型如图2。图2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型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优点表现在:一是专业性,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保证了公共体育产品的专业性,而政府供给则因缺少专业性而无法满足社会民众的体育需要;二是市场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经济这支“看不见的手”,将社会体育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有效整合,保证社区居民获得最低廉且最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三是市场的介入能为政府减压,通过市场提供方式可以改变完全由政府供给公共体育福利的垄断格局,以减少政府的管理压力。当然,此种模式也存有些许缺陷:一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中,企业必然注重公司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社会民众的体育利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会格外讲求效率而有失公平,带来诸多分配不均的现实矛盾,以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在采取市场活跃型模式时,政府部门还需积极融入,进行对市场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市场和社会民众彼此最大获益,进而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公民三者良性互动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

3.3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案例: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的市场化运作

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由上海东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体育文化、宾馆酒店、房产开发、商务贸易等4大经济板块。根本上摒弃传统型体育场馆经营思路,从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的核心)的高起点和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标准出发,把握社会公益(公共服务)目标与资产经营效益价值(利益最大化)取向的不同要求,寻求公司经营和管理机制的最佳模式。此经营模式严格遵循“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的游戏规则,一开始就将竞争机制引入体育场馆的经营理念,包括能力竞争、战略竞争、协作竞争和人才竞争等。“中心”坚持“以体为主、多元经营、以商养馆、反哺体育”的方针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经营上则秉持“企业化、专业化、节约化”。无形的市场机制中,经济效益是总纲,将其作为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着眼点,以此为根本尺度,来权衡每个经营项目的利弊和投入,因此,在营销理念上必须创新,既要满足顾客当前需要又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营销观念;社会效益是宗旨,东亚集团企业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重视其公益性,即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虽是企业化运作,但始终把满足市民的健身运动需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摆在重要位置,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总体而言,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的经营理念为:人本理念、竞争理念、质量理念[15]。这充分反映了市场活跃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内在特征。

4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分析

4.1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社会组织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发展模式。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政府的职能仅是表现在制定政策法规、协调利益关系,为民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保证制度规范,较少涉及社会组织及计划等。此模式是伴随公民社会浪潮而出现,不仅体现了民间事务的主导性和自主性价值,且能反映出慈善组织和志愿团体的关爱、互助和利他精神。非政府体育组织在传递社会信息、为民众提供公共体育福利、维护和发展社会资本及协助、监督政府执行政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表现在关系网络、服务供给等。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提供的方式主要有:(1)社会团体生产,即特定公民团体生产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16];(2)社区生产,通过一定的社区组织提供或者参与生产与供应;(3)家庭生产,即家庭或个人通过自给自足或相互帮助的方式,生产那些政府无法提供或无暇顾及的微观领域、性质难以界定清楚的服务类别。

4.2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型

根据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特征,可归纳出其运行的基本模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支持者———政府;主导者———体育社会组织;参与者———社会公民。在社会组织参与型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政府不再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而是转变身份以支持者出现,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进行监管评估,为社会民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把握方向。社会组织则是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主导者,主要为社区建立关系网络,自主提供体育服务,发动各种组织相助帮助。一方面社会组织扮演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会以其公益性而具备极强的号召力,可发动志愿者和公民自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此模式中,社会公民不仅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更是其重要参与者,这种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居民的自发性和能动性,将第三部门的力量和公民个体的智慧发挥出来,以公民自治理念代替传统行政方式。社会组织参与型公共体育服务模型如图3。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当今多元治理的总体趋势。在社会组织日趋壮大的当下,依靠其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渐成常态。社会组织参与型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资源调动广泛,通过自下而上的体育组织治理模式,利于发挥全社会力量,从而减少政府供给负担;二是促进社区居民体育自治,摆脱传统意义上政府独揽的局面,促使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充满活力;三是形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三足鼎立”格局,加快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治理主体的整合,达到协调发展的有序状态。当然,此种运行模式也有局限:一是体育社会组织作为异军突起,在监管方面存在明显缺位现象,组织内部隐患丛生,利益纠纷不断,致使组织成长受阻;二是体育社会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略显不足。这就需要政府适当介入,联合体育社会组织共同发力,确保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持续运行。

4.3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案例: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中的协会组织

2014年,上海市体育局与篮球、网球等27家市级体育协会、2家区级体育协会以及1家体育俱乐部签约,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当年市民体育大联赛、青少年十项系列赛交给体育社会组织举办。这是上海市体育局围绕“管办分离”、“简政放权”等而展开的一次有益探索,标志着上海体育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对群众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政府部门一改往常统领角色,而是主要进行政策协调和法律监管,以群众体育赛事为平台,大力培育扶持体育社会组织,推进体育协会改革,努力提升体育类社会团体适应市场竞争及规范化运作的能力,这是体育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17]。2015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结果正式公布,共有55家单位参与投标,最终有51家单位中标。此届市民体育大联赛着力打造全民健身赛事展示平台、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平台、体育市场资源配置平台和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平台。大联赛主办方在赛事项目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赛事的兼容性和赛事覆盖广度,既有大众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也有在小众群体间流行的高智尔球、花样跳绳、跳水;既有适合老年人的木兰拳、门球、练功十八法,也有符合中青年和白领人群口味的台球、飞镖、剑道,以及青少年热衷的电子竞技、轮滑、跆拳道;既有充满民俗味儿的武术、龙舟、风筝,也有“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帆船、击剑、体育舞蹈。这为社区居民享受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良好平台。

5上海市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上海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系统,按照郑杭生教授的社会运行论可将其分为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及保障机制。结合上海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以确保其良性运行。第一,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将其纳入社区工作的绩效考核和晋升考评,以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和党政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培育和谐互助的社区体育文化,注重公共体育空间的打造及全民健身组织氛围营造;借助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推行转变民众体育观念,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健身需求,促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第二,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要积极整合社区各方体育利益,创新关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满足公民的公共体育需求;完成社区体育工作方式整合,体育机构应协调各部门之间统筹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运行模式;充分整合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文化,以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讲座、实践指导等提供优质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并培养专业人才,确保指导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地位,给予经济补助及带薪休假等优惠策略,使其体会到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社区体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保证其待遇不低于所在区县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的待遇水平;重视社区体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培训,为体育工作者再教育、继续深造提供基本保障。第四,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加快推进社区体育工作专业化,鼓励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者参与职业化水平测试,确保持证上岗;保证社区体育工作者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及技术能力;拓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民主监督渠道,对其工作落实实行透明管理,全面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与意见反馈,建立社区公共体育需求的表达途径,形成有效的官民对接机制。第五,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强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经费保障,做到政府强化经费保障、合理开展居民筹资、着力发展社会筹资及坚持财政开支透明;加大力度培养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从优化人才结构入手,积极地从转业干部和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充实街道和社区体育工作队伍;健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法规,注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典型探索的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力度,即组织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及业务能力与公共体育服务效果、政策落实、达标情况及满意度等。

6结束语

社会治理是历史演进、时展的产物,绝非偶然出现。社会治理变管理为服务,突出多元主体参与,且切实将服务民生放在首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恰恰需要这种多元供给机制,强调多方共同参与。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统筹管理、制度安排、经费保障、监管评估,协调整个社会资源、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另一方面要充分引入市场和体育社会组织等力量,市场可对公共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效率,而培育社会组织有助于基层体育组织的自身成长,同时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绝不仅限于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力量将会融入进来,因此,制定扶持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鼓励对体育事业捐赠的经济政策,放宽公益性体育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公益性体育事业,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区公共体育实体、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显得尤为重要[18]。当然,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并不就此模式化,在这一动态的变换进程中,随着公民意识的强化和公民社会的成熟,家庭、个人亦将成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者,也就是说,关乎其自身的运行机制也处在时时运行之中,寻求着那份社会期许的良性运转。

作者:单位:1.河南科技大学2.河南师范大学3.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3-06(1).

[2]易剑东.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体育学刊,2012,19(2):1-10.

[3]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47-477.

[4]冯海龙.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其途径[J].太原大学学报,2005,6(4):78-80.

[5]沈千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9.

[6]严振书.社会三大部门及其相互关系[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4):50-53.

[7]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44.

[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4.

[9]中国常州网.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15年预算达400万[eB/oL].[2015-05-05].news.cz001.com.cn/2015-05/05/content_3122300.htm.

[10]中国常州网.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15年预算达400万[eB/oL].[2015-05-05].ht-tp://news.cz001.com.cn/2015-05/05/content_3122300.htm.

[11]林晓珏.体育民生推进中的市民健身活动政府补贴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体育科研,2013,34(2):51-57.

[12]吴渊.特许经营不能等同于ppp[n].中国经济导报,2015-05-14(3).

[13]刘振国,王一鸣.上海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调研报告[eB/oL].[2012-11-27].stj.sh.gov.cn/info.aspx?Reportid=b8cb1577-336a-4866-8747-1be6694065e6.

[14]郭修金,戴健.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问题与措施———以上海市、广东省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7-12.

[15]曹欢欢.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模式研究———以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0:17.

[16]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m].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2-83.

运动体育服务篇6

关键词:冰雪;休闲旅游;服务;区域合作

作者:马瑞,沈建华,刘春华,冉令华,李明阳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01-07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离开常居住地,依托冰雪运动资源与场地设施,以参加冰上、雪上积极性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休闲性活动。上世纪80年代始,到东北赏冰玩雪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据统计,2010-2011年冬季,哈尔滨机场平均每天客流2.5万人左右,高出平日3成多。对于这些游客来说体验冰雪运动是冰雪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滑雪,作为一种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很多本地居民也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滑雪旅游旺季,每逢周末,很多居民以亲朋好友结伴和参加滑雪俱乐部的形式加入到短途滑雪游的行列中来,壮大了冰雪运动休闲游的规模,也使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群体不断分层。在这个群体中,年龄不一、运动水平不

一、肖费意愿不一,进而服务需求也不一样,很多游客,特别是发烧友级游客,更是对服务提出了深入细致高品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局限于几付雪板、几条索道的简单服务已不能满足如此大规模、如此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冰雪休闲运动旅游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眼务,以满足众多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的需求。

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只有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扩大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客源和大众市场份额。目前,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活动,特别是滑雪旅游,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经济回报得到全国多个省市政府部门的关注,目前除了东北地区外,北京、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均不同程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雪场,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地区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东北地区的客源。尽管从目前看,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旅游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在全国范围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不尽快改变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病,在未来很难继续保持优势,更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佳化。

基于以上原因,此研究在对东北三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对未来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

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的功能定位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服务与运动服务的统一,是公共性服务与营利性服务的统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应具备以下功能。

1.1指导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经营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北冰雪旅游的发展进程,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缺少具有指导作用的、详尽而操作性强的服务体系是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标准涉及雪场设备及设施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游览、安全、保险、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内容,但这些标准并未覆盖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全部,并且仅针对滑雪旅游。因此,构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必定要以指导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相关单位实际运营为主要目标,为旅游企业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有据可依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提升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

1.2评价监督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于有关部门明晰的指导,更依赖于管理部门的评价和监督。由于多年服务体系缺失,对服务内容的不确定,导致了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评价的不到位。因此,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评价监督功能,便于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体系的内容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进行评价、监督。

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与服务体系框架

2.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即属旅游的范畴,又属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涉及交通、住宿、消费、运动指导等多方面因素,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问题。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服务体系的构建决不是几个简单眼务内容的迭加,必定是由多系统、多元素的融合的整体,其各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的统一整体。

针对东北地区冰雪休闲旅游的实际隋况,服务体系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服务的管理系统,指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活动进行组织、统筹、协调的机构和部门。

服务的供给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高满意度,与游客发生互动的组织、部门、企业的集合。

服务的产品系统,包括所有经过资源开发,最终提供给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服务的内容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方向和具体服务措施。

2.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系统要素,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应以服务管理系统为引领,供给主体围绕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特点,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具体的服务。具体框架见图1。

3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服务管理系统是整个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顺畅运行的根本保障,结合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实践,研究认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分为3个层次,首先应以各省市政府为总指挥,下接旅游局、体育局、公路铁路等部门,第三层应设立行业协会,具体见图2。

3.1第一层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整个服务体系全面负责,在整个服务的管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包括,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宏观的行政管理,掌握服务体系的大政方针,制定服务的总体规划、总目标、总策略、政策性保障及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

此外,作为政府部门,也有责任对本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群了解冰雪运动,了解冰雪运动旅游,吸引更多人群参加。3.2第二层次: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层次包含的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等行政单位,承担着服务体系中各自所属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等任务。

旅游局:旅游局下属的旅行社、旅游公司承担着大部分初次参加冰雪体育活动的休闲体验游顾客的旅游组织任务,特别是外省市的远途游客。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旅游局对如何促进休闲体验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具有管理监督作用。具体包括对组织冰雪运动体验游的旅行社具有服务资质认证、制定服务质量标准等工作,组织旅行社通过低收费的冰雪运动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冰雪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冬季体育旅游的热隋和兴趣等等。此外,旅游局还负责滑雪场及其它冰雪运动旅游场所的等级标准的制定、等级认定等问题。

体育局:负责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开发、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资质认证。目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框架下的冰雪运动项目还不够丰富,虽然近几年体育局与旅游局能够合作,将一些竞技类的冰雪项目和民俗类的冰雪体育活动纳入到旅游活动过程当中,但总体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作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局有责任全面开发这些资源,为冰雪运动休闲游游客提供更多更具特色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游客参与性强,冰雪运动项目技巧陛高的特性,使运动指导员成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近几年,由于大量冰雪运动人才外流,也使当前运动指导员队伍质量产生波动,因此,体育局必须承担起对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与监测机制,严格实行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避免出运动指导员工作不到位,讲解不清楚而影响游客旅游质量。

交通管理部门:主要任务为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冰雪运动休闲场所快捷到达的公路铁路钱路,绘制相关的冰雪运动场所旅游路线图,有效地提高公众冰雪体育旅游的参与规模和满意程度。

3.3第三层次: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

成立行业协会是近几年学者们多次提出强烈建议设立的社会组织,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涉及的部门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部门加以协调,部门间只有关心各自的利益,随意制定政策,甚至与国家法律的要求相违背,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市场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使正当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挫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其实在整个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上一层管理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铁路局等部门与下一层服务供给系统各企业之间的连接中枢。一方面,行业协会需要与上层管理部门发生互动,明晰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向上反映各服务供给企业的意见和问题。另一方面,向下需要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产生互动,协调、指导、监督各旅游供给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及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见,图3)。

4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供给主体

根据当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现况,对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部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包括滑雪场)、旅游公司(旅行社)、公益性俱乐部、营利性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市场化团体等。

4.1供给主体之一: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

最常见的就是滑雪场,其次包括室内外冰壶场地、冰场,冰雪欢乐谷等群众性、民俗类的冰雪活动主题园区。一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运动相关设施设备器材和运动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是所有显形服务和隐性服务的载体,诸如像滑雪场这样多功能场所,除运动相关软硬件支持和服务外,更要为旅游者提供餐钦、住宿、购物、停车、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设施及配套服务。

4.2供给主体之二:旅游公司

旅行社、旅游公司是最常见的旅游服务供给部门,在冰雪运动休闲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承担了第一次接触冰雪的远途省外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组织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优质的冰雪运动旅游资源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从最初只有少部分当地人参与滑雪,到今天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如火如荼地参加各类冰雪运动休闲活动,这其中有一些游客之前是从未接触或较少参与过冰雪运动,其特征表现为初次性、初级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建立对冰雪运动的认识。

4.3供给主体之三: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

近几年,随着滑雪等冰雪休闲活动的普及和大众化,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俱乐部中有依托冬季运动器材销售店门成长起来的公益性俱乐部,也有一些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营利性俱乐部。这两种冰雪运动俱乐部正成为本地游客、为具有一定冰雪运动基础的发烧友级的游客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这些俱乐部负责提供召集游客、组织交通工具、代买门票等服务。

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公益性俱乐部更多的目的在于宣传冰雪运动文化、为冰雪运动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营利性俱乐部则更追求利润。目前,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营利性俱乐部已有14家之多,而公益性俱乐部仅有4~5家。

4.4供给主体之四:运动指导员团体

运动指导员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冰雪体育旅游由于其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及具有较高损伤风险的特点,

“决定了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冬季运动专项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特别是对首次尝试冰雪体育活动的远途休闲体验游的游客,运动指导员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

5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产品系统

产品系统包含的是游客参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具体冰雪体育活动内容,依据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可分为四类: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包括单板滑雪、双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越野滑雪等滑雪运动形式,以及依附于滑雪场地的雪地摩托、雪地冰圈等附加型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指部分技术难度较低的冬奥会竞技类冰雪运动项目,经过改良能够被旅客接受并尝试的冰雪运动内容,比如说冰壶运动、速滑滑冰。

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传统性群众性冰雪运动项目及部分创新性冰上趣味体育活动的集合,包括冰帆、打冰嘎、冰爬犁、打冰道、冰上保龄球、雪地足球等。

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具有浓郁东北地区民族特色冰雪运动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冰雪体育活动,尽管这部分冰雪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整合,没有被广大游客认识和尝试。但随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定会成为与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并行的产品系统的重要内容。

6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具体内容

对服务内容的确定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基础,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现有研究无论是体育旅游方面还是旅游相关研究,都未能提供一个现成的体系。从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旅游眼务包。旅游眼务包是指“某种环境下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支持性设备设施、辅助性物品、显性服务和隐性服务。

研究在对文献资料整理及对黑龙江省部分滑雪俱乐部负责人、组织者访谈的基础上,从冰雪运动条件与旅游要素两方面确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具体内容见图4,

支持性设备设施:从冰雪运动的角度看,运动场所、运动设备、运动器材是保证旅游者是否得到优质服务的首要因素。诸如,在滑雪旅游活动中,雪道、缆车、雪具等设备,这些设备设施的数量、质量、整洁度、难易度,直接影响着游客运动的满意度。除了运动相关设备设施外,运动损伤的救护救治设施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必须要素。相比其它运动形式,大部分冰雪运动休闲活动具有较高的损伤风险,其主要活动形式更在某些场合被定义为极限运动。不仅是有些冰雪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速度、高度、技巧性强的因素,冰雪运动所处的低温、运动场所地面复杂坚硬的运动环境也促使伤病损伤救治成为旅游服务部门必须的服务要素。从旅游的角度看,住、行是任何旅游形式关注的服务重点。此外,根据旅游服务包的界定,预定与支付也是支持性设施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支持性设备设施的角度,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内容包括运动场所、设施、器材、运动损伤救治设施、交通、住宿及预定与支付系统。

辅助性物品:根据旅游服务包对辅助性物品内涵“购买和肖费的物质产品”、“物品小”、“是顾客满意度中的保健因素”等定义。研究把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购物列为辅助性物品。

显形服务:显形服务是构成旅游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本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显形服务也应围绕游客冰雪运动活动展开。具体包括:冰雪运动活动开发与设置、冰雪运动活动相关管理、冰雪运动指导人员行为、冰雪运动管理人员行为。

隐性服务:根据隐性服务带来精神上的收获的特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中的隐性服务包括冰雪运动场所的气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等。

四个部分对应的冰雪运动休闲服务的具体分项和评价标准见表1:

7结语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眼务与运动服务的统

一,是公共性服务与营利性服务的统一。

运动体育服务篇7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体育志愿者组织可行性法律地位

一、前言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救贫服务,是一项在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已深入教育、文化、政治、军事、医疗、体育等各领域。体育赛事出现志愿者的身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由顾拜旦建立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正式给志愿者正名。在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志愿组织。体育赛事与志愿者密不可分,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各大型运动会都会招募赛事志愿者,除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体育志愿者发挥其作用,因此,我国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体育志愿者组织。

二、体育志愿者概念之界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取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权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地方志愿服务立法进程显著加快,一些省市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这些地方性法规对志愿者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有学者针对地方立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志愿服务精神,对志愿者做了如下定义,志愿者是指自愿在志愿者服务组织登记注册,并无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自然人。体育志愿者的出现源于近代体育的发展,体育爱好者自发组建了体育俱乐部。并在俱乐部的基础上纷纷成立了单项体育组织,而这些组织的发展均源自业余人士的志愿奉献。当时虽然没有对志愿者的明确界定,但从参与方式与工作性质上来讲,这些近代体育组织是体育与志愿者结合的产物。体育与志愿者的结缘大力推动了体育发展和进步。体育志愿者,即自愿将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奉献给各类体育团体或组织,而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的人。可见,体育志愿者是志愿者服务于体育领域的体现,是志愿服务法律体系的重要主体。

三、我国设立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志愿者组织”在,也称“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经济”、“公民社会”等。美国学者李威特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虽然我国有着一定数量的体育志愿者,但未能设立一个较为正规的、日常性的体育志愿者组织或团体。志愿者在体育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临时性的招募体育志愿者或者通过一般的志愿组织提供志愿者已经无法满足体育运动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体育志愿者组织。

(一)国内外体育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是我国设立体育志愿者组织的背景条件

许多西方国家都拥有数量庞大的体育志愿者队伍,他们活跃在大众体育不同的领域中,对国家体育运动是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早在1984年,法国奥委会曾对体育志愿工作者进行过统计,当时有150174个协会,约100万人在部级、大区级、省级或俱乐部承担指导工作。另外,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重大体育赛事,都招募大量的体育志愿者,为比赛提供无偿、优质服务,这已经成为奥运会等赛事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奥运会志愿者已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参与奥运会志愿者人数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900多人发展到了北京奥运会的10万人。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在奥运会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志愿者的承担义务和敬业奉献,组织奥运会和各层次的比赛都是不可能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志愿者起步较晚,但同样发展迅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单赛事志愿者人数就达到了10万人。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期间发挥了无偿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中也活跃着大量的体育志愿者。可见,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志愿者将是我国体育活动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群体,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如此庞大的体育志愿者规模,相应的治理机制必须建立,建立专门的体育志愿组织的重要性凸显,从而防止管理体系庞大而造成的内部分工协调难、管理环境难以控制等问题。

(二)我国已经初步具备设立专门体育志愿组织的法律环境

我国已颁布了有利于体育志愿者组织设立的法律法规,从法的效力渊源的层次分析,主要表现在地方立法层面,例如2003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宁波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5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2005年11月8日启动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2007年5月1日施行的《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以及2007年12月5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为民间群众性组织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修订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并同时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1999年6月又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并与1999年9月1日起施行,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具备了法律生存空间。

(三)现有志愿组织为专门体育志愿组织的构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出现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其中,广东是我国内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在1990年6月16日以“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的名义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为我国内地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者组织。l999年8月5日,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是我国内地第一部志愿者组织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规定了青年志愿者及其组织的权益保障、青年志愿者的条件、青年志愿者享有的权利、考核以及所要承担的责任等。条例标志着我国志愿者组织初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07年6月19日,全国首个地方性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宣告成立。该基金会表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和志愿者组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基金会设立了项目审核委员会、资源开发部、财务管理部、项目运营部、人力资源部、文化传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此外,在我国的志愿服务实践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如清华大学nGo(非政府组织)研究所,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志愿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等相继成立。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已形成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以及国际志愿者组织在内的各种志愿者组织。其中,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是我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这些都为我国设立专门的体育志愿组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志愿者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的管理工作也会变得越发复杂,因此建立专门的体育志愿组织势在必行,而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设立体育职业组织的法律环境,现有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积累的宝贵的经验也可为体育志愿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构建我国的体育志愿组织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明确体育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

四、体育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初探

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多属于地方性立法,还未有统一的全国性法律规范。由于相关的立法和配套制度严重滞后,我国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许多行为活动失范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不利于我国体育赛事的规范化和健康化发展,其中法律地位不明确是根本问题之一。

(一)我国志愿者组织的性质及法律现状

志愿者服务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我国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有两类: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前者进一步分为基金会、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联合性社团等;后者进一步分为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卫生类、体育类、社会福利类等。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团体采取法人形式,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采取个体、合伙、法人三种形式。我国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包括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可分为四大类:隶属于人民团体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如共青团系统的各级青年志愿协会、妇联的巾帼志愿者、工会的工地夜校志愿组织等;民政系统的小红帽社区志愿服务队、义工联合会、各类基金会、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等;民间热心公益的草根组织;从事志愿服务的国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派驻机构。从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层面来看,志愿服务组织处于政府主导、社会有限参与初级阶段。国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成立全国性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志愿组织法律地位的明确定位,实践中有的经过民政部门的批准登记成为民间机构;有的为了注册和运行上的便利采取了“挂靠”行政机构的形式。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了企业。这种情况导致了各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其导致运作方式及其治理机制也截然不同。

(二)“志愿组织法定原则”与志愿者组织的社团法人化趋势

1、“志愿服务组织化和法定化原则”的确立

明确志愿组织的法律地位,是志愿者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志愿服务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甚至无法可依的情形,我国有关志愿服务立法应明确规定认定制度,即规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注册和认定,在具备了法定资格,得到法律的许可以后,方可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这对于解决我国志愿者组织定性混乱,管理缺失的情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该在志愿服务立法中确立志愿服务组织化这一引导原则,引导并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并确立志愿组织法定原则,即志愿组织的设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应该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而体育志愿组织的构建亦应坚持上述法定化原则。

2、志愿者组织的社团法人化趋势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定性为社团法人,以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资金严重缺乏,主要依靠会员交纳会费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来获得资金,这种途径获得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需求。故志愿者组织不符合作为社团法人的基本条件,只能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当前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混乱性,更需要我们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赋予其独立的职能、独立的经费、独立的活动范围和方式。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应参照国外模式走向全部社团法人化的方向,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体育志愿组织的构建,也同样应该符合社团法人化趋势。

3、体育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的确立

我国应通过立法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结合各地方立法的规定和体育实践,制定统一的有关志愿者组织的立法,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志愿者服务促进法》,明确志愿者组织的社团法人地位,并规定其认可及准入制度,从而规范并引导志愿服务行为。而体育志愿者组织属于志愿者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应该符合统一的志愿者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鉴于体育志愿者组织尤其是赛事志愿者的重要性,作为体育社会团体的一种,可以通过修改《体育法》的方式,在体育法中明确体育志愿组织的性质和基本治理原则。

五、结论

国内外体育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是我国设立体育志愿者组织的背景条件,我国目前已具备设立体育职业组织的法律环境,现有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也可为体育志愿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依法构建我国的体育志愿组织的时机基本成熟。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明确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坚持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定化原则,符合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社团法人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莫于川.中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新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郭树理,肖浩等.奥运会志愿服务法律责任问题初探[m].法学评论,2008(4)

运动体育服务篇8

(一)大力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二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为契机,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的要求,大力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二年行动计划》,切实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力争通过2年努力,市、市(县)区两级率先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一是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均衡配置。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新建一批体育公园、体育广场和50条健康步道,实现社区(村)“10分钟体育健身圈”高水平全覆盖。体育部门要主动全程介入健身步道规划、建设和管理,配置体育设施器材,增设体育科普标识。打造西蠡湖慢游系统全民健身带,对列入市城镇化建设的10个先导示范镇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提升城乡宜居品质。扎实推进学校等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年底学校开放率达80%,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率达80%。创新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确保体育设施使用安全。高度重视第六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工作,严格把控实地丈量、普查登记、审核录入等环节,为制定新一轮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提供依据。二是推动体育社团覆盖延伸。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原则,落实《关于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到年底,所有乡镇(街道)成立5个体育社团、社区(行政村)成立2个体育健身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__名,对1000名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技能再培训,并为他们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以开展a级体育社团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等级评估和创先争优机制,提升体育社团公共服务能力。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将体育活动等社会力量能够承办工作,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承担,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三是提高健身活动覆盖面和吸引力。继续办好元旦长跑、网民体育公益大会、全民健身节等群众性品牌活动,指导有条件的体育社团举办体育竞赛和联赛,引导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开展体育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推广新优健身项目,举办全民健身项目展示活动,配合支持总工会、妇联、残联、老年人体协等部门和社会团体举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易于普及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体育生活化。四是强化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培养公民终身体育习惯。开展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创建活动,设立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点,打造集科学健身知识普及、信息咨询、运动康复为一体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开展体质测试工作,全面掌握我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的变化趋势,公布体质监测报告。加快“智慧体育”建设,在全市500个智慧屏上刊登公共体育服务信息,200个公共体育场所建设无线wiFi网点,为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

(二)全力做好十八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努力提升竞体综合实力

今年是省运会举办之年。备战参赛十八届省运会,是全市体育工作的重头戏,同时要着眼长远,积极谋划下一周期省运会的备战工作,确保备战参赛与谋划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一方面,全力以赴决战十八届省运会,力争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另一方面,着眼长期,及早筹划启动省运会的备战工作。制定项目优化调整、绩效评估管理、外省市选材培训基地创办、运动队社会化等工作的实施细则,坚定不移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加大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合作与深度融合,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鼓励普通学校业余训练,稳步推进“三大球”项目进校园工作,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规范化管理,扩大“市队校办”规模,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竞赛,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采取客座、顾问、专业考核等形式广纳贤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运动体育服务篇9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市虹口区大力推进电子书包、指南针计划等特色项目的建设,虹口区教育局对下属学校的现代多媒体设备、自动录播系统设备以及音响系统、会议系统、监控系统等专项设备配置越来越齐全,各类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学校设备资产随之越来越庞大。因此,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作为教育局负责学校设备配置与管理的部门单位,应积极开展运维服务,指导学校合理有效地管理已配置的设备,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辅助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积极深入调研,把握实际需求

2011年年底,我们开展对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广播音响系统、监控技防系统等)、厨房设备、空调设备专项调研工作,通过走访学校和座谈以及查询设备资料,将第一期试点开展集中统一设备维护的学校设备进行统计汇总分析(见表1),为了解学校维护设备的基本情况,以及思考如何为学校开展设备运维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表1虹口教育运维服务设备基本情况统计汇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不重视设备的清洗保养,例如多媒体监控设备因为24小时运行,经常出现无法回放、储备不足、线路老化等现象或者无法覆盖到中心网络,给学校安全造成很大隐患。学校设备的维修也是由学校总务处教师自行在社会上找寻相关人员进行,维修企业的资质、维修人员的能力水平和诚信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领导和总务教师。我们了解到超过95%的学校都愿意加入教育局的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中,统一集中管理。

为此,虹口教育局确定将学校的厨房、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维服务工作作为虹口教育系统后勤管理社会化探索的“试验田”,通过社会公开招标,引进资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团队,将集中清洗维护、日常巡检、故障应急报修、重大活动保障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多媒体、空调、厨房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解决学校设备维护维修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虹口教育局在开展学校设备运维服务过程中,为实现对学校运维服务设备的全面管理,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通过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全区多媒体、厨房、空调运维体系总体情况,包括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留下维护维修的痕迹,提供硬件设备故障分析报告,以及运维团队人员情况和运维服务方式流程等,为优化教育设备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引进专业队伍,构建管理平台

2012年3月,虹口区教育局采用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建立以社会化专业技术团队为主导的学校设备运维服务管理团队,探索以学校后勤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节约化管理的方式来维护保障各学校设备的正常使用。

现今的运维服务管理大多比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内部业务流程的整合,缺乏有效的管理是目前运维服务面临的瓶颈。所以,引入运维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运维服务的精确化,对多媒体系统进行全面、统一集中的管理,将运维服务工作建立在规范化、标准化、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基础上,是硬件设备维护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运维管理的储备库和基石,该平台将各项管理事项条分缕析,形成统一流程,应用于学校信息查询、设备资产管理和服务工单创建与跟踪,包括资料库管理、信息管理、工单管理、设备报修分析管理等维护服务。

1.资料库管理

资料库管理是指通过资料库实现对现有信息―多媒体系统中所有软硬件产品的统一分类管理。在数据资料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阶段维护情况的汇总分析,对设备从安装、使用、维护、转移、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记录的检修信息、试验信息、缺陷信息、变动信息,直到设备报废处理,为设备综合查询建立规范的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学校报修流程,提高维修人员响应和解除设备故障的效率。

2.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设备的使用年限、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定量信息的记录和查询。记录信息可以体现资产报修划分、故障类别统计、工程师处理效率、运维组跟进进度、维修结案率等等。在服务过程中结合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对备件的更换、维修等各种状态进行查询,并在超出时间范围的状态提供预警或通知。对于服务对象,可以直接查询学校在服务范围内的设备。

3.工单管理

工单管理实现对工单的填写、审核、批准、执行、验收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记录运行操作人员对设备、系统所作的操作内容、详细操作步骤及操作结果,实现对设备系统在接入、安装调试、配置、缺陷处理、备份实施等维护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批准后的工单中能与运行日志、相关流程中的申请单等相关记录表单进行关联,实现闭环管理。

4.设备报修分析管理

设备报修率是在故障报修的基础上生成的设备故障直观统计表。设备报修统计体现了报修设备品牌的报修次数和报修比例,并附有该品牌型号的故障明细,如故障学校、故障分类与故障原因。我们要求运维团队通过对设备品牌、型号的判断,以及高发故障类别、高发故障原因,提交设备采购配置的建议,针对品牌型号的缺陷、质保年限及备件使用情况提供分析报告。

资产报修率可以查询该设备的报修频率、是否是同一报修原因,原则上故障超过4次先给学校上备机。结合运维团队提供的案例分析,确定故障是人为还是客观导致,从而给学校提供整修意见,并重点观察该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行状改善后是否性能有所提高,由运维团队提供报告并进行跟踪。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维护与建设,将避免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混乱,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欠缺,随意性大等问题;解决了人员缺乏协作、责任不清等状况;实现了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形成了有效的常规设备故障知识库,遇到相同相近的设备故障问题可以从知识库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范的操作手段。随着基础数据的不断形成积累,数据分析途径不断增多,可以逐步降低设备返修率,提高报废资产的回收率,跟踪报废流向。

为庞大的教育系统提供有序的设备运维服务,是一项浩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工作。通过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运维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集成化,以达到保证多媒体设备安全运行、检修过程规范合理、延长设备生命周期、节约运行成本的目的。同时考察设备功能的优劣、设备性能是否与信息化教育同步,不断地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能源级别,为教育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应有之义。

除建立信息运维管理平台之外,为了给多媒体、厨房、空调设备系统运行维护保驾护航,我们还建立了规范的运维服务机制,加强了管理考核评价,组建了专家咨询团队。我们要求运维服务团队每月制订计划,对设备保养清洗、日常巡检维护、重大活动保障等多维度的服务体系提供季度方案;提高运维服务团队的管理效能,建立了例会、报告、考核与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专家团队的力量指导工作,为运维服务提供有益的建议。

通过两年的运维服务工作实践,我们明确了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与专业运维服务团队的各自责任和权限,做到运维服务管办分离,职责明确。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做好监督、检查、考核工作,专业运维服务团队负责做好维护平台的管理、维护方案的实施、维护人员的管理。在运维服务实践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定期思考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得失,逐步建立良好的运维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创新管理理念,拓宽发展领域

我们自2012年引进专业的运维服务公司,构建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学校设备资料库,将各所学校设备家底彻底排摸清楚,实时了解设备维护维修记录,为学校的设备申请配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搭建虹口教育的运维人工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的10小时电话在线服务,报修响应速度快,故障排除效率高;组建专业高效的运维服务团队,做好常规的设备清洗保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及时解决设备故障,避免设备“带病工作”,有效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学校重大活动由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集中调度,给予保障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运维服务外包的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学校的设备管理维护压力,减少学校设备管理维护经费的支出,将总务主任及相关教师从烦琐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避免人员接触维修费用,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经过两年的运维服务探索实践,这种模式得到试点学校的广泛好评。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运维服务管理模式表示赞同的学校达100%,对运维服务技术团队的满意率达到98%,增强了我们开展学校运维服务工作的信心。2014年,虹口教育局扩大了学校运维服务试点范围,有近98%的学校纳入了多媒体、空调、厨房设备、运动场地的运行维护项目中。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尝试扩大设备运维服务的范围,将其他一些设备、设施也逐步纳入运维服务中,如“指南针计划”多媒体专业设备和学校运动场地的清洗保养。我区自实施建设教育部审定的“指南针计划”项目场馆基地以来,除了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和社会各方领导参观指导,更多的是承担起了课外大批学生的实践拓展。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场馆的多媒体专业设备也处于高负荷运行中,设备的软件更新和维修工作是场馆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学校的运动场地也是学生运动的集中场所,使用率高,加上很多室外场地经受风吹雨淋,破损严重,植物的果实掉落在地面造成难以清洗的污垢。场地运维也是学校需求的一个重点,也是保障学生活动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结束语

展望虹口教育运维服务工作,我们将积极探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新模式,创新学校设备运维服务管理理念,提升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引进专业技术能力更强、服务更高效的优秀专业技术团队,更快速、更有效地提供专业技术保障,成为虹口教育特色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坚强后盾。

运动体育服务篇10

【关键词】满意度体育场馆服务质量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公共服务和普及效率的均衡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也不断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更多的人喜欢并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随着体育场地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提供服务主体方式多元化,参与活动主体多元化,参与活动者年龄结构呈现多元化,活动多样化,使其成为体育场馆所的主要场地和消费群体。体育场馆是必要的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必要的硬件设施是群众体育的基本保证,是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身惠民政策和促进健康助推器。

2.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就是为各种体育活动提供地场所或空间,其本质就是为体育运动地开展并按照一定标准建设的户外或室内专用场地。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场馆是运动设施中重要的一个成分。体育场馆应当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专门修建的体育场、馆及其设备的总称。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具有美化城市和丰富城市功能的作用,是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

3.满意度

满意度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多数学者直接借用顾客满意的概念对满意含义进行界定。本研究的满意度定义为作为体育场馆服务的顾客,群众在将自己接受体育场馆服务的结果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即接受体育场馆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相比较的程度。

4.常州市体育场馆设施服务质量满意度

4.1职业因素。在不同职业这一因素中,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最低,这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经济收入不固定或者是收入较低,接触体育场馆服务感受的时间较少,这些因素可能是是阻碍参与体育活动和享受服务的重要原因。然而,工人、个体商户、私营企业、大型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单位科级及以下行政人员满意度均值在2.0以上均未达到3.0,对体育场馆服务质量均不满意,其原意可能是对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满意度要求较高或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等。

4.2体育场馆地理位置。居民小区周边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推进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阵地,保证居民小区15分钟内的健身需要是惠民、爱民、便民的重要举措,搞好身边的体育锻炼场所,就能真正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闲化,休闲运动化,运动社区化,社区宜居住化的重要目标。在这一方面,武进区的居民感受最好,其次是天宁区和金坛市,武进区居民认为有比较多和非常多的体育活动场地的比例接近小区周边。围绕“居民小区周边的体育活动场地”这一问题,常州市多数群众都认为室外体育锻炼活动场所比较简单,但是对于那些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的居民来说已经足够了。因素分析:第一,小区附近体育活动场所的确很少;第二,小区附近体育活动场所不算少,但居民个人主观要求比较高,总觉得设施不够满意,很难满足自己的体育锻炼需求,这也是居民感到设施比较简陋的原因。

4.3收入因素。在收入这一因素中,体育设施服务质量满意度、体育指导服务满意、体育组织服务满意度、体育信息服务满意度,这四个维度中收入越高满意度越高,说明收入的多少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满意度中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4.4服务水平。服务态度良好。积极的沟通,是人与人建立信任的桥梁。一个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品质,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前往这个场馆进行运动锻炼。35.01%的被访者表示对目前场馆的服务态度非常满意;44.90%表示较满意目前的服务质量0.15%的客人表示非常不满意2.28%的人表示较不满意。服务效率高意识好。被访者对于目前场馆的服务效率比较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52.66%和26.94%),没有人对于目前的服务效率非常不满意。职业操作规范及技能强。没有表示“非常不满意”的被访者。占比最高的还是“比较满意”的人群,达39.57%。这就表明职业操作规范及技能方面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服务礼仪优雅及沟通顺畅。28.01%的被访者非常满意场馆的服务礼仪,不太满意的占5.63%,也没有受访者对服务礼仪非常不满意。

处理投诉及时有效。场馆平时需要接受各种客人的反馈和意见,才可以更加了解客人的需求和改进自己的服务。如果,一味的对投诉避而远之,那就只会增加大众的反感。有0.91%和3.96%的被访者表示场馆处理投诉需更加及时,但同时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处理效率还是不错的,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42.01%和21.16%

5.提高常州市体育场馆设施服务质量策略

5.1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建议常州市加强居民小区体育活动场地的经济投入,加强城市公共娱乐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开放已有的体育场地,如当地学校中闲置的体育场馆;要加强对常州市大型公共服务场馆和各类学校场馆的管理,完善现行的管理理念,完善场馆的管理制度,综合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要加强从事相关工作人的整体素质,改善服务态度,端正工作态度,积极加入服务中;体育场馆应适宜的举行各类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让市民充分的参与进来。场馆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发挥大型公共服务场馆对社会体育的作用。